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方山子传导学案及练习
《方山子传》练习学案
苏轼
1.“①弃车马,毁冠服 ②见其所著帽”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①guàn帽子
②zhù戴
B.①guān帽子
②zhuó戴
C.①guàn戴着帽子 ②zhù穿的衣服
D.①guān戴着帽子 ②zhuó穿的衣服 2.“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庵居蔬食”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词义是()
A.①祖宗 ②食物
B.①尊崇 ②吃
C.①同宗 ②粮食 D.①宗族
②给„„吃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稍壮,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读书
B.环堵(环绕房屋的院墙)萧然,而妻子奴婢
C.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因酒使性)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假装疯癫)垢污,不可得而见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推崇)之 B.稍壮,折节(改变志节、行为)读书
C.方山子傥(或许)见之欤 D.欲以此驰骋(纵马奔跑)当世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庵(在小草屋)居蔬食 B.余既耸然异(感到惊奇)之
C.见方山子从(跟随)两骑 D.岁(每年)得帛千匹
7.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他植者则不然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①呼余宿其家
②其皆出于此乎 8.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 B.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C.①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 ②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D.①欲以此驰骋当世 ②亦足以富贵
9.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
10.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 ④⑥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一致的一项是()
A 欲以此驰骋当世
B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C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 13.比较下列句中“然”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然终不遇
②余既耸然异之
③环堵萧然
④此岂无得而然哉 A.①与④不同,②与③不同
B.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 C.①与④相同,②与③相同
D.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C.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D.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②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 17.对“此岂无得而然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大概是没有得到官做才这样的吧?B.这大概是没有得到知己才这样的吧?
C.这难道是一个没有自得其乐的人能够这样吗?D.这难道是一个没有得道的人能够这样吗? 18.文中说“余既耸然异之”,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
A.“少时慕朱家、郭角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B.“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C.“俯而不答,仰而笑”,“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1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方山子壮有大志,晚乃归隐的一组是()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③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④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⑤所著帽,方屋而高⑥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⑦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⑧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A.①⑤
B.②③
C.④⑥
D.⑦⑧
2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方山子世有勋阀,可以做官但他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加之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因此被人们称为方山子,而当了隐士
B.方山子少时慕游侠,别人也把他当游侠看待;壮时折节读书,欲施展抱负,然而终不遇时,以致愤世嫉俗,走上了归隐之路
C.听到作者被贬黄州的缘故后,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排挤苏轼的奸邪小人的蔑视
D.方山子弃富贵而就贫贱,弃功名而甘寂寞的可贵品质,对正遭贬谪的苏轼触动很大本文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对友人的知音之情 24.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者 译文: ②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③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
④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文: ⑤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译文
第二篇:方山子传 练习
《方山子传》
苏轼
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补词语。(落实教学重点之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①稍壮,___________,欲以此________________,然终不遇。
②_____________,不与世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③余告之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余宿其家。_____________,而妻子奴婢皆有_____________;余既耸然异之。
④今几日耳,_____________,犹见于眉间,而岂_____________哉!⑤然方山子_____________,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____________。⑥皆___________,独来穷山中,此岂_____________哉!
2、基础知识检测整理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犹见于眉间 ②前十有九年 ③往往阳狂垢污 ④方山子傥见之与(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义 ①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④使从事于其间
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3)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余既耸然异之 ③见方山子从两骑 ④岁得帛千匹 ⑤亦足以富乐 ⑥方山子怒马独出(4)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过岐亭,适见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5)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方屋而高 ②何为而在此?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④使骑逐而射之(6)指出下面句式类型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④余谪居于黄 ⑤庵居蔬食
五、达标分层训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慕:仰慕
B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C 然终不遇 遇:对待
D 因谓之方山子 因:于是 2.对加点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③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④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D.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3.下列句中属于状语后置句式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读书 B.晚乃遁于光、黄间 C.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D.因谓之方山子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谪居于黄 谪:降职 B.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跟随 C.一发得之 发:射箭 D.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等:相类似 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过岐亭,适见焉 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①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②余告之故
C.①因谓之方山子 ②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D.①游西山,鹊起于前 ②余谪居于黄
6、选出加横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A、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B、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C、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D、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7、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8.请准确翻译下列句子(6分)①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译文:。②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译文:。③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参考答案】折节读书,驰骋当世,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俯而不答,仰而笑。环堵萧然,自得之意;精悍之色,山中之人。世有勋阀,今已显闻。弃不取,无得而然
师:边让学生填词,边落实翻译,老师对每一句的所写内容做简洁概括。①这写的是方山子的人生经历。②这写的是方山子的特立独行。
③这写的作者初遇方山子时的情景。④这写的是方山子人生角色的转变。
⑤这交代的是方山子的家世背景。⑥这写的是方山子的人生取向及作者对他的直接赞肯!
