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5 06:5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祝福》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祝福》教学实录》。

第一篇:《祝福》教学实录

《祝福》课堂教学实录(一课时)

执教黄孟轲、(2013年12月28日上午第一节、慈溪中学高一(2)班、整理:浒山中学徐梦萱)

说明:去年12月28日—29日,浙大“浙派名师班”的三位学员温州的周康平、黄华伟,台州的朱于新来我校活动交流,他们三位优秀的年轻老师分别上了《边城》《祝福》《听听那冷雨》,我作为实践指导教师也凑热闹,上了《祝福》。备课时我想得比较多的是:我与学生读了这样一篇经典,本文作为小说的艺术、悲剧作品,鲁迅本文中在凸显什么?我们把它作为教与学的文本其意蕴在哪里?学生学习本文会遇到一些什么,产生一些怎样的困惑?因为在这之前我在宁波等地也听了几位优秀老师上《祝福》一课,当时听课是一种很强烈的感觉是:第一、是不是应该还把祥林嫂的死因只归落到旧中国的剥削压迫,与政权、族权、夫权等迫害等;第二、我在讨论中也认为,鲁迅对阶级、党派、对政治从来是很警觉的;《祝福》所创造的“鲁镇”,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不只是祥林嫂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时代的悲剧,鲁迅以此引发对国民灵魂的思考与批判;第三、我总感到这篇小说中鲁迅的用力不是人的处境的故事,着眼点也不是祥林嫂悲惨的身世的展现,更不是为了对吃人旧社会的剥削压迫血泪控诉,而主要是对人的存在、人的灵魂的拷问;第四、在卫家山、贺家坳还是鲁镇,像祥林嫂这样的人生存状态中,从来只有两种命运,“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

二、暂时作稳了奴隶。”鲁迅看待祥林嫂的悲剧,我想是将它置放在更为宽阔的作为一个人的生存、人的尊严的范围,压迫祥林嫂的就不仅仅是“地主”鲁四老爷了,而是祥林嫂周边的所有人物,是整个鲁镇世界,是整个中国生存环境。即使今天祥林嫂悲剧还是会出现,因为如果在一个没有人格概念、不尊重他人的“吃人”的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实施对他人的伤害。

我在教学中特别是对小说中“我”的形象在整个作品里意义与价值的理解做了一些尝试,且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之前听课中多位老师在上课中忽略“我”的存在与特定的艺术与思想价值,譬如有老师上课时把柳妈、“我”一道归纳为“同情祥林嫂的人”,我觉得有点不合适的。这涉及到小说阅读的基本理念。因为理解小说所有的整个鲁镇世界与人物都是“我”的叙述角度。鲁迅在这一小说运用独到的叙事技巧,抒情意蕴。“我”作为一个叙述者,同时又有极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如果“我”没有了,而采用一般的第三人称叙述,那么《祝福》就写了一个旧社会农村妇女遭受剥削压迫的苦大仇深的故事,有了“我”的叙述并参与的祥林嫂故事,使作品有了冷峻批判之中广阔的抒情性,实现了小说的启蒙。对人的灵魂的拷问,表现了一种生命的意境美的思考,特别通过我的独白叙述,既刻画了祥林嫂人生的遭遇与悲剧,也烘托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再是这是小说文本,这类小说所体现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更多的是鲁迅对生命美学、小说美学的独特思考。这类小说的阅读鉴赏,我们不能拿一般的“阶级论”来分析与诠释,鲁迅在《祝福》中创设了独到的“空白妙境”,因为其人物情节环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了。

下面是我的教学实录,从板书可看出第一个环节是从小说的虚构艺术出发来呈现祥林嫂的故事,主要阅读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一直到她死亡的悲惨遭遇,这部分总体着墨不多,让学生明确这是悲惨遭遇,而非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并以鲁迅《灯下漫笔》中的“暂时做稳了奴隶”与“想做奴隶而不得 ”来归纳,为接下来“我”在作品中特定视角的叙述,作铺垫。通过“我”的见证、同情、绝望、希望、促成,以鲁镇的“祝福”,把一个底层妇女祥林嫂的悲惨故事转化提升为悲剧的艺术,凸现了人性的冷漠,社会的黑暗,灵魂的麻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什么叫悲剧,什么为悲剧的力量。

这样一堂尝试性课,一些粗浅杂乱的想法,一些毛毛糙糙的感觉,蒙我的徒弟浒山中学徐梦萱整理了一个实录,与朋友们交流。

【课堂板书】

第一环节:小说虚构的意义,祥林嫂人生遭遇解读

师:今天我们上鲁迅的《祝福》。我经常讲学文学作品要掌握一个概念,小说最主要的概念是什么? 生(此起彼伏声):虚构。

师【板书“虚构”】:为什么要虚构?有句话怎么说? 生(小声,不确定):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师(鼓励语气):作家认为—— 生(部分续接):生活应该是这样的。师生(一起):作家认为生活应该是这样。

师:那按照这篇文章来说,按照鲁迅的这篇小说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怎么去理解?美好的东西应该是这样的,这篇小说大家看看,它所写的是什么?

生(交错地):悲剧。

师(强调):写什么?写什么的悲剧? 生:写人的悲剧。

师(点名):刚才你说是什么的悲剧? 生1:我觉得是社会环境影响个人命运的悲剧。

师(复述):个人命运的悲剧。谁的命运?什么的命运? 生1:祥林嫂。

师【板书“祥林嫂”】:祥林嫂的命运。那大家看看,鲁迅在这篇小说当中通过虚构,刚才同学说表现了祥林嫂的命运。那在这当中,大家看看,“应该是这样的”这几个字该怎么去理解?

师(强调):应该是这样的。哪个同学来说说看?

师(引导):美好的东西,我们所赞美的,我们所追求的东西,那我们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作家之所以要创作小说的重要原因。而在这样的小说当中我们怎样理解?哪位同学能来说说看?

师(鼓励):随便说。

生2(自告奋勇):老师我觉得在这篇小说里面不是说生活应该是怎样的,而是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师(复述):不应该是这样的。接着说。

生2(继续):他揭露了生活得丑陋面,然后,留下来“应该是怎样的”是给我们去想象的。师:好,留给我们去想;那我们在想的时候,譬如你在想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生2(继续):我在想,祥林嫂一方面在刚开始时干活很勤快受到重视,后来又被绑走怎样的,这样其实反映了当时旧社会乡村里面那种贫民,实际上就是那种男女不平等,就是妻子必须侍奉婆婆的那种封建传统。要打破这种传统,不应该再禁锢这种传统。

师:那么反过来,同学们我们来考虑一下,不应该是这样的,那应该是怎样的? 师(点名,生3答不出):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大家继续思考。

生4(主动):我是这么理解的,生活应该是这样子,那这篇文章里我们给“生活”加个形容词,就是“旧社会的生活”。旧社会的生活会这样子,就是非常痛苦,等于在这种痛苦的社会环境下应该会有悲惨的人、悲惨的遭遇。所以他说的生活不应该只是我们所说的美好的生活,应该是对生活的一种向往;而这里要体现的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一种揭露。

师(示意生4坐下):在旧社会就会有这样悲惨的人生。好的。刚才几位同学讲到,旧社会也好,黑暗也好,生活的痛苦也好,祥林嫂的悲惨也好,都是鲁迅在这篇小说中所要揭示的现象。那么其本质在哪里呢?是谁造成的?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呢?好,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一起来阅读这样的一篇小说。首先请大家来说说看祥林嫂有怎样的人生遭遇。师(提示):文章很长。她的生活,她的一生„„尽量用自己最简单、最简要的语言试着把它归纳出来。

师(期待地):刚才几位都是男同学。生5(女):社会。

师:社会。就两个字?为什么? 生5(解释,轻声。师走至身边。)

师(点评、引导):你思考的其实已是深层次的问题了,谁害死了她?这是一个总结性的问题。那么祥林嫂在我们的小说中是怎样的一种处境、状况?

