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学实录

时间:2022-02-25 17:03:17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月迹》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月迹》教学实录》。

《月迹》教学实录

一、激情导入

(教师满面笑容走进教室,师生问好,鼓掌)

师:听说咱们这个班的同学充满智慧,富有灵气,敢于创新,这节课老师来亲自领略一下同学们的风采。好不好?(借本校初一242班上课)

生齐答:好!

师:同学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与月相关的诗句。

生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生2: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生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  白)

生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 轼)  

师:好,这里的婵娟代指月亮。

师:大家平时很用心,积累了很多古诗句。这些诗句,在今后写作时都可以运用。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与月相关的文章(板书《月迹》贾平凹w

)。这里贾平凹的“凹”读w,他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二、课文美读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然后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  

(教师巡视,发现大部分同学已认真读完)

师:大部分的同学已读完,请大家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屏幕显示:倏sh忽 袅袅nio 嫉jí妒  掬j 淙cóng  面面相觑qù

师:如果给标题前加上一个动词,组成动宾短语,该怎么加?

生1:寻月迹

生2:看月迹

生3:感月迹

师:是“感受月迹”吧。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还可以说—--发现月迹、争抢月迹、议论月迹……下面请同学们从任意一个角度说话,概括课文的内容。用“这是一篇……的文章”说话。下面开始发言。

生1:这是一篇写观察月亮的文章。

生2:这是一篇写观察月亮踪迹的文章。

生3: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生4: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

生5: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笑声)

师:你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这个问题问得好,等一会儿,老师会告诉你答案的。

生6:课文写了孩子们在屋里找月亮,在院子里听月亮的传说,在酒杯里看月亮,在院外寻月亮,在河滩上感悟月亮。抒发了对月亮的遐想和对童年的怀念。(全班热烈鼓掌)

师:她不仅从文章的层次,而且从主题上概括了这篇散文,很好。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课文的标题是“月迹”,围绕月迹,课文写了孩子们的哪些活动?  

(每找一个内容请学生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进行朗读)

生1:写了孩子们在窗前的穿衣镜上发现了月亮。

师:请你把这一段朗读一遍。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读得有感情有情味。

生2:还写了孩子们在院子中找到了月亮。

师:找得好,这一部分写得很有情趣,主要用了什么手法写的?

(几个学生小声说:对话。)

师:对,对话描写。下面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有十多个同学举手,争着要读。)

师:请你们三位同学来,这位女同学读奶奶地说的话,这位男同学读“我们”说的话,这位女同学读作品中叙述的语言。开始。

(学生很有感情的读了5到21自然段。全班响起热烈掌声)

师:三位同学可以说读的声情并茂,请问还写了哪些活动?

生:还写了沙滩上看月。

师:对,这一部分请全班同学齐读。大家找到了位置吗?

生齐答:找到了。

师:同学们读的时候感情要充沛,文中对话的地方写得很精彩,要用充满童趣的语气来读,“月亮是个什么呢”中“呢”字读时声音稍轻延长,要充满深情向往而带有疑惑的语气读,“月亮是个好”中的“好”字要读得干脆有力。老师先给你们示范一下。  

(老师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下面全班齐读,开始,读!

(全班齐读31自然段至最后自然段)

师:还写了哪些?

生1:酒杯中的月亮。

生2 水中的月亮。

师:同学们很专心,找的比较全面。老师将你们找的归纳如下,请看屏幕。

屏幕显示:镜中之月 院中之月  杯中之月 水中之月  沙滩之月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内容看起来有点…

生1抢着说:有点散。

师:同学们,你们说呢?

生2:我觉得不散。因为所有的内容都围绕“月迹”在写。

师:有道理,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

生齐答:散文!

师:它的特点是……

生(齐):形散神不散。

师:对。所谓的“神”,就是文章的思想感情。课文围绕寻找月亮的踪迹,写了镜中之月、院中之月、杯中之月、沙滩之月、心中之月,实际上都是紧扣“月迹”在写,表达作者那种月一般纯洁、真挚、明亮的心境,这就是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点。

三、赏读品味  

师:课文写了“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河中月”、“沙滩月”,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在你最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中做好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同座位交流自己的体验,谈谈欣赏的原因。

师: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第5自然段:“满满的”写月亮的满圆;“玉玉的、银银的”写月光的洁白;“粗粗的”写桂树的粗壮;“疏疏的”写枝叶的稀疏;“累累的”写花朵的繁多。叠词的运用充满童趣。请同学们注意积累。

生1:第3自然段“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月亮写活了。

师:把月亮的情态写得很有韵味。

生2:我补充一点。这一段中“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一句还照应了前文。

师:照应了前面什么呢?

