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王剑)
八上《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王剑)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3.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4.预习要求。
(l)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看预习提示,查字典,给加点字词注音,读课本上的注释。
(3)鼓励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第 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
根据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
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en、相间jia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
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也可由教师提出)
1、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2、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3、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
4、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5、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6、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五)1、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
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
大处讲究:布局(3段)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
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
课上做练习一,填写结构图表。
2、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3、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
2.笔答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
(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习二的作业完成情况,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重点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l)准确
结合练习三,辨析: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
(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作用。(投影显示)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等。
教师: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本文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从而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五)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两个学习重点,从而获得知识和美感。
(六)布置作业:
第二篇:《空城计》教学设计(王剑)
语文七上《空城计》教学设计(王剑)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
学生在课前己利用阅览课及课余时间借阅《三国演义》,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又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识。初一学生具有好肿、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
根据新鉴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 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凯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 “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 “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二)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翻的看法。
(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空城汁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第三篇:苏州园林 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一、导入语:
同学们好,预习了苏州园林,不知道大家对苏州园林了解多少,为了看看同学们对苏州的了解程度,我们先来对对联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全国园林之全豹。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这三个对联中第一联盛赞了苏州园林的美丽,二、三联称赞了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苏州园林为什么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感受她的魅力。学习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
2.体会文章的结构美,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谋篇布局的方法。3.揣摩,领会文章的语言美,通过阅读赏析,学习遣词造句。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谋篇布局的方法。学习难点: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
二、阅读识美 跟叶圣陶学鉴赏和谋篇布局
1、请同学们用心聆听老师泛读,走进苏州园林。在第一段中找出与上面对联意思相同的词语。标本
2、苏州园林之所以能成为园林的标本,是因为苏州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共同点就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重读务必、无论、总是,起强调作用,强调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的效果。)3.为了说明苏州园林“务必使......完美的图画”的特征,作者是怎样展开说明,安排全文结构的呢? 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表现苏州园林的美呢? 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从哪几方面下了功夫?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排比句读出高低起伏,读苏州园林像散步,慢一点。)
4、文章正是围绕这一段来谋篇布局的。文章的行文脉络可以从文章段落中筛选中心句或关键句来进行分析归纳,请找出对应四个“讲究”的关键句子,在阅读中勾画出来关键词句来。第3段:亭台轩榭布局不对称 第4段:假山池沼配合有艺术 第5段:树木栽种修剪有画意 第6段:花墙廊子有层次
5、同学们刚才抓住了3到6自然段的中心句,初步梳理了文章的行文脉络,我们会发现文章的行文顺序就是先总说再分说,在分说时始终围绕苏州园林的总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来加以介绍说明。那么,文章七至九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这些段落,提炼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第7段:角落重修饰
第8段:门窗重图案
第9段:色彩重配合
6、同学们能够抓住关键句子进行概括,很好。那么,7—9自然段与3-6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属于什么关系呢?能否先写七至九自然段再写四到六自然段呢? 生:7—9自然段与3-6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属于并列关系,但是,它们之间是有主次之分的3-6段是主要方面,而7—9段是次要方面,不能颠倒顺序来写。小结:叶圣陶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本文结构严谨,抓住“图画美”,用“总分”的结构,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写,脉络清晰可见。
7、学到了谋篇布局的方法,我们再来学点鉴赏园林的方法。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从文中领会到了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呢?
我认为园林在色彩的选择上应该与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能给人一种恬静淡雅的舒适感。第5段:“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我从这里读出了美的园林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应该在每个季节都让人感受到活力。
我觉得园林中的建筑物应当不要对称,园林应该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不要像故宫那样整齐划一,应该是错落有致的要有一种自然的感觉。这是文中提到的“图案画”和“美术画”的区别。一座好的园林还要有个性,不要像我们现在的一些旅游景点一样,搞很多雷同的东西。文中第四段说“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
......跟着叶老学了谋篇布局、鉴赏园林的方法,我们再来跟着语言大师学点语言功夫。
三、精读品味,跟语言大师学语言 1.言简义丰话“结尾”
《苏州园林》的结尾只有一句话:“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有同学提出,相对于点明苏州园林重要地位的开头和突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主体部分,结尾未免简单了点,仓促了点。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那如果换成你来写结尾,你会怎么写?
“这就是景色如画,堪称各地园林标本的苏州园林。”不但点了题,还和开头相呼应了。
“苏州园林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巧构思和匠师们的聪明智慧,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值得我们珍视欣赏。”把主题概括了出来。
“别具特色的苏州园林如一幅水墨画清新雅丽,代表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朋友们,还是实地一游吧,您的感受会更深刻。结尾颇有“导游词”的意味。”
师:我发现你们几个的结尾,修饰性的词语多了,还用上了比喻的修辞,确实比原文语言“生动”了不少。同学们很有创作热情,而叶老,却“草草”结尾难道叶老对苏州园林的“爱”,真比我们少了几分不成?
