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抓住教学本质,打造思维课堂
抓住教学本质,打造思维课堂
四中
新课程提出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在课堂上,人的发展最主要体现在人的学科素养的发展,而学科素养的发展又是以学科思维的发展为基础。思维是“自然界最美丽的花朵”,思维能力的不同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核心的标志。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两者的核心都是思维。因此,有效落实新课程的要求,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研究、构建和实践思维教学,打造思维课堂。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只要把一堂课的知识内容的传授给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种模式下学生上课往往很被动,思维能力往往得不到发展。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这一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迫切要求我们在原有教育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思维课堂正是在这种时代的召唤中应运而生的。何谓思维课堂?思维课堂就是以思维为核心的课堂,即是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核心标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充分成长的课堂。思维课堂的指导理念是“两心一线”,即学生为中心,思维为核心,活动为主线
思维课堂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知识课堂,它要求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知识的取舍,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课堂教学线索的设计,对教学手段的采用都要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核心。这样以来就会使整个课堂逻辑主线准确而明晰,学生的思维活跃而严谨,学生就能够充分地享受课堂教学的魅力,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
在课改背景下怎样才能构建思维课堂呢?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正确处理教材,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
教材的内容很多,如果教师一个知识点接一个知识点讲的话,就变成了传统的知识课堂,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教师在备课时要能够正确解读教材,对知识的取舍,对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也就是说教师要能够跳出教材而教教材,重新构建出属于自己特色的教材。
2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结论性的知识,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结论,要 巧设悬念,设置疑问。这样以来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自己得以解惑时,教师应当给予表扬和肯定;当学生迷惑不解时,教师应适时启发、点拨。使其开窍、顿悟,促其思索,帮其解惑。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能对思维课堂有理性认识,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及方法,就会打造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堂来
第二篇:抓住打造高效课堂的六要素
抓住打造高效课堂的六要素 小溪塔三中
黄丽萍。
为了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实现课堂高效,小溪塔三中抓住打造高效课堂的六要素,即观念、思维—维度、标准---备、听、评课---问题、方案—示范、标干---反思、改正。小溪塔三中集全校之力,集思广益,努力推进“高效课堂人人达标”活动,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 更新观念谋高效,趋同思维求发展
钟启泉教授曾说:“我们缺的不是信息,不是技术,而是思维” 杜威说过,“要改变个人在漫长岁月里所形成的习惯,是一种费时费力的复杂过程”,在这里我想说要改变老师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思维,是一种费时费力的复杂过程。
打造高效课堂活动之初,我校教师的反应各具情态,有支持响应快速行动的,有无动于衷默不做声的,有说“搞形式”“走过场”泼凉水的。此情此景,我校急切要做的事是更新观念,趋同思维。“打造高效课堂不是喊口号,不是搞运动,也不是在做秀。”在我校第一次高效启动会上,思维的趋同让老师们不再迷茫,不再观望。“人人抓高效,堂堂创高效是我们每一位做教师应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在我校“高效课堂人人过关活动”动员会上,认识的统一让老师们有了明确的方向。
就这样,当众多人还在观望的时候,我校率先提出“分层作业”的教学理念,并在区打造高效课堂的第一次启动会上作典型发言,得到好评;学洋思“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教法也率先尝试,在区打造高效课堂的第一次启动会上上示范课,初显成效。“人人抓高效,堂堂创高效”的教学理念自此种进了我校所有老师的心中。
趋同思维,转变观念,高效课堂人人过关活动于2011年春在我校顺利开展。
二
观测四个维度,明确课堂标准
王局长曾在指导我校高效课堂时说:“人人过关活动是一种手段,是打造高效课堂活动的一个抓手,不是纯粹为了过关,是想通过这个抓手让老师们不断打磨课堂,逐步提高课堂效率。要让过关活动的过程变成老师们打磨课堂教学,逐步实现课堂有效、高效的过程。”听过这番话,我们明确人人过关活动要想开展得扎实有效,就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操作过程,让老师们不盲从,不迷茫,让参与活动的老师真正明确:什么是高效课堂,怎么上才是高效课堂。要消除这两个疑惑,就得让老师心中有标准,因此,多角度地评价点,多维度地观测点首先要出台,于是我们印发了“高效课堂四个维度”。四个维度是什么? 维度一 学生学习
看准备 课前准备了什么?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怎样准备的?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样?任务完成得怎样?