生5(继续):她的人生是失败的、可怜的。

师:你的解释是“社会害死了她”。那同学们来看看,祥林嫂的遭遇、祥林嫂最后的归结、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师点名。

生6(女,语速飞快):死了当家人,逃出来打工,被婆婆逼迫嫁给贺老六„„ 师(提醒):请慢点,慢一点。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划出要点,首先是什么? 生6(继续):死了当家人; 师:当家人是谁?

生6(继续):就是祥林吧。师:为什么叫祥林?

生6(继续):因为她是祥林嫂。(学生笑,听课老师亦笑)然后她出来做工,又被绑了回去,然后嫁人,叫贺老六„„

师(插入):被她婆婆绑架了去,然后又嫁了个男人,这个男人叫什么? 生6:贺老六。

师(提示众生):课文里出现了,对不对? 众生同意。

生6(继续):然后生了一个阿毛,人们都以为她交了好运,但后来男人死掉了,阿毛也被狼叼走了,她就又出来做工„„

师(追问):这是第几次出来做工?

生6:第二次。但是这次出来做工,她的精神状态不好,最后就变成了乞丐。

师(强调):好请坐。同学们看课文内容,她这次出来做工精神状态不好,然后她就死掉了。这里面其实还有什么问题值得去关注呢?

生7:祥林嫂在第二次做工的时候手脚不太灵活,然后重要的事情不让她插手。师(点出重点):祝福时不让她沾碰祭器。生7(继续):在做工期间一直重复“阿毛被狼叼走”的故事。起先人们还有兴趣,后来就用一种鄙夷的眼光看着她,当她一说“阿毛”的时候就打断她。

师(强调):“听众们”或看客们一开始饶有兴趣,看课文一处细节描写,生7(继续):然后又换了一个话题,大家又嘲笑她。中间还有让她去捐门槛„„ 师(插入):课文另一处描写,看客们打断嘲笑她的叙述。谁让她去捐门槛?(生在课文中找,有学生轻生说,好像是柳妈)

生7(继续):捐好门槛后精神很好,就自然地干活。又到冬至的时候,主人们还是不让她碰祭祀的东西。所以她的精神一蹶不振。最后被主人赶出了家门,死了。

师(示意坐下,评价):刚才同学的回答是对前面同学的补充。这样就形成了她人生的一条链。我们简单地归纳一下——

师生齐答:首先死了当家人,然后第一次逃到鲁镇做工,然后又被抓,接下去嫁给贺老六,又死了第二任丈夫,再次到鲁镇做工。此时她的处境,她的精神状态比第一次更可悲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第一次到鲁镇时的一个细节。

师(提示):因为她工作勤快,那个细节是„„?她在外貌上有了变化。刚来的时候怎么样? 此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参差应答。

师(点名):周蕊蕊请你把它读一下。读得响一点。生8读语段“然而她反满足,眼角边有了笑容,人也白胖”。师(继续请生8回答):你倒说说看这里面你读出了什么? 生8:在鲁镇的遭遇比祥林嫂在家里的遭遇还要好一点。

师(点名):你把我们刚才的话题继续下去,第二次到了鲁镇后她的一些变化。

生9:她整个外貌发生了变化。[生9读“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师(提示众生):看到了吗?118页。

生9(继续读):“干起活来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还有就是脸上再也没有了笑容,“死尸似的”。

师(小结):这是一个前后对比明显的变化。好,同学们再继续。师(提示):在讲述“阿毛故事”的时候祥林嫂遭遇了什么?

师(自答,众生频频颔首):她遭遇了~~冷漠。现在我们来对比一下祥林嫂参与祭祀时四婶的两处话语。前边怎么说?后面是怎么说?大声一点。

众生读“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你放着罢,祥林嫂!” 师:这里面句子有了什么变化? 生(自语)语气。师(反问):语气吗? 生10:语序。

师:对了,语序。在这之间又出现了什么故事呢? 生11:柳妈劝捐门槛。

师:对,补充得很好。最后,她被赶出鲁四老爷的家,最后死了。那到底是怎么死的?刚才讲到社会,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个死因,大家多读读会有考虑。社会?有没有其他说法?哪个同学来说?

生12:不仅是社会很黑暗,个人也没有一点反抗的意识。虽然在改嫁的过程中也算反抗得比较激烈,但后来的打工和后来的生活及对她的婆婆,她个人都是非常顺从的,没有一点要打破„„

师(插入):你刚才说到反抗很激烈,这你是怎么考虑的?

生12(继续):可能只是一种妇女的,就是~~[众生笑]她不是想反抗这个社会,只是不想嫁人。师(重复):不是反抗社会,只是不想嫁人。好,你继续。

生12(继续):由于她不想反抗社会,她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她没有反抗婆婆,然后被人冷落,最后导致她的死亡。

师(点评):好,你从更小的角度来探讨祥林嫂死亡的原因,不光是社会还有自身的原因。嗯,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看法?

生13:我觉得刚才同学说的“社会”太空泛了。更多的是因为人们的冷漠。鲁镇上的人们渴望“诸神的祝福”却不去想身边的人,这也是一种对于社会的冷漠。是人性的劣根。只知道从祥林嫂身上找乐子,导致„„

师(插入):注意一下,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有一个词——从祥林嫂那里什么?(师生齐答“乐子”。)好,继续。

生13(继续):这也让祥林嫂更感到了一种失望,不,是一种绝望。

师(回述):祥林嫂想找到一些同情,是吧?想找到一种心灵的安慰;但人们却从她的悲剧当中、人生苦难中找到了什么?

师生齐答“找乐子”。

师(点评):好。你刚才归纳的是对人性的冷漠,是对人性的思考。好的,还有吗?[示意生13坐下] 生14:我觉得她改嫁时的反抗不是真正的反抗,作为“回头人”、寡妇,她非常不愿意再嫁,再嫁的话,社会会对她有一种奇怪的眼光,所以她出嫁是非常不愿意的。117页里面讲到了一些风俗(读“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这就说明社会对她们有一种(停顿,未说出结论),寡妇自己也不愿意,社会也看不起。然后119页“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但是这不对,即使再死丈夫,他也已经不是祥林了,但是大家还是这样叫。

师:这为什么?为什么不叫“老六嫂”或者别的? 众生笑。思考状。

师(引导):祥林嫂姓什么?名什么? 众生低语“没有名字”。

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连名字都没有;现在要嫁两只鸡、两只狗了,她想怎么样?这是不是一种真正的反抗?大家可能会认为这不是反抗,越是反抗其实越是说明了什么?