生3:照应了前面“盼着月亮”。

师(点头)对。

生4:我品的也是第三自然段。我把“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改为“深情地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笑声)这就把月亮比作一个美女,她偷偷溜到“我”院里。拟人手法很传神。

师:这位同学的品析也很传神,有创意。

生5:24自然段中动词“浮”、“颤”用得好,写出了月亮轻盈的特点,还说明作者童心未泯。

师:品味得非常细腻有感情,老师也受到了启发。

生6:35自然段是本文的寓意所在。这月亮象征了人们追求的美好事物,只要我们勇敢执著地追求,美好的事物就在我们心中了,“那无边无际的天空”才属于我们。(全班鼓掌)

师:同学们的发言精彩纷呈。刚才这位同学实际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的确如此—我们只要善于发现美,追求美,美就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了。

生7:第三自然段中的“爬”字把月亮拟人化;“失望”一词写出作者童年对月亮依恋的感情。

生8:我发现本文的对话很有特点。如“月亮进来了”就把读者的视线引到了月亮上;6~9自然段不仅起到过渡的作用,而且写出了孩子好奇的心情; 18~21自然段写出争执的原因;26自然段由奶奶的一句话结束了争执,将孩子们引到更远处寻月;32~34自然段评价了月亮在孩子们心中的位置。文中,奶奶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全班热烈鼓掌)

师:太妙了。老师还没有发现这一点——奶奶的话起着推动情节作用。这位同学的也是一位发现美的人。  

生9:28自然段中“细细的”、“净沙”等词写出了河水的静,沙的细腻,月亮的皎洁。表达出夜晚沙滩的柔和与光亮。

师:很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来品味字句。

生10(即前文提问的同学):26自然段中“月亮是每个人的”说得真好,只要我们发现美,执着追求美,美就属于我们每个人了。

师:看来,你已经解答了前面提出的疑问。有悟性!  

生11:我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它把读者带进了甜美的回忆。我还发现文章有首尾呼应的特点。开头说“不觉满足”,结尾又说“觉得满足”,他告诉我们,找到了月亮就找到了希望,找到了希望就满足了,

师:这位同学在文章结构上又发现了一个亮点------首尾呼应。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老师很受启发。

师:上面同学们对课文优美的词句品味细腻独特,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生1:因为月亮就是一个美好的目标。告诉我们要勇于追求这个目标。

生2:作者想要记录月亮留给他们的美好的东西。

生3: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师:(屏幕显示)是啊,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变化的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通过记叙寻月的过程,描绘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美好事物。  

四:诗意仿写

师:刚才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贾平凹借景抒情的美文《月迹》,请同学们模仿课文的手法,从下面提供的自然景物中任选一种,展开想象,用儿童化的语言写出其特征及你的感受,一百字左右,时间3到5分钟。

太阳 月亮  小草  树叶 荷花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并与个别同学交流。3分钟过后,教师发现一部分同学已写好。)

师:老师发现有部分同学已经写好,有的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有诗意,很有文采。下面请几位同学交流一下。

生1: 昨夜,第一片落叶无声无息地降落;今晨,第一丛落叶消失在风雨中。我深情地捡起它,仿佛听到它在叹息:从青青的嫩芽到枯萎的黄叶,我逝去了!等到寒冬过后,我将和泥土融为一体,成为护花使者。  

如果真有所谓的下辈子,我愿做一片落叶。  (热烈鼓掌)

生2:夏天来了……荷花开了!在看似肮脏乌黑的泥塘里,冒出了一枝雪白雪白的荷。纯白的花瓣拼命地向外伸延着,一点一点缓缓地生长。终于,一瓣压着一瓣,重重叠叠地盛开了。花瓣根处一点点粉红,淡淡的像被洗过似的,被那雪白的露珠晕染开来;鹅黄色的花蕊结满了花粉,散发着香气。素雅的外表里永远贮存着馨香。   (热烈鼓掌)

生3:一次,我和往年一样地坐在桌旁等月亮,我看时,那静静的夜空中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了上来。啊!今年的月亮比往年的圆。啊!今年的月亮比往年的大。啊!……这时我想起了小时候背过的一首古诗:“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的确,大自然塑造出了无以伦比的奇迹。这无疑让我感到大自然的伟大。  (热烈鼓掌)

五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的交流非常精彩,大家真是发现美创造美的人。生活中处处有美,只要同学们更好地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生活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丽!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学生热烈鼓掌)

二、孙木《月迹》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学习追寻行文线索,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送首歌给同学们,同学们想听么?

生:(齐)想。

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老师既不饮酒,也不和青天对话,想问问同学们,什么时节是赏月的最佳时节?

生:(齐)中秋节。

师:那就请同学们跟随贾平凹先生的脚步,一起去追寻月亮的踪迹吧。(出示幻灯片,课文题目、作者简介。)

首先,老师要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生:(依次逐个齐声念出了正确的注音)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完成课文整体感知的内容。可自行完成后,在小组内进行简单的交流。然后请各小组派代表自由展示。

生:(3分钟后)第七小组代表发言:

生:课文写了孩子们在屋里找月亮,在院子里听月亮的传说,在酒杯里看月亮,在院外寻月亮,在河滩上感悟月亮。抒发了对月亮的遐想和对童年的怀念。(全班热烈鼓掌)

师:她不仅从文章的层次,而且从主题上概括了这篇散文,很好。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课文的标题是“月迹”,围绕月迹,课文写了孩子们的哪些活动?  

