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示范课教案

时间:2019-05-13 00:2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月迹》示范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月迹》示范课教案》。

第一篇:《月迹》示范课教案

庐江五中侯义祥 教材简析

《月迹》见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七课。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教学目标

①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②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教学重点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课前准备

搜集贾平凹的资料,搜集与月亮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可以从内容、主题、语言等角度提)。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寻月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把握课文主旨。

一、导入新课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亮相关的诗文。

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⑦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11月出于东山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二、认识作者(由学生介绍为主)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音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读课文,读后交流。)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

3、脱离课本说说寻月的过程。

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有桂树,还有人。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突然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四、精读课文,答记者问

1、分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及本文的材料,将每人提的问题先在组内解决(可不全部解决)。

2、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以作者的身份上台接受采访。

3、台下学生作为观众就自己的疑难向作者提问,台上同学予以解答。预设问题:

1、课文开头写道:“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2、如何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

3、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4、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6、这篇文章的语言和其他的作品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明确:

1、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神奇,他们对大自然发生的任何现象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求索的欲望十分强烈。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2、一轮圆月挂在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3、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这个心理过程表现了孩童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理,因一时不能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恰恰反衬了这种好奇心;也表现了孩童的争强好胜之心,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也恰恰反衬了这种争强好胜之心;最后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任何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来了困意”后,大家“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更表明孩童们之间本没有任何隔阂,弟兄姐妹一家亲。

4、奶奶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讲故事的奶奶其实也在关注着月亮。是奶奶首先提醒“月亮出来了”,让孩子们看月亮;月亮消失后,是奶奶要求孩子们“快出去寻月吧”;是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里有桂树,有嫦娥,给了孩子们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当孩子们为月亮而“争执”时,是奶奶给每人倒一杯酒,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这简直是一个非凡的创意;最后还是奶奶让孩子们从院内寻到院外,见到了水中之月,又见到了瞳中之月。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引领进新的高尚境地。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5、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写的题材是闺妇思夫、征人思妇、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等等。由于以日为阳,以月为阴,因而吟咏月亮的诗文一般缺乏阳刚之气,即使是豪放之作,也难免伤感之情。本文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不是写离人赏月,而是写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且在祖辈指引下共同赏月;第二,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烈、追寻、向上,而不是伤感、悲凉;第三,作品有意识地把赏月与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随着寻月的进程,孩童们的认知在发展,心灵在升华。这一切,都使得文章不落窠臼,有耳目一新之感。

6、这篇文章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富于童趣,弥漫着鲜活的、纯真的孩童气息。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在孩童们那里,月亮运行“是长了腿的”;面对穿衣镜里的圆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看到桂树上“累累的骨朵儿”,“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三妹因为和嫦娥一样漂亮,就认为自己就是嫦娥,就是月亮的主人,“月亮是属于我的了”;议论月亮时,“月亮是我所要的”,以一个“要”字表示对月亮的爱,“月亮是个好”,直接把月亮与好相联系;而最后,拥有月亮和天空,如此之大的口气,也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讲得出。

五、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像,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写作特点:①线索清晰 ②富于童趣 ③立意丰富而深刻

六、课后学习

皎洁的月亮,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神奇与享受。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一定凝视过神奇的夜空,神往过灿烂的星辰。请以“夏日星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一定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一切与星空有关的人与事都可以写进去的。

张丽芳

第二篇:月迹教案

月迹

学习目标:

1、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寻月的全过程。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3、理解月亮是“印章”的深刻含义,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

4、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难点:理解月亮是“印章”的深刻含义,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作——《月迹》。抬起你的手跟老师一起来板书写课题和作者的名字——月,床前明月,月上柳梢;迹,蛛丝马迹,了无踪迹。(板书:月迹)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这个“凹”字在这里应该念“wā”,它并不是一个多音字,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到过自己名字的来历:小时候父亲给他取名叫“平娃”,“娃娃”的“娃”,长大以后他用“娃”字的谐音“凹”字代替了,这个字在陕西方言中就念“wā”。(板书:贾平凹wā)来,让我们来齐读课题和作者的名字。预备——齐!

