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案(合集6篇)

2022-11-09 08:4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月迹教案(合集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月迹教案(合集6篇)》。

篇1:月迹语文教案

月迹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对“大家都觉得满足”的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

2、小结: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板书课题:月迹介绍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文章的线索:月迹。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

预设问题: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2、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望月——争执)

善解人意的奶奶给每人一杯甜酒,指出每人酒杯中都有一个月亮,喝下去,月亮就在每个人的心里。(板书:杯中饮月——人人拥有)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集体朗读)(板书:沙滩之月——满足)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板书)

3、“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5、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展开讨论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四、课外探究:

1、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篇2:月迹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七、月迹

二、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们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3、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

4、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2、难点:文中所写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学生背诵。)

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

板书:七、月迹(散文)

贾平凹(wā)

(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男,原名贾平娃。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晚唱》《商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及直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论集》等,其中《爱的踪迹》《腊月,正月》《满月儿》获全国优秀作品奖。《浮?躁》获美国飞马文学奖。 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文版及港台版本。现为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

(三)整体感知课文

1、仔细默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沙滩)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板书:“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1——4 5——3031——36

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

3、仔细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我们”寻月的过程。

明确:寻月所见: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院中望月,月 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不知道还有人。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又突然在各人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4、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

明确: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有“羡

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本课小节

5、结合板书小结。

全文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作为全文重点部分的“寻月亮”又按照“中堂里”——“院内”——“院外”的顺序来写;在寻月亮和议月亮的过程中又有着孩童“失望”——“嫉妒”、“争执”——“越发奇了”——“都觉得满足”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的顺序。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全文还贯穿了童心想象力发展的线索:“月亮是长了腿的”——“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童心想象力发展的线索,似是从月亮“外在与我”到“内在与我”,再到成了“我”的创造和标记,似乎月亮因“我”而生,顺随“我”的意思而存在了!文章所写的月迹既是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贾平凹的《月迹》。

板书:七、月迹

贾平凹

(一)深入探讨课文

1、本文极富童趣。文章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充满童心、童真、童趣。你能举例说明吗?

(可书中找相关句子回答)

2、究竟月亮是个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

明确:“月亮是我所要的”(文中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文中妹妹说)

含着喜爱,含着赞美,含着热望,童稚的语言,显得拙朴而又诚挚。

如何理解这个“好”?

“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在对月亮有了拙朴而又诚挚的意识的基础上,再“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又升华起一种认识来:“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3、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4、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奶奶”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她了解童心,对生活充满热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能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传说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二)美读课文

齐读课文。本文通过寻月的过程,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让学生自己发挥)

教师:无论哪种理解,最后都归纳到一点——“月迹”是美好的,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

拓展迁移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小组展开研讨)

(三)总结: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附板书:七、月迹(散文)

贾平凹

镜中看月

长腿,圆 亏失望

院中望月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 争执升

一人一月,月亮在心 人人拥有 之

月迹 迹

河中寻月哪一处水里都有处处都有

眼瞳见月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竟是这么多

沙滩议月

月亮是我们的印章 满足

(四)布置作业

1、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hū( )忽 jí( )妒 面面相觑( ) 争执( )满盈()袅()袅 依偎() 粗糙( )

2、本文选自 ( ) ,作者是() ,()(时代)作家。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

3、全文按照“()月亮----( )月亮------( )月亮”的顺序展开。

4、搜集两句关于写月亮的诗文名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5、文中“月亮”象征着什么?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去努力追求才能够得到。)

篇3:月迹教案设计

引入: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吟咏月亮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找寻月亮在古代星空划过的痕迹吧!(抢答):

月光曾经洒落在李白的'床前,有诗为证——;

圆月曾经高悬在深秋的中庭上,有诗为证——;

追问:这里的月儿象征什么呢?——思念

跨越千载,月亮永恒。月亮不仅映照在古人的心中,也摇曳在今人的篇章中,让我们跟随贾平凹寻找他童年的月迹?(板书——月迹)

幻灯片:贾平凹简介

幻灯片:重要字音展示(请学生上黑板)