生1:写了孩子们在窗前的穿衣镜上发现了月亮。

生2:还写了孩子们在院子中找到了月亮。

生:还写了沙滩上看月。

师:对,大家找到了位置吗?

生齐答:找到了。  

师:还写了哪些?

生1:酒杯中的月亮。

生2 水中的月亮。

师:同学们很专心,找的比较全面。老师将你们找的归纳如下,请看屏幕。

屏幕显示:镜中之月 院中之月  杯中之月 水中之月  沙滩之月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内容看起来有点…

生:有点散。

师:同学们,你们说呢?

生2:我觉得不散。因为所有的内容都围绕“月迹”在写。

师:有道理,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

生齐答:散文!

师:它的特点是……

生(齐):形散神不散。

师:对。所谓的“神”,就是文章的思想感情。课文围绕寻找月亮的踪迹,写了镜中之月、院中之月、杯中之月、沙滩之月、心中之月,实际上都是紧扣“月迹”在写,表达作者那种月一般纯洁、真挚、明亮的心境,这就是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点。

师:同学们理解了散文的特征后,请同学说说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

生:(科代表发言):这月亮象征了人们追求的美好事物,只要我们勇敢执著地追求,美好的事物就在我们心中了,“那无边无际的天空”才属于我们。(全班鼓掌)

师:同学们的发言精彩纷呈。刚才这位同学实际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的确如此—我们只要善于发现美,追求美,美就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了。

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生1:因为月亮就是一个美好的目标。告诉我们要勇于追求这个目标。

生2:作者想要记录月亮留给他们的美好的东西。

生3: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师:(屏幕显示)是啊,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变化的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通过记叙寻月的过程,描绘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美好事物。  

师:刚才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贾平凹借景抒情的美文《月迹》,请同学们模仿课文的手法,从下面提供的自然景物中任选一种,展开想象,用儿童化的语言写出其特征及你的感受,一百字左右,时间3到5分钟。 五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的交流非常精彩,大家真是发现美创造美的人。生活中处处有美,只要同学们更好地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生活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丽!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学生热烈鼓掌)

三、《月迹》(第1课时)课堂实录及评点

浙江省湖州市东风小学肖绍国/设计、执教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评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款款、玉玉、银银、痒痒、酥酥”等词语,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的叠词,体会叠词和儿化在表达中的妙处;

2.在感情朗读中,寻找作者童年寻月的线索,体会作者或急切、或惊喜、或甜蜜、或温暖、或惬意的心情;

3.感受贾平凹笔下月亮是淡淡的、酥酥的、甜甜的,品味作家的心亦是淡淡的、酥酥的、甜甜的。

教学过程:导入

师:如果马上就要上课,老师和孩子之间肯定有一点儿陌生,有一点儿生疏,有那么点儿不自在,是吗?

生:是。

师:咱得先认识一下,先聊一聊,跟着咱们就上课,好吗?

生:好。

师:咱们是制锦市街小学六年级几班的孩子?

生:五班。

师:六.五班的孩子,好的。老师来自浙江,离大家很远。前天肖老师坐了一个晚上的

火车从杭州到了咱们济南,千里迢迢来为大家上课,很有缘分啊,既然是初次见面肖老师给大家带了几份礼物,因为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是吗?

生:是。

师:这些礼物是什么呢?就是我在上课之前肖老师要为大家高歌几曲,下面老师很期待。其实时间很有限,肖老师不可能把每首歌都很完整的带给大家,我只是唱这些歌曲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旋律,然后你觉得这个歌我好像会唱,哪个孩子跟着跟着就接着往下唱,这个游戏会玩吗?

生:会。

师:好像在哪儿看过?哪儿看过?

生:在一些广场上。

师:在咱的市民广场看过,在电视上看过吗?

生:看过。

师:那是什么电视啊?

生1:《我爱记歌词》。

师:是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咱就那么玩儿,玩儿着玩儿着咱就上课,好不好?生:好。

师:哪首歌会接,哪个孩子就接。如果大家都会接,大家一起接,每首歌再回答肖老师一个问题,行吗?

生:行。

师:每首歌回答我一个问题啊。“行”,你看这北方人“行”的后鼻音特别到位啊。好咱们开始,真的唱了啊,真的唱了。那我就唱了啊,第一首:“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迎面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生:(教师把话筒给学生)听妈妈讲那快乐的故事。

师:那过去的事情那快乐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只要开心就行了。这个孩子接上去了,好的不错,回答一个问题,月亮在哪儿了?

生:在天上。

师:(笑)废话,难道月亮掉地上来了吗?(唱)“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在哪儿?

生:在白莲花里。

师:在白莲花的云朵里躲着哩,是吗?好的咱继续玩儿,好玩儿吗?

生:好玩儿。

师:其实不怎么好玩儿我知道的,你们这么多人,肖老师大老远来了。不好玩儿也好玩儿了啊,好继续玩儿,玩儿第二个。(唱)“半个月亮爬上来,啦啦啦啦,爬上来。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啦啦啦啦,梳妆台。”有人会唱吗?(学生摇头)没有没关系。我唱的都是很老的歌曲,等会儿我会唱流行歌曲,先回答这个问题,这会儿月亮又跑到哪儿去了?

