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后记

时间:2019-05-15 06:4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后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后记》。

第一篇:四年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教学后记: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的山山水水,也就是写景的文章。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而《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经典之作,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让人读来爱不释手。以读为主,品味桂林山水之美是本课教学的特色。课文开头一段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课文的第2、3自然段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主要通过读----找----品----抓(语言表达方式)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做到有扶有放,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语句优美,让人百读不厌。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从朗读中感悟桂林山水的美,我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读书方式,如:自读、品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等,从读中品味景美,从读中感受本文的语言之美。为了让学生认识排比句,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和仿写能力。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段,我又一次以引读总结全文,揭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另外,在教学桂林之山时,我还以抓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词语为重点,帮助学生积累词语,课后我留了一个仿写作业,并发现学生模仿例段写话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又利用一节课时间让他们交流、互相欣赏。同学们把对比、比喻、排比等写作方法都用在了自己的写作中,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精妙之处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针对本课,我选择了充分调动学生想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让学生经历一个自读自悟的过程,由一个画面与文字不断转化,就是学生一个感情体验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关键词句默读课文,勾画圈点,然后通过放声朗读,读出对天山的独特感受。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就课文内容中优美的语言描写,发表自己的理解,绘出最美的想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语文园地的教学要以生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而教学的过程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如何在语文园地的教学过程中,实现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如何开发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动,实现教学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实现教学时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生活化。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实践的。

第二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教学后记 《柳树醒了》教学反思

游戏引入,形象感知春天色彩明丽的美景,不仅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教学情境,获得身心的愉悦,而且巧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从整体入手,以读为主感知课文,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识生字,初悟文章的美。读画结合,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也体现了学科间相互沟通这一教学思想。

对学生的评价语言: 作为老师的我们在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评价方式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也应讲究方式、方法,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愿我们教师的评价语能像交响乐队的指挥那样,注意到每个学生参与的每个细节,让一个班级象一支乐队一样演奏出一首首美妙的音乐。《春雨的色彩》教学反思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并积极地参与思考。这节课我注意导课的针对性,导课的趣味性,导课有趣味才能吸引学生。导课的简洁性,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我还注意阅读的指导: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1、带着题走进课文。通过读找出课文中的答案,使学生有兴趣走进文本,使阅读带有目的性。阅读课文畅谈感想。给孩子表达独特感受的机会,引导他们发现阅读的乐趣。

2、提出质疑加深对话。引导孩子抓住文章重点,提出疑问,激发学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探究课文的兴趣。

3、边读边想探索答案。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疑问再次走入课文,边读边想象仿佛看到的景色,并从中寻找答案。

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学会阅读。

二、重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相信学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并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老师适当提出或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方法与步骤。如:在探究学习时通过“读、想、说”理解课文的重点段,使自主学习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3《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无论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叙述的事情怎么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其重要原因是学生角色模式的定势,使得他们在阅读课文中多把自己置于文外,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语言情感难以激起学生共鸣。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必须以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课文、与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差、心理差,以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真实地感受。课堂表演让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通过角色的转换,从而与文中的人物想在一起,以深刻地感受语言的蕴涵,理解语言的意义。课堂表演,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有效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本案例抓住“移”字,通过表演,学生不仅领悟到“插”和“移”动作不同,而且更深刻地到体会“移”字在表现人物品格方面的作用,也由浅入深地体味了文章用词的精确巧妙。

4《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春晓》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诗。这篇讲读课文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几只鸟站在开满桃花的枝头上,春燕和鸟在空中飞翔,正是诗的意境。这首唐诗有四行两句。作者描述了一幅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第一句讲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窗外传来了一片婉转悦耳的鸟叫声,这是通过所闻描述春天早晨的情景。第二句讲朦胧中想起昨天夜里听见刮风下雨的声音,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了。这是通过所想来描述春天夜里的情景。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古诗的特点,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古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朗读领悟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村居》展现的是在草长莺飞、杨柳依依的春光中,儿童放学归来,放飞风筝,自由自在的村居生活,这首古诗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走近古诗,体验春天的美,感受村居生活的情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通过比较、辨别,理解诗意;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感悟诗境;通过动手拼图,培养想象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想象拼图,口语训练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诗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构建自己心目中的“村居图”,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扩大古诗学习的外延。

第三篇:四年下册 语文第一单元海上日出 教学设计

课堂讲授型课例《海上日出》课堂实录及评析

作者: 郭智利(小学语文

黑龙江佳木斯富锦小学语文五班)评论数/浏览数: 7 / 1103 发表日

期: 2011-11-11 14:55:14

《海上日出》课堂实录及评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七册第18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看过日出吗?能给大家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日出是什么样的吗?

