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皋小学四年级地方传统文化教案

时间:2019-05-15 06:0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泗皋小学四年级地方传统文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泗皋小学四年级地方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篇:泗皋小学四年级地方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地方传统文化教案

第三单元 名胜佳境

第八课 三孔

1、孔府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府。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孔庆镕诗《五柏抱槐》、李隆基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府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东阳撰写、的对联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2、孔林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林。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张说诗《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林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思堂上诗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孔林的典故。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3、孔庙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庙。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乾隆皇帝及郭沫若诗句。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庙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金声玉振坊图和文的关系?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九课 长江 1 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印象。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杨基诗《长江万里图》、李之仪词《卜算子》。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李之仪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李之仪的《卜算子》?

2、学唱《长江之歌》。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巴山蜀水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上游诗。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了解长江上游是巴蜀之地。

欣赏赞美三峡的诗《渡荆门望楚》(唐 陈子昂)、《上三峡》(唐 李白)。

二、温馨点击。仔细阅读细细品味。欣赏陈毅诗句。

三、活动广角。

1、对照地图查找三峡景区。

2、了解流来观的图片及对联。

3、整理描写三峡的古诗文。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古楚风光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中游的名胜。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崔颢诗《黄鹤楼》。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两首诗词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崔颢诗《黄鹤楼》?

2、写下《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朗读毛泽东《水调歌头 游泳》。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吴越音韵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下游。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赵维烈《南乡子 登燕子矶》、杨慎《临江仙》。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万里长江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诗配画。

2、搜集三首与南京、扬州、镇江这三处地方有关的古诗词并朗诵给同学和老师听。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四单元 艺术乐园

第十课 谜语 字谜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字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字谜的兴趣。搜集部分字谜。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两个谜语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便添丁(潘 何)兵书三卷桥边授 忍字百篇家内藏(张)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谜语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试猜字谜

三星斜带一钩月(心)雁阵三行,时斜时横(丛)点水蜻蜓款款飞(汗)驴高栏低(骗)

2、搜集字谜,互相考一考 画谜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画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画谜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三个谜语

①春节 ②一触即发 ③汆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画谜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故事《秦少游猜谜》,猜谜底

2、读《唐伯虎卖画》,猜字谜

3、学生自己试着出画谜。

第十一课 谚语 农谚篇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农谚的特点,培养对字谜的兴趣。搜集、积累部分农谚。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读原文,了解什么是农业谚语。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谚语的定义。知道农业谚语与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广角

1、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2、读读背背几个农业谚语。

3、交流整理搜集到的谚语。学志篇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制作谚语卡片。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朗读文中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谚语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谚语,谈感想

2、讲故事,背谚语

3、制作谚语卡片

第二篇: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教学重难点:

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课时安排:

周次课题

第一周《千字文》(节选一)第二周《千字文》(节选二)第三周《千字文》(节选三)第四周《月夜》《乡思》 第五周《山中》《济上作》

第六周《断句》《宣城见杜鹃花》

第七周《送柴侍御》《喜见外弟又言别》 第八周《重别周尚书》《送友人》 第九周《送别》《淮上与友人别》 第十周《塞下曲》《秋望》

第十一周《从军行七首》(其五)《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第十二周《塞上听吹箫》《征人怨》 第十三周文学巨匠——李白 第十四周文学巨匠——杜甫 第十五周文学巨匠——苏轼 第十六周文学巨匠——曹雪芹 第 1课时《千字文》(一)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一)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一)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二、简介《千字文》(一)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 2页 了解夜光珠来历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八、课外延伸: 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宇宙变化的语句,并交流。第 2课时《千字文》(二)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二)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二)并尝试背诵 2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二、简介《千字文》(二)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 5页

了解墨子教育做人的小故事。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黒。——荀子《劝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黒;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 3课时《千字文》(三)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三)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三)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3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清。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二、简介《千字文》(三)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 7页

了解“二十四孝”中黄香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查一查

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已家喻户晓,“卧冰求鲤”“芦衣顺母”等故事就发生在山东。查阅资料,找出发生在山东 的“二十四孝”故事还有哪些?并说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哪些人?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 4课时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月夜》和《乡思》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月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乡思(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二、简介李觏

李觏,字泰伯,江西南城人,他的诗唐代韩愈、皮日休等人的影响,具有独特风格。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月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挂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活动:背一背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 5课时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山中》和《济上作》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山中(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济上作(明)徐祯青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二、简介作者

王勃,字子安,山西人,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徐祯卿,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 扬州树树花”的诗句而为人称誉。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山中》和《济上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

1、说一说

说一说本课的两首诗是借什么景物来表达思乡思亲的悲伤感情的?

2、读一读 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 6课时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断句

(北魏)刘昶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宣城见杜鹃花(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二、简介作者

刘昶是南朝宋文帝第九子。前废帝刘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志,于是他投奔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诗。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的《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人日思归(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第 7课时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柴侍御(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二、简介作者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李益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 论。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比一比

把自己读过的友情赠答诗积累起来,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 8课时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重别周尚书(北周)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简介作者

庾信,字子山,河南南阳人,是南朝梁简文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 9课时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二、简介王之涣

王之涣,山西人,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很有名气,多被乐工制 曲歌唱。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做一做

唐代诗人中,有着许多情谊深厚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搜集他们 之间互写的赠答诗,读一读,把这些诗歌做在贺卡上,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 10课时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下曲》(节选)和《秋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下曲(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秋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日横空冷战常。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了解《塞下曲》(节选)和《秋望》的写作背景。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塞下曲(明)谢榛

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隔河见烽火,骄虏夜临关。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 11课时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从军行七首》(其五)和《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从军行七首(其五)(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唐)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故事链接: 了解火焰山名字的来历。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12课时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上听吹箫》和《征人怨》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征人怨(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二、简介高适

高适,河北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唐代另一位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并称“高岑”。他的诗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 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 了解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说一说

唐代流传下来的边塞诗歌非常多,查找资料,说一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及其代表作。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 13课时文学巨匠——李白 教学目标: 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 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 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 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 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 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 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 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 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二、主要作品

《客中作》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静夜思》 《将进酒》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送友人》 《赠孟浩然》 《渡荆门送别》 《怨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游天姥吟留别》 《陵酒肆留别》 《关山月》 《子夜吴歌》 《长干行》 《蜀道难》 《长相思》 《行路难》 《玉阶怨》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春思》 《赠汪伦》 《登金陵凤凰台》 《月下独酌》 《清平调》

三、拓展活动

背诵李白有关月亮的诗歌,比一比,看谁背诵的既多又准。第 14课时文学巨匠——杜甫 教学目标: 了解杜甫平及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 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 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 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 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 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 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 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主要作品

《望岳》 《饮中八仙歌》 《登高》 《江畔独步寻花》 《曲江二首》 《曲江对酒》 《春望》 《登岳阳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阁夜》 《咏怀古迹五首》

《月夜忆舍弟》 《天末怀李白》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别房太尉墓》 《旅夜书怀》 《蜀相》 《客至》 《野望》 《八阵图》 《江南逢李龟年》 《登楼》 《宿府》 《月夜》

《春夜喜雨》 《佳人》 《兵车行》 《月夜》 《春宿左省》 《绝句》

三、拓展活动:查一查

杜甫在山东漫游了 8年,在现今的济南、泰安、济宁等地方留下了不少诗篇,其中《望岳》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 唱,刻在济南大明湖历下亭上杜甫诗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已成为济南的一个文化符号。查阅资料,进一步 了解杜甫在山东的游历情况。

第 15课时文学巨匠——苏轼 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平及主要成就 教学过程:

一、生平及成就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 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 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

