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确认及教学策略选择【广东教育】
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确认及教学策略选择
刘佳杰 中山纪念中学
内容摘要 本文力图从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确认及教学策略选择的角度来对当下高中文言文教学面临的困境给予重新审视,认为要走出困境,教师必须从理论上厘清并确认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以及选择相应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分别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等各个类型的文言文教学给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文言文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定篇 例文 样本 用件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状况却是,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却常常呈现出不尽如人意的一面:有的文言文教学片面追求字词句的孤立训练,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有的文言文教学片面追求所谓人文素养的拓展延伸,造成课程“非语文化”倾向;有的文言文教学贪大求全,什么内容似乎都想面面俱到,然而却得不偿失;有的文言文教学纯粹出于功利,脱离阅读,盲目追求训练,反而欲速则不达。
这些教学的旧痼和新疾加在一起,造成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前的困境,而解决这一困境,必须从理论上厘清并确认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以及选择相应的有效的教学策略。
正如王荣生教授所提出的:“语文教学内容……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第一,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或他(她)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第二,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创生。” 这两个问题,其实也就是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诠释。
按照王荣生提出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分类,教材的选文当有四种类别,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这种分类是超越了文体区别、主题区别等表面的区分标准的,是以选文功能效用的不同作为分类的标准,那么显然,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也完全可以从这四种分类开始讨论。
一、“定篇型”文言文教学
(一)、“定篇型”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认
定篇,指的是为形成一定的文学文化素养而必须研习的作家作品以学术界对他们的权威阐释,简单说,定篇指的就是语文教材中需要了解的经典篇章以及相关内容。因此,对于定篇型文本,需要注重文本的原生价值,即作品自身承载的语言、文学、思想魅力。如英国教材选用的莎士比亚戏剧,中国教材的李白杜甫的诗歌、鲁迅等人的白话文著作。定篇是教材中轻易不会增减的篇目,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定篇型”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指定为围绕着该文本的一切相关知识,文本的背景,文本的基本知识,文本的历代解读,文本的深刻含义„„重点是学习经典作品的“丰厚内涵”,这种“丰厚内涵”,以最权威的解说为主,并且这些解说要想方设法固定下来,让每一批、每一代的学生都掌握。
那么,在我们粤教版中,哪些文言文适合作为定篇来进行教学呢?应该说,粤教版必修课本中,作为基本阅读的文言文都适合作为定篇型来教学,比如《阿房宫赋》、《赤壁赋》、《师说》、《劝学》这类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二)、“定篇型”文言文教学策略的选择
“定篇型”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提供关于“定篇”的来自多位权威学者不同方面的阐释和解读,使经典自身的魅力尽量完整地让学生得以欣赏。要多方面挖掘该经典文本的全面的内涵,不妨多用 一些预设的方式,也就是教师多讲一些。“定篇型”文言文本身承载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多方面的教学重任,所以教学务必求扎实,可以多花一些课时。这种处理方式的目的是“使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这种方式想生成的教学内容就是“文化、文学学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
二、“例文型”文言文教学
(一)、“例文型”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认
例文指的是用来佐证某些语文知识的选文。它体现的是例文里共同的法则(如词法、句法、章法)。因此,其选文特征着重于已经成型的知识点,而不去顾及篇内的其他方面,只把教材内容的处理重点放在特定的点作为法则呈现的例子。如某教师在讲“怎样划分文章层次”、“怎样归纳文章中心”时一节课上了十几篇课文,那么这十几篇课文就都可以看作是“例文”。
“例文型”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应该集中于文言文本身所包含的基础知识。
文言文本身的字词句的知识就不少(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再算上常见文体的相关的内容,可教授的基础知识便非常之多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将一整篇文言文纯粹作为“例文型”文言文来教学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在某些课时,将某篇文言文作为例文处理是屡见不鲜的。整篇作为例文来讲的,多出现在选修课本中,或者必修课本的扩展阅读。比如选修课本《传记选读》中的《子刘子自传》,这是一篇冗长而乏味的自传文章,即使是去拓展刘禹锡的人生境遇,讲“贬官文化”,都算不上典型,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有的教师独具慧眼,发现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官职名称,于是在教学时将其作为系统讲授“官职名”、“官职动词”的一篇好材料来使用,教学内容找对了,学生学的很实在,课堂便取得了很好效果。某些选文的部分课时作为例文来讲的,比如《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是用来归纳“也”字用法的好机会,《师说》第二课时是学习“之”字的好时机。
(二)、“例文型”文言文教学策略的选择
“例文型”文言文,文言文本身不是重点,不是教学的中心,而文本中所蕴含的知识才是所要讲授的中心。在教学策略上要注意:
1、同一个知识点,很可能涉及到许多篇文言文,所以采取多篇文章的集中归纳讲解是比较合适的。比如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一篇文言文是极难包含殆尽的,所以必须依靠多篇文言集中突破。
2、“例文型”文言文的讲解由于是纯知识性的,所以必须在课堂教学上尽可能多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或让他们主动动起手来,避免“一言堂“的沉闷局面。比如某一个虚词所有义项的归纳,教师只需出示例文篇目,指导学生虚词的大致义项分类,那么找例句的任务自然可以交由学生,让他们动起来。再比如,教师讲授语法等知识的时候,应多结合鲜活的语言现象,坚决避免讲得枯燥乏味。
三、“样本型”文言文教学
(一)、“样本型”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认
样本的功能在于提供样品,为学生读懂文本而获取一种可供使用的技能。因此,在选取教材时,它所注重的是与真实阅读相联系的样本。
样本可以理解为某种范本,比如要讲授文言文的纪传体相关知识,可以选用《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为“样本型”文言文,通过这类文章展示纪传体的一般规律:一般要介绍人物的生平以及主要事迹,在事迹中展现人物的光辉。
“样本型”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是解决学生在理解鉴赏此文时碰到或者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在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学到读文、作文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样本与例文的区别是较难理解的地方。简单来说,其区别在于前者更看重“生成”,后者更看重“预设”,前者更关注在学生的动态学习中,不断产生的疑问,后者更多地把准备好的知识“转达”给学生。再举例子来说,如果要让学生知道如何阅读“表”这种文体,出示《出 师表》,这就是样本。但是如果在介绍“表”的知识,出示《出师表》,这就是例文。样本解答怎么样,例文解答什么是。样本重能,例文重知。粤教版大多数文言文都可以作为“样本型”文言文来组织教学。
(二)、“样本型”文言文教学策略的选择
“样本型”文言文教学可以采取较为灵活的方式进行。比如《方山子传》的教学,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自我阅读,分小组解决疑难,之后由组长提出本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任何种类的疑难都是可以问的,就在学生不断的提问下,由教师或者其他学生的回答中,对于这样一篇典范的人物小传,学生就可以基本解决如何阅读这种文体的问题了。
四、“用件型”文言文教学
(一)、“用件型”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认
用件的功能在于从内容上提供道德思想、科学常识,为下一步的语文实践活动提供起点。因此,其文选选择的应为道德、科学读本材料。
“用件型”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应该集中于围绕该文言文引发的语文活动。可以说,“用件型”文言文就是作为学生进行语文听说读写实践使用的材料而已,本身不是学习的目标。比如,学完了一个学期的课文了,教师组织大家进行“趣味成语大家谈”学习交流汇报会,那么平时所学的那些文言文便马上被派上了用场。《陈情表》一文中的“茕茕孑立”“朝不虑夕”“日薄西山”;《鸿门宴》中的“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等等。那么这些文言文摇身一变,在此时便充当了“用件型”文言文。
不仅如此,即使是整篇的文言文,出于某种“用件”的考虑,也是可以作为“用件型”文言文来处理的。比如有的教师专门开设了“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没有孕育出现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学难题。)专题讨论会,那么选修课本《传记选读》中的《马钧传》便成了最好的“用件型”文言文了。
(二)、“用件型”文言文教学策略的选择
“用件型”文言文本身不作为学习指向的目标,在使用的时候,除了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无误地引用文言原文本身之外,教师值得关注的就是学生是否恰当地引用了该文本,切不可张冠李戴,牛头不对马嘴。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王荣生教授提出的四种选文类型不是简单和文言文课文一一对应的关系。不可以拿出现有教材中的某篇文本来确定它是定篇还是例文、样本、用件。应该说,文言文教学的类型分别其实只作为一种教学内容取舍的研究切入点,文言文课程的开发权利仍旧在教师的手中,教师如果能够理解乃至运用王荣生教授的四种选文类型的思想,能开发出适宜的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策略,那么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也自然可以得以期待。
参考文献:
[l]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 月版。[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3]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版。
第二篇:高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高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摘要: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突出了健康和教育的价值,重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促进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强调教学内容和方式要体现课程的现代性,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内容应当是开放的和有效的,应当是接近学生生活和易于学生学习的,具有时代性和充满活力的,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有益于增进健康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掌握一到两项自己感兴趣的,有利于自己课余时间使用的运动技能。关键词:
新课程 体育与健康 内容 选择 原则 有效
一、研究目的:
突出健康和教育的价值,重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促进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强调教学内容和方式要体现课程的现代性,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促进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二、研究方法:
文献法、实验法、调查法。
三、结果与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通过课改实验,从教师教学理念到教学形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逐渐领会新的课程理念和转变教学观念的情况下,教师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教学过程。