生14(继续):她对封建教条的~~ 师(接话):对,是对封建教条、封建礼教的一种“捍卫”。这更加说明了她的悲剧。好,你请坐。生15(主动):我想对刚才几位同学所说的做个概括。师:好,你说。

生15:祥林嫂的死是有一条线的。一开始她个人对这个社会也没有很大的反抗意识,逃出来做工并不是处境好了,而是她的心态好了——能干自己的事情了,我这样很好。后来被抓回去结婚,有打闹,就像同学们说的,只是一种挣扎而已。

师(及时点评):你用了一个词很好,不是反抗是“挣扎”。好。继续。

生15(继续):然后她遭遇了很多不幸的事情,这些不幸有人为的也有自然的。比如说丈夫死了,这是不可避免的;儿子被狼叼走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后来被人嘲笑导致心灵的创伤,这是人为的。所以说她一开始有反抗意识的,但这反抗意识被社会大背景和人们的嘲笑给磨蚀掉了。然后她就变得很悲观,麻木,像行尸走肉一样。所以说应该是社会大环境、人性的冷漠和对反抗的压制这三重原因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最主要的是社会大背景。

师(插入、肯定):社会大背景,再加上~~~~ 生15(接话):这个环境下所催生出来的人情的冷漠。

师(肯定):嗯,人情的冷漠。她周边的人,有鲁四老爷、来冲茶的短工等等。

生15(接入):我想如果当时社会不是那么黑暗的话,经历这么多的磨难后她可能也不会死,可能也会坚强下来;但是这种环境下,一开始可能忍受,到后来也很难忍下来,所以导致了这个社会越来越黑暗。

师(示意生坐下;将教学进程过渡到第二环节):同学们,刚才大家其实从祥林嫂的故事当中都找到了她生活的悲剧——一次到鲁镇,再次到鲁镇,最后一直到死亡【板书“死亡”】,这是祥林嫂的悲剧,或者说这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板书“悲惨遭遇”】。这个原因,刚才同学们分析了,有社会的、有周边个人的、也有她自身的。那么同学们想想看,考虑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悲剧”。

第二环节:关于悲剧,“我”形象的研讨

师【板书“悲剧”】:记得你们刚入学时候我给大家讲到过悲剧。什么叫悲剧? 众生(纷纷,莫衷一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把美好的东西破坏掉”„„ 师(引导):这句话还能背吗?悲剧是——这句话谁说的? 众生(迅速):鲁迅。

师(生应和):悲剧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师重复一遍,强调。]这是鲁迅对悲剧的定义。那么同学们看看,刚才我们从祥林嫂的角度来看,这是什么悲剧?

生(齐答):社会悲剧。

师:但我们这里所说的、鲁迅所讲的悲剧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是什么?

师(自答,引导):是文学的悲剧,美学的悲剧,哲学的悲剧。这个悲剧其实就是刚才写的四个字“悲惨遭遇”,但这还没有上升到鲁迅所讲的哲学的悲剧、美学的悲剧、审美的悲剧。那么,鲁迅这篇小说如果单单这样的话,同学们来看看整块黑板上我只写了小小的一角,应该还有一部宏大的东西在里面。那么接下来,这个任务靠谁来完成?靠什么来完成?

生(纷纷,不齐,):我。[生有笑声,显得心有所解。] 师(肯定):对,我。【板书“我”】

师(引导):那就出现第二个问题——“我”。同学们要考虑,刚才黄老师提出的是概念,第一个概念是“虚构”,作家认为生活应该是这样的而这篇文章却讲了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但反过来刚才同学们已经涉及到了一个问题——人性的冷漠,社会的黑暗,自我的灵魂麻木,三者合在一起。[师重复一遍]但在这背后我们应该想到另外一个关键词,人性不应该冷漠,内心不应该麻木,社会不应该黑暗,而应该是美好,对不对?这才是作家通过虚构这部小说真正要考虑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悲剧”,这两个问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什么是悲剧大家都懂了。下面就出现“我”了。

师(继续引导):以前同学们初中里读《孔乙己》,里面有“我”吗? 众生(点头):嗯。

师(追问):这个“我”很简单,大家一起归纳下说说看,这个“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茫惑。

师(引导):很简单。是什么与什么?(点名)你来说。生16: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

师(肯定,继续引导):对了,是见证人;但从小说的叙事角度、小说的艺术来讲又是? 生16:是线索。

师:是叙事者。这种手法叫什么?从小说的角度? 生(稀疏地):限制。

师(肯定):对,是限制视角。还有我们在《故乡》里也学到过“我”,那此处的“我”又是怎样的?(点名)你倒来说说看。

生17:这里的“我”是祥林嫂命运的见证人。师(抬头,直视众生):这点大家都同意吗? 众生(齐声):同意。师(满意):好的。

生17(继续):他还是一个~~~,这个“我”是不被封建礼教拘束的人。师(带有疑惑地):一个不被封建礼教拘束的人? 生(部分,怀疑地):这没有说到。[低下窃窃私语] 生17(解释):在文中第一段写到“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其他还有很多,这说明他可能是一个比较开明的人、现代的人。通过“我”这个形象„„

师(打断):比较开明的、现代的人,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同学们这部分不能够忽略了。这就涉及另外一个人,鲁四老爷。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段落当中大家怎么去看?你刚才提到一个词“剩在书房里”。好,你继续。

生17(继续):通过对“我”这个形象的塑造,表达了“我”对祥林嫂的同情。师(重复):“我”对祥林嫂的同情。大家同意吗?[观察众生的反应] 【板书“同情”】

有不同意见等下再说。你继续。

生17(继续):因为祥林嫂的死,使作者对鲁镇的环境产生了绝望,然后马上就跟鲁四老爷说要回城去了。

师(重复):你刚才说是对鲁镇环境的绝望,大家同意吗?[观察众生的反应] 【板书“绝望”】

生17(继续):但是这个“我”对未来还是有希望。师:哦,还是有希望的。【板书“希望”】

这个词语也先放上去,同不同意大家等下再说。好,这是叶超俊(音)同学对“我”这个人的分析。他是一个见证者,他来到鲁镇,遇到好多事情。有哪些事情呢?同学们手指头都掰掰看。首先遇到谁?特别是遇到了谁?

生(齐答):祥林嫂。

师:好,祥林嫂。在遇到祥林嫂的时候特别触动他的是什么?这里面我们可以先停一停。再来看“同情”,同情什么?祥林嫂。他“绝望”又绝望什么?但鲁迅通过这个形象他还是表达了希望。其他同学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对某个问题怎么看?或者对“我”这个人怎么看?

