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师范院校钢琴教学中的几点改革措施
谈师范院校钢琴教学中的几点改革措施
[摘 要]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还应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关键词]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音乐知识 音乐欣赏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还应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音乐教育专业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那么,对于这一专业一门重要的钢琴课程来说,我们要培养的是幼儿和中小学音乐教师,而不是钢琴专业工作者。我们不但要使学生掌握钢琴弹奏的正确方法、基本技术、技巧,具体弹奏教材中所规定的钢琴作品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具有理解分析、鉴赏、感受、表现钢琴作品的能力;及准备、即兴的为歌曲编配钢琴伴奏和自弹自唱的能力。
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钢琴艺术知识的积累
音乐知识不是一朝一夕能拥有的,其广泛不亚于浩瀚的文海,而当你的音乐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时,你才能对音乐的内涵有所把握。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它。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由此可见,积累是何等的重要。
学生每学习一首新的乐曲前,我会给他们介绍一些有关作曲家的故事及作曲家的生平简历,或是让学生自己找有关的学习资料。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电脑奔腾的时代。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电脑技术,收集、整理、调用。这些资料可以是关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的资料;针对所学乐曲可以查找其作曲家及其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创作动机、作品的介绍与分析等资料。课堂上学生们可以互相补充,使他们积累的知识更丰富、更全面。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使她们对钢琴艺术有着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了解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整体的艺术素养。
二、欣赏钢琴作品
音乐的种类繁多,分类很广,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年代都能创造出不同的音乐来。而每一种音乐都能表现出其特定的风格。不仅能陶治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学生通过文字资料了解乐曲的内涵,我还要让学生听一些钢琴演奏家演奏的作品录音和录象,此外,还要让学生对乐曲进一步的分析、思考,还可以开展讨论,写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三、歌曲伴奏和即兴伴奏
对一名音乐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即兴伴奏能力是相当的重要。因为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歌曲都未配伴奏谱,音乐教师在课内外音乐活动中常会遇到不同调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歌曲,需要教师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即兴伴奏。因此,我们在教授学生弹奏技能、技巧及钢琴作品的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为歌曲编配钢琴伴奏的能力。而且,还应近早地实施这一教学内容。因为,我们以往的即兴伴奏课程,都是在学生快毕业的那个半学期集中学习。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等都不具备伴奏的能力。通过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的同时,给学生添加了一点为歌曲编配即兴伴奏内容。根据练习曲中掌握的各种伴奏音型,运用到歌曲当中。通过钢琴教材的基础练习,再结合歌曲进行即兴伴奏,学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自弹自唱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要唱好一首歌,上好一堂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自弹自唱能力。还要鼓舞学生的思想情趣,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和音乐智能。而这种能力不仅要对键盘熟练,对各大小调熟练,对伴奏音型织体、和声配器等熟练,还要有音乐表现力和熟娴的表演技巧。这些都无疑是一种素质技能的展示,它充分体现了歌唱与键盘的综合应变能力。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钢琴技能、技巧之后,我还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弹自唱的训练,使学生具备灵活的手指技能,从而提高弹奏与歌唱相互配合的运用能力。因此,自弹自唱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理应得到高度重视。
教师可以选一些中小型歌曲,或中外歌曲,并让学生为其编配伴奏.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分析研究能力。或是使用原谱伴奏,力求从内容到形式的统一。我曾有过这样一名学生,她说只喜欢唱歌、跳舞,不喜欢弹钢琴。我考虑了她的情况,先没有让她按照教学计划学习,而让她自己选择喜欢唱的歌曲,我启发、引导她怎样为这首歌曲编配伴奏,还鼓励她弹奏熟练之后要能自弹自唱,她高兴地说:“我一定能弹好。我唱歌可好听了。”从那以后他喜欢上钢琴课了。自己主动要求我教她弹奏教程中的乐曲。
五、选择乐曲自编舞蹈
舞蹈是一种人体艺术,它借助人体运动所产生的舞姿和造型为主的舞蹈词汇,来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为了使学生认识自我美、鉴赏自我美、创造自我美和超越自我美,同时,也为了使学生增强对乐曲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我还让学生将一些乐曲根据它的思想内容编成舞蹈,把舞蹈融进钢琴里,让无形的音乐同有形的动作表现出来。
