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动画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工作总结
近两年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总结
自2010年动画系成立以来,影视动画专业进行了创新性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总体教学目标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石、加大岗位职能拓展、实践课程项目化、突出全面性教育。
教学改革的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创建“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模拟职业氛围 ;以实践项目为突破口,建设一线专家团队、开放实践教学思路、合理利用企业资源;加强项目实践,为学生提供岗位化学习、校企互动、合作共进的氛围;切实抓好实践教学环节,规范实践步骤,加强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训练,突出学生个性能力的发挥,强化创新意识;加强企业师资建设,完善实训基地,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具体有以下几大方面的内容:
一.项目化实训教学建设
与行业实践挂钩,增强岗位意识是动画系秉承的教学理念,影视动画行业迅速发展,技术水平更新换代快,因此,与业内一线挂钩,及时根据行业需求改进教学成为动画教学势不可挡的趋势。而把实训教学根据行业划分成不同的项目进行团队实训,成为了动画系独特的教学体制。
目前,项目教学体系已经形成,11级学生从最基本能的简单项目做起,在项目实训教学中奠定了良好的技术技能基础,进入大二后,组成团队小组进行综合项目实践。而10级学生经过综合项目实训后,已开始入驻公司实训基地,参与制作公司项目。以便更快的在毕业后融入岗位环境与竞争体制。
项目实训让学生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并能学有所用,更好的融入实际工作中,同时增强了专业、增加了专业学习兴趣、更增强了岗位意识和团队意识。学生除去上课时间,利用业余时间组成项目小组,自建团队进行项目制作。
10、11级各大项目小组制作的动漫项目多次获得国内外动漫比赛奖项。并承接了不同的影视动漫项目,树立了动画系专业“高、尖、精”的专业特色。
二.建立基本技能为基甸、职业特色划分的教学路线。
目前,省内外影视动漫专业开设较多,除去高校,还存在各式各样的岗位技能培训等机构。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怎样凸显职业院校特色、根据岗位需求与学生基础拓展就业面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影视动画专业在加大基本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与职业需求,延伸出三个就业方向进行专攻,使学生做到有所学、有所用。
作为职业技能为主的影视动画类专业,专业基本功的掌握,软件的熟悉与运用、相应的美术功底的拓展,尤为重要,因此,在大一学年,使学生做到了解动画行业所需基本技能,基本做到全面了解,掌握基本的技术技能,同时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点,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所了解,并能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大二上半学期按照学生基本能力特色,以学生选择为主,专业教师推荐为辅,划分学生不同的专业主攻方向,进行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目前,影视动画专业主要划分三个专攻方向:二维动漫绘制、三维动画制作、影视后期。并将影视动画推广与发行作为每个专业必修的课程,即将在下学期申请独立成为主攻方向。这种培养模式是以企业专家根据业内的不同需求,进行市场调查,综合多年来培养经验和企业用人经验为主导进行划分。使学生能够在相应专业得到专业
1提高,从而能在就业中占据优势。而之前的综合职业技能训练既能促进本专业的学习提高,又能以本专业为基础,加强相邻专业的发展,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专多能,培养学生成长为现实意义上的职业技能人员。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利用企业名师效应,建立教师工作室。
校企合作的优势就是拥有一批业内一线专家,具有先进的从业经验,在教学中引入业内最先进实用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学之有物,用之有处。利用他们的业内优势和资源,打造名师工作室,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进行特色专业学习,增强自己的技术能力水平。除去企业名师,动画系教室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团队,实行工作室制度,带领学生制作项目,参赛参展,以增强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增加学院知名度,使学生时刻站在全面角度看待专业,提升自己的目光。目前,由业内专业动画导演,动画系讲师郭晓阳老师与动画系副主任许映翔老师带领的动漫团队制作的动漫项目均已成型,配合播音主持系配音特色班的学生进行最后合成。由动画系徐聃老师带领团队参与制作的儿童剧以开始拍摄,同学们在不同的专业工作室中与行业接轨,按兴趣学习,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了锻炼。并在项目发行与拍摄中打造了山传影视动画品牌。
四.实训设备建设
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教学必不可少的基础,是进行综合实训核心基地使学生在岗位项目训练更加高效、更与行业一线播出接轨。目前新视觉传艺基地隶属于济南新视觉传艺培训学校,是新视觉旗下的CG数字创意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成立于1995年,是山东省及济南市政府认定的服务外包培训机构,被评为山东省最具价值的社会培训机构之一,是美国ADOBE、AUTODESK公司、ICDA国际室内建筑装饰协会等CG国际认证机构在山东的授权培训及考试中心,基地总部位于济南高新区高端人才实训基地,拥有高新区、齐鲁软件园、和平路三个校区总计3000平方教学场地,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影视动漫实训平台。基地自成立以来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与山东省各大高校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致力于动漫游戏及数字媒体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研究开发服务外包课程体系,积极建立大学生就业实训体系,基地自成立15年来始终秉承“传承中华,艺授天下”的办学理念及“精品教育成就精英人才”的办学宗旨,以建立中国最优秀的数字创意职业培训机构为目标,以“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学生”为己任,为社会各界输送了大量优秀的CG数字创意设计人才。学生在进行两年的校内学习之后,入驻实训基地,参与公司项目。这在全国传媒类院校中也是首屈一指的。为师生的科研、实践教学及实训活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五.充分发挥传媒高校优势,合理利用院校资源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是隶属于山东省广电总局的国有公办高职院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行业优势。与山东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山东省内广播电视行业学习的机会,并能及时参与了解山东广电动态,与此同时,利用这一资源邀请广电系统专家来校开办学术讲座,让我们的学生在感受到“大传媒”的优势,增强行业自豪感,增加知识面,了解到周边行业,吸收更多的养分,时刻关注业内最前沿、最尖端的走势和动态。影视动画专业将在已经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不断开拓创新,走出山东动漫行业教学新路线!
影视动画系
