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 《花非花》教案
花非花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音乐与诗歌结合得完美贴切、珠联璧合,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声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咏唱三首古诗词,知道珍惜光阴和美好事物的道理。
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用头声位置、有气息支持的声音背唱《花非花》。
4、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习牧童笛降B音的吹奏,结合短小曲调进行练习。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咏唱三首古诗词,知道珍惜光阴和美好事物的道理。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用头声位置、有气息支持的声音背唱《花非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总体来说,在“咏唱古诗词”环节的教学中,可通过分析诗词、朗读诗词进而分析音乐作品的情感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白氏长庆集》。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二)学唱《花非花》:
1、复习导入。
教师唱黄自的歌曲《西风的话》,提问学生是否记得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初听范唱,体验诗词的韵律与歌曲旋律的巧妙结合。
2、师用牧童笛吹奏旋律,生逐句用唱名模唱。
3、分析主题、乐句及演唱风格。
4、学唱歌唱,先朗诵诗词,再分两组学生,一组唱旋律,一组朗诵歌词,体验词曲音调的完美结合。
5、启发学生用头声,有气息支持的背唱《花非花》。
(三)总结:
学完这首歌曲,大家来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吧!
第二篇:歌曲《花非花》教案(范文模版)
歌曲《花非花》教案
教学内容:
1、发声训练
2、学习歌曲及对作品的处理 教学目的: 1 情感目标:学习并演唱《花非花》,体会歌曲的艺术气息和朦胧美。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此歌,加强学生对发声、吐字重要性的认识。
3、能力目标:灵活渗透歌唱的姿势与歌唱的气息知识,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歌唱习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恰如其分的表达。
2、歌曲字头的“软”表达。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 具:钢琴、教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发声训练
1、哼鸣练习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及带a母音练习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三、歌曲学习与演唱————《花非花》
1、作品简析: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元,晚年局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出生于小官僚家庭。少时因避战乱“衣食不充,冻馁并至”直接体验了民间疾苦。公元800年考中进士,以后做过一些小官,但因直言敢谏被贬。后又任杭州,苏州刺史,管至刑部尚书。晚年闭居洛阳,75岁去世。终身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的诗作《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缚戏人》《忆江南》等因形象鲜明,主题深刻而成为传诵名作。感伤诗中《长恨歌》《琵琶行》更是曲折生动,文彩精致的大作,显示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能。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早年在美国欧柏林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作曲。1929年回国,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同时,从事音乐创作和著述,写下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近百首。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其作品结构严谨,线条分明,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白居易的诗大都以言语浅近,意境显露见长(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但这首《花非花》却颇为“朦胧”。第一句“花非花,雾非雾”,就首先给人一种非花似花,非雾似雾的捉摸不定的感觉,可毕竟又似花还是非花,似雾还是非雾。第二句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似在说短暂易逝的梦。但第三四的“来如春梦”“去似朝霞”,即告诉我们“春梦”与“朝霞”也是比喻。这种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的一连串的比喻,只喻体(用作比喻的物体),而不喻本(被喻之物),确实诗的意境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但这首诗的诗意又不是晦涩到不可捉摸的地步,从他同期的,甚至为同一目的而作的《渐简吟可知,《花非花》可能表现的是对一种生活中存在过的,而又很快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与惋惜。该诗节律规整,奇丽缠绵,为千古传颂之佳作。
