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1中医康复保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调研论证报告
中医康复保健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调研论证报告
为了制订我校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新的教学指导方案,使指导方案能符合教育部及中职示范校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满足德州市各级医院、相关行业等对中医康复保健人才的实际要求,符合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为此,我们开展了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目的的医院、行业等人才需求和要求的调研。
一、调研的目的
使教学指导方案能真正符合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内涵,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和先进性。以山东省康复保健及相关行业的岗位要求为基本依据,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分析出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点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中医康复保健的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2.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职业岗位有哪些? 3.就业的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有哪些要求? 4.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专业课程该如何设置?
二、调研的方式和内容
(一)调研方式
1.深入医院、康复保健机构内部与单位领导、科室负责人、专家、技术骨干等座谈。
2.深入医院、康复保健机构内部与其他院校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座谈。3.深入医院、康复保健机构内部对工作一线的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4.通过上网了解其他院校中医康复保健的专业建设情况及调研资料。
(二)调研内容
1.中医康复保健的岗位需求调研
用访谈、问卷形式对医院、行业的单位领导、人力资源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及一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研,这部分调研主要针对中职学生可以就业的中医康复保健岗位的调研。
主要岗位是康复治疗师、保健按摩师,主要从事健康评估、康复治疗、保健按摩;次要工作岗位是针灸师、足疗师,主要从事拔罐、足疗、针灸、刮痧;从事最少的工作岗位是美容师、灸疗师。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的定位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健康评估能力、设备应用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调研
用问卷形式对医院、行业保健机构的科室负责人、一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研,这部分调研主要是对中医康复保健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的调研。
调查结果:各项能力重要性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1.与人合作2.业务实施3.与人交流4.语言表达5.解决问题6.理解判断7.自我学习8.文字表达9.业务开拓10.决策11.信息处理12.数字应用13.组织协调。
3.职业岗位对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要求调研
用问卷形式对医院、行业保健机构的技术专家、科室负责人、一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研,这部分调研主要是对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课程设置的调研。
调研结果:
(1)公共基础知识:完成岗位职责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有心理基础与人际沟通、社交礼仪、法律常识,英语、计算机、语文、数学,其中多数人认为人际沟通、社交礼仪、法律常识比较重要。
(2)专业基础知识:多数人认为经络腧穴、解剖生理、中医常识、临床常见病在完成岗位职责中比较重要,其选择率分别占前四位,而选择中药方剂、中成药、中医养生、食疗学的选择率则较低。
(3)专业技能:大多数人认为推拿手法、推拿治疗、针灸、足疗、拔罐、刮痧在岗位所需专业技能中均非常重要,并且占前三位的分别是推拿手法、推拿治疗和针灸。
三、调研的结论 1.人才需求方面
一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人才需求始终保持稳定并不断增加;
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中医康复保健人才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三是由于人们要求的康复保健技术、方法不同,需要具有不同技能方向的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技术人才,如:保健按摩师、足疗师、保健刮痧师、中医康复理疗师、中医美容师等。
2.课程体系构建方面
一是课程体系构建要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做到理实一体,学中做,做中学,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是课程设计要符合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就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适应就业去向的变化而不断优化,突出专业技能方向课的学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突出专业技能方向的培养;
三是康复保健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医疗、康复、保健服务,要加强实践、实训、实习教学环节,尽量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仿真模拟的“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岗位能力培养的直接对接,缩短学习到服务的时间,让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四、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依据调研结果分析,按照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课程体系构建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医康复保健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由于中职课程与高职高专课程、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在性质功能以及总体框架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教育性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因此中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保持有别于本科、专科的自身特点。
1.课程体系、标准要体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和标准能具体反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
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中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从而使人才培养规格适应中职中医康复保健职业岗位群的具体要求。
2.课程内容要适应社会服务及学生个体的需求
中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康复保健的技能型、实用型服务人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在逐步增强,这就要求中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课程内容要适应社会服务的发展需要;同时,随着社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康复保健方面又出现了新的岗位、工种,必须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来开发课程,不断吸收康复保健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3.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也不同于高职高专教育,它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技能,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而工作中依赖的大部分是实践知识,因而要把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设计成实践过程,做到“学中做,做中学”,这是现代中职教育的内在要求。
