求谏教学简案

时间:2019-05-15 06:5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求谏教学简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求谏教学简案》。

第一篇:求谏教学简案

《求谏》教习简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治国思想。

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益成分。

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重点难点:

1、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

2、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益成分。学习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你们知道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怎样的?

二、介绍政治,知人论世: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皇权的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广大民众首次被置于统一政权的控制下。秦亡,汉承秦制,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

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本单元所选的《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处在这一格局中间的是作为君位附属物和君主统治工具的官僚集团。封建君主为了有效地控制黎民百姓,必须设立机构,任用官吏,给予职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于是有官僚制度的出现。官僚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官僚的任命和官僚的权力,均来源于君主,官僚只需对君主负责,按君主的旨意办事。违抗“圣旨”要被贬职、撤职,甚至有杀头、灭族的危险。君主和官僚的关系是主和奴的关系。封建的思想家把这些关系归纳为一条不可更易的伦理原则,即“君为臣纲”,并为臣子的行为规定了众多的条条框框,称为“臣道”。这种理论发展到极致,就成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

这一系列的思想,都可以归结为从董仲舒开始发展起来的三种观念:“三纲五常”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这些思想,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统治者所维护和提倡,起着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同时也维系着中国封建社会异乎寻常的稳定性。

处在宝塔最底层的是广大的黎民百姓,他们作为整个社会的底层和被统治层,处于整个统治秩序的基础部位,以自己的坚忍承受着统治阶层的压榨与剥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朝代更迭,广大百姓用自己的累累白骨把新的君主扶上了帝位;社会发展,他们又用自己的辛劳和勤勉创造着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并给帝王及其家族提供着维持其豪华生活的奢侈品。百姓的力量是弱小的,但超出了他们的限度,爆发出来的破坏力又是惊人的。历史见证着这种变革的力量,这使得历朝的帝王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敢轻易忽视民众的力量,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成为贯穿封建政治思想的一条红线,至今仍对现实政治起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由于统治者的欺骗性宣传和御用文人的粉饰美化,这种专制的统治秩序很少受到质疑,上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物,下到广大的民众,他们大都认同这种统治秩序,甚至把它视为天经地义、万古不变的“天理”。随着封建社会一步步走向衰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萌芽,经历过明清之际社会剧变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他们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掀起了一个思想上的反思和批判的高潮。顾炎武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的诸要素做了系统的反思与批 判,表现了早期民主思想的萌芽。在《原君》一文中,黄宗羲首先考察了君主的起源,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在《原臣》中,他颠覆了君臣之间的主奴关系,指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提出君臣之间应该是互相配合的关系。

三、结合说明,介绍内容:

《贞观政要》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四、阅读全文,读清句读:

1、自读。

2、自主学习。

3、合作解疑。

4、学习反馈。

5、提醒注意:

必假颜色 必藉忠臣 幸诸公数相匡救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

实愿罄其狂瞽 纳刍荛 如属文之士 美恶必见

等数人勖之 纂组伤女工

五、小结内容,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掌握重点,积累知识。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内容。

二、齐读全文,读清句读。

三、借助注释自学第一段,(一)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二)视疑问讲解,提醒注意:

1、匡正:纠正 卒令(之)不闻其过 遂(终于)至灭亡 寻:不久 公等:你们 各位

2、问:这一节主要有哪两层意思?

——一是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二是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

3、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4、辩证看待:

唐太宗在这段论述中道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这对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是有一定说服力。但是,在皇帝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地位并不是对等的,这种政体运作模式能否顺畅进行,主要取决于皇帝一方。隋朝的灭亡虽然有“臣下钳口”的原因,但这种局面的造成从根子上讲是因为隋炀帝的“暴虐”。

四、自主学习第二段。提醒注意:

1、致:得到 数:多次

2、君臣围绕谏诤展开议论。

3、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及举例论证。

(1)对比论证: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组合、正臣和邪主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这是从反面做的论证,意在说明只有正主和正臣组合,“君臣相遇,有同鱼水”,才能“海内可安”。(2)比喻论证:鱼儿有水才能活,离开了水,就成了枯鱼。

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喻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3)举例论证:古圣主有诤臣七人。

五、总结强调,布置作业:朗读一、二段并翻译。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翻译句子。

1、至于隋炀帝暴虐„„必须极言谏诤。

2、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二、学习三、四段。

1、朗读后自读。

2、翻译句子。

3、概括段意。第三段:唐太宗要求臣子积极进谏和受谏。第四段:唐太宗阐述自己希望得到纳谏的良苦用心。

4、提醒学生注意字词。

三、学习五、六段。

1、齐读。

2、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有关字词句。

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或在其渐,或已将终。

竟不为停改。

4、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唐太宗强调纳谏的重要性。

君臣围绕纳谏的议论。

四、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1、在现实生活中还需要“忠言”吗?

