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小组建设方案

时间:2019-05-14 23:3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小组建设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小组建设方案》。

第一篇: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小组建设方案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小组建设方案

为了推进我校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建设的核心,以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3、专业建设要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

4、专业建设采取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专业建设与学校教学改革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校重点支持与普遍加大投入相结合。通过重点建设,切实突出骨干专业。对个别专业重新进行调整,使其与学校的总体发展和布局相适应。

二、组织机构

1、专业建设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加强领导,有效协调,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该项工作。

2、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和有关专业骨干教师组成。

3、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1)对学校重点专业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建设近、中、远期目标规划,并分解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制定或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建设调整,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2)对专业建设文件(档案)材料进行建档管理。(3)贯彻落实学校有关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工作。2.4.2 负责制定和实施专业建设的规划,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修改完善建设方案。

2.4.3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完善。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方案

3.1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3.1.1 坚持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专业建设。

3.1.2 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口,以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1.3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与学校整体专业建设与发展及学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相结合。

3.1.4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重点与普及相结合的原则,在学校专业整体规划、改造、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的建设。

3.2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目标:

通过重点发展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我校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和竞争力。

3.3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标准

重点发展专业是指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它应符合下列标准要求:

3.3.1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建设单位师资队伍满足教学要求,综合素质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

3.3.2 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3.3.3 教学过程规范,专业改革力度大,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3.3.4 学术水平较高,学生创新能力强,教学质量高; 3.3.5 专业特色鲜明,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3.4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内容:

3.4.1 能够提高专业水平的教改项目,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重点教材的建设和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的改革。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能纳入学校重点课程建设计划,最终能够达到校级以上精品课程标准。

重点教材的建设:能纳入校重点教材建设计划,最终能够取得校级以上优秀教材奖。

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够取得校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3.4.2 引进高水平原版教材和自编学生参考学习材料;

3.4.3 开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或实验基地;

3.4.4 承担结合专业建设的科学和教学研究,组织高水平学术讲座; 3.4.5 课堂教学设备购置; 3.4.5 其他项目。

3.5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的管理

3.5.1 凡重点发展的专业,除正常的教学投入外,学校每年拨付一定经费,主要用于该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相关研究费用。

3.5.2 重点发展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每年学校将组织专家进行检查,在检查中如发现该专业建设与改革进展缓慢,学校将予以警告,或取消重点专业建设资格。

3.5.3 被已确定为重点专业的专业,学校将每年进行一次年度考核,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项目将限期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中止项目建设。4 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方案

4.1 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原则: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不断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和新办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遴选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佳、发展潜力大、特色较为鲜明的优势专业重点加以培育和建设,逐步建成品牌和特色专业,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推动我校各项教学基本建设。

4.2 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目标:

4.2.1 在我校高职现有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在2007、2008、2009和2010年分别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与维护)专业、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成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强示范性的专业。

4.2.2 按照“思想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精良、教学优秀”的要求,开展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示范性(品牌)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我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4.3 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标准:

示范性(品牌)专业是指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起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专业。它应符合下列标准要求: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数量充足,水平高;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规范,专业改革力度大,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学术水平高,学生创新能力强,教学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

4.4 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内容:

4.4.1 体现高职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过程符合教学规律。4.4.2 专业特色鲜明,教学改革思路清晰,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

4.4.3 专业与课程改革:

①教学大纲符合培养目标要求,采用的教材能够体现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质量高;自编教材有特色;有符合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的教学资料。

②实验室面积、实验设备、实习场所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实验开出率能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

③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辅助设施先进,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应用效果好。

④对国内外同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较为深入。4.4.4 师资队伍建设

①师德师风建设好。教师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教书育人。

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形成梯队。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高级职称教师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50%以上;80%的主讲教师具备中级以上职称。

③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④有省级教学研究立项课题。4.4.5 教学管理与组织实施

①有计划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活动有内容,有实效,记录保存完整。②严格遵守学校教学规章制度(如备课、听课、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等)。③教学档案完整、规范。

④教师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有规划,有措施,有效果。4.4.6 人才培养质量

①教师课堂教学工作规范,学生综合素质好,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

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好。4.5 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管理: 4.5.1 凡示范性(品牌)专业,除正常的教学投入外,学校每年拨付一定经费,主要用于该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相关研究费用。

