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5 06:5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祝福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祝福教学案例》。

第一篇:祝福教学案例

2011-2012学年喻华老师(师傅)示范课

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语文六册书中,中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共占两个单元,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三、说学法

四、(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

(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

(三)比较阅读: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将本篇课文与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1、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检查预习

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2)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3、理清情节

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4、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1)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

教师提问: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5、总结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6、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3)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二)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作品的主题。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

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题目用《祝福》,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2、理解作品主题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4、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3、比较阅读:比较阅读鲁迅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分析两个主人公命运的异同。提示:(1)在思想内容方面,其一,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孔乙己》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孔乙己》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对孔乙己的同情;其三,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所处的环境比孔乙己要恶劣得多,她不像孔乙己那样好吃懒做、自视清高,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一生勤劳、朴实,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2)在表现形式上,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孔乙己》在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升,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4、总结

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了祥林嫂——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幸福。最后,在富人的声声“祝福”声中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鲁迅以其对历史和人生深邃而独特的思考揭穿了封建礼教的虚伪,给后人更多的警示和希望。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因为同愚昧和邪恶的思想斗争是所有追求“科学”与“文明”的现代人的共同心愿及义务。

5、布置作业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通过此题,深化学生对于人物性格以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情节: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 人物:肖像、语言、行动 主题: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环境:祝福场景

第二篇:活动课教学案例《祝福》

活动课教学案例

——《祝福》教学实施过程

一.对运用课本剧进行教学方式的认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构建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这一理念告诉我们文学作品本身是学生的“共同视域”,阅读时必须以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为前提,如对文本的基本内容、情感和立意方面有初步的、然而是综合的印象,在这个前提下,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概括课文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但是如何让学生深入地考察文本的外形与内实、总体与局部、表象与意蕴、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成为一个整体的,老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人“期待视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尤其要重视学生瞬间或偶然迸发出的“灵光乍现”式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而用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甚至可以允许学生“突发奇想”,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作品的意蕴,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互动的多重对话,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构建文本意义,从而完善学生在生命成长中的内在需要。

二.教学设想

运用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的目的,即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领学生从长期的封闭式、被动式学习的困境中走出来,这种学习模式,集阅读、鉴赏、表达为一体,要求学生成为复杂的认知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所习惯的一套教学思路去分析解读文本,而是要通过具体的活动方式来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因,激发他们主动地构建知识网络,去体验文本所承载的人文内涵。课本剧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具体的活动方式:

1、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扮演的角色,切身体会在当时环境中的人物的心理、性格。

2、在学习的过程,他们扮演的角色可以互换。要想演好这个角色,学生要认真的消化文章所表达出来的观点与思想,要揣摩人物心理与行为的合理性,再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把它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深化自己思想的同时,还能鉴赏别人的思维角度和方法,不断培养自己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1、整体感知,理清小说的思路

(用法庭调查的方式,分角色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首先放《祝福》中祥林嫂倒毙街头的片段(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背景材料:昨天接到报案,鲁镇街头有一个老妇倒毙在雪地里,我们马上来到了事发现场。现场勘察——老妇满头白发,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她的身旁有一个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支比她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在座的各位都是鲁镇人,你们都在家里忙着祝福,祈求来年的幸福,而她为什么死在雪地里?她是谁?哪里人氏?因何到此?又是如何落魄到这等地步?谁最后见到她?

现在开始法庭调查。法官:她叫什么名字?哪里人氏?

四婶:她可能是卫家山人,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法官:她怎么跑到鲁镇来呢?

四婶:是卫老婆子介绍到我们家打工的。

(法官对身边的人说“到卫家山去传卫老婆子”)法官:你们家待她如何?

四叔:她曾两次在我们家做帮工,第一次是冬初,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来的,说是她母家的邻居,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讲好了每月工钱五百文,后来这工钱都被她婆婆领走了。第二次是秋季,仍然是卫老婆子领来的,说是她再嫁的男人贺老六得了伤寒死了,儿子也被狼衔去了,大伯来收了她的屋子,她走投无路,还是卫老婆子领来的,求我们收留她。工钱她是从四婶手中支取的。

法官:她支取了多少钱?

四婶:历年的积蓄,相当于十二元鹰洋。法官:这些钱那里去了?

四婶:这,您得问问在我们家做帮工的柳妈。法官:柳妈,你可知道她的钱的用处? 柳妈:用来捐门槛 法官:在那里?

柳妈:在镇西头的土地庙里。(报告:卫老婆子带到)法官:你可知道祥林嫂?

卫老婆子:知道,她是我娘家的邻居。那年春上她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我介绍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后来她婆婆把她绑了回去,逼她嫁给贺老六,得了贺家财礼八十千。她儿子二岁时,她丈夫患伤寒死了,儿子四岁时被狼衔去。秋天又经我介绍,回到鲁镇做工,其余情况一概不知。

法官:谁最后见到她? “我”:昨天下午,我见到了她,我以为她要向我讨钱,但是她问我的却是魂灵的有无。法官:你说了没有? “我”: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为了不给她增加苦恼,所以我说“也许有吧”,后来她又问“死去的一家能不能见面”,我心里即刻胆怯起来,说“我也说不清。”

法官:现在进行法庭调查总结,在座各位对所调查材料无疑义,都要签字画押。

2、基于以上事实小说家是如何结构全篇的?(讨论并回答,老师进行归纳)

打出字幕:

眼前

序幕

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1——2节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节

回忆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节

发展

祥林嫂被逼改嫁

54——65节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0节

眼前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111节

3、倒叙的方式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将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开头,然后通过回忆把其不幸的一生写出来,这样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情节去认识祥林嫂的真正死因。同时也表现作者的感情倾向———对祥林嫂深深的同情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起到了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示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探究]