生1:梳妆台。

师:梳妆台前一般都有--

生1:嗯,姑娘。

师:哎呦废话,不不不(众人笑),就好比你这么漂亮站在梳妆台前面,我是说梳妆台前面的姑娘一般对着的都是什么?

生1:镜子。

师:那月亮跑哪儿去了?

生1:月亮在镜子上。

师:那是镜中月,你看真有意思,好的。咱们唱第三个,大家听一下,第三个歌曲这么唱:“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会唱吗?不会唱没关系,又唱了一个老的歌,还说是流行歌曲,没关系,这会儿月亮跑到哪里去了?遥远的夜空,这个月亮照着家乡的小桥,那月亮跑到哪里去了?小桥当中的那个水里,那是乡村的月亮是吧?是吗孩子们。

生:是。

师:好的看这个,“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温暖他心房。”月亮跑哪儿去了?

生:城里。

师:又跑到城里边去了,真淘气啊,一会儿跑到乡村,一会儿跑到镜子里面,一会儿跑到白莲花般的云朵里,一会儿又跑到城里面,最后再看这首歌,大家肯定都会唱,会唱我们一起唱好不好?

生:好。

师:“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你去看一看,你去想一想,月亮代表我的心。”月亮跑哪里去了?

生:心里。

师:这会儿月亮跑咱们心里去了,好了不玩了,再玩就没法上课了,咱们上课好不好,好上课。

师:孩子们现在还紧张吗?

生:不了。

师:还生疏吗?

生:不了。

师:还上课吗?

生:上。

穿梭古今,追寻永恒的月亮

师:好咱们上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作--《月迹》。抬起你的

手跟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和作者的名字--月,床前明月(没光),月上柳梢(没头);

迹,蛛丝马迹,了无踪迹。(板书:月迹)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这个“凹”字在

这里应该念“w”,它并不是一个多音字,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

中写到过自己名字的来历:小时候父亲给他取名叫“平娃”,“娃娃”的“娃”,长大以后他用

“娃”字的谐音“凹”字代替了,这个字在陕西方言中就念“w”。(板书:贾平凹w)来,让我们来齐读课题和作者的名字。预备--齐!

生:月迹,贾平凹。

师:真好听,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描写过月亮的踪迹,咱们不妨一起先来吟诵几句。譬如诗仙李白写到--(大屏幕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生: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师:王维有诗云--(大屏幕出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张九龄看到--(大屏幕出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张若虚感叹到--(大屏幕出示: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师:跨越千载,明月永恒,追寻着月亮的踪迹,你发现刚才这些诗人笔下的月亮踪迹分别出现在了哪些地方?你说--

生1:海上。

师:在大海上。你说--

生2:江面上。

师:是在春江之上。还在哪儿?你说--

生3:还在松林之间。

师:还在那松林间。还在哪儿?第一个。

生4:天山上。

师:好,在天山之颠。那么,贾平凹笔下的月亮踪迹又会出现在哪里呢?来,放开声音,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寻找:平凹笔下的月亮都跑到了哪些地方去了?明白了吗?按照自己的节奏,放开声音读课文好吗?

生:好。

师:完完整整的、从头至尾、一字不落的把文章读一遍,好开始。

(学生自由读课文)

摩挲语词,追寻躲闪的月亮

师:好,同学们读课文读得非常带劲儿,看得出,随着你们读完课文的最后一个字儿时,你们的心也肯定跟随着贾平凹,一同去寻那个月了。还是那个问题,平凹笔下的笔下的月亮跑到了哪些地方去了?逮着一个说一个,你说--

生1:平凹笔下的月亮跑到穿衣镜上了

师:那是镜中月,孩子,把它写一下(板书:镜中月)。

师:好的,还跑到哪里去了,你说--

生2:月亮还跑到了葡萄叶上。

师:葡萄叶上,瓷花盆上,在爷爷的锹刃上,还跑到哪儿去了?

生3:还跑到了河里面。

师:河里面,那是水中月(板书:水中月)

师:还有吗?你说--

生4:月亮还跑到了酒杯里。

师:那是杯中月,好极了。(板书:杯中月)这么多,还有。

生5: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

师:还在眼睛里,那是眼中月。(板书:眼中月)还有吗?

生6:还跑到了院子里。

师:那是院中月(板书:院中月)最后跑哪儿去了?睡着的时候跑哪儿去了?

生7:跑到了他们的心里。

师:那是心里,是的。最后哪里的月亮睡着了?

生:空中。

师:那是空中月。(板书:空中月)夜空之中的月亮,同学们真会读书,短短的一篇课文读完了,迅速的就找到了平凹笔下月亮躲藏的地方,真好,现在请你回味一下,你在第一次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拿到这篇文章的?

