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3 00:1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劝学》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劝学》教学实录》。

第一篇:《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是高一新生在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让他们一下子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如何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必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给予突破。

附:学文言文之前,已经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讲了一些语法知识,以帮助解读文言文。【教学实录】

今天是语文早读,任务是背诵和默写《劝学》。早读结束,开始上语文课,师生互问礼毕。师:同学们,我想调查一下你们在初中是如何学习文言文的?请大家毫不保留地说一说。生:基本上都是背。

师:背是要背的,翻译是如何处理的?

生:是老师念一句,我们抄一句,然后背下来。

师:这种死记硬背能行吗?过一段时间不就全忘了? 生:是的。现在已经都忘了,中考前背了好多好多。师:那中考考的文言文是书本上的吗? 生:是的。

师:怪不得,原来背是有效果的。看谁背得牢,谁就进梁丰了?(学生笑)生:我们这届是考书上的,下届就考课外的了。(露出庆幸的神态)师:哦?你们真幸运,你们要为自己考进梁丰好好庆祝一下!(我边说边笑。这几天跟学生开了不少玩笑,学生也习惯了)但是高中可不能这样学习文言文了,大家要改变学习方式,重新对文言文建构认识。我知道,从一种旧习惯到一种新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甚至会遭到反对,但不管你适应快还是适应慢,你们都得改变,只有改变,才有进步。前面我跟大家讲了些语法知识,请大家一定要掌握好,这也是用来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如果我还看见有同学像初中那样学文言文,我定会批评他(她)的。文言文的学习,主要靠的是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能力,有了能力,你才能学好任何一篇文言文。我这个作老师的也很失败,失败在这些年里,没有教出一个能完完全全翻译一篇课外文言文的人。我想在你们身上能有所表现。能做到吗?

生:能。

师: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首先是一种语言,是古人用的语言,那我们要能明白古人语言的特点,其中包括许多的文言现象,这些在讲解的时候,大家要学会分类整理;另外要了解古人的思想、致趣,还有行文的方式。说这些,可能太抽象,我们还是接触文言文来具体感知吧。请大家打开必修一35页,今天我们来学习《劝学》。请问“劝学”的“劝”字是什么意思?

生:劝告。

师:不对。它原本不是劝告之义,而是勉励、鼓励之义,这是它的本义。“劝学”就是勉励学习的意思。比如这个“劝”字就是我们要记录下来的,因为你们刚才解释错了;“学”字就不要记录了,因为谁都知道它的意思。下面请大家把文章的第一段齐背一遍。

生背,发现其中有一字读错。师:“虽有槁暴”中的“有”字应读通假的音,即读成“又”。“君子曰”三字中“曰”字人人都知道它的意思了,还要记录下来吗?显然没必要!那“君子”要不要记录呢?“君子”在我们的意识里就是那些有品德有学养的人,而且现在也说“君子”,所以“君子曰”就简单了,不要你记录一个字。这就是与初中学文言文的区别。不过,有的文言文里的“君子”可不都是指有品德有学养的人,也可指“您的儿子”,这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辩别,不要一见“君子”就以为是品行高尚有学养的人!“学不可以已”这句话,我们只要理解哪个字就

/ 4

可以了呢?

生齐应:“已”字。

师:对,大家一下子就从初中的状态转变过来了。那么“已”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下面有注解,是停止的意思。师:这句话的翻译大家说一下!生齐应:学习不可以停止。

师:嗯,掌握得非常快,还有谁不能懂呢!这个“已”字的意思请大家记录下来!其实,如果今后遇得多了,见惯了“已”字的意思,这里也不要记录了。这是在这个语言环境里,它是作停止讲,如是在其它语言环境里,它还有别的意思,我在这里就不延伸了,希望大家去积累吧。请问“学习不可以停止”是什么句式?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

