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陈奂生上城》教案 1
《陈奂生上城》教案1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现代小说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传统手法。
2.通过分析小说对陈奂生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
3.通过对小说人物的鉴赏,领悟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品读一二节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领悟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中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和方法,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的现代作家,他们又是怎样来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呢?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高晓声(1928~),江苏省武进县人。1950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收田财》。1957年,高晓声因和江苏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提出“干预生活,探求人生”的口号,发表了体现“探求者”文学主张的小说《不幸》,不久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原籍农村劳动。1979年,重新回到了文学队伍。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1979年一年内,他就发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说,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别获得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
三.提取这篇小说中的成语或短语,体会其运用的巧妙之处。(只举两三例即可,也可放在课中、课后去品味)
① 也许力气大,也许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写出了农村改革开放后,农民们随着生活的改善,精神上获得的一种难得的轻松悠闲劲儿;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农民容易满足的共性。)
②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投机倒把”轻点过去的政策死,日子艰难;“冠冕堂皇”强调现今的政策灵活开放,日子轻快。对比突出了农民心里的欢欣之情。)
③这个吴书记真是个大好人,竟看的起他陈奂生,把他当朋友,一旦有难,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救了他一条性命,实在难得。(这些来自于农民嘴里的“肝胆相照”的词语,正可以突出农民的朴实,知恩感恩。)
④真是阴差阳错,他这副骨头能在那种床上躺尸吗!(映照出像陈奂生这样的农民,实际没有真正寻回人格的自尊,生活好了,精神却是那样的贫乏。)
四.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学生讲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给三部分命小标题。
(一).昔日漏斗户,今日娇娇人;
(二).有心卖货生灵光,无钱买帽出错招;
(三).病遇吴县长,头回享“清福”
五.赏读第一部分:(讨论问题)
①课文开头两句有何妙处?读这句话当持怎样的语调?
提示:开头两句采用民间诗歌语句形式,一个“漏斗户主”,一个“悠悠”的神情,身份和神态两相对照,诙谐幽默之味油然而生,从而奠定全文情感基调,以幽默风趣的语调,挖掘农民真实的内心世界。语调轻松,问题却深刻而沉重。
教师可以范读这两句话(配唢呐曲子,模拟“陈奂生”走路的姿态)。
②“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这样的环境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烘托人物愉快轻松的心情;渲染改革开放给农民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
③开放前后,陈奂生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大不相同”?而如今他的精神生活有怎样?
提示:根据第五六自然段概括其生活变化;他的精神生活无非就是佩服“陆龙飞”的一张嘴,希望自己总有一天能说会道,能神气起来。这恰好说明农民生活上脱贫了,但精神生活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④陈奂生不会打听,不会说,他把这点当作最大的毛病,你怎样看?
提示:认识到两点,一是农民的老实憨厚,一是农民想改变自己的精神生活。
六.赏读第二部分:
①这一节作者安排有何巧妙之处?
(学生回答,说出一二处即可)
②卖帽不成这件事的背后有何意图?
提示:暗中说明农民由于长期处于被禁锢的小农经济之中,根本就不懂得买卖的计划,从而对以前的政策表明了作者的批评态度。
③作者安排卖油绳少了三角钱这一情节,又说明了什么?
提示:可以理解成做生意生疏,或社会风气不好等,表明精神文明确实是个社会问题,既有必要性,又有迫切性。我们在注重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得注意抓精神文明建设。
④陈奂生生病这一情节,实际在前文已有暗示,请找出相关语句。
提示:“今年好象变娇了,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伤风打喷嚏,日子不好过,非买一顶帽子不行。”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赏析第三部分,概括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一.处理课后练习三。(略,见教师用书)
二.赏析第三部分。
①作者安排吴书记帮助陈奂生这一情节,其目的是什么?(讨论)
提示:揭露官僚主义作风。吴楚救陈体现了他人道,关心老百姓的一面,但他安排了之后,却不管事情的结果怎样。只知道安排,却不知道深入办理。“就说是我的朋友”更是体现了讲关系、开后门等现象的普遍性。
②写陈奂生对吴书记的感激,作者是怎样写的?其用意又如何?
