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7课(样例5)

时间:2019-05-15 06:5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7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7课》。

第一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7课

5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课件和课文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题西林壁》

第二课时:教学《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题西林壁》(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朗读)

2.交流查找的资料..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6.质疑

三、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2、预习《游山西村》,查找资料。

第二课时

一、学习“豚”

1、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 豚

2、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3、学生查字典 豚:小猪,也泛指猪。

4、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堂练习1 莫:不要 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 本文指酒不清澈

5、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 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六、交流资料:

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 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1)生卒年代

(2)生活时代 人物介绍(3)著名作品(4)自己的见解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4.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教学难点:

学习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方法。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

1、按预习的五项要求预习课文

2、观察校园里的爬山虎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爬山虎是动物还是植物呢?学习这篇课文后,你就明白了。

大家看投影:

爬山虎是什么样儿?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茎能附着在岩石或墙壁上,它怎么会长脚呢?有什么特点呢?

(二)自学课文。

1.读生字表,划出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读通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个别学生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句; 2.检查生字认读及部分词语理解情况。萎:干枯,衰落的意思。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3~5)

2.第1、2两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五)讲读第1段。

1.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写什么? 写作者在哪两处地方看到爬山虎。2.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都在墙上。

3.你如果看到这两处景象你会怎么想?

爬山虎大概是长在墙上吧,爬山虎大概是靠墙生长吧?„„ 4.教师小结: 作者这样写,也正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5.齐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这两处的爬山虎的。同时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2.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这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写叶子颜色的变化;第二句写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讲叶子颜色美,排列整齐、均匀;第四句讲风吹过时的景象。

3.叶子颜色美表现在哪里?

红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理解新鲜、舒服的词义。说爬山虎的叶子绿的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所以看上去让人觉得非常舒服。

4.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整齐:“叶尖一顺儿朝下”。

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5.导读。

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这样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爬山虎的叶子长得很整齐。——叶尖一顺儿朝下。爬山虎叶子长得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当风吹过时,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6.边读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拂:轻轻擦过

漾:原指水面微微动荡,这里指墙上的爬山虎叶子轻轻波动。7.齐读课文,个别读。8.归纳段意:

第二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

1、2、抄生字,熟读课文 抄词、扩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上节课我们知道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

(二)讲读第3自然段。1.指名读第3自然段。

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 2.导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呢?(齐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齐读)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 生长位置,边看图边说;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脚的颜色——嫩红的。

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 再读课文。

5.教师指图,引导学生按课文叙述顺序独立练说。6.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7.导读: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呢?(齐读)

8.写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中,作者通过观察,写出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哪几个动作?(触、巴、拉、贴)

9.导读:

“触着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齐读)是什么东西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齐读)

细丝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以后,使什么紧贴在墙上呢?(齐读)10.教师边指图演示,边让学生用课文中语句练说。11.左右练说: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12.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讲什么? 13.齐读第4自然段。14.默读第5自然段。

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意思?三句话围绕哪一点写的?

15.齐读第5自然段。16.归纳第3段段意: 讲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总结全文。

1.作者是怎样具体清楚地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写爬山虎脚的特点,写爬山虎脚的特点时,先写脚的样子,再写怎样爬,然后写脚的变化。)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引导学生从作者观察仔细,边观察边思考等地方去考虑。3.你觉得课文在遣词造句上有哪些地方特别值得你学习?

引导学生(从作者)重点赏析2、3、4自然段,从词语的运用和句式的表达上认识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为背诵打下基础。

4.指导背诵。【小资料】

爬山虎:一种攀援在墙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先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很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蜗牛:软体动物,头部有两对触角,腹面有扁平的脚,壳略作扁圆形,球形式椭圆形,黄褐色,有螺旋纹。吃草本植物的表皮,危害植物。有的地区叫水牛儿。

四、作业:

1、2、同步练习

背诵课文,抄写课文

板书设计:

颜色变化:嫩红→嫩绿

叶子的特点 颜色美:绿得舒服

整齐:一顺儿朝下

均匀:不重叠,没缝隙

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分几层进行叙述的。

2.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品味佳词妙句,能用课文后第4题中带点的词语造句。3.注意课文中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

1、按预习的五项要求预习课文

2、回忆抓过的蟋蟀的样子,特点

一、揭题,激趣

1.谈话导入:你们见过蟋蟀吗?说一说它的外表特点或者它的生活心性。

2.揭示课题:蟋蟀的住宅

3.析题思考:看到这个题目,你认为作者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为理清课文层次作辅垫。)

二、初读,自学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闻,着重理解课文后第1题中的词语。3.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写什么。4.按课文后第2题的提示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三、议读,检查

1.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主要介绍蟋蟀巢穴的特点以及蟋蟀怎样挖掘巢穴。)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程度,并能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第1段:写蟋蟀出名的原因-是唱歌,二是住宅。第2段:写蟋蟀选择住址非常慎重。(理解“慎重、住址、洞穴、隐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第3段:写蟋蟀挖掘巢穴的工具非常柔弱。(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柔弱“的意思。)第4段:写”我“搜索蟋蟀的巢穴。(着重理解“巢穴“。)第5段:写蟋蟀住宅外的情况。(说说”倾斜“和“骤雨”是什么意思。)第6段:写蟋蟀住宅内的情况。(突出“干燥”。)第7段:写蟋蟀盖房的时间和怎样盖房。第8段:写蟋蟀工作做得很快而且不知疲倦。第9段:写蟋蟀对住宅进行长时间的整修。(说说什么叫”整修”;比较“宽敞”和“宽阔”。)

3.根据课文后第2题的提示,结合归纳各自然段的大意,讨论划分课文层次,概括层意。

四、熟读,质疑

1.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2.想一想: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词语

2.思考:在课文的每一大层次里又各分了几层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提示: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二、品读、思考

(一)指导阅读反映第一层意思的有关段落,并讨论下面的问题: 1.课文书几个层次来介蟋蟀住宅的特点?(课文是按“选扯”、“工具”、“洞内外”三个层次来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

