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3 00:5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母爱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母爱教学实录》。

第一篇:母爱教学实录

《母爱》教学纪实与评析

(原作者:杨修宝 果乃玉)教学内容: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册。设计思路:运用阅读期待,多媒体片段出示课文段落,以情感为主线,逐层引导、理解、感悟词句,体悟伟大的母爱。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词,培养概括能力。2.品读词句,体会牛的倔犟、悲壮、慈爱进而感悟母爱的伟大。3.通过学习课文,启发学生学会感恩,回报自己的父母。

教学重、难点:品读词句,理解母牛拦路索水的行为和原因,体会伟大的母爱。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流程:

一、情境体会缺水的环境

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文章第1段。)谁能读一下?(生读课文第1段。)师:通过这两句话你了解到什么? 生:这个地方极度缺水。

师:这里有个词是那样强烈地撞击着你的心灵,是哪一个词? 生:极度。师:换一个词。生:非常。生:特别。生:极其。

师: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什么样子,你能想象一下吗? 生:黄沙满天,到处都是黄沙。生:热得让人受不了。

师:生活在这里的人怎样用水呢? 生:我认为这里的人嘴唇都是干干的,没有那么多水可以饮用。师:干裂的嘴唇随处可见,你想得真好。生:我想到的就是一些人在岩缝中接水。

师:是啊,真是那样。从这短短两句话你就想到了这么多,真会读书。

二、品读词句,理解老牛的悲壮(课件出示第2段话。)师:谁来读这段话?(生读第2段话。)师:不错,第一次读就能读得这样流利,很不错了。师:从这段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每天这些人只能用3斤水。

师:3斤水在你印像中是多少,我带来了3斤水。(师出示3斤水,生发出惊讶的声音。)为什么惊讶? 生:我认为这3斤水太少了,不够维持人们生活。

生:我认为太少了,我们一天至少要喝3斤水,可他们要用这些水生活。

师:在夏天里烈日炎炎,这3斤水可能都不够我们一个人喝的,所以在这里有严格的纪律—— 生:谁也不能私自动用一滴水。师:这水从哪里运来的? 生:是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师:所以有严格的纪律—— 生:谁也不能私自动用一滴水。

师:那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 生:严肃。

师:按你的理解读一读。

生:谁也不能私自动用一滴水。师:怎么使用啊? 生:可能他们洗漱后再用这些水去做别的事,可能去喂牲口,就是不能浪费。

师:让我们看看这沙漠地区到底什么样。(课件出示沙漠区的照片,生发出惊讶的声音。)师:荒凉的土地已经沙化得很严重,村落已经变得荒芜,有的人家已经搬走了,一个小男孩坐在水桶上眼巴巴地望着运水车来的方向。

师:你能根据前面那段话,猜一下我要讲个什么故事呢? 生:是一个怎样节约用水的事。

生:是一个人为了取水舍己为人的事。生:是讲人们怎样取水的。

师:同学们真会想,你能根据你们想的为这段话加一个标题吗? 生:节约能源,人人有责。生:珍贵的水。生:节约用水。师:你们想用谁的? 生:珍贵的水。

师:刚才那段话是这个故事的背景,现在故事现在开始了,请你默读这段话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生默读第3段。)师: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生:憨厚和呵斥。

师:谁能说说憨厚的意思? 生:老实。

生:忠厚的意思。

师:把你们说的加在一起。生:忠厚老实。

师:呵斥是什么意思? 生:吓唬它,喊走它。师:有吓唬的意思。

生:我认为有命令的意思。

师:是吼,驱赶,大声地命令地赶走它。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用其他词替换来理解文中的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生:骂骂咧咧。

师:骂骂咧咧就是说脏话,大家想一下说脏话是不是很不道德。生:是。

师:还有不明白的词语吗? 生:戛然而止。

师:戛然是什么意思? 生:突然的意思。

生:我认为是马上的意思。师:你为什么这样理解呢? 生:因为上文看到老牛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突然一个急刹车戛然而止,我想是很快的意思。师:联系上下文是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而且同学们用了换词的方法,非常准确。戛然的意思听明白了吗?它是一个象声词,突然停止的意思。师:谁来读一下第4段?(生读课文。)师:非常好,有一个词。任凭驾驶员怎样? 生:按喇叭。

师:这次读准了。这么长一段话你能比较流利地读下来,说明你平时的语文功底还不错。听他读完了谁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话的意思? 生:一头老牛在公路上拦车的事。师:老牛为什么拦车呢? 生:因为它渴。(板书: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呀!)师:你在这段话中找一找哪里写出老牛渴呢?别着急,读书读课文要沉思黙想,你从哪句看出来的? 生: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跑上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我从这句话中看出老牛把缰绳挣脱了,那么忠厚老实的老牛,它多渴啊。

师:你理解得真好,你能按你理解的来读一读这一句话吗?(生动情读。)师:挣脱了缰绳疼不疼?(很疼)憨厚的老牛别人一般认为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我们从这里看出老牛渴啊,就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一读。师:就带着这样情感再来读这句话。

生:(动情读)“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呀!”

