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5 06:3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二语文]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二语文]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初二语文]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赏析诗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学校:宽坪中学

教师:谭玲

从诗歌中陶冶学生情操

背景

关注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诵读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九年级的第一单元中的课文都是诗歌,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诗中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示,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欣赏这些诗歌,可以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的共鸣,使我们更好的体味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要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入诗歌,体会诗歌的情趣,对诗歌进行鉴赏呢?如我在上这个单元中的一首诗歌《雨说》时,就特意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大胆的想象,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角度去对诗歌进行赏析。

《雨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海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

生: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店映衬柳树的枝条显得格外新鲜。,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今天,我们一起去听听雨对我们轻轻的诉说,体会诗中美妙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现在同学们把诗歌朗读一遍,谈谈你读后有审美感受,与同学分享。

生1:《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生2: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

生3: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

师:刚才三个同学都说出了对这首诗的理解,全诗以雨为中心意象,开阖发展,形成从展示(第一节)到发展(第二至第七节)到概括(第八节)的充满快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现在我们从对全诗优美的意境上去分析,看看这首诗美在什么地方。在品析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入手:

1、品重点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2、品句中的修辞手法。

3、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1:这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词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

生2:诗中运用了拟人、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作者希望孩子们能够乐观的生活,寄托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充满感情地把这首朗读一遍。师:阅读结束了,同学有什么感觉油然而生?

生1:当我读到“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这一句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一位充满爱心的天使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这首诗具有轻柔、喜悦、亲切的特点。

生2:田圃里的泥土“将润如油膏”,池塘里鱼儿跳跃,溪水丁冬像在“练习新编的洗衣谣”,这一切与第一节中提到的情景完全两样,大地因春雨降临而焕发勃勃生机。

生3:雨告诉孩子们它是笑着长大的。它来自很遥远的地方,从小生活在山峰耸立、白云满天的童话般的仙境中,无忧无虑地玩耍,快乐地成长。

三、理解探究

师: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爱心天使像人间遍洒甘霖,《雨说》是一篇雨的絮语,更是一曲春的赞歌。首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干旱严冬的景象。“久旱逢甘雨”,过去曾被称为人生四大乐事之一。雨,终于来了,是甘霖普降啊!没有电闪雷鸣,亦非风狂雨横,只是如丝的细雨,微雨,脚步轻轻,细语温声,用贯通、弥漫于两间的爱心,湿润着大地,亲吻着、抚慰着每一个孩子,在干渴和寒冷中生活过来的孩子。雨,是春的使者,带来春的信息,开启了一个新春的季节。那是一个新的世界。那是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雨说,他来自遥远的地方。但是他一下子就和孩子们拉近了距离,因为他也曾是一样爱玩的孩子。不过他是幸运的,他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也都应该笑着长大啊!他们应该有笑着长大的权利。然而他们的童年是在冰封江河、寒凝大地的严冬里度过的,那是一段没有笑的日子。雨说,他来了,就不再回去,而当你们自由地笑了,他就快乐地安息。雨安息了,但他的爱心长存。日后在收获季节品尝成熟的苹果的甜美时,记住,那是雨的祝福的心意。多好的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啊!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首先,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是在一种思想很自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这个时候教师只要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去对学生进行引导就可以了,再结合学生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审美体验,用生活中的感受去领悟诗

歌。这样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灌输知识要好得多。其次,指导学生在赏析诗歌时掌握品析诗歌的方法,这样更容易把握诗歌的主旨,对诗歌抒发的感情理解得会更到位。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兴趣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对于有效教学而言,它是一种催化剂。例如:在教授《鸟音》一课时,我首先播放各种鸟儿在空中飞翔,在树上歌唱的动画,并且配上画面音。学生顿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注意力也高度集中起来。象这种以学生喜欢的动画来设置悬念,揭示课题的教学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如:教学《香山的红叶》伊始,我出示了有关香山红叶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它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此有何感想,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香山的红叶”.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三篇:初二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中文系 09级中文二班 张

案例:

初二(3)班是个优秀的班级,学生成绩好的同时还非常的活跃,但是有时候会缺乏纪律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中就非常地明显,当然,这个特点也给我的班主任工作水平带来了提升的可能性。

第一周的班会课上我要给大家强调纪律性,要求大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天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进了教室,上了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忽然外面有个学生喊:报告!我立即打开门一看,原来是我们班的李展鹏同学,这下我可生气了,就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你干什么去了?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你还上课迟到?还是准备考二三十分吗?平时大大咧咧的他这下可急了,眼泪分明在眼圈里打转。“我不是迟到,我是给物理老师交作业本去了,这才来晚的。”我的脑中“轰”的一下,是呀,我和原班主任老师商量了的,为了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让他当物理科代表的嘛,我知道错怪了他,连忙给他道歉,他却气乎乎地走了,几天都不理我。

分析:

都说“眼见为实”,可我亲眼所见,还是错怪了学生,这是深刻的教训,因孩子的心是稚嫩的,一旦你伤害了他,就不容易愈合,我们作为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好好想想,事情弄明白了吗?千万不能草率去判断、处理。如果学生和你产生了对立情绪,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更难进行了。

1.从学生的角度看:这是个顽皮的孩子,而且他的调皮捣蛋是班级中学生和老师所公认的。他在这个班级体中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已经定型了——顽皮。因此,一旦出现什么不好的事情,大家的目光首先会集中他身上。这就是由于平时学生本身的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所造成的。

2.从教师角度看:教师看待事情的时候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在老师眼里,顽皮的男同学迟到就是因为贪玩,这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仿佛不需要任何根据就可以判断的。因此班主任在没有调查清楚事情就主观武断的下结论,是造成了这起本可以避免的“冤案”的原因之二。

3.从批评艺术角度看:班主任选择在全班面前严厉地批评学生,显然有悖于班主任的处事原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因此,学生会觉得更加委屈,以至于班主任道歉之后他都觉得无法接受而不理班主任。

解决方案:

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件,我想这样处理会更好:(在我已经判下“冤案”的前提下)首先,我会真诚地向男孩子道歉。然后可以利用晨会时间就这件事情做自我反省,并由此推广开来,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一是在没有弄明白事情发生的缘由时不要武断下结论,以免给别人造成伤害;二是不要总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善于向别人学习。

其次,如果男孩子还是不理我,我会给他送一张精致的卡片,写上我最真诚的祝福,表达我的歉意,同时还可以写上鼓励的话语,相信此举可以感动男孩子,也可以激励他向好的方向发展。

结果:

后来,这个男孩子和我冰释前嫌,我和他进行两人面对面的谈话,把整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做个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他知道自己以前的形象已经给同学和老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他明白要想老师同学彻底改变对他的看法,他首先应该改变自己,我鼓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大家的认可,一个月后,他那些小错误已经改掉了不少,同时我深深明白作为一名负责任的班主任,用关怀来教育并感染了解学生,使学生明白道理,让学生感受我们的关爱,才是最重要的。教育的道路还很长,教育的模式也不能总是一样毫无变通,我和我的班级会一直努力地走下去。

第四篇: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有课程的名字,却没有具体的课程内容;有课程目标,却没有攀登目标的“路径”;有教材,却没有清晰的教学内容,这就是语文。面对外界的质问,倍感委屈的老师们却也不得不承认,语文是所有学科中专业化程度最低的学科。以前,人们总是说,教语文最好教了,不就是教教生字读读书吗!言下之意语文是凡认得几个字的人都会教的。后来,我们上下求索,移植了许多交叉学科的理论,艰难的从事着“语文化”的工作。再至新课程强势登陆,几番努力,我们的语文课终于改换“头面”了。然而,沉静下来一反思,我们好像更多的是浮华,面对课本与学生,我们还是缺少专门的“路数”——说到底,我们还是和以前一样,其实,我们从来都没有专业过!我们如何回归课程?语文教师,我们如何迈向专业之路?