提示:有两处。“陈奂生想到这里„„便一条线挂下来了”;“陈奂生想罢„„却又吃了一惊”。两处细节描写真实地突出地显示了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的诚挚与单纯,另一方面又与后文交钱的懊恼形成对比,深刻地讽刺了官僚主义作风给农民造成的麻烦和苦恼之大。
③陈奂生结帐前后,女服务员的态度有何变化?
④自读小练习:读“陈奂生出了大价钱„„买,不买还要倒霉的!”一节完成后面的问题。
(1.这一节第二段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刻画人物的手法是:(心理和动作描写)
性格特征是:(本质是善良的,但受伤之后又把他心眼小、幼稚可笑、自作自践的一面表
现了出来)
(2.“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这样的心理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胜利法,和鲁迅笔下的阿Q实际并无多大区别,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就要报复,现在陈奂生也沿用了这种手段,说明尽管已经改革开放了,但农民的思想上依然糊涂、愚昧、麻木,他们依然还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
(3.作者写陈奂生经不起吴书记这样高级的关心的目的何在?
提示:一方面说明陈奂生有着封建的等级观念,另一方面也表明党内的一些官员并不体察民情,对老百姓不是实质上关心,平时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而这反而给农民带来伤害。
⑤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结尾有何深意?
提示: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这的确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做课后练习一.概括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陈奂生的艺术形象。
陈奂生终日劳碌,半生清苦;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时来运转,受宠若惊;眼花缭乱,呆头木脑;不暗世道,白白自讨羞辱,但随即又自抬身价。他是新时期勤劳善良,希望过好生活,但又愚昧麻木、观念落后的农民的典型。
(练习理解见教师用书)
四.做课后练习二,讨论本文的主题。
(学生可以各执己见,教师不必给出权威的诠释。理解参考教师用书)
五.讨论:联系我们现实的生活,说说事过二十年,陈奂生的精神生活现在又怎样呢。(学生简单写下发言稿,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若时间不够则做课后练笔)
二、指导学生讨论,研究陈奂生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及其意义。
1.陈奂生在每一部分喜怒哀乐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体现了怎样的心理?
第一部分:悠然上城,有肉有笑有米有衣“满意透了”。让他自卑和不满的是“总是不会说”,所以他心里就有一种特别的向往。反映了他对物质的满足和心里的自卑。
第二部分:没带钱-懊恼,卖油绳顺利-高兴,少三毛钱-可惜,想三块赚头-高兴。准备“回府”,忽感不适-悲观,想到自己活在世上“有益无害”,他又“露出一个微笑”。反映了陈奂生由悲到喜的多次情感变化,体现了其心理的脆弱。
第三部分:先写他的感激,他庆幸自己遇到了吴书记。接着写了陈奂生的苦恼和不平。一晚
上就要了他两顶帽子的钱,再想到没法向老婆交账,更觉得麻烦。紧接着,陈奂生想到“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立刻没了烦恼,只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于是“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自欺式的安慰让他感到很满足。
2.陈奂生的心理情感发展变化的背后有什么意义呢?
