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国师范院校课程体系改革
论中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改革
以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经验为视角 □教科院1001班王亚琳学号:2010105010105
【摘要】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对我国现有的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而人才培养的变革最终将落实到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上。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太深,高师院校课程体系存在许多弊端和不足,本文在认真研究、分析我国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发展历史以及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高师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改革
一、引言
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三次大的课程改革。基于前两次课程改革我国的师范教育取得了空前的大发展,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首先,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界限不断被打破;其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才需求观也发生了变化,即从计划经济时代按专业对口需要寻找职业的模式转变为打破专业限制寻找职业的新模式。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这就需要高师院校在将英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相结合的同时适当考虑未来学生的职业倾向问题,加强基础性和实践性,高度重视通识教育,逐步调整课程结构中不同内容的比重,适应未来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还有,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及新的教育目标与理念的提出,基础教育领域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作为培养基础教育教师“摇篮”的高师院校,面对新课改的冲击与挑战,能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并随时调整自身培养模式与课程教学等重要环节,将是高师院校生存与发展、为社会输送合格教师的关键;另一方面,职前教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就读的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及其结构合理与否。因此,师范院校在继全方位的体制改革和大范围的布局结构调整之后,教学改革被提上了日程。而处于教学体系核心地位的高师课程体系是高等师范院校进行教师教育的重要依据,是体现高师院校特殊性或师范性的核心所在,它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是师范院校能否培养出合格教师的关键。所以,师范院校要完成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任务,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课程体系。
二、高师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分析
课程体系不是指某一科目的理论体系,而是由构成一定学校课程的各组成部分按照一定层次结构组成的整体。高师课程体系应是高师各系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各类基本教材有机结合的,具有宏观、中观、微观结构和系际横向联系的有机整体。目前我国高师院校的课程体系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初学习苏联的结果,大体上可以从两方面来分:
1、从性质上可分为两大类:
(1)师范类课程。这是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必修的课程。像语文教育、化学教育、物理教育等专业所学的课程。
(2)非师范类课程。师范院校的这类课程和其他综合类高校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其职业倾向是面向全社会的各行各业,且不含教育学和心理学。
2、从类型上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是指高师院校各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培养学生基本品德、政治、文化、身体素质的课程,主要包括“两课”、外语、体育、计算机。“这类课程虽然不一定与专业有直接的联系,但它们是学生日后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是教育方针规定的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内容”。
(2)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指的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个专业、某门课程教学做准备的课程,体现了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这类课程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主要体现不同的课程在这一专业中的地位与性质。
(3)教育类课程。教育类课程是集中体现师范学院特点的课程,为了培养合格教师而特意设置,为学生将来当教师做职业准备。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论,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老三门”。
(4)选修课。这是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允许个人选择的学科。
由此,笔者认为我国的高师院校课程体系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内部结构不合理
公共基础课程也称通识教育课程,是各国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师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包括以下几类:社会科学类,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修养等;工具技能类,如外语、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科学类为“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集中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这种过量设置理论课导致通识课程内部其他课程的发展时空减少,引起通识课程内部比例的失调,从而限制了综合文理科课程的开设。同时,所开设的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与中学政治课重复较多,虽说难度有所增加,但课程的基本结构与理论视角没有变化,这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率,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普通文化基础课薄弱。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人文科学类课程薄弱,大学语文等课程在很多院校都几乎没有开设,即使开设 1~2 门人文类课程,其课时也相当少。自然科学类课程则几乎是空白,很少有为文科师范生开设“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基础概论”的。这对于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不利的。
3、工具技能类课程门类少,外语、计算机学时所占比例大。“绝大多数学校都是大学英语位居第一,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位居第二或第三”。而如图书情报资料索引、电化教育等学生需要的工具类课程则没有开设。
(二)学科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主要以核心专业学科为中心
目前高师各院校仍沿袭原苏联师范学院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的模式,即按照核心专业学科设置各个专业,各专业再围绕核心专业学科来开设全部课程。例如,生物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一系列生物学分支学科,辅以与生物学有关的几门文理学科。其他各专业也是按照这种思路设置课程的。然而我们知道,课程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文化知识增长的水平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所制约。社会、知识、学生三因素对课程的综合要求是课程产生、发展的客观基础。现行高师课程的设置却片面强调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各核心专业学科知识的制约作用,忽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高师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
