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实践性的课程体系。本文结合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探讨了建立实践性的课程体系的思路,并阐述了相关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真题真做;岗位技能需求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社会日益广泛的应用,社会对计算机软、硬件的设计、开发、销售、应用、管理和维护等诸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以社会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岗位操作技能。
专业课程体系是落实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本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在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传统课程体系的不足
教学改革前,我院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为:在课程结构方面,其课程结构安排基本上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缩简版,呈现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三段式结构。在课程间的联系方面,前导课程注重为后续课程准备基础理论知识。在课程内容方面,注重传授系统的,完整地理论知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紧密的联系,实践仅被作为理论的应用和验证而置于次要地位。
这样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缺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专业化、行业化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计算机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介绍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缺乏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和行之有效的手段,由此导致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缺乏力度。
2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2.1分析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科学定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所培养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认真分析其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确定所
培养学生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结合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要求,逆向推求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构成。
在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社会所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的岗位进行分析,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进行软件开发、测试与维护,从事软件编码、小型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维护等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单位:从事软件开发、维护与销售的企业和需要信息化管理、维护的企事业单位。具体针对的岗位:JSP开发人员、数据库开发人员、数据库管理人员、网页制作人员、网站开发工程师以及软件销售、维护和市场推广人员等。
2.2注重课程体系的实践性,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
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构建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专业知识的结构、专业知识的内在规律,还应考虑到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迅速,因此,需要设计一个既能相对稳定,又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就业学习,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必然要以实践教学为途径。那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主导方向,选择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上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门类较多,且发展迅速,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阶段性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及未来发展呈现多样化、广泛性的特征。因此,注重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除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外,还应增加拓展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技术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的持续学习打下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以满足学生毕业后自主学习的需要, 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变化。
按照上述思路,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根据高职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和岗位群的职业技能需求,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建立了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结构,并确定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Java语言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ava Web应用开发、J2EE企业级开发、J2EE框架技术。职业技术课程以6门核心课程为主干,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技能。职业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直接上岗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就业岗位的社会需求,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以往存在一种误区,将实践教学集中于毕业设计阶段,忽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确定性,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其规定的实践动手能力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首先应当注意到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于实践过程的积累,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全过程实践。
我院计算机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在每学期3周的小学期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中,其教学内容以核心课程的实际应用和职业素职教育为主。主要内容有:静态网页制作、Java与Java Web综合实训、J2EE企业级开发综合实训、J2EE框架技术综合实训、职业能力训练等实训项目。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实行“真题真做”,设计题目绝大部分来源于公司企业的实际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在设计过程中,公司的开发工程师到校给各课题组成员安排任务、说明要求并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实际开发工作中的要求及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并制定开发计划,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软件开发工作的体验。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中实行“真题真做”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技术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缩短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距离,完善了实践教学工作,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2.3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关键的是课程内容选择。课程体系从理论型到应用型的根本性的转变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应该突出实践教学,尽可能地结合学生将来职业岗位的实际技能需求开展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中,理论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需要选择适当的专业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到实践技能的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为目标,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选择密切贴近实际工作内容的实例或节选真实的项目作为实践实训的教学内容。
