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空城计》教学设计(王剑)
语文七上《空城计》教学设计(王剑)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
学生在课前己利用阅览课及课余时间借阅《三国演义》,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又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识。初一学生具有好肿、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
根据新鉴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 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凯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 “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 “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二)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翻的看法。
(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空城汁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第二篇:《空城计》教学设计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它有典型的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本设计以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为基础,以品评分析人物性格为重点,并体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下面给大家分享《空城计》教学设计,欢迎《空城计》教学设计1
一、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情节。
2.诸葛亮、司马懿人物形象分析,学习掌握描写方法。
二、教学方法
三步阅读教学
一、学习活动
(一)课堂引语
东汉末年,皇帝名存实亡,众多诸侯争霸天下,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离间计,曹睿中计将司马懿削职返乡。诸葛亮闻此大喜,即率35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略地,势不可当。曹睿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司马懿猜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切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十分被动。司马懿亲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2500军士,形势十分危急。诸葛亮性命如何?请看《空城计》。
(二)走进作者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代表作《三国演义》。
(三)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读不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并把它写在黑板上。
2.概括故事情节。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开端:兵临西城(大兵压境、兵临城下)
发展:孔明施计(急中生智、临危施计)
高潮:司马中计(智胜司马、巧胜司马)
结局:诸葛释计(孔明说计、孔明析计)
3.根据故事情节划分层次
(二)再读课文评价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1.诸葛亮人物形象
学习本节课文,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在文中画出有关词语和句子。
2.司马懿性格
(三)三读课文讨论交流
1.假如你是司马懿,面对这种局面,既不能上诸葛亮的当,又可以击败诸葛,你该如何巧破诸葛亮的空城计?相信你是会有办法的。
(四)想想写写我最棒
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的心理活动。
(当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看着下面黑压压的军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写出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五)课外作业:
有关诸葛亮的传奇故事非常多,请阅读《三国演义》,查找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情节记录下来,并互相交流。
二、板书设计
空城计
罗贯中
1.兵临西城
2.诸葛施计
故事情节
3.司马中计
4.孔明释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孔明“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3、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孔明“智勇”的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视频。
(过渡)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吧,在众多传奇人物中,你最佩服谁?(学生众说纷纭)【注意对学生的肯定: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很受老百姓的推崇,那就是——诸葛亮。你知道为什么诸葛亮那么受人尊敬吗?(学生回答)【对,因为诸葛亮是“忠诚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你知道他的故事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板书:空城计】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字词
司马懿(yì)旌旗(jīng)隐匿(nì)城铺(pù)妄行(wàng)擅动(shàn)鹤氅(chǎng)纶巾(guān)焚香(fén)模样(mú)麈尾(zhǔ)抚掌(fǔ)
远遁(dùn)言讫(qì)笑容可掬(jū)
把不会读的字音标在自己的文章中,然后通读课文。
2、请全班推荐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为他挑错。
(过渡)你能读懂文章吗?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蜂拥】
(过渡)司马懿领兵十五万向西城蜂拥而来,孔明却只有二千五百兵。二千五百人对十五万大军,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试想你是孔明,你会怎么做?(学生想象)孔明呢?
他摆下空城计全身而退,不损一兵,真不愧是智慧的化身!