生:两天前。

师:两天前,咱们就读了是不是,你觉得同一轮明月,在平凹的笔下和古人的感觉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很明显不一样,所以现在老师请你回味一下,你在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时,或者刚才在课堂上你再次读完这篇课文的时候,你的心不知不觉地被平凹哪些直接描写月亮的词语给吸引了?或者说平凹哪些直接描写月亮词语带给你别样的感觉?不一样,哎真的不一样,这个平凹可以有,别人这个真没有。来,别去找书了,迅速第一时间说出你的真心感受。

生1:我看到款款。

师:注意什么词儿。

生2:玉玉银银。

师:玉玉银银,你来--

生3:我看到的是“白光光的”。

师:白光光的,好的,还有继续,还有哪些词儿,不一样的。你说--

生4:“酥酥的。”

师:酥酥的,你说--

生5:闪闪的。

师:闪闪的,你说--

生6:悄无声的。

师:哎呦那感觉太好了,还有吗?

生7:淡淡的痒痒的。

师:淡淡的痒痒的,别人想有也没有。你说--

生8:袅袅。

师:袅袅的气息,多好,还有吗?

生9:绒绒的。

师:绒绒的。是的,发现孩子们你们关注的词语或写月亮的动态,或写月亮的形状,或写月亮的气息,或写月亮的颜色,老师还特地把大家伙儿谈到的这些个儿词语筛选了

一下,排成了六排,大家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六排词语,第一排:款款地、渐渐地、

慢慢地、匆匆的;第二排:玉玉的、银银的、淡淡的、痒痒的;第三排:小小的、酥酥地;第四排:溶溶的;第五排:闪闪的;第六排:白光光的。)

师:横着,一排两排三排,有的四个词儿,有的三个词儿,有的两个词儿,有的一个词儿,为什么要这样排呢?联系板书,孩子们两厢对照,哪些同学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你已经发现了,你来说--

生1:我知道镜中的月是款款的渐渐的慢慢的匆匆的。

师:奥你觉得镜中月跟第一排对准了。你发现了一个秘密,还有谁发现了?

生2:我发现院中月和第二排是一样的,杯中月是第三排,水中月是第四排,眼中月是第五排,空中月是第六排。

师:奥你一口气儿把后面的五排字跟那面的一一对应关系给找到了,是的,每一排词语就代表着月亮所到的一个地方,真有趣儿,咱们请一个孩子来读一读这六排词儿,谁来读,好我请你读--

生3:款款地、渐渐地……

师:哎不急,既然我叫你读了,也没人跟你抢对不对,咱们就慢慢读,是这种感觉--(教师范读)款款地、渐渐地、慢慢地、匆匆的。有那种感觉好吗,好你来读--

生3:款款地、渐渐地、慢慢地、匆匆的;玉玉的、银银的、淡淡的、痒痒的;小小的、酥酥地;溶溶的;闪闪的;白光光的。

师:读得很好听。有没有发现这些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什么特点?都是什么词儿?生:都是叠词。

师:都是叠词儿是吗?都是叠词儿带给你什么感觉呢?听老师读一下,用心来体会,由这些词语你在听的过程中它会带给你一个又一个不停的感觉,你来听一下--(教师范读)款款地、渐渐地、慢慢地、匆匆的;玉玉的、银银的、淡淡的、痒痒的;小小的、酥酥地;溶溶的;闪闪的;白光光的。你眼前好像看到了什么?你说--

生4 :月亮不同的样子

师:你看到了月亮一个个不同的样子,是吗?你嘴巴里好像有什么味道?你说,什么味道?

生5:酸酸的。

生2:我感觉平凹笔下的月亮是玉玉的、溶溶的、酥酥的。

师:好极了,这是你的感觉,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太一样。

生3:我感觉平凹笔下的月亮是渐渐地、玉玉的、白光光的。

师:好极了,你呢?

生4:我感觉贾平凹笔下的月亮是玉玉的、酥酥的、溶溶的。

师:好极了,你的感觉?

生5:我认为应该是闪闪的、白光光的。

师:三个。

生5:慢慢的。

师:还有慢慢地,是吧好的,不选了啊,如果这样选的话,咱们这节课都选不完,因为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放在一起有很多是组合的概率,是不是?

生:是。

师:但是我非常珍惜大家的不同感觉,因为那都是非常真实的感觉。我发现有很多孩子对平凹笔下的月亮是“玉玉的”、“银银的”、“痒痒的”、“酥酥的”这两排词语的感觉特别好,这两排词语都是写孩子们在哪里找到的月亮呀?