由于贴近实际工作内容的实例涉及到较多方面的知识,是各方面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有一些还涉及到其他行业的知识。例如:一个电子商务方面的实例,既涉及到了多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知识,还涉及到了商务、管理、财务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实例的选材上,在考虑密切贴近实际工作的同时,尽可能的由单一知识的实例逐渐转向复合的实例,由简单的实例逐渐转向实用的实例,由浅入深,使之满足教学规律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实例为主线组织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把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理论知识以合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成长的次序传授给学生,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2.4实行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课程体系所体现的教学思想以及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要依赖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去实现,为此,需要实行与课程体系相适应,能够加强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现在,在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教学活动在专业教室或者在贴近生产实际岗位的实践环境中开展,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学、边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通过实例的讲解与演练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一个实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边做实例,边讲解完成实例的步骤和有关的理论知识。实例完成,相关理论知识也讲解完毕,最后,运行实例,观察运行结果,回顾前述的步骤和有关的理论知识,讲解其在实例运行中的作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编写实例的过程,学习到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此之后,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有关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践技能。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状况,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得到了综合性的技术训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2.5实施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考核方式
注重培养实践技能的课程体系建立后,必须改变以往依据试卷来确定课程成绩等与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目标不相符的考核方式,建立以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考核中心的考试观念,实施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将以往以记忆为主的知识性考核转为以实践为主的能力和素质考核,体现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在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由课程结业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加大了过程性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过程性考核主要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产生学生的平时成绩,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实例的完成情况。课程结业考核可以是开卷、上机的考试,也可以是实例设计,教师根据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最终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结业成绩综合评定。
考核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将注意力转移到掌握实践技能方面,努力提
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这种考核方式对后续的学生起到的学习导向的作用。
3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不仅涉及到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同时,由于教学内容中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得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联系更为密切,实行相应的教学方法,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课程考核模式至关重要。
在实践教学中实行“真题真做”,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使学生与实际工程项目、企业岗位尽早的接触,获得充足的实际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篇: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与实践.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龚少军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09期
[摘要]就业岗位国际化是高职航海技术专业的基本特点,本文通过对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结合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介绍了适应国际竞争的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以及相关经验。
[关键词]高职 航海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设置
[作者简介]龚少军(1969-),男,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航海技术与航海教育。(江苏南通226006)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4-0141-02
一、高职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指导思想
(一)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注重胜任特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能力的要求侧重于应用能力,要求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胜任职责,因此其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和技能训练项目较多。高职航海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经1995年缔约国大会修正通过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简称《STCW78/95公约》)和我国海事法规规定的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要求的适任现代化船舶驾驶与管理的无限航区高级船员。
(二)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岗位国际化是高职航海技术专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高职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应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体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创新人才。《STCW78/95公约》等一系列海事法规的实施和新技术在航海上的应用使国际、国内航运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航海技术专业人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给航海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中,高职院校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尽快地由“以知识为基础”向“以能力为基础”转变,淡化理论教学,加强适任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航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国际规格的航运人才,不断地跟踪国内外航运业的发展与变化,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国际全面接轨。
二、适应国际竞争的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总体要求
(一)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航海人才的基本要求
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航海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在符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具有“一种精神”“四个意识”和“四项能力”。由于航海是具有一定风险的艰苦行业,“一种精神”是指敬业精神。“四个意识”即经济意识、法律法规意识、环境意识和服从意识。经济意识就是航海类人才要懂得经营;法律法规意识就是航海类人才不但要懂得国际国内各项专业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自觉地严格遵守各项专业法律法规意识;环境意识就是航海类人才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应自觉地采取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海洋环境。基于我国的国情,我国的航海教育一直强调服从意识,在国际航运业这个大环境中,服从意识的内涵还需拓展,要正确处理好被雇者和雇者之间的关系。“四项能力”即管理领导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和实操能力。我国航海教育多年来一直非常注重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和实操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受教学方法、语言环境、实操和实训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应变能力和实操能力的提高比较缓慢,已成为制约我国航海类人才在国际航运人才市场中竞争的主要原因。