4.课程设置要结合地方、行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每所学校所处区域及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难以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实施需求。因此《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只制订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并由教育部负责并组织制定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等专业建设规范性文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要求和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实施,并按《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结合地方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与行业部门的合作,组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其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报教育部备案。各中职学校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依据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教学指导方案,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本地区、本学校的教学实际。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组织编写符合学校实际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
5.拓宽课程内容范围,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岗位能力不断变化,就业市场变化莫测,这些不确定因素要求中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必须尽可能拓宽课程内容的范围,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不仅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设想
1.课程设置要符合《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大体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体育与健康、英语、语文、数学、计算机应用、公共艺术及其他公共选修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专业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应当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专业基础课加专业技能课和技能方向课的课程结构,构建专业技能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行业实际和岗位能力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应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部分基础性强、规范性要求高、覆盖专业面广的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由国家统一制定。
2.课程设置要适应中职教学模式要求和中职学生特点
目前中职教育普遍执行2+1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顶岗实习一年。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4周),假期11周,机动1周。由于学生的顶岗实习大多与将来的就业密切相关,大部分学校将第三学年全部安排了顶岗实习,学生实际在校学习时间大约只有70周,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要求,在前两年的学习期间内公共基础课程要占去近一半的时间,这样能够保证用于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拓展课程)的教学实践只有不到35周的时间,按每周28课时计,只有980左右的课时,加上后续课程对基础课程的依赖性较大,前期不能开设,只能在后面一学年开设,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课程的选择上要少而精,不能多而泛。
目前中职学生生源主要是参加中考没有考上普通高中,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加上突然由普通教育转入职业教育,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要为以后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同时练就过硬的中医康复保健操作技能,医学基础课程开设要占用一个学年。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集中在第二学年,这也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课程开设门数不能过多的原因。为此,顶岗实习之所以拿出1年的时间进行,是解决好多专业课程的任务在学校无法完成的问题。
3.课程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中职生学习基础普遍不好,但个体之间仍有差别,甚至相差能有一两百分,加上对专业学习适应能力不同,在学习上又会出现不同的层次,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适当增加选修课程来加以解决,学习较好的那部分学生,可适当选修一些较深的专业课程,而对于那些程度较低的学生,则主要以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学习为培养目标。
4.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课程设置,一是满足社会、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需求,二是满足该专业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中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实践课程应设置理实一体阶段实践课程、综合实践阶段实践课程二种形式。
(1)阶段实践课程。阶段实践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经络腧穴学、推拿手法学、刺法灸法学、康复医学概论等课程内的分块实训。如:画经点穴、推拿手法、艾灸、拔罐、康复工程设计的实训等。这些实训都应与各自学科的理论内容相融合,需要老师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体现,并配有相应的理实一体教材。
(2)综合实践课程。这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训,包括 临床常见疾病的推拿治疗、刮痧治疗、芳香治疗、足疗等,实现教学 与岗位服务的有效衔接。
5.建立“理实一体、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要保持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理实一体化”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将理论融入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理论知识,做到“学中做,做中学”,用工作任务来引领专业知识,将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机融合,使教、学、做密切结合,解决以往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每个学习工作任务按照“设计、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五个工作步骤进行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采用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基本人际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问题判断能力、工作任务解决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格,以便学生踏入社会后能适应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并制订详细的学习情境考核方案,以全面衡量学习效果和综合职业能力。从根本上实现由单一的理论知识学习到如何完成工作任务的转变。
6.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
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岗位工作的入门砖,中医康复保健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适合该专业学生将来从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由于学生第三学年要进入医院、行业顶岗实习,且顶岗实习大多与将来的就业密切相关,学生在校考试的机会实际上主要是在第二学年末开始,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合理安排,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前能如期参加取证考试。
