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时间:2019-05-15 06:5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篇: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校园寻 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1、4 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交流寻“宝”发现,拓展延伸

教师检查“百宝箱”,总结全课。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教学后记: 观察 宝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 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 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 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三、观察宝贝

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 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交流。(1)小组成员整理好桌上的“宝贝”,填写记录单。(2)分组说说你们的宝贝的特点及运用的观察方法。(3)对于你们的宝贝,有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释吗?(4)小结:哪个宝贝最有价值? 拓展延伸

一、活动:认领宝贝

1、观察一颗宝贝石头

2、上交石头

3、认领宝贝

4、小结

二、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观察“宝贝” 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顺口溜:眼耳鼻舌手 人人身上有 帮我认东西 是我好朋友 教学后记: 整理百宝箱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并能叙述自己 分类的理由,懂得给事物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学生拿出“百宝箱”,引导学生模仿达尔文的做法,整理自己的“百宝箱”。教学新课

一、给“宝贝”分类

1、学生检查“百宝箱”,想出自己的分类方法。

2、小组交流分类方法,全班汇报讨论。

3、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说出分类的标准。

4、教师小结活动情况,强调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二、制作标本

1、科学家为了长期研究“宝贝”把它们制成标本,我们也来试试。

2、老师出示石头标本或树叶标本,激起学生的制作热情。

3、介绍标本的制作方法。

4、分小组制作标本,教师指导。拓展延伸

一、标本展览,成果交流。

二、“走进科学”单元评价 板书设计: 整理“百宝箱”

一、给“宝贝”分类

二、制作标本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身边的动植物 身边的植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 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那你知道咱们校园里 有多少种植物吗? 教学新课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谁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 物特征,认识植物。

3、提出课外观察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分小组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检查观察记录表的记载情况。

二、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继续了解认识本地的一些植物。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1、介绍我国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教学新课

一、给身边的植物分类

1、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试着给下面这些植物分类,将同一类植 物做上相同的记号。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

3、把自己上节课观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5、教师小结。

二、有趣的植物

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四种有趣的植物。

2、学生展示搜集的有趣植物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搜集了解植物的有关资料。板书设计: 身边的植物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二、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三、有趣的植物 教学后记: 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 征,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1、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

2、我们认识哪些动 物呢? l 教学新课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

2、学生汇报。

3、把你知道的常见动物填写在书上记录表中合适的位置。

4、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填写理由(自己的分类标准)。

5、教师小结。

二、猜动物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合作游戏。教师准备动物卡片。出示后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说特 征一个猜动物名称合作游戏,在规定时间内哪一组猜的动物多。拓展延伸

指南车信箱公告:征集有关动物的谜语。

第三单元 土 壤 1 本地的土壤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采集土样。

2、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土壤。

3、能够用自己设计的方式分离土壤里的物质,并填写实验记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有谁知道土壤是什么吗? 理解土壤的概念 教学新课

一、认识土壤

1、哪些地方有土壤呢?

2、土壤和植物、动物、人类有些什么关系呢?

二、采集土样

1、想去看看土壤吗?

2、教师宣布采集时的安全事项。

3、教学生做土壤标本的方法(18 页)

4、带工具采集土样

三、活动总结

四、课后准备 将土壤样本交给老师保存。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采集来的土壤,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些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要靠大家认真地、仔细地观察 教学新课

(一)观察土壤成分

1、你已经知道土壤里有哪些东西?

2、你是用什么观察方法发现的?

3、讨论: 我们还可以用些什么方法观察土壤?

4、用自己的方法观察土壤。

5、汇报观察结果。

要想6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

1、讨论: 你怎样把土壤中看到的物体分离开来?

2、汇报分离方法。

3、分组按照自己的方法分离土壤。

4、学生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自己的发现。

(三)教师小结 拓展应用

1、整理器材

2、留心观察不同的土壤。板书设计: 1 本地的土壤

(一)观察土壤成分:土壤里有小石子、泥土、沙、腐烂物、水等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沉淀法、筛选法、挑拣法 教学后记: 土壤的种类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做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

2、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类型。

3、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通过你们的观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吗? 教学新课

(一)认识土壤的类型

1、土壤的类型是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

2、打开书 第21 页自行了解。

(二)鉴别土壤

1、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

2、学生汇报。

3、教师补充“手捏法”。

4、学生分组对上节课采来的土壤进行鉴别。

5、学生填写实验记录。拓展延伸 小调查

1、了解本地的土壤类型。

2、了解本地的土壤适合种哪些植物。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大家的小调查进行得如何? 教学新课

(一)科学调查讨论会

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有什么结果?

2、学生汇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教师宣布调查结论。

(二)研究不同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

1、了解仙人球、花生适合生长在什么类型的土壤里。

2、猜一猜,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里会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 影响吗?

3、教会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对比实验)

4、学生动手实验。

5、嘱咐学生做一个有科学精神的有心人,坚持给豆子浇水、记得每天察。拓展活动

1、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无土栽培技术的知识。

2、教师补充说明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2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砂较多。颗粒大,渗水快,保水性差,透气性好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颗粒小,渗水慢,保水性好,透气性差 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颗粒居中,渗水居中,保水性居中,透气 性居中 教学后记: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推测土壤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2、能够参与保护土壤的活动。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但是人类却在破坏它。教学新课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1、出示人们破坏土壤的图片资料。

2、这样做为什么破坏了土壤?

3、列举本地土壤被破坏的情形。

4、破坏本地土壤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生开展讨论:这样下去我们的大地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二)保护土壤

1、开书 26 页,讨论这些做法是否正确。

2、你能想到一些什么办法来保护土壤?

3、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保护土壤? 拓展延伸

1、角色扮演(土壤的申诉)、小实验(埋垃圾)

2、校外宣传

3、土壤改良

板书设计: 3 土壤的保护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二)保护土壤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奇妙的水 认识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获取证据,能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描述对一定量的水的形状变 化的观察结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阅读单元页,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二、提问: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教学新课

一、拿出清水、杯瓶等各种容器。

二、试猜想:将水倒入这些容器中,水的形状会是什么样子?

三、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交流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容器内水的形状。拓展延伸

你能画出容器里水的形状吗? 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出示三瓶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水。

2、谁的肚子里装的水最多呢?(学生回答)

3、教师统计学生所持观点情况。

二、实验验证。

1、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根据现有材料选择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4、办法可行吗?这需要咱们亲自动手试一试。

教学过程: 温馨提示: 1)你们小组准备使用哪种实验方法?需要什么材料呢? 2)小组内的同学怎样分工?

5、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三、反思猜想。通过刚才的猜想和动手实验来验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呢?

四、认识量筒。

1、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我向大家推荐一个专门用来测量水的仪 器——量筒,它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小组观察量筒,认识“毫升”。

3、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4、比赛:教师说出多少毫升水,学生马上量出水。比一比,哪个小 组 倒得快?

5、先估测,再用量筒测量一号瓶的水,并填写实验记录单。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有刻度的物体,可以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 板书设计: 1 认识水

一、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二、水的特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 有一定的形状 教学后记: 流动的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2、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能找到两种以上的 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阅读指南车信箱,介绍古时水磨及这一技术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好 处和它创造的价值。

二、提问: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教学新课 自制小水轮。

1、教师出示一个小水轮范例。

2、介绍制作小水轮的材料及基本制作方法。

3、学生动手制作。

4、简单测试后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制作经验。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课后做出更多的各具特色、新奇有趣 的水水轮。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一、展示学生课后制作的作品。

二、让小水轮转起来,想想,怎样才能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呢? 教学新课

一、研究讨论。

1、小组讨论:小水轮转得快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试做猜想。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二、实验探究。

1、提问:我们的小水轮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2、学生实验尝试,教师指导。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变量。

3、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体验“流动的水有力量”和如何用好这种力量。拓展延伸

1、教师展示有关水利和水害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水力对人们的生产生 活有什么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水力,减少水力的危害? 板书设计: 2 流动的水

1、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2、自制小水轮

3、流动的水有力量 教学后记: 溶解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提问: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学生回答)

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提问:水中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 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 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只有经过老师确 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 中。

三、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 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 溶解。拓展延伸

1、你还有什么问题?

2、归纳问题,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学生汇报交流上节课后深入研究的情况。教学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允许学生补充其它的材料)

2、学生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将如何变化,并说出预测的根据。

二、观察实验:其他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并且做好实验记 录。(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2)实验完毕整理观察结果,得出哪些材料容易溶解、哪些材料不容易 溶解的结论。

2、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拓展延伸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溶解现象?

2、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把自己的方法与同学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好。

板书设计: 表一: 没放入水中时 刚放入水中时 搅拌一会儿 搅拌较长时间后 盐粒的样 子 表二: 石子 红糖 粉笔 肥皂 洗衣粉 橡皮 溶解 没有溶解 教学后记: 浮与沉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同学 们回忆一下,举例说说。

二、提问:试预测,我们将所带材料放入水中,哪些会下沉,哪些会 上浮?并说出预测的依据。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1、我们来用实验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2、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浮在水面上的物体 沉入水中的物体 2)实验时,放入水中的物体,应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

2、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3、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检查原来预测的依据是否正确,现在有什么发现。拓展延伸

你对物体的浮与沉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查阅这方面的资料。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是什么力量使这些物体浮在水上面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 题。教学新课

学生动手实验,感知浮力。

1、教师说明实验方法,提出探究问题:将空可乐瓶放入水中,它浮在 水面上。用手缓慢将可乐瓶向水中压,有什么感觉?

2、学生动手实验。

3、汇报交流实验感受,得出科学结论。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4、提问:水对浮在它上面的物体有浮力,那么水对下沉的物体是否也 有浮力呢?

5、学生提出猜测。

6、学生进行实验验证。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准备好半桶水,将 2~3 千克的卵石装入网丝袋 中。每位同学认真体验 1~2 次,提牢网丝袋,慢提慢放,注意安全。另 外,让装卵石的网丝袋浸入水中时,不要触及桶底或桶壁。2)学生预测:用手提着装了卵石的网丝袋放入水中,感觉会变重还是 变轻。3)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7、学生汇报交流。拓展延伸

你还有哪些方法来对此进行验证? 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能用图表形式表示地球上咸、淡水分配比例信息。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周围哪里有水?冰和雪是不是水?水还有哪些状态?地球上还有哪些地方有水? 教学新课

一、多媒体播放课件。地球上的水的形态和分布有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 水域和风景,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水资源信息等。)

二、感受生命体内也存在水。榨水果或蔬菜汁活动。

三、生命离不开水。

1、学生举出人类和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的事例。

2、假如没有水,我们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3、将自己的观点写或画在纸上。

4、对比认识:生命离不开水。我们要节约用水。

四、珍惜每一滴水

1、要求学生用彩色笔将咸水、淡水、可利用的淡水分别占有的份数在 教材上的方格坐标图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 缺乏,要节约用水。)

2、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关于节约用水我们应该怎样做? 你有哪些建议?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拓展延伸

课后可将自己好的建议写成书面报告,寄给水资源管理局。板书设计:5 地球上的水 一. 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 生命体内也有水,生命离不开水 三. 珍惜每一滴水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 空气 1 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在观察空气的存在。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谜语引入“围着我的身,无色又无形” 教学新课

(一)找空气

1、你能看见空气吗?请你们利用手上的材料想办法 把空气找出来。①用塑料袋找空气 ②用扇子、气球找空气 ③说说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空气。④观察空气。

2、土块、粉笔、石头、橡皮泥、海绵里有空气吗? ①猜一猜 ②动手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3、你观察到的空气是什么样的?。

(二)吹气球

1、按书上的方法把气球装在矿泉水瓶中。

2、吹一吹,试着把气球吹大。

3、为什么吹不大,猜一猜。

4、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气球吹大,试一试,为什么?

5、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到空气跑出去了?再试一试。

6、说说你的发现。拓展延伸

留心观察生活中与空气有关的现象

板书设计: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2 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3 空气要占据空间。教学后记: 流动的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流动的空气进行观察。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玩过纸风车吗?这节课我们利用纸风车来研究空气的流动。教学新课

(一)制作纸风车

1、打开书第44 页看图学习纸风车的制作。

2、老师教学生制作。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3、分组制作。

4、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二)旋转的纸风车

1、根据你的经验使纸风车转起来。

2、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鼓励用更多的方法。

3、想一想,是什么推动纸风车旋转的?

4、怎样使纸风车旋转得更快?

(三)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讨论:将纸风车靠近点燃的蜡烛,它会转动吗?

2、有几个可以放的位置,猜想在各个位置时可能发生的现象。

3、分组动手实验让纸风车转动。注意别将纸风车点燃。

4、讨论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拓展延伸

介绍走马灯、孔明灯

板书设计: 1.热空气轻,冷空气重. 2.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热地方的 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风(冷到热)。3.风有力量。教学后记: 压缩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 能力。

2、学习用自己的实验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演示实验引入 :“ 给篮球充气” 解释这种现象。教学新课

(一)挤压空气

1、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2、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

3、提示操作注意事项,分组实验。

4、填写实验记录表。

5、交流实验结论,再次解释:给篮球充气这一 实验现象。

(二)制作空气枪

1、演示教师制作的空气枪,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教师讲解制作方法进行安全教育。

3、分组制作实验,分析子弹是怎样射出去的。

(三)压缩空气的应用

1、学生说生活中的例子。

2、看插图补充说明。拓展延伸

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

板书设计:

1、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2、空气能被压缩。

3、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教学后记: 空气中的灰尘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空气中的灰尘,初步学会在对比研 究中控制变量的方法。

2、培养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每天来到学校都会发现桌子上布满灰尘,猜猜这些灰尘 从哪里来的? 教学新课

(一)光柱中的发现

1、我们现在怎么没有看到空气中有灰尘呢?你在哪里 看见过空气中的灰尘?

2、你能想办法让同学们看见空气里的灰尘吗?试一试。

3、学生分组观察、记录。

4、你还有哪些办法可以找到空气中的灰尘?

(二)研究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

1、空气中的灰尘会一样多吗?

2、猜测学校哪些地方的灰尘会多,哪里会少?

3、讨论:怎样才能知道那里的灰尘有多少?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案。

4、汇报方案,教师指导完善。

5、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一)汇报实验记录

1、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2、总结室外研究活动,得出学校各个地点的灰尘含量。

(二)比较不同环境下灰尘的多少

1、观看插图。

2、比较判断,分析灰尘多少的原因。

3、了解灰尘对人体的危害。

(三)判断图中的对错

1、观察图片。

2、判断并说明原因。

3、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做的。课后拓展

连续一周收集讲台上的粉笔灰,看看有多少?发表你的看法,要使它减少我们该如何做? 教学后记:

第六单元 各种各样的材料 形形色色的材料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同学们,咱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教学新课

一、它是用什么做的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或你带来的物品,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

2、学生分组活动,指名回答。

3、把这些物体按不同的材料分一分类。

4、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5、交流汇报。

6、小结: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我们的生活离 不开材料。

二、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观察棉花和石油这两种物体的材料来源:棉布来自棉花,塑料来自煤 和石油。

2、体会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区别。人们把像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

3、说说你知道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拓展延伸

你对材料还有哪些问题?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尝试着解决问题,了解有关材料的更多知识。我们的衣服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2、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1、P54 观察五幅不同时期服装的图片。说说各个时期服装的材料。

2、随着科技的发展,服装是变化的,制作服装的材料也越来越丰富。教学新课

一、调查了解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

1、拿出所带来的服装,查阅服装的标签说明。

2、分组填写调查记录表。

3、交流汇报。

4、请同学们说说:使用不同的材料织成的面料有什么好处?多种材 料混 合使用是否可以扬长避短?

二、衣料的研究。

1、你想研究衣料的哪些特点?确定研究的问题。

2、分组讨论:对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需要的材料、讨 论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拓展延伸

课后,对小组的研究计划再做修改。纸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2、能用简单器材做观察纸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3、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请同学们拿出所带的纸制品,进行展示。教学新课

一、提出问题。

1、欣赏、观察大家所带来的纸制品。

2、说说纸有哪些类型、用途及纸制品的优点。

二、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1、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2、同学们运用感官认真观察,桌上的这几张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3、还可以通过以下下两种方法观察纸。1)将纸片撕开,观察撕开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2)把纸揉搓后展开,观察揉搓后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注意:观察过程中要用放大镜,并把放大镜下纸纤维的样子画下来。

三、制定研究纸不同特点的研究计划。

1、关于纸,你有哪些问题?将它写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选择吸水性和抗拉强度等特点进行板书。

3、每组选择一个想研究的问题,分组做好研究计划。纸的研究计划 第 组 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猜想: 研究方法: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4、布置分组带好材料。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一、制定研究计划。

1、交流汇报各组制定的研究计划,并做适当的评价。

2、各组修改完善研究计划。

二、实验探究。

1、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

2、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4、总结。拓展延伸

说一说,生活中的纸制品分别应用了纸的什么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导入

请一位同学说说蔡伦造纸的方法。教学新课

一、学习造纸的方法。

1、大家从蔡伦造纸的活动中,提炼出造纸的方法。选择树木、废纸等原料 把原料捶捣或搅拌成纸桨 把我们抄好的纸晒干

二、自己造一张纸。

1、学生分组合作生动手造一张纸。

2、展示所造纸的原品。

3、说一说,我们自己制造的纸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2 我们的衣服 1.常见的服装材料有棉、丝、毛、尼龙等 2.调查我们自己的衣服 3.衣料的研究 教学后记: 材料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人类生产技术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发展,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教学新课

一、阅读材料发展的历史。

1、学生阅读教材 P61 的史话材料。

2、教师做介绍、补充。

3、小结。

二、材料的回收利用。

1、请同学们阅读 P62 图片。你认为下图中谁做得对吗?谁做得不对?

2、如果人类无节制地使用自然界中的材料而不知道回收利用,你认为 会出现什么后果?

3、小结: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有限的。我们要尽量使 用可再生的材料,节约资源。拓展延伸

第七单元 我学习了观察 我学习了观察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回顾本学期经历的观察活动,对如何做好观察进行总结。

2、在学生对科学观察的认识逐步条理化的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 和过程都离不开观察,这一学期你经历了哪些观察活动? 教学新课

(一)感官观察的总结

1、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你怎样才能选出一个又红又甜的 西瓜呢?