生:在院子里。

师:来,让我们先到庭院中去找一找月亮,拿起一支笔来,孩子们做这么一件事情,请你把在院中月当中含有“玉玉的”、“银银的”、“淡淡的”、“痒痒的”、“小小的”“酥酥的”

这些词语所在的那个小段落,恐怕是两个段落,也可能是三个四个段落,凡是含有这些词语的,请你用波浪线把它画下来,然后在心里读一读,感受感受平凹笔下月亮的味道,挺清楚了吗,好来画吧,画好了举手,注意是画一个段落,不要画一个词儿,把这个段落全部画下来。

(生划句子,读语句,各自体会。)

师:都画好了吗,孩子们,谁来把你画下来的那个段落读给大家听一听。这边的孩子们都好了吗?好了把手举起来。来先请你读,你画下来的那个段落--

生1: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

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桂树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师:请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从这一段就能感受到这个月亮,贾平凹写的这个月亮就感觉,读的时候,读“淡淡的”、“痒痒的”就感觉身上有这种感觉了,所以感觉非常美写的。

师:咱们一起带着这位姑娘的感觉,(大屏幕出示上句)我们先来齐读这个句子,好吗?来,“我们都面面相觑了”预备读--

生: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桂树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师:平娃、二弟、三妹这仨孩子,倏忽间,感觉到身后有一个怎样的气息?倏忽间感觉到头顶心儿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痒痒的。

师:倏忽间感觉到嘴巴里好像有了什么味道?什么味道,甜甜的味道。倏忽间他们的双脚好像踩到了什么东西?

生:月。

师:月亮上落满了桂花的叶,疏倏忽间他们的身体好像不知不觉地靠在了什么地方?

生:桂花树上。

师:是的,这是描写孩子们在月宫里的感受,孩子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在人间看到了怎样的光?(课件出示句子: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看天空,星儿似乎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看到了怎样的光孩子们。

生1:玉玉的、银银的光。

师:玉玉的银银的,感觉这种光以什么色调为主?

生1:应该是玉的颜色那种。

师:以什么色调为主?

生1:以白色为主。

师:但是这种白跟普通的白色又不一样?

生1:因为它发着光。

师:这种光白是晶莹剔透的白的感觉,是吗?

生1:是的。

师:是的,孩子们之所以有月宫的感觉,那是因为在人间看到了怎样的月亮。来--生2:“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师:是的,看到明显大多了的月亮。孩子们之所以有月宫的感觉那是因为在人间还看到了怎样的花?桂花是全部盛开的吗?你说--

生3:是骨朵儿。

师:怪不得香味是那么的--

生3:芬芳迷人。

师:淡淡的那种感觉是吗?孩子们之所以有这种感觉那是因为在人间知道了其实在月亮里也有一棵什么树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师:(音乐:《琵琶语》响起)把你的眼睛闭上,让我们随着老师的描述,一起走进平娃的那个院落,走进美妙的月宫: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你瞧,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累累的骨朵儿。抬头看,月亮正在头顶明显也大多了,也圆多了。当我们从奶奶那里得知月亮里也是一棵桂树的时候,霎那间,我们的身子轻

了,飘起来了……睁开眼睛,你现在仿佛在哪儿?

生1:月宫里。

师:你头顶心儿有什么感觉?

生1:淡淡的痒痒的感觉。

师:你嘴巴里有了什么味道?

生1:甜甜的味道。

师:请你起立,站起来,你就想象这你的头顶心儿有一种痒痒的感觉来读这段话。

师:真好,请坐。请你起来,你现在在哪儿?

生2:月里。

师:你就想象着你的嘴巴里有一种甜甜的味道,从心里读出这段文字。

生2: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

师:真是太好了读的,还有谁来读吗?你来读好吗?你就想想着你的双脚有一种软软的感觉。

生3: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

师:是的孩子们,你们就一起想象嫦娥仙子柔柔地看着你们的感觉,我们一齐从心里来读读这段话。“我们都面面相觑了,”读--

生(齐):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桂树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杯中饮月,追寻酥酥的月亮

师:现在那些孩子嘴巴里真有一种淡淡的甜甜的味道了?举手。请你们咂咂嘴。(孩子们咂咂嘴巴,轻轻地笑。)哪些同学头顶心儿上有痒痒的感觉?举手。挠挠头。(孩子们轻轻地挠头,轻轻地笑。)好的,还画下了其他的词儿吗,那些段落小小的、酥酥的,谁划下来了?哪个孩子画下来了,好,你来读。

生1: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

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1:我体会到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理,就是好像体会到作者那些童真,他想象到月亮在酒杯里的那种感觉,特别美。

师:它在酒杯里,而且它还在--

生1:每一个人的心里。

师:我知道,它在酒杯里干嘛来着--

生1:酥酥的颤。

师:酥酥的颤,好的孩子们,请关注这个“酥酥”,来咱们拿起笔来,我们一起来写一个“酥”吧,好吗?你们写在这个字儿的旁边:左边是一个“酒”字的半边,右边是一个“禾苗”的“禾”,你想呀,禾苗结出的“籽儿”浸泡在“酒”里边,经过发酵,那还不松、软、脆呀!这里指什么浸泡在了“甜酒”里边?什么?

生:月亮。

师:松吗?软吗?脆吗?到底是松还是脆我也说不清楚,好,现在请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平娃,就是二弟和三妹,来,举起你手中的那杯酒,好比你手中有一杯甜酒,根据老师的动作,咱们一起来做动作,举起来了吗?有的孩子还没举,你不会喝酒啊,好比你手中有一杯甜酒,我们都举起那杯酒,果汁儿,里面就有一个小小的满圆。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

师:捧着,捧着,别动,你千万别动,你看你一动(孩子们笑了。)便酥酥地颤,化开来了,你看见了吗?