在弹奏钢琴曲《牧民歌唱毛主席》时,有的学生将自己的散板和慢板的情绪不能充分的表现出来,我就启发、引导她们将乐曲带入舞蹈中去,和学生一起分析乐曲的调性和曲试结构。体会辽阔的草原、蓝天、白云,草原牧民们的勤劳,充分表现了牧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感谢毛主席的喜悦心情,通过我的指导,学生很快地理解音乐作品,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这些教学改革,使钢琴课从枯燥的教学模式和沉闷的教学环境中走出来,加强了钢琴课与其它音乐课程的横向联系,相互配合,不但达到了提高各音乐学科教学水平的目的,还使学生获得了广博的音乐知识及音乐视野,音乐修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和发展。个人简历:
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在大庆师范学院艺术系钢琴教研室任教,现是副教授。
第二篇:谈数码钢琴教学
★第二届STN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大会论文★数码钢琴集体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由国外传人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其原因一是由于国内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趋势的推动,同时也是受到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和理论的启发。数码钢琴集体课的多样化课堂演奏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迅速有效的训练提高学生键盘综合应用能力,能够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有利于复合型、高素质跨世纪钢琴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然而,自1985年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首次提出电子琴进课堂,这一期间经历了对集体课与个别课教学方法、效果的种种意见的争论。截至当前,许多人“对其认识还停留在节省师资,缓解设备不足和大课形式小课上这一层面。”(《音乐周报》1999.5.28.)对数码钢琴集体课内在运行机制、实施操作方法及其教学优势的认识尚有待深化。这种新兴的钢琴教学模式在国内的应用远未达到国外的普及程度。为落实素质教育,加快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尽快摆脱钢琴师资严重匮乏的被动教学局面,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自1993年开始,在广泛收集并汲取有关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连续7年对音乐系全日制本、专科生及函授本、专科生共2800名学生实施了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多年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这一新的教学模式顺应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较好地体现了高师办学特色,为高师钢琴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一.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1.拓宽教学内容范围,增强针对性、实用性。以往普遍实行“一对一”钢琴个别课教学,教学内容一般是由基本技术练习、练习曲、乐曲三大部分构成,存在着单纯注重弹奏技术技巧训练、片面追求教学进度的倾向。钢琴普修课学生经过几年钢琴学习后,即使有的能弹奏车尔尼299、740练习曲和八、九级的乐曲,却仍然不会为简单的歌曲编配伴奏,实用伴奏能力普遍较弱,毕业后不能很好地胜任中学音乐课教学工作。根据高师培养目标需要和钢琴集体课教学大纲的规定,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作了调整,由键盘和声技术练习、练习曲、乐曲、配弹伴奏四大板块构成。改从技术到技术的单一技能训练为从技术到应用综合练习,加强了音型练习和编配伴奏教学,拓宽了教学知识面。注重在学习弹奏技术的同时,迅速熟悉键盘,尽快掌握24个大小调及各类伴奏音型特点,发展编配伴奏等实用技术能力。这样,在与个别课教学相同授课时间内,不仅使学生具备同等基础键盘技术水平,并且具备综合弹奏的实用伴奏教学能力,适应中等学校音乐教学和基础音乐教育工作的需要。在教材建设方面,结合教改实践需要,撰写国内首部数码钢琴集体课专用教材《钢琴十步训练法》。该书共设10个教学单元形成整体教学框架。教学进度要求2学年分4个学期完成(按慢班进度)。10个单元课题分别为:五指位置训练,大调和弦训练,大调属七和弦训练、小调和弦训练,大调音阶与琶音训练(上),七和弦与八度训练,小调音阶与琶音训练,大调音阶与琶音训练(下),副三和弦与转调训练,七和弦琶音训练。单元课题又分解为课时的教学课题,课题均由键盘技术技巧、音乐表现术语等构成。第一学期(第一、二单元)要解决的技术课题包括:断奏(单音、双音、和弦、八度),连奏(两个音到小音群),乐句处理,旋律与伴奏层次,切分节奏、附点音符、倚音,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节奏律动,几种简易伴奏型,配弹简单伴奏。第二学期(第三、四单元)的技术课题是:拇指的横向运动,手腕技术(二到四个八度三升、三降号以内的大调音阶、琶音),主和弦转位,连奏与断奏的转换连接,乐句走向与呼吸,波音、装饰音,复调乐曲,合奏,伴奏音型移调并配弹旋律,节奏踏板、切分踏板。第三学期(第五、六单元)技术课题是:手指的灵活、均匀、速度等技巧(三升三降号以内小调音阶、琶音),手腕的横向连带技术,双音、和弦连奏与同音换指,回转音、颤音,配弹伴奏(扩展音域丰富音型),乐曲的整体表现力。第四学期(第七、八单元)技术课题是:弹奏连贯流畅,旋律歌唱性,音色对比,力度对比,不同乐曲的曲式与风格,为不同风格的歌曲配弹伴奏。该部钢琴教材加强了理论学科知识与键盘技能知识相互渗透结合,教学内容呈现较强的逻辑性、连续性、系统性,体现高师特色。为适应高师成人学生学琴特点,《钢琴十步训练法》一书遵循技能形成过程固有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各章节分别充实了键盘和声学、曲式学等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增加了音乐理论在教学中的比重。经过相关理论分析,把键盘技能训练过程的本质加以抽象化,突出了教学重点、难点、关键。使得技能训练过程脉络清晰,便于由浅入深、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完成本教程学习,可达到《车尔尼钢琴练习曲849》中部程度,能够弹奏相应程度的中外乐曲,具备相应程度的实用钢琴弹奏、伴奏能力。《人民音乐》、《钢琴艺术》载文高度评价《钢琴十步训练法》。该书2001年获省文化厅“第四届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以现代教学法理论为指导,实施设置情景的课题型钢琴教学法。