顾名思义,月迹是月亮的留下的踪迹,在课文旁边的批注早已提炼出来(相信同学们通过都看得出),关键那寻月过程中又有着怎样的情绪变化过程呢,搜读课文,筛选信息。表明心情变化的词语)

月 迹 心 迹

院中盼月 不满足,闷

镜中看月 高兴——失望

院中望月 疑心

杯中“饮月” 羡慕——嫉妒(怜爱)

河中寻月 兴奋

眼瞳见月 惊喜

沙滩议月 满足

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筛选,本文以月迹串联成文不言而喻,是叙事线索;随着月迹的变化,寻月的进程,我们的心情也在变化着,这俨然形成一条情感线索,心理变化的痕迹——心迹(板书)。

追问,同学们,月亮从无到有,而我们的心情则是不满足——满足,个中的原因是?

(读,35段)

“我们有了月亮”而且整个天空也是我们的了,所以我们满足,难道真是拥有月亮这个星球么?(不是)月亮蕴含着什么,象征着什么呢?

—— 一种美好,一种圆满,

那我们说,追寻月迹的过程也是追寻美好事物的过程。

二、同学们,你们寻过月么?也许你们的父母亲寻过,我突然想起曾经流行的一句歌词(你们父母辈都听过)“月亮走,我也走”。之前一直不理解,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发现,原来是月亮美好的寓意吸引着我们一直追寻它呢,那你们说,月亮的美好具体是怎样的呢? 学生泛谈:圆的(形);美;静

? 幻灯片:听文赏月,请同学们找找文中表现月亮“美好”的词句 。

(提示:描写月行(动态)、月质、月色 )

月行:动态生动,读出调皮,可爱的语气,儿化音的作用(比较阅读)

月色:皎洁,纯净(夺人心魄);叠词:琅琅上口富有韵律(比较阅读)

月质:细腻、

光滑,温润(想象,童心童趣)

有没有间接表现的呢?

展示1.儿化音

表示喜爱、亲切的感情色彩或表示少、小、轻等状态和性质,更突出儿童生活的乐趣。

2.叠词

显得亲切自如,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感,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律美。

同学们,如果一个人衣服透露出他的穿着品味,那么,语言就是作家的外衣。之前说过贾平凹的语言风格是“清新高雅,明媚自然”。我想“清新高雅”,也就是指语言富有诗情画意。“明媚自然”在本文中指语言充满童心童趣。

三、同学们,月亮走,孩子们也在走,孩子们的心也在走,在追求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得到了升华。那便是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美丽的权利。 同学们,胸怀一轮明月,我们一定会拥有这美丽的天空,拥有那美丽的世界。

五、布置仿写作业

选取下面景物中的一种(也可自拟),用诗意化的语言写出景物的一次变化过程以及你独有的内心轨迹。

太阳 小草 花儿 树叶

月 迹 心 迹

篇4:月迹教案设计

月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3.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悠悠千古明月,牵动多少人的情思,于是就有了边关冷月、卢沟晓月、晓风残月,有了月形月影、月波月色,请同学们回忆咏月佳作。

……

在这月诗月文中有一篇不得不令我们动容,那就是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月迹》

二.整体感知

1. 释题(根据预习,你认为标题是什么意思;亦可围绕课文内容对标题进行扩句,初步理解)

(1)月亮运行的轨迹

(2)我们找月亮的轨迹

(3)月亮在我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

2. 文章围绕“月”写了哪些内容?

盼月 寻月 议月

3. 重点在写什么?