2.作者使用哪些词来概括这些特点?(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洞外隐蔽、干燥,洞内简朴、卫生。)

3.作者如何具体地介绍这些特点?(通过“不肯”“常常”、“一定”、“一点一点”等词语突出“慎重”;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写“工具柔弱“;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写蟋蟀的洞穴,外部“隐藏”、“倾斜“、“弯弯曲曲“内部“光滑”、“平整”、“简朴“、“干燥”、“卫生”)。4.读了描写蟋蟀洞穴的段落后,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二)指导阅反映第二层意思的有关段落。并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盖房的过程?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2.找出描写蟋蟀盖房的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扒、搬、踏、推、铺„„)

3.作者把蟋蟀盖房的过程写得如此生动具体,说明了什么?(从两个方面引导:蟋蟀──认真工作、坚持不懈、辛勤劳动;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研究。)

三、赏读、深究

1.本文主要写什么?课题中的“住宅”可以换成什么词?作者为什么不用“洞穴“、“巢穴”,而用“住宅”来做题目呢?用“蟋蟀的住宅”做题目,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2.找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作者这样写把本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主动、形象、吸引入,便读者产生亲切之感,引起阅读兴趣。)

3.把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们听。

四、练习

1.分别用下面的词语写一句话:①当„„时候„„②在„„上„„ 2.按要求摘录句子:①抄写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②抄写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的句子。

五、作业:

1、2、板书设计:

1、出名一是唱歌二是住宅

2、选择住址很慎重

3、工具很柔弱 住宅的特点

4、我搜索巢穴

5、住宅外观

6、住宅内观 同步练习

小练笔:片段(观察一种植物)

7、盖房时间和怎样盖房

建住宅 8工作快,且不知疲倦

9、长时间整修住宅、蟋蟀:坚持不懈,认真工作,辛勤劳动 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研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项要求预习

2、世界地图

一、自读,初步感知1、2、自读,边读边查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画出不明白的地方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3、按课文的提示要求,边读边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作了些什么?

二、交流自学所得

1、指导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的位置,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凹的部分是否惊人吻合。

2、反复读底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漂移的意思,体会假想是在反复、仔细端详地图之后得出的。

3、读第七自然段,让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三、总结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功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四、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1、2、3、4、通过比眼力,交流感受,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

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学习并背诵花名歌谣

学习成语故事“胸有成竹”,练习运用成语

教学重点: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4 教学过程:

预习:

1、准备口语交际的内容

2、读熟花名歌谣,想想读明白了什么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自己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二、在小组里展开竞赛,比比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

三、在全班交流各自的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一开始看到什么?后来又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你的观察感受是什么?

四、总结

板书设计:观察方法和习惯: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第二课时习作

一、讨论激起习作欲望

最近你观察过那些事物,是在哪里观察,怎样观察,观察时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那些地方让你感到兴趣

二、交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写一个片段,课外活动 学生交流自己想要写什么活动老师适当点评

三、指导观察日记的格式,写法

四、作业设计:

片段练习: 一次课外活动

板书设计:课外活动:大扫除、公益活动、比赛、娱乐 要求:

1、积极参加

2、过程生动、真实、具体(1)(2)(3)过程中心突出,有取有舍 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我”的表现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一、小组中交流自己的习作

二、讲评习作中的闪光点和存在的有待改进的问题

三、交流学生中好的习作

四、修改作文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读读我的发现中选取的课文的三个句子,进一步体会作者怎样细致观察

2、读小东、小林的对话部分,他们发现了什么,你的学习体会是什么

3、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学习留心观察的方法

二、日积月累1、2、自读,读熟,并找出12种花名

联系句子说说各种花的特点,或了解到的其他内容

3、按顺序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成语故事1、2、通读,做到流利朗读

交流;文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竹子“生动传神”?你能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吗?

3、练习用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胸有成竹”。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

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 理解诗题 理解诗句 品读悟意境 熟读成诵

三、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补充:激趣导课

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 1 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4、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2)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首诗《游山西村》)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练习设计:

1、组词。

莫()腊()疑()浑()漠()蜡()凝()晖()

2、补充成语。

()精会神 自相()盾 舍()()盆大雨 守()待()波()

为人

壮阔

6、爬 山 虎 的 脚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 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引入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4(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练习设计:

1、加上偏旁组成你学过的字,再组词。

甫 ______()______()______()占 ______()______()______()艮 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相当()牢固()休想()新鲜()舒服()均匀()

3、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满:A、全部充实 B、达到一定期限 C、全 D

1、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2、假期已满.,我准备返校了。()

3、老师满.意地说:“不错,你们真能干。”()

4、会场里人满.了。()、满足 E、骄傲

7.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板书:住宅)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指名学生)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是谁呢?(板书:蟋蟀)

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要求: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3.解决问题。

①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①选择住址方面: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板书:选址)② 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6 ③ 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板书:特点)师小结,生齐读5、6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蟋蟀的住宅有这么多的特点,现在就请大家用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注意我们刚才找的一些词语,如:倾斜的隧道、有多深、多宽、出口、平台等等,看谁画得最漂亮。画完以后,把自己当成小蟋蟀,向同桌或朋友夸夸你的住宅。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自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和词语。

2、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画出不理解的生词,讨论词义。

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的词义就讲哪个词,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①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②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2、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①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建房的过程?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②找出描写蟋蟀建房的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③作者能够把蟋蟀建房的过程写得如此生动具体,说明了什么?(说明:蟋蟀──认真工作、坚持不懈、辛勤劳动;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研究。)

3、找出文中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写把本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引起阅读的兴趣。)

4、齐读课文,整体梳理课文内容。

三、归纳总结,掌握方法

四、作业设计

(一)、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蟋蟀不是挖掘专家,()它的工具又是那么柔弱,()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2、蟋蟀的出名()由于它的唱歌,()由于它的住宅。

3、()屋子内部没什么布置,()墙壁很光滑。

(二)、按要求改写句子。

1、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缩写句子:

2、蟋蟀建筑住宅并没有特别好的工具。

改为设问句: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练习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jŒng mŒ

z‰

li„o

q‹

yu‚n

du•n xi‚ng

()()()()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的病房()地出神()的部分()地吻合()的海湾()地端祥()的资料()地发现

语文园地二

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的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第一课时

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a.自由读记,读中正音。b、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a,住宅 住址 隐蔽 隐藏 b.洞穴 倾斜平坦 宽敞 c、均匀 重叠 空隙 痕迹

d.引人注意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a,指名读词,随时正音。b.按顺序齐读。

c.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疑说话。

A、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B、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我的发现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2、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4、读“小林”“小东”的话。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9 a、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b.文中第二自然段及第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

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4、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得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a、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b.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c、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d.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得主人选。

7、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三课时习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人手:

a、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b.有什么新的发现? c.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a、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b.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得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a,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b.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观察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地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c.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断交流,共同评议。

7、修改或互批,着重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a、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b.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c、优秀习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写习作。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

今天,我观察了蚂蚁,发现了一个奇妙的事情。

今天,我在我家的小院里玩,忽然,我看到了一群蚂蚁在地上爬,好像是在寻找食物。于是,很有好奇心的我想看一看蚂蚁到底是怎样对话和搬东西的。

我会到屋里去拿了一些面包渣和一支放大镜,并把面包渣放在那群蚂蚁的旁边,然后拿起放大镜仔细的观察了起来:只见领头的那只蚂蚁跑过来,然后又跟后边的蚂蚁碰了碰头上的触角,好像在说:“前边有一些好吃的,咱们把这些东西都搬回洞里去吧!”就这样,这些小蚂蚁把我放在那里的面包渣全部都搬回洞里去了。

我还观察了蚂蚁是怎样搬东西的:要是小一点的东西,就让一只蚂蚁放在背上背;要是大一点的东西,就让几只蚂蚁一同放在背上背。

通过了今天的观察,我知道了蚂蚁是怎样对话和搬东西的了。

清早,我刚进校门就闻到了一股悠悠的花香。循着这香味,我来到了一棵枝繁叶茂的桂花树下,惊喜地发现它开花了。

一朵朵淡黄色的桂花长在叶柄下,开在绿叶间,似一颗颗小米粒,又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凑近仔细看,每朵桂花伸展开四片花瓣,呈十字形组合,中间的花蕊极其细小、柔嫩。桂花小得实在是太不起眼了,但它所散发出的香气却是如此的浓烈、迷人。

花越来越旺,越来越密,没几天便缀满枝头。一团团,一簇簇的桂花,近看像一个个小绒球,远看像一片片黄云。桂花开得如此茂盛时,不说十里飘香,至少我们整个校园都浸在桂花香里了。一阵风吹来,成熟的桂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仿佛飘来了一阵桂花雨。落在地上,远远望去像在地上铺了一层黄地毯。下课了,同学们来到桂花树下,捡拾起飘落在地的桂花,把它放进了自己的衣兜里、书页间,笔盒内,要让这桂花的香味永远伴随着自己。

桂花除了香气扑鼻之外,它还有很多的用处,可以泡茶,可以入药,还可以做成很多美味的食品……。

啊,我爱这香飘满园的桂花!

我爱仙人掌

有人喜欢华丽高贵的奇花,有人喜欢诗意绿蓉的异草,我却喜欢平淡丑陋、浑身长满刺的仙人掌。

仙人掌虽然没有婀娜的身段,也没有沁人的芳香,更没有艳丽的衣裳。我之所以喜欢仙人掌,是因为它的全身都是宝,不和其它花一样,只有漂亮的外衣和美丽的图案,却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对仙人掌可不能以貌衡量呀,仙人掌可以入药,具有安神收敛作用,软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外用可以止血,预防和治疗冻伤。也可以食用,做出可口的菜肴。。。。你看,小小的仙人掌有那么多的作用呀!我也它骄傲呀!

我之所以喜欢仙人掌,还因为它具有吃苦耐旱,坚韧不拔的毅力。在炎热的沙漠,它就像是卫士一样,一动不动,任凭你的煎熬和火燎,它一样的笔直,一样的挺拔。

看到了仙人掌我们不得不恋想到它的这种吃苦坚韧的精神,就油然而生对它的敬佩,我们也应该像仙人掌那样,在生活上,学会独立生存的能力。不断磨练自己意志;在学习上,要坚韧不拔,敢于吃苦,学到更多的知识,将来也使自己像仙人掌一样浑身是宝,为社会做贡献。

我爱仙人掌!

留心处处皆学问

清晨,我在自家的墙角边发现了一张蜘蛛网,强烈的好奇心 驱使我捉来一只小蚂蚱放在蜘蛛网上。

这时,从墙缝里爬出一只蜘蛛,它在蚂蚱身边吐出一股白色 的丝,把蚂蚱缠了起来,便回洞了。我百思不解:蜘蛛为什么回 洞了,怎么不吃掉蚂蚱呢?我又继续观察起来。可等了好久,蜘 蛛就是不出来。第二天,我惊奇的发现蜘蛛已经把小蚂蚱吃了,网上只留下 一只空壳。我极为奇怪,蜘蛛为什么不吃壳呢?为了找到答案,我翻阅了很多资料,终于在《十万个为什么》里找到了答案。原 来,蜘蛛捕到猎物后,先将猎物用丝缠绕起来,再吐出一种消化 液,注入猎物体内,这种消化液可以溶解由蛋白质组成的昆虫的 内部组织,待昆虫一命呜呼后,就会变成汁液。蜘蛛就可大口大 口地吮吸了。因为昆虫的外壳不是蛋白质组成的,所以蚂蚱的外 壳被完整地留在网上。通过这次意外的发现,我知道了蜘蛛吃食的奥秘。虽然这只 是一个很小的发现,却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留心处处皆学问。看似平拉凡凡的大自然,实际上有无穷的奥秘在等待着我们去探 索、去发现。我为我小小的发现感到自豪。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线与角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对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让学生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认识线和线之间的关系,了解平行线和垂线,会画平行线和垂线,知道五种角的名称以及各种角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渗透分类思想。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体会四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平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数

