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空城计》解读
关于《空城计》的一点疑惑
——《空城计》的教学解读
郴州明星学校 谢丰海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他集智慧、忠诚于一身,在整本书的描写中,特别是和司马懿的较量堪称是精彩之作。为了刻画诸葛亮的形象,作者采用正面、侧面描写形式,在一个个的故事中展现诸葛亮那高超的智慧,“舌战群儒”,“火烧赤壁”等等,让诸葛亮“智慧化身”呼之欲出。湘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空城计》选取了其中的一段。
选取的《空城计》和原文中存在一定的差别。首先,文章去掉了故事的起因,这对于学生理解教材,特别是在理解环境的恶劣和《空城计》产生的原因的把握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也许编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是,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在理解上的一些困难。其次,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大致上遵循了原文,却丢失了最精彩的部分,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一大损伤。人物形象的刻画,一般而言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以及周围人对他的看法等方面展开。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首先自然可以从这几个角度进行解读
但是,选文在人物神态的刻画上却做了两次改写。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空城计》当中,有这样的描写: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焚香弹琴,悠然自得。诸葛亮见司马懿的兵马撤退了,惊得出了一身冷汗。左右的官员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的,决不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地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我才用这个办法的。”部下听了都很敬佩他
这是改写的第一处:诸葛亮惊得出一身冷汗。“一身冷汗”当然没有《三国演义》描写当中的那样自信,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害怕,有点儿下赌注的心理。在教学中学生似乎很容易理解成人物形象的害怕。第二处改写:诸葛亮“焚香弹琴,悠然自得”。这样一改,人物的形象顿时一落千丈。面对司马懿浩浩荡荡的大军前来,自己只有五千人马,打是不可能的,不打似乎更加不可能,这不符合诸葛亮的形象。再看看周围的人:各个惊慌失措,说明周围的人害怕。这样改来,让原文的精彩度下降不少。但是《三国演义》原著中是这样描写的: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和原文相比较,这里去掉了两次“笑”,其实这两次“笑”一次“笑容可掬”、另一次“抚掌大笑”本是文章的一大特点,但是编者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去掉了。这在人物形象上刻画上产生较大的区别,前者虽然将人物趋于完美化,但是对于“自信”这一特点似乎刻画不足,在教学中容易将学生引入到“害怕或者着急”这一类词语上面去。这就和前文中的关于诸葛亮的很多描写如: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产生了矛盾。其次,诸葛亮之所以笑,无外乎是为了安抚众人害怕的心理。只有他笑,众人才能安心。这种笑太重要了,稍微露出一丝破绽,那后果不可设想。第二处“笑”那是自信的笑声,因为自信才会有后面的对话,否则,后面的对话从何而谈,主帅都害怕了,下面的人如何说佩服?这两处的“笑”虽说看起来似乎是将人物神话了,但细细品读之后这一切合情合理: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因为之前街亭战的失败,导致这场战争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此时司马懿恰恰就战胜了。有了之前的失败,诸葛亮当然应该是小心行事,偏偏不巧,司马懿的大军到了,诸葛军队采集粮草未归。司马懿并不是个低智商的人,他同样明白一个道理“人不可能两次掉进同一条河流”。所谓的棋逢对手正是如此。司马懿小心翼翼,毕竟前面是吃了不少亏。这样一来,《空城计》就应用而生。诸葛亮自己也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换而言之,战肯定是不行了,不如来点计谋。基于此,教学中我们首先可以通过这一对矛盾体(为什么“笑”要更换成“出一身冷汗”)展开。其次,通过对比的方式展开阅读教学(课文中“悠然自得”“一身冷汗”原文中为什么用“抚掌大笑,笑容可掬”)。通过两者的比较,学生对人物的形象把握,对空城计产生的原因理解上才能水到渠成。基于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教学:
《空城计》教学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
教师:很显然,故事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我仔细读了一下,我们版本的《空城计》和冀教版的或者原著中《空城计》存在很大的区别,出示(冀教版或者是原著《空城计》让学生提前阅读下)
今天我们就结合下这两种版本的《空城计》中关于描写诸葛亮和司马懿神的句子,了解作者笔下刻画的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形象。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孔明。文中是怎么描述画中的孔明、司马懿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仔细读一读,看看能发现什么?)