生:祈使句。

师:祈使句往往是用来干什么的?比如“我们要努力学习”“我们不要破坏校园环境”等。生:表达一个人的观点的,也有劝告作用。

师:非常正确!表达观点的语句还有判断句、否定句,如“你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你不是一个坏人”,这些都是发表的看法,是观点型的语句。照这么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观点了。

生:对。

师:好。我们再来看下一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大家觉得句中哪些词是重要的词。

生回答不一,有人说“青”,有人说“之”,有人说“于”,有人说“而”,等。师:看一下注解吧,“青”是一种染料,名叫“靛青”,看来这是个事物的名称,难度不大,可以不记录,与之相同的还有一个“蓝”字,是蓝草之意,也不用记录;“取”是提取之意,难度也不大;“之”是代词,代指“靛青”;“于”是外语中的“from”,“从”的意思,这是前“于”。“青于蓝”的“青”是表示颜色的深度的,是个形容词;“于”用在形容词后,如“好于我”是“比我好”之意,所以“于”就是“比”的意思,表比较;“蓝”就不用多讲了。那么这句话的译文就是:“靛青,提取靛青从蓝草中而青比蓝草。”大家觉得这样译对吗?

生:不对。(学生笑)师:那怎么译呢?

生: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还要青。

师:嗯,这样听上去,非常顺耳。这就是文言文翻译要做到的“达”,就是要通达、通畅。那这个“而”如何译成但是的呢?

生:“而”字前后的意思有点相反,所以译成但是。

师:对,这也是语感,说明你们的语感也很强。还有一个地方,原文“取之于蓝”“青于蓝”在翻译的时候,为什么要把“于蓝”都拿到前面去呢?

生:这是介宾后置或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要放到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去。

师:对,在前面我们讲过这样的语法知识,大家记得非常牢,很不错!其实,这些就是古人的语言现象,大有点象我们所学的外语,如“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把地点状语放在后面,译成中文的时候却要提前。用外语一对照,大家就明白文言文是怎么一回事了。(在这里,我讲得非常细,也非常慢,目的是让他们慢慢掌握文言文特点,提升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好,大家再看下面一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与上一句有什么特点?

生:是骈句。(我有点纳闷:骈句大家都知道?!)师:对,是骈句。所谓“骈”,你们看是“马”“并”在一起,多整齐!骈句就是把整齐的句子放在一起,读起来有节奏感,有力量,有气势。既然与上一句整齐了,那你们来翻译一下这一句。

/ 4

生:冰,是水结成的,但比水还要寒冷。

师:非常正确!看来大家真是聪明,一学就会了。我在这里补充一下,骈句是古人最常用的语言现象,以后遇到这样的句子,大家完全可以从互译的角度来翻译文言文。我们在这里先停一下,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观点是“学不可以已”,而后面却说“靛青”“冰”什么的,这与“学习”有关系吗?卞明延同学。

卞:是说靛青、冰怎么来的?

师:我是问靛青、冰与学习有什么联系? 卞:不知道。师:芮天琦同学。

芮:感觉是说经过了提炼,靛青就超越了原来的蓝草;经过冷却,冰就超越了水。所以说人只要经过学习也就能超越原来的自我。

师:大家说他理解的对不? 生齐应:对。

师:非常正确!其实作者在这里没有紧承学习直接议论学习为什么不能停止,却是利用比喻来说明学习能够提高人,可以超越原来的自我,证明后天学习的重要。芮天琦同学的理解能力很强嘛。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那样。

我们再来看下一句“木直中绳„„糅使之然也”。请大家先对照下面的注解把这一长句中的词意弄清楚,然后翻译一遍,可做适当的记录。(这里我想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了)

生:木头直得与墨绳相合„„(学生的翻译很好,只是省略的地方没把握好)师:“糅以为轮”句是个省略句,大家试着给它补出来。生:糅之以为轮。师:还有一处。生:糅之以之为轮。

师:正确。这里的“以为”与我们的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不一样的。今天的“以为”就是认为的意思,文言文中的“以为”一般来说各是一个词。请把这一句翻译一下。

