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长组迹教案
课 题
难忘小学生活(成长足迹)
七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篇课文的内容。
(2)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3)用习作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依依不舍的感情。(4)制作班级纪念册。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忘不了的笑声》和《作文上的红双圈》。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
(2)回忆小学生活,写写自己难忘的老师和同学、难忘的校园生活、难忘的一节课或难忘的一次活动等。(3)和同学一起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收集材料。(4)同学合作,制作班级纪念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教学重点
学会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难点
制作班级纪念册。教学方法
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督促指导。学法:自主开展活动,分工协作。教学准备
1、读“阅读材料”。
2、收集班级“成长的足迹”的材料。
3、回忆小学生活。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读懂《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 教学重点
1、了解五篇课文的内容。
2、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评议结合。教学准备 读“阅读材料”。教学设计:
阅读材料
1、《难忘的启蒙》
一、导语
小学的几年生活,我们有过很多老师,有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是不是各有特色?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几位让学生一直怀念的老师。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三|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效果 1.“启蒙”是什么意思?
2.“我”的启蒙老师使“我”受到了那些启蒙教育?
3.“从这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感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这句话中的“宽”指的是什么?“严”指的是什么?
4.从作者回忆的三件事中,你感悟到什么? 阅读材料
2、《老师领进门》
一、简介作者刘绍棠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三、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效果
1.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2.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3.从哪里可以看出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 4.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材料
3、《新来的王老师》
一、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二、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2、王老师是怎样对待“差生”的? 3.你认为王老师的做法好吗?为什么?
四、通过学习这三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难忘小学生活(成长足迹)
1、《难忘的启蒙》
2、《老师领进门》
3、《新来的王老师》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读懂《忘不了的笑声》。
2、读懂《作文上的红双圈》。教学重点
理清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
理清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范文引路。教学准备
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教学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在小学生活中,老师的教导让我们记忆犹新,同学的笑声也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接下来我们阅读两篇课文,《忘不了的笑声》和《作文的红双圈》,会引起您的哪些回忆。
二、《忘不了的笑声》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2.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3.检查自学效果。(1)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通过笑声表现了同学的什么特点?(3)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你知道本班同学的什么特点,能选择合适的角度把他们的特点写下来吗?
三、《作文上的红双圈》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2.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3.检查自学效果。
(1)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2)你从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想到了什么?(3)作者在文中赞颂的是什么?
四、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第 三 课 时 教学目标
回忆小学生活,写写自己难忘的老师或同学、难忘的校园生活、难忘的一节课或难忘的一次活动。教学重点
学会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难点
学会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教学准备
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六年了,我们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与同学一起学习、劳动、游戏。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心动的情景,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那一个个印象深刻的老师、同学,一件件难以忘怀的事……
二、拓展思路
1.翻阅自己近年来写的日记,把心里特别想说的内容简要地记录下来。2.与同学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概括板书:
(可能会有以下的情况)难忘的———— 难忘的———— 难忘的———— 难忘的————
3.自由交流,引出要求。
(1)小组讲述,老师引导学生先构思,有条理地讲述。(小组交流,教师巡视)(2)全班交流。指名讲述。
明确要求:大家要注意倾听,等他讲完后,你们可以有礼貌地举手,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对他在台上的讲述提出你的建议和意见。在学生评议的过程中引出习作要求:
(要在习作中表达出对母校、老师、同学的真情实感)写事:过程具体,融入感受。写人:事例典型,有真情实感。4.指导习作。
(1)同学们,你们的讲述很精彩。现在,你们就用笔把它描述下来吧。在写之前,我们先读一下习作要求。(2)指名读题,指导审题。
(3)学习前面读过的五篇阅读文章的写法。(4)动笔完成草稿。第 四 课 时 教学目标
修改并完成习作。教学重点
合作交流,修改完善。教学难点
学会修改自己的或者别人的习作。教学方法
指导活动,督促指导。教学准备
批阅作文并分类。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学会写作文是一种能力,学会修改、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文也是一种能力,它将使你受益终身。这节课我们按内容进行交流评赏,共同分享你们心中那美好的回忆。2.重温习作要求。
二、修改习作 1.师生互评。
可以鼓励学生毛遂自荐,积极争取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也可以由同学们共同推荐佳作亮相。2.小组互评。
按作文内容组建评赏小组,组内评赏,虚心学习他人的成功之处,真诚指出不足,并给予热情帮助。总结小组同学的意见,一人执笔,写出评语。
3.全班评议。
组内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宣读,全班同学进行评议:肯定成功之处,指出不足之处。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以及评价。4.自评自改。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用符号画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他同学倾听、评价。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交流评赏,不仅知道了自己习作中的优缺点,而且达到了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目的。当然同学们编的习作集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一定会成为我们成长中永久的记录,期待着同学们习作选的诞生。
四、誊抄习作
第 五 课 时 教学目标
和同学一起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收集材料。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评议结合。教学准备 读“阅读材料”。教学设计:
一、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