1、谁应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

2、祥林嫂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她抗争过吗?(我们将择日开庭,继续审理此案,休庭)第二课时

1、关于祥林嫂死亡案件今天继续开庭,请公诉人发言——谁应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

(按小组分配角色)公诉人一:

祥林嫂是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她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116页第2节)。可是你鲁四老爷有三次“皱眉”,第一次——她初到鲁镇,你讨厌她是个寡妇(116页第三行);第二次——你猜测她从家里逃出来的时候(116页第4行);第三次——她二进鲁镇时,你说她伤风败俗,不让她参加祭祀(120页第4节)。你 对一个在家里无法生活不得不逃的妇女,非但没有同情,反而嫌恶她,她把自己的血汗钱拿去捐了门槛,就是想获得做人的权利,而你却说“叫她帮忙可以,祭祀时的饭菜要自己做,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是你剥夺了她生存的希望,你对祥林嫂的死要负责任。祥林嫂死后你还骂她是个“谬种”。

公诉人二: 祥林嫂的婆婆,我问你祥林嫂为什么要从家里逃出来?因为你虐待她,她第一次到鲁镇,脸色青黄,可见她生活艰辛,她在鲁四老爷家那么勤快,在你们家肯定是个勤快善良的人,她有权利用自己的劳动获得生的希望,而你却把她当作货物一样地捆起来卖掉,你对她的死难道不应该负责吗?

公诉人三:

柳妈,你本是祥林嫂的阶级姐妹,你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鲁四老爷做帮工,你也是值得同情的。但是你相信天堂、地狱之说,你向祥林嫂灌输的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信条,你对她额头的伤疤采取奚落态度(122页),并把这一话题传扬开去,让鲁镇的人再来鉴赏她的苦痛,给她带来更大的伤害,你还给她讲阴司的故事,虽然你的本意是想救她跳出苦海,可是你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不一致,你用封建迷信作为解救她的方法,反而给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她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的死你也有不可推委的责任。

公诉人四: 鲁镇居民,你们有没有责任呢?你们在鉴赏咀嚼了她的悲哀之后,把自己的厌烦和唾弃都凝固在自己的脸上,鄙薄她,冷漠她,而不是同情她。短工——祥林嫂死了,你的回答是那样的简捷而又淡然。鲁四婶——你的一声“放着吧”的吆喝就掐断了她生存的希望。还有你就靠一声“我说不清”,她的死就与你无关吗?你的话加重了她的思想负担,她是带着恐惧走想死亡的。

2.法官:下面进行法庭辩论,要以事实为依据(要求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鲁四老爷:

我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我案头堆放的都是理学著作《近思录集注》《四书衬》,还有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没有从经济上剥削她,也没有从肉体上压迫和侮辱她,没有像她婆婆那样捆绑她,没有像柳妈那样恐吓她,我“皱眉”是因为她是个寡妇,是不详之人,她再嫁,丈夫又死了,孩子也死了,她的行为不符合封建伦常,什么“从一而终”“一女不嫁二夫”,所有这些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有什么罪?

公诉人一反驳:

你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可见你满脑子封建思想;大骂康有为——可见你顽固守旧;你挂的对联从内容上看你虚伪,从一边脱落下来看你生活懒散;你案头的书籍从内容看是封建礼教的一套,从凌乱残缺情况看你不学无术,用书籍装点门面;你答应她在你家做工,是看重她的勤快耐劳——可见你的自私伪善;你说她伤风败俗,剥夺她求生的欲望,搬出祖宗的神威来鄙视她,才有四婶的一声断喝,使她在精神上的压力越来越重——可见你是用封建伦理、纲常、礼教来迫害她;你在祥林嫂被抢走后说过两次“可恶,然而-----”第一次“可恶”是说祥林嫂的婆婆可恶,因为她背着你鲁四老爷抢走了你家的用人,给你带来麻烦,有损你家的体面、尊严,“然而”是说祥林嫂私自逃出来,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从这里可见你是看中祥林嫂勤快才留下她的。第二次“可恶”是说卫老婆子可恶,先荐她来,又合伙劫她走,闹得沸反盈天,有损你家的面子,“然而”要找像她那样的用人是不容易的了,她不该瞒着她婆婆私自逃出来。从你的言谈中找不到你的一丝一毫的同情;在她精力不济、迟钝不再伶俐的时候,你将她一脚踢开——可见你冷酷无情;她死在你们的祝福声中,你还骂她,这也叫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吗?你是封建思想的捍卫者。

祥林嫂婆婆:

按照古代先贤的规矩,我有权安排她的一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我是一家之长。

公诉人反驳:

你儿子靠打柴为生,他年纪青青死了,这不是祥林嫂的过错,她逃出来做工,是因为你待她不好,你把她强行卖掉,不顾她本人意愿,你和贺老六的哥哥一样(把祥林嫂的房子收回去),是用封建家长制的淫威对她的摧残。(有同学会问:婆婆也死了丈夫,为什么能在家庭中立足?——她有两个儿子,母以子为贵,如下文写到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吃了以后,大伯子来收屋子。)

“我”的陈述: 我是一个远离闭塞、衰败和萧索的鲁镇和会环境,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她说“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多”),我憎恶鲁四老爷与他“谈话是总不投机”,我是同情祥林嫂的,如我对祥林嫂的问话感到意外、吃惊、踌躇,回答时吞吞吐吐,支支吾吾,我不想增添末路人的痛苦,正因为同情,才不好回答。其实“我的说不清”的回答却在她死寂的心灵上掀起了不平静的波澜,多少加速了她悲剧结局的到来,促使她带着死后的恐怖离开了人间。我完全知道所谓“灵魂、地狱”之说纯属封建迷信,但在她面前我始终没有否定它,表现了我对帮助她摆脱封建迷信的桎梏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她所提出的问题,我决计要离开鲁镇,我的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这是我的软弱。