2012-4-7
第二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调研报告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调研报告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农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需求论证
现代农艺技术以培养农作物生产、服务和经营人员为主要目标。忻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农业生产条件,农业之长在特色,有“小杂粮王国”直称。按照“十二五”规划“稳定粮食”的总要求,重点培育和大力扶持“高产、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农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4,积极构建农业经济新格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忻州市为例,忻州市依托“一县一业、一区带一品”的产业新格局,东部六县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甜糯玉米生产基地(种植面积20多万亩)、山西省重要的玉米商品粮基地(种植面积330多万亩)和全省重要的种子生产加工基地,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有50多家,每年制种面积超过30万亩;西部八县成为小杂粮生产加工基地,种植面积已达70多万亩。农业经济规模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参照目前国家相关技术员岗位配置标准,忻州市需要现代农业技术人员2000多名。
二、建设目标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农民和基层农技员为主要目标,主动适应忻州市农业生产,重点推动以甜糯玉米为主的特色玉米、小杂粮和以玉米、辣椒制种为主的现代种业三大产业发展与开发,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送教下乡”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普及文化、科技和法制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通过示范校的建设,力争使年专业学历教育人数达到1000人。
充分发挥我校作为“山西现代农业培训基地”、“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
工程培训基地”和“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培训教育基地”的作用,每年培训基层农技人员3000多名。
三、初步成果
学校重视教学改革,注重课程内容开发与更新,组成由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广泛征询各方的意见,从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出发制定课程体系,并对课程模式和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对专业基础课内容进行整合,将相关专业理论课程融入实践课程,按技能培养要求进行模块化组合,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新的实践内容主要由职业基础技能培养、职业基本素质培养和岗位专业技能培养三个方面构成。对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和创业教育课程,突出对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改革中,学校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重点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朝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在专业主干课程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远程网络实现与兄弟院校的资源共享。同时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增加了一些具有行业和区域特色的综合性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一些专业试行了模块教学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专业课教学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理论与实践揉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开展综合实训和模块实训,定期组织技能比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改革考试模式,专业课以平时过程性技能操作考核为主,能进行实践考核的科目尽量采用现场操作考核,调动了学生平时训练的积极性,也综合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主干专业课程体系
一、《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是以生产过程为导向,采用了“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编写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本课程以作物为单元构建课程体系,全书有11个单元,介绍了11种作物。每种作物以生产过程为导向,从种到收划分成6个项目,介绍典型生产过程,将知识点和技能点穿插其中。每个单元都明确提出“核心技能、学习目标、项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把学到的知识直接运用到生产中。每个项目设置了“知识基础”,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理论够用”的原则。每个单元后面的“课外研究、知识拓展”,使学生了解作物的新知识和新成果。如《农作物生产技术》按季节和作物生长规律开发了选良种、播种、保全苗、防病虫、收获6个教学项目,按认识规律和作物生长过程整合过程内容,开发项目化课程
二、《植物生产基础知识》
主要使学生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知识,了解光、温、水、土、肥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控,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等,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
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主要使学生基本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林果、蔬菜病、虫、鼠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及预测、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等。
教学内容改革成果资料
我校经过多年来的积极探索、吸收引进和不断创新,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过程为主线的中职教育体系,即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专业种类、方向、特色,根据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确定课程,探索以生产过程为主线的教学新模式,成效明显。
一、多元化办学模式有了新突破。2009年,经山西省教育厅批准,我校成为开展“送教下乡”工作的试点学校。当年,招生突破5000人大关。
二、2004年,成功申报了农业部农业院校能力教育计划项目,成为山西省唯一一所试点院校。获得与全国25所一流农职院校相互交流发展的机遇,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参与农业部农业职业教育重点建设专业——园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项目,并率先在我校实施,走在了全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前列。