(二)适应国际竞争的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根据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航运人才的基本要求,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有利于培养“一种精神”“四个意识”和“四项能力”。因此,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重视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国防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进一步强化培养英语应用能力。高职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已成为我国远洋船舶驾驶专门人才的主力军,多年的海员外派实践证明了只有拥有高素质的外派船员队伍的国家,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我国有较好的航海教育与培训体系基础,国内外船东对我国航海教育与培训予以较高评价,这为中国海员走向国际海员劳务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我国高职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较差,在英语交流方面很多高级船员仍过分依赖整套班子的力量,个人适应能力不强,与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航运市场的日益国际化对船员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加强船员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亟需突破的难点问题,在教学计划中必须将英语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英语教学的研究。
3.课程体系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要妥善处理好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与培养岗位适任能力的符合度,必须以职业为向导,以职业能力、海洋船舶驾驶岗位职能的要求调整、优化、重组课程,加大
课程整合力度,搭建综合课程平台,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按照《STCW78/95公约》以航行职能构建课程体系,全面整合、优化专业课程(群)。
4.适当减少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由于高职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时间短,在仅有的两年半在校学习的时间里,除了要保证国家海事局要求必须参加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和职业技能考试的课程外,还要强化“一种精神”“四个意识”和“四项能力”的培养,时间显然非常紧张。因此,编制的教学计划要增加其“柔性”和“灵活性”,减少“刚性”,要减少总学分和课内总学时,要保证选修课的比例以充分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把一些培养学生经济意识、法律意识、环境意识方面的课程充实到教学课程体系中,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潜能,成为应用型复合人才。
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能力培养。高职航海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高等航海应用型人才,文化基础课要按照“适度、够用”的原则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要按照国际海事组织颁发的有关国际公约的要求与标准建设实操、实训基地,实验教学要建立由必做基础性实验、选做提高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开放教学体系,要注重提高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益。
三、适应国际竞争的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实践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专业具有几十年的办学历史,航海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层次及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办学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纷纷进入国内外主流航运企业,连年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些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学院航海技术专业不断进行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其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根据以上原则并根据国际航运市场的最新变化适时调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1.针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内容现代化。根据《STCW78/95公约》和高等航海职业技术教育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借鉴国内外一流航海院校的办学方法与思路,运用CBE/DACUM和MES课程开发模式科学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使学生尽早介入专业,培养职业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坚持“适应岗位需要,整体优化”原则,以培养学生适任能力为主线,按照船舶各功能(航行功能、船舶作业与船员管理功能、货物装卸与积载功能、船舶通信功能)设置课程,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趋于模块化。淡化理论教学,重视实操训练,课程教学大纲充分体现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使课程设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置教学模块,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针对专业培养目标,注重课程内容的改革,及时将航海新知识、新科技、新技能引进课堂。根据专业特点及社会需要,大胆进行课程综合化改革,大刀阔斧地删减一些实用性不强的课程和内容,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如将原“雷达与
ARPA”“二小证”合并;在航海学课程中,删掉劳兰A、台卡、奥米加等内容陈旧的部分,一些较陈旧的航海技术如航迹推算等章节少讲,增加电子海图、AIS、驾驶台资源管理等最新航海技术新课程作为选修课,使课程内容现代化,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
2.课程体系体现了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制订教学计划时,从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国防素质和专业素质等多方面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好素质教育。发挥政治课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组织好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如通过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等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德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实践;充分发挥学院党校、共青团和学生会以及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开展健康、丰富、活泼的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整体优化教学过程,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
3.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依据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能力要素要求,突出本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中,围绕航海技术专业素质的要求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安排,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除实验、实训课等教学活动外,还包括参观、现场教学以及各种类型的课程设计、专项技能实训、综合实训课、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教学计划为例,实验占整个教学总时数的13.1%,实习实训占教学总时数的42.8%。通过这些实践课程的教学,特别是重点课程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把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在后续的专业综合实训课中,依据岗位职责进行模拟岗位实训,加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达到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可方便进行人机互交的优势,利用“三段式”教学方法即“多媒体理论教学——模拟器实操训练——真机实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多的自主权,成为自主学习的主宰者和决策者。
4.英语教学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导。英语应用能力是高等航海技术专业人才重要的能力之一,目前也是高职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软肋所在。十几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研究与实践,但是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还不尽如人意。英语的听说能力是英语应用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生虽然通过了国家海事局规定的适任证书考前英语听力的评估,但是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还低于适任外派的要求。为了加强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一方面增加英语教学时数在总教学时数中的比例,另一方面增加英语听力与会话训练的课时在英语教学时数中的比例,适当降低英语阅读课时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陈伟炯.航海技术专业实现本科培养目标应当摒弃形式主义[J].航海教育研究,2002(1).[2]王志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江苏高教,2005(3).