1、导语:成长的过程中,有鲜花,也有荆棘;有欢笑,也有眼泪。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啊,但无论酸甜苦辣,都将成为珍贵的回忆。让我们畅谈自己成长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快乐。
2、学生在班里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3、把印象深刻的成长性故事记下来。
二、共同寻找班级的“成长足迹”
1、收集内容,包括照片、获奖、实物等,并与每个同学提供的材料放在一起。
2、分类整理。
3、根据材料确定纪念册的各个栏目的名称。
4、做好班级纪念册的策划,并将任务分解到各个小组或每个学生。
第 六 课 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习作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习作。
3、说写结合,完成两篇习作。(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照片中的“他”或“她”)教学重点
说写结合,完成两篇习作。教学难点
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习作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习作。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教学准备
学生挑选一张自己满意的生活照。教学设计:
一、导语。
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地纪念,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称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乐意吗?
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各自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二、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带这张照片来?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先想一想,谁愿意说说? 讲评重点:有无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板书: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清楚。
三、练习。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四、大组交流。
请各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
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介绍各自的特点。
五、当堂习作。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六、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七、小结。
第二篇:月迹教案
《月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2、掌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品味月亮,结合想象或联想把心中的月亮生动的描绘出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亮所要表达的感情
2、品味月亮的美,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辅助: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你能背出有月亮有关的诗歌吗?(“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课件出示:月迹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件出示:
1、作者: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著有小说集
《商州散记》、《天狗》 ;长篇小说 《浮躁》、《 废都》;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2、生字词:(略)
3、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 时间:中秋节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 “院子里” “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三、师生合作,探讨课文
1、学生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明确:穿衣镜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
镜中月
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 院中月
玉玉的、银银的 杯中月
小小的满圆、可怜儿样 水中月
银光、多 眼中月
小小的、多
2、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有怎样的变化呢?(尽量从文中找寻表现人物心理情绪变化的词语)
明确:——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眼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3、这些孩子们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了什么呢?
明确:——因一时的不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反衬了孩子们渴望了 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反衬出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大家“越发觉得奇了”同样表现了孩子们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
4、在孩子们寻月的过程中,奶奶这个人物是不可忽略的,那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人; ②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作用:没有奶奶这个人物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四、课堂小结:
生活中处处有美,只要我们拥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努力去寻找美,就一定能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美好事物,美好的事物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五、发散思维:
生活处处存在“美”,时时都有“好”,让我们用这双擦亮的眼睛来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美好”吧!提示:教室里、校园里、家庭里、小区里、村庄里……
《月迹》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是被赋予美好象征意义的存在,月亮是所有中国人心里挥之不去的永恒的情结。走进《月迹》,难以品味的不是月的形象,而是品月的童心、童真、童趣。本课教学设计的重点是通过品读作者笔下的童真童趣,引导学生将自己发现和体验到的美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实现与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站立着的作者的共鸣:只要我们保持一颗 4 童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2.过程与方法:品读课文,体味孩子在寻月过程中表现出的童真童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一颗童心,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
1.品味孩子在寻月过程中表现出的童真童趣。
2.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发现和体验到的美。
3.启发学生保持一颗童心,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视频文件《月明中秋》)
一、导入新课
1.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睛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为我们营造的澄澈透明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板书:月迹/贾平凹)(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来代替了“娃”)
2.解题
题中“月迹”的“迹”什么意思?(踪迹、足迹),谁在寻月迹?他们在哪儿找到了月亮的踪迹?音乐声中请大家听老师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播放音乐《琵琶语》)
二、初读课文,理清寻月踪迹
1.理清寻月踪迹
镜中——院中——杯中——河中——眼中——空中(中堂——院内——院外)
2.把握寻月心迹
孩子们为什么要一口气不停地追寻着月亮的踪迹呢?他们是在怎样的心理驱使之下一次又一次地追寻着月的踪迹?(不满足——失望——嫉妒——惊奇)
孩子就是这样永远不知满足,他们没有一刻愿意停止自己追寻的脚步。(板书:追寻)
三、再读课文,品味童真童趣
1.品味童真童趣
过渡:在童心的世界里,到处都是奇妙的想象、惊奇的发现和美好的体验。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品味哪些属于孩子们的童真童趣。
①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来读一读,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
(友情提醒:选择你喜欢的品读方式可以让你读起来更有味!你可以轻声读,动情处也喊出声音来读;可以自读,也可以小组合作齐读,或分角色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开始读吧!