7.建立合理有效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改变以往单一的书面理论考试,构建合理有效的“知识+技能”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完善的中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规范合理的课程标准,大力加强中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建设。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多元化和评价标准多元化。课程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用人单位、行业组织、专家委员会等。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评价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用人单位评价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及学生的社会适应度,行业评价检验学生的职业适应度,专家评价是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检验课程的科学性。课程评价应采用符合能力本位课程性质和特点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转变。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形成以口头与书面问答、技能测试、课程实践作业、社会实践、实习报告、向学生问卷调查、向企业问卷调查、访谈等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表现在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要尽可能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并将课程质量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课程评价等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
五、调研的初步成果
(一)我市经济社会状况对本专业的发展有较强支撑
调研发现,近几年社会上的养生、保健机构对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同时新建的康复医院及在各级医院新开的康复保健中心如雨后春笋。我校的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市场前景良好,已经开始出现定向班,也反映出中医康复保健人才的紧缺程度,正是这样一个黄金市场、朝阳产业为我校的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提供了巨大的人才需求和良好的办学环境。
(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职业岗位
通过调研,确定了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毕业生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的主要职业岗位。
康复治疗方向:
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康复科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理疗师。工作岗位:可在各级医院康复科、康复医院、社区康复保健机构、社会福利机构、体育运动队、疗养院、休闲中心等,从事中医康复、保健等工作;
保健推拿方向:
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保健按摩师、保健刮痧师、中医刮痧师、足部按摩师。
工作岗位:可在康复保健中心、推拿科、按摩科、中医国医馆、亚健康中心、体育运动队、疗养院、休闲中心、足疗中心等,从事保健推拿、中医康复等工作;
中医美容方向:
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美容师
工作岗位:可在各级医院的美容科、美容保健中心、美容中心、大中型化妆品企业集团等从事美容技术、美容产品营销与咨询等工作。
(三)确定了人才规格及职业能力要求 1.基本知识要求
(1)具有本专业所必须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2)具有必要的中医药、经络腧穴、推拿基本理论知识。
(3)具有必要的现代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的一般理论知识。(4)掌握中医康复保健知识与技能,能进行中医康复保健服务、中医养生指导服务,能解决服务对象的相关问题。
2.职业素质要求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2)具有遵纪守法和医疗安全的意识。(3)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
(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英语会话和计算机应用能力。(5)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及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
3.核心技能要求
(1)具有必要的中医药、康复等基本理论知识。(2)具有必要的针灸、推拿等基本理论知识。康复治疗方向:
具有将运动科学、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知识运用至康复治疗的能力。
具有监督患者的运动并能给予正确反馈的能力。具有与康复医师、康复护士团结合作的能力。
④具有依据康复治疗方案使用康复治疗器械、仪器及设备,设置康复环境的能力。
保健推拿方向:
具有运用针灸、推拿、保健按摩、足部按摩、中医刮痧、理疗 等方法进行保健服务的能力。
具有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指导的一般能力。中医美容方向:
具有进行推拿、中医美容及美体等技术操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美容产业、产品的管理及营销的能力。具有依据美容方案使用美容器械、仪器及设备的能力。
(四)基本确定了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基本要求
针对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我们设计了康复治疗、保健推拿、中医美容三个专门化方向,并按照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及技能方向课程的模式配置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1.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标准和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2.专业基础课程
(1)中医学基础(108学时6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所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概况,正确理解阴阳五行学说,掌握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学会病因病机分析、四诊的运用,确立中医的防治原则,从而熟练地掌握中医诊断和辨证论治的基本技能,为学习中药、方剂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并牢固树立热爱中医科学、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专业思想。
(2)人体解剖与组织学(144学时8学分)
本课程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细胞与基本组织、正常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及其各器官的名称、形态结构、位置等内容,使学生获得护理专业必须具备的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康复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3)中药方剂(108学时6学分)
本课程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中药与方剂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中药的性能、用药禁忌及煎服方法和方剂的组方原则、常用治法等基础知识,熟悉77味常用中药的主要功效,了解47首常用方剂的临床应用,具备应用型中医康复保健人才所必需的中药与方剂知识,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现代临床康复工作的要求。
(4)生理学(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肾脏的排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生殖等内容,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人体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及机体内环境变化对人体功能活动影响的相关医学基础知识。为学生学习康复专业知识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5)病理学基础(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各种病理过程产生的原因、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机理、病理临床表现,使学生掌握有关疾病的基本原理,具有分析疾病能力,为临床课提供理论基础。
(6)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免疫学基础知识,掌握常见病原体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实验室诊断、防治原则等,初步建立无菌观念,使学生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学习有关临床康复各科打下基础。
(7)经络腧穴学(108学时6学分)
本课程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经络学基础和腧穴学基础两部分。经络学基础的主要内容是十二经、奇经八脉、经络的分布关系和应用;腧穴学基础的主要内容是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腧穴的概念、分类、主治规律、特定穴的含义、名称及临床应用。旨在使学生掌握经络和腧穴的概念、分类及主治,为临床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8)诊断学基础(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是:讲授体格检查和实验室诊断,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症状鉴别诊断,为临床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技能课