寻月

三.精读品析

1.初读课文,了解我们都在哪找到了月亮,每一次的寻得又有怎样的心理

( 浏览课文,划出关键词,看我们都在哪找到了月亮及每一次寻得后心理的变化)

镜中看月 高兴--失望

院中望月 惊讶--争执

杯中“饮月” 人人拥有

河中寻月 处处都有

眼瞳见月 竟是这么多

2.对寻月我们饶有兴趣,而我们又是一群孩子,言语中充满孩子的稚气,请找出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纯真的我们,月圆之夜盼望月亮,镜中月到高兴,月去失望;院中月现兴奋争执;杯中、河中、眼中,人人有月,甚感满足。一句“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我们仿佛感受到《蔚蓝的王国》中船随心动的惬意,月亮这样牵动人心,究竟的个什么呢?(议月部分)

(1)用文中的话回答

弟弟:我所要的

妹妹;好

我:我们按在天空的印章

(2)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若问你月亮是个什么,你怎么回答

(3)由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对你有何启发

生活中光明美好的东西属于每个人,只要我们努力寻求,就可得到。

4. 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一种说法,无论你把月亮比作什么,此处的月亮是孩子眼中的月,就是一个如花儿一样美好的事物,这里月亮是美好的代名词。

因此,孩子们寻月的过程也就是寻找美好事物的过程,是孩子们成长的过程,是童心升华的过程。(主题升华)

5.当然,我们这一群孩子能够找到月亮,奶奶起着重要作用。选读课文,找出奶奶的活动,并简单分析奶奶是怎样一个人。

奶奶是个线索人物,引导我们寻找美

奶奶了解童心、富有童心,充满热情,调解“纠纷”,引导我们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把我们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境地。

四.拓展延伸

有了奶奶这位高明的向导,一群真挚纯洁,富有幻想的孩子在月圆之夜, 演绎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也送给了我们一双慧眼,今天我们用自己的明眸,找一找教室里的“月亮”。

五.课堂小结

在一种温馨、融洽、热烈、向上的氛围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我们的世界充满美好,不仅在孩子们那里,也不仅在我们的教室里,她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不仅在中秋月圆之夜,也不仅在我们这堂课的45分钟里,她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里,愿我们努力寻找,人人拥有。

六.布置作业

1.收集摘抄有关月亮的诗文名句。

2.完成书后练习四。

篇5:月迹教案设计参考

月迹教案设计参考

月 迹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4、练习采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你能背出有月亮有关的诗歌吗?(也可以师先背诵《小小的船》,以“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月迹齐读课题“迹”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

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要求:1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2、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的老师做以梳理。

三、师: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1)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2)全班交流。随机理解“中堂”等词语。

3)哪段是写在中堂里寻到月亮的?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一)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上爬,……一个失望。“

理解:款款满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见到过吗?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你也见到过?(也可演示)

3孩子们看到这个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4再来读读这一段落,把孩子们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朗读,教师指点。

师:当月亮不见了时,孩子们又在院子里找到了它的踪迹,哪几段是写在院子里的事?找一找。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找,在院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议论了什么?孩子们又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交流:在院子里孩子们看到了什么?院子里的景色怎样?你从哪儿体会到的?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交流:月光下的孩子们的心里想些什么?

3、孩子们对月亮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听了奶奶的话,作者当时想到了什么?

理解:面面相觑袅袅

你读了奶奶的话,你在想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讲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老师可补充出来)

4、分角色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师:孩子们又在酒杯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上,爷爷的锹刃儿上,上湾,下湾,还有------(弟弟妹妹的眼睛里,让学生补充出来)寻到了月亮,同学们,你还能说出在哪儿还能寻到了月亮吗?

(三)、师:当三妹以为月亮是属于她时,她是什么心情,什么表情,我们呢?

(练习通过有感情朗读来体会美好的月亮,孩子们是多么向往和热爱。)

(四)、师:可奶奶却说,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并做到有根有据,分析到位。

(若学生没有注意到后面几个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文中的孩子们觉得月亮是什么呢?等问题让他们去关注这些话。)

二、总结全文。

当大家知道月亮不仅属于漂亮的三妹,同时也属于每个人时,他们满足了,他们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着了,睡得那么甜。看,睡梦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会梦到什么呢?