4.5.2 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每年将组织专家检查专业建设方案的实施与进展情况(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成果、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办学条件等方面),确保特色专业建设取得成效,在学校规定专业建设时间内验收合格的将授予“锦州师专示范性(品牌)专业”荣誉称号。

4.5.3 已被确定为示范性(品牌)专业的专业,学校将每年进行一次年度考核,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项目将限期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中止项目建设并取消“锦州师专示范性(品牌)专业”称号。

4.5.4 被评为校级示范性(品牌)专业的,学校将择优向省教育厅推荐,参加省级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的评选。

4.5.5 建立示范性(品牌)专业奖惩机制。对提前完成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计划责任人要予以表彰、奖励,对因失误或失职而未能按期达标的规划专业建设责任人要提出批评,并视建设的进度情况给予相应处理。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5.1 特色专业建设建设目标:

5.1.1 在我校高职现有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在2006、2007、2008、2009和2010年分别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与维护)专业、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初等教育(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列为我校重点发展的特色专业。

5.1.2 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基本达到示范性(品牌)专业的建设目标。此外,在办学思想、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有显著的特色和较高的社会声誉。

5.2 特色专业建设标准和内容: 5.2.1 建设标准和内容基本达到示范性(品牌)专业的标准。5.2.2 专业建设目标明确,尤其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方案上有明显特色。专业建设方案能够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标准,并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计划。

5.2.3 有高水平的专业建设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专业建设队伍。专业建设带头人对本专业建设有明晰的构想,能够组织专业建设队伍有效地开展工作。

5.2.4 有2届以上的毕业生。5.3 特色专业建设的管理:

5.3.1 凡特色专业,除正常的教学投入外,学校每年拨付一定经费,主要用于该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相关研究费用。

5.3.2 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每年将组织专家进行检查专业建设方案的实施与进展情况(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成果、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办学条件等方面),确保特色专业建设取得成效,在学校规定专业建设时间内验收合格的将授予“锦州师专特色专业”荣誉称号。

5.3.3 已被确定为特色专业的专业,学校将每年进行一次年度考核,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项目将限期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中止项目建设并取消“锦州师专特色专业”称号。

5.3.4 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的,学校将择优向省教育厅推荐,参加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的评选。拟新增专业建设方案

6.1 拟新增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充实内涵,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办学条件为基础,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努力把我校建设成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具有特色的高等院校。

6.2 拟新增专业建设的原则 : 拟新增专业要确立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专业建设的任务和发展方向,要确立把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放在首位,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体现高职特色。

6.3 拟新增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

6.3.1 师资队伍建设。拟新增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一是要加大引进力度,充实师资队伍;二是积极创造条件,稳定师资队伍,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提高。此外还要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6.3.2 课程建设。拟新增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首先在于确定课程的设置及实践环节的安排。根据专业基本要求、特色及学校的定位、特色,深入研究每门课程及实践环节设置的目的,明确其对实现培养目标的意义。课程设置要合理衔接,保证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

6.3.3 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强投入,与相关专业搭建平台,最大限度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率。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广泛的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6.3.4 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要根据专业特色及专业自身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新专业教材建设规划。

6.4 拟新增专业的管理:

6.4.1 学校将对拟新增专业的系(部)给于一定的资金支持,并在教师的补充、培训提高、学历教育等方面加大投入,保证新建专业对教师水平、师资队伍结构的要求。

6.4.2 对于新专业建设所需要的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等基本建设费用,学校将针对新专业的特点和实际教学需要,优先在项目专项经费中解决。6.4.3 严格质量标准,推行新办专业质量评价制度:在新办专业开始招生后,学校将对新办专业从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思路、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研究、专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及时发现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整改,确保取得实效。

6.4.4 新专业所在建设单位必须在批准招生年的5月底前将该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好并交至高职教务处。拟调减专业

学校将根据社会需求和教学资源情况对专业进行适当调减,计划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别调减人物形象设计和图形图像制作2个专业。本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二篇: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作者:胡桂香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27期

摘 要: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工科专业,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本文介绍我院制药工程专业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内实践环节、丰富课外专业活动等三个方面的建设措施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建设课题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9(c)-0163-01