2、艺术处理:
歌曲抒发了诗的意境,节奏平稳,旋律委婉、含蓄、带叙述性。结构为四句体单乐段形式。第一句的动机,强调“非花”的“非”字,后半句上四度模进,再强调“非雾”的“非”字,一开始就描绘出这覆盖着一层薄纱的意境,第二句结束在属音上,是进一步的叙咏,那逐级下行,后为平叙的音调,具有谜底色彩,也增加了问的期待。第三句转折,由低向高婉转上扬,好似春梦,并非春梦。第四句由高而低趋于平稳,看似朝云,却非朝云。最后恬淡的结束,其追惜、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3、演唱要求:
要蕴涵原诗的意境,字头可软些,同时“花”“非”“雾”这些字唱起来有些绕口,方言区有f-h不分的情况,还要注意字音的准确、清晰。此外,由于歌曲是舒缓的平稳节奏,要控制好气息运用,切记不要唱“爆”了,唱“火”了或唱“热”了,这都将有悖愿意。
四、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演唱作出评价,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
五、作业:
课后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准确的呼吸方法,认真体会歌曲的含意,准确诠释表达作品。
第三篇:读白居易《花非花》有感
读白居易《花非花》有感
白居易一生命运多舛,几次升迁,却又屡次遭到贬斥。他胸怀抱负,有一腔热情,却因生不逢时,才华而得不到施展。而正是因为这样,他在并不顺利的仕途生涯中写出了一首又一首的好诗,造就了唐诗中的一个有一个高峰,也有不少名句流传千古。如《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又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样出名的就是描写**与三郎爱情的《长恨歌》,“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些句子可谓是妇孺皆知,朗朗上口。
面对这一首又一首的好诗,我又怎能不爱这样的白居易?他多情而又有才华,这样的男子谁能不爱?然而在他的众多诗篇中,我最爱的不是同病相怜的《琵琶行》,亦不是多情含恨的《长恨歌》,而是迷离玄幻,只有三句话的《花非花》。
初读这首小诗的时候,我便有一种说不出的好感。在这首诗中,不论是花还是雾,都是我很喜欢的意象。花是年轻女子的象征,花的盛开便是女子美好的青春,短暂而绚丽,皆是最美、最动人的年华。而雾则给人以朦胧之感,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虽然看不真切却实有朦胧之美,因为看不真切,所以愈加美好。当想象腾飞时,一切的美好便开始了。而朦胧则是想象的开始,作为一个女子,怎能不爱花,怎能不爱雾?
然而这整首诗都充满了一种玄幻的色彩,让人觉得似懂非懂,余味无穷。白居易说花非花,那又为何?雾又非雾,那又是什么?诗中所写的这种美好的意象,夜半时方来,天明时却又去了。试想,夜未央,红宵春帐,促膝长谈,共剪西窗烛。天空刚刚露出了鱼肚白,他却要离去。匆忙之间,竟将记忆留下。就如同灰姑娘留下了自己的水晶鞋,散发着妖娆的魅惑。引这人,去寻,去找。但又该到哪里去呢?读到这里不禁想,白先生写的这,莫非是梦?但这时作者却又说,他来时就像梦一样悄无声息,他去时又像早晨的云雾,散的无影无踪、不留痕迹。似乎这一切都只是诗人的一场梦,又仿佛这一切都是诗人自己的杜撰。原来是误会一场啊。写到这里,全诗结束。
除了这些美丽的意象之外,这首诗的语言也显示了白居易作诗的一贯风格。他的诗歌,语言一向通俗易懂,不刁钻,也不会像李商隐一样,在诗歌里用足了典故,让人读起来感觉生涩而又吃力,甚至因此给人以掉书袋的感觉。但语言的直白,却从未影响白居易诗歌的质量。在他的诗歌中,虽然都是白话,却因为语言奇特而又奇妙的组合让他的诗歌显得别有韵味。这就是白居易的风格,通俗易懂却依旧让人回味无穷,这才是真是的高手。而白居易也是当之无愧的诗界高手。
但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这首诗妙就妙在在结尾处作者似乎故意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让我们自己去思考。他所描写的到底是何物?虽然这首《花非花》只有这样短暂的几句话,但却丝毫不影响这首诗所创造的意境。白居易将这世间极美的两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语言简单易懂,但终也没有让我们明白他所描写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如果将这首诗翻来覆去的读上几遍,便可以发现这其中的奥秘。
白居易为我们描写的这个意象其实并没有具体的所指,就像作者自己说的既非花,又非雾。作者所描写的意象,是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而白居易也只是在感叹这世间美好的事物太过短暂,表达自己对过往的一切美好的怀念和追忆。而我相信作者也是在用这种独特的形式提醒我们要珍惜美好,而又易逝的东西。这些美好是那样的脆弱、短暂,一不小心便会消失不见。而等他逝去,我们再想去寻找时,就不能再找寻。
