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组说课材料
高二语文选修教材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第三、四单元说课
新洲四中 高一语文组
龚建校 舒正焱 罗相和 李树桂 吴怀英 舒爱霞 张玉敏 余 红 梅学文 徐 洪 黄高菲
我们四中高一语文组,本着教师走在学生前面的思想,在集体教研之中,发挥集体优势,进行集体说课、备课、试讲、评课,对高二教学内容先学习,先准备,先研究,从而把握教学的主动权。
第一部分,说课内容
第三单元分析 《都将堰》分析
这篇文章不仅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而且还寄托了作者的现实关怀。虽为山水游记,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游山玩水”的自然层面,而是把对山水的感悟延伸到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与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如作者由一位市长与众不同的名片而联想到历史人物李冰,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的精彩对联而向现代官员们提出了“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的严肃命题,这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使命意识。
基于对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拓展延伸:李冰的精魂所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思考:李冰任蜀郡守,这一毫不起眼的任命,却足以使“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这句话即使在灾后也是属实的,因为历经2000多年,都江堰依然经受住了8.0级的地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是什么使都江堰在8.0级的地震后依旧安然无恙,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安详地端坐在此,庇护濡养着中国?
那就是“即便在都江堰的河水里都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带给我们的驯服大自然的那份自信与坚持。那么,由李冰我们会想到那些人呢?我们要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呢? 由学生思考,并口头表达自己的的崇高敬意最后老师示例。例:古代:包拯、白居易、苏轼、林则徐等。当代: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温家宝总理、沈浩等 《吻火》分析
《吻火》是梁遇春悼念徐志摩先生的一篇小散文。徐志摩先生死于非难,众多人文怀着悼念之情写了不少文章,梁遇春的这篇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不一样的情感。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怀念徐志摩先生,一是他那双时时刻刻充满着惊奇的眼睛,一是他点烟时说的那句“kissing the fire”。这篇散文本来是通过写徐志摩的动作与神态来抒发对他的
怀念之情,在情感之余,又蕴含着理趣。一是对于未知的东西要时时怀着积极学习的精神,一是要对生活报以热烈的态度,这就是散文中的情与理。《合欢树》分析
文章以合欢树为线记叙的那些琐碎的小事统一了母亲的深爱和儿子的真情,爱与被爱的真情借细小的片段和朴素的文字缓缓流淌,这就是以小见大。这篇文章讲述的是被人们歌颂了千万遍的母爱,理解起来并不难。经过学情分析,我希望以这篇文章为契机,让这些从小就得到很多的爱因而对爱的感觉逐渐麻木的孩子通过文章被那些细小的事情感动,进而学会反思自己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学会体会在琐碎的日常生活里无处不在的母爱与亲情,学会感谢母亲与家人,更重要的是,学会在平常的每一天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回报这份爱。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一粒沙里看世界”,即以小见大,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它可以使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也可以是整体中的一个小部分,还可以是一件小物品,一只小动物,一棵小植物。大主题,可以使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可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份道德和一份情感等。如《都江堰》是文化游记,作者对历史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给古代的物象与俊伟的山水赋予了灵性,表达了作者深刻的历史反思和文化反思,即对李冰精魂,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徐志摩的《吻火》,作者借吻火的动作来表明对光明的挚爱,对实难、毁灭的坦然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合欢树》中史铁生以“合欢树”为线索,记叙了母子间的琐碎的小事,统一了母亲的深爱和儿子的真情,爱与被爱的真情借细小的片段和朴素的文字缓缓流淌,这就是以小见大,也是散文中常用的创作手法。《森林中的绅士》分析
《森林中的绅士》这篇课文通过写得天独厚的森林绅士——豪猪,待人接物,对敌战术等独具的特点,整日过着悠闲安闲的生活,却渐有灭种之忧,揭示了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以此引起人们对自身生存的深刻启示。
茅盾先生运用生动丰富的语言表达对像豪猪这类人生活方式的担忧。以此引导学生对自身生存发展的深刻启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联系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世界各国地震频发、旱灾水灾不断。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我们要明白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必将走向灭亡的道理。小到个人大一个国家乃至世界,都要学会生存、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并努力践行。《云霓》教学构想
此文是丰子恺先生为其漫画集《云霓》所做的一篇序言,由漫画内容可推知,此画集主要是以表现百姓与大旱抗争的辛酸、沉重为主题。那么丰子恺先生是不是为写云霓而写云霓呢?结合子恺先生创作此画集的时代背景,也就是1927年到1935年的中国处于国共两党阶级斗争与中日矛盾激化的内忧外患之际,“云霓”不仅是大雨到来前的征兆,更是象
征能给身处战火纷飞年代的百姓带来一切希望的事物。在这里,丰子恺先生是想借“云霓”来鼓励乱世中的百姓能有勇于抗争和生存的勇气与希望。尽管这几朵“云霓”很小、很少,最终也没出现,但它始终、曾经给乱世中的百姓带来过希望,丰子恺先生关注的不仅仅是天上的几朵云霓,更是当时受苦受难的百姓。云霓是实写,希望是虚写,虚实结合与象征是本文的两大特色。基于作者这种关怀民生、关注时代的创作情怀和写作意图,在设计本文教学时,除了明确本文虚实结合及象征的写作手法外,还可从深度上给予挖掘,即结合当今学生的现状,树立学生心系天下、关注世界的情怀,培养学生写作的时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写作的高度。
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埃菲尔铁塔沉思》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四单元的课文,该单元教学重点是“现代散文的虚与实”。张抗抗的这篇散文,由登临铁塔的“所见”(实)触发“沉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虚)。无疑,理解文章“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应该是学习本文的目标和重点。丰子恺《云霓》同样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云霓”是“实”,它所表达的象征意义:“关怀民生”“希望”等是虚。因此,这篇课文的知识与能力就是定为:理解“云霓”的象征义及作者关怀民生的创作意识和情怀。《森林中的绅士》中对豪猪特点的描写为“实”,所要表达的一种人的生活方式:潇洒悠闲、逍遥自得、无所用心、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缺乏危机意识和作者的用意在于提醒艰苦年代的人们不要像豪猪那样生活。否则就有绝种之忧为“虚”。
第二部分,说课评点
第三单元教学说课内容评点 《都江堰》
深入《都江堰》我们知道余秋雨的文章,虽然是游记,但是目标不在游山玩水,而在于从文化的角度来关注这一个历史水利工程。全文分成三部分,开篇发人之未发,大胆地把都将堰与长城作比较,而且是扬都将堰,贬长城。接着描绘了都将堰的水,最终落脚在李冰父子形象上。要讲这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探究入手,让学生谈一谈课后一题:作者贬长城而褒都将堰,贬秦始皇而褒李冰父子,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从《都将堰》看中华文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李冰以使命我学校,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做了较大的贡献。我们还可以正反对照,看看我们好官:包拯、焦裕禄、孔繁森;反面形象:成克杰、胡国光。
《吻火》
对诗人徐志摩的关注:
1、诗人的诗歌像火一样流传中外;诗人诗一样的性格似火(眼睛中流露无穷的情调);
3、诗人诗一样热情的语言——吻火;
4、诗人的人生,最终在蓝天之上,葬身火海——吻火别世。
《合欢树》
文章重在母爱的传输,学生会从文章自然读出来,但是我们的现实是母爱出现了危机,虹口机场留学生刺母亲的故事,让我们要重新审视亲情。我们与现实生活一对照,可以看出,母爱要坚信,母爱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在日常的细节之中。
也可以从一个细节入手,本来母亲想种上含羞草,一受伤,就打焉,但是一会儿就好了,寄托了对病儿子康复的希望;结果却是合欢树,是儿子的成长使母子合欢的树。
第四单元教学说课内容评点 《森林中的绅士》
从形象入手,全身长满刺毛的豪猪,本来形象不佳,还要跟彬彬有礼、谈吐高雅的绅士联系起来,风马牛不相及,让人感到幽默、诙谐、讽刺。
我们可以从哲理层次来看:危机意识。在**之时,豪猪那一种懒散、悠闲、不思进取、被动挨打,必定要遭社会遗弃。
从进化论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生物界的法则。《云霓》
这篇文章是丰子恺的漫画集的序言,云霓是有象征意味的,是大旱之时人们的希望,即使太小、太少,但是也还是人们的一丝希望;这篇文章难度不大,所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发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点,要求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有责任意识,能够关注民生疾苦,心怀天下。要我们讲出大自然的云霓,作者笔下的云霓,作者心中的云霓。虚实结合的手法。