师(引导):“我”这个人在小说里面,刚才已经说了~~~~[发现有生要发言] 师(鼓励):好,你说。

生18:文中的“我”有点促成祥林嫂死亡的味道。因为祥林嫂~~~~ 师(打断):你先等一下。同学们要关注。(重复)“我”有点促成~~~~我把这个词语也记下来。【板书“促成”】促成什么? 生18(重复):祥林嫂死亡。因为柳妈的一番话,祥林嫂露出惊恐的神情。师(补充):祥林嫂问他的时候,问他的题目是什么?大家一起说,是什么? 师生(齐答):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灵魂。师:好,你继续说。

生18:然后“我”的回答先是“也许有罢,我想”,后来又说“我也说不清”。师(提炼):他的答案是“说不清”。

生18(继续):然后祥林嫂在“我”的回答后可能会有一些安慰,然后,在知道自己的无奈和悲剧后,然后就会自我死去。[众生笑述“自我死去”] 师(概括):对祥林嫂造成了一种伤害。她想找到答案,但“我”回答不了。

生19(主动):我首先认为“我”也是一个悲剧,因为处于这个社会大背景下,第二段有个细节“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师(提醒众生):在很前面,鲁四老爷的书房里面。

生19(继续):他作为一个有现代追求的人的话,是不会去看《康熙字典》而会去看《现代汉语词典》什么的。[众笑]他渴望新知,但当时有的知识是古代的,所以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情。另外一个就是,当祥林嫂问他有无魂灵的时候,他是含糊不清地回答。说明他所处的时代是旧知与新知的交汇处。这种人是很悲哀的。他既想要否定过去的,但又不能找到一些东西来肯定现在的,所以“我”其实也是一个悲剧。

师(补充):这其实涉及鲁迅这篇小说它选自什么?哪部小说集? 众生(齐答):《彷徨》。

师(肯定生19,总结生17、18、19):好。你刚才提到两个问题,对旧的否定,对新的寻找。对新知的寻找过程中他可能处于一种彷徨的过程。好,你讲得是一个比较深刻的问题。三位同学都对“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我们再来解释一下,“我”同祥林嫂之间是什么关系?祥林嫂的悲剧,祥林嫂的人生,其实可以用“新语文读本”里的一篇文章叫《灯下漫笔》中的两句话来概括。大家应该课外看过,这两句话是什么?请大家回忆起来。

[生窃窃私语,不确定] 生20(女):祥林嫂想做一个奴隶也得不到。师:对,想做奴隶而不成。原文是“不得”。【板书“想做奴隶而不得”】

还有一句话呢? 生20:记不清。师:同学们记得吗?

众生(齐答):暂时做稳了奴隶。师(肯定):对。【板书“暂时做稳了奴隶”】 [示意生20]你请坐。

师(对众生):什么时候她做稳了奴隶?大家可以再读出来。众生:第一次在鲁镇的时候。

师:对,大家注意看祥林嫂的脸色。好“暂时做稳了奴隶”,这是黄老师归纳的,是鲁迅归纳的,是同学们归纳的。那大家再来看看,这和“我”又有什么关系?

师(引导):这“我”不是一般的叙述问题,也不是一般的见证者。刚才同学已经讲得很好了,他这个知识分子也好,这个“我”也好,其实就是在旧与新之间的,在寻找,在思考,在迷惘,在彷徨的这样的一个角色。刚才大家讲到祥林嫂的死有社会的冷漠,不对,讲错了,是冷漠的人性,有社会的黑暗和内心的麻木。

【板书“冷漠:人性”“黑暗:社会”“麻木:灵魂”】

大家看,这些问题都是大问题,不可能在一篇短短的小说里都完成。鲁迅通过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如果把“我”拿掉,这部小说就会是怎么样的?

生茫然状。

师(引导):这种故事今天有没有? 生(恍然):有。可以有。

师:那么悲剧还在发生。这样的遭遇,这样的妇女,没什么不同。而“我”这个人物是见证、同情、绝望、希望、促成祥林嫂死亡的人物。所以大家来看,这跟我讲的“悲剧”有什么关系?又与“虚构”有什么关系?我们再来深一层次地考虑这个问题。作家认为生活应该是这样的,所以要创作小说。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冷漠、黑暗、麻木,反过来说,人性应该是暖的,社会应该是光明的,人的灵魂应该是美好的。虚构的意境就在这里。第二个是“悲剧”的问题。刚才我们讲的祥林嫂是悲剧,但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真正的悲剧,而这悲剧的完成、深化、拓宽都是通过什么?

生(齐答):“我”。

师:那大家找出小说中“我”的思考。有几处?第一处在哪里?[提示P.114]“我”在这部小说里有两个方面要注意。一,“我”在不断地什么?(补充引导)鲁迅有篇文章叫《灯下漫笔》,这里的“我”在灯下~~~~ 生21(接话):思考。师肯定。

【板书“灯下思考”】

他在思考什么?作者通过“我”又在思考什么?这里的“我”很纠结。(点名)你来说说看。你在课文里面有没有读到什么?

生22:我好像没有读到什么。师:那你请坐。继续思考。

生23(主动):黄老师,我有几句话要说。师(肯定的目光):说。

生23:我觉得,这部选自《彷徨》的作品,是在1924年写的,距离辛亥革命已经十几年了,但中国的封建制度、体系并没有完全瓦解,甚至基本上没被动过。

师(纠正):是没被动摇。

生23(继续):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妇女和社会的关系,妇女还是被深深地束缚在四个权——族权、王权、神权、夫权之中。[与师一起纠正“四权”:族权政权神权夫权]祥林嫂就是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里娜拉的中国版。

师(插入,肯定):对的。鲁迅写过一篇文章《娜拉出走以后》。

生23(畅所欲言):她虽然有反抗精神,但并不强烈。还有一个是关于鲁迅。我觉得,鲁迅写的文章都是无病呻吟,[众大笑]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一个人生来就是有差异的。有些人过得幸福;有些男人强大,有些男人弱小;有些女人幸福,有些女人不幸福,这是有差异的。而鲁迅想说明什么?写作文章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想让祥林嫂这种人过得更好?但是像祥林嫂这种层次的人,我们读读文章都觉得非常累,祥林嫂怎么可能去读这种文章。

师(提醒):有同学有反应了噢,在举手了。你说,你说完。

生23(继续):人性有阴暗面也有阳光的一面,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里所反应的情况不同而已。既然做人,那就当世间冷暖你自知。不要像鲁迅一样把自己的文章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众笑] 生23(强调):这是王小波说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自己感觉就行了。师(点明生23的话中之意):这些都是正常的。

生23(继续):你为什么要把它点破?现在不是流行“人艰不拆”嘛,你自己觉得行就可以。师(欣喜):有同学要发言了。说!

生24(反驳生23的观点):我觉得整篇文章写得其实是祥林嫂想要寻求他人的认可,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却没有成功的过程。譬如柳妈让她捐门槛,她就认为这是自己之所以一直不能被他人所接受的原因。所以捐完门槛后她很高兴,觉得自己终于能融入这个社会了。但是最后在“祝福”的时候四婶仍然不让她去拿器具。

师(插入):有一句话,“放着吧,祥林嫂”。

生24(继续):然后她就绝望了,彻底地走投无路,找不到可以和别人沟通的方法,最后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悲剧。所以这篇文章不是说是要祥林嫂那样的人来读,读了以后感觉到自己的可怜之处,从而能够奋发起来;而是要让社会上冷漠的人来读,要他们来关心一下像祥林嫂一样可怜的、比较孤独的人。

师(肯定):可怜的人,底层的人,得不到温暖的人。能让他人~~~~ 生24(接话):对。得到他人的关心!师(小评生23、24):鲁迅的文章引发了我们同学的感慨和另一种解读,有没有道理?他(指“我”)后面还有“灯下思考”,在思考什么?为什么这篇小说的题目不叫《祥林嫂》,不叫《我的故事》,而叫《祝福》?同学们这个问题有考虑过吗?【师板书,将内容互相联系】不是祥林嫂的故事,也不是“我”的见证、“我”的经历,而是通过“祝福”——什么是“祝福”?

