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乘法估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yu(全文5篇)

时间:2019-05-15 06:2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案例 乘法估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yu》,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案例 乘法估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yu》。

第一篇:案例 乘法估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yu

乘法估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课程改革后,估算受到普遍的重视。小学教材中求近似数的方法,主要是四舍五入法,估算时,也大都是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进行估算。实际上,求近似数的方法,还有进一法,去尾法等,估算时,也经常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求近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在小学阶段,怎样渗透教材以外的其他估算方法呢?下面是本人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六册教科书“乘法估算”一课中对估算教学所作的探索。

教学片断:

师:我们学校的体育老师张老师准备给我们买一些体育器材,他带了200元钱,想买3个篮球,每个58元。他带的钱够吗?

学生很快回答不够。

师:怎样知道带的钱不够?

(有的学生回答估算一下就知道了。)师:怎样估算?

生1:58≈60,60×3=180,说明带的钱够了。生2:58×3,我一下子就算出174,带的钱够了。

师:如果用这些钱买3个足球,每个足球74元,够不够? 学生自己估算,再交流算法。

生1:74≈70,70×3=210,带的钱不够。生2:74×3=222,带的钱不够。

生3:100-74=26,100-74=26,26+26=52,剩下的52元,不够74了,带的钱不够。

师:如果张老师带210元够买3个足球吗?

大部分学生直接估算:74≈70,70×3=210,带的钱够了。有几个学生喊:不够,不够,刚才算过了74×3=222。

学生在下面嘀咕着:估算出来是够的啊,可是计算的结果怎么不够了? 师:大家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明白了把74看成70,少了4元,可实际上70元是不够买一个足球的,210元就不够买3个了。

师;象刚才的这道题,如果用四舍五入法就认为带210元够了,可实际上是不够的。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

师:钱带少了不够,钱带多了也不安全,那大家认为要买这3个足球,张老师带多少钱合适呢?

生1:把74看成80,80×3=240,张老师带240元就够了。

生2:老师,他讲错了,74四舍五入后得到70,他怎么说74看成80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1;每个足球74元,如果看成70元不够,应该看成80元。

师:74≈70,这是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而把74看成80,其实是另一种求近似数的方法——进一法。象74这样的两位数,用进一法求近似数,就不管个位是1,还是9,都向十位进1。刚才这个同学就是运用了这种进一法,知道如果带上了240元就够了。用得好!生3:我想张老师可以带300元,每个足球74元,带100元,只带3张,很方便。

师总结:估算的方法很多,利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进一法,去尾法等许多估算方法。关于其他的估算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图书馆查资料或其他方法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本节课,教师基于这一理念,将一切学习活动置于问题情景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学好数学是有用的。比如上述教学片段,通过合作活动,集体交流,同学们期待着教师的评判。教师要把握住这一契机,适时的引导。

在教学活动中我深深地领悟到:课堂中教师要放大细节,使学生内心自然而然的产生合作探究的欲望。在探究中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想法、经验的真实暴露。我们要包容、接纳学生错误,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利用错误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我们常常敬佩盲人凭借一根木棒探路的本领,我想这是盲人在无数次失败中修炼出的本领,而今的孩子徜徉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一帆风顺地朝老师指引的方向前进。这种方式会让学生时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长此以往,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会和培养创新型学生背道而驰。教师在课堂中不要总是充当“拐杖”,放心大胆地把“拐杖”丢弃,还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让她们自己攻克一个个知识“堡垒”。比如估算和计算产生误差,不符合生活实际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去探索:造成误差的原因。由于学生的思维受例题教学的影响,他们的思路陷入了泥潭而不能自拔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思路通了,各种奇思妙想都会涌出来。通过再度的合作交流,让学生明白估算的方法很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估算作为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已不仅只要答案,它要的是学生估算的过程和估算的意识。所以在估算教学中即要考虑到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考方法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灵活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外在的,教师只有把教材加工成学生可以感受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才会变得生动有味。因此,在教学乘法估算一课时我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前不久我们济源的王屋山已经成功被审批为国家地质公园,作为济源的小公民,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在这个美丽的秋季里,她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一次不出门的旅游。

1、我们四年级一共198人,去凤凰山旅游,每套车票和门票共49元。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2、旅游途中每人丢11件垃圾,一个198人的旅游团大概会丢多少垃圾?

