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 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3 21:4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空城计》 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空城计》 教学实录》。

第一篇:《空城计》 教学实录

武汉市第五届“名优特”语文优质课展示活动

《空城计》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执教者:汉阳区西大街小学 徐雪萍 记录人:江汉区万松园路小学

李珺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空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城,土字旁,土作偏旁的时候,横便变成提。来,一起把课题读一读。生:(齐读课题)19 空城计 师:“计”顾名思义—— 生:(齐答)计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对,这究竟是怎样的一计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熟悉的故事。请大家拿出课桌上的讲义,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老师提出的两个要求。第一,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第二,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老师说清楚了吗?好,开始吧!(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相信这些字和词你们一定能读好。师:第一排,谁来读?请你来!生:魏

司马懿 司马昭

师:不错,字音读得很准。“魏”指的就是—— 生:(齐答)魏国

师:司马懿、司马昭是一对—— 生:(齐答)父子

师:这“司马”还是复姓,真聪明!第二排,谁来?请您来!生:蜀 诸葛亮

马谡

师:“谡”这个字不常见,咱们全班一起来读。生:(齐读)马谡 师:“诸葛”也是一个—— 生:复姓

师:聪明!那现在我们一起把它们读一读,齐!生:(齐读)魏 司马懿

司马昭

诸葛亮

马谡

师: 刚才很多同学已经标出了自然段的序号,手势告诉徐老师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众生手势表示有5个自然段)

师:5个,好!那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生:本文主要讲了司马懿带领15万人马朝西城杀来,诸葛亮为了安定军心,然后把城门大开,司马懿认为是诸葛亮的诡计,带兵撤退的故事。师:好,这位同学讲清楚了正文部分的内容,但是徐老师想提醒一下正文前有一个括号(板书:())。咱们把目光投向这个部分,看看他介绍了什么? 师:好,你来说。

生:括号里的内容介绍了诸葛亮在北伐中原的时候错用了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

师: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如果把这个部分的内容补充进来,咱们的故事会介绍的更完整。谁再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讲述了在马谡失街亭以后,诸葛亮利用空城计使司马懿撤退的故事。

师:你真会学习!这样一来呀,故事就介绍得非常完整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改编的。罗贯中的小说在每个章节前都有两句话概括了这个章节的内容。第九十五回前也有这么两句:第一句是“马谡拒见失街亭”,意思是马谡拒绝了谁的建议?你说!生:拒绝了王平的建议,痛失街亭的故事。

师:知识真丰富,拒绝了王平的建议,痛失街亭的故事。这后一句呀,就概括了这《空城计》的内容。那现在你们也能试着用七个字来概括本文的内容吗? 生:诸葛巧用空城计

师:“诸葛巧用空城计”几个字?七个字。(鼓掌)还有吗? 生:孔明妙用空城计

师:这一个字之差也显示你的高呀!看来咱们六一班的同学真是了不起,这么短时间就把长长的一篇课文浓缩成了七个字。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你最想知道什么呀?

生:我最想知道,诸葛亮是怎样用这个空城计的? 师:是怎样用这个空城计成功的? 生:我想知道,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为什么空城计能成功?为什么司马懿会中计?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三、研读文本,展开探究。

师:这空城计能成功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静下心来再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开始!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句子。)师:谁来说说?

生:我找的是第五自然段诸葛亮说的话。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师:你找的是诸葛亮说的这段话,(课件出示句子)对吧?司马懿是这样想的吗?(生点头)

师:何以见得?请你说!

生:在第三自然段司马懿说,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

师:(课件出示句子)这是两军主帅的话,请你们对比着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看大屏幕自由读两段话)

生:这两段话对比读,我读出来了诸葛亮把司马懿的心里猜了个透。师:哦,猜得很透。

生:我想说司马所念诸葛亮必得之。师:他们俩人物对话很相似。哪里相似?

生:我们可以看司马懿说的一句话,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

师:诸葛亮怎么说的?