师:通过这种填词的方式,帮助学生基本梳理了课文的基本内容。接下来是整理文言基础知识。2(1)(有,通“又”; 见,通“现”显现; 阳,通“佯”假装,与通“欤”语气词吧)
(2)(①古义: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今义:指纵马奔跑 ③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④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⑤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连词)
(3)①宗,名词动用,尊奉。②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③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④岁,名词作状语,每年。⑤使动用法,使„„富足快乐 ⑥使动用法,使„„愤怒。(4)【参考答案】 恰好,副词;适应,动词;到、往,动词;顺从,动词
(5)【参考答案】①和,并列连词 ②却,③然而,转折连词 ④并、接着,表承接连词(6)①判断句 ②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③状语后置句 ④状后 ⑤宾语前置句
五、达标分层训练
A组基础题 1【参考答案】C遇:遇合、机会、好运 2.【参考答案】A①②结构助词的/③表判断、④表肯定语气3. 【参考答案】B.
B组提高题4【参考答案】B使„„跟随5.【参考答案】D介词:在/ A恰好、适应/ B.旧、原因/ C因此、趁此
6、【参考答案】C,A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B、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D、使动用法,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7、【参考答案】C(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8.请准确翻译下列句子(6分)①【参考答案】(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注意“而”和“妻子”“ 异”的翻译)②【参考答案】方山子也显出惊讶的样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注意“矍然”“所以”“故”的翻译)③【参考答案】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注意“穷”“ 无得”的翻译)
第三篇:《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
预习案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预习作业 【苏轼佳句】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基础积累】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汉字:
闾里/三闾大夫()驰骋()招聘()逃遁()岐亭/歧途().......庵居()冠服()著帽()陈慥()糙米()矍然/矍铄/攫取()剽悍().........勋阀()垢污()诟病()奴婢()....血气方gāng()吞声zhízhú()()含gîu()忍辱 头悬梁,zhuī()刺gǔ()hù()恶不悛 自jīn()功伐 chēn()怪 交通zhào()事 切中肯qìng()独辟xī()径 越zǔ()代páo()jué()择 与世永jué()
探究案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1.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2.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
3.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检测案
1.加点词读音解释正确的是()
A.弃车马,毁冠服 guàn,帽子 B.见其所著帽 zhù,戴 ..C.晚乃遁于光、黄间 dùn,隐居 D.庵居蔬食 sì,给„„吃 ..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怒马独出(使马怒,即纵马向前)B.方山子亦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C.余既耸然异之(通“悚”,惊奇)D.方山冠之遗像(死者的相片)...3.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稍壮,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读书 B.环堵(环绕房屋的院墙)萧然,而妻子奴婢 ....C.使酒(因酒使性,嗜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往往阳狂(假装疯癫)垢污,不可得而见 ....4.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弃不取,独来穷(穷僻、偏僻)山中 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精明强干)...C.方山子傥(倜傥)见之欤 D.欲以此驰骋(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当世 ...5.对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A.闾里之侠皆宗之(以为宗,尊奉,推崇,意动用法).B.余既耸然异之(对„„感到惊奇,意动用法)C.见方山子从两骑(跟随).D.岁得帛千匹(每年,名作状).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②其贤不及孔子 ..C.①余谪居于黄 ②多于在庾之粟粒 ..D.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
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呼余宿其家 B.犹见于眉间 C.往往阳狂垢污 D.前十有九年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并不是姓方名山子,而是姓陈名慥字季常,因为他所戴的帽子,帽顶呈方形高高耸起,很像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式,所以人们称他为方山子。
B.方山子从小仰慕游侠朱家、郭解的人品,因此一心想当游侠来“驰骋当世”,但是始终没有机会,因而心灰意冷,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不再与世人交往了。
C.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方山子蔑视富贵的精神的赞扬,以及对他的隐居生活的向往,暗含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当时被贬官的心境是一致的。
D.本文写游侠使人感到豪气逼人,写隐居让人觉得沉静如水,人物面貌毕肖神似,表现出作者描写人物形象的高超艺术。
9.方山子的一生可用“侠”“隐”两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一组是()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
10.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慥少年即有安邦治国的大志,但是不被朝廷重用,只好隐居光州和黄州的山间。B.陈慥在隐居期间,住草屋,吃素食,家里什么都没有,清静冷落,但却生活得怡然自乐。C.陈慥本来有条件做官,更有条件过富足享乐的生活,但他偏偏隐居山间。一般人对此很难理解。D.本文为陈慥作传,颂扬他任侠隐居不仕,也委婉地传递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和人生态度。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方山子世有勋阀,可以做官。但他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加之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因此被人们称为方山子,而当了隐士。
B.方山子少时慕游侠,别人也把他当游侠看待;壮时折节读书,欲施展抱负,然而终不遇时,以致愤世嫉俗,走上了归隐之路。
C.听到作者被贬黄州的缘故后,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排挤苏轼的奸邪小人的蔑视。
D.方山子弃富贵而就贫贱,弃功名而甘寂寞的可贵品质,对正遭贬谪的苏轼触动很大。本文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对友人的知音之情。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的文章表意,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
