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觉——钢琴教学中的必备条件
摘 要: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所以在钢琴教学中尤为重要,所有技法都应该为声音服务。但是听觉与声音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我们只有用“听”来辨别技法的科学性、合理性,用“听”指导技法的进步,使“听”作为我们提高弹奏钢琴技术的支点,才能使掌握技术有的放矢,才能使枯燥的技术练习变得生动。关键词:声音听觉 钢琴音响 内在听觉 音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我们的小琴童们也日益增多。而在我们现阶段的钢琴教育中却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说许多教师往往只注重训练学生的技术、技巧,而忽略了音乐中最美好的东西——声音以及如何辨别声音等。今天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正确看待声音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它没有看得见的形象,也不是用文字和概念来表达的,它只用声音来表达,可是声音也像文字、概念和可见的形象一样,能够表达得清楚易懂。既然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那么每一个教师首先应当关心的是声音的训练,他的最重要的任务也在于此。但有些教师总是把注意力放在狭义的技术、华丽的快速上,而把最重要的声音训练挤掉了,或者把它放在次要的地位上。
一些教师对于如何感受声音和在钢琴上表达声音这一问题有着不正确的看法:对声音不够重视。他们对于钢琴上特别丰富多彩的力度变化和声音变化不加思考和钻研,一味地追求前面讲过的狭义的“技术”,这样导致孩子们的听觉缺乏训练,想象力也不够,更不善于倾听自己的声音。然而声音是学琴之人应当掌握的全部手段中最重要的一个。我经常听到一些钢琴老师谈论并且自己也感受到,教会学生弹好听的声音比什么都难,因为几乎一切都靠学生本人。这里指出的并不是这项工作的困难程度,而是它的重要性和尽可能完善地解决这问题的必要性。当然,训练声音是一件最困难的工作,它和学生的听觉禀赋以及精神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听觉越是迟钝,声音也就越是呆板,因此声音听觉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训练课题。
二、怎样教学生从“听好”到“好听”
声音听觉是什么呢?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本身包括许多组成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音高听觉、调式听觉、色彩力度变化听觉与内在听觉,这四种听觉中每一种对学习钢琴都有重大意义。
分析了什么是声音听觉,那我们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听觉呢?我认为听觉和其他能力一样是在要求它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必须首先做到整个钢琴弹奏都是在不断的听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时我询问一些学生,应不应该在弹奏时一直倾听自己的演奏,他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可惜的是实际情况完全不同。他们在弹奏上最普遍的一个缺点恰巧是很少用听觉参加弹奏,在学习作品的最初阶段,总是不注意听声音,把自己的注意力完全花在视谱、节奏和“手指”上,而在学习作品的中期阶段,学生又特别热衷于技术锻炼,拼命“死抠”一些难弹的地方。长时间的这样练习,最后就导致了用粗糙而过急的触键“硬挤出”每一个音,声音平淡而无表情,更可怕的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在残害自己的听觉。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上个世纪R.H.伊古姆诺夫的《钢琴演奏原则和教学原则》中提到:“在弹钢琴技术练习时,哪怕是最简单的练习,康士坦丁·尼古拉耶维奇没有一刻不考虑到声音的处理是否合适,他所弹奏的一切无论如何都是极具音响色彩性的,他曾那么坦诚地承认:‘对我来说,除了具体真实的声音就没有音乐。’”
第二篇:内心听觉与钢琴教学关系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将内心听觉训练融入到钢琴教学中,首先阐述了内心听觉的含义,内心听觉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以及钢琴教学对内心听觉能力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内心听觉的具体策略,意在培养学生的听觉记忆和音乐想象能力。
关键词:钢琴教学;内心听觉;关系;方法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也推动了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加,很多家庭非常重视子女接受艺术教育,钢琴成为了热门音乐乐器,并逐渐普及开来。但是无论是业余学员,还是高校钢琴专业的学生,在弹奏钢琴过程中偏重背谱与弹奏技巧的学习,而忽视了内心听觉的培养,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弹奏技巧上已经驾轻就熟,但是在音乐效果上火候不够,弹奏给人以机械与可以模仿的感觉,缺乏演奏的灵魂应有的感召力,没有演奏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内心听觉贯穿钢琴演奏的始终,可以说是钢琴演奏的灵魂,这是需要加以重视的。