生A:我看见过日出,太阳刚出来时很红,不刺眼睛。

生B:我也看见过,太阳刚出来一小半儿,照在旁边的云上,有的云是红色的,有的有点紫还有点黄,还有说不出来的颜色交织在一起,很美。生C:我觉得太阳刚露出小半边脸儿时,很像一顶小红帽,特别美。生D:我认为太阳升起的时候,就像一个大火轮,发出耀眼的夺目的光芒。生E:我却觉得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像一个脸红的小孩,害羞的慢慢从地平线上探出小脑袋。

师:刚才这几名同学很细心,能够留心观察生活,向我们描述了他们所看到的日出景象,很富有想像力,形容的很美,是啊!日出的景象迷人壮观,很多诗人,作家赞美过它,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著名作家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领略一下日出的壮观景象,(板书课题:18海上日出)评析:以谈话引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来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生活走进课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多,请打开书,带着你们想知道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课后习题,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在感兴趣的地方写一下自己的感受。

[评析:引导学生看课题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下面的读书中自己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了下来,还有的同学在不懂的地方画上了小问号,这种读书的方法非常好,通过刚才的读文,你都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发现?谁来说一说。

生:我知道课题为什么叫《海上日出》了,因为作者是坐船在海上看的日出,所以叫《海上日出》。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师:理解的很正确,谁接着说。

生1:我知道作者非常喜欢看日出,因为作者为了看日出,常常早起,从“常常”一词可以看出他不只一次看日出。

生1:我知道有云的时候,即使云很厚也能看到日出,而且很美。生2:我知道课文中“这深红的圆东西”是指太阳。

生3:我觉得作者写了两种情况下的日出,一种是阴天时,一种是晴天时。师追问:你从哪发现的?

生3:从“天空是浅蓝色”知道是晴天,从“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有时候天边有黑云”可以看出是阴天。

师:你读得很认真,确实写了两种情况下的日出。

师:那么阴天时作者又写了几种情况下的日出呢?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生:默读第四、五自然段。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阴天时作者又写了云层薄和云层厚时的日出。师小结:作者在描写日出景象时按晴天和阴天这两种情况来组织安排材料。阴天时又描写了云层薄,云层厚时的日出,这种写作方法叫做按类别,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这种写作方法。

师:谁知道写睛天时候的日出,作者又是按怎样顺序写的?

生: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写太阳出来前、出来时、出来后的景象。师:能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一说哪写的是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生:回答

师:请其他同学也找出来在相应的地方写上小标题:即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三、细读课文,解决疑问,感受日出的壮观。

师:通过刚才读课文,我们发现:作者描写了天气睛朗时和阴天时两种日出景象,那么这两种日出景象你更喜欢哪一种?你觉得文中哪写得最美?哪个词用得最妙,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喜欢?请同学们再仔细默读课文,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评析:这个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使学生走进文章,融入其中,达到物我同一,文我合一的境界,通过理解感受不同时候的日出景象,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进行着精神世 界的建构,使学生的认识,思想在感悟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变得意发深刻,在心灵上和作者产生共鸣!

师:谁来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日出时的景象,你觉得哪描写的美?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我喜欢晴天时太阳还没出来的景象,“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一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我喜欢浅蓝色的天空,更喜欢天边的红霞,我觉得这儿写得很美。生质疑:“目不转睛”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这个词该怎样理解?

生:“目不转睛”就是凝神注视,眼珠一动不动地望着那里。

师:从这个词也可以体会出作者非常想看到日出,有一种迫切的心情。该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作者的这种迫切心情呢?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生:试着读第二自然段。师:谁能来读一读。

生: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师:你还喜欢哪?谁来说。生:我喜欢这一句,“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作者把“太阳”比作“圆东西”很形象、生动、写出了对太阳的喜爱之情。生:我喜欢这一句,“有时候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升起来,人看不见它。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我觉得这个“镶”用得好,很形象,不禁使我想起了我们把相片镶在相框里,而文中是把白云镶了金边,也好比镶在相框里,我想这时候的天空一定很美。师:你很富有想像力,能联系实际生活谈体会。