2、说说“对我最有教益的一个批评或建议”。

五、总结内容,布置作业 做课后练习四。

六、板书:

七、反思:

第二篇:《求谏》学案

《求谏》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词语(“寻”“理” “信” “遇”)的含义,提高在语境中推知词语含义的能力

2、搜集整理古今异义词(“颜色”“举措”“相遇”),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翻译文中重要句子,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给画横线的句子注音

俨肃()谏诤()鲠议()王珪()刍荛()

不讳()丧乱()属文()芜词()诋诃()

愆过()纂组()怖慑()罄其狂瞽()

二、解释画横线词语的含义

第1段:

1、太宗威容俨肃

2、必假颜色

3、冀闻谏诤

4、必藉忠臣

5、臣下钳口

6、卒令不闻其过

7、寻亦诛死

8、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

第2段

1、幸诸公数相匡救

2、冀凭直言鲠议

3、纳刍荛

4、太宗称善

5、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6、预闻政事

第3段

1、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2、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3、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 第4段

1、恒恐上不称天心

2、下为百姓所怨

3、但思正人匡谏

4、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5、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6、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第5段

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2、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3、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4、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5、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第6段

1、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

2、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

3、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4、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5、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

三、写出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飞来峰上千寻塔

1、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2、当窗理云鬓

3、文理有疏密

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2、愿陛下亲之信之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低眉信手续续弹

1、惟君臣相遇

2、进,与曹遇于赤壁

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4、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

四、古今异义

1、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古义: ;今义:颜料或燃料

2、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古义: ;今义:举动措施

3、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古义: ;今义:遇见彼此

五、词类活用

1、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2、实愿罄其狂瞽

3、主若自贤,臣不匡正

4、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六、判断下列文言句子句式

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2、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3、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4、百僚进见者

5、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七、翻译文中重要语句

1.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第1段)

2.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第2段)

3.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第3段)

4.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第4段)

5.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第4段)

6.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第5段)

7.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第5段)

8.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9.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八、问题研讨

1、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独步千古,成为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楷模史学家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唐太宗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对唐太宗精湛的领导艺术着墨尤多,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判断下列语段中,唐太宗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A: 论证:

例①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例②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B: 论证:

例①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C: 论证:

例①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D: 论证:

例①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E: 论证:

例①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3、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意义?(不少于150字)

4、你还能想起历史上有哪些从善如流的佳例?有哪些闭目塞听的例子? 第二课时

一、课内检测试题

1.下列画线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 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防微杜渐

D.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 E.随事谏正,多中朕失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下列选项中画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B.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C.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D.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3.“其”字的含义不同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B.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C.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D.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二、基础知识链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束之高阁 络绎不绝 恪守 胳臂 B、悄声细语 霄壤之别 讥诮 硝烟 C、论资排辈 羽扇纶巾 伦理 沦落 D、脍炙人口 市侩哲学 杂烩 刽子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耗费 突如其来 元气大伤 言必行,行必果 B、返聘 一如继往 攻城略地 有志者事竟成 C、扫瞄 怀瑾握瑜 流芳百世 风马牛不相及 D、引申 要言不烦 无以名状 不以一眚掩大德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曼联队和阿森纳队积分一路领先,在英超联赛中已成()之势

②农业部召开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做好备耕工作,以免耽误()

③深夜十一点多钟,我们到了涪西渡口,这里无法过江,()江水太湍急了 A、对峙 农事由于 B、对峙 农时 因为 C、鼎足 农时由于 D、鼎足 农事 因为

4、下列各句中画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平民的感同身受的心态,目睹并体验了中国农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 B、那些几年前才兴建起来的“达标升级”工程,曾几何时,竟灰飞烟灭,先后在安丰塘附近的地平线上消失了