生1:我看见里面真有月亮。

师:你动了你看见月亮怎么了?

生1:在酥酥的颤。

师:它在怎么样的酥酥的颤。

生1:它在慢慢的……

师:它的形状变成怎么样了?

生1:变得……

师:一下子就碎了是吗,酒杯壁上一下就化开来了,你也颤了,你发现了吗?

生2:我发现月亮就像一个满圆,后来手一颤,它就好像砸碎在玻璃里一样。

师:它就好像砸碎在玻璃里一样,“唰”的就在酒杯当中印开了。你也动了,你发现了吗?月亮怎么了?

生3:我发现月亮在酥酥的颤。

师:我知道他怎么颤的?

生3:手一动它就慢慢的化了。

师:慢慢的化开,想百叶窗一样的感觉是吗?你看见了吗?你刚才也动了,你看见了什么?

生4:我看见月亮一圈一圈儿的分散了。

师:一圈一圈儿的,沿着那个酒杯壁就分散开了是吗?你刚才也动了,你看见月亮怎么了?

生5:慢慢的开始往边上移了。

师:往边上移了,不就一下跑到酒杯壁上了,再一看好像就没了,是不是?哎就是这种感觉,很多孩子还不敢放下这个酒杯,生怕一放下月亮就没有了,好,同学们都捧起来,把月亮都喝进肚里去,(生笑,做喝酒样子)别一饮而尽啊!要慢慢地呷上一口,来,

这样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

生:心里了。

师:手捧酒杯,眼瞧月儿,你此刻的心情怎样?

生1:满足。

师:很满足。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2:很开心。

师:是的,带着这种满足开心的感觉,我们来读这段话,“我们都看着……”预备齐--

生(齐):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了。

心中怀月,追寻静谧的心梦

师:当孩子们都将“杯中月亮”都喝进自个儿的肚里去的时候,还以为月亮真的是自个儿的了,可是不想奶奶却说:“月亮是我们大家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后来,孩子们又在庭院中的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了呢?在哪儿?你说。

生1: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锹刃儿上。

师:是的,在葡萄叶儿上、在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锹刃儿上,(音乐:《琵琶语》再次响起)你又会发现怎样的月亮?你或许看到的是藤萝摇曳的葡萄叶儿上的月亮,风一

吹……你或许看到的是鼓起小肚皮的瓷花盆儿上的月亮,你绕着她走……你或许看到的是明晃晃的锹刃儿上的月亮,你向她哈了一口气……是小小的、圆圆的、扁扁的、模模

糊糊的、清清晰晰的,还是怎样的呢?,选择一个地方的月亮写下去,用上叠词,注意一定要用上叠词儿,最好来点儿儿化,平凹的语言的那种味道,选择一个地方的月亮,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月亮,写一写,好不好,拿起笔来。(大屏幕上出示,第一排:妙极

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发现了……第二排: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瓷花盆儿上发现了……第三排: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爷爷的锹刃儿上发现了……)

(学生们在悠扬的音乐声里,想象着,书写着。)

师:好,孩子们,你看到是葡萄叶上,是瓷花盆上,还是爷爷的锹刃儿上,还是和那个孩子一样看到的是瓦片上的月亮呢,我不知道,你看到的是哪儿的月亮,来你来,带到这个句子当中去,说一说--

生1: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爷爷的锹刃儿上发现了那银银的,闪闪的,亮亮的月亮,当我哈上一口气,那闪闪的月亮却又变得朦胧了,给了我一种神秘的感觉。

师:银银的,闪闪的,亮亮的月亮,你向它哈了一口气,它又变得模模糊糊了,就是那种想捉它却又--

生1:却又捉不着。

师:想捉又捉不着的感觉,好极了,你来

生2: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上发现了,月亮小小的,依附在叶子上缓缓下滑,晶莹动人,让人于心不忍。

师:我没有听清楚,月亮是小小的,晃动不停,依然在叶上缓缓而下,叫人不忍心,好像月亮一不小心就会落到地上。是的,赶快捡起那颗晶莹剔透的月亮,好的孩子们。你呢?

生3: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发现了,葡萄叶儿随着微风轻轻的摆动,那叶上的满月也轻轻的柔柔的随着微风舞蹈,这是那么的和谐美满。

师:这是风吹葡萄叶,随着叶儿动那种感觉多美妙啊。好的,你看到的--

生4: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看见了闪闪的月亮,它正映在

玉玉的叶子上,朦朦胧胧的并不是很清楚,微风掠过,月亮沙沙作响,跳起了舞来,那么美丽,那么璀璨夺目。

师:我看到的是一个在葡萄叶儿上沙沙舞蹈的月儿的美妙的舞姿,那是一位快乐的少女在歌唱,在跳舞。好的你呢?

生5: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发现了小小的明晃晃的月亮,突然一阵风吹过,月亮就柔柔的慢慢的摆动着舞蹈着。

师:月亮就慢慢的挑起了她的慢三步舞蹈,然后你跟着她跳了吗?

