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智障康复家庭训练
智障康复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8-10-28
[收藏] [推荐] [有奖纠错] [字号: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亲爱的家长:
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智障康复部全体同仁竭诚为您服务。
您的孩子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大脑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而造成其心理、智力、适应行为发展的各方面障碍。但是孩子是发展中的儿童,只是发展速度,质量不如正常儿童,但是只要坚持进行康复训练,奇迹是会出现的。
让我共同努力,用真诚和信任,为孩子进行积极的,有效的康复训练,使孩子拥有美好的一天又一天。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原则
康复训练原则是根据康复目的和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在康复训练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康复训练原理应贯穿于各项训练之中,它对制定康复目标,设计康复训练方案,康复训练措施和使用的训练器械,确定训练方法以及所采用的训练组织形式都具有指导作用。
训练是康复的基本途径。在一切训练活动中都应坚持五个原则:
一、坚持全面发展,补偿缺陷的原则
以智障儿童得到康复,回归社会主流,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为目的,要求我们不仅在大脑缺陷方面进行补偿训练:还要在身心、智能方面进行开发训练;也要在品格、修养方面进行养成训练:更要在生活自理,职前教育方面进行培训练。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二、坚持系统性,渐进性原则
通过训练,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身心协调动作的能力,增加对大脑刺激的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锻炼活动的,以促进大脑机能的补偿。因此对智障儿童训练,必须坚持系统性、渐进性原则,才能达到补偿的作用。
三、持因人实施原则
康复训练的实质是大脑缺陷补偿活动。每位智障儿童大脑损伤的部位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不同,因此对不同的智障儿童还必须有针对性,量力性训练,坚持因人施训的原则。
四、坚持强化性原则
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智障儿童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大脑皮层有兴奋消退快、保护性抑制、定向反射弱的特点。因此要坚持强化性原则,以扩大兴奋点,建立新的神经通路。
五、注意游戏性、趣味性的原则
训练在游戏中,激发智障儿童积极性,主动性。使受训儿童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主要内容
对智障儿童进行功能训练;智能训练:异常行为矫正训练;以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和活动能力以及身心协调,并通过增加感知活动和肌肉活动,对大脑刺激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活动的锻炼,以促进大脑机能的修复和补偿。
功能训练
1.感知训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时间知觉)
2.口语训练(语言障碍训练、口语训练)
3.大肌肉群活动川练(爬行训练、行走训练、反应速度、力量训练、协调训练、平衡训练)
4.手功能活动训练(粗大运动训练、精细运动训练)智能训练
1.培养思维能力训练
2.锻炼记忆力训练
3.培养注意力的训练
4.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异常行为矫正训练
行为矫正训练就是运用操作反射原理对智障儿童的异常行为进行技术矫正,训练和发展自我服务,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智障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奠定基础。
1.正强化 2.消退 3.塑造 4.条件强化 5.惩罚
智能障碍的定义
智能障德指现有的能力水准有实际上的限制,其特征为:
显著低于平均的智力水准(IQ70以下)。
同时有下列各项适应技能中两种以上的相关限制:
●沟通
●居家生活
●自我照顾
●社交技巧
●使用社区
●自我引导
●健康安全
●功能性学科能力
●休闲娱乐
●工作
●智能障碍发生于十八岁以前
早期干预与系统康复训练
一、什么叫时期干预
“早期”从年龄来讲,是指从出生0岁到上学6-7这段时间,也就是人生最初阶段。
“干预”包括医疗与保健,教育与训练,社会心理咨询。其中为儿童提供康复训练为主。
二、早期干预的效果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就是0-7岁即人生的初几年,是大脑、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学东西最容易,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可塑性很大,不失时机地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儿童进行干预,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受过早期干预的智障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
三、障碍系统康复训练
1.系统康复训练的领域
我们把康复训练的内容分解为可以观察测评的六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领域,形成系统康复训练的内容。他们分别是: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互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六个领域。
2.个别训练计划
由于智障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别差异,每一个智障儿童在上述六个领域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各有自已的特殊需要,因此需要为每个儿童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来指导康复训练进程。
3.制定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我们将六个领域的内容叙写成康复训练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通过对儿童的评量,得到符合每个儿童康复需要的长期目标,再从康复训练活动中找出相关的短期目标,形成一个儿童的个别训练计划。
4.康复训练过程
在个别训练计划指导下,设计康复训练活动将智障儿童的个别训练目标转化成康复练活动,通过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两个途径为这些儿童提供系统康复训练。
5.康复效果评估
系统康复训练效果通过评估进行全面总结。分别为阶段评估和总结评估。
阶段评估是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对每一阶段的康复训练效果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下一阶段的康复训练活动。
总结评估是在完成若干阶段康复训练后进行的评估,它对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过程和成效作出全面总结。
生活自理康复 训练方法目标
孩子不能生活自理怎么办?
年龄:2-3
目标:调节水洗手,洗脸
方法:
1.让孩子看你洗手,洗脸,鼓励他模仿你的动作。
2.孩子洗手,洗脸时,要给予口头上的指导。如果他学会了,不再需要帮助和口头指导了,你要表扬他。
3.用彩色粉笔往孩子脸上涂颜色,让他照镜子看一看。洗脸后再让他照照镜子看是否洗干净了。
4.塞上洗脸池往里蓄水,让孩子自己洗手,洗脸,然后把水放掉。要把他是否会操作的情况记录下来,列成表贴在洗脸间,把必要的步骤画成图画,贴在墙上。
年龄:2-3
目标:模仿刷牙
方法:
1.把孩子的牙刷,牙膏放在固定的地方。
2.你和孩子一起刷牙,让他模仿你刷牙的动作。如果孩子模仿着刷牙,你要表扬他。
3.在刷牙的时候,要辅导他。在他学会之后,逐渐减少对他的辅导。
4.让孩子自己对着镜子刷牙。
5.开始时,你握着他的手,帮他作上下刷的动作,等孩子能正确地模仿刷牙了,你至少也要用话语指导他。
年龄:2-3
目标:用话语要求上厕所
方法:
1.当看到孩子想上厕所的样子时,问他是否要上厕所。
2.在训练上厕所时,不要给孩子兜尿布,而要给他穿容易脱的裤子。
3.定时让孩子上厕所。当他自己说出要上厕所时,要好好表扬他。
4.如出现意外,你也不要立即给孩子换衣服,而是鼓励孩子大部分衣服由他自己去脱换。
5.家人示范想上厕所。
年龄:2-3
目标:把松开的衣服脱下来
方法:
1.睡前必须让孩子脱掉上衣和裤子。要边鼓励他,对他说;“噢,长大了!当哥哥(姐姐)了!”