古往今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描写过月亮的踪迹,我们不妨一起先来吟诵几句。

诗仙李白写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王维有诗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九龄写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若虚感叹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二、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2、贾平凹笔下的月亮跑到了哪些地方?(讨论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

3、作者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写各个地方的月亮?画出来,有感情的读一读。

三、讨论: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为什么?

2、孩子们由“不满足”到“满足”,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这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3、在“我”、弟弟、妹妹心中,月亮是什么

4、理解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吗?”

5、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6、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四、展示:

1、不满足——在孩子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

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2、镜中看月 高兴——失望 院中望月 惊讶——争执 杯中“饮月” 人人拥有、越发觉得奇了 河中寻月 处处都有 眼瞳见月 竟是这么多、满足

好奇心——争强好胜之心——纯洁美好的童心

3、弟弟:我所要的 妹妹:好 我:我们按在天空的印章 月亮给人以美的享受 月亮是一个美好的事物 月亮寄托着孩童纯真的愿望

4、印章 在条据或证明材料上盖上印章,表明自己对条据或材料负责;在个人字画书刊上盖上印章,表明属于自己所有。

5、月迹,月亮的变化轨迹 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 一切美的印迹

6、解题思路:先看看奶奶做了哪些事情?对事情的发展有怎样的作用?

“奶奶的指引”: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奶奶说:“它走了,------你们快出去寻月吧。”——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

酒出来------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奶奶说:“月亮是每一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奶奶是一个我们寻找美的过程中的引导者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一件小事---中秋节孩子们寻找月亮的情景,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一个简单平凡却又重要的道理: 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美好事物。

第三篇:月迹 教案

月迹

贾平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 1.播放歌曲《童年》

2.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唱出了我们内心的欢悦;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我们人生的斑斓!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她记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闪烁着童心孕育的梦幻之光。这节课,就让我们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当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触摸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走近文本,感知“月迹”

1.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完成三个任务: ⑴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的踪迹?请勾画出来。⑵地方不同,月亮的特点不同,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 2.师生交流,明确:

⑴孩子们在“镜中——院中——杯中——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河中——眼瞳中”寻到了月亮。

明确写作思路: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盼月——看月——寻月——议月)

⑵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梳理出在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明确: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

三、与文对话,品味“月迹”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注重于品“月迹”,遵循“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的次序,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或者注重于品孩子们因月亮而变化的“心迹”,寻找孩子们“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等心情变化的过程,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

2.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展开探究,①找——和问题相关的语句;②分——联系上下文及生活体验,分析、综合;③结——归纳认识,得出结论;④问——提出疑难。

合作学习:

各小组内部交流成果,知识共享,合作探究。3.交流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赏析:

①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赏析:—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这句话让我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明明知道我们在盼着它,却偏偏不让我们看见似的,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又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十分优雅。“爬”表明月亮一点点升起,越过一个个横格,就像是长了腿会爬一样,作者用一个“爬”字,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月亮是十分有趣的,表现了儿童奇妙的想象力。

②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赏析:“满满”写月亮的圆;“玉玉的,银银的”写月光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粗粗”写桂树的壮;“疏疏的”写枝叶不是很繁茂,银银的月光从枝叶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累累”形象地写出了花朵的多。使用叠词,写出了月光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也符合儿童语言的特色。③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赏析:“袅袅”,形容花香,将无形赋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淡淡的”写出香气似有似无;“痒痒的”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独特的联想和奇妙的通感,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④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赏析:“酥酥地”,既有形状上的“碎”,又有触觉上的“软”,一个酒杯中荡漾着的月影被写得似乎可以触摸到,也可以感觉得到;“使人可怜儿的样子”是儿童心理感受,写出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⑤月亮是个好。

赏析:“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直接把月亮和“好”联系起来,用童真的语言表明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⑥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赏析:“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第二课时

一、师生对话,探究“月迹”

1、自由朗读课文,探究交流

⑴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⑵为什么说“月亮是每个人的”?