2、指名反馈,出示语句
“孔明乃披鹤衣,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焚香操琴。”(学生会发现关于“笑”的词语没有了)
3、孔明的笑在此是一个细节描写。文中多次写到孔明的笑,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学交流:每次都因何而笑?他可能在想什么?(这是第一次笑,学生用“”标出和后面的司马懿的“疑惑”对比)
4、集体交流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笑容可掬:这是大兵压境时的笑,孔明故作镇定自若。为的是迷惑对方,让对方上当。他可能在想:“你会上我的当吗?”
(2)“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抚掌而笑:这是魏军退兵时的笑,司马懿中计了,他觉得如释重负,可能在想:“你果然中计了!”)
通过这两笑,再联系整个故事,你们觉得孔明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依据。评析孔明
5、评析司马懿
三、解析矛盾体:课文中为什么没有用“抚掌大笑”而用出了“一身冷汗”?
其实,这并不矛盾,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有点紧张也是正常。
四、研究写法
作者是如何来写人的?
1、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进行
2、通过侧面描写进行
五、拓展: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什么能成功?
第二篇:空城计读后感(范文模版)
“空城计”的智慧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这是来自与三十六计里的一句话,在大军压境,诸葛亮无兵御敌时,却大开城门,并在城楼上抚琴,司马懿疑有埋伏,于是便退兵了。这就是有名的——空城计。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在古代就早已如此,走到今天也早已成必然,也许很多人看到的是,诸葛亮在面对极大的困难时,急中生智的大智慧,隐藏了真实的情况,骗过对方,从而顺利度过险境。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种侥幸,而我则认为这是一种必然。
因为很多人看到的是,司马懿的落荒而逃,却没有看到,诸葛亮在面对困境时的那种临危不乱冷静和沉稳,和极强的心理素质。对于这些的根本更在于诸葛亮对自己和司马懿的了解,这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基于对对方熟悉和经验的积累。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回到现在的我们,时而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然而我们又是怎么样去面对的呢?找个理由,找个借口?是去骗过了自己还是骗过了他人呢?
在此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在遇到困难时要懂得去解决,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并积累所学会的方法,而不是在遇到困难时找借口“骗过”自己,只有这样在遇到下一个困难时才会熟练的解决,急中生智的智慧不是想出来的来,而是在解决了大大小小的困难后积累出来的。
其实,在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同时,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前提那就是——细节,正验证了细节决定成败,正如文章中描写的一样“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正是对细节的一系列描写,环环相扣,任何一步都不容许出现差错,在我们时时强调效率的今天,细节是不是格外的重要?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谁又能说细节不重要呢?在今天的我们又对细节有多大的重视呢?
所以在大家对道理都明白的情况下,却很少数付诸于行动,改变从这一秒开始,我想我要去做那个付诸于行动的人,在遇到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冷静沉稳不浮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终究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第三篇:《空城计》教案
《空城计》教案
语文:第13课(语文版七年级上)
学习目标、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3、理解文中对比映衬的写法。
4、揣摩细节描写的妙处。
5、欣赏《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
[学法点悟]
阅读小说应从情节入手,抓住情节发展各阶段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细细揣摩,可见人物性格之一斑。
[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我们可以看出,课文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完整,情节发展脉络清晰。运用了对比映衬和细节描写突出了主要人物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情节的几部分,应怎样概括?诸葛亮的三次“笑”各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疑难解析]
质疑: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的四个阶段?