(1)推拿手法学(72学时4学分)
主要内容包括推拿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系统介绍推拿的基本概念、基本功法、基础性手法、推拿的作用、常用诊法和常用穴区等相关知识。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推拿的基本手法及操作技能。(2)刺法灸法学(72学时4学分)
主要内容包括针法、灸法的历史发展沿革,毫针针刺方法、灸法、罐法、现代刺灸方法等内容,旨在使学生掌握刺灸的基本操作技术及补泻手法等。
(3)推拿治疗学(72学时4学分)
主要学习推拿治疗学的发展、作用原理、治疗原则、相应的骨伤科疾病,内妇科疾病,小儿科疾病的推拿治疗,推拿介质和热敷等,尤其是要重点学习和掌握推拿擅长治疗的颈椎病,腰椎键盘突出症的推拿治疗。使学生在掌握推拿手法学技能的基础上,结合推拿手法治疗的特点,能熟练运用推拿手法治疗临床常见的疾病和多发疾病。
(4)康复医学概论(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是康复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康复、康复医学和中医康复的基本概念、运动学、神经发育学、康复工程基本知识、康复心理、康复病历等,本课程的内容既与基础相联,又与其他康复课程相续。
(5)康复评定学(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研究临床康复评定的学科,是康复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研究应用康复医学方法,对残疾者或功能障碍者的残存功能或恢复潜力进行评定,做出康复诊断,制定康复计划,对治疗结果及随访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6)康复治疗技术(108学时6学分)
本课程是康复专业主要的专业核心课之一,是研究伤、病、残者及亚健康者身心健康和功能恢复的重要学科,也是综合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内容丰富,包含技术种类较多,重点研究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传统中医疗法、心理疗法和康复工程等康复技术。
4.技能方向课 康复治疗方向
(1)中医康复学(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主要包括中医康复的基础理论、基本观点、中医康复疗法;病残、伤残、老年、慢性及其他病证的中医临床康复。每个病证的内容包括概述、康复疗法、康复护理、康复预防等方面内容。
(2)常见疾病康复学(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研究多种疾病的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将护理与康复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各种疾病的康复护理要点,为将来从事康复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保健推拿方向
(1)特色疗法(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介绍了临床常用的中医特色疗法如平衡针、小针刀、腹针、埋线、刮痧、整脊,其内容包括概述、基本原理、操作规程、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临床应用等。
(2)推拿练功学(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介绍了传统及现代的练功方法,主要涉及基本步势、太极拳、易筋经、少林内功、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功法。
中医美容方向
(1)美容实用技术(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让学生了解在医学和美学理论指导下,研究防衰驻颜,强身健体的理论、原则和技术方法;掌握针对影响美容的各种因素,如体质、睡眠、情志、饮食、环境等,采用药物、针灸、推拿、刮痧、拔罐、音乐、运动、膳食、心理调适等技术手段进行内外综合调理,以预防疾病、延缓衰老、驻颜美形的一门技术。
(2)中医美容学(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症下药,从而调节人体机能状态,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达到祛斑、除痘、悦色美容的目的。
六、结语
本次的行业、医院调研涵盖了山东省六地市,重点是在本市(德州市),虽然调研的范围不是很大,调研的单位也不是很多,但还是基本搞清了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的能力要求。调研的结论是可信的,尤其对中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提供了岗位要求依据。
德州信息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2016年8月
第二篇:课程体系构建调研论证报告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1、强调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构架,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就业落脚点,为形成突出实践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的整合、重组,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其目的是与市场人才规格需求零接轨,与就业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理论课程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把专业(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导入课程体系,融进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认真落实。
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选择。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的细化目标,并不断优化每门课程的结构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将绝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调整为五大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基础课、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和选修课。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也大大提高。职业技术及能力模块课程实现有机衔接,逻辑关联,使课程间具有连贯性和递进关系。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和职业能力专项训练课程分段设置,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按先基础后提高的原则进行安排。
3、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采用系列化、层次化模式。设有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培养某种技能的实训、专业的或社会性的实践,形成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训练模式。
4、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认证相一致的策略。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建立与岗位或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专业技术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认证服务的课程,体现专业技能与证书的一致性,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编制新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课程方案和过程的纲领文件,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教
学大纲是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界定和对课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没有教学大纲规范的教学是盲目的,很难做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体现。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对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制定与贯彻执行,纠正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重视课程教学执行情况的反馈分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教学文件逐年进行滚动修订。
2、按新专业方向要求重构课程。
我院主要面向纺织、轻工、建材、化工等行业开设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认真进行专业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改造和整合了部分专业,一些专业还派生出了很多新的方向。