3、旅游途中每人拣11件垃圾,一个198人的旅游团大概会拣多少件垃圾?全班学生呢?全校学生呢?全市人民呢? 贴近学生、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倍感亲切、体验深刻,自然而然在无形中体会到了估算的作用,由此诱发了学生去进一步进行主动探究的心理倾向,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这一情境中,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明白了用进一法估算的方法。学生的表现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

二、灵活地解决问题。

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利用估算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估算策略要为生活服务,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不是像单纯的数学题那样简单,如上街买东西,并不是买东西需要100元钱,我们只带100元钱去就是最合理的,也不是用“四舍五入”法就能够合理解决的,课堂上老师可以借助实际问题,说明面对生活中复杂的实际问题,我们要动脑筋想一想,究竟应该怎样做才是最合理的。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不仅可以进行乘法估算,而且要对估算的结果有所预测,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注重学生情感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学科教学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是这种情感的教育不应该是为了教育而教育,应该寓于无形当中,让它随时随地在该发生处发生,恰到好处又极其自然。课堂上我们估算了一个198人的大概会拣多少件垃圾?全班学生呢?全校学生呢?全市人民呢?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渗透,需要教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

第二篇:“小数乘法估算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小数乘法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案例

一、学生的估算现实分析:

在数学估算的教学过程中,你也许口沫与粉笔齐飞,习题与教鞭共舞,竭尽全力教授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解决一道又一道现实问题,然而学生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总是如昙花一现。每当这个学习内容翻篇之后,学生依然是“我行我素”,仍然使用更具普遍性的精确计算解决所有问题,这样总会让教师感受到深深的挫败感。因此我对本校177名六上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估算”的测查(测查题目及结果如下)。

题目1:一只蚂蚁从起点出发,沿着一个长方形边框爬行(如下图),它以6.3米/分的速度爬了9.5分钟。你觉得它能再次经过起点吗?——选自《人教版五上数学作业本》

题目2:学校食堂准备购买下面这些水果,100元够吗?苹果:38.2元/箱,梨:9.6元/箱,香蕉22.8元/箱(共2箱)。——选自《人教版五上数学书本》

题目3:汽车的邮箱里有28kg汽油,每千克汽油可供汽车行驶5.8km。司机前往200km远的农场中途要加油吗?——选自《人教版五上数学作业本》

测查结果表明,面对在五上已经学习并解决过的问题,学生用估算解决的比例仍然不大。尤其面对的是非现实问题,孩子仍然不喜欢用估算去解决,大部分学生习惯于直接采用精算的方法算出6.3×9.5的值与长方形的周长比较。面对真实可感的现实问题,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学生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但从整体来看,自主运用估算个性分析问题的学生依旧占少数,这说明学生解决问题时自觉估算的意识处于较弱水平。同样的题目2和3,我将问题改为“大约需要多少元?”和“估一估需要多少千克汽油?”,这样选择估算解决问题的学生人数占比就有了明显上升。这也反映了学生将估算视作一种要求而没有将估算形成一种自觉意识。

二、微项目学习推进估算教学: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法估算解决问题》时只简单地通过1—2课时的学习很难有效形成自觉的估算意识,也无法熟练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而微项目学习恰恰可以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它可以在一个周期内以相对较小的学习内容开展有科学设计和系统组织的学习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用估算解决问题这块学习内容进行拆分或增减,而每一次的学习内容就可以围绕一个特定的目标,将学生估算意识培养的大目标转变成许多个较小的学习模块来落实。