生:“老牛不肯挪动半步„„”我们都知道老牛是很老实的,但是这次这老牛这样不就是为了喝一口水吗?说明这地方实在是太缺水了。

师:说得太好了,所以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呀。

生:“汽车排成一条长龙,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有些司机开始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我从这里看出来,被火烧了多疼啊,可老牛却不为所动。就是想喝一口水。师:老师提示你一下:动物怕什么—— 生:动物怕火,但它不走,它很渴。

生:动物怕火,但老牛不走,所以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呀!师:如果你是与老牛僵持的小战士,你给老牛水吗? 生:不给。

师:你还记得刚才的纪律,真好!生:我想应该给,如果不给的话老牛就会一直站着,后果不堪设想。师:有人不同意了是吗?还谁同意不给呀? 生:我觉得应该向上级请示一下。

生:我觉得水都是有数的,少了水会死人的。

生:我觉得应该给,老牛在这里僵持着,全村都得不到水会死人的。

师:后果比较严重,那我们就来辩一辩,站起来就可以说,但要注意谦让。生:应该给,牛也是一条生命啊,给了就挽救了一条生命。生:不该给,送的水是有限的,人少喝一点水也是受不了的。(生辩论。)师:就到这,不同意的同学想着纪律,同意的同学善良。给老牛水就等于救老牛一命,因为我们记得这句话——

生: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呀!师:这个“渴呀”读得真好,读出了对老牛的同情。(原作者:杨修宝 果乃玉)师:那你给这段话加一个标题。生:渴极了的老牛。生:水是生命。生:老牛堵车。师:老牛索水更好。生:老牛取水。师:取水?取到了吗? 师:你看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概括一段话要有个原则,既要全面又要简洁,标题更要精练一些。这段话说的是谁?(老牛)干什么?(索水)师:你们想用哪一个标题? 生:水就是生命。

师:给不给水不是我们能决定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你们选一个读书读得最好的同学,让他准备一下,同学们放声读读这段话。(生放声读第4段话。)师:准备好了吗?同学们听她读,然后看看在这段话里你又从哪些地方看出老牛渴呀。(生读第4段。)师:从她的朗读中听出了她对老牛关爱,同情,怜悯。你从哪里看出老牛渴啊? 生:我从“战士们没办法„„但还是不肯让开”皮开肉绽是很疼的,但老牛没动,说明老牛很渴。生:我补充,狠狠地也能看出老牛很渴。

师:你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吗?(生动情读。)还有哪些地方? 生:我想通过一个词,皮开肉绽,一定是非常恐怖,但老牛还是不肯让开,说明老牛渴。师:我读前半句,你读后半句好不好,用你的声音来表现牛的渴。(师生合作读文。)生:我从“瘦骨嶙峋”看出来的,那么瘦,再挨打,命都不要了。师:那你就带着这份真情再来读这句话。生: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呀!师:真好,他的声音里面已经含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情。生:我从“鲜血浸了出来”看出来老牛渴的。师:老牛连命都不要了,就为了喝一口水。生: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呀!师:同学们,为了更好地体会这段话,我来读黑色的字,你来读红色的字。边读边想象着画面,读一读。(出示这段话,有些关键词用红色的字来出示。师生动情合读这一段。)师:它那瘦骨嶙峋的身躯忍受着皮鞭的抽打,为的是什么啊? 生:喝一口水。

师:鲜血直流,为了什么啊? 生:喝一口水。

师:命都不要了,为了什么啊? 生:喝一口水。师:给水吗? 生:给!师:现在好多同学都给水了,和现场的战士是一样的,好,我们一起齐读这句话。生:“最后„„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放在牛面前。” 师:这是全文唯一一处人物说的话,应该怎样读?(生读。)师:你的读里面有恳求的语气,要读准“处分”。师:现在给这段话加一个小标题,应该加什么呢? 生:感人的场面。

师:多么感人的场面啊,还历历在目啊。这珍贵的3斤水来得不容易啊,是老牛用什么换来? 生:生命!师:这弥足珍贵的3斤水用什么换来的啊? 生:鲜血。

师:这救命的3斤水是用什么换来的? 生:生命!

三、感悟母爱,学会感恩

师:我们似乎都说不下去了,但故事没有结束,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水,而是面对着夕阳仰天长叫,似乎在呼唤着什么,不远处的沙堆后跑出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小牛舔舔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师:现在请你给这篇课文加一个题目。生:母子亲情。生:母爱的伟大。生:伟大的母爱。

师:读一读这个题目,想一想这头老牛;再读这个题目,想想那头小牛;最后再读读这个题目。(生动情读。)师: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生:这头老牛太了不起了,为了自己的孩子献出了一切。师:我看到你已经体会到了,此时此刻你想起了谁? 生: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妈妈为我们做得太多了,我感受到了母爱的重要性。

师:那就拿起笔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可以再读读,感受一下再写,也可以直接就写。师:你来读读。

生:我想到了我的母亲„„

师:三分文章七分读,用心读你的文章好吗? 生: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她为我做得太多了,我无以为报,母亲我爱您。

生:母爱的力量太伟大了,它可以战胜一切,母爱包容了天地也包容了我,我多幸福有一个爱我的妈妈,她给我的爱是我做所有事的动力。那天拼着命把我带到世上的是妈妈,妈妈我爱您!(掌声。)师:老师感动了,那天拼着命把我带到这世上的是妈妈,我和你们想的一样,让我们一起回忆妈妈都为我们做了什么。早晨想叫你起床,却不停地看表,想叫你再睡一会。放学了,妈妈把情意做进可口的饭菜,可你却不理,你可知道这是妈妈的情意。晚上,你昏昏睡去,妈妈还在洗你刚穿了一天就脏了的新衣。爸爸说你累了,妈妈说只要孩子有出息,便倒头睡去,可梦中都是你。师:同学们,有一句话:“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是什么意思? 生:动物和人一样是有感情的,等到它的父母老的时候也会孝敬它的父母。