2.每当他自己脱下衣服时,可以奖励他一张不干胶贴纸。
3.练习给洋娃娃脱衣服。
4.一开始不可能期望孩子脱掉全部衣服,先从一两件开始,等他熟练了再增加件数。
5.无论从哪一种衣服开始练习,都要一边用话语指导他,一边动手帮助他,等他学会了就逐渐减少帮助。
请分析一下原因
病理原因:
肢体缺陷,肌肉耐力不足,感觉统合异常。如:触觉过于敏感或过于迟缓,长期生病以致体弱易疲劳。智能障碍,发育迟缓。精神障碍:自闭症,多动症,情感障碍,癫痫症。
心理原因:
依赖性强:动机不足,自信心不足,易受挫折;目的想引起大人注意。
环境原因:
家长教育态度:过于溺爱,为之代劳;过于严厉,缺乏耐心;不要求或要求不得大人太忙,没时间教;家庭各成员态度不统一;重视文化教育,不重视生活教育。感知训练
功能训练是根据智障儿童大脑皮层功能障碍而制定的恢复、补偿其定位功能方法。
功能训练包括感知训练、口语训练、大肌肉群活动训练手功能活动训练。
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又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
对智障儿童进行感觉训练是提高智力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大量丰富的感知刺激和增加肌肉的活动的效率,提高感知的阈限性,刺激大脑功能定位的恢复和补偿,是一切训练的开端。
1、视觉训练
视觉是由眼睛,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的共同活动完成的。外界物体发出的光作用于人的眼睛,通过眼睛的透明组织发生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视网膜感受光的刺激后,把光能转换为神经冲动,再通过视神经将冲动传人视觉中枢,从而产生视觉。
对智障儿童的视觉训练目的是提高和增强视觉器官的感受能力和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视敏度训练
观察不同距离的大小类同物体。(如:火柴梗、小木棍、牙签)
观察不同物体(如:家俱、工具、蔬菜、水果)
分辨室外远处不同物体(房屋、街道、交通岗)
辨认某种熟悉的物体(如:公共汽车、小轿车、卡车)
弱光下观察物体(茶杯、书、笔桶)
辨色能力训练
基本色训练:用红、黄、绿、蓝、黑、白等颜色同周围熟悉的物体进行实物训练。如:红旗、黄纸、绿树叶、蓝天、黑板、白衬衫等,让智障儿童能基本正确地说出。
混合色训练:棕色、灰色、粉色、紫色、橙色辨色训练。
近似色训练:近似色是运用基本色调出的色调。如:深红、浅红;深黄、浅黄:深蓝、浅蓝。通过绘画调色进行训练,使智障儿童能辨认近似色的能力。
形状知觉训练
结合实物,训练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角形、椭圆形、菱形、圆柱形。
距离知觉训练
训练智障儿童知道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晰,远物模糊。
方位知觉训练
一方面以自身或身体为准进行训练辨别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另一方面进行东西南北方向的训练;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注意训练中家长朗诵训练材料时速度要适宜。
音调区别训练
音调可以充分表达一个人说话的情绪和寓意。训练智障儿童从说话语调中理解真正的意思,提高适应生活能力。
律动音训练
根据音乐节律反复做同一动作,以体态律动打击乐器进行训练。
根据乐典的节奏,让智障儿童作各种拍打动作。(拍手、拍腿,模仿动物行、走、飞、跑、跳、游的动作)
根据劳动动作,编进律动音训练中。(如:拉锯、打锤、洗衣)
结合方步、垫步、踏步练习进行简单舞蹈步训练。
乐音听觉训练
训练听各种乐器的声音。
训练学弹电子琴,激发乐音听觉训练积极性。混合区别训练
利用嘈杂的声音中寻找熟悉人的说话声。
在轻音乐中听妈妈讲故事。
3、味觉训练
味觉是口腔内味蕾的一种功能。刺激物直接作用于味蕾产生兴奋后,冲动沿吞咽神经,面神经和迷走神经传人脑干,经丘脑,最后到达大脑皮层感觉区的最下部产生味觉。
人的味觉基本有四种:酸、咸、甜、苦。
训练时从儿童表情动作可以显示出对不同滋味的鉴别。
4、嗅觉训练
嗅觉是有味的物质分子挥发,刺激嗅细胞,使之产生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上行,穿过颅底的开口直通脑部到达大脑皮层的颞叶区而产生的。
为提高生活能力,要重视嗅觉训练,会区别甜味、苦味、汗味、烟味、汽油味、烧焦味、臭蛋味、烂菜味、药味菜。
5.时间知觉训练
通过有规律的生活帮助训练时间知觉。帮助理解早晨、中午、晚上、今天、明天、昨天、后天、去年、今年、明年等;通过观察一年四季变化,认识春、夏、秋、冬。知道自己的生日,知道儿童节在那天,国庆节在那天等。
提 示:
对智障儿童进行的感知训练,还应当进行空间定向训练,深度视知觉训练。视觉追踪训练、听觉定位训练等。对智障儿童进行感知训练可以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因为“孩子的精神与环境的交流是通过感觉来进行的。”
在训练感知器官的识别能力的同时,也要利用环境吸引儿童注意力和好奇心,培养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感知训练是其它各种训练的基石,开端。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做康复训练智障孩子的有心人。有时间做一些训练记录,积累下来,总结成文,影响更多家庭,让更多的智障儿童受益。
口 语 训 练
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结果的标志,语言与人的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智障儿童的语言不仅少,内容狭窄,而且句法简单贫乏。
对智障儿童口语训练时,既要有重点的训练个别口语障碍的儿童,也要对全体儿童进行语言词汇积累的练。
语言障碍儿童的训练:
语言障碍的儿童要分析是构音障碍,还是舌体位障碍。
训练时分五步:
1.培训准确的听音能力,学会区别语音的差别,尤其是近似音的区别。
2.教智障儿童正确发音,让孩子听清语音,看清口型,并大声模仿声音。
3.让智障儿童用普通话声调说话。
4.鼓励他多与别人交流。
5.每天讲述一天中所看、所听、所想的事。
练习内容提示有三:
1. 学练习各种语气声调讲话:生气、高兴、欢呼、请求、讨厌、评批、赞扬、招呼、命令、愤怒、悲伤等。
2. 练习讲笑话,说儿歌,顺口溜,快速讲话,快速说出熟悉人的名字。说绕口令等。
3. 每天做舌头操,训练舌头灵敏度。
口语训练
口语训练的趣味性
口语训练选择一些有关动物内容故事。
选择能够引起儿童好奇心的故事。
选择儿童可以参与故事中角色表演的对话练习。
口语训练的趣味性
讲故事训练,边看图边讲故事。
边讲故事边画内容。
录音机录放故事。
情境表演,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戴上头饰或道具。
口语训练时要发挥儿童多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活动,结合动作或游戏对智障儿童进行训练。
大肌肉群体活动训练
对智障儿童进行大肌肉群训练的关键,是改善脑障碍,恢复代偿机能。
爬行训练
智障儿童由于肢体协调有问题,不会四肢着地,两腿随着上肢爬行,而
是上肢伸出很远而两下肢原地不动。
爬行训练在平地进行。可以两手、两脚着地爬行,也可以双肘、双膝着地
爬行。匍匐前进即手足并行。
爬行训练可以钻笼、拐弯、绕障碍。
行走训练
便步、正步、踏步、跑步训练,竞走、踏线走踏点走、双脚跳走、单脚跳走、碎步走训练、手持物走、拾物走、穿衣走等训练。
反应速度训练
操场常规口令训练、拍球、传球、打排球、打篮球、踢足球、掷沙袋、乒乓球等运动;
跳绳、跳皮筋、跳房子等游戏:
踢键子,接抛球、贴人游戏。
力量训练
拉力器运动、举重比赛、哑铃运动。
推、拉、挤游戏;
爬绳、吊杆、爬楼梯运动;
提重物行走,扛重物行走训练。
协调训练
横列行进,纵列近距离行进:
骑马势、拉弓势的动作训练:
双手同时同方向前后摆动行走;
一侧手脚同方向行走,一手垂直固定行走;
倒退行走,侧向行走;
依口令快速做蹲、跳、走、跑、举手、抬脚、仰头等动作。
平衡训练
沿直线走,托球行走;
十公分宽木板上行走,蹲立;
原地旋转定向;
单脚跳行,斗鸡游戏;
单脚站在单砖上过桥;
垫上滚翻,倒立运动。
手功能训练
“手是脑的老师。”
“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和镜子。”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儿童多动手操作,能促进智力发育。”
手功能训练包括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训练。
粗大运动训练
训练手的伸、屈、抓、握、推、拿的动作。
握皮球、推木棍、拍皮球。
徒手划直线、画圆、画蛋以及各种平面图形;
伸开五指握拳反复进行。
建议与触觉训练结合,触摸后判断物体大小、粗糙与光滑、冷与热等。蒙上眼后摸出特体形状、质地。
精细运动训练
用食指或中指快速扣桌比赛;
穿珠、穿针引线:
系鞋带、解鞋带;
折纸、剪纸、手工、泥工;
筷子夹豆;
拾大米粒、拾黄豆、翻书页。
坚持做手指操,使手功能训练更有规律性、科学性,效果更佳。
模仿发声的练习(啊、呜、咿、爸、妈、猫儿、狗叫、羊叫、火车言、汽笛声)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策略
训练要由浅入深,不要一味追求速度。
对孩子微小进步都要及时表扬、鼓励他继续努力。
训练时采用多种形式,避免造成孩子感到枯燥,排斥训练。
多与孩子说话,并请家长注意沟通方式。随时注意孩子的需求,认真对待孩子。
利用生活中自然情况训练,学会等待回应,家长在训练中给孩子留有反应,判断的时间。
积极创造语言交往环境。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语言刺激,并持之以恒。
注意事项
注意稳定孩子情绪,保证训练质量。
训练时保持适当节奏,避免孩子不适应,出现反复。
训练时使用的指令,语言要简单、明确。
给予孩子语言提示及指令时声音要宏亮,有力度。
从孩子兴趣出发,使孩子愿意投入训练。
训练者的声音、表情要夸张,吸引孩子注意力。
训练时要坚持互动,训练要持之以恒。
及时强化,对孩子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性质的强化(正强化、负强化)。
提高孩子语言交往能力的训练方法
尽可能让孩子对训练容感兴趣
选择孩子喜欢的儿歌故事进行训练。分角色的形式很容易令孩子参与其中,多表扬,勤鼓励。
训练正确发音姿势
大人与孩子说话时应使用自己嘴的位置在孩子眼睛水平线以下。
如:坐或蹲在孩前,并用双手挟住孩子双肩,保持其正常发音姿势
控制孩子唇、舌、口发音姿势。训练唇、口、舌作协调。
如:大人用手控制下鄂、嘴唇、来帮助孩子正确发音。
训练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
如:下达指令后,做出动作示范给孩子,帮助他理解这个指令意思。
训练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我们一起学习
●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真正的助人不是帮别人把问题从眼前消除,更积极的做法是如何使当事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面临怎样的问题,并且能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有能力去面对与解决所有他所面临的问题。
●以智能障碍儿童发展需要为本,开展康复训练。
●好母亲,好老师,允许孩子在花园乱跑,活动腿脚,呼吸新鲜空气,以满足他的身体生理需要。
●大脑的学习信息有赖于感官和运动的输入。
儿童的肉体生命需要大自然的力量,那么他的精神生命也需把心灵与天地万物接触,以便直接从生动的大自然的造化能力中吸取养分,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是让儿童从事农业劳动,引导他们培育动植物,并从思想中理解自然。
语 言 训 练
早期发现 早期干预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想感情意愿的工具。对于孩子的认知能力,感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智力发展都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孩子到
一、两岁还没有语言交往能力,请家长迅速与相关机构(医疗、教育、康复)配合,进行检查,确定问题原因后,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康复训练。
语言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孩子各方面能的协调发展,为家长和孩子创设宽缓的发展空间,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迟早融人社会。
孩子不会说话怎么办?
