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验收标准

时间:2019-05-14 18:5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点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验收标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点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验收标准》。

第一篇:重点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验收标准

重点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验收标准

一、课程标准:建设重点专业核心课程4—5门、群内其它专业核心课程2—3门(共计8—10课)。具体要求如下: 1、60%精品课程教材正式出版,体现工学结合的任务(项目)导向、校企合作编写;

2、完成核心课程实训项目指导书(内部)

3、核心课程标准

4、核心课程教学课件

5、核心课程教学评价报告;

6、学生学习管理

二、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1、将核心课程建成网络课程

2、提供学生学习资源(课件、习题、课外实训项目等)

3、提供教师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教案等)

4、教学视频

三、专业标准:

1、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将精品课程建成网络课程,充实网上学习资源等(网上学习、交流)

3、提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调研报告、改革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报告、实施成效报告

4、完成专业实训指导书汇编(含所有实训项目)

5、编写“岗位——职业能力构成——课程”图

四、教学改革与成果发表

1、获得厅局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

2、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

3、发表教学改革论文3篇。

五、进度安排 在建设期内,原则上均匀安排建设进度;以月度为单位,标明检查工作完成情况;对于特殊情况,可调整建设进度安排。

六、验收方式

1、专家组对完成的材料验收;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审。

3、通过专家听课评价;通过学生评价;每门核心课程不少于2个单元的教学录像通过专家评价。

第二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综述

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综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我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建于1958年,经过不断建设和发展,2004年成功申报成为校级重点专业,2012,本专业立足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断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在突出师范性的同时,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技能的指导原则,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为培养理念,建构全程性、多途径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现已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人才培养特色明显、建设成效显著的专业。

一、专业建设整体情况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于2004年正式升为本科专业,并在同年9月招收四年制本科学生。是黑河学院首批重点建设的本科专业之一。本专业现有学生350人,2012年共招生51人,专任教师26人,其中副高职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本专业具有校级学术带头人1人,学术骨干5人。近几年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门,在原有网络课程基础上申报获批“4A网络课程4门,参加专业课程网络培训学习12门。2012年获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艺术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申报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市社科联成果奖2项。2012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国家级、核心刊物3余篇。2012年本专业在原有2609册图书的基础上又购进图书资料991册,声像及电子类图书70多种。管理用微机14台。三十五年来共培养本科毕业生3000余名,2012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82.65%。

二、专业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建设目标

几年来我系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根据我校历史传承、办学定位、专业优势和社会需求等实际,汉语言文学专业确立了本专业的建设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教学、科研为两翼,以资料和设备为保障,积极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断建设和发展。

(二)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我系特制定2012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社会的岗位需求为前提,坚持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突出师范性、加强综合性、着眼实用性、力求多样性,努力培养人文底蕴丰厚、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鲜明的适合社会多元需求的研究型、适用型、专业型本科人文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一)以培育名师为统领,建设教学科研团队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造就一支结构优、素质好竞争力强的师资队伍。为大力培养教学名师,汉语言文学专业采取送出深造、校外引进、在职提高等措施培养教师,鼓励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有2名青年教师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吉林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2名教师申请报考2013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派教师到国内及省内名牌大学对口进修提高,2012年我系派出1名教师赴黑龙江大学做为期1年的青年访问学者;鼓励他们参加各类科研课题,定期参加短期培训和学术会议,本派出2名教师参加省级和国家级专业学术年会,1名教师通过考试获得国家汉办派出的孔子学院汉语教师任职资格;利用校内、外“名师”资源对青年教师培训,“以老带新”,建立“传、帮、带”机制。多渠道更新拓宽教师知识面,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本专业已经形成一支职称结构优化、学历层次较高、年龄构成合理的教学团队。目前汉语言文学专

业在岗专业教师 26 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 8人,硕士12人,博士2人,高职称全部为本科生授课,累计学时数达2000学时。

(二)以教改、科研立项为基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秉承以教改、科研项目促教学的原则,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如: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以作品为原点辐射带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这样既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又理清文学史脉络,还为专题研究打下基础。1年来,中文系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制定了《中文系2013—2015科研发展三级规划》,申报获批省级以上课题2项,其中省高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是我校首次获批;组织申报校级课题7项,指导学生申报科研项目5项。申报及获得各级给类科研成果奖励8余项。

