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语言:籽儿吐吐
活动名称:籽儿吐吐 活动背景:
现在的孩子身上存在着许多不良的饮食习惯,有些往往还会被我们成人忽略,比如:吃瓜不吐籽,这是违背生活常识的,可通常它也无甚大碍,缺乏生活经验的幼儿很容易犯下这样的小错儿。我选择了《籽儿吐吐》》这样一个童话故事,通过它一方面紧紧联系幼儿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知道不良饮食习惯对身体的危害,感知正确的饮食方法;另一方面则让幼儿在有趣的童话情景中进行丰富地想象,运用语言表达,感受故事的有趣与幽默。
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内容,说出自己的想法。
2、知道许多水果里都有籽,吃水果时要吐籽。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知道许多水果里都有籽,吃水果时要吐籽。活动难点:
仔细观察故事画面,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活动准备:
1、故事情景大图书
2、水果篮
3、小毛巾、小盘子、洗干净的水果 活动提示:
一、说说找找
(价值分析:说说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引发孩子的兴趣。)
1、说说各自爱吃的水果,找找爱吃的水果。小结:吃了甜甜的水果我们的身体棒棒的。
二、欣赏故事
(价值分析:通过边观察图片边讲故事边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图一:小猪们今天吃西瓜,兰兰猪吃得最快,他把西瓜连肉带籽地吞下了肚子。
(1)小猪们在吃什么?
(2)哪只小猪吃得最快?你怎么知道它吃得最快呢?
2、图二:朋友发现小猪把西瓜籽都吃进自己肚子里去了。我们来猜猜小猪把木瓜籽吃下肚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3、图三:小猪想:“我把籽儿吃到肚子里,头上会不会长出西瓜藤?” 小猪在想什么呢?
4、图四:小猪赶快跑到厕所里,坐在小马桶上大便。
5、图五:小胖的便便上全是黑黑的西瓜籽啊!
小结:小猪下次吃西瓜时可不要忘记吐籽,但是如果不小心吃进去了也不要担心,因为西瓜籽会从我们的大便里一起出来。
三、尝尝水果
(价值分析:吃吃有籽的水果,体验如何吐籽。)
1、尝尝一些要吐籽的水果(如西瓜、葡萄等)。
第二篇:小班语言:籽儿吐吐
长宁实验幼儿园小一班
教案设计:张萌
小班语言:籽儿吐吐
活动目标:
1.知道许多水果里都有籽,吃水果时要吐籽 2.能够认真观察图片,分析简单线索 3.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大胆表达
活动准备:
《籽儿吐吐》故事大图片;写字板;
几种常见的水果(有籽的西瓜、葡萄、石榴、苹果等)图片
活动过程:
一. 看图听故事讨论
1.图一:幼儿园今天吃木瓜,小胖猪吃得最快,他把木瓜连肉带籽地吞下了肚子。朋友问他:籽儿呢?小胖猪挠挠头说:籽儿?我没见到什么籽儿啊!(1)小猪们在吃什么?
(2)哪只小猪吃得最快?你怎么知道它吃得最快呢?(3)木瓜的籽儿能吃下去吗?吃下去会怎么样?
2.图二:朋友说:你吃了籽儿,头上会长出小树的!小胖猪心想,天啊,头上长着一棵树是什么样子啊!小胖猪越想越害怕,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1)我们来看看,小猪把木瓜籽吃下肚后,发生什么事情了?
(2)头上真的会长一棵树吗?那图片上小猪头上为什么会有一棵树呢?(3)如果头上长一棵树开心吗?
3.图三:头上没长出树来,小胖猪忽然觉得肚子里咕咕叫,于是它赶快跑到厕所里。小猪把西瓜籽吃进肚子后,它会去干什么呢?
小胖猪看看马桶里,啊呀,我的便便里全是黑黑的木瓜籽啊!小胖猪觉得特别好笑,看了好一会才把便便冲掉,当然,也不会长出小树来啦!
二.送水果:
1.小胖猪今天吃的是什么水果啊?木瓜有籽吗?籽能吃吗?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我们平常吃的水果有哪些是有籽的?
2.张老师今天带来了几张图片,你们认识这些水果吗?它们的籽在哪里?用手指一指。3.看了这么多水果,小胖猪肚子又饿了,我们把这些水果送给小胖猪好不好?