生:诸葛亮说司马懿一向觉得我小心谨慎,绝不会冒险。师:这里相似,还有哪里相似?谁来补充?

生:从司马懿说的,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师:诸葛亮怎么说?

生:诸葛亮说,今天我把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

师:同学们,你们看课文的插图。司马懿在城下,诸葛亮在哪里?(生小声议论)

师:高高的城楼呀!他们的话竟然这么的相似,有意思吧!怎么读?才能表现有意思呢?你们想怎么读? 众生:分角色读。

师:谁来读司马懿的话?诸葛亮的话呢?(指名生分角色读司马懿、诸葛亮的话)

生: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

生: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师:听你们这一读呀,我也想读了。怎么个读法呢?我想来个一唱一和读。来,先来邀请一位合作者。请你试试吧!咱们先来握握手,相信我们合作一定非常愉快。你读司马懿的话,我读诸葛亮的话。你在读的时候,我会适机插话,这样就会形成一唱一和的效果。咱们试试,好不好?开始吧!

生: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师: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生: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师: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生: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师:所以很快就撤退了。

师:这样读有意思吗?来赶紧和同位试试。(生同座合作读句子,师巡视。)

师:我看这两位同学读得有滋有味。来,你们展示一下,好不好?

生1: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

生2: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生1: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生2: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生1: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生2:所以很快就撤退了。

师:好一个司马懿和诸葛亮哇!掌声鼓励。(众生鼓掌)

师:这样一读,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诸葛亮懂得司马懿的心理,知道她心里想的是什么。师:对司马懿是了如指掌。生:司马懿也很了解诸葛亮,他们是互相了解。师:这叫—— 生:(齐说)知己知彼。(师板书:知己知彼)

师:那我有些不明白了,既然是知己知彼,那这司马懿为什么又中了诸葛亮的这一计呢?你们再读这话,请你说。生:司马懿太过于谨慎了。师:哦,太过谨慎了。还有吗? 生:我觉得司马懿性格是生性多疑的。

师:有道理。这里说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你想说什么?

生:诸葛亮平常的为人都是小心谨慎的,然后给别人留下这样一个印象,这样别人就不会轻易的去攻他的城。师:这一次呢?

生:这一次看见他城门大开,没有兵挡,就会觉得里面有埋伏。他不会做冒险的事,所以不敢进去。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的意思是说,这一次诸葛亮变了。看来,他比司马懿会变通呀!(板书:知变通)难怪司马懿中了他这一计。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语言进行对比,了解了诸葛亮知己知彼知变通的特点,这是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下面我们继续探究这空城计成功还有什么原因呢?还是让我们回到这段话。同学们,你们再默读诸葛亮这段话,仅仅把城门大开,这司马懿就会怀疑城中一定有埋伏吗?要知道这司马懿也是魏国名将,身经百战呀!诸葛亮还做了哪些布置? 生:诸葛亮在实行空城计之前还实行了一点就是安定了军心。师:还做了哪些布置?

生:诸葛亮做的布置是诸葛亮下令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不许城里人随便出入,也不许人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由20个士兵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不许乱动。师:你找的是这样一个长句子。(课件出示句子)对吗?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其他同学咱们把手举起来,数一数诸葛亮到底做了几项布置。请这位女生开始朗读。

生:军心安定了。诸葛亮便下令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师:这是第一项布置。生:不许城里的人随便出入。师:第二

生:也不许大声说话。师:一起数数 师、生:三

生: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 师、生:四

生:每个城门口用20个士兵扮成老百姓的模样。师、生:五

生:拿着扫帚打扫街道 生:六

师:,如果魏兵到了也不许乱动。生:七

师:好,请坐。这城门大开只是这七项布置中的一项,太啰嗦了。七项布置少一项不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说话有理有据,请你说。

生:司马懿和诸葛亮是知己知彼,如果诸葛亮少了一计 师:对不起!你能不能结合这七项中的一项来谈谈你的想法呢?