解惑:先按照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分成四部分,然后用尽量简短、准确的语言概括,即兵临西城(第一段)、临危施计(第二段)、司马中计(第三、四段)、孔明释计(第五、六段)。
质疑:课文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
解惑: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惧。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尽皆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技高一筹。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亮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
质疑:文中几次写到诸葛亮的“笑”?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解惑: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第一次,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第二次,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笑”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了诸葛亮的心理。
[语言揣摩]
1、“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做百姓,洒扫街道。”
这是为了造成城中没有军队的假象,迷惑敌军。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产生疑惑,不敢进军。
2、“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一座空城,并不能吓退司马懿,但在加上诸葛亮城头操琴,就不能不令司马懿生疑了:孔明一生谨慎,不曾弄险,若西城为空城,诸葛亮在城头操琴等于束手就擒,这不可思议!所以西城必不是空城,诸葛亮之所以这样是诱司马中计。
[研究课题]
《三国演义》用浅显的文言写成,古人说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课文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通俗而不失典雅,请诵读课文,加以体会。用课余时间阅读这部书,给同学们讲述你认为精彩的片段。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顺畅地朗读课文,做到有声有色地复述。在熟悉故事的前提下,理清情节。揣摩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写法,并谈谈你最欣赏的地方。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司马懿()城铺()鹤氅()纶巾()笑容可掬()麈尾()言讫()
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蜂拥隐匿纶巾骇然远遁分拨
泪如泉涌稳妥伦理言简意赅遵循选拔
3、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失色:
妄行出入:
笑容可掬:
抚掌:
骇然:
言讫:
二、简介人物
罗贯中:
诸葛亮:
司马懿:
司马昭:
关兴:
张苞:
三、关于小说阅读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阅读小说,应能够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往往是用来衬托主要人物。如,本文的主要人物是:,用以衬托的次要人物是:。小说的情节有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学会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分析主题,评价人物等。
四、问题探究
1、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是什么?交代背景有何作用?
[提示:可从课文节选之前的情节谈起,从课文第一段中的相关内容谈也可。诸葛亮失了街亭、柳城,又失了内应,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而诸葛亮只有五千兵,还有一半去运粮草,城中仅余二千五百人。且“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以至于敌兵来至,众官早已“尽皆失色”。交代背景,突出了一个“危”字,惊心动魄,不仅使故事的开端就扣人心弦,而且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就在大兵压境,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却临危不惧,表现得异常镇定,正所谓危难之时方显出名相风范。]
2、写司马懿对表现诸葛亮形象有什么作用?
[提示:次要人物对表现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司马懿也不是平庸之辈,课文不是以弱衬强,而是以强衬强,以司马懿的狡诈写诸葛亮的智慧。具体剖析见“疑难解析”第一个问题。]
3、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诸葛亮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提示:空城计的成功,缘于诸葛亮对敌方统帅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分析。司马懿对诸葛亮是非常了解的,他知道诸葛亮一向谨慎,此刻他不相信诸葛亮如此弄险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诸葛亮一反常态,出奇制胜。司马昭年轻气盛,无所畏惧,猜出孔明可能是“故作此态”,如果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空城计不一定能成功。]
五、欣赏评价
1、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加以简析。
答:
2、司马懿老谋深算,请结合文中情节加以简析。
答:
六、拓展阅读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玄德便叫备马。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宜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
(选自《三国演义》)
[探究建议]
1、稍有中国古典文学常识的同学,一看便知以上文段所讲的故事,其中“三人”应指哪三人?对,当然是刘备、关羽、张飞。由这个片段我们可以想起哪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是“三顾茅庐”,而刘备的言行可以用“礼贤下士”来形容。这两个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什么?
2、写天气,写张飞的话,目的是什么?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什么作用?请围绕“衬托刘备的真诚”这一写作目的口头阐述。
第四篇:《空城计》教案
《空城计》教案
语文:第13(语文版七年级上)
学习目标、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3、理解文中对比映衬的写法。
4、揣摩细节描写的妙处。
、欣赏《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
[学法点悟]
阅读小说应从情节入手,抓住情节发展各阶段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细细揣摩,可见人物性格之一斑。
[整体感知]
读完文,我们可以看出,文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完整,情节发展脉络清晰。运用了对比映衬和细节描写突出了主要人物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情节的几部分,应怎样概括?诸葛亮的三次“笑”各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疑难解析]
质疑: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的四个阶段?
