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案
第五单元找规律
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1、根据排列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根据排列规律,计算排列中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教材简析: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许多教学材料是生活中见过的,都是学生能接受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的吸引力是激发探索热情的重要因素。
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无论是表达周期规律还是解决实际问题,都尊重学生的方法和个性特点。突出过程中的数学思考,重视体会符号感和建立模型。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一、初步认识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体会规律是确定不变的。
周期现象是有规律的现象,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这种确定的结构是现象的周期。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
发现周期,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是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
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周期特征。
在初步认识周期现象,能够发现排列规律的基础上,例2解决具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周期特征。这里的“进一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发现——自己在情境中找到摆放(排列)的规律。二是自觉应用——有选择地使用一个周期里的信息,如一共有多少个物体、有几种不同的物体、它们的排列次序、每种物体的个数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难点:
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定用除法解决这一问题的优越性。教学策略:
在第二学段的前两册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也曾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本单元教材集中安排学生探索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并根据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本单元的教材编排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教材注意选择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简单周期现象作为学生探索规律的素材。教材精选了生活中按规律摆放的盆花、彩灯、彩旗等场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不同物体排列规律的观察上;创设了小兔跳高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排列的规律进行计算;呈现了我国民间12生肖的排列顺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年龄和属相探索蕴含其中的规律等等。来自生活实际的内容,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2.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探索规律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体现在又知道了什么规律,而是体现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问题时,能主动应用相关的策略,有效地发现给定现象中隐藏的规律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材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为学生自主探索规律以及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鼓励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分享思维成果,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九册59页-62页 教材简析:
周期现象是有规律的现象,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这种确定的结构是现象的周期。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 发现周期,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是第一部分内容的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
1、夜幕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在彩灯的映衬下更加迷人。
2、这是一次展销活动,主办方经常会用飘扬的彩旗来营造热闹的氛围。
3、商场常见的促销宣传,打折的宣传卡一串串挂满了整个商场。观察这三幅图,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彩灯、彩旗、宣传卡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说一说排列的规律。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这些物体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摆放的。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在小组里说一说。
全班交流三种物体排列的规律时,让学生一边指图一边说。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提出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自己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注意每一个小组交流的情况,发现学生采取的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2.全班交流。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
(1)画图的策略:○●○●○●○●○●○●○●○(○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2)例举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教师提问:为什么把2盆花看作一组?算式中的每个数各是什么意思?根据余数是1为什么可以确定第15盆是蓝花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
○●
○●
○●
○●
○●
○●
○
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3.比较反思:对于这几种方法,你有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初步淘汰画图,学生可能比较倾向于列举的方法,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口答练习。)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第15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1)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
(比较例举和计算的方法,得出例举的方法有局限性。)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每几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 15÷3=5(组),没有余数说明什么?(正好分了五组,最后一个是第五组的最后)第17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17÷3=5(组)„„2(个)余下的两个是什么颜色的?和每组的第几个颜色相同?(这两个和每组的第1、2个相同。)
(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2.出示“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进行解答。
强调余数与红旗黄旗的对应关系。问:余数是几时是红旗?黄旗呢?