您的孩子有这些问题出现吗?
孩子不能听或注意不到别人说话的声音,对其它声音也遂反应或只对某种声音有反应。
对语言理解能力差,经常不能按别人给予的指令完成任务
说话时声音很小,语气十分短促,给人一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
说话时吐字含糊不清,语句不连贯,使人很难理解。
说话没有语音、语调、语速过快或过慢、口吃。
混淆语意,不会正确使用,经常答非所问。如:分不清人称问小宝:“你叫什么”小宝回答:“你叫小宝。”
说话时语序颠倒,如:问:“你吃饼干吗宁”孩子回答:饼干吃。”
在回答总是或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把同一内容多次反复叙述或反复词问同一问题,不改变内容。
自言自语,或只会重复别人的话。如:问他:“你叫什么”他也回答: “你叫什么”
孩子本来说话很正常,说话也很好,但突然出现退步情况,或根本就不再说话。
说的基本能力的训练
深吸气,深呼气
吹气练习(吹泡泡,吹气球)
唇部练习(噘嘴、舌打唇响)
舌的训练(吐出、收回、如:舔食品、伸出舌头左右移动、舔上下雪)
颈部练习(张合嘴)
面部肌肉控制练习(模仿笑、哭、争眼、闭眼、挤眼)您帮你的孩子分析一下原因 生理原因:
聋或重听;
齿、唇、舌协调有运用困难;
呼吸器官运用困难;
发声器官运用困难;
脑伤导致语言能力受损;
语言表达中枢受损;
智能不足(引起语言发展迟缓,理解能力差,语汇少,句子短)。
心理原因:
先天气质不爱说话;
性格内向,退缩,害羞;
怕说错话,说不好而小声说话以致不说话;
经常遭受挫折,缺乏安全感。
环境原因:
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感官刺激或文化刺激;
大人很少用语言来逗孩子;
大人过度注意孩子的说话,发音时反复提出过高要求,引起孩子抗拒心理:
家人不爱说话或说话异常,孩子模仿学习造成。
运动能力训练 早期发现 早期训练
当发现孩子抬头困难,头不能自由转动,不会爬,不会站,不会走,不会翻身,拿不起小物品,动作不协调等表现时,应立即请相关部门检查(医院、教育、康复)评估,进行康复训练。
运动训练是智障儿童康复的重要内容。早期训练应该着重基本运动发展的训练,同时还应兼顾生活中的实用动作技能训练。
孩子动作发展慢怎么办?
你的孩子有如下问题吗?
一岁时:
俯卧时不会抬头 头不能向左右转 不会爬行 不会翻身 不会坐
二岁时:
不会独立站 不会走 当坐在椅子上时 不能自己站起来 不会跑。
三岁时:
不会两脚一阶地上楼梯 跑时常跌倒 不会倒退着走路 不能用两脚轻轻蹦跳
四岁时:
不会独立跑步 不会独立地上下楼梯 不会骑三轮车
五岁时:
不会单脚跳 不会跨过障碍 不会玩一般的体能游戏
请您分析一下原因 生理原因
产前母体病毒感染,照射放射线;孕妇吸烟、喝酒用药不当或营养不良:
遗传原因,如染色体异常;
产中出现脑伤、窒息、缺氧,颅内出血或早产等;
产后,患了某些严重疾病或孩子严重营养不良都可能造成动作发育迟缓或运动动作障碍;
其它不明原因的生理疾病。
心理原因
孩子天生气质较退缩,不愿也不敢去尝试新的动作;
孩子在动中有挫折感,孩子尝试新动作时因失败而遭大人制止,而丧失信心。
环境原因
家中活动场地太少,缺少活动机会;家长怕出危险,怕弄脏衣服而不给孩子机会;
家中整齐,怕孩子弄脏弄乱而限制孩子活动。
基本动作训练方法 1.抬头训练
孩子趴在大球上,大人拉住孩子双手,自然抬头接受训练。
孩子俯卧在三角木块上,大人坐在孩子对面,用手绢跟他玩躲猫猫的游戏,逗引他抬头,异向左右来回转动。
2.轴心转体训练
大人与孩子席地而坐(或让孩子坐在大人的腿上)持孩子手臂,左、右转动,作拉锯游戏,从增强孩子轴心转体意识。
3.前倾训练
让孩子坐在大长毛狗玩具上,身体向前倾,手摸长毛狗的毛。
4.位置感觉训练
大人坐在孩子身后,双手拉着孩子的双手,作前后划动的划船游戏,以增强孩子对位置的感觉。
5.尘姿稳定性训练
将孩子置于坐的位置,然后用糖或玩具逗引他,使他将一只手伸向前。6.爬行训练
将孩子置于双手双膝着地势,用一条大浴巾兜于孩子腹部,在孩子正前方一米处用玩具逗引孩子。大人用浴巾上提,令孩子向前爬。
7.行走训练
孩子抓着一根拉直了的绳,向左或向右移动。
8.上下台阶训练
孩子由大人拉着手,两步一阶上(下)台阶。
9.跳的能力训练
先让孩子在弹簧上跳,再让孩子在较低的平台上跳下。大人先示范,手扶着跳,一边做一边说:“曲膝”,然后站在小孩子面前抓住他的手帮他跳。在日常生活中可让孩子多练习跳舞。
10.翻身训练
孩子侧卧时,在其身边放玩具逗引他翻身过来拿玩具,必要时可用手推一下他的肩部。
孩子俯卧时,用一玩具在其头顶上摇动逗引他翻过身来拿玩具。
协助孩子翻身时可稍微推一下他的肩膀或屁股。
11.训练放松肌肉的方法
要孩子放松肌肉,可轻拍其僵硬部分或抱起孩子轻摇几下,不要孩子有惧怕感。
12.加强运动耐力的方法
让孩子多长途旅行;
让孩子常站着或蹲着玩;
让孩子常坐无靠背的椅子;
让孩子多练习提重物走。
第二篇:智障儿家庭康复培训资料
智障儿家庭康复培训资料
卢灿勇编写
一、家庭康复的意义。
所谓家庭康复,是指残疾障碍儿童经过筛查评估后,且残障情况基本稳定之后,在特教专业人士的支援下,在家庭施以康复措施,以达到康复目标的一种康复形式。它是学校康复的基础,是残障儿童康复的重要途径。
家庭康复,对残障儿童来说,主要是早期康复。同时,即使进入了康复机构,乃至基本康复进入了普通学校,家庭康复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童最早的,也是最自然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技能习得学校。家长对子女最富有爱心。因此,孩子康复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残障儿童的家庭。我国许多地方已有很多残障孩子基本康复,并进入正常学校读书,他们康复成功的背后,无一不凝聚着伟大父母的爱心和家庭亲人的心血。
家庭康复是最经济、最有效、最有利于普及残障孩子康复的做法,它对于大面积抢救残障儿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开展家庭康复应注意事项。
1、家长要有积极的心态。