(一)改编教材,对估算进行直观优化

谈估算一般绕不开精算。史宁中教授曾明确指出:精算的本质是数的运算,估算的本质是数量的运算。我们日常估算的教学中,一般未能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认识其功能与价值,往往就估算而教估算,过于重视估算的数学功能,甚至是估算技巧的传授。从长远来看,一个数学能力仅限于精确计算的个体,日后都将会被计算器、电子计算机取代。而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估算被人们更广泛应用。不难发现,解决实际背景中现实问题中估算的选择、判断、分析与实施,无论是对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分析能力,还是自觉的优化意识、应用意识以及数感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重新建立和认识估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因此我觉得教材在例题的编写中缺少一个用估算与精算解决问题的比较环节。把估算与精算进行一个比较,可以在问题情境中对估算进行直观优化,更能体现出估算的意义和价值。改编后教学片段设计如下:

1.出示例题,整理信息

2.合作交流,分析解决。

(1)讨论: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剩下的钱还够不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呢?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2)全班交流,分享思路。

学生的解决思路可能有几种:

方法一:笔算:30.6×2=61.2(元)

26.5×0.8=21.2(元)

100-61.2-21.2=17.6(元)

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方法二:用计算器计算。

方法三:估算:一袋大米不超过31元,两袋大米不超过62元;0.8千克肉不超过27元;一盒鸡蛋10元。合计62+27+10=99元不超过100元。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3)赏析评价,重点研讨。

引导全班同学注意分析上述不同的方法,在肯定前面两种方法后,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估算方法。

① 提问:这些方法有什么不同,你更欣赏哪一种?

② 设问:除了上述的估算方法之外,你还可以怎样估算?

③ 追问:那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吗?你也能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思考后交流)

3.回顾与反思

(二)整编练习,发展学生估算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擅于精算,在平时教师也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口算与笔算能力,导致了学生缺乏估算的意识。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学生遇到问题,如果教师或题目没有明确指出要使用估算,那么学生第一时间会想到用精算来解决问题而极少数的学生会想到用估算这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巧妙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出便于理解并能充分体现估算价值的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就能体会到估算的重要性。”这样,学生的估算意识也会逐渐增强。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所以运用生活化的素材来整编练习,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发展学生的估算思维。

下面介绍两个微项目练习的学习要求:

1.火眼金睛:请你试着估一估咱们的教室旁的长廊面积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测的?请写下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先分别估计整条长廊长和宽的长度,然后两个数据相乘,所得的积即为长廊的面积;也可以先估计每个小正方形砖的面积,再估计一共有几块砖,然后两个数据相乘,所得的积即为长廊的面积。这个活动并非单纯地让孩子们估计这条长廊有几个正方形,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估计长廊的面积,后者比前者难度加大了一点点。若是活动太易于操作就很难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太难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契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尝到些许甜头。

2.花丛锦簇

(1)请你用自己的方法估一估学校长方形花坛的一周有多长?

(2)若让我们班的同学肩并肩坐上花坛,一圈大约能坐几人?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直接估计长、宽是多少,再计算;也可以拿一条绳子绕花坛一周,再拉直,然后估计绳子的长度。第二个问题学生可以估计身材匀称的同学肩宽作为参照,用上一题估计的数据除以肩宽,从而得到结果;也可以拿一条绳子绕圆形花坛一周,再拉直,然后请同学们并列站着,看看大约能站几个?这样的数学活动不仅关注到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还能避免学生用生搬硬套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可以调取数学课堂上习得的种种巧法,运用各种的工具去解决问题。

(三)创编活动,关注学生长远发展

以往常规的估算解决问题学习,学生只会采取模仿性进行估算,并不能融入自己的想法。同时学生并不明白能用精确计算的问题为什么要用估算、用估算有什么作用,此时会让学生认为已经学会精算再学估算是完全没必要的,完全没有意识到估算的价值以及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至于学生对估算的学习兴趣较低,无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而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游戏和活动,如果我们教师能在教学估算的过程中创设一个便于学生联想和理解的活动情境,避免纯数字算式问题,这样就便于学生认识精算和估算的区别,同时也让学生对学习估算产生一定的兴趣,更能让学生意识到估算在生活中实用性和便捷性。

