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空城计》优秀教学设计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小说,因此我首先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如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物的表现、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等。这又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古典小说,因此我把它当作一个展示原著、激发学生热情的窗口,带领学生“走进”窗口,去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品味诸葛亮这一据说是“实现传统男人价值达到顶点”的典型,从而观照自我,产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另外,这也是一篇以战争为题材的古典小说,因此我引领学生在一场战争的洗礼中,来理解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心理战”作为一种战略思想,也屡次在现代战争中运用。
课时说明
在第一课时了解背景、理清情节、复述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抓住细节(神态)描写,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
2.体会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
3.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大浪淘沙。让我们随着这曲满载历史沧桑的《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歌,重新回到汉末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三国纷争的风云岁月。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营造课堂氛围。)
提起战争,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刀光剑影、枪炮轰鸣、你死我活、血肉厮杀,而实际上,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也是智力、才能和胆识的较量。古代军事家诸葛亮用一着“空城计”向我们诠释了这一点。
(板书课题:《空城计》 罗贯中(设计成城墙形状,力求直观)。)
(二)内容呈现:速读课文。
(整体把握课文,揭示重点内容。提示:人物在不同情节的表现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其中以神态为主。)
(三)揭示内心,反思战争。
思考并讨论:
1.理解“尽皆失色”,分析众官心理。
“尽皆”,说的是官员们无一例外。“失色”,说的是面临险境,无计可施,全部吓得脸色大变。的确,相对于司马懿的15万大军来说,诸葛亮的有限军兵不堪一击,跑,跑不了,打,打不过,等死吗?
(创设情境:山雨欲来风满楼,紧急万分。)
2.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诸葛亮表现如何?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面对城内空虚的现状设“空城计”,让敌方将领以为城内有埋伏,不敢进城,使之疑中生疑,从而平安脱险。
(板书:虚者虚之,疑中生疑。)
反思:此计不成,后果如何?
明确:孔明被俘,全军覆灭。险策。
(板书:险策。)
3.当司马懿听到报告时,他笑什么?为何不信?说说他当时的心理。
志得意满的笑,成功者的笑,在他的想像中,蜀军或者仓皇逃走,或者负隅顽抗,而他的胜利,只是眨眼间的事罢了。
4.司马懿看见了什么?看过之后,他大疑,他疑的是什么?说说他此时的心理。
他看到的和他想像的相差十万八千里,孔明不走不惧,还有心弹唱,笑容可掬,无视滚滚而来的15万敌军,其中一定有诈。
稳坐城头的诸葛亮不光笑容可掬,还即兴为司马懿弹唱了一曲,大家想不想听呢?
(播放音乐《十面埋伏》,师读《空城计》唱词选段:思考与练习四。)
5.结合课文内容,特别是司马懿父子对话和释计时孔明对司马懿的评价,替司马懿写一段话来回应诸葛亮。
(小组共同创作,代表汇报,汇报中播放音乐《十面埋伏》。)
6.反思:胜负只在一念之差,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还会用空城计吗?用了还会成功吗?此次战争,蜀军平安脱险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蜀军平安脱险的关键在于诸葛亮抓住了司马懿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板书:抓住心理和性格特点。)
(四)抓住细节,归纳性格。
1.一念之差,战机尽失,这个司马懿是不是太傻了?试结合司马懿一笑一疑一答来分析一下他的性格特点。
(粘贴司马懿图像,板书:一笑一疑一答。)
太奸了,聪明反被聪明误,多疑,过于谨慎,刚愎自用,不听劝告,老谋深算……
点拨:司马懿曾因马谡的反间计而被曹睿削职回乡,后被重新启用,因此急于立功,害怕失败。司马懿精通兵法,又有实战经验,在遇见“空城计”之前打了胜仗,占了街亭,非等闲之辈。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板书:谨慎多疑,刚愎自用,老谋深算。)
2.老谋深算的,拥有15万大军的司马懿竟因城上诸葛亮的可掬一笑望风而逃。你注意了吗,文中还有两处写到了孔明的笑?说说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笑的,体会三笑的不同含义。
(粘贴孔明画像,板书:三笑。)
敌兵压境时,笑容可掬: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
敌兵撤退时,抚掌而笑: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
释计结束时,拍手大笑: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
3.通过这三次笑,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推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见仁见智,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概括:
临危不惧:“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指挥若定。
足智多谋:围绕“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了司马懿。
处乱不惊:敌军压境,他却能“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到司马懿疑心重,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获得成功。