2、学生汇报。

3、总结用感官观察的方法,板书: 看 视觉 “形状”、“大小”、“颜色” 摸 触觉 “光滑程度”、闻 嗅觉 “气味” 尝 味觉 “味道” 听 听觉 “声音” 单个感觉器官只能判断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只有将所有的单个感觉结 合起来,才会形成对事物的综合感觉,这样的了解才更全面。

(二)运用工具观察的总结

1、我们曾在哪些课上用到了这些工具,它们对我们的观察活动有些什么 帮助?

2、你还知道哪些观察工具?可以用它们干什么?

(三)对观察对象进行处理的观察方法的总结 观察土壤时我们对土壤进行了哪些处理?说说这些方法的好处。

(四)思考与观察的总结

1、不断的思考,能让观察的发现更多,观察更深入。

2、有计划的观察使观察活动保持持续和有序。

3、坚持长期观察使我们了解事物发展的长期趋势,发现隐蔽的规律。教学后记: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习的观察方法,以岩石等为主题内容展开相对自主 的研究。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新课

研究岩石

(一)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1、关于岩石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小组讨论。

2、集中汇报,教师板书。

3、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行选择。

(二)制定观察研究计划

1、出示 66 页研究计划样本。

2、学生了解研究计划的制定方法。

3、小组讨论选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4、教师抽查研究计划,全班指正。

(三)收集岩石

1、课堂收集。

2、课外收集。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观察研究岩石

1、拿出采集来的岩石标本。

2、检查研究计划,完善研究计划。

3、分工合作,观察岩石。整理记录,展示成果

1、整理记录。

2、全班交流汇报研究成果。

3、选择好的张贴展示。

4、小组之间展开互评。

5、教师总结评价。教学后记:

第二篇: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总序:1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9.1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1 校园寻 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 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1、4 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交流寻“宝”发现,拓展延伸

教师检查“百宝箱”,总结全课。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 1 究。

板书设计: 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教学后记:

总序:2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9.1 观察 宝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 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教学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 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 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 观察宝贝。2 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三、观察宝贝

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 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交流。(1)小组成员整理好桌上的“宝贝”,填写记录单。(2)分组说说你们的宝贝的特点及运用的观察方法。(3)对于你们的宝贝,有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释吗?(4)小结:哪个宝贝最有价值? 拓展延伸

一、活动:认领宝贝

1、观察一颗宝贝石头

2、上交石头

3、认领宝贝

4、小结

二、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观察“宝贝” 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顺口溜:眼耳鼻舌手 人人身上有 帮我认东西 是我好朋友 教学后记:

总序:3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9.1 整理百宝箱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并能叙述自己 分类的理由,懂得给事物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2、能简单处理收集到的研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独立观察和思考,能乐于和其他同学合作。

2、善待被寻来的小动物,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观念。

(三)科学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分类,分类有什么好处,了解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在事物的各种特征中找共同特征”,以共同特征为基础进行 简单分类。

教学难点: 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或排序 教学准备: 纸盒或瓶子作标本容器、标签纸、胶水、真标本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学生拿出“百宝箱”,引导学生模仿达尔文的做法,整理自己的“百宝箱”。教学新课

一、给“宝贝”分类

1、学生检查“百宝箱”,想出自己的分类方法。

2、小组交流分类方法,全班汇报讨论。

3、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说出分类的标准。

4、教师小结活动情况,强调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二、制作标本

1、科学家为了长期研究“宝贝”把它们制成标本,我们也来试试。

2、老师出示石头标本或树叶标本,激起学生的制作热情。

3、介绍标本的制作方法。

4、分小组制作标本,教师指导。拓展延伸

一、标本展览,成果交流。

二、“走进科学”单元评价 板书设计: 整理“百宝箱”

一、给“宝贝”分类

二、制作标本 教学后记:

总序:4-5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9.8

第二单元 身边的动植物 身边的植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 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 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想了解与植物有关的事情。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那你知道咱们校园里 有多少种植物吗? 教学新课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谁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 物特征,认识植物。

3、提出课外观察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分小组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检查观察记录表的记载情况。

二、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继续了解认识本地的一些植物。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1、介绍我国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教学新课

一、给身边的植物分类

1、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试着给下面这些植物分类,将同一类植 物做上相同的记号。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

3、把自己上节课观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5、教师小结。

二、有趣的植物

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四种有趣的植物。

2、学生展示搜集的有趣植物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搜集了解植物的有关资料。板书设计: 身边的植物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二、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三、有趣的植物 教学后记:

总序:6-7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9.8 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 征,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2、能观察记录。

3、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条件下的定性观察。

4、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 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促进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更多常见动物的名称,在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动物 分类的标准;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 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动物卡片、相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1、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

2、我们认识哪些动 物呢? l 教学新课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

2、学生汇报。

3、把你知道的常见动物填写在书上记录表中合适的位置。

4、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填写理由(自己的分类标准)。

5、教师小结。

二、猜动物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合作游戏。教师准备动物卡片。出示后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说特 征一个猜动物名称合作游戏,在规定时间内哪一组猜的动物多。拓展延伸

指南车信箱公告:征集有关动物的谜语。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猜谜语活动。教学新课

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1、请每一小组选择一种合适的动物进行研究,并确定好研究的题目。

2、小组交流确定研究选题。

3、学生汇报,教师对选题的确定进行指导。

4、分小组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

5、学生汇报,互相交流。

6、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出示指南车信箱,学生探讨:蚯蚓会唱歌,这是真的吗?古人的这种结论可信吗? 板书设计: 2 常见的动物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二、猜动物

三、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教学后记:

总序:8-9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9.8

第三单元 土 壤 1 本地的土壤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采集土样。

2、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土壤。

3、能够用自己设计的方式分离土壤里的物质,并填写实验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观察土壤的乐趣。

2、意识到保护土壤要从小事做起,能将研究后的土壤及其中的动植物放回 原处。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概念。

2、知道本地土壤的组成。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学难点: 了解土壤的成分

教学准备: 小铁铲、塑料袋、标签、笔、记录纸、托盘、报纸、筛子、水、烧杯、玻璃棒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有谁知道土壤是什么吗? 理解土壤的概念 教学新课

一、认识土壤

1、哪些地方有土壤呢?

2、土壤和植物、动物、人类有些什么关系呢?

二、采集土样

1、想去看看土壤吗?

2、教师宣布采集时的安全事项。

3、教学生做土壤标本的方法(18 页)

4、带工具采集土样

三、活动总结

四、课后准备 将土壤样本交给老师保存。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采集来的土壤,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些什么问题?题我们该怎么办? 要靠大家认真地、仔细地观察 教学新课

(一)观察土壤成分

1、你已经知道土壤里有哪些东西?

2、你是用什么观察方法发现的?

3、讨论: 我们还可以用些什么方法观察土壤?

4、用自己的方法观察土壤。

5、汇报观察结果。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

1、讨论: 你怎样把土壤中看到的物体分离开来?

2、汇报分离方法。

3、分组按照自己的方法分离土壤。

4、学生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自己的发现。

要想解决这些问10

(三)教师小结 拓展应用

1、整理器材

2、留心观察不同的土壤。板书设计: 1 本地的土壤

(一)观察土壤成分:土壤里有小石子、泥土、沙、腐烂物、水等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沉淀法、筛选法、挑拣法 教学后记:

总序:10-11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9.8 土壤的种类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做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

2、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类型。

3、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

教学重点: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引起对家乡的关注。

3、通过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教学难点: 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教学准备: 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通过你们的观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吗? 教学新课

(一)认识土壤的类型

1、土壤的类型是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

2、打开书 第21 页自行了解。

(二)鉴别土壤

1、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

2、学生汇报。

3、教师补充“手捏法”。

4、学生分组对上节课采来的土壤进行鉴别。

5、学生填写实验记录。拓展延伸 小调查

1、了解本地的土壤类型。

2、了解本地的土壤适合种哪些植物。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大家的小调查进行得如何? 教学新课

(一)科学调查讨论会

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有什么结果?

2、学生汇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教师宣布调查结论。

(二)研究不同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

1、了解仙人球、花生适合生长在什么类型的土壤里。

2、猜一猜,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里会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 影响吗?

3、教会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对比实验)

4、学生动手实验。

5、嘱咐学生做一个有科学精神的有心人,坚持给豆子浇水、记得每天察。拓展活动

1、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无土栽培技术的知识。

2、教师补充说明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2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砂较多。颗粒大,渗水快,保水性差,透气性好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颗粒小,渗水慢,保水性好,透气性差 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颗粒居中,渗水居中,保水性居中,透气 性居中 教学后记:

总序:12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9.8 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推测土壤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2、能够参与保护土壤的活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主动参与到保护土壤的行动中去

教学难点: 能设计保护土壤的活动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但是人类却在破坏它。教学新课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1、出示人们破坏土壤的图片资料。

2、这样做为什么破坏了土壤?

3、列举本地土壤被破坏的情形。

4、破坏本地土壤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生开展讨论:这样下去我们的大地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二)保护土壤

1、开书 26 页,讨论这些做法是否正确。

2、你能想到一些什么办法来保护土壤?

3、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保护土壤? 拓展延伸

1、角色扮演(土壤的申诉)、小实验(埋垃圾)

2、校外宣传

3、土壤改良

板书设计: 3 土壤的保护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二)保护土壤 教学后记:

总序:13-14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10.1

第四单元 奇妙的水 认识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获取证据,能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描述对一定量的水的形状变 化的观察结果。

2、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能对各组实施的方案及效 果进行评价,在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易操作性、简便性的基础上,评出 1~2 个最优方案。

3、学会使用量筒进行测量。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尊重证据,用证据来说明问题。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在设计方案时,能积极思考,方案严 密、可行。

(三)科学知识目标: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教学重点: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教学难点: 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

教学准备: 水、烧杯、量杯、漏斗、水槽、量筒、瓶子、不同形状的其他容器若干、尺、调匙、滴管等。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阅读单元页,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二、提问: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教学新课

一、拿出清水、杯瓶等各种容器。

二、试猜想:将水倒入这些容器中,水的形状会是什么样子?

三、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交流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容器内水的形状。拓展延伸

你能画出容器里水的形状吗? 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出示三瓶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水。

2、谁的肚子里装的水最多呢?(学生回答)

3、教师统计学生所持观点情况。

二、实验验证。

1、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根据现有材料选择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4、办法可行吗?这需要咱们亲自动手试一试。

教学过程: 温馨提示: 1)你们小组准备使用哪种实验方法?需要什么材料呢? 2)小组内的同学怎样分工?

5、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三、反思猜想。通过刚才的猜想和动手实验来验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呢?

四、认识量筒。

1、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我向大家推荐一个专门用来测量水的仪 器——量筒,它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小组观察量筒,认识“毫升”。

3、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4、比赛:教师说出多少毫升水,学生马上量出水。比一比,哪个小 组倒得快?

5、先估测,再用量筒测量一号瓶的水,并填写实验记录单。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有刻度的物体,可以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 板书设计: 1 认识水

一、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二、水的特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 有一定的形状 教学后记:

总序:15-16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10.1 流动的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2、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能找到两种以上的 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极思考,大胆设想。

2、注重实践,尊重事实。

3、能意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有有利和有害的一面,科学能帮助 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能帮助人们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力量,趋 利避害,甚至化害为利。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列举实例说明流水有力量。

2、能初步了解人类科学利用流水的历史。

教学重点: 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教学难点: 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教学准备: 红萝卜、小塑料片若干、铁丝支架、水槽、烧杯或可乐瓶、与流水有关 的图片和声像资料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阅读指南车信箱,介绍古时水磨及这一技术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好 处和它创造的价值。

二、提问: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教学新课 自制小水轮。

1、教师出示一个小水轮范例。

2、介绍制作小水轮的材料及基本制作方法。

3、学生动手制作。

4、简单测试后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制作经验。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课后做出更多的各具特色、新奇有趣 的水水轮。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一、展示学生课后制作的作品。

二、让小水轮转起来,想想,怎样才能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呢? 教学新课

一、研究讨论。

1、小组讨论:小水轮转得快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试做猜想。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二、实验探究。

1、提问:我们的小水轮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2、学生实验尝试,教师指导。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变量。

3、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体验“流动的水有力量”和如何用好这种力量。拓展延伸

1、教师展示有关水利和水害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水力对人们的生产生 活有什么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水力,减少水力的危害? 板书设计: 2 流动的水

1、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2、自制小水轮

3、流动的水有力量 教学后记:

总序:17-18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10.1 溶解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将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发现用于生活中。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重点: 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教学难点: 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高锰酸钾、红糖、沙子、石子、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面粉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提问: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学生回答)

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提问:水中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 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 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只有经过老师确 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 中。

三、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 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 溶解。拓展延伸

1、你还有什么问题?

2、归纳问题,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学生汇报交流上节课后深入研究的情况。教学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允许学生补充其它的材料)

2、学生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将如何变化,并说出预测的根据。

二、观察实验:其他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并且做好实验记录。(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2)实验完毕整理观察结果,得出哪些材料容易溶解、哪些材料不容易 溶解的结论。

2、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拓展延伸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溶解现象?

2、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把自己的方法与同学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好。板书设计: 表一: 没放入水中时 刚放入水中时 搅拌一会儿 搅拌较长时间后 盐粒的样 子 表二: 石子 红糖 粉笔 肥皂 洗衣粉 橡皮 溶解 没有溶解 教学后记:

总序:19-20-21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10.1 浮与沉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3、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4、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教学重点: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 状态的方法。

教学准备:平衡尺、绳、橡皮筋、测力计、水槽、铁块、木块、塑料块、卵石、橡 皮泥、气球、吸管、蜡烛、牙膏皮、橡皮、可乐瓶、有盖和无盖的小玻 璃瓶、肥皂、萝卜、马铃薯、锡箔纸、海绵、棉线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同学 们回忆一下,举例说说。

二、提问:试预测,我们将所带材料放入水中,哪些会下沉,哪些会 上浮?并说出预测的依据。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1、我们来用实验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2、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浮在水面上的物体 沉入水中的物体 2)实验时,放入水中的物体,应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

2、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3、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检查原来预测的依据是否正确,现在有什么发现。拓展延伸

你对物体的浮与沉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查阅这方面的资料。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是什么力量使这些物体浮在水上面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 题。教学新课

学生动手实验,感知浮力。

1、教师说明实验方法,提出探究问题:将空可乐瓶放入水中,它浮在 水面上。用手缓慢将可乐瓶向水中压,有什么感觉?

2、学生动手实验。

3、汇报交流实验感受,得出科学结论。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4、提问:水对浮在它上面的物体有浮力,那么水对下沉的物体是否也 有浮力呢?

5、学生提出猜测。

6、学生进行实验验证。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准备好半桶水,将 2~3 千克的卵石装入网丝袋 中。每位同学认真体验 1~2 次,提牢网丝袋,慢提慢放,注意安全。另 外,让装卵石的网丝袋浸入水中时,不要触及桶底或桶壁。2)学生预测:用手提着装了卵石的网丝袋放入水中,感觉会变重还是 变轻。3)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7、学生汇报交流。拓展延伸

你还有哪些方法来对此进行验证? 第三课时 教学导入

教师演示沉船实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沉船打捞上来呢? 教学新课

一、探究实验:怎样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呢?(实验前,教师为每组准备两种不同的材料)

1、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好记录。

2、分组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交流。

二、打捞“沉船”。

1、学生分组设计打捞方案。

2、分组实验,教师及时指导。

3、汇报交流。拓展延伸

1、打捞“沉船”,还有没有其它新的办法呢?

2、课后,我们可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或新华书店、访谈等途径收集信 息,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打捞沉船的方法。板书设计: 4 浮与沉

一、预测: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思考:为什么物体能浮在水面上? 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二、汇报交流 三.打捞沉船 教学后记:

总序:22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10.1 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能用图表形式表示地球上咸、淡水分配比例信息。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和与水有关的自然景观。

2、意识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水的无比珍贵。

3、将“珍惜每一滴水”化为学生每天的实际行动,养成节约用水、一水多用的好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3、了解自然界淡水资源的缺乏。

教学重点: 意识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水的无比珍贵 教学难点: 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准备: CAI 课件、榨汁设备、蔬菜、水果、彩笔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周围哪里有水?冰和雪是不是水?水还有哪些状态?地球上还有哪些地方有水? 教学新课

一、多媒体播放课件。地球上的水的形态和分布有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 水域和风景,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水资源信息等。)

二、感受生命体内也存在水。榨水果或蔬菜汁活动。

三、生命离不开水。

1、学生举出人类和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的事例。

2、假如没有水,我们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3、将自己的观点写或画在纸上。

4、对比认识:生命离不开水。我们要节约用水。

四、珍惜每一滴水

1、要求学生用彩色笔将咸水、淡水、可利用的淡水分别占有的份数在 教材上的方格坐标图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 缺乏,要节约用水。)

2、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关于节约用水我们应该怎样做? 你有哪些建议?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拓展延伸

课后可将自己好的建议写成书面报告,寄给水资源管理局。

板书设计:5 地球上的水 一. 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 生命体内也有水,生命离不开水 三. 珍惜每一滴水 教学后记:

总序:23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11.1

第五单元 空气 1 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在观察空气的存在。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检验猜 想是否正确。

2、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 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2、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态。

3、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气”,用各种感官观察空气,证明空气存在于 我们的周围,并用语言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空气 教学难点: 设计简单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袋、扇子、气球、海绵、粉笔、橡皮泥、碎砖 块、小卵石、水槽、矿泉水瓶、塑料吸管、大烧杯、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谜语引入“围着我的身,无色又无形” 教学新课

(一)找空气

1、你能看见空气吗?请你们利用手上的材料想办法 把空气找出来。①用塑料袋找空气 ②用扇子、气球找空气 ③说说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空气。④观察空气。

2、土块、粉笔、石头、橡皮泥、海绵里有空气吗? ①猜一猜 ②动手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3、你观察到的空气是什么样的?。

(二)吹气球

1、按书上的方法把气球装在矿泉水瓶中。

2、吹一吹,试着把气球吹大。

3、为什么吹不大,猜一猜。

4、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气球吹大,试一试,为什么?

