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案例

时间:2019-05-15 06:1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草船借箭》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草船借箭》案例》。

第一篇:《草船借箭》案例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五下第五单元《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

本次执教的是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草船借箭》的第二课时。这堂课的设计本着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则,让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质疑中了把握人物特征,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热爱名著的兴趣。

这节课是第二课时,本篇课文重要人物一共有4位(周瑜、鲁肃、曹操、诸葛亮),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根据导学单的反馈,大部分同学都把握了前三位人物的主要特征,所以本课的主要人物为体会诸葛亮的主要特征——“神机妙算”。

本堂课的导入引用的是明代词人杨慎的《临江仙》,配上音乐及教师个人的朗诵,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历史情境。用词最后的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作为过渡,仿佛让人看到了狼烟滚滚、群雄割据的三国年代,继而进入学习。

紧接着对于上节课已学习的三个人物特征的回顾、提问,从而根据周瑜对诸葛亮的评价引出本课要探究的内容。此时学生的疑问在逐渐产生,为下文研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了铺垫。文中对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体现一共是“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三块,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并去找一找哪里能够体现“神机妙算”的句子,找到之后通过读出人物心情、观看长江流向示意图等方法帮助学生归纳出小标题并得出结论。这里可以很好的让学生发挥自主意识。

本次课堂设计的最后环节是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拓展小游戏,通过与同学们进行的一个“看图猜典故”游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目标定位

1、通过抓住重点句子,人物言行、心理的揣摩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通过延伸拓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案例描述 情景1 在课堂上,当回顾完第一单元后,我引出文章结尾周瑜说的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故事的结尾,心高气傲的周瑜竟然唉声叹气,对诸葛亮可谓是心服口服,并称他神机妙算。你们觉得这个词形容诸葛亮怎么样?

(给学生抛下疑惑的种子,加速学生的探究心理)

生A:我觉得非常贴切,因为诸葛亮利用天气成功的借到了十万只箭。师:你认为他靠的只是天气吗?还有没有其他同学知道?

生: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诸葛亮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学生议论纷纷)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三国中的人物真是了如指掌,连他们怎么想的都知道呢!那么在文中,你能找出具体描写的句子来细细品味一番吗?找到的同学可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生自悟、交流。

师:哪位同学可以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生B:老师,我找的是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这两句话我知道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很巧妙的运用船头、船尾的方向,成功的借满了箭。

师:这位同学找的十分仔细,刚才他提到了船头、船尾的方向,分别是? 生:东、西。

师:那么为什么要这样一会儿朝东、一会儿朝西呢?

生C:他是为了方便走的时候顺风顺水,曹操就追不上他了。师:文章哪一句话?

生C: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师:就这样,诸葛亮巧妙的将船调了几个方向就不费吹灰之力就成功借到了箭,可真谓是? 生齐:神机妙算

(学生质疑,补充,释疑,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看起来那么简单的调几个方向,可是真的就那么容易吗?你们觉得,这需要些什么知识?

生D:我觉得他肯定对于水域很熟悉。生E:他肯定在水面观察过很久。„„(生畅谈己见)

师:其实你们所说的都对,这些其实归纳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地理知识。下面老师出示一副长江的流向示意图,看完你们再来说一说。

生D:我明白了,长江的水都是自西向东的,所以他这样调转船头。

师:是啊,一千多年前的诸葛亮竟然如此聪明,竟然懂得借用水的流向,这可真的是神机妙算,让老师也十分佩服。(ppt出示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明白诸葛亮“懂地理”,也可以增长学生的课外常识。)情景2 师: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老师相信“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一定会让你记忆颇深,当然《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只是《三国演义》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作为我们本年级的必读书目,相信同学们都有看过,接下来老师就跟大家做一个小游戏——看图猜典故。

学生举手十分积极,回答问题踊跃。

(当6副图放完之后,学生还有些意犹未尽。看书比较详细的同学此时心中的成就感很足,看书比较粗略的同学此时有一些后悔。)师:《三国演义》这本书博大精深,里面对于人物的故事比比皆是,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能够好好研读这本书,去书中认识一位又一位伟大的人物。