看倾听 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多少时间?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时,学生由哪些辅助行为?
看互动 有那些互动/合作行为?有那些行为直接针对目标的达成?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参与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看自主 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自主学习形式有哪些?各有多少人?自主学习有序吗?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看达成 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多少人清楚?课中哪些证据证明目标的达成?课后抽测有多少人达成目标?发现了哪些问题?
维度二 教师教学
看环节 教学环节怎样构成的?教学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哪些证据证明该教学设计是有特色的? 看呈现 讲解效度怎样?板书、媒体呈现了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动作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
看对话 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和问题的类型、结构、认知难度怎样?候答时间多少?理答方式、内容怎样?有哪些辅助方式?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怎样?
看指导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结果怎样?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结果怎样?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结果怎样?
看机智 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结果怎样?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境的突发事件?结果怎样? 维度三 课程性质
看目标 预设的学习目标是怎样呈现的?目标是根据什么预设的?适合该班学生的水平吗?课堂有无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怎样处理新生成的目标的?
看内容 怎样处理教材的?采用了哪些策略?怎样凸显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容量适合该班学生吗?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看实施 预设哪些方法?与学习目标适合度?怎样体现本学科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创设什么样的情境?结果怎样? 看评价 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有哪些?如何获取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信息?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
看资源 预设哪些资源,怎样利用?生成哪些资源?怎样利用?向学生推荐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怎样? 维度四 课堂文化
看思考 怎样以问题驱动教学?怎样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对待学生思考中的错误?学生思考的习惯怎样?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思考行为?
看民主 课堂话语是怎样的?怎样处理不同意见?学生课堂参与情况是怎样的?师生行为怎样?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创新行为?
看创新 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怎样体现创新的?课堂有哪些奇思妙想?教师如何激发和保护?课堂环境布置怎样体现创新的?
看关爱 学习目标怎样面向全体学生?怎样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怎样关注特殊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话语、行为怎样? 有了课堂观测维度,有了评价的标准,老师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就有可操作的依据,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三 人人参与全覆盖,集体备课现规范
人人过关活动,不只是人人讲高效课,人人还要参加备课、听课、评课,只有这样人人才会有提高。集体备课,要发挥人人智慧,一个集体才会有活力,也才会有更大的进步。为此,规范集体备课行为、听评课行为显得十分重要。规范什么?为什么规范?
1.集体备课规范什么?
规范备课九步骤:确定内容—抽签定人—现场说课—众人相助—设计学案—一式多份—人人修改---形成定案--制作课件
规范四个备课点:环节点、切入点、重难点、检测点
比如诗歌
环节点:作者背景—朗读感知—赏析理解—背诵仿写
切入点: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破
重难点: 破的原因
检测点:字词句篇
规范听评课行为:一周听评一人课,听完即时评;听课看四度,一人观一度;既要说亮点,还要说弊端,还要说出改进法。为什么要规范?