基于此我创编了一个“谁是估价王”的微项目学习活动:

谁是估价王

一、活动目标:

以“逛超市”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喜爱估算的热情,培养他们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水平,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活动对象:

五、六年级全体学生

三、活动内容:

1.班级初选:x月x日前每个班级通过班级海选决出20个选手参加年级组决赛,并将名单发送至xxx老师处,逾期作放弃处理。

2.年级组决赛:年级组决赛产生“估价王”。

3.超市实践总决选。

四、活动决赛形式:

1.每个年级分成20组,每组6名选手,同时进入场地,时间1分钟后走出场地;

2.每个选手将选择的商品序号填写在便签纸上交予门口工作人员;

3.获胜条件:估价越接近于100元(且不大于100元)者获胜,每个年级取前5名,如成绩相同则加赛一轮,加赛的商品会更换。

4.注意事项:每位选手可携带一只笔进场,不得携带任何计算工具(如计算器等)和纸张,填写商品序号的便签纸在比赛开始前门口领取,如出现选手笔算等违规情况则取消其比赛资格。

5.比赛最终解释权在数学组。

五、活动决赛时间:

五年级组:x月x日中午11:50

六年级组:x月x日中午11:50

超市总决赛:x月x日

六、活动地点:

学校、超市

七、活动奖品

1.每个年级组第一名荣获“估价王”称号,前5名获得相应奖状;

2.每个年级组前5名共10名选手参加超市实践总决选,第一名获得价值100元的超市物品,2—10名获得价值20元的超市物品。

八、活动准备

便签纸若干,工作人员若干,制作好价目表和序号,照片拍摄。

(四)采编视频,促进学生估算意识的养成基于学科的微项目学习有时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不能在学校完成所有项目的学习。所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经常会根据估算学习的内容采集、编制相关的学习视频,通过学习的平台提供给学生估算素材,这样学生学习的资源和素材就会进一步地丰富,更利于它们估算能力的提高及估算意识的养成。

例如:和前面的“题目3”同种的估算情境下,我就会将自己的自驾出游计划以学习视频的方式编制成估算素材,让学生更近距离地去解决这一类的问题。“老师一家准备自驾车到距离536km的合肥游玩,出发前再加油站加满了50L的一箱油。老师的汽车每百公里油耗是5升,请你帮我判断一下到合肥这一箱油够用吗?”学生一般的估算方法就是先把536千米看成600千米,600÷100×8.3=49.8(升)<50(升),这里实际上是做出一个“假设

”,即把

536千米假设为

600

千米,原来计算油量的算式536÷100×8.3

现在优化为600÷100×8.3。接下来要进行“对比”,原本是

536

千米,现在按

600

千米算,一箱油都够了,那么536千米肯定够。学生在用估算解决上面这个现实问题中应用了假设、对比和检验的策略。这样的估算视频采编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运算的同时,形成解决问题的一种个性分析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的多角度思维路径,发展数学思考、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关注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获得。

同时对于估算视频的采编可以不只是局限于教师,同样可以适用于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恰好根据区说题比赛这一契机,我就要求学生能够将这样的形式融入到用估算解决问题中去,然后将估算说题视频发送给我,教师适当地给予奖励,提升孩子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说题视频积累许多估算素材,从而可以用这些估算视频让学生教会学生。由于视频的内容大都来源于学生,非常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兴趣浓厚,更利于他们自主学习的开展。这样的微项目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形式,具有较强的学科适应性,也有较强的生命力。

下面是学生制作的几个微视频内容: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对基于微项目学习的估算教学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微项目学习的形式给估算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更好地分解了估算教学中的难点——估算意识的培养,突破了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制约,实现了学生获取知识方式的转变,提升了学生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数乘法估算解决问题》这一个微项目的学习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让教师教学更加简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当然了,利用微项目学习方式能不能对小数数学其他类型的课是否有同样的效果,需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找到学生需求和微项目学习的结合点。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估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估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第四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学习估算的一般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2、在“买东西”的活动中,经历估算的应用,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课教学前学生已有了估算方面的生活体验,这为学生发展估算意识提供了基础。因此,设计本课时力求切入学生的经验世界,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在教学目标定位上,除了让学生掌握估算的解题方法外,还要让学生在购物实践中体会估算的价值。不同的人估算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课堂的主流活动应该让学生面临具体的生活情景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让学生认识到,在具体的情景中,估算的结果可能是一个具体的数值,也可能是一个范围。