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课程设置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师范教育专业水平的重要保证。然而,我国的师范教育课程自建国以来一直是在学科课程的开设外,另加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三门教育类课程,并且这三门课程的知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非常陈旧,已不能与现在多变的教学情境相适应,更跟不上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步伐。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课程内容有所丰富,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1、教育专业课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比重小、地位低。如上所述,长期以来一直沿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课程,且都是必修课程,学生没有可供自由选择的科目与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育理论课程仅局限于传授一些基本的概念、原则,所学理论与学生面临的实践联系甚少。
2、重理论课程而轻技能课。技能课的科目数量偏少且质量不高,仅限于三笔字、普通话的训练等课程,即使三笔字与普通话的训练,也是以考证的目的对待之,在课程结束后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持续地练习下去。
3、教育专业课程内部,实践性课程严重不足,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过弱,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灌输教学模式目前仍然占主导地位,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操作技能训练。同时,我国的高师院校学生见习、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时间太少,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高师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高师院校各系各专业的课程设置 须符合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更须深刻反映现代化建设对未来中等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发展有些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却不同程度地存在脱离社会实际的问题,其中教科院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师范教育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显得愈来愈突出,必须不失时机的加快课程体系改革的步伐,加大改革力度:改革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化水平,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师资。
(三)高师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高师院校课程的设置和改革应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尤其应满足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多重价值追求。
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高师学生对他们自身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需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成为新时期合格教师的需要。被调查的高师学生中半数以上的学生希望自己毕业后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教师,他们要求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可是,从用人单位谋职归来的许多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本事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而感到高师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不能充分满足自己的需要。其二是培养特殊才能和丰富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有的学生喜欢文学,有的爱好哲学;有的酷爱音乐欣赏,有的迷恋电脑,有的则对乐器演奏特别感兴越。这些学生或希望获得一种特殊才能,或想多才多艺、具有较广的知识面,为此,他们希望学校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提高选修课的课时比例。
四、对策思考
世纪之交,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一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素质的竞争。在国际、国内的宏观背景中,实施“高师教学改革计划”对于适应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对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对当前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深远影响。
(一)转变课程观念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切改革的先导,树立符合现代化要求的课程观念是深化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教育思想的转变要求高校不能过分强调专门化,在软化学科之间界限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面,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1、要突破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束缚,树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和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以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2、高师院校应与所在社区保持密切的联系,为当地社区服务,以充分调动社区人民办学的积极性。
3、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各种条件,扩宽课程口径。高师院校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小学、中学和各种活动中心进行教学,把教学工作直接带给居民,主修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当地的相应机构中进行调查研究活动。
4、坚持向外国学习,并与自力更生、不断创新相结合,同时,要注意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加以改造或更新。如19世纪末美国社区学院在了解自己与德国文科中学之间的差异后,根据需要,对当地的院校进行改革,以适应发展。
(二)建构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高师院校为了适应人才规格多样化的要求,必须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模式,使课程具有普适性、广泛性,并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得到更好的完善。课程体系应达到以下几个要求:一是根据教师专业的素质要求,改造学科中心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比例;二是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三是使文、理、工相互渗透。
(三)完善课程结构
1、从根本上扭转和改变教育性课程属于公共课程的观念和模式,充分强化教育课程的职业性特征和在师范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所谓教育性课程是指旨在使教师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技能与方法,形成教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课程;是养成职前和在职教师的职业素养,体现高等师范教育师范性的最重要的课程。而从我国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来看,普通教育学和普通心理学因类属“公共课程”且在“公共课程”中的比重过低(约占公共课程总量的10%)而受尽冷落。因此,必须增强教育性课程的受关注程度及其在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2、设置并实施综合性课程