应该不会吧。叶圣陶是江苏苏州人,作者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可见,作者是非常推崇苏州园林的。作者介绍苏州园林时,围绕着它“图画美”的特点,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苏州园林的褒扬和赞美。景美如画的家乡园林,作者没有理由不爱!那如此看来,作者惜墨如金的背后,定是另有原因!PPT:
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内容还没有看到怎么能写序文呢?好在叶圣陶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有名的园林他都熟悉。序文写好后,不知何故摄影集未出版。后来此文被《百科知识》杂志社要去,发表在了第4期上,删去了说明文章是为将要出版的摄影集做序文的最后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删去了第一段;原先的题目“拙政诸园寄深眷——苏州园林”改为了“苏州园林”;编者做了一条注解,可惜没有说明这是一本摄影集的序文。
小结:看完这段资料,同学们如何理解本文的结尾?作者的写作意图决定了写作 的内容。原来这是给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文。课文的结尾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让读者自己去摄影集中饱览苏州园林之美,所以才说“不再多写了”。这样的结尾言简义丰,留给读者回味和想象的空间。
同学们,《苏州园林》的结尾短短一句话,言简义丰:有对读者的引领,有对苏州园林的赞美,更有作者身为苏州人的自豪。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共同感受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2、咬文嚼字品词语
叶圣陶被人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说明文《苏州园林》的结尾,更体现了叶老用语朴素精炼的特点。大家再读读品品。哪些词还很有味道?
“当然”一词用得好,表肯定的语气,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是公认的,毫无疑问的。写出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热爱和作为苏州人的自豪感。
“不止”说明苏州园林的美好之处还有很多,写都写不完。这个词写出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美之情,流露出作者的自豪感。.......隔而未隔,界而未界......本来墙是起隔断作用的,但因为墙上有花窗,能够透过花窗看到墙那边的景致,就形成了“隔而未隔”;本来廊子是起分隔景物的作用,但因为廊子大多是两边是无所依傍的,即“界而未界”,使本来隔开的景物融为一体了,使景致更深了。④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叶圣陶语言美是因为:
有准确严谨的表达力 有典雅端庄的文言范 有生动形象的音韵美 有过目不忘的画面感 有真挚热爱的情感美
因为叶老热爱家乡,有一种自豪感,从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文字才这样动人。我们写作时,也要用手中的笔抒心中的情,让我们的语言文字灵动起来。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苏州园林旅游公司正在招募导游,为了体现大家的导游能力,请围绕苏州园林的一个景点或某个特点,撰写导游词。课堂小结:
林语堂说:“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在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我想这也许是对苏州园林最好的诠释吧!
五、板书设计: 总
分 —— 主 →次
总
第四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学法指导
1、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牢记文学常识,学会运用。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语句,自主进行批注解释。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自主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
4、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答疑解惑。●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以下题目,由小组长检查批阅。)
1、搜集整理有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
2、给重点字注音并解释重要词语。
轩榭()池沼()邱壑()模()样
重峦叠嶂()相间()嶙峋()庸俗()镂()空 蔷薇()鉴赏 因地制宜 斟酌 重峦叠嶂:
3、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三、合作探究(先独立思考,再在组内对学,对学解决不了的组内或组间群学。)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2.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用“ ”画出本文中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并结合一二处实例说说其作用。
四、拓展延伸
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如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等)
五、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轩榭()叠嶂()镂空()斟酌(相间()模样()对称()庸俗(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4个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鉴赏 映衬 因地治宜 自出新裁
曼延 鳞峋 别具匠心 称心满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属性?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太平街学校
苏
建
芳
第五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课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得到美的享受,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对指导学生写作、陶冶学生的情感大有稗益 学情分析
首先,这是初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等,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其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课文、分析品味语言、鉴赏美的能力,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激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说明文的要素,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结构、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初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本文特点,探究美,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把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整体特点和本文的结 构、顺序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品味准确、简洁、生动的说明 语言 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3、问答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更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结合图片,导入课文《苏州园林》并板书课题.二、简介作家作品
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另著有小 说《隔 膜》、《线 下》、,散 文 集 《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 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三、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熟读课文,积累生字新词
2、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
3、探究文章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
四、大声朗读课文,积累生字新词 1.给下列红体字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池沼()相间()着眼(2解释下列词语 ⑴鉴赏: ⑵因地制宜: ⑶映衬: ⑷重峦叠嶂 ⑸阅历: ⑹雷同: ⑺景致: ⑻别具匠心: ⑼斟酌:
五、自主学习
以导游的口吻读课文,勾画出文章的关键语句(主旨句、每段的中心句或首括句),完成以下问题:
1、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六、合作解疑
1.小组讨论,交流自探成果。
2.组长带领,人人参与,有序进行,重点解决自探中的疑难问题,达成共识。
3.小组长作好记录,以备展示和点评。
七、展示点评
1.文中哪句话能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亭台轩榭的布局(3)假山池沼的配合(4)花草树木的映衬(5)近景远景的层次(6)角落的布置(7)门窗的琢磨(8)油漆的调配(9)3.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段)
高度评价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总领全文。第二部分:(2~9段)
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总-分)第三部分:(10段)尾声,回味无穷。
八、拓展运用
1、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介绍苏州园林的发展史,分类介绍苏州园林等。
2、对联诗词话园林:请同学们自拟一副对联或几句诗句来分别描述3—9节的内容,尤其要注意说明对象的特点,并结合文本简要阐述。
例:上联:重峦叠嶂艺术美,下联:池沼宽畅生态妙。
九、课文小结: 1.学科组长总结
2.教师点评: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十、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口头介绍一个学校,或一条街道,或一个村庄。
十一、板书设计
亭台轩榭的布局(3)
假山池沼的配合(4)3到6是主要方面 花草树木的映衬(5)近景远景的层次(6)角落的布置(7)
门窗的琢磨(8)7到9是细微方面 油漆的调配(9)
十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