⑶“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怎么理解?

2、速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明确:

⑴“不觉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⑵这里的月亮不单单只代表月亮,而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孩子们“寻月”,实际上是追寻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月亮是每个人的”实际上在告诉我们只要不停地追求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到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

⑶很有诗意的回答,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长天为纸月为印,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

3、教师小结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二、联系生活,丰富“月迹”

1.中秋节,你就在这一群孩子中,你们一起盼月、看月、寻月、议月。讨论“月亮是个什么样呢”,你会怎么回答?

2.生活中,你寻到属于自己的月亮了吗?

三、总结

同学们,时光带走你们的童年,让你们长大;岁月增长你们的阅历,让你们成熟。尽管美好的童年一去不返,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四、板书

月迹

贾平凹

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 沙滩议月——眼中见月——河中寻月

第四篇:月迹教案

七、月迹

贾平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练习采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2.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就成了天空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和感情寄托,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请你背诵几句咏月抒怀的诗句

板书课题:月迹 “迹”什么意思?印痕、踪迹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质疑问题、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贾平凹(wā),原名贾平娃,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秦腔》、《爱的踪迹》、《废都》等,曾获多次文学大奖。作品《我不是个好儿子》选入鲁教版语文必修

三、作品《月迹》已选入苏教版语文课本。

2.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

面面相觑 倏忽 争执 粗糙 屏气 掬 袅袅 ........3.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4.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穿衣镜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

5.文章是按什么思路组织的?盼月—寻月–议月

6.作者写月亮,为什么要写镜子、写杯子、写院子、写小河,怎么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 月亮呢?作者这里用的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化实为虚。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酒杯、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月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三】探究问题、挖掘主旨

(一)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上爬,„„一个失望。“理解:款款 满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见到过吗?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你也见到过?

3.孩子们看到这个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惊异,怜爱

4.再来读读这一段落,把孩子们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朗读,教师指点。

当月亮不见了时,孩子们又在院子里找到了它的踪迹,哪几段是写在院子里的事?找一找。

5.读一读寻月的过程,你感受的儿童特有的童稚童趣。

【四】生成知识与能力

本文记叙孩子们在智慧老人——奶奶的引导下,孩子们中秋夜追寻月亮的全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的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富于想象的童年世界,以及追求美好事物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怀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咏月的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二】探究问题、挖掘主旨

(二)简单回顾上一课内容,提示地点的转移。

作者一会儿写这里,一会儿写那里,又是屋内又是屋外,还到了小河边,文章是不是写得很乱呢?不乱。

是什么原因使地点的转移很自然呢?奶奶的引领。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呢?寻月

月亮代表的仅仅是简单的月亮吗??暂不回答。

(三)大家先看看第6段至第21段这一部分。

找3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奶奶、孩子们、我的旁白)

这一部分是奶奶和我们的对话。他们聊到的是月宫中的桂树和嫦娥。

这一部分不是在写寻月呀,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对话呢?能不能删掉呢?

作者写桂树表达了什么?

作者写桂树,感觉月宫中的桂树和自己身后的桂树重叠到了一起,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境,体验到了一种美的愉悦。

作者为什么要写嫦娥是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文章将三妹比做嫦娥,将凡俗与神幻融为一体,使月亮美得实在,使人美得神妙。

三妹怎么一下就乐了?仅仅是因为夸她漂亮吗?

不仅她觉得漂亮,她拥有了月亮,而且觉得自己就是月亮的主人

17段“那么好个地方„„”“月亮是个好”等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写月亮好的句子。直接写的、间接写的,这些说明——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不单单只代表月亮。

所以,孩子们“寻月”,实际上是“追寻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这样看来,第6段至第21段这一部分为什么不能删除呢?