学生状况分析

该班学生大部分接受过幼儿教育,他们聪明伶俐,接受能力比较强,生活背景亦农亦城,学生课程资源较为丰富。从学习情感上看,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求知欲、创造欲很强,表现出积极、主动和自信。从学习方式上看,由于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想学什么,怎样学爱学,怎样学有效,学生已从依赖状态逐步走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堂上较多地出现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教学流程

一、切入生活,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有自己去买过东西的经历吗?能说说你买过什么东西,大约带多少钱吗?(生兴趣盎然,畅谈买东西的经历)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学会自己去买东西,而且初步懂得根据东西的价钱确定所需的钱数, 这里面就运用了数学知识——估算(板书课题:估算)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逛商场”,学估算、用估算好吗?

(出示例图:手表295元,洗衣机3015元,自行车698元,电饭锅302元,摩托车8295元。)

二、创设情境,探索估算

师:王老师喜欢上洗衣机和电饭锅,想买下这两样东西,请你当参谋,老师大概需要带多少钱?

学生进行估计时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大部分学生都把3015元估算为3000元,把302元估算为300元,于是得出大概带3300元。

李东洋站起来说:“不行, 这样估算的话, 那带的钱就不够了, 估计3300元不合适。”(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开了, 有赞成的, 也有反对的。)生1:“我反对,因为估计3300元比实际少了,带的钱少了东西就买不成。我认为应把3015元看作3020元,302元看作300元,这样3320元就够了。”

师:喔,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在购物估算时,要注意往大的整数靠,使估算的结果比实际付出大一些,才能买到东西。大家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老师,我认为,3300元是不够买,但是, 我们买东西不都可以讲价吗, 我想3300元是够的。”

生3:我同意3300元够买,你就对老板实话实说:“我只带3300元,卖不卖随你”,然后装着要走,老板一急,不就卖给你了嘛。(生笑)

生4:(不以为然)如果是在超市,不能讲价怎么办?

生3:(补充说)可以让老板送货上门再给钱也不迟啊。

生5:“我赞成,既然是估计,结果只要求接近准确数值,数大一些或小一些没关系。”

[点评:当数学问题与儿童生活情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孩子思维的火花就会撞击出来,课堂生命的活力就会焕发出来。]

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相机质疑:“对于„出现购物问题时,怎样估算更合理‟这一问题,同学们都敢于发表各自的见解,估算方法多种多样。看来,生活中常常要用到估算,想不想把估算的知识学得更扎实?”(生:想。)那就把第50页“试一试”的四道题目做一做。(出示“试一试”题目,学生埋头试做)

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各自的估算策略:

305 + 198 → 300 + 200 ≈ 500 7990-1995 → 8000-2000 ≈ 6000 305 + 198 → 310 + 200 ≈ 510 7990-1995 →7900-2000 ≈ 5900 305 + 198 → 300 + 190 ≈ 490 7990-1995 → 7900-1900 ≈ 6000 305 + 198 → 30个10 + 19个10 = 49个10 + 10 ≈ 500 师:看了这些不同的

估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几题的相同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进行估计再算出得数,不同点是估计的数有些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了。

师:你的眼睛真亮,发现了近似数的取法会直接影响到估算的结果,那么大家认为近似数应怎么取合适呢?