这是转型时期的语文教育对每个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提出的课题。与以往几次的努力相比,这一次,我们的思考回归课程。若说,源于上世纪末的那场讨论是以“人文”为武器对技术主义、封建主义的声讨,那么,近年来的语文课改带有鲜明的“科学”色彩,我们在“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开始以课程论观照我们的语文学科。我们理性的思考着,语文应当不是某个人的语文,而是课程的语文,既然是课程,就应当有属于该课程的一系列的科学的知识系统,而掌握该系统知识的多少应当体现教师专业化的程度的高低,以往我们推崇个性与创新,但现在我们非常明确的意识到,所谓的个性与创新应当基于课程。语文不是简单的读读认认,也不是高超的发挥,因此教语文不是谁都会的事,但应当是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应当会的事情。“专业化”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案例分析的编写主要吸纳了王荣生教授的一些理论成果,以案例的形式,与广大教师在“专业性”的问题上作一番探讨。

《美猴王》教学案例

(选自孟鸿仲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略)设计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在预备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

3.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师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西游记》片段;从网上下载flash动画《孙悟空重犯花果山》,激发学生想象、创新兴趣;录制动画片插曲《猴哥》。

2.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读《西游记》这部书,动手创作有关美猴王的画。

(二)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教学板块:预备动作 1.简洁的导入(略)

2.检查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作者吴承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简介。

3.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请一名学生主持听写,两名学生上讲台听写,其他学生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点评,师生共同纠正错误。听写词语:(略)

第二教学板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屏幕显示下列内容)。(各部分及层次的意思略)

第三教学板块:大胆放手,引导参与;小组讨论,自主学习。1.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2.教师深入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1)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案例原文

其它文字略)

(2)这是个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猴王。(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第四教学板块: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唱唱,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

1.观看录象,放映《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2.体验感悟(1)评选创作画,通过小组评选出画得最好的,拿到投影仪上展示,并自己讲解,学生互评。(其余文字略)(2)讲《西游记》的故事。

课前布置学生到阅览室阅读《西游记》,选其中一回作好准备。(其余文字略)(3)说话训练。请选择一个精彩的片段或最喜爱的片段(课内课外都可以),自我评点孙悟空(扣紧课文的性格特点)。(其余文字略)(4)我们看了《西游记》后,都会对识妖降妖的孙悟空赞叹不已,也常常会产生做孙悟空的奇想。假如你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你将如何?请你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充分发挥想象,在小组中讨论,即兴上台讲讲。

(屏幕播放flash动画《孙悟空重返花果山》,几分钟后定格,学生争先恐后的说想法。其余文字略)(5)师生共唱动画片插曲《猴哥》。(多媒体播放音乐,配上孙悟空优美活泼的画面。)

3.课堂小结,结束全课。(其余文字略)评析

陈春红老师的教学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发展的人本精神。这一课堂教学的具体特点是: 1.教师心中有人。(其余文字略)学生是培养的对象,是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发展的需求。美猴王作为家喻户晓的英勇形象,了解其个性特点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习美猴王更主要的是吸取其精神养分,提高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设计者定位较准确,让学生主动阅读、搜集和捕捉信息,主动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课程资源互动发展,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己。

2.注重学生体验实践。(其余文字略)

3.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其余文字略)