②指名交流品读。
月迹》教学设计 固隆中学 赵中海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感悟、交往与对话,让学 生以自身的经验和体验为基础,以自己的方式来建构知识。为此,本课教学中拟应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策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教学拟采取“板块”结构的方式。【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本单元“童年趣事”有5篇文章,本课教学侧重从整体把握抓住线索,以文章摘录实践品味语言,启迪思想为主。学生阅读后对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可能有所了解,但是,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文章内在联系的深入挖掘还会有难度。为此,本课教学主要集中针对学习困难重点引导。『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找出文中孩子们寻月的过程,赏析课文中的美句美段。
2、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领会文章的主旨。过程方法
3、圈点勾画、品味诵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
4、我们要学会热爱生活,努力发现生活的美,为生活创造更多的美。『教学重点』
把握孩童寻月的心态是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诵读出孩童的童心童趣 『教学过程』 导课
(课前多媒体播放歌曲《望月》)
一曲《望月》仿佛将我们带到了月圆的中秋之夜,勾起了我们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确实,“世界上最美的是月亮”,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月亮情有独钟。你知道有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教师出示咏月的诗句,学生背诵相关诗句)
不只古人如此,当代作家贾平凹更是对月亮青睐有加,他小时候就曾有过一次寻月的经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这篇散文《月迹》。『设计意图』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望月》,创设情境,从视觉、听觉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去感染学生,使他们能尽快地融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走进作者
教师多媒体出示有关贾平凹的资料,学生明确了解。
三、导学达标
(一)借助线索,感知内容。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是以“月亮”为线索的,你能借助这条线索理清作者的思路吗?
2、孩子们在寻找月亮,你能说说他们都在哪里找到了月亮?
3、寻找月亮的过程也是童心升华的过程,试从文章中找出孩子们心理变化的词语。
(学生读课文,圈点批注,班上交流)教师提问:为什么孩子们一开始“不满足”,甚至“争执”,最后又感到“满足”了呢?
(学生合作探究,总结归纳文章的主旨)『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散文特点,“借助线索,感知内容”这一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教师设计的问题,在让学生感受散文整体美的同时,教给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归纳课文主旨,让学生在探究中领悟,让学生在探究中成长。
(二)品味诵读,感悟童心。
1、文中所写的月亮是孩童们眼里的月亮,找出你喜欢的一处月亮,说说喜欢的原因,读一读,品味其中的童心童趣。方法:圈点勾画、品味诵读
形式:小组合作
成果展示:先品味,再诵读,要尽量读出童趣来
学生先圈点勾画,然后小组交流,相互诵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推荐代表准备诵读。
班上交流品析诵读,师生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
根据本篇散文意境优美、语言充满童趣的特点,让学生先品味理解,再采用小组合作朗读的活动形式,互相帮助,使学生能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
2、重点品味诵读“院中望月”(多媒体课件显示)
从课文中找出庭院之月的特点,填在下面的空内 看那,院子里的白光,()的,()的。
月光里,瞧得见那()的桂树,()的枝,()的叶,那()的骨朵儿,不正像是天上的繁星儿变的?