C、航天公司早早就将“杨利伟”三个字注了册,使得这群如同闻腥而至的秃鹫一般的人们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D、可是病毒毕竟痴愚颟顸,既不听操盘,亦不知收敛,终于闹成比反恐还草木皆兵得多的大动静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永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

B、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热情

C、我们在本月中旬前后有个重要会议,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准备

D、地震发生以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时帐篷,防止余震再次发生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B.但是假定又假定,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 C.庄周霍地跃起,敲着空桶唱道:“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D.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求谏》学案答案(第一课时)

一、给画横线的句子注音

yǎn zhèng gěng guī chú ráo huì sāng zhǔ

wú dǐ hē qiān zuǎn shè qìng gǔ

二、解释画横线词语的含义

第1段:

1、面容严肃

2、做出

3、直言规谏

4、借助

5、闭口不说话

6、终于

7、不久

8、百姓

第2段:

1、我

2、耿直的进言

3、粗野之人

4、对,正确

5、商议

6、参与

第3段:

1、放纵性情

2、从早到晚

3、因为

第4段:

1、常常

2、被

3、只

4、怨结

5、近来

6、表结果

第5段:

1、确实

2、写文章

3、指出过失

4、切中照出 显现

5、于是勉励

第6段:

1、案板

2、丝带

3、端倪,兆头

4、停止

5、近来

三、写出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寻:

1、不久

2、寻找

3、长度单位

理:

1、顺,指天下太平

2、梳理

3、纹路

4、道理

信:

1、确实

2、信任

3、信用

4、随手,随意

遇:

1、对待

2、遭遇

3、接触

4、礼遇,恩待

四、古今异义

1、和颜悦色

2、举止

3、相互对待

五、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使„„保全

2、使动用法,使„„用尽

3、意动用法,以为„„贤

4、名词作状语,用金,用玉

六、判断下列文言句子句式

1、被动句

2、被动句

3、被动句

4、定语后置

5、定语后置

七、翻译文中重要语句

1.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 2.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

3.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 4.另外,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 5.假若当即对他喝斥责怪,我深怕奏事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呢?

6.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互相品评比较,诋毁斥责,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

7.一天之中,国事纷繁,有一个人去听证决断,虽再三思虑劳神,又怎能见见事都处理好呢?

8.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

9.这样做的话,那国家危亡的灾祸,可以像翻转手掌那样很快就会到来啊

八、问题研讨

1、参考答案:①勤于政事“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②虚怀若谷“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③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④处事谨慎“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

2、判断下列语段中,唐太宗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A:比喻论证 B:类比论证 C:假设论证 D:对比论证 E:事实论证

3、参考答案: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别人的意见这些段落对于纳谏的论述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绝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

4、参考答案:历史上从善如流的佳例:尧设谏鼓,禹拜昌言;齐威王——邹忌;鲁庄公——曹刿;秦孝公——商鞅;刘邦——樊哙和张良;朱元璋——朱升

历史上闭目塞听的例子:夏桀——关龙逢;商纣王——比干;周厉王——邵公;蔡桓公——扁鹊;楚怀王——屈原;吴王夫差——伍子胥;项羽——范增;隋炀帝

第二课时

一、课内检测试题答案

1:选C.A凭借/垫着;B写作/劝酒;C征兆,苗头,开端;D对待/际遇,机会;E切中/符合

2:选D.A举措,古:手脚放置,今:措施;B相遇,古:相互对待,今:遇见彼此;C颜色,古;脸色,今:色彩

3:选B.自己,其它选项中的“其”为“他的”

二、基础知识链接答案:

1、A.

2、D(A行信 B 继既 C 瞄描)

3、B.(“对峙”意为“相对而立”;“鼎足”用来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农时”意为“适合农事活动的季节”;“农事”指的是“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工作”“由于”表原因,不用于倒装句,应当用“因为”)

4、A.(感同身受: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恩惠,也泛指给人带来的麻烦,自己也能亲身感受到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

5、答案BA“教育问题”与“过程”不能搭配,与后文也不能搭配应去掉“问题” C “中旬前后”语意模糊,让人费解;“有个重要会议”是指去参加会议还是筹备召开会议?表述不清,造成歧义D不合逻辑,对于“余震再次发生”只能“防备”,而无法“防止”;“余震”与“再次“重复

6、B.