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 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 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而自成一家。黄庭坚说 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 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 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 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 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 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 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 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 ,词 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二、拓展活动

“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苏轼父子三人,世称“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你知道“三苏”都是 谁吗? 第 16课时文学巨匠——曹雪芹 教学目标: 解曹雪芹的生平及主要成就 教学过程:

一、生平及成就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 满洲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 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 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 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 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 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 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 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 , 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 , 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 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 毅力 , 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 了这一年的除夕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

曹雪芹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 , 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 , 堪与刀 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 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

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 , 全书没有 完稿。今传《红楼梦》 120回本,其中前 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 40回则为他人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

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二、拓展活动:说一说

《红楼梦》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除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外,还有王熙凤、薛宝钗、刘姥姥等。你最喜欢《红楼 梦》中的哪一个人物,合同学交流一下吧。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领悟诗的意味,明确大体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体会诗人当时所处环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自己“送别”经历与诗人产生共鸣

二、重点难点: 学生对诗句意思的恰当把握,熟练地背诵

四、课前准备: 前置作业:1.查阅“庾信”生平及作品 2.查阅关于“送别”的诗

五、教学过程:(一)(二)直接导入: 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的查阅关于“庾信”的生平,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想好谁主讲,谁做补充?待会找小组来 汇报。

(小组汇报)(二)进入新课,教授“重别周尚书”

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真丰富,今天老师家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庾信”的一首诗,同学们一起说出诗的题目„„(板书)老师讲解题目中的“周”和“尚书”引导学生体会题目的意思。

学生齐读诗,接着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诗的大意(在这之前教师讲述诗人当时所处环境,帮学生理解)(小组汇报)汇报完后教师再重点讲解做出总结 把所有学生分成四组,每组读半句结束(三)讲授“送友人” 让学生介绍“李白”

今天老师和大家学习“李白”的一首诗“送友人”(学生齐读题目,老师板书)教师讲述“李白”在写这首诗时所处环境,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的大意。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的大意(小组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情况重点讲解,并作出总结

以比赛的形式读这首诗,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以上两首诗都是关于什么的?(“送别”)

那你们还搜集了一些关于送别的诗,把班里所有同学分成四组,来个“诗歌”大比拼,看看谁搜集的更多更丰富。(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那些收获?(学生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意思

(六)课后作业:课下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关于“送别”的诗,可以回家被给父母听

六、教后反思: 采用并列推进式的教学方法,一改传统的逐一教学、割裂教学的弊端 第 17课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二、重点难点: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柴侍御(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

二、简介作者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李益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 论。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比一比

把自己读过的友情赠答诗积累起来,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教后反思: 第 18课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二、重点难点: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重别周尚书(北周)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简介作者

庾信,字子山,河南南阳人,是南朝梁简文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教后反思

第 19课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二、重点难点: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 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二、简介王之涣

王之涣,山西人,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很有名气,多被乐工制 曲歌唱。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做一做

唐代诗人中,有着许多情谊深厚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搜集他们 之间互写的赠答诗,读一读,把这些诗歌做在贺卡上,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教后反思

第 20课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下曲》(节选)和《秋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二、重点难点: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下曲(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秋 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日横空冷战常。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了解《塞下曲》(节选)和《秋望》的写作背景。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塞下曲(明)谢榛

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隔河见烽火,骄虏夜临关。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教后反思: 第 21课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从军行七首》(其五)和《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二、重点难点: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从军行七首(其五)(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唐)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 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故事链接: 了解火焰山名字的来历。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教后反思: 第 22课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上听吹箫》和《征人怨》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二、重点难点: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征人怨(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二、简介高适

高适,河北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唐代另一位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并称“高岑”。他的诗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 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 了解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说一说 唐代流传下来的边塞诗歌非常多,查找资料,说一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及其代表作。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教后反思

第 23课 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作用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汉朝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 基本技能。

(2)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 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3)通过设计丝绸之路导游词的设置,培养学生通 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表演: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二、小结

从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敦煌存在着物资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资非常的广,有西方的毛皮、珠宝玉石、药材等,还有中原的丝绸、瓷器、陶器、铁器等。事实上,在当时的敦煌,不仅存在着物资上的交流,还存在着文化 的交流。现在保留下来的敦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就可以印证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 堂。(幻灯:建筑,绘画,雕塑)敦煌莫高窟保存着最完好的佛教艺术,曾经有位著名的敦煌学者指出:“世界上历史 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 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学者的论说充分说明敦煌所处的地理 位置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则是丝绸之路带给它的。

三、丝绸之路的交流作用

【问题】敦煌的艺术来自于东西方的交流,来自于东西方使者们的间接创造。正是由于这些使者们的往来,使得丝绸 之路异常的活跃,异常的繁荣。那么,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 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找到了吗?一起大声告诉我,好吗?(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块大陆,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 用。)同学们能不能结合书本和你已有的知识,举出实例来印证这句话呢?(可作适当补充)(幻灯)总结: 丝绸之路的开辟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增强了东西方人民的友谊。所以说,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 商道,也是一条友谊之道。

四、丝绸之路的补充

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

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学生回答)(幻灯)总结:中国的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分为海陆两路了,此外,还有长城以北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 原丝绸之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各个民族、部落纷纷想争夺控制权,因此充满了血腥和 暴力。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和风平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由于主要以丝绸和香料贸易为主,又称 “海上香丝之路”。

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舍 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 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幻灯,亚欧大陆桥的简介,线路图)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 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 30多个国家。新 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六、教后反思: 第 24 课 玄奘取经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堂教学 PPT ,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平资料、图片。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 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 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 ] 导:也许学习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要点:1)混出玉门关 2)单人匹马走沙漠

※重点句: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求法。

总结: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一切 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一生的追求——对佛法的弘扬。

过渡: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中国 生根发芽,否则印度留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

4、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

1)学习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要点: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2)师生合作交流资料 ※屏幕出示: 玄奘带回来的佛经数量大,覆盖面广,质量特别高,如果我们把唐朝汉译佛经比喻成为汉译佛经中的皇冠,那玄奘 翻译的佛经就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直经,而取到直经才只不过走了求法之路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翻译佛经,他魂 系真经,迫不及待,也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佛法功德圆满。

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 角度:

1、从学者的角度, 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

2、作为一个高僧, 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习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 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

1、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出示季羡林先生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拿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 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季羡林:舍身求法的人, 首先就有玄奘在内, 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六、教后反思: 第 25 课鉴真东渡

教材分析: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日本的概况。知道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上与我国交往频繁,中 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学情分析: 关于“知道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上与我国交往频繁”这一内容,五年级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已 有初步接触。那篇课文结合日本的民歌《樱花》。从中让学生感受到外国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学生在地图上寻找日本的 地理位置,从中体会与我国“一衣带水”的相邻关系。本课在此基础上深入介绍了日本的地理、历史概况,满足了学 生的认知需要,学生很感兴趣。再结合时事“呼吁书”“聂荣臻与孤儿的故事”等,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中日关 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能在地图上指认北海道、本州、四国、九洲和首都东京。

2、感知日本是我国的邻国,与我国隔海相望,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3、通过对鉴真不畏艰险、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 志。让学生懂得:为了共同繁荣和世界进步,中日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说说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什么?学生交流:《茉莉花》。会唱的同学 一起跟唱。(《茉莉花》是全国人民喜听爱唱的民间小调,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民歌。还曾经被意大利作曲家用于歌剧的 编排中。)2.再让学生听另外一段美妙的音乐。能听出这是哪国的民歌?(日本《樱花》)日本是个樱花之国。日本人喜欢结伴 到郊外欣赏烂漫的樱花。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出示:日本的樱花的图片。