生:把木头放在火上烘烤,使它弯曲并把它作为车轮。

师:嗯,很好。那么这里又用“木头”来说明什么呢?邹丹同学。

邹:表面是说直木经过弯曲后能作为有用的车轮,实质是说人,一个像木头一样的人(学生笑)只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就能成为一个有用、高素质的人才,如果这时再让他回到木头状态,就不可能了,这是“学使之然也”。

师:说得相当好,只补充一句,这也是作喻。现在只剩下“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请大家来翻译一遍。

生译,出现的问题是:“就”,两个“而”,“乎”译得不是很准确。师:我们生病了,要就医,“就”是什么意思? 生:到„„去,靠近,走近。师:这里的“就”,也是靠近的意思,但在这里不能直译,要意译才恰当,其实,注解上的翻译就非常恰当了。请大家记住:如果在直译的情况下,不能很好的表达原文的意思,就要在直译的基础上进行意译,如“金城千里”不能译作“金子做的城墙有一千里长”,而要译成“坚固的城防有一千里长”或“钢铁般的城防有一千里长”:这就是意译。两个“而”,前“而”用在“博学”和“日参省乎己”之间,也就是用在两种活动之间,请大家来看看这两种活动,前后有什么关系?

生: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目的关系„„ 师: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释为“并且”;如果是递进关系,则可译为“而且”;如果是目的关系,表明后一活动是前一活动的目的,可不译。到底是哪种关系呢?

/ 4

生:递进关系!师:为什么?

生:这句的意思是说“不但要博学,还要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师:对,这种理解我赞同,那就译为“而且”。那后“而”呢? 生:并列关系。师:何以见得? 生:“知明”和“行无过”是两个并行的结果,所以是并列。师:我也赞同了,译为“并且”。看来“而”字的意思,是要根据它前后的关系来确定,还如前面的“而青于蓝”“而寒于水”是表转折,会了吗?

生:会了。

师:那好,我们在下文还会遇到“而”字,到时请你们来解释。那么“乎”这个词就不难了吧?文言文中的“乎”有两种情况:一种用在句中,一种用在句末。句中的就相当于“于”,句末的表达疑问,相当于疑问词“吗”。这里的“乎己”还是介宾后置,也请大家注意。在这一长句中,又用了“木”,还用了“金”,在这里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生:也是设喻。

师:对,是设喻,来说明什么呢?

生:如木头、如钝金的人,只要一经学习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就会变成高素质的人了。

师:你们这种说法很形象,理解得很透彻。看来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确实很好呀,它能把学习说得那样形象生动,具体可感,而且还增加了文章的蕴味。请问大家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

生:议论文。

师:议论文中也能用比喻,它的目的在于化抽象为具体,能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这样也使文章形象生动,蕴味无穷呀。希望大家学会这种写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议论文中。那么从“青,取之于蓝”到“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些文字在说明什么呢?与观点“学不可以已”是什么关系呢?

生:这些文字在说明“学习”的重要,论证观点“学不可以已”。师:它们和观点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呢?

生吱唔,可能他们对议论文的写法,行文逻辑不是很明确。

师:你们看,学习原来如此重要——可提高人,可让木头一样的人变成高素质的人,所以要学习而且不可以停止了。是什么关系?

生:因果关系。

师:对,这就是议论文的行文写法。提出观点“学不可以已”后,就得论述“为什么学不可以已”了。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我们来学习下一段。这一段的学习,我想让大家自主学习,我先给大家把一些重要的词、句挑选出来,大家做上记号。然后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在一起互相翻译,互相交流这些作记号的词的词意。

/ 4

第二篇: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计划

 宁安镇范家学校 语文教师 孟秀梅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设想】

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语设计

师:老师这几天遇到个难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我想个办法?