1引言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化学、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专业,不仅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且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同时,本专业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需求和进行技术创新打下深厚的基础。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是学院首批建设的专业,自2001年招收第一届学生至今已有七届毕业生。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实验室建设基础优良。此外,制药工程专业也是宁波市生物医药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批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得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有了很大提高。学院近年来在全校推行实践型教学体系改革,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型教学体系改革项目已纳入学院的建设项目,在课程内外实践环节的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制药工程专业规范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已有的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基础上,整合资源,增设专业相关课程,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加强实践环节,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丰富学生课外专业活动,创造积极向上、形式多样的专业学习之风。

2构建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学生除了要接受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外语等知识外,还要接受专业相关知识的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综合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五类课程群组成,分别为公共基础课程群、化学与化工课程群、生物及工程课程群、制药及工艺课程群、医药学课程群。公共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等方面的相关课程;化学与化工课程群主要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生物及工程课程群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工业微生物、过程工程原理、化工设计等课程;制药及工艺课程群主要包括药物合成反应、制药工艺学、制药分离工程等课程;医药学课程群主要包括药

物化学、药剂学与药事法规、药理学、医药学基础等课程。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课程前后衔接等关系,专业必修相关课程授课顺序为:基础阶段(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提高阶段(生物化学、仪器分析、工程图学-工业微生物、过程工程原理)-专业阶段(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药剂学与药事法规、化工设计、制药工艺学、制药分离工程-药理学)。在时间安排上,基础阶段为低年级学生第1,2,3学期所修课程,这个阶段学生以学习公共必修课为主,专业基础课安排较为松散,提高阶段主要为第4、5学期课程,课程安排较基础阶段紧密,专业阶段为第5,6,7学期课程,课程安排非常紧凑。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拓宽就业渠道,选修课程除了开设药物设计、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常规课程,还根据目前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开设了工程软件应用、生物制药技术、化工设备腐蚀与防护等课程,选修课在第7学期开设,学生可根据未来就业方向为自己量身选择课程。课程体系的设置使学生既掌握了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特长。

3强化课内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又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全面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求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适应能力,在低年级时,以为理论课服务、检验理论知识为目的安排相关实验内容,不仅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更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高年级时,以“厚基础、广知识、强能力”为目标,革新专业实验、综合实验等实验课程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减少验证性实验学时,使实验更具研究性和探索性。实验设计纵向涵盖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等三大方面的内容,横向包括产品开发或制备-性质及结构表征-药理活性测定-制剂等“一条龙”技术,使学生能够掌握整套制药技术。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验基础,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并独立完成实验,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联系起来,不仅训练了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也加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是专业实习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专业与宁波市相关企业签订了实习实训合作协议书,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涵盖了化学原料生产、天然药物生产、药物中间体生产、原料药生产等可以覆盖制药产业链的相关企业,充分体现了行业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成为集教学、产品开发、生产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每年有固定数量的专业学生到基地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在认识实习的安排上,安排具有专业代表性的四大类型企业:大化工背景企业、植物提取分离企业、化学制药企业、微生物制药企业,使学生了解与专业有关的行业企业现状;在生产实习阶段,不仅要求学生多参与实习实践基地、产学研基地的现场实践和专业实训,而且与未来毕业设计、就业方向等联系起来,选择实习方向,使学生实习、毕业论文、就业实现一体化。

此外,在课程设计、第二课堂、毕业设计等各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4丰富课外专业活动

由于本专业在招生时以生物与制药工程大类招生,学生在低年级时对专业的理解非常淡薄,在课程学习中感觉茫然,不知所学课程与专业有何联系。为了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在低年级学生中成立制药工程专业社团,定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专业活动,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相关行业,定期邀请浙江省与专业相关的企业领导来分院为学生开展讲座。此外,分院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小论文、小研究、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也可以参与到专业教师的研究课题。这些多层次、多功能的课外专业活动,不仅可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专业学习之风,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强化,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全方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元英进,尤启东,于奕峰,蒋建兰,赵广荣,程卯生,姚日生,宋航.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6,(1):12-15.

[2] 吴汝林,刘均洪,王繁业,杨风科.大口径招生下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5): 14.