线的认识

1课时平移与平行

1课时 相交与垂直

1课时 旋转与角

1课时 角的度量

1课时 画角

1课时 走进大自然

1课时

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借助具体情景,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字母准确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体会线段、涉嫌与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准确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电筒,直尺,毛线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展示弯曲的毛线:这是怎样的一条线? 师:拉直弯曲的线:这又是怎样的一条线? 引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识

(一)活动一:

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明白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出示孙悟空的金箍棒图片并让学生说出它的特征,引出直线。(学生说特征)

2、打开手电筒,学生看见了什么?引出射线。(学生回答)

3、出示斑马线的图片,销售人士并说特征。引出线段。(学生根据看到的回答)

4、举生活中的例子。

5、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6、猜谜语

师:听说大家学习了线的知识,机灵狗想出几个谜语考考大家。

有始有终是什么段?

有始无终是什么线?

无始无终是什么线?

7、今天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三种线,更学到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老师对大家的将来充满了期待,希望大家今后能够象直线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习射线那种,一经出发就勇往直前的精神;更希望大家能成为一个做事有始有终的人。

(二)活动二:

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学生自学教材16页的“读一读”。(学生自学。)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三)活动三 点与线的联系

1、过一点画直线

(1)现在纸上任意画一个点,1分钟时间过这一点画直线。

看了大家画的,老师也想画一画,同学们帮老师数一数吧„„

过一点大家画了直线,也看了老师画直线,你想说些什么吗?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2)过两点画直线

过两点画直线,画好后把结论告诉大家。

(学生操作体会,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3)两点之间的直线段最短。教材17页“试一试”

从老虎山到狐狸洞有好多条路,到底那条路最近呢? 你发现了什么?

(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

2、机动练习

教材17页“看一看 量一量”的第一题。

三、小结全课

师:你都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实施过程中发现,要想让学生理解每个概念的含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直观、抽象、还要进行三种线之间的辨别,课堂容量较大。但学生对本课内容比较有兴趣,在兴趣的前提下学习,效果比较好。

平行与平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平行线,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会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会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

白纸一张

格尺

三角板 小棒 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看一看,初步感知平行线

师:同学们见过的双杠的两根杠是什么样的?(平行的)对,双杠的两根杠是平行的,就像这幅图里的一样。(师出示教材18页“看一看”左图)看着这幅图,你想到了那些数学问题?

生1:双杠的两根杠是两条直线。

生2:这两条直线好像是通过平移得到的。

师:好!同学们能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非常好。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这两条直线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1:这两条线是直直的。

生2:这两条线是直线,并且是向两端无限延伸的。

(师:你回答得真完整。)

生3:这两条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相等的。

师:那么,这样的两条线叫什么呢?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几个学生小声说:“叫平行线。”)

师抓住时机:好,就用你们说的来命名。(板书:平行)

二、摆一摆,探究平行线的特征

1、移一移。

请学生用小棒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动前后小棒的位置关系。学生准备两根小棒放在一条线段上(先重叠放在一起),然后平移一根小棒。学生动手操作。

师:这两根小棒平移前后是什么位置关系?(平行)

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一根小棒叫AB,另一根叫CD,如何用字母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AB平行于CD或CD平行于AB。

你能再给摆放的这两根小棒起个名字,然后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学生自由回答。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能说说怎样才能够得到一组平行线吗?(平移)平行线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纠正并板书。

三、说一说,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中都有平行线,大家看图(教材19页中的“说一说”),说一说哪些线是平行的?

现在,你就在我们这间教室找一找平行线?

生1:黑板的左右两个边是平行的。

生2:大屏幕的上下两个边是平行的。

生3:我的文具盒的上下两个边平行,左右两个边也平行。„„

师(满意地笑):原来生活中还有这么多的知识,你们真是善于观察啊!老师也得向你们学习呀!

四、找一找,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

做教材“试一试”中的1、2两题。(学生先做,展示评议。

五、折一折,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请用你手中的纸折出一组平行线。

(学生在初步了解了平行线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印象。)

六、画一画,巩固平行线的特征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出一组平行线。

(画后展示)

生1:XX画的不平行。

生2:老师,我很认真地去画,可一不小心就画歪了,怎么办呢?

师:在小组内研究一下,有好办法吗?

(小组研究)

生1:请同学帮忙。

生2:用两个格尺,一个在边上顶住,保证另一个格尺在平移时不歪。

师:这个办法行吗?大家试试。

(学生再次动手画。)

生3:我发现用三角板顶着格尺更稳。

师:嗯,你的经验可以推广。

七、总结、交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不但回答出了认识平行线,会画平行线等知识目标,而且说出了要观察生活,亲自动手摸,认真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

本课两条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运动的过程中学习习近平行,使学生对两条线的位置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画平行线的过程中,学生方法较多。

相交与垂直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线。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认识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垂线,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小棒

正方形纸

直尺及三角尺

正方体和长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师: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你能说说教室里有哪些平行线呢? 再看这里的两条线,它们互相平行吗?(不平行,他们是相交的)

2、导入课题: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是相交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习——相交与垂直。

二、组织活动,获取新知

1、看一看(出示剪刀和卫生标志)(1)让学生用直线来表示这两个图案。

(2)让学生说一说:这两个图案有什么不同?