《埃菲尔铁塔沉思》
1、要补充埃菲尔铁塔的来历,建设之时,虽然不被人们看重,但是最终成为巴黎的标志、象征。正好也是先抑后扬的手法的运用。
2、这篇文章重写登塔之时的感受,不说人上升,而说巴黎下降,下陷,就是一种大胆的想象,虚实结合。
3、异域文化对人们的冲击,也很有意思。
第二篇:语文组说课专辑
《爱莲说》说课稿
张艳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爱莲说》是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对于九年级来说则更应该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知识点的整合。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能力目标: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3、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4、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莲花”来表现作者的理想的。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八年级的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这部分同学往往自尊心较强,教师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做因材施教。对于双差生要根据他们的弱点,选准切入点很啊抓基础,确保他们合格毕业。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活动安排:搜集写作背景给予本课相关的链接。
2、教师课前活动安排:准备好幻灯片和上课所用媒体;教学资料。资料如下:
写作背景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代哲学家。《宋史》上说他“博学力行”,并引用宋代著名文学家、江西诗派首领黄庭坚的话,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取志,薄于微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虽然他一生担任过州县地方官吏,但他平时更喜欢游览各处名胜,潜心研究学问,是一个事必躬亲、处事公正、颇受时人拥戴的学者。他厌弃封建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以素净、淡泊为足,以“饱暖”、“康宁”为乐。特别喜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江西南康郡为官期间,亲自率领部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并独出心裁地把莲池叫做“爱莲池”。每当夏日炎炎,他漫步池畔,倾心欣赏,全神思索。经过酝酿、构思、推敲,终于写下了流芳百世的篇章《爱莲说》。
(四)教学流程(1)引入课题。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 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学生在回忆诗句的过程实际是检查学生的积累。在交流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笔记的形式积累诗句获得知识。)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
学习内容:(多媒体展示)①什么是“说”? ②关于作者的情况。
③看课文注释,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④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这个教学环节用15分钟,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这篇课文已经学过,以上几个问题没必要过多讲解,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听的重复性,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索的积极性。同时又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3)探究文章的内容,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①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②哪些地方是写莲的?从哪些方面写莲的? ③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 ④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⑤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这个教学环节用15分钟,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复习已经学过的写法。是成绩不错的学生更注意知识点的整合和积累,成绩略差的同学加深课文的理解并及时消化与及时整理。)
(5)巩固练习: 多媒体展示:
“莲花”与“君子”的联系。(这个教学环节用3分钟,目的是通过探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6)、指导背诵: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如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目的是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该掌握。)
(7)、课文总结,布臵作业。作业: 作者的思想过时吗?(这个教学环节用2分钟,从课程的设计来看,能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来看能
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从问题的设计上,从体现梯度。)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 ————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托物———————————————————言志
(莲)(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扁鹊见蔡桓公》说课稿
说课者:刘永胜
一、说教材
《扁鹊见蔡桓公》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故事的后面隐含了深刻的道理。作为初三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对本文易于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课的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2、培养复述课文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使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敢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帮助。这个教学目标的设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和难点是:把握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寓理于事”的写法。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要求,结合教学目标,确定了本节课的教法如下:
1、情境设臵法:故事导入,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层深入。
3、点拨法:适当点拨,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议中感悟,在学中升华。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文言文学习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力求声情并茂。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2、复述法: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3、讨论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体味学习的乐趣,与人交流的乐趣。
4、谈话法: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大胆的谈。
五、说教学手段
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为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五个环节:
1、故事导入,感知课文。
2、自主合作,理解课文。
3、讨论探究,研读课文。
4、拓展延伸,感悟课文。
5、发散思维,深究课文。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枝江市马家店中学 黄俊玉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根据该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的总的教学目的;以及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认识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b、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讲析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品析语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的比较,理解散文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c、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d、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教仪:课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臵的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在讲授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d、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朗读课文后,围绕以上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我把问题与课文结构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先阅读1——2节,并讨论解答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怎样表达的?