学生想像

同学们,明月寄相思,作者回忆童年的一个中秋夜,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师:同学们,承载着人类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样属于你们每个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三、课后拓展作业

1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诗歌,词,故事,做一期手抄报。

2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读一读,背一背。

四、教学后记:

篇6:贾平凹《月迹》教案

贾平凹《月迹》教案

教学目的:

⒈探索语言风格,理解文章内容与形式上相互依存的关系;

⒉寻找童心,归纳文章主旨,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

⒊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

⒈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⒉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凸”、“凹”——问学生读音 (tū、āo) 意义(向外突出、向内凹陷)

板书“贾平凹”——这是我国当代一位作家的名字,但是在这个名字中“凹”念“wā”。

简介贾平凹名字变音的由来。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简介贾平凹。

引出课文《月迹》。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答:文章主要什么内容?

分析课题,“月迹”即“月亮的印迹、踪迹”。

学生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

读完课文,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答案。

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

穿衣镜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

同时板书如下:

镜中月 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 惊喜→高兴→紧张→失望

院中月 玉玉的、银银的 月色 高兴

杯中月 小小的满圆 、可怜儿样 月影 幸福

水中月 银光 、多 月光 兴奋

眼中月 小小的 、多 月的美好 满足

作者写月亮,为什么要写镜子、写杯子、写院子、写小河,怎么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这里用的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化实为虚。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酒杯、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月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整篇文章读下来,有没有发现,贾平凹在这篇文章里最突出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呢?

① 话音的使用(3)。亲切、口语化,方言特色 ② 叠词的大量使用(5)。 琅琅上口,儿童口吻

第二课时

简单回顾上一课内容,提示地点的转移。

作者一会儿写这里,一会儿写那里,又是屋内又是屋外,还到了小河边,文章是不是写得很乱呢?不乱。

是什么原因使地点的转移很自然呢?奶奶的引领。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呢?寻月

月亮代表的仅仅是简单的月亮吗??暂不回答。

大家先看看第6段至第21段这一部分。

找3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奶奶、孩子们、我的旁白)

这一部分是奶奶和我们的对话。他们聊到的是月宫中的桂树和嫦娥。

这一部分不是在写寻月呀,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对话呢?能不能删掉呢?

作者写桂树表达了什么?

作者写桂树,感觉月宫中的桂树和自己身后的桂树重叠到了一起,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境,体验到了一种美的愉悦。

作者为什么要写嫦娥是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文章将三妹比做嫦娥,将凡俗与神幻融为一体,使月亮美得实在,使人美得神妙。

三妹怎么一下就乐了?仅仅是因为夸她漂亮吗?

17段“那么好个地方……”“月亮是个好”等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写月亮好的句子。直接写的、间接写的,这些说明——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不单单只代表月亮。

所以,孩子们“寻月”,实际上是“追寻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

这样看来,第6段至第21段这一部分为什么不能删除呢?

因为这一部分也在表达孩子们对月亮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

22段:“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大家为什么要争论?

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35段最后:“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

这样看来,全文都是在围绕一个中心,看似散乱,实际上没有一点多余的文字。这是体现了一个什么特点?散文的形散神聚。

再回头想想,写不同地方月亮不同的形态,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月亮的柔美、迷人,表面上在写各处不同的月,实际只写了一个心中的月亮。这也是“形散神聚”的体现。

童趣是活泼美妙的,是纯洁天真的。作者这篇文章把童真童趣写得很鲜活,同时又很好地传达了要“不断追求”的主旨。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未来属于你们。如果你们受到这篇课文启发,不断地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追求理想与未知的世界,那么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下载月迹教案(合集6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月迹教案(合集6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月迹教案

    《月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2、 掌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掌......

    月迹 教案

    《月迹》教案 郑玉芬 教学目标 1、了解月亮在我国人们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3、品味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月迹 教案

    月迹 贾平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3.情......

    月迹教案

    七、月迹 贾平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

    月迹教案

    月迹 学习目标: 1、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寻月的全过程。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3、理解月亮是“印章”的深刻含义,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

    月迹教案 2篇

    月迹教案2篇 范文一:平庸的生活也会发生奇迹,无聊的日子同样会带来安慰。我并不想刻意去追求那种石破天惊的感动,但是,那震撼心灵的感动还是从一个平常的人和平常的故事中产生,......

    《月迹》示范课教案

    庐江五中侯义祥 教材简析 《月迹》见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七课。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

    《月迹》公开课教案

    《月迹》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小朋友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