因为这一部分也在表达孩子们对月亮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

(四)22段:“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大家为什么要争论?

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五)35段最后:“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

(六)分角色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师:孩子们又在酒杯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上,爷爷的锹刃儿上,上湾,下湾,还有------(弟弟妹妹的眼睛里,让学生补充出来)寻到了月亮,同学们,你还能说出在哪儿还能寻到了月亮吗?

【三】生成知识与能力

当大家知道月亮不仅属于漂亮的三妹,同时也属于每个人时,他们满足了,他们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着了,睡得那么甜。看,睡梦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会梦到什么呢? 学生想像

【四】、拓展训练

同学们,明月寄相思,作者回忆童年的一个中秋夜,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师:同学们,承载着人类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样属于你们每个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诗歌,词,故事,做一期手抄报。2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读一读,背一背。

附 板书设计

月 迹

寻月 望月 议月

月亮多 月亮美 月亮属于每个人

教后反思

第五篇:月迹教案

《月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2、掌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品味月亮,结合想象或联想把心中的月亮生动的描绘出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亮所要表达的感情

2、品味月亮的美,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辅助: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你能背出有月亮有关的诗歌吗?(“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课件出示:月迹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件出示:

1、作者: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著有小说集

《商州散记》、《天狗》 ;长篇小说 《浮躁》、《 废都》;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2、生字词:(略)

3、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 时间:中秋节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 “院子里” “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三、师生合作,探讨课文

1、学生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明确:穿衣镜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

镜中月

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 院中月

玉玉的、银银的 杯中月

小小的满圆、可怜儿样 水中月

银光、多 眼中月

小小的、多

2、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有怎样的变化呢?(尽量从文中找寻表现人物心理情绪变化的词语)

明确:——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眼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3、这些孩子们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了什么呢?

明确:——因一时的不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反衬了孩子们渴望了 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反衬出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大家“越发觉得奇了”同样表现了孩子们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

4、在孩子们寻月的过程中,奶奶这个人物是不可忽略的,那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人; ②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作用:没有奶奶这个人物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四、课堂小结:

生活中处处有美,只要我们拥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努力去寻找美,就一定能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美好事物,美好的事物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五、发散思维:

生活处处存在“美”,时时都有“好”,让我们用这双擦亮的眼睛来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美好”吧!提示:教室里、校园里、家庭里、小区里、村庄里……

《月迹》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是被赋予美好象征意义的存在,月亮是所有中国人心里挥之不去的永恒的情结。走进《月迹》,难以品味的不是月的形象,而是品月的童心、童真、童趣。本课教学设计的重点是通过品读作者笔下的童真童趣,引导学生将自己发现和体验到的美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实现与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站立着的作者的共鸣:只要我们保持一颗 4 童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2.过程与方法:品读课文,体味孩子在寻月过程中表现出的童真童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一颗童心,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

1.品味孩子在寻月过程中表现出的童真童趣。

2.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发现和体验到的美。

3.启发学生保持一颗童心,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视频文件《月明中秋》)

一、导入新课

1.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睛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为我们营造的澄澈透明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板书:月迹/贾平凹)(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来代替了“娃”)

2.解题

题中“月迹”的“迹”什么意思?(踪迹、足迹),谁在寻月迹?他们在哪儿找到了月亮的踪迹?音乐声中请大家听老师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播放音乐《琵琶语》)

二、初读课文,理清寻月踪迹

1.理清寻月踪迹

镜中——院中——杯中——河中——眼中——空中(中堂——院内——院外)

2.把握寻月心迹

孩子们为什么要一口气不停地追寻着月亮的踪迹呢?他们是在怎样的心理驱使之下一次又一次地追寻着月的踪迹?(不满足——失望——嫉妒——惊奇)

孩子就是这样永远不知满足,他们没有一刻愿意停止自己追寻的脚步。(板书:追寻)

三、再读课文,品味童真童趣

1.品味童真童趣

过渡:在童心的世界里,到处都是奇妙的想象、惊奇的发现和美好的体验。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品味哪些属于孩子们的童真童趣。

①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来读一读,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

(友情提醒:选择你喜欢的品读方式可以让你读起来更有味!你可以轻声读,动情处也喊出声音来读;可以自读,也可以小组合作齐读,或分角色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开始读吧!