以上是一个案例的实录,除作者旁批自评及那些描绘课堂情景的文字略去之外,其余都较忠实原文。本案例有几个特点:一是案例描述中充斥着大量的课标里的闪亮词汇,譬如“自主、合作、探究”、“感悟”“创新”等,另外,“想象”、“培养……能力”等公共话语也充斥其中,授课教师实践新课程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良好愿望不容置疑;同时可以看出授课教师把自己对语文课改的理解主要落实在方法的改进上。二是内容“丰富”,景象“繁华”。我们现在简要的回顾一下教学过程:导入——识字——分段——讨论(问题有两个:美猴王美在哪里?有哪些性格特点?)——看《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评选、讲解美猴王的画像——讲《西游记》的故事——选择片段“扣紧课文的性格特点”评点孙悟空——看flash动画《孙悟空重返花果山》,即兴演讲“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共唱动画片插曲《猴哥》——结语。与课文直接相关的环节是识字、分段、讨论,后来大量的环节属于延伸部分;活动形式多样,画画、唱歌、说话训练、“即兴演讲”等无所不包;手段较豪华,课件、《西游记》片段、flash动画《孙悟空重返花果山》、主题曲《猴哥》都用上了。就以上两个特点,我们可以从中引出以下几个探讨的问题:一.如此“自主、合作、探究”、如此“体验”感悟”、如此“想象”“创新”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感悟”、“想象”“创新”?诸如此类的行为算不算履践新课程、达成语文新课标?二.如此教师把对新课程的理解主要落实在教学、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而不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创生上,这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三.本案例的教学内容正确吗?课内的人物形象探讨的教学内容正确吗?那些延伸部分的教学内容——画画、看影像、唱歌等正确吗?属于语文吗?该怎样界定它们与文本教学的关系? 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一一讨论。

一.本案例描述充斥着大量新课标里的词汇,这一点,我们并不陌生,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各类资料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言论,授课老师与听课老师都乐于把自己的教学行为往课标上靠拢。按理说,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教师的教学要达成目标这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意识,问题是,如此做法是不是真正领会了新课程的精神?我们语文的目标是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目标不等于内容,这样把目标当作内容来实践正确吗?本案例中该教师把课前学生预习、自习课文称之为“自主学习”,安排个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查阅资料就是“探究学习”,画画唱歌就是“体验感悟”,讲个故事、“评点”孙悟空就叫做“说话训练”,这种简单化、浅表化、形式化的行为有没有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本案例中,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有三个,即: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最后他们的答案是:(1)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

(2)这是个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猴王。(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若他们的答案可以代表“合作”学习的成效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实,第二个问题是不需要“小组合作”的;至于第一与第三个问题是无论怎么也不会探究出这样的结果来的,第一个答案简直荒唐,说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难道石头里蹦出来的就是“身世美”?“行为美”指的是“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呢,还是指“瞑目蹲身,将身一纵……”这样动作的潇洒呢?“语言美”怎样理解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句话好美——好像是孔子的吧——可惜又给人以太要做大王的感觉了!至于第三个答案——“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只要是在教室里,只要是一群七年级的学生而不是学究在做学问,都不可能“合作”“探究”出这样的答案。(许多老师在讲孙悟空形象的时候,也都“猴性、神性、人性”,其实,孙悟空形象所有的意义都在“人性”中,猴与神无非增添了小说的观赏性吧了)这样,“自主”也是假的了,说到底还是参考书上的答案!可只要是常态下的学习,又有谁会得出这样的答案呢!

本案例中的“体验”“感悟”“想象”“说话训练”“培养创新意识”等等也都是贴标签,至于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有没有真货色,老师们可以自己判断一下,这里受篇幅限制,不再展开。但我们至少要明确,这种在当下极具普遍性的行为,是错误的。其原因有二,一是像“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极具人文内涵的词汇你不能把它浅层次的理解为一种“用”的东西,以为它们可以不经转化就可以运用到课堂上来。像“自主”、“合作”、“探究”,它们“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规格的新要求,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立人‟教育思想的确立”,“因此,我们说„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是重新塑造一种新型的群体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即培育未来公民独立的人格,平