余数是1、2是红旗。
余数是3及没有余数是黄旗。
五、练习纸
1、练一练第1、2题
2、小组自由练习
3、先圈一圈,再算一算:
(1)▲○○▲▲○○▲▲○○▲▲○„„ 排列在第19个的是(),第200个是()。
(2)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第99个字是()
4、课本62页第2、3题。
六、数学活动,深化认识
拿出每组两种形状或两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各10个。根据自己设计的规律摆一摆。
展示并提问,照这样摆下去,某一个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回答,自己判断。
七、小组讨论思考
元旦要到了,同学们准备用26个灯笼来布置教室。如果按2红1黄的规律排列,应该准备几个红灯笼,几个黄灯笼? 课外拓展练习
※用计算器计算1÷11,计算器会显示0.09090909„,你能知道小数点后面第100个数字是几?()
※用计算器计算1÷7,计算器会显示0.142857142857„,你能知道小数点后面第21个数字是几?()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有周期规律的?(红绿灯、霓虹灯、花布地砖、数学分形等)板书设计:
找规律
画
想
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1页例2 教材简析:
在初步认识周期现象,能够发现排列规律的基础上,例2解决具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周期特征。这里的“进一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发现——自己在情境中找到摆放(排列)的规律。二是自觉应用——有选择地使用一个周期里的信息,如一共有多少个物体、有几种不同的物体、它们的排列次序、每种物体的个数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自主交流观察所得。
“每3只兔为一组”,“每组中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学生交流结果。
18只兔刚好排成“这样的6组”。算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学生讨论,交流结果。
共有6组,每组有1只灰兔,2只白兔。所以灰兔一共有6个1只,1×6=6(只)白兔一共有6个2只,2×6=12(只)。
二、试一试
问题: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小组内讨论你是怎样想的。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 20÷3=6(组)„„2(只)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方法:20÷3=6(组)„„2(只)
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灰兔:1×6+1=7(只)白兔:2×6+1=13(只)
所以20只兔里有13只白兔,7只灰兔。
三、练一练
第1题: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
(每4枚棋子一组,每组有3枚黑子,1枚白子。)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6÷4=6(组)„„2(枚)
余下的2枚为2枚黑子。
黑子:3×6+2=20(枚)
白子:1×6=6(枚)
第2题:瓷砖是按照什么规律贴的?(每2块一组,每组有1块正方形瓷砖和1块长方形瓷砖。)
35块瓷砖里有多少正方形瓷砖和多少长方形瓷砖?
35÷2=17(组)„„1(块)
余下的1块为正方形瓷砖。
正方形:1×17+1=18(块)
长方形:1×17=17(块)
四、综合练习: 练习十第4—7题
第4题:学生独立计算,汇报思路。第5题:
明确:信号灯亮的顺序依次是红灯、绿灯、黄灯;从10时到10时15分,信号灯一共亮了42次。
每3个为一组,每组中有一个红灯,一个绿灯和一个黄灯。42÷3=14(组)
所以红灯、绿灯和黄灯各亮了14次。第6题:
提示:通常把7天看作一组,11月份共有30天。
每7天为一组,每组中为2天休息、5天工作。
30÷7=4(组)„„2(天)
余下的2天为休息日。
休息:2×4+2=10(天)
工作:5×4=20(天)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计算结果。板书设计:
找规律
例2:每组有1只灰兔,2只白兔。试一试:20÷3=6(组)„„2(只)
灰兔:1×6=6(只)
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白兔:2×6=12(只)。
灰兔:1×6+1=7(只)白兔:2×6+1=13(只)
第二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
在数表里框出几个数、在墙面上贴瓷砖、选择连号的参观券或座位等实际问题,都可以和图形的覆盖现象联系起来。围绕覆盖了哪里、有多少个位置可以选择等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能感受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工具,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乐于探索的精神。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例1里的覆盖比较简单,覆盖的位置只有一个维度上变化。例2里图形的覆盖位置,在两个维度上变化。练习十运用例题里的思想方法和认识的规律,解决日常生活、数学游戏中的实际问题。
1、例1突出探索规律时的数学活动。
例1的教学从游戏开始。把1~10这十个数从左往右顺次排列,组成一张数表,游戏的方法是,用红框在数表里框数,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只框两个数,第二次要框三个数,第三次框更多个数。