解惑:先按照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分成四部分,然后用尽量简短、准确的语言概括,即兵临西城(第一段)、临危施计(第二段)、司马中计(第三、四段)、孔明释计(第五、六段)。
质疑:文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
解惑: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惧。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尽皆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技高一筹。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亮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
质疑:文中几次写到诸葛亮的“笑”?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解惑: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第一次,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第二次,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笑”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了诸葛亮的心理。
[语言揣摩]
1、“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做百姓,洒扫街道。”
这是为了造成城中没有军队的假象,迷惑敌军。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产生疑惑,不敢进军。
2、“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一座空城,并不能吓退司马懿,但在加上诸葛亮城头操琴,就不能不令司马懿生疑了:孔明一生谨慎,不曾弄险,若西城为空城,诸葛亮在城头操琴等于束手就擒,这不可思议!所以西城必不是空城,诸葛亮之所以这样是诱司马中计。
[研究题]
《三国演义》用浅显的文言写成,古人说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文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通俗而不失典雅,请诵读文,加以体会。用余时间阅读这部书,给同学们讲述你认为精彩的片段。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涉及的生字词,顺畅地朗读文,做到有声有色地复述。在熟悉故事的前提下,理清情节。揣摩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写法,并谈谈你最欣赏的地方。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司马懿()城铺()鹤氅()纶巾()笑容可掬()麈尾()言讫()
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蜂拥隐匿纶巾骇然远遁分拨
泪如泉涌稳妥伦理言简意赅遵循选拔
3、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失色:
妄行出入:
笑容可掬:
抚掌:
骇然:
言讫:
二、简介人物
罗贯中:
诸葛亮:
司马懿:
司马昭:
关兴:
张苞:
三、关于小说阅读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阅读小说,应能够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往往是用来衬托主要人物。如,本文的主要人物是:,用以衬托的次要人物是:。小说的情节有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学会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分析主题,评价人物等。
四、问题探究
1、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是什么?交代背景有何作用?
[提示:可从文节选之前的情节谈起,从文第一段中的相关内容谈也可。诸葛亮失了街亭、柳城,又失了内应,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而诸葛亮只有五千兵,还有一半去运粮草,城中仅余二千五百人。且“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以至于敌兵来至,众官早已“尽皆失色”。交代背景,突出了一个“危”字,惊心动魄,不仅使故事的开端就扣人心弦,而且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就在大兵压境,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却临危不惧,表现得异常镇定,正所谓危难之时方显出名相风范。]
2、写司马懿对表现诸葛亮形象有什么作用?
[提示:次要人物对表现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司马懿也不是平庸之辈,文不是以弱衬强,而是以强衬强,以司马懿的狡诈写诸葛亮的智慧。具体剖析见“疑难解析”第一个问题。]
3、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诸葛亮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提示:空城计的成功,缘于诸葛亮对敌方统帅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分析。司马懿对诸葛亮是非常了解的,他知道诸葛亮一向谨慎,此刻他不相信诸葛亮如此弄险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诸葛亮一反常态,出奇制胜。司马昭年轻气盛,无所畏惧,猜出孔明可能是“故作此态”,如果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空城计不一定能成功。]
五、欣赏评价
1、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请结合文的情节加以简析。
答:
2、司马懿老谋深算,请结合文中情节加以简析。
答:
六、拓展阅读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玄德便叫备马。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宜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
(选自《三国演义》)
[探究建议]
1、稍有中国古典文学常识的同学,一看便知以上文段所讲的故事,其中“三人”应指哪三人?对,当然是刘备、关羽、张飞。由这个片段我们可以想起哪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是“三顾茅庐”,而刘备的言行可以用“礼贤下士”来形容。这两个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什么?
2、写天气,写张飞的话,目的是什么?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什么作用?请围绕“衬托刘备的真诚”这一写作目的口头阐述。
第五篇:空城计读后感
空城计读后感15篇
空城计读后感1
在读完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后,我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地了解。
空城计这个故事描述了诸葛亮北伐时,错误信任了马谡,导致街亭失手,当下,诸葛亮立即撤离西城县,可司马懿已经带兵逼近西城县。但诸葛亮临危不惧,眼看魏军正向逼近,可诸葛亮却还叫人打开城门,当司马懿大军的先锋来到城下,看见城门打开,连个士兵的影子都没有。老百姓正在打扫街道,面对眼前的大兵视而不见;诸葛亮在城楼上,面带微笑的'弹琴,司马懿倒吸了一口冷气,心里畏惧起来,赶紧调兵走了。
读完后,我对诸葛亮佩服得无体投地,看来他们都说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智勇双全,果然如此啊
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侯,不要畏怯,退缩,应该保持冷静的心态,不慌不忙,机智多谋。只要有勇气,有时也能置之于死地而后生。
空城计读后感2
街亭失守以后,诸葛亮立刻让全军撤退,这时有人报:“司马懿统领五十万大军向西城杀来了。”诸葛亮无兵御敌,想了想后果断的下令将所有的蜀军旗帜全部放倒,四面的城门全部打开,只留少数人扮成老百姓洒水扫街。
一切安排好后,诸葛亮带着两个童子登上城楼,坐下来悠闲的弹琴。
魏军的'先头部队赶到,见此情形都不敢前进,派人迅速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赶紧下令火速撤退,城里必须有大军埋伏。
诸葛亮设下的空城计成功了!