生:我喜欢晴天时的日出尤其是这一句,“太阳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的可爱”。我觉得不仅是颜色红得可爱,作者用“跳”这个字来描写太阳,太阳“跳”出海面也很可爱,很生动。

生:我喜欢这一句,“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的”。这里运用了拟人,打比方的写法、生动、形象、所以我喜欢这儿。师:“负”是什么意思?“纵”又是什么意思? 生:“负”是“背”的意思,“纵”是“跳”意思。

师:作者为什么把太阳比作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想告诉我们什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让你背上很重的东西,走起路来你会觉得怎样? 生1:我会觉得很吃力。生2:我会觉得很费劲,很慢。师:文中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1:我觉得用这种打比方的写法,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太阳升得慢。生2: 这样写使我体会到太阳升起时很吃力,很慢。

师:但最后它还是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作者用词很准确。这一自然段(第3自然段)应该用舒缓的节奏,重读的地方要重读,老师很想来试着读一下,行吗? 师:范读第3自然段。

师:谁也想来读一读(指名生读)师:你觉得还有哪描写的美?

生:我喜欢云层薄时的日出,太阳射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天水一色我觉得此时的景色一定很美。

师:云层薄时到底是怎样的景象,谁来读一下这一自然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用脑海想像一下此时的画面。

生:我觉得很美,但我更喜欢云层厚时的景象,因为太阳可以把云染成紫色或者红色。

师:“云”是怎样变成紫色或红色的呢? 生:染上去的。

师:同学们,老师觉得这个“染”字用得也很妙,因为空中有云,太阳照在云上,就好像云朵被染料染过一样,很美啊!

生:我也喜欢云层厚时的日出景象,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尽管黑云阴力很大,但最终也无法阻挡太阳的光芒。师:想一想,“透”是什么意思? 生1:“走”的意思。生2:“跑”的意思。生3:“冲”的意思。教师出示一组句子:

(1)太阳慢慢走出重围。(2)太阳慢慢跑出重围。(3)太阳慢慢冲出重围。(4)太阳慢慢透出重围。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在小组中交流,讨论一下。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生1:第四句好。从“透”出字可以看出太阳不是一下子离开黑云的。生2:第四句好。从“透”字可以看出黑云面积大而且厚,太阳是一点点把黑云照亮的,艰难地走出黑云的包围。它有一种顽强的拼搏精神。师:也就是说太阳的光芒是不可阻挡的,作者追求的光明一定能实现。[评析:简单的一个“透”字,如果不注意,随便读一下就过去了,在设计上我紧扣“透”字,通过让学生比较,“透”与“走”、“跑”、“冲”等词在句中的不同作用,品析“透”的独特之处,使学生在读、思、说中领悟到品词析句及揣摩文句中蕴含着的意思的方法。] 师:刚才大家从一些重点词句里感受了日出的壮观景象,想不想看看当时的画面。(大屏幕出示几幅画面)

师:看了刚才的画面再读课文,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伟大的奇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问句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生1:看了画面后更使我体会到了海上日出是美丽的,奇特的景象,所以说是“伟大的奇观”。

生2:这样写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叹之情。生3:反问句更能肯定的表达这就是伟大的奇观。

师小结:这句话也是对全文内容的一个总结,抒发了作者对瑰丽的海上日出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奋力向上的思想感情。

师:这节课我们和巴金爷爷一起欣赏了《海上日出》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生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学会了文章按时间顺序来组织安排材料及所采用的打比方、拟人等修辞手法。生2: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感受到了海上日出的壮美,我也要像作者学习,在以后的生活中留心观察生活,写出好文章。

生3:学习这篇文章后我觉得巴金爷爷很伟大,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令人佩服。

生4:日出的景象之所以这样美,是因为作者用词、用字准确、恰当,生动、形象,值得我们学习。„„

师:让我们把课题与最后一句话连起来朗读,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全文:

海上日出确实是伟大的奇观,这篇文章是作者经过多次生活感受才写成的,我们也要多观察生活,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作品,同时我们也要学习文中所赞叹的太阳顽强拼搏的精神,用这种精神对诗我们学习中,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反思:《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的精读课文,在设计上我以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体现了以读为主的策略。在教学中我始终遵循主体性原则,激发学生以极大兴趣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体验、自主探究,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帮他们架设构建新知的平台,纵观整节课,有如下特色:

一、突出了阅读教学的重点,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建设中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设计上我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了解课文的内容,汇报并与他人共享喜欢的句子,以及鼓励学生大胆地品评文中的句子,比如:在课堂中问:谁来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日出时的景象,你觉得哪句描写的美,喜欢哪一句?以及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等都突出了阅读教学的特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主动阅读,大胆评说的积极性,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也是个性化的。针对文中精彩片断,我适当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思考,把内心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本节课许多环节中都体现了这一点,比如在板书课题后没有像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直接出示“提示”或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而是问学生“看到课题后想知道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提出自己想知道的,接着指导初读课文,这样设计既考虑了学生的情趣,也达到了初读的目的,另外,在学生汇报交流谈感受时,能够针对文中重点词句适时引导,组织讨论,从而领会作者潜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及写作意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发挥了教师服务者、参与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中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敢想敢说,善于交流,踊跃表现自我,挖掘了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篇:语文教学后记

语文教学后记

吴忠中学 李敏

从第一天上讲台到现在,经过八个年头的摸索,实践,现在回首想来,也有了些许的感悟。今天,我想借此机会来说说。

对于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不管是内行还是外行好像都可以对它指手画脚,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说中国话。但无论怎么说,有一点是不变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母语的地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它不是科学,而是一门学科,它是学习任何知识的基础工具。是人们交际的必要手段。总而言之,学习语文并学好语文是我们每个人人都应该明白的。

而现在语文教学之所以被指斥,主要在于我们是在把它当作科学来教,太过理性。

在八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渐渐悟出一个道理:学语言就应该怀着一种感性,一份热情,一片如颠似狂的心去“悟”!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首先是感性的,自己首先热爱语文,热爱每一个文字,这才有可能感染学生。要知道“趣是最好的老师”!

光有热情,做不了好老师。所以还要说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以前的我直到现在,只要站到讲台上,总会陶醉其中,用百倍的热情去引领学生学习那些美丽的语言。可是,总觉得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总是不能成正比。为此我困惑过,请教过,甚至流过泪。慢慢的,在不断的反思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的投入量和学生的投入量 并不相当。不是学生学业负担重的问题,而是他们没有对语文产生与我一样的兴趣。他们是旁观者在看着我表演,而自己没有投入其中。换句话说,他们动脑,动笔,动口的机会太少。被动的学习,只能导致成绩不理想。

所以,苦恼之余,我急忙寻找补救的办法,对症下药。我总结出一条经验——老师多讲,多分析,不如学生多背、多读、多写。

我让学生准备了素材本,每天抄一页素材(故事)或者优美、精彩段落,每天安排组长检查,我不定时抽查。

每天请几位同学背诵他喜欢的精彩段落,数量由少到多,循序渐进。

札记互批,老师批改交错实行,并进行评讲。早读大声朗读文章,课内、课外不限。……

其实,积少成多很好实现,只要能坚持。我不断的告诉自己,一定要有始有终。只有在高一时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高

二、高三的学习才能驾轻就熟。

就语文教学,我从宏观上谈了谈自己的经验教训。下面,我想说说自己对语文版教材的处理。

其实,这个版本的教材编排有它的独到之处。其中选择的一些文章,充满了现代社会的味道,有些文章很有哲理。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毕淑敏的《不会变形的金刚》,老舍的《邻居们》,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等等。这几篇文章,在以前的语文书里是从来没有的。对 这些文章的处理我想应该是因文而异。例如,《不会变形的金刚》,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重点放在分析人物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并从家长和孩子的角度来讨论小说的主题,同学们很感兴趣。

《邻居们》对人物的塑造颇有特色,还有一段对话锦上添花,我组织学生来分角色朗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一举两得。

由于教材所选篇目很多,若篇篇都讲,面面俱到,只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所以,我选择每篇文章的突出特色作为重点,主次分明,既加快了教学进度,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例如,教学《敬业与乐业》就抓住这篇文章的论证特色,教学《离骚》就力图明确屈原的“骚体”特色,教学诗词,就把重点法放在艺术表现上……

所谓教学相长,不管作为老师的资历是长还是短,都应抱着谦恭的态度,与时代同步,向老师学习,和学生交流,甚至可以听听所谓外行人的评价。只要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就一定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自己的教学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我想,当教师如果只是定位在为了吃饭穿衣,它也就没有任何乐趣可言,我希望自己在不断的努力中获得成就感,那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我会一直努力下去的!