针对我院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原培养计划与纺织产业形势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规格要求相距较远的情况,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对口率、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等),按照上述思路进行专业调整优化和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进行专业培养方向的划分与重组,即将一个专业方向调整为三个专业方向:棉纺专门化方向、机织专门化方向、染整专门化方向。向学生介绍纺织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分工细化的趋势,纺织行业每个领域的技术范畴和技术发展前景,分析当前每个人的学习优势(特长),指导学生选择新的专业方向,贯彻新的分专业方向计划和课程体系。
为加快人才培养速度与质量,落实国家提出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能紧缺性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从2004年学院启动了软件技术专业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二年制建设试点。学制缩短一年,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重新设计,做到培养目标更明确,结构调整及优化力度更大,课程体系打破常规、更有针对性,体现特色。打破三年制课程体系设置的传统框架,根据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细化”要求,重新设计开发了两年制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3、新课程体系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最主要资源与载体。教材必须是反映教学大纲规定与要求的产物,课程教材的组织和选用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一是优化选择教材,即大量使用近三年出版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获奖教材和教育部规划教材,同时借鉴使用兄弟院校的优秀教材。
二是倡导教材创新,即鼓励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更新和改造。贯彻实、新、宽、活的原则,在结构上更符合实际和使用要求,强调实际应用功能,体现最新内容与方法,教材涉及面宽,形式符合学生灵活的学习需要,既要适用学生“学”,又要适用教师“教”,还要能指导学生“用”。
三是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编写特色教材。近两年来,为满足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我院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支持教师编写一批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并朝着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重视实训教材的编写,学院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发展的新形势,结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编写出版了《维修电工》、《钳工》等一批职业技能鉴定教材。
三、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创新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创新需要有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与之配套,才能体现出它的进步和优势,发挥其作用。
1、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接。
理论教学内容以专业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构成。使学生掌握必要、适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才能实现理论教学与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对接,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接。组织教师对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和能力层次进行剖析和研究,找出其对应课程的知识点,并分析其内在的联系,为专业课程的课程建设提供依据。例如在矿山机电专业的课程建设中,开发出矿井维修电工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共计700个左右,分别对应了煤矿安全规程、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机原理、电气控制、煤矿电工和矿山供电等课程,根据以上对应关系,修订了教学大纲,将职业技能鉴定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分模块、分阶段、分学期融合到相应课程和相应的职业能力训练中。
2、实现实训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的对接。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灵魂”和特色表现。工程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依赖于“环境”的作用与功效。“培养工程师,就要有培养工程师的环境”,在此理念下建成了综合实训环境,形成了实训中心和煤矿安全实训基地,使实践教学具有模拟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氛围、体现工艺规范的作用,使技能操作训练能高度集中,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课程体系中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理论教学“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使各专业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40%以上。设置循序渐进、覆盖面宽、有针对性、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相配套的实训“小项目”,通过组织实施这些活动,促使学生打好实践基础,为综合性的工程项目训练“热身”,使实训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对接,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网络综合布线”、服装工艺技术专业的“服装制作”等课程就按照这一模式组织实施。
3、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一书多证”制度。
倡导和推进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相一致的思想和方针。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确定时注重课程教学和职业资格培训“挂钩”,实施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以国家或行业岗位技能认证考试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成果,通过职业资格培训来推动职业教育的建设,使二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学院积极开展毕业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资格认证和创业培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一种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方能取得毕业证书。同时,我院将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引入课堂教学,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晚自习时间、双休日全天候开放实验、实训室,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我院聘请技能型人才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的实践技能更贴近实际,既提高了培训效率,又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两年来,学生考证率达98.3%,通过率在90%以上。
4、实现以真实工程项目教学的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
将学生放在实际工程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利用工程现场运用专业技术在实际岗位上开展实训,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利用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工程项目,以校企合作模式,以工程项目建设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指导学生经历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让学生担任工程建设中的诸多角色,如设计员、项目经理、工程监理、施工员等,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术,巩固与提高专业技能。在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一切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获取多个工作岗位的技能培养和训练,同时达到检验前期课程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实际工作现场不仅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战”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做人的“硬环境”,是实现技能培养与综合素养培育的一个有效途经。