7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第三篇:求谏练习题

《求谏》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训练

1.下列选项中加线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C)

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 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防微杜渐

D.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 E.随事谏正,多中朕失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下列选项中加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D)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B.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C.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D.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皆失其举措 B.属予作文而记之 C.左手举一衡木 D.上恤孤而民不倍 4.“其”字的含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B.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C.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D.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5.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类活用与其它不相同的一项是(A)

A.不远千里而来 B.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C先诚其意者 D 甘其食,美其服 6.下列各句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 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 C.于是乃见/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申之以孝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下列各句与其它句式不同的一项是(C)

A.莫之继也 B.是以其未得之也 C.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D.而良人未之知也 8.下列各项,均能表现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一项是()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⑤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A.① ② ④ B.② ③ ④ C.① ③ ⑤ D.① ② ⑤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曼联队和阿森纳队积分一路领先,在英超联赛中已成()之势 ②农业部召开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做好备耕工作,以免耽误()③深夜十一点多钟,我们到了涪西渡口,这里无法过江,()江水太湍急了 A、对峙 农事 由于 B、对峙 农时 因为 C、鼎足 农时 由于 D、鼎足 农事 因为

10、下列各句中画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以平民的感同身受的心态,目睹并体验了中国农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

B、那些几年前才兴建起来的“达标升级”工程,曾几何时,竟灰飞烟灭,先后在安丰塘附近的地平线上消失了

C、航天公司早早就将“杨利伟”三个字注了册,使得这群如同闻腥而至的秃鹫一般的人们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D、可是病毒毕竟痴愚颟顸,既不听操盘,亦不知收敛,终于闹成比反恐还草木皆兵得多的大动静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永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B、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热情

C、我们在本月中旬前后有个重要会议,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准备

D、地震发生以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时帐篷,防止余震再次发生

1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谏”就是鼓励臣下提意见,《求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唐太宗积极征求建议批评的主张。

B.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了大臣进谏的必要性,他恐人不言,导臣使谏,降低了君主一人专权弊端产生的可能。

C.唐太宗重视谏官作用,他诏令宰相入阁商议军国大事时,必须使谏官随入列席,以便他们预先听闻政事。

D.唐太宗勉励臣子极言规劝,勿担心触犯龙颜,而他也深切自我反省,虚心求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练习。

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1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瞽献曲,史献书(史,历史)B.庶人传语(庶人,平民、百姓)C.亲戚补察(亲戚,古代包括父母和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D.犹其有原隰衍沃也(隰,低下而潮湿的土地)

14.选出下列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

A.①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②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B.①行善而备败 ②黑质而白章

C.①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反问语气)②樊哙覆其盾于地 D.①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于是)②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15.全都说明厉王实行残暴统治的一组是()

①厉王虐,国人谤王。②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③以告,则杀之。④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⑤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⑥三年,乃流王于彘。

A.④⑤⑥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选出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A.全文围绕一个“谏”字展开记述,形式上是在叙事,实际上重点是在记言。B.本文通过记述,表现了召公的政治远见,揭露了周厉王残暴、腐朽而又虚弱的反动本质。C.“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强调了“防民之口”的危害。D.“公卿、列士、瞽、史、师、瞍、矇、百工、庶人、近臣、亲戚、耆、艾”都是召公所认为广义上的“民”,“谤”言主要出自这些人的口。17.翻译下列语句。各5分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译文:(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译文:(3)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译文:

18.翻译下列语句

(1)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2)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求谏》

1.C. A凭借/垫着;B写作/劝酒;C征兆,苗头,开端D对待/际遇,机会E切中/符合2.D A举措,古:手脚放置,今:措施;B相遇,古:相互对待,今:遇见彼此;C颜色,古;脸色,今:色彩 3.D.使动,其它为名词作状语 4B.自己,其它为他的5.A 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它三项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6.B 结构助词“的” A项“是,就是”/转折“却” C项“于是,就”/“竟然”D“用”/“因为”

7、C为被动句,其它为宾语前置句

8、A ③为太宗劝臣子纳谏⑤为褚遂良之语

9、B.(“对峙”意为“相对而立”;“鼎足”用来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农时”意为“适合农事活动的季节”;“农事”指的是“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工作”“由于”表原因,不用于倒装句,应当用“因为”)

10、A.(感同身受: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恩惠,也泛指给人带来的麻烦,自己也能亲身感受到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