生:愿意。

师:是这样的,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不学无所谓。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其实,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生: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生:先熟读课文,然后对着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资料书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

(学生回答。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导学达标

竟读课文、自主强化

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

(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这节课老师还准备了最好的奖品,将给课堂上表现最优秀的同学,可不要错过机会哦!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

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讲述课文内容。)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生:“但当涉猎”怎样解释?

师:谁来帮他解决?

生:只是应当博览群书。但,只。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怎样是什么意思?

生: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辞,推托。以,用。这是一个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蒙以军中多务辞”。

生: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而别?

生:鲁肃佩服吕蒙的才略。

……

师:刚才老师还让同学们把你最欣赏的字词句划出来,我们共同欣赏,谁先来说说?

生:“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师:你能不能读出孙权的这种坚决的语气?来读读看!(生读)读得不错。谁还想说?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生@:那为什么不让他“治经为博士”呢?那样岂不更好? 生:因为吕蒙,他是一员大将,读书不是他的主要任务。

生@:那他学识渊博岂不更好?

生:因为它原来才疏学浅,学好那是不可能的。

生@:那这样严格要求他,岂不更好?

师:同学们,韩维哲同学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课下再争论好吗?

生:“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师:你赏析得非常好,能不能语重心长的读一读?(生读),读得非常好!

生:“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师:你能不能读出鲁肃的这种吃惊的语气,来,试一试!

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师:那你再读读这句话,能不能读出吕蒙的这份自豪?试试看!

生:“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师:这点发现非常了不起!

(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 编课本剧,体验感悟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演?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

师:通过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生:我演的是孙权,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很严肃的,同时他对吕蒙也是非常关心的,对他寄予厚望。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生: 我觉得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的人。

生:我觉的吕蒙身为一员大将,能听从首领的规劝,努力读书,并才略大长,这种学习精神非常值得学习。

(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生:我们要努力学习,打好文化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学习,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

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生:多读点历史书,了解历史,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生:可以先给他讲讲吕蒙的故事。

生:老师,你让我们背课文的时候,不是你自己先背下来吗?你让我们读书,你自己不是也在读书吗?你也可以像孙权一样,用现身的说法来教育他好好学习。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师:你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一定会采纳。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积累巩固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师:大家谈得非常好,愿不愿意也听听老师的意见?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其实老师的总结也是受同学们发言的启发。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为读书教育。与此同时可作适当的板书)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还要把它积累下来,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下面利用最快的时间把这篇短文背下来,看谁记的最快?开始!

(5分钟后检查,时间允许,可指名背,时间不允许,可集体齐背)

师:一节课很快下来了,根据这节课的表现,大家看看我应该把奖品送给谁?(学生们自己推选出很多人选),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出色,我也不知道把奖品送给谁了?就送给大家吧!猜猜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什么奖品?(出示带有书和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的幻灯片)

老师就把这书连同这些名言警句一块送给同学们,(学生齐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作业设置

师: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第三篇: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 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短文里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的特点,于是,以趣学文言故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披文入情,体会人物性格,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成语,复述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明白学习对成长的重大作用,获得启发。

教学难点

如何从人物语言中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人物语言;

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生需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课文。

(设计说明:通过对“读书有益人生”成语或者俗语的回忆,创设课文主题情景,引入课文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即时调动现有知识的能力)

师:同学们,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前进,而书本就是我们学习最好的朋友,你能说出一些关于读书益处的成语或者俗语来么?

生:(自由发言)如: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书到用时方恨少。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4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6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7行万里路,读万卷书。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9知识就是力量。10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11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12开卷有益„„

师:的确,从同学们说的这些名句、成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读书对人的成长、发展和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个“开卷有益”的故事——《孙权劝学》。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竟读课文、自主强化

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再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

3.指名读无句读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投影无句读课文)

(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这节课老师还准备了最好的奖品,将给课堂上表现最优秀的同学,可不要错过机会哦!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设计说明: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积累必要的文化文学常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2)、介绍司马光

师: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

师:大家刚才课文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

四、研读题目,质疑(自理)

齐读题目思考:题目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关于劝学的故事,就题目而言,你有什么发现和疑问呢?