(学生朗读这些句子,力求读出童心童真的美来,读出诗一般语言的美来)
(教师为学生配乐,学生朗读)
(师生互相评价,教师适时多媒体投影图片、关键词语,加以点拨指导)『设计意图』
把记叙文转换为诗文,让学生通过填写叠词,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感受叠词表达的节奏美,旋律美,意蕴美,同时也把学生带到那如真如幻,如诗如画,如痴如醉,如天上人间的境界,让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意境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三)放飞想象,勇于创新
从你所观察的自然景物中任选一种,展开想象,用儿童化的语言写出其特征及你的感受(100字以内)。
备选参考:太阳 月亮 小草 树叶 荷花 …… 示例: 一场春雨刚刚来临,小草的身上挂满了珍珠,那春雨走过留下的脚印,我听见沟里的水在笑,那是春雨在给她挠痒痒„„多好的一场春雨啊!『设计意图』
利用想象写作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让他们在体会到童心童趣后,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用自己浪漫丰富的想象去再现美,用自己的童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小结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童心,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用心品味感悟生活,我们大家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的美来!
五、教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 月迹 贾平凹
线索: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寻月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童心升华:不满足---失望---惊奇---羡慕、嫉妒---兴奋---满足 主旨:以一颗童心去发现美、拥有美、分享美 月迹教学反思 固隆中学 赵中海
阳城县远程教育应用公开课赛讲已告一段落,我作为一名参赛者,感慨良多,收获更多,写下一点教学后记与反思,铭记在自己心中,以期为自己的教学积累一点经验。
一、关于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月迹》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有关童年趣事的,而《月迹》更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当我确定上这一课时,心中有些不安:自己很喜欢这篇文章,有一种恬淡,干净以至纯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但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些隐晦朦胧,文章又挺长,如何在一堂课短短40分钟的时间内把这种美传达给一个13岁的孩子,让他(她)也能感受到呢?会不会因为自己的教学破坏了这篇文章的美感?这些矛盾的心理一直困扰着我。没办法,给自己创设情境,和着《月光曲》,我反复把文章读了几遍,冥思苦想了几天,突然想起一句名言“有时候简单就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最好办法”,想讲的东西很多,头绪也很多,不妨化散为整,化繁为简,切成几个大块来讲,重点抓住一两个问题,关键是让学生学有所获。于是,在这个想法基础上,我抓了三个突破口:
(一)借助线索,感知内容。借助散文清晰的线索,设计问题,让学生感知文章的事件,了解童心的变化,把握理解文章的主旨。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既让学生很快能感知文章内容,又为课堂后面解决品读这个重难点突破节省了时间。
(二)品味诵读,感悟童趣。由于文章长,又不容易处理,我就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让他们找自己最喜欢的“月亮”进行品味并有感情诵读,这样就更精要了,更容易把它品味透。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班上交流的方法,互相补充,既符合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又容易活跃课堂气氛。努力让学生发现文章的美,用读来突出表现文章的月光美、语言美、童趣美。
(三)放飞想象,创造美感。“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感受了文章的月色 美、童心美、语言美后,我放手让学生进行想象写作练习,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并能把美的东西分享给大家,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关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运用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由文字引发想象,从而在头脑中设立一个抽象的学习环境,往往脱离实际。而在多媒体课件中,由于可以利用声音、图像等直观有效的手段,从而能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很快有效地进入到良好的学习状态中去。本节课我利用课件播放歌曲《望月》,配以月夜画面,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在处理本节课的难点品读阶段,我又运用课件为学生配乐朗读,轻柔曼妙的《春江花月夜》与美丽的月色相映衬,创设了一个活泼、生动的朗读气氛,使学生很快融情入景,读得声情并茂,品读出了美感。
2、运用多媒体课件设置问题,化难为易,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多媒体课件友好的交互环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特点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设置问题,设置学习的能力阶梯,为课堂快捷有效地解决学习重点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节课在解决处理感知课文内容时,我借助文章晰的线索,利用课件设置了一些问题,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关于师生的课堂行为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写到,词的至高境界是“无我”之境,即物我一体。而我通过这次赛课体会到,教学中也应入“无我”之境。这次上《月迹》,感觉比较顺,也比较酣畅淋漓,原因是我已经把自己融化在学生中,融化在课文中,首先把自己感动了,才能感动学生,感动别人,此其一。其二“无我”是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大胆发言。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倡导学生在自学、自悟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在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其实学生的发言比我还精彩!如谈到“一会儿”的时候,我的教学设想是继续寻月,即继续寻美,寻找理想。而学生思维的开阔让我喜悦得吃惊,有的说“因为他们害怕睡着了月亮跑了”,有的说:“因为他们还要在心里细细体味月亮的美”;还有的学生在体味“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句子时,竟然即兴说出了“喜悦因为分享而永恒”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孩子们啊,真是让我感动,又有点敬佩呢!终于明白什么叫“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孩子们啊,从你们身上我可学到不少东西呢!当然“无我”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求理解,自获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对话,更多的发挥多重对话中的组织作用和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意见。只要教师引导正确,孩子们那新奇开阔的思维会让你 有意想不到的喜悦!这是被尘世生活所蒙蔽了双眼的大人们所不会拥有的世界!