第三篇:浅析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浅析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网络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
论文摘要:本文在调查、分析了用人单位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要求和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网络工程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和对应的知识点,设计了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并制订了相应的教学计划,供相关单位借鉴和参考。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小到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并且这种应用趋势还在不断向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要求发展。于是,包括政府、军队、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在内的社会各行各业对网络技术各方面的人才需求急剧增长,作为高等院校,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培养掌握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成为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战略任务。
目前各行各业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技术人才呢?而国内的高等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否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呢?为此,我们一方面调查并分析了多个典型行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与技能要求,另一方面跟踪分析了包括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美国MIT、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点军校、CC2005、加拿大Dalhousie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国立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当前网络工程或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网络工程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及对应的知识点,然后制定覆盖各知识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2用人单位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
我们对国内外从事网络设备设计、生产的科研院所和厂家的技术人员、从事网络组网工程的系统集成公司的工程师、从事网络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军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员、从事网络技术教育的高等院校教师等典型单位及相关工作岗位进行了关于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要求的现状和和发展方向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围绕图1所示的网络工程生命周期,目前及未来五到十年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分为科研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个层次,且应具有以下五方面的技能。
(1)网络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
掌握网络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网络存储、网闸、网关等网络设备的体系结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制造工艺等相关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的网络硬件工程师岗位,从事网络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设计与制造等的工作。
(2)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技术
掌握包括局域网协议、广域网协议、TCP/IP协议、网络安全协议、网络管理协议及其他网络新应用协议等的工作原理、协议标准描述、协议分析与设计、协议实现、协议测试与验证等相关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的网络系统软件工程师岗位,与网络硬件工程师一起从事网络新技术、新设备、新协议的研发、设计与实现等工作。
(3)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技术
掌握包括C/S模式和B/S模式的网络编程技术、基于网络的MIS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技
术、Web系统与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分布处理技术、网格计算与云计算技术、网络备份与恢复技术、P2P网络技术、.NET技术、J2EE技术等在内的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网络应用软件开发技术公司的网络软件开发系统分析员与工程师岗位,从事各行业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工作。
(4)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
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网络路由的设计、网络服务的部署、网络可靠性与安全性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子网与IP地址的规划、综合布线方案、网络施工方案以及网络测试与验收方案设计、论证等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网络系统集成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岗位,从事各行业网络组网工程的方案设计与论证、工程实施与系统集成等工作。
(5)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技术
掌握网络设备与系统的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理、网络性能评价与优化、网络安全防范等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军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中心网络管理与维护岗位,从事各单位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其中(1)、(2)属于科学研究型人才,(3)、(4)属于工程型人才,(5)属于应用型人才。
3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从2002年起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到目前为止,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两百多所,即使未开设的院校在其计算机专业中也大量涉及到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教学成果,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网络工程专业定位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在各个高校开设网络工程专业之时,正是国内企事业单位网络工程项目建设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人们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侧重组网工程的建设者、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单位对组网的需求增速放慢,同时网络管理与维护的工作逐渐被一些大专、职高的学生占据,从而导致按上述定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学生找工作困难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定位太低,网络工程专业只关注了组网工程的建设环节,没有涵盖网络工程生命周期中的全部环节,因而导致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面窄、参与技术研发的后劲不足,进而使用人单位甚至院校本身对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力乃至网络工程专业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为此,许多有识之士建议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学科地位,从原来隶属于系统结构下的三级学科提升为计算机科学技术下的二级学科,并更名为网络技术(NI),然后对网络工程专业(或更名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重新定位,使该专业的教学内容覆盖整个网络工程的生命周期,并根据新的定位,研究并制定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指导、规范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与实践,提高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4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图1所示的网络工程生命周期和行业用户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我们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包括以下五个目标或专业方向:(1)网络硬件设备的设计与开发;(2)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3)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4)网络工程设计、规划与实施;(5)网络系统的管理、维护与评估。