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明确:
1、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响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温晴)
2、济南的地形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决定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读3——5节,并作重点分析(1、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2、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分析中除了使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提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拟人手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学生讨论后明确:
1、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作者在第3小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描绘和第5小节对水色的描写中都体现了对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语解答课后练习题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作者写北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在于“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并与学生共同解答: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解答中使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抒发了赞美之情。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进行最后的课文巩固。
5、布臵作业:
1、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好在哪儿?(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2、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断?(设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并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3、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目的是将阅读之所得转化为写作之所能,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
《陋室铭》说课稿
李金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寥寥81字,以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臵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学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二)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4、开展辩论赛,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三分钟屏幕展示“教学目标”(3分钟)
这一设计,从教的方面来说,它具有“导向作用”让学生一起来掌握教学要求,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从学的方面说,它具有“激励作用”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目标明确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故事导入并解题(5分钟)
上课之前讲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诗豪、哲学家刘禹锡的故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厢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垂 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屏幕显示两幅对联)
解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并引导学生找出文章韵脚。
ing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个故事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怀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三)初读——感受语言美(2分钟)
教学千法读为本,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突出指导诵读的方法尤为重要,突出读书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一要读准确,二要读出节奏,三要读出感情。
针对“铭”这种文体的语言句法特点,我除了要求学生大声读,读正确,读流利外,还特别引导学生从用韵和讲究修辞方面去充分体会本文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朗读前的这一指导,十分必要,充分体现了教书重在“授之以渔”,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理念。
(四)再读——了解内容(2分钟)
(五)三读——领悟内涵(5分钟)
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读是思的基础,思是读的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下列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屏幕显示思考题)
1、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你会用什 么语气来读?(“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你们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劳形”)
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
4、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择善而从)。
5、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六)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行设计板书,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记忆。(13分钟)
这个环节的实施,我主要采用提问朗读法,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有关语句,学生寻找有关语句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我还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还只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
(七)迁移练习设计(2分钟)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3、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尽量做到语言优美。通过此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八)小结(2分钟)
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这而从制,岂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说板书
已经有展示,主要体现本文表现手法和文章主旨。
在学生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后,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这一设计,在于训练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如:“名”、“灵”、“上”、“入”、“鸿儒”、“白丁”、“丝竹”、“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屏幕显示重点词句及意思)。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
姚奉菊
一.说教材
单元及教材分析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它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四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都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它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是其实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本单元上承第一册的小说单元,下启第六册的小说单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教学设想及教学目标
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意图。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由点及面,先分析人物性格,再通过解题来揭示小说主题。结合本单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这一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能力目标:煅炼学生口述能力
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把握文章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现独特的见解。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说学情及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课堂上通过激趣引导是可以保持住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1. 撰写人物小传。通过撰写人物小传,学生可以进行人物形象的再造,同时梳理故事情,感知全文。
2. 朗读想象法。本堂课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船上巧遇于勒”部分,边读边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在头脑中再现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使他们活起来。
三 说教法:
1. 围绕解题来把握主题,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描写重点是谁?学生读课文后再讨论。