我国当前的高师教育实际上实施的是一种分科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这种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已不适于基础教育现实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综合的学科知识和能够进行综合课程的编制、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已成为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一项新的紧迫任务。师范教育的综合性课程主要包括:第一,综合课程理论课,它旨在使师范学生理解综合课程的基本内涵和一般原理,掌握综合课程编制与实施的原则和方法,进而使其形成独立或合作开发综合课程的能力;第二,指向于基础教育的综合课程,即按照当前基础教育综合课程的内容、需要和特征开设相应的综合课程,以此使师范学生掌握综合的知识并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因此,(1)要丰富教育理论课程。具体做法如下:对原有的教育理论课,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进行内容的调整,增加反映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信息;增设教育理论课和教育教学技能课的门类,除原有的“老三门”外,适当增设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师职业道德等教育理论课和课堂教学艺术、班级管理艺术、电化教育技术等教育教学技能课;在修习方式上 ,采取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实习方面,可延长实习时间至半年以上,采用一段式和两段式、分散式和集中式相结合的实习方式,与此同时,加
强师范生的教育见习、教育调查等活动的课时数,使学生增强对中小学的了解,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为毕业后从教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科专业类课程设置应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师范院校学生的最终职业是教师。因此,应适度地增加与中、小学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如增加相关专业的中小学教学大纲的学习,以便使师范院校的毕业真正成为指导中、小学学生学习的行家能手。
3、设置和增加活动性课程
活动性课程是指那些有助于增进师范生对活动课程的理论认识和提高其有效组织实施活动课程以及培养其自身活动能力的课程。活动性课程并不等同于活动课程,在这种课程的内容范畴中,除活动课程外,还应包括活动课程的理论概述和开发、设计、实施活动课程的方式和方法。然而,现实中,中小学教师大都对活动课程的理论认识不清,对活动课程的运行和操作方式与方法掌握不足。因此,高师院校应真正加强并提高活动性课程的地位和比重。
4、积极开发自助性课程
所谓自助性课程是指学校提供教育素材和条件,由学习者自主选择、开发、设计并付诸实施的课程。这种课程主要包括学校向学生提供的选修课程和学生依据学校提供的素材和条件自主开发、设计并实施的课程。因此,高师院校应将这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素材、条件和制度以课程的方式开发出来,即制定自助性课程的目标和计划,提供相关的素材和方式,配备相应的师资和条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发、设计和实施课程。
(1)要适应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自助性课程的开发要适应学生不同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能力、兴趣和学习目的。
(2)给学生最大的自由权限,以使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在教材、试卷的编写上得到锻炼。
5、加强工具性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工具性课程是指那些为教师有效实施对学生全面的身心教育,有效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提供相关的可操作的技能和方法的课程。高师院校的工具性课程主要包括技术课程、语言课程和心理学课程等。其中,技术课程包括计算机技术课程、多媒体技术课程等;语言课程包括常规性语言、计算机语言、符号语言等;心理学课程包括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心理学等。诚然,上述课程在我国高师院校课程体系中已部分地出现了,如计算机技术课程、普通心理学等,但其他课程却并未出现。因此,应加强工具性课程设置上的全面性,内容上的实用性,实施上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课程改革体系纲要》
(2)赵俊梅 《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成人教育学刊1-626
(3)廖哲勋 《论高师院校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有宝华 《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发展走势》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0年4月
(5)冯文惠 《师范院校现行课程体系分析及改革趋势》中国科教创导新刊2011
第二篇:论中国铁路改革
论中国铁路改革
时到如今铁路已经是我国的命脉,铁路在国家经济、文化、战略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铁路贯穿了我国的大江南北,北至黑龙江西至拉萨。所以铁路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兴衰。可以说铁路强则国家强,铁路衰败则国家衰败。所以说寻求正确的道路,适当改革,使中国铁路不断发展壮大也是强国的一条途径。
但是如今的我国铁路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病。比如:运营上的资源优化问题、部门的管理问题、票价问题等等。致使我国铁路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入不敷出。也许有的人会说铁路系统本来就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基础设施,成本大、耗资大、收入小,亏本运营在所难免。但是我想说的是即使是服务于人民的基础设施也有盈利的道路和方法的,因为在日本、美国等国铁路系统都已经进入了盈利状态,而不是如同无底洞不断投资金和收入少。细想来他们能够盈利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有和我们不一样的管理和投资制度。在我国‘铁老大’的名号家喻户晓,在运营上它几乎垄断很多有关铁路的行业,打击任何与它竞争的对手,不给涉入铁路行业的其它公司生存之处,所有事务全由内部企业承担,所以其他资金很少流入铁路系统,系统内无活力、无竞争,干事效率低下。在管理上采用政企合一管理模式,管理人员懒散不分其职,内部相当腐败。所有我国铁路要想盈利要想更好发展,改革是必经之路。
值得庆兴的是中央可能也发现了铁道部现在存在的许多问题,再这样下去只能永远亏损,不利于我国铁路发展。于是2013年3月10日,铁道部完成了一次重大的改革,中国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国务院将组建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政府、企业将各司其职,这个横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铁老大”巨人也将走向自己最后的终点。这一改革直接意味着我国铁路由以前的完全国有企业转变为市场公司由多方出资的企业,这样就注入了新鲜的资金血液,为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这次改革无论从运营方式、管理模式上有很多地方得到了改善。
其实铁道部改革也是一步步走向如今的成果的,回顾历史在1986年、1998年和2003年铁道部分别掀起三起改革。1986年前铁道部部长丁关根主导了一次相当有效率的改革。当时的背景是全社会轰轰烈烈的国有企业转制承包,丁关根提出了铁路系统内部的“大包干”方针。将财务、人事等权力直接放归地方路局,由各地方路局自行管理。颇有将铁饭碗彻底打破的劲头。而在经济上,铁道部实行的几乎就是
一次“承包创业”历程,地方局获得了极大的权力,不像以前那样将全部运营收入上缴财政,而是以承包责任制的方式每年上缴5%营业收入给国家其他归铁路系统甚至可以留一部分给地方。此次改革在当时大大的提高了各路局的工作积极性,干事更卖力。提高了效率赢得了人意。1998年是铁道部的第二次体制改革,其背景是90年代末伴随大规模“国退民进”包括铁路、电网、电信、民航等部门都被呼吁展开破除垄断的改革。可惜那次改革的共同点是价值观照搬西方自身实力都不够壮大,方法论停留在纸面上改革后均全面回潮。当时铁 路的改革核心是“网运分离”——这个口号今天依然是主流——具体方式是将铁道部分割成国家铁路网公司和若干客运、货运公司,这个模式和2002年国务院文件对电力行业要求的“厂网分离、竞价上网”看上去很类似。所以失败的方式也十分类似。但是刘志军部长的做法是三步走:先确立跨越式的规划,然后将铁道部当做一个投融资公司来举债操作,最后变相地进行类“BOT”模式交付地方公司运行并推动制度改革。这个做法其实非常类似日本当年的新干线建设模式,但和日本模式又有不同的是中国地广人多城乡差别大。所以2004版的2020年用15年时间将此前50年建设的铁路总里程,将近翻了一,并且要建造全世界高铁总量一倍还多的惊人的“四横四纵”。现在看来这个规划宏伟到了几乎荒唐,在很多地图上都很难标出的地方设立高速铁路站,用中国此前毫无积累的技术来设计并施工,既要确保安全,又要拆迁农地,更重要的是投入数万亿的资金也几乎能压垮任何一个财政体系。但是刘志军那时的铁道部做得最出色的其实是确立了投融资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事实证明铁道部在诸多部委中属于改革的激进也绝非舆论说的那样僵化守旧它的改革思路正是一步步朝着国际化的管理体制迈进。但这个改革的速度不能快到超越它的效率提升水平。