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白居易却用如此美丽的诗句让我们了解,并铭记在心。
当我静下心来,细细想起时,方才发现这世间的一切皆是如此。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就如与爱人在一起的时光,总是觉得那样的短暂,时间总是那样的不够用。我们快乐时,似乎就感觉不到时间在走,但其实它已经飞一般的逝去。
这样想来我们的青春亦是如此。我们的青春是那样的美好,而我们也总是依仗着自己年轻就为所欲为。还喜欢把人不轻狂枉少年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我们年轻,所以肆意的挥霍着青春。似乎我们永远也不会老去,可我们忘记了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青春也是短暂的。
现在回首时,方才发现原本我们以为不会结束的青春已被我们挥霍了大半。轻狂、不怕犯错的年纪已离我们老去。时光荏苒,我们都已经长大,而父母也不再年轻,我们已然失去了放纵的资本。
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努力地长大了,不再任性,也不再放纵。
珍惜光阴,珍惜美好。毕竟他们总是“夜半来,天明去”。
第四篇:声乐教学课《花非花》
第一单元
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能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打开喉咙,稳定喉头,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二、教学内容:通过打“嘟”和哼鸣练习,找到气息支持点,以五个元音为基础,进行连音,断音训练,声区在c'
---d²。
1、练声曲:
(1)1 0 3 0 ︱5 0 1 0 ︱5 0 5 3 ︱
嘟
:
:
:
:
1―‖
(2)5 - - - ︱5 - - -‖
m
(3)5 0 5 0 5 0 5 0︱5 6 7 5 0︱5 4
m
m
m
m
m
m
m
2︱1―――‖
(4)5-︱5 4 3 2︱1-‖ 0 ︱1 3 5 1 ︱5 嘟
6︱5―――︱5 0 5 0 5 0
m
m
m :
u
(5)3 3。︱2 2。︱1 1。‖ mao
mao
mao
(6)5 0 5 0 5 0 ︱ 5 0 3 0 1 0 ︱ 5 0 3 0 1‖
ma
ma
ma
ma
ma
ma
ma
ma
ma
(7)5 6 5 6︱ 5 4 3 2︱1-‖
ma
mo
(8)1 3 5 3 ︱1 3 5 3 ︱1-‖
ma
mo
第一单元教案
一、授课内容:《花非花》(唐)白居易词、黄自曲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呼吸运动对歌唱发声的支持。
三、教学难点:体会歌唱气息的正确运动状态以及其有效的练习方法。解决方案:
1、深吸气吹气发“f”延长音、练习在于锻炼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相对抗的能力,以达到呼与吸的协调及平衡。
2、深吸气双唇打“嘟噜”,练习容易体会到呼吸的对抗所产生的声音支点感觉,对训练腹肌的控制力和持久性极有效果,同时也能放松喉部肌肉群,有利于喉头打开、稳定。
教学过程:
1、2、讲述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发声训练:
练声曲(1)要领:脸部及脖颈部放松,下巴突出,呈兜齿状,双唇轻松合拢,略撅起,深吸一口气后以均匀平衡的气息振动声带并吹出唇外,推动两唇颤动,灵活地发出均匀、连贯、持久的“嘟噜”声音。第一步练稳长音、第二步按练声曲(1)的旋律进行,要注意脖颈部不可挤卡、紧张,声音感觉是在口咽部滚动。
练声曲(2)、(3)要领:自然松驰地微闭双唇,上下牙床分开,上颚与上舌上提,舌头松驰地抵着下牙齿平放,微笑(不仅前嘴要微笑,后嘴尤其是腭咽弓、软腭处也感觉到似两边向上起的微笑)。下颚降低,口腔内像含了一颗核要,后脖颈挺直以使后咽壁竖起,两耳及脑勺有向上拎起的感觉。吸气后靠腹部力量发出结实又不失柔和的长音,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声音通过口腔上颚,沿着后咽壁往高处走,很通畅自如地穿过鼻腔的前部(面罩)、中部(嗅觉入口处)、后部(鼻咽)而引导到额窦,蠂窦中去,像喷泉似的,从心及两耳的上方水柱形地发出。
练声曲(4)要领:在哼鸣练习的基础后,气息运动保持同样的状态,喉咙充分、自然、适度的打开,就像生活中打哈欠时,鼻腔呈开放状态,口盖微收成拱形,舌平放,舌根和后咽壁距形成一个圆状空间,喉头处在深吸气位置上,会吸好气唱出“u”然后练长音,练旋律。练声曲(5)要领:在练习(4)基础上练习(5)
3、练唱歌曲:
(1)作品及音乐简介:《花非花》是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音乐家黄自,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创作的,歌曲采用四句体乐段结构,乐曲依字创腔,短小精美,给人的惆怅柔美的感觉。(2)用普通话朗诵,要求全部标上汉语拼音。(3)试唱歌曲作品:初步感觉歌曲的情感。
(4)气息对声音的支持,技术难点练习:要多次详细地讲解,夸大性的示范,牢牢抓住气息肌肉群运动的状态,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这种感觉。如第1 小节3、4拍、第2 小节3、4拍、第3 小节2拍、第6小 节1、2拍。4、5、6、作品演唱:回答学生疑问。小结评价:
了解全班学生嗓音条件、音乐感觉能力。
布置作业:练习新作品,提出课后练习重点。
第五篇:花钟教案