2.对话教学: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而是师生 间各自向对方和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这篇小说行文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它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处于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的学生所熟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从多方面设计学生乐于讨论的话题。
四、说教学程序
首先让学生各自口述撰写的于勒这个人物的小传。文章题为《我的叔叔于勒》,可于勒却是暗线。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小说对它的着墨不多。让学生撰写他的小传,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弥补这一空白。这一步可看成是复习旧课导入。
第二步: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1. 分角色朗读“船上巧遇于勒” 2. 勾画人物描写的句段
3. 分组讨论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分析人物的性格。并由学生用“ 从 这一句看出了 ”或“ 这一句表现 这样的句式发言。例如,从“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看出父亲的虚荣心,他想打肿脸充胖子。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读者是“接受的主体”,文本经不同人的解读之后,成为了“第二文本”,“第三文本”。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可越俎代疱,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课堂中如果让学生独自地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罔然而无所得,因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萍果,我有一个萍果,我们交换之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萍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的理论基础。
第三步: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小说中的“我”是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其它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进出“我”的我的眼中。这一步骤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就母亲要射开于勒时,你会对母亲说什么?借这一问,指导学生在阅中应读出自己,融入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
第四步:探讨小说主题,提倡不同声音。问题设计一: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描写重点是谁?(质疑法,能过提问,为学生的思维进程铺路搭桥。
学生讨论明确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的写作目的就不难理解。问题设计二:过去的教参对本文的主题思想是这样概括的,“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的金钱关系。”菲利普夫妇对金钱的贪婪与对亲兄弟的冷酷无情,显然与社会体制毫无关系,它是人性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弱点。要突破这难点,其实也不难,教师可以这样提示:我们的生活中会存在这样的人吗?一言中的,便可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一环节意在利用阅读批判环节,发展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会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只有会思考,才会有创新。
第五步:课外材料键接,联系实际生活。
材料键接:
1.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无间起来,迫使互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马克思)2.金钱是一个无底的大海,荣誉,良心,和真理都可以灭在其中。
3.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了上帝,它就像魔鬼一样折磨你。(出示小黑板)
阅读这些材料,结合课文用日常生活谈谈你对钱的看法。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并提高学生的认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第六步:教学效果巩固,也就是课外作业布臵。假如菲利普一家在旅行中遇到的是有钱的于勒,会有什么的故事发生,请编写小剧本。
五 说板书:
本着直观简洁原则,板书设计如下: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
虚伪的外衣
自私冷酷的内心
人性弱点
浑身铜臭味
认识自己
提升自己
以上设计体现了本人对作品的认识,这篇说课稿根据新课标以及教参,结合本人平时的理论积累撰写的,必然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第三篇:语文组说课交流活动小结
语文组说课交流活动小结
一、说课的成功之处
1、本次语文组内的说课交流,教师参与面广。
在语文学科准备说课活动期间,学校相继开展了许多活动,老师们一面要积极迎国检,一面要准备自己的说课材料。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学科的12位老师全都参加了说课活动。几位老教师也响应学校要求,认真准备说课稿参与说课。
2、组内教师在学校说课学习(全国说课竞赛获奖教师说课示范)校本培训活动的基础上说课,基本明白说课的模式,能结合评价标准去撰写自己的说课稿。12位参赛的教师都能从“教材——目标——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几个步骤进行说课,而且都能找到每个步骤的理论支撑。
3、参赛教师态度积极,准备充分,效果颇佳。从本次的说课过程中,可以看出有这样几个特点:
①年轻教师态度主动、积极、认真,准备充分,十几页的说课稿能脱稿演绎得有声有色。在这方面孙炎鑫老师她所说的《小柳树和小枣树》和冯慜老师《听听秋的声音》很受组内老师好评,我们为年轻教师善于吃苦,善于钻研的劲头所打动。孙老师和冯老师说课的成功再次很好的诠释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夫不负有心人。
②教师说课时能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自己的说课稿。教师激情四射、声情并茂的向老师们介绍自己的说课设计。老师们说课
时,都能做到语言准确、生动、优美、流畅,讲说时富有激情、抑扬顿挫,它体现了语文教师的语言基本功。语文教师的语言的优势在全校说课交流时候得到很好的表现。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的吧。
③说课教师能自己制作符合要求的课件。通过这次说课,我们发现,像我们这样的校级比赛,许多老师都能自己亲自动手制作自己需要的课件,不管精美与否,教师的现代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的进步
二、不足之处:
1有些说课稿的语言有堆砌、沉长,最明显的特征是所出示的课件中没有注意到段落排版规范简练的呈现。作为语文教师来讲,虽然我们说课的环节是“教材、目标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等,但是在具体的说课过程中,我们要把这些环节很有诗意的串联在一起,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领子、袖子、前半片、后半片这样的一个割裂的呈现,我们看的是一件完整的衣服。2教法学法表述不清。你要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学情有选择的使用的这些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师生互动法,阅读法。在学法的表述中,有的老师出示一大段文字,不知所云。而有的老师做的就非常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学生的学习方法。如:自主阅读、圈点勾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作批注等。
3.教学过程就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各项措施的实施。有的老师有重难点,但是教学过程中和突破重难点的关系不大。
4.说课重点说的是教学过程和理论依据。但都感觉环节陈述不清,语言归纳不够简练。,所支撑过程的理论依据太大、太空,和这些教学环节不太贴切。我们的理论依据一定要和我们的设计的环节相得益彰、恰到好处。
学校说课交流活动,老师们我们每一次当众展示自己的机会,都是让别人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我们要珍惜、重视这样的机会。而且作为一个老师来讲,我们真是要锤炼各方面的能
首先谈谈关于《小学语文说课及案例评析》讲座的收获,袁志勇老师以他诙谐的语气语调,幽默的故事吸引着我,通过学习我对说课和评说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了了说课活动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专业的教师不光应该备好课、上好课,还应该学会更精彩的说课。通过说课,可以促进说课者教学设计的深入,可以强化说课者对自己教学设计的条理。说课者通过聆听评说课,通过与同行的交流互动,不仅能够检测自己教学设计的成色,而且,还能够借助众人的慧眼、借助群体的智慧,完成对已就教学设计的修改、升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说课呢,袁老师做了细致而深刻的论述,他给了我们一个模板,把说课分成这样几大部分:本课到底要教学生什么内容及其用途;它在整个课程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包括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本课的选择依据,即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本课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存在的障碍、学生差异;本课的重点突破方法、难点化解方法;阐述本课各环节的安排及其依据、时间分配;本课教学活动设计 ⑴层次性 ⑵主体性 ⑶多样性;本课重点活动;及其对在教学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应变方法;本课教学资源的选择、及其适切性的依据;本课具体的评价方法。在说课之前我们应该对这十项内容作出深入具体的研究,说课时还要关照其每个环节,保证说课的全面。这一前提之下,要强调说课的重点。做到主次分明。此外,说课的语气、语态、及其过渡、停顿、音调、眼神、包括肢体语言,说课者都需要一些技术性处理。这同样可以提高说课者说课的成色。我们永远自己一个人备课,一个人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得好则好,设计得不好,你自己肯定不会知道,没有人成心要把自己的设计得不好。而拥有说课、评说课活动之后,好——得到喝彩,有问题——得以被指出、被点明,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从理性角度陡然得到提升!