(师自答)我们这里叫“献年”,祭灶神求得来年的好运。但是小说中祥林嫂由原先参与“祝福”到被禁止参与不让她沾祭器,为什么?因为她是一个寡妇,被人所看不起的。所以“祝福”不但勾连了小说的两条线。从叙事角度来看,还有一个,题目本身具有什么意义?有种小说手法叫什么?

生25(后排):讽刺。

师:对是讽刺,或者叫反讽。那这小说的真正意蕴在哪里?大家课外再去看看。悲剧能净化人的灵魂,悲剧的另外一面就是崇高。当然,刚才同学提到的,对鲁迅的东西我们要~~~~。就祥林嫂的个人遭遇来说,昨天有,今天有,永远都会有。(打趣)你的同桌做了班长,而你没有,[生笑]是你自己不行。但是祥林嫂的悲剧,祥林嫂悲剧所引出的对整个社会、对整个人性的思考意义深刻。这就是悲剧所要告诉我们的。大家把这句话再重复一遍,(悲剧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师生齐背] 师(总结):让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丑恶,对,还有什么?(稍停)这就是鲁迅所期待的,也是这部小说通过艺术的手法所告诉我们的道理。一堂课学这么长的一篇文章,我们刚刚展开,还可以继续再深入进去。好,下课。

第二篇:《祝福》教学实录与反思

《祝福》教学实录与反思

内容摘要:本次示范课《祝福》的教学实录,在内容上,把故事情节当成命案,紧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进行;在形式上,运用了侦察汇报、律师辩护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理念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次教学,不论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积极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推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P键词:创意 轻松 祝福》 教学实录与反思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满自信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那么,怎样落实这些教学理念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多一点创意,就会让语文教学更有活力,就会让师生两方在课堂上都能轻松。这里,笔者想以自己的示范课《祝福》的教学实录为例加以介绍。

上次课,师生完成了基础内容的理解。本次课前,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侦查分队和四个律师团,要求四个侦查分队针对祥林嫂的死分别完成一项侦查任务:

一、陈述案情经过,二、汇报死者特征,三、推测死者年龄,四、分析死者性格。之后,每个侦查分队从四组主要人物中推断一个或一组凶手嫌疑人。接着,四个律师团要分别为四组凶手嫌疑人进行辩护,证明他们无罪。

一.陈述案情经过

师:上次课,我们读了鲁迅的《祝福》,得知在鲁镇发生了一起命案。这次课,我们将对命案进行调查、分析与研讨。

有同学说,这个案子与我们何干?请看来自XX电视台的报道。

(放剪辑视频)祥林嫂:“XX班同学,你们一定要找到真凶;XX班同学,一定要为我报仇啊!”(学生笑)的确,本来这个案子跟我们无关,但是因为祥林嫂临死前立下遗嘱,请我们班的同学查出真凶。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下面我们就来断一断这个案子。

首先请第一侦察分队汇报一下案情的经过。

侦察一队(生1):报告队长,(学生笑)据我们调查,祥林嫂本来是祥林的童养媳,因为祥林死了,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打工。但后来被婆婆派人抢回去,卖给贺老六为妻,过了一段安定幸福的生活。后来丈夫病死,儿子被狼吃掉,房子被大伯收走,被迫再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因为祥林嫂改嫁,被认为有罪,因此祝福的时候不能碰任何东西。为了洗刷自己的罪恶,在柳妈的劝说下,祥林嫂积攒了一年的工钱,去庙里捐了门槛赎罪,不想之后的祝福,鲁四老爷夫妇仍然不让她参与祝福,祥林嫂深受打击,逐渐迟钝木讷,被鲁四夫妇赶出家门,沦为乞丐。五年后,在别人的祝福声中,祥林嫂悲惨地死去。

二.汇报死者特征

师:任务完成地很好!下面请侦察二队汇报一下死者的特征。

侦察二队(生2):报告队长,我们队赶到现场,发现死者的衣服十分破旧,满头白发,脸上消瘦不堪,黄中带黑,脸上许多皱纹,很是僵硬,像是木刻一般。死者的旁边倒着一根下端开裂的竹竿,还有一个破旧的竹篮,竹篮里有一个破碗,空空如也。

三.推测死者年龄

师:很好!你们真实地再现了死者的现场情况。那么,这个白发苍苍的祥林嫂有多大年纪呢?有请侦察三队。

侦察三队(生3):报告队长,就我们了解,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打工是初冬季节,26~27岁。过了新年,27~28岁,被婆婆抢回去,嫁给贺老六,年底生了一个男孩。下一年新年,消息传到鲁镇。又过了两个新年的秋季,30~31岁,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因为年底的不让她参与祝福,于是攒了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31~32岁的祝福还是不让她参与。又过了半年,已经是32~33岁,被鲁四老爷家赶出家门。又过了5年,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37~38岁。所以,我们的结论是37~38岁。

师:哎!没想到一个白发苍苍的人,其实只有三十七八岁,大家看一看现在三十七八岁的人还相当年轻啊!

四.分析死者性格

师:那么,这个人的性格怎么样?值不值得我们同情呢?有请侦察四队。

侦察四队(生4):报告队长,从祥林嫂的经历来看,她做事很勤劳,“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挣下的工钱几乎没有花过,很节俭,吃苦耐劳。但是,她也深受封建贞节、迷信思想毒害,愚昧无知。因此,她自己也认为自己嫁了两个丈夫是有罪的。总的来看,祥林嫂勤劳节俭、吃苦耐劳,但又封建迷信、愚昧无知。我们认为,她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师:分析地很透彻!看来她的命运还是很值得我们同情的。

五.讨论谁是凶手

师:四个侦查队出色地完成了侦查任务。那么,你们推断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侦察一队(生5):我们认为,她的婆婆随意卖她,她的大伯收走房子导致了她的无家可归,婆婆和大伯是害死她的凶手。

师:是这样吗?哪个律师团为婆婆和大伯辩护?现在我的身份是法官了。

律师二团(生6):法官大人,(学生笑)她是婆家的人,在当时的社会,婆婆是可以把她卖掉的,并没有违反律条,甚至别人还夸她精明,这就证明了婆婆的合理性。贺老六和儿子都死了,从当时的眼光看,她是外人,大伯收走房子理所当然,更何况还欠了外债。所以,婆婆和大伯,从现在看有罪,但在当时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无罪。

(双方辩论)

师:辩论暂停,我们看看侦察二队又认为谁是凶手。

侦察二队(生7):我们认为,是鲁四老爷夫妇,剥夺了她打工的权力,使她沦为乞丐,最终导致了她的死。

律师一团(生8):法官大人,鲁家可以雇她做工,当然也可以辞退她,这有什么罪呢?