师:是这个意思。小羊在出生的时候是跪着吃奶的,它懂得这份恩情,它要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乌鸦长大了会像父母过去给它找食那样反过来喂它的父母,它知道这是孝义。学完这篇文章,我们要擦干眼泪不单单只是感动,感恩之心要天天有,慈母之爱要时时念。今天回去就把这篇文章与父母共读,用行动来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评析: 《母爱》一课是杨修宝老师在哈尔滨市第八批市骨干培训班上展示的一节观摩课。《母爱》这篇课文是“语文版”教材第8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让人感动,杨老师的这节课亦让人感动。

一、阅读期待,激发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无论什么理由,一名教师让学生不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了,这名教师的教学就失败了。” 日常我们的课堂教学,讲授教材,大多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抓住重点、深入领会,千篇一律。加之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有些已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怎样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趣,怎样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怎样让学生狂热地热爱上语文。这一节运用“阅读期待”方式的阅读课就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这篇文章故事情节层层展开,感人至深,尤其结尾部分震撼心灵。结合文本的特点,杨老师设计了与平时的教学模式截然相反的教学思路:运用讲故事的方法,片段出示课文内容(4个段落依次出示),最后再整体出示整篇文章。这样做充分地利用了阅读期待的心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能够随着文本的不断展开而入情入境、心随文动,全情体验。这样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每一段文字的出现,学生都会立即投入,马上阅读。他们都随着文本的逐渐展开而联想——思考——品味——感悟。这样的阅读课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是学生喜欢的,是兴味盎然的。

二、工具人文,相得益彰

本篇课文的人文性很强,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很容易实现。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做到工具性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何在解读、品味人文性极强的文本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杨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1.理解词语,教给方法。

我们看到杨老师在教学“极度”这个词语时教给学生换词法理解;在引导学生理解“戛然而止”这个词语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一步体会;理解“骂骂咧咧”时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在大街上看到的,有的人嘴里说不文明的语言的情景”。这堂课中有几处词语教学,教师都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主动去理解词语的意思,在理解词语的同时还教会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原作者:杨修宝 果乃玉)2.概括标题,培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小学生“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忽略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致使高年级的学生依然不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而杨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在每学习完一段后,杨老师就引导学生概括小标题,而后让学生比较、分析选出一个最好的概括为标题。

三、以情传情,水到渠成

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杨老师始终注重学生情感的引导。首先运用品析词句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表达体会情感,并适当地引导,读出理解,读出感情。而后一咏三叹,反复引导读一句话:“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呀!”让学生的情感随着文本的深入逐渐丰盈起来。最后以深情配乐读结尾段,并激情写话,把学生的情感引向高潮。学生全情投入其中,情感的闸门已无法控制,喷薄而出,随着心灵的震撼,眼泪已不自觉地流下来。

四、从读到写,润物无声

杨老师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中,把很大一部分心思放在了“读”上。课堂上他进行了这样的分层次朗读教学。

1.开篇小段话,直接读,培养学生初次拿到文本时的初读能力。

2.第2段默读,这段话比较长,他提示并培养学生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这一点杨老师落实的很好。

3.第3段话,渐入高潮,让学生推荐平时读课文最好的同学来读,目的有二:一以情促情,二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如何有感情地朗读。

4.最后全文的高潮也是最感人之处,教师范读,“揭开”谜底的同时,把情感推向高潮。这期间穿插“咬文嚼字理解读(品析从哪看出老牛渴)”“一咏三叹复沓读(‘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呀!’一句)”“声情并茂引导读”“个性理解对比读(战士说的话)”等等。

这样一次次、有的放矢、情感至深的朗读教学,不单单是在进行简单的朗读训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用心、用情聆听着生命的吟唱。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说:“阅读教学本身就应该包括写作教学的因素。”看过杨老师的一些课,他经常引导学生进行从读到写,读写结合的训练,这节课也不例外,教学到了最后的环节,学生情动而辞发,动笔写话,水到渠成。让文字沉淀成学生的情感与思考,感其情,明其意,从中得到教育。最后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母爱的力量太伟大了,它可以战胜一切,母爱包容了天地也包容了我,我多幸福有一个爱我的妈妈,她给我的爱是我做所有事的动力。那天拼着命把我带到世上的是妈妈,妈妈我爱您!”多么感人,这是学生的心声啊!明理之词,说教之语,毋庸置言。已经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了感恩教育。

第二篇:《感受母爱‘体验真情》教学实录

《感受母爱·体验真情》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序曲:

课前打开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欣赏、跟唱。

二、新课导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烛光里的妈妈》,不少同学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那么听着这首歌,你有想到了什么呢?

生:母亲。

生:妈妈对我的关心。

师:是呀,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们全部的爱。可以说母爱,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今天,老师愿和你们一道“感受母爱,体验真情”。(展示课题)

师:说起母爱,我想到了满文军一首歌颂母亲的歌——《懂你》。谁会唱吗?

(有许多学生摇头)

师:今天我把这首歌的MTV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不过,我有个要求:你要谈谈MTV中哪个细节最能体现母爱。(播放《懂你》MTV,学生欣赏。)

三、说真话,诉真情

师:你觉得MTV中的哪个细节最能体现妈妈对子女的深深爱意?