第三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综述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综述

为做好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学校先后制定了《泰山学院专业建设规划》、《泰山学院课程评估方案(试行)》、《泰山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泰山学院选修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外语教学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公共计算机课教学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根据2007年 “迎评促建年”活动实施项目,从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大纲建设、课程评估、双语教学、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着手对教学内容与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思路和工作计划。成立了专业建设与评价、课程建设与评价专家组,制定了相应的评价工作细则,加强对专业、课程建设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取得了较好效果。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遵循“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方针,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依据“重组基础、反映现代、面向前沿、交叉融合”的改革思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优化课程结构,精简教学内容,扩大选修,突出个性,注重实践,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得到培养和锻炼。通过建设合格课程、创建优质课程、争创名牌课程,以点带面,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主要措施:

一是组织教学研究立项,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活动。2006年我校印发了《泰山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根据文件的精神我校规范了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立项研究,为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特别在项目立项、经费资助、职称评定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校级立项,学校给与一定经费资助,凡是列为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立项项目,学校在经费上分别给予以1:1和1:2配套。

二是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不断将研究成果整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近几年来,通过不断对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先后三次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了教学大纲。

三是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要求基础课程、教育部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干专业课程,优先选用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规划教材,“九五”国家重点教材,获国家、省、部级奖的优秀教材等。同时鼓励教师编写辅助教材,进行教材配套,优秀教材评奖。

四是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配套改革,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支持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在全院倡导“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学术含量,形成了“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CAI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五是探讨实行学分制管理体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六是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充分发挥院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专家督导组的职能作用,于2007年专业评估和课程评估工作,都取得良好效果,推动了系列课程改革和优质课程建设。

2006年29门课程遴选为第一批重点建设课程,其中《数据结构》等10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其中数据结构、光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三门课程荣获省级精品课程的称号,到目前为止,我校公有43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全校课程建设,各门课程主动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积极编写和选用高水平教材,使教学内容得到了更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程建设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优化了课程体系,形成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专业方向模块+综合素质课+实践环节课”的模块式课程结构。

加强教学研究,课程建设立项、教研立项以及教学成果获奖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

《旅游业概论》等8门校级双语为建设立项课程,其中,《旅游业概论》撇确定为首批山东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能开出全院公共选修课279门。

第四篇: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的相关问题,提出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遵循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文章从课程设置特色化,课程内容职业化,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化以及课程整合科学化五个方面来论述,并列举了相关课程设置的改革案例。

关键词:园艺技术 课程体系 实践技能 课程改革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园艺基本知识,掌握园艺植物生产管理、良种繁育、植物应用和设计等岗位能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园艺产品经营、生产管理、花卉苗木生产、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产品贮藏加工等工作,或在园艺生产资料经销、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园林绿化施工、花艺设计与制作等领域自主创业。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形势发展与本专业特色,笔者分别从课程设置特色化,课程内容职业化,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化以及课程整合科学化这5个方面来探讨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立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特色化

该校园艺技术专业的设置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以培养浙江省湖州市及周边城市花卉企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以此为导向来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植物生产管理的特点,按照就业岗位群开设课程,突出课程设置特色化[1-2]。通过设定 “植物种苗繁育岗、植物生产岗、植物养护管理岗、花艺设计岗”四大就业岗位群,而建立起 “园林植物栽培管理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花艺设计”4大核心课程。

课程改革可充分利用学院师资资源和专业群优势,突破传统园艺以单一种植管理为核心的技能,而是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分方向的两大模块化课程,第一模块以培养园艺技术创新创业型人才而设置的课程模块(如盆景制作、园艺产品营销、生态农庄规划、园艺产品采后保鲜技术);第二模块以培养园林植物应用设计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如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制图和设计初步、植物造景、园林工程)。模块化教学模式可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就业面。

再如设立《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将课程从基础种植提升到绿化美化角度,注重生态效益,加强课程的实用性,与企业的高素质人才要求和环境要求相结合。《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与本校所在分院的环境艺术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建筑专业等存在着紧密的内在相关性,课程开发可促进所属分院专业间的交流和协同发展。紧跟行业需求,课程内容职业化

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性很强,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课程的设置不能脱离行业和企业岗位性的需求。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加强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训练,积极探求校企合作模式或校研合作方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引进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共同开发课程。

例如,成立园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举行专业建设研讨会。一方面,邀请行业内专家、企业管理层以及教育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修缮,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实验指导书的修改等。聘请行业企业内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践课的兼职教师,将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职业化需将课程内容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联系起来,通过相关课程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园林绿化工”、“花卉园艺师”、“插花员”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所需的技能,从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综合素质,通过技能证书考试,获取就业岗位能力。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体,课程建设模块化

课程建设要突出模块化的教学特色,以培养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及拓展能力这四大能力分别来建立四大模块:职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职业技能课模块(专业技术课模块)、综合实训课程模块、综合素质拓展模块。