运用一系列音乐理论与键盘技能相关联的富于启发性的教学课题,设置教学中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建立丰富的联想,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学中从学生原有的音乐理论知识入手,启发引导其将抽象定位的课题理论物化还原为具体生动的键盘技术技巧形象,以便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弹奏要领,促进钢琴技能学习过程中“知识迁移”的顺利实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与示范结合,理论与弹奏并举,带动学生手脑并用,调动其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加速技能学习的进程。数码钢琴集体课的课堂实施操作程序,是以课题为引导作出统筹安排,课前有教案,课上有记录,课后有总结。增强了技能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和计划性,克服了个别授课方法通常以曲目完成情况推动教学进度的随意性,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充分发挥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的“群体动力”、“心理暗示”效应,培养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和最佳整体学习状态,增进教学效果。“一对一”授课,学生常以模仿、体验为主要学习方法,对教师依赖性较强,学习中易滋长惰性。加之没有同学间的横向比较和借鉴,缺少竞争压力,学习形式方法单一,学习热情难以持久。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模式提供了齐奏、分声部合奏、伴奏等丰富灵活的课堂演奏形式,同学间相互激励,随时聆听观察和分析领会,有效的锻炼多声部听觉能力、节奏感、视奏能力、默契配合能力等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所必需的实用键盘技术能力和心理素质。教师不再手把手地教,促使学生变依赖心理为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在观察领会中受到启发,找出差距,改进自己,迅速提高。对学生实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音乐系每届新生入校第一周进行专业能力汇报,依据学生不同基础键盘程度,划分为快中慢三种进度类型的钢琴班。分班后各班成员理解接受能力大抵相同,按照教学计划和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分别掌握进度开展教学。慢班、中班要在不同程度上从基本弹奏理论和技术课题入手,循序渐进地学习。中班因手指能力稍强,学习进度较快,比慢班所用学时要少。快班有较熟练的技术能力,主要集中于键盘和声、即兴伴奏及移调等实用课题技术能力训练,学时可以更短。各类钢琴班学时安排为慢班二学年(144学时)、中班一学年(72学时)、快班一学期(36学时),然后分别进入钢琴个别选修课学习。3.应用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福祉,更新教学手段。将数码钢琴、总控制台、摄像播放设备等现代科技进步成果引入钢琴教学过程是实施新教学模式必要的物质条件。数码钢琴高为立式钢琴的三分之二,宽仅为钢琴的一半,重量不足钢琴的十分之一。它质量稳定、轻盈便捷、占用空间小,适宜于集中排列使用。它有七个八度88键广阔的音域及多种音色选择,特别是触感键盘有力度变化,可随着手指弹奏力度变化发出强弱不同的音响。课堂上用它学习键盘弹奏的基本方法,课后在钢琴上多做练习,即可达到训练提高手指弹奏反应能力的目的。它还有多种音响输入输出渠道及录音等功能,可以佩戴耳机演奏而不影响他人,经教师专用的总控制台加以监控,既方便课堂集体教学又利于进行个别辅导。引入声像多媒体组合,使整个教学过程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促进了基础钢琴技能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看,由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转变为多样化媒体方式;由单一个别授课制转变为开放式集体教学。从教学技术手段方面看,由单纯的书面教材转变为综合采用声像教材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了广泛便捷的音乐形象、音乐内容、音乐意境、音乐风格等方面学习感受和体验的机会,学生自己操作、主动观摩借鉴进取、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方式将有所增加。在教师主导作用方面,由教师手把手面授为主,转变为以准备资料、制作软件、选择使用媒体、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解答疑难问题为主,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更好。同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也得到全面的发挥,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紧凑高效、生动活泼。新的教学手段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和地域方面的局限性,可以使更多的人获益。4.落实配套措施,加强教学管理。制定出明确而科学的高师钢琴技能学科教学目标,是鉴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教学优劣的唯一可靠质量标准。平时严格落实数码钢琴集体课考勤和随堂成绩测查措施,及时记录在案,与期中、期末考查考试成绩相结合。钢琴专业课程学习成绩的评定,平时成绩按30%、考试成绩按70%相加得分,个人上课出勤率不足80%从总成绩中扣分。努力做到以严格科学的量化手段力求准确把握考核内容的难度、效度、信度,把好教学质量关。二.数码钢琴集体课的课堂教学运作像通常的班级授课形式一样,数码钢琴集体课需要遵循预先设定的课堂教学运作程序。因此,课前必须经过细致周到的备课,精心设计实施教学的具体步骤和运行操作诸环节。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新授课课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复习检查作业(回课)。检查作业的方式是让学生齐奏上节课学过的曲目。齐奏前,教师要确定恰当的演奏速度,以保证节奏稳定统一。齐奏完毕,教师重点指出技能练习中的优长和缺陷,进一步明确演奏要求。间或进行分组演奏,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演奏,另一组聆听观察,而后通过分析讨论,找出不足;演奏复调作品时,则可以由一组弹高声部,一组弹低声部,强调弹奏时应注意听另一个声部的进行。亦可指定学生个别演奏,分析典型范例,促进共同提高。回课后即导入新课,体现新旧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衔接。第二阶段讲授新课。