生1:妈妈在夜里为孩子盖被子的情景最另我感动。

生2:妈妈把吃的东西都给子女了,自己在舔碗底。

生3:雪地里妈妈背着孩子行走,体现了她对孩子的爱。

生4:妈妈深夜为孩子补衣服。

生5:妈妈在火车站等待孩子归来时的表情最能体现母爱。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观察的很仔细。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也许都是平凡小事,但也正是这些小事中包含着浓浓的母爱。正如《母亲》这首小诗所写的一样。(多媒体展示《母亲》)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生(齐答):好!(齐读《母亲》)

师:你能说说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母爱吗?

生6:拿新书包,打雨伞,沏热茶。

生7:包三鲜馅,在那他乡中,母亲会牵挂你。生病了母亲会掉眼泪。

师:那我想知道:诗中所写的这些,你和你的母亲之间是否也发生过呢?你能向我们谈谈你与母亲之间发生的难忘的小事吗?(多媒体展示:说真话,诉真情——说说在现实生活中,你被母亲感动的情节。)

生8:每次周末我回到家里,妈妈都会为我做很多我爱吃的东西,而且总喜欢看着我吃。生9:有次半夜,我感到很饿,当时天气很冷,妈妈还是起来为我烧吃的。

生10:妈妈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她每次上班前都为我准备好中饭。有次她为我准备了两个荷包蛋。我趁她没注意把蛋放进了她的饭盒。可中午时妈妈跑回来,把两个荷包蛋又给我送了回来。

师:就为了把两个荷包蛋给你送回来,跑了很远的路。

生10:是的,从这件事我更感受到了妈妈对我关心。

师:看的出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谢谢。

生11:我每次来学校上学,妈妈总是有很多话跟我讲,而且要将我的用品全部准备好。师:相信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都是一样的,我们的母亲和MTV中母亲一样无私地深爱着我们,他们也同样的伟大。如果要求把刚才大家所说的感动情节写下来,该如何落笔呢?(停顿一下)别急,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好不好?

四、范文引导

1、多媒体展示范文一《妈妈的唠叨之歌》。

师:这是我们同龄人的一篇习作。请大家自由朗读,然后回答这个问题:文中的妈妈有怎样的特点?(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范文《妈妈的唠叨之歌》片段)

生12:文中的妈妈爱唠叨。

师:你觉得作者讨厌妈妈的唠叨吗?

生12:不会,作者感受到妈妈的唠叨是对自己的爱,他把妈妈的唠叨称为“歌”。师:说的好!你的母亲会唠叨吗?

生12(微笑):会。

师:你读的懂妈妈的唠叨吗?

生12:能,那是对我的关心。

师:其他同学呢,你的妈妈会唠叨吗?会的请举手。(全体学生举手)看来我们的母亲也是爱唠叨的。母亲为我们所做的小事体现了爱,原来唠叨也是爱呀!那么母亲的严格要求呢? 生:也是爱的体现。

师:对,只是爱的方式不同。小作者写作时选取了妈妈的唠叨来体现母爱,这说明他平时对母亲的言行观察的很仔细。这是否也给我们启示呢?

生13:平时应多观察母亲。

生14:要多留心妈妈的语言和动作。你看作者就很好的把妈妈的唠叨语言写出来了。师:说的很好。在生活中多观察母亲,多理解母亲,那么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母爱的材料。(板书:善于观察生活,体会母爱。)

2、发下范文二《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师:这样我们有许多小事可以写,那该如何取舍呢?我们来看范文二《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请推荐我们班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名学生朗读)

师:谢谢!读的很好。看了本文后,谁能说说哪个情节最令你感动吗?

生15:不知怎的,我不愿让同学们看见我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我就叮嘱她别来学校,东西可以让别人带来。无意中,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来看我,都是躲在角落里,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这个情节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15:因为作者不让母亲来,可他母亲还是来躲在角落里看他。而且是默默地走回家,为的是省下车钱。

师:那我就奇怪了,不让来就不来好了,干嘛还要来呢?

生16:因为母亲对孩子非常关心,放心不下。

师:那为啥要偷偷的来呢?

生17:因为作者不愿让同学们看见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就叮嘱她别来学校。

师:说的好!这件小事足以体现母爱。如果我把原文改成这样呢。(多媒体展示改文:有一次,我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躲在角落里来看我,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说:妈妈,你真是太好了!)

师:你觉得原文好,还是改文好?为什么?

生18:原文好。因为原文讲了不让母亲来,可她还来。而改掉的没有讲“我”不让母亲来,这样不能更好的体现妈妈的爱。

师:分析的好极了。

生19:原文好,因为原文“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谴责自己:你太自私了!”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而改文没有。

师:对。大家注意到了吗?作者选取的是一件小事还是大事?

生(齐答):小事。

师:那哪位同学能说说本文给我们的写作启示呢?

生20:我们写作时可选取日常小事来表现母爱。

师:任何小事都能很好的表现吗?

生21:应该选取感人的情节来写。

生22:写作时把事情的缘由和当时的感受写出来。

师:对,特别应把当时的情境交代清楚,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来,我们总结一下: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板书: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

五、课堂练笔。

师:这样,不仅有事可写,而且能很好的表达情感。(板书:事;情。)好,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你尘封的记忆,翻开你成长的历程,选取你认为最能表达深深母爱的一件小事,写一个片段,注意刚才我们总结的写作启示。能写吗?