四、初步形成了全校各专业能力教学大纲,即实践教学体系。做到按岗位定能力、将能力分解到课程,并具体落实到实训项目。
种植系在教学改革活动中取得很好的成绩,主要有:
一、张飞云等本专业的8位教师编写的送教下乡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2011年张飞云等四位教师承担中国职教学会的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十二五”科研课题《农业技能大赛对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研究》。
三、张飞云、张瑞军参加2011年山西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举办的“山西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校长论坛”征文,张飞云撰写的《农业中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获得一等奖;张瑞军撰写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与促进优质资源开发共享》获得二等奖。
第三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
1.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教学改革是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我们构建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体现专业教学改革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2.改革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为了保证培养模式的改革,我们以重点学科为核心、精品课程为标准建构了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经过研究与探索,我们把专业课程构建为3个模块:基础数学、数学教育、应用数学。新方案在强调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对后继课程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强化了数学教育类课程,增设了与中学数学教育有关的课程,应用数学模块增设了应用性课程。保证了我们的毕业生既具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娴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基本功,又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现代教育教学技术。
3.改革教学方式,强化能力培养
我们高度重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作用,精品课程开设网上教学交流平台;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为教学内容的改革开辟了更广泛的空间;通过师生学术讲座、师生学术沙龙、专业见习、实习班主任工作等途径,扩大学生学术视野,了解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现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严格规范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结题、答辩等程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
具体目标
(1)通过新方案的实施,实现“一个适应、一个转变、一个结合、一个拓宽”,打破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适应新的课程体系要求;实现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宽厚的人文知识、较强的教学基本技能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通过教育技能和其他职业技能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2)进一步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最大程度增强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化英语、计算机教学,围绕与国际接轨的培养要求,进一步研究如何加强英语教学、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3)在教学内容上着重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和深度,增加前沿领域和前沿知识。利用学科优势,以科研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促进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4)积极推进“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全面深化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在教学领域里大胆改革创新,争取出一批高水平、获奖层次高的教学成果。
思路与措施
1.突出核心课程的建设 我系现有分析系统课程教两个省级教学团队,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两门省精品课程三门校精品课程。在这些项目的建设中,要求所有的专业课教师均进行课题研究,相对应成立课题组,开展研究与实践,核心课程的建设初见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
2.修订并完善教学大纲
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大纲,用现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组织、构建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在新课程体系中,将突出基础理论教学,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与研究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
通过加强基础课程,从改革和增设创新型、应用型课程入手,逐步过渡到整个专业课程及内容体系的全方位改革;建立专业性与教育性高度有机结合的新模式;进一步加强教研型、应用型教师的培养,为教学改革奠定厚实的师资基础;在教学方法上以知识为媒介突出学生思维潜能的开发;大力倡导教学改革立项,将教学改革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4.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研带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数学建模、课程见习、教育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毕业论文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第四篇: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摘要: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建设的核心是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只有优化的课程体系和先进的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实现培养目标。因此,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同时也是会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会计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所倡议的课程模式,包括三个部分:(1)技巧;(2)知识;(3)专业操守,这个模式已为北美很多学校所采纳。在会计教育较发达的香港,一些会计教育研究人士建议,应建立一套最低的共同知识体系(CBOK),以此作为各个学校构建和修订会计课程体系的指南和准则。CBOK包括五个部分:(1)必修工商管理科目;(2)必修会计科目;(3)选修会计科目;(4)通识教育科目;(5)自由选修科目。
