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制渗透教案《森林,你好》
《森林,你好》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能够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我们之前一起学习了哪一课呀?《山爷爷》
2、你们知道,小树、小草帮了山爷爷什么忙吗?(挡雨,挡阳光)
3、许许多多的小树围在一起,就成了森林。森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森林图片)
4、你们在森林里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5、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还有风、黄沙、雨水,他们可高兴了,他们都争着给森林问好。我们也给森林问声好吧《森林,你好》。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画出文中带有红帽子的字,读完课文以后把带有红帽子的字读给你的同桌听。
2、重点学习要求会写的八个生字。(1)出示生字卡全班认读。(2)叫号游戏。
5、游戏巩固识字。
(1)、叫号游戏。教完生字后,可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每张生字卡片下面编上号,然后师问:“1号1号什么字?”生答:“1号1号***。”这种叫号游戏可以是师生对问,也可以是生生对问。
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一棵大树,大树上挂满写有生字的果实。教师指名学生认读,并领读。读对的果实就会掉下来
三、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课件 读课文
1、请学生读第一段。
2、小组内展示读书情况。
3、全班展示读书,每个小组推选一名读书好的学生展示。
4、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注意纠正字音和停顿。
5、评出班内读得最棒的“金话筒”。
6、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说
2、教师总结:森林是人类的好朋友,它给我们新鲜的空气,是动物们的家园,是风沙的克星,它保护地球,然而有人肆意破坏它,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保护森林,保护地球。
3、森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破坏森林就等于毁灭家园,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保护森林资源,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课件出示相关条款)
第十一条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师:这么大的森林,里面有什么呢?它又有什么作用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四、指导书写
1、看一看:观察课文“描描写写”中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一找:找出你认为最难写的字提醒大家一下。2,、比一比,谁写的字最漂亮
《森林,你好》教案
年级:一年级 上课教师:邵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能够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画出文中带有红帽子的字,读完课文以后把带有红帽子的字读给你的同桌听。
2、学习要求会写的八个生字。
3、巩固所学生字。
三、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课文(分组读 个人读 全班读)
2、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注意纠正字音和停顿。
四、总结课文,渗透法制
五、指导书写
第二篇:森林,你好教案
《森林,你好》教学设计A
设计理念
把朗读课文、想象说话、识字写字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营造童话氛围,把学生带入“大森林”,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美读课文、想象说话,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识字、写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工整地书写课后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说话,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知道森林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所起的重要作用,增长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想象说话、识字写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森林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情境设置: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绘制或用吹塑纸粘贴森林图,有条件的还可在教室四周布置森林图画,营造森林情境。
2教师:本课所需的课件或简笔画、插图、生字卡片,有关帐篷的图片。
3学生:准备一些动物头饰或图片,向周围的人了解森林的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引入
1师生共同表演读儿歌《山爷爷》。
2引入山爷爷的绿长袍是用什么做的话题。师:山爷爷的绿长袍是什么?有一个地方,树木可多了!那个地方叫什么?
生:山爷爷的绿长袍是一棵一棵的树木。树木很多的地方叫森林。
3你见过大森林吗?森林是什么样的呢?
方法一:播放多媒体森林实景录像,让学生感受森林的美。
方法二:让学生描述自己见到的森林是什么样的,师用简笔画描画森林的大致景色。
4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森林”两字,学生跟着书空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三木为森,二木为林”的构字规律。
师:边述边板书:一棵树、两棵树、三棵树合成一个“森”,好多好多的树“林”就组成了“森林”。生齐读“森林”。
5(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入情境)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森林,向它问好吧!(学生有感情地读课题。)
二、再读课文,引导理解,指导朗读
1自己读读课文,说说是否记得刚认识的汉字娃娃。
2抽生分段读,其余的边听边想。他读得怎样?评一评。
3小组自读,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4全班交流,讨论,重点指导。如:
(1)出示图片理解“帐篷”。
(2)展示课件或联系图画做动作表演理解“手挽手,肩并肩,一片绿色的海洋”一句。
(3)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点明森林对于防风沙、固水土的作用。
5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6展示你读得最好的一段,师相机指导读好重点词“好多好多”、“手挽手”、“肩并肩”和重点句“你好,绿色大森林”。