不过送的时候,张老师有句好听的话要和小猪说呢:小胖猪,给你苹果,苹果里有籽,慢慢吃,要把籽吐出来!
你们学会了吗?来和张老师一起说一次。4.哪个宝宝想给小胖猪送水果?
5.小胖猪说,谢谢小一班的朋友们,我吃水果记得要吐籽儿了,你们记住了吗?
长宁实验幼儿园小一班
教案设计:张萌
小班综合:剥桔子(分组)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等各种感官活动,初步感知桔子的明显特征 2.学习剥桔子的方法,乐于练习3.培养细心观察、模仿学习的能力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桔子
活动过程: 先请幼儿洗手
一. 导入:在各种水果中找出桔子
T:张老师今天带来了很多水果,宝贝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啊?(苹果、桔子、香蕉)T:哦,有那么多水果啊!张老师想找一找桔子,哪个小朋友能帮帮老师?XX来
这个是桔子啊,谢谢你。好,我们一起来认识桔子吧!二.观察感知 1.外形特征
T:桔子是什么形状的啊?(圆圆的,扁扁的)对,是圆圆的,扁扁的。
T:看上去是什么颜色呢?(黄色,绿色,桔色)对,是桔黄色的,有的是青色的。
T:我们来摸摸桔子皮,是什么感觉啊?(粗粗的)嗯,有点粗粗的,不太滑。来,跟张老师一起说说看,桔子的皮是怎么样的?粗粗的,不太光滑。2.剥桔子(1)剥皮
T:宝贝们都吃过桔子吗?平时你们都是怎么吃桔子的?(要把皮剥开来吃)
T:嗯,要先把皮剥开。那怎么剥呢?张老师来试试看啊,我们要先找到这个圆圆的突突的点,然后抠一抠,顺着剥开,但是不能把皮剥到底,不然就撕下来了。剥到快到底的地方就停下来,换一片剥。这样一片一片剥下来,最后一起这样掰开来。哇!看,我的桔子剥好了。桔子皮还很完整呢!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啊?(个别指导孩子剥皮)(2)分瓣
T:宝宝们都把桔子剥开了?我们一起来闻一闻,桔子是什么味道的啊?(香香的,酸酸的)T:对,有点清香。我们还能把它变小点吗?(掰开来)
T:嗯,我们可以把它剥成一瓣一瓣的桔子瓣(教师示范)宝贝们看看,桔子瓣像什么啊?(小船,月亮)对,还像宝宝弯弯的眼睛呢。我们一起来剥剥看吧!
T:张老师这里还有一首儿歌呢:桔子桔子圆圆,剥开变成小船,小船小船开开,开到宝宝嘴里面。我们一起来边剥边念儿歌。(4)品尝
T:桔子剥好啦!我们一起来尝尝桔子的味道吧!(吃)什么味道呢?(酸酸的,甜甜的,还有很多的汁水)对,酸酸甜甜的,还有很多的汁水,好吃吗? 三.整理
T:今天宝宝们和张老师一起认识了桔子,圆圆的、扁扁的桔子,颜色是桔黄色的,酸酸甜甜的很好吃,宝贝们还学会剥桔子了呢!回去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们的本领好不好?
桔子吃完了,别忘了把桔子皮放到垃圾桶里哦!
第三篇:语言活动籽儿吐吐
语言活动:籽儿吐吐 设计意图:
苹果和橘子,以其香甜的口味、诱人的外形,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小班幼儿年龄小,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加上父母包办的居多,所以很大一部分孩子对于水果怎么吃、吃哪里都不知道,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较差,所以我安排了该活动。
课程指南中在描述3——4岁孩子年龄段特征时有一条是这样表述的:幼儿很大程度上将认识依赖于行动。3岁儿童的认知很大基本上是在行动中进行的,且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情绪的影响,无意性占优势。因此在本活动中,我创设了温馨的家庭式生活环境,以浅显精短的小故事配以PPT引发幼儿看看、想想、说说,小猪是怎么吃西瓜的?西瓜籽能吃吗?吃下去会怎样?调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再现,再迁移到平时常见的水果吃法上,形象鲜明的水果横切图让幼儿很容易就知道了哪些水果该吐籽,哪些不必吐籽?最后的“品尝水果”环节更是起到了升华内化的作用。活动目标:
1、知道许多水果里都有籽,吃水果时要吐籽。
2、观察画面内容,愿意与同伴说说自己的想法。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三幅及配套故事录音;常见几种水果的图片;
各种洗净的常见水果(如苹果、梨、葡萄、橘子、桂圆等);擦拭的小毛巾及水果盘。
活动流程:
一、看看说说。
1、结合图片看看:这些是什么水果?(说说各种水果的名称)你爱吃哪些水果呢?