生:如果我们把这一项去掉,不许大声说话,城里人很多说话,而且很大声,司马懿就会看出破绽。

师:好你连这都想到了,了不起!还有补充的吗?

生:如果我们把所有旗子都藏起来去掉的话,城楼上就会挂着许多旗子,那司马懿就会觉得里面有许多军队,也会有破绽。

师:看来这印证了一句话叫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旗子藏起来便不知里面的形式。还有吗?

生:从不许城里的人随便出入体会到。如果其中有一个人出入了,恰好被魏军抓到了,城里的情况就会全部暴露。

师:好,看来这七项事项项都让司马懿怀疑城中一定有埋伏,少了一项都让司马懿怀疑,就会看出破绽。来,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完整的读一读。生:(齐读)诸葛亮便下令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不许城里的人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用20个士兵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也不许乱动。师:所有布置都必须这样,难怪这句话中要连用三个—— 生:(齐说)不许

师:这么短的时间,诸葛亮考虑的如此的周全,他真是神机妙算,心思缜密呀!(板书:心思缜密)师:那现在你还想探究这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吗?再次回到这句。同学们,这有一个词,一起读。生:冒险

师:冒险可是需要勇气、胆识。文中就有多处能表现诸葛亮这过人的勇气和胆识。赶快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开始吧!(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师:请这位同学说说。

生:在这千钧一发之时,诸葛亮却表现的比往常更加镇定。我从这句话知道,将士们都已经惊慌失措,面如土色,可诸葛亮却更加镇定。师:这一对比你就看出了诸葛亮的勇气,是吧?读读这句。生:在这千钧一发之时,诸葛亮却表现的比往常更加镇定。

师:他对惊慌失措,面如土色的守城将士们说了些什么呀?谁来读读他的话。生:你们不要害怕,我早已料到……

师:非也,非也!这不是诸葛亮说的话。对不起!孩子,我不是说你读错了,如果你是诸葛亮应该怎么读呢?

生:你们不要害怕,我早已料到司马懿会孤军深入的。我不是已经派魏延率兵东下了吗?为的是堵住司马懿的后路,好狠狠的打他。我是故意留下这座空城来引诱司马懿进兵的。

师:如果你们就是这守城的将士,听了这位诸葛的话,你们心里踏实了吗? 生:踏实了。

师:有非常踏实的吗?没有,这样我读读看。

师:你们不要害怕,我早已料到司马懿会孤军深入的。我不是已经派魏延率兵东下了吗?为的是堵住司马懿的后路,好狠狠的打他。我是故意留下这座空城来引诱司马懿进兵的。哈哈!哈哈哈!我这个表演读怎么样?你们的心更加踏实了吗?来,咱们好好练练,开始。(生转变角色自由练读)师:谁来展示一下。

生:你们不要害怕,我早已料到司马懿会孤军深入的。我不是已经派魏延率兵东下了吗?为的是堵住司马懿的后路,好狠狠的打他。我是故意留下这座空城来引诱司马懿进兵的。

师:好一个气定神闲的诸葛亮呀!这一段我们还是抓住人物的对话。这一品读,一对比就感受出了诸葛亮的过人胆识。继续交流还可以从哪看出诸葛亮的勇气。

生:从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师:这句是在讲诸葛亮为什么用这空城计吧!对不对?再想想!

生:我还从前面的介绍背景看出来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就是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失掉了街亭,前面已经冒险失败了,他还继续冒险也可以体现出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师:有没有其他同学想说的,请你说!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的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那时候带的五千士兵一半的兵是粮草兵不能打仗。他们得知司马懿的大军打来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师:说得好,这数字让你感受到,不错!生:老师我跟他说的是一样的。师:谢谢!把机会给别人。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的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这样的话司马懿带领的十五万大军就可能冲进去,这样也很危险。师:还有吗?