过渡:日本是我国的邻国,与我国隔海相望,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师述:唐朝时期,我国经济繁荣,文化冒盛, 是世界上十分强盛的国家。唐政府实行了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各国交往,尤其同亚洲近邻交往频繁。唐天宝 12年即公元 753年 12月 20日, 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实现了他 多年的愿望,在 5次东渡失败后,第 6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

3.唐朝的鉴真和尚是谁?他为什么六次东渡日本呢?让我们来听一段故事。(多媒体出示鉴真东渡的录像)感受一下鉴真东渡事迹。4.交流:读了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5.小组讨论交流,了解 6次东渡。

(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祥彦等 21人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 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 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 不返航修理。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第四次和第五次分别从福州和扬州出海,都没有成功。而且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鉴真未因失明而灰心丧志,又过了 5年, 66岁高龄的失明老人, 毅然决定再度出航。终于如愿地踏上了日本的土地。他在日本生活了 10年, 于 763年 5月初 6日在日本圆寂,终年 76岁。)6.小组讨论:为什么鉴真 5次东渡失败后,还要进行第 6次东渡? 鉴真东渡获得成功说明了什么? 鉴真到日本后做了哪些事? 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了哪些贡献? 7.学生交流

师小结:我们从日本的建筑、民族服装、文字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痕迹。鉴真东渡不仅弘扬佛法,还传播中国 的建筑、雕刻等知识,深深影响了日本的文化。他是个了不起的友好使者。我们要向鉴真学习,为中日友好作贡献。二次备课: 鉴真大师在日本备受尊崇,为日本佛教做出了巨大贡献。鉴真大师还将唐朝的建筑、雕塑艺术传到日本,特别是 后者,形成了日本雕塑史上重要的“唐招提寺派”。在传播汉语言文学乃至书法方面,鉴真大师等用唐音说法,这对 日语中始终保存唐音是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另外,鉴真大师对日本医药学也有重大贡献。

我们完全可以说,鉴真大师和弟子的影响遍及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鉴真大师,根本就无法想象日本文 化会是什么一个样子。扬州是鉴真的出生地和弘法地,大明寺则是鉴真长时间驻锡的本寺,这里更是鉴真东渡的始 发地——此时此刻,我仿佛看见鉴真大师的慈悲目光,穿越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正在凝望着我们。

第 26 课郑和下西洋 教材分析: 阅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 ,体会、感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之处。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对航线沿途经济、社会等方面发 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小故事。比较、分析开放政策与闭关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掌握:通过本课的学习,知识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闭关锁国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2、能力要求:培养运用识读历史地图的技能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对外开放与闭关锁国政策对国家 发展的影响,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壮观景象。

2、阅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 ,体会、感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之处。

3、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对航线沿途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小故事。

4、比较、分析开放政策与闭关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有关郑和下西洋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树 立对外开放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备的一个条件的观念, 是我们每一个未来的建设者都应具有开放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难点:我国明清时期从开放走向闭关的原因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投影仪 《明清时期--从开放到闭关锁国》光碟一张(或相关录像)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同学们,咱们祖国在历史上有很多时候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各个强大时期的表现都有所不同。下面先请同 学们看一段片子:(投影仪)(播放《明清时期--从开放到闭关锁国》片段,约 2分钟)

二、新授: 在这段片子里,给我们讲了明初时明太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出发点。1.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介绍过的我国造船业发展的情况。(学生回答。要点:三国、宋、元等时期的造船业的情况)2.咱们知道,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之一,当时对外交往情况怎样?(学生回答:活跃、开放等)3.唐朝对外交往情况呢?举两个例子。(学生回答:唐僧西天取经、鉴真东渡等)到了明朝,对外交往又有我们前边看到了郑和下西洋。可见,在我国历史上,强盛时期的朝代在对外交往上都有一个 共同点:开放。但是同学也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鸦片战争,这说明了我国在鸦片战争时国力已经衰落,为什么 会这样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一原因。

三、学生阅读讨论: 郑和下西洋

闭关政策是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所形成的。我们通过以前所学的知识知道,国家开放与否,与国家的强盛程度有很大 的关系;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们当然希望国家强盛以稳固政权,但当国家强盛与政权的稳固与开放发生矛盾时 , 采取闭 关锁国政策。

四、总结: 在明朝时期,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正是由于清朝初年闭关政策形成后,使我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经 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中断了,我国逐渐开始落后。到了十九世纪,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就处于了被动挨打 的地位。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我国历史上从开放到闭关锁国的原因和简要过程。“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我 们从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积极创新的优良传统;从国家对外态度由开放到闭关锁国的 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可以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用的借鉴。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到了顶峰,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 各国友谊的桥梁,在今天郑和曾经到达的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因此将其确定为重点。我采 用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教法和表演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

2、难点:如何理解郑和精神?探究和发扬郑和精神,使学生人文素养有所提升,学生学习起来有些难度,因此我通过 分析材料、学生结合自身谈感受的方法降低教学难度。

四、教学方法 情境化教学法 表演法 探究式教学法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1、郑和下西洋发生在 600多年前,距离今天非常遥远,学生很难感受到郑和航海的伟大和艰辛,于是我通过播放《郑 和下西洋》的视频,将学生的视觉、听觉有机的融合,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2、本节课以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既直观形象,又有美感,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特别是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 使课本上死的路线图真正地动起来,学生的思维、感官跟随着动态演示逐步加深对郑和下西洋艰辛的认同。更体现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这一设计理念。

六、教学资源:《郑和》人物图、影视资料、《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我国不同时期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图片、各国 援助中国的文字资料。

第 27 课玉器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教学, 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的玉器、青铜器和漆器, 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 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教学重点应该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他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的又 一个最灿烂的篇章。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专业名词的理解和历史文化知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除陶器工艺外,成就最突出、且最富民族特色的就是玉器、青铜器和漆器工艺。它们各有特色,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

二、讲授新课

导语:(一)玉器: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其实就是一个玉的传说,贾宝玉的前身就是一块玉石,而林黛玉是玉 石下的一棵仙草,而贾宝玉转世为人时口里还含着一块玉。

新授: 学生讨论:讲述玉的故事 卞和与和氏璧(二)讨论:玉器

玉器在中国光辉的历史文化中,是一颗灿烂的明星,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国的玉 器自公元前五千年左右河姆渡文化出现始, 一直不间断地绵延发展了七千余年。玉器在中国的历史(上流传之所以久远, 除因玉材丰富、质地优良、品种繁多、制作技术先进、造型美观外,最主要的是由于玉在中国一直被奉若神明,被认 为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象玉如意就是一件典型的工艺品,还有头饰、玉坠、玉手镯等等,深得人们的钟爱,使它在政

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其它工艺美术品所不能取代的作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玉石 之美有五德者 “ ,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对玉的特征和内涵的典型概括。

(三)讲授: 我国的玉器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当时我国先民们就以石头作为生活、生产工具的材料,在选择、打 制、琢磨石器的劳动过程中,逐步认识了比石材美丽的彩石,这些比较美观的被用作装饰品,到后来人们知道了打磨、穿孔、镂雕等加工手段,玉器的使用就更加广泛了。所以起初的玉,其实就是指美丽、有光泽、有花纹的石头。新石 器时代后期, ” 礼玉 “ ,有用于服装佩饰的 ” 佩玉 “ 或称 ” 饰玉 “。周代更以 ” 佩玉为尚 " ,人们将玉当作修身的标准和衡量 个人品德的尺度,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这种观念一直流传几千年。甚至在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 玉器还是非常流行,可能许多同学就有。