(板书: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
(五)归纳总结,学习写法。
如此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此生动的故事情节,得缘于小说家罗贯中的如椽巨笔,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篇小说的写作手法。
(对比和细节描写是学生能够说出来的,而映衬需要点拨。)
点拨:大家知道,这篇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孔明,而其他人物在文中起到了映衬的作用。
(板书:对比映衬。)
如:用众官的“尽皆失色”衬孔明的临危不惧。
请用这种句式再举几个例子:
用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
用众官愚见衬诸葛亮高见。
用司马懿狡诈多端衬诸葛亮“计高一筹”。
……
(六)总结。
针对诸葛亮临危施的这一“空城计”,竟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后人有诗赞道:“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士人指点到今疑。”诸葛孔明人乎?神乎?神人乎?还是让我们随着《三国演义》电视剧的片尾曲回到现实社会吧。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尾曲:“暗淡了刀光剑影……”,创设氛围,生默读课文,促使感悟。)
(七)布置作业。
我们渴望和平,反对战争,但是,为了撼卫和平,有时,我们又必须投入战争,有兴趣的话,大家课下阅读《三国演义》或者《三十六计》,相信大家一定会获益匪浅。
设计说明
1.音乐容易激荡起情感的涟漪,能使学生迅速接近或投入特定的文学情境,能让课堂形成感人的氛围,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真切的、长久的共鸣。本课分别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播放了三段音乐。
2.将京剧唱词引入课堂,既生动有趣,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促进了语文与艺术的融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易激发学生的阅读想像力和写作兴趣,不落痕迹地将语文学习和了解民族艺术、将阅读与想像作文结合起来。
3.巴金说过:“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像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本节课从深层次上引导了学生正确认识战争,拓展了学生的想像空间。
4.本节课的设计,横向从整体把握到局部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纵向以情节发展为线,以人物表现为点,构筑三个教学板块,从体验战争到归纳性格到学习写法,一脉贯通。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言力求生动,板书力求形象。
第二篇:《空城计》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
19、空城计》教学设计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小学 王雪飞
设计说明:
语文学习不仅要学习语言,还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空城计》这篇课文不仅具有语言学习的价值,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而且具有思维学习的价值。诸葛亮为什么要设空城计?怎样设置空城计?空城计最后的效果如何?这一个又一个问题时刻牵动着学生的思维,考验着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因此,本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听、说、读、思的实践过程中,使语言与智慧同构共生。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发展思维,形成能力。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
3、学习作者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 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理解。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足智多谋、顾全大局的光辉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诸葛亮图片
认识他吗?对诸葛亮有什么了解?
2、我们认识诸葛亮多半来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讲的就是(点图)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故事。
3、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故事。(1)指地形图,交代故事背景(2)板题 读题
4、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施计?怎么施计?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思考提出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
1、为什么要施计?
● 师:当时的情况书上有一个词就写出来了(千钧一发)
读句子 出示句子:在这千钧一发之时,诸葛亮却表现得比往常更加镇定。理解“千钧一发”
师:当时情况怎么就让人感觉到“千钧一发”呢?看看第一自然段,找出句子来谈谈
(1)身边没大将 不会打仗
数量缺乏
攻城容易(2)“心惊胆战” 你们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将军会怎么说?士兵会怎么说?(3)危急时刻 “杀”想象气势
小结:的确,兵力的悬殊,自己的士兵六神无主,而魏兵却是气势汹汹,这真是千钧一发啊。(点红“千钧一发)齐读句子。● 师:在这千钧一发之时(板书:千钧一发),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他对惊慌失措、面如土色的守城将士们说:“你们不要害怕,我早已料到司马懿会孤军深入的,我不是已经派魏延率兵南下了吗?为的是堵住司马懿的后路,好狠狠地打他。我是故意留下这座空城来引诱司马懿进兵的。” 师:诸葛亮说了这番话后,蜀国的将士们怎么样了?(心里有了底,不再惊慌失措)师:刚才,将士们是惊慌失措,面如土色,现在心里都有了底,不再惊慌失措了?这是为什么呢?再读读诸葛亮说的话,有什么感受? 师:将士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交流
这么慌张的情况下,他还能想出这样的方法安定军心,他会用什么语气说这番话?