一般来说,家中有个残障孩子,家长总会蒙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的情绪、态度,对自己孩子接纳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孩子康复、心理变异及成长与前途。明智的家长,一般都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正确地去爱自己的孩子,从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进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从愿意为孩子提供金钱,到愿意为孩子奉献时间。他们对孩子康复充满希望,有一个百折不挠的精神。
2、家庭成员的态度要一致。
家庭康复,家庭里的所有成员都应给予大力支持。比如:在家庭事务上和经济上;在康复训练时提供力所能及的监督与帮助;在精神上时时处处给予鼓励。有专家认为,家庭成员都经常鼓励孩子和参与训练,这是残障孩子家庭康复成功的秘诀。
3、寻求康复机构和特教专家的技术支持。
残障儿童的康复工作,技术要求很高。而专业的康复机构和专业人员可以对家庭康复提供咨询指导、康复示范、康复信息、康复器具和康复经验等。
家庭康复有了专门机构与专业人员的支持,是其成功的重要保证。失去了这一支持,即使能康复的孩子,也可能多走很多弯路,耽误了康复的效果和速度。因此,在家庭康复中,家长必须主动与康复机构和特教专家取得联系,必要时接受他们的指导和培训。
三、智力障碍致病原因细解
1、组氨酸尿 一种较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组氨酸酶缺陷引起的氨基酸代谢障碍病。患者尿中组氨酸浓度增高,尿中除组氨酸外,尚排出咪唑丙酮酸等组氨酸中间代谢产物。可能发生语言障碍、惊厥、共济失调、发育迟滞或智力落后。
2、Rh因子不一致
Rh是一种存在于人体红细胞膜上的血型抗原因子。如母与子的血液中的Rh因子不一致时,可引起胎儿血型不合,以致发生溶血。其后果可以导致新生儿贫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伤,重者则出现智力落后。
3、甲状腺机能减退
由于血循环中缺乏甲状腺激素,致使机体新陈代谢过程减慢。若始于胚胎期或新生儿期,可导致胎儿或新生儿智力落后、听力语言障碍,严重者致聋或出现“呆小症”。
4、苯丙酮尿症
一种较常见的氨基酸代谢障碍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简称PKU。患者肝内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致使苯丙氨酸及其中间代谢产物苯丙酮酸、苯乙酸等在体内蓄积过多,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脑萎缩。智力低下是本症最突出的表现。
5、脑积水
因脑脊液循环受阻,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而致在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内脑脊液积聚过多。此病也是造成智力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6、胡尔勒氏综合症
亦称为“脂肪软骨营养不良”。一种隐性遗传的先天性的代谢缺陷症。表现为体内酸性粘多糖代谢异常,使过多的酸性粘多糖沉积于各种结缔组织和器官中。其症状是小儿舟状大头、眼距宽、脊柱后凸、尿粘多糖类物质增高。有的患者智力低下。
7、癫痫
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突然、短暂、反复发作的脑功能紊乱。此病因重者可造成婴幼儿不同程度的智力损伤。
8、蛋白质缺少
人体对蛋白质摄入不足。孕妇怀孕时营养不良或婴幼儿不恰当的喂养,消化道功能障碍和吸收不良,以及患病时蛋白质丧失或先天不足和消化道畸形等,都可导致蛋白质吸收障碍。机体蛋白质缺少可能造成病理生理状态。严重者可致大脑营养不良,智力受损。9、21—三体综合症
一种最多见的常染色体异常的遗传性疾病。这类病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为47,+21,(染色体总数为47,与正常的二倍体“46”相比,第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患者的生长发育及智能发育均有障碍,大多智商在25—75之间。
10、肥胖生殖机能减退综合症 一种以隐性遗传方式出现的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智力障碍、肥胖、生殖腺发育不全、多指(趾)畸形、视网膜病变等。
11、胎儿酒精中毒综合症
一种由孕妇酗酒而致胎儿生长发育受损的综合症。患者有酒精中毒性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发育障碍及颜面异常、智力低下等表现。
12、脑蛋白质营养不良
一种遗传性疾病。其特点是脑蛋白质有弥漫性髓鞘形成缺陷。小儿初生时正常,婴儿期或儿童期起病。主要症状为进行性精神和智能发育障碍,常有视力障碍、惊厥、癫痫发作、神经和行为异常、共济失调、语言障碍、智力落后。
另外,还有新生儿脑炎、脑膜炎、脑外伤、小儿发育期环境剥夺、感受剥夺都可造成智力落后的出现。
认清患儿智力落后的致病原因,是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的前提。接下来就是在孩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应把孩子送到专门学校做正规的筛查,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入相应的学校接受生活适应、体质训练和实用语数方面的教育。让孩子能生活自理并自食其力,了却家长的担忧和苦恼。
四、智力落后的分类。◆ 教育界分类祥解
1、临界智力落后
一般指学习和社会行为低于一般年龄标准,智力活动能力介于平均水平与落后水平之间者(智商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在我国泛指智力、学习成绩和社会技能长期不佳,需要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少年儿童。该类少儿约占学龄儿童的10%左右,在特殊教育门类中属于“学习障碍”学生,即在普通学校中学习成绩始终不理想的“差生”、“后进生”。由于普教工作者缺乏特教的筛查、推荐诊断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致使大量的“后进生”痛失借助特殊教育手段从而实现有效“转差”的大好良机!