讲授新课包括以下各基本环节:作新课题的理论讲解及课题技术示范;提出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练习;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调整等。主要操作程序亦可分成四步:A.首先进行手指练习、音阶和琶音练习、键盘和声技术练习。强调在许多常用调上变换弹奏,启发学生加深理解,尽快熟悉键盘。B.在完成基本技术练习基础上布置学习新的课题曲目。指导学生运用课题理论对作品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布局、伴奏手法一一分析,作出相应的标记。C.随后采用不同手法范奏新的课题曲目。可先用作品要求的速度、力度、音乐表现技法作整曲范奏,给学生以完整的视听直觉印象。再分段分句、单手慢速作局部范奏,提示课题曲目中的技术重点难点片断,突出弹奏要领。最后用稍慢于原作要求的速度完整演奏,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技术范奏亦可结合声像教材进行。D.转入学生当堂练习,以便暴露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矫正。对学生练习中提出的各种疑问或要求,可以运用典型,给予集中或个别解答。第三阶段小结本课,布置作业。每次上完新课教师对全课教学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回课表现情况当堂打分记录在案,作为综合考评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依据。统一布置课后作业,明确提示作业要求,布置新课题的预习。三.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效果1.新型的数码钢琴教学模式符合高师培养目标,使钢琴普修课学生总体水平、音乐素质和应用能力明显提高。由于数码钢琴集体课的综合性、活动性、创造性更强,较好的解决了以往钢琴个别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单纯注重弹奏技能、造成学科知识分离的问题。通过数码钢琴集体课,将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学、视唱练耳、视奏以及即兴伴奏、齐奏、合奏、伴奏指挥、自弹自唱等诸多相近学科的知识技能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便于知识迁移融会贯通,迅速发展规范的弹奏技术和实用综合键盘能力。许多入校前没有接触过钢琴的学生通过较短时间集体课学习,虽然弹奏程度较浅,在校期间就能登台演出,担任钢琴伴奏。在毕业教育实习中,能够自弹自唱和即兴伴奏,并能随演唱者转调作移调伴奏,组织课堂教学效果较好。以往普遍会独奏不会伴奏、会唱不会弹的情况大有改观。在各类中学音乐教师技能比赛中获奖人数明显增加。我校96级学生在“’99‘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中获自弹自唱一等奖第二名。今年我校学生即将代表山东省参加在广州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音乐系历届学生钢琴考试达标率为98%(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级别规定为达标)。2.新型教学模式突破旧的教学观念束缚,推动了钢琴教师专业学科知识结构更新,提高了教师自身教育知识和教学艺术水平,丰富了钢琴教学理论。以往钢琴教学都是个别授课,以师徒传艺式的手把手、口传心授教学,教法单一,具有经验教学法的特征,理论知识教学不够完整系统。数码钢琴教学的新模式使钢琴教师走出了“一对一”授课陈旧狭窄的小圈子,面临一系列技能教学研究的新课题。教师必须以高度的师德水准和敬业精神,勇于面对传统观念、习惯势力的阻力困扰;以开拓进取精神,汲取新知识、拓宽知识面;系统地运用专业知识,把弹奏技术训练过程条理化、系统化、多样化,上升到理论高度来把握;在课堂上以敏锐的听觉灵活组织音乐形式,准确明了地进行理论讲解和弹奏技巧示范,才能胜任集体课教学,高质量地完成钢琴教学任务。以探讨新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钢琴十步训练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键盘乐器演奏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等著作的问世以及数十篇专业学术性论文的公开发表,即为我校教改推动教研的成果展示。3.新型教学模式在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地扩大受教育对象,极大地解放教学生产力,提高教学工作效率。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一位教师同时面对数十名学生,做到了共同的知识集中讲解,必备的技术技能集体练习。一人授课,众人受益,扩大了知识覆盖面,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教学环节。钢琴教师能承担数倍于过去的工作量,有效地节省了教学时间,缓解了键盘教研室工作压力。通过钢琴教改和数码钢琴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显著增进了教学工作效率和高师办学效益,较好地满足了当前高校扩大办学规模的形势需求。总之,数码钢琴集体课既是钢琴课又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钢琴课。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是基于传统钢琴教学模式上发展起来的,是其自然延伸。它是吸取了传统钢琴音乐教育中一切正确有效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而进行的新型教育活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又是针对传统钢琴教育的一次全面深刻的改革。它的出现,顺应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发展,引起并推动了钢琴教育领域诸中如教学原则、教学形式与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整个钢琴教学过程的许多方面正在发生一系列变革与发展。
第三篇:谈少儿钢琴教学中的乐感培养
浅谈少儿钢琴教学中的乐感培养 【摘 要】随着钢琴教育在中国的普
及,技巧训练与乐感培养逐渐失衡,教学中往往忽略了乐感培养而只注重技巧训练。钢 琴教学应该从启蒙阶段开始乐感的培养,包括通过听、唱、想的方式来提高少儿的音乐 感觉。
【关键词】钢琴教学;技巧;乐感培养; 听;唱;想
随着郎朗、李云迪、王羽佳等中国新一代青年钢琴家在国际上取得越来越多的辉煌成绩,中国钢琴教育开始受到国际古典艺术圈的关注。长期以来,中国的钢琴艺术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下逐步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钢琴艺术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甚至被誉为“技巧 强 国”。伴 随 着 这 些 荣誉的同时,也开始有钢琴教育家对当前中国钢琴演奏艺术所存在的不足提出思考:在注重钢琴技巧的训练的同时,是否缺少对音乐理解的培养呢?