5、开展以“创新课程教学,创造我的产品”为主题的课程建设。
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等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内容、模式、实施方案及考核手段等方面做了较大的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来掌握一门技能,特别是通过“创造我的产品”,使学生更有成就感。在考核中以学生能力的最终物化成果作为课程考核依据,让学生创造自己的产品。在教学中,真正建设了教学方法实现了“激趣、求异、探究、迁移”。
四、创建综合性、多功能的实践教学环境
课程体系构建中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条件创设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学院建立一个集教学、培训、科研、技术开发于一体的,体现综合性、多功能、高技术含量的实训中心。根据办学方向及专业未来发展等因素,建成了电气、纺织与服装、机械、化工与材料、工商等5个实训分中心,设立专业性的实验/实训室,配置设备、仪器、装置与设施,构筑成了新型的实践教学环境。实现学习训练环境与实际场景的高度“仿真”,与就业岗位环境的充分一致。各分中心将多种技术的学习训练带入一个整体环境中,形成既联系紧密、又相对独立的完整有机体,承载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及能力模块课程的实验、实训及科研活动。
第三篇:2014级成人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班级班规
2014级班级班规
凡是进入我校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学生,不管你是成年人或者是未成年人,都要服从学校及班主任老师的管理。具体规定如下:
1、不得以任何借口出现旷课,逃课等不良行为。
2、按照学校规定,在学校全日制学习,不得以任何借口推
诿不能上课。
3、不得随意请假,如有特殊事情需请假者,按照请假制度
书写请假条,向班主任老师及学生科逐级批准,待批准后方可离校,否则不准私自离校。
4、如果请假期间,请保持通讯工具畅通,遇见紧急情况,请密切配合学校迎接上级检查,如果因种种原因不能前来配合检查,按自动退学处理。
5、每个学期请假不能超过20天,如果超过20天,将取消
享受免学费资格,需补交全部学费,并推迟一年毕业。如果超过两个月的,直接取消学籍,按自动退学处理,以前所缴纳的费用概不退还。
6、上课期间注意维护课堂秩序,不得以各种原因扰乱课堂
秩序。
7、为了通讯方便,请各位同学或家长务必加入校信通,如
果不入,出现一切后果自负。
登封市卫生学校
2014-8-16
第四篇:《经济法学》课程体系改革论证报告
《经济法学》课程体系改革论证报告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动因
(一)适应现代法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这一决定的实质就是强调将应试教育单一的教学目标转变为素质教育开放多元的教学目标。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构建和法治化进程的渐趋加快,社会对法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现代法学教育的目标也应由单一知识型向综合素质型深刻转变,即融传授法律知识、培养运用法律的能力和提高法律职业素质于一体。这就要求经济法教学也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手段,探索素质教育培养途径。
(二)因循经济法学科的特征
1.内涵与外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体系庞杂。经济法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历史背景,是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特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内涵与外延取决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故经济法作为一个部门法所涵盖的法律内容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加之各届政府、各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法本身的内涵理解有所不同(如有的学者将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均纳入经济法的范畴之中),从而使得经济法学科的内容非常广博,体系异常庞杂,且知识的跨度非常大,缺乏如民法、刑法那样从总论到分论脉络清晰的体系框架,这就要求经济法的教学必须讲求体系清晰,充分体现经济法为“国家干预经济之法”的本质特征。
2.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实践性较强。经济法学科涵盖了与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的诸多法律知识,如公司(企业)法、破产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房地产法、证券法、银行法、税法、价格法、对外贸易法等等,而这些法律又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适用的,因此实践应用性较强。这就要求在经济法教学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将枯燥的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转变成解决实际经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能力。
3.与经济学等多学科紧密联系,所涉的知识领域广泛。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是为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其制定和实施有着深厚的经济学根源。同时国家干预亦有失灵之处,因此为提高国家制定和实施经济法律政策的有效性,必须借鉴和吸收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这就要求在经济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以帮助他们理解经济法律制定和实施的背景。
(三)反思经济法教学的现状
经济法学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在我国建立起来的一个新兴的学科,由于理论研究的不足和实践中对经济法理解的偏差,使得经济法的教学缺乏应有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1.教学内容混乱。经济法的立法、研究与教学是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才产生的,而在我国,这门学科教学、研究的开展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研究的时间较短,理论体系尚未完善,不仅与民商法等学科的边界尚未完全厘清,而且经济法学研究内部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体系构建等基本理论问题亦存在诸多分歧。因此,各经济法学者和教师在编写教材和讲授《经济法学》课程时往往按照自身的理解,自成体系,且在外延上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往往陷入学者们的理论研究丛林之中而不得经济法之最基本要义,不利于其学习、运用经济法律知识解决实践问题。
2.经济法内涵把握存在严重偏差。实践中普遍存在僵化地认识经济法应用型学科的特征,将经济法律知识介绍的全面化、表面化和简单化等同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化,很多教师采用“大
经济法”,即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的观点,以求经济法律知识介绍的全面性,却往往使学生无法准确把握经济法的内涵本质、法律价值和功能,将经济法等同于“与经济有关的法”,从而偏离了经济法教学的正常目标。
3.满足于经济法律知识的简单介绍。很多教师满足于简单介绍经济法律知识,而未能适当地阐释立法的精神和原则,帮助和引导学生去真正理解法律的内涵,提高其应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或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只能僵化地套用法律规定,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法律适用的要求。
4.倾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受大陆法系概念化、程式化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老师采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法学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在智力的开发以及法律思维素质的培养,使得很多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法律条文,而缺乏思考和解决经济法律问题的能力。
(四)契合我院经济法教学的要求