B.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方山子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方山子归于“异人”一类。
C.本文与一般传记不同,不是以陈慥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观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
D.文中描写陈慥的语句,简洁而生动,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15.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并没有像一般传记记叙人物的姓氏、家世,而是概括了人物自少年、壮年到晚年的生活经历。B.文章交代了方山子是因宦途失意无官可做而隐居,这一点同大多隐居者没有区别。
C.文章写故友重逢,补充了能突出人物精神风貌的细节。“俯而不答,仰而笑”就是其中极精彩的一笔。D.文章表彰了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作者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是个隐士,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文中几次写他的一些旧时往事,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前后两种生活的对比来丰富其形象。
B.作者描写自己与方山子一起射猎和论兵的情景,旨在表现方山子并非真正的隐逸之士,随时预备驰骋于当世。
C.末段以光、黄间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衬托方山子,也蕴藉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异人的生活的向往。
D.作者与方山子之间有微妙的情感联系,“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一句与苏轼被贬黄州相照应。本文也可以说折射了作者在黄州的一种心态。
第四篇:《方山子传》同步练习及答案
《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③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选自《古文观止方山子传》作者苏轼)
【注】①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②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③矍然:吃惊的样子。8.下列句中的于与余谪居于黄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贤于材人远矣B.仓鹰击于殿上
C.舜发于畎亩之中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方山子是苏轼的朋友陈慥,年轻时是有侠义思想的人。
B.选文写了方山子少年、壮年和晚年时的不同遭遇和思想变化。
C.方山子在晚年隐居山林是为了不受世俗的困扰、过逍遥自在的生活。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自己被贬黄州怀才不遇的境况。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遁:②因谓之方山子谓: ③适见焉适:④余既耸然异之异: 11.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译:
参考答案:
8、(2分)B
9、(2分)C
10、(4分)①隐居。②称,叫 ③适逢,正巧④以为异
11、(3分)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1分)然而他的妻子、儿女(1分)和奴婢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1分)
A
组基础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慕:仰慕 B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C然终不遇遇:对待 D因谓之方山子因:于是
【参考答案】C遇:遇合、机会、好运
2.对加点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③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④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D.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参考答案】A①②结构助词的/③表判断、④表肯定语气
3.下列句中属于状语后置句式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读书 B.晚乃遁于光、黄间 C.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D.因谓之方山子 【参考答案】B.
第五篇:方山子教案
《方山子传》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写作用意
2、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变化多端、曲折不平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巧妙构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教学重点
1、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2、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赞赏、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变化多端、曲折不平的巧妙构思
一、复习小巩固:课堂小检测: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前十有九年: “有”通“又”。
犹见于眉间: “见”通“现”。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方山子傥见之与:“傥”通“倘”
2、词类活用:
余既耸然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岁得帛千匹:岁,名词作状语,每一年。见方山子从两骑:从:使动,使......跟随。
3、特殊句式:
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鹊起于前:状语后置。
二、导入: 《方山子传》是方山子要求故友苏轼为他写的呢,还是苏轼主动为故有方山子写的呢?如果是后者,则说明方山子这个人值得苏轼这位大文豪去写,那么方山子身上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作者,或引起了作者的兴趣?如果用一个字概括,你认为可以选用哪一个字?结合文本。
三、阅读全文并思考
1、填写方山子个人档案:
原名:
陈慥zao4:
字:季常
号:龙邱居士 别名的来历: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似“古方山冠”
家庭情况:山中之家:环堵萧然(穷),有妻子奴婢;洛阳之家:园宅壮丽,与公侯等。(富)生平简历: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年: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爱好:少时,使酒好剑,壮举:用财如粪土,骑马打猎。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苏轼)注:龙丘:陈季常;河东:河东柳氏望族;狮子吼:一说佛道威严降伏外道;一说悍妻
2、鉴赏提示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明确:
(1)他与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人生有三变:文武双全)
(2)行为方式或生活态度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3)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抛弃富贵过着清贫的生活,却还有奴婢,别且妻儿奴婢都能自得其乐)一个人富而有钱,妻儿跟你始终走在一起而其乐融融,这不叫真正的本事,一个贫而无钱,妻儿始终跟你走在一起而其乐融融,这才叫高明的境界。)
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换句话说:对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这也是本文主旨。)
3、方山子前侠后隐的人生轨迹颇具传奇,文中哪些情节表现其侠?,如此豪侠之人为何要隐?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是否另有其它深意?