5网络工程专业知识领域
为了达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在教学计划中除了数学、物理等公共学科领域外,还需要包含以下知识领域(各领域涉及到的知识点由于篇幅关系,在此未列出):(1)电子科学与技术;(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网络与数据通信技术;(4)信息安全技术。
6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围绕网络工程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点,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五模块组成: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专业实践模块。首先通过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然后根据专业方向或自己将来准备从事的工作岗位选修相应的课程;最后通过专业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起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的作用。具体来讲,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网络硬件设备研发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电工与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计算机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系统工程、计算机接口与控制、VLSI技术及应用、人机交互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新技术、新产品的硬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制造的能力,以满足科研单位和网络设备厂家的硬件设计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2)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计算机网络、Internet协议分析、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新技术、新产品的系统软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的能力,以满足科研单位和网络设备厂家的系统软件设计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3)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网络计算技术、分布式系统导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导论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以满足行业软件公司软件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4)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网络工程、信息系统集成、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系统、程控数字交换原理、接入网技术、网络性能评价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工程规划、技术方案设计与评估、组网工程实施等方面的能力,以满足系统集成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5)网络系统管理维护与评估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性能评价、网站设计与维护、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信息安全法规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系统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员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7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施计划
在制定实施计划时,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依赖关系、各学期课时量平衡关系等问题。同时,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完成必修课学习的同时又兼顾学生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三、四学年秋。另外,为了更好地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我们建议第四学年春不安排课程教学,如果需要可以适当安排2~3次专业讲座。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学分、总课时、实验课时、考试课时及教学安排。
8小结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正在不断向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要求发展,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作为高等院校,必须适应时代需求,不断修正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实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培出养掌握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科课程体系研究组.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科课程体系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四篇:201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调研报告
201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调研报告
一、前言
(一)调研背景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世情、国情不断发生的深刻变化,我国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料的风险与挑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技工,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好这项工作,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经济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专业定位和专业内涵必须立足于当前的行业企业发展现状,根据经济发展调节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面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管理人员和应用型人才,让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奔赴生产“第一线”,担任相应岗位的工作。
(二)调研目的意义
本次调研贯彻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相关文件精神,主要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展开。旨在了解本专业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体系、学生就业实习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听取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提出的针对性意见和建议。真正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搞清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员工,需要学生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从而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同时,通过与企业广泛交流,教师可以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从而科学规划专业发展,对专业进行更加准确的定位。
二、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研组织方法
1.调研的组织
按照《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编写启动会议的要求,根据走访地区,分成三个工作小组,每组成员包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专家等。对河北省内多家IT企业进行了全面有效的调研工作,全面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岗位需求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校企合作开展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对省内其他高校、高职院校也进行了调研。
2.调研的基本方法
(1)文献搜索法
通过查阅与教学指导方案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以及网络资源,搜集专业教学和职业资格标准等资料,扩大信息量,从而为教学指导方案的编写提供充足的依据。
(2)问卷调查法