生(自信):能!

1、学生当堂练笔(10分钟)。

2、学生点评。

3、教师总结:希望我们今后无论干什么工作,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的身后有母亲注视的目光;也无论我们的母亲是多么的衰老,多么的体弱,她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丽的人。

六、布置作业。

师:(多媒体展示作业)1、在生活中理解母亲,关心母亲,热爱母亲。2、课外给母亲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或回家时为母亲做一件小事,体会母亲的反映。3、用心观察、感受母亲爱你的细节,通过语言、动作等多样化的描写,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教师结束语:这次和同学们一起重温了母亲伟大无私的爱。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发现你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你们懂得了母 亲。就让我们从感受母爱,体会母爱开始,去感受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爱,从而爱我们身边的人,爱我们的生活,感受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好

文章吧!希望同学 们都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多媒体展示: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下课!

七、板书设计

感受母爱,体验真情

善于观察生活,体会母爱

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

教学反思:

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只有写出真实的、独 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我想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激起学生写作的情感和欲望。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第一篇例文的分析 明确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入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母亲的唠叨等),从而解决学生作文总感到没有东西可写的状况;通过第二篇例文的分析,引导学生如 何选取典型事件(细节)来表现人物,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写作中情境交代的重要性,从而能使文章感人,富有真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点 入手:

1、观察是前提,活动是载体,体验是归宿。

学生的情感一般来自于直接的体验,观察是最根本的。没有观察就没有积累,就没有作文的素材。重要的是让学生用心去观察,既抓住事物现象,又能充分感受和体会。

2、放胆想象,联系生活,关注生命。

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生活是学生想象的源泉,他们创造的语言都与生活有千丝万屡的联系,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激励他们敢于探索。

3、互动合作,不拘一格,口语表达。

教学中应主张信息的立体交叉,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是学生的老师,平等互动的关系促成了民主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体现。

4、教师调控,创设情境,渗透写法。

学生作文自由不等于没有教师的主导,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调控,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场景、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实的体验。

总之,作文教学的关键是激起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更好的表现生活,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附例文:

妈妈的唠叨之歌

妈妈确实有一支永远也唱不完的“唠叨之歌”。清晨,她总捏着我的鼻子,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小懒虫,快起来,太阳都晒在 屁股上了。”你看,一大清早,就把我的好梦给搅了。吃早饭时,她又开始唠叨了:“多吃点,饿坏了怎么办?慢点吃,别噎着了。……”真受不了,刚想去上学,妈妈又跑过来,递上一件衣服说:“快穿上,着凉了怎么办?”走出家门,满以为听不见她的唠叨了,谁知她又在喊:“路上小心,注意安全,上课……”这些,我 都背出来了。晚饭时,妈妈又唱了:“快点吃,吃完了快点写作业,早点……”

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读着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的思绪不禁飘散开来,飘向那远在大山脚下守着几亩地辛勤耕作的母亲。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整天玩耍在田野间,从未走出过大山。4岁那年,父亲随山里的打工队伍走了,去了深圳就再也没有音讯 了。后来父亲托人带来书信,逼着母亲与他离了婚。那一日,我孤独地守在破旧的小屋中,看见母亲跌跌碰碰地从村委回来。她抱着我,失声痛哭。那件事深深地震 撼着我幼小而纯真的心,我发誓,一定要为母亲争口气。10岁时,我来到城里的姑姑家,开始了另一种生活。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寂寞,是母亲一直给我生活的动 力。不知怎的,我不愿让同学们看见我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我就叮嘱她别来学校,东西可以让别人带来。无意中,从姑姑口里 得知,母亲每星期都来看我,都是躲在角落里,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谴责自己:你太 自私了!

那以后,当我主动请母亲来学校时,她却怎么也不肯来。她一个人守着几亩田,为了我——她心中唯一的希望。母亲,我曾给了你太深的伤害,你却仍然一如既往,给予我你所能给的一切。好似我在你那儿存了一笔感情的巨款,可以随我尽情挥霍似的。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的母亲是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当我在繁华的都市学习,受到嘲笑或极少的表扬时,我都在心里默念:你是母亲唯一的希望,你不可以后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读着孟郊的《游子吟》,我似乎又飞回了那弥漫着泥土气息的大山脚下,依稀望见母亲伫立的身影。我在内心深处默念着: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我永远爱你、敬你!

第三篇: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板书“最好的——老师——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最好的,“最好的”是什么意思?

生:最理想的,最满意的,没有比此再好的……

师:(板书——老师),说一说,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

生:认真负责、知识面广、严格要求、关心学生、和蔼可亲……

生:是一个女老师,有着披肩的长发。

反思:这个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但每个人心中都有好老师的标准,学生能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师:作者(板书: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又是怎么样的呢?

2、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我最好的老师》,齐读课题——,声音响亮地读——,充满自豪地读——打开课本,114页。

反思:教师依次板书“最好的—老师—我”,师生在其乐融融中谈话,营造了一种宽松自然的学习氛围。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1、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读课文时,应该注意什么?请给大家提点合理的建议吧。

(学生沉默,教师启发要大胆表述想法。)

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长句子可以反复地读。

生:重点的词语画出来,可以请教同学。

(生自由地,投入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随机表扬学生。)

师:刚才读书时,老师非常想谁是最好的。通过老师的仔细观察,不是发现一个,而是,你们都是最好的!不仅读得认真,读书的姿势也很优美。希望这节课大家都能表现出最好的自己!