(在下课之后,许多同学围绕到我身边,叽叽喳喳的跟我说着,老师我还知道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我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看书粗略的同学看到这种景况,我相信肯定会带动他们的兴趣)

四、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对话,才能造就学生的成长。

本堂课,我让学生走进文本,揣摩文中的人物,仿佛就是跟他们对话,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解疑的能力,在师生的交流中得出彼此的印证。

《草船借箭》一文中关于诸葛亮最具有探究价值的就是“神机妙算”这一词,我在学生把握好文章整体内容,对于除诸葛亮外的其他人物特征掌握之后,着重探究“神机妙算”,以之为主线,分散出“识天文、懂地理、识人心”三块。三块内容紧扣全文,让学生在掌握分支之后也学完了课文,并且掌握了主线。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老师引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另外我也强调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综合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例如在发现诸葛亮调转船头的方位词可以引申出地理常识、在看图猜典故游戏中激发对于看书的兴趣。

语文课堂就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

第二篇:草船借箭 案例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诸葛亮相关资;课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背景,创设气氛。

师: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08年,建安13年,曹操率军,水陆并进,欲扫平江南,孙刘联盟,决计破曹。且看:用奇谋孔明借箭。

2、观看借箭经过影像,初步感知。

评:精妙的导语给学生以古典文学语言的熏陶,恢宏的背景、生动的影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感悟历史、人物的空间。

二、紧扣主题,探究性学习

1、初读,学生质疑

师:浏览课文,请用文中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现出的才能。

生:神机妙算。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生:“神机妙算”就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明。

师:很好,结合课文,围绕这个词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我想问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师:大家提的问题相信都可以通过读书求得解决,现在我们集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点出中心问题)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心读课文,可以和同学讨论,呆会儿选择一处体会最深的讲析给大家听。

2、学生全面读书,从字词句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交流评价。

生: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雾。

生: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谨慎,在浓雾中不敢轻易派兵出击。

生:他还算到了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不会食言,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确保不会让周瑜知道。

生:他让船一字儿排开,借箭时,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边受满箭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说明他对事情做了周密的安排。

生:书中说船队回来时,顺风顺水,可以看出他算到风向。

评:让学生在媒体制作出的两军对垒军事简图上边演示边说,既灵活地检验了学生融会贯通理解课文的能力,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生:诸葛亮对鲁肃说:“要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说明他算了借箭所需器材的数量。

„„

评:一问激起千层浪,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充分有效的读书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创新教育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4、小结。

师:(指板书)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是“神机妙算”。

师: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有何感叹? 生:周瑜感叹:“我比不上他!” 师:想像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并试着读一读。生:我想周瑜会非常佩服地说这句话,因为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他看到诸葛亮确实比他强。所以,我认为读这句话时,应该用比较诚恳的语气来读。

生:我的看法和她的恰恰相反,我认为周瑜会更加嫉妒诸葛亮,他说这句话时,应该是忌恨的语气。

„„

评: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的朗读,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三、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

1、过渡,提炼文章特点。

师: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

生: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到的。

师:对,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2、创造性表演,体验角色。

师:现在,请你们自己来当导演,邀请合作伙伴,选择文中某处最喜欢的片断,把它表演出来,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设计。

3、分组练习,自我体验。

师:愿意展示朗读、表演才华的同学,到前面选择段落或表演或朗读。

(注:学生兴致颇高,居然在一起商议是排搞笑版还是正剧版,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评:理解和表达、创造与再现的结合,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体观、课堂教学的活动观、学生的主体观。

四、反思评价,开放性学习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1)采访“孔明”:

师: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

生:因为我了解周瑜的为人,知道他对我有忌害之心,面对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还准确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时,我还懂天象、识地理,在心中对这件事有一个完整的谋划和安排,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军令状呀!

师:(以记者身份评价)您在借箭后曾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晓阴阳,不知奇门,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大胆地实践,这也许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访“周瑜”:

师: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 生: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又算准了曹操不会出兵,鲁肃当时不会告密,唉,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方面,我都比不上呀!

师:“孔明才学犹堪叹,公瑾妙语亦惊人!”