指名读 师:是啊,诸葛亮能在如此短暂的实践中急中生智,也是因为他面对危急情况时,如此的镇静自若。
2、怎么施计的呢?(第二自然段)师:他是这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帮学生梳理步骤)
出示句子: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鹤毛大衣一披,带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儿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师:感受到什么?(镇定 悠闲)
师:你看,15万人马兵临城下,他却如此悠闲,还喝酒弹琴,真是临危不乱啊
司马懿看到这些会怎么想? 师挑起一个问题:这些扫地的是真的老百姓吗?为什么要用士兵装扮?(真是考虑周到啊)
师:招招都是制造假象迷惑敌人,这样的布置真是巧妙啊(板书:巧妙吩咐)
请4个学生读。
3、结果怎样?
(板书:兵马撤退)
师:司马懿为什么会退兵?
出示句子: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
师:这是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看法,那诸葛亮是怎样看待司马懿的呢? 出示句子: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师:两段话对比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合作读
小结:是啊,诸葛亮比司马懿更技高一筹,抓住了司马懿的性格弱点,让司马懿中了计。
四、学生讨论拓展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
2、诸葛亮身为丞相,却将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用了空城计,如果计谋不够周密,如果部下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不那么多疑,冒险进攻,后果都将不堪设想,诸葛亮这样做是不是很冒险呢? 通过这个故事,足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用一个词来评价他吗?(板书:足智多谋)
五、复述故事
今天我们读了空城计的故事,那现在谁能够看着板书跟大家讲讲呢?
六、总结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建议大家课余时间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板书:
19、空城计
千钧一发——安定军心——巧妙吩咐——兵马撤退
足智多谋
第三篇:22_空城计__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空城计》第一课时教案
高阳路小学
杨海丽 2013年4月
空城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自学本课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懂。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赞叹之情。2 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读通、读懂课文,理清条理,复述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懂。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会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理清条理,理解空城计的起因和发展。
一、谈话导入,板题示标。
1.课前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故事,你们说这是哪部电视剧的插曲?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出示诸葛亮图片),诸葛亮历来是智慧的象征。你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呢 2.学生交流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此外还有一位可以与他媲美,就是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出示司马懿简介)
这两位三国名将曾经历过一次激烈的交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空城计》(板书:空城计)
3.生简介空城计的背景。
4.诸葛亮出师北伐魏国时,错用马谡被司马懿大军夺取战略要地街亭。诸葛亮感到大势已去,败局已定,下令撤兵。正在此时,司马懿大军又来夺取西城县,形势万分危急。
5.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1.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
2.自学本课的生字词,在不理解的词上做记号。
(提示: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认真,学得投入。)
(二)学生自学。
(三)指名交流。
师:同学们在自学中可以发现,这是一篇文言体的小说,课文中出现了很多不常见 的生字和词语,我们先来熟悉了解这些字词。1.出示生字课件,指名认读生字。2.书写生字。
3.生读课文。师:生字问题解决了,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读书的情况,谁来给大家读课文?指名朗读课文。其它同学认真听,读错的地方你来纠正。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理清情节)
师:同学们,读了本文,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具体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呢?(板书:起因 发展 高潮 结果)这篇课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1.请看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整理故事情节,同桌互相交流: 事情的开端、起因、发展、高潮分别是什么? 2.给故事的四个阶段各加一个小标题。
(一)学生自学。
(二)指名交流。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2.随机板书:
起因: 兵临城下 发展:临危施计 高潮: 司马中计 结果:孔明释计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师:故事的脉络已经清晰了,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故事的起因和发展。请看自学指导三:
合作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诸葛孔明用“空城计”的原因是什么? 2.他是怎样实施“空城计”的?
提示:用线画出相关语句,把自己的看法批注到旁边。
(一)学生自学
(二)指名交流
1.孔明用“空城计”的原因是什么?
“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蜂拥而来,是孔明身边无大将,众官尽皆失色”情况十分危机。
2.孔明是怎样实施“空城计”的?
“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用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三)综合本段内容,你觉得孔明是个怎样的人?