等、互利的意识,包容的气度、开阔的文化视野及批判、求真的精神”。因此,若我们以为自学就是“自主”,小组讨论就是“合作”“探究”就要闹笑话了。“任何一个抽象的理念都不可能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直接落实在现实中。„自主‟、„合作‟、„探究‟它好比血液,只能渗进课堂教学的肌理,我们要实践它,不能认为它自上而下的可以以某种固定的形式落实在课堂的外在形态上,你只能把它同具体的教学情景结合起来,把它当作一个具体的问题来研究。如果老师出了一个没有暗示的题目,鼓励学生向生活求证;如果老师以多元的价值观包容了学生的真实的体验;如果老师奖励了思维缜密的答案;如果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叫他们学会宽容;如果老师抵制“求圣”教育给学生“底线”上的广阔天空;如果老师以更宽的文化视阈观照文本;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标榜了独立的人格,宏扬了一种精神……那么,其实他就是在实践“自主”、“合作”、“探究”了。而那些漠视情感与思想,技术至上的课与文化眼光狭隘的老师,不管怎样的装模作样,都很难与„自主‟、„合作‟、„探究‟沾边的”。⑤其它“感悟”、“想象”、“创新”等也一样,你叫学生“感悟”、“想象”、“创新”一百遍也没用,关键是你给学生多少的人文空间与专业指引。二是我们语文的课标是能力、素养目标,能力、素养目标可以指引教学内容,但绝对不会是教学内容本身。比如,学生要具有倾听别人说话的能力,但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具有这种能力却是需要研制的,否则,你就是一味的叫他们倾听、再倾听,都是没用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无不这样,你叫学生要怎样怎样,这没有用,关键是要有达成这种能力的具体的科学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不能把课标里的词汇直接空降在课堂上,错把目标当内容。二.现在我们来说说若教师把对新课程的理解主要落实在教学形式、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而不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创生上,这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当大力宏扬,“然而,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的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⑥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是光有课程目标,却没有明晰的课程内容;同时,我们面临的是文选型教材,里面的教学内容是需要老师自己创生的,文本好比大海,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给学生整个大海,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给他们的其实是里面一条鱼而已。因此我们首先要想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样教”。“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们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⑦。

三.现在,我们可以讨论一下这个案例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宜的问题了。看某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宜,有两种方法,一种当然是要讨论出一个或者几个正确的内容来与此比较。若以此方法,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面对《美猴王》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教什么”,而所教的“什么”是要在课程论的视阈里面的,它不是老师的想当然。前面说过,由于教学内容是需要在课程论的观照下,由老师自己来创生的,所以,这种方法稍显复杂。第二种方法稍简单,我们看一个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宜,可以从结果上来看,我们可以看看,在教了之后,学生的印象、理解是否加深了,有没有学到了某种技能。现在我们看看这位老师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成效。该教师的第一个教学内容是识字,这个环节为学生顺利阅读所必需。倒是该教师的自我评价——“该环节体现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深入到学生当中,及时发现问题”需要重新认识。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是分段,他们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该教师把高潮和结局合在一起了),并清理每个自然段的段意。该教师对这个环节的认识是——“课文虽是节选,但清洁清晰,内容完整。讨论分段分层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本文而言,有必要抓住这一环节”。我们奇怪的是,既然“情节清晰,内容完整”,那还有什么必要分段呢?分段无非是梳理课文内容啊?无问题的阅读,又如何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又假如的确“讨论分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可实际上,若按这样的分段,又有几个学生会分呢?非常简单的一个故事,却非要把它弄出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以该教师(可能是参考书上的)的分法,第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出世”;第二部分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第三部分“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我们要问的是,二、三两部分不是联系的挺紧的?为什么要分开呢?像这样非要把一个故事搞出个什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是不是符合阅读的常态?!这样非常态的阅读行为说到底是该老师潜意识的知识在起作用,这个知识是,这是一篇小说,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而讲情节就要讲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了。总之,这个环节没有一点好处。该教师的第三个教学内容是讨论“美猴王美在哪里?它有哪些性格特点?怎样理解这一形象”。这个环节老师“想教的”是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可“实际上教的是”一堆教条与荒谬的东西!(上面已论及)与课文直接关系的教学内容就这些,我们可以知道,老师心中想教的是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可实际上教了一些荒谬的东西。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

是复杂的,我们可以追问到这些问题:

(一)关于小说的旧知识要不要重新审视?