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讲述课文内容。)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生:“但当涉猎”怎样解释? 师:谁来帮他解决?

生:只是应当博览群书。但,只。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怎样是什么意思?

生: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辞,推托。以,用。这是一个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蒙以军中多务辞”。生: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而别?

生:鲁肃佩服吕蒙的才略。

„„„

„„„

刚才老师还让同学们把你最欣赏的字词句划出来,我们共同欣赏,谁先来说说?

生:“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师:你能不能读出孙权的这种坚决的语气?来读读看!(生读)读得不错。谁还想说?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生@:那为什么不让他“治经为博士”呢?那样岂不更好? 生:因为吕蒙,他是一员大将,读书不是他的主要任务。

生@:那他学识渊博岂不更好?

生:因为它原来才疏学浅,学好那是不可能的。

生@:那这样严格要求他,岂不更好?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课下再争论好吗?

生:“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师:你赏析得非常好,能不能语重心长的读一读?(生读),读得非常好!

生:“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师:你能不能读出鲁肃的这种吃惊的语气,来,试一试!

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师:那你再读读这句话,能不能读出吕蒙的这份自豪?试试看!

生:“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师:这点发现非常了不起!

(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

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演?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

师:通过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生:我演的是孙权,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很严肃的,同时他对吕蒙也是非常关心的,对他寄予厚望。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生: 我觉得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的人。

生:我觉的吕蒙身为一员大将,能听从首领的规劝,努力读书,并才略大长,这种学习精神非常值得学习。

(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 拓展延伸 感悟升华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生:我们要努力学习,打好文化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学习,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

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生:多读点历史书,了解历史,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总结出开卷有益的道理。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非常好。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

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积累巩固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师:大家谈得非常好,愿不愿意也听听老师的意见?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其实老师的总结也是受同学们发言的启发。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为读书教育。与此同时可作适当的板书)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还要把它积累下来,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作业设置

师: 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 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或者以下的几个作业题,选做一个,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

2.根据课文内容,补写一段“就学”时的情况。

3.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4.学完本课,你肯定有所感悟,联系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

(详、正)

(略写)

(详、侧)

孙权

劝学

(善 劝)

启示:开卷有益

—对— 吕蒙

就学

(肯 学)

刮目相待

—话— 鲁肃

赞学

(敬才)

第四篇:孙权劝学教学案例(含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案例(含教学实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学案例(含教学实录)

教学依据

《孙权劝学》是从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中节选的,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资治通鉴》对于后世之人以史为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篇小故事对于我们也颇多借鉴价值。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如何用好这篇教材?我以为要从多方面来考虑。从教材编写者的角度来说,教材编写者将它编入人物(且均为“不平凡的人物”)单元,很显然是希望学生能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的将它当作一般的文言文来对待,而应紧密围绕人物来作文章。从阅读的本质来说,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要从文字作品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与作者建立一种人与人的精神联系,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实施精神上的交流,从中促进自己的成长或发展。那么,这则小故事及其中的人物给学生的感悟、启发,将有力的促进学生的成长或发展。这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么,就很难说有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深入研究。当然,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一并加以重视。如对文言知识的积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分析的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总之,力争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整体推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全文,注重对文言字词的积累与运用。

2.体察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3.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鼓励学生多角度从文中得到启示。[教学方式] 用“多维互动”、“生命对话”的教学理念及行为组织、参与并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

一、入境发问

教师口述劝学的故事,创设情境,学生针对劝学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下: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去劝另一个人读书,偏偏他要去劝的这个人是一个依靠无数次的浴血拼杀而获得提升的武将,而且是一个极不喜欢读书一提起读书就头痛的武将,面对这样一个劝学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里发问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要真诚的面对学生的发问,机智的处理学生的问题,将学生的问题整合为有序、有机的“资源”,实在地纳入整节课的学习中。