(3)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

2、折一折

(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请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把两条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2)作品展示

(3)认识垂直和垂足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下图AO垂直于OB,O是垂足

记作AO⊥OB或OA⊥OB(4)动手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并读一读,写好记作什么,同桌互相检查,全班交流。

3、说一说

(1)让学生说一说教室里有哪些互相垂直的线,并让学生出来指一指。(2)如果要验证两条线是否互相垂直,可以用什么工具?(3)(出示课本P22的图)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4)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指出正方体或长方体纸盒上的哪些边是互相垂直的。

4、画一画

(1)、用三角尺画垂线,先自学,再尝试画一画,指名板演。

步骤:

a、画一条直线

b、用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c、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d、标出一个直角

(2)、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再讨论。

步骤:

a、用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叠 b、平移三角尺直到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一点重合,再沿着这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

C、标出一个直角

(3)、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垂线;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三、小实验

四、学生谈收获。教学反思:

关于相交与垂直的关系,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清楚。关于本课的思维点:点到线垂线最短这个结论是在学生的实际计算、探究、讨论后得出,学生掌握较好。

旋转与角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1、正确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能发现五种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知道五种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

活动角、一副三角尺、钟面、折扇、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活中有一个我们常用的图形,有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同学们猜猜看它是谁?师板书引出课题——《旋转与角》。

二、复习锐角、直角、钝角

①师: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固定其中一条边,旋转另一条边,摆出一个锐角。生操作,师展示学生成果并板书:锐角

②用同样的方法摆出一个直角。追问:直角、锐角谁大? ③师:你能摆出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吗?总结并板书:钝角

三、探究新知

1、认识平角

①师: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固定其中一条边,转动另一边,当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这种形状是不是角?(同位学生讨论)

②师总结:通过旋转,当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时,又得到一种角,这种角的名字叫平角。板书:平角

③请学生上台用教具展示平角形成的过程。

④请学生说一说平角的特征(问:平角像什么?总结: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⑤指导学生在点子图上画平角,注意画角的方法。(先画一点,再从点分别引出两条射线。)⑥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

师:打开书,翻到P24。请同学们找出平角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吗?

2、认识周角

①师:请同学们将角的一边绕着它的顶点旋转一周,大家发现角的两边会怎样? 生操作、师总结:角的两边重合在一起,这时形成的角叫周角。②找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周角。③互相说一说周角的特征。(问:周角像什么?角的两边重合在一起。)④知道学生画周角。⑤找一找生活中的周角。

四、练一练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P25练一练钟面上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分别是什么角?指名说。想一想:时针和分针能组成周角吗?

五、探索平角、周角、直角之间的关系。

1、师:请同位同学合作,一人摆出平角,一人摆出直角。讨论:1平角=()直角

2、用同样的方法,一人摆出周角,一人摆出直角。讨论:1周角=()平角

3、用同样的方法,一人摆出周角,一人摆出直角,讨论:1周角=()直角

六、课堂活动

1、跟我做。运用身体部位来表示角。

2、把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

3、学生小结。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 1周角=(4)直角 教学反思:

学生在边老师的引导下体验到了角的基本单位的 形成过程,以及量角器的形成过程。本节课学生用了大半节课的时间在探究角的单位,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通过观察认识量角器,了解量角器的基本结构。

2、通过尝试、交流等方法使学生了解度量角的方法,并能正确地使用量各种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实际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使用量角器量角。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量角器 学具准备:

练习纸、一副三角尺、量角器、活动角、各种卡纸图形、多个相同的小角、10°小角拼成的半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角的图片∠A∠B,让学生比较大小

2、比较大小

(1)小组活动:

请同学利用教师课前给学生的学具(活动角、多个相同的小角、10°小角拼成的半圆),自由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请小组同学汇报并演示两个角的比较过程。① 利用活动角

说一说怎样运用活动角,要注意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活动角易改变大小)

②利用多个相同的小角

说一说怎样运用,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摆。缺点是什么。③ 利用10°小角拼成的半圆

a.说一说这个工具是怎么形成的。(18个相同的小角拼在一起组成的)b.指出这些小角共同的顶点。(在这个半圆的“中心”)

指出每个小角的两条边,指出两(三、四)个小角组成的大角的两条边。c说一说怎么运用这个半圆。

(2)比较3种方法那种最好,为什么?

(3)运用这个工具再量几个角,引出小角太大,再把每个小角平均分成10份。

二、认识量角器

1、呈现“原始”状态下的量角器,(只有一圈刻度的量角器),介绍量角器的“中心”(所有小角共同的顶点)、“刻度线”、“0刻度线”(角的一条边)、“刻度”、“1°”(指出角的两条边)。

找出20°、50°、90°、150°、170°(指出角的两条边)运用这个量角器量一个反方向的角,引出“内外圈刻度”。呈现改进后的量角器(现有的量角器)

2、介绍量角器的基本结构。幻灯片演示。(1)中心点

(2)认识零刻度线、90刻度线,注意零刻度线两头各有两个零。一个0在内圈,一个在外圈。

(3)认识内外圈刻度,读一读,引导学生观察内外圈刻度,找找有什么不同。(4)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量角器里的各个部分。

4、认识1度角

(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做1度记作 1°1小格是1度,几小格就是几度。

(2)认识平角=180°,周角=360°

(3)读度数。幻灯片出示40°,41°(内圈)79°,101°(外圈),指名读数。

三、自主探索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

1、认识了量角器这位朋友,也知道了角的度量单位是度。下面请同学看作业纸中第1题,先估计一下这个角是几度,再试着用量角器量出中这个角的度数。

2、小组交流,得出最恰当的度量方法。

3、小组汇报演示。边汇报,边幻灯幻灯片片演示。

(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2)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3)从与边重合的零刻度往上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教师板演示。黑板出示步骤。一盖:有量角器把角盖住;

二合: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三看:看另一条边,分清内外圈,读出度数。

5、幻灯片演示度量∠

2、∠3。比较大小。

四、练一练

1、完成作业纸上第二题。请用量角器量出∠4的度数。先估计,再测量。(1)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读数时)幻灯片演示。

注意:读度数时,角的一边与量角器哪一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就从那一圈的零刻度向上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这圈上的刻度就是所量角的度数。

(2)要区分是内圈还是外圈的数,你还有别的好方法吗? 还可以先判断所量的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是锐角的话选择较小的度数,是钝角则选择较大的度数。

2、判断

打手势判断,说说为什么错?

3、量一量

学生量,指名核对

4、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5、知识延伸: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都是180度呢?