三、孔明之智
1、孔明之智,具体体现在哪里?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回答时请用“智在,从可以看出来”的句式,并用四字短语概括。
急中生智——司马懿兵临城下,孔明想到了空城计
临危不惧、处乱不惊——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传令施计;
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为什么不能“高言大语”?为何“大开城门”?营造一种平静而紧张,隐隐有大军埋伏的氛围,引司马懿上当】
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料定司马懿对自己非常了解,自己也十分了解司马懿。【如果换成是司马昭带兵,孔明还敢用空城计吗?】
深谋远虑——“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2、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各抒己见。孔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固然让人惊叹,不过在他身上,还有值得我们钦佩的地方,那是什么?(学生回答:胆识、勇气)
孔明的胆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动作、神态】
“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外貌和动作描写体现他的镇定自若。
“笑容可掬”——从神态上看出他的沉着果敢
“笑容可掬”什么意思?【形容满脸笑容,掬,双手捧着。你能示范一下“笑容可掬”的样子吗?】孔明做出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他是对谁而笑?又为什么而笑呢?【司马懿带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孔明在危机关头摆下了空城计引司马懿中计,笑容可掬的样子是装出来给司马懿看的。】孔明的笑除了欺瞒司马懿,其实还有一层作用,你知道吗?【安抚人心,给身边的官兵信心,使他们共同配合演好这出戏。】兵临城下,危在旦夕时,其他人的反应怎样?【尽皆失色】他们会想什么?用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个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
孔明的笑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微笑,那他这时心里在想什么呢?【出示图片】(学生猜测)【老师有一段京剧唱词,它正好体现了孔明此时的心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唱词】
【板书:失色】这两者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3、(过渡)通过众官和孔明神色的对比,我们不禁为孔明的胆识倾倒。平时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除了运用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也会用到侧面衬托,除了上面所说的“众官”,还有哪个人也是?(学生:司马懿)
【出示司马懿图片】你知道的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
老谋深算——“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多疑自负——原先“笑而不信”亲自“望”过后,转为“大疑”【看到什么?为什么“大疑”?他在想什么?】不听司马昭的劝告
4、【老师找了一些司马懿的功绩,大家来看一下。出示功绩】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那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
司马懿:多疑,大意,聪明反被聪明误
孔明:临危不惧,知己知彼,知道司马懿对自己非常了解,所以出奇不意。计高一筹
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弄险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智慧和胆识,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总结
狭路相逢“智”者胜,在这一场司马懿与孔明的对决中,终因孔明的计高一筹而取得了胜利。故事在众官的“惊服”声和孔明的“拍手大笑”中落下了帷幕。但孔明聪明绝顶的形象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心中。对于智勇的化身——诸葛亮,不但我们佩服,就连他的老对手司马懿也十分佩服他。如果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三国故事,就请走进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愿同学们能在《三国演义》中体会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
五、作业(二选一)
1、作者为了突出孔明的智勇双全,不仅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还通过司马懿和众官进行侧面衬托。要求: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在你身边选取一人一个片段。
2、我们已经聆听了诸葛亮“登楼抚琴”的心声。请结合课文内容,替司马懿编写一段话来回应诸葛亮。
空城计
足智多谋衬老谋深算
孔明智深谋远虑托多疑自负司马懿
料事如神
对比
勇笑容可掬————失色众官
《空城计》教学设计3总体构思
《空城计》节选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的第一篇小说,因为是文言白话,故事情节也相对完整,因此比较适合学生阅读。教训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在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初步掌握阅读小说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评价人物形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善于在学习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问题导入
问题一:同学们读过小说《三国演义》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或听过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谈谈你了解的故事情节和你最佩服的人物。
(此环节节目营造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
问题二:(在问题一的基础上提出。比如,一定有很多同学佩服诸葛亮,可以进一步启发:为什么佩服诸葛亮?诸葛亮有没有失误?)有没有同学了解马谡“失街亭”的故事,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影象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失街亭”的故事。
2、多媒体影象资料导入。
(教师独白)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30万大军伐魏,势不可挡.。魏国都督司马懿不与蜀军正面交锋,而准备夺取街亭要道,断蜀军粮道(播放根据电视剧《三国演义》剪辑的片段)
(教师独白)街亭丢失,蜀国十分被动,诸葛亮分拨兵马,准备退回汉中,急报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诸葛亮将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节选字小说《三国演义》的课文——《空城计》。
(问题导入应该轻松,简洁,时间不宜太长)
(二)方法指导
1、先请同学浏览《单元说明》,要求学生阅读后获取两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学生筛选信息,明确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三)初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阅读这篇课文,同学们要重点把握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下面就借助手中的工具书和课文中的注解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出来,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琴。
1、解决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字、词句。
2、概括故事情节。
(四)再读课文,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这篇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独立、完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请四个同学分别朗读暗合四个部分,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四个部分的内容。
读完后,教师纠正朗读中的失误,并就朗读问题做导向性评价。
学生概括四个阶段的内容。(教师进行点拨和指导)
(五)再读课文,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1、教师提问:小说写了哪几个人物?你喜欢哪个人物?
(要点提示:小说主要写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物。主要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兼顾司马懿)
2、你为什么喜欢诸葛亮?他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呢?
(1)引导学生回到课文,找出能体现诸葛亮性格的句子或情节。
(2)学生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要点提示:足智多谋、高瞻远瞩、沉着机警、料事如神、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有胆识、聪明、机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教师引导: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文中哪些语句和情节体现了这些特点?