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在新一轮课程实验过程中,许多东西对教师和学生来讲都是新鲜的;教师用于备课的时间要长一些,要用教学目标统领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既要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落实教学目标。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它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本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有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明显的实践性,本课程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它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要求在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
传统的体育课用统一的目标和要求来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目标和任务层次混淆不清,造成了教师只注重所谓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课程明显地竞技化和成人化。教学内容往往考虑最多的是完整性、系统性,基本上是封闭的,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较少考虑学生的需求,失去了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娱乐性的魅力。对不同的个体传授同样的运动技术,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课堂气氛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氛围显得过于沉闷、呆板和压抑,缺乏灵活性,很难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很难让学生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新和特长,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动力和信心,造成不少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新课标中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新的目标领域,这些目标应由精选出的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运动技术、战术、身体练习、锻炼方法、探究活动、玩法、演练和作业等活动作为媒介来共同完成。每个目标的完成可能有一个或几个最佳的活动形式来承担,但也要通过各个环节的综合作用才能很好地实现;各种活动都有着独特的作用,但在完成目标上又都是相辅相成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玩法、理论学习。
运动技能 :运动技术、战术、身体练习、玩法、理论学习。身体健康:身体练习、玩法、理论学习、锻炼方法、作业。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运动理论知识、技术、战术、身体练习、探究活动、玩法演练和作业。社会适应:理论知识、战术、探究活动、玩法、演练和作业。
新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突出健康和教育的价值,重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促进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强调教学内容和方式要体现课程的现代性,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了满足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要很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我们还应该把教材分成不同的层次,要将学的、练的、介绍的、体验的内容合理地编排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是克服以往体育教学蜻蜓点水和体育教学内容低级重复,以有效地学会学好运动技能的有效途径。(1)要合理地安排每个年级的教材数量,每个年级不要安排过多的学习教材都要有重点的学习教材的出现。
(2)要合理地安排每个的教材的教学时数,要有超大单元(20学时以上)、大单元(10学时左右)中小单元(2-5学时)和超小单元(1学时,甚至是融合在课中)的概念,根据各个教材的特点,合理地安排单元的规模,各种单元要相互匹配,共同完成各种体育教学的目标。(3)根据现在教材的现状和体育教学时间的现状,建议根据在不同年级的排列的多少和每次出现教材的学时多少(大、小单元)的合理排列组合和搭配,设计出四种主要的教材层次,即“精学类教材”、“粗学类教材”“介绍类教材”和“锻炼类教材”四个层次。我们按大循环和小循环的多少的排列组合,这样就可梳理出下列四类教材。
1、介绍类教材(一次品尝)教材
田径投掷项目、急救方法、步行拉力、定向越野、一些理论讲座。
2、粗学类(一次吃好)教材
背越式跳高、挺身式跳远、跨栏跑、网球、登山、野营、防身术、舞蹈。
3、练习类(少吃多餐)教材
各种身体素质的练习、各种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练习、实用性跑、实用性投掷、部分体操练习。
4、精学类(多吃多餐)教材
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武术、部分体操练习、游泳、健美 操。
针对新课标的目标和不同的教材层次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新课标中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新的目标领域,要针对目标的需要提出了四类教材,体育教学要针对这四类教材进行有效的教学,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四类教材必须满足以下各自的要求:
1、精学类教材,要切实教好运动技能,通过实实在在运动技能的提高,满足学生学生对掌握运动技能、体味运动文化的需求,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技能不断进步的成功感,从而使学生热爱体育完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的课程目标。
2、粗学类教材,要选择合适运动项目。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并初步“入门”并体会到运动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满足学生学生对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和体验运动多样性的需求,并在多种运动中体会集体合作和公平竞争以及进取、克服困难等多种感受,与精学类教材完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的课程目标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