五、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啊? 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在学前,学生都认为自己对量角器很了解,很迫不及待的去测量,但真正在测量的过程中却发现了一系列主客观的问题。在共同的探究中,学生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几乎可以更加精准的测量角的度数。

画角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1、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使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复习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测量三角尺的每个角的度数。

2、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二、新课学习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2、小组内进行活动,讨论画角的方法。

3、学生汇报,演示不同的画角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小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a.先画出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零刻度线对准射线(重合); b.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50°点一个点;

c.从射线的端点出发,过新记的点做射线,这两条射线的夹角就是50°的角; d.添上角度符号,标出角的度数。(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三、按要求画角

1、画60度角

学生可以使用量角器画,也可以使用三角板来画。

2、画75度角

部分同学用量角器画,部分同学会用三角板拼

3、画150度角

大部分同学用三角板拼,几个同学用量角器画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也可采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学生可以先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发现不行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5、学生比较三角板画角和量角器画角,哪种方法更方便?

6、学生谈收获,总结画角的方法。

四、课下思考题

怎样画一个210度的角 五:课后反思:

学生自主探索、完善了画角的方法,除个别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可以准确的画出一个角。

第五篇:四年级上册数学6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一课时:口算除法

学习起点: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对一位数除法能够准确快速的计算。

学习终点: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估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焦点: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教学过程: 主动入戏:

复习:20×3= 7×50= 6×3= 20×5=

24÷6= 8÷2= 12÷3= 42÷6=

学校要最近举行数学节,打算装扮学校。

(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2)有150面彩旗,每班5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根据每小题的两条信息,你能提出数学的问题,并列出算式吗? 引出意义:为什么这两道题都用除法计算?(都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自主探戏: 1、80÷20=

(1)让学生自己先想一想,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2)生汇报交流,重点说一说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以下的方法:

方法一:20×4=80 80÷20=4 方法二:8÷2=4 80÷20=4 方法三:80÷2=40 80÷20=4 方法四:8个十除以2个十等于4,80÷20=4。(3)你最喜欢哪种算法?

在后面的练习中,大家可以有意识的运用这几种不同的算法来试试,比一比到底哪一种才是最简便的!2、150÷50=

(1)学生独立解答后,小组内互想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2)集体汇报方法,适时表扬。

3、总结,揭题。

总结:上面两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口算除法有相同的地方?(都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解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除数是两位数而且是整十数的除法)得出课题: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 真诚切磋:

教科书P71相关的“做一做”。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计算方法。

1、运用80÷20=4,尝试解决83÷20≈ 80÷19≈ 学生尝试计算,说出方法。

2、运用120÷30=4,尝试解决122÷30≈

120÷28≈

3、拓展:由120÷30=4你能联想到哪几道估算的题目呢?这些题目的想法都一样吗?

4、总结估算方法。自信展演:

1、教科书P71相关的“做一做”。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2、计算问题。(练习十二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算法。

2、乘船问题。(练习十三的第5题)

师分析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算法。

3、估算。(练习十三的第6题)生独立完成。小结:今天你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反思:

第2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学习起点:熟练掌握整十数的口算除法

学习终点:1.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体验迁移的思想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焦点:

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的方法。

2、确定商的正确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主动入戏:1.(出示口算卡)口算:

60÷30= 120÷20= 160÷80= 240÷40= 122÷30≈ 720÷81≈ 320 ÷43≈ 143÷70≈ 能说说143÷70≈2,你是怎样想的吗? 2.笔算: 136÷8 边写边说它的计算过程,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计算过程.自主探戏:

1.课件出示书本主题图,收集信息.2.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3.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应怎样列式。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真诚切磋:

1.探索计算92÷30的方法。

(1)你能用我们已有的方法计算这道题吗?试试看,请把你的方法写在练习本上。(2)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方法。

(3)展示学生的多种算法: ①估算 ②分小棒:圈一圈(1)学生独立解答后,小组内互想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集体汇报方法,适时表扬。用竖式计算。

在展示学生的竖式时议一议:商应写在什么位置上?说说你的理由。(4)学生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5)帮助老师解除疑惑:商是2,不是也可以吗?余下的数能你30大吗?为什么?那为什么不想成是4?(6)练一练:书本第73页的做一做。

能说说你是怎样想到64÷10的最合适的商的?能把最后一道题的计算过程说给全班同学听吗? 2.小组合作、共同探究178÷30的计算方法(1)回忆探索计算92÷30的方法,课件出示:

①估一估②圈一圈③算一算(2)小组共同探究计算178÷30(3)小组汇报学习情况.(4)想一想:①为什么92÷30的被除数是两位数,商写在个位上,现在被除数是三位数了,商仍写在个位上呢?②怎么不把商想成6呢?6×30=180不是更接近于178吗?(5)练一练:书本第73页的做一做 :

20)1 4 0 50)2 5 0 80)5 6 5 能说说你是怎样想到565÷80的最合适的商的?能把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说给全班同学听吗?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与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异同。自信展演: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实际问题要用到笔算除法来解决。

1、第74页的第3题。

2、第74页的第4题。

3、计算比赛:第74页的第6题。小结:今天你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反思:

第三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课

学习起点:熟练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学习终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商所在区间的能力。

学习焦点:

1、笔算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思维过程和确定商的位置。

2、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教学过程: 主动入戏: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看看今天谁表现得好,谁的收获多?

2、板书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自主探戏:

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60×()<132()×30<142 50×()<460 80×()<460 师:这些题对我们做除法有什么帮助呢?板书“商” 我们把这里的几十看作几个十,再想几的乘法口诀 想乘做除,乘法口诀可真是我们做除法的好帮手!

2、看谁反应快:请说出商的首位在哪一位上?首商是几?

90)550 3)468 40)840 师:谁能说一说怎样确定首商的位置呢?

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准确快速地确定首商的位置、利用口诀估出商是几?下面我们就来完整地笔算两题,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3、笔算: 78÷20 197÷80 师:谁愿意说一说这一道题你是怎样做的呢?

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儿收集了几道题,请同学帮忙检查一下?