通过纸质问卷、电话问卷、网络问卷、座谈问卷、毕业生调查问卷等,对行业从业人员及已毕业就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相关信息。重点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调研。
(3)走访座谈法
调研人员深入行业、学校和企业,大量走访行业专家、学校领导和专业教师、企业中层和一线员工、近几年的毕业生和顶岗实习学生,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4)电话调查法
通过电话与毕业就业学生联系,了解岗位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和技能等级证书等的要求,获取需要的一些信息,为教学指导方案的编写提供第一手资料。
(5)参观考察法
通过到省内IT企业、高职院校参观考察,获取相关信息。
(二)行业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
目前,我国计算机市场的主体仍然是行业应用市场,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行业应用市场总体上保持稳定的增长,但行业间需求不一,增长各异。国家信息化进程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大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总量在计算机行业属于排名靠前的,每年大约需求100万各种类型的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行业的基础工作,特别优秀的可以从事一些开发研究工作,但大部分是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
通过对上述企业的调研,我们了解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大部分进入中小型IT企业,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网络维护,计算机相关产品的销售等工作。这些岗位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IT技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随着部分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迫切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然而,该专业应用型技能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处于严重紧缺的状态,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三)职业岗位(群)的情况
调研发现,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很受企业青睐,适应的工作岗位类型也很广,主要有软件开发,网站设计与开发,软件测试员,系统维护,系统管理,计算机产品营销员、技术主管等。
调查信息表明:企业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除此之外,被企业提到频率较多的还有实习经验、吃苦耐劳精神等。
调查中还发现:大中小型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不尽相同。大中型企业实力雄厚,技术人才比较充裕,对技术岗位的划分较细,对人才的业务要求较专一;而小型企业由于人才数量不足,对招聘人才的业务要求较高,希望招聘到知识面宽、操作技能强、适应职业变迁和产品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分析与建议
(一)调研资料分析与结论
通过这次面向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的调研活动,我们收集了大量的企业信息,真正了解了企业,了解了企业文化,了解了企业的用工需求,知道应该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去培养。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基本情况,与IT行业人才需求相比,专业建设还存在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1.学校的某些教学内容滞后于企业发展,如教材和教案上的部分内容在当今企业已不再有实际意义。
2.教师的思想亟待解放和统一。不但要求广大教师“走出去”,如经常下企业调研、学习,同时还要“请进来”,请企业的专家和能工巧匠来学校给教师和学生上课。
3.学校在技术和观念上有许多落后于行业、企业的地方。
4.学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很多学校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情况严重滞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淡化理论,重视实践,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行动导向和任务驱动,多采用项目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
(二)调研结论
1.通过此次调研,课题组进一步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理论,掌握软件开发、测试与维护的方法,能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从事技术应用工作,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2.根据教育部专业建设标准要求建立的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得到了企业认可。
3.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行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新形势下行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4.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既要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考虑学校教育自身的特点,把改革内容具体反映到课程设置及相关的教学文件中去。
(三)建议
1.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工学结合”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从岗位需求出发,按照专业方向及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按生产、工艺的演进规律铺展,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承载本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全面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营造一体化教学情境,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到实践环节中去。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设计合适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模拟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社会和生活环境中。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积极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在具体实施形式上按“工学结合”的原则设计教学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和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五篇: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核心素养是在当今国内外教育界备受关注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因素,同样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文章通过对核心素养与高职课程体系有机融合路径、方式及要求的论述,初步构建了核心素养与高职课程体系融合的理论模式,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职课程体系;融合一、背景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可见“核心素养”已经被置于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地位。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萌?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信息时代的来临。在信息时代,社会经济运作模式和人类职业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人类的许多常规工作正在被机器所取代,许多传统职业随之消亡,很多不可预知的新职业将不断涌现,个体唯有具备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能力,方能适应职业飞速变迁的知识社会。这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高职学生的适应性受到了严重冲击,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016年9月13日,我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掀起了一轮以核心素养为理念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当前高职教育正处在新课改推进的关键阶段,课程体系改革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抓手,尽快确定高职学段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将其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成为高职教育不可回避的难题,急需解决。
二、核心素养与高职课程体系内涵