一、钢琴演奏中技巧与艺术情感的关系
在戏曲艺术中有这样一句话:无技不惊人,无情不动人,无戏不服人。这句话很好的解释了技巧功力与情感艺术表现各自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作用。而对于钢琴演奏来说,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是相互作用、必不可缺的两个方面。没有出色的表演技巧,艺术表现失去载体,成为空想;而脱离了艺术表现的技巧表演,只能成为杂耍,失去艺术的价值。教师一味要求学生高难度技巧的训练,忽略乐感培养。对于钢琴演奏艺术来说,不论演奏中技巧性与音乐性有多么复杂的关系,有一点是没有争议:演奏技术永远都要服从于音乐的需要。所以,在少儿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情感艺术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二、如何培养儿童在钢
琴弹奏中的乐感乐感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天赋;另一种是后天训练。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培养儿童在钢琴学习中的乐感。
(1)听。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是音乐学习中最重要的要素。英国音乐心理学家柏西·布克指出:‘听’是耳朵的功能,而‘凝神细听’则是一种心理功能。所以,学会用心的倾听,是接触音乐的第一步。那么是要听什么呢?在演奏任何一个作品时,演奏者都要反复倾听,包括音高、节奏、力度、和声、复调声部,音色等。处于启蒙阶段的学生,可以分几个步骤来训练他们的听觉能力。首先应该引导他们清楚地听到与和声区分出来的旋律,每一个主题都能清楚地听到它的特点,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声音概念;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听和声,尝试去体会每个和声中包含的色彩,因为和声是作曲家在情感上最直接的表达,往往是决定着旋律的色彩效果。最后,还要特别强调学生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对音乐的倾听,在内心形成丰富的想象,在弹奏前就能在内心预先听到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再弹奏出来的音乐一定是富有乐感而又自然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听觉能力就 好比锐利的武器。
(2)唱。唱是抒发内心情感的最直接的方式,在弹琴中要求学生开口唱是培养乐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弹奏时,应该培养学生跟着旋律哼唱的习惯,在唱不到的音区可以低八度进行模唱。如此长期的训练,学生的音准、音乐感觉会有提高。其次,在模唱的训练中,更是培养学生内心音乐美感的过程。通过歌唱,把内心情感的气息与弹奏的气息紧紧的连接起来,帮助学生将乐句处理得更加合理自然。演奏时跟着旋律哼唱的习惯在许多著名的钢琴大师身上都可以发现,比如在欣赏钢琴大师格伦·古尔德的录音时,就可以发现在他演奏的许多作品中,听到他跟着旋律的哼唱声。
(3)想。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
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的心里过程。对于 4 至 10 岁的儿童来说,他们的想象力开 始从无意的、内容零碎的逐步转变为具有目的性、内容丰富的。对于音乐艺术来说,想 象力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帮助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儿童 的乐感天赋。在钢琴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在布置 给学生的每一首音乐作品前,让学生闭着眼睛听这首作品。其次,可以让学生多欣赏一些具有鲜明形象的音乐,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作品可以用于儿童的音乐欣赏课,比如《彼得与狼》、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等,这些作品都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感情色彩。总而言之,钢琴教学并非技巧训练,而更多应该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与内 涵,使学生弹奏出来的音乐富有内容,而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弹琴机器。中国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教授曾经说过:“教钢琴的目的,是教音乐,而不是手指体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是钢琴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对于钢琴演奏艺术来说,没有艺术美感的音乐更是 无法征服听众的。参考文献:
[1] 程民生著.音乐美纵横谈.上海音乐 出版社.[2] 彭圣锦著.弹钢琴的艺术.全音乐谱 出版社.[3] 周广仁著.如何正确处理弹奏技术与 音乐表现的关系.[4](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著,杨业治 译.论音乐美.人民音乐出版社.[5] 廖家骅著.音乐审美教育.人民音乐 出版社.[6](波)约·霍夫曼著,李素心译.论 钢琴演奏.人民音乐出版社.[7] 陈琦,刘儒德编.参见《教育心理 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谈钢琴学习中的“度”
谈钢琴学习中的“度”
益阳师范益师艺术实验学校陈艳
一年又一年的乐器考级热,使琴童数量越来越多。面对琴童稚嫩的小手和家长热切的眼神,作为我们钢琴老师自然也不敢怠慢。可是学琴到底是为了什么?学琴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把握教好和学的度?