教改立项包括课程与学科的渗透,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探索个性化与普适性的教学模式,创造教师和课程的风格;重视理论课的实践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改革考试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全程化考核等。成果几乎覆盖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所有课程,提高了教学水平。

四、实践教学建设情况

为拓展教学空间,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特从校内教学实训和校外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实践能力。

(一)校内教学实训

在正常教学任务、教学活动之余,我专业特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采取培训、比赛、推广等方式,注重学生参与的广泛性、竞争性、实效性,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本,中国古代文学教师指导组织了“我爱唱诗词”活动。活动中,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诗词《木兰辞》、《春江花月夜》等八篇进行了配乐演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演唱了古人的诗歌,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心灵交流。学期末,文学教研室在系内举办以爱情为主题的新春诗会。此次爱情诗会既是中文系师生用诗歌与激情喜迎新年的独特表达,也是文学教研

室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展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和演绎,在读、背、悟、写、演中切实提高实践能力;此外,我系还为学生搭建平台,组建综合技能团队,由本专业教师为中文系学生举办讲座,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在第一、二课堂的教学延伸中彰显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特色和动手实践能力,师生互动实现双赢。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定期面向全校学生举办主题征文比赛,鼓励、培养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实际创作能力。专业教师精心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本专业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全程指导。建立学生社团及协会,如:语韵协会、墨韵协会,负责在学生一二年级阶段配合“普通话”、“三笔字”课堂教学,通过班级各种课外活动强化巩固学生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等基本技能,1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为学生做此类学术报告多场,参与二课堂活动达百人。

(二)校外实践教学

本专业在注重校内教学实训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为师范毕业生走入社会、走入学校、走入课堂打下良好基础。如:鼓励学生支教实践,参与课外活动等,此外,2011年我校与东莞东部教育合作,派学生深入东莞实习,尽快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派出23名实习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既锻炼了能力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此次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五、教学改革与管理

(一)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学活动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目前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应大力改变教学方法,努力培养人文底蕴丰厚、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鲜明的适合社会多元需求的研究型、适用型、专业型本科人文人才。

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资源,让课堂内容从单一讲授到直观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2012年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方面采用多媒体课件方式教学;一方面运用网络课程平台增进与学生交流,拓展学习内容。共有23门课程申请通过了多媒体课件认证,申报获批“4A网络课程4门,实现了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二)教学管理

1.健全教学管理队伍,完善教学规章制度

建立了教学主任、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制定了相关教学管理文件。确保教学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2.注重教学规划及质量的提高,制定相应课程质量标准

完善基础课程、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理论实践课程的考查和考核方法。建立系、教研室和学生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系领导每学期听课,教研室定期研究教学问题,教研室开展期中课堂听课、教学互评活动。定期召集学生座谈反馈教师课堂教学状况,规范教学行为,约束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

3.制定教材建设发展规划,坚持教材建设科学、有序原则

专业主干课程将继续选择采用适合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需求的国家重点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等。

六、人才培养质量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有关理论思维和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各方面知识和能力。

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在校内外产生较大反响。许多毕业生成为社会精英或业务骨干。一个专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社会需求和就业状况等基本指标之中,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82.65%。汉语言文

学专业建设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中国语言文学系二○一二年十二月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综述

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综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我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建于1958年,经过不断建设和发展,2004年成功申报成为校级重点专业,2012,本专业立足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断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在突出师范性的同时,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技能的指导原则,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为培养理念,建构全程性、多途径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现已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人才培养特色明显、建设成效显著的专业。

一、专业建设整体情况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于2004年正式升为本科专业,并在同年9月招收四年制本科学生。是黑河学院首批重点建设的本科专业之一。本专业现有学生350人,2012年共招生51人,专任教师26人,其中副高职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本专业具有校级学术带头人1人,学术骨干5人。近几年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门,在原有网络课程基础上申报获批“4A网络课程4门,参加专业课程网络培训学习12门。2012年获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艺术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申报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市社科联成果奖2项。2012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国家级、核心刊物3余篇。2012年本专业在原有2609册图书的基础上又购进图书资料991册,声像及电子类图书70多种。管理用微机14台。三十五年来共培养本科毕业生3000余名,2012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82.65%。