陈奂生的乐喜与悲愁,折射出他经济的贫穷,地位的卑微和见识的短浅,这也正是刚刚摆脱饥饿的农民心态的真实写照。
三、指导学生具体分析陈奂生心理,性格,从而研究文章表现心理方式。
(一)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表现心理的材料。1.“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一次寒潮刚过,„„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2.他身上有了肉,„„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他聊天讲闲话。3.如今,为了这点,„„所以就象等于没有他这个人。
4.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5.一路游街看店,遇上百货公司,就弯进去侦察有没有他想买的帽子,要多少价钱。6.受了这点挫折,心情挺不愉快,一路走来,便感到头上凉嗖嗖,更加懊恼起来。本来他也晓得,„„便一头横躺在椅子上卧倒了。7.陈奂生想到这里,„„实在难得。8.旅馆里的表现
(二)这些内容表现了陈奂生怎样的心理,具体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
1. 在上城过程中,陈奂生愉快轻松的心情。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2. 这段话把陈奂生的喜悦表现得有血有肉。说明陈奂生朴实,容易满足。
3. 自卑,不善言辞,觉得自己矮人一等,渴望能说会道,以求提高自己地位。在苦难的日子里,陈奂生成了为生计而加速运转的疲惫不堪的机器,哪有什么精神可言,天长日久,自然嘴拙舌短,不善辞令。
4.反映了随着物质生活的好转,农民们开始有了精神生活的主观追求。但这个要求极低,反映了他精神上的贫乏。
5.说明陈奂生节俭、纯朴和精明,也反映了物质条件不是十分宽裕。
6.明确:这两次情感的变化形象地说明:陈奂生的精神世界是那样的单调,他的心理又是那样的脆弱,一点很小的事情都可以使他不快,而自欺式的安慰又能让他得到一种满足。7.明确:对书记的感激也许让我们想到很多,我们可爱的农民是多么的容易满足,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也足以让他们热泪盈眶。这体现了一个农民的善良、质朴。
(三)指导学生详细分析住旅馆部分
1.都有哪些方法表现了付出五元钱后的陈奂生的心理的?这样写有何意义?
明确:此时的心理主要是对五元钱的痛惜。其中直接的心里描绘,还有对他动作的描写。从中我们看到作者用直接和间接描写了陈奂生的心理——对五元钱的痛惜,只想找回点什么,让这五元钱花得值。
陈奂生一系列动作,每个行为为什么这样做,都有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解剖了人物的灵魂,完全符合我国传统小说的心理描写的方法。2.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陈奂生的痛,他的感情是不是一直停留在痛惜悔恨之中?
明确:陈奂生的感情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由开始的痛到后来的有了兴头,譬如卖要吃掉,迅速平衡。之后又肉痛一直持续到回家路上,他突然觉得五元钱花得值透,他不是实现了自己长期以来的梦想么?于是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3.他的感情变化很快,他很容易受到伤害,又迅速找到平衡,从他身上我们会想到在中国文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人物?
明确:阿Q,他的典型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表现就是自欺、健忘。
4. 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的结尾有何深意?
明确: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陈奂生不是个别现象,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了揭示陈奂生心理,直接间接采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刻画。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心理独白、作者描述、人物语言等直接的心理描写,同时还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等间接的心理描写,全面、细致、真实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而且作者注意把对人物心理描写与情节的发展相结合,随时随地地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如文章开头部分介绍陈奂生上城的几段中,用了细致的心理描写,将陈奂生上城的目的和他类似阿Q的“精神胜利法”展现得淋漓尽致。
五、比较本文与《项链》三四段以及《红楼梦》中“刘姥姥酔卧怡红院”在揭示人物心理上的不同?
明确:1.《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以出色的心理描写见长。它跟《项链》中的心理描写有所区别,《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的方法,写得细腻深刻。《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运用了“土洋结合”的方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刘姥姥酔卧怡红院,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2.都有第三人称的心理叙述和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
例如《项链》中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便以第三人称来进行叙述的。“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她希望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再如舞会上几个“陶醉”,这些心理描写细腻深刻地表现出她对自己外表的自豪,认为自己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上上流社会的资本。
当陈奂生付过房钱再进房间时的表演,有大量的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有第一人称也有第三人称,充分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地解剖了人物的灵魂。
3.《陈奂生上城》《项链》心理描写方法。尽管二者在描写方法上迥异,但各自刻画的人物心理的深刻性是相似的,两文解剖人物的灵魂,都入木三分,效果相同。
六、总结:
1.文章非常细腻地刻画了陈奂生如何由心理失衡到最后求得平衡的过程,这对表现人物及主题有何意义?