(4)教师肯定: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巧施空城计,敢于弄险与他的性格上分不开的(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杰出军事家的原因)。
(5)司马懿的性格:多疑、刚愎自用,但身为魏之名将,司马懿也有其性格优越。诸葛亮认为他“深有谋略”,老谋深算。
(六)、探究拓展
问题一: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思考一下,司马懿知道中计后,会怎样想,怎么说?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性格揣摩人物的言行。最后教师介绍小说中的情节:“懿毁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同时还可视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拓展,简要介绍小说的周瑜、曹操等人物,比如可作此假设:如果上当的是周瑜,他会有何表现呢?这样可激活学生的思维)
问题二: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通过这篇小说的学习,我们对空城计有了深入的了解,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施计的是司马懿而不是诸葛亮,这场战争能成功吗?
(学习各抒己见。此环节目的是让学习再一次思考人物的言行是由人物的性格决定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空城计”作深入探究,正确看待“空城计”。明白只有诸葛亮才有此胆略,敢施“空城计”,但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实力。此环节可以借助幻灯辅助教学。)
简略介绍《三十六计》,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学习习惯。
(六)总结
1、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情况并进行反思,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总结:《三国演义》是一部成就很高的历史小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小说。擅长描写战争,《空城计》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断。希望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体会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无限魅力。
第三篇:空城计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掌握本课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准确的复述故事的内容。
3、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4、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2、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创境揭题
1、导语
师:同学们,在语文乐园
(一)中我们学习了有关三国的歇后语,老师想考考大家,我说上句,你们接下句好吗?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诸葛亮用兵——(神机妙算)。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曾经用5000弱兵就吓退了司马懿的15万大军,你们想知道这故事的详细经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空城计》。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围绕课题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主学文。
3、检查自学情况
4、小结过渡
师: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用5000弱兵吓退敌人的15万大军的,首先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三、研读课文
(一)导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自读提示
(1)读悟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当时敌我双方的力量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
(2)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诸葛亮有哪些表现?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根据提示,读思课文。
3、汇报交流,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4、小结过渡
师:通过这段的学习,我们对当时军情紧急有了了解,也知道了诸葛亮在如此紧急关头能够做到临危不惧,安定军心。同时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这种正面描写的方法和写士兵们神态来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相结合的方法。军心稳定了,下面诸葛亮又是怎样实施空城计的呢?我们来接着学习第二自然段。
(二)导学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诸葛亮是怎样实施空城计的,并圈画你感受最深的词句。也可以把你的感受和同桌交流。
2、汇报交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3、观看视频。
4、谈感受并有感情朗读。
5、小结过渡。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诸葛亮在面对强大的敌军时能稳定军心并实施空城计的部署,表现了诸葛亮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过人的胆识。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在我们平时的作文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手法。诸葛亮的空城计成功了吗?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新字生词。
2、将《空城计》讲给家人听。
3、课后读一读“三顾茅庐”、“七擒孟获”、“草船借箭”,全面了解诸葛亮。
附:板书设计
空城计
镇定
临危不惧
下令
足智多谋
喝酒弹琴
胆识过人
第四篇:《空城计》教学设计
2、空城计
课型
精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十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诸葛亮。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阅读,读悟结合,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诸葛亮,并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的处世之道。教学重点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文章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难点
诸葛亮为什么要施空城计、怎样施空城计以及施计成功的原因。教学方法
四环节循环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脉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2、简介《三国演义》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我能理清文章脉络。
三、第一循环
1、出示自学指导一
小组合作,分段认真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小组成员共同交流。5分钟后,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2、学生按指导自主学习。
3、师检查自学情况(1)给下列字注音
匿 擅 谨 慎 丞 彼 玄 擒(2)指名读词语,并理解词义
隐匿 鹤氅 谨慎 玄机 纶巾 蜂拥而来 尽皆失色 笑容可掬 神鬼莫测 抚掌而笑(3)分段读课文,主要检查能不能读正确。
四、第二循环
1、出示自学指导二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并用简洁的话把故事的大概意思说给小组成员听,8分钟后汇报,看哪一小组说得最好。
2、学生按指导自学。
3、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价并板书。
4、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第四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复述课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要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我要培养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三、第一循环
1、出示自学指导一
认真读课文,勾画描写诸葛亮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成员交流一下,8分钟后比一比谁说的最好。
2、学生按指导自主学习。
3、指名汇报自学成果,师生评价。
四、第二循环
1、小组成员讨论:诸葛亮施“空城计”为什么能够成功?3分钟后看看哪个小组说得最好。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3、小组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4、师小结。
5、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幻灯出示三国人物图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五、布置作业 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其它故事。板书设计
22、空城计
衣着:披鹤氅,戴纶巾
动作: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神态:笑容可掬、抚掌而笑
第五篇:《空城计》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
19、空城计》教学设计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小学 王雪飞
设计说明:
语文学习不仅要学习语言,还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空城计》这篇课文不仅具有语言学习的价值,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而且具有思维学习的价值。诸葛亮为什么要设空城计?怎样设置空城计?空城计最后的效果如何?这一个又一个问题时刻牵动着学生的思维,考验着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因此,本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听、说、读、思的实践过程中,使语言与智慧同构共生。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发展思维,形成能力。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
3、学习作者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 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理解。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足智多谋、顾全大局的光辉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诸葛亮图片
认识他吗?对诸葛亮有什么了解?