(四)学生分组讨论: 商周玉器的美表现在材质、色彩、造型、串缀组合方面,琢玉的技术很高。这是我国玉器的成长期,玉器艺术 有象征性和装饰性的特点,我国玉器由原始社会彩石玉器进入了真玉为主的时期。春秋战国时向华丽、琢雕、镂空方 面发展,到了汉代由于出产玉石的西域通道畅通,玉料来源增多,玉品的琢制与使用更为普遍。秦、汉、魏晋南北朝 时期,是玉器发展的强盛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安定,经济繁荣,玉器工艺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许多 玉器近似石雕风格,制作非常精致。人物、动物形玉器,重在揭示对象的精神世界,对其形体采取夸张手法以突出关 键部位,使用较密集的阴线装饰细部,类似绘画上的铁线描,注重起伏,使玉器浑厚自然,气韵生动。在这基础上, 宋、辽、金玉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琢磨技艺上着重与现实主义方面相适应,镂雕技艺更加高超,把绘画用于玉器 雕刻之中,富于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拓展:什么黄金有价玉无价的...玉石是原料 , 玉器是在玉石的基础上进行人工的雕刻 , 成为艺术品。玉石只分析质 地和成色 , 玉器还要看雕刻的工艺才能定价值.28青铜器 教材分析

青铜器这节课,在中国工艺美术欣赏一章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继彩陶艺术之后兴起的又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独 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工艺美术。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术灿烂辉煌的一个篇章。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们对中华民族这一传统工艺有个深刻的认识,并为我们的祖先能够掌握这样高超的铸造工艺和创 造出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而感到骄傲。从而达到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扩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的青铜器,掌握有关青铜工艺 的知识和欣赏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3、德育目标:通过对中华古老文化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树立 正确审美观。使之对艺术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鉴赏力。

教学重点

掌握青铜器欣赏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

专业名词的解释和有关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教学方法

直接导入法、启发式教学法、归纳教学法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有关青铜器的资料,教师旁白。

师:当我们漫步神州,寻访古都名城,或是走出国门,游览世界各国,在诸多著名的历史与艺术博物馆中几乎都可以

看到中华青铜器的倩影。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杰出贡献。青铜的发明是 划时代的伟大创造,我国古代文献中常提到的“吉金”就是指精纯美好的青铜。大约公元前 21世纪至公元前 5世纪的 商周时期,考古学上将青铜器的发明到铁器的普遍使用以前这段时间称为“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辉煌的青铜冶铸 成就是其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

出示课题《青铜器》

2.知识传授提问:青铜是什么 ? 有什么特点 ? 青铜工艺什么时间产生的 ?(由学生回答,通过提问加深对青铜的印象)青铜是纯铜与锡的合金,其中还含有少量的铅。它作为一种合金,与纯铜相比有几大优点。一是熔点低,易于铸造;二是硬度大,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或减少锡与铅的比量,以达到不同的硬度;三是易于铸造,溶液在浇铸时气泡 少,在范(模子)内无孔不入,这就容易铸造出锐利的锋刃和细密的花纹,而器物本身的气孔大为减少。在中国出现于 距今约三千八百多年前的夏代,至公元前 16世纪至公元前 5世纪的商周时期青铜工艺发展到鼎盛时期。(通过介绍使学生体验到中华民族在冶铸方面创造之伟大)3.作品赏析

A 青铜器的形成时期

距今 4500— 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 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 范铸造的,比较先进。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铆钉。B 青铜器的鼎盛时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 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及杂器。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 专门做殉葬的明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的青铜器 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师:同学们,你能说出最熟悉的青铜器的名字吗 ? 你知道鼎最早是谁造的吗 ? 你能用鼎字组词吗 ?(学生非常踊跃的说出 自己熟悉的青铜器“鼎”和对青铜鼎的认识)传说大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象九州,迁九鼎于商邑,周武王迁于洛邑,战国时多有诸侯称霸问鼎的故事。词组有 一言九鼎,三足鼎立等。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是商王文丁祭祀其母亲“戊”而特地铸造的,是现存最大的青铜器。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原物通高 133厘米,长 166厘米,重 875公斤。是我国已发现的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造形朴实 而又厚重,方正的鼎腹,圆柱形的鼎足和谐的结合在一起,沉稳而又庄严。鼎腹内壁有 3个字铭文“司母戊” ,鼎也因 此得名。鼎体饰以饕餮纹,耳上铸有两虎相向食人头的形象。

师:同学们饕餮是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后回答)饕餮纹,是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 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 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体现了殷商时期中国青铜业的技术水平,有重要 历史价值。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

艺术风格:器形凝重,纹饰华美、神秘、狞厉。

师:到了西周、春秋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为什么逐渐减退 ?(给学生放图片,结合历史背景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王朝统治由盛而衰,青铜礼器逐渐变为生活用具,在形制风格上发生了更为明显的变化,其标 志是大量使用新的铸造工艺,流行蟠螭纹。也是由神话动物演化而成,这时它已变成单纯的图案纹样,已不再有神秘 的意味。

青铜器莲鹤方壶是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件。艺术风格:器形轻盈、活泼、奇巧、富丽。(由学生回答,通过提问加深对青铜的印象)青铜是纯铜与锡的合金,其中还含有少量的铅。它作为一种合金,与纯铜相比有几大优点。一是熔点低,易于铸造;二是硬度大,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或减少锡与铅的比量,以达到不同的硬度;三是易于铸造,溶液在浇铸时气泡 少,在范(模子)内无孔不入,这就容易铸造出锐利的锋刃和细密的花纹,而器物本身的气孔大为减少。在中国出现于 距今约三千八百多年前的夏代,至公元前 16世纪至公元前 5世纪的商周时期青铜工艺发展到鼎盛时期。

(通过介绍使学生体验到中华民族在冶铸方面创造之伟大)3.作品赏析

A 青铜器的形成时期

距今 4500— 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 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 范铸造的,比较先进。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铆钉。B 青铜器的鼎盛时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 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及杂器。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 专门做殉葬的明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的青铜器 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师:同学们,你能说出最熟悉的青铜器的名字吗 ? 你知道鼎最早是谁造的吗 ? 你能用鼎字组词吗 ?(学生非常踊跃的说出 自己熟悉的青铜器“鼎”和对青铜鼎的认识)传说大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象九州,迁九鼎于商邑,周武王迁于洛邑,战国时多有诸侯称霸问鼎的故事。词组有 一言九鼎,三足鼎立等。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是商王文丁祭祀其母亲“戊”而特地铸造的,是现存最大的青铜器。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原物通高 133厘米,长 166厘米,重 875公斤。是我国已发现的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造形朴实 而又厚重,方正的鼎腹,圆柱形的鼎足和谐的结合在一起,沉稳而又庄严。鼎腹内壁有 3个字铭文“司母戊” ,鼎也因 此得名。鼎体饰以饕餮纹,耳上铸有两虎相向食人头的形象。

师:同学们饕餮是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后回答)饕餮纹,是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 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 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体现了殷商时期中国青铜业的技术水平,有重要 历史价值。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

艺术风格:器形凝重,纹饰华美、神秘、狞厉。师:到了西周、春秋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为什么逐渐减退 ?(给学生放图片,结合历史背景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王朝统治由盛而衰,青铜礼器逐渐变为生活用具,在形制风格上发生了更为明显的变化,其标 志是大量使用新的铸造工艺,流行蟠螭纹。也是由神话动物演化而成,这时它已变成单纯的图案纹样,已不再有神秘 的意味。

青铜器莲鹤方壶是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件。艺术风格:器形轻盈、活泼、奇巧、富丽。C 青铜器的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 使用。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 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 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青铜器曾侯乙尊、盘是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件。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 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缺,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 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 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