第一次游戏,先框出数表左端的两个数1和2,算出它们的和是3。再任意移动红框的位置,可以看到各次框出的两个数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两个数的和不可能相同。“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提出了游戏里的数学问题,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红框在数表中有多少个不同的位置。学生首先会想到第一种方法,随着红框从数表的左端逐渐移到右端,依次计算1+2=3、2+3=5……9+10=19,数数一共写了9个算式,得到9个不同的和。第二种方法有两个特点: 一是对问题的理解十分准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个问题,是问和的个数,不是问和是多少,所以不必进行求和计算。二是应用了图形平移的知识,通过红框从左往右依次平移一格得出了结果。其中,红框平移8次,能得到9个不同的和,是需要突破的难点。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并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数学活动的水平有了提升,也为继续进行的游戏和探索规律构筑了平台。
第二次游戏,红框每次框出三个数,和第一次游戏相比,有两点提高: 一是只用平移的方法找答案。在前一次游戏中体会了平移是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在这次游戏中学生必然乐意应用这种方法。二是初步感知每次框出的数多,得到不同的和的个数少。这一感知一方面能在问题的答案上获得: 每次框2个数,得到9个不同的和;每次框3个数,得到8个不同的和。另一方面能在平移的过程中体会: 每次框的数少,红框平移的次数多,得出的和的个数多;每次框的数多,红框平移的次数少,得出的和的个数少。显然,通过这次游戏,学生对用平移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深了,为发现规律迈了坚实的一步。
第三次游戏,在同一张数表里,每次框出更多个数,如4个数、5个数,分别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安排学生继续实验,并把数据都填入一张表格。有前两次操作的经验,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方法。或是仍旧用红框逐次去框数,或是看着数表想像框的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对这类现象的感知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更清楚地看到,每次框的数的个数越多,红框平移的次数越少,得到的和的个数也越少,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得出规律是例题最关键的教学环节。带着教材里的两个问题逐行观察表格里的数,研究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找到的共同特点就是这类现象的规律。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的关系,在表格中能看到的是: 它们相加的和都是10(数表里有10个数)。由此推理,10减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等于平移的次数。如果联想平移红框的操作,就能体会这个关系是合理的。如在数表左端框出3个数,数表里还剩7个数,红框还能向右平移7次。发现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比较容易,表格里能看到平移的次数加1等于得到的和的个数,在几次操作活动中都有这一体会。发现的规律要用自己的语言,顺着填的表格,从左到右概括地讲述。如数表里有10个数,减每次框几个数等于平移次数,平移次数加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看着表格讲述比较方便,关系清楚,也有助记忆。
“试一试”增加了数表里的数(从10个变成15个),“练一练”把数表换成正方形图案连成的花边。要求利用例题里的规律,说出几个问题的答案,在应用中进一步体会和巩固发现的规律。还要注意的是,“试一试”直接说出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练一练”直接说出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它们都没有问“平移多少次”。这是因为平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平移次数是解决问题时应该主动思考的中间数量。
2、例2用较简单的规律构建稍复杂的规律。
例2的素材是在墙面上贴瓷砖,每块瓷砖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4块花色瓷砖拼成正方形,组成一个图案。把这个图案贴在墙面任意一个位置,称为一种贴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图案在墙面上一共有多少种贴法?显然,图案在墙面上的位置,可以在同一行左、右移动,还可以在同一列上、下移动,这是例2比例1复杂的地方。但是,无论图案从左往右移动,还是从上往下移动,计算平移次数的方法与例1是一致的。所以,这道例题要以例1的规律为基础,构建稍复杂一些的规律。
首先是理解题意,激活相关的经验。示意图的墙面上贴了瓷砖,中间的4块组成一个图案。“把图案贴在这面墙的任意一个位置”引发想像,可以把图案贴高些,也可以贴矮些;可以把图案贴在墙面的左边,也可以贴在右边。经过交流和整理,得出两条线索,即教材呈现的两种思考。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例1里获得的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第一种方法想的是在一行上移动,和例1非常贴近,很快得出贴在最上面一行有7种贴法。第二种方法想的是在一列上移动,比例1稍有变化,所以贴在最左边一列有多少种贴法需要数一数或算一算。