5、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到空气跑出去了?再试一试。

6、说说你的发现。拓展延伸

留心观察生活中与空气有关的现象

板书设计: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2 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3 空气要占据空间。教学后记:

总序:24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11.1 流动的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流动的空气进行观察。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2、学习用尝试的方法来探究热空气的流动,初步培养学生百折不饶的科 学态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能够流动。

2、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3、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形成的。

4、了解风力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体验、实验来研究空气流动,认识空气能够流动,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教学难点: 制作纸风车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边长 5 厘米的正方形、圆规、图钉、竹筷、剪刀、蜡烛、火柴、电风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玩过纸风车吗?这节课我们利用纸风车来研究空气的流动。教学新课

(一)制作纸风车

1、打开书第44 页看图学习纸风车的制作。

2、老师教学生制作。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3、分组制作。

4、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二)旋转的纸风车

1、根据你的经验使纸风车转起来。

2、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鼓励用更多的方法。

3、想一想,是什么推动纸风车旋转的?

4、怎样使纸风车旋转得更快?

(三)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讨论:将纸风车靠近点燃的蜡烛,它会转动吗?

2、有几个可以放的位置,猜想在各个位置时可能发生的现象。

3、分组动手实验让纸风车转动。注意别将纸风车点燃。

4、讨论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拓展延伸

介绍走马灯、孔明灯

板书设计: 1.热空气轻,冷空气重. 2.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热地方的 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风(冷到热)。3.风有力量。教学后记:

总序:25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11.1 压缩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 能力。

2、学习用自己的实验结论来解释某些现象,体验“科学结论可以通过重复 实验来验证”这一重要的科学本质和特征。

3、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办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成功与喜悦,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 的作用,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应用所学知识的热情。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2、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3、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4、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知道压缩空气 有弹性、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挤压空气”的实验来认识: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特征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篮球一个、打气筒一支 分组实验材料:甘油注射器一只、橡皮擦一块、硬吸管四只、牙签四只、橘子皮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演示实验引入 :“ 给篮球充气” 解释这种现象。教学新课

(一)挤压空气

1、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2、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

3、提示操作注意事项,分组实验。

4、填写实验记录表。

5、交流实验结论,再次解释:给篮球充气这一 实验现象。

(二)制作空气枪

1、演示教师制作的空气枪,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教师讲解制作方法进行安全教育。

3、分组制作实验,分析子弹是怎样射出去的。

(三)压缩空气的应用

1、学生说生活中的例子。

2、看插图补充说明。拓展延伸

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

板书设计:

1、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2、空气能被压缩。

3、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教学后记:

总序:26-27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11.1 空气中的灰尘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空气中的灰尘,初步学会在对比研 究中控制变量的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相似现象做出判断的能 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研究,引起学生对空气环境的关注,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空 气环境的洁净自己应该怎样做。

2、在研究空气中的灰尘的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 精神,体会合作的成功与喜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中有灰尘,知道不同的环境里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不同。

2、知道吸入过多的灰尘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3、知道减少空气中灰尘的办法。

教学重点: 研究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

教学难点: 会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对类似的现象做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幻灯机一台、宽胶带一捆、小方凳 5 条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每天来到学校都会发现桌子上布满灰尘,猜猜这些灰尘 从哪里来的? 教学新课

(一)光柱中的发现

1、我们现在怎么没有看到空气中有灰尘呢?你在哪里 看见过空气中的灰尘?

2、你能想办法让同学们看见空气里的灰尘吗?试一试。

3、学生分组观察、记录。

4、你还有哪些办法可以找到空气中的灰尘?

(二)研究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

1、空气中的灰尘会一样多吗?

2、猜测学校哪些地方的灰尘会多,哪里会少?

3、讨论:怎样才能知道那里的灰尘有多少?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案。

4、汇报方案,教师指导完善。

5、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一)汇报实验记录

1、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2、总结室外研究活动,得出学校各个地点的灰尘含量。

(二)比较不同环境下灰尘的多少

1、观看插图。

2、比较判断,分析灰尘多少的原因。

3、了解灰尘对人体的危害。

(三)判断图中的对错

1、观察图片。

2、判断并说明原因。

3、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做的。课后拓展

连续一周收集讲台上的粉笔灰,看看有多少?发表你的看法,要使它减少我们该如何做? 板书设计:

1、空气是不纯净的,里面含有尘埃和其他杂质。

2、空气污染越严重的地方,空气中所含的杂质越多。

3、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持空气的洁净。教学后记:

总序:28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11.15

第六单元 各种各样的材料 形形色色的材料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2、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2、意识到有些材料的不可再生性,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和 态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建立“材料”的概念。

2、知道可以把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重点: 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教学难点: 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观察记录表、橡胶、陶瓷、塑料、丝绸的历史资料。学生:每人自带玩具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同学们,咱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教学新课

一、它是用什么做的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或你带来的物品,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

2、学生分组活动,指名回答。

3、把这些物体按不同的材料分一分类。

4、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5、交流汇报。

6、小结: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我们的生活离 不开材料。

二、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观察棉花和石油这两种物体的材料来源:棉布来自棉花,塑料来自煤 和石油。

2、体会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区别。人们把像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

3、说说你知道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拓展延伸

你对材料还有哪些问题?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尝试着解决问题,了解有关材料的更多知识。板书设计: 1 形形色色的材料

1、你知道哪些材料?塑料、玻璃、木材、橡胶、棉花

2、材料的分类: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对于简单的特征明显的材料,学生分类很清楚,但有些不熟悉的学生就不 能准确判断了,很多学生把材料和物品混为一谈。教学后记:

总序:29-30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11.15 我们的衣服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2、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3、初步尝试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检测不同材料的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感受到与人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服装材料,如棉、丝、毛、尼龙等。

2、知道服装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教学重点: 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关于服装材料发展历史的资料,丝绸、棉布、尼龙布、毛料四种同 样大小的服装材料,钩码、一次性杯、温度计、热水、放大镜、镊子。学生:各式服装、手电筒、砂纸、剪刀、木块。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1、P54 观察五幅不同时期服装的图片。说说各个时期服装的材料。

2、随着科技的发展,服装是变化的,制作服装的材料也越来越丰富。教学新课

一、调查了解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

1、拿出所带来的服装,查阅服装的标签说明。

2、分组填写调查记录表。

3、交流汇报。

4、请同学们说说:使用不同的材料织成的面料有什么好处?多种材料混 合使用是否可以扬长避短?

二、衣料的研究。

1、你想研究衣料的哪些特点?确定研究的问题。

2、分组讨论:对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需要的材料、讨 论分析 33 实验结果的方法。拓展延伸

课后,对小组的研究计划再做修改。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一、衣料的研究。

1、交流汇报制定的实验计划。如: 实验一:将衣料蒙在手电筒上,用放大镜观察衣料的纹理。实验二:把砂纸固定在桌上。把衣料包在一个木块上,在砂纸上磨。研 究衣料的耐磨性。实验三: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杯子装上同样多和同样热的水,同时用不同 的衣料包裹住。一定时间后,同时测量四杯水的温度。研究衣料的保暖 性。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4、小结。

二、选择衣料设计服装。

我们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参加不同的活动通常需要穿上不同衣料制成 的衣服。观察 P57 图中不同的人穿的衣服各需要应用衣料的什么特点? 拓展延伸

我设计的未来服装。长大了,你想做什么工作、参加什么活动?根据工 作或活动的需要,使用合适的衣料设计一种未来的服装。板书设计: 2 我们的衣服

一、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

二、衣料的研究:纹理、耐磨性、保暖性

三、设计的未来服装 教学后记:

总序:31-32-33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11.15 纸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2、能用简单器材做观察纸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3、能模拟蔡伦造纸的过程造一张纸。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为保护森林资源,我们要节约用纸。

2、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3、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教学重点: 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教学难点: 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镊子,放大镜,同样大小的牛皮纸、报纸、复印纸、餐巾纸每组各一 份,铁架台,钩码,大头针,双面胶,解剖盘,红水,蔡伦造纸的图片资料。学生:各种纸制品,收集废纸或其他造纸原料,搅拌棒,棉布或过滤网,毛 巾或旧报纸,一大堆书,胶水。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请同学们拿出所带的纸制品,进行展示。教学新课

一、提出问题。

1、欣赏、观察大家所带来的纸制品。

2、说说纸有哪些类型、用途及纸制品的优点。

二、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1、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2、同学们运用感官认真观察,桌上的这几张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3、还可以通过以下下两种方法观察纸。1)将纸片撕开,观察撕开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2)把纸揉搓后展开,观察揉搓后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注意:观察过程中要用放大镜,并把放大镜下纸纤维的样子画下来。

三、制定研究纸不同特点的研究计划。

1、关于纸,你有哪些问题?将它写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选择吸水性和抗拉强度等特点进行板书。

3、每组选择一个想研究的问题,分组做好研究计划。纸的研究计划 第 组 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猜想: 研究方法: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4、布置分组带好材料。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一、制定研究计划。

1、交流汇报各组制定的研究计划,并做适当的评价。

2、各组修改完善研究计划。

二、实验探究。

1、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

2、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4、总结。拓展延伸

说一说,生活中的纸制品分别应用了纸的什么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导入

请一位同学说说蔡伦造纸的方法。教学新课

一、学习造纸的方法。

1、大家从蔡伦造纸的活动中,提炼出造纸的方法。选择树木、废纸等原料 把原料捶捣或搅拌成纸桨 把我们抄好的纸晒干

二、自己造一张纸。

1、学生分组合作生动手造一张纸。

2、展示所造纸的原品。

3、说一说,我们自己制造的纸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2 我们的衣服 1.常见的服装材料有棉、丝、毛、尼龙等 2.调查我们自己的衣服 3.衣料的研究 教学后记:

总序:34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11.15 材料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利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材料发展的历史。

2、知道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

3、查找资料了解生活中处理可再生物质和不可再生物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教学难点: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发展史、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的图片或资料。学生:收集材料发展史、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的图片或资料完 整。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人类生产技术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发展,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教学新课

一、阅读材料发展的历史。

1、学生阅读教材 P61 的史话材料。

2、教师做介绍、补充。

3、小结。

二、材料的回收利用。

1、请同学们阅读 P62 图片。你认为下图中谁做得对吗?谁做得不对?

2、如果人类无节制地使用自然界中的材料而不知道回收利用,你认为 会出现什么后果?

3、小结: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有限的。我们要尽量使 用可再生的材料,节约资源。拓展延伸

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新型材料。

板书设计: 4 材料的应用 1. 材料是不断发展的. 2. 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使用. 3. 材料的回收利用. 教学后记:

总序:35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12.1

第七单元 我学习了观察 我学习了观察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回顾本学期经历的观察活动,对如何做好观察进行总结。

2、在学生对科学观察的认识逐步条理化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学生观察能力 的发展和提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

2、意识到科学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对观察方法进行总结和掌握。

教学重点: 回顾本学期经历的观察活动,对如何做好观察进行总结。教学难点: 在学生对科学观察的认识逐步条理化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教学准备: 大白纸、放大镜、实验记录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 和过程都离不开观察,这一学期你经历了哪些观察活动?

教学新课

(一)感官观察的总结

1、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你怎样才能选出一个又红又甜的 西瓜呢?

2、学生汇报。

3、总结用感官观察的方法,板书: 看 视觉 “形状”、“大小”、“颜色” 摸 触觉 “光滑程度”、闻 嗅觉 “气味” 尝 味觉 “味道” 听 听觉 “声音” 单个感觉器官只能判断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只有将所有的单个感觉结 合起来,才会形成对事物的综合感觉,这样的了解才更全面。

(二)运用工具观察的总结

1、我们曾在哪些课上用到了这些工具,它们对我们的观察活动有些什么 帮助?

2、你还知道哪些观察工具?可以用它们干什么?

(三)对观察对象进行处理的观察方法的总结 观察土壤时我们对土壤进行了哪些处理?说说这些方法的好处。

(四)思考与观察的总结

1、不断的思考,能让观察的发现更多,观察更深入。

2、有计划的观察使观察活动保持持续和有序。

3、坚持长期观察使我们了解事物发展的长期趋势,发现隐蔽的规律。教学后记:

总序:36-37 主备人:李文福 编写时间: 2016.12.1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习的观察方法,以岩石等为主题内容展开相对自主 的研究。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岩石的观察研究。

2、爱思考,能在观察和研究中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了解岩石有不同的种类、特征,了解人类对岩石的运用。

教学重点:岩石的观察研究

教学难点:了解岩石有不同的种类、特征

教学准备:放大镜、盐酸、铁钉、锤子、滴管、铜钥匙、小刀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新课 研究岩石

(一)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1、关于岩石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小组讨论。

2、集中汇报,教师板书。

3、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行选择。

(二)制定观察研究计划

1、出示 66 页研究计划样本。

2、学生了解研究计划的制定方法。

3、小组讨论选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4、教师抽查研究计划,全班指正。

(三)收集岩石

1、课堂收集。

2、课外收集。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观察研究岩石

1、拿出采集来的岩石标本。

2、检查研究计划,完善研究计划。

3、分工合作,观察岩石。整理记录,展示成果

1、整理记录。

2、全班交流汇报研究成果。

3、选择好的张贴展示。

4、小组之间展开互评。

5、教师总结评价。教学后记:

总序:38 编写时间:2016.12.20 复习内容:第一单元

1、(1831)年,(达尔文)登上(“贝格尔”)号军舰,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环球 考察。

2、经过(5)年的环球考查,达尔文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3、(达尔文)经过(20 多年)研究,于(1859 年 11 月)写成了科学巨著 《物种起源 》,并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4、不要忘了带上纸和笔,随时记录自己的(发现)或(问题)。

5、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顺口溜:眼耳鼻舌手,人人身上有,帮我认东西,是我好朋友。

6、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7、达尔文寻宝的过程: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8、指南车 诞生于西汉初期,有 2000 多年的历史了,它总会指向南方。

9、我们把宝贝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物品三类。

总序:39 编写时间:2016.12.20 复习内容:第二单元

1、李时珍,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经 27 年 著成《本草纲目》,该书是我国药 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

3、世界上单朵最大的花是霸王花。

4、自然界中的动物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万种。

5、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总序:40-41 编写时间:2016.12.20 复习内容:第三单元

1.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

2、砂质土:含砂较多。颗粒大,渗水快,保水性差,透气性好。黏质土:含黏土较多。颗粒小,渗水慢,保水性好,透气性差。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颗粒居中,渗水居中,保水性居中,透气性居中。

3、鉴别土壤的方法(手捏法),土壤散开不能成团的是砂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也不会散 开的是黏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壤土。

4、早在(宋代),我国就有了无土栽培的尝试。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土壤栽培蔬菜等作物,而是直接给作物提供营养液。

5、我国古代早已认识到(土壤)是可以改良的,不同的(土壤)要采用不同的改良措施。在春秋烂后变成肥料,改良土壤。

6、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在许多地方它正受到人为的破坏。7.2000 多年前,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管子)中描述了不同土壤的颜色、黏度、含 砂量等特性,还记录了各种土壤在不同地区所适宜种植的植物。

8、证明土壤是否有空气,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土壤放进水中,看有没有气泡冒出来。

9.土壤成分有:小石子、泥土、沙、腐烂物、水等。

10、分离土壤的方法:沉淀法、筛选法、挑拣法。

总序:42-43 编写时间:2016.12.20 复习内容:第四单元

1、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无固定 的(形状)。

2、早在公元前 1 世纪,中国就出现了水磨。这一发明对长时间从事(碾米)劳动的人们来 说,上一个大大节省劳力的装置。(说明了流动的水有力量)

3、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加快溶解的方法:切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

4、地球上的咸水约占(97%)淡水约占(3%)。如果把地球的总水量平均分成 100 份,海水 大约占 97 份,在不足 3 份的淡水中,冰又占去了 2 份,可利用的淡水还不到 1 份。

5、(水)把大自然装扮得更加美丽。(水)使大自然变得生机勃勃。

6、地球可供利用的(淡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要(节约用水)。

7、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 力)作用。

8、测量水的体积用(量筒)或(量杯),量筒上的单位是(毫升),用符号(mL)表示,使用量筒时,要轻拿轻放,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齐平。

9、地球表面上水比陆地多。

10、自然界中原本就有水的地方,统称为自然水域。

总序:44-45 编写时间:2016.12.20 复习内容:第五单元

1、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有(重量)。

2、中国民间很流行的走马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作为动力,它的原理和近代燃气轮机是 一样的。

3、人体吸入(过量的灰尘)会引起(咳嗽)及(咳痰)等症状,大量吸入(矿物质)粉 尘会伤害人的心肺动能,甚至引发尘肺病。

4、我们都离不开(空气),却很少注意他。

5、因为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所以能被压缩,因为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所以不能无 休止的被压缩。

6、压缩的空气有(弹性),他的应用有(充满气的皮球一拍就能跳起来)。

7、空气能够流动,热空气会上升,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8、不同环境里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不同。减少空气中灰尘的办法:多栽花草树木等。

总序:46-47-48 编写时间:2016.12.20 复习内容:第六单元

1、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材料分为(天然材料:棉 花做成的布)和(人造材类制造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

2、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纤维)(纸)(玻璃)(钢铁)(塑料)(橡胶)等。

3、在常见的材料中,如(煤)(棉花)(木材)是天然材料,(塑料)(玻璃)(桌 凳)是人造材料。

4、(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一,1900 多年前由东汉(蔡伦)发明。

5、蔡伦造纸的原料是(破布)(旧鱼网)(麻头)和(树皮)。

6、蔡伦用抄纸器将纸浆捞起,吸干水分(压平)(晒干)一张纸造好了。

7、宣纸、新闻纸、牛皮纸吸水性最强的是(宣纸)。

8、把下列用木材机械化造纸的流程编号按造纸的生产过程排列 ②④⑤⑦①③⑥ ①漂白纸浆②剥去树皮③沥干水分④将木头切成小片⑤将木头煮烂成浆⑥烘干水分压成纸 张⑦搅拌纸浆

9、人类生产技术的飞跃发展,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0、我国商周时期,青铜是(用量)最多,(用途)最广泛的合金材料。

11、春秋战国时期,(铁)被广泛地应用在农田耕种,砍伐开采等工作上,大大地加速了 人类社会的进程。12、20 世纪中叶开始,(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电脑

13、制造太空船需要特殊合金,有的要能耐(高温)而不(熔化),有的要很(坚硬)。

14、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有限的,我们要尽量使用可再生的材料。

15、我们身边的物体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

16、工业革命后,钢铁、(合成纤维)(塑料)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器、飞机、汽车。

第三篇: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我学习了观察”等六个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本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本册教学难点:

1.本册课本开篇之初,便设计了很多的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对于初涉科学的小学生此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又一难点。

六、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科学课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学兴趣可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七、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八、课时分配: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共4课时 第二单元:身边的动植物 共5课时 第三单元:土壤 共3课时 第四单元:奇妙的水 共3课时 第五单元:空气 共4课时

第六单元:各种各样的材料 共2课时 第七单元:我学习了观察 共2课时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1 校园寻 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 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 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交流寻“宝”发现,拓展延伸

教师检查“百宝箱”,总结全课。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教学后记: 观察 “宝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 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 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 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 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三、观察宝贝

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 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交流。(1)小组成员整理好桌上的“宝贝”,填写记录单。(2)分组说说你们的宝贝的特点及运用的观察方法。(3)对于你们的宝贝,有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释吗?(4)小结:哪个宝贝最有价值?