虽然我国铁路已经有了重大的改革但是在很多各方面还需要完善,尽量做到更好服务人民的时候能可持续性发展。在我看来还有以下的几点需要做到更好如下:
1)建立多层次化的票价体系,实现票价与物价相连机制,建立铁路运价与社会物价的相连机制。使铁路运价与社会物价同步联系。不仅如此铁路运价的上调幅度应与社会物价的上升幅度相适应。这样才能保证铁路运输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实行差别定价,以旅游为目的的铁路运输市场的季节性很强,不同季节人流量大不相同。不同季节会表现出不同的供求规律。为了适应供求特点,铁路可实行季节运价。区分运输的淡、旺季。在淡季适时调低原基础定价,而在旺季则适当调高原基础定价。比如在国庆、春节和放假高峰期票价适当高票价。而在平时则适当调低票价,让原本不想坐火车出门的旅客能做火车出行,这样就提升了淡季的客流量。
3)细分人群,铁路买票时应区分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给旅客、货主更周到的运输服务。面对高端消费人群需求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合理安排更舒适的运输服务、开行不同等级的列车、制定不同票价。面对低端消费人群则更多地考虑快捷的运输服务。
4)办理年票,针对需要大量乘坐火车出差的人群、公务员、白领可以适当推出年卡,里面冲入适当现金同时可以有利息收入,只需要旅行前几天在官网办理即可,免去了买票、付款的麻烦,更方便快捷。
5)内部管理,根据大多数人说的那样去路局了就跟进去养老一样,就连年轻的工人也如此说。这说明路局的管理机制有很大的问题,里面人干事没活力,没动力,没竞争力。总是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各种规矩太多,下层员工不敢放手干。所以就只能每天机械式的干该干的活然后就下班回家,没人敢创新,敢说不。严重消磨年轻人的意志、活力。所以路局的管理模式需要大大改革,应该注入活力,提倡创新,给年轻人足够的舞台和空间。改变奖惩制度,不是单一的责任制、考试制。上层管理者应该熟悉各个部门情况,合理分配,不说大话,空话。各个部门应该协作共赢而不是互相打压。
我知道国铁路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改革。但我相信领导者会作出最合理的抉择和道路,在改革中发展、进步。我希望我们当代铁路大学生能为以后的铁路作出贡献,为我国铁路改革发展走向更好的道路作出自己的努力。
第三篇:电子商务实训课程体系改革
电子商务实训课程体系改革
摘要:电子商务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21世纪以来在金融业、制造业和零售业等各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不断增长。为提升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技能和满足企业需求,该文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针对专业实训课程的开设、实训教学计划的制定、实训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改革,通过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质量。
关键词:电子商务;实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9-4756-02
The Reform of E-commerce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KANG Li-jun1, NIU Yuan2
(1.The Computer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Taiyuan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9, China;2.The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Taiyuan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9, China)
Abstract: Electronic commerce as the important industry,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21st century 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manufacturing and retail fields obtained fast development.the electronic commerce talented person needs constant growth.To enhance electronic commerce specialty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skills and satisfy enterprise needs,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as the basis, aimed at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urse opening and the practice teaching plan, training practic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eform and actively explore, through practice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the teaching effect.Key words: electronic commerce;training;teaching reform
当前,电子商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发展,改变着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生产组织形态,影响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资源优化配置。作为现代流通方式,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4.5万亿,同比增长22%。其中,B2B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8万亿,同比增长15.8%。整体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在电子商务巨大人才需求下,自2001年国家教育部首批批准13所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以来,经过十年的发展,目前已有375 个本科层次,近八百所高职层次的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然而目前学校和各种培训机构的该专业毕业生却很难满足企业需求。国内高等院校开始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各自改进措施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从实践教学的角度讨论太原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实训课程方案,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电子商务概念的理解与技能的掌握。
电子商务实训课程教学现状
太原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是在2000年申请设置并批准,2001年开始招生,分设在计算机和经济贸易两个系,经过不断地改进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方向。2005年开始将该专业设置在经济贸易系。由于专业发展历史较短,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都还没有完全成熟。
1.1 教学方法方面
电子商务实训课程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授、演示与实操指导等传统教学方法,师生间缺乏互动交流,教师作为课堂中心, 学生接受知识被动,学习目标主要是知识的记忆储备。这种单一教学模式造成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结合,学生对各门课程如何应用于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实践之中常常是一头雾水。为此,我校对06级以后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部分调整,在期末结束全部理论课程教学后,安排了两周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实训教学。通过设置适合毕业设计和企业人才需要的实训教学内容,进行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演练,使学生拥有系统开发的实际经验,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和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1.2 实践操作方面