当然,在本节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品位语言环节部分,小组活动部分不够充分,形式也较为单一;课堂教学顾及的面还不够广,学生的课堂达标率还有待提高等等。
以上是我对本次赛讲的一些反思与总结。其实,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但我能从这些教学经历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帮助我成长,让我更有信心去接受生活中的挑战,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七
月迹
贾平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难点:对“大家都觉得满足”的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
2、小结: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板书课题:月迹
介绍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文章的线索:月迹。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
预设问题: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2、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 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望月——争执)
善解人意的奶奶给每人一杯甜酒,指出每人酒杯中都有一个月亮,喝下去,月亮就在每个人的心里。(板书:杯中饮月——人人拥有)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集体朗读)(板书:沙滩之月——满足)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板书)
3、“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 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5、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展开讨论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四、课外探究:
1、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基本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1、学生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充分,因此在大容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能较快的接受。通过预习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不再是一般的了解情节和表面内容,而是去挖掘去比较去感悟更深层次的含义。
2、特别是学生的阅读笔记,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赏析能力而且能更好的去理解文章的难点疑点。
3、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种对课文理解的延伸、拓展,甚至变成学生理性认识的探究。
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朗读较少,学生的感悟有时被老师替代。
2、在赏析过程中,自己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不够。除了要把 握好教材外还要把握好学生课堂的反应,让他们能以认真地、积极地态度投入到交流当中,真正的达到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追求无止境!追求者淡泊名利,追求者甘于寂寞,追求者乐于奉献,追求者钟情事业,追求者珍爱人生。追求无止境!在追求中找准奋斗目标,在追求中点燃希望火焰,在追求中奉献青春年华,在追求中享受成功喜悦,在追求中创造人生价值,在追求中诠释生命意义。追求无止境!……
该文章转自[初高中语文
123http:// 20
源]:
资网
第三篇:月迹 教案
《月迹》教案
郑玉芬
教学目标
1、了解月亮在我国人们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3、品味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在我国人民的情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更是把月亮当作歌咏的对象。
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咏月的诗句。(学生回答)补充咏月诗句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若虚: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在诗人眼里,月亮是美好的象征,寄寓着人们丰富的情感。那么,在一群孩子的眼里,月亮又会是怎样的情形,他们对月亮又有着怎样的认识。
二、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
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有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媚自然。
代表作有《浮躁》《废都》 《秦腔》等。《月迹》是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最初发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编入散文集《月迹》。
2、读准字音并解释词语 面面相觑.倏.忽袅.袅嫉.妒掬.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月亮都出现在了哪儿?
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河中月—沙滩月
3、你能在文中找出描写月亮的的语句、语段吗?画出来,读一读,说说每处月亮的特点。
(明确)镜中月:变化
院中月:明亮皎洁
杯中月:稣酥地颤的满圆河中月:到处都有沙滩月:印章
四、品味语言
在你读课文的时候,文中有哪些描写月亮的词语吸引了你?又有哪些语句带给你别一样的感受?