二、文意释难(第一次合作)1.自主读课文。2.分工解读文意。

全文有两个对话的场面,左边的同学合力译读第一个场面,右边的同学合力译读第二个场面。要注意:一读懂文章写的内容,二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三你还有什么问题?有疑问的可以问老师

第五篇: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一)师:翻开《三国演义》,就会看到这样一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今天,就让我们回到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一起来笑谈发生在英雄们身上的一个小故事——《孙权劝学》。

(二)师:读课文,读准字音

生:邪(yé)这是个通假字。

师:卿,就是那个爱称,“卿”字对不对,大家找到没有?哦,这个字相当难写,我们一起用左手来写写看,这样会记得更深刻。

生:“更”,gēng 不读gèng,为什么这里念“gēng”,不念gèng呢? 生:因为是重新,改变的意思。

师:孤岂欲卿治经wéi博士,还是wèi博士? 生:wéi

师:因为他的意思是什么? 生:当

师:啊,是当,是作为的意思。

(三)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全文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这句话我认为意思应该是“吕蒙用军中军务繁多来推辞。” 这是一个倒装句。应该是“蒙以军中多务辞”。

生:还有,“博士”应该翻译为“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生:还有,“耳”,是语气助词,是“罢了”的意思。

„„“博士”、“往事”、“耳”,这几个词都应该按照古代的意思来翻译,这些词跟我们现在都不一样了,我们把它称之为:古今异义词;

(四)师:现在我们对这篇文言文的翻译还有没有问题? 看大屏幕。一起来,朗读要准!学生读断句。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师:读得好啊,比读课文还要好啊,说明意思的理解到达了一种比较理想的境界。这其实就是读古籍啊,是不是这样子的,古籍都是由右到左的,而且都是竖排的,而且没有什么? 生:标点符号!

师:其实我们的古代人书籍上就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是后人加的,是谁加的我也不知道,但是,为什么要加标点啊?不加标点不也能读吗? 生:这是为了断句,使翻译时候意思更通顺。

生:有些时候,加了标点想把他想表达的语气给表达出来。比如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有一个反问的语气,他加的是感叹号,我觉得应该加问号,这样有一种反问的语气。

师:能把人的语气、感情、甚至是内心世界都传递出来。那么,你觉得我们的编者,标点加的好不好,哪一个标点用得最好?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不可不学!”中一个感叹号传递出孙权的强烈的要求。

师:其实这个感叹号还有前面的几个字相呼应呢? 生:不可不

师:但是,你是否觉得孙权太严厉了,以自己的权势来逼迫吕蒙啊 生:不是,他是为了增强吕蒙的才能,让吕蒙更好地为吴国效力。

生:他应该很信任吕蒙,你的武功已经很好了,如果加上一些才略你就智勇双全了,他要把吕蒙培养成吴国的一位名将。

师:大家的意思老师明白了。也就是孙权在向吕蒙下严厉的命令的同时,又同时透露着对吕蒙的一种期待。其实从一个字中可以看出来,哪个字? 生:卿

师:“卿”什么意思? 生:爱卿

师:情感上是非常期待,非常诚恳的,但是语气又是很严厉,坚决的,这叫——语重——心长!师:说的好不如读得好,谁来读? 一生读

师:心很长,语还重不重? 生:不重

生:我觉得“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个感叹号也用得很好,有让人回味的感觉。师:回味出什么感觉来呢?

生:好像是吕蒙在教导鲁肃,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人。师:咦,这个吕蒙怎这么大胆?鲁肃可是吴国的三军都督啊

生:我觉得这里是透露出吕蒙已感觉到自己很有才华,他已经比较有自信了。生:“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个感叹号可以看出鲁肃很吃惊啊 师:怎么个吃惊法?你能把这种感受具体地说出来吗?