对于04-07级电子商务毕业生的调查表明,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系统开发和论文撰写过程中,都存在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经验,对选题难以把握,选题比较盲目,选题脱离社会实践。很多学生缺乏平时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课题实际开发能力较弱,在设计中对本专业的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等相当模糊,在设计中全凭主观臆想。论文思路不清,写作能力不高,出现论文格式不符合规范、文字不通等错误。究其缘由,一是虽然开设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静态网页设计》、《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等专业课程,但是学生在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期间仅做过一些验证课程理论的简单实验,没有接受过综合运用专业课程知识进行电子商务系统实际开发全过程方面的强化训练。
笔者在近十年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中有如下的一些体会:电子商务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真正利用企业资源进行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只有电子商务发展比较快的地区,而大多数地区只能做一些成功电子商务企业的案例分析。电子商务模拟环境要求的设备参数高,大多属于C/S架构,这样无疑增加了实践环节的高投入,影响了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理念方面也有差异,有的学校建立应用型电子商务,有些学校则建立技术型电子商务。本文就实训课程体系方面提出一些改革思路,期待同仁指正与探讨。电子商务实训课程改革方案
2.1 实训教学改革
电子商务是计算机网络与国际商务和市场营销相结合的专业, 跨学科的专业实训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通过课程实训改革,使学生的基本素质、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得以提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实训也要跟上技术的发展步伐,实训项目也相应随之增加。由于有些先进设备与软件昂贵,同时更新换代快,学校扩招后学生数也在大幅增加,对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虚拟实验室等的设备往往在数量上难以满足实训的要求,为了使学生有充分的练习机会,利用基于网络的虚拟实训系统,购置仿真实训软件,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利用网络进行实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实训课程设置中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训教学体系,理论、实验和实践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商务类课程和综合实践。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增设创新实训项目,这部分实训可以是学生自设项目,可以是教师科研课题,也可以结合电子商务技能大赛、挑战杯等科技活动项目,最后由学生选择、设计和制作。根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太原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开设七门实训课以及理论与实践对半的技术课程,第六学期安排三个月毕业实习与设计。
2.2 实践环节改革
实践教学强化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措施之一。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侧重职业技能的掌握与提高,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实践能力,因此在进行电子商务实训的同时,将其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与太原市电子商务培训中心合作,建立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培训、技能鉴定可达到电子商务师三级的水平,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树立对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理念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层次体系结构供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参考。建立B2C模拟网上商城的示范性代码供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中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为在电子商务的模式中,B2B电子商务模式占有绝对优势,从理论到实践都更为成熟。以下以电子商务模拟系统实训为例,简述实践环节的实施方案。
电子商务的运营过程实训包括电子交易、物流、CA认证、网上银行及网络营销模块等部分。要求学生注重各模块间的联系,把B2C、B2B、物流、CA认证和电子银行等贯穿到电子商务整个运营过程,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融于一体。网站建设实训部分包括网站配置和网站构建。网站配置要求学生完成IIS、WWW Web服务器、FTP服务器等的配置。网站构建从规划、界面设计、搜索引擎及网站安全四方面进行。数据库应用实训部分训练学生对数据表的创建、构建索引、SQL查询、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等。
2.3 其他方面改革
实训改革涵盖的范围还设计实训考核,强化师资力量等其他环节。实训考核是实训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对学生实训效果的评价。评分采用“优秀、良好、一般、合格、不合格”的方式。考核主要由三部分来衡量:一是平时表现占20%;二是系统开发占60%,包括系统功能、开发技术、人机界面等部分;三是实训报告占20%。这些考核内容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
实训改革应以电子商务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密切跟踪新技术,更新实训、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训、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与现代电子商务发展背景相适应的实训、实验教学软件平台。实训改革应以学生为本,大力开发多样化选修实训,提供创新实训选做项目。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将科研成果引入实践教学,更新、丰富实训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热情。以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依托,不断提高实训、实验教学管理水平,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为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要建立一支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年龄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结束语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给广大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不断探索和改革电子商务的教学及实践模式,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以更好地适应电子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我们一直致力于实训课程改革的实践,也取得了初步成效。由于电子商务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之中,因此本课程教学改革也是一个长期的研究探索过程,我们将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力争使太原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王晓红.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8(9).[2] 姚菊英.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浅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2).[3] 安荣.电子商务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J].学术纵横,2008(1).