(谁还有要说明的吗?请继续。有的同学对贺老六的哥哥或者鲁镇的人提起公诉,也可以,只要说的合乎情理,都要鼓励学生并予以肯定)

法官:下面由公诉人作总结发言 公诉人发言:

在祥林嫂死亡的事件中,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等他们没有一个是导致她死亡的直接原因,但是他们都对她的死亡负责任——都用封建礼教来衡量她,来咀嚼她的苦难成为渣滓后再唾弃,用封建迷信恐吓她,来自社会的压力无不一步步将她推向绝境,封建礼教要她“三从四德”,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她被卖),封建礼教又要她“一女不嫁二夫”,她又不能不守节(被迫嫁人又说伤风败俗),她想靠自己的劳动争取活下去的权利而不可得,你们都是拿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这一套把祥林嫂一步一步推向苦难的深渊。

3、听众席肯定会有许多疑问,可以在庄严的法庭提出。譬如有人提问: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抗争过吗?(教师要控制课堂的教学进程,不能处在无序情况下)

法官:祥林嫂的婆婆,你说她反抗过吗? 祥林嫂的婆婆: 她反抗过,我在家比较严厉,我一直认为我儿子的死跟她有关,她命硬,她到鲁镇做工,逃,是她维护做人尊严的一种抗争。再嫁时出格得闹,撞,是她对婆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法官:柳妈,你说她反抗过吗?

柳妈:她反抗过,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洗刷污秽,捐,让自己享有普通人的权利。

法官:还有人知道她反抗过吗? “我”:我知道,她临死前对鬼神的怀疑,问,更体现了她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一种叛逆。

法官:但是她的抗争结果是怀着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为什么?请听众席上的人作出回答。

听众:她的出逃是躲避被卖,抗婚是不愿意嫁二夫,她的思想、行为遵守着旧礼教的道德规范,坚守封建妇道;她捐门槛是不向命运低头,但这又使她陷入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潭;她对鬼神的疑惑,不是对封建迷信的彻底否定,而是她矛盾心理的反映,她的抗争是自发的,但是缺乏明确的认识,反抗的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她命运的结局正是那个社会给她安排的。

打出字幕:

祥林嫂

她是一个仆人,她是一个妻子,她是一位母亲,她是一个被厌倦的玩物。

她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勤劳、善良、淳朴,在丧夫失子后,顽强地生活,但在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使厌见者不见。(同情)

鲁四老爷

地主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变革,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他自私冷酷伪善。(批判)

柳妈

她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由于受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她相信天堂地狱之说,受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她用封建理学信条奚落祥林嫂,她劝祥林嫂去捐门槛是想帮助她摆脱苦难,反而造成了祥林嫂更大的精神压力,把她推向更恐怖的深渊。(厌恶)

“我”

“我”是一个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反对封建的思想意识,我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软弱的一面。

4、是谁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祥林嫂生活的社会是个充斥着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社会。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统治。

5、下节课交流结案后的思考

一、小说家是如何描写祥林嫂的?

二、小说的标题为什么叫“祝福”?

三、小说的高潮为什么在“二到鲁镇”?

四、品赏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 第三课时

1、祥林嫂的死让我们从内心感到悲哀,小说家是如何描写她的?文章给了我们哪些美学思考?

(学生要从角色中走出来,理性的客观的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讨论、自由发言并归纳)

(一)祥林嫂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是什么? ①作者刻画了她三个时期的外貌(展示三个时期的画面)打出字幕: 初到鲁镇

顺着眼——安分、忠厚

脸色青黄——生活艰辛

两颊还是红的——年轻 模样周正手脚壮大——耐劳、勤快 再到鲁镇

两颊已经消尽了血色,眼角带着泪痕,眼光没有先前精神——这里写她丧夫丧子,精神备受刺激,极度悲伤,作者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极度痛苦和悲伤。

沦为乞丐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悲哀的神气,仿佛木刻似的;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珠的呆滞无光,是岁月沧桑在她的身上烙下的深刻的苦难的印记,说明她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②在肖像描写中,作者主要写她的眼睛 初到鲁镇是“顺着眼”,再到鲁镇是“眼角带些泪痕”,捐了门槛后是“分外有神”,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四婶一声吆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受到打击之惨重,她从满怀希望中坠如绝望的深渊,沦为乞丐“眼睛是间或一轮”,她内心的苦痛已经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问我话时是“瞪着眼”,“那没有精彩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是她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以免除死后更大的苦痛和恐惧,等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可以窥视出心灵的秘密,小说家就是通过眼睛的刻画,十分传神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二)把祥林嫂的悲剧放在 “祝福”的环境中写,有什么深意吗?(鉴赏环境描写)其一:体现了小说以事件命名的特点

其二:祥林嫂这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是由“祝福”这个典型事件牵动出来的,只有将其不幸值于“祝福”的环境中,才能更清晰的揭示出旧社会里的政权、神权、夫权、族权在她悲剧一生中的作用,更能深刻揭示她悲剧一生的社会根源,揭露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吃人的本质。

(讨论三次关于“祝福”的描写:

第一次——通过迎接福神的人与制作福礼的人对照着写,告诉读者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对农村的统治,预示着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祥林嫂的一切挣扎、一切希望就是在这一次祝福声中破灭的,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第三次——文章结尾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死的惨象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在布局上起到了首尾呼应。)

其三:把她的悲剧一生放在“祝福”的环境中,才能增强她命运的悲剧性,从而深化主题,进一步强化批判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的主题,即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者的呼号”展示给读者。

(三)小说的高潮在哪?(讨论)为什么在“二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后,贺老六是个勤劳朴实的山里人,又有了孩子,读到这里,读者往往会松一口气,命运悲惨的祥林嫂终于有了个好的结局。可是,意想不到的是她又来到了鲁镇,她为什么来?来了以后怎样?小说再起波澜,她被鲁镇的浓郁的封建礼教、思想、迷信所包围,一直到她死亡。

(四)有的学生提到她为什么反复讲阿毛 的故事?