笔者也借机呼吁:广大的普教工作者们,对班级里存在的“差生”,即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一定要推荐家长带孩子到特教学校进行筛查或做教育诊断,并根据筛查结果给孩子编制一份转差《个别教育方案》。力争在特教工作者的指导下尽快克服学习障碍,从而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2、可教育的智力落后者
智商在50—70之间,无明显可见的病理表现,幼儿期不易发现。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力上得到发展:⑴通过教育掌握小学的文化课程,获得一定的阅读和计算能力。⑵通过教育学会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比较恰当地与人交往,以在社区中独立生活。⑶通过进行职业训练,到成年时能部分地或完全地自食其力。
3、可训练的智力落后者
智商介于30—50之间的儿童。幼儿期即显现出严重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的障碍。实用技能不完全,但生活能部分自理,能做简单的家务劳动。有初步的卫生和安全常识,但阅读和计算能力差。对周围环境辨别能力很差,能以简单的方式与人交往。通过训练可达到:⑴生活自理。⑵在家、社区和学校保护自己免遭危险。⑶能适应家里或社区的社会生活。⑷在别人监护、帮助下做些杂务。智龄发展极限约为7—9岁。
4、需监护的智力落后者
智商在30以下的儿童。表现为适应行为差,运动、语言发育差,与人交往能力差。只能接受简单的生活自理技能训练,几乎无学习能力,终生离不开别人的看护和监督。
五、智力落后幼儿的家庭早期康复
对于家中有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家长不要悲观,也不要失望,更不要无病乱投医。应该面对现实并借助特教工作者的指导和帮助,积极开展幼儿期的家庭早期康复。大量事实表明,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的早期干预,对孩子实现不同程度的康复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智力落后幼儿早期干预的理论和具体操作过程。
1、大脑的可塑性与儿童蕴藏的巨大潜力
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而且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人的大脑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但是这些细胞的功能,却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刚出生的婴儿,其大脑细胞零落分散。一个个零落分散的脑细胞是不可能具有功能的,因而刚出生的婴儿其头脑还是一张白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同刺激的增加,婴儿大脑的神经细胞会逐步集合起来,像桥梁似的一道道突起。在这个时期,大脑的功能与外界刺激是紧密相连的。哪一方面的刺激最有效,哪一部分(相应部分)脑细胞的突起与联系就更好,其功能的形成也更好。此外,一般认为,3岁以前是脑细胞功能形成时期,5岁以前儿童的大脑重量也增加到成人脑量的85%。在这段时期,大脑开始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对刺激辨识、记忆这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处理功能,而后逐渐产生思维、意志、创造、情操这些大脑的高级功能。
正是因为人刚生下来时毫无能力,脑子几乎是一张白纸,其功能的形成取决于外界的刺激,所以可塑性极大,蕴藏着无限的潜在能力。孩子将来到底会有多大的能力,什么样的能力,取决于在这张纸上下多大功夫,怎样下功夫。如果尽早有效地利用6岁前脑功能形成最佳时期,有效地给予科学地刺激训练,无疑会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这就是提出智力落后儿童早期康复的科学理论依据。
2、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早期康复措施
⑴家长应带孩子到特殊教育学校(或培智学校)去接受初步的检查和智力筛查,借助以往病历及筛查结果确定教育类别,建立康复信息档案。
⑵请特教专业人员为孩子编制一份《家庭康复个别方案》 ⑶积极开展以家庭为基础,由特教工作者提供定期指导的早期教育训练。⑷为孩子购置必要的学习训练用品。通过游戏、观察、讲故事等多种活动,简单性文化知识、音乐、美术和律动等教学及医疗矫正措施,丰富孩子的认识,发展其语言技能和运动技能,促进身体健康,使其掌握生活自理能力,形成初步的文明行为和卫生习惯,并在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自我保护意识、情感意志、动机等方面得到发展,为孩子以后进入理想的小学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3、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1、感知能力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要求: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 大运动(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机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运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运动(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作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 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头、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 要求:能逐渐做到利用视和听认识外界事物,懂得生活常识、自然常识等,并作出正确反应(语言或动作均可)。
5、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入厕等自理能力),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选择时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要求:能逐渐做到会运用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和步骤,照料个人每天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并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要。
6、社会适应能力训练 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7、通过游戏进行训练和学习。“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媒介,它能增进儿童身体的发育;增加受教育的机会;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协助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康复技术支持热线:***
0557-7028873
第三篇: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初探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初探(沈河启智)康复训练方法是实现智障儿童早日康复的保障。训练过程是实现康复的重要体现和载体,训练方法是在康复训练中采用的具体有效的措施。
康复训练原理应贯穿于各项训练之中,它对制定康复目标,设计康复训练方案,康复训练措施和使用的训练器械,确定训练方法以及所采用的训练组织形式都具有指导作用。训练是康复的基本途径。在训练中我采用了一下方法:
一、体现全面发展,补偿缺陷
以智障儿童得到康复,回归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为目的,在大脑缺陷方面进行补偿训练:还在身心、智能方面进行开发训练;也要在品格、修养方面进行养成训练:更要在生活自理,职前教育方面进行培训练。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二、体现系统性,渐进性
通过训练,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身心协调动作的能力,增加对大脑刺激的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锻炼活动的,以促进大脑机能的补偿。因此对智障儿童训练,必须坚持系统性、渐进性,达到补偿的作用。
三、个别训练,因材施教
康复训练的实质是大脑缺陷补偿活动。每位智障儿童大脑损伤的部位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不同,因此对不同的智障儿童还必须有针对性,量力性训练,坚持因人施训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体现强化训练
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智障儿童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大脑皮层有兴奋消退快、保护性抑制、定向反射弱的特点。因此要坚持强化训练,以扩大兴奋点,建立新的神经通路。
五、把游戏融入教学之中
在教学中融入游戏,激发智障儿童积极性,主动性。使受训儿童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通过以上方法的教学实践,智障学生的自立能力、学习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使他们能适应未来独立生活,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人和社会的负担。
第四篇:康复平衡训练
康复平衡训练
神经生理和力学基础
平衡
物体保持稳定状态 是一切功能活动的基础 本质:人体稳定的运动控制平衡的类型 静态 卧、坐、站 动态
走、跑、转移、作业
平衡是一种模式化运动平衡的条件 人体重心 高低 转移
影响重心的因素
中枢:皮质、小脑、边缘体系
外周:肌肉、骨关节、感受器(内耳、本体、视觉)痛觉 心理平衡能力 训练适应的结果 设备的重要性 安全环境
允许反复纠错的合理任务 趣味性-激发动机 个性化任务设定和分析 机器治疗师 病例报告
陈**,7岁,四川地震伤员 脑外伤昏迷近2个月
肢体运动均存在,肌张力正常,但是无法完成任何动作,无法坐立和站立
7月清醒,进入康复治疗
平衡障碍的原因 大脑皮质
小脑、前庭、本体感觉、视觉 脑边缘系统-心理 和平衡相关的边缘系统功能 边缘系统与感觉功能整合 边缘系统与情绪/安全感 边缘系统与运动控制 目前平衡训练的方法 治疗师保护下的姿式调整 困难:
患者对治疗师保护依赖,难以进行主动控制和调整 训练中患者的挫败感往往明显 治疗师需要足够的体力,工作强度较大 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 动机Motivation的作用