然后小组讨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第(1)个问题需要的时间最多,把第一种一行有7种贴法和第二种一列有5种贴法结合起来,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这里不要急于得出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弄明白的是: 如果一行一行地想,要从上到下想5行;如果一列一列地想,要从左到右想7列。第(2)个问题在理解题意时已经有了答案,这里再次讨论,是因为第一种方法讲的是最上面一行,第二种方法讲的是最左边一列,需要扩展到每一行都有7种贴法,每一列都有5种贴法。第(3)个问题是解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以及它的算法。有前两个问题为基础,很容易想到一共有7×5=35(种)贴法,这个算式的数量关系就是沿着长的贴法、沿着宽的贴法与一共有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试一试”和“练一练”都是例题的变式。“试一试”的图案虽然仍旧由4块瓷砖拼成,但拼法变成“凸”字形。把它贴到墙面上,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把图案看成长方形。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操作来理解。“练一练”在墙面上贴的是长方形瓷砖,有6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瓷砖拼成一个图案。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的思考与计算,和贴正方形瓷砖相同,能再次体会一共有的贴法与沿墙面长的贴法、沿墙面宽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练习十第3题里有两类问题,一类是用“十”字形的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5个数,一共有多少种框法。解决这类问题,要把红框看成每次框出9个数的长方形。这一点,学生在“试一试”里已有初步的体会。另一类问题是研究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只要通过几次框数活动,就能发现框里的5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5倍。中间的那个数是5个数的平均数。
第三篇:五年级找规律教案
找规律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在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难点: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生:围棋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与大家第一次一起学习数学,很高兴。老师带来了一组照片,请看!(出示具有苏州特色的图片)
你了解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的?
2.苏州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小路、彩灯、花窗都有自己的特点。
3.小路、彩灯、花窗你还发现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设计摆放都是有顺序的、有规律的)是这样吗?我们来仔细看看。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活动,增进师生了解,并通过生活现象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使学生初步体验有规律的现象,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一)探索“小路”图案排列的规律
1.在小路上有漂亮的图案,从前往后看是怎么铺设的?(圆形图案、花形图案、圆形图案、花形图案„„)
2.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小路上清晰的图案图片)
3.路面上的图案是怎么设计的?你还看出了什么?(两个为一组)
每组是怎么排列的?(第一个是圆形图案,第二个是花型图案)
4.小结:我们发现小路上的图案是每组两个图形,第一个是圆形图案,第二个是花形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发现“小路”图案的排列顺序。看出一组的数量和一组里的次序。
(二)探索“彩灯”摆放的规律
我们发现了“小路”铺设的特点,从左起看这些山塘街上店门口挂的“彩灯”,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排列又有什么特点?
(每组3盏,每组第一个红第二个黄第三个绿。)
(三)探索“花窗”摆放的规律
“花窗”也是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这一排“花窗”从左起又有什么特点呢?
(每组4个,每组都是2个方形图案、2个圆形图案。)
(四)揭示课题
小路上的图案的设计和彩灯、花窗的排列都是有特点的,也就是有规律的。大家观察地很仔细,找出了它们各自排列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使学生独立找到“彩灯”和“花窗”排列的规律。
三、根据规律进行预测
(一)根据规律进行预测
1.“小路”的图案如果照这样铺下去,左起第15个是什么图案?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过程纪录下来。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方法?
(1)方法1:画一画。
第15个是什么形状的图案?你是怎想的?(引导学生解释画的方法:我用什么符号表示圆形图案,用什么符号表示花型图案,一共画了15个。第15盆是圆形图案。)课件演示。
(2)方法2:分一分。
第15个是什么形状的图案?你是怎么想的?
(第1、3、5、7„„单数个图案是圆形图案
第2、4、6、8„„双数个图案是花型图案
第15盆是单数个图案,所以是圆形图案。)
(3)方法3:算一算。
15÷2=7(组)„„1(个)(交流想法。)
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算式中的每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呢?(板书每组个数、每组第几个)
剩下的这个是第几组的第几个图案?