(二)这样一篇节选的小文章当小说来教可以吗?《西游记》是经典小说?《美猴王》是吗?但不管怎样都说明一个问题,一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支配着教学行为,他头脑中的知识就是他的教学内容,尽管好些行为是下意识的。因此,王荣生教授说,新课程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知识的除旧与纳新。

我们再来看看该老师引申部分的教学内容——“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唱唱,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一)看《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由于前面“探究”出的答案是“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和 “人性、猴性、神性”三合一!前者是不是特点的特点,后者又有些玄奥,学生看了之后能加深理解吗?另外,看《西游记》的时候先入为主的想着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这有没有背离了观赏的常态?既然起不到任何作用,那么该老师为什么非要用音像替换课文的文字呢?可能是“多媒体情结”在起作用吧。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是错误的。

(二)评议课外画好的图画。画画本身肯定不是语文科课程内容,可能该老师认为“评议”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若真的这样,那么,我们从事任何听说的活动岂非都在进行“听说能力”的培养了。语文科之所以能够从生活里朴素的语文活动中分离出来,那是因为课堂里的语文教育更为科学、它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承下来,这关于教育的本质问题,像该教师这样盲目的听说训练在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语文活动。另外,这部分的教学与上一环节与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都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难以理解该教师的真正动机,或者可能她本来就没有动机。

(三)讲西游记的故事。除了培养学生对《西游记》的喜爱外,没有其它的作用,理由与上面同。

(四)“紧扣课文的性格特点”说孙悟空。如此性格特点,没有人会说。孙悟空的形象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僵化,意义一再缩水。

(五)看flashu动画,演讲“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

(六)唱《猴哥》。

“多媒体情节”再次抬头,由于前面对孙悟空的认识(美猴王的“三美”与“三性”)是教条乃至错误的,这里的演说与歌唱就是言不由衷的。可怜的孙悟空此时成了教师道德说教的工具了。整堂课师生的言语在虚假与浅薄中滑行。学了《美猴王》后,你说孙悟空的形象在学

生的头脑中是变得丰满了还是单薄了?

我们还可以从整体上看看这一大板块的教学内容。我们识别它们是否正确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一)若把前面的内容当作主体内容,后面的是延伸或拓展的内容,那我们看看通过后面部分的学习,有没有加深了学生对前面内容的理解?本案例中,教师的确也有这样的意图,比如叫学生边看录象边思考美猴王的性格特点,紧扣课文的性格特点评点孙悟空等,但由于前面结论的荒谬,加上背离了常态,这样,就非但没有效果,反而有负面作用。因此,我们说,尽管这部分老师归之为“体验感悟”,但这样的体验却与教师前面的教学内容无关!

(二)若把后面部分当作独立的人文教育,即“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抒发对猴王的喜爱之情,那么这里的好些行为是有效的,比如画画、唱歌、看多媒体等,但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有很多,这样的方式到底语文的东西有多少,即如此是否真的培养了语文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音像、歌声引起的体验能不能替代文字想象的阅读体验?如果说前面部分老师头脑中还有个小说三要素的话,那么到这里什么都没有了,凡与文章稍有关联而又时髦的东西统统搬上,并且都冠以堂皇的理由。像“体验感悟”、“想象”、“创新”、“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等等。但诚如前面所分析的,这样的表述就好像“吃饭可以锻炼身体”一样。但遗憾的是,这种拿新课标来贴金近似作秀的课在目前还是很有市场的,我们在许多公开的场合都可以看到这种课,以及听到“专家”对它的溢美之词,许多老师也被这种课浮华的表象所迷惑;许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想的最多的可能是这堂课如何“出彩”,如何的与众不同。现实中也的确这样,同样一偏文章,十个教师,他们上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许多教师也往往拿语文是个性的、艺术的语文来为这种现象辩护,但我们至少可以想想,若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而没有一点共同的内容,那这个还叫语文啊?!就好像是面对同样的病,若每个医生开的药都是没有相同的内质的话,那他还具有专业水准吗?语文是“课程的语文”,而不是 “个人的语文”!我们的教师绝不能以“课改”与“创新”等名义为所欲为!面对文本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树立起课程意识,想想我们应该教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确定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说过,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教师应当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包括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3.所教内容相对集中这三点。⑧这是我们许多教师要努力的方向。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分析