袁老师说:“说课与评说课活动是一个理性的团队活动,它集大家智慧于一身。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大家的力量,即使任意一个个体或许不大,但是合到一起,结果则会大不一样。通过说课与评说课活动完成的教学设计,远远会比没有经过这类活动的要好出许多!”他的话让我更深刻的认识了说课和评说课活动,也为我日后主动积极的参与教研活动打下了基础,促进我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树立起做一个真正的骨干教师的信念!
第四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说课
第五组 要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本文通过“我”少年闰土 与闰土的对比,流露出“我”对生活在“高墙大院”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少年闰土》是义务教中的不满足,以及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组第一渗透着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封建主义篇课文。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的批判。要让学生体会这些并能升华情感与作者产篇文章中只有《少年闰土》这一篇是鲁迅的作品,生共鸣。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这是一篇经典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学习四件稀奇事,揣名篇,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是叫读者不可抗拒的。摩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和理解含义深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它在本单元中训练学生用比较刻句子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快的速度阅读课文,通过对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更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悟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对于如何教会学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可以感。全文以“忆——盼——见——佩——思”为线采用模仿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去演,既能激发学生索分为五段。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兴趣,又能丰富课堂。使学生全员参加都能积极动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脑,大家畅所欲言,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对于如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先让学生和潮汛看鱼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刻课下收集写作背景的资料结合其背景加以理解,老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师再可以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少年——闰土的形象,也反映“我”与他儿时短暂情感。
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表达了鲁迅
二、说教法根据课标提倡人文、自主、合作、探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阅读训练的好教材。究、创新的精神,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阶段水平
2、教学目标:鉴于六年级学生的知识技能现状和并结合本单元的重点,确定如下的教学方法:我的本组文“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教学思路是快速阅读课文,理出文章脉络,总体感刻的烙印”这一重要的目的要求,我特别对本课设知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事件;接着深入学习有关段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落,体味少年闰土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知识能力落实点: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情。这样设计,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学习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目的明确了,学生的主动性就被调动出来了。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三、说学法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的学习方式,在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本课要求学生通教学过程中,我会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自由读,指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名读,想象画面读等方式来学习,在理解中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感受少年闰在朗读中领会,在朗读中升华感情。以读代讲,适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时点拨,使学生走进文本能够深深的体会作者的思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想感情,在浓郁的情境中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性和主动性。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过程方法指引点:新课题;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动静结合,在研究中获得程倡导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功的体验,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主载。
与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流程本课共分三个课时来完成。的方式运用对比、想像、朗读等多种方法,进一步第一课时:了解课文大意;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理解文本,真正做到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作者文;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命名。学习课文对话,产生心与心的情感共鸣。情感态度渗透点:第1自然段并背诵。
新课标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第二课时:理解课文第四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知识丰富的农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是学生初识鲁迅,少年,感受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1-
第三课时:感受作者和闰土之间的深厚感情,了解闰土朴实可爱的特点;学有余力的同学会模仿课文一处片断,写一段一个人外貌的话。在这里主要说一下第一课时的流程。
1、创设情境,揭示新课。出示“月光刺猹图”(不用说出图的名称),教师在配乐中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图画的内容引学生入境。介绍图中的少年就是闰土,引出课题。(如“这是一个幽静的夜晚,一轮金黄的圆月高高地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中,圆溜溜的大西瓜静静地躺在海边的沙地上。碧绿的瓜地里,有一位英俊少年,手捏一柄钢叉,正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这少年是谁呢?对,这少年便是闰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7课《少年闰土》。)
小学生因为认知上的限制,感性的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老师对闰土生动的介绍使闰土这个人物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让学生迫不及待地去钻研课文。
2、介绍背景,初读课文。
由学生汇报课下收集的关于鲁迅的资料,老师总结归纳: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写的,1919年鲁迅回到了故乡——绍兴,两年后,他就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下了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故乡》里面其中的一段。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段落。在这部份中,由于鲁迅的语言文白相间,学生在字词方面可能会出现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不理解“其间、无端、素不知道、如许”等词语,教师可通过课件练习帮学生理解;如果提出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放在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3、重点讲读,以此推彼。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三十年后,鲁迅回到故乡,脑中浮出一幅画面,是什么画面?(学生认真读第一自然段,为画面取名——“月夜刺猹”)
②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勇敢、活泼、机智„„)③当鲁迅回忆这幕时,怀着怎样的心情?(小组讨论:怀念、不舍、留恋„„)
④你读完这段后有什么样的心情?(羡慕„„)四个问题后学生就已经把第一段学的很透了,然后老师再提出要求:像这样的画面在课文中还有很
多,你能找出来吗?(小组分工合作找出其他三幅画面——雪地捕鸟、沙滩拾贝、潮汛看鱼)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四个问题其实就是交给了学生读课文的方法,即:(板书)
读懂画面——命名读懂人物——印象 读懂作者——情感读出自己——心情 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理念。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本课重点讲了课文的第一段,而第一自然段也是全篇的重点。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的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喜欢刺激的少年,而在《故乡》中,成年以后的闰土却是呆板、痛苦,将一切希望都寄予神灵的愚昧农民,前后的对比反差之大令读者深思。关于这点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做适当的渗透。而对于“我”与闰土在年少时和成年时的强烈对比,如,年少时“我”非常羡慕闰土,自己生活在“高墙大院”之中也应该做适当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鲁迅的思想
5、布置作业
阅读鲁迅的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老师可以提供题目,如《我心目中的鲁迅》《论闰土形象》《一代文豪——鲁迅》《我看旧社会》等,也可以由学生自由命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说教材:这篇文章是以鲁迅先生侄女的角度 去描写其人的。作者通过回忆伯父生前留下的深刻印象的几件事,来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怀念与敬仰之情。
二、说教法: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方法。朗读、小组合作
三、说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
1、检查词语。学。
2、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学法:学习课本,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为几段? 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三)、学习二、四、五段(重点、难点的学习)采用了默读,观察、练说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四)、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理解感悟,表达分析能力,和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
(五)、学习第一段
四、教学步骤
(六)、拓展延伸:教学程序将这样展开:配乐朗读诗歌《有的人》节选。(一)、导入:你了解哪些关于“一面”的成语?