(双方辩论)

师:两方的理由也基本上列举出来了。看看侦察三队又有怎样的推断。

侦察三队(生9):我们认为,柳妈和其他鲁镇的众人害死了祥林嫂。柳妈给祥林嫂讲阴间的故事,说是到了阴间两个男人争她,阎王爷会把她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并让她去捐门槛。满怀希望的祥林嫂攒了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但她发现这是没有用的,这让让祥林嫂很是绝望。同时,对祥林嫂的遭遇,鲁镇上的众人开始好奇,后来厌倦了,便开始鄙视嘲笑,态度厌烦,让祥林嫂感受不到一点温情,他们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

律师三团(生10):法官大人,柳妈给祥林嫂讲阴间的故事本来也出自好心啊。再者,让她去捐门槛,也是为了帮助祥林嫂,解救祥林嫂啊!至于众人,本来就是看热闹的居多,也没有害她呀。怎么能?f是凶手呢?

(双方辩论)

师:好的,请侦察四队再来做个推断。

侦察四队(生11):报告队长,我们侦查队认为“我”是凶手。

师:我们查了半天了,原来你是凶手。(学生笑)怎么不早说?(学生笑)

侦察四队(生11):是小说中的“我”,对祥林嫂的是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作为知识分子,文化青年,祥林嫂是相当信任的。假如“我”告诉祥林嫂,没必要相信那些迷信思想,自己坚强起来完全可以渡过难关,祥林嫂不至于失去最后对生的希望。但他偏偏说有灵魂,让祥林嫂最后选择灵魂与亲人团聚。

律师四团(生12):法官大人,“我”的确有点软弱,有点圆滑世故,那是为了明哲保身。祥林嫂这时候已经谈不上什么生活质量,是自己生无可恋,怎么能怪到“我”的头上呢?再说了,就算“我”告诉她科学道理,一个从小就接受封建迷信思想的祥林嫂就能接受么?所以,“我”自然没有责任。

(双方辩论)

师:四个侦察队不但完成了侦察任务,还对凶手有了自己的推断。而四个律师团也分别为四组嫌疑人进行了辩护,有理有据。双方还进行了辩论,可谓精彩纷呈。让我们为自己的表现而鼓掌!

(学生兴高采烈地鼓掌)

师:通过大家的辩论我们看到,作为封建家长代表的婆婆、大伯,作为封建礼教代言人的鲁四夫妇,作为社会缩影的柳妈众人,作为知识分子的“我”,用现在的眼光看,对祥林嫂的死都负有责任,但在当时的社会里,他们又都合情合理合法。那么,什么才是祥林嫂的死因呢?

生: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封建礼教。

师:说得好!由此可见,小说反映的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样小说的主题思想也就出来了。通过比较,我们切实感受到生活在新社会的幸福,愿大家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六.上课过程反思

这次上课效果很好,学生在体验中巩固了知识,在活动中分析了课文,并有一定的人文体验和感情交流。

笔者认为,成功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内容上,本次课紧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进行。陈述案情经过,很自然地概括了故事情节;汇报死者特征、推测死者年龄、分析死者性格,都是在分析人物;讨论谁是凶手,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总结了当时冷漠压抑的社会环境。

其次,在形式上,运用了侦察汇报、律师辩护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很具有创新性。

第三,在理念上,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由此可见,教学创新不见得是创造出一种大的教学理念或者教学手段,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有一点创意,教学双方都会很轻松,而效果却更加令人满意。

(作者介绍:王瑞达,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语文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高职语文教育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著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导读》《超越中考》)

第三篇:《祝福》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师生问好)师:(板书:“祥林嫂死了!”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上一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笔下获知,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了。一个人死,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这堂课我们讨论一下,祥林嫂属于哪一种死亡? 生:(感到新奇,交头接耳)

师:有结论的同学站起来说一说。生1:这还用说,肯定是他杀。

师:是他杀?那么,谁是凶手?(板书:“谁是凶手?”)生2:鲁四老爷呗!生3:还有四婶。生4:柳妈也是的。

生5:卫老婆子多少也沾点儿边。生6:别忘了祥林嫂的婆家人。生7:我看“我”也脱不了干系。(众笑)我这个“我”可是带引号的,你们别瞎笑。(又笑)生8:总之,鲁镇的一群鸟男女呗!师:(笑)鲁镇人统统是凶手?我看你们得说说理由。

生9:鲁四老爷肯定是凶手。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一句“可恶!然而„„”多少带了点支持的味道。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他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生10:这个家伙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生11:鲁四老爷还有一个帮凶,就是四婶。生12:我赞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一声喝令,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都给粉碎了。

师:我打断同学们一下。“你放着罢,祥林嫂!”是个怎样的句式? 生13:感叹句。

师:好。这是从语气上说。从语序上说呢? 生14:倒装句。

师:对了。这一倒装,就突出了四婶要祥林嫂赶快放手的迫切心情。这里要注意,感叹号要放到句子的最后,而不是中间。请大家继续发表高见。

生15:祥林嫂的婆家人也是杀人犯。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她的命运。生16:柳妈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让她害怕,把她推向了恐怖的深渊。生17:“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也有一份罪责。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18:我觉得柳妈不是凶手。因为她自己也和祥林嫂一样,是鲁四老爷家的帮工,阶级出身决定她的阶级意识,她不会残害祥林嫂的。

生16:那她为什么要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还给祥林嫂出“捐门槛”的馊主意!生18:讲故事是因为她自己也相信;出主意则完全出于善意。

师:我来说吧,从总体描写上看,柳妈还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就算柳妈是凶手,也是无意识杀人。

第四篇:袁卫星《祝福》教学实录

袁卫星《祝福》教学实录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板书:“祥林嫂死了!”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上一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笔下获知,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了。一个人死,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这堂课我们讨论一下,祥林嫂属于哪一种死亡? 生:(感到新奇,交头接耳)师:有结论的同学站起来说一说。生1:这还用说,肯定是他杀。

师:是他杀?那么,谁是凶手?(板书:“谁是凶手?”)生2:鲁四老爷呗!生3:还有四婶。生4:柳妈也是的。

生5:卫老婆子多少也沾点儿边。生6:别忘了祥林嫂的婆家人。

生7:我看“我”也脱不了干系。(众笑)我这个“我”可是带引号的,你们别瞎笑。(又笑)

生8:总之,鲁镇的一群鸟男女呗!

师:(笑)鲁镇人统统是凶手?我看你们得说说理由。

生9:鲁四老爷肯定是凶手。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一句“可恶!然而„„”多少带了点支持的味道。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他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生10:这个家伙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生11:鲁四老爷还有一个帮凶,就是四婶。

生12:我赞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一声喝令,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都给粉碎了。

师:我打断同学们一下。“你放着罢,祥林嫂!”是个怎样的句式? 生13:感叹句。

师:好。这是从语气上说。从语序上说呢? 生14:倒装句。师:对了。这一倒装,就突出了四婶要祥林嫂赶快放手的迫切心情。这里要注意,感叹号要放到句子的最后,而不是中间。请大家继续发表高见。

生15:祥林嫂的婆家人也是杀人犯。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她的命运。生16:柳妈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让她害怕,把她推向了恐怖的深渊。生17:“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也有一份罪责。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18:我觉得柳妈不是凶手。因为她自己也和祥林嫂一样,是鲁四老爷家的帮工,阶级出身决定她的阶级意识,她不会残害祥林嫂的。

生16:那她为什么要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还给祥林嫂出“捐门槛”的馊主意!