(3)采访学生: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生:我想对周瑜说: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吧!那样你会更出色!

生:我想对曹操说:正是你的多疑,关键时不敢果断出兵,才促成了诸葛亮借箭成功。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替曹操打抱不平。我所知道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当时大雾迷蒙,在辨敌军(对方)虚实的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损失,没有最大的把握,他当时只能那样做。

师:想不到,小小年纪你就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了,真了不起。

评: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评,再一次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些思维的火花将成为火炬照亮你们的人生。(授与发言同学“赛诸葛”、“赛周瑜”、“赛曹操”等称号。)

评:角色的采访走进了人物的情感世界,灵性的回答丰富了学生的精神领域,激励性、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小结延伸,拓展阅读。

(1)小结。

师:在不断深入地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结论)(2)拓展。

师: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还有哪些?(影像展示诸葛亮博望坡用兵、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片断,配以旁白。)(3)延伸。

师:同学们,诸事暂且按住不表,欲知详情,且看《三国演义》(出示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场。知识的延伸、情感的参与、方法的运用、兴趣的培养正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板书设计:

识天象

大雾弥漫

周瑜

心胸狭窄

神机妙算

知人心 鲁肃

忠厚老实

曹操

谨慎多疑

晓地理

顺风顺水

案例反思: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的,而是预设和生成的辨证统一,应随机地以学定教。对于学生的学习反馈,只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就要抓住它,随机调整教学内容,而不必担心教学的进程偏离先前预设的轨道。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抓住“一声叹息”做文章,巧妙引导,展示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颇具个性的心灵体验。

魏书生先生在谈到“教”与“学”的关系时曾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在这节课里,教师强调的是让学生在一种情感的体验当中学习,并做深入的理性思考,谈自己对课文中人物的看法,谈自己对整个事件的思索。学生的这种生成靠的就是老师的权变、不替代,还有对学生思维方向的准确把握和水到渠成般的引导。这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随堂练笔是教师即兴布置的一个作业,但这绝不是心血来潮。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之后,完成这样的作业就有据可循,有话可说。课堂讨论已将学生带入到一种情境之中,学生只不过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用文字串联起来就行了,难度不是很大。

第三篇:《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诸葛亮相关资料;课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背景,创设气氛。

师: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08年,建安13年,曹操率军,水陆并进,欲扫平江南,孙刘联盟,决计破曹。且看:用奇谋孔明借箭。

2、观看借箭经过影像,初步感知。

点评:精妙的导语给学生以古典文学语言的熏陶,恢宏的背景、生动的影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感悟历史、人物的空间。

二、紧扣主题,探究性学习

1、初读,学生质疑

师:浏览课文,请用文中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现出的才能。

生:神机妙算。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生:“神机妙算”就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明。

师:很好,结合课文,围绕这个词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我想问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师:大家提的问题相信都可以通过读书求得解决,现在我们集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点出中心问题)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心读课文,可以和同学讨论,呆会儿选择一处体会最深的讲析给大家听。

2、学生全面读书,从字词句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交流评价。

生: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雾。

生: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谨慎,在浓雾中不敢轻易派兵出击。

生:他还算到了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不会食言,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确保不会让周瑜知道。

生:他让船一字儿排开,借箭时,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边受满箭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说明他对事情做了周密的安排。

生:书中说船队回来时,顺风顺水,可以看出他算到风向。

点评:让学生在媒体制作出的两军对垒军事简图上边演示边说,既灵活地检验了学生融会贯通理解课文的能力,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生:诸葛亮对鲁肃说:“要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说明他算了借箭所需器材的数量。

„„

点评:一问激起千层浪,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充分有效的读书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创新教育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4、小结。

师:(指板书)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是“神机妙算”。

师: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有何感叹? 生:周瑜感叹:“我比不上他!” 师:想像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并试着读一读。

生:我想周瑜会非常佩服地说这句话,因为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他看到诸葛亮确实比他强。所以,我认为读这句话时,应该用比较诚恳的语气来读。