“真的,我真傻”在全文出现四次(讨论并解答)

因为她内心极度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内心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是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封建迷信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她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就是因为她死了丈夫,是个寡妇。

(五)为什么要选择“我”作为叙述人?

原因有两条:因为故事中除“我”以外其他人没有一个真正关心祥林嫂的不幸,这些麻木的冷酷的愚钝的灵魂已经感受不到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和社会的黑暗,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因此他们注定当不起故事叙述人的角色。只有远离鲁镇传统社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我”才能站在更高的视点上,以“智者”的理性精神来思索她悲剧的实质和社会意义,来暴露鲁镇人们人性的残忍。

第二,小说通过“我”——祥林嫂不幸的目击者对现实的冷漠和无动于衷的态度的刻画,更能揭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会的无情(一个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尚且如此,普通的民众的态度又会怎样呢?),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勇敢的自我解剖的精神。

(六)语言描写(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开头“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火药香”————自然环境描写

寥寥数语,勾勒出年底压抑沉闷的气氛,为故事的发生,人物的命运都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乐景不乐,叫人只觉得沉郁,我们从如此暗淡的色彩和悲哀的情调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玩物”中“百无聊赖”“尘芥堆”的含义是什么?前者是指她生活、感情上都没有寄托依靠,后者是指垃圾堆,形象地说明她一类的没有任何依靠的穷苦人就像垃圾一样被鲁四老爷之类的人遗弃。

“有些老女人---------评论着”本段中的“特意”“满足”表现了这些老女人的怎样的心理?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故事,并不是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猎奇之后得到了满足,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

小说最后“天地圣众-----无限的幸福”收束全文,有什么美学价值?将鲁镇的祝福景象与她在祝福声中死去形成鲜明的对照,并揭示了她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控诉的主题。

(七)讽刺手法

运用喜剧的手法进行讽刺——祝福景象,“天地圣众”就是指福神、灶君之类,这些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如何给人们带来幸福呢?祥林嫂死在“天地圣众”要给人们带来幸福的时刻,这里的讽刺不能引发人们的笑声,但它加强了祥林嫂悲剧的控诉力量。

运用反语进行讽刺——“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也还都不错”这是作者的极度愤怒和悲痛时的反语,是说她受尽了封建礼教的摧残和迫害,活着是没有意义的,而活得好的人并不同情她,只不过拿她的悲惨遭遇作为笑料,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的干干净净,活着没有趣味的人,就不要活下去,让那些看到她就讨厌的人不再看到她,为人为己都不错。这是作者对吃人的旧社会的强烈的讽刺。

冷峻的讽刺——对鲁四老爷的书房的描写,作者紧紧抓住他的本质特征进行讽刺

对“中庸之道”的含蓄讽刺——我在回答祥林嫂的问话时没有说真话,作者把犀利的笔锋含蓄地渗透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人物内心深处的矛盾真实地表现出来,达到了讽刺的效果。

2、作业

以《没有春天的祥林嫂》为题,不出现“我”的叙述角度,写一篇文章,不少700字

四、教学反思

教学时要注意三个问题:

1、把握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则,语文研究性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很多,范围广,存在着一个教学梯度的问题,同时,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要求学生从半独立研究过渡到独立研究,从单一问题的研究过渡到复杂问题的研究,从参加局部研究过渡到掌握全过程的研究,譬如先了解祥林嫂的悲剧,后探究死因,最后探究小说的艺术美感,这一探究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文本对话,没有对文本的理解,就难以捕捉文章中的信息,找不到为角色辩护的依据,活动课的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活动时又由于学生对角色的理解会发生偏移,要允许学生互换角色,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实现多元思考。

3、注意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课本剧需要角色理性的思考,虔诚地面对人物的命运,用触动心灵来感受,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人生体验和生活理想,让“共同视域”和“期待视野”达到较好的融合。在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带有一种庄严感,不能让悲惨的命运,深刻的人文内涵,在谈笑中变得浅薄,活动课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天地,活动课又是老师发挥调空能力、表现自己睿智的场所,双方的智慧、情感撞击出火花,对生命的理解才会跨入新的境界。

采用新颖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可以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当然不同类型的文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分类对待,因文而教,师生在课堂上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三维目标”。

第三篇:《祝福》教学案例设计.docx

问题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一篇经典小说,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这是一封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书,是一篇反封建礼教的战斗檄文。

在教学过程中,祥林嫂的外貌描写是赏析重点。其次,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立意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我把电影《祝福》引入教学,对比分析小说《祝福》,让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而更深刻理解文章。设计依据

电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方式,学生感受更直接,营造了学生主动接受、主动探究的积极心态。影视作品对原著都要进行改编。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电影,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情景.1 看电影, 感知文脉

学生初读课文后,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教师提醒学生按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要素理清故事结构。学生兴致盎然,这就为教学《祝福》创设了良好的氛围。.2 找异同, 理清情节