六、说板书设计:(引出“一面之交”),课文中是说谁和谁的一面之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交?(青年和鲁迅),这样就能轻松简单的引导学
1、深切怀念爱戴、深切生解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怀念(二)、引导分析三次外貌描写的异同及作用。
2、谈《水浒传》关心少年、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有关于鲁迅先生外貌
爱护子女 描写的句子,并思考:作者是通过什么视角、描
3、谈碰壁痛恨旧社会写了鲁迅先生哪些特征?课件出示要求。(解释“视
4、救助车夫、同情劳动人角”一词)
民
2、生默读课文。需要学生用波浪线划出三次外貌
5、关心女佣关心别人胜描写的句子,分析体会。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
过关心自己 表比较。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即提高了学
19* 一面习效率,又培养了概括能力,并汲取从不同角度观
一、教材分析与设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语文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
3、根据板书回顾总结阿上册第五组是“初识鲁迅”,引领同学们走近普通累进行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工人敬仰的文学大师鲁迅。《一面》是篇回忆录,(三)、学习观察人物的方法。他记叙了作者阿累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在内山书店要能描写一个人物,首先要学会观察,我们的不期而遇,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的过程。课作者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文在记叙“一面”的过程中,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
1、请班上一名同学作为“模特”。(同学之间本身描写,抓住最能突出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肖像特点比较熟悉,容易观察,又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瘦”进行着力刻画和反复渲染,充分表现鲁活跃课堂气氛。)迅先生为人民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因
2、学生观察找出其特征,并用词语进行描述,教为是20分钟的微型课,所以我选择了其中的一个师随机纠正、点拨如何用更好的词语进行表达,将点,抓住文中对鲁迅先生三次不同角度,不同特征观察特征和词语的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边观察边的外貌描写,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的写学习描述。作手法,学习如何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
(四)、布置作业:大家说了这么多,能用笔写下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来吗?开展“认人大行动”,提高写作兴趣)。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学
(五)、总结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五、教学创意 学习观察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个性。根据单元教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能激起学生对本文的爱学重点结合本次课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好,更好的整体感悟全文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对解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三处外貌描写作具体的引导分析。从而让学生学习的方法。
3、学习观察人物的特点。到本文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是人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法:对这篇回物形象得到形神兼备的刻画,对学生学习人物描写忆录的教学,我将以启发教学为主,读、说结合,是很有帮助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
品味诗歌语言,深挖文章主题,感受真善美,学习
20* 有的人 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的高尚品质。
一、设计教学目标,把握重点难点
三、进行科学指导,注重学法传授
1、《有的人》处于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由于所教班级是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语文素养参差单元的单元目标是了解文学家的崇高境界,学习坦不齐,有人乐于表现,也有人在课堂上保持沉默,荡磊落的胸怀,从生活长河中获得丰富的人生体思维“休眠”,所以教学中我运用媒体,以直观的验。本课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新中国成立画面和朗读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兴后,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一首脍炙趣,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成就感。人口的哲理诗。“有的人”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题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目。诗中列举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的人生加以对而在于相机诱导”。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比,热情地歌颂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的人,无情征,拟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地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给予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深沉品,读中悟,提高学生的朗读欣赏能力。利用合作的思考。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诗歌阅读的要求,探究的方法,师生互动,走进诗歌,体会情感,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解内涵。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重视能力训练,优化教学程序:如果说钻研(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那么朗读诗歌,明确诗歌结构,品出诗味,培养学生的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因良好朗读习惯和理解能力。此我设计如下教学程序:导入新课——明确目标—(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比两种人对待——划分结构——分析对比,深化主旨——指导朗人民的不同态度和人民对他们的不同态度,让学生读,培养能力———拓展总结。领会诗歌的深刻含义,正确对待生死、名利等,树
1、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是学立正确的人生观。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为此我设计这
2、诗歌用最凝练的语言来反映社会,抒发情感。样的导语:我们接触了许多品质高尚的人,你能否所以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教师用多种形式的朗借用一句诗来评价一下他们?这时学生的思维马读,由浅入深,让学生把握情感,感悟诗歌主题,上会活跃起来,他们可能会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歌颂有奉献精神的人;也可能对比是本文的显著特点,只有把握对比才能把握诗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歌颂宁歌主旨,所以两两相对、前后对照的结构及对比手死不屈的英雄。然后大屏幕打出“横眉冷对千夫指,法的作用应为本课的难点。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引出《有的人》的学习。