第四篇: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1、强调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构架,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就业落脚点,为形成突出实践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涉及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的整合、重组,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其目的是与市场人才规格需求零接轨,与就业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理论课程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把专业(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导入课程体系,融进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认真落实。
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选择。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的细化目标,并不断优化每门课程的结构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将绝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调整为五大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基础课、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和选修课。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也大大提高。职业技术及能力模块课程实现有机衔接,逻辑关联,使课程间具有连贯性和递进关系。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和职业能力专项训练课程分段设置,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按先基础后提高的原则进行安排。
3、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矿山机电专业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采用系列化、层次化模式。设有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培养某种技能的实训、专业的或社会性的实践,形成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训练模式。
4、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认证相一致的策略。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建立与岗位或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专业技术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认证服务的课程,体现专业技能与证书的一致性,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编制新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课程方案和过程的纲领文件,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教
学大纲是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界定和对课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没有教学大纲规范的教学是盲目的,很难做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体现。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对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制定与贯彻执行,纠正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重视课程教学执行情况的反馈分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教学文件逐年进行滚动修订。
2、按新专业方向要求重构课程。
我院主要面向纺织、轻工、建材、化工等行业开设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认真进行专业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改造和整合了部分专业,一些专业还派生出了很多新的方向。
针对我院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原培养计划与纺织产业形势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规格要求相距较远的情况,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对口率、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等),按照上述思路进行专业调整优化和课程体系改革。首先进行专业培养方向的划分与重组,即将一个专业方向调整为三个专业方向:棉纺专门化方向、机织专门化方向、染整专门化方向。向学生介绍纺织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分工细化的趋势,纺织行业每个领域的技术范畴和技术发展前景,分析当前每个人的学习优势(特长),指导学生选择新的专业方向,贯彻新的分专业方向计划和课程体系。
为加快人才培养速度与质量,落实国家提出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能紧缺性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从2004年学院启动了软件技术专业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二年制改革试点。学制缩短一年,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重新设计,做到培养目标更明确,结构调整及优化力度更大,课程体系打破常规、更有针对性,体现特色。打破三年制课程体系设置的传统框架,根据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细化”要求,重新设计开发了两年制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3、新课程体系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最主要资源与载体。教材必须是反映教学大纲规定与要求的产物,课程教材的组织和选用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一是优化选择教材,即大量使用近三年出版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获奖教材和教育部规划教材,同时借鉴使用兄弟院校的优秀教材。
二是倡导教材创新,即鼓励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更新和改造。贯彻实、新、宽、活的原则,在结构上更符合实际和使用要求,强调实际应用功能,体现最新内容与方法,教材涉及面宽,形式符合学生灵活的学习需要,既要适用学生“学”,又要适用教师“教”,还要能指导学生“用”。
三是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编写特色教材。近两年来,为满足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我院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支持教师编写一批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并朝着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重视实训教材的编写,学院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发展的新形势,结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编写出版了《维修电工》、《钳工》等一批职业技能鉴定教材。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需要有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与之配套,才能体现出它的进步和优势,发挥其作用。
1、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接。