仔细读文章,对照电影,请学生思考讨论:电影《祝福》针对原著小说在故事情节上作了哪些增删改编?学生经过讨论,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条理清晰,为深入探究文章奠定基础。.3 评改编, 品味主题

电影《祝福》对原著作了大量改编,针对增删的细节,请学生思考,评论电影改编和尊重原著,哪一个更合理更有价值。如关于小叔子的处理,电影的设计则不如小说的安排。电影中小叔子是心地善良的孩子,当他听到母亲与贺老二商量卖祥林嫂时,便悄悄把这事告诉了祥林嫂;这是人之本性。而小说中的小叔子则是一个帮凶的形象,在直接而现实的利益驱使下,他就和两个男人“使劲地擒住他”,强迫祥林嫂拜堂成亲;这是人之异化。这是封建思想对他的毒害,是封建思想扭曲了一个孩子刚直的人格,其可悲正揭示封建思想之可恨。

关于电影中设计的祥林嫂“砍门槛”的细节,则是一大败笔。如果祥林嫂觉醒到做出砍门槛宣泄内心愤怒的举动,可见其反抗的勇气和斗志,这是向封建迷信思想做出的强烈抗议;想改变命运不下地狱遭罪,而省下一年工钱捐了门槛;对“地狱”“灵魂”的怀疑,而向“我”请教。祥林嫂有一定反抗意识和反抗行为,但在强大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折磨和毒害下,她这样的弱女子只能成为牺牲品。

还有小说中的“我”这一人物,在电影中则被删除了,这也是不可取的。“我”在《祝福》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我”是祥林嫂由还可以活下去步步走向生命尽头的见证者“;我”也是嘲笑祥林嫂、漠视祥林嫂、赶出祥林嫂这样一群人当中的,唯一一个关注祥林嫂的真正的同情者;封建思想吞噬了祥林嫂的生命,也扭曲了“我”的人性,从而深刻揭露封建思想吃人的本质。.4 辩利弊, 鉴赏人物

设计辩题:你喜欢电影版《祝福》还是小说版《祝福》?引导学生分析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利弊。

学生辩论后明确:电影更直观,但观众是被动接受;小说文字虽显呆板,但读者主动阅读,一边思考一边想象,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电影是大笔勾勒,主要通过展现情节来刻画人物;小说是细笔工描,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在对比分析中,学生自然找到了小说中人物的神态描写,抓住祥林嫂眼睛的刻画,通过几次眼神的变化,揭示人物心里活动以及命运的变化。如祥林嫂第一次出场,“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展现出忠厚老实、温顺善良的性格;第二次到鲁镇时,则“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显然已经精神经受了打击,生活遭遇了不幸,内心极度悲伤又诉说不出的表现;四婶不准祥林嫂摆放祭品时,祥林嫂“只是直着眼睛”,可见神情呆滞,反应迟钝了;最后一次问“我”时“, 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祥林嫂完全麻木了,内心深刻的苦难,她已经走到人生的尽头了,成了一个垂死的人。这样神态的变化,电影中难以形象展示,演员这样表演,观众心里就接受这样“: 哦,原来就是这样的”。而小说中细致的描写,读者可以慢慢玩味,细细咀嚼;可以前后对照,想象创造。这样给予读者更多自主权利和更大的空间。教学反思

学生在思辨中产生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碰撞智慧火花,在智慧火花中逐渐成长。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体现了创新意识。

首先,把电影引入课堂教学。把影视作品片段引入课堂,或导入,或赏析,成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这并不少见。然而,把整部片子引入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并不多见。封建社会离我们太久远,封建思想对人肉体的折磨、对人思想的残害,学生是难以理解感受的,仅仅依靠读文本、教师讲授,显得有点空洞苍白。如果通过电影演绎一番,学生的感受会更真切,教学更鲜活。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观看电影和解读文本,既有真实可感的影视人物,犹如生活的再现;又有深刻细致的语言描述,供学生品读鉴赏。这样既丰富教学内容,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其次,学生鲜活,课堂生成效果好,激活了课堂教学。“把课堂让给学生”等教育理念固然先进,但真正落实到教学中来,却又是艰难的。而电影引入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而且“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能理性地思考,感性地阐述,从而思维得以强化,智慧得以增长,整个教学得以顺利完成。

第四篇: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设计教师:黄其钥)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

《祝福》(第一节)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1)了解鲁迅及其写作背景。(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2.解析:

(1)本文是《彷徨》第一篇,写于辛亥革命后,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存在。作者内心苦闷找不到社会的出路,看不到前进的希望,于是创作出在黑暗中绝望挣扎的祥林嫂形象。

(2)课文篇幅较长,又运用了倒叙手法,必须先理清课文情节才有利于进一步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增加学生对鲁迅的了解。

(2)提高学生阅读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2.解析:

(1)通过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的介绍,更好地掌握本文的时代背景。

(2)通过简洁明了地复述课文故事情节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课前预习题

(1)你知道的鲁迅的名句有哪些?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的叙述顺序有哪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鲁迅的文章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强烈的个人情感和独特的批判视角,学生初读较难把握。通过对鲁迅的介绍,增加学生对鲁迅文章的熟悉情感,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课文篇幅长,又有不少多音字和不常见的词,可借助录音机播放朗读带,让学生能够感受课文内容情节。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 → 感知鲁迅→ 理清情节 → 目标检测

(二)教学情景

1、导入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有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这篇小说又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让我们一起边走近鲁迅,欣赏《祝福》。

2.感知鲁迅

问题1:查阅资料,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把握主旨。师生活动: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课堂交流,教师补充说明。

无 题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无 题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读鲁迅 陆 洋

鲁迅小说的背景、人物距离今天似乎有些遥远,今天许多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原来一直不喜欢鲁迅的文章,一则文字较艰涩,二则思辨性太强,不易捉摸。