二、专业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建设目标

几年来我系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根据我校历史传承、办学定位、专业优势和社会需求等实际,汉语言文学专业确立了本专业的建设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教学、科研为两翼,以资料和设备为保障,积极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断建设和发展。

(二)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我系特制定2012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社会的岗位需求为前提,坚持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突出师范性、加强综合性、着眼实用性、力求多样性,努力培养人文底蕴丰厚、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鲜明的适合社会多元需求的研究型、适用型、专业型本科人文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一)以培育名师为统领,建设教学科研团队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造就一支结构优、素质好竞争力强的师资队伍。为大力培养教学名师,汉语言文学专业采取送出深造、校外引进、在职提高等措施培养教师,鼓励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有2名青年教师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吉林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2名教师申请报考2013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派教师到国内及省内名牌大学对口进修提高,2012年我系派出1名教师赴黑龙江大学做为期1年的青年访问学者;鼓励他们参加各类科研课题,定期参加短期培训和学术会议,本派出2名教师参加省级和国家级专业学术年会,1名教师通过考试获得国家汉办派出的孔子学院汉语教师任职资格;利用校内、外“名师”资源对青年教师培训,“以老带新”,建立“传、帮、带”机制。多渠道更新拓宽教师知识面,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本专业已经形成一支职称结构优化、学历层次较高、年龄构成合理的教学团队。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岗专业教师 26 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 8人,硕士12人,博士2人,高职称全部为本科生授课,累计学时数达2000学时。

(二)以教改、科研立项为基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秉承以教改、科研项目促教学的原则,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如: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以作品为原点辐射带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这样既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又理清文学史脉络,还为专题研究打下基础。1年来,中文系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制定了《中文系2013—2015科研发展三级规划》,申报获批省级以上课题2项,其中省高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是我校首次获批;组织申报校级课题7项,指导学生申报科研项目5项。申报及获得各级给类科研成果奖励8余项。

教改立项包括课程与学科的渗透,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探索个性化与普适性的教学模式,创造教师和课程的风格;重视理论课的实践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改革考试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全程化考核等。成果几乎覆盖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所有课程,提高了教学水平。

四、实践教学建设情况

为拓展教学空间,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特从校内教学实训和校外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实践能力。

(一)校内教学实训

在正常教学任务、教学活动之余,我专业特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采取培训、比赛、推广等方式,注重学生参与的广泛性、竞争性、实效性,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本,中国古代文学教师指导组织了“我爱唱诗词”活动。活动中,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诗词《木兰辞》、《春江花月夜》等八篇进行了配乐演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演唱了古人的诗歌,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心灵交流。学期末,文学教研室在系内举办以爱情为主题的新春诗会。此次爱情诗会既是中文系师生用诗歌与激情喜迎新年的独特表达,也是文学教研室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展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和演绎,在读、背、悟、写、演中切实提高实践能力;此外,我系还为学生搭建平台,组建综合技能团队,由本专业教师为中文系学生举办讲座,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在第一、二课堂的教学延伸中彰显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特色和动手实践能力,师生互动实现双赢。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定期面向全校学生举办主题征文比赛,鼓励、培养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实际创作能力。专业教师精心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本专业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全程指导。建立学生社团及协会,如:语韵协会、墨韵协会,负责在学生一二年级阶段配合“普通话”、“三笔字”课堂教学,通过班级各种课外活动强化巩固学生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等基本技能,1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为学生做此类学术报告多场,参与二课堂活动达百人。

(二)校外实践教学

本专业在注重校内教学实训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为师范毕业生走入社会、走入学校、走入课堂打下良好基础。如:鼓励学生支教实践,参与课外活动等,此外,2011年我校与东莞东部教育合作,派学生深入东莞实习,尽快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派出23名实习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既锻炼了能力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此次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五、教学改革与管理

(一)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学活动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目前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应大力改变教学方法,努力培养人文底蕴丰厚、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鲜明的适合社会多元需求的研究型、适用型、专业型本科人文人才。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资源,让课堂内容从单一讲授到直观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2012年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方面采用多媒体课件方式教学;一方面运用网络课程平台增进与学生交流,拓展学习内容。共有23门课程申请通过了多媒体课件认证,申报获批“4A网络课程4门,实现了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二)教学管理