[点评:教师能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提出一个指向学习策略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生1:老师,我认为可以同时去掉最高位或第二位后面的尾数。(师让其例举印证)

生2:我认为尽量接近原来的数,这样结果就比较接近准确值。

(师也让其例举印证,该生发现自己的说法不够严密。)

生3:老师我懂得一种“四舍五入”法,尾数小于4的就去掉为0,大于4的就进1。生4:取整

十、整百、整千数计算比较简便。

师:同学们的学习很有收获,想出了多种方法来估算,尽管方法不同,但老师发现大家在估算时使用了同一个基本的数学思想,想想是什么?

生:我们都在想方法凑整数。

师:对,在估算时,不管是用“去尾法”、“进一法”还是“四舍五入法”,我们都在不知不觉应用了“凑整”的方法,把不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当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使估算后的计算结果更简便。

[点评:新课程倡导教师成为“促进者”,其内涵在于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中国有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王老师可谓深谙此道,得法于其中。估算的多样化与最优化得到和谐统一。]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六道估算题。

2、应用:“买东西” 电话机290元

玩具车395元

电脑6988元

小提琴216元

电子琴685元 钢琴5698元

①要买下面物品,大概带

多少钱?

物品

估算

电子琴+电脑

小提琴+钢琴

电话机+玩具车

②请用“10000元”为自己的家庭设计一个购物方案

(先独立设计--小组讨论是否合理--全班交流)

3、拓展性作业:调查家庭收入与开支情况,估算出每月收入与支出多少钱?

[点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日常思维向科学思维的方式发展,体现“知识的价值存在于知识的运用之中”的教学理念。]

四、师生共同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认为今天的学习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帮助?

教学反思

《估算》一课教学,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主动探究、积极合作、乐于发现和创造,其成功做法有三: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堂教学切入了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到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2、满足学生需要,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

课堂始终以“做数学”作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做数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教师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案例反思:

这节数学课, 发生了以下几方面可喜的变化:教师讲的少了, 学生的活动多了;师生单向的交流少了, 学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多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少了, 学生探索规律、讨论方法的时间多了;“说数学”时间少了, “做数学”时间多了。教师少教学生反而多学, 让人感到踏实、放心。老师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景或数学活动,激励学生去“做数学”,从做中学。在做数学中,人人都必须独立思考,都能够自主探究;在做数学中,人人都可能发现问题,产生交流的愿望;在做数学中,人人依据各自的经验建构新的知识,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课堂上闪烁着学生的求异思维和独创精神。听王老师的课,我们得到启示:数学教学,改变“重教轻学”、“重说轻做”的倾向,采用“先学后教”、“先做后说”的教学策略是必要的、有效的。

当然,完美的课是不存在的,这节课也不例外。课堂上,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够,听不到“学困生”求助的声音,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第四篇:《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 学习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经历探索的过程,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单计算,有简算意识。

3.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学习重点 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学习难点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二、学习目标

三、新知探究

1、设计情境,初步感知规律 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帮助算一算,一共贴了多少瓷片? 学生列式计算汇报,还有别的算法吗?(6+4)× 9 这种方法先算?再算?还可以怎么列式? 6×9+4×9 你又是怎么想的? 小结:

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两道算式都是求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所以都等于?(90块)

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他们连接?这样的式子叫等式。2.观察等式,发现特点。谁来读一读这个等式?

仔细看一看,除了得数相同,等号的左边和右边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轻声交流一下)

A、相同点:都有6、4、9三个数,都有加法和乘法的运算,结果也相同 眼力不错,找得很准。

B、不同在哪儿呢?

等式左边3个数怎样计算?(先算6+4的和,再与9相乘。)等式右边3个数又是怎样计算?(先算6乘9和4乘9,也就是将6、4怎么样与9相乘?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什么词?(分别),再把他们的积相加。

C:小结:同学们概括能力很强。这道等式很有特点。

相同是等号的左右两边都用了同样的3个数,都有乘法和加法运算,结果也相同。

不同是运算顺序不同,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右边是:将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将乘积(相加。)

3、猜想验证,揭示规律:

左右两个式子相等,这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如果换3个数进行同样的运算,结果还会相等吗?(相等)