作为公安院校,我院是以教学为主的专业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应用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等特点。因此,作为法学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的经济法学的教学应着眼于传授经济法律知识、培养运用经济法律的能力和提高法律职业素质于一体的法学素质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立足实践、开拓视野、传授方法、注重应用”为宗旨,以能力塑造为本位,强调经济法知识介绍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实务性,旨在使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形成了一个从点到面、从关注现象、思考问题到掌握知识、分析运用的系统的良性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经济法学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于上述原因,并结合经济法教学与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多年教学的实践,立足于充实和完善课程的内涵建设,借助于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我们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对经济法学这门课程的体系和内容作了全面的规划与优化,旨在实现下列目标:
(一)夯实基础
虽然法学教育与职业教育高度统一的美国法学教育倍受推崇,但在我国目前法学教育起点低(法学教育的起点为无社会经验和其他学科专门知识的初中、高中学生)、教学目标多元化、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状况下,法学教育仍应采取基础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即在坚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成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法学基础知识教育仍是基础和根本。因此,我们进行经济法学课程改革的立足点和基本目标是夯实经济法律理论基础,让学生对经济法的内涵、体系有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理解,这是运用经济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前提。
(二)拓展视野
如前所述,经济法较之民法、刑法等其他传统法学学科所涉及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知识更为广泛,而这些知识对于正确理解和应用经济法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经济法教学往往只强调其作为法学学科的属性,而忽视了其与社会经济实践的联系性,因此在教学中只注重对经济法律知识本身的讲解和灌输,使得学生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加之经济法律变化很快,往往是学生还没毕业,所学的经济法知识就已经过时了。有鉴于此,我们对经济法课程讲授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更新与优化,融入许多关于经济法律制定和实施的背景知识,并借助小组化学术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思考法律问题,学习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其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地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将经济法单学科的学习转变为对经济学、社会学、诉讼法学等多学科的全面学习,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相关知识的整合程度。
(三)增强实践能力
随着现代法学素质教育目标的确定以及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并且鉴于经济法实践性强的学科特征,我们在保证必要的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教学、组织学生旁听、观摩法院审理等多元化手段,旨在帮助学生将枯燥的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转变成解决实际经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其法律职业素质。
三、经济法课程体系的构建
经济法学作为教育部确定的14门主干课程之一,担负着培养学生经济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任务,是学生接受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训练,培养运用法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经济法学较之于其他课程还是一门新兴课程,各种学术观点纷呈叠出,我们在总结比较各方观点、各种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以李昌麒教授的“需要国家干预论”为基础,以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介绍最能反映经济法内涵和本质特征的法律知识为目标,力求行成一套具有特色的教学体系。
(一)课程体系的安排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开设的《经济法学》课程包含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课时数为:
1.课程使用教材:谭玲主编:《经济法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3月版。
2.总授课时数:8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学时68学时,实践教学学时12学时。
3.在课程内容体系上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经济法基本理论:介绍经济法的兴起、定义和调整对象、基本原则、法律地位、体系构成等基础理论(4学时);
第二部分:市场主体法律制度:介绍各类企业法律制度(18学时);
第三部分:市场规制法律制度:介绍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房地产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等内容(30学时);
第四部分: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介绍财税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价格法律制度等内容(16学时)
4、实践教学安排:模拟法庭(4学时)、小组化学术讨论(4学时),案例分析(4学时),此外,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旁听、观摩法院诉讼案的审理、裁决,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法律工作者开设专题讲座,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二)课程体系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解决的重点:鉴于经济法是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学科,对此,法学界对经济法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我们力求从中国的国情和现实的经济立法现状出发,兼收并蓄国内外经济法各种观点,力图构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重点解决经济法的基本理论范畴和经济法制度体系建设。在经济法的基本理论范畴方面,主要解决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基本原则、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等基本问题;在经济法制度体系建设方面,主要解决经济法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等。课程解决的难点:
1.解决国家如何正确行使干预权的问题。由于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对此容易引起人们的歧义。为此,我们将围绕着国家干预是尊重市场体制的干预、国家干预是授权和限权有机结合的干预、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是有机统一的主要内涵来开展教学活动。
2.充分认识经济法是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双重干预之法,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辨证统一之法,是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均衡协调之法,是私法与公法互动交融之法。
3.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从多维度揭示经济法的本质属性。
4.正确处理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和社会法的关系。鉴于经济法是一门新兴的发展中学科,对此,法学界对经济法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我们将通过介绍最能体现经济法本质特征的内容以阐释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和社会法的关系问题。
(三)课程体系的特色
1.优化经济法学理论教学体系,体系完整,结构清晰,突出经济法内涵和特征。经济法是一门内容繁杂的综合性学科,横跨市场主体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等诸多领域,我们通过对其进行选择、精简,立足阐释最能体现经济法内涵的内容,发掘这些制度中所体现出的经济法(或国家干预)属性。并将之体系化,在保持内容全面的同时,力求重点突出,使学生可以获得关于经济法最基本的知识和系统的认识。