生:这说明吕蒙的才智进步非常大,可说是飞跃,在吴下的时候,鲁肃感觉吕蒙还是很一般的,而吕蒙现在的改变已判若两人,所以这个感叹号表现了鲁肃非常的吃惊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感叹号与前面的另外一个词联系起来,那就能感受的鲁肃的吃惊了,是什么? 生:大惊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是说一说哦,“与蒙论议”,开始„„ 生齐读: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师:以前称吕蒙为什么? 生:阿蒙。

师:古人叫名字,直呼其名,其实是一种——不尊重。比如那个曹操,如果直呼其名,就叫他曹阿瞒,如果尊重他应该称之为“曹孟德”;而吕蒙,先前被人唤作“阿蒙”,现在则应该被称为“吕子明”。称呼的变化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吕蒙的变化之大和鲁肃的惊讶之深。

师:有个标点,前面有个同学说感觉用得不太好,“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也觉得是不太好,这里应该是问号才对是吧?是责问他呀,孙权前面不是语重心长地跟吕蒙说吗?可吕蒙怎么办?推三阻四,我事情很多啊,作业很多啊(生笑),对不对?是感叹号还是问号? 生:感叹号,老师说这是责问,生:我认为这个时候孙权可能有些伤心,因为吕蒙不明白他的用意。

师:那你认为这个感叹号中透露着孙权的遗憾,可能没有伤心那么重,但有一点点遗憾。我们来看看下文:但当涉猎。他这个时候很生气吗? 生:没有

师:他还想干什么? 生:开导吕蒙。

师:这样看来,这个感叹号还是比较好的。这个感叹号透露出孙权内心的遗憾和对吕蒙的器重。我们试着用问号和感叹号再读一次 生读

师:有什么区别

生:我觉得感叹号有慢慢开导之意。而问号有些放弃,生气的意味。师::所以感叹号中透露着期待,我们再来读一次 生读:

师:如果把下面的话再加进去就更好了 生读

师总结:从这些标点符号中,我们渐渐感受到人物的音容笑貌,甚至感受到他们的性格。我们说出来,还要把它读出来。我们一起来合作一下。

师生分角色朗读。(一生当吕蒙,一生当孙权,一生当鲁肃,师生读旁白)

(五)师:八百多年后,有一个叫做苏东坡的人站在长江边吟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东吴,就是这样一个英雄豪杰辈出之地。他们是„„ 生读:

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19岁继承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后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早年果敢有胆,后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

鲁肃:治军有方,虑深思远,见解超人,继周瑜之后掌管吴军。三国时期吴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

师:他们都是英雄,但是我在想:今天我们所读的一个小小故事当中,你,能看出他们是英雄吗?能看出他们成为英雄的某些品质吗?从文中找,从句子里,从词语里面找。生:我认为鲁肃是英雄。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可以看出。师:此话怎讲?

生:鲁肃在与吕蒙的论议中发现吕蒙竟然有如此的才略,马上就刮目相看,去拜见他的母亲,这说明他对吕蒙很尊重。

师:尊重吕蒙就要拜见他的母亲吗?而且是“遂拜蒙母”,“遂”什么意思? 生:于是,就

师:他干嘛要急着拜见吕蒙的母亲呢?

生:这有点像八拜之交的意思,也就是说吕蒙的母亲就像我鲁肃的母亲一样。师:按你的意思,这个“结友而别”的“友”,是怎样的朋友? 生:犹如兄弟般的朋友。

师:很有道理,这话可看出鲁肃怎么就是英雄呢?

生:他能完全改变自己原先对吕蒙的看法,变得如此器重吕蒙,体现他对人才的尊重。师:改正自己观点,尊重人才,广交好友,广交天下义士。

生:孙权他说“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当吕蒙用“军中多务”来推辞的时候,孙权不仅没有生气发怒,而是继续耐心地开导他,我在想如果没有孙权做一番耐心的教导,吕蒙也不会发奋读书,成为智勇双全的名将。

师:你的意思是孙权的一番话,改变了一个人。那怎么就是英雄了呢?