所以这第15个和每组的第一个图案是相同的。
(4)小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预测到了第15个图案的形状。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物体排列的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测,从而对规律的确定性有更深的体会。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2.来看彩灯,要我们求什么?请你动笔试一试。
学生交流方法:
(1)17÷3=5(组)„„2(盏)第17盏彩灯,也就是一共有17盏彩灯,以3盏为1组,得到5组余2盆,每一组的第2盏是黄色的,这第17盏彩灯就是黄色的。
(2)18÷3=6(组)
没有余数表示什么?(正好有六组,表示第18盏与每一组的最后一盏颜色是一样的。)
(3)你们还有其他方法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运用规律进行预测,明确没有余数就与每组的最后一个相同,并体会计算方法的简便性。
3.花窗的这个问题你也能求吗?
交流:
(1)21÷4=5(组)„„1(个)你怎么想的?
(余数是1表示与每一组的第一个图案相同。所以是方形图案。)
(2)23÷4=5(组)„„3(个)(余数是3表示每一组的第三个图案相同。所以是圆形图案。)
【设计意图】: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用计算的方法进行预测,根据余数判断“花窗”的形状的方法。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现实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
(1)这次我来到我们美丽的常州,发现就有许多现象是有规律的!一起来看!
出示马路边的招风旗。你发现了吗?有什么规律?
出示火车站的宣传牌。你发现了吗?
出示广告箱。你发现了吗?
(2)现实生活中,你也见过吗?与你边上的同学说说。
(3)在常州火车站里迎接省运会做的宣传牌这样排下去,第25个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25÷3=8(组)„„1(个))
2.摆围棋游戏。
(1)你也能用围棋子有规律的来摆一摆吗?
(2)左起第60个棋子是什么颜色的?
(3)为什么同样是第60粒,它们的颜色会不一样?
3.刚才我们走了走苏州的山塘街,下面我们走进山塘街的商店,看看一项民间艺术。这就是我们苏州的剪纸。这些就是店里的剪纸。(出示山塘街剪纸店中12生肖)
(1)知道生肖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2)你是属什么的?今年是什么年?属龙的人今年还可能是几岁?你是怎么想的?
(3)今年多少岁的人与你相同属相?
(4)有位同学小明也和我们一样读五年级属龙的,他爸爸正好也是属龙的。他爸爸今年可能几岁?你怎么想的?他爷爷也是属龙的,今年几岁?你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从数学角度观察日常生活中有规律现象进行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创造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
第四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精品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
设计理念
全课设计力图凸显“数学化”、追求“实效性”,充分挖掘教材的文本资源,按照教材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围绕教材呈现的程序展开教学。无论是表达周期规律还是解决实际问题,都尊重学生的方法和个性特点,突出过程中的数学思考,重视体会符号感和建立模型。培养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理性精神与规则意识,追求:“有本、有人、有效”的数学课堂。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1及相应练习。
学情与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教材独具特色的系列教学内容之一。之前,学生曾经在四年级上册和下册分别学习了“一一间隔的规律”和“搭配与排列的规律”,对于学习“简单周期现象的本质规律”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课教学体现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问题时,能主动应用相关的策略,有效地发现给定现象中隐藏的规律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周期现象的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这种确定的结构是现象的周期。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发现周期,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是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发现周期,体会它的确定性。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 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知规律。
竞猜游戏:盒子里装有黄、白两种颜色的乒乓球,猜猜第一个出现的是什么颜色?第二个呢?第三个?„„
师:为什么开始大家都猜的不大准,后来却一口气能说出这么多?照这样摆下去,第3456个是什么颜色的乒乓球?