侠:骑马打猎(英姿飒爽,百步穿杨)。与苏轼马上论兵及古今成败之道。隐:稍壮,折节读书。予以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有志于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不是因为被贬而隐,而是不遇而隐。——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
借他人之酒杯浇一己胸中之磊块。他们之间同病相怜,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方山子——不遇:
苏轼被贬也是一种不遇。
赞赏其淡泊自守的高尚的品德。借此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感慨。
四、探究:
1、得知作者被贬的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如何理解这个背后的丰富内
涵。
表现了对于黑暗腐败世道的熟悉,见怪不惊。(伴君如伴虎,朝在君侧,夕在江湖,官场原本如此,你今日才知道吗)
含蓄地表达了对作者的理解,同情,同时对打击诬陷作者的奸邪小人的蔑视。(设想一下作者会怎么和故有方山子说或说什么。——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宦海浮沉,真的是身不由己,想我文采风华一世,却在仕途上屡屡碰壁。唉,老季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啊,众女嫉余以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我的命怎么那么苦呢。)(这种笑是什么样的一种笑。是一种讽刺的笑?还是一种理解、同情的笑?还是一种释然和超然的笑?是一种微笑还是一种大笑?——何必对人生的得与失、荣与辱、悲与欢如此执着呢。学会坦然,淡然,超然。得志莫骄,失意勿悲。曾经佛祖的拈花微笑是一种彼此心灵默契的理解之笑。曾经苏轼的多情应笑我是一种自我解嘲式的笑。而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笑是一种狂妄而得意的笑。
方山子笑的是什么呢?笑作者还未看到清官场宦海的起伏,或嘲笑那些打击诬陷作者的奸邪小人。)
2、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强调光黄间有那么多的异人,且阳狂垢污?
他们真的是怪人吗?——佯:假装:为什么要这么做?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可能是为了避免政治上的迫害,或政治上的应召。——如阮籍猖狂不与司马氏合作。假装疯子:并不是真正的归隐,可能还希望有朝一日仕途。
他们和方山子是同一类的人的,但是这些人其实和方山子一样是有才能的,如方山子文武双全。少时任侠,稍壮读书。说明当时的社会黑暗,政治不清明,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重用,散落在山林草泽之间默默无闻,而小人却站在了历史舞台的中心耀武扬威。这本身就是时代的悲哀。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明确: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五、总结:
同样面对不遇,有人选择楚江沉魂,以死明志——屈原;有人选择忍辱偷生以活言志——司马迁。有人选择寄情山林,以隐见志——方山子。写方山子之隐能说明三点:
1、是身隐而心不隐,他们的佯装表明他们的内心还是有渴望的存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士):有两个家,一个是世俗的红尘之家,在这里不得志,失意时往往回到隐逸的山林之家。在这里得到心里的栖息或者始终渴望着像卧龙诸葛亮一样待时而动。
2、他们是小隐而非大隐,人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3、表明当时的社会黑暗,政治不够清明,而采取的一种无奈而又痛苦的明哲保身的举措。
4、作者向往他们这种潇洒的人生生活,和他们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同时也内心充满着矛盾,对仕途依然有所眷恋。
他的一生坎坷无数,死之前还写了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病到公卿”,他的一生尽管宦海沉浮,但任然寄希望于儿子可以在仕途上一帆风顺。苏轼的思想中有儒释道三种思想的交汇,但儒家的致仕立命的思想一直占据者很重
要的地位。
课外预留:课后第三题:见课本第90页。
板书设计:
少时:慕侠(武):豪放的笑
方山子 稍壮:崇儒(文)
不遇:社会混浊,政治黑暗——苏轼被贬:惺惺相惜。
晚年:归道(隐):超然的笑
怪者
————————————
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