(一)叠词
1、款款:缓慢、优雅、不打搅人、知人情意。
2、玉玉:温润的质地、晶莹剔透的色彩。
3、淡淡:嗅觉写月宫给人美好感受。
4、痒痒:触觉写月宫给人美好感受。
5、酥酥:既形象地写出月亮浸在甜酒里松软的形态,也富于月亮使人怜爱的情态。
特点:生动形象、音韵流畅、赋有人的情感,充满童真童趣。
(二)物我合一的境界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
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桂树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月宫感受:嗅觉——淡淡的气息触觉——痒痒的感受
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看天空,星儿似乎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人间所见:光——玉玉的、银银的、晶莹剔透树——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
花——累累的骨朵月——大、圆
(三)童真童趣的语言 月亮是我所要的 月亮是个好
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的印章
五、体会文章主旨
思考:
1、诗人笔下的月亮踪迹出现在什么地方?
贾平凹笔下的月亮都出现在哪些地方?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若虚: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天山、松林、大海、春江)
(镜子中、院子里、酒杯中、河水里、沙滩上、甚至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掀刃儿上,我们的眼睛里)
2、同一轮明月,你感觉在贾平凹的笔下和古人的感觉一样吗?
···孩子们寻找月亮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了没有?
(1)心迹——失望、嫉妒争执、奇、满足(2)“月亮”——象征美好事物(3)月迹——美好——心迹
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寻月过程,其实就是展现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其实就是展现孩子们因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心灵的过程。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孤独)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冷)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思念)张若虚: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惆怅)
六、总结:
孩子们对明月的感受之所以与那些诗人不一样,在于朝代不一样,经历不一样,没有诗人那么复杂的情感。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看到的事物就是美好的。孩子的心灵,是一片纯净美好的世界,需要我们去关爱、去呵护。做人要有童心,做事要童真,我们的生活才美好而富有情趣。
第四篇:月迹 教案
月迹
贾平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 1.播放歌曲《童年》
2.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唱出了我们内心的欢悦;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我们人生的斑斓!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她记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闪烁着童心孕育的梦幻之光。这节课,就让我们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当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触摸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走近文本,感知“月迹”
1.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完成三个任务: ⑴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的踪迹?请勾画出来。⑵地方不同,月亮的特点不同,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 2.师生交流,明确:
⑴孩子们在“镜中——院中——杯中——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河中——眼瞳中”寻到了月亮。
明确写作思路: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盼月——看月——寻月——议月)
⑵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梳理出在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明确: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
三、与文对话,品味“月迹”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注重于品“月迹”,遵循“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的次序,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或者注重于品孩子们因月亮而变化的“心迹”,寻找孩子们“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等心情变化的过程,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
2.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展开探究,①找——和问题相关的语句;②分——联系上下文及生活体验,分析、综合;③结——归纳认识,得出结论;④问——提出疑难。
合作学习:
各小组内部交流成果,知识共享,合作探究。3.交流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赏析:
①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赏析:—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这句话让我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明明知道我们在盼着它,却偏偏不让我们看见似的,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又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十分优雅。“爬”表明月亮一点点升起,越过一个个横格,就像是长了腿会爬一样,作者用一个“爬”字,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月亮是十分有趣的,表现了儿童奇妙的想象力。
②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赏析:“满满”写月亮的圆;“玉玉的,银银的”写月光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粗粗”写桂树的壮;“疏疏的”写枝叶不是很繁茂,银银的月光从枝叶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累累”形象地写出了花朵的多。使用叠词,写出了月光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也符合儿童语言的特色。③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赏析:“袅袅”,形容花香,将无形赋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淡淡的”写出香气似有似无;“痒痒的”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独特的联想和奇妙的通感,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④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赏析:“酥酥地”,既有形状上的“碎”,又有触觉上的“软”,一个酒杯中荡漾着的月影被写得似乎可以触摸到,也可以感觉得到;“使人可怜儿的样子”是儿童心理感受,写出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⑤月亮是个好。
赏析:“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直接把月亮和“好”联系起来,用童真的语言表明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⑥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赏析:“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第二课时
一、师生对话,探究“月迹”
1、自由朗读课文,探究交流
⑴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⑵为什么说“月亮是每个人的”?
⑶“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怎么理解?
2、速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明确:
⑴“不觉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⑵这里的月亮不单单只代表月亮,而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孩子们“寻月”,实际上是追寻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月亮是每个人的”实际上在告诉我们只要不停地追求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到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
⑶很有诗意的回答,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长天为纸月为印,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
3、教师小结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二、联系生活,丰富“月迹”
1.中秋节,你就在这一群孩子中,你们一起盼月、看月、寻月、议月。讨论“月亮是个什么样呢”,你会怎么回答?