我国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后,对会计学专业提供了一套主干课程,基本类似于美国的知识类科目和香港的必修工商管理类科目和必修会计类科目,这其实可以看作是我国会计学专业的最低共同知识体系。在这个前提下,各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具体方向、课程联系与衔接、扩展与拓深、课时安排、实践环节等都可以自主确定,这就为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建立配置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在改革会计教学模式下,我国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调整和优化会计课程体系
1.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加强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参加工作后面对新事物时,不仅知其然,而且能够探索其所以然,并且有不断更新知识和增强发现新知、创造新知的才千,为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就会具有较强的适应科技知识更新的专业转换的能力。美国半个世纪来一直进行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基础课,减少专业课,改善知识结构。其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20世年50年代为20%,70年代增加到70%,而专业课的比重却逐年下降,20世年50年代为45%,70年代己下降到20%。这是实施“通才”教育的结果。当然,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并不是走极端,忽视专业课程同样是错误的。目前美国一般性大学已有向专业教育回归的趋势,各地的文理学院又开始减少基础课程。
2.按照会计“通才”教育的要求,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传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课程,学生视野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难以有新突破。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科技和生产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反映在高等教育中的是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各专业教育之间、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间均相互渗透,互相关联。创新往往产生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处。因此,开设综合性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可开设诸如“比较会计”、“比较财务管理”等综合性课程。
3.从会计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要求出发,开设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就应开设较多的选修课程。目前,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各个学校相差很大,选修课多则占40%甚至40%以上,少则在10%以下。各高校应该根据专业的需要与教师的特长,适当地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并使之兼容并蓄,百花齐放;要压缩必修课的学时和教学内容,使之确实反映本专业的基本规格与要求。为了保证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设置模块式课程体系,将选修科目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4.根据会计学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加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实践教学的科目设置应符合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融入整个会计课程体系。既要追踪课程内容的更新,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课内实验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两个方面。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应该开设课内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集中性实践教学除安排认知实习、专业调查、学年论文、专业模拟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必修环节外,还可开设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实验、企业财务制度设计实验等选修课程。要按照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公共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主干专业课实验和专业选修课实验四大实验模块,形成基本专业能力训练、核心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决策与创新能力训练三个层次的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二、增设素质教育课程和学术讲座课程
1.根据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的要求,开设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和方法论课程,如会计研究方法等。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更新知识,始终处于知识的前沿,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此,可开设诸如学习方法论等选修课程或讲座,以提高学生对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消化、理解、吸收和分析运用能力,使他们在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基础上,大胆地去探索和发现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成为崭新的创新型会计人才。
2.适应会计学生的就业需要,开设一些创业教育课程或讲座。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已是不争的现实。如何提高会计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进行创业教育非常重要。创业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创业教育的探索,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在我国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或讲座,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大就业的观念,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鼓励学生开拓创新,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多做贡献,由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