构建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合理配置,建立以模块为框架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把构成整体教学活动的课程分解为四大模块。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框架

■ 注重实践教学,课程实施项目化

项目化的教学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教学做一体化,以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以生产流程为主线编排内容,将知识点项目化。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获得职业能力。课程实施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展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实践技能。

比如《园艺产品营销》这门课,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领悟园艺产品营销相关知识及技能。课程改革结合该校园艺专业学生在大学生创业园创办的花店,学生以自主创业的形式接受不同程度的生产性承包和经营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生产和管理。又如,结合《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的教学建立插花工作室,任课老师扮演经营者角色,学生以插花员的身份为工作室打工。直接参与承接会议、宾馆、婚庆、开业典礼等的花艺造型和陈设。

另外,课程实施需充分利用学校园艺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基地。通过此平台,开展园林植物栽培实训、绿色食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等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研究、技术应用和创新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及综合素质。归并课程内容,课程整合科学化

一些高职院校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太过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安排的课程门类太多,导致单门课程学时数很短,实验实训课时受到排挤,学生学不到核心技能,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3]。因次,课程内容的整合和归并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在课程的整合上有多种融合模式可供探讨。

5.1 职业基础课之间的融合模式

多数园艺专业的职业基础课都存在“学科型基础课各为体系;专业服务针对性不强;理论过深而应用性不够”等问题。为此,可将学科型专业基础课适当融合,为专业大类提供基础理论服务。例如,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这两门课合并为植物与植物生理;将土壤肥料、农业化学、农业气象等课程归并融合为植物生长与环境。

5.2 职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的融合模式

在园艺技术专业中,部分职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专业课)指向性很清晰,且课程内容重复交叉得很多。将此类课程进行合理归并,删繁就简,既能避免课程学时的浪费,又能增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解决针对性问题。比如可将职业基础课中的遗传学、苗圃学与职业技术课中的园艺植物育种技术等课程整合为园艺植物种苗繁育技术。

5.3 职业技术课程间的融合模式

调研职业岗位能力,按照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的需求,将内在关系紧密的专业课程融合或部分融合,形成新课。比如植物栽培管理、花卉生产技术、苗木生产技术、园林绿化管理等课程进行整合,建成园林植物栽培管理及植物生产技术两门课程。又比如将园艺产品贮藏加工、植物采后技术、园艺产品营销学、园艺企业经营管理这4门课程中相似的内容进行归并,建立园艺产品采后技术、园艺产品营销管理这两门课程。

5.4 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职业化

园艺技术专业就业面应该是多方面的,传统农学专业在就业上会面临一些困境,为拓展就业面而开设的拓展素质的课程,需要在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内容上有所铺垫。

将与专业关系密切,且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基础作用的公共基础类课程职业化,也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4]。比如很多高职农业院校的园艺专业都设置了《插花与花艺设计》这门课程,此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美学欣赏能力以及一定的绘画能力,在公共基础类课程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应用美学、应用写作等课程建设,对插花与花艺设计这门课程的开展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5 行动体系课程的构建

行动体系课程的构建,是基于实践情境,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的实践类课程体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作用,教师在行动课程体系中扮演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职业活动来掌握专业知识,获得实践经验和技能。

行动体系课程的建立,一方面要依托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比如园林植物修剪比赛、艺术插花比赛、组织培养比赛、花园设计竞赛等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的比赛,通过职业技能比赛,让学生交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开阔眼界;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活动体系化,坚持课程与实验、课程实习、生产性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相结合,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即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融入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去。另外,教师需要设定开放实验课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适当机会可合并课程学时,带领学生参观花卉博览会或花卉苗木节等行业内交流活动,了解行业内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

参考文献:

[1]戴士泓.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3]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状况分析与改革建议[J].职教研究: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08):06-

08.[4]赵秀娟等.园艺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1(4):32-33+36.基金来源: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服务湖州地区园艺技术专业高技

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13JY05)。

作者简介:

周丽霞(1985-),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栽培与应

用。

第五篇: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研讨会(会议材料)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研讨会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我市重点建设专业,我校多年来一直秉承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巩义市公交公司、巩义市神峰汽贸有限公司、巩义市洲际汽车维修厂、巩义市蓝天汽车贸易有限公司、一汽大众合众汇金等多家汽车维修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以此为基础,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专业建设为契机,提升内涵,提高专业水平,形成特色专业,使办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最终,将本专业建成适应我市汽车服务行业发展需要,能够为企业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已经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工人,满足汽车维修服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一、专业现状