②指名交流品读。

月迹》教学设计 固隆中学 赵中海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感悟、交往与对话,让学 生以自身的经验和体验为基础,以自己的方式来建构知识。为此,本课教学中拟应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策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教学拟采取“板块”结构的方式。【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本单元“童年趣事”有5篇文章,本课教学侧重从整体把握抓住线索,以文章摘录实践品味语言,启迪思想为主。学生阅读后对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可能有所了解,但是,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文章内在联系的深入挖掘还会有难度。为此,本课教学主要集中针对学习困难重点引导。『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找出文中孩子们寻月的过程,赏析课文中的美句美段。

2、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领会文章的主旨。过程方法

3、圈点勾画、品味诵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

4、我们要学会热爱生活,努力发现生活的美,为生活创造更多的美。『教学重点』

把握孩童寻月的心态是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诵读出孩童的童心童趣 『教学过程』 导课

(课前多媒体播放歌曲《望月》)

一曲《望月》仿佛将我们带到了月圆的中秋之夜,勾起了我们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确实,“世界上最美的是月亮”,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月亮情有独钟。你知道有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教师出示咏月的诗句,学生背诵相关诗句)

不只古人如此,当代作家贾平凹更是对月亮青睐有加,他小时候就曾有过一次寻月的经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这篇散文《月迹》。『设计意图』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望月》,创设情境,从视觉、听觉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去感染学生,使他们能尽快地融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走进作者

教师多媒体出示有关贾平凹的资料,学生明确了解。

三、导学达标

(一)借助线索,感知内容。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是以“月亮”为线索的,你能借助这条线索理清作者的思路吗?

2、孩子们在寻找月亮,你能说说他们都在哪里找到了月亮?

3、寻找月亮的过程也是童心升华的过程,试从文章中找出孩子们心理变化的词语。

(学生读课文,圈点批注,班上交流)教师提问:为什么孩子们一开始“不满足”,甚至“争执”,最后又感到“满足”了呢?

(学生合作探究,总结归纳文章的主旨)『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散文特点,“借助线索,感知内容”这一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教师设计的问题,在让学生感受散文整体美的同时,教给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归纳课文主旨,让学生在探究中领悟,让学生在探究中成长。

(二)品味诵读,感悟童心。

1、文中所写的月亮是孩童们眼里的月亮,找出你喜欢的一处月亮,说说喜欢的原因,读一读,品味其中的童心童趣。方法:圈点勾画、品味诵读

形式:小组合作

成果展示:先品味,再诵读,要尽量读出童趣来

学生先圈点勾画,然后小组交流,相互诵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推荐代表准备诵读。

班上交流品析诵读,师生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

根据本篇散文意境优美、语言充满童趣的特点,让学生先品味理解,再采用小组合作朗读的活动形式,互相帮助,使学生能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

2、重点品味诵读“院中望月”(多媒体课件显示)

从课文中找出庭院之月的特点,填在下面的空内 看那,院子里的白光,()的,()的。

月光里,瞧得见那()的桂树,()的枝,()的叶,那()的骨朵儿,不正像是天上的繁星儿变的?