规范杜绝浪费,规范杜绝跑边;规范知重难点,知突破点,知知识点,明课堂环节;规范让听课的老师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思想,人人得进步
四 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方案出教室
如何做好预习?如何做好当堂检测?如何做好课堂展示?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打造高效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有思想的老师,心中一直怀揣着许多疑惑,如何解答老师们的疑惑?我们通过五个途径去解惑。
途径一 集体备课讨论惑,集思广益。
途径二 业务培训听理论,专家引领。
途径三 个人困惑各击破,个人钻研。
途径四 走进课堂看操作,思考利弊。
途径五 名校课例反复看,破解疑惑 五 骨干引领做示范,典型引路树标杆
在高效课堂人人过关活动开展之初,我校首先在每个学科组培养一名骨干,通过课堂打磨,让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成为其他老师的样板和标杆。打磨一节具有影响力的课,需要很多人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心血。
比如打磨英语组郭馥老师讲授八年级《unit 6》。从小组内的集体研讨初备课,到从全校英语组中抽调5个业务骨干组成团队复备课,接着在八年级8个班逐一上课,上一节修一次,校内各班上完后不满意,反复修改后又到分乡去练课。组成的团队老师帮助制作课件、修课有时熬到凌晨一两点钟,上课的老师觉得疲惫,帮助磨课的老师更觉得疲惫,一节高效课就是这样打磨出来了,此课在2010年市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有了这节课,英语组高效课堂的样板就出来了,人人过关活动就进展得顺利。再如打磨语文组郭秀萍老师讲授的《陋室铭》一课。从小组内集体备课找突破口初次备课,到教研组内说课,教研组内23位老师对预设目标、课堂环节、重难点突破、课内检测等方方面面的修改,接着是连续7次在同年级反复上课、修课,最后打磨成语文组的一节高效示范课,这节课在2010年10月12日区“双效活动现场会”上展示。有了这节课,语文组高效课堂的示范就有了,其他语文老师心中便有了上课的标干。
其次通过人人过关和听评课活动,逐步让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达到样板课或标干课的标准。
六 反思教学明得失,改正错误要及时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个教师,无论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如果他(她)的教学水平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与提升,那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没有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那就是教学反思。反思的过程就是改错的过程。教师不是缺少经验,每天上课就是在经历与体验着教与学,但是,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一种经历。只有“经验+反思”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提到写反思,老师们有点烦,觉得浪费时间,没有必要。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反思什么和怎样反思。在要求写反思前,我校通过培训先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反思什么?二是怎么反思?
反思什么?反思自己的教学,即自我反思,反思别人的教学,即同伴互助。教学反思就以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与分析,探讨与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产生困惑,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形成对教学问题与现象独立的创造性的见解,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将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简单地说,反思什么,就是对自身的、或看到听到过关于别人的教学行为和由此折射或反映出来的教学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一番认真的分析与思考。再简单地说,反思什么,主要是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为什么说主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有老师说,我们天天上课,有什么好反思的?错误,人生最神圣的行为恰恰就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眼下最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我们最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上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最最重要的事情。反思总得有个标准,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也提供了五个标准:
△好课要有意义:即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落实。好课让学生记住了知识:老师旁征博引、幽默趣味、口吃清晰的讲解,使学生把知识怎么来的,怎么运用,“来龙去脉”吃透了,使学生终身难忘。好课让学生学会了知识:每当涉及过程与方法问题教学时,老师总是让学生先感知,先体验方法产生的过程,循循善诱,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学到方法,从来不会将方法硬生生地告诉学生,更不会让学生将方法又当作新的知识死记硬背下来——“下次再遇到这种题目就是这样去做,会不会呀?”。好课让学生收获了思想:你的课堂总是让学生不断地开窍了,不断地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老师的逆向思维、换位思考、积极乐观、诲人不倦的思想与态度,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着学生,使他们若干年以后,可能什么知识都忘了,唯独老师给他(她)的某一句话语或某一次谈话等,让学生记住了一辈子,受益一辈子。
△好课要有效率:即面对全体学生还是面对少数学生。好课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有效率就是学生的受益面大。
△好课要有生成性: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按照教案预设的程序一丝不变地上课的情况较少,因为上课是师生互动的活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与细节,教师要会机智地接过学生的答问或提问,引发更多的思考与探究,从而创造性地达到教学目标。
△好课是常态性的。好课不“做秀”,每一节课都这样做就非常了不起。
△好课不是没有缺点的。要把课上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就说课堂提问也是很有讲究的:
一、不能假问题太多。如是不是?对不对?学生不经思考脱口而答的问题。还有所提问题是教材上有现成答案的,只要阅读教材就可作答,可是又以是非题或选择题形式来提问,并采用男女比赛计分的办法来促进学生举手答问,结果大部分学生关注的是谁来回答问题而并非问题的本身等等,假问题太多。因此,所提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要恰到好处,即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问,使提问成为教师的讲授与学生主动思考的契机。
二、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考虑如何回答所提问题,教师要经得住课堂上必要的沉默,只有活跃热闹的气氛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是不健康的课堂。
三、要面对基础不一,各不相同的六七十个学生的大班额教学,要考虑所提问题该针对哪些人群。总之,要把握好提问的内容、方式、对象与时机等等。针对提问我们还有准定,即课堂提问时特别关注倒数10位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有了好课的标准,我们的老师就可对照此标准,有重点地开展反思。比如年轻的新手型教师,反思重点可能就应该以教学技能为主,以把握教材内容,顺利实施有效教学包括课堂语言的语音、语速,表达的准确性、清确性、启发性等,还包括板书、导入、提问、接问、讲解、演示等环节的技能。合格或成熟型教师,反思重点可能就应该以教学策略、教学理念为主,重在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重在超越自已原有的封闭性的经验,重在探究教学行为背后折射出来的教学思想与理念、重在预测教学行为之后将产生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教学行为本身。
第二个问题:怎么反思? 反思的第一件事就是坚持“写”
写什么?以写日记,写案例必做,一天一写或一周一写或一月一一写;写论文、做课题自愿,一年一写。
1.写日记,写教学后记,写教后感想。就在教案上留下一个空页,养成每天写的习惯。这是教师们最易做到的,也是最经常最大量和最有效的反思素材和反思成果。
记什么呢?
①记成功的做法及其分析思考。比如课堂上学生合作学习这节课感觉特别有效果,就值得记下来,并分析为什么特别有效果,这是最宝贵的积累,这会不断地增强自信。
②记不足之处及其分析思考。课后总感觉这堂课某些地方不满意,还应该做得更好一些,把它记下来,并把改进意见也记下来,这是最难得的反思,克服了弱点就是最真实的提高。(举例:一老师讲《陈涉世家》一课后写反思:陈胜吴广起义前做舆论准备,一是藏书鱼腹,一是篝火狐鸣。讲到这里的时候,请三个学生学狐鸣状,结果不像,学生说这不是狐鸣,是鬼鸣。学生学狐鸣环节,意义不大,一个学即可,为的是增加点气氛,感受陈胜制造舆论的良若用心,点三人起来学,一个也不像,有浪费时间之嫌,切记!切记!)
③记下在师生互动中产生的奇思妙想的成果或新的迷惑与疑难。④记下有人听课时,别人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在互相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成果和新的问题。
2.写案例
就像医生拥有病人案例,律师拥有法律案例,工程师拥有工程案例一样,今天的教师也必须掌握大量的教育教学案例。这是我们教师知识结构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定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典型的个人或群体里发生的有意义的有代表性的事件或故事,把它及时地记下来就是案例。记什么?(1)记详实的细节: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原因、经述和结果等。
(2)记自己对事件或现象的分析和结论,即自己看法。(3)记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经,当时怎么解决的,结果怎么样,还有别的什么方法解决吗?