动机的概念包括动力和满足感、目标引导的行为及激励机制。激发了动机的行为与以患者为中心及以家庭为中心的治疗模式相联系。
Gordon认为,康复治疗中最强大的力量就是激发动机,显示边缘系统的重要性。
反复强化及奖赏机制导致不断学习,期望值及行为的改变,工作能力的维持。
失败的影响
当患者做好成功的准备而治疗师不断增加运动任务的难度时,将会降低正性强化或奖赏作用,使患者减少尝试的欲望,并降低患者离开临床环境后仍拥有真实独立性的可能。
奖赏的价值
情感学习一旦被反复强化就很难忘却
与负性情绪反应密切相关的运动行为可能是一种非常难以忘记的行为。
因此,拥有中性情绪或成功以后正性强化感觉的运动行为的重复训练在治疗室内至关重要。成功就是最大的奖赏。
长时程记忆的价值
重复训练或患者渴望成功的任务(运动或认知)练习都将形成长时程记忆
重复训练及长时程记忆可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显著疗效,并使患者在离开医院后仍保持长期的治疗效果。反复训练的价值
运动控制理论与边缘系统的研究成果在强化机制上是重叠的。让患者在多种允许纠错的环境背景中不断进行内在反馈过程,将导致更多的记忆保留。
如果没有反复练习或缺乏学习欲望,运动学习的成功机会将很小甚至不存在。训练技巧
在目标导向性行为中采用程序性运动可能提升运动技巧。
治疗师必须确认患者的注意力是放在目标任务上,而不是运动本身的分解动作上。
如果缺乏有关目标导向性活动的结局、反馈及需求的相关知识,那么学习只能靠反复死记硬背而没有分析,难以形成有意义的知识或有效的运动记忆。传统训练设备 支持面不稳定的设备 坐位平衡训练的设备 站立位及行走平衡训练的设备 视觉反馈改变的设备 较大难度的平衡训练设备 专门平衡训练的设备 支持面不稳定的设备
第五篇:家庭康复的重要性
陈慧云:听障儿童家庭康复小游戏
游戏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对于学龄前的听障儿童来说尤其重要。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在家庭的康复教学中我设计了几个简单易操作的小游戏,希望为父母提供教学援助。听觉训练
游戏名称:我和娃娃跳个舞
游戏目的:帮助孩子感知声音,提高学习兴趣,判断声音的有无 游戏准备:儿歌、洋娃娃一个
游戏过程:确认助听器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选择一首儿歌或歌曲放给孩子听,当音乐响起时,洋娃娃就开始跳舞,这时聋儿应拉着洋娃娃的手跟着她一起摇摆;当音乐停止时,洋娃娃就从活动状态变为安静的状态,这时孩子就蹲下不动。
游戏名称:我是谁
游戏目的:帮助孩子辨听声音的快慢,感受声音的差异 游戏准备:头饰老虎、乌龟各一个,小鼓一个
游戏过程:幼儿背对着妈妈,妈妈在离幼儿3米的地方敲鼓,当鼓声敲得很快时,幼儿就带上老虎的头饰飞快的跑向妈妈;当鼓声敲得很慢时,幼儿就带上乌龟的头饰慢慢地向妈妈走过去。对于开始听词汇,辨听能力较好的幼儿,妈妈可以不敲鼓,换成语言模式,对孩子发出指令“快快跑”“慢慢走”,孩子听到指令就带上头饰,做相应的动作。
游戏名称:小动物过河
游戏目的:让孩子辨听动物拟声词,初阶的辨听游戏 游戏准备:动物卡片若干
游戏过程:准备若干动物卡片,在空旷的地方模拟一条小河,当妈妈发出一个动物的叫声时,孩子取出相应的卡片,把它丢在模拟的河水中当做过河的石头,孩子就可以踩在这个卡片石头上,一张一张的卡片可以帮助孩子渡过这条小河到达对岸。
游戏名称:堆堆乐
游戏目的:让孩子辨识林氏六音 游戏准备:六个正方形的小盒子
游戏过程:在正方形的小盒子上写上六音,对于小龄儿童,可以贴六音图片,当孩子听到并且正确模仿发音后,妈妈可以给孩子相对应的小盒子,模仿一个给一个盒子,把盒子一个一个堆起来,完成六音后,一下子把盒子推到,孩子会感到很有兴趣的。
发音练习
游戏名称:漂亮的花
游戏目的:帮助孩子理解并且表达词语“花” 游戏准备:若干假花纸片,一个空花盆
游戏过程:给孩子出示空花盆,让孩子来种小花,每贴一个小花就要发出“hua”这个音,直到把整个花盆贴满,写上孩子的名字贴在家里展示。
游戏名称:我们来说话
游戏目的:锻炼孩子的双唇,学说关于“b”的词汇 游戏准备:自制棋盘一个,骰子一枚
游戏过程:自己做一个小棋盘,上面都是关于“b”的词语,和孩子玩跳棋,骰子投到几就走几步,走到相应的格子里就要把格子里的词语读出来。
聋儿家庭康复中几种不当的教育方式及应对方法
随着听觉口语法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都能够参与到康复教学中来,但是伴随着参与程度的提高,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经常会有家长说“我家的孩子我管不了”、“我家的孩子不愿意表达”,当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家长是否想过,孩子为什么管不了?他为什么不愿意表达呢?我和很多家长谈过,了解了他们在家庭康复中出现的一些情况,下面就举几个例子:
情形一:宝宝早上说什么都不去康复中心,妈妈说了一遍又一遍“来不及了,要迟到了”,可是宝宝就是满地跑,不穿衣服,不换鞋子。妈妈没办法了,说:“走,妈领你去姥姥家。”孩子高兴地穿上了衣服,换上了鞋子,可是妈妈还是带宝宝来到了康复中心。
情形二:妈妈在教宝宝学“吃饭”一词,宝宝抢过了小碗,用小勺子在里面一通乱搅,然后扔到了一边,又去拿小杯子,妈妈连忙说,那我们学习“喝水”,宝宝没玩两下,小杯子一扔,又去抓别的玩具,一晚上下来,屋子里面一片狼藉。
情形三:妈妈要教宝宝说话,宝宝说什么都不学,满地乱跑,妈妈刚和宝宝坐下,姥姥就过来,宝宝立即跑到姥姥的身后,姥姥赶紧说:“别学了,到姥姥这来,我们去吃饼干。” 情形四:早上来到康复中心,中心的老师和小朋友打招呼:“xxx早上好!”孩子闭着小嘴巴,妈妈赶紧看着孩子说:“宝宝,你说,老师早上好!”老师又问:“你吃饭了么?”孩子不吱声,妈妈又连忙一晃孩子的手,对着孩子说:“你说,我吃饭了。”
情形五:宝宝和妈妈一起画画,宝宝画得乱乱的,妈妈说:“你怎么乱画,这样不行,来我教你画,一个瓣,两个瓣……五个瓣的这是花,这样就是房子,这样画的是大树,不许画错了,你的太难看了,要画成这样才漂亮。”宝宝拿起画笔,模仿妈妈画大树、画房子、画花。情形六:宝宝和妈妈一起学习语言,家长摆了好多图片,一遍遍的教孩子:“大树!大树!这是大树!”孩子的眼睛却看着旁边的杯子,妈妈啪的拍了一下桌子,“看这儿,我们今天学的是这个,这是大树。”孩子哇的一声哭了。情形七:妈妈和宝宝学“飞机”一词,宝宝发成了“杯机”,妈妈说:“你说的不对,再说一遍,怎么老错,还是不对,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词都说不好。” 以上几种情况我总结了一下,可以归结成简单的几个关键词:
一、欺骗;
二、迁就;
三、溺爱;
四、替代;
五、限制;
六、呆板;
七、打击。
有些家长会说:“那究竟应该怎么做?我们在家经常这么做呀!”其实,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往往集腋成裘,时间一长就出现了管教不了,以及不交往等问题。那么我们的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一、家长要做到言行一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说到做到。
今天骗孩子说去姥姥家,孩子来到康复中心了,家长的目的达到了,但是孩子心里会想:原来还可以这样。那么,他以后就会出现欺骗的行为,骗他一次可以,以后再说去姥姥家,孩子还会信么?正确的做法是:跟孩子讲明要求,达成协议。例如:今天你必须去康复中心,怎么哭都改变不了这个现实,如果你表现好,我们会在这个周末去姥姥家。
二、不能一味迁就。
家长不要把迁就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当作尊重孩子的意愿,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有序地完成任务,教导他学会坚持。如果没有严格的教育措施及教育方法,只是一味地听之任之,其后果会非常严重。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即使孩子哭闹也不能答应。
三、隔辈人不要溺爱孩子,做孩子的保护伞。
外国有句谚语:“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的事。”爱孩子是人之天性,是做长辈的一种责任。这里的关键是对孩子怎么个爱法?是让孩子吃苦经受锻炼呢,还是娇宠惯养?过分的保护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结果只能局限孩子的发展。在和长辈住在一起的情况下,家长要和长辈做好沟通,在孩子的教养方面达成一致,从而保证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
四、留给孩子足够反应的空间。
交往是互动的,当孩子回答不上来问题的时候,家长可以作为参与者来提示和帮助,家长还可以自己和老师打招呼,说早上好。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原来当别人跟自己问好的时候也要和人家问好。家长切不可以替代孩子回答,使孩子失去了交往的机会,更不要把“你说”当成口头禅,这样“你说”出来的孩子只能是复读机。
五、创造条件,鼓励宝宝去探索。
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我们不要限制住他们,不要处处只想到他“不能做什么”,而要多想想他“能干什么”。当孩子乱画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他先说一下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画成这样。教孩子画画的时候,需要教的是线条怎么画,只要让他们知道花有很多种,房子有很多样,就可以了。接下来,家长所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去探索。
六、教育孩子的方式要灵活变通。
同一件事情,我们常常能找到很多别的方式来变通处理,不一定非要一根筋地坚持到底。换一种方式,孩子一直对抗的行为可能就会被消除,甚至还可能非常痴迷地爱上这种方式。于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无需“战争”就可以和平过渡了。情形六中孩子去看杯子的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把杯子拿过来,一起玩“变变变”的游戏,用一张绿色的纸贴到杯子的上半部分,杯子就变成了大树。
七、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词都说不好!”家长气极的时候,这样的话容易脱口而出,而且口不择言,有时故意说恶毒的话来解气。也许孩子还没有人格意识,但是他会为这样的话感到屈辱,会觉得自己的心灵被刺伤了,从而抵触表达、不愿意说话了,这样的伤痕也许一留就是一辈子。正确的方法是:家长要考虑孩子发音不对的原因,及时给予纠正。把“飞机”说成“杯机”是把f音发成了b音,唇齿音变成了双唇音,那么找对发音部位就能说出正确的音了。
总的来说,聋儿的家长是辛苦的,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要细心、虚心、精心、耐心。细心地观察孩子,观察孩子听力是否有波动,观察孩子的行为习惯、孩子的身体、孩子的喜好等等;虚心向专业人员学习,多问、多想,提高自己的水平;精心准备孩子的教学,想好教学对策,要知道孩子对什么东西最感兴趣,用什么方法最好;耐心应对孩子在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持之以恒。总之,只要家长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成长得很健康很快乐!