这只是大家的猜想,猜想过后还要验证。先猜想,再验证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A:请看黑板: 18 12 3 几个数?照样子写写看,左边可以写成:(18+12)×3(将18与12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3相乘)

右边呢?18×3+12×3(将18、12数分别与3相乘,再将乘积相加)。

两个式子的结果相同吗?我们得算一算!哦,果真相等。所以,这两道式子之间也可以用等号连接。

B、举一个例子,还不能说明问题,请同桌两人合作,再举例看看。先看活动要求

(1)同桌两人合作,先共同商量好三个数字,(2)左边的同学写左边算式,右边同学写右边算式,并算一算,结果是多少?(3)互相看一看,得数相等吗? C、汇报研究结果。板书例子

4、合作探究,总结规律

象黑板上这样的式子能举得完吗?(板书省略号)

虽然咱们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四人一组互相说说)

(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就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最后将积相加。)

同学们真善于总结。

5、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6、强调分配率的意义,总结概念,正反都可用。

四、我们发现了这么重要的乘法分配律,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1.两题中自己选择一题计算:(62+38)×88 62×88+38×88 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2.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80+4)×25 34×72+34×28

3.36×3口算怎样算?你能说说这样计算的道理吗?

五、巩固新知

1、判断

2、填空

3、拓展应用

六、总结

七、作业 乘法分配律中的加法如果改成减法,是不是也同样适用呢?举例验证 教学反思:

1、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解读教材,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通过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为学生解决问题和男女生比赛等的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验证、归纳,初步了解感知规律,再次通过练习、描述、完善认识,达到对规律的理解,建立模型,最后又在熟悉的情境中深化认识认识规律,丰富规律的内涵。2、充分体现寻找规律、描述规律、应用规律、发展规律的过程。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拓展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学生从对规律的初步了解、深入理解到应用和拓展,是一个从琐碎到整合,正表述到逆表述,从单一到开放,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其间培养了学生从“猜想与验证”等探究的方法。

3、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从新课的学习开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学生会认为只要应用乘法分配律就能使所有的计算都变得简便。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就是要得到一个整十整百数,这样才叫简

便。而忽视了乘法分配律的真正内涵——改变原来式子的运算顺序,结果

不变。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了第(3)组两种情况,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不是简便计算,是两个相等算式之间的结构特征,只有当数据比较特殊时,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来改变计算顺序,使原先的计算变得简便。这种科学的辩证思想的建立,对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是十分有利的。其次,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个经典的教学内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学习目标是 并运用性质和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实际应用。设计环节是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数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感知——猜想——验证——总结——应用。注重学生在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的过程上,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思

考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第五篇:《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东井岭中心校 李国军 设计理念: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一个经典的教学内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在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小学传统教学理念下,十分重视对数学性质、定律的传授,及运用性质和定律进行简便计算。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正式使用,在教学中必须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重新定位,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根据这一意图,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变更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摒弃传统的重结论的记忆、算法的模仿,而注重在让学生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的过程上,并且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数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感知——猜想——验证——总结——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引导,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教学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教学关键:

通过举例,比较运算的顺序和结果。课题实录:

一、设计情境,初步感知规律 1、课件出示:

本学期学校来了4位新教师,总务处需要为老师购买办公桌椅,了解到的价格情况:办公桌每张100元,椅子每把40元,请同学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帮助总务处算一算,为新教师购买办公桌椅一共要多少钱?

2、学生列式计算汇报:

(100+40)×4

100×4+40×4 =140×4

=400+160 =560(元)

=560(元)

3、表扬学生用两种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就可以用等号连接两个式子。”

二、探索新知

1、比赛(分男女两组)::

65×17+35×17

(65+35)×17 28×42+62×42

(28+62)×42 40×25+4×25

(40+4)×25 做后讨论,感到计算结果相同,但计算的简便有所不同。2、两题中自己选择一题计算:

(62+38)×88

62×88+38×88

3、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让学生经历两轮的竞赛,探讨取胜之法,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初步形成乘法分配律应用的可逆性的表象。】