张弛有度 收放自如——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动人的乐曲、美好的诗篇、精美的散文之所以给人以美的感受,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张弛有度的节奏。节奏是通过其轻、重、缓、急来表现事物内在变化的转变过程的,节奏控制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了表达效果。一堂课其实就跟一首乐曲,一章诗篇,一篇散文一样,我们要努力把课上得有节奏而且富有诗意。

孙绍振教授曾对中学语文课堂提出过严厉的批评“在中国的语文课上,教学双方浪费生命的程度可能是世界上最为严重的。”许多关注教育、对中学教育担忧的人都意识到了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问题。推动和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也提出了“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事业,一定要因势而变,顺势而改。”她也身体力行,不断地学习研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近年来也逐步成为了热门的课题,大家也都在想方设法解决吕叔湘(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的问题。

语文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部分,并非一朝一夕三言两语就能讲清说透的,我想从教学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课堂”来谈谈,怎样把握好每一节课的节奏,充分发挥每一节课的作用,提高课堂的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主导地位的教师和主体学生的互动,是师生通过课堂教学对语文有共同的认识和对文本的解读,师生共同参与到课堂节奏的调控中来。要能有效的控制好课堂的节奏,应该要从几个环节落到实处。

张弛有度 突出重点 奏好“过门”

没有充足的课前准备,想要有效地做好课堂节奏的调控无疑是空中楼阁。课前师生两方面都要做足准备工作,教师要钻研教材,要能吃透教材。老师拿到一篇课文“要让自己处在双重阅读者——教者和学者——的位置”(陈日亮)不着急着从网上下载现成的教案,把自己当成传声器。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对课文要能有自己的体会和解读,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在自己鉴赏的基础上再研读其他教师的教案,取精去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合适自己课堂的华服。

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工作是课堂高效的另一重要保障。陈日亮在语文教学《十如何》中就指出学生预习的重要性。“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学,在教学的指导下预习,是语文课程的一条定律。不预习而上课,是语文教学低效率的一个症结。一节课有预习垫底,就会出现高度;有预习先行,就会出现深度。”

一篇课文,不能对学生做面面俱到的要求,这样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造成处处蜻蜓点水泛泛带过的结果,不能突出重点,学生难以细致品读。该教什么,什么可以暂且放一放,在课前准备时就要明确。在自己解读课文的基础上备好学生的学情,明确教学目标,做到轻重缓急内容疏密的张弛有度,这样为课堂节奏的调控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解读课文尽量不要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备课时要有主线,要有一个或几个能贯穿始终的问题作为整堂课的线索,准确把握文章的主线。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是一篇外国新闻,文章冗长,学生对课文背景不熟悉,对新闻体裁接触也不多,如何迅速有效的把握文章的关键,寻找有力的突破口就很重要。

这篇课文我们就可以从标题入手,“既然没有新闻可供报道,作为一名职业记者为什么仍然要写下这篇作品,并且还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学生可以根据这个问题着手研读课文,去文中寻找答案,感受作者复杂的情感。另外布置预习要落到实处,就《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课前就应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这样老师在课堂上就能较好的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对纳粹的强烈的愤怒,定下全文的情感基调,既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内涵又能起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收放自如 驾驭课堂 演奏华章

在师生都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课堂上师生互动就更能有节奏感。做好充足准备后课堂上老师如何顺畅地驾驭整堂课,师生之间怎样良性互动就特别能考验一个教师的能力。有些教师盲目崇拜迷信别人“优秀”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只注重形式却没有学到神韵。这样的课堂模式复制就没有办法奏出自己的乐章。“文无定法”,上课如同作文,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上课模式只能让师生都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我们要做自己课堂的主人,相信自己,根据不同的课文备足教材,我们要有信心驾驭自己的课堂。

在备课时抓住了课文的关键突出了重点,就要引导学生找到解读文章的钥匙,开启感悟文章的门,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深入剖析文本。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应该体现在其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让学生有全局意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到学生欲罢不能之时然后点拨,让学生能有醍醐灌顶之感。