蒋芳老师:个别化教学中家长的参与非常重要
个别化教学中家长的参与非常重要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健听儿童是这样,听障儿童更是如此。诸多机构的康复理念中也特别强调了家长参与康复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诸多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家长能够以乐观的态度,积极地参与到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中将会收到良好的康复效果。
1.从康复教育的时间上来讲,家长积极且有效的配合康复教育能够大大的缩短听障儿童的康复时间。大量实践证明,同时入园且基本状况相当的两个孩子(各项主客观报告及年龄等相关资料),因为家长在康复教育过程中配合度不同而孩子的康复周期也大有不同,配合度高的家长对于老师的指导每次都是仔细听、认真记,而且回家后总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为孩子变着法子学习与巩固。
2.从康复教育的效果上来讲,家长积极配合康复教育的态度能够大大的提高听障儿童的康复效率。配合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康复效果,比如给孩子们布置家庭作业:听模仿句练习(句长8个字,20个句子),请家长将所练习的20个句子转天拿到学校来。没有练习的家长会找各种理由;有的即使拿来了,孩子练习的也很生疏,根据孩子平时的课堂表现,老师也能推断出孩子在家有没有练习。
3.从康复教育目标的长远性上来讲,如果家长具备了专业的康复知识及扎实的康复技巧,就能够独立并及时地解决康复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听障儿童康复是一项长期工程,在孩子康复期以及康复毕业后,都会随时出现新的教育问题,如果家长一直积极的参与孩子的康复教育过程,一定会积累很多康复教育的方法与对策,对于孩子出现的各种教育问题有着一定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毋庸置疑,家长参与到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其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
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帮助家长建立参与康复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理念 在此,结合康园的做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1.听障儿童入园时与家长面谈。面谈中,向家长讲解康复的重要性、家长在康复中的作用、康复过程中家长应如何配合中心及老师的康复工作等。
2.参加家长基础培训班。孩子入园后,中心会要求新家长参加家长基础班的培训,在基础班的培训中,老师会阐明正确的康复理念及结合这种康复理念中心是如何为孩子服务的,同时也会给家长讲解孩子在园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解决家长担心的种种问题。
3.参加阶梯式家长培训班。康园每年有两期固定的阶梯式家长培训,通过连续的、渐进性的培训,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康复理念,掌握科学的康复知识。
4.每个周末参加公开课。通过参加公开课,了解自己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康复进度。5.参加每周一次的家长会。家长会一方面解决孩子近期康复过程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近期康复过程中家长所需要的康复知识。
6.不定期参加教学活动。教师会根据教学需要随时邀请家长参加教学活动,让家长在老师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活动中感知孩子是怎样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中的特点,从而对症下药。
7.家长资源共享中心。家长有好的教育资源,包括视频、文字、图书、图片等内容,通过家长群共享,并定期组织探讨。
8.家长面谈。针对特殊的孩子,根据孩子的康复发展状况,不定期的进行家长面谈,帮助家长建立康复的信心。
9.家长问卷调查。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孩子在康复过程的相关问题,并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
10.家访工作。对于一部分情况特殊或教养方式存在问题的孩子,会定期的约家长进行访谈,并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或一套完整的适合孩子发展的康复方案。
怎样在家做听觉言语康复训练
1.确保优化聆听环境
每日坚持检查孩子的助听器及电池,尽量减少家庭中的背景噪声对孩子聆听的影响,矜持1-2米的有效助听范围和孩子交谈。2.坚持不懈地说
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不断的说,在专门的游戏时间坚持不断的说,与孩子交谈家庭生活中所见到的一却,与孩子谈碰巧发生的事。3.做一个积极的聆听者
对孩子的手势时刻能用语言给予相应的回应,全神贯注的聆听孩子的讲话,不时地对孩子所讲述的话题表示出你的兴趣,要容忍孩子的发音水平,重复孩子所讲的话,插入你的评论,在继续开始他的谈话,为孩子创造一个既有来言又有去语的交流锻炼的机会。4.清楚准确的表达
说话时语速稍缓,发音清晰有力,可以夸张你的语调,并非口型,变化你的音量及语调,用变化的声调表达你激动的情感,用表情传递你要让他知道的信息。5.保持眼神的沟通
当孩子在与你交谈时,不管他看不看你,你都都要注视着他;注意调整你的体位水平,创造孩子和你进行眼神交流的机会;用点头和微笑的方法延迟与孩子眼神交流的时间;不断变化位置,使自己不断出现在孩子的视野范围之内;在孩子与你们谈论的物品之间,不断前后地变化眼神使用诸如“哦、看!”类似的语言引起孩子的注意。6.使用孩子的能够明白的的语言和孩子交谈
倾听孩子的谈话,时刻把握住他的理解状况;如果你的孩子表现出来不能理解对话中德某些内容,则需要重复相关内容;如果孩子还是不能理解,就要借助图片,实物等,帮助孩子学习相关内容;时刻根据孩子的注意程度来判断你们谈话的效果;使用简单陈述句式为孩子讲解交谈中出现的新词汇。
家庭康复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每当接触到聋儿家长时,他们提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老师我的孩子什么时候能说话?”“孩子什么时候能上学?”“为什么别的孩子学会了,我的孩子不会?”等等,很显然家长把很大的希望都寄托给了语训老师,无形之中就给老师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我要说聋儿语训康复的成败,一方面是语训老师的辛勤工作,另一方面家庭康复也至关重要。
经过了一天的在校学习,家长把孩子接回家后,就会很机械的做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草草的结束了家庭康复教学,仅仅做这些是不够的。那么,聋儿家长在家庭康复中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呢?
首先,家长良好的心态是家庭康复的基石,康复训练是一条漫长而艰难之路,家长应正确面对现实,及时调整好自身态度,以轻松、乐观、积极、坚持不懈的心态进行家庭康复。不要盲目的与其他聋儿比较。
第二,助听设备是聋儿的第二对耳朵,助听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康复学习的效果,所以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养成配戴助听器和爱护助听器的习惯。帮助聋儿学习自行感知助听设备工作状况的能力和自行反馈助听效果的能力。
第三,有些家长在孩子结束康复中心的学业后就会很迷茫,不知道应怎样指导孩子的学习,所以家长要自身提高康复理论水平,多渠道学习康复教育方法,多与其他家长交流康复经验,把理论与自身教学相结合,把被动的复习工作变成主动的教学活动。
第四,多与语训老师沟通,了解康复教师制定的语训计划(日计划,周计划,年计划),完成课后布置的语训内容。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有在游戏中,在兴趣中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而家长最了解孩子的自身特点,知道孩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当孩子的注意力被所感兴趣的事物吸引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趁此进行康复训练,会更能增加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杜威曾经提出“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而家长在生活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康复是聋儿回归主流社会的必经之路。
影响聋儿家庭康复效果的因素及对策
聋儿家庭康复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历史。随着当前幼儿家庭教育日益受到关注,聋儿家庭康复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错误观念和盲目行为,所以间接地影响了家庭康复教育的质量。为此,本文总结了影响聋儿家庭康复教育的因素并提出了对策,希望给聋儿家长提供帮助。1 影响因素 1.1 家长的自身素质
1.1.1 家长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
理论及实践表明,家长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与家庭教育关系极大。如果家长没有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品德,就不能给子女正确的思想教育,也不会有良好的威信。笔者在几年的工作经历中,深感一小部分聋儿家长对怎样塑造自己的孩子,引导孩子做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缺乏清醒认识,甚至漠不关心。1.1.2 家长的文化素质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学历教育越来越趋向于高端化。但笔者调查发现,有一部分聋儿家长受教育程度仅为小学或无受教育历史。1.1.3 家长的心理素质
由于孩子在听力上有障碍,大多数家长存在“补偿”心理,认为孩子听力方面不足,在物质等其它方面应尽最大程度满足孩子;还有一部分家长有逃避心理,不想让别人知道孩子使用助听设备,用头发遮挡助听设备或不愿出门,使得孩子在封闭的环境中长大,变得胆小、敏感、自私多疑,缺乏与外界的接触,不仅语言水平没有进步与提高,身心发展也受到影响。1.2 家长的态度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聋儿的态度直接关系着聋儿康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大多数聋儿家长十分关心孩子的成长,但是部分家长对孩子态度冷漠,甚至施加暴力,认为聋儿是“累赘”。