《花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花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按照“列举现象——揭示规律——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一天之内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最后植物学家利用花开时间的规律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这篇说明文思路清晰,全文紧紧围绕“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这个句子展开,第1 自然段按顺序列举了九钟花在不同时间开放,根据这个特点,可以让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组句成段。第2 自然段解释了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原因。以设问的方式承上启下,用“为什么”“原来”“比如”“还有的”等关联词把句子连接起来,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在第3自然段的教学中迁移运用。
这篇课文词汇丰富,语句优美,非常适合练习朗读,在多种方式的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积累词汇,学习多样表达。它和后面的《密蜂》、《玩出了名堂》等课文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突出本单元“细心观察”这个专题,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凌晨”、“暮色”、“蔷薇”、“干燥”等14个词语,正确书写“醒”、“修”、“播”等几个生字,了解“干燥”、“灼伤”、“淡雅”、“欣然怒放”等词语的意思,指导学生注意与“燥”字形近的字。
2.能体会“左右”、“大致”等用词的准确性;学习用“比如”、“还有的”连句成段。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4、由读到写,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教学重点
感悟鲜花开放的不同表达方式,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教学难点
理解花钟的原理,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欣赏鲜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美丽的鲜花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世界,去欣赏鲜花,感受鲜花的芬芳和迷人吧!
(多媒体出示鲜花)
2、说感受
师: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那么多同学想说,老师也想说说呢。(出示句子: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学生读)
3、揭题
师:知道吗?这么美的花儿还有更多、更神奇的秘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花钟》。请同学们举起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题,齐读两遍。)
4、质疑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过渡: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我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赶紧打开课本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掌握生字
1、生自由读课文
大屏幕出示读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课文的生字生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字词过关
三、品读感悟,理解积累
1、美读课文,设计花钟,欣赏词句
⑴在黑板上画一个时钟,然后让学生把各种花的名称写在相应的时间点上。
⑵学生的口头表达,在对句子的理解和初步欣赏中,以自己的感受来朗读。
(3)指名学生读。
2.对比朗读,品味词句,背诵积累
(1)出示“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也开了;中午十二点,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七点左右,月光花开花了;晚上八点,夜来香开花;九点左右,昙花开了……”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花的不同句式,描写花的颜色、形状等,还有运用的一些词语,如“舒展”、“艳丽”、“苏醒“、“暮色”、“含笑一现”等,并试着把前后两种描写花的句式换一换。
(2)背诵第一自然段。四.扩展提升,巩固知识
1.“之前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或发现文中的关键句,来总结这一自然段的内容,也是证明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2.仿写练习
———————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