(1)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2)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五、总结课文
1.在这一自然段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通过对孔明语言,动作的描写,让我们见识到他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真不愧为智慧的化身!.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故事的叙述顺序,明白了诸葛亮施空城计的原因。司马懿会上当吗?空城计为什么能得以成功 呢?欲知后事如何,下节课精彩待续。
六、推荐阅读
《三国演义》中其他名篇。
板书设计:
兵临城下
临危施计 司马懿中计
诸葛亮释计
足智多谋临危不惧
第四篇:19.空城计教学设计
空城计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积累词语。(重点)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重点)
3、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 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理解。(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读顺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初步情节完整,有条理地复述课文内容(重点、难点)
3、初步感知人物特点 作业:
1、完成生字词的书写和积累
2、复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小说《三国演义》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或听过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谈谈你了解的故事情节和你最佩服的人物。
为什么佩服诸葛亮?诸葛亮有没有失误?有没有同学了解马谡“失街亭”的故事,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
(教师独白)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30万大军伐魏,势不可挡.。魏国都督司马懿不与蜀军正面交锋,而准备夺取街亭要道,断蜀军粮道。街亭丢失,蜀国十分被动,诸葛亮分拨兵马,准备退回汉中,急报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诸葛亮将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节选字小说《三国演义》的课文——《空城计》。
二、自由读文,扫清字词障碍,1、生字:“帚、丞”字音;“谨、慎、卸”字形
2、书写生字
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自由读文;指名4人读文
2、简单介绍小说的结构特点: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3、那么此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怎样呢?
4、请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说——简单并且条理清楚地复述训练
(重点夯实故事开端与发展中的几个要点:开端(实力对比);发展(三个不许与他的喝酒弹琴))
四、小结
仅仅了解了故事情节,这个故事听的过瘾吗?
当我们将人物、事件由文字变成画面,仿佛在头脑中放电影的时候,故事就格外有意思了。下节课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深入的学习课文,看看是不是更有意思。课下可自主阅读《三国演义》相关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深入读文,感知人物形象(重点)
2、尝试合理想象创造性复述课文(难点)
3、对人物和故事有自己的评判,通过人物的代换,理解智慧和勇气的内涵 作业:
1、较具体地复述课文,讲故事
2、讨论并简单归纳自己的观点及理由,写一段话。教学过程:
一、导入
指名简单复述课文,回忆文章主要内容。
二、小说写了哪几个人物?你喜欢哪个人物?
(一)你为什么喜欢诸葛亮?他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呢?(足智多谋、考虑周到、聪明机智、沉着冷静)
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文中哪些语句和情节体现了这些特点? 引导学生回到课文,找出能体现诸葛亮性格的句子或情节。
守城将士们说:“你们不要害怕,我早已料到司马懿会孤军深入的,我不是已经派魏延率兵下了吗?为的是堵住司马懿的后路,好狠狠地打他。我是故意留下这座空城来引诱司马懿进兵的。”
(1)学生自主汇报。
(2)惊慌失措、面如土色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谁?(守城的将士们)而诸葛亮却是?(比往常更加镇定)
(3)谁来读读诸葛亮对守城将士们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诸葛亮说的话是真的吗?他这样做是为了?(稳定军心)(4)指导个性化朗读。师评价。
总结:在安定了军心后,他又做了些什么?点读2自然段。(布置城门)
句子二:诸葛亮坐在城楼之上,满面笑容,喝酒弹琴,轻松自如,没事人一般。(1)学生自述观点。
(2)这里你最佩服诸葛亮的什么方面?(镇定自若)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轻松自如、没事人一般)
(3)设置情景朗读:司马懿的15万人马即将攻城之时,诸葛亮心理忐忑吗?他…… 如果计谋被识破,他们将面临城破,活活被擒的命运。诸葛亮知道吗?他仍然……
这就是一代大将的风采,面对这样危急的关头依然镇定自若。
(4)小结:诸葛亮的计谋成功了没有,请大家接着往下读。诸葛亮还有什么值得我们佩服的地方?(知己知彼,知道司马懿对他非常了解,知道他平时不会随意冒险。)
句子三:诸葛亮见司马懿的兵马撤退了,心中好像卸下了千斤石块,不禁拍手大笑起来。(1)学生自主汇报。
(2)对比上句,体会两处“笑“一样吗?(不一样,前者是为了计谋而假装出来的笑容,而此时是在心头卸下千斤巨石的笑容。)(3)齐读该句子。
句子四:
这些句子都是从正面来写诸葛亮,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还从哪里能体会到他的智慧呢? 从军士和司马懿的描写来表现——这叫侧面描写——读好
(二)司马懿也是一个关键人物。他的性格如何,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读文大胆表达,教师指导:观点+理由 地表述。
三、小组排演课本剧,练习创造性复述。
通过深入人物内心,我们发现,这个故事这些人物在我们的头脑中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剧,可以有合理的扩充。小组表演 评价表演
可以结合自己的表演感受,借鉴他人的好的发挥,尝试在上节课说明白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说得生动形象。
四、拓展并总结
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通过这篇小说的学习,我们对空城计有了深入的了解,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施计的是司马懿而不是诸葛亮,这场战争能成功吗?(学生各抒己见。此环节目的是让学习再一次思考人物的言行是由人物的性格决定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空城计”作深入探究,正确看待“空城计”。明白只有诸葛亮才有此胆略,敢施“空城计”,但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实力。)
总结:《三国演义》是一部成就很高的历史小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小说。擅长描写战争,《空城计》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断。希望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体会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无限魅力。
第五篇:空城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词语,你们表演,好吗?学生精神抖擞的说“好“。课件出示“会心一笑、捧腹大笑、抚掌而笑、哭笑不得、回眸一笑”最后我说:“总之,笑比哭好,你们要记住在生活中,如果你笑世界陪你笑,如果你哭那就自己一个去哭吧!所以你是愿意笑对每一天还是哭对每一天呢?好,上课!”整节课,学生精神饱满,主动性高!!