7分角色读,教师指导。分出课文的角色,可让学生戴上头饰指导,小鸟声调可高一点,清晰一点,小鹿应读得活泼可爱。自己试着读读,体会怎样才能把不同角色的特点表现出来。
四、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1读一读,说一说:“好好的”。
(1)课件展示森林美景或再次联系图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短语“好多好多的树”、“好大好大的森林”、“好美好美的家”。
(2)发挥想象,联系生活情境用“好好的”的形式进行说话练习,体会这种结构对于表达感情的作用(程度加深)。
2演一演,说一说:“森林是我的家”。
(1)学生由课文中的小动物自由扩展到其他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或植物,仿照课文编几句与森林有关的话,在小组内演一演。
(2)请各组推荐学生将自己准备的动物或植物图片贴在黑板上的森林图画中并练习说,也可戴上头饰表演。
五、自悟自得,升华认识
1让学生谈谈学习这课后懂得了什么。
2再读课文,加深感受。
六、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看一看”:观察课文“描描写写”中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一找”:找出你认为最难写的字,给大家提个醒。
2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也可提出自己觉得最难写的字,请小伙伴或老师教一教。在学生观察并交流时,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重点指导书写“片”字。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范写“片”、“森”,学生描写。
4“比一比,评一评”:展示学生作业,全班评价,再找出自己写得不够好的字和喜欢的字练习。
七、课外拓展
1画一画你心目中的大森林,在上面写上你想说的话。
2开展“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活动,为社区和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做点事。3全班参与,排练课本剧。
第三篇:森林,你好教案
《森林,你好》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工整地书写课后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说话,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知道森林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所起的重要作用,增长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想象说话、识字写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森林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玩,你们想去吗?那里树木可多了,可美了,是什么地方呢?大家请看图片。
2.课件展示森林图片,让学生感受森林的广大和美丽。
3.这么美的森林,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板书课题:
9、森林,你好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么美的森林,还有谁和森林打招呼呢?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反馈。
3.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画出文中带有红色音节的字,读完课文以后把红帽子的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生字,读错了你就帮帮他,读对了你就夸夸他。5.教师出示生字,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情况,齐读生字。棵 肩 并 洋 撑 伞 让 话 乱 库 留 啦。(1)强调容易读错的字音并教读生字。
(2)抽读、小老师教读容易读错的字。后鼻韵母:并、洋、撑、让;前鼻韵母:肩、伞、乱;边音:乱、留、啦。
(3)指名读,齐读。
6.交流识字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能用最聪明的办法记哪些字。
如:木和果是棵。比较识记:让——话。洋:海洋里有水所以部首是三点水。
伞:十上瞪俩眼,人在上面站。
7.游戏巩固识字。
(1)出示生字认读,口头扩词,教师出示两个词语,齐读。(2)课件出示一棵大树,大树上挂满写有生字的果实。教师指名学生认读,并领读。读对的果实就会掉下来。
(3)出示词语,指名读,造句。
三.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这回我们该进森林了,看看课文中的森林是什么样子的?齐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自己读,你觉得课文里的森林怎么样?
“一棵树,两棵树,好多好多的树。手挽手,肩并肩,一片绿色的海洋。”
生:森林里有很多树,森林像绿色的海洋。(森林像什么?海洋指森林。)
2.学生反馈,理解“手挽手,肩并肩。”引导学生做动作。3.除了有好多好多树,还有好多好多什么?
4.指导学生朗读,抓住“好多好多、手挽手、肩并肩、一片、海洋”指导学生读出森林之大、树木之多。
5.再次给森林打招呼,并找文中打招呼的句子。
6、指名读第3自然段,理解有谁和森林打招呼?说了些什么?理解:帐篷
7.森林里还有那些动物?它们会和森林说什么?引导学生说话。
8.小结:激发学生保护森林,多植树造林美好环境。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观察课文“描描写写”中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一找”:找出你认为最难写的字,给大家提个醒。
2.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也可提出自己觉得最难写的字,请小伙伴或老师教一教。
3.教师范写“片”、“森”,学生描写。
4.“比一比,评一评”:展示学生作业,全班评价,再找出自己写得不够好的字和喜欢的字练习。
六.课外拓展
1.师:大森林里面有时会来一些客人,它们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2.画一画你心目中的大森林,在上面写上你想说的话。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收集资料:森林的作用
板书设计:
9、森林,你好
像海洋
森林 小动物的家
第四篇:法制渗透教案
10.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平坝县乐平中学:王应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从中体会节水的重要性.
2、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用数据分析问题的过程,提出合理化建议,感受数学给生活带来的价值.
3、通过具体的数据,使学生了解节水的重要性.
知识重点:
学会收集、分析数据,从中得出结论,并能针对有关问题,给出解决办法.
教学难点:
如何找到合理解决缺水问题的办法.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世界淡水资源,中国缺水的形势以及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有关资料.