一、内心听觉的内涵
内心听觉的产生与人的大脑是密切相关的,当音乐进入大脑后,人通过外界的声音产生了某种声音的感性认识和记忆,并逐渐影响到自己的心理活动,产生特殊的心理反应。首先人通过听觉接收到来自外界的音乐,对这些声音产生听觉意向,以不同的生活阅历通过人脑产生不同的形象,再通过自己的审美观对声音进行评价,最后把这种评价和感受储存在大脑中。而声音意象不是简单地通过人的听觉来接受和评价外界的声音,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情感来体会,是感性和理性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钢琴教学与内心听觉的关系
(一)内心听觉培养提高钢琴教学效果
钢琴演奏的音乐是人们的听觉盛宴,需要人的完整的听觉功能来鉴别和审美。内心听觉是把客观的声音评价转变为主观的心理感受的过程。内心听觉不是简单地通过听觉能力来接收外界的声音,而是对音乐产生的审美认知以及情感体会。内心听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把听觉意象变为心理意象的过程,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起到了微妙的作用,是音乐作品创造力产生的源泉。举个例子,优秀电影大片的创作过程中,往往宏大壮观的场面会搭配背景音乐,如果这时背景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能够与情节所表现的气场相符合,就会让听众记忆犹新,内心产生与影片场景同样的情感,这就是音乐的内心听觉在起作用。内心听觉的作用体现在钢琴音乐的创作、弹奏和体会的全过程,所以作为钢琴演奏的学员,要加强对内心听觉能力的训练。著名的钢琴教育家周广仁曾经这样评价内心听觉的作用,内心听觉就是在内心中提前默唱,在弹奏钢琴曲之前,在心中产生声音意象,并把这种完整的声音储存在大脑里,在弹奏过程中把心理意象与弹奏技巧结合起来,或者说是用心来弹奏钢琴的过程。
(二)钢琴教学促进内心听觉
1.钢琴读谱与内心听觉的关系
读谱是钢琴教学的基本技能,在读谱的过程中就能训练学生的内心听觉。通过内心听觉的培养又反过来指导读谱的过程。读谱往往因为比较枯燥而让学生不太重视,或者说学生侧重于钢琴弹奏技艺的训练,忽视了对曲谱的研究。有些学生在弹奏钢琴之前,没有领会乐谱在创作之时所要表达的情感,以自己的主观体会为基础进行演奏,导致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背道而驰。假如演奏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品在创作之初的情感表达背道而驰,就造成了原本有着较为明显的社会背景的音乐作品,变得没有时代感了。所以乐谱不仅仅是简单的五线谱,而是表达作品情感的诗歌,这需要每个钢琴演奏爱好者去详细品味,把握乐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内心听觉能力。
2.钢琴背谱与内心听觉的关系
背谱和读谱相比,在心理活动方面基本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在于背谱是读谱基础上的加强记忆过程。而记忆过程分为外显的记忆和内隐的记忆,这两种记忆都是内心听觉训练过程中必须使用的方法。领悟性和音乐素养比较出众的学生,对作品曲谱的记忆大多是长时记忆的,包括听觉和视觉的记忆,所谓的“背”,指的是以抽象为特点的逻辑记忆。不论音乐素养的高低,听觉记忆应该主导钢琴背谱的过程,因此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心听觉。
三、钢琴教学培养内心听觉的方法
(一)加强学生对钢琴音乐的倾听训练
学会倾听是培养内心听觉的前提和基础,倾听不是简单地通过人的听觉来接收来自外界的声音过程,而是通过内心的感知和审美观来感受和评价音乐。养成倾听的习惯能提高钢琴弹奏的音准,在音调弹奏失准的瞬间能够及时发现。钢琴曲的风格是多样的,旋律变化很快,只有在不断倾听的过程中,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诞生时的情感流露,对作品产生共鸣,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同时倾听应该配有相应的画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观看大型音乐会和音乐剧等,欣赏钢琴演奏名家的激情表演,洞察钢琴艺术名家在弹奏时的表情和状态,听觉与视觉相结合,使学生的倾听训练更能完整地感受曲目所表达的情感,为今后独立演奏各种钢琴曲目打下基础。学生以自己倾听钢琴音乐为主,教师要通过不同演奏风格之间的对比,来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比如说,教师可以作出示范性弹奏,或者是多媒体中播放的钢琴资料,然后让每个学生弹奏一遍相同的曲目,通过录音播放给大家倾听,学生在听到自己弹奏的音乐时,与教师的示范或音频资料作对比,找出自己在弹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作进一步的点拨和引导,并总结问题产生的根源,然后让学生再次演奏一遍,反复作对比直至基本相同为止。这种反复对比的方式虽然比较耗时间,但效果是很明显的。教师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鉴别能力,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准有误的钢琴作品,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和辨别,丰富学生的听觉阅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欣赏鉴别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