魏军又遭到伏兵袭击,他们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我觉得诸葛亮这一计设的十分好,不用兵就能够打败敌军。
空城计读后感3
今天我在网找到了《空城计》这个故事,于是,我在电脑前读了起来。
《空城计》主要讲了诸葛亮失了街亭之后,准备撤回汉中,忽然接到探报“:司马懿率大军来攻,离地已不到十五里了。此刻,所有大将和大半兵马都被分配出去了,当下只剩五千人马和一些文官。”官兵们、议论纷纷。诸葛亮却笑了笑,让大家躲好,不许说话、乱动,又挑了几十名老兵扮成老百姓的样子去扫街道,自己在城楼上心平气和地弹起琴来。魏军来到门前,见四门敞开,每个门前都有十几个老百姓扫街道,连看都不看自己一眼,诸葛亮在城楼上安安静静地弹琴。司马懿料诸葛亮一生谨慎,定有伏兵,便下令火速退兵。就这样,诸葛亮利用司马懿疑心重的特点自己一人打败了十万多兵马。
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他找出了司马懿的'弱点,成功地利用了易攻之处,取得了胜利。我也要像诸葛亮一样临危不惧,找出别人的弱点,同时要动脑筋想办法。
空城计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空城计》,深有感触。
这个故事讲了司马懿率领十几万大军要攻打蜀国西城,西城守军都已外出征战,诸葛亮急中生智,让人将城门打开,派20位老百姓在城门前打扫,自己在城门楼上焚香弹琴,谨慎多疑的司马懿果然担心城中有埋伏,便下令撤军,西城化险为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或危险时,要冷静思考,积极应对,不能犹疑不定。如果过于胆怯多疑,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浪费时间,还不如果断去搏一搏。就像故事中的司马懿,如果当时派遣一支军队攻城试探虚实,就会一举成功。
在学习中,我们遇到难题的时候,如果犹豫不决,不敢动笔,就永远不会找到答案;如果能够迎难而上,大胆尝试,就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收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做任何事情,过于谨慎多疑,往往是事情完不成的一大因素,所以,一定要勇敢去尝试。
空城计读后感5
我读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空城计。
由于马谡丢了街亭,使蜀军处于劣势。诸葛亮下令撤军。司马懿派十五万大军向蜀军进攻。诸葛亮急中生智,命令众兵把所有的城门都打开,再把城里的旗帜都隐藏起来。诸葛亮一言不发,独自登上城,在上面摆了一张桌子,上面放上古琴,弹起琴来。这时,司马懿带兵赶到,见了这般景象,谁也不敢进城,司马懿心想:这城里有重兵埋伏是无疑的了,还是小心为妙。于是,司马懿下令撤军。
故事中说了司马懿多疑的心理特点,诸葛亮正利用了他的'特点,大摆空城计,吓跑了魏军,使蜀军转危为安。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是:做每一件事都要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在危险和困难来临时,不要慌张,要沉着冷静。
空城计读后感6
今日我在网找到了《空城计》这个故事,于是,我在电脑前读了起来。
《空城计》主要讲了诸葛亮失了街亭之后,准备撤回汉中,忽然接到探报“:司马懿率大军来攻,离地已不到十五里了。此刻,所有大将和大半兵马都被分配出去了,当下只剩五千人马和一些文官。”官兵们、议论纷纷。诸葛亮却笑了笑,让大家躲好,不许说话、乱动,又挑了几十名老兵扮成老百姓的样貌去扫街道,自我在城楼上心平气和地弹起琴来。
魏军来到门前,见四门敞开,每个门前都有十几个老百姓扫街道,连看都不看自我一眼,诸葛亮在城楼上安安静静地弹琴。司马懿料诸葛亮一生谨慎,定有伏兵,便下令火速退兵。就这样,诸葛亮利用司马懿疑心重的特点自我一人打败了十万多兵马。
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他找出了司马懿的.弱点,成功地利用了易攻之处,取得了胜利。我也要像诸葛亮一样临危不惧,找出别人的弱点,同时要动脑筋想办法。
空城计读后感7
今日,我读了一篇文章叫《空城计》,它主要讲的是诸葛亮用空城计智退曹兵的故事。
一天,魏国大将军司马懿率领25万大军攻打蜀国,诸葛亮命令守城的将士打开城门,该干什么干什么,就好像没有看见敌人已经打到家门口似的。诸葛亮只带了两个书童,坐在城楼上头饮酒弹琴,一点也不紧张。司马懿觉得城中有埋伏兵,不敢进攻,最终只得下令退兵,诸葛亮的`心才放了下来。
读了《空城计》这篇文章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不管干什么事情,无论局面多么复杂,都不能慌,必须要镇定,仅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我们要学习诸葛亮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良好心理素质。如果碰到疑难问题回答不出来时,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想,不要那么死板,要灵活运用大脑去思考问题。