4、火眼金睛辨对错,把不对的改正过来。(指名说说今后要注意什么)6 4 9 50)3 7 0 80)3 4 0 20)1 8 0 3 0 0 3 2 0 1 8 0 7 2 0 师:学好除法不仅可以提高计算能力,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自信展演:

1、解决问题⑴:张老师带83元钱,可以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钱?(计算器20元/个)要求看清题中信息和问题,再独立完成,指名演板。检查反馈时强调格式及书写完整。83÷20=4(个)„„3(元)

答:可以买4个计算器,还剩3元。

2、解决问题⑵:小学四年级476名同学到科技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租几辆车呢?(60人/辆)

要求读题并指出数据,再独立完成,指名演板。学生可能有两种做法:

① 474÷60=7(辆)„„54(人)答:一共要租7辆车,还剩54人。② 474÷60=7(辆)„„54(人)7+1=8(辆)答:一共要租8辆车。

让第二种做法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7辆车不能装完476个同学,余下的54个同学也要坐上车,所以7+1=8(辆)肯定这种结合实际灵活解题的做法。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吗?

反思:

第4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课2 学习起点:熟练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学习终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笔算方法。

2、能正确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3、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培养认真细心的计算品质。

学习焦点:

1、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掌握笔算方法,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掌握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主动入戏: 前面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笔算除法。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这些内容,齐读课题。

希望通过今天的练习,每个同学都能正确、快速地计算这类除法,形成计算技能,并能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自主探戏:

1、口算

(1)先来练习口算,请同学们一排一排地开火车!(2)以360÷40为例,说说你口算的方法是什么?(3)小结评价:口算除法掌握得真不错!

2、估算

学生做,指名汇报。

小结方法:在结算除法时,我们可以把被除数或者除数估成什么样的数?

3、笔算

一个罐头20元,妈妈有115元,最多可买多少个罐头?还剩多少元?(1)该题列式,为什么用除法算?(2)大家一起来笔算这题道。

a、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前两位不够除,就看?b、要想很快知道商几,我们可以怎样想?想:20×()最接近并小于115。20×6行吗?只有商5,5写在哪个数位上?为什么?c、最后,对余数要比除数小。所以,115÷20=50(个)„„15(元),强调单位,商和余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单位就是什么。自信展演:

1、李大爷家6头猪每天要吃30千克饲料,一袋100千克的饲料够喂几天?还剩多少千克?(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重点问30千克是指几头猪几天吃的饲料?(2)列式解合。(3)指名汇报。

(4)小结:6头猪是个多余条件。同学们一定要根据问题,选择有效信息和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

2、刘老师带了460元,王老师带了170元,他俩准备合买90元一幅的羽毛球拍,可以买多少幅?

(460+170)÷90=7(幅)答:可以买7幅。

教师重点询问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下面是一块长方形绿地,绿地长是30米,面积是240平方米,现在绿地的长增加到60米,宽不变,扩大后绿地面积是多少?(1)思考并列式解答。(2)你还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3)汇报交流:

a、240÷30=8(米)b、60÷30=2 8×60=480(平方米)2×240=480(平方米)答: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480平方米。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吗?

反思:

第5课时: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学习起点:熟练掌握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学习终点:

1、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试商,从而能够正确的计算除数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除法。

2、经历试商和调商的过程,体验试商的方法。

3、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和探究的意识。

学习焦点:

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的方法。

2、确定商的正确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主动入戏:

(一)复习

师:请快速抢答出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0×()﹤85 40×()﹤316 70×()﹤165 50×()﹤408

(二)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请独立完成完成下面这一题。

735÷90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三)引入新课

师: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同学们会算了,如果除数不是整十数,又该怎样计算呢?(只问不答)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自主探戏:

(一)教学例2(1)

1、提出问题。

师:现在我们跟着王老师到书店去看一看她们遇到了怎样的数学问题。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们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生:王老师在书店买了21本《作文选》,付了84元。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大家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一本《作文选》多少元?师:怎样列式呢? 生:84÷21(教师板书)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生)

师:这道题和昨天学习的知识有什么不同?(除数不是整十数)这道题你会算吗?请你算一算。

2、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试算后,教师引导反馈算法。

师:谁能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计算?商是几?(生:想乘法、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师:今天我们重点来讲讲竖式计算。(展示学生的作业)提问: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说计算过程)

师:现我们就以(84÷21)这道题为例来重点学习试商的方法。(板书竖式 试商)真诚切磋: 引导探究试商方法

师:首先在解决除数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时,我们可以利用上一节课的知识,把除数看成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这道题我们把21看成多少来试商呢?(生:20)想20乘几最接近84,但又小于84,(商4)接下来该干什么?(算乘)用谁去乘谁?(4乘21)这里要用4与原来的除数21相乘,千万不能用4与看成的这个20去乘,因为20实际是不存在的。4与21的乘积是多少?(84)乘得的积写在哪里?(被除数的下面)最后怎样?(再减)等于多少?(0)说明什么问题?(刚好商对了,没有余数)教师引导学生集体口答这道题。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做笔算除法时,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呢?(一商、二乘、三减、四比)在这道题中我们还学了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做笔算除法呢?(试商)

5、生独立完成例4 自信展演:

1、书上76页做一做。

2、书上77页做一做。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吗?

反思:

第6课时: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学习起点:熟练掌握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学习终点:

1、掌握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

2、经历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笔算除法的灵活试商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

3、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中去,尊重个人观点、态度和独特的见解,在知、情、意诸方面得到发展。

学习焦点:

1、掌握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笔算除法的特殊试商方法,学会灵活试商。

2、根据算式特点进行灵活地试商。

教学过程:

主动入戏: 教师引导:同学们,之前几节课我们一直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首先我们先来比一比谁做的又快又对!100 26 120 21 140 68 200 26 25 4= 15 4= 35 5= 25 6= 自主探戏: 预设:240 26= 教师提问:大家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现在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预设: 我把26估成30,试商8,8乘26等于208,余32,比26大,所以我改商9,。9乘26等于234,余6.(板书思考过程)教师提问:你为什么把26估成30? 预设:我用“五入”的方法把26估成30.教师提问:试商8,8写在哪位上? 预设:个位

教师提问:余数32里有几个26? 预设:32里有1个26,所以改商9.教师提问:下面有没有同学和他用了一样的计算方法,来说一说你的思考过程。预设:想10个26个是260,,10个26是260,比240多20,可以商9.预设:把26看作25试商,4个25是100,8个25是200.余下的40里还有1个25,商9.自信展演:

1、小试牛刀

植树节,学校组织了种树活动。一共有200棵树苗,每行种27棵,可以种多少行,还剩几棵?