3、介绍类教材,要全面介绍体育运动文化和项目知识,如果安排得好和进行多媒体教学,一年就可以介绍不少的项目、还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心理拓展训练的项目,如此通过体育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深刻地认识运动的实质,从而使学生贴近体育,为完成“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课程目标服务。
4、锻炼性教材,要在上述运动技能的课中,结合项目技能的教学有意识地,有层次地、适时地进行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练习和有关专项素质练习、以及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练习。通过日积月累的锻炼,在运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和体能,为实现“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的课程目标服务。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1、与教学目标统一性原则
所选的教学内容应能完成新课标中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所选的内容应是健康的,有教育意义的、文明的,有锻炼价值的,还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要用新课标的目标对所选内容进行衡量后再行选用。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原则也是选编教学内容的第一原则和第一步程序。
2、科学性(健身性和安全性)原则
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第一要反映在它能有效地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增进服务,能有助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第二,它在体育教学环境和条件下实施时是能安全的。以健身性和安全性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性原则应是选编教学内容的第二原则和第二步程序。
3、可行性原则
再好、再科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如果在本地区和本学校难以开展,都不应该进行选择。应把可行性原则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第二原则和第二步程序。
4、趣味性原则
体验运动乐趣是体育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之一,这一点不能回避,要在具有目标统一性和有可行性的备选教学内容中挑选那些具有趣味性的内容,而比较枯燥无味的体育手段不应该进行选择。应把趣味性原则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第三原则和第三步道程序。
5、与社会体育和地区体育特色相结合原则
学校体育教育最终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服务的,因此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也要尽可能与社会上流行的体育项目相结合。以便增加学校体育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论与建议:
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要将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放在突出的位置,健康的意识是我们对健康的一种理解,一种观念,一种追求。课程是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中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堂外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是开放的和有效的,应当是接近学生生活和易于学生学习的,应当是具有时代性和充满活力的,应当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有益于增进健康的。高中阶段的体育课,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分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各自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掌握一到两项自己感兴趣的,有利于自己课余时间使用的运动技能。培养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掌握从事体育锻炼必要的技能与方法,获得有关健康的知识与信息,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我坚信: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同行的协作,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使体育课真正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第三篇:谈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
谈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
摘要:本文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尴尬处境,讨论了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相信从教师的课程意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技术支撑课堂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口,会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全新的气象。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
一、笔者充当了一回大傻冒
学期初区教研室组织高中信息技术科组长听了一节课,课题名为《组建小型局域网——网线的制作》。授课教师精心准备,激情传授,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网线。评课时,主持人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但在座的科组长都不说话,笔者没有经过细致的考虑,放了头炮。笔者认为,这节课教学内容不太适合普通高中的学生,互联网上有大量制作网线的教学视频,买一根网线的成本也非常低,没有必要花费近一节课的时间来做这件事。这一炮放出,教研室领导敏感地抓住了话题,她要求每位科组长就这个问题进行表态,探讨一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十几位科组长一一进行了发言,每位科组长讲完都让笔者如坐针毡,笔者恨不得在地板上找一个出口钻出去,因为几乎没有一位科组长同意笔者的看法,而反驳的理由却个个都是非常充分。笔者确确实实充当了一回大傻冒。上个学期,区骨干教师示范课,一个课题是《利用Knockout抠图》,学习使用Photoshop的外挂滤镜。另一个课题是《摄影图像处理》,学习相片大小与像素计算和色阶调整。两位教师都没有按照教材备课,而是大手笔地自由发挥,得到了听课老师较一致的认同。