空城计读后感8
近期,我看了三十六计之“空城计”。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深,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故事说的是,诸葛亮听说街亭失守,忙召集众将,部署撤兵,并亲自带领五千人马,到西城搬运粮草。突然,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杀来,城内只剩两千五百人马,诸葛连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大家非常惊慌,诸葛亮仔细分析了一下,说,我自有退兵之计。他让军士各守岗位,大开四门,而他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是个多疑的`人,看这个样子,城内肯定有伏兵,连忙撤退。
看了空城计,我感觉,诸葛亮非常聪明,有谋略,在危机关头,从容镇定,没有惊慌,仔细分析对方主帅的性格弱点,设计了“空城计”,来对付敌人,以弱小对付强大。因为司马懿是个多疑的人,诸葛亮确信他不敢冒然进城的。
“空城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见危险,要沉着冷静,认真分析应对,出主意想办法。许多时候,办法正确,危险的事最终还是能够化险为夷的。
空城计读后感9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之空城计》,这个故事非常有趣,我来给大家讲讲吧!这是诸葛亮的一次典型妙计。
有一天,忽然飞马来报,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蜂拥而来,因为蜀国大将都去打仗了,只剩下几百小兵吓得失魂落魄,孔明不慌不忙地下令:“四门大开,剩下小兵都去打扫大街,不能喧哗出入。”
孔明在楼上弹琴。司马懿带大军来到城下,发现城门大开,小兵在打扫大街,就想:“他们一定埋伏的'很好,于是就不敢入门,所以就带兵回自己的国家了。”回去的过程中,司马懿突然想到,蜀国大将都打仗去了,就剩孔明,于是下令再回去看一次。这一次,等他们到地方时,孔明都带小兵走了。
《三国演义之空城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诸葛亮正是深知司马懿遇事多疑,不敢轻易冒险的心理弱点,巧施空城计,成功地躲过了魏军的进攻,为撤退赢得了时间。我也要像诸葛亮一样临危不惧,找出别人的弱点,凡事多动脑筋、想办法。
空城计读后感10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大摆空城计》。想必故事的内容大家都知道吧:曹操的军师司马懿率领大军前来攻打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手下只有几千人马,所以诸葛亮手下的士兵听到消息后,全军大乱,动摇了军心。这时诸葛亮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摆空城计。于是,他城门四开,自己坐在楼上弹琴。司马懿见了想:“有没有埋伏呢?如果有埋伏,我军必败;如果没埋伏,我军必胜;还是不进去好,能打个平手,没有风险。”然后全军撤退。
这个故事中,我们要学习两个人的.精神,一个是诸葛亮,我们要学习他的冷静和智慧;另一个是司马懿,我们要学习他的不做有风险的事。在现实生活中,考试分数,有两个选择,你可以冒着0分的危险考100分,还可以一定考90分,你选哪个?我肯定选第二个。所以司马懿这方面做得很好。好了,祝大家暑假愉快。
空城计读后感11
我从历史书上读了一篇让我回味无穷的文章——《空城计》。
文章主要叙述了三国时期,卫国的大都督司马懿带领几十万精兵,向蜀国守卫的阳平大举进攻。而这时城中的`守兵却只有几十人,他们吓得一个个大惊失色,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时,只有诸葛亮沉着冷静,他不慌不忙的来到城楼上,弹起了琴弦,司马懿听到琴声,认为城中定有埋伏,就慌忙带兵撤退了。诸葛亮巧妙运用了计策。保住了全城人的性命。这就是历史闻名的空城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千万不要手足无措,要沉着冷静、不慌不忙、机智有谋,这样才能战胜敌人。
空城计读后感12
我最喜欢的四大名著之一就是《三国演义》了,书中讲述了好几个故事,总书记一共一百二十回书中塑造的人物共有二百个人,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巧用天时的诸葛亮等等,我最喜欢诸葛亮的'故事其中空城计使我受益匪浅。