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提高音乐专业素养是关键。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当弹奏某音乐作品时,并不是马上教授弹奏的技巧,而应该向学生详细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真实目的,这样有助于学生顺利地运用演奏技巧,弹奏出符合作品风格的音乐来,也能让听众感受到作品创作的真实意图和目的。音乐作品往往是作曲者的精神食粮,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会受到国度风俗、民俗特色以及流派的影响而不尽相同,因此只有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最终有助于内心听觉的培养和提高。
(三)教师加强正确的钢琴视谱演奏指导
视谱是钢琴教学中内心听觉训练的基础,正确的有效视谱习惯有助于钢琴学习快速入门。在教学过程中,视谱想象有助于内心听觉水平的提升。在没有外界音效的情况下,学生拿到乐谱后,应指导学生先进行一段时间乐谱和旋律结构的视觉观察并通过低声哼唱等方式,让学生对乐曲有一个全面分析和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在视觉记忆的基础上在脑中对乐谱音响和情感进行新的思考,加强学生对乐谱以及对所要表演的音乐深入理解,并形成自己的内心听觉。通过这样一个内心思考和歌唱的过程,学生读谱和内心听觉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内心听觉应贯穿于钢琴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把作品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变成弹奏者自身内心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弹奏钢琴作品之前,应先学会怎样去倾听音乐,并注重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自己的音乐专业素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侧重于钢琴技巧而忽视内心体验的教学模式,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在今后的音乐道路上,创作出带有自身情感烙印的钢琴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徐媛媛.论内心听觉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4.[2]牛春雨.试论钢琴教学中“内心听觉”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0(08).[3]盛跃明.浅论钢琴教学中的内心听觉的训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第三篇:钢琴教学听觉训练策略分析论文
1引言
钢琴是一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复杂的活动,在视觉的感知下,将音乐进入大脑,通过双手和脚的协调,形成一种特殊的声音。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练习钢琴的过程中,一气呵成地完成这些动作组合是非常艰巨的挑战,所以这也是许多钢琴练习者的最终目标。但是最为重要的一步他们忽略了,那就是对于内心听觉的加强训练。所以,在练习钢琴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地调整内心听觉,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演奏效果。
2内心听觉的主要内涵
内心听觉是和外部听觉有着很大差异的具备独特特征的一种音乐形式,主要是通过长期的音乐训练所得到的一种具有较高鉴赏力的音乐素养。外耳或正常的外部听觉系统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感知和记忆的所有物理噪声信号,内耳听觉是建立在内部或外部的听觉系统的基础上,对意识活动感知的心理技能。内耳听觉不是一种存在于表面,而是不依附于其他形式而独立存在的一种独特的音乐鉴别能力。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音乐训练或者音乐活动,比如说唱歌,在练习场上,对于音色、速度、力度进行感知,在演奏者的听觉经验逐步积累的基础上,对沉默的想象、音乐特征形式的直觉,然后用音乐思维、音乐创作与表演表现出来。
3钢琴教学与内心听觉的联系