11、B A“教育问题”与“过程”不能搭配,与后文也不能搭配应去掉“问题” C “中旬前后”语意模糊,让人费解;“有个重要会议”是指去参加会议还是筹备召开会议?表述不清,造成歧义D不合逻辑,对于“余震再次发生”只能“防备”,而无法“防止”;“余震”与“再次“重复12.C.预为参加非预先13.A(史,史官)14.D(①乃,竟,才;②乃,于是,就。A.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而,连词,表并列。C.其,代词,他的,他们的)15.C(④是周厉王说他能“弭谤”的话。⑤是说当时国人的“莫敢言”。⑥是说周厉王暴虐最终的结果)16.D(“谤”言主要出自这些人的口,说法不对;“谤”言应主要出自普通老百姓的口)17.(1)堵塞民众的口,危害超过了堵塞河川,河川阻塞而溃决,伤害的人一定很多。(2)所以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理民众的人应开导他们,让他们讲出意见。(3)推行老百姓认为好的,防范老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途径吧。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18.(1)陛下开拓思路,采纳臣民忠言,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

(2)每当我无事静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所怨恨

第四篇:教学简案

《西游记》 名著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广宗三中 李小娜

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结合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教学准备学生方面:

1.读一读阅读青少版的《西游记》

2.讲一讲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3.写一写读完《西游记》后,在你的读书笔记上写一写你喜欢的人物,写清喜欢的理由。

4.查一查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以及小说的形成及影响等。

教师方面:制作多媒体课件,刻录电视剧《西游记》片花。

学情预判

1.经了解,大部分学生已经读过青少版《西游记》,对《西游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产生初步的阅读兴趣。

2.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过多地来自于电视剧,对故事情节的印象虽比较深刻,但对《西游记》还缺少一些较全面的了解,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有一定的片面性。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刚才有不少同学情不自禁跟着哼唱,看来大家喜欢这首歌,那应该也喜欢《西游记》吧?

2.自由发言:说说你搜集到的有关《西游记》的资料。

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二)整体感知:

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

明确: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

2.是啊,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 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

明确:奇、妙、好等。

总结:对,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它就象是一部妙趣横生、兴味无穷的童话。从文学欣赏角度说那就是“美”。

(三)品读赏析 1.情节美

故事情节是相对完整而又相互关联的,作为小说,情节生动这是拥有读者的决定因素。

2.环境美

在小说中作者提到了海外仙山,天上灵霄宝殿,水中龙王宫,地下阎罗城,这一切都光怪陆离,每一处都极尽了描摹功夫。接下来我们该欣赏什么了?(环境)

教师总结:景物的描写,一般有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景物我们先品到这里。当然还有很多美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读这样的句子真的是一种享受!

3.人物美

(1)教师点拨:在这部神魔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关于神佛你能说出几个?(玉帝、如来佛、菩萨、土地神等(多媒体演示剧照)。当然也有大大小小的妖精。同学们说说看?(黄袍怪、红孩儿、蜘蛛精、蝎子精„„)

可谓人物繁多,不能一一细数,我们就只来看师徒四人吧。(显示四人剧照。)这师徒四人中除了唐僧之外,他们都是神性、人性、动物性的和谐统一,那么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谁?拿出理由来证明你的看法。

(2)交流共享:

孙悟空:

预设(1):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武艺高强,神通广大。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变化无穷。

教师点拨:他本来就是天地灵化之物,后来又吃了(蟠桃),饮了(玉酒),盗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八卦炉内炼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增强了他长生不死的本领。(括号内文字由学生说出)

预设(2): 他还聪明机智。能识破机关,看清真面目。比如:答应菩萨西天取经前他曾要了个条件:“叫天天应,救地地灵”,还要了三根救命毫毛,这为后来遇难留了后路。

预设(3):

我喜欢他,还因为他很有人情味。比如: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走前那声声“师父”。我读的时候就非常感动。

教师补充:在此时他为了拜一下师父,“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这里体现了孙悟空对师父的留恋和无奈。

预设(4):他非常勇敢,如果没有他力战妖魔,就不会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预设(5):我虽然喜欢他,但孙悟空也是有缺点的。比如,不愿让人提起“弼马温”那不光彩的过去。有时还管不住自己。教师总结:说得很好,常言说:人无完人。孙悟空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的约束。正因为他性格的多彩多变,亦庄亦谐,我们才更喜欢他。