我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设于1999年,毕业生已达1000多人,每年招收的新生稳定在100人左右,学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与建设,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得到了加强。学校现有汽车驾驶标准实训场地、汽车仿真模拟室、汽车电气设备仿真室、汽车电气实训考核区、汽车发动机维修车间、汽车发动机电控维修考核区、汽车底盘维修车间、汽车钣金车间、多媒体教室等教学实习场所及设备。师资和实训设备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一直沿用传统的三段式(三段即在校的教学分基础课、专业

理论课、专业实训课)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在普通教育的内容之外再加上专业内容,其弊病是学生学了不少课程,只是应付单科考试,却不会融会贯通,甚至由于不愿死读书或认为学了没有用而不爱学习。不少学生正是这个原因,成为学习差生,进而心有旁骛,变为学习、纪律双差生。而且,职业教育的这种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与岗位应用距离过大,学职业的不“职业”,学技能的动手难,造成企业对我校学生并不热眼相看,不愿意接收我们的学生到企业去实践、实习,毕业的学生工作难找,或不适应工作岗位,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这也是我们近两年在一直思考的问题。

2、改革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原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针对现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对汽车维修行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结合汽车运用与维修行业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立足服务我市汽车修理、服务和生产企业。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选择几家经营状况良好,能够满足学生实习、学习要求的企业,与之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使学校与企业共同担任人才培养的主体,形成“校企双主体”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担任人才培养的主体,发挥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双主体”的作用,把企业的主体作用作为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使企业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的另一阵地作用,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具体培养模式:第一学年在学校完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

任务,同时,每学期抽出总计不少于一个月的企业学习实践时间;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上学期在汽车实训车间完成围绕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开发的专业课程模块的教学任务,同时,每学期抽出总计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学习实践时间;第三学年下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校企融合、工学结合。借助社会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多种手段,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使其成为汽车运用与维修服务技能的中级技术人才,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

1、原有的课程体系

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是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

文化课开设的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计算机、体育、礼仪、书法、物理;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有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机械识图、汽车文化、汽车概论、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驾驶技术;专业技术课开设的有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电控发动机构造。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教室上理论课,实习的时间很少,这就出现了上述的问题,学习与岗位应用距离过大,学职业的不“职业”,学生逐渐的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变成了人人都不看好的“双差生“。

2、改革中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是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对企业的走访、调研,按照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建立了汽修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系,把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纳入行业的技能系列标准,使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与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相吻合,使教学有了依据;以岗位为目标,突出了就业的导向性。围绕“双证建设”(即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企业需求,根据汽车维修行业初级、中级的岗位要求,明确了中等职校初、中级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既为中职办学培养初、中级人才确定了方向,还为高职办学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定位打下了基础。依托各行业企业以及校外“教学企业”,联手设计适应“校企双主体”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

附表一: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

附表二: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课程对照表

下载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小组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小组建设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1、强调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构架,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就业落脚点,为形成突出实践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

    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改造方案(最终定稿)

    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改造方案 文化传媒教研室 吕娟霞 一、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实行通才教育 广告学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市场学、心......

    管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认识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管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认识 作者:宋海涛 吴迪 沈洪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2期......

    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方案

    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方案一、背景 数控加工技术是现代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高新技术。2001年 数控加工技术人才被国家列为技能紧缺型人才。2003年教育部等六......

    室内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初探论文[范文大全]

    摘要: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人机工程学、工程预算及施工工艺等相关理论。国内较多的高校艺术专业都设置了室内设计这门专业课程,但其实践性教学效果欠佳,这不仅需要学生......

    TWI---班组建设课程体系

    -培训不是图热闹---实战才是硬道理 ---张小强 《---TWI基层班组建设课程体系---》 ---张小强老师 课程简介: 如果要盖100层的楼房,请问需要打多少层地基才能保证楼房不倒塌......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综述[大全]

    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综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我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建于1958年,经过不断建......

    重点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验收标准

    重点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验收标准 一、课程标准:建设重点专业核心课程4—5门、群内其它专业核心课程2—3门(共计8—10课)。具体要求如下: 1、60%精品课程教材正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