3.1内心听觉可以提高钢琴教学效果。钢琴音乐对于人们来说是一场气势恢弘的听觉盛宴,这就需要人们具有充分的听觉能力来鉴赏。客观听觉在主观心理感受过程中有着客观的评价。接受外界的声音不仅仅是通过听觉能力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对于音乐的审美感知等过程来实现的。内心听觉是一种非常细腻的心理活动过程,对人们欣赏音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源泉。3.2钢琴教学可以促进内心听觉。阅读音乐是钢琴教学中进行的一项基本的技能训练,通过这项训练可以训练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提高内心听觉的能力。通过对内心听觉的培养,引导学生阅读音乐。阅读音乐常常因为很无聊,使得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不太认真,或者是过于注重对学生钢琴演奏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对于歌曲本身的研究。使得很多学生在弹钢琴前,不懂音乐在创作时要表达的情感,在自己的主观体验的基础上发挥,以背道而驰的感知来表达作品的情感。所以,音乐不单单是一个个具体而简单的作品,它更是作者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这就要求每一位钢琴演奏者在演奏钢琴曲目时一定要仔细品味音乐的声音,真正做到把握音乐内在的情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内心听觉鉴赏能力。从研究结果来看,钢琴演奏者通过不断地录音练习的方式,可以解决演奏过程中节奏不稳定的问题。同时演奏者普遍感觉,在自己的演奏录音中可以听到节奏是否是稳定的,运用这种方式练习音乐演奏不仅提高了音乐节奏的稳定性,也提高了演奏的整体的逻辑结构。这种锻炼方法可以帮助演奏者的关注更有焦点,有更清晰的感觉和持续的节奏控制能力,尽可能减少因为情绪太高的原因而对音乐本身失去有效的把握,使得在演奏中对于整体演奏的处理不合乎应有的逻辑的要求。黑暗练习可以挡住视觉对于音乐演奏的干扰,使演奏者对声音和触觉的感知更加的具体有效,更容易使得演奏者快速深入地进入音乐场景,感受音乐内在的无穷的魅力,帮助开发音乐情感和控制音乐的能力。
4培养内心听觉的方法
4.1加强学生的倾听练习。倾听是加强内心听觉训练的最为重要的前提以及基础,这里所说的倾听并不是仅仅单纯的听取外部的声音,而是从一个有着内在意识和审美感受的音乐评价。养成听的习惯,对于提高钢琴的音准是非常重要的。钢琴音乐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旋律变化也通常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的,只有在认真的内心倾听的过程中,才能够做到准确把握音乐所带的情感并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可以了解到作者在音乐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时代的特征。音乐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如大型演唱会和音乐剧,使得学生享受激情的钢琴作品,了解艺术表现和国家的钢琴大师的高超演奏技巧。听觉与视觉相结合,使学生在听力训练中可以充分感受到音乐的情感,为以后可以做到独立演奏各种钢琴曲目奠定坚实的基础。4.2提高学生的专业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对于钢琴教学中的听觉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想要加强演奏者的内心听觉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音乐素养是牢固的根基。所以,音乐教师在钢琴教学中的加强内心听觉的基础上一定要使得演奏者首先具备一定的专业音乐素养,这样才会使得钢琴教学训练的效果更加的突出,更加的切实有效。4.3教师加强钢琴视谱演奏指导。正确有效的视觉视谱用来帮助在钢琴学习中快速入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依靠视谱想象有助于提升学生内在的听力水平。在面对声音的情况下,学生在获得音乐后,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音乐和旋律的视觉观察结构认知与训练,用低沉的声音唱,让学生可以全面地分析和理解自己所演奏的音乐,然后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地引导学生在音乐记忆的基础之上在脑中产生声与情的新思维,强化学生对演奏乐曲的理解,同时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内心听觉。通过这样独特训练的方式使得学生的音乐阅读能力以及音乐演奏的内心听觉能力在逐渐的渗透作用中得到了提高。
5结语
本文主要是基于演奏者的自我反思,依据听觉训练方法强化自我监督,训练学生的心理能力,激发内心听觉的能力,使得表演者的情绪与作品之间的情绪,保持在适当的距离,真正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媛媛.论内心听觉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D].天津音乐学院,2014.[2]牛春雨.试论钢琴教学中“内心听觉”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5,(8).[3]盛跃明.浅论钢琴教学中的内心听觉的训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4).