教学实践和社会现实反应出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读谱追求快。有些学生学琴没多久就双手摸谱,于是调号的作用常被忽视;对所有标记,指法未加注意,随意更改;对和声肢体未作仔细观察,弹了错音毫无知觉。
2、练习方法不够科学。不少初学者不会慢练,毛毛糙糙弹完了事;死记硬背,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和流畅性;还有些学生每天练习时间难以保证,一周中“两天没练,三天少练,两天狂练”的情形时有发生。
3、盲目追求速度。有些学生不去注意乐曲的风格、表情、速度、力度等等要求,简单地认为弹得快就是弹得好。
4、考级考的太快。有些学生才学一年就考三级,学二年就考四级、五级甚至更高。琴童家长相互询问“考几级了?"相互攀比,似乎只看考级数就知道谁的演奏水平高,哪位老师水平好。
以上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策略如下;
1、关于读谱。教师应强调三个号:即谱号、调号、拍号;对于初学者可以要求用铅笔把变化音圈出来;根据学习程度教师要合理渗入乐理知识,并适当的分析曲式、和声等;讲解一般的用指规律,让学生明白指法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弹奏习惯。
2、关于练习方法。建议用慢速度唱旋律或大声念拍子,养成先慢练再加速度,最后根据乐曲的要求弹奏速度;逐渐培养视奏能力及听辨能力。教师和家长要多多鼓励,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并合理安排时间。
3、关于速度。教师要让学生注意各种标记和术语,培养学生倾听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教师本身要加强业务素质水平,多给与学生范奏、范唱,要向学生讲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风格、音乐家生平等等帮助学生分析作品,建立音乐形象。另外应多让学生观看钢琴演奏会、器乐比赛,观看电视中的相关节目及听CD,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扩大知识面。
4、看待考级。本人认为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即学琴的目的。如果不正确对待,盲目
1基本功不扎实。追求考级快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弹奏较密集音群时易粘连不均匀,2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思想反而有害孩子的身心发展;○3缺少影响速度和进一步提高; ○
乐趣,忽略了素质能力方面的培养。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把弹琴提高到培养人的高度,处理好钢琴学习中的教与学的度。素质教育不是把人变成弹琴机器,而是通过弹琴、唱歌、跳舞等途径,提高全面的修养,包括对音乐、对真理、对人生的认识。希望在学生、家长、老师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琴童的明天更美好。
第五篇:论中国师范院校课程体系改革
论中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改革
以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经验为视角 □教科院1001班王亚琳学号:2010105010105
【摘要】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对我国现有的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而人才培养的变革最终将落实到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上。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太深,高师院校课程体系存在许多弊端和不足,本文在认真研究、分析我国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发展历史以及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高师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改革
一、引言
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三次大的课程改革。基于前两次课程改革我国的师范教育取得了空前的大发展,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首先,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界限不断被打破;其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才需求观也发生了变化,即从计划经济时代按专业对口需要寻找职业的模式转变为打破专业限制寻找职业的新模式。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这就需要高师院校在将英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相结合的同时适当考虑未来学生的职业倾向问题,加强基础性和实践性,高度重视通识教育,逐步调整课程结构中不同内容的比重,适应未来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还有,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及新的教育目标与理念的提出,基础教育领域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作为培养基础教育教师“摇篮”的高师院校,面对新课改的冲击与挑战,能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并随时调整自身培养模式与课程教学等重要环节,将是高师院校生存与发展、为社会输送合格教师的关键;另一方面,职前教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就读的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及其结构合理与否。因此,师范院校在继全方位的体制改革和大范围的布局结构调整之后,教学改革被提上了日程。而处于教学体系核心地位的高师课程体系是高等师范院校进行教师教育的重要依据,是体现高师院校特殊性或师范性的核心所在,它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是师范院校能否培养出合格教师的关键。所以,师范院校要完成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任务,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课程体系。
二、高师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分析
课程体系不是指某一科目的理论体系,而是由构成一定学校课程的各组成部分按照一定层次结构组成的整体。高师课程体系应是高师各系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各类基本教材有机结合的,具有宏观、中观、微观结构和系际横向联系的有机整体。目前我国高师院校的课程体系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初学习苏联的结果,大体上可以从两方面来分:
1、从性质上可分为两大类:
(1)师范类课程。这是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必修的课程。像语文教育、化学教育、物理教育等专业所学的课程。
(2)非师范类课程。师范院校的这类课程和其他综合类高校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其职业倾向是面向全社会的各行各业,且不含教育学和心理学。
2、从类型上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是指高师院校各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培养学生基本品德、政治、文化、身体素质的课程,主要包括“两课”、外语、体育、计算机。“这类课程虽然不一定与专业有直接的联系,但它们是学生日后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是教育方针规定的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内容”。
(2)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指的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个专业、某门课程教学做准备的课程,体现了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这类课程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主要体现不同的课程在这一专业中的地位与性质。
(3)教育类课程。教育类课程是集中体现师范学院特点的课程,为了培养合格教师而特意设置,为学生将来当教师做职业准备。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论,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老三门”。
(4)选修课。这是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允许个人选择的学科。