生:我的看法和她的恰恰相反,我认为周瑜会更加嫉妒诸葛亮,他说这句话时,应该是忌恨的语气。„„

点评: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的朗读,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三、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

1、过渡,提炼文章特点。

师: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 生: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到的。

师:对,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2、创造性表演,体验角色。

师:现在,请你们自己来当导演,邀请合作伙伴,选择文中某处最喜欢的片断,把它表演出来,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设计。

3、分组练习,自我体验。

师:愿意展示朗读、表演才华的同学,到前面选择段落或表演或朗读。

(注:学生兴致颇高,居然在一起商议是排搞笑版还是正剧版,课堂气氛轻松活跃。)点评:理解和表达、创造与再现的结合,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体观、课堂教学的活动观、学生的主体观。

四、反思评价,开放性学习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1)采访“孔明”:

师: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 生:因为我了解周瑜的为人,知道他对我有忌害之心,面对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还准确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时,我还懂天象、识地理,在心中对这件事有一个完整的谋划和安排,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军令状呀!

师:(以记者身份评价)您在借箭后曾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晓阴阳,不知奇门,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大胆地实践,这也许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访“周瑜”:

师: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

生: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又算准了曹操不会出兵,鲁肃当时不会告密,唉,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方面,我都比不上呀!

师:“孔明才学犹堪叹,公瑾妙语亦惊人!”

(3)采访学生: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生:我想对鲁肃说: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朋友。生:我想对周瑜说: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吧!那样你会更出色!

生:我想对曹操说:正是你的多疑,关键时不敢果断出兵,才促成了诸葛亮借箭成功。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替曹操打抱不平。我所知道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当时大雾迷蒙,在辨敌军(对方)虚实的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损失,没有最大的把握,他当时只能那样做。

师:想不到,小小年纪你就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了,真了不起。点评: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评,再一次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些思维的火花将成为火炬照亮你们的人生。(授与发言同学“赛诸葛”、“赛周瑜”、“赛曹操”等称号。)

点评:角色的采访走进了人物的情感世界,灵性的回答丰富了学生的精神领域,激励性、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小结延伸,拓展阅读。

(1)小结。

师:在不断深入地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结论)(2)拓展。

师: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还有哪些?(影像展示诸葛亮博望坡用兵、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片断,配以旁白。)(3)延伸。

师:同学们,诸事暂且按住不表,欲知详情,且看《三国演义》(出示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点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场。知识的延伸、情感的参与、方法的运用、兴趣的培养正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板书设计:

识天象 大雾弥漫

周瑜 心胸狭窄

神机妙算

知人心 鲁肃 忠厚老实

曹操 谨慎多疑

晓地理 顺风顺水 案例反思: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的,而是预设和生成的辨证统一,应随机地以学定教。对于学生的学习反馈,只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就要抓住它,随机调整教学内容,而不必担心教学的进程偏离先前预设的轨道。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抓住“一声叹息”做文章,巧妙引导,展示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颇具个性的心灵体验。

魏书生先生在谈到“教”与“学”的关系时曾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在这节课里,教师强调的是让学生在一种情感的体验当中学习,并做深入的理性思考,谈自己对课文中人物的看法,谈自己对整个事件的思索。学生的这种生成靠的就是老师的权变、不替代,还有对学生思维方向的准确把握和水到渠成般的引导。这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随堂练笔是教师即兴布置的一个作业,但这绝不是心血来潮。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之后,完成这样的作业就有据可循,有话可说。课堂讨论已将学生带入到一种情境之中,学生只不过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用文字串联起来就行了,难度不是很大。

第四篇:《草船借箭》教学案例(定稿)

创新教学策略 提高阅读实效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给学生带来无限精彩。但时间一长,精彩也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那是因为演绎精彩的只有老师,而老师的精彩也让学生揣摩透了定势。为此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课堂永远充满活力。

教学《草船借箭》,课前我了解到不少学生都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也有好多学生读过《三国演义》名著,其中一个学生读过两遍,还看过易中天“评三国”。《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也因学生喜欢,新书一发下来,就读了好几遍,有的甚至对文中插图津津乐道。见于这种情况,我打破常规,创新教学策略,重新让课堂鲜活起来。