1.健全教学管理队伍,完善教学规章制度

建立了教学主任、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制定了相关教学管理文件。确保教学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2.注重教学规划及质量的提高,制定相应课程质量标准

完善基础课程、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理论实践课程的考查和考核方法。建立系、教研室和学生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系领导每学期听课,教研室定期研究教学问题,教研室开展期中课堂听课、教学互评活动。定期召集学生座谈反馈教师课堂教学状况,规范教学行为,约束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

3.制定教材建设发展规划,坚持教材建设科学、有序原则

专业主干课程将继续选择采用适合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需求的国家重点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等。

六、人才培养质量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有关理论思维和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各方面知识和能力。

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在校内外产生较大反响。许多毕业生成为社会精英或业务骨干。一个专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社会需求和就业状况等基本指标之中,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82.65%。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中国语言文学系

二○一二年十二月

第四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

1.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教学改革是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我们构建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体现专业教学改革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2.改革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为了保证培养模式的改革,我们以重点学科为核心、精品课程为标准建构了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经过研究与探索,我们把专业课程构建为3个模块:基础数学、数学教育、应用数学。新方案在强调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对后继课程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强化了数学教育类课程,增设了与中学数学教育有关的课程,应用数学模块增设了应用性课程。保证了我们的毕业生既具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娴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基本功,又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现代教育教学技术。

3.改革教学方式,强化能力培养

我们高度重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作用,精品课程开设网上教学交流平台;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为教学内容的改革开辟了更广泛的空间;通过师生学术讲座、师生学术沙龙、专业见习、实习班主任工作等途径,扩大学生学术视野,了解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现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严格规范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结题、答辩等程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

具体目标

(1)通过新方案的实施,实现“一个适应、一个转变、一个结合、一个拓宽”,打破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适应新的课程体系要求;实现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宽厚的人文知识、较强的教学基本技能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通过教育技能和其他职业技能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2)进一步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最大程度增强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化英语、计算机教学,围绕与国际接轨的培养要求,进一步研究如何加强英语教学、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3)在教学内容上着重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和深度,增加前沿领域和前沿知识。利用学科优势,以科研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促进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4)积极推进“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全面深化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在教学领域里大胆改革创新,争取出一批高水平、获奖层次高的教学成果。

思路与措施

1.突出核心课程的建设 我系现有分析系统课程教两个省级教学团队,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两门省精品课程三门校精品课程。在这些项目的建设中,要求所有的专业课教师均进行课题研究,相对应成立课题组,开展研究与实践,核心课程的建设初见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

2.修订并完善教学大纲

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大纲,用现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组织、构建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在新课程体系中,将突出基础理论教学,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与研究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

通过加强基础课程,从改革和增设创新型、应用型课程入手,逐步过渡到整个专业课程及内容体系的全方位改革;建立专业性与教育性高度有机结合的新模式;进一步加强教研型、应用型教师的培养,为教学改革奠定厚实的师资基础;在教学方法上以知识为媒介突出学生思维潜能的开发;大力倡导教学改革立项,将教学改革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4.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研带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数学建模、课程见习、教育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毕业论文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第五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调研报告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调研报告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农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需求论证

现代农艺技术以培养农作物生产、服务和经营人员为主要目标。忻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农业生产条件,农业之长在特色,有“小杂粮王国”直称。按照“十二五”规划“稳定粮食”的总要求,重点培育和大力扶持“高产、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农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4,积极构建农业经济新格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忻州市为例,忻州市依托“一县一业、一区带一品”的产业新格局,东部六县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甜糯玉米生产基地(种植面积20多万亩)、山西省重要的玉米商品粮基地(种植面积330多万亩)和全省重要的种子生产加工基地,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有50多家,每年制种面积超过30万亩;西部八县成为小杂粮生产加工基地,种植面积已达70多万亩。农业经济规模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参照目前国家相关技术员岗位配置标准,忻州市需要现代农业技术人员2000多名。