(一)核心素养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模块组成,其内涵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等六素养,分解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要点。它必将为探索各学段教育核心素养内涵提供方向和框架,同时也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动力。
(二)高职课程体系内涵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高职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课程体系定位,以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为依据,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含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五个方面,课程观起主宰作用。
(三)高职课程观
高职课程观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起指导作用,其内涵如下:第一,解释了课程的宗旨和目的;第二,回答了课程体系演变与发展的决定动因;第三,阐述了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主体;第四,规定了课程实施的职业阶段。
(四)高职课程目标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高职院校须按照课岗对接,遵循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本原则,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课程方案,确立高职课程目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而课程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因此,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职课程目标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及时将最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国家意志和职业素养纳入其中,丰富课程目标的内涵,以最终培养出满足时代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五)高职课程内容
高职课程内容由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三要素组成。高职课程主要以产业领域或产业链上职业岗位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依据,科学地遴选教学内容,由于组成要素的内涵不同,就形成了不同课程,高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时代性、职业性和适应性原则。
(六)高职课程结构与课程活动方式
高职课程开发活动和课程方案、过程环节及相关要素等结构关系的综合性呈现方式即为高职教育课程结构与课程活动方式,它是在高职课程观指导下,课程开发活动必须遵守的原则性规定和法则。
三、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融合的几种模式
根据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对独立的程度不同,在世界各国教育教学中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如下:第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独立,再将核心素养与课程和教学渐进式融合;第二,在课程体系中明确学生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指引,选择课程内容;第三,不系统设计学生核心素养,直接在课程体系中分小块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探索一种适合现阶段高职院校育人的核心素养融合课程体系的模式迫在眉睫。因此,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对高职教育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非常有建设意义的。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
核心素养要融入高职课程体系,就是将核心素养的内涵分别融合到高职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等环节,以课程教学促进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观
高职教育必须以核心素养作为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的指导思想,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高职教育课程的宗旨和目的,课程优先满足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校企联合以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培养学生适应复杂环境下顺利开展工作的能力成为高职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呈现的虽是一个政策性文本,但其背后反映的是思想理念,《课程标准》要充分体现国家意志――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核心素养融合《课程标准》成为必然。核心素养是对高职教学三维目标的继承和超越,三维目标不再是最终的目标,而是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核心素养融合《课程标准》需要认真研究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关键表现,以此来审视课程内容,从内容标准出发,衡量课程核心素养的合理性。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内容
高职教育要积极回应社会最关切的问题,围绕核心素养去选择和重构课程内容,能较好地解决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中长期存在的“多与少”“新与旧”这两个棘手的矛盾。高职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努力做到与职场需求同步发展。在核心素养统领下,课程内容不仅要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更重要的是重组内容结构,精选知识与技能。
(四)基于核心素?B的高职课程结构与课程活动方式
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按照分段递进的人才培养逻辑,形成“核心素养模块+课程群+实践活动”的高职课程结构与课程活动方式,采用分段递进的培养模式,让高职学生获得技术技能的同时,具备核心素养。
五、实施融合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的几点要求
1.在注重专业特色发展的前提下,根据专业课程内容和结构特点,需要将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分段融入其中,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专业技术技能与核心素养同步形成,达到学生核心素养高度融合课程目标培养的构建目标。
2.彻底打破传统课程内容编排的思路和逻辑,以核心素养为统领,重构专业课程知识和技能,从而促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具备核心素养。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针对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最终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高职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3.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趋向于多元评价,正在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对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在不断深化改革。为了科学衡量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应将核心素养融合到高职学生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体系,进而让核心素养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04):10-24.[2]段学新,周振成.浅析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构建与高职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16(22):32-33.[3]人民日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J].上海教育科研,2016(10):85.[4]盛思月,何善亮.论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途径――基于近年来核心素养主题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J].教育参考,2016(02):12-20.[5]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5-11.[6]陈向阳.让“核心素养”成为江苏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灵魂[J].专家视线,2016(07):20-24.[7]徐春梅,曾艳,黎恩.德国现代学徒制对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启示[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62-65.[8]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4(1X):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