反思: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表扬鼓励,为大家加油鼓劲。表扬是动人心弦的赞美诗,它能触动学生心底最温柔的心弦。

2、检查生词

师: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咱们班有个有心人,她就是李文静,事先已经把课文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工整地写在小黑板上,让我们对她的付出表示感谢!(鼓掌)

反思: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换学生,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我注意到,孩子在小黑板上用粉笔抄写词语时,特别地小心翼翼,有的词反复擦掉好几次再端正的写上。同时,和也是帮助其在全班面前树立自信的有效手段。

生多种形式读生词,指名读、齐读等,重点强调“饶”和“糊”的读音。

出示:

出人意料

侃侃而谈

目瞪口呆

深信不疑

想方设法

饶有趣味

终身受益

颅骨

破绽

强调

驳倒

糊弄

多音字:糊——hū

糊一层泥(用较浓的糊状物涂抹缝子。)

糊信封

糊风筝(用粘性物把纸等粘起来或粘在别的器物上。)

糊涂

糊口(不明事理;勉强维持生活。)

面糊

糊弄(样子像粥的食物;敷衍,不认真做。)

强——qiáng

强大

强调

qiǎng

强迫

强词夺理

jiàng

倔强

强嘴(犟嘴)

反思: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从重视双基开始,但课堂教学要注意时间的把握,这一环节有效但不够高效,需要调整。

3、检查课文

(1)谈谈读课文后的整体印象。

师:通过刚才的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或者明白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大胆的说一说。

生:我认识到一个非常有个性的老师,他叫怀特森。

生:怀特森先生给我们讲了一节奇怪的课,关于“猫猬兽”。

生:怀特森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生::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

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人的个性体验,同学们要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体验。

反思: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把握。

(2)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师: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找出中心句。

生浏览课文,找中心句,多次未果,多次讨论找出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指3-4名同学分别读,齐读。

反思:这个环节出乎意料,学生找不准中心句,分析原因,一是学生对课文内容较为生疏,没有充分地读。二是不知道什么是“中心句”,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

中心句的特点:

①一般在段的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

②一般在段的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

③一般在段的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

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寻找中心句的方法:

1.从题目去找。

2.从总起句去找。

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

3.从结尾上去找。

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4.从反复句上去找。

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它就是中心句。

5.从议论句上去找。

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

6.从哲理性句上去找。

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7.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找。

本文应该从议论句上去找。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师:为了让我和同学们深刻明白这个重要的道理,怀特森老师是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出示自学提示:

(1)怀特森先生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举动?找出相关句子。(读、划、议)

(2)怀特森先生出人意料的举动,除了给我们带来惊讶,带来不可思议之外,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 一次测验,我们按照课堂笔记回答的每一道题,都被画上了红叉叉,我们都得了零分。

生:老师讲课的信息都是错误的,我们做的课堂笔记也是错误的信息。

生:课堂上传看的猫猬兽的头盖骨也只是普通的猫的颅骨。

生:希望我们多去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来。

生: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

生: 使我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

生:使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如何去接近真理”。

生: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

3、理解中心句。

师:谈谈对中心句的理解。

生:不要全部相信书本,书本上的知识不一定全对。

生:孔子尚有不知道的,《两小儿辩日》中,他“不能决也”,这说明权威也不是全能。

……

师(小结):书本、权威,代表的是已有的,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知识。句中的两个“不要迷信”强调的是一种怀疑的精神,强调要通过独立的思考去获取知识。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怀特森老师的良苦用心,这也是作者为什们称他为最好的老师的原因。

反思:虽然找中心句时飞来一些周折,但在两个自学提示的引导下,学生的理解还是水到渠成,比较满意。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科学故事会

师: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下面我们一起来召开一个“科学故事会”。

生: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生:达尔文撰写《物种起源》……

生: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

生: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

反思:由于本单元安排的都是关于科学精神的课文,选编目的,一方面是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所以,课堂安排“科学故事会”,加深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学生讲故事时,还有些胆怯,不自然。故事会的交流气氛不够热烈。

2、课堂总结:

师: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科学精神”又有哪些理解?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执着的探索精神;锲而不舍的意志;创新改革的精神;求实求真的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怀疑批判精神……

师:“学者先要会疑。”(程颐)怀疑是一个新发现的开始,无论最终的结果是对是错,怀疑者都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哪怕是定论、是权威,同样可以质疑。

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这是“我”最好的老师告诉的,也是科学精神所必须的。

下课。

第四篇:教学实录



《浣溪沙》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学习古诗 

二、学习《浣溪沙》

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

1.全班齐读《浣溪沙》。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师补充:

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4.《浣溪沙》中“门前流水尚能西”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写作风格? 中国的河流大多是西水东流,而苏轼所写的清泉寺的流水是现今的浠河,此河发源白莲河(解放前称“百里险”),在清泉寺的东面,自东向西流经清泉寺(今湖北浠水清泉镇境内)至兰溪入长江。这是地理环境的实写。其二是,过去人们写人生易老如东流之水。今观水能西流,那么人生不是可再少吗?这是作者即景所感而抒之。从这些可看出“东坡词,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湖北教院主编《唐诗宋词》学习材料)。不仅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民间遗风,也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5.苏轼的《浣溪沙》引经据典,反其意而用之,是怎么回事? 词中的“白发”、“黄鸡”语出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西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诗是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失,调子比较低沉。苏轼这里说不要徒自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里是引经据典,而又反其意而用之,不但没有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阕“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从而使词的主旨得到了升华。6.小结