1.3 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很容易走向极端。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不注重质量的提高;说话时语法关系混乱,语言罗嗦,速度过快,不管孩子是否听懂;找老师上单训课,认为只有通过单训,孩子才能说得很好;注重书面表达,轻视口语,只是死记硬背。结果,适得其反,孩子不仅在语言发展上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1.4 亲子关系紧张
对于年轻的聋儿家长来说,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是全家生活来源的保障,更是孩子学习教育的保障。但是由于工作忙碌及体力精力的局限,家长对孩子或多或少地缺乏耐心与恒心,忽视孩子的语言训练;有的聋儿不能与家长朝夕相处,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而亲子关系是聋儿语言发展关键期的重要因素。1.5 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生活环境对聋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类型、父母的处事态度以及周围人际关系的影响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会对孩子的语言康复教育造成影响。1.6 错误观念以及其它各种因素
聋儿的语言康复训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家长不仅有爱心、耐心,而且更要有恒心。但是,不少家长存在错误观念。有些家长的普遍想法是等孩子到了适龄阶段就上聋校,不认为孩子会说话很重要,也不愿意付出辛苦的劳动。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使用助听设备后自然就会说话了,不需要进行语言康复训练。这些都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语言康复训练的进程和效果。2 对策
2.1 家长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是教育者,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而家庭教育又是一种私人教育,有很大的独立性,家长有很大的自主权。作为家长要明确,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对子女有极大的影响。对于聋儿家长来说,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应了解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听力学等知识。家长要有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家长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注重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养成坚强、乐观、努力拼搏、勇于创造、积极实践、乐于交往的个性。2.2 讲究家庭教育的态度和艺术
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父母更是孩子的教育者。理智地爱孩子,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尊重孩子的兴趣点,学会正确引导;对孩子的态度保持统一。此外,家长的思想要端正,要有责任心。能够根据聋儿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以身作则,言行结合;合理进行情感教育。
2.3 充分利用语训机构的设施和资源聋儿语训机构是学前教育机构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所设置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以及相应的课程安排都会有别于一般的学前机构。一般来说,大多数语训机构都是以集体课和个别化训练课为主来组织教学活动的。此外,还有为培训家长、解决家长疑问而开设的家长班、专家讲座等等。聋儿家长要认真对待这些教育资源,及时与老师沟通,做好家园合作;及时和单训老师交流学习,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积极做好家长班课程笔记;积极参加专家讲座,掌握更多聋儿康复相关知识。2.4 增加亲子间的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游戏
随着早期教育的提前,亲子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较多的亲子交流不仅能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而且还有利于孩子语言理解水平和其它能力的提高。因此,对聋儿家长而言,不管工作多繁忙,都应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真正需要,及时了解孩子每个年龄阶段所遇到的难题,真正感受孩子的世界。这样,家长才会更加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支持,更好地教育培养孩子。2.5 优化家庭生活环境
众所周知,家庭生活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不仅要给聋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而且要尊重聋儿,尊重聋儿所进行的相关教学活动,关注聋儿的各方面需求,创设各种环境,培养聋儿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使之更好地康复。2.6 摒弃错误观念,开拓沟通渠道
当今社会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社会,为聋儿家长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很多平台。聋儿家长可以浏览相关报刊和书籍,多咨询和学习相关知识,也可以多向有经验的聋儿家长学习教育方法。总之,要做一个有心的家长,摒弃错误观念,开拓沟通渠道,孩子才会有长足进步。编辑:海莹
标签:家庭康复, 家长学校
不少聋儿的妈妈说,当发现可爱的宝宝竟然不能听到这个世界的声音时,犹如晴天霹雳,痛不欲生,又不知所措,仿佛整个世界都颠倒了。
面对耳聋的宝宝,救治无疑是您最先想到的事情。助听器等给无数聋儿带来了希望。但在普遍重视救治的情况下,聋儿康复却往往被忽视。中国聋儿康复中心副主任孙喜斌不无忧虑地说:“聋儿训练最佳时机是在7岁以前,错过这个年龄,几乎不可能使聋儿发展语言交往能力。”
但目前我国只具备年训练聋儿3万名的能力,这样,需要40年才能把现在的80万聋儿训练好。因此,家长在聋儿康复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配戴了助听器,还要进行听觉、语言训练。配戴助听器,并非万事大吉。这只是您的宝宝走向康复的第一步。助听器主要起放大声音信号的作用,只解决能否听得见的问题。而大脑对传进来的各种声音,特别是形形色色的语言需要一个认知、理解、记忆、掌握的复杂过程,最后解决的是能否听得懂的问题。由于聋儿长期不开口说话,发音器官僵硬、不协调,加之不能理解、掌握、运用语言,因此需要进行科学的训练,才能使聋儿说话、与人交谈达到清楚、流利。大量实践证明,凡是进行听觉、言语训练的聋儿,康复效果都不错,而不进行训练的聋儿,康复收效就很小。
定期康复评估很重要儿童发展有阶段性,每个阶段的特点不同,而且每个儿童都存在着年龄、智力、个性及生活环境等个体差异,聋儿也是如此,并且还存在着听力、语言的差别。因此,训练目标的制定、训练方式的采用、训练内容的选择等都需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不能不顾聋儿的接受能力而生填硬灌,以至花费很大力气却达不到康复的效果。康复评估主要包括听觉能力评估、语言能力评估、学习能力评估。学习能力评估要由专业人员来做,听觉、言语评估家长也可学做。专家强调,一定要定期做康复评估。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聋儿和正常儿童一样发展
无论您的宝宝听力损失多么严重,他也是一个孩子,遵循着和正常儿童一样的发展规律。他们不仅有吃和喝的需求,也有玩耍、游戏和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表现在语言的发展上,也表现在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专家告诫:那种只把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对孩子进行听觉语言训练,而忽视宝宝在其他方面发展需要的做法是错误的,您应该保证宝宝的全面发展。
更主要的是,切不可因为孩子聋了,就对他的要求,即使是不合理的也一味迁就,百依百顺。这样,势必会铸成大错,使孩子丧失独立面对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能力。很多在聋儿康复中取得成功的家长说,在对宝宝的抚养和教育过程中,不要处处只想到宝宝“不能做什么”,而要多想想他“能干什么”。接下来,您所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创造条件,鼓励您的宝宝去探索,去游戏,学习新的知识,大胆享受正常社会生活的快乐。
聋儿家庭训练内容与要求
为了帮助您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家庭训练计划,这里综合前几讲的内容,把家庭训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再概略地向您提示一下。这里的提示可以作为3年家庭训练计划的总目标,您可据此分解出每年的目标以及季度、月度的阶段目标。常识和其他两大类内容,都可结合听觉、发音、语言训练一并进行。
(一)听觉训练
帮助您的孩子在正确使用助听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残余听力,发展听觉。1.判断声音有无。
2.养成听的兴趣和注意听的习惯。3.判断声音的方向(上下、前后、左右)。
4.辨别高低、大小、长短不同的声音。听到声音,能知道是什么声音,有什么意义。例:有人敲门,他知道是敲门声,会去开门;听到汽车声,知道让路等。5.建立节拍、节奏感,既能随别人或音乐有节奏的拍手或做其他动作。
6.选择性听取声音,即在噪声或音乐背景声下选择自己需要的声音来听。例:在菜市场的妈妈说话。
7.分辨语音、词句等。
(二)发音训练
1.每天活动发音器官,发音时口形、舌位、气流控制基本正确,发音响亮。
2.学习汉语拼音,会简单拼读,并用之正音。
3.练习四声、语调,尽可能发准。说话时能根据情况调节语调轻重、快慢及停顿。
4.通过看、听、摸等各种手段纠正发音,尽可能提高说话的清晰度。
(三)语言训练
以培养孩子交往意识为主线,鼓励孩子用一切形式交往,在交往中理解语言,学会表达自己的要求和回答问题。尽量清楚正确地发音、说话,语句要完整、规范。
1.词汇
(1)掌握1300个左右常用词,以名词、动词为主,逐步学习一些代词、形容词、数词、量词、连词、副词、介词、助词及少量感叹词、象声词。
(2)认读150个左右常用词,书写50个左右常用词。
(3)学习一些词义浅显的反义词(例:好看一漂亮)、同义词(例:梳子-拢子)、反义词(例:真-假)。
2.句子
(1)逐步掌握基本句型、句式。例:(肯定句)这是桌子。我正在吃饭。昨天我去公园了。我有………。我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