(学生朗读这些句子,力求读出童心童真的美来,读出诗一般语言的美来)

(教师为学生配乐,学生朗读)

(师生互相评价,教师适时多媒体投影图片、关键词语,加以点拨指导)『设计意图』

把记叙文转换为诗文,让学生通过填写叠词,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感受叠词表达的节奏美,旋律美,意蕴美,同时也把学生带到那如真如幻,如诗如画,如痴如醉,如天上人间的境界,让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意境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三)放飞想象,勇于创新

从你所观察的自然景物中任选一种,展开想象,用儿童化的语言写出其特征及你的感受(100字以内)。

备选参考:太阳 月亮 小草 树叶 荷花 …… 示例: 一场春雨刚刚来临,小草的身上挂满了珍珠,那春雨走过留下的脚印,我听见沟里的水在笑,那是春雨在给她挠痒痒„„多好的一场春雨啊!『设计意图』

利用想象写作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让他们在体会到童心童趣后,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用自己浪漫丰富的想象去再现美,用自己的童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小结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童心,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用心品味感悟生活,我们大家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的美来!

五、教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 月迹 贾平凹

线索: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寻月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童心升华:不满足---失望---惊奇---羡慕、嫉妒---兴奋---满足 主旨:以一颗童心去发现美、拥有美、分享美 月迹教学反思 固隆中学 赵中海

阳城县远程教育应用公开课赛讲已告一段落,我作为一名参赛者,感慨良多,收获更多,写下一点教学后记与反思,铭记在自己心中,以期为自己的教学积累一点经验。

一、关于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月迹》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有关童年趣事的,而《月迹》更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当我确定上这一课时,心中有些不安:自己很喜欢这篇文章,有一种恬淡,干净以至纯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但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些隐晦朦胧,文章又挺长,如何在一堂课短短40分钟的时间内把这种美传达给一个13岁的孩子,让他(她)也能感受到呢?会不会因为自己的教学破坏了这篇文章的美感?这些矛盾的心理一直困扰着我。没办法,给自己创设情境,和着《月光曲》,我反复把文章读了几遍,冥思苦想了几天,突然想起一句名言“有时候简单就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最好办法”,想讲的东西很多,头绪也很多,不妨化散为整,化繁为简,切成几个大块来讲,重点抓住一两个问题,关键是让学生学有所获。于是,在这个想法基础上,我抓了三个突破口:

(一)借助线索,感知内容。借助散文清晰的线索,设计问题,让学生感知文章的事件,了解童心的变化,把握理解文章的主旨。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既让学生很快能感知文章内容,又为课堂后面解决品读这个重难点突破节省了时间。

(二)品味诵读,感悟童趣。由于文章长,又不容易处理,我就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让他们找自己最喜欢的“月亮”进行品味并有感情诵读,这样就更精要了,更容易把它品味透。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班上交流的方法,互相补充,既符合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又容易活跃课堂气氛。努力让学生发现文章的美,用读来突出表现文章的月光美、语言美、童趣美。

(三)放飞想象,创造美感。“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感受了文章的月色 美、童心美、语言美后,我放手让学生进行想象写作练习,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并能把美的东西分享给大家,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关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运用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由文字引发想象,从而在头脑中设立一个抽象的学习环境,往往脱离实际。而在多媒体课件中,由于可以利用声音、图像等直观有效的手段,从而能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很快有效地进入到良好的学习状态中去。本节课我利用课件播放歌曲《望月》,配以月夜画面,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在处理本节课的难点品读阶段,我又运用课件为学生配乐朗读,轻柔曼妙的《春江花月夜》与美丽的月色相映衬,创设了一个活泼、生动的朗读气氛,使学生很快融情入景,读得声情并茂,品读出了美感。