《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

三、齐读并背诵这首词。

四、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对对子

出:白

对:黑出:来

对:去出:美

对:丑出:是

对:非出:蓝天

对:白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四

第五篇:教学实录

好大一个家

教材分析

祖国有多大。它包括祖国的疆域、领土面积、行政区划等教学内容,融合了热爱祖国的教育,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教材以中国行政区图和文字介绍相结合的形式呈现,教材所提供的每一组材料:(中国行政区图、两段文字资料、地图周边的四幅小图和右下角小男孩的话),都是意在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我的海域疆域,知道我国幅员辽阔,进而为伟大的祖国感到自豪。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和途径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划分,充分感受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2.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性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辽阔疆域和多民族统一大家庭的情感。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完成前置性学习调查表,通过不同的方式搜集资料,了解伟大祖国的幅员辽阔和民族的多样性。教师准备:

1.设计发放前置性学习调查表

2.准备与祖国面积辽阔和民族多样性图片、文字资料以及视频,制作成教学课件。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主题,初步了解“家”。

1、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温馨、甜蜜的家,家里有舒适的房间、有可口的饭菜,更有爸爸妈妈的呵护,充满了关爱。看,这是王老师的幸福甜蜜三口之家。你有一个怎样的家?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生:学生各自介绍自己的家庭。

2、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特别的家,它有960万平方公里,位于世界的东方,太平洋的西岸,你知道她的名字吗?

生:中国

3、整体观察,初步感知“家”的形状。课件出示“中国政区图”,师:“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你们看,它的形状像什么?” 生:大公鸡 师:“是的,我们的祖国就像一只昂首挺立的大公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让我们先用心来聆听一首歌曲(课件出示视频歌曲《大中国》,师生同唱)。

师:这首歌叫什么? 生:大中国。

师:是呀,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她吧。(板书课题:板书好大一个家并给家字加引号。)。

4、师:你对咱们这个共同的家了解多少呢?” 学生根据已有认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56个民族、13亿人口)【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尽快进入主题,让学生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体验到活动的快乐。】

二、互动交流,体验探究:祖国有多大 活动一:计算比较,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调查比较,体会面积之广

1、结合山东地图,比较济南与山东的面积。

2、结合中国地图,比较山东与中国的面积,以突出祖国之大。

【设计意图:在比较活动中,让学生在感知家乡济南以及山东的大小,通过换算比较,也就是直观的进行空间上的比较,从而感受祖国之大。】

活动二:“徒步旅行”,感受祖国边界线的漫长。

一是认识图例和看地图的方位标示,让学生能看懂图,知道什么是图例,国界线和大陆海岸线以及一些图例符号的含义,认识部分省级行政区的大体位置,为旅行活动做准备。

二开始旅行活动,先从辽宁出发,(为的是分清国界线和大陆海岸线的长度)出发前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出发地——辽宁处于祖国的东部地区,经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来到上海,先沿着大陆海岸线,我们走到了浙江、福建、海南,到了海南停下问学生:广东在我国的哪边?(南部)它是不是我国的最南边呢?(不是的,我国的最南边在南海上的曾母暗沙。)走到这里,回顾一下大陆海岸线,问学生我国的大陆海岸线有多长?(板书:大陆海岸线 18400多千米)

继续旅行,来到了广西,这时我们走到陆地上的国界线了,到了云南,西藏,新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在祖国的哪边?(西北部)走到这,也就走到了祖国的最西边,在祖国最西边有个高原是帕米尔高原。

经过新疆,我们到了甘肃,内蒙古,内蒙古有全国最大的草原。我们到了祖国的北边黑龙江,这时让同学们看地图,找一找祖国最北边的城市在哪?(黑龙江省的漠河是我国最北边的城市.)在经过吉林、辽宁,咱们就要走完陆地上的国界线了。走到这里,再回顾一下国界线,问:我国陆地上的国界线有多长?(板书:国界线20000多千米)

师:我们不可能不吃不喝不睡地走。假设我们一天走8小时,平均每小时走4千米,按这个速度计算,走完一圈我们至少要花多少天? 生:至少要用1200天。

师小结:在没有遇到任何困难、任何阻碍的情况下,我们要花整整三年多的时间才能走完这一圈,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在模拟徒步旅行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国界线和大陆海岸线的基础上,沿着大陆的边界走一圈,一是初步感受部分省级行政单位在组国的大体位置;二是通过引导学生计算,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切实感受祖国边界的漫长,由此感受祖国的辽阔广大。同时,初步认识图例,了解国界线和海岸线的含义,培养学生会看地图的能力。】

活动三:比一比,从与主要国家的比较中感受祖国之大

通过课件出示世界地图,出示世界主要国家的面积比较表,对比感受。

让学生知道全世界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中国陆地面积的只有俄罗斯、加拿大,我国的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差不多同整个欧洲四十多个国家的面积相等,在和整个欧洲面积对比(1比40)充分感受祖国的辽阔。

(三)了解行政区划,进一步感受祖国的辽阔。1.读书中的小资料,了解行政区划。

2.结合地图,了解首都、省级行政中心等图例。

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包括23个省、五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板书:行政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看地图的能力,初步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有34个,并让学生记住其中的直辖市、自治区及两个特别行政区。】