由此,笔者认为我国的高师院校课程体系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内部结构不合理
公共基础课程也称通识教育课程,是各国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师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包括以下几类:社会科学类,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修养等;工具技能类,如外语、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科学类为“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集中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这种过量设置理论课导致通识课程内部其他课程的发展时空减少,引起通识课程内部比例的失调,从而限制了综合文理科课程的开设。同时,所开设的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与中学政治课重复较多,虽说难度有所增加,但课程的基本结构与理论视角没有变化,这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率,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普通文化基础课薄弱。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人文科学类课程薄弱,大学语文等课程在很多院校都几乎没有开设,即使开设 1~2 门人文类课程,其课时也相当少。自然科学类课程则几乎是空白,很少有为文科师范生开设“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基础概论”的。这对于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不利的。
3、工具技能类课程门类少,外语、计算机学时所占比例大。“绝大多数学校都是大学英语位居第一,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位居第二或第三”。而如图书情报资料索引、电化教育等学生需要的工具类课程则没有开设。
(二)学科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主要以核心专业学科为中心
目前高师各院校仍沿袭原苏联师范学院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的模式,即按照核心专业学科设置各个专业,各专业再围绕核心专业学科来开设全部课程。例如,生物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一系列生物学分支学科,辅以与生物学有关的几门文理学科。其他各专业也是按照这种思路设置课程的。然而我们知道,课程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文化知识增长的水平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所制约。社会、知识、学生三因素对课程的综合要求是课程产生、发展的客观基础。现行高师课程的设置却片面强调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各核心专业学科知识的制约作用,忽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高师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
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课程设置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师范教育专业水平的重要保证。然而,我国的师范教育课程自建国以来一直是在学科课程的开设外,另加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三门教育类课程,并且这三门课程的知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非常陈旧,已不能与现在多变的教学情境相适应,更跟不上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步伐。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课程内容有所丰富,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1、教育专业课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比重小、地位低。如上所述,长期以来一直沿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课程,且都是必修课程,学生没有可供自由选择的科目与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育理论课程仅局限于传授一些基本的概念、原则,所学理论与学生面临的实践联系甚少。
2、重理论课程而轻技能课。技能课的科目数量偏少且质量不高,仅限于三笔字、普通话的训练等课程,即使三笔字与普通话的训练,也是以考证的目的对待之,在课程结束后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持续地练习下去。
3、教育专业课程内部,实践性课程严重不足,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过弱,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灌输教学模式目前仍然占主导地位,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操作技能训练。同时,我国的高师院校学生见习、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时间太少,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高师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高师院校各系各专业的课程设置 须符合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更须深刻反映现代化建设对未来中等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发展有些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却不同程度地存在脱离社会实际的问题,其中教科院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师范教育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显得愈来愈突出,必须不失时机的加快课程体系改革的步伐,加大改革力度:改革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化水平,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师资。
(三)高师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高师院校课程的设置和改革应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尤其应满足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多重价值追求。
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高师学生对他们自身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需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成为新时期合格教师的需要。被调查的高师学生中半数以上的学生希望自己毕业后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教师,他们要求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可是,从用人单位谋职归来的许多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本事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而感到高师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不能充分满足自己的需要。其二是培养特殊才能和丰富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有的学生喜欢文学,有的爱好哲学;有的酷爱音乐欣赏,有的迷恋电脑,有的则对乐器演奏特别感兴越。这些学生或希望获得一种特殊才能,或想多才多艺、具有较广的知识面,为此,他们希望学校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提高选修课的课时比例。
四、对策思考
世纪之交,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一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素质的竞争。在国际、国内的宏观背景中,实施“高师教学改革计划”对于适应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对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对当前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深远影响。