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

(通过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的青铜器,使学生对青铜器制造的高超工艺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引发学 生对青铜器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马车。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 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马车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第二乘马,长 3.17、高 1.06米,可以说 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4.知识巩固为了加强对新授知识的掌握,归纳学过的不同时期青铜器,让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分发给每四个一张问卷 表,学生分组讨论填写。问卷表如下

学生进行欣赏描述这些青铜器,重点是谈给你的感受。

5.知识应用展示两个陌生点的青铜器图片,让学生分析属于哪个时期的艺术风格。(通过这个环节,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6.课后作业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 王勾践剑就是一例。为什么他的宝剑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依然剑锋犀利 ? 下节课分晓。(让学生主动去学)7.课堂小结青铜器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点的工艺美术,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 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同时为我们中华民族拥有这样的灿烂文化而骄傲。

第 29 课漆器(略)第 30 课 文房四宝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认识一下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材料 熟悉他们的性能,为以后学习中国画打下基础。教 学 目 的

让学生认识文房四宝,初步尝试他们的性能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 教 学 重 点:学会使用文房四宝 难 点:笔的执笔合用笔的变化姿势 教 具:笔、墨、纸、砚等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欣赏了很多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那么这些优美的作品最基本的用具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 笔 墨纸砚

对!这四种工具统称为的“文房四宝”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文房四宝” 三板书课题 认识“文房四宝” 四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逐一认识他们 1笔

这是绘画时候作用的表现画面的工具,有狼毫、羊毫等 教师出示不同的质地的毛笔让学生看 2墨

讲解一下以前是怎么用墨的,研墨。3纸

宣纸,讲解一下宣纸的质地 4砚

出示实际物品给学生观看 学习执笔

1教师讲解执笔位置 2行笔姿势 直笔 卧笔 教师演示,学生实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笔墨纸砚这四种文房四宝熟悉了他们的性能,那么下节课我们就要让他们为我们服务了。

六布置下节课工具 二次备课: 刚才我们认识了文房四宝,今天我们用文房四宝来作画。

1、示范: 先请毛笔喝饱墨水,用喝饱墨水的毛笔尖在水里蘸一下,墨水就会到水里形成一个圆圈,拿一根牙签,在自己头 上摩擦几下,放在墨水里,就会发现墨水有了个洞洞(油水分离),然后,轻轻地,慢慢地划动牙签,墨水便出现了各 种奇怪的形状。然后,把宣纸放入水中,等宣纸全部浸湿后马上取出,轻轻摊平放在毛巾上吸干水份,宣纸上出现了 一幅美丽的画。

2、裱: 因为宣纸很薄,很容易破碎,不太好挂起来或者保存起来,聪明的中国人想到了在宣纸的后面再贴上一张厚一 点的牢固的纸或者布,像这幅字,(出示一幅裱好的字)这样,也就好看多了。这种方法叫做裱。今天,老师也为你们 准备了裱的底纸,等我们的作品干透了,我们也把它裱上去。(出示老师已经完成的作品)31彩陶与黑陶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 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 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3.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教学难点: 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导入: 提问: 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出示课题)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1.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2)烧制的温度不同;(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2.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 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 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 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 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 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1)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2)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3)器物为小平底 , 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 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 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 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 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 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 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

器生产的主流。四.放映录像 教学反思: 现今的学生对时尚、新奇的东西有着无比的兴趣,而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瑰宝却了解很少,这都与教师的引导和 畅通的资源有很大关系。针对以前的教学,受单纯的图片教学和课件教学出现的固定化与教师本位化的影响,教学效 果不够理想。

32唐三彩(略)33 瓷器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陶艺的历史,懂得陶与瓷之间的区别。

2.创设鉴赏陶瓷的教学情景,运用问题引领学生讨论,培养学生鉴赏陶艺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欣赏陶瓷艺术的过程中,感悟中国陶瓷为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从敲击第一块石片开始,人类文明正是通过不断劳作得以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呈现出今天这样多姿多彩的景象。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传统手工艺是我国优秀 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瓷器为世界手工艺制品中的翘楚,在制作技艺和工艺美学诸多方面获得过极高的成 就,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意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他们的历史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艺术发展概论的了解去理解艺术与社会、文化宗教、经济、政治的关 系。

2.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感受古代陶艺的魅力。难点:如何欣赏古代陶艺。

三、教学设计 第一节课 材料准备

(学生)对唐三彩图片资料的收集。

(教师)收集唐三彩的图片资料和有关《三彩马》的课件。教学过程

1.提供图片,初步欣赏。

(1)出示图片《三彩马》 ,提问:“同学们知道唐三彩吗?”

出示《三彩女俑》、《三彩载人俑》、《三彩罐》、《单彩壶》等,讨论唐三彩的定义。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教师:想听听专家是怎样定义唐三彩的吗? 唐三彩我国唐代的陶瓷雕塑制品。其釉色丰富,分别呈翠、浅绿、蓝、黄、褐、白等多种色彩,故而被称作“唐三彩”。“三”是色彩多的意思。早期出土的彩釉雕塑多呈红、绿、白三色而有“三彩”之名,现在的“三彩”成了统称。2.个例分析,引导细赏。

课件出示《三彩马》 ,教师先讲解釉色 , 然后将马的色彩隐去,用线条勾勒整体造型或者出现局部特写 , 再来看看其他时 代的马匹造型,进行比较。

与学生一起讨论归纳:唐三彩马的造型比较肥硕,因为马的品种据说是西域进贡来的,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 造型特点以静为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耳朵是贴着的,神态好像在听什么动静。

三彩马制作技巧高超,比例准确,线型流畅,以蕴涵的动势表现了马的神骏和强健,通过细部刻画显示其神韵,是古 代动物雕塑中的精品。

鉴赏建议:欣赏唐三彩,一看其造型美不美,形态是否自然,装饰性是不是很强;二看釉色是否协调。唐三彩一般只 有三种釉色,最多达到五种,有的甚至只有一种。几种颜色相互交汇,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种自然的 流畅感具有高度的自然美,而不是人工雕琢所成。

3.举一反三,欣赏作品。

根据讨论归纳的欣赏方法,指导学生分组欣赏《三彩女俑》、《三彩载人俑》、《二彩罐》、《三彩骆驼载人俑》等作品。然后让学生推荐一件作品,说说感受。

4.让学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感悟。

请各位同学用线描的形式、简短的文字记录你今天的感受好吗? 5.评价学习效果。

我们需要一些唐三彩的讲解员,谁的解说又生动又有专业水平呢? 随意选取一些唐三彩作品,让学生自告奋勇来解说。

既让学生表达感受,又可评价学生今天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唐代工艺的辉煌,下节课我们将在浩瀚历史长河里领略更多古代陶艺的魅力。(请同学们 去查找有关中国古代陶艺的资料)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收集古代陶艺的资料。(教师)收集各朝代陶艺的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1.课件导入。

听一小段音乐:埙乐《楚歌》。

猜一猜,这段音乐是用什么古老乐器演奏的?“埙”是什么材料制作的乐器?(埙乐找寻方法:百度 mp3搜索楚歌中 国民族音乐在线)2.纹饰观察。给同学们看一些陶器 , 请你给它们的花纹取个名字 , 好吗 ?(漩涡纹、席子纹、鱼网纹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彩陶装饰纹样。这些图案由哪几个形象组成? 展开想象力,谈一谈这些形象意味着什么? 总结中国彩陶艺术特点:高度概括提炼的标志性图案。

在古代陶器中,彩陶是原始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新石器时代彩绘陶器的总称,在烧制前用红黑矿物质做色料,在陶胎 上绘制各种装饰纹样,烧后洗刷不脱落。