这让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高中信息技术课到底该学些什么?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尴尬处境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方法不断涌现,新的软件和硬件层出不穷。信息技术知识更新速度之快,还没等到学生学完全学透切,甚至教师还在学习时就已经过时,许多知识正准备付印就被淘汰。但我们的教学内容却一直没什么变化,信息技术课的高投入和高技术含量本身具备一种变革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并没有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表现出来,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并没有多少改变。笔者听过很多信息技术的研究课和公开课,教师很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课件做得很仔细,讲解更是详细、周到,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却很少。这样的课堂自然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同学们热爱信息技术,渴望信息技术课,同时又抵制甚至讨厌教师授课,高中信息技术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现象呢? 首先是高中信息技术课还处在学校较边缘的位置上。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有意无意忽略信息技术教学,在一些学校,信息技术课时得不到保证,机房被尘封,信息技术老师都会身兼数职,如电教、后勤或者教务等等,常常被事务缠身,精力难以专注到课堂,加上没有多大的升学压力,所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随意性较大。教师最简单的教法就是照本宣科,传统的知识灌输最能让教师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灌输在高中信息技术课里还占一席之地,这不能不说是学校的悲哀。
其次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开放性与传统教学的封闭性相矛盾。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都学过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手机和智能家电的快速普及,许多家庭和社区都购置了电脑并连上了互联网,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是同一个班的学生,他们的 起点都是极不平衡,学习信息技术的条件差别也很大,学习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信息技术教育的开放性初露端倪。而这种开放性给教师和学校带来了额外的压力。教师不得不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花更多的脑筋,特别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寻找一些新的思路和新的办法,非常费时费力。
最后是信息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与教师专业发展滞后造成巨大的反差。教材比较陈旧,教师的理念陈旧,课堂缺少监督,教法和学法大都还是因袭固有的旧模式。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关系不大,与升学无关或者关联度不大,而如何取舍教材,如何应用技术,如何激发兴趣,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实际,如何与其它学科整合,如何组织和管理教学,等等,这些都有非常大的空间,需要教师深入进行实践和研究,而恰恰在这方面,信息技术教师是比较弱势的。如何从这样尴尬的困境中突围呢?笔者认为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寻找突破口。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应该学些什么
去年,笔者到合肥观摩了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感受到了许多新的东西。虽然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新亮点,但参赛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上还是鲜有真正的突破。那么,高中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呢?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国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评价、考试的依据,也是新课程实施的保障。所以,理解领会课程标准,然后对教材进行合理的优化重组,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卓有成效的开发和利用,就成了我们进行信息技术新课改的首要任务。①因此,教师要有敏感的课程意识和信息意识,高中信息技术课要完全打破教材的局限,教师要根据学校的软件和硬件配置、学生的学习以及软件应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通过WEB2.0,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丰富而又不断更新的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和创造才能,综合运用已有的学科的知识,融合社会经济、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环保审美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观察、调查、搜索、设计、选择、制作、试验和评价,探究信息技术中的原理和方法,追寻人文特征,感受其内在的神秘感、艺术感,体会其独特力量和道德责任。
英特尔公司董事会主席贝瑞特博士的一句名言:“计算机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技术的本质在于创新,而人才是创新的真正核心因素。高中信息技术课要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必须不断开放和创新。让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让IM软件、SNS、微博等等成为教学内容,让它们成为师生甚至家校学习交流的工具。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更应该让学生赶超教师,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当中去,甚至充当主力军。要特别鼓励学生脱颖而出,对那些出类拔萃的学生另开绿灯,开放各种权限,与教师一起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组织和管理学校信息化设备、学校网络等等。