2.生活中,你寻到属于自己的月亮了吗?
三、总结
同学们,时光带走你们的童年,让你们长大;岁月增长你们的阅历,让你们成熟。尽管美好的童年一去不返,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四、板书
月迹
贾平凹
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 沙滩议月——眼中见月——河中寻月
第五篇:月迹教案
七、月迹
贾平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练习采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2.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就成了天空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和感情寄托,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请你背诵几句咏月抒怀的诗句
板书课题:月迹 “迹”什么意思?印痕、踪迹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质疑问题、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贾平凹(wā),原名贾平娃,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秦腔》、《爱的踪迹》、《废都》等,曾获多次文学大奖。作品《我不是个好儿子》选入鲁教版语文必修
三、作品《月迹》已选入苏教版语文课本。
2.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
面面相觑 倏忽 争执 粗糙 屏气 掬 袅袅 ........3.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4.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穿衣镜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
5.文章是按什么思路组织的?盼月—寻月–议月
6.作者写月亮,为什么要写镜子、写杯子、写院子、写小河,怎么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 月亮呢?作者这里用的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化实为虚。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酒杯、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月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三】探究问题、挖掘主旨
(一)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上爬,„„一个失望。“理解:款款 满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见到过吗?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你也见到过?
3.孩子们看到这个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惊异,怜爱
4.再来读读这一段落,把孩子们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朗读,教师指点。
当月亮不见了时,孩子们又在院子里找到了它的踪迹,哪几段是写在院子里的事?找一找。
5.读一读寻月的过程,你感受的儿童特有的童稚童趣。
【四】生成知识与能力
本文记叙孩子们在智慧老人——奶奶的引导下,孩子们中秋夜追寻月亮的全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的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富于想象的童年世界,以及追求美好事物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怀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咏月的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二】探究问题、挖掘主旨
(二)简单回顾上一课内容,提示地点的转移。
作者一会儿写这里,一会儿写那里,又是屋内又是屋外,还到了小河边,文章是不是写得很乱呢?不乱。
是什么原因使地点的转移很自然呢?奶奶的引领。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呢?寻月
月亮代表的仅仅是简单的月亮吗??暂不回答。
(三)大家先看看第6段至第21段这一部分。
找3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奶奶、孩子们、我的旁白)
这一部分是奶奶和我们的对话。他们聊到的是月宫中的桂树和嫦娥。
这一部分不是在写寻月呀,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对话呢?能不能删掉呢?
作者写桂树表达了什么?
作者写桂树,感觉月宫中的桂树和自己身后的桂树重叠到了一起,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境,体验到了一种美的愉悦。
作者为什么要写嫦娥是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文章将三妹比做嫦娥,将凡俗与神幻融为一体,使月亮美得实在,使人美得神妙。
三妹怎么一下就乐了?仅仅是因为夸她漂亮吗?
不仅她觉得漂亮,她拥有了月亮,而且觉得自己就是月亮的主人
17段“那么好个地方„„”“月亮是个好”等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写月亮好的句子。直接写的、间接写的,这些说明——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不单单只代表月亮。
所以,孩子们“寻月”,实际上是“追寻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这样看来,第6段至第21段这一部分为什么不能删除呢?
因为这一部分也在表达孩子们对月亮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
(四)22段:“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大家为什么要争论?
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五)35段最后:“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
(六)分角色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师:孩子们又在酒杯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上,爷爷的锹刃儿上,上湾,下湾,还有------(弟弟妹妹的眼睛里,让学生补充出来)寻到了月亮,同学们,你还能说出在哪儿还能寻到了月亮吗?
【三】生成知识与能力
当大家知道月亮不仅属于漂亮的三妹,同时也属于每个人时,他们满足了,他们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着了,睡得那么甜。看,睡梦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会梦到什么呢? 学生想像
【四】、拓展训练
同学们,明月寄相思,作者回忆童年的一个中秋夜,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师:同学们,承载着人类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样属于你们每个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诗歌,词,故事,做一期手抄报。2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读一读,背一背。
附 板书设计
月 迹
寻月 望月 议月
月亮多 月亮美 月亮属于每个人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