3.科学与艺术。

赏析马家窑文化漩涡尖底瓶:看了这瓶子,觉得与其他陶瓶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 引导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感受,进行讨论:①猜猜原始人为什么要把瓶底做成这样的尖底 ? ②两侧的环有什么特别的作 用吗 ? ③瓶子的口子为什么这么小 ? 总结先人智慧:科学与艺术的结合。4.比较与欣赏。

欣赏不同朝代不同地域文化的陶器。调查、了解彩陶和人们生活的关系。5.知识积累。

怎样做个小鉴赏家呢 ? ①仔细观察一件陶器,并认真做记录,看看能否从中发现什么。②师生对话,共同归纳陶瓷鉴赏标准。根据各时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根据各时期陶瓷纹饰的特点来判断;根据各时期陶瓷造型的特点来判断;从历代陶瓷的款式来判断。6.鉴赏小试。

①出示名家陶瓷图片,学生分组观赏,交流对陶瓷的认识、鉴赏。(培养学生自鉴自赏的能力)34紫砂壶 教材分析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在本课中,通过介绍瓷器 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中国瓷器的发展梗概,知道工艺技术和装饰艺术方面的特色及其对世界陶瓷的影响。通过欣赏教学,使学生掌握我国制瓷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其产品的工艺水平、造型及装饰的特征。了解各地窑场产 品的材质及烧制工艺、艺术成就,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本课重点应在宋代,以宋代为中心,上溯至汉代下延至明清。教学宜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

要在教学中渗透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让学生知道中国的瓷器是 1000多年来, 制瓷工人和艺术家集体合作的结晶。唐、宋、元、明、清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 水平。

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各地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欣赏 陶瓷艺术。

3.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瓷器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 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发扬光大。

教学重点

1.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3。几大名窑的产品特征。

4.珍爱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提问: 1.什么是陶器 ? 什么是彩陶 ?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及纹饰特征是什么 ? 放映幻灯或录像(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 ? 应是什么器物 ?回答:不是。是瓷器。·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讲瓷器

一、瓷器与陶器的关系,陶与瓷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陶器烧制的原料是黏土和沙土,瓷器烧制的原料为高岭土、石英、长石等矿物原料。

2.烧制温度不同。陶器的烧制温度一般在 800℃一 1000℃,瓷器的烧制温度约在 1200℃左右。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瓷器是由陶器演变而来的,瓷器在陶器的生产基础上逐步完善,制造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一定的地域和历史条件 下,选用了优质黏土、矿物原料,改进操作技术,使产品发生了质的变化,最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瓷器的发明 是无数不知名的陶工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

二、瓷器的发展

在我国商代就出现了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 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了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 的火候儿烧成, 胎质较硬。部分漆器、金器、银器被瓷器所代替, 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 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 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 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三、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为叙述方便,分清瓷器的发展过程,在此按历史年代顺序介绍。

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 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朝瓷器在数量、质量、品种上较南北朝时期都有很大进步。隋代瓷器的釉色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的釉色清亮、干 净,制瓷技工广泛吸取了其他工艺作品的优点和特征,使瓷器造型丰富多彩,品种大增。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①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②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腹中有一粗棱。③隋代的龙柄双 身壶比较奇特。④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器物边用刀削去部分出现浅圈足。隋代常见的瓷器纹饰有几何 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较丰富(放幻灯,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 流传到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到现代。唐代著名的窑场南有越窑(今浙江绍兴、余 姚、上虞一带),以烧青瓷产品为主,北有邢窑(今河北临城县岗头祁村、西双井一带),以烧白釉瓷为主。唐代瓷器造 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划花、刻花、印花、堆贴、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发展,其中秘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 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宋代瓷窑分为以下几大体系。1.青瓷窑系

包括龙泉窑、官窑、汝窑、钧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龙泉窑的瓷器土质细腻,胎骨厚重,薄胎较少;釉色有粉青、翠青、梅青,并有少量大开片纹,多数无纹;装饰方法 有印、刻两种;内容有缠枝牡丹、菊花、鱼鸟之类。南宋时出现了哥、弟二窑,哥窑以纹片见长,弟窑承袭传统(介绍 贯耳炉)。官窑是北宋时北方开办的一所青瓷窑场。其瓷器釉质肥润,以绿、青、白色为主,并有较大开片纹,有独到之处(介绍 贯耳瓶)。南宋时在临安附近占据民窑烧制的瓷器也称南宋官窑。

汝窑是北宋时河南临汝的一处窑场。汝瓷造型端正简朴,施釉浑厚如玉、光泽柔和、明亮透底,富有水色,釉下刻花、印花,锋芒犀利,釉色丰富,有独特的风格。

钧瓷始于唐代,起源于河南禹县八卦洞。钧瓷造型古朴文雅,品种繁多, 纹样简练, 器身不靠花纹装饰, 而是通过“窑 变”反映出釉色的变化,釉彩五光十色,艳丽灿烂,其色彩非常丰富,最著名的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葱翠青、莺哥绿、月白、米黄等多种(重点讲解玫瑰紫釉盆托)。

耀州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其青瓷釉色深沉,胎骨厚重,釉汁较浓,给人以质朴大方、明快坚实之感。耀州瓷最著名的 是图案,有折枝牡丹、交折牡丹、缠枝菊花等。装饰方法是刻花、印花,刻花刚劲有力,纹样生动活泼,在古代装饰 纹样中有很大影响。

北宋真宗景德年间,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这里瓷器产量多、质量高,产品行销海内外,因此景德镇窑享有很高声誉。景德镇瓷以胎薄釉润著称。其影青瓷釉色如玉,硬度、薄度、透明度都达到极高标准。

2.白瓷窑系

定窑位于河北曲阳。产品以白瓷为主,胎料加工很细,所以胎质坚硬,色泽洁白,胎体较薄,造型稳定,很少变形。其装饰技艺的精巧达到了惊人的地步(重点介绍白瓷孩儿枕)。

磁州窑位于河北彭城。主要产素白瓷、白瓷画黑花器、白瓷多彩刻花器、白瓷刻花填色器等几种。大量使用在胎体上 用笔作画的方法。笔法泼辣,不拘规范,所画内容丰富多彩,形象健美大方。

德化窑位于福建,创烧于南宋晚期。瓷质细腻,呈色纯正,以人像为代表作品。3.黑瓷窑系

黑瓷是宋代民窑中的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它的釉色变幻多样,耀人眼目,有的还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结晶状,可以说 是现代结晶釉的前身。

元代,我国有大量精美的瓷器作为商品运销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很多国家。元代时,景德镇窑场逐渐发展成为全国 制瓷中心,浙江、福建等地的瓷器在元代也有很大发展。

元代各窑场基本承袭了宋代窑场的工艺特点,但出现了精美的大型花瓶、大盘等,器大而规整,烧后不变形,并用各 种方法做出漂亮的装饰(重点介绍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明代以来,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五百年江西瓷的主要特色之一。景德 镇瓷虽说规模有了发展,但在工艺及造型上没有太大突破。明代德化窑的佛像人物瓷表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江苏宜 兴窑在明代兴盛起来。这一时期出现了斗彩瓷,使制瓷工艺有了进步(重点介绍斗彩鸡缸杯)。

清代制瓷工艺在颜色釉方面较前代有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品种。1.斗彩。釉下彩和釉上彩交相辉映、争妍,十分别致。

2.五彩。不用青花线边,而使用各种彩色直接在瓷器上描绘花纹,颜色鲜艳,光泽强烈,不甚含蓄。3.素三彩。色为黄、绿、白、紫等,无红色。

4.粉彩。用铅粉掺入瓷色料加以渲晕,画在烧好的瓷器上,再次烘烧而成。这种彩画颜色浓淡谐调,光泽柔和,所画 花鸟鱼虫栩栩如生。

5.珐琅彩。胎质洁白,薄如蛋壳,用特制的彩料描绘。珐琅彩颜色稳定,画精细的彩绘时便于控制,绘出图案有立体 感,色彩瑰丽,精美异常。

清代瓷器的纹饰、彩绘、花式多,格调美,也达到非常高超的境地。由于吸收了绘画的优点,所以显得生动、可爱、逼真,有的瓷器层层加画图案,重叠错落、疏密得宜,布置得非常巧妙(重点介绍各色五彩大瓶)。