我们让技术支持教学,让不断更新的技术成为变革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力量。有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上课时连网络都不敢开放,如何让学生培养良好的信息习惯?如何让学生更理性地看待技术,更负责地、更有远见地使用技术?事实上,实践信息管理养成良好的信息习惯比较好用的就是网盘,从开学第一课起就用好一个网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比如新浪爱问,可以成为学生挖掘享用一生的知识宝库。就是一个百度,也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教学内容,除了搜索之外,如百度百科,百度空间,百度翻译,百度文库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高中学生身边常用的信息武器。但一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本身都没有注册百度账号,怎样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与成功呢?而“魔灯”(MOODLE)这个开放源代码、功能强大且免费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的平台,更应该成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的途径和方法。信息技术教育就不应只是简单地“学技术”和“用技术”,更应该帮助学生理解“由各种程序算法所驱动的、由形式多样信息技术工具所表现的”信息化社会,发展学生的技术意识、算法思维、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的批判分析能力”。②
笔者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课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和创新当作课程的主要目标。要把高中信息技术课建设成为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最佳课堂。要创造情境和条件让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进行领悟与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进行感悟与理解,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处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人生规划能力。在这种想法的支持下,笔者的课堂教学就显得格外特别。有一次,笔者在一次研究课上的一句话,令许多老师和同学大吃一惊。笔者在课堂上说,笔者教学追求的目标是在课堂上一句话都不说。这似乎匪夷所思,但这正是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我们大可不必在课堂上夸夸其谈,用班级聊天室或IM工具进行在线讨论、用留言板或BBS进行信息发布,完全可以实现全班几十个人同时的无声的讨论和交流,文字在全球的网络里飞奔,在这样一个神奇的教室里,传统的时空概念都失去了意义,何况什么教学方式呢?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变革带来的许多新概念,让我们的教育改革家摸索和总结到的新理论新方法得到了验证。比如小先生制、高中心育导师制、完全导师制、协作学习等,由学生带动学生,甚至打破班级授课制,由学生选择课堂、选择教师,向完全开放的课堂过渡。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应该只是信息技术本身,更要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和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新基石。
参考文献:
[①]张艳红.《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解读[J].黑河教育,2012(3)::71.[②] 李锋,王吉庆.信息技术教育:历史的考察与现实的追问[J].中国电化教育,2013(2):6-10.本文是广东省教育科研2009项目《网络环境下的普通高中心育导师制实践研究》课题成果。
第四篇:高中文言文归纳及学习方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专题篇
一.文言文学习的准备
1.上课前把一些字词标注上现代文意思,千万别资料上的翻译抄上去,翻译自己口头做,有利于自己组织语言能力及对古文的理解 2.兴趣很重要,你千万别把古文当自己弱项,这样虽会警钟长鸣,但会消磨自己的信心,不利于学习,你打心眼认为自己会学好,尽管几次考不好,但有方法和信心,一定能学好。(这是心理攻略)3.早读课大声朗读古文,多读这感觉就出来了,我就是最好例子 4.这必要练习是需要的,千万别做多,这会产生厌烦情绪,而且没用,你高考又碰不上原题。考前做么一两篇,一定自己做,查词典、资料,做破脑子,也要把翻译作出来,理解类的,较难就参照答案,但自己一定要选一个最佳答案,别怕错,想象自己在考试,必须选一个。若选对了,这是为考试加经验。(这是做题高招)5.买一本好一点点文言文资料,便于翻阅,不要求厚,只要求你可以随身携带,多看看,里面有字词总结,古文知识
关于文言文翻译的一些重要心得,答题技巧: A.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应该注意(1)整体感知、总体把握
快速浏览全文,确定人物身份,主要事件以及结局,尤其注意君主、上司、同僚对中心人物的态度,人物的遭遇。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弄清作者的
观点态度。
(2)善于借助,揣摩文意
首先要善于借助文段的题目,文段的注解和出处,加深对选段文意的理解。其次是要善于借助题干和选项,最关键是要利用好实词解释题和选择题最后一题的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第三是借助知识背景,包括语文课上学过的,也包括其它课上(如历史课)学到的知识。
(3)重读文章,准确把握
经过前面两个步骤,我们的学生对文段内容已经能够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
B.答题策略:题型不同,区别对待。
高考试卷,不仅考查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考查学生的应试能力。因此,掌握必要的应试技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对于实词释义类题目,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解释正确的,反之则为解释错误的。有的实词词义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
(2)、对虚词用法类题目,首先可以利用每组中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句子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来衡量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具体做法是代入。其次看虚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前后内容。还可借助语法知识分析。
(3)、对句式类题目,要充分考虑文章内容因素的作用,尤其要关注
原文中该句前后的句子。注意借助标志词。