2009年江苏高考以一篇郁达夫《怀鲁迅》重新引起我的思考。是的,“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细读鲁迅,他不再是一个思想说教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爱国知识分子。他通过《一件小事》真诚剖析自身的劣根性,坦承错罪;他通过《藤野先生》缅怀异国师恩,真情流露;他通过《故乡》回忆童年幸福时光,挽留纯真质朴,痛斥封建流毒之非;他更通过《灯下漫笔》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再读鲁迅,看他在《呐喊》中大声疾呼,看他在《彷徨》中寂寞迷茫,看他在社会集体冷漠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看他在微薄的希望中“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身上,既有奇譬诡喻的庄周的洒脱孤高,又有锋芒毕露的孟轲的不屈不挠。虽有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孔子的落魄,却有路漫漫上下求索的屈子的执着,更有热爱生活的苏子的睿智豁达。

在那个几近窒息的社会中,他挚爱每一个人,却又厌恶每一个人。他否定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却对西方新思潮保持警惕,主张拿来主义。

七十多年的风雨剥蚀,并未丝毫减弱鲁迅作品中的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这份爱国情怀指引着我们每一个人重新认识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这里有许多我们今天依然存在的国民劣根性,有许多我们今天依旧需要的生命的品质,更有许多对当前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性温厚、心灵慰藉很重要的启示。“永远的新的旧故事”,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深入思考。

(1)鲁迅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而已集》《热风》等十几部。(2)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时期的鲁迅,思想状况由呐喊转为彷徨。《祝福》发表于1924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仍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他们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的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这样的背景下,《祝福》应运而生。

3、播放朗读带(或抽学生朗读)

学生听朗读,正字音,了解故事梗概。

4、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问题2:以“我”为角度讲述祥林嫂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主要人物的故事,提高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师生活动:学生浏览一遍课文,四人一个小组整理出祥林嫂的故事。教师出示要求:①叙述要客观、条理,必要时也可作适度发挥。②尽可能体现出“我”对“样林嫂”的同情心。③语言流畅,吐字清晰。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二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初冬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全被婆婆拿去了。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活,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予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她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起运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终年四十岁左右。问题3::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情节。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情节 内容 时间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三个半月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两年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约两年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问题4: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了解倒叙手法及其作用。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参考答案:本文运用倒叙手法,作用:(1)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2)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目标检测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八部。

2.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3.本文的中心人物是祥林嫂,讲述了她外逃帮佣,初到鲁镇;被人劫回,被迫改嫁;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逐出鲁家,沦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的悲惨遭遇。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学习内容,掌握作者和情节。配餐作业

A组(基础题)

《创新设计》的预习作业。

设计意图:掌握本文生字词,更好地理解文章。

B组(巩固题)

《活页训练》的积累与运用。

设计意图:熟悉高考题型,巩固基础知识。

C组(提高题)

写三百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设计意图:熟悉文章内容,锻炼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

《祝福》(第二节)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从祥林嫂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看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与所达到的效果。

2.解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往往是读者解读人物的角度。小说的描写语言与人物语言都非常出色。无论记叙事件,描写环境,还是刻画人物,都语句简洁,字字锤炼。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深刻地抓住了人物内在的精神面貌,通过外貌深入地表现了人物的人生处境和精神状态,向来为人所称道。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学习通过肖像描写人物、揭示人物内心的写作手法。

2.解析:作者主要从外貌方面来刻画人物,其他的刻画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3.课前预习题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肖像描写学生容易看出,但学生很不容易与写作技巧进行联系。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插播相关视频片段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 → 三次肖像描写 →目标检测

(二)教学情景

1、导入 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春天上没了丈夫;开春时被迫改嫁;春天快完时,儿子阿毛被狼吃;在迎春之际,死在祝福的风雪之夜里。这样一个有着悲惨遭遇的妇女形象,作者又是如何刻画的呢?

2、三次肖像描写

问题1:阅读课文,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设计意图:理清情节发展,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

师生活动:学生提前做学案,小组讨论出答案,老师点拨。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问题2: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的三次肖像描写,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掌握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后,课堂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们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作用:肖像、眼睛描写,体现了祥林嫂年轻、新寡、勤劳、朴实,又善良温顺的特点;动作行为描写“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体现了祥林嫂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一面;后来的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这不但表现了她的要求极低,而且也反衬出她以前在婆婆家的非人遭遇。)(2)讲析样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作用: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3)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

最后,临死前的祥林嫂被逼成什么样了? 肖像:头发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手提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作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小结: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问题3:找出祥林嫂的语言描写,分析其作用。

设计意图:掌握语言描写的作用。语言描写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情节发展。

师生活动:学生找出语言描写部分,分角色朗读,讨论作用。教师点拨。(1)自述阿毛之死——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2)与柳妈对话——加重了精神负担

(3)与“我”对话——矛盾心理,希望破灭

问题4:根据以上分析,概括祥林嫂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掌握人物形象。

师生活动:学生概括,教师点拨,归纳概括人物形象的表述要点: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挣扎,但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目标检测

1.“画眼睛”是小说《祝福》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作品多次写祥林嫂的眼睛,其作用是什么?