我国的瓷器自唐代开始,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外国朋友曾赞誉“陶瓷是跨越中世纪东西世界 的一条友谊纽带,同时也是一座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我国向有“瓷国”之称。我国瓷器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小结:提出问题:我国宋代有哪些瓷窑 ? 简述其产品的艺术特色。简要小结。

布置课外思考题:青花瓷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

2017---2018学四年级全学年

传统文化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

历城区菜市街道办事处

潘河涯小学

第三篇: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山东大学版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时

1、南园十三首(第2周)

授课时间:2014年9月8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第二课时

2、无题(第3周)

授课时间:2014年9月15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第三课时

3、问刘十九(第4周)授课时间:2014年9月22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第四课时

4、塞上听吹笛(第5周)

授课时间:9月28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第五课时

5、塞上听吹笛(第6周)

授课时间:10月8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宋词

第六课时

6、生查子(第7周)

授课时间:10月13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欧阳修及其《生查子》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欧阳修。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崔护《题都护南庄》

3、找欧阳修其他的诗来读一读。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第七课时

7、望江南(第8周)

授课时间:10月20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苏轼及其《望江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苏轼。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还知道抒发思乡情怀的古诗词。

3、写一首小诗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第八课时

8、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第9周)

授课时间:10月27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辛弃疾。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辛弃疾其他的作品。

3、搜集辛弃疾抗金爱国的故事。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第九课时

9、诉衷情(第10周)

授课时间:11月4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陆游及其《诉衷情》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陆游。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其他爱国诗人的作品。

3、搜集和陆游同年代的诗人。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第十课时:

10、扬州慢(第12周)

授课时间:11月17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姜夔及其《扬州慢》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姜夔。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3、背诵。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元曲

第十一课时:

1、寿阳曲·渔村夕照

(第13周)

授课时间:11月24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马致远及其《寿阳曲·渔村夕照》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马致远。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欣赏《天净沙·秋思》。

3、背诵。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第十二课时:

2、南仙吕傍妆台·无题(第15周)

授课时间:12月8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开先及其《南仙吕傍妆台·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李开先。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课外找三首描写边塞的元曲并填好表格。

3、背诵。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第二单元 人物长廊

第十三课时:

4、蔡文姬

(第17周)

授课时间:12月22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蔡文姬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蔡文姬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蔡文姬是怎样写作《悲愤诗》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有关蔡文姬的书,领略她的优秀品质吧!

3、在班上开个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蔡文姬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教学后记:

第十四课时:

5、陶渊明(第18周)

授课时间: 12月29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陶渊明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陶渊明是怎样辞官归隐的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领略他的优秀品质吧!

3、了解陶渊明作品的成就。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十五课时:

6、李白

(第19周)

授课时间: 1月5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李白诗《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体会李白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李白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白是怎样上当的?

2、有感情的朗读《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

3、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十六课时:

7、杜甫

(第20周)

授课时间: 1月12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杜甫诗《客至》,体会杜甫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杜甫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杜甫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第三单元 名胜游踪

8、三孔

1、孔府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府。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孔庆镕诗《五柏抱槐》、李隆基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府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东阳撰写、的对联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2、孔林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林。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张说诗《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林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思堂上诗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孔林的典故。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3、孔庙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庙。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乾隆皇帝及郭沫若诗句。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庙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金声玉振坊图和文的关系?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9长江 1 长江之歌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印象。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杨基诗《长江万里图》、李之仪词《卜算子》。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李之仪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李之仪的《卜算子》?

2、学唱《长江之歌》。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巴山蜀水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上游诗。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了解长江上游是巴蜀之地。

欣赏赞美三峡的诗《渡荆门望楚》(唐 李白)。

二、温馨点击。

陈子昂)、《上三峡》(唐仔细阅读细细品味。欣赏陈毅诗句。

三、活动广角。

1、对照地图查找三峡景区。

2、了解流来观的图片及对联。

3、整理描写三峡的古诗文。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古楚风光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中游的名胜。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崔颢诗《黄鹤楼》。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两首诗词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崔颢诗《黄鹤楼》?

2、写下《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朗读毛泽东《水调歌头 游泳》。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吴越音韵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下游。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赵维烈《南乡子 登燕子矶》、杨慎《临江仙》。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万里长江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诗配画。

2、搜集三首与南京、扬州、镇江这三处地方有关的古诗词并朗诵给同学和老师听。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第四单元 艺术乐园 10 谜语 1 字谜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字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字谜的兴趣。

搜集部分字谜。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两个谜语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便添丁(潘 何)兵书三卷桥边授 忍字百篇家内藏(张)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谜语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试猜字谜

三星斜带一钩月(心)雁阵三行,时斜时横(丛)点水蜻蜓款款飞(汗)驴高栏低(骗)

2、搜集字谜,互相考一考 2 画谜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画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画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三个谜语

①春节 ②一触即发 ③汆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画谜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故事《秦少游猜谜》,猜谜底

2、读《唐伯虎卖画》,猜字谜

3、学生自己试着出画谜。11 谚语 1 农谚篇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农谚的特点,培养对字谜的兴趣。搜集、积累部分农谚。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读原文,了解什么是农业谚语。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谚语的定义。知道农业谚语与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广角

1、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2、读读背背几个农业谚语。

3、交流整理搜集到的谚语。学志篇 授课时间:月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制作谚语卡片。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朗读文中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谚语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谚语,谈感想

2、讲故事,背谚语

3、制作谚语卡片

4、填写表格。

四年级《国学启蒙》测试题

一、填空

1、陶渊明,东晋诗人。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世称他为。

2、李白,字太白,晚年自号,才华横溢,被誉为。

3、杜甫对于诗歌的语言非常重视,他曾说 “ ”。

4、长江流经巴山蜀水,最有名的风景是。

5、的《临江仙》被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谱成了主题插曲。

6、北宋王安石的《 》是一首描写长江的千古绝唱。

7、谜语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是 的萌芽。

二、把你搜集到的农谚写在下面,看谁的收获更丰富。

三、写出你喜爱的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

四、用自己的话说说李白诗歌的特点。

五、默写一首你所喜欢的诗词。

六、猜谜语。谜语有很多种:军事、科技、艺术、日常用品、人体器官等等,无一不能猜。请把你搜集的谜语说一则,考一考大家。

第四篇: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山东大学版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2-2013(上)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对于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为切实搞好这一工作,特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共有学生44人,其中女生21人,男生23人。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初步时期。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很高。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在古诗的朗诵、欣赏和背诵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册共有26课,包含“经典驿站”、“人物长廊”、“名胜游踪”和“艺术乐园”四个单元。本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内容具有活动性、趣味性。本册教材内容如下:

1.“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2.“名人长廊”: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领悟其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3.“名胜佳境”:展示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了解山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4.“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学期我们只学前两部分。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能大体了解其意思。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能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4.初步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6.逐步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7.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大体了解其意思。2.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3.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初步具有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的意识。

难点:过了解古代的名人志士,引导学生领悟他们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各种形式相结合。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3.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七、教法学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八、教学进度 上学期:

第1周《南园十三首》 第3周《无题》 第5周《问刘十九》 第7周《塞上听吹笛》

第9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第11周 国庆放假 第13周《生查子》

第15周《望江南·超然台作》 第17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第19周 《诉衷情》 第21周 《扬州慢》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山东大学版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第1课 唐诗