三、归纳梳理,知识建构:资料大搜集——祖国有多大

1、我眼中的祖国

师: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许多关于“祖国有多大”的资料,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还有个小提示:(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先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分类;(2)资料如有重复只保留一份;

(3)如果资料较多,只选择主要的进行汇报;(4)组长做好记录。

一会我们看哪个小组收集的资料最多,汇报时语言最完整。怎么样,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学生拿出资料准备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前置性调查活动,学生能获取第一手事实材料,同时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及整理信息的能力,为下一步学习活动做好物质或知识准备。】

2、小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在小组长的统一组织下,有序的汇报自己的资料,组长和其他成员注意倾听,并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料整理分类、作好记录,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做好必要的指导工作。

3、全班汇报,教师适时评价。

师:同学们,刚才交流的热火朝天,想必收获一定不少吧!能把你们的信息展示给同学们吗?在汇报之前老师还有几个小要求:

(1)汇报时每个小组先给一次机会,可以先说自己收集的一个方面的资料,其它小组可作资料的补充。然后,进入抢答阶段,看哪个小组收集的资料最多。我们就把它评为优胜小组。(2)交流时还要注意小组之间不能重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学生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都争先恐后,准备大显身手。第一小组展示: „„

教师适时组织小组互评:你们认为这位同学汇报的怎么样?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第三小组展示: „„„

教师适时评价(倾听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学习方法,第三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好,表现非常出色,这才是做大事者的胸怀)(君子不夺人之美)(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了)(你真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祖国有多大:我国的海域、我们的邻国、世界上面积居前六位的国家、行政区的名称、我们生活的区域属于哪个行政区、祖国的南北差异。

评价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每个小组,如:第()小组回答的问题最多,第()小组听得最认真,第()小组最会整理资料等方面,对每个小组的成绩予以肯定。让每个小组都真实地感受到,合作的力量最伟大。

教师小结: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只要处处留心,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知识,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丰富,是我们学习、了解祖国有多大的第一手资料。收集资料的方式也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让我们为自己鼓掌!【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时,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小组汇报时,采取“这一个小组先说,其它小组还有补充的吗?”方式,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汇报,并作必要的补充,而不是重复别人的汇报内容,让学生的汇报更准确,有顺序、有梯度。】

4、教师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深情地诉说:从刚才同学们展示的资料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祖国的辽阔,真的让我们非常自豪,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下吧!相信你们观看后会有更多的话要对祖国妈妈说„„ 播放课件:著名的风景区、祖国南北、东西不同民族生活等图片资料并配有音乐及视频

课件制作说明:(此处可插入祖国各处的著名的名山大川图片,三亚落日,黄山风景区、哈尔滨的冰天雪地,不同民族的居住、服饰、生活等图片,学生对可以看得见、听到的东西,这样对学生才更有影响力)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课件或图文的形式,及时补充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资料,如三亚的热带风光、哈尔滨的冰天雪地,不同民族的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从分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5、祖国妈妈我想对您说„„

师:资料我们看完了,从同学们高兴的表情中,我感觉你一定有话想要对祖国妈妈说吧!

学生从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中受到了震撼,感受到祖国的大和美,深情地对祖国妈妈说„„(此时已经达到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功效。)

师及时对学生给予评价:你真是一个有爱心有上进心的孩子,祖国妈妈为你感到欣慰。

【设计意图:以材料为佐证,以交流为途径,以呈现画面为感染源,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学习,联系实际,感受祖国幅员辽阔的辽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功效。】

四、活动总结,提升感知:畅谈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谁来评价自己或同学这节课的表现?哪位同学这节课表现有特别优秀的地方,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表示祝贺。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共同爱护、建设我们的祖国吧!最后祝愿我们的祖国永远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设计意图:多元评价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课后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达成,又要关注学生体验。通过谈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和找哪位同学有最出彩的地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反思的能力,获得了成长体验。】

下载母爱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母爱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实录

    《夹竹桃》第一课时 青岛太平路小学 王冬宇 一、交流预习内容,梳理疑难问题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先看老师板书课题。 谁来读一读。 生:夹(jiā)竹桃 师......

    《五彩池》教学实录

    《五彩池》教学实录 黄一小张艳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浏览了五彩池的美景,这节课呀,老师和同学们将通过认真仔细地、有感情地读课文来欣赏五彩池的美丽景色,欣赏......

    日月潭教学实录

    《日月潭》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会写“环、绕”等12个生字;运用熟字换偏旁、形声字特点等方法会认“环、绕、茂、晰、朦、胧、境”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字经》教学实录

    阅读国学经典 走进《三字经》教学实录 向阳小学李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2.知道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的故事。 3.让学生懂得懂得孝顺,谦......

    作文教学实录 --

    作文教学实录 --- 七年级童话写作指导 阜康市第二中学 张秀英 一. 教学设想 1. 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而童话选材......

    穷人教学实录

    《穷人》课堂实录 里庄中小祖晓莹 【教材分析】: 课文《穷人》选自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五单元,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

    丝绸之路教学实录

    《丝绸之路》课堂教学实录《丝绸之路》课堂教学实录 1.认识本课的16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

    《一剪梅》教学实录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一剪梅》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李清照其人,赏析其词,学会“知人论世”的欣赏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初步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