三、合作交流,揭示规律

1、观察前面五组题目,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发现。生1:(A+B)×C=A×C+B×C 生2:(○+□)×△=○×△+□×△ 生3:(老+师)×邱=老×邱+师×邱 ……

2、提问:同学们肯定已经在这里找到了一个规律,可是,是不是所有的数学都适合这个规律呢?你能不能再举例证明自己的猜想呢?(1)学生自由举例。

(2)在学生所举例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上去理解算式。

(3)以98×21+2×21=(98+2)×21为例:

左边表示98个21加上2个21,一共100个21,左边也是100个21。等号两边的形式虽然不同,但所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其他算式所表示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3、归纳:尝试用数学语言概括规律,再对照书本,规范语言,命名定律。

(1)填写(___+___)× ___ = 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 ____+____×____。(2)概括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3)用字母表示:(a+b)×c = a×c+b×c c×(a+b)= c×a+c×b

四、巩固练习,运用规律 1、怎样简便怎样算

(1)(8+92)×5

37×42+63×42

(2)101×45

18×16+17×16(3)(100+40)×4

32×5+8×5

2、学生先观察,再交流方法。

生1:像第(1)组的题目,还是用乘法分配律比较简单。生2:101×45这题,101接近100,我把101改写成(100+1),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就很简便,师生一起加以肯定。

生3:18×16+17×16这一题我觉得怎样算都不简便。生4:我觉得这题运用乘法分配律,先求出18+17的和比较简便,因为这样只算两步,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要算三步。

师:乘法分配律是通过改变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使计算方便,虽然18×16+17×16计算时没有出现整十整百数,但改变运算顺序后,计算比原来方便了。

生5:第(3)组的两道题目其实这样直接算也比较简便,不一定要用乘法分配律。

师:(赞赏地)说得好!在计算的时候要根据数字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不要盲目使用。

【比较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它能帮助学生形成辩证的思维观念,深刻理解知识内涵】

3、开放题

63×15+()×()=(+)×()学生汇报。

教师从两个方面来定位:A是否符合乘法分配律;B是否能在计算上简便。

五、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新的运算定律?你会将它叙述一遍吗?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教学反思

1、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解读教材,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通过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为学生解决问题和男女生比赛等的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验证、归纳,初步了解感知规律,再次通过练习、描述、完善认识,达到对规律的理解,建立模型,最后又在熟悉的情境中深化认识认识规律,丰富规律的内涵。

2、充分体现寻找规律、描述规律、应用规律、发展规律的过程。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拓展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学生从对规律的初步了解、深入理解到应用和拓展,是一个从琐碎到整合,正表述到逆表述,从单一到开放,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其间培养了学生从“猜想与验证”等探究的方法。

3、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从新课的学习开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学生会认为只要应用乘法分配律就能使所有的计算都变得简便。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就是要得到一个整十整百数,这样才叫简便。而忽视了乘法分配律的真正内涵——改变原来式子的运算顺序,结果不变。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了第(3)组两种情况,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不是简便计算,是两个相等算式之间的结构特征,只有当数据比较特殊时,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来改变计算顺序,使原先的计算变得简便。这种科学的辩证思想的建立,对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是十分有利的。其次,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载案例 乘法估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yu(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案例 乘法估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yu(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设计理念:《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个经典的教学内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设计理念:《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个经典的教学内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15篇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1 《乘法估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创设生活情境,突出估算教学的重点。从计算方法的角度来看,学生长于精确计算,估算......

    加法估算”教学案例与反思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加法估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内容:第四册课本39页—40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估计的现实应用,理解估算的方法,并......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1 《乘法的估算》是口算乘法的第2课时,我在备这节课的时候,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做为这节课的重点,而在实......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1 按照教研组的工作安排,每位老师在本备课组内上一节教研课,并从中推选出一位老师代表本备课组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校优质课大赛”。......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1 学好应用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分析思维能力,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是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起始内容,是学习......

    《乘法的估算》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从开课就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数学活动,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接着引导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让估算走进日常生活,逐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