2008年7月9日星期三

第五篇:四年语文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中彩那天》是一篇来自老教材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尽量把文中的重点内容归纳起来有衔接的进行,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思考的,先读课文整体感知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当学生说出父亲是个诚实,有责任心,不贪涂钱财的人,课文最后再通过理解母亲的话来体会人物的品格,此时再做板书归纳更妥当。在教学词语中我是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着重理解“拮据”和“梦寐以求”的。抓住第一小节母亲的话,和第二小节“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来进行理解,然后用各种形式读母亲的话,在理解了这两句话的基础上,然后穿插句式训练,从而理解他们家的生活条件十分拮据。这时引出汽车是父亲梦寐以求的,那么当得知自己中奖后他的表现?学生就能够理解父亲当时的心情,并提出质疑。通过读句子然后划出有关的句子来分析父亲为何没有喜悦的神情?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没有按照课文内容继续往下,而是把这个问题先放在一边,分析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在这里穿插的句式练习比较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剖析父亲当时矛盾的心里:我想留,但不能留。我想还,但又舍不得还。这样的练习不仅揣摩了人物的内心,更帮助理解父亲为何在领奖时毫无喜悦之情。此时在回到那个尚待解决的问题上,使学生理解其中深层的含义。最后的想象说话练习,学生反映比较热烈,通过打电话的形式,把父亲把车归还给库伯时的话语说出来,学生们有的设计的对话是两人相互谦让,有的设计的是库伯被父亲的行动感动主动把车送给他,还有的设计了成功还车的场景。总之,练习中他们体会到父亲的内心的情感变化,最后理解“贫穷”和“富有”这两个词语,学生回答得非常好,有的学生说:学习了课文我对贫穷和富有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两个词语不单是指物质上的,还包含了精神上的。有的人虽然很有钱,但是他很不快乐,那么他思想上是贫穷的,而有的人他虽然很拮据,但是很快乐,精神很富有。

总之,每次实践课自己总能够从课堂中发现不足之处,然后进行改进修改教案,我想这是对提高尊严》教学反思

《万年牢》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做生意的故事。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分两部分讲父亲做事的认真和实在的。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父亲的认真、实在、正直的品格影响和教育了下一代,为孩子树立了如何做人的榜样。这篇课文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同时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

《尊严》这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尊严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抓住三处描写哈默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上,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展开讨论学习,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自尊的人格。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那三处对话。在学生谈体会时,我发现但学完后,我觉得学生对“尊严”的理解大多还是停留在“要靠劳动获得食物”上,所以,后来我也稍做了补救,总结时,告诉学生,在恶势力面前不低头,在有钱人面前不低头哈腰,在金钱面前不受诱惑……这都是“尊严”,课后,我让学生再阅读“尊严”的故事,加深对这两个字的里理解。我想,上课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一篇课文为依托,把学生引到广阔的语文世界中,让学生读更多的文章,在多读中,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增强积淀。

《将心比心》是一片略读课文。是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写起,它反映的却是人们的道德思想问题,意在呼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将心比心,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带着“什么叫将心比心?”这个问题,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到遇事能推心置腹地想一想,应如何去做。

下载四年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后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后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上册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后记

    第一单元:美丽的秋天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61个生字,会写42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背诵《秋天的图画》、《植物妈妈有办法》、《古诗两首》和《黄山......

    第二单元作文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作文教学后记 ——好作文是这样出来的 第二单元作文是写观察日记,虽然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就在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课时总觉得他们写得不是很好,大部分是在敷衍了事。这次......

    语文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蹲踞(jù)酬和(hē)熹微(xī)譬喻(pì)淳朴迤西(yǐ)糯米(nuî)应和(hē) 花冠(guān)箍(gū)矗(chù)即物起兴(xìng)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龙吟凤哕(huì)腌(yān)胤(yì......

    四年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四年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四年语文教学工作计划1 一、 基本情况分析。本班有学生41人,其中女生16人,男生25人,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非常强,学习效率也很高。而男生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学后记

    1、设身处地,为学生铺桥搭路 ——第5课《古诗词三首》之《牧童》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问道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牧童怎样的心情?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从“铺” 感受到草地的草......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是一组抒写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艾青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余光中凭海临风怅望大陆的孤寂身影;戴望舒......

    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内容有古诗词、散文游记。体裁多样化,语言丰富多彩。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裕有诗意的江南山水,那充......

    二下第一单元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第一组教材围绕“春天里的发现”这个主题进行安排,主要《找春天》《笋芽儿》《古诗两首》《小鹿的玫瑰花》及语文园地一组成。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