(4)、对信息筛选类题目,基本思路是:将几个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来判断正误,最好是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5)、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概括、分析题,注意区分“作者观点态度”与“所述事件””、与世人的见解、与读者的见解之间的区分。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谨防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时作者的思想观点分散在全文各处,需要适当的概括综合,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作者观点态度的全貌。
(6)对文言文翻译题,最重要的就是找准给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句中的重要动词、形容词,活用,特殊句式常常是给分点,务必高度关注。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文言文的句式和词性的知识
A.文言文常见的词性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B.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1.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
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
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
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
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
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第五篇:高中体育篮球选修模块教学内容选择及评价方式的有效性研究
高中体育篮球选修模块教学内容选择及评价标准的有效性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背景:
随着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和多年实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发生了很大地变化,新的课程标准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下,注重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教育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意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只作了一个大的框架说明,没有具体的教材教法及相关评价标准的规定,这其中包括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
作为篮球运动项目,在中学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自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以来,从全国、省、市各中学开设的选修课来看,篮球选修模块无疑是各校学生热门选修内容之一,当然也主要得益于篮球项目自有的运动魅力和当今篮球运动的氛围。借此,考虑到篮球项目的基本技术、战术内容较多、较细,而高中三年选修模块共6个学分108个学时,用有限的学时是无法将全部篮球所有教材内容教给学生,也不可能将各种篮球技术动作做到向专业(或专职)篮球运动员一样做到细化教学。所以,就如何有效的选择篮球教学内容和合理的评价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各校在对篮球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设计相对比较粗浅,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制定出适合本地的学习教材,且处于学习探索的初级阶段。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单一,尤其是高中三年完整的篮球选修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和建议中,具有实质性、可操作性的内容非常少。
2、目的及意义:
笔者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众多的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战术等方面进行合理有效的筛选和整合,初步构建出适合高中学生身心特点和运动水平学习的相对完整的高中篮球选修教材,并建立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评价方式及标准,有效地实施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学习领域目标学习水平。突出高中篮球选修模块教学内容的选编和评价标准的构建,以促进高中学生形成爱好和持续的锻炼热情,实现高中篮球课程突出篮球运动技战术发展的思想,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有关概念的界定:
1、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是指学生应掌握的课程标准中,所明示的人的有关体育方面的教养、财富、教育财富和发展财富,它不仅包括了教材的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学习的引导、动作、方法和教育的方法论提示、价值判断、规范等。教学内容是作用于学生的有效因素,是落实课程目标的载体,新课程改变传统教学中让学生被动接受单
一、机械知识的做法,为学生提供整合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体育教学中,教师掌握具有体育文化价值的内容,诸如:体育知识、技能及良好的情感态度等。
2、评价标准
体育评价标准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的手段,标准的高低,评价手段的合理性对学生真实水平的体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的评价标准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力求对学生的学习水平的评价要讲究客观性和全面性,避免过分注重绝对性评价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体育项目的设置到测试内容的选择要能全面地、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水平,并使之具体化,且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明确了学年段教学目标后,最重要的就是把教学内容量化考核及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选修模块
选修是指对于教材的选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教材分为七个系列,系列3(田径类项目)和系列7(健康教育专题)为必修教材,其他五个系列和系列3作为选修教材,其中系列3是必修教材,也是选修教材。对于模块的理解,《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模块的描述是:每个系列包括若干模块,每个模块有某一运动项目(如篮球、有氧操、短距离跑、中长跑、太极拳等)中相对完整的若干内容组成,一般为18学时,以便学生对所选模块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即模块是一种整体的教学视野,是指为学生系统地完成某项目的学习提出的教学主题单元。选项是指对模块的选择。例如:选择球类项目中的篮球模块、选择田径类项目中的短距离跑模块等。选修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模块是选项教学前提。