明确:在短时间里,陈奂生的心理发生了如此复杂地变化,使其性格得到了充分地展现,从而也深刻揭示了作品主题。陈奂生是新时期普通农民形象,既具有淳朴、敦厚的传统美德,又包孕了新的朦胧的精神追求。长期的贫困的物质生活,造成了他精神上的愚昧无知。当生活好转以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但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十分有限,而且表现了某种变态心理,生活在今天的陈奂生,仍然带有昨天留下的印记。这一文学形象,既淳朴又无知,既讲求实际又狭隘自私。他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揉合在一起的。他复杂多样的性格,使我们感到既可爱又可笑。
2.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明确:陈奂生的进取心是当时时代分不开的,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漏斗户主”翻了身,内心充满喜悦,也萌生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也开始有了追求,折射了时代精神。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
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一夜的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这也是小说更深沉的意义所在。
七、布置作业:
课后研究:借鉴本课研究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课外从文中找出有关对比的材料,并加以分类归纳,说明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教学后记】
陈奂生的心理典型意义还可以通过小说结尾,丰富而深刻反映出来:其一,陈奂生的想法、做法与其前辈“阿Q”是相同的。但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自欺”罢了,而陈奂生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更可悲的是,被欺之人居然买他的帐!看来克服农民身上的劣根性是任重道远。其二,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农村社会的落后。其三,和《项链》的结尾一样,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有这样的环境,才有陈奂生这样的人,才有这样的结局。
本课的设计抓住心理描写这一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对陈奂生的心理变化研究,把握陈奂生的喜怒哀乐变化过程,在熟悉心理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心理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归纳描写的方式和特点,再与西方、传统小说比较,从而明白小说的心理描写技法,达到鉴赏的目的。不仅如此,还引导学生探讨这种技法对表现人物的力度,从另外的角度达到鉴赏的要求。陈奂生是点,其周围的群众是面,八十年代的农民是更大的面,因而心理研究就具有更典型的意义。同样心理描写是点,立足此点是为了更高层次――研究方法的面。给学生以研究方法的启示是授之以渔,作业中 “对比” 的研究就是希望学生对研究方法的迁移和巩固。如果学生学会了研究方法,那就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一种方法,为其鉴赏小说乃至文学作品提供一条途径,为其受文化艺术熏陶打开一扇门,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篇: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陈奂生上城》教案2
《陈奂生上城》教案2
学习目标:
自读小说——理清情节思路 讨论情节——分析人物心理 讨论人物——领悟小说主题 学习重点: 1. 重要字词;
2. 陈奂生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关于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 高晓声(1928-1999)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先后发表的《“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书外春秋》等,这个系列中的陈奂生形象深刻地概括出新中国三十年农民的命运,展现了新时代农村改革进程中农民艰难前进的身影及其心理变化的全过程。
理清情节思路 第一部分 残酷的饥饿,温饱的日子,新的希望。
第二部分
陈奂生饿了 病了熬着就 第三部分 巧妙的情节 出色的心理描写
与《项链》进行对比
本课运用了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结合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结合景物、天气的 描写,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
《项链》 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
第二课时
《陈奂生上城》自读思考题:
陈奂生上城的行路、心路历程:
从乡下进城--悠然 在车站生病--突然 到宾馆住下--偶然 由城里回村--飘然 陈奂生上城的前前后后可分为几个阶段? 陈奂生上城的心路历程先后有什么变化? 我们从陈奂生上城的表现中看出些什么? 你认为应如何来定位陈奂生的形象特点? 陈奂生的形象特点有何时代和社会意义?
陈奂生的形象特点与曾经出现过的其他农民形象可以作如何的比较分析?