2、猜一猜这些水果里有什么。
二、看图边听故事边讨论。
1、图一:小猪们在吃西瓜,胖胖猪已把西瓜连肉带籽地吞下了肚。(1)小猪们在吃什么?
(2)哪一只小猪吃得最快?它怎么会吃得这样快?(3)西瓜的籽儿能吃下去吗?吃下去会怎样?
2、图二:小胖猪头上长出一棵树来。
(1)猜一猜:小胖猪把西瓜籽吃下肚后,会怎么样呢?(幼儿自由猜测)(2)想一想,头上真的会长西瓜树吗?
3、图三:小胖猪的大便里有许多西瓜籽。
看一看:小胖猪把西瓜籽吃进肚子后,它会去干什么呢?
三、说说尝尝。
1、想想常吃的水果里有没有籽(如木瓜、苹果、橘子、葡萄、桂圆等),逐一看看水果切开后的图片,找找它们在哪里?
2、给小胖猪送水果,引导幼儿在送时要说句好听的话。如:小胖猪,西瓜里有籽,慢慢吃,籽儿要吐出来。
3、尝尝这些要吐籽的水果(如木瓜、苹果、橘子、葡萄、桂圆)。
第四篇:小班活动《子儿,吐吐》教学反思
小班活动《子儿,吐吐》教学反思
小班活动《子儿,吐吐》教学反思
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看绘本,每次只要一讲绘本,大家的注意力都会特别的集中,小脑筋也动的特别的积极。今天我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绘本,名字叫《子儿,吐吐》。
《子儿,吐吐》是一本非常具有童趣的故事。故事来自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小猪“胖脸儿”吃起东西来总是又快又多——这一次,吃瓜不吐子儿违背生活常识,可通常也无甚大碍:缺乏生活知识的幼儿就很容易犯下这样小小的错儿。这是一个富有张力的取材,它一头联系着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日常经验,另一头则悄悄打开了文学创造中奇特有趣的想像空间。
整个活动下来,对自己的课基本上还是比较满意的,小朋友们很会动脑筋,能大胆地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整个活动上得比较顺利。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很多抽象的词汇和故事情节内容以及所包含的意义,不是听听一下就能领会的,而只有在充分的感官参与的过程中,幼儿才能积累起丰富的生活经验,幼儿才能“有话可说”。“你还吃过哪些水果是有子的?”这是从故事跳跃到幼儿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找一找,这些水果里面,哪些里面是有籽的,最后,让幼儿说一说听这些水果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进一步深化幼儿对“子儿吐吐”的感受。从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小朋友在这个环节中表现得很积极,并且表达出来的信息也是最丰富的。
在很多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问题的答案都是比较统一或者模式化的。因为这样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需要。但是针对同一事物,每一个人的感官感受、每个人的视角都是不同的,这样,我们所能获得的“答案”也将不同,所以,在课上还需要老师的“机智”来一一应对这些“答案”。在这方面,我还是需要锻炼。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个开放式的环节,我的本意在于让幼儿在经验总结中延伸思路,在找一找哪些水果有籽的过程中,获得并交流各自的信息,使幼儿的生活经验加以丰富。
活动中当然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回应幼儿的回答时,还不够到位。
通过本次反思,更直接地促进了我对教育教学水平的强化和提高,培养了我课堂组织和驾驭能力。
第五篇:小班语言
小班语言《这是谁的家》说课稿
教材分析:
该内容在语言领域里,通过阅读教材,我认为该内容选自幼儿生活,从提示上来看,主要是从语言指令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进而建立语言和画面之间的联系,为阅读打下基础。为此,本着课程整合的理念,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我将该活动拓宽到健康、社会、音乐充分挖掘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喜欢听故事,能听懂故事大意;
2、能听懂简单的语言指令、学习按指令行事;