一、鼓励学生设计开课语

一直以来,为了吸引学生老师总是想尽办法设计各种导语,可天长日久,老师设计的导语也被学生认为“不过如此”了,因此对新课学习缺乏吸引力。我改变了老师设计导语的传统方式,尝试让学生设计开课导入语,果然学生感到十分新奇,都积极准备,想和老师的导入语一样好,有的甚至想超越老师。课堂上不同学生不同的导入语,丝毫不比老师逊色。如有学生说“《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讲的是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得胜,使得周瑜不得不服输,今天学习《草船借箭》,我们要看看诸葛亮是怎样和周瑜斗智的。”有学生这样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船借箭》,节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这本书不少同学都看过吧,说起《三国演义》的故事,可是家喻户晓啊!看到‘草船借箭’几个字,我仿佛走进了三国,看到了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尤其是让我深深佩服的诸葛亮。就让我们一起从《草船借箭》里看一看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吧。”

学生能说这么好,为何非老师说不可?为何不给学生创新表达的机会?经常让学生设计导入语,我们会看到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都变得愉悦主动。通过有效实践,我深深体会到让学生设计导入语这一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值得我们很好地开发。当然有效的导入语设计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引导,可让学生提前准备,可让学生即兴演说,但一定要鼓励学生广泛收集课文的相关资料,鼓励学生评价,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由学生设计各种各样的导入语,可以为新课的学习添加兴奋剂、创新剂,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老师们常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事实上问的权利还没有还给学生,课堂上还是老师问的多,关键时候也都是老师问,学生被问,以至于学生连自己不懂的问题也不想问,也不会问了。我尝试让学生提问,一节课上所有的问题几乎都由学生来问,我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提问,提示学生:你的问题要统摄全文;引导学生从细节上提问,启发学生:你可以从某一段、某一句、某一词提问,可以从含义深的地方提问,可以在矛盾处提问,从写法上提问,甚至可以从特殊的标点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提问,我鼓励学生,你的问题可以由本课延伸到课外,从更广阔的范围提问,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更宽泛了。

下面是学生三个层面的提问案例:

1、从整体上提问:

师:我们一起读课题《草船借箭》。看题目你能提出多少个问题?(每人至少提两个)生1:借东西一般都是人去借的,“草船”怎么能借箭?为什么要借箭?

生2:谁用草船借箭?怎样借箭?

生3:草船借箭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结果怎样?

生4:“草船借箭”说明了什么?借箭成功在哪里?

生5:作者为什么以“草船借箭”为题?“借”字有什么用意?

学生围绕课题提了十来个问题,没有重复,击中要害,这些问题都是从整体提的。由于给了学生充足的问题空间,学生把以往由老师提的问题全部提出,而且从不同侧面进行提问。看得出学生的问题欲望是比较强烈的,他们的提问水平也随之提高了。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对课文有一定的整体把握能力。

从整体上提问不只是针对课题质疑,也可以在初读课文以后进行,学生会抓课文的中心句提问或概括一下课文内容进行提问,甚至可以在学完课文以后让学生再从整体上提一个有深度的问题,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能会上升一个高度。

2、在细节处提问

师:要想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们就要学会从细节入手,抓住那些意蕴深刻的词句段,问一问为什么。

生1:“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挺”是什么意思?诸葛亮有什么才干?课文中写了哪些才干?

生2:课文第二段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周瑜想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来为难诸葛亮,可他并不直说,而是一步步用计套诸葛亮,诸葛亮一步步中了周瑜的圈套,让周瑜很高兴。看来周瑜也是有计谋的,难道诸葛亮竟然不知道自己中计了?

生3: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为什么敢这样说?

生4: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不是周瑜派去探听诸葛亮的吗?诸葛亮怎么请鲁肃帮忙呢?下面诸葛亮还说“不过不能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全完了。”难道诸葛亮不担心鲁肃报告周瑜吗?

……

生10: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为什么要把船用绳索连接起来? 生1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

生18:诸葛亮为什么要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

生19:“草船借箭”中的“借”可以换成什么词? “借”字妙在哪里?