第四篇:浅谈中学唱歌教学中的听觉训练
浅谈中学唱歌教学中的听觉训练
摘要:中学唱歌课中,学生走调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歌唱教学,更阻碍了他们感受歌曲情感,表达内心情感的途径。本文从对学生进行听觉训练入手,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对学生进行视唱歌谱、音高比较及形象化音高等练习,以更好的锻炼学生的音高听觉,从而提高歌唱中音高的把握能力。
关键词:音高听觉 音程 音高比较
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提出:通过音乐课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学会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而中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无疑成为学生表现美的最主要的途径。
我国古代的音乐文献中也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人声是最好的乐器,能够最直接,最真切地表达歌者的心声。然而,在我们的中学音乐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唱歌会走掉。有些学生怕出错,不敢放声歌唱;还有一部分学生,唱错曲调,浑然不知,还能自创曲调,很流畅的唱下去;更有甚者,自己给自己扣上“五音不全”的帽子,拒绝唱歌,在音乐课上沉默不语。
以上这些现象在日常的教学中再常见不过,充分体现了一个歌唱音准的问题。歌唱的音准主要指音高的准确与否,它是唱好歌的最基
本要求。对于音高的感应及判断能也是唱歌应具备的能力,也就是灵敏的音高听觉。“听是内心唱,唱是内心听”,音高听觉和发声唱歌有着紧密的联系。演唱一首歌曲,唱出来的音高其实也是听觉的体现。而听老师的范唱然后小声的跟唱,同样依赖于耳朵的感应。
听觉能力的大小,无论对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感受音乐、创造音乐,都有着主要的影响。一个音高听觉不好的人是不能唱准确歌曲的曲调的,更不用说表达歌曲的情绪了。所以,音高听觉训练对于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那么,在唱歌课上怎么对学生进行音高听觉的训练,笔者在教学中,积累了一些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加强视唱歌谱的练习
视唱是一门基础课程,有人曾经把视唱比作建筑音乐大厦的基石。对于中学生而言,视唱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们学唱歌曲的速度及准确性。
由于中学生的视唱水平有限,而且绝大部分并没有形成稳定的音程感。所以,在歌唱教学中更应该加入视唱歌谱的环节,以提高学生唱谱子的能力,从而更近一步提高音高听觉能力。
在教学中,立足教材,对学生进行歌谱的视唱会起到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在视唱一些原本学生就比较熟悉的歌曲,更容易使他们建立音程的感觉及音高概念。在学习七年级第13册第一课的《七子之歌——澳门》时,很多学生都非常熟悉这首歌,基本上都会唱,而且曲调唱得很准确,笔者在纠正了他们几个容易出错的音程之后,要求学生
视唱这首歌曲的歌谱。虽然歌曲唱的很好,可是唱谱子却难住了他们,大家主要是不熟悉音名,反映有些迟钝,于是我带着他们用慢速熟悉了两遍唱名,因为他们原本是会唱这首歌的,凭着对歌曲曲调的记忆来带歌谱,很快就可以很准确地视唱。在视唱之后,我让他们记忆了一个最简单易唱易听的音程——小三度,也就是第一句的乐谱,让他们在理论上认识了小三度的距离。接下来我在琴上弹出了两个旋律音程,让他们辨认那个是小三度,诸如此类的练习,始终遵循着由简单到难的原则。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从理论上认识了小三度的定义,也基本上能够辨认出其音响效果,音高的听觉得到了训练。
当然,小三度的音程是所有音程中最好唱的,由一些最简单的音程入手,每节课坚持让学生进行歌谱视唱及听觉的训练,讲解一些音程知识。也可以根据每首歌曲的特点选择特定的音程让学生记忆,例如:歌曲中出现较多的音程或者是大家最熟悉的乐句的音程,都可以让学生记忆。长期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听觉训练,学生的音高听觉会渐渐提高,这样才能准确地唱好歌曲。
二、比较性的音高辨别训练
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比较难唱的乐句时,很多学生会跑调,有的还会自创曲调。这个时候,如果教师一味批评是不可取的,光指出其错误也还是不够的,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会和学生一起把正确和错误的曲调进行对比,并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对耳朵的训练,有了对比,一切复杂难唱的乐句就变得简单多了。笔者以第13册书上的歌曲《雪绒花》为例,谈一下个人的心得。这首歌曲其实也是大家较
为熟知的,但是,仔细听他们唱,却发现有的乐句唱得并不准确,例如:
在这一句中,学生往往忽视小二度音程,不小心就唱高了,后面的几个音随着也唱高了。一方面,小二度相对其他音程来说,比较难唱,它需要一定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音高的听辨和模范还不够精确。在纠正学生唱这一句的时候,我将两个旋律音程板书到黑板:
因为之前已经熟悉了小三度,所以学生对“mi—sol”这个音程是比较熟悉的,我随后又讲解小二度“mi—fa”,我用最形象的方式,紧贴的两个手掌来表示小二度音程。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距离非常得贴近,与小三度分开。之后,在钢琴上分别弹出两种音程,让学生进行辨别,因为学生抓住了小二度距离比较窄的特点,所以他们能够很快的分辨出来,采用抢答的形式更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最后我在琴上弹出了《雪绒花》这一乐句,让学生去仔细听当中的小二度,然后模仿跟琴唱,脱离钢琴,直到准确地唱出了这一句。很多人认为这种对比听辨的方法过于简单,不屑于尝试,其实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受用的。
三、形象的视觉分析
直观教学是通过活生生的视觉形象给人印象的,因而教学效果显著。在对学生进行听觉训练上如果能辅以直观的方式,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因为音乐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对于乐音的感知完全来自于听觉。但是,如果用视觉的方式将音高直观地体现出来,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听辩音高将不再是难事!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证明:人获得外界信息约83℅靠视觉,11℅靠听觉,对一件事件的认识如耳目并用就会受到90℅的效果。
柯达伊教学体系中就充分运用这一点,科尔文手势将抽象的音高关系用形象的手势表示出来,更易于学生唱歌时找到准确的音高,形成良好的听觉。
它用七个手势来表示常用到的七个自然音级。七个手势的位置因音高的不同而位置也不同,很形象地让学生感受到相对的高音和低音;另外,手势的形状也充分地表现出各个音级之间的关系,非常易于学生掌握那些不太容易唱的乐句。例如:很多歌曲中出现小二度,对很多学生来说,总是把小二度的音程唱宽,而科尔文手势中两个小二度“mi—fa”、“si—do”则是用向上、向下倾向的手势,明显地告诉学生两个不稳定音向稳定音的靠近,是他们唱歌时更好地把握音准。另外在教唱歌曲《桑塔·露琪亚》时,第一二乐句中间出现了增四度音程,第二句的“fa”音学生总是唱的很低,我用钢琴反复弹,他们还是唱不准,我干脆用科尔文手势给学生作示范,提示他们上面的si往上走,下面的fa往下走,中间的距离很宽,所以唱fa的时
候,一定要往下一点,并用很夸张的手势做出来很宽的距离,最终使学生唱准确这一句。科尔文手势能够锻炼学生唱歌时对音高的控制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最终提高了他们耳朵的灵敏性。当然,笔者在运用科尔文手势时,会用形象的语言加以解释,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手势及音程。
另外,教材上的图形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练习音乐听觉的手段。图形谱用一条简单的线来表示旋律的走向,也是将听觉化为视觉的印象。笔者在课上也对学生进行过如下的训练:学习新歌曲之前,让学生盯着图形谱,教师进行范唱,学生熟悉歌曲曲调的同时,也训练了音高听觉;另外还有一种方法,教师在琴上弹单音或唱单音,让学生用高低不同,距离不同的短线条来表示每个音,学生在画线的高度,斟酌短线之间的距离时,已经进行了音高听辨的练习。
四、中学生音高听觉训练的注意问题
中学生毕竟不同于成人及专业学习音乐的群体,鉴于其身心特点,在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听觉训练时,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循序渐进的原则
无论是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音准听觉的训练也一样,应该先让学生做难度较小的训练,听一些较为简单的,让学生在成功的经验中建立自信,然后再加深难度,练习一些稍有难度的。这样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音准概念。如在进行视唱歌谱的训练中,刚开始时,可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先让学生自己演唱。这些歌曲同学们大多是听会的,“耳熟能详”,但往往只会
唱歌词,而曲谱则从没有唱过或唱得不准确。由于选择的曲调大家较熟悉,所以学起来既有兴趣,也较容易。通过练习,使一些常用的音程、节奏、读谱知识得到练习、巩固,为唱准新的歌曲打好基础。
(二)趣味性原则
以上提到的几种练习方法,有些是借鉴专业的训练方法,难免有些枯燥、机械。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将这些比较枯燥的练习融入生动的唱歌教学中,充分发掘其中的趣味,让学生乐于参与,愿意接受,遵循趣味性原则,否则,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并产生压力,使原本活泼轻松的音乐课变得沉闷,这样对于唱歌课是非常不利的。
(三)渗透性原则
要将听觉训练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音乐课上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耳朵的训练。如八年级十六册欣赏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给学生讲到“鱼咬尾”这种作曲方法,我将几个乐句的谱子写到黑板上,并播放音乐,让学生听声音自己找出规律,从而更深入的理解了何谓“鱼咬尾”。