拓展延伸

一、活动:认领宝贝

1、观察一颗宝贝石头

2、上交石头

3、认领宝贝

4、小结

二、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观察“宝贝” 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顺口溜:眼耳鼻舌手 人人身上有 帮我认东西 是我好朋友

教学后记: 整理百宝箱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并能叙述自己 分类的理由,懂得给事物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2、能简单处理收集到的研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独立观察和思考,能乐于和其他同学合作。

2、善待被寻来的小动物,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观念。

(三)科学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分类,分类有什么好处,了解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在事物的各种特征中找共同特征”,以共同特征为基础进行 简单分类。

教学难点: 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或排序

教学准备: 纸盒或瓶子作标本容器、标签纸、胶水、真标本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学生拿出“百宝箱”,引导学生模仿达尔文的做法,整理自己的“百宝箱”。

教学新课

一、给“宝贝”分类

1、学生检查“百宝箱”,想出自己的分类方法。

2、小组交流分类方法,全班汇报讨论。

3、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说出分类的标准。

4、教师小结活动情况,强调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二、制作标本

1、科学家为了长期研究“宝贝”把它们制成标本,我们也来试试。

2、老师出示石头标本或树叶标本,激起学生的制作热情。

3、介绍标本的制作方法。

4、分小组制作标本,教师指导。拓展延伸

一、标本展览,成果交流。

二、“走进科学”单元评价

板书设计: 整理“百宝箱”

一、给“宝贝”分类

二、制作标本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身边的动植物 身边的植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 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 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想了解与植物有关的事情。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那你知道咱们校园里 有多少种植物吗?

教学新课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谁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 物特征,认识植物。

3、提出课外观察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分小组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检查观察记录表的记载情况。

二、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继续了解认识本地的一些植物。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1、介绍我国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

教学新课

一、给身边的植物分类

1、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试着给下面这些植物分类,将同一类植 物做上相同的记号。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

3、把自己上节课观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5、教师小结。

二、有趣的植物

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四种有趣的植物。

2、学生展示搜集的有趣植物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搜集了解植物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身边的植物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二、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三、有趣的植物

教学后记: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 征,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2、能观察记录。

3、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条件下的定性观察。

4、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 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促进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更多常见动物的名称,在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动物 分类的标准;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 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动物卡片、相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1、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

2、我们认识哪些动 物呢? l 教学新课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

2、学生汇报。

3、把你知道的常见动物填写在书上记录表中合适的位置。

4、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填写理由(自己的分类标准)。

5、教师小结。

二、猜动物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合作游戏。教师准备动物卡片。出示后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说特 征一个猜动物名称合作游戏,在规定时间内哪一组猜的动物多。拓展延伸

指南车信箱公告:征集有关动物的谜语。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猜谜语活动。教学新课

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1、请每一小组选择一种合适的动物进行研究,并确定好研究的题目。

2、小组交流确定研究选题。

3、学生汇报,教师对选题的确定进行指导。

4、分小组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

5、学生汇报,互相交流。

6、教师小结。

拓展延伸

出示指南车信箱,学生探讨:蚯蚓会唱歌,这是真的吗?古人的这种结论可信吗?

板书设计: 2 常见的动物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二、猜动物

三、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土 壤 1 本地的土壤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采集土样。

2、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土壤。

3、能够用自己设计的方式分离土壤里的物质,并填写实验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观察土壤的乐趣。

2、意识到保护土壤要从小事做起,能将研究后的土壤及其中的动植物放回 原处。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概念。

2、知道本地土壤的组成。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学难点: 了解土壤的成分

教学准备: 小铁铲、塑料袋、标签、笔、记录纸、托盘、报纸、筛子、水、烧杯、玻璃棒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有谁知道土壤是什么吗? 理解土壤的概念

教学新课

一、认识土壤

1、哪些地方有土壤呢?

2、土壤和植物、动物、人类有些什么关系呢?

二、采集土样

1、想去看看土壤吗?

2、教师宣布采集时的安全事项。

3、教学生做土壤标本的方法(18 页)

4、带工具采集土样

三、活动总结

四、课后准备 将土壤样本交给老师保存。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采集来的土壤,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些什么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要靠大家认真地、仔细地观察

教学新课

(一)观察土壤成分

1、你已经知道土壤里有哪些东西?

2、你是用什么观察方法发现的?

3、讨论: 我们还可以用些什么方法观察土壤?

4、用自己的方法观察土壤。

5、汇报观察结果。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

1、讨论: 你怎样把土壤中看到的物体分离开来?

2、汇报分离方法。

3、分组按照自己的方法分离土壤。

4、学生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自己的发现。

(三)教师小结

拓展应用

1、整理器材

2、留心观察不同的土壤。

板书设计: 1 本地的土壤

(一)观察土壤成分:土壤里有小石子、泥土、沙、腐烂物、水等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沉淀法、筛选法、挑拣法

教学后记:土壤的种类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做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

2、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类型。

3、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

教学重点: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引起对家乡的关注。

3、通过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教学难点: 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教学准备: 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通过你们的观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吗?

教学新课

(一)认识土壤的类型

1、土壤的类型是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

2、打开书 第21 页自行了解。

(二)鉴别土壤

1、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

2、学生汇报。

3、教师补充“手捏法”。

4、学生分组对上节课采来的土壤进行鉴别。

5、学生填写实验记录。

拓展延伸 小调查

1、了解本地的土壤类型。

2、了解本地的土壤适合种哪些植物。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大家的小调查进行得如何?

教学新课

(一)科学调查讨论会

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有什么结果?

2、学生汇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教师宣布调查结论。

(二)研究不同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

1、了解仙人球、花生适合生长在什么类型的土壤里。

2、猜一猜,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里会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 影响吗?

3、教会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对比实验)

4、学生动手实验。

5、嘱咐学生做一个有科学精神的有心人,坚持给豆子浇水、记得每天察。

拓展活动

1、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无土栽培技术的知识。

2、教师补充说明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2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砂较多。颗粒大,渗水快,保水性差,透气性好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颗粒小,渗水慢,保水性好,透气性差 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颗粒居中,渗水居中,保水性居中,透气 性居中

教学后记: 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推测土壤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2、能够参与保护土壤的活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主动参与到保护土壤的行动中去

教学难点: 能设计保护土壤的活动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但是人类却在破坏它。

教学新课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1、出示人们破坏土壤的图片资料。

2、这样做为什么破坏了土壤?

3、列举本地土壤被破坏的情形。

4、破坏本地土壤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生开展讨论:这样下去我们的大地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二)保护土壤

1、开书 26 页,讨论这些做法是否正确。

2、你能想到一些什么办法来保护土壤?

3、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保护土壤?

拓展延伸

1、角色扮演(土壤的申诉)、小实验(埋垃圾)

2、校外宣传

3、土壤改良

板书设计: 3 土壤的保护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二)保护土壤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奇妙的水 认识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获取证据,能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描述对一定量的水的形状变 化的观察结果。

2、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能对各组实施的方案及效 果进行评价,在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易操作性、简便性的基础上,评出 1~2 个最优方案。

3、学会使用量筒进行测量。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尊重证据,用证据来说明问题。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在设计方案时,能积极思考,方案严 密、可行。

(三)科学知识目标: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教学重点: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教学难点: 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

教学准备: 水、烧杯、量杯、漏斗、水槽、量筒、瓶子、不同形状的其他容器若干、尺、调匙、滴管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阅读单元页,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二、提问: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教学新课

一、拿出清水、杯瓶等各种容器。

二、试猜想:将水倒入这些容器中,水的形状会是什么样子?

三、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交流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容器内水的形状。

拓展延伸

你能画出容器里水的形状吗?

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出示三瓶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水。

2、谁的肚子里装的水最多呢?(学生回答)

3、教师统计学生所持观点情况。

二、实验验证。

1、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根据现有材料选择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4、办法可行吗?这需要咱们亲自动手试一试。

教学过程: 温馨提示: 1)你们小组准备使用哪种实验方法?需要什么材料呢? 2)小组内的同学怎样分工?

5、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三、反思猜想。通过刚才的猜想和动手实验来验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呢?

四、认识量筒。

1、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我向大家推荐一个专门用来测量水的仪 器——量筒,它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小组观察量筒,认识“毫升”。

3、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4、比赛:教师说出多少毫升水,学生马上量出水。比一比,哪个小 组倒得快?

5、先估测,再用量筒测量一号瓶的水,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有刻度的物体,可以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

板书设计: 1 认识水

一、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二、水的特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 有一定的形状

教学后记:流动的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2、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能找到两种以上的 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极思考,大胆设想。

2、注重实践,尊重事实。

3、能意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有有利和有害的一面,科学能帮助 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能帮助人们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力量,趋 利避害,甚至化害为利。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列举实例说明流水有力量。

2、能初步了解人类科学利用流水的历史。

教学重点: 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教学难点: 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教学准备: 红萝卜、小塑料片若干、铁丝支架、水槽、烧杯或可乐瓶、与流水有关 的图片和声像资料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阅读指南车信箱,介绍古时水磨及这一技术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好 处和它创造的价值。

二、提问: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教学新课

自制小水轮。

1、教师出示一个小水轮范例。

2、介绍制作小水轮的材料及基本制作方法。

3、学生动手制作。

4、简单测试后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制作经验。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课后做出更多的各具特色、新奇有趣 的水水轮。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一、展示学生课后制作的作品。

二、让小水轮转起来,想想,怎样才能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呢?

教学新课

一、研究讨论。

1、小组讨论:小水轮转得快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试做猜想。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二、实验探究。

1、提问:我们的小水轮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2、学生实验尝试,教师指导。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变量。

3、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体验“流动的水有力量”和如何用好这种力量。

拓展延伸

1、教师展示有关水利和水害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水力对人们的生产生 活有什么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水力,减少水力的危害?

板书设计: 2 流动的水

1、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2、自制小水轮

3、流动的水有力量

教学后记:溶解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将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发现用于生活中。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重点: 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教学难点: 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高锰酸钾、红糖、沙子、石子、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面粉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提问: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学生回答)

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提问:水中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

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 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只有经过老师确 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 中。

三、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 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 溶解。

拓展延伸

1、你还有什么问题?

2、归纳问题,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学生汇报交流上节课后深入研究的情况。

教学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允许学生补充其它的材料)

2、学生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将如何变化,并说出预测的根据。

二、观察实验:其他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并且做好实验记录。(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2)实验完毕整理观察结果,得出哪些材料容易溶解、哪些材料不容易 溶解的结论。

2、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

拓展延伸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溶解现象?

2、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把自己的方法与同学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好。

板书设计: 表一: 没放入水中时 刚放入水中时 搅拌一会儿 搅拌较长时间后 盐粒的样 子 表二: 石子 红糖 粉笔 肥皂 洗衣粉 橡皮 溶解 没有溶解

教学后记:浮与沉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3、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4、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重点: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 状态的方法。

教学准备:平衡尺、绳、橡皮筋、测力计、水槽、铁块、木块、塑料块、卵石、橡 皮泥、气球、吸管、蜡烛、牙膏皮、橡皮、可乐瓶、有盖和无盖的小玻 璃瓶、肥皂、萝卜、马铃薯、锡箔纸、海绵、棉线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同学 们回忆一下,举例说说。

二、提问:试预测,我们将所带材料放入水中,哪些会下沉,哪些会 上浮?并说出预测的依据。

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1、我们来用实验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2、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浮在水面上的物体 沉入水中的物体 2)实验时,放入水中的物体,应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

2、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3、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检查原来预测的依据是否正确,现在有什么发现。

拓展延伸

你对物体的浮与沉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查阅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是什么力量使这些物体浮在水上面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 题。

教学新课

学生动手实验,感知浮力。

1、教师说明实验方法,提出探究问题:将空可乐瓶放入水中,它浮在 水面上。用手缓慢将可乐瓶向水中压,有什么感觉?

2、学生动手实验。

3、汇报交流实验感受,得出科学结论。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4、提问:水对浮在它上面的物体有浮力,那么水对下沉的物体是否也 有浮力呢?

5、学生提出猜测。

6、学生进行实验验证。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准备好半桶水,将 2~3 千克的卵石装入网丝袋 中。每位同学认真体验 1~2 次,提牢网丝袋,慢提慢放,注意安全。另 外,让装卵石的网丝袋浸入水中时,不要触及桶底或桶壁。2)学生预测:用手提着装了卵石的网丝袋放入水中,感觉会变重还是 变轻。3)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7、学生汇报交流。

拓展延伸

你还有哪些方法来对此进行验证?

第三课时

教学导入

教师演示沉船实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沉船打捞上来呢?

教学新课

一、探究实验:怎样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呢?(实验前,教师为每组准备两种不同的材料)

1、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好记录。

2、分组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交流。

二、打捞“沉船”。

1、学生分组设计打捞方案。

2、分组实验,教师及时指导。

3、汇报交流。

拓展延伸

1、打捞“沉船”,还有没有其它新的办法呢?

2、课后,我们可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或新华书店、访谈等途径收集信 息,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打捞沉船的方法。

板书设计: 4 浮与沉

一、预测: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思考:为什么物体能浮在水面上? 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二、汇报交流 三.打捞沉船

教学后记: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能用图表形式表示地球上咸、淡水分配比例信息。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和与水有关的自然景观。

2、意识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水的无比珍贵。

3、将“珍惜每一滴水”化为学生每天的实际行动,养成节约用水、一水多用的好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3、了解自然界淡水资源的缺乏。

教学重点: 意识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水的无比珍贵

教学难点: 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准备: CAI 课件、榨汁设备、蔬菜、水果、彩笔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周围哪里有水?冰和雪是不是水?水还有哪些状态?地球上还有哪些地方有水?

教学新课

一、多媒体播放课件。地球上的水的形态和分布有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 水域和风景,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水资源信息等。)

二、感受生命体内也存在水。榨水果或蔬菜汁活动。

三、生命离不开水。

1、学生举出人类和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的事例。

2、假如没有水,我们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3、将自己的观点写或画在纸上。

4、对比认识:生命离不开水。我们要节约用水。

四、珍惜每一滴水

1、要求学生用彩色笔将咸水、淡水、可利用的淡水分别占有的份数在 教材上的方格坐标图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 缺乏,要节约用水。)

2、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关于节约用水我们应该怎样做? 你有哪些建议?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拓展延伸

课后可将自己好的建议写成书面报告,寄给水资源管理局。

板书设计:5 地球上的水 一. 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 生命体内也有水,生命离不开水 三. 珍惜每一滴水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 空气 1 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在观察空气的存在。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检验猜 想是否正确。

2、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 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2、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态。

3、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气”,用各种感官观察空气,证明空气存在于 我们的周围,并用语言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空气

教学难点: 设计简单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袋、扇子、气球、海绵、粉笔、橡皮泥、碎砖 块、小卵石、水槽、矿泉水瓶、塑料吸管、大烧杯、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谜语引入“围着我的身,无色又无形” 教学新课

(一)找空气

1、你能看见空气吗?请你们利用手上的材料想办法 把空气找出来。①用塑料袋找空气 ②用扇子、气球找空气 ③说说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空气。④观察空气。

2、土块、粉笔、石头、橡皮泥、海绵里有空气吗? ①猜一猜 ②动手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3、你观察到的空气是什么样的?。

(二)吹气球

1、按书上的方法把气球装在矿泉水瓶中。

2、吹一吹,试着把气球吹大。

3、为什么吹不大,猜一猜。

4、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气球吹大,试一试,为什么?

5、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到空气跑出去了?再试一试。

6、说说你的发现。拓展延伸

留心观察生活中与空气有关的现象

板书设计: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2 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3 空气要占据空间。

教学后记:流动的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流动的空气进行观察。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2、学习用尝试的方法来探究热空气的流动,初步培养学生百折不饶的科 学态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能够流动。

2、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3、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形成的。

4、了解风力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体验、实验来研究空气流动,认识空气能够流动,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教学难点: 制作纸风车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边长 5 厘米的正方形、圆规、图钉、竹筷、剪刀、蜡烛、火柴、电风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玩过纸风车吗?这节课我们利用纸风车来研究空气的流动。

教学新课

(一)制作纸风车

1、打开书第44 页看图学习纸风车的制作。

2、老师教学生制作。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3、分组制作。

4、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二)旋转的纸风车

1、根据你的经验使纸风车转起来。

2、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鼓励用更多的方法。

3、想一想,是什么推动纸风车旋转的?

4、怎样使纸风车旋转得更快?

(三)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讨论:将纸风车靠近点燃的蜡烛,它会转动吗?