【设计意图:通过玩竞猜游戏,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也对周期现象的规律有了初步的感知,但还无法利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顺势导入新课。】
二、观察场景,发现“周期”。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主题图后)。
师:美吗?为什么“她”看上去那么漂亮?盆花、彩灯和彩旗的摆放有着怎样的规律(指名学生分别叙述,其他同学补充)?
【学情预设:学生在观察完主题图并同桌交流后,对周期现象的规律有了进一步的感知,但可能还无法用语言进行完整的叙述,例如在说盆花的摆放规律时可能只会说到每组的排列顺序,却遗漏了说几个为一组等等,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及时的进行适当指导。】
2.发现规律,揭示课题。
谈话: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三种物体的排列都有规律,它们都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并且每组都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我们通常把这样的规律,称为“周期现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利用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现实材料,让他们感受现象中存在规律,把学习心向凝聚到发现规律上来。发现规律需要逐一研究各个客观事物的特点,还要概括一类现象共同的本质特征。教学中,抓住“把几盆花、几盏灯、几面小旗看成一组”“ 每一组中的排列顺序是什么”这一关键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由表及里、从富有个性到具有共性的认识过程,揭示“周期现象”的本质特征,不仅是教师“引导者”作用的又一体现,同时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重点及关键点。】
三、探究交流,寻求策略。1.解法多样——盆花。
出示:从左边起,第十五盆是什么颜色?
引思:这只是你的推测,理由呢?把你的想法写在作业纸上。展示:学生的多样解法(重点理解列式计算法)。明理:除法算式中的15、2、7和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对于解决“盆花”问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三种策略:1.画图法;2.单双列举法;3.列式计算法。也有可能只出现后两种,这时,教师可以补充出示画图法,因为它不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用来验证其他两种方法的正确性。另外,学生对于15、2和7表示的意义比较好理解,至于1,可能只能理解到余1盆,此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余下的一盆是哪一组的第几盆?】
2.解法优化——彩灯。
出示:左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学情预设:解决这个问题,估计绝大部分同学会运用列式计算的方法,但也可能有个别学生应用画图法解决,如有,则教师可追问:如果求第170盏呢?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此法比较麻烦。】
生展示解法,师引思:⑴为什么用3作除数?⑵余数是2,说明什么? 抢答:第18盏呢?
师:没有余数说明什么(课件中画图验证)? 畅谈体会,优化解法。3.解法成型——彩旗。
出示:左起第21面、第24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 拓展:余数为几时也是红色?黄色呢? 反思:
1、列除法算式时,如何确定除数?
2、如何根据余数进行正确的判断?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由于各人的思维习惯、认知策略以及选择的学习方式不同,因而必然会呈现多样的方法。为此,本课在解
决“盆花”问题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接着,利用“彩灯”优化方法,通过 “彩旗”解法成型;最后借助“反思”沟通除数、余数与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在经历中,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培育“符号感”。】
四、分层练习,深化认知。
1.解决导入题:第3456个是什么颜色的乒乓球? 2.教材第60页练一练的第3题及变式题。
讨论:为什么同样是求第32个图形,列式却不一样呢? 3.拓展性练习(放烟花)。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加深对“周期现象”及其解题策略的理解,完善认知,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灵活的解题策略,将新知的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体会规律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以及第二个问题的思考,使学生不仅对新知有比较完整的回顾,也把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生活中,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有效沟通,并再次体会新知的价值。】
设计思路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规律是数学的灵魂”。苏教版数学教材“找规律”为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大力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认真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因此“发现”和“探求”规律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找规律”单元的重点在“找”上,而不是规律的“应用”,不是做竞赛题。通过增加找规律的机会和活动,让学生不断拓宽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激发找规律的兴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例1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找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结合例题,经历怎样找(观察或操作),用什么方法找(看一看、画一画、圈一圈或摆一摆学具等),找到的是什么规律(2盆一组,每组按1盆蓝花、1盆红花顺序排列或2盆一组,单数盆摆蓝花、双数盆摆红花)。在找到规律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体会用规律解决具体的问题,即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可以用单双数列举的方法,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等。这里既要让学生体会到解决这个具体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又要让学生体悟到计算方法抓住了这类问题的本质,虽比较抽象,但具有简便、实用的特点,初步了解算式中一些数据如何确定,表示什么。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以为教学时应关注三个“注意”:一要注意让学生个体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切勿以教师过多的提示或同伴的回答代替学生自己的“找”;二要注意让学生交流,在交流中检验自己“找”的方法是否合适,找到的规律对不对,知道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找”,体会“找”法的多样性;三要注意引导他们反思、归纳,体会怎样找规律,怎样根据规律用操作或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找规律、用规律,特别是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五篇:五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五年级《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涉及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根据规律确定是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