生20:课文主要人物是诸葛亮,还有周瑜、鲁肃、曹操,这些人物对突出主要人物有什么作用? ……

在细节处提问,学生随处可问,一句话,一个词能提好几个不同的问题,问题越提越有,思路越提越明,兴致越提越高,含义越提越透。

3、拓展提问。

师:课文大家都读懂了,但如果还有想知道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生:诸葛亮为什么那么聪明?

生:如果第三天四更没有雾怎样办?

生:诸葛亮斗智的故事还有哪些?

生:中国历史上还有谁像诸葛亮这样有才干?

生:在《草船借箭》的故事里,曹操因多疑谨慎而上当,还有哪些才能?

……

让学生提出向课外延伸的问题,为是的让学生学了课文还应该产生新的问题思考,可以是对课文的再认识,可以是对课文的再质疑,可以是预知课文以外的但又与课文相关联的问题,通过提问,涉猎更广泛的知识,探寻知识的源泉。

从三个层面,学生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浅有深,但都有思考价值,透过这些提问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看到学生间相互启发,思维火花不断闪烁。这些问题有的学生已经明了,不需集中解决,有的暗含其中,需要以问题为突破口深入研读。这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就像一个个钻头,深入地下,打出一汪汪涓涓流淌的活水。还有些是课堂还不能解决的问题,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只要能提出来,就说明学生读书是认真的,思考是积极主动的。把一篇课文教给学生自己读,就要相信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用提问做导向,让提问促思考,把提问作为开启智慧的钥匙。课堂上,我总是让学生把自己想问的问题都提出来,不怕耽误时间,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提问,相互启发提问,鼓励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提问,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我觉得这一定比老师提问强得多,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真是难得。

三、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品读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大家已经知道答案,有的包含的意思很深,需要我们仔细品读才能解决。大家提的拓展性问题中有的我们现在还不能解决,需要以后阅读查阅资料后才能解决。现在请大家从我们需要研读的问题中选择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其他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想想哪一个问题最合适?

生1: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其他人物对主要人物起到什么作用?

生2:“草船借箭”中的“借”可以换成什么词? “借”字妙在哪里?

师:这两个问题都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果只选一个,你们会选哪一个?

生:第1个。

师:好,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诸葛亮这个人物。请大家细致地到文中找一找写诸葛亮的语句,细细揣摩这些语句认识诸葛亮这个人物。

生1: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对,板书:有才干。

生2: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诸葛亮一步步进了周瑜的圈套,使周瑜没费吹灰之力就控制了诸葛亮。

生:实际上诸葛亮早已看穿周瑜的把戏,却不动声色,将计就计,顺水推舟,其实他早有了应对的策略。

师:听了这个同学的发言,大家能不能提一个问题?

生:诸亮亮为什么要将计就计?

生:他早已有了什么样的应对策略?

师:谁能回答?

生:诸葛亮算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有大雾。

生:课文后面写道:“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刚才,我们从两方面解读诸葛亮的才干,哪两方面?请概括成两个词:

生:识人、识天

师:板书:识人、识天。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方面的内容。

指名读。

师:识人,识哪些人?为什么要识这些人?

生:识周瑜,看破阴谋,免遭陷害;

生:识鲁肃,草船借箭帮大忙;

生:深知鲁肃的为人,愿意帮他的忙。

生:识曹操谨慎不敢轻易出动,草船借箭巧成功。

师:除了识天、识人,还识什么?

生:?

师:请读这样两句话:

(1)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2)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

生:诸葛亮选择江上借箭,从北岸驶向南岸顺风顺水。

生:诸葛亮识地利。

师: 诸葛亮识天、识地、识人说明什么?

生:他善于观察、知识面宽广、经验丰富。

生: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生:他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

生:他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

……

师:我们抓这样一个中心问题研读,是不是把大家提的30多个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事实上,我们提出的那么多问题,没有必要一个一个地解决,只要抓住一个核心问题研读,其它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有同学会说,既然不需要解决,提那么多问题干吗?请大家议一议,有没有必多提问题?