生:还有前面的背景,这是个弹丸小城易攻难守.易攻难守说明城池是不容易守住的,很容易被攻破。十五万大军来攻说明攻这个城是很容易的。师:这时候他还在城上干什么呀? 生:他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师:好的。同学们,你们看这句。喝酒弹琴 , 在哪里喝酒弹琴? 生:(齐说)城楼 师:登上城楼危不危险? 生:危险

师:你说

生:那万一魏军攻击时死了呢?那就麻烦了。

师:一命呜呼,是这意思吗?危险!何况只把和毛大衣一披,带上丝质头巾。穿铠甲了吗?戴头盔了吗?(生小声议论)更危险呀!这么危险,为什么还要登上城楼? 生:我觉得是为了迷惑敌人。

师:你多会学习呀!还能联系后文来理解。难怪后文说到,司马懿在马背上远远望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喝酒弹琴,轻松自如,没事人一般。

师:诸葛亮冒险登上城楼紧紧是让司马懿怀疑者城中有埋伏吗?试想一下,守城的将士们看到他们的丞相登上城楼喝酒弹琴,心里会想什么呀? 生:他们会想我们的丞相都在城楼上,那么轻松自如,魏兵不值得我们去害怕。师:还有想补充的吗?

生:守城的将士还有可能想丞相一向做事小心谨慎,他坐在城楼上一定有十足的准备,他肯定不会这么冒险的。

师:诸葛亮是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在告诉将士们这里固若金汤,勿慌,勿慌!好一个诸葛亮,真是有胆识呀!(板书:好胆识)

师:所以我们不要小瞧了这些对人物正面描写的语句,他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诸葛亮的心思缜密,好胆识。

四、归纳学法,指导写话。

师:这节课,我们抓住重点句联系上文,通过三个回合的学习了解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指板书)这是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那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至今在传送。现在我们就站在历史的角度夸一夸这位奇才诸葛亮,好不好?拿出我们的评价单写下心中想说的话,开始。(生自由写话)

师:(提示指导)你可以站在不同角度,是司马懿,还是司马昭,还是蜀国的大将、士兵?简单的写

一、两句。(生继续完成写话)

师:好了,有些同学已经写完了,没有写完的咱们暂时把笔放一下。请你说说看。

生:我是从司马懿的角度看诸葛亮的。师:司马懿眼中的诸葛亮。生:我觉得他会认为诸葛亮很狡诈。师:把你写的读出来,好吗?

生:诸葛亮真是阴险,留一座空城给我,要是司马昭的话,蜀国早被灭了。生:他必得知若听我儿一句,只怕西城早已被攻破了。

师:真是个小小评论家,善哉,善哉!(鼓掌)这节课我不禁欣赏到你是位读者,而且还是个鉴赏者。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堂课我们继续探究为什么诸葛亮非要冒险用这空城计呢?并试着复述课文。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二篇:《空城计》教学设计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它有典型的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本设计以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为基础,以品评分析人物性格为重点,并体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下面给大家分享《空城计》教学设计,欢迎《空城计》教学设计1

一、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情节。

2.诸葛亮、司马懿人物形象分析,学习掌握描写方法。

二、教学方法

三步阅读教学

一、学习活动

(一)课堂引语

东汉末年,皇帝名存实亡,众多诸侯争霸天下,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离间计,曹睿中计将司马懿削职返乡。诸葛亮闻此大喜,即率35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略地,势不可当。曹睿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司马懿猜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切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十分被动。司马懿亲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2500军士,形势十分危急。诸葛亮性命如何?请看《空城计》。

(二)走进作者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代表作《三国演义》。

(三)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读不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并把它写在黑板上。

2.概括故事情节。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开端:兵临西城(大兵压境、兵临城下)

发展:孔明施计(急中生智、临危施计)

高潮:司马中计(智胜司马、巧胜司马)

结局:诸葛释计(孔明说计、孔明析计)