中学音乐课上的唱歌走调问题是非常普遍的,它直接影响着孩子们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由于教学经验及能力的限制,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笔者也会在之后的教学中,带着这个问题,继续钻研,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歌唱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音乐教学法》 廖乃雄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7 【2】《培养学生一双“音乐的耳朵”》 潘海萍 《中小学音乐教育》
(作者: 石佳川
淇滨区湘江中学 ***)全文字数:3850字
第五篇:钢琴教学中音阶
钢琴教学中音阶、琶音训练问题
音阶、半音阶、琶音、属七和减七和弦琶音、双八度以及双三度等等这些技术类型的训练,在钢琴教学中 占有重要地位,但却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究其原因可能有三: 一,弹起来或教起来都枯燥乏味;
二,不易“立竿见影”地看见效果;
三,以为多弹练习曲或乐曲也能有效地提高技术。
练习曲或乐曲当然不容忽视,但练音阶、琶音自有其不能取代的作用。我幼时的老师拉萨列夫告诫我每天应练一小时左右的音阶、琶音。拉萨列夫是俄国著名钢琴家兼教育家A.西洛蒂(1863棗1945)的门生,拉赫玛尼诺夫的同窗,他继承了俄罗斯钢琴学派的许多优点,在当时的上海影响很大。今天,当我们从唱片里听到拉赫玛尼诺夫或是J.列文这些钢琴家往年的演奏时,仍不能不为他们惊人的、一尘不染的技巧所倾倒。这点想必跟他们受过严格训练分不开。一个学生在他技术成长的七、八年里,音阶、琶音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技术训练,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提高手和手指的机能,同时让大脑能加以完善的控制。这些需要通过练习的量来积累达到。当掌握了合理的弹奏方法之后,练习的量就是决定的因素,总的来说,在这方面,音阶、琶音比练习曲或乐曲能提供更大的练习的量。只要连续弹上十几分钟音阶、琶音,手掌就会隐约有发酸的感觉。如果连续弹上半个小时到一小时,手指的活动量就相当可观。这就是练习音阶、琶音的一个作用。此外,还有些特定的技术要求,在音阶、琶音的练习中能最集中地得到训练。一个人要想把音阶、琶音都弹好,不花费很大的功夫是办不到的。弹得不均匀是音阶、琶音练习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也许可以这样说,练习音阶、琶音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学习如何能弹得均匀。不均匀,一方面指的是力度,另一方面指的是速度。不少人弹音阶、琶音,这两方面的不均匀都兼而有之。原因之一可能是手指独立能力差,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来提高基本功。大指的弹奏经常是一个问题。音阶、琶音都必须通过大指的转弯动作来得到连贯。如果大指动作不好,就会影响连贯,听起来有一组一组的感觉。大指的生长,异于其他各指,它笨拙、有力、不易控制。但有一种独特功能,除了与其它各指一样作垂直的运动把琴键按下之外,还能作水平的转弯运动,来支撑弹音阶、琶音时手的位置转换。正是由于大指的这一功能自18世纪被人们所认识,我们才有了现代的钢琴指法,能够很容易地弹奏长串的音阶、琶音。在古代的键盘乐器上,人们通常只用三个或四个手指弹奏,大指,有时还有小指都被排斥在外,这种情况持续了大约有二百年之久。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巴赫,在使用大指弹奏方面,也是一个先躯。有时常常把大指平躺着往下压键,这样就会导致声音重浊。用大指弹奏须注意大指掌关节的灵活运用,弹下后,整个大指应呈倾斜状,以指尖的外侧触键。这样的弹奏就可以接近于其他各指,而求得声音的统一。大指的另一种运动方式,即水平的转弯,也应该倚重掌关节的活动。波兰著名钢琴教育家列谢蒂茨基(1830至1915)有这样的见解,他要求弹音阶、琶音时,大指刚一离键,立刻弯到手掌下面,作下一次弹奏的准备。我很推崇他的见解,用这样的方法弹奏会带来很多好处。有人弹奏琶音时大指是跳过去的,所弹的声音之间,就有一条缝隙,破坏了连接。应该要求谈出真正的连接,这就须让大指狠狠地往手掌下面弯进去,直到大指把音按下,弹前一个音的手指才能离键。这仅仅是一个要求是否严格的问题,要做到其实不困难。弹琶音时手腕可以略有一些动作,因为手指伸展较宽,手需要跟随每个手指的弹奏作一些平面上的移动。大指作转弯的动作,手腕可升高一点,使大指容易通过,然后手腕复原。所以,手腕动作略有一点波浪起伏,但 需注意动作不太突然,不太过分。至于弹音阶,因为手指处于密集状态,我想不需要什么手腕的动作,还要注意防止用大指弹奏时手腕下沉。小指很弱,常常有人用手的摆动来帮助小指弹奏,这会造成含混的声音,还是要让小指独立弹奏。音阶、琶音的声音要弹得非常清楚是不太容易的,特别速度快的时候。在这个问题上,手指独立性应该被强调。这里还想谈谈手指弹完后离键的问题。不少人仅注意到手指触键,而不注意手指弹完后的离键,这会影响声音的清楚。如果手指弹完后果断地抬离琴键,就能使钢琴机件的止音器猛然压到震动的琴弦上,声音就明显地中断,弹出的声音颗粒清楚。所以,弹奏中应同时注意两个手指的动作,当一个手指弹下时,另一个手指同时抬起,象剪刀那样。