《空城计》这个故事主要写了诸葛亮自失了街亭之后,准备撤离西城县。司马懿带领十万兵马,气势汹汹地向县城逼近。诸葛亮此时手下只有两千多老弱残兵,可是诸葛亮临危不惧,眼看魏军正向县城蜂拥而来,他却叫人大开城门,在门旁安排了二十来个士兵扮作老百姓扫街,然后他自己衣冠楚楚地在城楼上燃香抚琴。司马懿的部队赶到城门下,只见城门大开,百姓只管扫地,诸葛亮却坐在城头旁若无人、香烟袅袅,琴声悠悠。司马懿深知诸葛亮行事谨慎,他认定必有重兵埋伏,于是立刻就把全部兵马撤走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也要像他一样做一个有才华的人。
空城计读后感13
今天我读了《空城计》这一篇文章,这也是诸葛亮在对付司马懿的其中一个妙计。
有一次,蜀国去攻打魏国。有一天,大部队被派去攻打魏军,城里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魏军就以此机会,率领大队人马前来攻城,当蜀军得到消息后,都手足无措,诸葛亮却不慌不忙了,使用了这个办法——空城计。仅仅只用了一个稳定的情报,就让魏国的大军失去了判断的能力。
我有时也会像魏军一样失去了判断的能力。有一次,妈妈让我去外边找爸爸,姑姑又让我去地里找奶奶,他们俩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我也不知道先去找那个?于是,我又去问他们两个人,先去找那个?他们两个一个人说你奶奶。一个说你爸爸。找个邻居让他们帮忙吧!我倒外边看了看也没有人,到邻居找吧,有一点不好意思。这就是我遇到的`失去判断力的事情。使人进退两难。
空城计读后感14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书,也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三国期间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故事,其中有人物张飞.关羽.刘备.诸葛亮.孙权.赵子龙,等形象被作者写的生机勃勃,其中还有好多有趣的故事比如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等,我看的这篇文章就是空城计。
空城计中讲的是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攻打孔明所在的城池,可是孔明的身边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军在城中,另2500的`军事已经去运粮草去了城中文官惊慌失色,这是孔明先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叫诸军各守城铺,大开四门没门都有20军士扮作百姓,打扫街道,孔明坐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心事多谋,一见这阵势就开始起了怀疑,最终还是退了兵。
孔明的计谋成功了,他本知司马懿心事多疑,就用这一点,让司马懿开始怀疑城中有埋伏,最终退了兵,我的感受是做什么事都得了解对方的习惯,有一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只有这样才有百战百胜的可能。
空城计读后感15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书,也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三国期间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故事,其中有人物张飞。关羽。刘备。诸葛亮。孙权。赵子龙,等形象被作者写的生机勃勃,其中还有好多有趣的故事比如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等,我看的这篇文章就是空城计。
空城计中讲的是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攻打孔明所在的'城池,可是孔明的身边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军在城中,另2500的军事已经去运粮草去了城中文官惊慌失色,这是孔明先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叫诸军各守城铺,大开四门没门都有20军士扮作百姓,打扫街道,孔明坐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心事多谋,一见这阵势就开始起了怀疑,最终还是退了兵。
孔明的计谋成功了,他本知司马懿心事多疑,就用这一点,让司马懿开始怀疑城中有埋伏,最终退了兵,我的感受是做什么事都得了解对方的习惯,有一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只有这样才有百战百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