生:从他对待吕蒙这样一个将领中,就能看出他治理国家的方式,有长远的目光,而且善待人才。

师:这是一个会用人才,会发掘人才的君主。

生:我想说说吕蒙,“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从这里看出,鲁肃已经很吃惊吕蒙的才略了,说明吕蒙的才略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他在学习中一定下了很多的苦工。

师:你是从鲁肃这个角度看出来的,作为三军都督的鲁肃对吕蒙如此吃惊,可见吕蒙的进步之大。原先可能是“一介——武夫”,“一介——莽夫”,现在成了这么一个有才略的人。师:我们没时间继续讲下去,但是大家已经基本讲出来了。所以说那个孙权是很会用人的,有一次曹操看见孙权的军队,非常的感慨,他说:如果我有这么一个儿子就太好了。这个话就是:生子当如孙仲谋。连诸葛亮都评价他说:贤能为之用。就是说很多有贤能的人都被他用起来了,在我看来,更确切的说,被他用起来后,那些人展现了他们的贤能之处。吕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依次介入资料并解说: 孙权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诸葛亮

纳鲁肃凡于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吕蒙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早年果敢有胆,后来折节读书,识见精博,渐能克己让人,有国士之风。——孙权 鲁肃

(吕蒙)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轻财重义见英奇,圣主贤臣是所依。——《三国门•鲁肃》

总结:鲁肃是个仗义的英雄,孙权是英雄识英雄,鲁肃是英雄敬英雄,而吕蒙则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把自己塑造为一个英雄。

(六)师:今天我们简单了解了一些这些英雄的故事,我们还得感谢一本书,这篇作品出自哪里?谁编的?

生:《资治通鉴》,司马光。

师:司马光大家知道,就是那个砸缸的小朋友对不对?(生笑)现在他是一个老朋友了,但是,我在想,《资治通鉴》是一部恢宏的史书,但为什么要选取这么一个历史的小插曲,小故事来讲呢?如果你是司马光,你会怎么说? 生1:我们要从小的故事里发现大道理。师:哦,什么道理呀?

生1:对待别人要谦虚,不要以固定的眼光来看待别人。

生2:以小见大,从小事情中也看见孙权、鲁肃、吕蒙这些英雄的才干。师:英雄,不仅仅是表现在恢宏的事业上。生3:一个故事中能体现三个人的秉性。

生4:这篇文章能让我们感受到三个人不同的性格,而且从吕蒙的身上,我们可以明白时间是靠人挤出来的。

师:哦,我们刚才说的这是一部史书啊,但你现在好像是在说一本学习用书(生笑),我还是接起先那位同学的话,吕蒙本来是一介武夫,但是他后来却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吕蒙打败了谁? 生齐答:关羽

师:吕蒙打败了关羽,整个三国的历史都被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历史可能都因此被改变了,所以司马光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我们可以从一件小小的事情当中,获得借鉴。老师也针对这件小事写了一句话,大家一起来读一下。学生齐读:慷慨伟业大丈夫,平凡小事亦英雄!全课结束。

下载《劝学》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劝学》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

    《劝学》教学反思(精选合集)

    《劝学》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

    劝学 教学设计[模版]

    《劝学》教学设计 一、 关于荀子 荀子,名况,当时的人尊称其为“荀卿”。战国时期赵国人。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受到各家的影响,是先秦诸子中的一位集大成者。 主张:朴素的......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白依拉嘎小学马秀娟 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部首“又”。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

    劝学教案-教学教案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

    《劝学》教学反思

    《劝学》教学反思 《劝学》教学反思1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自己的备课和上课需要反思的很多。先从备课说起,首先,过于贪多。尽管是一首古诗,文章篇幅并不长,但相连带的内容都想......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执教者:张中华 授课班级:高一(13)班 授课时间:3月18日第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如何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2.背诵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