2、运用多媒体课件设置问题,化难为易,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多媒体课件友好的交互环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特点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设置问题,设置学习的能力阶梯,为课堂快捷有效地解决学习重点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节课在解决处理感知课文内容时,我借助文章晰的线索,利用课件设置了一些问题,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关于师生的课堂行为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写到,词的至高境界是“无我”之境,即物我一体。而我通过这次赛课体会到,教学中也应入“无我”之境。这次上《月迹》,感觉比较顺,也比较酣畅淋漓,原因是我已经把自己融化在学生中,融化在课文中,首先把自己感动了,才能感动学生,感动别人,此其一。其二“无我”是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大胆发言。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倡导学生在自学、自悟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在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其实学生的发言比我还精彩!如谈到“一会儿”的时候,我的教学设想是继续寻月,即继续寻美,寻找理想。而学生思维的开阔让我喜悦得吃惊,有的说“因为他们害怕睡着了月亮跑了”,有的说:“因为他们还要在心里细细体味月亮的美”;还有的学生在体味“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句子时,竟然即兴说出了“喜悦因为分享而永恒”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孩子们啊,真是让我感动,又有点敬佩呢!终于明白什么叫“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孩子们啊,从你们身上我可学到不少东西呢!当然“无我”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求理解,自获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对话,更多的发挥多重对话中的组织作用和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意见。只要教师引导正确,孩子们那新奇开阔的思维会让你 有意想不到的喜悦!这是被尘世生活所蒙蔽了双眼的大人们所不会拥有的世界!

当然,在本节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品位语言环节部分,小组活动部分不够充分,形式也较为单一;课堂教学顾及的面还不够广,学生的课堂达标率还有待提高等等。

以上是我对本次赛讲的一些反思与总结。其实,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但我能从这些教学经历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帮助我成长,让我更有信心去接受生活中的挑战,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月迹

贾平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难点:对“大家都觉得满足”的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

2、小结: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板书课题:月迹

介绍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文章的线索:月迹。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

预设问题: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2、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 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望月——争执)

善解人意的奶奶给每人一杯甜酒,指出每人酒杯中都有一个月亮,喝下去,月亮就在每个人的心里。(板书:杯中饮月——人人拥有)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集体朗读)(板书:沙滩之月——满足)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板书)

3、“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 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5、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展开讨论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四、课外探究:

1、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基本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1、学生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充分,因此在大容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能较快的接受。通过预习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不再是一般的了解情节和表面内容,而是去挖掘去比较去感悟更深层次的含义。

2、特别是学生的阅读笔记,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赏析能力而且能更好的去理解文章的难点疑点。

3、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种对课文理解的延伸、拓展,甚至变成学生理性认识的探究。

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朗读较少,学生的感悟有时被老师替代。

2、在赏析过程中,自己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不够。除了要把 握好教材外还要把握好学生课堂的反应,让他们能以认真地、积极地态度投入到交流当中,真正的达到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追求无止境!追求者淡泊名利,追求者甘于寂寞,追求者乐于奉献,追求者钟情事业,追求者珍爱人生。追求无止境!在追求中找准奋斗目标,在追求中点燃希望火焰,在追求中奉献青春年华,在追求中享受成功喜悦,在追求中创造人生价值,在追求中诠释生命意义。追求无止境!……

该文章转自[初高中语文

123http:// 20

源]:

资网

下载《月迹》示范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月迹》示范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月迹 教案

    《月迹》教案 郑玉芬 教学目标 1、了解月亮在我国人们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3、品味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24.月迹(教案)

    24月迹(略读课文)【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悄、累”等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等,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

    月迹教案(合集6篇)

    篇1:月迹语文教案月迹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

    月迹教案(推荐阅读)

    《月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2、 掌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掌......

    月迹教案 2篇

    月迹教案2篇 范文一:平庸的生活也会发生奇迹,无聊的日子同样会带来安慰。我并不想刻意去追求那种石破天惊的感动,但是,那震撼心灵的感动还是从一个平常的人和平常的故事中产生,......

    月迹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

    《月迹》公开课教案

    《月迹》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小朋友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

    月迹教案[大全五篇]

    (一)深入探讨课文 1、本文极富童趣。文章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充满童心、童真、童趣。你能举例说明吗? (可书中找相关句子回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