生5:恩对。

师:我想你肯定会跟着她跳,因为你是一位多么诗意的姑娘啊,好极了,好的,还有谁?好你来。

生6: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发现了,小小的柔柔的月亮。风轻轻一吹便跟着葡萄叶儿摆动起来,显得那么宁静柔和。

师:是的,葡萄叶儿在摆动的时候月亮跟着葡萄叶儿在走,你走了吗?

生6:走了。

师:那叫月亮走--

生6:我也走。

师:你也走,你肯定会走,好,都是葡萄叶儿上,还有哪里?还有没有,写其他地方的月亮,瓷花盆上啊,瓦片儿上的,好你先来,你是在哪儿?

生7:爷爷的锹刃儿上。

师:你是爷爷的锹刃儿,你看你是男孩子就是喜欢劳动,来。

生8: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爷爷的锹刃儿上发现了,一个小小的月亮,它是这般亮的。

师:它是这般儿亮的,你这种感觉还真有平凹的味道,小小的满圆儿,它是这般儿亮的,你一下子看见了是不是,你千万别去摸它,锹刃儿挺快的,小心别伤了你的手。好的,那瓦片儿上的那个姑娘呢?来你来,你看到的是瓦片儿上的月亮是吗?

生9:妙极了,它真没有走,我们很快就在瓦片儿上看见了扁扁的小小的月亮,你对它哈一口气,它就变成了蒙蒙的。

师:变成了什么?蒙蒙的是吗?好的,那瓦片儿不是在房子上吧,应该是落在地上的一块儿瓦片是吗?如果在房子上你对它哈气儿能哈吗?呵呵,好的好极了,孩子们。这就是你们看到的月亮,跟平凹的那种感觉还真的有点儿相似,我说平凹可以有,咱们也可以有,那种感觉,就那种感觉,就在自己心间的那种感觉,很直接,就是瞬间的感觉,味道非常棒,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看到的月亮都有这样的感觉,李白看到的却是孤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王维看到的却是清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张九龄看到的却是思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看到的却是惆怅--“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这是为什么呢?你想过吗?

生1:因为作者的心情不同,写出的文章也是感情上有所不同的。

师:心情不一样,文字就不一样。这是为什么?

生2: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也有不同的经历,所以贾平凹的感受呢就是他把月亮写得非常非常的美,然后给人很亲近的那种感觉。

师:那月亮其实就在平凹的哪里?

生2:在心里。

师:那月亮仅仅还是月亮吗,我相信那月亮其实是平凹的一个--

生2:嗯……

师:他有三妹,月亮是他的--

生2:朋友。

师:是朋友还不如是他的四妹子。(生笑)这是为什么你考虑过吗?

生3:因为他们所在的地方不同,看到的月亮也就不太一样。

师:地方不一样,心情也就不一样,月亮就不一样,是吧,还有什么?你来说--生4:它们的意境不同。

师:他们的意境不一样,他们的感觉就不一样,他们的心情就怎么样?

生4:不同。

师:所以笔下的月亮就怎么样?就不一样了,所以心是玉玉的,月亮也是--生:玉玉的。

师:心是银银的,月亮也是--

生:银银的。

师:心是淡淡的,月亮也是--

生:淡淡的。

师:心是甜甜的,月亮也是--

生:甜甜的。

师:心是痒痒的,月亮也是--

生:痒痒的。

师:心是酥酥的,月亮也是--

生:酥酥的。

师:一切都在人的--哪里啊?

生:心中!

师:(板书: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月亮,那么平凹笔下的月亮,镜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空中月,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如果还有时间,我还想带大家一起去感受,可是时间差不多到了,如果还有机会,我还想和大家品位平凹的文字,但是我知道这是肯定不可能的了,这辈子都没有机会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但是如果有一天,孩子们你们长大了,在一个午后,在一个深夜,你捧起平凹的文字,你能够想到肖老师在小时候给你们上的这堂课,我心里非常温暖,知道吗?好了,下课。

生:起立,感谢老师,老师再见

板书设计:

月迹

贾平凹

镜中月

院中月

杯中月

水中月眼中月空中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月迹》教学设计

    《月迹》教学设计 朱则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

    月迹教学案

    七、月迹 一、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们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3、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 4、揣摩文中所写孩......

    月迹

    《月迹》教学实录 一、 导入 师:同学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与月......

    月迹

    《月迹》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月亮在中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影响。 2、体会孩子心中的月亮和孩童特点的语言。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

    《月迹》

    《月迹》 第一课时 重点、难点: 1. 体会教学设计>文章表现出的优美的意境和美好的感情。 2. 体会作者形象、充满童趣地表现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特点。 3. 学习......

    月迹读后感

    月迹读后感 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月迹》 这是一篇立意......

    月迹教案

    《月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2、 掌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掌......

    24.月迹

    24*月迹推荐阅读对月贾平凹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

    月迹(模版)

    【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

    月迹教案

    月迹 学习目标: 1、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寻月的全过程。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3、理解月亮是“印章”的深刻含义,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

    月迹 教案

    月迹 贾平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3.情......

    月迹教案

    七、月迹 贾平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