2、有几个可以放的位置,猜想在各个位置时可能发生的现象。

3、分组动手实验让纸风车转动。注意别将纸风车点燃。

4、讨论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拓展延伸

介绍走马灯、孔明灯

板书设计: 1.热空气轻,冷空气重. 2.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热地方的 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风(冷到热)。3.风有力量。

教学后记:压缩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 能力。

2、学习用自己的实验结论来解释某些现象,体验“科学结论可以通过重复 实验来验证”这一重要的科学本质和特征。

3、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办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成功与喜悦,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 的作用,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应用所学知识的热情。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2、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3、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4、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知道压缩空气 有弹性、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挤压空气”的实验来认识: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特征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篮球一个、打气筒一支 分组实验材料:甘油注射器一只、橡皮擦一块、硬吸管四只、牙签四只、橘子皮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演示实验引入 :“ 给篮球充气” 解释这种现象。

教学新课

(一)挤压空气

1、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2、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

3、提示操作注意事项,分组实验。

4、填写实验记录表。

5、交流实验结论,再次解释:给篮球充气这一 实验现象。

(二)制作空气枪

1、演示教师制作的空气枪,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教师讲解制作方法进行安全教育。

3、分组制作实验,分析子弹是怎样射出去的。

(三)压缩空气的应用

1、学生说生活中的例子。

2、看插图补充说明。

拓展延伸

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

板书设计:

1、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2、空气能被压缩。

3、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教学后记: 空气中的灰尘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空气中的灰尘,初步学会在对比研 究中控制变量的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相似现象做出判断的能 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研究,引起学生对空气环境的关注,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空 气环境的洁净自己应该怎样做。

2、在研究空气中的灰尘的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 精神,体会合作的成功与喜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中有灰尘,知道不同的环境里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不同。

2、知道吸入过多的灰尘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3、知道减少空气中灰尘的办法。

教学重点: 研究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

教学难点: 会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对类似的现象做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幻灯机一台、宽胶带一捆、小方凳 5 条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每天来到学校都会发现桌子上布满灰尘,猜猜这些灰尘 从哪里来的?

教学新课

(一)光柱中的发现

1、我们现在怎么没有看到空气中有灰尘呢?你在哪里 看见过空气中的灰尘?

2、你能想办法让同学们看见空气里的灰尘吗?试一试。

3、学生分组观察、记录。

4、你还有哪些办法可以找到空气中的灰尘?

(二)研究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

1、空气中的灰尘会一样多吗?

2、猜测学校哪些地方的灰尘会多,哪里会少?

3、讨论:怎样才能知道那里的灰尘有多少?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案。

4、汇报方案,教师指导完善。

5、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一)汇报实验记录

1、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2、总结室外研究活动,得出学校各个地点的灰尘含量。

(二)比较不同环境下灰尘的多少

1、观看插图。

2、比较判断,分析灰尘多少的原因。

3、了解灰尘对人体的危害。

(三)判断图中的对错

1、观察图片。

2、判断并说明原因。

3、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做的。课后拓展

连续一周收集讲台上的粉笔灰,看看有多少?发表你的看法,要使它减少我们该如何做?

板书设计:

1、空气是不纯净的,里面含有尘埃和其他杂质。

2、空气污染越严重的地方,空气中所含的杂质越多。

3、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持空气的洁净。

教学后记:

第六单元 各种各样的材料 形形色色的材料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2、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2、意识到有些材料的不可再生性,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和 态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建立“材料”的概念。

2、知道可以把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重点: 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教学难点: 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观察记录表、橡胶、陶瓷、塑料、丝绸的历史资料。学生:每人自带玩具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同学们,咱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

教学新课

一、它是用什么做的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或你带来的物品,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

2、学生分组活动,指名回答。

3、把这些物体按不同的材料分一分类。

4、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5、交流汇报。

6、小结: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我们的生活离 不开材料。

二、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观察棉花和石油这两种物体的材料来源:棉布来自棉花,塑料来自煤 和石油。

2、体会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区别。人们把像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

3、说说你知道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拓展延伸 你对材料还有哪些问题?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尝试着解决问题,了解有关材料的更多知识。

板书设计: 形形色色的材料

1、你知道哪些材料?塑料、玻璃、木材、橡胶、棉花

2、材料的分类: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对于简单的特征明显的材料,学生分类很清楚,但有些不熟悉的学生就不 能准确判断了,很多学生把材料和物品混为一谈。

教学后记:我们的衣服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2、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3、初步尝试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检测不同材料的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感受到与人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服装材料,如棉、丝、毛、尼龙等。

2、知道服装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教学重点: 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关于服装材料发展历史的资料,丝绸、棉布、尼龙布、毛料四种同 样大小的服装材料,钩码、一次性杯、温度计、热水、放大镜、镊子。学生:各式服装、手电筒、砂纸、剪刀、木块。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1、P54 观察五幅不同时期服装的图片。说说各个时期服装的材料。

2、随着科技的发展,服装是变化的,制作服装的材料也越来越丰富。

教学新课

一、调查了解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

1、拿出所带来的服装,查阅服装的标签说明。

2、分组填写调查记录表。

3、交流汇报。

4、请同学们说说:使用不同的材料织成的面料有什么好处?多种材料混 合使用是否可以扬长避短?

二、衣料的研究。

1、你想研究衣料的哪些特点?确定研究的问题。

2、分组讨论:对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需要的材料、讨 论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

拓展延伸

课后,对小组的研究计划再做修改。

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一、衣料的研究。

1、交流汇报制定的实验计划。如: 实验一:将衣料蒙在手电筒上,用放大镜观察衣料的纹理。实验二:把砂纸固定在桌上。把衣料包在一个木块上,在砂纸上磨。研 究衣料的耐磨性。实验三: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杯子装上同样多和同样热的水,同时用不同 的衣料包裹住。一定时间后,同时测量四杯水的温度。研究衣料的保暖 性。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4、小结。

二、选择衣料设计服装。

我们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参加不同的活动通常需要穿上不同衣料制成 的衣服。观察 P57 图中不同的人穿的衣服各需要应用衣料的什么特点? 拓展延伸

我设计的未来服装。长大了,你想做什么工作、参加什么活动?根据工 作或活动的需要,使用合适的衣料设计一种未来的服装。

板书设计: 2 我们的衣服

一、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

二、衣料的研究:纹理、耐磨性、保暖性

三、设计的未来服装

教学后记:纸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2、能用简单器材做观察纸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3、能模拟蔡伦造纸的过程造一张纸。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为保护森林资源,我们要节约用纸。

2、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3、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教学重点: 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教学难点: 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镊子,放大镜,同样大小的牛皮纸、报纸、复印纸、餐巾纸每组各一 份,铁架台,钩码,大头针,双面胶,解剖盘,红水,蔡伦造纸的图片资料。学生:各种纸制品,收集废纸或其他造纸原料,搅拌棒,棉布或过滤网,毛 巾或旧报纸,一大堆书,胶水。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请同学们拿出所带的纸制品,进行展示。

教学新课

一、提出问题。

1、欣赏、观察大家所带来的纸制品。

2、说说纸有哪些类型、用途及纸制品的优点。

二、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1、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2、同学们运用感官认真观察,桌上的这几张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3、还可以通过以下下两种方法观察纸。1)将纸片撕开,观察撕开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2)把纸揉搓后展开,观察揉搓后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注意:观察过程中要用放大镜,并把放大镜下纸纤维的样子画下来。

三、制定研究纸不同特点的研究计划。

1、关于纸,你有哪些问题?将它写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选择吸水性和抗拉强度等特点进行板书。

3、每组选择一个想研究的问题,分组做好研究计划。纸的研究计划 第 组 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猜想: 研究方法: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4、布置分组带好材料。

第二课时

教学新课

一、制定研究计划。

1、交流汇报各组制定的研究计划,并做适当的评价。

2、各组修改完善研究计划。

二、实验探究。

1、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

2、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4、总结。

拓展延伸

说一说,生活中的纸制品分别应用了纸的什么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导入

请一位同学说说蔡伦造纸的方法。

教学新课

一、学习造纸的方法。

1、大家从蔡伦造纸的活动中,提炼出造纸的方法。选择树木、废纸等原料 把原料捶捣或搅拌成纸桨 把我们抄好的纸晒干

二、自己造一张纸。

1、学生分组合作生动手造一张纸。

2、展示所造纸的原品。

3、说一说,我们自己制造的纸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2 我们的衣服 1.常见的服装材料有棉、丝、毛、尼龙等 2.调查我们自己的衣服 3.衣料的研究

教学后记:材料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利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材料发展的历史。

2、知道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

3、查找资料了解生活中处理可再生物质和不可再生物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难点: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发展史、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的图片或资料。学生:收集材料发展史、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的图片或资料完 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人类生产技术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发展,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

教学新课

一、阅读材料发展的历史。

1、学生阅读教材 P61 的史话材料。

2、教师做介绍、补充。

3、小结。

二、材料的回收利用。

1、请同学们阅读 P62 图片。你认为下图中谁做得对吗?谁做得不对?

2、如果人类无节制地使用自然界中的材料而不知道回收利用,你认为 会出现什么后果?

3、小结: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有限的。我们要尽量使 用可再生的材料,节约资源。

拓展延伸

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新型材料。

板书设计: 4 材料的应用 1. 材料是不断发展的. 2. 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使用. 3. 材料的回收利用.

教学后记:

第七单元 我学习了观察 我学习了观察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回顾本学期经历的观察活动,对如何做好观察进行总结。

2、在学生对科学观察的认识逐步条理化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学生观察能力 的发展和提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

2、意识到科学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对观察方法进行总结和掌握。

教学重点: 回顾本学期经历的观察活动,对如何做好观察进行总结。

教学难点: 在学生对科学观察的认识逐步条理化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教学准备: 大白纸、放大镜、实验记录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 和过程都离不开观察,这一学期你经历了哪些观察活动? 教学新课

(一)感官观察的总结

1、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你怎样才能选出一个又红又甜的 西瓜呢?

2、学生汇报。

3、总结用感官观察的方法,板书: 看 视觉 “形状”、“大小”、“颜色” 摸 触觉 “光滑程度”、闻 嗅觉 “气味” 尝 味觉 “味道” 听 听觉 “声音” 单个感觉器官只能判断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只有将所有的单个感觉结 合起来,才会形成对事物的综合感觉,这样的了解才更全面。

(二)运用工具观察的总结

1、我们曾在哪些课上用到了这些工具,它们对我们的观察活动有些什么 帮助?

2、你还知道哪些观察工具?可以用它们干什么?

(三)对观察对象进行处理的观察方法的总结 观察土壤时我们对土壤进行了哪些处理?说说这些方法的好处。

(四)思考与观察的总结

1、不断的思考,能让观察的发现更多,观察更深入。

2、有计划的观察使观察活动保持持续和有序。

3、坚持长期观察使我们了解事物发展的长期趋势,发现隐蔽的规律。

教学后记: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习的观察方法,以岩石等为主题内容展开相对自主 的研究。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岩石的观察研究。

2、爱思考,能在观察和研究中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了解岩石有不同的种类、特征,了解人类对岩石的运用。

教学重点:岩石的观察研究

教学难点:了解岩石有不同的种类、特征

教学准备:放大镜、盐酸、铁钉、锤子、滴管、铜钥匙、小刀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新课

研究岩石

(一)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1、关于岩石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小组讨论。

2、集中汇报,教师板书。

3、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行选择。

(二)制定观察研究计划

1、出示 66 页研究计划样本。

2、学生了解研究计划的制定方法。

3、小组讨论选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4、教师抽查研究计划,全班指正。

(三)收集岩石

1、课堂收集。

2、课外收集。

教学新课

观察研究岩石

1、拿出采集来的岩石标本。

2、检查研究计划,完善研究计划。

3、分工合作,观察岩石。

整理记录,展示成果

1、整理记录。

2、全班交流汇报研究成果。

3、选择好的张贴展示。

4、小组之间展开互评。

5、教师总结评价。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第四篇:湖南美术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第三课

方方圆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感知圆形、方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基本形状; ②能用线条等方法表现圆形、方形的组合物象。

2、过程与方法:

①在视觉、触觉感官体验中感受圆形、方形不同形状特征和概括观察物象的方法;

② 在尝试中体验各种材料工具表现圆形、方形物象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在参与中感受圆形、方形是一切物象基本形的科学现象;

②在合作竞赛中,尝试交往与共同努力获取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圆形、方形概括、观察和表现物象。难点:感受圆形、方形不同形状特征和概括表现物象。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师:课件,圆形、方形实物; 生:绘画用具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动主体 1.故事引入:从前有两个好朋友,它们的名字分别是圆圆和方方。有一天,它们发生了争吵,都说自己的本领大、朋友多。圆圆说:“我的本领可大了,圆形的物体可多了:太阳是圆的,星球是圆的,皮球是圆的„„”;方方说:“我的本领也不小,而且我的朋友也很多,你们看:电视机、房子、盒子„„”;两个个好伙伴都生气了,谁也不让谁。(课件出示不开心的圆、方表情)

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帮忙劝劝它们:想一想,圆圆、方方还有哪些朋友?

3.(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圆方物体)看来这两个个好伙伴朋友都很多,本领都很大,生活中少了那个形状都不行。如果没有了圆形,汽车变成方或尖的还能开动吗?如果没了方形,房子变成圆形怎么立得稳?所以这两种形状,在生活中缺一不可。(课件出示终于露出了笑脸的圆、方表情)

(二)发挥主体

1.游戏、感受:这个袋子装着两种不同形状:方形、圆形,请同学分别摸一摸,分辨形状,并说出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2.有什么是由圆圆、方方共同组成的?(出示包含两种形状的物体图片),请学生从上面找出各种形状。

3.能不能用各种圆圆、方方组成一幅画呢?你打算怎么画?欣赏学生绘画作品,看看画面上是怎么用几何形状表现主题的、表达思想的。

(三)学生创作,发展主体 一起来用方方、圆圆创作一幅画。

(四)作业评价,小结

1.比一比:谁用圆圆、方方创造的物品最多?谁用它们组成的画面最美?

2.自评:我画了什么?里面那些物体用了圆圆、方方? 他评:用美术学过的知识评价(如点线色美、画面物体形状美、组合美)

师评。

3.本课小结: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圆圆、方方的物品,同学们只要细心观察就会找到许多有趣的发现。

第4课

趣味动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动漫片及动漫形象,了解动漫知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了解卡通形象设计过程和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动漫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设计练习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艺术表现力。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及对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活动重点:应用多媒体与活动及复合型培训的理念,加深学生对卡通画知识的了解,并能运用各种绘画表现形式临摹卡通画形象。

教学活动难点:尝试用夸张、变形、幽默的手法画动漫形象。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VCD 卡通片 图片若干张 动物人物表情 场景图片等等

2、学具准备:铅笔 卡通图片 颜色等 教学过程: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剧呢,有喜剧片、动作片、科幻片等等。那大家想想我们刚才看到的视频又属于什么片子呢?”

生:“动漫片。”

师:好,老师准备了几个抢答题,请同学们抢答,答对的给本小组加分。

课件出示抢答题

1、刚才看的视频片名是什么?主人翁是谁?

2、这部动漫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你还看过其它动漫片吗?请说说你喜欢的动漫形象。师:“对,这些都是我们大家很熟悉的动画片,也叫做卡通片。那同学们想不想看动画片、了解和学习动漫通片的知识呢?”

生:“想。”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我喜欢的动漫形象》” 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的那些卡通形象,我们除了在卡通片里看到外,还在那些地方见过?”

生:“书包上、笔上、衣服上„„”

师:“对,他们还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1.观察欣赏

利用多媒体出示生活物品,引导学生发现动漫在生活中的运用。

2、欣赏后请学生思考并讨论 你最喜欢哪个动漫形象?为什么?

3、表演体验、“你喜欢的动漫故事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最有趣、最深刻的印象?(有趣的情节,造形和色彩,提高审美能力)请同学来表演自己喜爱动画片中的某一角色,并说出它的特点。下面同学猜猜他(她)表演的是谁? 绘画练习、实践探究

①请同学们进行卡通形象绘画练习,每人临摹一个有趣的卡通形象,教师巡视指导。(包括动植物、人物、日常生活用品(时间为15分钟))。播放轻音乐激发他们的创作思维。②在学生创作的同时播放一些以下动漫形象供学生参考。展示作品、评价作品

各小组互赏互评,选出一幅最能代表小组水平的作品,上台展示,促进相互间的交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课堂小结。

第5课 线的秘密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观察自然界的美丽图形和纹理,感受线的节奏美、韵律美。

2、欣赏并参考彩陶纹样,掌握用线装饰物体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描绘出坛坛罐罐。

3、能运用流畅的线条合理组织画出有趣的发式。

4、能具体细致地装饰描画对象,在线的疏密关系的对比处理中提高对形式美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以线绘画为造型训练的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运用造型元素和造型组织原理进行创造表现。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线条组织的秘密,感受线排列组合产生和节奏、韵律美感。

第一课 教学过程:

一、欣赏:

教师课件出示具有美丽线条的自然景色图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并总结出这些景物因为线条才变得这样美丽。

二、寻找线条:(探究活动)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户外探究学习,以四人为一小组,用不同的彩色笔把自己找到的线条记下来。

要求: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观察景物,小组共同完成收集任务。

2、小组间交流、观摩学习。

要求:

1、学生能说出自己是根据什么景物来描画线条。

2、说说自己用线表现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表现)

3、评出线条画得最好的小组,并根据学生之间的评析,教师总结出:线条的美来源于线的长短、疏密、粗细的变化和线排列组合产生的节奏、韵律美。

三、学生作业,教师指导(播放是音乐)

1、作业要求:把自然现象和生活感受中美丽的线条画一画。

2、学生自由表现,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引导学生有规律、有意识地表现线条。

3、学生自评、互评。

第6课

新发现

教学目标

1、能够按照学习要求收集所需的蔬果材料。

2、大胆地用线条记录下蔬果切开后的结构形态,能使用流畅的线条。

学具准备:蔬菜、水果

教具准备:示范作品及蔬菜、水果、切刀等。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

1、播放儿歌《新发现》

2、问:儿歌里说了些什么内容呢?

3、揭示课题:新发现。

二、观察体验

1、看图片,猜猜这究竟是什么?