三、研究的依据及假设
(一)研究的依据:
杭州二中自1995年率先在全省实行体育课“大课——小班——选项”的授课模式,发现与新课程标准选修模块部分的教学完全吻合,无论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能力和过程体验。结合多年的篮球选项的教学实践,在选择高中男生的篮球选修内容方面,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
进行篮球选修模块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1、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实行篮球模块教学,目前在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希望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来组织体育课的教学,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能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学生对高中阶段学校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往住就是他们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继续从事体育锻炼的动力和源泉所在。
2、社会发展需要实行篮球模块教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人,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加大,社会对各方面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健康体魄方面,这就要求高中学生应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品质,对今后走向社会和走上工作岗位就有了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3、素质教育要求实行篮球模块教学,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对于体育课程而言,既包括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又包括增强体质,同时还包含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和心理素质,如开设篮球模块教学,除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外,还能使学生在“我要学”的内在力驱动下,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工作达到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四、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本课题主要针对高中学生篮球选修模块课程的行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探索与研究高中篮球选修模块教学内容的合理性选择与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制定;探讨与构建高中篮球教学内容、教学模块设计与构建方法。通过对高中男生的学情分析和篮球教材资源的整合,在篮球选修内容的设置上采用“一目标三阶段”的递进方式,以基本技术为基础,有层次地选编各种行进间的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以及一定量的基础配合和攻防战术等裁判工作作为选修学习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检索研究:通过查阅多种版本的中学新课程实验教材,研究这些教材中篮球教学内容的选编情况;查阅教育、体育理论著作及篮球教学书籍,总体把握篮球选修模块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构建。
2、实验观察法:通过操作变量的实施,观察变化,前后测定对比,分析因果关系,使认识上升到理性,再指导教育实践。根据篮球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精选篮球教学资源,开发和重组适合高中生学习水平的篮球教学内容,形成篮球校本课程体系;通过对选编和开发的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验证性教学实验,判断其选编与开发的有效性。
3、经验总结法
我校在1995年实行的选项体育课的教学模式,通过10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了一定的校本课程,为篮球选修模块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各校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新课程的篮球选修模块的教学,也已形成可取的经验。我们把校本的经验与他人的教学经验进行科学的规范,加以完善和提升。
4、行动研究方法。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个性化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五、研究的步骤及成果
1、研究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研究:从2009年12月至2010年7月,这是研究的准备阶段。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明确课题研究方向,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落实好该课题的实施方案,请专家指导,初步完成课题方案、计划的撰写。通过分析各类课标教材,筛选篮球各水平段的教学内容;重组和开发高中篮球教学内容,形成模块教学设计,形成各校自主开发的篮球校本课程。
(2)中期研究:从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为课题研究的实施和实践验证阶段。进行篮球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尝试,开展教学内容选择和评价标准的有效性研究,完成有关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行为的论文和专题。对杭州市各校开展的篮球选修课的的情况进行了解和调查,邀请相关专家商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3)后期工作: 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数据的统计和课题研究报告,编写篮球选修模块教学内容选择及评价标准的有效性方面的教科研成果汇编,等待总课题组专家的结题评估、验收工作。
2、研究的成果:本研究期待形成以下主要成果:(1)发表高中篮球选修模块教学内容选择及评价标准的有效性研究报告,形成结题报告;(2)编制高中篮球选修模块课程教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