理论教学内容以专业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构成。使学生掌握必要、适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才能实现理论教学与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对接,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接。组织教师对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和能力层次进行剖析和研究,找出其对应课程的知识点,并分析其内在的联系,为专业课程的课程改革提供依据。例如在矿山机电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开发出矿井维修电工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共计700个左右,分别对应了煤矿安全规程、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机原理、电气控制、煤矿电工和矿山供电等课程,根据以上对应关系,修订了教学大纲,将职业技能鉴定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分模块、分阶段、分学期融合到相应课程和相应的职业能力训练中。
2、实现实训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的对接。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灵魂”和特色表现。工程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依赖于“环境”的作用与功效。“培养工程师,就要有培养工程师的环境”,在此理念下建成了综合实训环境,形成了实训中心和煤矿安全实训基地,使实践教学具有模拟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氛围、体现工艺规范的作用,使技能操作训练能高度集中,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课程体系中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理论教学“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使各专业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40%以上。设置循序渐进、覆盖面宽、有针对性、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相配套的实训“小项目”,通过组织实施这些活动,促使学生打好实践基础,为综合性的工程项目训练“热身”,使实训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对接,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网络综合布线”、服装工艺技术专业的“服装制作”等课程就按照这一模式组织实施。
3、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一书多证”制度。
倡导和推进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相一致的思想和方针。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确定时注重课程教学和职业资格培训“挂钩”,实施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以国家或行业岗位技能认证考试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成果,通过职业资格培训来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使二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学院积极开展毕业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资格认证和创业培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一种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方能取得毕业证书。同时,我院将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引入课堂教学,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晚自习时间、双休日全天候开放实验、实训室,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我院聘请技能型人才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的实践技能更贴近实际,既提高了培训效率,又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两年来,学生考证率达98.3%,通过率在90%以上。
4、实现以真实工程项目教学的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
将学生放在实际工程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利用工程现场运用专业技术在实际岗位上开展实训,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利用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工程项目,以校企合作模式,以工程项目建设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指导学生经历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让学生担任工程建设中的诸多角色,如设计员、项目经理、工程监理、施工员等,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术,巩固与提高专业技能。在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一切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获取多个工作岗位的技能培养和训练,同时达到检验前期课程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实际工作现场不仅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战”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做人的“硬环境”,是实现技能培养与综合素养培育的一个有效途经。
5、开展以“创新课程教学,创造我的产品”为主题的课程改革。
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等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内容、模式、实施方案及考核手段等方面做了较大的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来掌握一门技能,特别是通过“创造我的产品”,使学生更有成就感。在考核中以学生能力的最终物化成果作为课程考核依据,让学生创造自己的产品。在教学中,真正改革了教学方法实现了“激趣、求异、探究、迁移”。
四、创建综合性、多功能的实践教学环境
课程体系构建中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条件创设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学院建立一个集教学、培训、科研、技术开发于一体的,体现综合性、多功能、高技术含量的实训中心。根据办学方向及专业未来发展等因素,建成了电气、纺织与服装、机械、化工与材料、工商等5个实训分中心,设立专业性的实验/实训室,配置设备、仪器、装置与设施,构筑成了新型的实践教学环境。实现学习训练环境与实际场景的高度“仿真”,与就业岗位环境的充分一致。各分中心将多种技术的学习训练带入一个整体环境中,形成既联系紧密、又相对独立的完整有机体,承载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及能力模块课程的实验、实训及科研活动。
第五篇:中职课程体系改革研讨会会议纪要
1会议概况
【会议时间】 :2013年1月5日 【会议地点】 :校办公楼五楼会议室 【参会人员】 : 【会议主持】 : 【会议记录】 :
【会议主题】 : 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标,对机械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交流、探讨,对机械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及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初稿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会议议程
1)xxx副校长介绍与会专家及我校领导、专业老师 2)xxx校长致辞并介绍学校情况
3)机械加工专业包部主任xxx主任介绍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示范校建设情况 4)专家针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情况给予指导
5)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改革方案进行讨论论证 6)会议总结 7)会议结束,合影 会议主要内容
3.1 xxx校长介绍与会专家及我校领导、专业老师
专家1: 专家2: 专家3: 专家4: 专家5: 校方1: 校方2: 校方3:
3.2 XXX校长致辞并介绍学校情况