原来是切开后的白菜呀!我发现切开后的白菜的内部形态与外观真是有很大差别。

2、其他蔬果切开后也会有新的发现吗?大胆猜想。

3、猜猜橙子切开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问:为什么切开的橙子的内部结构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 横向切开与纵向切开。

4、怎样切蔬果,既安全又能切得美观呢? 动手实践。

三、学生创作

挑选一种蔬菜或水果,将其切开看看是什么样子,把你的发现用线条画下来。生创作,师指导。

四、作品展评,拓展延伸

第7课 《有趣的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2、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这四种图形。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学法指导: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启发式、情境式、尝试法教学

教具准备:交通标志牌、习题卡、若干立体图形、平面图形。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圆圆的脸上露出甜甜的微笑,给老师笑一下。咦!你们桌子上都摆积木了,喜欢玩吗?能说说你手中的积木是什么形状吗?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师:(出示三棱柱)这个物体有点特别,你知道它的名字吗? 生:三棱柱。

师:这些都是立体图形。

二、探究新知

1、师:今天我们还要认识几位新朋友,(当当当„„),他们就在这个机器人的身上,请大家来找一找,分分类,看看有几种图形。(贴机器人)

师:拆分机器人,(贴一个,板书一个名称)。

师:它们还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平面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有趣的平面图形。(板书:有趣的图形)

2、师:我们每天放学回到家中,依偎在爸爸妈妈的怀抱,享受家的温暖,这些新朋友的家住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到哪儿去找它们呢?

师:(手拿长方体,用手摸着它的面),请看这个长方体,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师: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也就是从立体图形中找到了今天的新朋友。你试着从其它的立体图形中找找其它几位新朋友。

生:我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师:你找到几个正方形? 生: 6个。

生: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师:摸一摸你刚才找到的几个面,说说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生:平平的、滑滑的。

3、师:这些图形有点着急了,我们赶快从立体图形中把他们请出来吧!自己选一个积木画一画,(注意:左手按紧积木不动,右手来画。)

师:好多同学的笔上功夫还要加油。

4、师:请同学们放亮眼睛,记住新朋友的样子。

师:请闭上眼睛,老师说四种图形的名字,你用手比划它的样子。师:你能很快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试试看)生:长方体、正方体(同学们兴趣盎然)。

三、寻找生活中的图形

1、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图形呢?(可以离开座位)生:①桌子的面是长方形 生:②黑板的面是长方形 生:③电灯开关盒的面是正方形 生:④钟表的面是圆形 生:⑤红领巾是三角形 师:生活真奇妙,这么多的地方用了不同的图形,使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2、请你仔细观察,说出交通标志牌的形状。认识吗?说说看。师:交通标志主要是提醒大家时时刻刻要注意安全。你还知道哪些交通规则? 生:红灯停,绿灯行。生:上下楼梯靠右行。

师:老师相信我们班的小朋友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对吗?

四、基本练习

师:这些图形宝宝今天和大家交朋友了,特开心,他们尽情地玩,连自己的家都找不到了,我们帮忙找找吧!打开练习纸。

(生答完后)师:你们很会思考。

对了的给自己画上一个喜欢的图形宝宝。(夸夸自己)

五、拓展练习

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图形的装扮,用这些图形,可以拼成漂亮的图画,请看:(出示图片)

老师把这间房子的窗户放大了些,看看,有几个正方形?有几个长方形?

师:你是个爱思考的孩子。

回家后,把你的收获说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第8课 线描外形 教学目标:

1、使同学掌握线条的艺术。

2、熟悉线描的工具和资料。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体会到勤动脑、多动手可使生活更美。

4、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线描的工具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线条是绘画最基本的造型语言之一,线描画是指单纯用线条画成的画。在儿童绘画中,线描画是一种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表示的绘画形式。线描画的工具

2、记号笔、签字笔以和一些能在纸上划出印痕的工具。粗细不同的绘画工具更能增加线描画的画面效果,如用白色或金银色笔在深色纸上作画;用刮刀在刮蜡纸上刮出印痕等。

3、线描画的资料

任何纸张,如打印纸、卡纸、色纸、刮蜡纸、吹塑纸等。甚至可以是地面。

4、线描画的表示方法 线描画从点到线的千变万化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面。假如我们把没有涂色的局部称为白,涂满颜色的局部称为黑,那么线描画即是介于黑和白之间的灰。各种各样的点和线构成的面,会出现出丰富的、深浅不时变化的灰色。

三、图欣赏

四、同学作业

用线画自身喜爱的作品或临摹书上的作品。

2、、线 教学目标:

1、使同学掌握线条的艺术。

2、熟悉线描的工具和资料。

3、掌握直线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直线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检查同学所带用具的情况。二 新授 线条是绘画最基本的造型语言之一,线描画是指单纯用线条画成的画。在儿童绘画中,线描画是一种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表示的绘画形式。2 直线的变化

直线——有规则排列中的变化 直横交叉的线条——方格排列中的变化 间隔不同的画面出现不同的装饰效果 加入波浪型线条使画面更加活泼 不规则线条赋予有节奏感

三 图欣赏 四 临摹书上作品

3、、形 教学目标:

1、了解形、理解形

2、能画出形体鲜明的线描画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画出形体鲜明的线描画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检查同学所带用具的情况。二 新授 形是人眼感觉到的客观事物外部的形状,人们称它为视觉形象。从造型范围来说,形就是物象的造型特征。如圆球是圆的,桌子是方的,再进一步,圆是如何圆,是大圆、中圆还是小圆椭圆;方是正方、长方还是扁方等。三 图片欣赏

四 同学作业 临摹书上作品

第9课 红灯停 绿灯行

教学目的

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知晓其颜色、形状、图符所代表的意义;能运用描绘、游戏等形式大胆地表现通过交叉路口的情形。

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有意观察、记忆表现能力。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经验,教育学生注意交通安全。

教学重点

对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与参与表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活动中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难点

认识几种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或标线,能理解其所代表的基本规定,并能联系自己的体验,用绘画和游戏的形式大胆表现过交叉路口的情形。

第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1、儿歌导入。

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看清。交通规则记我心,讲究文明好儿童。

2、谈话。

小朋友们,我们出门经常面对来来往往的、川流不息的车辆,我们上学放学,都要经过车来车往的马路,遵守交通规则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如果随意而行,那我们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也会给交通带来阻塞。今天我们就一起从美术角度来了解交通安全知识。

3、板书课题。红灯停 绿灯行

(一)——认识交通标志 视频呈现儿歌

1、了解学生。

你们知道一些什么交通规则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交通标志图片和安全过马路的小朋友的照片。)

2、归纳交通标志的特点,学习认识一些新的交通标志。⑴黄色的标志,是警告的标志。

⑵绿色的标志,是指示交通的标志。

⑶红色的标志,是禁令标志。

⑷其他的一些标志:指路标志等。视频呈现

想想

1、教师展示一些标志,提问:这些标志中的图形和颜色,它们代表了什么含义?

2、要是你来设计,你还有什么更好的点子吗?

试试

试一试,将你们想的好点子画下来。出示要求/实物、视频

小结下课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 学 过 程

明确目标

1、上节课我们学习认识了交通标志,能不能遵守交通规则还要看小朋友们的行动。我们要做到:“大街上,闹纷纷,车来人往各自行。遵守规则更重要,图画里面弄分明。”

2、今天我们学习《红灯停 绿灯行》的活动二:画一画小朋友上学途中或放学回家安全通过交叉路口的情形。

3、板书课题:红灯停 绿灯行

(二)——过马路。

欣赏感受

1、欣赏别的小朋友画的画,自主发现绘画内容和表现形式。⑴《过天桥》

这幅画画了什么内容?(小朋友们放学回家过天桥,他们不追跑打闹,按照顺序一个个通过天桥。)这幅画用什么材料画的?(油画棒画的)

有没有表现全部的马路和天桥?(只是表现了天桥的一小段和桥下路的一角,没有表现全部,否则场景太大,人物就小了。)⑵《过马路》1

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过马路)

他们是在什么时候过马路的?(红灯指把车子停下来的时候)他们踩着什么过马路?(斑马线)他们是不是遵守规则的好孩子呢?

⑶《过马路》2

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小朋友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过马路)这里画了些什么动作的小朋友呢?

2、启发回忆:

⑴你是怎样遵守交通规则的?你能把自己遵守规则的场景画下来吗?先和同学讨论然后回答。

⑵用下误图例启发学生:画面要饱满,突出主体,尽量完整,颜色鲜艳。实物投影呈现教材 用实物投影呈现例画 自主表现

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音乐 评价分析

1、向你的朋友说说你画面的内容、你的想法。实物和视频展示台 小结下课 教师小结

第三课时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人学习认识了交通标志,还画了我们上学或放学过马路的场景。(展示上节课的学生优秀作品)说得好,画得好,到底能不能做到呢?还要看小朋友们的实际行动。

2、今天我人学习《红灯停 绿灯行》的活动三:玩红灯停绿灯行的游戏。

3、板书课题:红灯停 绿灯行

(二)——游戏

了解游戏要求 教师提出游戏要求:

1、根据上节课自己创造的作品组织活动。

2、运用纸材料制作简单道具,如:红灯、绿灯、安全帽、安全服等。

3、利用教室里的桌椅布置街道场景。投影呈现 制作游戏道具

1、以5—10人为一组,找到你的小伙伴,向他们说说自己的画,谈谈自己的想法。

2、和小伙伴们一起商量:做这个游戏所需要的道具是什么?准备怎么做?由谁来承担?

3、学生动手制作。

4、开始游戏

1、玩游戏“红灯停 绿灯行”。

学生和教师一起,将教室里的桌子拼摆成街道和楼房,由一部分同学扮演红绿灯,一部分同学扮演行人,另一些同学扮演汽车等交通工具进行表演。看谁能遵守交通规则。

2、教师提出希望: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孩子。小结下课 教师总结全课的学习内容及本节课的活动情况。

第10课

花手帕

教学目标

1、了解染缬工艺的特点和历史,以及图案的基本知识。

2、掌握染缬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的变化与韵味。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教学过程

活动一:

一、欣赏感量:

l教师出示浸染纸手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提问:它们与我们甲时用的手帕有什么不同?它有何特点?(图形的对称美、色彩的浸润美)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制作一方浸染纸手帕。3.板书课题:花手帕(一)纸手帕

二、方法指导

请一名学生上台将折叠好的宣纸随意染上不同的颜色。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说制作纸手帕需要哪些步骤吗?(小结板书:折纸,染纸)2.折法启示:

①教师提问:你能折出不同形状来吗? ②学生尝试后,教师小结:田字格、米字格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稍有变化。折出的形状影响到染的纹样的形成,辐射状、折扇形折叠法、任意折叠、揉纸团法等也可以尝试。

3.染法示范:

①教师示范:点染、漫染纸张,展开形成纹样。②师生共同分析、小结染制纸手帕的要点:

A.注意画面色彩的控制,应以一种颜色为主,色度要有深浅的变化。

B.染色时要注意时间的控制,浸在彩色水中的时间长则吸色多、染色的面积大,反之则少、染色的面积小。

4.教师示范打开作品,进行展示。提示:纸吸水后十分脆弱,稍不小心就会揭破,前功尽弃,可以用吸水性强的纸或其他材料将水分基本吸干,再小心翼翼地展开.三、观察分析

1.欣赏纸手帕作品(优劣对比)。提问:你喜欢哪块纸手帕? 为什么? 2.学生开书欣赏书中作品

四、自主表现

I.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纸手帕,将作业纸采用不同的方法折叠,然后在彩色水中浸染或点染,制作2._4块美丽奇特的纸手帕。2.教师随堂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提请注意,浸染得好的应叫学生适可而止。

五、分析交流

I.将学生作品张贴展示。2.提问:

①你最喜欢哪一块?说说你的理由? ②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活动二:

一、尝试表现

1.欣赏上节课优秀作业,回顾基本制作方法和步骤。2.导人新课,提问引导思考:制作纸手帕染前要先折。那么,制作布手帕在染前,你准备将布料做怎样的处理? 3.学生讨论、尝试。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仿效民间艺人的手法,制作扎染手帕。

5.板书课题:花手帕(二)布手帕

二、方法指导

1.观看幻灯片,了解民间扎染的发展、制作过程、方法,以及民间扎染作品欣赏,画面配讲:

①扎染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印染工艺之一,主要盛产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其制作方法是把布料用绳线捆扎后,再用染料煮染。凡是扎了的部分染料进不去,这样就保留了布料原有颜色的面貌而形成图案,因此叫扎染。

②在机器印染术出现之前,人们的服饰花纹、家居用品等就是用这种手工工艺制作而成,至今在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扎染作坊,如湘西凤凰、云南大理、贵州等。

③扎染作品色彩朴实、自然、大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味。

2.教师模拟民间扎染作坊师傅的身份,示范、讲解课堂制作扎染花手帕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1)、捆扎布料。(2)、浸染布料。(3)、展开呈现。

三、观察分析

1.将扎法图示和染出的图案两两对比欣赏,从中明了制作扎染手帕的关键所在:扎的方法、位置、松紧等直接影响扎染纹样的样式,扎、染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先进行设计。

2.学生开书欣赏书中作品。

四、创作表现

1.学生动手制作扎染手帕。2.教师随堂巡视指导。

五、评析交流 1.将学生的扎染作品悬挂在教师课前牵扯的铁丝或绳线上,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提问:

①你是如何做出扎染手帕的?有小窍门吗? ②你最喜欢哪一块?说说你的理由。

③再给你一块白布,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制作成花手帕?

第11课 留住秋天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结合学校秋游,利用环境资源。

2、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将美丽的秋天留在心中。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利用落叶拓印,拼贴,进行美的再创作。

2、画一幅表现秋游活动的记忆想象画。

3、技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

秋景挂图,课件,示范用工具材料(蜡笔等)导学:

第一、第二课时(画秋游)

一、谈话导入:

1、回忆:上周五我们进行了什么有意义的活动?(生:秋游,我们去了哪些地方呢?好玩吗?怎样才能留住秋游的精彩瞬间呢?)

2、板书课题:秋游

二、分析画法:

1、你认为秋游中最有意思的活动是什么?(生答:摘茶,摘橘子,野餐等),可以画出你和几个同伴一起活动的情景吗?图一,图二,图三

2、怎样才能使这幅画让人看出是秋游,而不是春游,或者夏游呢?画秋天的景色。

3、怎样表现秋天的景色呢?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并与学生共同完成图一

(1)画树,有以下几种方法:(示范与范图相结合)

A,先用色涂染后,再适当勾画几条线来表现层林尽染的秋林。

B,取树干为主的树林局部,突出前面几棵树,再逐层推远。表达密林中秋风落叶的景象。

C,画簇拥在一起的红叶树。

(2)树叶、叶丛画法指导。教师列举几种常见的叶丛的表现方法。(3)色彩指导:橙,黄等色为主。

深秋到了,树林一般要增添一些黄,红,褐色。在色彩的处理上,既要源于自然又要大胆夸张。使秋味更浓,可允许适当强化这种感受,突出秋林的色彩特征,教材上的几幅作品就明显夸张了秋林的色彩。

4、分析教材范图,简单的介绍画树林的层次,进行近大远小的渗透。

5、学生作业。

6、第二课时,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分析。提醒学生注意构图要满,色彩有特征。

7、学生继续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并展示已经完成好的作业。

第三课时

活动:选一些叶脉凸显的落叶涂色拓印

课前准备:收集叶脉凸显的落叶2-3种

导学:

一、导入:

秋天来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最美的阶级。黄橙橙,金灿灿的果实挂满枝头,成熟,美丽。秋天到了,各色树叶也随风飘落,踏着满地堆积的缤纷落叶。总觉得可惜。何不用这些美丽的落叶做成美丽的画面。来留住秋天呢?板书课题。

二、出示叶,拓印作品,欣赏分析。

1、欣赏机长优秀的叶拓印作品

问:这些画是怎么“画”出来的?生:拓印,把颜料涂在椰子反面。再印在作业纸上即可。

2、生尝试拓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拓印不出花纹

解决方法:a,叶脉不明显,换叶。B,颜料不够,加颜料。C,压印力度不够(用力压印)

问题:画面不洁。

解决方法:a,颜料太稀,应稍加水。B,手上不干净;c,反面涂色时颜料渗到作业纸上面。

3、总结作业步骤并板书:

(1)、拼摆

(2)、交换拼摆

(3)、叶子反面涂色

(4)、拓印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四、学生作业展示评价。

第四课时

活动:选几种好看的落叶拼贴出一幅生动有趣的画。

课前准备:收集各种形状以及各种颜色的落叶10-12片。导学:

一、秋景欣赏:

1、图片一。表现山村秋色的全景式画面构图,浸染秋色的秋林,低头吃草的牛羊和放牧人家。充分表现了金秋的特征,气氛浓郁。

2、特色式的画面构图,较好的表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秋叶之静美在秋天的阳光下格外艳丽,让人赏心悦目。

二、拼摆游戏(课件出示)

1、游戏,几种树叶的拼摆游戏,每片树叶四周都有几个不同的按钮,分别代表放大,缩小,向左旋,向右旋,关闭等。

可选树叶,大的为主。在旁边选择其他的叶子。

2、游戏二,拼摆。

三、作业欣赏评析

1、欣赏优秀作业

2、讨论;你准备拼一幅什么样的图案?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评析:

有创意,有特色,工艺工整的作业评为较优秀的作业。

第12课 盘泥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陶艺作品,进一步提高学生泥塑技能和简单的立体造型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手形或足形器皿。

2、大胆想象,敢于表现和创造,作品有个性。

教学准备:

教具:录像,幻灯片,范品,示范用的泥料、工具,作品展示台。

学具:泥料,垫布,垫板,刻画工具等。

导学:

一、欣赏导入。

1.(出示一件范品)提问:

这件作品是什么形状的?