学生:收集有关节水的案例,调查各自家庭人均月用水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一)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其中,脑髓含
水75%,血液含水83%,肌肉含水76%,连坚硬的骨胳里也含水22%哩!没有水,食物中的养料不能被吸收,废物不能排出体外,药物不能到达起作用的部位。人体一旦缺水,后果是很严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干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甚至幻视;缺水15%,往往甚于饥饿。没有食物,人可以活较长时间(有人估计为两个月),如果连水也没有,顶多能活一周左右。
(二)一滴水,微不足道。但是不停地滴起来,数量就很可观了。据测定,“滴水”在1个小时里可以集到3.6公斤水;1个水月里可集到2.6吨水。这些水量,足可以供给予一个人的生活所需。可见,一点一滴的浪费都是不应该有的。至于连续成线的小水流,每小时可集水17公斤,每月可集水12吨;哗哗响的“大流水”,每小时可集水670公斤,每月可集水482吨。所以,节约用水要从点滴做起。目前全球正面临着缺水的严峻挑战,那么我国的情况怎样呢? 教师借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一条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法。
第八条 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第十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先进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题学习10.3《从数据谈节水》
【活动二】预习课本153—154页材料,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学生画出统计图描述数据,然后全班交流,改进统计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图情况,展示各种类型的统计图,与学生一起点评所画统计图是否准确,所选统计图类型是否恰当.(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五条:国家加强统计科学研究,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样?
(2)我国的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样?
(3)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样?
(4)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国家的用水量超过其水资源总量的20%,就有可能发生“水危机”,依据这个标准,我国2000年是否曾出现过”水危机”?
教师应重点关注: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及时肯定。
【活动三】收集全班同学各家庭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
频数折线图描述这些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家庭人均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家庭最多?这个范围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小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3)全班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50升的用水标准,这个平均数是否超过用水标准?
(4)如果每人每天节约用水10升,按13亿人口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按 BWR标准计算,这些水可供1个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5)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交流话题:列举出身边浪费水的现象,提出几种节约用水的可行性做法。
【活动四】讨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活动五】结合统计图表,写一篇研究报告,说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及节约用水的紧迫性和可行办法。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知道爱惜,而浪费挥霍。当知道我国水资源人均量并在丰富,地区分布不均匀,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使水资源更加紧
缺,自来水其实来之不易。节水要从爱惜水做起,牢固地树立“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信念,才能时时处处注意节水。
【活动六】请你设计说出一句警示人们节约用水的口号:
(1)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水资源!
(2)为了人类和您自身的生命,请珍惜每一滴水!
(3)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4)节约用水光荣,浪费水可耻!
(5)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必须保护和合理使用好水资源!
【活动七】 作为中学生,你准备如何宣传使大家节约用水?
第五篇:法制渗透教案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重点)
(2)、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重点)
(3)、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难点)(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7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23条的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与策略设计:
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提问法、讲授法
以提问法贯穿始终,对重点问题加以启发。提出问题的方式包括:课前设问,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提问,让学生当堂回答。课下思考,课下思考主要倾向于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把握能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引子,第一自然段): 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包括插叙和林、李对话。作用: 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第二部分(开端,2─5自然段): 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四个自然段: 陆虞候密谋策划,李小二疑虑警惕,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
矛盾的展开: 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酝酿。没有平铺直叙,设置悬念,没有交代来酒店的是什么人,而是通过李小二夫妻的观察,写出来人的鬼鬼祟祟(“二人一前一后闪将进来”),说话偷偷摸摸(“不叫”“你休来”“交头接耳”),手段卑鄙阴险(诱之以酒食,贿之以金钱,并“好歹要结果他性命”)。再写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有关来人的身材、相貌、年龄等分析断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林冲买刀寻敌,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三部分(发展,6─9自然段): 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分为: 接管草料场──交割──沽酒。
本段是由陆谦的谋害到林冲杀人报仇的过渡,表面看,紧张形势缓和下来,实际上,事态正按照陆谦的预谋发展。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四部分(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 风雪夜山神庙复仇。三个自然段: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与前文照应,特意安排“隔壁戏”,让陆谦等人通过对话把阴谋的主使者、原因、内容、执行经过,都不打自招作了全盘交代,是一份绝妙的“自供状”,也是促使林冲性格发生根本转变的关键。
本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突出“逼上梁山”这个主题。
在文学作品中,林冲快意手刃三贼,这是英雄的壮举。在现实生活中,这是违法行为。《中华人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2条具体分析如下:
故意杀人罪构成要件
1、故意杀人罪的客体要件
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的前提。
2、故意杀人罪的客观要件
首先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构成。以不作为行为实施的杀人罪,只有那些对防止他人死亡结果发生负有特定义务的人才能构成。杀人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借助一定的凶器,也可以是徒手杀人,但是如果使用放火、爆炸、投毒等危险方法杀害他人,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应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对于教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去杀害他人的,对教唆犯应直接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其次,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既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执行死刑、正当防卫均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经受害人同意而剥夺其生命的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罪。对所谓的“安乐死”,仍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当然,量刑时可适用从轻或减轻的规定。
第三,直接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间接故意杀人罪以被害人死亡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才能断定行为人负罪责。
3、故意杀人罪的主体要件
故意杀人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故意杀人罪的主观要件
故意杀人罪在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