2.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实践,有利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协调和统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讲授内容均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联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司法实践中经常用到的法律知识,为开展实践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过来,实践教学的开展又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得理论教学能与实践教学相得益彰,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3.与相关课程合理衔接,优化法学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经济法是“调整民法无力解决的、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特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并以此为界分的标准,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与民法、商法、行政法、劳动法、环境法等其他课程相协调。
我院经济法学课一般是在第三个学期开设,在此之前,已经开设了民法学课程,与此同时或之后将开设商法学、行政法、劳动法、环境法等课程。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简单重复其他课程所要涉及的制度,而重点讲授这些制度中与国家干预相关的内容。具体而言:
(1)凡先行课程(如民法)讲授过的内容一般不再重复,必要时作简单的提及:如在民法总论部分已经介绍过“合伙”,在经济法课程中即以与公司企业进行比较的方式简单提及。
(2)凡是后继课程将要讲授而与经济法相关的内容,则按照经济法的内涵界定进行分配和取舍。例如经济法学和商法学都要讲授公司法、证券法的内容,在经济法课程中着重从国家宏观调控、市场规制的角度讲授市场监管的内容,而商法学则从商组织、商行为的角度介绍微观的具体制度,而对于票据法这类偏重于商行为规范的内容则完全放在商法学中讲授,经济法学则不再重复。(3)对于内容相对独立、已开设专门课程的内容,如劳动法、环境法等,则在经济法课程中不再讲授,仅在“经济法概论”部分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简单介绍,从而避免重复,优化教学资源。
四、经济法课程的内容特色
根据上述经济法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形成了广泛性、纵深性、新颖性、及时性、有效性的内容特色:
(一)广泛性
鉴于经济法与社会经济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仅讲解经济法律的知识,而且通过课堂讲解、小组化学术讨论、开列书目,指导学生课后自学等方式,尽可能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经济学、社会学等知识,如股票、债券和基金的基本知识、现代公司的经营策略、国有股减持、商标侵权的方式及认定方法、商业秘密的保护策略、商品房购买中的风险防范、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金融危机等等,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其学习经济法律知识的积极性。
(二)纵深性
我们在注重知识传授广泛性的同时,并不满足于简单的知识介绍,而是运用经济学基础知识和法学基本原理,分析现行立法利弊,对经济法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予以诠释,通过观点介绍、争议评析等方式,寻求晦涩法律条文中的立法思想和法律精神,并重新审视和总结以往的立法经验,引导学生学会去理解法律制度背后蕴涵的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则,学会探讨和分析各项法律制度的合理性、效益性以及存在的不足,学会将具体的社会生活现象提取为抽象的法律关系,学会用理性的思考代替感性的思考,学会用法律的评判代替道德的评判,从而为日后的法律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新颖性
我们在介绍经济学、社会学的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经济法律的同时,将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法、制度分析法、供给-需求分析法、公共选择分析法等方法运用到经济法律制度的讲解之中,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开拓其视野的同时,也让其对相关的法律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及时性
1.关注前沿热点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经济法也面临层出不穷的热点问题,如食品安全、证券市场虚假陈述、商业贿赂、商业欺诈、税制改革、金融自由化等,我们都及时地将这些前沿问题融入教学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热点问题,开拓学生的思路。
2.反映最新立法动向。我们在全面介绍经济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前的最新立法,或将具体内容融合于课堂讲授之中,或将法律法规索引于参考资料中,并对正在或即将进行的立法动向作出了说明,意在引导学生学会了解、关注经济领域的立法动向。例如公司法、证券法、个人所得税法修订之后,我们均在第一时间内向学生进行介绍。
3.吸收最新的教研和科研成果。经济法学是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法律学科,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非常活跃。我们注意跟踪学术前沿,同时注重科学研究,将经济法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教学中,实现经济法科学研究与经济法教学的紧密结合。
(五)有效性
鉴于经济法实践性和政策性相当强的特点,我们随时注意把握立法与司法动态,将司法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融入课程内容中来,供学生思考和讨论,力求使他们所学到的知识与司法实践相接轨,提高知识适用的有效性,从而增强其法律职业能力。
五、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情况
为配合上述经济法课程体系改革,改进和完善经济法教学,我们开展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
1.开展模拟法庭教学研究。为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应用能力,我们将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引进经济法的教学之中,连续十年在学生中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谭玲教授和范湘凌老师共同申报的教研课题《<经济法学>课程模拟法庭模式研究》,获得2005~2006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资助项目(粤警院【2006】12号文),她们合作的《范例教学理论在经济法学教学中的创设性运用——法律专科模拟法庭教学法探微》荣获“广东警官学院2005教育教学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2.开展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研究。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自觉、自主、自立地学习经济法律知识,我们借鉴德国、法国等国家法学教学的方法,结合现代法学素质教育和我院学生的培养目标,探索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小组化学术讨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开设专题学术讲座。为将经济法的教学引向深入,进一步提高学生关注社会、学习经济法律知识的积极性,谭玲教授在法律系的教师中率先给嘉禾校区的学生开设了多个学术讲座:《产品责任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安乐死立法的价值评断》等,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
4.积极参加学术研讨活动。为加强与各高校经济法研究学者及教师的交流,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我们每年均派教师参加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全国政法院校经济法研究会等学术活动,并于2004年11月1日-3日成功地承办了“全国政法院校经济法研究会2004年广州年会”,大大提升了在同行中的影响,而且我们及时地将参会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反映到教学中,做到 “以教带研,以研促教”。
5.积极参加各类法律培训。法律法规更新较快是经济学科区别于其他法律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为及时更新知识内容,反映立法动向,我们的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新法的培训活动:如2003年谭玲教授到北京参加了教育部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的“高等院校民法骨干教师
培训班”;2006年2月19日至21日,范湘凌老师参加了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主办的新公司法、新证券法培训活动。参加培训的教师及时地将立法的最新动向引入了教学当中。http:///law/Jpkc_law1/cailiao/06_jxffysd/jxffysd2-1.htm
第五篇:2014级成人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学生承诺书(推荐)
承诺书
我叫,系河南推拿职业学院2014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遵守班纪班规,服从学校及班主任老师的管理,保证做到全日制在校听课学习,如果实在有事需要我回去处理,必须向班主任老师写出请假条,经批准后方可离校,在请假期间,保证通讯工具畅通,随叫随到,全力配合,请假时间结束后,及时返校学习,不得延误。如若违反规定按自动退学处理,所缴费用一律不退。特此承诺!
承诺人:
联系电话:
亲友联系电话:
201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