眼睛描写 论特点

初到鲁镇: 顺着 安分

再到鲁镇: 眼角带着泪 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 直着 精神有些麻木 捐 门 槛: 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 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行 乞: 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灵魂: 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2、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 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 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小说的 情节 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待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等。

设计意图:掌握小说肖像描写的作用,检测本课时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配餐作业

A组(基础题)

1.《活页训练》的阅读与鉴赏6-12题。设计意图:掌握本文外貌描写的作用。

B组(巩固题)

2.选择鲁迅《呐喊》或《彷徨》中的一篇短篇小说,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熟悉鲁迅的人物描写手法。

C组(提高题)

3.选择课外读物上你最喜欢的人物描写的文段,抄录在下面。设计意图:摘抄美文,锻炼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

《祝福》(第三节)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鲁镇人物的形象,在人物关系中认识祥林嫂形象的典型意义。2.解析:课文中的鲁四老爷(四婶)、柳妈、听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的和取笑祥林嫂的鲁镇的人们的言行无不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从而理解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背景。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解析:在巧妙设置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本篇小说,值得研究的主要艺术特色。

3.课前预习题

(1)出现在祥林嫂周围的人有哪些?

(2)你认为他们谁应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经常有自己的主观情感,其原因是脱离文本。要引导学生由文章的相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朗读和人物形象描写相关的片段,回归文本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 → 研习鲁四老爷(四婶)→ 研习柳妈和鲁镇的人们 → 目标检测

(二)教学情景

1、导入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看到的祥林嫂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她想从一而终,却被婆婆卖掉,被迫改嫁;她再嫁生子,却夫死子亡,自己也被大伯赶出家门;她想通过自己的劳动生存,却被说成伤风败俗,被取笑;最终沦为乞丐,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

祥林嫂的悲剧令人唏嘘不已。然而在当时,人们对此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再度审视鲁四爷等活动于祥林嫂周围的人们的行为。看看谁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最主要的“元凶”?

2、研习鲁四老爷(四婶)

问题1: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背景。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阶梯问题,小组讨论人物形象。

(1)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第二次又持什么态度?

明确:第一次:皱眉,讨厌她是寡妇。——维护封建礼教

第二次:照例皱眉,认为她伤风败俗、告诫四婶不让她插手祭祀的活。

(2)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3)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死亡持什么态度?

明确:骂她是“谬种”,不应该在祝福的日子死去。态度“淡然”,漠不关心。——自私、冷酷。

(4)阅读第一、二段,找出对鲁四老爷的介绍。

直接介绍:身份: 讲理学的老监生(封建思想)

思想: 大骂新党(顽固、守旧)

间接描写:对联: “一边已经脱落„„”(懒散)

“事理通达心气平和”(虚伪)

书籍: 凌乱残缺(不学无术,装点门面)

内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小结: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政治上,他不但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而且还极力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思想上,他反动、落后,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人上,他自私、伪善,轻视厌恶祥林嫂是个寡妇,冷酷打击丧夫失子的祥林嫂“败坏风俗、不干不净”,无情摧残祥林嫂,祝福时“不让沾手”,死后还骂她是“谬种”。由此可见,他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3、研习柳妈和鲁镇的人们 问题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背景。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阶梯问题,小组讨论人物形象。

讨论归纳:首先,不能把柳妈看成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因为柳妈和祥林嫂一样同时旧社会的受害者,她虽然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在年节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同时,她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相信天堂、地狱之类的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其次,柳妈以真诚的善意表示了她对祥林嫂的关心和同情,但她却以错误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良方”,结果适得其反,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本来就极度虚弱的祥林嫂推向了更加恐怖的深渊。由此可见,柳妈正是一个因关心和同情祥林嫂而又给祥林嫂增加巨大痛苦的一个典型,这就更突出了悲剧之悲。问题3: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怎样?

设计意图: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背景。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阶梯问题,小组讨论人物形象。(1)人们对祥林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的反应怎样?

祥林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2)祥林嫂的死,引起人们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情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的慌忙的语调中看得分明。

小结:鲁镇是一个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封闭落后的社会,是旧中国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保守、自私,亳无温情可言。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冰封无化的世界里。

问题4:概括“我”的形象。

设计意图: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背景。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阶梯问题,小组讨论人物形象。(1)祥林嫂的三个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

(2)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3)“我”对祥林嫂的死亡有什么反应?

“我”预料中而又不愿发生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从“我”与“短工”的对话中可看出“我”对祥林嫂是抱有极大同情心的。样林嫂的惨死曾令“我”诧异和惊慌.但这种精神的危机,“只是暂时的事”,很快“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有些负疚,并且为了卸去这偶尔的负疚感,“我”已决计离开鲁镇。这充分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精神道德上的不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

小结:“我”是一个远离闭塞、衰败和萧索鲁镇社会环境,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这一点可从“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谈话是总不投机”等句子中看出)他同情弱者,但面对鲁镇社会的黑暗又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甚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在失望和痛苦之余希望卸去负疚感。因此说,“我”的灵魂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精神道德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问题5: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根据人物关系,理解社会背景,探究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师生活动:学生总结,教师点拨,补充相关知识。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夫权、族权(婆婆、大伯)、封建思想(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补充知识:封建思想

(1)贞节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2)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3)妇女的三从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严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目为“罪人”。(4)祭祀 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方面。血缘与宗族观念自然使祭祀更多地表现为祈福和祈子,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视。在男权社会中,女人不能直接参加祭祀活动的。而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就连准备祭祀用品也显得不配。

六、目标检测

1、《祝福》中“我”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我”就是作者自己,用这样的写法,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感染力。B、“我”和鲁四老爷一样,同属有钱阶层,在思想上也是一致的,虽然他对祥林嫂怀着一丝同情。

C、“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鲁迅的化身,他不满现实,但彷徨无奈。D、“我”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人物,他同情劳动人民,但对残酷的现实又无能为力,“荷戟独彷徨”。

2、对祥林嫂向“我”打听灵魂的有无时的心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祥林嫂对的灵魂有无想得很多,并非无所谓)。