定位陈奂生的形象特点:
中国农民的纯朴、善良、勤劳、坚韧 ;
农民因袭重负的狭隘自私、自欺欺人 ;
落后保守、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及封建等级观念 ; 不断进取、积极追求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民的典型 农民形象比较分析:
鲁 迅--闰土、阿Q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赵树理--小二黑、小芹 热情歌颂,真情赞美。高晓声--陈奂生、李顺大 冷静剖析,含泪幽默。
二十世纪中国农民的命运史、灵魂史!小说的主题: 这篇小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的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慨叹。
写作手法思考题:
本文情节处处设巧,处处伏笔,因而显得处处合理。找出这些设巧伏笔这处,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1 本文最后两段是仅仅作为事件的尾声,还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说说你的看法。提示2 品味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并举例作简要分析。提示3
第一部分第五段“今年好像变娇了„„”为后文感冒埋下了伏笔;这一部分结尾两段“但是生活好转以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是后文住招待所和全文结尾处“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从此,陈奂生一直很神气”的伏笔,前后相映成趣。另外,想买帽子没带钱,使感冒顺理成章;卖完油绳再住招待所,就有钱付房钱了。这样的设巧很多,处处合理。
最后两段不仅仅是事件的尾声,而且是从一个侧面补充交代了陈奂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历来自卑的陈奂生,现在身份显著提高了,连大队干部对他的态度也友好得多了,甚至公社农机厂的采购员也羡慕他,可见,这种社会环境正是陈奂生愚昧落后的生存土壤,这就揭示出陈奂生复杂心灵的产生依据,对塑造他的形象有不可可缺的作用。
作文指导:
禹作敏沉浮录
“中国第一村”神话的创造者——禹作敏
禹作敏,天津西南郊区大邱庄的一个普通农民,1958年入党,随后又担任了几十年的村干部。直到70年代中期,大邱庄依然十分贫穷落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担任大
邱庄党支部书记的禹作敏开始带领村里干部群众进行改革,发展村办工业,从1987年开始,大邱庄的产值、税金和人均收入等多项指标在全国村级单位中名列榜首,并连续保持了5年。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村”。
当年廉洁自律的好干部——禹作敏
改革开放初期,大邱庄逐步富裕起来,大多数家庭都告别了茅草房,搬进了砖瓦房。有不少人劝禹作敏也搬,但他执意要等村里人都住上砖瓦房他才搬,他真的是最后一个搬进砖瓦房的农户。
荣誉的顶峰
大邱庄的迅速崛起,作为村企业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的禹作敏功不可没,因而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被列为“全国十佳优秀农民企业家”之一,并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疯狂庄主——禹作敏
随着财富的增加,名声的显赫,禹作敏的头脑开始膨胀起来,逐步变得骄横跋扈,为所欲为,甚至把自己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
从1990年至1993年,在禹作敏的指使下,大邱庄发生多起非法逮捕、拘禁、审讯村民和外来人员的事件,其中殴打致死两人,打伤数十人。当公安人员进入大邱庄调查和逮捕嫌疑人时,禹作敏先是层层阻拦,继而公然与执法机关对抗,最后甚至组织、武装村民抗法。
悲惨结局
l 1993年4月15日,禹作敏被拘留审查。
l 1993年4月21日,禹作敏被依法逮捕。在预审中,禹作敏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l 1993年8月27日,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窝藏罪、妨害公务罪、行贿罪、非法拘禁罪、非法管制罪判处禹作敏有期徒刑20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
l 后禹在狱中病故。他人怎样看禹作敏
l 人们说,大邱庄没有法律,只有禹作敏的“指示”,这“指示”如同封建帝王的“圣旨”一般“统治”着大邱庄。
l 一些与大邱庄打过交道的人,称大邱庄为封建“土围子”,称禹作敏为封建“庄主”。l 天津市检察机关一位办案人员说他是“90年代恶霸”。
l 大邱庄的百姓,虽然很感激他,但却像敬神灵一样敬他,也像怕魔鬼一样怕他。
忏 悔
宣判时,禹作敏作最后陈述:“经过几个月的深思,经过两天来的法庭审理,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所犯罪行的严重,我愿意接受法律的惩处。”在讲到他的犯罪根源时,他说:“有思想上的,也有历史的。大邱庄发展起来了,我的脑袋膨胀了,忘掉了法律,忘掉了精神文明。一直到被逮捕时,我还是糊里糊涂的,我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严重的犯罪。”他对自己所犯的罪行后悔莫及:“因为我的犯罪,导致大邱庄一批人犯了罪。”
作文题:
读完《禹作敏沉浮录》后,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评论。
第三篇:陈奂生上城教案1
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 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想:
一. 指导自读,安排一教时。
二. 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三. 对比分析陈奂生与阿Q、闰土等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期更好地揭示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背景知识: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的面貌。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在 八十年代的文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出现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乡场上》、《芙蓉镇》、《李顺大造屋》、《拣珍珠》、《哦,香雪》等。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主要写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歌颂党的政策。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地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作品并加以比较分析。
二、相关评述:
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
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招待所高级房间里,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这样,农民的境况就得到了辨证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很低;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这样辨证地表现新时期初期的农民,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中国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很长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已经初步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了不起的,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三、漏斗户主的资料:
A、欠债总是要还的。现在又该考虑还债了。有得还,倒也罢了,没有呢?