3.根据故事情节划分层次

(二)再读课文评价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1.诸葛亮人物形象

学习本节课文,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在文中画出有关词语和句子。

2.司马懿性格

(三)三读课文讨论交流

1.假如你是司马懿,面对这种局面,既不能上诸葛亮的当,又可以击败诸葛,你该如何巧破诸葛亮的空城计?相信你是会有办法的。

(四)想想写写我最棒

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的心理活动。

(当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看着下面黑压压的军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写出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五)课外作业:

有关诸葛亮的传奇故事非常多,请阅读《三国演义》,查找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情节记录下来,并互相交流。

二、板书设计

空城计

罗贯中

1.兵临西城

2.诸葛施计

故事情节

3.司马中计

4.孔明释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孔明“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3、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孔明“智勇”的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视频。

(过渡)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吧,在众多传奇人物中,你最佩服谁?(学生众说纷纭)【注意对学生的肯定: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很受老百姓的推崇,那就是——诸葛亮。你知道为什么诸葛亮那么受人尊敬吗?(学生回答)【对,因为诸葛亮是“忠诚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你知道他的故事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板书:空城计】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字词

司马懿(yì)旌旗(jīng)隐匿(nì)城铺(pù)妄行(wàng)擅动(shàn)鹤氅(chǎng)纶巾(guān)焚香(fén)模样(mú)麈尾(zhǔ)抚掌(fǔ)

远遁(dùn)言讫(qì)笑容可掬(jū)

把不会读的字音标在自己的文章中,然后通读课文。

2、请全班推荐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为他挑错。

(过渡)你能读懂文章吗?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蜂拥】

(过渡)司马懿领兵十五万向西城蜂拥而来,孔明却只有二千五百兵。二千五百人对十五万大军,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试想你是孔明,你会怎么做?(学生想象)孔明呢?

他摆下空城计全身而退,不损一兵,真不愧是智慧的化身!

三、孔明之智

1、孔明之智,具体体现在哪里?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回答时请用“智在,从可以看出来”的句式,并用四字短语概括。

急中生智——司马懿兵临城下,孔明想到了空城计

临危不惧、处乱不惊——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传令施计;

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为什么不能“高言大语”?为何“大开城门”?营造一种平静而紧张,隐隐有大军埋伏的氛围,引司马懿上当】

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料定司马懿对自己非常了解,自己也十分了解司马懿。【如果换成是司马昭带兵,孔明还敢用空城计吗?】

深谋远虑——“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2、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各抒己见。孔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固然让人惊叹,不过在他身上,还有值得我们钦佩的地方,那是什么?(学生回答:胆识、勇气)

孔明的胆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动作、神态】

“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外貌和动作描写体现他的镇定自若。

“笑容可掬”——从神态上看出他的沉着果敢

“笑容可掬”什么意思?【形容满脸笑容,掬,双手捧着。你能示范一下“笑容可掬”的样子吗?】孔明做出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他是对谁而笑?又为什么而笑呢?【司马懿带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孔明在危机关头摆下了空城计引司马懿中计,笑容可掬的样子是装出来给司马懿看的。】孔明的笑除了欺瞒司马懿,其实还有一层作用,你知道吗?【安抚人心,给身边的官兵信心,使他们共同配合演好这出戏。】兵临城下,危在旦夕时,其他人的反应怎样?【尽皆失色】他们会想什么?用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个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

孔明的笑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微笑,那他这时心里在想什么呢?【出示图片】(学生猜测)【老师有一段京剧唱词,它正好体现了孔明此时的心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唱词】

【板书:失色】这两者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3、(过渡)通过众官和孔明神色的对比,我们不禁为孔明的胆识倾倒。平时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除了运用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也会用到侧面衬托,除了上面所说的“众官”,还有哪个人也是?(学生:司马懿)

【出示司马懿图片】你知道的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

老谋深算——“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多疑自负——原先“笑而不信”亲自“望”过后,转为“大疑”【看到什么?为什么“大疑”?他在想什么?】不听司马昭的劝告

4、【老师找了一些司马懿的功绩,大家来看一下。出示功绩】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那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