二、细读理解
(一)默读课文,“你觉得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那些语句看出来的,边思考边勾画。”班内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1、可从语言、动作谈体会
(1)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用二十个老兵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不要惊慌失措。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讲究的鹤毛大衣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登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细节描写-----镇定自若)
(2)满脸笑容,喝酒弹琴,轻松自得,没事人一般。神态动作描写(沉着冷静、镇定自若-----有胆有谋)
(二)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向诸葛亮学习什么,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三)你还知道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吗?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多读书爱读书的习惯。
(四)学生谈收获。希望学生善于组织语言总结。
这篇文章的教学,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读,如:教师范读、学生大声读、默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自由读。这样学生读文章时不觉枯燥,爱读善读。
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和空城计成功的原因。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内容学生基本能读懂,但真正能理解诸葛亮摆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并不容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习重点段落,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为了对课文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我下载了一个关于《空城计》司马懿退兵的视频,意在让学生能通过直观的形象情境,让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和角色之中,理解课文内容。如在理解司马懿的性格特征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诸葛亮在笑容中施计,在笑声中取胜,但诸葛亮的取胜还取决于一个人,他是谁啊?马上学生回答说司马懿,为什么说取决于司马懿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因为他没有直接攻打进去,反而中计啦!”“哦!是这么回事,我听出来了,假如此时领兵的是你,当眼前看到西城这样一幅景象时,你是选择进还是选择退呢?别忙着告诉我,你们先和同桌讨论讨论。”于是学生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在汇报时,有的选择了进,也有选择了退兵,还有的选择先去探个虚实在攻打进去…….都得到了我的肯定。借此机会,我说司马懿究竟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来看段录像(播放录像)。此时有的学生边看边笑了起来,我趁机问,你们笑什么啊?(因为司马懿中计了)是啊,不光我们在笑他,连诸葛亮也在抚掌而笑啊。紧接着介绍司马懿的有关资料,最后请同学们想想司马懿退兵是草率之举还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司马懿退兵的理由?就这样让学生来感受司马懿谨慎多疑,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认识到司马懿这一人物能反衬出诸葛亮的计谋高人一筹,我也带着学生深入体会了。当我问道:“看到这撤退的兵你有什么感想?”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我认为司马懿应该改叫司马疑!”“司马懿还不如他的儿子司马昭呢!”“如果诸葛亮碰见的是司马昭那就惨啦!”“司马懿应该派一小队人马先去探个虚实的,这样退兵太可惜了。”这时,学生完全沉浸到故事中去了,都在积极思考,这是个多好的教育契机,我却匆匆总结几句,草草收场,因为我后面还设计了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分组朗读或表演,我怕在这个问题上纠结完不成下面的任务。如果我当时能抓住机会,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司马懿为什么会撤兵,然后总结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最后抛出问题“司马懿真的不如他儿子,是魏国用人不当?”激发学生课后去阅读《三国演义》,自己去钻研,去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这样,不仅对课文做了总结,也是对文本的一个延伸。
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
1、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朝西城打来。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五千兵有一半是运送粮草的,不能打仗,听说司马懿的兵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如何是好。
2、司马懿生性多疑。
对比
人数的对比敌我力量的悬殊 认识反衬
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
怎样摆空城计?
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能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用二十个老兵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不要惊慌失措。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讲究的鹤毛大衣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登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诸葛亮为什么敢用空城计?
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绝不敢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地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我才用这个办法的。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代表着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生动地讲述了三国时期谋士们斗智、猛将们斗勇的故事,一个个的英雄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今天就让我们走入《空城计》,感受一段紧张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领略一下文中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二、细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