仔细看看,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方法制作而成的?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师演示制作方法和步骤。

1.制作泥条的方法。

(1)将和熟的泥料取一小块,揉成泥团。

(2)用手掌将泥团搓成粗泥条。

(3)将初步搓好的短而粗的泥条继续在桌上搓成细而均匀的泥条。教师强调在桌上搓泥条时,桌面要垫布,以免泥料粘在桌上;搓泥条时是从中间往两边均匀用力,而且是用双手手掌搓而不是用手指。教师还可以将用手掌均匀搓出的泥条与用手指搓出的泥条进行对比。

2.泥条盘筑的方法。

教师播放录像:泥条盘筑的方法及技法要领。强调泥条与泥条之间要粘牢。

3、教师示范手形器皿的制作步骤。

(1)制作器皿底面。(压一块泥板,切割成手形。)

(2)盘筑器皿坯体。(将搓好的数根泥条,沿着底面的边缘进行盘筑,按顺序粘接好每一根泥条。)

(3)装饰整理作品。

三、作业要求。

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一个有趣的手形或足形器皿。

学生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四、课堂小结。

评议学生作业,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谈感受;

根据学生要求,收集作品烧制。

教材文字提示:

泥巴可以手捏成形,还可以搓泥条盘筑。瞧,用泥条盘筑的人物、动物、器皿„„多可爱!你也来试试。

提示:将泥条提起向上盘,每盘一圈,用手指轻轻按压,让泥条粘接牢固。

活动:将泥巴搓成条,盘筑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第13课

图形拼接

教学目标:

1、学生参与剪割、拼摆、粘贴等活动,初步掌握形的分解与组合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审美能力。

3、感受和体验拼摆造型活动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1、掌握形的分解组合方法,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

2、感受同一分解不同构成的愉悦。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教学演示,变变图形

1、老师这有张圆形的纸片,同学们注意观察经过我任意的剪割后会有什么变化。

2、教师进行教学演示。

3、还有哪位同学有更新颖的摆法?(1—2名学生)

三、自主探究,尝试制作

1、请同学们观察书上的图片,并思考讨论拆分图形和重新造型的方法要领有哪些?

2、自己尝试选择喜欢的方形或圆形进行拆分造型。

四、发现问题,质疑释疑

1、在造型的时,你们觉得纸片剪成几块最好造型?(3—5)

2、在造型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五、学生活动

1、强调在造型过程中,不能有半点遗漏,即分与合的块数相同。

2、强调反复拼摆后再进行粘贴。

3、个体或分组方式随机进行,鼓励大胆地想象创造。

六、欣赏评析

1、在小组内评价,比比哪位同学拼摆的造型最有趣。

2、下位交流:去看看别组同学拼摆的图形,评选出你认为最新颖的造型。

3、展示作品:把学生推荐的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4、欣赏点评。

第14课 纸盒之城

教学目标:

1、学习纸盒组拼,剪挖,粘贴等方法制作城堡。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3、了解一些建筑文化,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组拼,剪挖,粘贴,装饰的方法。

2、分工合作,讲故事。

教学准备:

1、课件,2、纸盒“城堡”实物,3、泡沐板展台,4、剪刀,双面胶,纸盒。

导学: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废旧的纸盒有什么用?猜一猜。生答。

2、出示范例“城堡”。这是一个小朋友用废弃的纸盒制作的城堡。城堡名字叫做“王者之城”,它的里面住着一个国王。国王是个威武的君主,他曾经亲自率领千军万马打败了外国侵略者。所以,小朋友很喜欢他,给他建立了这座王者之城。国王在这里住的真舒服阿!这里还有很多可爱的小人,有花仙子、米老鼠、王子、猪八戒等,他们也想拥有自己的城堡,你能不能利用手中的纸盒来给他做一个城堡呢?

3、揭示课题:纸盒城堡

二、欣赏评述,开拓眼界。

1、欣赏各种城堡,感受,城堡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让我们来欣赏一些全世界都很有名的城堡。一边看,一边想,这些城堡的外形和普通房子有什么区别?生答。(城堡更大,更威风。房顶有尖的,也有圆的,还有方的。城堡由好多高低不同的房子组成,有的城堡还有围墙)

三、尝试创造,学习做法。

1、分析制作方法。

a、课件出示城堡(1),这个城堡两边有两个大圆柱,旁边还有围墙。中间是房子。想想看,围墙适合用什么样的盒子来制作?(薄薄的盒子)房子适合用什么来做呢?(又高又厚的纸盒)我们看这个小朋友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课件出示纸盒城堡。

b、分析有有4根柱子的城堡(课件出示),学习用细长的纸盒搭城堡柱子的方法。

c、分析有楼梯的城堡(课件出示),学习用小纸盒搭楼梯的方法。

2、这里有一些纸盒,你能尝试搭出来城堡吗? 两个学生比赛。

3、反馈与评价:拼摆要有高低层次变化才好看。

同样是一些纸盒,我们可以拼摆成不同的样子。(课件:)

4、小人住在没有门和窗户的房间里,会感觉舒服吗?那怎样做门窗呢?生答,剪挖、或者画(教师示范)

5、怎样使城堡牢固?——粘贴(学生上台粘贴)

6、最后可以进行装饰——装饰。(课件图片)

四、制作表现,堆砌成型。

1、欣赏其他学生作业(课件图片)

2、作业要求:

四人合作作,一边做,一边想,你们想要给哪个可爱的小人做城堡呢?你们给城堡取个什么名字?里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五、作业展示,自我评价。

1、自评:将城堡放在泡沫展示台上。说说,你是给谁做的城堡?为什么适合这个人物呢?说说城堡的故事。

2、他评:你最喜欢哪个城堡?为什么?

六、想象拓展,课堂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么样用纸盒来制作城堡,让废旧的纸盒变成了美的东西。这说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的双眼能发现美,双手能创造美!

第15课 幸福乐园

教学目标:

1、画一张少年宫的记忆画或想象画,能合作布置教室或主题队会场地。

2、培养合作精神。

3、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画少年宫。

2、布置舞台、布置教室的人员安排。

第一课时

导学;

一、谈话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少年宫吗?你在少年宫参加了什么样的活动呢?生答:参加各类学习(绘画、舞蹈等),还有玩耍。

你们喜欢少年宫吗?那我们就来画我们的少年宫吧。

板书课题:幸福乐园——少年宫。

二、回忆、想象

1、回忆和想象:少年宫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和平常的房子有些什么不同?

2、出示一些小朋友画的少年宫外形(课件图片),有的是机器人外形,有的像蚂蚁,有的像巨大的太空船。

3、回忆和想象:少年宫里有一些什么活动场所(阅览室、电脑机房)(游泳馆、形体房,滑滑梯,画室,武术馆等)

4、回忆和想象:你最喜欢少年宫的哪项活动?你是怎么玩的?

5、出示课件图片——学生作业,看看别的小朋友怎样表现在少年宫的活动。

三、讨论

1、讨论:少年宫的活动项目这么多,你能都画下来吗?

2、讨论:你准备表现哪项你最感兴趣的呢?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评作业

六、布置作业:回家向妈妈学一学化妆,下次元旦节表演的时候给同学和自己化妆。

第二课时

一、马上要开元旦庆祝会了,同学们准备怎样大阪我们的教室?

二、学校也要为元旦开一个文艺表演会,你能给学校的文艺表演设计一个舞台吗?

三、欣赏舞台的图片,分析舞台设计必须鲜明区主体,再进行相关装饰

板书主题 :装饰

四、趣味主题大征集比赛:你能为即将到来的元旦晚会像一个有意思的主题吗?如:快乐新年,闹新春等。

五、在纸中央写好主题,还可以画出舞台的幕布以及舞台地面等。

六、进行装饰:装饰应该醒目,明了,不花哨,但吸引人。应用比较亮丽的颜色。(出示学生作品,欣赏分析及学习)

七、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八、评比:最美的舞台设计

第五篇: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校园寻 “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 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 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l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观察 “宝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 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 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l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 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l 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 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三、观察宝贝

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 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交流。(1)小组成员整理好桌上的“宝贝”,填写记录单。(2)分组说说你们的宝贝的特点及运用的观察方法。(3)对于你们的宝贝,有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释吗?(4)小结:哪个宝贝最有价值? l 拓展延伸

一、活动:认领宝贝

1、观察一颗宝贝石头

2、上交石头

3、认领宝贝

4、小结

二、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观察“宝贝” 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顺口溜:眼耳鼻舌手 人人身上有 帮我认东西 是我好朋友 整理“百宝箱”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并能叙述自己 分类的理由,懂得给事物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2、能简单处理收集到的研究材料。

(二)科学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分类,分类有什么好处,了解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在事物的各种特征中找共同特征”,以共同特征为基础进行 简单分类。

教学难点: 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或排序

教学准备: 纸盒或瓶子作标本容器、标签纸、胶水、真标本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l

教学导入 学生拿出“百宝箱”,引导学生模仿达尔文的做法,整理自己的“百宝箱”。l 教学新课

一、给“宝贝”分类

1、学生检查“百宝箱”,想出自己的分类方法。

2、小组交流分类方法,全班汇报讨论。

3、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说出分类的标准。

4、教师小结活动情况,强调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二、制作标本

1、科学家为了长期研究“宝贝”把它们制成标本,我们也来试试。

2、老师出示石头标本或树叶标本,激起学生的制作热情。

3、介绍标本的制作方法。

4、分小组制作标本,教师指导。l 拓展延伸

一、标本展览,成果交流。

二、“走进科学”单元评价

板书设计: 整理“百宝箱”

一、给“宝贝”分类

二、制作标本

第二单元

身边的动植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 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l 教学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那你知道咱们校园里 有多少种植物吗? l

教学新课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谁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 物特征,认识植物。

3、提出课外观察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分小组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检查观察记录表的记载情况。

5、教师小结。l 拓展延伸 继续了解认识本地的一些植物。第二课时 l 教学导入

1、介绍我国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l

教学新课

一、给身边的植物分类

1、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试着给下面这些植物分类,将同一类植 物做上相同的记号。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

3、把自己上节课观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5、教师小结。

二、有趣的植物

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四种有趣的植物。

2、学生展示搜集的有趣植物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l 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搜集了解植物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身边的植物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二、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三、有趣的植物 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 征,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2、能观察记录。

3、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条件下的定性观察。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更多常见动物的名称,在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动物 分类的标准;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 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动物卡片、相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l

教学导入

1、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

2、我们认识哪些动 物呢? l 教学新课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

2、学生汇报。

3、把你知道的常见动物填写在书上记录表中合适的位置。

4、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填写理由(自己的分类标准)。

5、教师小结。

二、猜动物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合作游戏。教师准备动物卡片。出示后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说特 征一个猜动物名称合

作游戏,在规定时间内哪一组猜的动物多。l 拓展延伸 指南车信箱公告:征集有关动物的谜语。第二课时 l

教学导入 猜谜语活动。l

教学新课 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1、请每一小组选择一种合适的动物进行研究,并确定好研究的题目。

2、小组交流确定研究选题。

3、学生汇报,教师对选题的确定进行指导。

4、分小组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

5、学生汇报,互相交流。

6、教师小结。l 拓展延伸 出示指南车信箱,学生探讨:蚯蚓会唱歌,这是真的吗?古人的这种 结论可信吗?

板书设计: 2 常见的动物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二、猜动物

三、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第三单元

本地的土壤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采集土样。

2、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土壤。

3、能够用自己设计的方式分离土壤里的物质,并填写实验记录。

(二)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概念。

2、知道本地土壤的组成。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学难点: 了解土壤的成分

教学准备: 小铁铲、塑料袋、标签、笔、记录纸、托盘、报纸、筛子、水、烧杯、玻璃棒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有谁知道土壤是什么吗? 理解土壤的概念

教学新课

一、认识土壤

1、哪些地方有土壤呢?

2、土壤和植物、动物、人类有些什么关系呢?

二、采集土样

1、想去看看土壤吗?

2、教师宣布采集时的安全事项。

3、教学生做土壤标本的方法(18 页)

4、带工具采集土样

三、活动总结

四、课后准备 将土壤样本交给老师保存。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采集来的土壤,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些什么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要靠大家认真地、仔细地观察

教学新课

(一)观察土壤成分

1、你已经知道土壤里有哪些东西?

2、你是用什么观察方法发现的?

3、讨论: 我们还可以用些什么方法观察土壤?

4、用自己的方法观察土壤。

5、汇报观察结果。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

1、讨论: 你怎样把土壤中看到的物体分离开来?

2、汇报分离方法。

3、分组按照自己的方法分离土壤。

4、学生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自己的发现。

(三)教师小结

(四)拓展应用

1、整理器材

2、留心观察不同的土壤。

板书设计: 1 本地的土壤

(一)观察土壤成分:土壤里有小石子、泥土、沙、腐烂物、水等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沉淀法、筛选法、挑拣法土壤的种类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做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

2、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类型。

3、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二)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

教学重点: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引起对家乡的关注。

3、通过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教学难点: 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教学准备: 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通过你们的观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吗?

教学新课

(一)认识土壤的类型

1、土壤的类型是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

2、开书 21 页自行了解。

(二)鉴别土壤

1、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

2、学生汇报。

3、教师补充“手捏法”。

4、学生分组对上节课采来的土壤进行鉴别。

5、学生填写实验记录。拓展延伸 小调查

1、了解本地的土壤类型。

2、了解本地的土壤适合种哪些植物。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大家的小调查进行得如何?

教学新课

(一)科学调查讨论会

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有什么结果?

2、学生汇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教师宣布调查结论。

(二)研究不同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

1、了解仙人球、花生适合生长在什么类型的土壤里。

2、猜一猜,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里会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 影响吗?

3、教会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对比实验)

4、学生动手实验。

5、嘱咐学生做一个有科学精神的有心人,坚持给豆子浇水、记得每天察。拓展活动

1、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无土栽培技术的知识。

2、教师补充说明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2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砂较多。颗粒大,渗水快,保水性差,透气性好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颗粒小,渗水慢,保水性好,透气性差 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颗粒居中,渗水居中,保水性居中,透气 性居中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推测土壤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2、能够参与保护土壤的活动。

(二)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主动参与到保护土壤的行动中去

教学难点: 能设计保护土壤的活动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但是人类却在破坏它。

教学新课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1、出示人们破坏土壤的图片资料。

2、这样做为什么破坏了土壤?

3、列举本地土壤被破坏的情形。

4、破坏本地土壤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生开展讨论:这样下去我们的大地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二)保护土壤

1、开书 26 页,讨论这些做法是否正确。

2、你能想到一些什么办法来保护土壤?

3、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保护土壤? ? 拓展延伸

1、角色扮演(土壤的申诉)、小实验(埋垃圾)

2、校外宣传

3、土壤改良

板书设计: 3 土壤的保护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二)保护土壤

第四单元 奇妙的水认识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获取证据,能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描述对一定量的水的形状变 化的观察结果。

2、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能对各组实施的方案及效 果进行评价,在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易操作性、简便性的基础上,评出 1~2 个最优方案。

3、学会使用量筒进行测量。

(二)科学知识目标: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教学重点: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教学难点: 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

教学准备: 水、烧杯、量杯、漏斗、水槽、量筒、瓶子、不同形状的其他容器若干、尺、调匙、滴管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阅读单元页,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二、提问: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教学新课

一、拿出清水、杯瓶等各种容器。

二、试猜想:将水倒入这些容器中,水的形状会是什么样子?

三、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交流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容器内水的形状。拓展延伸 你能画出容器里水的形状吗?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教学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出示三瓶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水。

2、谁的肚子里装的水最多呢?(学生回答)

3、教师统计学生所持观点情况。

二、实验验证。

1、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根据现有材料选择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4、办法可行吗?这需要咱们亲自动手试一试。

教学过程: 温馨提示: 1)你们小组准备使用哪种实验方法?需要什么材料呢? 2)小组内的同学怎样分工?

5、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三、反思猜想。通过刚才的猜想和动手实验来验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呢?

四、认识量筒。

1、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我向大家推荐一个专门用来测量水的仪 器——量筒,它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小组观察量筒,认识“毫升”。

3、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4、比赛:教师说出多少毫升水,学生马上量出水。比一比,哪个小 组倒得快?

5、先估测,再用量筒测量一号瓶的水,并填写实验记录单。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有刻度的物体,可以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

板书设计: 1 认识水

一、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二、水的特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 有一定的形状流动的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2、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能找到两种以上的 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列举实例说明流水有力量。

2、能初步了解人类科学利用流水的历史。

教学重点: 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教学难点: 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教学准备: 红萝卜、小塑料片若干、铁丝支架、水槽、烧杯或可乐瓶、与流水有关 的图片和声像资料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阅读指南车信箱,介绍古时水磨及这一技术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好 处和它创造的价值。

二、提问: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教学新课 自制小水轮。

1、教师出示一个小水轮范例。

2、介绍制作小水轮的材料及基本制作方法。

3、学生动手制作。

4、简单测试后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制作经验。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课后做出更多的各具特色、新奇有趣 的水水轮。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一、展示学生课后制作的作品。

二、让小水轮转起来,想想,怎样才能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呢?

教学新课

一、研究讨论。

1、小组讨论:小水轮转得快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试做猜想。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二、实验探究。

1、提问:我们的小水轮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2、学生实验尝试,教师指导。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变量。

3、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体验“流动的水有力量”和如何用好这种力量。拓展延伸

1、教师展示有关水利和水害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水力对人们的生产生 活有什么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水力,减少水力的危害?

板书设计: 2 流动的水

1、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2、自制小水轮

3、流动的水有力量溶解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二)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重点: 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教学难点: 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高锰酸钾、红糖、沙子、石子、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面粉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提问: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学生回答)

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提问:水中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

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 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只有经过老师确

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 中。

三、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 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 溶解。拓展延伸

1、你还有什么问题?

2、归纳问题,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学生汇报交流上节课后深入研究的情况。

教学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允许学生补充其它的材料)

2、学生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将如何变化,并说出预测的根据。

二、观察实验:其他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并且做好实验记录。(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2)实验完毕整理观察结果,得出哪些材料容易溶解、哪些材料不容易 溶解的结论。

2、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拓展延伸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溶解现象?