A、祥林嫂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精神麻木,灵魂有无都无所谓,只想弄个明白。B、祥林嫂希望有灵魂,能和自己的儿子阿毛相见,慰藉自己孤独的心。

C、祥林嫂怕有灵魂,害怕死后在地狱被锯开来。D、祥林嫂既希望有灵魂,又希望没有灵魂,心情十分矛盾。

设计意图:检测本课时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配餐作业 A组(基础题)

1.课后练习三第1、2小题。

B组(巩固题)

2.课后习题三3-6题。

提高题

3.课后习题四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

《祝福》(第四节)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文章主旨把握。2.解析: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悲惨命运的作用。2.解析:采用倒叙方式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通过肖像、言行来刻画人物,反映生活;在成功描写典型环境中,揭示造成主人公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是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本篇小说值得研究的主要艺术特色。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相结合方法,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对教材的钻研。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看电影。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 关于祝福 → 研读环境描写 →概括主旨→ 目标检测

(二)教学情景

1、导入

本文题目为《祝福》,“祝福”也是本文的主要环境描写,主人公祥林嫂也在新年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这其中有着作者怎样的构思呢?

2、关于“祝福”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接下来我们一起找找课文中关于“祝福”的描写。

3、研读环境描写

问题1: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课堂展示,老师点拨。

第一次是描写鲁镇各家准备“祝福”的景象。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

祝福是“鲁镇年终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个“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艰辛。这样,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的状况,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阶级关系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参与祝福的权利。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攒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身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向死亡的到来。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

这一段的描写与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众圣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着首尾照应,使小说更臻完整的作用。

明确: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问题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设计意图:探究作者的精巧构思,理解本文的主旨。师生活动:小组讨论,课堂展示,教师点拨。

明确:

1、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2、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概括主旨

问题3:概括本文主旨。

设计意图:把握本文的主旨。

师生活动:小组讨论,课堂展示,教师点拨。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许寿裳

六、目标检测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待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等,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等。

设计意图:归纳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配餐作业 A组(基础题)1.《活页训练》课内阅读

(二)。设计意图:熟悉环境描写的作用。

B组(巩固题)

2.《活页训练》课外拓展。

设计意图:课外阅读,巩固本文的学习内容。

提高题

3.本周随笔参考题目《同班的你》。

设计意图:把本文塑造人物的多种方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第五篇:《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模板

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贯穿于学生一切活动之中的。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

第一课时

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

⑴人物鉴赏:

①祥林嫂;

②鲁四老爷;

③柳妈;

④卫老婆子;

⑤四婶;

⑥祥林嫂的婆婆;

⑦我。

⑵情节鉴赏:

①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

②祥林嫂死因探究。

⑶环境鉴赏:

①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

②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

③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

⑷、表现手法鉴赏:

①人物刻画方法;

②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③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

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课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下节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第三课时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四课时

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题目有:

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2、祥林嫂死因探究。

3、祥林嫂个人简历。

4、文题祝福之我见。

5、人物形象之我见。

6、雪景作用之我见。

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

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

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

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中情况有些变化:

1、课题的分组。有些组自己重新组合,没有按老师的指定。

2、课题的布置。有些组自选了课题。

3、是课时安排。计划一课时陈述研究成果,在实施过程中完成不了,实际操作中增加了一课时。四是研究性小论文。老师虽然提供了一些论文题目,但同学们没有拘泥于这些题目,如有的写论祥林嫂的笑,有的题目是祥林嫂眼睛发光的原因等等。

学生的研究成果,虽然很多体现的是资料的整合,但也有不少独到的新观点。课后,我将这些观点进行整理,成为了我宝贵的教学参考资料。学生的研究小论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文中不少观点,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限于篇幅,恕不列举。

1、课堂研究性学习确实改变了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方式,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特殊伙伴,特殊性表现在老师要点拨,要引导,要有中肯的评述。

3、研究性教学对老师要求更高了,课内老师讲解是少了。但老师的备课要更加细致、全面。

4、不要低估学生的学习探讨能力。中学生,尤其是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搜集资料能力、整理资料能力等等,怎样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下载祝福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祝福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祝福》教学反思

    《祝福》教学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

    祝福教学设计

    2 祝福教学设计一等奖 2015-12-21 08:59 4183次 共1课时 2 祝福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了解祥林嫂的人生经历,探讨造成人物悲剧的根源。 2.创设情境自主......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祥林嫂的遭遇及命运轨迹。②小说的环境描写、倒叙、题目及第一人称的作用③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和概念意识。 过程与方法......

    祝福教学反思

    《祝福》教学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

    《祝福》教学反思

    《祝福》教学反思 《祝福》教学反思1 1、让学生全面理解青春是《祝福青春》这一节课的难点,也是最终落脚点。“同学们,让我们尽情放飞心中的梦想,一起来畅想美丽的青春,每组用各......

    《祝福》教学内容分析

    《祝福》教学内容分析 《祝福》是鲁迅的经典作品之一。全篇充满了沉重的气息。不仅有祥林嫂的穷、祥林嫂的苦和意外灾祸的沉重描述,更有封建的礼教制造的压抑的精神氛围。文......

    《祝福》教学实录

    《祝福》课堂教学实录(一课时) 执教黄孟轲、 (2013年12月28日上午第一节、慈溪中学高一(2)班、整理:浒山中学徐梦萱)说明:去年12月28日—29日,浙大“浙派名师班”的三位学员温州的周......

    祝福教学反思

    《祝福》是国家规划教材语文(拓展模块)第三单元的内容,讲授本课后我有以下收获和感想:一、先学后教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上课前我提前布置了学习任务并督促学生完成了预习任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