猪八戒:

预设(1)我喜欢猪八戒。因为他能吃苦。比如:在高老庄时,丈人称他“倒也勤劳,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

预设(2)他强硬。被捉后往往骂不绝口,不求饶

预设(3)勇敢、单纯。能与悟空协力合作,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预设(4)我反对!因为他好色、贪吃、懒惰。在天宫调戏嫦娥被贬,高老庄又强抢民女。让他寻山他却睡了。

预设(5)我也反对,不仅如此,他还爱贪小便宜,留有私房钱,不坚定,动不动就分行李打退堂鼓。

教师总结:猪八戒身上的这些缺点其实也是我们人性的一些弱点,在这四个人当中他就是一位丑角,正因为他的“丑”才增强了幽默感和作品的真实感,在艺术上才“美”起来。

唐僧 :

预设(1)我喜欢唐僧的正派、有同情心。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要嫁女儿给他时,他“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一心向佛。

在第五十四、五十五回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预设(2)我不喜欢他。因为他好坏不分,软弱。在第二十七回国误信坏话将悟空赶走,是不能原谅的。

教师点拨:所以作者也写了让他自食其果的情节。哪位同学举个例子? 预设(3)在第三十回中他被妖怪变成了一只斑斓猛虎。悟空笑他:“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等个恶模样来也?

教师点拨:其实,唐僧毕竟是肉眼凡胎,对妖魔鬼怪是无能为力的。沙和尚呢?有没有喜欢的?

预设(1)不喜欢,他太老实了

预设(2)喜欢,这就是他的特点,老实本份,任劳任怨

教师总结:这四个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优点也有不足。以孙悟空和猪八戒性格最为鲜明,充分体现了个性美。那么你从中有何体会呢? 明确:要全面、公正,要学会欣赏别人,不能一偏概全。

(四)链接生活

1、我们刚才一起来探讨了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结合我们的实践来看一下,阅读《西游记》后,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明确 作品意义: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实现某一崇高的目标。

2、识妖降妖的孙悟空令人赞叹不已。假如你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你将如何?请你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充分发挥想象,在小组中讨论,即兴上台讲讲。

(五)总结全课

这部作品人美、景美、情节美,是世界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广泛的杰作之一。今天我们只欣赏了四个主要的人物,它还有更广泛、深刻的内涵等待我们去发掘。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学修养的提高,再过一年、五年,再读这部书,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

(六)检测完善

再读《西游记》,写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故事 阅读《西游记》 孙悟空

人物 猪八戒

唐僧

沙和尚

环境

第五篇:教学简案

《月光曲》教学设计

执教:左江小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的情感之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1、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用之导入新课。

2、第二次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真正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

3、第三次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让同学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课文。

二、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指导学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

三、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到兄妹之间的真情和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下载求谏教学简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求谏教学简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求谏》优秀教案

    《求谏》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以及它的弊端。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3.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培养概括能力。 4.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

    《求谏》学案范文

    《求谏》学案 【学习目标】 1、归纳和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

    愚公移山·教学简案

    愚公移山·教学简案 杭州外国语学校 郭初阳 一.教学设想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文中最为关键的两个字,有着完全相同的读音:一是“愚”(从心,从禺。心,与性情有关。禺,猴属,兽之愚者......

    教学简案5篇

    《台阶》教学简案 陈毅清 教学目标:读懂人物,感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读懂作者,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及寄予的希望。 教学重点:分析父亲形象,感悟父子深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

    公开课教学简案

    英语公开课教学简案 时间 2010.6.1 授课老师 孙胜权课型 新授 课题 语法强调句型授课班级 高二(1)班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强调句型 2. 学会运用强调句型 教学难......

    《背影》教学简案

    《背影》教学简案 一、 导入新课 师:经常听到小朋友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也听到有人把这首歌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确实,在生活中,父爱和母爱是一样伟大的,只是父爱可......

    行行出状元教学简案

    《行行出状元》教学简案 班级:建筑海员班教者:石俊峰 一、目标 1.了解专业学习是成就未来职业的途径。 2.熟悉行业能手成功的经历和先进事迹。 3.各行各业都可以出状元,初步感受劳......

    《春》教学简案

    《春》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酝酿、黄晕”等字词,理清行文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想象,学习作者描绘景物时字斟句酌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