3.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开设学生自学课程。通过开设自学课程,除了可以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扩大学生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南京农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专门设置了必读课和选读课,必读课有农业概论和美学概论;选读课是一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包括红楼梦、老子、论语、孟子、齐民要术、三国演义、尚书、诗经、社会契约论、史记、孙子兵法等20多门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或需要在指定的选读书目中选读一些课程。这两种课程的学习方式都是以自学为主,但要通过考核获得规定的学分。必读课和选读课旨在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其课程内容既强调了加强美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又突出了农业大学的教育特色。在建立会计课程体系时,可以借鉴南京农业大学的做法。
4.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开设一些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讲座课程。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如何让学生及时了解、掌握这些知识,开设学术讲座课程是一个重要途径。事实上,许多选修课程都可以采用讲座这种形式,既节省课时,又增加了教学容量。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例如,1993年以来,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不断出台,不断修订。而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却很难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学生不能及时了解会计改革的最新进展。在这种情况下,开设反映会计改革动态的课程尤为必要,课程名称可以为“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该课程比较适合采用讲座的形式跨学期授课,在毕业前进行统一考试。此外,还可开设新兴会计专题、财务管理专题等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讲座课程。
三、优化整合会计教学内容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也是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好的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为此:
1.要适应会计改革与发展以及创新教育的要求,不断更新和优化会计教学内容。会计是与社会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经济政策的调整,管理体制的变革等,都会给会计工作带来冲击,进而引起会计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会计学内容的“非稳定结构”表现得尤为突出。
会计教学内容的“非稳定结构”,客观上要求会计教师紧跟会计改革步伐,充分掌握改革的动态与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针对性。即教学内容要以经济发展及会计改革为导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培养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探索能力。特别是要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2)先进性。要广泛吸收当前西方会计理论和方法中的新成果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密切联系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各种新情况,使学生了解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最新动态。例如,在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中反映我国会计改革的最新情况,在会计理论等课程中反映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3)层次性。教学内容要成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和层次分明的整体,这个整体既要保持各学科自身独立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同时又要体现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协调和统一。(4)启迪性。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般内容可删繁就简,关键问题要阐述透彻,有理论深度。讲授时不是平铺直叙地将现成结论一下子推到学生面前,而要把产生这些结论的过程交待清楚,向学生展示学习、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让学生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2.要根据系统科学原则,整合会计教学内容。目前,有些会计学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重复现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例如,关于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上是基本业务属于中级财务会计,特殊业务和特殊行业属于高级财务会计,但哪些业务属于特殊业务,认识不一,分歧很大。以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为例,其性质就难以准确认定。有的学校借鉴了原来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教材《中级会计实务(一)》和《中级会计实务(二)》的做法,将它们分别作为“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尝试,可以较好地避免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或推诱情况。另外,在目前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整合有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有的高校分别开设了《施工企业会计》、《旅游企业会计》、《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等选修课程,占用了大量课时,其实完全可以将其合并为《特殊行业会计》一门课程,或者开设《行业会计比较》课程。
四、总结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使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反映会计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充分吸收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性应用型会计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耀宇:我国本科会计教育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2007.[2] 许华丽 刘 毅: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启示[J]北方经贸, 2006,(04).[3] 孟祥霞:论教学型大学的会计教育改革[J]会计之友, 2005,(04).