2、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把自己的方法与同学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 更好。

板书设计: 表一: 没放入水中时 刚放入水中时 搅拌一会儿 搅拌较长时间后 盐粒的样 子 表二: 石子 红糖 粉笔 肥皂 洗衣粉 橡皮 溶解 没有溶解 教学后记 4 浮与沉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3、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4、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重点: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 状态的方法。

教学准备:平衡尺、绳、橡皮筋、测力计、水槽、铁块、木块、塑料块、卵石、橡 皮泥、气球、吸管、蜡烛、牙膏皮、橡皮、可乐瓶、有盖和无盖的小玻 璃瓶、肥皂、萝卜、马铃薯、锡箔纸、海绵、棉线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同学 们回忆一下,举例说说。

二、提问:试预测,我们将所带材料放入水中,哪些会下沉,哪些会 上浮?并说出预测的依据。

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1、我们来用实验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2、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浮在水面上的物体 沉入水中的物体 2)实验时,放入水中的物体,应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

2、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3、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检查原来预测的依据是否正确,现在有什么发现。拓展延伸 你对物体的浮与沉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查阅这方面的资料。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是什么力量使这些物体浮在水上面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 题。

教学新课 学生动手实验,感知浮力。

1、教师说明实验方法,提出探究问题:将空可乐瓶放入水中,它浮在 水面上。用手缓慢将可乐瓶向水中压,有什么感觉?

2、学生动手实验。

3、汇报交流实验感受,得出科学结论。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4、提问:水对浮在它上面的物体有浮力,那么水对下沉的物体是否也 有浮力呢?

5、学生提出猜测。

6、学生进行实验验证。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准备好半桶水,将 2~3 千克的卵石装入网丝袋 中。每位同学认真体验 1~2 次,提牢网丝袋,慢提慢放,注意安全。另 外,让装卵石的网丝袋浸入水中时,不要触及桶底或桶壁。2)学生预测:用手提着装了卵石的网丝袋放入水中,感觉会变重还是 变轻。3)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7、学生汇报交流。拓展延伸 你还有哪些方法来对此进行验证? 第三课时

教学导入 教师演示沉船实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沉船打捞上来呢?

教学新课

一、探究实验:怎样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呢?(实验前,教师为每组准备两种不同的材料)

1、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好记录。

2、分组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交流。

二、打捞“沉船”。

1、学生分组设计打捞方案。

2、分组实验,教师及时指导。

3、汇报交流。拓展延伸

1、打捞“沉船”,还有没有其它新的办法呢?

2、课后,我们可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或新华书店、访谈等途径收集信 息,查阅资料,了解

更多的打捞沉船的方法。

板书设计: 4 浮与沉

一、预测: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思考:为什么物体能浮在水面上? 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二、汇报交流 三.打捞沉船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能用图表形式表示地球上咸、淡水分配比例信息。

(二)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3、了解自然界淡水资源的缺乏。

教学重点: 意识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水的无比珍贵

教学难点: 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准备: CAI 课件、榨汁设备、蔬菜、水果、彩笔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周围哪里有水?冰和雪是不是水? 水还有哪些状态?地球上还有哪些地方有水?

教学新课

一、多媒体播放课件。地球上的水的形态和分布有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 水域和风景,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水资源信息等。)

二、感受生命体内也存在水。榨水果或蔬菜汁活动。

三、生命离不开水。

1、学生举出人类和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的事例。

2、假如没有水,我们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3、将自己的观点写或画在纸上。

4、对比认识:生命离不开水。我们要节约用水。

四、珍惜每一滴水

1、要求学生用彩色笔将咸水、淡水、可利用的淡水分别占有的份数在 教材上的方格坐标图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 缺乏,要节约用水。)

2、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关于节约用水我们应该怎样做? 你有哪些建议?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拓展延伸 课后可将自己好的建议写成书面报告,寄给水资源管理局。

板书设计:5 地球上的水 一. 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 生命体内也有水,生命离不开水 三. 珍惜每一滴水

第五单元 空气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在观察空气的存在。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

(二)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2、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态。

3、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气”,用各种感官观察空气,证明空气存在于 我们的周围,并用语言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空气

教学难点: 设计简单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袋、扇子、气球、海绵、粉笔、橡皮泥、碎砖 块、小卵石、水槽、矿泉水瓶、塑料吸管、大烧杯、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谜语引入“围着我的身,无色又无形”

教学新课

(一)找空气

1、你能看见空气吗?请你们利用手上的材料想办法 把空气找出来。①用塑料袋找空气 ②用扇子、气球找空气 ③说说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空气。④观察空气。

2、土块、粉笔、石头、橡皮泥、海绵里有空气吗? ①猜一猜 ②动手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3、你观察到的空气是什么样的?。

(二)吹气球

1、按书上的方法把气球装在矿泉水瓶中。

2、吹一吹,试着把气球吹大。

3、为什么吹不大,猜一猜。

4、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气球吹大,试一试,为什么?

5、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到空气跑出去了?再试一试。

6、说说你的发现。拓展 留心观察生活中与空气有关的现象

板书设计: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2 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3 空气要占据空间。流动的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流动的空气进行观察。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能够流动。

2、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3、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形成的。

4、了解风力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体验、实验来研究空气流动,认识空气能够流动,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教学难点: 制作纸风车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边长 5 厘米的正方形、圆规、图钉、竹筷、剪刀、蜡烛、火柴、电风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玩过纸风车吗?这节课我们利用纸风车来研究空气的流动。

教学新课

(一)制作纸风车

1、开书 44 页看图学习纸风车的制作。

2、老师教学生制作。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3、分组制作。

4、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二)旋转的纸风车

1、根据你的经验使纸风车转起来。

2、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鼓励用更多的方法。

3、想一想,是什么推动纸风车旋转的?

4、怎样使纸风车旋转得更快?

(三)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讨论:将纸风车靠近点燃的蜡烛,它会转动吗?

2、有几个可以放的位置,猜想在各个位置时可能发生的现象。

3、分组动手实验让纸风车转动。注意别将纸风车点燃。

4、讨论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拓展 介绍走马灯、孔明灯

板书设计: 1.热空气轻,冷空气重. 2.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热地方的 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风(冷到热)。3.风有力量.

教学后记:

虽然学生很有兴趣,但制作的风车五花八门,旋转效果大都不好.有少数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按书上的介绍做出了风车.做风车的要点是几片可以旋 转的叶子要用粘贴纸先粘在一起,然后再钉上图钉,插在筷子上.最好选 用一次性筷子,用图钉很容易摁进去.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要在爸 爸妈妈的协助下摁图钉。因为连我自己做风车时也被图钉弄伤了手。压缩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 能力。

2、学习用自己的实验结论来解释某些现象,体验“科学结论可以通过重复 实验来验证”这一重要的科学本质和特征。

3、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办法。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2、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3、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4、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知道压缩空气 有弹性、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挤压空气”的实验来认识: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特征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篮球一个、打气筒一支 分组实验材料:甘油注射器一只、橡皮擦一块、硬吸管四只、牙签四只、橘子皮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演示实验引入 :“ 给篮球充气” 解释这种现象。

教学新课:

(一)挤压空气

1、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2、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

3、提示操作注意事项,分组实验。

4、填写实验记录表。

5、交流实验结论,再次解释:给篮球充气这一 实验现象。

(二)制作空气枪

1、演示教师制作的空气枪,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教师讲解制作方法进行安全教育。

3、分组制作实验,分析子弹是怎样射出去的。

(三)压缩空气的应用

1、学生说生活中的例子。

2、看插图补充说明。拓展 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

板书设计:

1、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2、空气能被压缩。

3、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空气中的灰尘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空气中的灰尘,初步学会在对比研 究中控制变量的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相似现象做出判断的能 力。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中有灰尘,知道不同的环境里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不同。

2、知道吸入过多的灰尘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3、知道减少空气中灰尘的办法。

教学重点: 研究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

教学难点: 会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对类似的现象做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幻灯机一台、宽胶带一捆、小方凳 5 条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每天来到学校都会发现桌子上布满灰尘,猜猜这些灰尘 从哪里来的?

教学新课

(一)光柱中的发现

1、我们现在怎么没有看到空气中有灰尘呢?你在哪里 看见过空气中的灰尘?

2、你能想办法让同学们看见空气里的灰尘吗?试一试。

3、学生分组观察、记录。

4、你还有哪些办法可以找到空气中的灰尘?

(二)研究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灰尘

1、空气中的灰尘会一样多吗?

2、猜测学校哪些地方的灰尘会多,哪里会少?

3、讨论:怎样才能知道那里的灰尘有多少?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案。

4、汇报方案,教师指导完善。

5、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教学新课

(一)汇报实验记录

1、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2、总结室外研究活动,得出学校各个地点的灰尘含量。

(二)比较不同环境下灰尘的多少

1、观看插图。

2、比较判断,分析灰尘多少的原因。

3、了解灰尘对人体的危害。

(三)判断图中的对错

1、观察图片。

2、判断并说明原因。

3、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做的。课后拓展 连续一周收集讲台上的粉笔灰,看看有多少?发表你的 看 法,要 使 它 减 少 我 们 该 如 何 做?

板书设计:

1、空气是不纯净的,里面含有尘埃和其他杂质。

2、空气污染越严重的地方,空气中所含的杂质越多。

3、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持空气的洁净。

第六单元 各种各样的材料形形色色的材料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2、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二)科学知识目标:

1、建立“材料”的概念。

2、知道可以把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重点: 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教学难点: 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观察记录表、橡胶、陶瓷、塑料、丝绸的历史资料。学生:每人自带玩具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l

教学导入 同学们,咱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l 教学新课

一、它是用什么做的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或你带来的物品,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

2、学生分组活动,指名回答。

3、把这些物体按不同的材料分一分类。

4、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5、交流汇报。

6、小结: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我们的生活离 不开材料。

二、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观察棉花和石油这两种物体的材料来源:棉布来自棉花,塑料来自煤 和石油。

2、体会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区别。人们把像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

3、说说你知道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l 拓展延伸 你对材料还有哪些问题?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尝试着解决问题,了解有关材料的更多知识。板书设计及 板书1 形形色色的材料

1、你知道哪些材料?塑料、玻璃、木材、橡胶、棉花

2、材料的分类: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对于简单的特征明显的材料,学生分类很清楚,但有些不熟悉的学生就不 能准确判断了,很多学生把材料和物品混为一谈。我们的衣服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2、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3、初步尝试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检测不同材料的特点。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服装材料,如棉、丝、毛、尼龙等。

2、知道服装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教学重点: 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关于服装材料发展历史的资料,丝绸、棉布、尼龙布、毛料四种同 样大小的服装材料,钩码、一次性杯、温度计、热水、放大镜、镊子。学生:各式服装、手电筒、砂纸、剪刀、木块。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1、P54 观察五幅不同时期服装的图片。说说各个时期服装的材料。

2、随着科技的发展,服装是变化的,制作服装的材料越来越丰富。

教学新课

一、调查了解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

1、拿出所带来的服装,查阅服装的标签说明。

2、分组填写调查记录表。

3、交流汇报。

4、请同学们说说:使用不同的材料织成的面料有什么好处?多种材料混 合使用是否可以扬长避短?

二、衣料的研究。

1、你想研究衣料的哪些特点?确定研究的问题。

2、分组讨论:对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需要的材料、讨 论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拓展延伸 课后,对小组的研究计划再做修改。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教学新课

一、衣料的研究。

1、交流汇报制定的实验计划。如: 实验一:将衣料蒙在手电筒上,用放大镜观察衣料的纹理。实验二:把砂纸固定在桌上。把衣料包在一个木块上,在砂纸上磨。研 究衣料的耐磨性。实验三: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杯子装上同样多和同样热的水,同时用不同 的衣料包裹住。一定时间后,同时测量四杯水的温度。研究衣料的保暖 性。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4、小结。

二、选择衣料设计服装。我们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参加不同的活动通常需要穿上不同衣料制成 的衣服。观察 P57 图中不同的人穿的衣服各需要应用衣料的什么特点? l 拓展延伸 我设计的未来服装。长大了,你想做什么工作、参加什么活动?根据工 作或活动的需要,使用合适的衣料设计一种未来的服装。

板书设计: 2 我们的衣服

一、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

二、衣料的研究:纹理、耐磨性、保暖性

三、设计的未来服装纸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2、能用简单器材做观察纸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3、能模拟蔡伦造纸的过程造一张纸。

(二)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教学重点: 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教学难点: 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镊子,放大镜,同样大小的牛皮纸、报纸、复印纸、餐巾纸每组各一 份,铁架台,钩码,大头针,双面胶,解剖盘,红水,蔡伦造纸的图片资料。学生:各种纸制品,收集废纸或其他造纸原料,搅拌棒,棉布或过滤网,毛 巾或旧报纸,一大堆书,胶水。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请同学们拿出所带的纸制品,进行展示。

教学新课

一、提出问题。

1、欣赏、观察大家所带来的纸制品。

2、说说纸有哪些类型、用途及纸制品的优点。

二、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1、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2、同学们运用感官认真观察,桌上的这几张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3、还可以通过以下下两种方法观察纸。1)将纸片撕开,观察撕开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2)把纸揉搓后展开,观察揉搓后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注意:观察过程中要用放大镜,并把放大镜下纸纤维的样子画下来。

三、制定研究纸不同特点的研究计划。

1、关于纸,你有哪些问题?将它写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选择吸水性和抗拉强度等特点进行板书。

3、每组选择一个想研究的问题,分组做好研究计划。纸的研究计划 第 组 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猜想: 研究方法: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4、布置分组带好材料。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教学新课

一、制定研究计划。

1、交流汇报各组制定的研究计划,并做适当的评价。

2、各组修改完善研究计划。

二、实验探究。

1、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

2、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4、总结。拓展延伸 说一说,生活中的纸制品分别应用了纸的什么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导入 请一位同学说说蔡伦造纸的方法。

教学新课

一、学习造纸的方法。

1、大家从蔡伦造纸的活动中,提炼出造纸的方法。选择树木、废纸等原料 把原料捶捣或搅拌成纸桨 把我们抄好的纸晒干

二、自己造一张纸。

1、学生分组合作生动手造一张纸。

2、展示所造纸的原品。

3、说一说,我们自己制造的纸有什么特点? l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2 我们的衣服 1.常见的服装材料有棉、丝、毛、尼龙等 2.调查我们自己的衣服 3.衣料的研究材料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利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材料发展的历史。

2、知道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

3、查找资料了解生活中处理可再生物质和不可再生物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难点: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发展史、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的图片或资料。学生:收集材料发展史、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的图片或资料完 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人类生产技术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发展,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

教学新课

一、阅读材料发展的历史。

1、学生阅读教材 P61 的史话材料。

2、教师做介绍、补充。

3、小结。

二、材料的回收利用。

1、请同学们阅读 P62 图片。你认为下图中谁做得对吗?谁做得不对?

2、如果人类无节制地使用自然界中的材料而不知道回收利用,你认为 会出现什么后果?

3、小结: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有限的。我们要尽量使 用可再生的材料,节约资源。拓展延伸 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新型材料。

板书设计: 4 材料的应用 1. 材料是不断发展的. 2. 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使用. 3. 材料的回收利用.

第七单元 我学习了观察 1 我学习了观察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回顾本学期经历的观察活动,对如何做好观察进行总结。

2、在学生对科学观察的认识逐步条理化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学生观察能力 的发展和提高。

(二)科学知识目标: 对观察方法进行总结和掌握。

教学重点: 回顾本学期经历的观察活动,对如何做好观察进行总结。

教学难点: 在 学生对科学观察的认识逐步条理化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学生观察能 力的发展和提

教学准备: 大白纸、放大镜、实验记录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 和过程都离不开观察,这一学期你经历了哪些观察活动?

(一)感官观察的总结

1、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你怎样才能选出一个又红又甜的 西瓜呢?

2、学生汇报。

3、总结用感官观察的方法,板书: 看 视觉 “形状”、“大小”、“颜色” 摸 触觉 “光滑程度”、闻 嗅觉 “气味” 尝 味觉 “味道” 听 听觉 “声音” 单个感觉器官只能判断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只有将所有的单个感觉结 合起来,才会形成对事物的综合感觉,这样的了解才更全面。

(二)运用工具观察的总结

1、我们曾在哪些课上用到了这些工具,它们对我们的观察活动有些什么 帮助?

2、你还知道哪些观察工具?可以用它们干什么?

(三)对观察对象进行处理的观察方法的总结 观察土壤时我们对土壤进行了哪些处理?说说这些方法的好处。

(四)思考与观察的总结

1、不断的思考,能让观察的发现更多,观察更深入。

2、有计划的观察使观察活动保持持续和有序。

3、坚持长期观察使我们了解事物发展的长期趋势,发现隐蔽的规律。教学板书: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习的观察方法,以岩石等为主题内容展开相对自主 的研究。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二)科学知识目标: 了解岩石有不同的种类、特征,了解人类对岩石的运用。

教学重点: 岩石的观察研究

教学难点: 了解岩石有不同的种类、特征

教学准备: 放大镜、盐酸、铁钉、锤子、滴管、铜钥匙、小刀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研究岩石

(一)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1、关于岩石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小组讨论。

2、集中汇报,教师板书。

3、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行选择。

(二)制定观察研究计划

1、出示 66 页研究计划样本。

2、学生了解研究计划的制定方法。

3、小组讨论选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4、教师抽查研究计划,全班指正。

(三)收集岩石

1、课堂收集。

2、课外收集。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观察研究岩石

1、拿出采集来的岩石标本。

2、检查研究计划,完善研究计划。

3、分工合作,观察岩石。整理记录,展示成果

1、整理记录。

2、全班交流汇报研究成果。

3、选择好的张贴展示。拓展活动

1、小组之间展开互评。

2、教师总结评价。板书设计及

下载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1 校园寻“宝”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

    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2、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3、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青岛版)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1) 第一课 病 毒 教学内容:青岛版P2~P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

    三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音乐上册 学科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1、演唱《猜谜谣》 2、听赏《山里来了售货员》 第二周1、《小乌鸦爱妈妈》、《送“音符”回家》2、演唱《老师呀请你别生气》 第三周......

    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感受信息世界 一、教学内容要点 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引入篇,意在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特别是电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在娱乐中增长知识、掌握如何用......

    三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 快乐的do re mi 第一课时 歌曲:《快乐的do re mi》 教学目标: 演唱歌曲《快乐的do re mi》,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认识和演唱音符do re mi。 教学过程: 一、听唱歌曲......

    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三年级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