(一)转变课程观念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切改革的先导,树立符合现代化要求的课程观念是深化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教育思想的转变要求高校不能过分强调专门化,在软化学科之间界限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面,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1、要突破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束缚,树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和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以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2、高师院校应与所在社区保持密切的联系,为当地社区服务,以充分调动社区人民办学的积极性。
3、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各种条件,扩宽课程口径。高师院校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小学、中学和各种活动中心进行教学,把教学工作直接带给居民,主修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当地的相应机构中进行调查研究活动。
4、坚持向外国学习,并与自力更生、不断创新相结合,同时,要注意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加以改造或更新。如19世纪末美国社区学院在了解自己与德国文科中学之间的差异后,根据需要,对当地的院校进行改革,以适应发展。
(二)建构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高师院校为了适应人才规格多样化的要求,必须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模式,使课程具有普适性、广泛性,并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得到更好的完善。课程体系应达到以下几个要求:一是根据教师专业的素质要求,改造学科中心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比例;二是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三是使文、理、工相互渗透。
(三)完善课程结构
1、从根本上扭转和改变教育性课程属于公共课程的观念和模式,充分强化教育课程的职业性特征和在师范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所谓教育性课程是指旨在使教师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技能与方法,形成教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课程;是养成职前和在职教师的职业素养,体现高等师范教育师范性的最重要的课程。而从我国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来看,普通教育学和普通心理学因类属“公共课程”且在“公共课程”中的比重过低(约占公共课程总量的10%)而受尽冷落。因此,必须增强教育性课程的受关注程度及其在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2、设置并实施综合性课程
我国当前的高师教育实际上实施的是一种分科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这种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已不适于基础教育现实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综合的学科知识和能够进行综合课程的编制、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已成为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一项新的紧迫任务。师范教育的综合性课程主要包括:第一,综合课程理论课,它旨在使师范学生理解综合课程的基本内涵和一般原理,掌握综合课程编制与实施的原则和方法,进而使其形成独立或合作开发综合课程的能力;第二,指向于基础教育的综合课程,即按照当前基础教育综合课程的内容、需要和特征开设相应的综合课程,以此使师范学生掌握综合的知识并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因此,(1)要丰富教育理论课程。具体做法如下:对原有的教育理论课,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进行内容的调整,增加反映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信息;增设教育理论课和教育教学技能课的门类,除原有的“老三门”外,适当增设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师职业道德等教育理论课和课堂教学艺术、班级管理艺术、电化教育技术等教育教学技能课;在修习方式上 ,采取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实习方面,可延长实习时间至半年以上,采用一段式和两段式、分散式和集中式相结合的实习方式,与此同时,加
强师范生的教育见习、教育调查等活动的课时数,使学生增强对中小学的了解,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为毕业后从教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科专业类课程设置应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师范院校学生的最终职业是教师。因此,应适度地增加与中、小学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如增加相关专业的中小学教学大纲的学习,以便使师范院校的毕业真正成为指导中、小学学生学习的行家能手。
3、设置和增加活动性课程
活动性课程是指那些有助于增进师范生对活动课程的理论认识和提高其有效组织实施活动课程以及培养其自身活动能力的课程。活动性课程并不等同于活动课程,在这种课程的内容范畴中,除活动课程外,还应包括活动课程的理论概述和开发、设计、实施活动课程的方式和方法。然而,现实中,中小学教师大都对活动课程的理论认识不清,对活动课程的运行和操作方式与方法掌握不足。因此,高师院校应真正加强并提高活动性课程的地位和比重。
4、积极开发自助性课程
所谓自助性课程是指学校提供教育素材和条件,由学习者自主选择、开发、设计并付诸实施的课程。这种课程主要包括学校向学生提供的选修课程和学生依据学校提供的素材和条件自主开发、设计并实施的课程。因此,高师院校应将这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素材、条件和制度以课程的方式开发出来,即制定自助性课程的目标和计划,提供相关的素材和方式,配备相应的师资和条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发、设计和实施课程。
(1)要适应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自助性课程的开发要适应学生不同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能力、兴趣和学习目的。
(2)给学生最大的自由权限,以使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在教材、试卷的编写上得到锻炼。
5、加强工具性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工具性课程是指那些为教师有效实施对学生全面的身心教育,有效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提供相关的可操作的技能和方法的课程。高师院校的工具性课程主要包括技术课程、语言课程和心理学课程等。其中,技术课程包括计算机技术课程、多媒体技术课程等;语言课程包括常规性语言、计算机语言、符号语言等;心理学课程包括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心理学等。诚然,上述课程在我国高师院校课程体系中已部分地出现了,如计算机技术课程、普通心理学等,但其他课程却并未出现。因此,应加强工具性课程设置上的全面性,内容上的实用性,实施上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课程改革体系纲要》
(2)赵俊梅 《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成人教育学刊1-626
(3)廖哲勋 《论高师院校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有宝华 《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发展走势》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0年4月
(5)冯文惠 《师范院校现行课程体系分析及改革趋势》中国科教创导新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