XX校长首先对到校的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学校情况:
我校始建于1981年,2007年,获得中央支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320万,学校自筹200万元,建成了高标、配套齐全的工科类实训中心。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92.6亩,建筑面积78636平方米,学校景色优美,环境宜人。在校生4623人。南校区承担中职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北校区承担成人教育。学校现有教职工253人,外聘兼职教师55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9%,专业课教师占任课教师比例的66%,双师型教师占教师队伍的83%以上。我校于2012年6月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遴选,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坚持 “学生自豪•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以重点发展计算机应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等五个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以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示范校。请各位专家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多提宝贵意见。
3.3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XXX主任介绍专业的建设情况
计算机应用专业杨睿主任介绍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情况,在实训设施方面、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方面、师资力量、校企合作方面对学校专业建设进行了汇报,并在目前专业建设上进行的工作和存在的不足在会议上作了阐述。
3.3.1 建设进度与成效
专业论证
学校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社会调查:
邀请市专家与企业领导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学校规划和建设,围绕专业现代化建设开展研讨。
走访有关部门,了解地方经济发展走向和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对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统计。
了解国内改革开放先行地区和发达国家劳动力就业结构情况。课程改革
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充实教学内容,推进课程改革:
首先,学校对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对文化课、专业课在结构、比例、权重、衔接方面精心设计,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线,以夯实基础和掌握现代专业技能为基点,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其次,学校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课与实践课的教学内容针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设置。专业实训时间分教学实习与生产实习,教学实习按教学计划在校内实训地安排,生产实习为工学交替半年,学校与有关企业、单位协议,有计划地安排在这些校外基地实习。第三因为现有的教材不能满足我们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此学校计划制作精品课程和编辑校本教材,以flash动画设计为领头的各科目都在酝酿中。师资建设
一是努力实现专业对口,提高教师学历层次; 二是加强教育科研,培养骨干教师队伍;
三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双师型” 教师;
四是拓宽渠道,广开门路,向企业和高校聘请兼职教师。设备设施 学校加大力度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提高实战能力,特拟建立5间导师工作室分别是动画工作室、网页制作工作室、广告设计工作室、影视后期和网络工作室,现正在着手搭建。
学生技能大赛的成果:本专业在阜阳市、安徽省和国家技能大赛上都成绩显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3.3.2 存在问题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本专业的课程与岗位对接还不够紧密,需要真正发挥动态调整机制的作用,使教学内容更新紧跟产业发展变化,对已构建的典型工作项目需要不断补充完善,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师资队伍理论知识更新、实践指导能力、服务企业社会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此适应产业的发展需求。
本专业校企合作的活力还需提高,合作模式需要创新,长效运行机制需要继续巩固。
本专业办学办学规模相对还较小,在校生数、校内设备还比较少,需要加大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增强学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亮点特色的提炼。
如何把本专业做的更强更大。
教学资源库与信息化建设如何更大的发挥作用。
3.3.3 展望
校企合作
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利用好企业资源为学生实习和教师培养提供平台
教学资源建设
建设理实一体化、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开发校本教材、精品课程
实训环境建设
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供硬件条件
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具有先进教学理念,能够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专业技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4 专家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方案进行讨论
陈雷副校长对于示范校建设提出以下议题,对现有
针对以上议题,各位专家以及我校人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意见汇总如下:
XXX(1)现有开设的课程与社会上有所脱节,如目前联想、戴尔的操作系统已经趋向于Windows
7、Windows 8系统,而我们课堂上仍然没有引进新系统的教学,需要开设更新课程。
(2)现在中职学校毕业生参加工作后,输送到企业仍然要进行一年左右的培训,不实习不能上岗,企业所花成本高不愿意接收刚毕业的学生,希望学校在学生毕业前能多去企业实习。XXX
(一)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实用性不强,企业需要到校就可参加工作(1)企业需求现状:企业招人频率高,但是招不了人才,需求与供给不对应,学校培养人才有空间。
(2)建议学校在基本操作或教材类尽量少用,多开设点深度的课程。
(3)计算机应用专业目前有四个住哪也方向,建议选择一个方向,选择一些选修课,尽量交叉学习,拓宽知识面,交叉设置课程。
(二)师资力量
(1)师资知识需要更新和提升,更新课程的师资结构,老师需要进行培训和引进企业的兼职教师。
(三)校企合作
建议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去实习,不用第三年再开始顶岗实习。
建议多往现有的云终端、手机终端输送人才和开设课程。康赟
(1)强烈建议学生下企业实践,提升师资的前沿力量
(2)动漫方向,如果深层次的学习主要开设在高等院校,中职动漫要确认工作。(3)建议在广告方向上面好好发展,以后广告是片蓝海,思考学生毕业后做什么,所学东西与社会上要匹配,目前培养出去的中职学生都去家装公司。石磊
(1)专业的亮点特色:导师工作室可作为特色亮点,采用分层次项目引导,企业运行模式、企业文化的植入、企业管理制度的引进,企业案例和运行流程,采用双导师制,聘请和专业方向相关的过来当导师。(2)多增加顶岗实习基地,加强师资力量培训。(3)项目实施方案上注重开发流程。顾红飞
(1)项目角度,实施时过程档案资料的整理装盒
(2)人才培养方案,需有连续性,前后一致,递进式课时设置。(3)课程中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太少。(4)聘请外聘老师,企业负责人
3.6会议总结
讨论结束后,陈雷副校长进行了会议总结,并感谢在座的专家评委给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这将对接下来学校进行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的修订工作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会议结束,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