二、建设目标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农民和基层农技员为主要目标,主动适应忻州市农业生产,重点推动以甜糯玉米为主的特色玉米、小杂粮和以玉米、辣椒制种为主的现代种业三大产业发展与开发,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送教下乡”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普及文化、科技和法制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通过示范校的建设,力争使年专业学历教育人数达到1000人。

充分发挥我校作为“山西现代农业培训基地”、“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

工程培训基地”和“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培训教育基地”的作用,每年培训基层农技人员3000多名。

三、初步成果

学校重视教学改革,注重课程内容开发与更新,组成由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广泛征询各方的意见,从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出发制定课程体系,并对课程模式和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对专业基础课内容进行整合,将相关专业理论课程融入实践课程,按技能培养要求进行模块化组合,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新的实践内容主要由职业基础技能培养、职业基本素质培养和岗位专业技能培养三个方面构成。对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和创业教育课程,突出对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改革中,学校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重点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朝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在专业主干课程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远程网络实现与兄弟院校的资源共享。同时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增加了一些具有行业和区域特色的综合性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一些专业试行了模块教学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专业课教学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理论与实践揉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开展综合实训和模块实训,定期组织技能比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改革考试模式,专业课以平时过程性技能操作考核为主,能进行实践考核的科目尽量采用现场操作考核,调动了学生平时训练的积极性,也综合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主干专业课程体系

一、《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是以生产过程为导向,采用了“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编写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本课程以作物为单元构建课程体系,全书有11个单元,介绍了11种作物。每种作物以生产过程为导向,从种到收划分成6个项目,介绍典型生产过程,将知识点和技能点穿插其中。每个单元都明确提出“核心技能、学习目标、项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把学到的知识直接运用到生产中。每个项目设置了“知识基础”,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理论够用”的原则。每个单元后面的“课外研究、知识拓展”,使学生了解作物的新知识和新成果。如《农作物生产技术》按季节和作物生长规律开发了选良种、播种、保全苗、防病虫、收获6个教学项目,按认识规律和作物生长过程整合过程内容,开发项目化课程

二、《植物生产基础知识》

主要使学生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知识,了解光、温、水、土、肥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控,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等,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

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主要使学生基本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林果、蔬菜病、虫、鼠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及预测、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等。

教学内容改革成果资料

我校经过多年来的积极探索、吸收引进和不断创新,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过程为主线的中职教育体系,即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专业种类、方向、特色,根据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确定课程,探索以生产过程为主线的教学新模式,成效明显。

一、多元化办学模式有了新突破。2009年,经山西省教育厅批准,我校成为开展“送教下乡”工作的试点学校。当年,招生突破5000人大关。

二、2004年,成功申报了农业部农业院校能力教育计划项目,成为山西省唯一一所试点院校。获得与全国25所一流农职院校相互交流发展的机遇,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参与农业部农业职业教育重点建设专业——园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项目,并率先在我校实施,走在了全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前列。

四、初步形成了全校各专业能力教学大纲,即实践教学体系。做到按岗位定能力、将能力分解到课程,并具体落实到实训项目。

种植系在教学改革活动中取得很好的成绩,主要有:

一、张飞云等本专业的8位教师编写的送教下乡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2011年张飞云等四位教师承担中国职教学会的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十二五”科研课题《农业技能大赛对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研究》。

三、张飞云、张瑞军参加2011年山西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举办的“山西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校长论坛”征文,张飞云撰写的《农业中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获得一等奖;张瑞军撰写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与促进优质资源开发共享》获得二等奖。

下载重点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验收标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点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验收标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摘要: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建设的核心是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只有优化的课程体系和......

    12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情况总体说明(5篇范文)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情况总体说明 课程教学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是专业教学计划的依托。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近两......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综述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综述 为做好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学校先后制定了《泰山学院专业建设规划》、《泰山学院课程评估方案(试行)》、《泰山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11,动画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工作总结

    近两年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总结自2010年动画系成立以来,影视动画专业进行了创新性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总体教学目标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石、加大岗位......

    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摘自教高[1997]2号)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及教育的发展趋势,......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小组建设方案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小组建设方案 为了推进我校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

    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1、强调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构架,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就业落脚点,为形成突出实践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

    文社科学院文秘专业三年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总结(5篇)

    文社科学院文秘专业三年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总结近三年来,文秘专业紧紧依照高职教育理念,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对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