二、变换教学手段,优选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板书课题)
准》也“鼓励学生多朗读,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
2、明确目标。屏幕出现目标,有的放矢,学生马领悟”《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歌颂了鲁迅先生“俯上会进入学习的状态。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3.划分结构。学生先自由朗读,后听老师范读、行径,教会学生怎样认识生与死,如何让人生过得再集体朗读。在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理清全诗7个诗更有价值。诗歌感情强烈,很适合朗读,所以我准节间的关系,用示意图画出全诗结构,并作出合理备借助多媒体,通过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和技巧的的解释。只要学生能说清理由,画法可有多种,这指导,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文——或教师声情并茂的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范读,或集体朗读,或男女生分读,把无声的文字同时使学生明确:
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的情和意,以情激情,第1节写两种人的“活”与“死”,是全诗的总纲; 领悟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情感共第2、3、4节写两种人的不同表现,它们之间是并鸣。《有的人》这首诗构思巧妙,对比明显,爱憎列关系; 分明,光靠读还不够,所以我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第5、6、7节分别对应上面三节,写两种人的不同教学,小组分工合作,让学生画出全诗结构图,并结局。作出合理的解释。然后重组诗歌,分析对比的作用,结构明确后,师生分读全诗,强化印象。
4.分析对比,深化主旨。全诗结构明了后,可看出每节4行诗歌的特点:两两相对,前两句鞭挞敌人,后两句赞颂鲁迅,形成鲜明对比。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全诗每节都用了对比,但对比的角度不同。请同学们读一读议一议,分析前4节“对比”的角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第一节是比较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一种是虽生犹死,一种是虽死犹生。第二节是比形象,也就是比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一种渺小,一种伟大。第三节是比对人生的不同追求,一种丑恶,一种美好。第四节是比情操,也就是比对社会的不同影响,一种卑鄙,一种高尚。由于这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不同,所以人民对他们的态度也截然不同。诗歌的第5、6、7节就告诉我们这两种人的不同结局,并分别和第2、3、4节相照应。
为了突出全诗主题,我根据课文内容重新组织的一首诗。(见附录2)请同学们比较它与原诗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发言后明确:(1)、没有对比,思想感情就不如原诗充沛、强烈。(2)、将诗歌涉及的人直接点出,从语言方面看,就少了“诗味”。缺少了诗歌语言的含蓄性和形象性;从主题方面看,这首诗不仅歌颂鲁迅先生一个人,它歌颂的是像鲁迅先生一样的有崇高精神的人。采用暗示而不直接点出,可使诗的形象更具广度和深度。诗的副标题“有感”二字,涉及的面很广。作者旨在通过纪念鲁迅,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四、指导朗读,培养能力 凡是好诗,都要通过朗读,运用语言技巧来再现诗歌的意境,传达诗歌的感情。“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品味内涵,在读中提高兴趣。教师先范读,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如:有的人/死了语调要低沉,稍缓慢 他/还活着“他”适当拖音,“还活着”语气要上扬,表达崇敬、赞扬之情。因为一个人的肉体虽然死去了,但他的崇高精神却永远光照后人,这是值得骄傲的。
然后每一小组选择一个诗节有感情朗读,并按要求(见附录3)写出处理办法及理由。生生挑战、师生挑战,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提高朗读能力。
五、拓展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由教师总结、学
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小结,然后教师适
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因此这部分我安排一道拓展练习:“你的生命应该怎样才能焕发光彩?”让学生再次明确了主旨,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五篇:语文组教师“比教学”说课竞赛总结
语文组教师“比教学”说课竞赛总结
一、基本情况
为了积极响应学校教导处开展的“比教学”常规说课竞赛活动,我校全体语文教师于3月27日上午9点整,在学校四楼远程教育室开展了“说课竞赛”。参与说课比赛的语文教师有11名,参与率达100%。通过说课准备、培训,教研组内说课竞赛等一系列活动,竞赛活动现已圆满结束。此项活动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定量分析
㈠本次竞赛呈现出的优势:
、组织管理井然有序
一是学校教导处为教师说课做好了前期准备。如,教导处拟定方案、辅导如何说课、及时公示比赛安排。二是充分体现出“两个重视”,即:参赛教师非常重视,赛前阅读课标,熟悉教材,查找资料,制作说课……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学校非常重视,校长高XX亲自担当语文组评委组长并进行说课辅导,教学副校长王帮霞率先说课做表率,身先士卒众人行;组内教师配合协调自然,你帮我拍照,我帮你发“说课设计”,每个教师说完课,大家都给予最热烈的掌声鼓励,教师既是竞赛的对手,又是合作的伙伴。三是教导处负责人直接参与评课交流,大家评课交流时热烈直白,个人说课优劣一清二楚,有利于教师说课水平的提高和迅速成长。
2、说课竞赛尽展风采
具体表现为:
⑴说课基本要素齐全。语文组教师紧紧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如,张XX等教师从“教材--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说课。
⑵教学目标制定全面、具体、适宜。大多数教师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对教学目标进行具体说明。如,王XX等教师制定的说课目标明确,与学情相结合,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和环节中,易操作易达成。
⑶以学法定教法。教师制定的学习方法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质,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进行设定。学习方法以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体验、感受、合作、探究为主。如,杨XX老师的《匆匆》,就是让学生采用“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句子、悟感受”“读写迁移”“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三种学习方法作为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根据以上学习方法,杨XX老师预设的教学方法就是“自主读悟、合作交流,边读边想、读想结合”。“以学定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江XX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制定了教学方法,教师主要是适时给予引导和评价,并参与交流过程,实现师生互动。这次比赛充分显示出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运用、对教材的处理和挖掘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⑷教学流程清晰,脉络与主线明朗。教师们在介绍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能说出教学环节的科学安排、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每一项活动的设计意图。冯静老师《桃花心木》的教学过程设计了“谈话导入,唤醒经验;读中感知,读中生疑;读中探究,交流感悟;启发引领,升华感受”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设计的活动都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对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进行了阐述。龚XX老师的《再见了,亲人》从“整体感知——部分品读——质疑问难——整体深悟”等方面进行设计,让学生体会出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友谊,领会作者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评委工作务实公正