重心把握好,还要兼顾课堂的其他环节,既不能没有尺度的灵活松散,也不要刻板的进行板块的分配。就如很多时候教师设置的“导入”环节,纯粹是为“导”而“导”,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形同虚设的板块就是无效的。课堂并非一定要严格遵循板块模式,我们可以通过几个巧妙的有价值的问题串起整条线,一线串珠,贯穿始终争取做到课堂节奏的流畅。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的学习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每一个自然段、每一个关键性的句子和词语”。(钱梦龙)教无定法,课堂不是死板的程序复制,各个环节还可以互相渗透交叉,解读文本时也可以锻炼读写能力,读写结合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语文课堂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大家都意识到教师满堂灌势必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现在教师也特别重视师生互动。比如有些活动课,整堂课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像个菜市场,但是往往意义不是特别大,大多流于形式。有的时候教师把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事先预设安排好,准备把学生往道上引,特别是年轻教师,往往生硬地把学生拽回自己预设的环节或答案。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情,不能起到真正的师生互动,课堂的节奏完全是控制在预设的范围内,这样的课堂永远是僵化死板的。

学生的课堂生成,是整堂课上最灵活最动人最有创造性的节奏。教师能有效引导和利用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步骤和环节,驾驭调控好整堂课的节奏,是教师走向成熟的过程。比如有个教师在上《故都的秋》一文中,正要分析课文情景交融的特点的时候,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老师,‘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中的‘黄酒’、‘白干’、‘稀饭’、‘馍馍’怎么理解?”这个学生突然的提问让全班的空气都凝固了,问题不仅问住了所有的学生也问住了老师。在给学生鼓励的同时,教师意识到这个问题虽然和教学步骤不吻合,但的确可以借此带动学生理解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情,品尝文章的语言特色,是个有效有价值的问题,于是教师改变教学策略,进一步提示学生对文中出现的事物进行对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顿时活跃了起来。能把课堂生成利用好,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能处理好课堂生成,是教师驾驭课堂节奏的强有力的体现。

此外课堂上我们要注意适当留白。掌握一点的留白技巧,可以做到课堂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有自己的感悟体会,这样更能让课堂这首乐章令人回味。

要想科学合理的控制把握好课堂节奏,奏出美好的课堂乐章,让学生兴趣盎然学有所得、就需要教师不断的研究,于漪教授说自己一辈子都在钻研学习,一辈子都在学做好老师,她以实际行动感染着我们,我们也要向她学习,脚踏实地地上好每一堂课,站好自己的三尺讲台,所以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内容,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的效率,是我们要不断学习的技巧和艺术。

下载[初二语文]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二语文]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二语文教学质量分析

    初二语文教学质量分析 时间匆匆,不知不觉半个学期又结束了,我接的初二年级学生成绩虽然总体有所提高,但是还存在很多不乐观的状况。 试卷上第一大题考查学生听、记忆、仿写的能......

    初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析 秦四中王郑羊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题,注重基础,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题题量、难易程度均较适中,并结合实际,具有很强的灵活......

    初二语文试卷分析

    初二语文试卷分析(8班) 刘仕科 期中考试圆满结束了,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从考试中吸取经验教训,现对本次考试试卷作一全面分析。 一、试题分析 考试的范围: 初二语文第......

    初二语文试卷分析

    初二语文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套试卷知识覆盖面广,重点、难点突出,基础知识考察全面,难易程度适当,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论文

    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实施对教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论文,欢迎阅读。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语......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5篇

    缠绕音乐的文字 心血来潮,翻翻书桌前的小学人教版的十二册语文课本,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教材中诗歌部分有近85篇,其中古典诗词占了63篇,剩下的22篇是一些现代白话文儿童诗歌......

    语文案例分析

    语文案例分析 李艳华一、 角色互换 情感体验▲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实录片段:师:鸟儿和树天天在一起,可是冬天来了,这对形影不离的“知己”要分手了。此时,树恋恋不舍地说:再见......

    初二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初二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孝义市第十中学雷 雨 照 一、试题分析 本套试题分基础(20分)、阅读(35分)、写作(35分)三部分,共90分,外加10分的书写。 (一)基础。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