根据本班学生对生活经验及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知识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想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节课,我的备课思路有两点:
(1)重视让学生自己发现物体排列的规律。课堂上我激发学生找规律的兴趣,让学生说说盆花、彩灯、彩旗这些物体的规律。学生只有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或变化趋势,才能应用规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自己感悟出计算方法的优越性。解决“第15盆画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方法很多,可以用画图、例举、计算等方法。但是在解决“第105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时,画图、一一例举比较麻烦,只有计算的方法是很简单的。课上我没有强调学生非要用计算的方法,但是学生能够感悟到计算方法的优越性。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分为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一、预习检测:
二、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用两组电话号码,第一组:***,第二组:***。比比谁的记性好!
从而导入,生活当中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是无处不在的,那我们一起去找找这种规律吧!(板书课题:《找规律》)
三、出示“导学内容” 学习目标:
在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能用画图、列举、计算等方法解决问题。学习要求:
(1)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2)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3)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4)通过小组交流能用画图、列举、计算等方法解决问题 学习方法:
看图——思考——交流——展示
四、展交:
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找出盆花、彩灯、红旗的规律。我特别注意语言的规范:每两盆为一组,第一盆蓝花、第二盆红花;彩灯每三盏一组,第一盏红色、第二盏紫色、第三盏绿色;彩旗是四面为一组,每组的前两面色、后两面黄色。为下面解决问题作一个铺垫。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先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什么颜色的花?接着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即是画图、列举、计算等等,“第105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这里注重几种策略的比较,通过比较得出计算的策略最通用,也很简便。逐步优化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用计算法解决类似的问题的步骤。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训练(检测)
为了能让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思维能力,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图中左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图中左起第23面彩彩旗是什么颜色的?
2、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第28个字是()
3、ABCCABCCABCC„„第30个字母是()
4、照样子摆一摆○○●○○●„„第21枚是白子还是黑子?
5、联系生活,编写规律(机动)
能利用文字、数字、图形等编写出一个有规律的现象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自己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找规律》课后反思
“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
反思今天这节课,除了尽量体现学生为主的情况下,在导入的设计上,有层次,有对比,用两组电话号码,第一组:***,第二组:***。有规律与无规律的对比进行导入,)
在学生找规律回答问题时,我注重培养学生规范的数学语言的表述。当第一个学生说出盆花的摆放规律后,我相机板书出来,并要求下面再说的同学要像第一位同学一样完整准确的表述出来。在学生组织语言上,板书也起到一个规范、引导的作用。在提问时,我也很注重自身语言的规范、严谨。在让学生探索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时,我在提问时用了几个连续的动词“想一想,画一画,算一算”,这也算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向。
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我改进了以往所用的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同桌或小组交流的形式,并在学生独立思考时,留给足够的时间。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也是宝贵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的宝贵而剥夺学生该有的时间,一定要让学生都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去。
在教学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分析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计算方法时,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回答。这样做虽然使学生明确了计算策略的使用方法,但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应尽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更有效”。
在优化策略时,处理的有些太快了,应将节奏放缓些,让学生来争议哪种方法最好,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使学生对问题探讨的更深入,记忆更深刻。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