生18:讲故事是因为她自己也相信;出主意则完全出于善意。

师:我来说吧,从总体描写上看,柳妈还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就算柳妈是凶手,也是无意识杀人。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 生:(点头)

生19:“我”不是凶手。他是同情祥林嫂,憎恶鲁四老爷的。他只是没有办法救祥林嫂于死地。

师:用你们历史书上的话来讲,这叫什么? 生20: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局限性。师:很好。现在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1:有。

师:你认为“我”也是凶手? 生21:不,我认为祥林嫂不是他杀。

师:(笑)杀出程咬金来了。好,你说说你的观点。生21: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生:(一片哗然)师:讲讲道理。

生21:(振振有词地)如果当初祥林嫂不从婆家逃出来,是不是也就不会改嫁? 生22:(自发起立反驳)我认为还是会被迫改嫁。——就是不改嫁,也会被虐待而死。

生21:那她再到鲁镇之后,鲁四老爷家还是收留她的,不让她沾手祝福,她不沾手就是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生23:这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不差的问题,这是精神打击,比肉体折磨更痛苦!

生21:捐门槛也是她自己要去捐的。生24:不捐门槛她会更痛苦。

生21:那她沦为乞丐,也可以到鲁镇以外的地方去呀,幸许李镇、王镇什么的,还能让她谋到一份帮工呢!

生25:你以为。“天下乌鸦一般黑”,李镇会有李四老爷,王镇会有王四老爷。(众生笑)

[经过一番激烈辩论,21号同学开始处下风。

师:打住,请你们打住。这其实已经牵涉到小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时的社会环境。你们说是不是? 生:(齐)是。

师:请大家把小说开头两小节齐读一遍,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生齐读。

生26:当时是辛亥革命以后。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6:因为鲁四老爷大骂新党。新党也叫“维新党”,辛亥革命前后,用它称呼革命党人和拥护革命的新派人物。师:注意到了课文注释,很好。

生27:文中说“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我想是有深意的。

师:什么深意?

生27: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而制作“福社”的却是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她们“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劳动。

师:很好。女人除了劳动,当时还要受到“三权”的统治,这“三权”就是,神权、族权、夫权。女子有“七出”,也就是说七种被丈夫休弃的理由。无子当然是一条,生重病也是一条。你看,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这样看来,祥林嫂之死是被杀是毫无疑问的了,不知道刚才那位同学还有没有意见? 生21:(害羞地摇头)师:可是,元凶——我是说元凶——到底是谁,却值得大家认真地思考一下。生28:是封建礼教。师:为什么?

生28:正因为有了封建礼教,鲁四老爷才会那么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地逼迫祥林嫂。

生29:也正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柳妈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用迷信思想把祥林嫂往悬崖边推了一把。

生30:还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祥林嫂教务长挣脱不了命运的绞索。师:祥林嫂和命运抗争过吗? 生31:抗争过的。师:请你详细说说。

生31:先是逃出婆家,到了鲁镇;后是头撞香案,抗拒改嫁;再又捐了门槛,试图赎罪;最后是问“我”灵魂有无。

师:说得很好。确实是这样,这一“逃”一“撞”一“捐”一“问”构成了祥林嫂追求生活、抗争命运的发展图。可惜的是,她的追求最后是幻灭了,她的抗争当然也徒劳。这是因为,封建礼教害人太深了。正像丁玲同志所说的那样:“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我提议,我们下一堂课公开审理“祥林嫂被杀”一案。届时请同学们对包括罪魁祸首封建礼教在内的凶手提起“公诉”,并下达“判决书”。生:(跃跃欲试)

师: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五篇:教学实录

好大一个家

教材分析

祖国有多大。它包括祖国的疆域、领土面积、行政区划等教学内容,融合了热爱祖国的教育,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教材以中国行政区图和文字介绍相结合的形式呈现,教材所提供的每一组材料:(中国行政区图、两段文字资料、地图周边的四幅小图和右下角小男孩的话),都是意在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我的海域疆域,知道我国幅员辽阔,进而为伟大的祖国感到自豪。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和途径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划分,充分感受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2.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性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辽阔疆域和多民族统一大家庭的情感。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完成前置性学习调查表,通过不同的方式搜集资料,了解伟大祖国的幅员辽阔和民族的多样性。教师准备:

1.设计发放前置性学习调查表

2.准备与祖国面积辽阔和民族多样性图片、文字资料以及视频,制作成教学课件。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主题,初步了解“家”。

1、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温馨、甜蜜的家,家里有舒适的房间、有可口的饭菜,更有爸爸妈妈的呵护,充满了关爱。看,这是王老师的幸福甜蜜三口之家。你有一个怎样的家?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生:学生各自介绍自己的家庭。

2、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特别的家,它有960万平方公里,位于世界的东方,太平洋的西岸,你知道她的名字吗?

生:中国

3、整体观察,初步感知“家”的形状。课件出示“中国政区图”,师:“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你们看,它的形状像什么?” 生:大公鸡 师:“是的,我们的祖国就像一只昂首挺立的大公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让我们先用心来聆听一首歌曲(课件出示视频歌曲《大中国》,师生同唱)。

师:这首歌叫什么? 生:大中国。

师:是呀,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她吧。(板书课题:板书好大一个家并给家字加引号。)。

4、师:你对咱们这个共同的家了解多少呢?” 学生根据已有认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56个民族、13亿人口)【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尽快进入主题,让学生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体验到活动的快乐。】

二、互动交流,体验探究:祖国有多大 活动一:计算比较,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调查比较,体会面积之广

1、结合山东地图,比较济南与山东的面积。

2、结合中国地图,比较山东与中国的面积,以突出祖国之大。

【设计意图:在比较活动中,让学生在感知家乡济南以及山东的大小,通过换算比较,也就是直观的进行空间上的比较,从而感受祖国之大。】

活动二:“徒步旅行”,感受祖国边界线的漫长。

一是认识图例和看地图的方位标示,让学生能看懂图,知道什么是图例,国界线和大陆海岸线以及一些图例符号的含义,认识部分省级行政区的大体位置,为旅行活动做准备。

二开始旅行活动,先从辽宁出发,(为的是分清国界线和大陆海岸线的长度)出发前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出发地——辽宁处于祖国的东部地区,经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来到上海,先沿着大陆海岸线,我们走到了浙江、福建、海南,到了海南停下问学生:广东在我国的哪边?(南部)它是不是我国的最南边呢?(不是的,我国的最南边在南海上的曾母暗沙。)走到这里,回顾一下大陆海岸线,问学生我国的大陆海岸线有多长?(板书:大陆海岸线 18400多千米)