1、南园十三首

授课时间:2012年9月24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2、无题

授课时间:2012年10月8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3、问刘十九

授课时间:2012年10月22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4、塞上听吹笛

授课时间:11月5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5、塞上听吹笛

授课时间:11月19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宋词

6、生查子

授课时间:12月3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欧阳修及其《生查子》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欧阳修。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崔护《题都护南庄》

3、找欧阳修其他的诗来读一读。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7、望江南

授课时间:12月17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苏轼及其《望江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苏轼。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还知道抒发思乡情怀的古诗词。

3、写一首小诗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8、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授课时间:12月31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辛弃疾。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辛弃疾其他的作品。

3、搜集辛弃疾抗金爱国的故事。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9、诉衷情

授课时间:1月8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陆游及其《诉衷情》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陆游。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其他爱国诗人的作品。

3、搜集和陆游同年代的诗人。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10、扬州慢

授课时间:1月22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姜夔及其《扬州慢》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姜夔。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3、背诵。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第三课 元曲

1、寿阳曲·渔村夕照

授课时间:2月4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马致远及其《寿阳曲·渔村夕照》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马致远。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欣赏《天净沙·秋思》。

3、背诵。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2、南仙吕傍妆台·无题

授课时间:2月18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开先及其《南仙吕傍妆台·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李开先。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课外找三首描写边塞的元曲并填好表格。

3、背诵。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2-2013(下)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对于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为切实搞好这一工作,特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共有学生44人,其中女生21人,男生23人。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初步时期。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很高。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在古诗的朗诵、欣赏和背诵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册共有26课,包含“经典驿站”、“人物长廊”、“名胜游踪”和“艺术乐园”四个单元。本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内容具有活动性、趣味性。本学期学习本册教材内容如下:

1.“名胜佳境”:展示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了解山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学期我们只学前两部分。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能大体了解其意思。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能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4.初步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5.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古迹等,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参加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6.逐步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7.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大体了解其意思。2.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3.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初步具有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的意识。

难点:过了解古代的名人志士,引导学生领悟他们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各种形式相结合。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3.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七、教法学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第二单元 名人长廊 第4课、蔡文姬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蔡文姬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蔡文姬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蔡文姬是怎样写作《悲愤诗》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有关蔡文姬的书,领略她的优秀品质吧!

3、在班上开个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蔡文姬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5课、陶渊明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陶渊明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陶渊明是怎样辞官归隐的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领略他的优秀品质吧!

3、了解陶渊明作品的成就。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6课、李白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李白诗《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体会李白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李白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白是怎样上当的?

2、有感情的朗读《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

3、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7课、杜甫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杜甫诗《客至》,体会杜甫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杜甫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杜甫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三单元 名胜游踪 第8课、三孔

1、孔府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府。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孔庆镕诗《五柏抱槐》、李隆基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府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东阳撰写、的对联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2、孔林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林。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张说诗《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林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思堂上诗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孔林的典故。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3、孔庙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庙。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乾隆皇帝及郭沫若诗句。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庙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金声玉振坊图和文的关系?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9课 长江 1 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印象。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杨基诗《长江万里图》、李之仪词《卜算子》。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李之仪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李之仪的《卜算子》?

2、学唱《长江之歌》。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巴山蜀水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上游诗。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了解长江上游是巴蜀之地。

欣赏赞美三峡的诗《渡荆门望楚》 李白)。

二、温馨点击。仔细阅读细细品味。欣赏陈毅诗句。

三、活动广角。

1、对照地图查找三峡景区。

2、了解流来观的图片及对联。

3、整理描写三峡的古诗文。

四、成长阶梯。

陈子昂)、(唐《上三峡》(唐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古楚风光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中游的名胜。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崔颢诗《黄鹤楼》。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两首诗词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崔颢诗《黄鹤楼》?

2、写下《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朗读毛泽东《水调歌头 游泳》。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吴越音韵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下游。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赵维烈《南乡子 登燕子矶》、杨慎《临江仙》。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万里长江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诗配画。

2、搜集三首与南京、扬州、镇江这三处地方有关的古诗词并朗诵给同学和老师听。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四单元 艺术乐园 谜语 1 字谜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字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字谜的兴趣。

搜集部分字谜。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两个谜语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便添丁(潘 何)兵书三卷桥边授 忍字百篇家内藏(张)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谜语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试猜字谜

三星斜带一钩月(心)雁阵三行,时斜时横(丛)点水蜻蜓款款飞(汗)驴高栏低(骗)

2、搜集字谜,互相考一考画谜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画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画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三个谜语

春节 ②一触即发 ③汆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画谜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故事《秦少游猜谜》,猜谜底

2、读《唐伯虎卖画》,猜字谜

3、学生自己试着出画谜。

第五篇: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唐诗

1、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2、无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3、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宋词

6、生查子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欧阳修及其《生查子》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欧阳修。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崔护《题都护南庄》

3、找欧阳修其他的诗来读一读。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7、望江南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苏轼及其《望江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苏轼。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还知道抒发思乡情怀的古诗词。

3、写一首小诗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8、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辛弃疾。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辛弃疾其他的作品。

3、搜集辛弃疾抗金爱国的故事。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元曲

1、寿阳曲·渔村夕照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马致远及其《寿阳曲·渔村夕照》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马致远。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欣赏《天净沙·秋思》。

3、背诵。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第二单元 人物长廊

4、蔡文姬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蔡文姬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蔡文姬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蔡文姬是怎样写作《悲愤诗》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有关蔡文姬的书,领略她的优秀品质吧!

3、在班上开个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蔡文姬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教学后记:

5、陶渊明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陶渊明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陶渊明是怎样辞官归隐的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领略他的优秀品质吧!

3、了解陶渊明作品的成就。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6、李白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李白诗《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体会李白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李白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白是怎样上当的?

2、有感情的朗读《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

3、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7、杜甫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杜甫诗《客至》,体会杜甫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杜甫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杜甫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三单元 名胜游踪

8、三孔

1、孔府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府。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孔庆镕诗《五柏抱槐》、李隆基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府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东阳撰写、的对联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2、孔林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林。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张说诗《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林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思堂上诗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孔林的典故。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3、孔庙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庙。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乾隆皇帝及郭沫若诗句。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庙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金声玉振坊图和文的关系?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四单元 艺术乐园 10 谜语 1 字谜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字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字谜的兴趣。搜集部分字谜。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两个谜语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便添丁(潘 何)兵书三卷桥边授 忍字百篇家内藏(张)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谜语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试猜字谜

三星斜带一钩月(心)雁阵三行,时斜时横(丛)点水蜻蜓款款飞(汗)驴高栏低(骗)

2、搜集字谜,互相考一考画谜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画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画谜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三个谜语

①春节 ②一触即发 ③汆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画谜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故事《秦少游猜谜》,猜谜底

2、读《唐伯虎卖画》,猜字谜

3、学生自己试着出画谜。

下载泗皋小学四年级地方传统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泗皋小学四年级地方传统文化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山东大学版

    三孔 1、孔府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府。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孔庆镕诗《五柏抱槐》、李隆基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

    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樊营完小朱儒存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山东大学版 (共五篇)

    本学期总第 1 课时 第1单元 第 1 课时 课题:南园十三首 课型:活动 授课日期:9.5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万和小学 司振清 1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1】《唐诗》 1、南园十三首(其一)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传统文化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映中国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名水、品位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包括“经典......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经典驿战 唐诗 南园十三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出......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山东大学出版社--《传统文化》(四)滕州市井亭矿区学校 1 长江之歌 课型:新授时间: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印象。了解古人对长江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了解长江,积累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