担任语文组说课评委的是高XX、李XX和张XX老师,虽然语文组评委只有三人,但每个人都积累了较强的教学经验,是课堂教学能手。张XX老师虽然退休了,但接到学校请他当评委的通知后,仍然满口答应,而且工作认真;李XX老师今年54岁,下学期就要退休了,但认真劲儿不减当年;高XX校长事务性工作繁忙,仍然坚持参加说课评课,没空一节课。评委们对每节课进行了公正的评价,细心地给出了具体分数、写出了详细的综合评语、与参赛教师面对面交流,工作扎实认真,得到全体语文教师的肯定。
㈡本次竞赛呈现出的劣势:、教学流程还需清晰具体,详略得当,理念点睛
教学流程展现的是教学过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学设计的优劣以及教学理念都在这一部分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说课稿的优劣百分之八十由这一环节决定。因此,说教学流程是说课的重点环节。
⑴清晰具体。要想让听者通过你的说了解你的教学实际,教学流程的设计一定要清晰完整。具体而言,要从新课的引入开始说起,然后按照教学设计逐步展开,以及课堂小结、课后的巩固练习,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都是必须要说的内容,而且还要说出各教学各环节的衔接和过渡。但是,切忌把说课稿设计得天花乱坠,让人听得眼花缭乱。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经得住推敲。虽然说课不像上课一样立即付诸于实践来检验,但是一定要符合教学规律和实际情况。根据学段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情况来设计,写出条理清楚、有理有据、重点突出、言简意赅的说课稿。我们有的老师的教学流程说的面面俱到,听者听不出所以然,觉得累赘无趣,效果不好。
⑵详略得当。说课毕竟不同于上课,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操作到位,再者,说课有时间的限制我们规定是10分钟,这就要求说教学流程的时候,既不能太概括,三言五语说完了,让听者不知道教学的思路,也不能太具体,因为它不等同于课堂实录,像上课一般师生问答展示。所以,说课中的教学环节一般应采用概括与具体相结合,对于非重点或这次重点的内容,可用概括的介绍一带而过,而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则要详细阐述,说清楚其中含蕴的小的教学环节,以及每个环节中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预测达到的学习效果等。尤其是,教学是重点,以及难点,甚至容易引起歧义的地方,教师要展示几种教学预设,并分别针对不同的预设写出自己不同的指导对策。我们有教师因为说教学流程详略不当,有的超时,有的时间又太短。
⑶理念点睛。说课是一种特殊的教研活动,除偶尔用于评比外,更多的时候是教师之间互相研讨、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无论目的是什么,说课都要求教师在一定的高度上对教材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所以,说课稿有别于教案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强调说“理”,即不但要说“教什么”和“怎样教”,更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说课者在讲述教学流程的过程中,要针对重难点环节谈明白自己理论支撑。以便听者从中看到说者对教材的理解深度以及对教学的认识高度,从而产生共鸣。如,冯静、龚XX、张阳老师在流程中都能通过图片、迁移、拓展、板书进行关键性的点睛。
2、说课也需艺术。在说课中要注意以下一些细节问题:
⑴说课整体要流畅,不要作报告。在本次竞赛中,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喜欢作报告式的说课。如,环节过渡不自然,硬性地用“一、二、三”显得十分死板。建议用过渡性语言,如,教材分析后,可以这样说“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接下来,我侧重为大家谈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处理……”。
⑵说课详略得当,要有层次感。我们说课不要面面俱到,任何环节都说得很细。因为我们的说课一般都是教学预案,应多说学生在学习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和教师适时提出的教学策略。如,我们在处理教学重难点的时候,如果第一套方案不行,第二套方案有怎样的安排;在问题设计中,你是否体现了层次性等。
⑶说课讲究语言,要有自信,富有激情与个性。一是语言要讲究。话剧演员力在用语言表达情感,像广告里说的:“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教师呢,最重要的同样是语言。既然是说课,说的成分就很重要。好的说课者语言清晰、音量适中、语速快慢错落,要根据说课的内容把握好语言的节奏。让人听得舒服、听得清楚。尤其要注意的是,说课语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白,这类语言是说课中用到最多的,比如:教材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概括介绍的教学环节、说课中阐述的教学理念等等,都要用独白式的语言;另一种是教学语言,这类语言主要用在模拟情景的时候,说课者以课堂上教师的身份说出来,仿佛面对的是学生。这时,不但要打动听者,而且还要让听者推测到在课堂上也会深深地吸引学生,所以,设计既要精彩,还要精彩地表达。
所以说课时既不能面无表情、平淡呆板,又不能拿腔捏调,像面对几岁的孩子,要亲切而不失庄重,文雅而不失幽默。也就是说,说课者的身份可在合适的地方做适当的调整,有的时候是一个陈述者,理性的向大家讲述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有的时候又是课堂上的教师,仿佛面对学生一样模拟呈现教学过程,这样就能够引导听者清晰完整的感悟教学环节。龚XX、王帮霞老师这点做得好。
关于语音这里有几个友情提示:
1、声音要自然;
2、语速要适度;
3、语言要变化;
4、感觉要兴奋;
5、手势要大气。
二是要有自信。一个好的说课者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自信。自信我们的设计最优,自信我们的表现最佳。我们面对的不是评判官,而是需要从我们说课中汲取营养的人;我们从听者的眼神中读到的不是挑剔,而是欣赏和鼓励。整洁的仪表、轻松自然的谈吐、恰如其分的体态语言都会给听者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努力做到轻松又不眉飞色舞,庄重而又不严肃拘谨。这就是说,自信不是自大更不是自傲,它源于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要求我们对教材、对教学设计了然于胸,需要我们扎实地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学素养作支撑。
三是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首先是时间一定控制好。时间就是效率,就是教师掌握教学时间的体现。说课前应该根据规定的时间,对各部分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大致做一个估算,心中有数,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条不紊地说完该说的全部内容。我们有两个教师说课超时,一个教师说课时间仅5分钟。其次是合理使用多媒体。优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样也能帮你克服评委们的审美疲劳。虽不宜过于繁复,让画面代替思考,但也不宜一张白纸、两袖清风,很可能许多精彩的瞬间就此灰飞烟灭了。
三、竞赛结果
经过11位教师的角逐,评委们的认真评比,语文组评出了“语文说课能手”2名,“优秀说课设计”2篇,其他9名教师均获优秀奖,具体结果如下:
说课能手:龚XX
优秀说课设计:王XX
优秀奖获得者:张XX
语文教研组
执笔高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