司马懿:多疑,大意,聪明反被聪明误

孔明:临危不惧,知己知彼,知道司马懿对自己非常了解,所以出奇不意。计高一筹

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弄险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智慧和胆识,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总结

狭路相逢“智”者胜,在这一场司马懿与孔明的对决中,终因孔明的计高一筹而取得了胜利。故事在众官的“惊服”声和孔明的“拍手大笑”中落下了帷幕。但孔明聪明绝顶的形象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心中。对于智勇的化身——诸葛亮,不但我们佩服,就连他的老对手司马懿也十分佩服他。如果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三国故事,就请走进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愿同学们能在《三国演义》中体会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

五、作业(二选一)

1、作者为了突出孔明的智勇双全,不仅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还通过司马懿和众官进行侧面衬托。要求: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在你身边选取一人一个片段。

2、我们已经聆听了诸葛亮“登楼抚琴”的心声。请结合课文内容,替司马懿编写一段话来回应诸葛亮。

空城计

足智多谋衬老谋深算

孔明智深谋远虑托多疑自负司马懿

料事如神

对比

勇笑容可掬————失色众官

《空城计》教学设计3

总体构思

《空城计》节选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的第一篇小说,因为是文言白话,故事情节也相对完整,因此比较适合学生阅读。教训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在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初步掌握阅读小说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评价人物形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善于在学习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问题导入

问题一:同学们读过小说《三国演义》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或听过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谈谈你了解的故事情节和你最佩服的人物。

(此环节节目营造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

问题二:(在问题一的基础上提出。比如,一定有很多同学佩服诸葛亮,可以进一步启发:为什么佩服诸葛亮?诸葛亮有没有失误?)有没有同学了解马谡“失街亭”的故事,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影象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失街亭”的故事。

2、多媒体影象资料导入。

(教师独白)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30万大军伐魏,势不可挡.。魏国都督司马懿不与蜀军正面交锋,而准备夺取街亭要道,断蜀军粮道(播放根据电视剧《三国演义》剪辑的片段)

(教师独白)街亭丢失,蜀国十分被动,诸葛亮分拨兵马,准备退回汉中,急报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诸葛亮将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节选字小说《三国演义》的课文——《空城计》。

(问题导入应该轻松,简洁,时间不宜太长)

(二)方法指导

1、先请同学浏览《单元说明》,要求学生阅读后获取两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学生筛选信息,明确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三)初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阅读这篇课文,同学们要重点把握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下面就借助手中的工具书和课文中的注解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出来,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琴。

1、解决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字、词句。

2、概括故事情节。

(四)再读课文,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这篇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独立、完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请四个同学分别朗读暗合四个部分,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四个部分的内容。

读完后,教师纠正朗读中的失误,并就朗读问题做导向性评价。

学生概括四个阶段的内容。(教师进行点拨和指导)

(五)再读课文,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1、教师提问:小说写了哪几个人物?你喜欢哪个人物?

(要点提示:小说主要写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物。主要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兼顾司马懿)

2、你为什么喜欢诸葛亮?他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呢?

(1)引导学生回到课文,找出能体现诸葛亮性格的句子或情节。

(2)学生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要点提示:足智多谋、高瞻远瞩、沉着机警、料事如神、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有胆识、聪明、机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教师引导: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文中哪些语句和情节体现了这些特点?

(4)教师肯定: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巧施空城计,敢于弄险与他的性格上分不开的(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杰出军事家的原因)。

(5)司马懿的性格:多疑、刚愎自用,但身为魏之名将,司马懿也有其性格优越。诸葛亮认为他“深有谋略”,老谋深算。

(六)、探究拓展

问题一: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思考一下,司马懿知道中计后,会怎样想,怎么说?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性格揣摩人物的言行。最后教师介绍小说中的情节:“懿毁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同时还可视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拓展,简要介绍小说的周瑜、曹操等人物,比如可作此假设:如果上当的是周瑜,他会有何表现呢?这样可激活学生的思维)

问题二: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通过这篇小说的学习,我们对空城计有了深入的了解,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施计的是司马懿而不是诸葛亮,这场战争能成功吗?