陈奂生背了一身债,不是钱债,是粮债。近十年来,他年年亏粮,而且越亏越多。
他约摸估计,等今年口粮分下来后,还清债,连做年夜饭的米都不会有。但是,宁可没有吃,还是一定要还的。他总是这样对老婆说:“我们已经是„漏斗户‟了,还能再失掉信用吗?”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脸色很平板,但心里却禁不住要颤抖,他真愧对老婆孩子,自己没有养家活口的本事。他力气不比人家小,劳动不比别人差,可他竟落到了这个地步,在人面前连头也抬不起。
同他相好的一些人,都替他着急,常常忍不住要替他叹息说:“奂生呀,到哪一年你才够吃呢?”
B、陈奂生越来越沉默了,表情也越来越木然了。他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劳动,默默地走路。他从不叫苦,也从不透露心思,但看着他的样子,没有一个人不清楚,他想的只有一件东西,就是粮食。有些黄昏,他也到相好的人家去闲逛,两手插在裤袋里,低着头默默坐着,整整坐半夜,不说一句话,把主人的心都坐酸了,叫人由不得产生“他吃过晚饭没有?”的猜测,由衷地发出一声轻微的叹息。而他则猛醒过来,拔脚就走,让主人关门睡觉。这样的时候,总给别人带来一种深沉的忧郁,好象隔着关了的大门,还听得到夜空中传来他的饥肠辘辘声
考虑:是什么使陈奂生如此的沉默,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得他喘不过起来,他唯一的请求就是填饱自己及家人的肚子,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被剥夺的状态下,陈奂生哪里还有心思去关注与吃饭无关的事呢?久而久之,他的心灵麻木得蜷缩起来了,生活的情趣也消失殆尽,自然懒得讲话也不会讲话了。
四、精读课文
1. 在上城篇中的陈奂生又怎样呢?我们看文章前两段有什么作用?作者怎样表现的? 明确:心情是愉快轻松的
作者通过环境、神态、动作来烘托
2. 开放之后,生活好了,陈奂生满意简直满意透了,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肉,脸上有了笑,晚上睡不着觉。他还有什么追求呢?
明确: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如果说以前是物质上的饥渴,那么此时他感到的则是一种精神上的饥渴。在生活中感到一种遗憾、一种自卑、一种空虚和欠缺。他总是希望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过大家就好了。这个要求极低,反映了他精神上的贫乏。
3. 陈奂生这个愿望在上城时实现了,卖油绳时感冒被吴书记送到了招待所,我们看一下在陌生环境中的陈奂生的表现。考虑:陈奂生的表现以什么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明确:以付出五元钱为界前后不同,都是五元钱惹的祸。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 我们先看一看之前的陈奂生,阅读P64陈奂生想到这里——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考虑:这部分写了陈奂生什么心理,体现陈奂生什么特点?对这部分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对书记的感激也许让我们想到很多,我们可爱的农民是多么的容易满足,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也足以让他们热泪盈眶,可见农民是多么的渴望得到关爱,多么需要党的关心,对党是多么的信任,这体现了一个农民的善良、质朴。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陈奂生有一些自卑甚至有一些自惭形秽,害怕把被子弄脏,害怕弄出一点声音,害怕把大皮椅压瘪,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善良本质。
2. 付出五元钱之后陈奂生好像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了,我们看此时他的心理是怎样的,哪些细节给你印象最深?