如果弹完后手指还搭在键上,就会造成不清楚的效果。四指尤其应该注意要抬起来。弹黑键也很容易发出含糊的声音,黑键突出在键盘上,跟指尖很接近,往往容易顺势摸下弹奏,这样弹出来的声音,就会有异变。一只稳定而有力的手,对弹出均匀有力的声音非常重要。但有人仅注意手指而忽略了手的作用。手是各个手指的依靠和后盾,弹奏时手虽然没有多少明显的动作,实际上通过手的内部活动积极参加与弹奏。一只松松垮垮、上下颠簸的手,很难使手指弹出均匀和清楚的声音。手腕跳动是一种最为有害的现象,它表明弹奏者手指独立性很差,弹得稍久,就会使手腕和前臂酸痛而弹不下去。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需首先解决弹奏的基本方法问题,这方面本文就不多说了。有人误以为手腕的放松就是手腕的抖动,这是根本不相干的两回事。放松是指手腕内部,并不需要通过动作来让人看到。练习音阶、琶音所用的速度,我想最好多用中间偏慢和偏快以至于快的若干种速度。在正常情况下,弹得过分慢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归根到底,练习音阶、琶音还是为了要学会弹快。至于弹得太快,也很容易弹得粗糙,来不及注意到弹奏中各种要求。但是,最后也还是要练习弹快。弹熟以后,不用过多考虑节奏问题,数拍子或不数拍子都可以,只要能弹得流畅而均匀即可。但在初学阶段,和一些节奏感差的学生,数拍子会很有用处。音阶可以弹每四个音一拍,结束时刚好停在拍子上。琶音也最好四个音一拍,而避免三个音一拍,这样弹重音可以依次地落到主音、三度音和五度音上,而不会每次都重 复地落到主音上,所用的三个手指也就都可以弹到重音。练习音阶、琶音最好每遍能弹得持久一些,使手得到充分的连续活动。在钢琴技术训练中,持久练习很有用处,车尔尼通过他的练习曲集作品337和作品365说明了这一点。他要求弹这两本练习曲每一首的每一小段,都反复弹奏若干遍到十几、二十遍,他在作品365的序言里这样写到: “要根据所指定的次数去不间断地反复弹奏每一段练习,经验有说服力地表明,学生能在很少的几个月里达到纯熟的程度,而如果他用通常的方法,要得到成就需消耗很大的辛勤和通过多种要求,并且要好几年。” 车尔尼这样说似乎有点夸张,但其中也有道理。这个道理,对弹奏音阶、琶音也同样有用。而且反向练习还能增加弹奏中的趣味。三度、六度和十度音阶,比起八度音阶来难弹得多,特别是六度音阶。虽然所有这几种弹法,对手指的负担都完全相同,但实际难度却不同。这说明了弹钢琴除了手指以外,还有大脑的控制在起作用。没有完善的控制,两手就要错乱。因此三度、六度和十度就比八度难弹。这种控制,也需要苦练才能见效。半音阶也可以用三度、六度和十度弹奏,大小调半音阶都如此。这一部分内容的练习,会占去学生练习的大量时间,但学生也一定会从中得到很大的收获。以上提到的各种音阶、琶音,还有属
七、减七和弦琶音,都可以弹反向练习。双八度音阶不仅对这种技术本身有用,对加强整个手的力量也有作用。多练之后,小指后面掌边的肌肉会坚实有力,整个手能更好地支撑来自手臂的巨大力量,弹出更好的声音。在多种多样的八度弹法中,首先需要注意解决速度和耐久力的问题,否则,遇到象肖邦《降A大调波兰舞曲》的中断,或是舒伯特的歌曲《魔王》的伴奏这些地方,就无法弹下来。而手腕在这样的弹奏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平时需多练习。使我感到大惑不解的一个问题,是许多人只用一指和五指这样的指法来弹奏所有的八度,而我觉得应该用一指和五指来弹白键上的八度,用一指和四指来弹黑键上的八度。由于五指和四指交替使用,就使手指动作有可能参与八度弹奏,从而减少了手掌和手臂的抖动,弹起来轻易的多,并能更好做到流畅和连接,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指法。有一些乐曲的段落,如肖邦《g小调叙事曲》中间第199、121、132小节的八度音阶,如果不用四指来弹,是极端困难。肖邦的叙事曲中,我所见的四、五种版本,只要写上指法的,都不仅要求用四指,还要求用四指弹八度是不成问题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平时练习双八度音阶时我们不用四指呢? 双八度音阶是双八度练习的辅助部分,同时也是一种单独的技术。分解八度有两种。一种先弹下面的音,后弹上面的音。另一种则相反。后面那种弹起来显得较为麻烦。弹双三度音阶,是一件最为复杂的事情,不少学钢琴的人,从来就没有弹过,这不能不认为是一件遗憾的事。双三度不被重视,可能是因为这种技术在乐曲中并不多见,但是,象肖邦的《f小调叙事曲》、《波兰舞曲棗幻想曲》这些名作中,并不缺少双三度的段落。至于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虽然短短的几句双三度音阶,却成为许多钢琴家不可逾越的天堑。一个有抱负的钢琴学生,应该认真练习双三度。双三度的练习,和其他双音练习一样,手指的活动强度非常大,这种活动强度,是本文所特别强调的,对加 强手指独立能力和整只手的力量非常有用。本来,钢琴技术的各种类型之间,都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能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一个人多弹各种各样类型的练习,技术才会进步得快。把双三度音阶弹得连接,非常困难。列谢蒂茨基认为只要把双三度上面的各音之间弹得连接,听起来整个双三度音阶就有连接的感觉,下面的各音,可以不要求弹得那么连。这种看法是否投机取巧?是否要求不严?我以为完全不是,而恰好是这位一代名师的一点卓见。因为弹双三度音阶的连接是那样地困难,如果有谁能够把上上下下的音都弹得连接,当然值得称赞,但如果做不到这样,那就只好先照顾上面的音了。至于效果如何,大家不妨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