(学习各抒己见。此环节目的是让学习再一次思考人物的言行是由人物的性格决定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空城计”作深入探究,正确看待“空城计”。明白只有诸葛亮才有此胆略,敢施“空城计”,但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实力。此环节可以借助幻灯辅助教学。)

简略介绍《三十六计》,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学习习惯。

(六)总结

1、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情况并进行反思,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总结:《三国演义》是一部成就很高的历史小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小说。擅长描写战争,《空城计》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断。希望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体会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无限魅力。

第三篇:《空城计》教学课件

选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元末明初小

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小说” 文体的知识

一、什么是小

二、小说的三要素 司马 懿简介 司 马懿 是 魏 国 的名 将,才 智多 变,文 武 双 全。虽然 为 魏 国 立下 不 少汗 马 功 劳,但是 一 心 却 想毁 灭

魏 国,建 立 自 己的 王 国,以便 统 一 三 国,建 立 新 王朝。故事背

景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

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离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

职返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35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略地,势不可当。

曹睿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反,遣人密报孔明,愿为内应,但不慎走漏风声被杀。司马懿猜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

切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

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去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

了街亭,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2500军士在西城,形势十分危

急。课文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

却。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

(1)――了解小说的情节,训练概括段落大意 第二计课时 从情节入手分

析人物(2)――透过情节,从正面和侧面看人物,学习总结人物形象 联系实

际评价历史人物 练习

1、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作为“魏之名将”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失败?

3、联系故事情节,试分析诸

葛亮、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

1、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

什么?

2、作为“魏之名将”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失败?

1、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1)孔明分拨已定()(2)孔明

乃披鹤氅()(3)莫非诸葛亮无军()

(4)众官无不骇然()

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

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的开篇词。

4、《三国演义》中“煮

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_____。“懿笑而不信”,请发挥想象,描写人物在笑时的心理活动。文中诸葛亮 “三笑”的含““

笑抚

义容掌

可而

一”

笑:

(二三

第笑笑

((3第第56

段段段))

笑”:)

“拍手大笑”:镇定自若的笑――别看你司马懿带来十万大军,我只有一座空城,但你决不敢攻进来。如释重负的笑――你司马懿果然中我的计了。成功自豪的笑――我以一座空城就吓退了司马懿,还要让他吃个败仗,你司马懿真是太傻了!小结:0000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动

(位)、、、的的。足智多谋 临危不惧 神机妙算 处乱不惊 明确多疑自负老谋深算 刚愎自用 司马懿是一个

(位)、、的的。(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

第四篇:空城计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掌握本课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准确的复述故事的内容。

3、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4、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2、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创境揭题

1、导语

师:同学们,在语文乐园

(一)中我们学习了有关三国的歇后语,老师想考考大家,我说上句,你们接下句好吗?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诸葛亮用兵——(神机妙算)。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曾经用5000弱兵就吓退了司马懿的15万大军,你们想知道这故事的详细经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空城计》。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围绕课题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主学文。

3、检查自学情况

4、小结过渡

师: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用5000弱兵吓退敌人的15万大军的,首先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三、研读课文

(一)导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自读提示

(1)读悟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当时敌我双方的力量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

(2)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诸葛亮有哪些表现?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根据提示,读思课文。

3、汇报交流,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4、小结过渡

师:通过这段的学习,我们对当时军情紧急有了了解,也知道了诸葛亮在如此紧急关头能够做到临危不惧,安定军心。同时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这种正面描写的方法和写士兵们神态来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相结合的方法。军心稳定了,下面诸葛亮又是怎样实施空城计的呢?我们来接着学习第二自然段。

(二)导学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诸葛亮是怎样实施空城计的,并圈画你感受最深的词句。也可以把你的感受和同桌交流。