明确:此时的心理主要是对五元钱的痛惜。
其中直接的心里描绘:脱不脱鞋?忿忿想:“出了五元钱呢!”再也不怕弄脏。“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为什么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呢?连沈万山都要住穷的困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
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
还有对他动作的描写: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
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
把提花毛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从中我们看到了陈奂生作为农民的勤俭、质朴。但是更应看到他的种种行为,只想找 回点什么,让这五元钱花得值,这种任意作践东西的行为则表现了农民的自私和狭隘。
3、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陈奂生的痛,他的感情是不是一直停留在痛惜悔恨之中?
明确:陈奂生的感情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由开始的痛到后来的有了兴头,譬如卖要吃掉,迅速平衡。之后又肉痛一直持续到回家路上,他突然觉得五元钱花得值透,他不是实现了自己长期以来的梦想么?于是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4. 他的感情变化很快,他很容易受到伤害,又迅速找到平衡,从他身上我们会想到在中国文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人物?
明确:阿Q,他的典型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表现就是自欺、健忘。
5. 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的结尾有何深意?
明确: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陈奂生不是个别现象,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6.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了揭示其心理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动作、神态、环境烘托还有直接的心理分析
7.比较本文与《项链》三四段”在揭示人物心理上的不同?
明确:《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方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二、巧妙的情节设计
“一奇”:漏斗户主竟住进了高级房间。
“五巧”:卖油绳可见粮油有余是一巧;买帽子既显生活稍有改善又因好象变娇,“怕脑后生风了”而暗示着要得感冒是二巧;渴求精神生活反映农民的变化是三巧;选择车站这一地点去卖油绳并睡在那里面没有来得及回家,因而与吴书记相遇是四巧;因感冒而住进高级房间从而得以表现陈奂生的心理、思想是五巧。
三、准确把握人物,体会小说的辨证主题。
(1)、从陈奂生的言行举止、物质追求、精神追求几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提示:狭隘,患得患失;勤劳,易于满足;老实单纯,讲求实际。典型的善良、正直、无锋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2)、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
印,表现在 哪里?
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
中的地位。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色彩。
(3)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这既表明农民节俭的本质,又说
明他的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观念。这些分别表现在哪里?
提示: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了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
生“想想又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由于出了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
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
窝,表现农民的自私狭隘。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
昧心理。
(4)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 陈奂生的进取心是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崭新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农村改
革解放了生产力,陈奂生这个昔日的“漏斗户主”翻身了,他充满喜悦心情,也萌生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也开始有了追求。
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胰液的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
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和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感叹
第四篇:陈奂生上城教案
《陈奂生上城》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本篇当代小说独具特色的主题和陈奂生这个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形象的典型意义。
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3、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做一个积极向上、胸襟开阔的当代人。
【教学重点】
1.体会情节结构中耐人寻味的伏笔。
2.能具体分析本文心里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和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预习】
第一遍:复述故事情节,并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第二遍:认真找出你认为文章中值得品味有深层含义的语言。(用尺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这仅有的21个字,浓缩表现了中国农民一生沉重的命运。诗里的“孩子”到了明天,就该在“土里流汗”了,而那时“爸爸”也早已年老力衰,榨干了身上的血汗,又将“在土里葬埋”,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岁月不老,境况不变。这是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眼中上世纪四十年代农民的形象。那么,在我们同学心中,农民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二、作者作品介绍:
高晓声(1928—1999),江苏武进人,解放初开始文学创作,1957年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农村劳动,1979年平反,重返文坛。《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别获1979年、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作家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
二、写作背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展开,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的面貌。中国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物质生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虽然生活水平仍很低)。这一切都令高晓声“非常激动、非常感佩”。在这样的社会及作家情感的背景下,高晓声创作了以陈奂生为主人公的小说系列,塑造陈奂生这个在改革开放初期典型的农民形象。我们就通过《陈奂生上城》来感受一下当时的中国转型期农村农民的生活和追求。
三、阅读《“漏斗户”主》片段,了解改革开放前的农民生活状况。
漏斗户——指常年负债的穷苦人家。
A、欠债总是要还的。现在又该考虑还债了。有得还,倒也罢了,没有呢?