生:有必要,因为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生:我觉得通过提问我们理解课文含义深的地方更容易了。

生: 如果没有在细节处提问,我们对课堂理解就不会很深入。

师:说得对。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怎么办?

生:我们查资料后再讨论。

……

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一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能够提高阅读的实效性。《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就比较适合围绕一个中心品读。品读诸葛亮,内容集中,统摄全文。在这个案例中,我让学生从大家提的众多问题中筛选一个核心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理解,畅谈自己的体会,放得开,也收得住,不是信口开河,信马由缰,而是在品读中理解、体会、提炼,总结人物的特点,让学生全面正确认识人物形象,从而达到准确理解、深度体会,广度拓展的阅读效果。

课堂上我常常引导学生做这三件事:一是由学生设计开课语或过渡语;二是让学生“整体提问”

“细节提问”“拓展提问”;三是引导学生选择中心问题进行深入品读。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扎实。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学生喜欢又学得扎实”的教学策略,现在获得这份欣喜,自觉功夫没有白费。

第五篇:《草船借箭》案例

《草船借箭》案例

天元中心小学吴莉人教版六年级语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材料准备:

《三国演义》主题曲录音带,IP资源上情景朗读课件.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教师导语设计:孩子们,你们知道刚才那首歌是什么歌吗?它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呢?

生:是《好汉歌》,它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2、了解四大名著,生说所知道的《三国演义》知识。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你知道四大名著还包括哪些?

生:我知道四大名著除了《三国演义》之外,还包括《西游记》、《红楼梦》和《水浒传》。

师: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三国演义》的有关知识。

生:(略)

师,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

3、生说《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师:看到这课题你会想说什么?

生:谁借箭?为什么借箭?用什么借箭?借箭有没有成功?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二、初读课文

(生默读课文,思考前面所提的问题,并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读了课文,谁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后直接从文中找答案,重点引入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一问题,相机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三、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师:“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生:“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指导读句子)

2.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师:“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

3.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四、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师:“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师: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师:理解“虚实”,诸葛亮他们的内部实际情况怎样?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课件演示)

(同学表演)

师:你们为何一字摆开?

生: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

师:为什么擂鼓呐喊?

生: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师:为什么开始船头朝西,后来船头朝东?

生:这样既能两面射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又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师:(抢答)这两句话里有一对近义词,看谁最先找出来?

生:靠近——逼近

师:这两个词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生:不能,如果先逼近再靠近,曹军就会以为敌军已经被击退,射的箭就少了,诸葛亮“借”的箭就可能不够十万支。

五、小结

板书:

识天象大雾弥漫

周瑜心胸狭窄

神机妙算知人心 鲁肃忠厚老实

曹操谨慎多疑

晓地利顺风顺水

下载《草船借箭》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草船借箭》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草船借箭 教学案例分析(5篇材料)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分析 横沽小学 王丽娜 2009、5 《草船借箭》案例分析 (在学生学会复述课文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向老师发问。) 生:老师,你们都说诸葛亮是英雄,难道周瑜......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一、课题导入 师: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谁能说出我国的四大名著有哪些? 生:《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 师:好,现在我们在增加点难度,谁能说出四......

    《草船借箭》缩写

    《草船借箭》缩写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枝箭,并说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理应照办,并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

    《草船借箭》缩写

    《草船借箭》缩写 周瑜非常妒忌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有才干。有一天,周瑜要跟曹军交水战,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当面立下军令状。周瑜心里很高兴,想诸葛亮一......

    缩写《草船借箭》

    缩写《草船借箭》 周瑜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 一天,周瑜借口军中弓箭短缺,想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没想到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能造好十万支箭,还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走后......

    《草船借箭》缩写

    《草船借箭》缩写(3) 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处处想陷害他。有一次,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设下圈套:想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好十万支箭。诸葛亮,并立下军令状。周瑜派鲁肃探听消息。......

    缩写《草船借箭》

    缩写《草船借箭》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干,处处想陷害他。 一天,周瑜找诸葛亮商议军事,让诸葛亮在十天之 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说三天便可造好,还立下军令状。之后,周瑜吩咐军匠,故......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

    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课文,交流讨论,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学习目标:1、理解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