2、汇报交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3、观看视频。

4、谈感受并有感情朗读。

5、小结过渡。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诸葛亮在面对强大的敌军时能稳定军心并实施空城计的部署,表现了诸葛亮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过人的胆识。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在我们平时的作文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手法。诸葛亮的空城计成功了吗?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新字生词。

2、将《空城计》讲给家人听。

3、课后读一读“三顾茅庐”、“七擒孟获”、“草船借箭”,全面了解诸葛亮。

附:板书设计

空城计

镇定

临危不惧

下令

足智多谋

喝酒弹琴

胆识过人

第五篇:《空城计》教学设计

2、空城计

课型

精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十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诸葛亮。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阅读,读悟结合,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诸葛亮,并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的处世之道。教学重点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文章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难点

诸葛亮为什么要施空城计、怎样施空城计以及施计成功的原因。教学方法

四环节循环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脉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2、简介《三国演义》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我能理清文章脉络。

三、第一循环

1、出示自学指导一

小组合作,分段认真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小组成员共同交流。5分钟后,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2、学生按指导自主学习。

3、师检查自学情况(1)给下列字注音

匿 擅 谨 慎 丞 彼 玄 擒(2)指名读词语,并理解词义

隐匿 鹤氅 谨慎 玄机 纶巾 蜂拥而来 尽皆失色 笑容可掬 神鬼莫测 抚掌而笑(3)分段读课文,主要检查能不能读正确。

四、第二循环

1、出示自学指导二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并用简洁的话把故事的大概意思说给小组成员听,8分钟后汇报,看哪一小组说得最好。

2、学生按指导自学。

3、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价并板书。

4、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第四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复述课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要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我要培养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三、第一循环

1、出示自学指导一

认真读课文,勾画描写诸葛亮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成员交流一下,8分钟后比一比谁说的最好。

2、学生按指导自主学习。

3、指名汇报自学成果,师生评价。

四、第二循环

1、小组成员讨论:诸葛亮施“空城计”为什么能够成功?3分钟后看看哪个小组说得最好。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3、小组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4、师小结。

5、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幻灯出示三国人物图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五、布置作业 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其它故事。板书设计

22、空城计

衣着:披鹤氅,戴纶巾

动作: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神态:笑容可掬、抚掌而笑

下载《空城计》  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空城计》 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空城计教学反思

    《空城计》教后记 渐暖的空气,破冰的流水,渐绿的柳枝,吐芽的苞蕾,金黄的菜花,这些春的使者,驱散了料峭的寒风,送来了温暖的气息!四月,一个万物复苏的月份,一个勃勃生机月份。四月,也是......

    《空城计》教学反思

    《空城计》教学反思 《空城计》这篇课文本身有着许多吸引同学们的地方。在这节教学后我有着很多很多的遗憾一时让自己的情绪都无法释然,更深刻的感受到了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

    空城计教学反思

    空城计教学反思 余庆县城关中学语文组 罗勇在这次的班班通教学赛课活动中,我选择了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的课文《空城计》。这篇文章堪称三国演义中的经典。也是最能体现诸葛亮......

    空城计教学反思

    空城计教学反思 余庆县城关中学语文组罗勇在这次的班班通教学赛课活动中,我选择了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的课文《空城计》。这篇文章堪称三国演义中的经典。也是最能体现诸葛亮才......

    《空城计》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9、空城计》教学设计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小学 王雪飞 设计说明: 语文学习不仅要学习语言,还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思维......

    《空城计》教学反思

    《空城计》教学反思 龙门滩中学刘宗栋 一颗紧张而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背上的沉重,肩头的压力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统统都被卸掉了。我长长地舒了口气,面对着空荡荡的教室,我心潮澎湃......

    空城计教学设计[五篇材料]

    空城计 学情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

    22_空城计__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空城计》第一课时教案 高阳路小学 杨海丽 2013年4月 22 空城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自学本课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把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