陈奂生背了一身债,不是钱债,是粮债。近十年来,他年年亏粮,而且越亏越多。他约摸估计,等今年口粮分下来后,还清债,连做年夜饭的米都不会有。但是,宁可没有吃,还是一定要还的。他总是这样对老婆说:“我们已经是‘漏斗户’了,还能再失掉信用吗?”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脸色很平板,但心里却禁不住要颤抖,他真愧对老婆孩子,自己没有养家活口的本事。他力气不比人家小,劳动不比别人差,可他竟落到了这个地步,在人面前连头也抬不起。
同他相好的一些人,都替他着急,常常忍不住要替他叹息说:“奂生呀,到哪一年你才够吃呢?”
B、陈奂生越来越沉默了,表情也越来越木然了。他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劳动,默默地走路。他从不叫苦,也从不透露心思,但看着他的样子,没有一个人不清楚,他想的只有一件东西,就是粮食。有些黄昏,他也到相好的人家去闲逛,两手插在裤袋里,低着头默默坐着,整整坐半夜,不说一句话,把主人的心都坐酸了,叫人由不得产生“他吃过晚饭没有?”的猜测,由衷地发出一声轻微的叹息。而他则猛醒过来,拔脚就走,让主人关门睡觉。这样的时候,总给别人带来一种深沉的忧郁,好象隔着关了的大门,还听得到夜空中传来他的饥肠辘辘声
△思考:他为什么会沉默?可联系课文第四页第七段
明确: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得他喘不过起来,他唯一的请求就是填饱自己及家人的肚子,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被剥夺的状态下,陈奂生哪里还有心思去关注与吃饭无关的事呢?久而久之,他的心灵麻木得蜷缩起来了,生活的情趣也消失殆尽,自然懒得讲话也不会讲话了。
四、预习作业的课堂交流:
第五篇:《陈奂生上城》教案
韩玉银 教学目标:
1.把握复杂的人物形象
2.比较人物心理与<项链>的区别
3、巧妙的情节构思 教学重难点: 人物形象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的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这就是农民,但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只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状态又怎样呢?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典型代表陈奂生来看一下。
高晓声是当代蓍名作家,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主要写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歌颂党的政策。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地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作品并加以比较分析。
三、梳理情节。
三部分分别概括内容。第一节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以及他的精神追求。第二节陈奂生车站卖油绳感冒。
第三节陈奂生住高级招待所前后的行为和心理。
四、学习第一部分,了解背景,以及陈奂生的精神追求。
1、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浏览第一部分,思考这个问题。点拨:看写作(发表)时间(1980)。再如第三段,第五段,第六段,等,比较集中。问:这之前在农村有有什么重大事件?从这些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
点拨: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称漏斗户主,我们看一下漏斗户主的生活(材料:《漏斗户主》的片段)
2. 开放之后,生活好了,陈奂生满意简直满意透了,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肉,脸上有了笑,晚上睡不着觉。他还有什么追求呢?
明确: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如果说以前是物质上的饥渴,那么此时他感到的则是一种精神上的饥渴。这种渴望,不外乎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之类,陈奂生精神复苏的表现,有自我表现的欲求,自尊的需要,但显然带有深厚的小农色彩。
勤劳朴实,易于满足;老实单纯,善良正直,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五、学习第三部分,重点分析心理描写和人物形象
1、陈奂生这个愿望在上城时实现了,卖油绳时感冒被吴书记送到了招待所,我们看一下在陌生环境中的陈奂生的表现。考虑:陈奂生的表现以什么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明确:以付出五元钱为界前后不同,都是五元钱惹的祸。
2、陈奂生的表现前后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先看一看之前的陈奂生,阅读p26“陈奂生想罢”——“横竖他要走了,去付了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