2、勇攀高峰

爸爸去商店买衣服,商店正在打折。衣服一件26元,买两件49元。现在爸爸又185元,最多可以买几件?还剩多少钱?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吗?

反思:

第7课时:两位数除三位数之商是两位数

学习起点:熟练掌握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学习终点:

1、让学生经历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弄清商的最高位的书写位置,掌握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对学生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学习焦点:

1、掌握笔算的方法。

2、确定商是几位数。教学过程:

主动入戏:

1、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请同学们说一说商是几位数?你是怎么判断的?(课件出示)

当除数是一位数时,先看被除数的最高位够不够除,如果够,商就写在最高位的上面。每次除后,余数都有怎样的规律?(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在笔算除法中,每次除后,我们要养成比较余数和除数大小的习惯。

2、关注环保,触发情感

同学们,现在提倡环保,学校成立了环保小组,看,同学们在清洁校园。(课件出示)我们一起解决下一个问题。

3、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课件出示):学校有144名学生加入环保小组,每组18人,可以分成多少组? 你得到什么信息?

谁来列式解答?(144÷18= 教师板书)这道除法的除数有什么特点?当除数是两位数时,你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除的?

(当除数是两位数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够不够除,如果不够,再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每次除后,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自主探戏: 1.教学例1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参加环保小组的同学越来越多。(出示:学校有612名学生加入环保小组,每组18人,可以分成多少组?)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怎样列式?(576÷18= 板书)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谁愿意到黑板上计算这道题?请一名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54” 怎么来的?(商乘除数得到的积)怎样对?(用彩色粉笔写余数7)第二次是用几除以18?(72除以18)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道题的计算过程。(商大和商小的情况。)

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要调大。

商乘除数的积大于被除数,说明商大了,要调小。比较144÷18和612÷18,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都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数都是18。144÷18的商是一位数,612÷18的商是两位数。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怎样判断商的位置?

144÷18这道算式,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就要看前三位,除到个位,商就写在个位上。612÷18这道算式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了,也就是除到了被除数的十位,商的最高位就在十位上,商就是两位数。

教师强调:在笔算除法时,先判断商的最高位在什么位,就能确定商是几位数,防止把商写错位置,这对保证计算正确是很重要的。

2、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3、教学例

下面我们再来解决这一个问题。(出示: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说一说每个月的大小。看一看,哪里还隐藏着信息? 谁来列式解答?(940÷31)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

老师有几个问题想问问大家,①商的最高位在什么位上?为什么?②商的个位上的“0” 怎么来的?

被除数的末尾是0的,当除到十位,余下的数是0,被除数的个位上也是0的话,为了简便,我们不必把个位上的0落下来继续除,而是直接想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就在个位商0占位。自信展演:

1、书上做一做第1题、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六第6题。小组合作交流,指名展示。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吗?

反思:

第8课时: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学习起点:熟练掌握整十数和非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习终点:

1、会灵活运营商的变化规律

2、检查商的变化规律的运算中易错之处——余数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学习焦点:

1、商的变化规律的灵活运用。

2、商不变性质中的余数问题。

教学过程: 主动入戏: 1.填空:

(1)在除法算式里,被除数和除数()扩大(或缩小)()的倍数,()不变。(2)4512÷96的商的最高位是()位,商是()数,商是()。

2、根据 80÷40=2,很快写出下面各题的商。

800÷400= 40÷20= 8000÷4000= 4000÷2000= 800000÷400000= 400000÷200000= 自主探戏:

1、教师课件出示教材例9(1).指明一名学生板演,其余独立完成。提问,还可以怎么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真诚切磋:

教师可适时提示:可以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10。

(1)提问:左右两边的算式都得到了一样的结果,但哪个更简单呢?你们会选择哪种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明回答。

(2)从上面两个竖式中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到结论并说明理由。

(3)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当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时,为了方便计算,可以在它们的末尾画去同样多的0再除,商不变。

2、教师课件出示教材例9(2).(1)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合作完成。教师指名板演,集体更正。

(2)小组成员分别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

(3)教师归纳小结:我们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使计算简便,这要求我们细致观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教师课件出示教材例9(2).2、教师课件出示教材例10.教师用展台展示。

(1)提问 :当去掉末尾的0得出的结果有余数的话如何处理?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并适时提点。

(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汇报内容板书:如果有余数,在横式中写余数时,再添上与被除数画去同样多的0.4、小结。

当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时,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在它们的末尾画去同样多的0再除,商不变。如果有余数,在横式中写余数时,再添上与被除数画去的同样多的0.自信展演:

1、完成教材第88页做一做。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订正。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吗?

反思:

下载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7课(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7课(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作文 第6单元

    第六单元作文:看图作文或写生活中的真实故 事 胜似亲人(一) 在一个苗族的村寨里,住着几十户苗族人家。村里有一个汉族姑娘,随妈妈来到这里。她身穿这褐色围裙,那红扑扑的小脸蛋,像......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全教案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范例

    仙人球的怪模样 我家有一盆仙人球。小的时候,它毛绒绒的,像是童帽上的绒绒球;现在长大了,又像一只小刺猬了 。仙人球的模样就是这样奇特。 那圆圆的身子是它的茎,均匀地分为十......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作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学 第二单元 学写观察日记 写作内容 学会写观察日记 写作目的 1、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仔细回忆一下,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5.《我给江主席献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爱戴国家领袖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线与角 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 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主持人:陈言懂 时间:XX年9月11日 一、教材分析: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5、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