2、我们认识诸葛亮多半来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讲的就是(点图)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故事。
3、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故事。(1)指地形图,交代故事背景(2)板题 读题
4、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施计?怎么施计?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思考提出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
1、为什么要施计?
● 师:当时的情况书上有一个词就写出来了(千钧一发)
读句子 出示句子:在这千钧一发之时,诸葛亮却表现得比往常更加镇定。理解“千钧一发”
师:当时情况怎么就让人感觉到“千钧一发”呢?看看第一自然段,找出句子来谈谈
(1)身边没大将 不会打仗
数量缺乏
攻城容易(2)“心惊胆战” 你们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将军会怎么说?士兵会怎么说?(3)危急时刻 “杀”想象气势
小结:的确,兵力的悬殊,自己的士兵六神无主,而魏兵却是气势汹汹,这真是千钧一发啊。(点红“千钧一发)齐读句子。● 师:在这千钧一发之时(板书:千钧一发),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他对惊慌失措、面如土色的守城将士们说:“你们不要害怕,我早已料到司马懿会孤军深入的,我不是已经派魏延率兵南下了吗?为的是堵住司马懿的后路,好狠狠地打他。我是故意留下这座空城来引诱司马懿进兵的。” 师:诸葛亮说了这番话后,蜀国的将士们怎么样了?(心里有了底,不再惊慌失措)师:刚才,将士们是惊慌失措,面如土色,现在心里都有了底,不再惊慌失措了?这是为什么呢?再读读诸葛亮说的话,有什么感受? 师:将士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交流
这么慌张的情况下,他还能想出这样的方法安定军心,他会用什么语气说这番话?
指名读 师:是啊,诸葛亮能在如此短暂的实践中急中生智,也是因为他面对危急情况时,如此的镇静自若。
2、怎么施计的呢?(第二自然段)师:他是这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帮学生梳理步骤)
出示句子: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鹤毛大衣一披,带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儿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师:感受到什么?(镇定 悠闲)
师:你看,15万人马兵临城下,他却如此悠闲,还喝酒弹琴,真是临危不乱啊
司马懿看到这些会怎么想? 师挑起一个问题:这些扫地的是真的老百姓吗?为什么要用士兵装扮?(真是考虑周到啊)
师:招招都是制造假象迷惑敌人,这样的布置真是巧妙啊(板书:巧妙吩咐)
请4个学生读。
3、结果怎样?
(板书:兵马撤退)
师:司马懿为什么会退兵?
出示句子: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
师:这是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看法,那诸葛亮是怎样看待司马懿的呢? 出示句子: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师:两段话对比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合作读
小结:是啊,诸葛亮比司马懿更技高一筹,抓住了司马懿的性格弱点,让司马懿中了计。
四、学生讨论拓展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
2、诸葛亮身为丞相,却将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用了空城计,如果计谋不够周密,如果部下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不那么多疑,冒险进攻,后果都将不堪设想,诸葛亮这样做是不是很冒险呢? 通过这个故事,足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用一个词来评价他吗?(板书:足智多谋)
五、复述故事
今天我们读了空城计的故事,那现在谁能够看着板书跟大家讲讲呢?
六、总结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建议大家课余时间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板书:
19、空城计
千钧一发——安定军心——巧妙吩咐——兵马撤退
足智多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