第五篇: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摘自教高[1997]2号)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及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教委于1994年初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简称“教学内容改革计划”)。
一、这项改革的总目标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形成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质量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近期目标是,用5年左右的时间,集中优势力量,开展集体攻关,努力形成一批优秀的研究和改革成果,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相对落后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有较大的改观,为21世纪初叶大范围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教学内容改革计划”是有组织、较系统、起点高、立意新的改革计划,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内容包含:研究未来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调整专业结构、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研究和改革各专业或专业群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研究和改革主要专业或专业群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研究和改革基础课程、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编写出版一批高水平高质量?quot;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三、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和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因材施教;要十分注意改革的科学性,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传统教学内容和现代教学内容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等;既要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又要大胆借鉴和积极吸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切先进的、有益的经验和成果,努力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有机结合,勇于开拓创新。
四、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是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先导。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以微电子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为重要标志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飞速发展,正在改
变着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和工作方式,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促进着教育思想的变革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首先研究教育思想、观念的发展和变化,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探索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的改革思路。
五、在实施”教学内容改革计划“中,要着重抓好那些影响面大、有实质性成果的改革项目。鼓励对主要专业或专业群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改革,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或教学方案,并在少数学校或专业中进行试验。鼓励对主要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进行系统的改革,并编写新的教材。凡是在内容和体系上有较大革新并经过试用效果较好,符合培养21世纪需要人才要求的教材,经过有关教学指导委员会或相当的专家组织审定,经国家教委高教司核定后,均可冠?quot;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称号、使用统一出版标记正式出版。国家教委立项项目的教材成果主要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应在编辑加工、封面和版式设计、用纸、印刷、装订、配制CAI软盘或光盘、宣传、销售等方面给予优质、优先安排,努力争取在跨进新世纪的时候出版一批高质量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六、“教学内容改革计划”实行分级立项和分级管理。经国家教委批准立项的改革项目,由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进行综合管理,负责提供部分经费资助、组织经验交流和成果鉴定等;承担项目的学校和学校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具体的领导管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经费。目前,国家教委批准立项的项目比较多,要经过研究,分期分批确定一批基础较好、影响面大、研究力量较强、将有实质性成果的项目作为重点项目,适当增加资助经费,促其早出成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部门以及各高等学校组织立项的项目和计划,由批准立项部门和各校自行管理、提供经费和鉴定成果,如需要可报国家教委备案。
项目管理实行滚动制。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单位每年年终要向项目管理部门汇报研究和改革的进展情况;项目管理部门对工作进展比较好、意义重大的项目可加大经费支持;对于进展不好的项目,必要时可暂行中止项目的拨款资助、或经专家审议撤消该项目的立项资格。
七、国家教委设立“国家教委直属高等学校教学建设和改革专项基金”,基金的一部分用于资助“教学内容改革计划”的立项项目,同时,还从高教出版社上交利税返还款中、境外有关赠款中等多种渠道多方集资,想方设法支持这项改革计划。也希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部门以及各有关学校积极筹集经费,对“教学内容改革计划”的立项项目给予必要的经费和条件支持。
项目主管部门的资助经费,按正式立项的大项目上进展情况和下的任务轻重进行分配,拨至大项目总负责人(或第一负责人)所在学校,专款专用,校、系均不得扣留或提成。项目总负责人应会同项目组的各位负责人根据大项目的总体目标和计划、各子项目的进展情
况和贡献大小安排经费的使用方向。
八、各项目的研究和改革成果应具有可操作性,要在少数学校或专业中经过两年以上试验,并就试验结果作出报告。项目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单位填报《“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成果鉴定申请表》,由立项和项目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鉴定,或委托有关部门组织鉴定。
九、广大教师是搞好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力。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胜利完成这项改革计划的关键。各校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提高对这项改革迫切性和重要意义的认识,使积极投身改革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要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这项改革。对承担和参与这项改革计划的教师、教学管理和教育研究人员,要与参加同级科学研究工作一样同等对待,并按各校的规定计算教学工作量。对于要进行教学改革试验的,要给予必要的条件和环境的支持。
要充分发挥学术水平高、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在这项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这项改革的研究和实践。现在的青年教师,将是21世纪初叶大学讲台上的骨干,他们的参与不仅对当前的改革,而且对改革成果在下世纪初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为了加强对这项改革工作的指导,国家教委特聘请有关专家、教授成立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顾问组,负责对这项改革工作进行咨询、指导,对改革中重要的政策和学术方向等问题提供咨询,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指导面上的工作;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对有关项目或有关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
为了加强各级、各科类所立项目研究和改革工作的经验交流,积极推动这项改革工作的顺利进展,国家教委高教司将编印《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进展情况简报》,各级项目管理部门、项目主持学校、项目负责人均可积极提供稿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领导要加强对这项改革工作的领导。这项改革是思想性、政策性和学术性都很强的改革,要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倾听广大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形成各具特色的改革思路,扎扎实实地推进改革,争取把一个具有科学的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高等教育带进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