继续旅行,来到了广西,这时我们走到陆地上的国界线了,到了云南,西藏,新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在祖国的哪边?(西北部)走到这,也就走到了祖国的最西边,在祖国最西边有个高原是帕米尔高原。

经过新疆,我们到了甘肃,内蒙古,内蒙古有全国最大的草原。我们到了祖国的北边黑龙江,这时让同学们看地图,找一找祖国最北边的城市在哪?(黑龙江省的漠河是我国最北边的城市.)在经过吉林、辽宁,咱们就要走完陆地上的国界线了。走到这里,再回顾一下国界线,问:我国陆地上的国界线有多长?(板书:国界线20000多千米)

师:我们不可能不吃不喝不睡地走。假设我们一天走8小时,平均每小时走4千米,按这个速度计算,走完一圈我们至少要花多少天? 生:至少要用1200天。

师小结:在没有遇到任何困难、任何阻碍的情况下,我们要花整整三年多的时间才能走完这一圈,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在模拟徒步旅行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国界线和大陆海岸线的基础上,沿着大陆的边界走一圈,一是初步感受部分省级行政单位在组国的大体位置;二是通过引导学生计算,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切实感受祖国边界的漫长,由此感受祖国的辽阔广大。同时,初步认识图例,了解国界线和海岸线的含义,培养学生会看地图的能力。】

活动三:比一比,从与主要国家的比较中感受祖国之大

通过课件出示世界地图,出示世界主要国家的面积比较表,对比感受。

让学生知道全世界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中国陆地面积的只有俄罗斯、加拿大,我国的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差不多同整个欧洲四十多个国家的面积相等,在和整个欧洲面积对比(1比40)充分感受祖国的辽阔。

(三)了解行政区划,进一步感受祖国的辽阔。1.读书中的小资料,了解行政区划。

2.结合地图,了解首都、省级行政中心等图例。

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包括23个省、五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板书:行政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看地图的能力,初步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有34个,并让学生记住其中的直辖市、自治区及两个特别行政区。】

三、归纳梳理,知识建构:资料大搜集——祖国有多大

1、我眼中的祖国

师: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许多关于“祖国有多大”的资料,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还有个小提示:(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先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分类;(2)资料如有重复只保留一份;

(3)如果资料较多,只选择主要的进行汇报;(4)组长做好记录。

一会我们看哪个小组收集的资料最多,汇报时语言最完整。怎么样,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学生拿出资料准备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前置性调查活动,学生能获取第一手事实材料,同时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及整理信息的能力,为下一步学习活动做好物质或知识准备。】

2、小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在小组长的统一组织下,有序的汇报自己的资料,组长和其他成员注意倾听,并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料整理分类、作好记录,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做好必要的指导工作。

3、全班汇报,教师适时评价。

师:同学们,刚才交流的热火朝天,想必收获一定不少吧!能把你们的信息展示给同学们吗?在汇报之前老师还有几个小要求:

(1)汇报时每个小组先给一次机会,可以先说自己收集的一个方面的资料,其它小组可作资料的补充。然后,进入抢答阶段,看哪个小组收集的资料最多。我们就把它评为优胜小组。(2)交流时还要注意小组之间不能重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学生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都争先恐后,准备大显身手。第一小组展示: „„

教师适时组织小组互评:你们认为这位同学汇报的怎么样?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第三小组展示: „„„

教师适时评价(倾听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学习方法,第三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好,表现非常出色,这才是做大事者的胸怀)(君子不夺人之美)(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了)(你真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祖国有多大:我国的海域、我们的邻国、世界上面积居前六位的国家、行政区的名称、我们生活的区域属于哪个行政区、祖国的南北差异。

评价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每个小组,如:第()小组回答的问题最多,第()小组听得最认真,第()小组最会整理资料等方面,对每个小组的成绩予以肯定。让每个小组都真实地感受到,合作的力量最伟大。

教师小结: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只要处处留心,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知识,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丰富,是我们学习、了解祖国有多大的第一手资料。收集资料的方式也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让我们为自己鼓掌!【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时,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小组汇报时,采取“这一个小组先说,其它小组还有补充的吗?”方式,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汇报,并作必要的补充,而不是重复别人的汇报内容,让学生的汇报更准确,有顺序、有梯度。】

4、教师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深情地诉说:从刚才同学们展示的资料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祖国的辽阔,真的让我们非常自豪,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下吧!相信你们观看后会有更多的话要对祖国妈妈说„„ 播放课件:著名的风景区、祖国南北、东西不同民族生活等图片资料并配有音乐及视频

课件制作说明:(此处可插入祖国各处的著名的名山大川图片,三亚落日,黄山风景区、哈尔滨的冰天雪地,不同民族的居住、服饰、生活等图片,学生对可以看得见、听到的东西,这样对学生才更有影响力)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课件或图文的形式,及时补充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资料,如三亚的热带风光、哈尔滨的冰天雪地,不同民族的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从分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5、祖国妈妈我想对您说„„

师:资料我们看完了,从同学们高兴的表情中,我感觉你一定有话想要对祖国妈妈说吧!

学生从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中受到了震撼,感受到祖国的大和美,深情地对祖国妈妈说„„(此时已经达到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功效。)

师及时对学生给予评价:你真是一个有爱心有上进心的孩子,祖国妈妈为你感到欣慰。

【设计意图:以材料为佐证,以交流为途径,以呈现画面为感染源,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学习,联系实际,感受祖国幅员辽阔的辽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功效。】

四、活动总结,提升感知:畅谈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谁来评价自己或同学这节课的表现?哪位同学这节课表现有特别优秀的地方,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表示祝贺。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共同爱护、建设我们的祖国吧!最后祝愿我们的祖国永远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设计意图:多元评价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课后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达成,又要关注学生体验。通过谈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和找哪位同学有最出彩的地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反思的能力,获得了成长体验。】

下载《祝福》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祝福》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实录

    《浣溪沙》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浣溪沙》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

    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1、板书“最好的——老师——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师: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最好的,“最好的”是什么意思?生:最理想的,......

    教学实录

    《夹竹桃》第一课时 青岛太平路小学 王冬宇 一、交流预习内容,梳理疑难问题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先看老师板书课题。 谁来读一读。 生:夹(jiā)竹桃 师......

    作文教学实录

    1、《感受母爱·体验真情》教学实录育才中学 管爱平2、特别的祝福给特别的你——如何写祝福语 龙泉四中 叶淑珍 3、让细节亮起来——《关注细节,抒写真情》教学实录 龙泉三......

    丝绸之路教学实录

    《丝绸之路》课堂教学实录 《丝绸之路》课堂教学实录 1.认识本课的16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

    《鹬蚌相争》教学实录

    《鹬蚌相争》教学实录 执教:张学伟 第一板块:读题破题,了解寓言。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个寓言故事或者说是一个成语。同学们发现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很多成语有什么不同?以前学......

    将心比心教学实录

    将心比心教学实录 学习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讲了什么人?什么事? (2)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了解内容。 (2)延伸拓展,由此及彼,联......

    《草原》教学实录

    《草原》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这幅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什么地方才有这样的景色? 生:草原!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第十二课《草原》(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