3、能根据语言指令作出判断,建立语言和画面之间的联系;
4、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学习常用的礼貌用语(“谢谢”“不用谢”“不客气”);
5、有外出时的一些安全自护意识;
6、在游戏和情景中认识汉字“家”;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a、自制能悬挂娃娃三个(红红、明明、强强)挂钩6个; b、贴绒教具:房子三座、苹果树、柳树、草地; c、猫妈妈头饰、小猫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
d、大字卡“家” e、幼儿语言用书
2、知识准备:活动前幼儿已会唱《小花猫你别吵》的歌曲
设计思路:
1、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好玩是幼儿的天性,所以,利用孩子感兴趣的说说、做做、玩玩的方式,引导他们耐心地倾听,将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2、故事也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故事设置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导他们在情景中听懂语言指令并作出判断,进而帮助幼儿建立语言的画面的联系,从而发展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和画面阅读能力奠定基础。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通过游戏《我来说你来做》使幼儿初步能听懂简单的语言指令、学习按指令行事;
玩法:教师说:“请你拍拍手”“请你摸摸头”“请你找找小耳朵”等语言指令,幼儿听指令做出相应动作并表述“我就拍拍手”“我就摸摸头”等。
(二)、基本部分:
1、以故事形式导入,设置问题情景,引起幼儿倾听兴趣。
教师:小朋友,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有一天,红红、明明、强强,他们一起和妈妈去超市。在超市里,他们走着走着,被许多玩具吸引住了,悄悄离开了妈妈,他们看到有小狗汪汪、小猫咪咪,还有胖乎乎的小熊猫真可爱。看着看着,因为超市里人很多,他们突然找不到妈妈了。红红、明明和强强都非常着急。小朋友,你们愿意做他们的好朋友,帮他们找家吗 2、情景游戏《帮朋友找家》
玩法:教师出示红红,并发红红的口气说:“小朋友,我家房顶平平的,门前有一棵苹果树,请你们帮我找家,好吗?”幼儿根据红红的描述帮她找家,并把红红送回家,教师又以红红妈妈的口气说:“谢谢小朋友。”然后启发幼儿做出回答:“不用谢。”(或不客气)(用同样方式引导幼儿帮助明明强强找家。)(幼儿坐下来)3、引导幼儿讨论:(1)、刚才小朋友都帮谁找家了?(出示“家”的字卡)(2)、你是怎样帮他们找到家的?(引导幼儿描述红红、明明、强强各自家的明显特征)(3)、红红、明明、强强为什么找不到家了?(通过引导使幼儿明白因为他们在超市里光顾看玩具离开了妈妈。(4)、假如你和爸爸妈妈去超市应该怎样做?如果不小心走丢,又该怎麽办?(请超市的阿姨、叔叔帮助告诉他们自己家哪里或电话号码)。4、游戏《给字宝宝照相》
玩法:幼儿假装给字宝宝“家”照相,嘴里发出“咔嚓”的声音,然后请幼儿打开书P4在书中找到它的照片。
5、教师引导幼儿分别找出书中红红、明明、强强的家并进行特征描述。
6、教师分别出示红红、明明、强强,并以他们的口气说:“小朋友,天黑了,你们还能帮我找到家吗?”(引导幼儿将画面与画面之间联系起来,并作出判断)
三、结束部分:
1、活动小结:a、教师说:“小朋友真聪明,能帮红红、明明、强强找到他们白天的家,还能找到他们黑夜的家,自己鼓励自己:一、二、三我真棒!
B、朋友,你们帮助红红、明明、强强找到了家,高兴吗?开心吗?(引导幼儿用拍手、笑表达自己的情绪)
2、延伸活动:教师扮演猫妈妈,幼儿扮演小猫到户外做《小花猫找妈妈》和《吹泡泡》的游戏。
效果分析:本次教学活动运用了多种游戏的形式来使听指令做动作比较单调的学习形式丰富起来,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完成本次活动的目标,不仅培养了孩子们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个别孩子在表达时需要老师的引导、帮助,教师也应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鼓励这些孩子,使他们拥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