(4)记由此事件引发的启迪,从中应汲取什么经验和教训等等。(5)跟踪调研某些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成长过程,写成报告,也是一个完整的案例。
案例记多了,在大脑中就会留下各种案例的大致印象,凭借这种印象当再遇到新问题、新事件、新案例发生的时候,就会主动地联想起过去所发生的类似事情,就能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细致地分析与研究,就有可能探索出造成这种事件的带普通性的原因,即揭示出教育教学内在的规律,并提出有价值的改进措施,教学水平就前进一步。
3.写论文,做课题
当你的教学后记和教学案例积累到一定时候,你就会开始写论文和做课题了。
只有勤写,才能使平时积累的那些零碎的、彼此孤立的材料在脑海里明晰起来,并由零碎变得系统,由肤浅变得深刻。反思的第二件事就是坚持“看”
看什么?一看书,二看着学生眼睛上课,三看别人上课。看书:看专业报刊杂志,看教学理论书籍,如学科教学论,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书籍,也包括专业知识的更新与专业发展前沿知识,还包括人文方面的书,有计划地看你想看的多方面的书。现在老师应该具备三大板块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人文视野,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一板块知识都将限制一个教师最终达到的高度和行走的力度。尽管现实中许多教师不习惯或不愿意读书,但专业成长的前提必须是读书。个别教师喜欢在网上“快餐式”的阅读,解决眼前的困惑,或翻看杂志,虽然开卷有益,但这种没有目标、计划、及方向的阅读,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来说还仍然不够,只有坚持长时间阅读一本本专业性味很浓的书,才能有效地丰富自已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
看学生眼睛上课:课堂上看着学生眼睛上课,可以得到许多最直接、最可靠的教学反馈信息,学生的困惑与难处,学生的兴奋与惊奇,学生的积极思考与消极听课等,通过学生的眼睛直接反映出来,教师的教学机智便由此产生;通过老师接住学生的答问与提问,接过学生的思路延伸开来,生成性课程由此产生。老师如果不关注学生的表情与反映,只顾自己一厢情愿地讲课,效果会可想而知了。看别人上课:目的是通过看别人上课,以别人作镜子,反照自己的上课,学别人的做法,汲取别人做法中折射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敬业精神等。
反思的第三件事情就是坚持“听”
听主要是向别人学,在教研活动中反思,即“同伴互助” 一是学校或学科教研组要努力给教师创造“听”的机会。以各种名义或角度安排多种多样的公开课。
二是经常听别人上课,或请别人来听自己上课。并请别人提出听课意见。三是在相互交流中倾听,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在听的同时,积极说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发别人说,也是自己在创造“听”的机会。四是听校内校外的学术报告
多写、多看、多听、多说、多思考就是我校教学反思的方法和途经。但最为关键的是:老师反思之后,要督促他们付诸行动,要让反思成果指导教学、改进教学,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高效课堂”打出了三中各学科更多的业务骨干。
“打造高效课堂”打出了三中一年又一年中考的佳绩。
第三篇:抓住课堂主阵地
抓住课堂主阵地,生成教学新资源
温晖明
(浙江长兴县夹浦镇中学
313110)
内容摘要: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要求我们以全新的理念来审视课堂的教学资源。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使课堂上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生成教学新资源,从而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本文对教学新资源的生成将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并分析教学新资源的性质,以及生成教学新资源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教学 生成 教学资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全国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或显性的或隐性的,或校内的或校外的,或真实性的或情境性的语文课程资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只是一种重要的、但决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我们不能把语文教材(课本)看成是语文课程,更不能把教材看成是规定性的法典,而应该从更为广阔的课程资源背景中去看待和理解语文教材。”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高度重视课程资源,并且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力争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一、抓住主阵地,生成新资源
新课程观告诉我们:“课程应该是一种非预设的动态生成的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的、真实的、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课程。”这种课程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对经验世界的建构,而这个建构的过程正是以师生各自所具有的认知、情感、意志、思维和生活积累为基础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抓住课堂这个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主阵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整个课堂,生成教学新资源。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境是由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氛围,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可以说,好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大胆地创设情境,调动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真切的、审美的情感体验,走进作者所营造的情感世界,和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思想的交锋和情感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一次作文课上,笔者首先让学生阅读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生命的骄傲》,学生顿时被文中主人公小帅颖那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事迹深深地吸引住了。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偌大的一个教室静悄悄的,笔者发现有的同学在抹眼泪,有的同学眼睛红红的,看来同学们被深深地感动了。这一情境的创设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作了恰当的铺垫。紧接着,笔者请学生谈谈自己阅读后的体会和感受,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或赞扬小帅颖的坚强不屈;或表达对公共汽车司机的愤怒;或歌颂人世间的真爱;或谈论生命的价值„„,总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随后,笔者立即请学生根据刚才的发言讨论,自己确定一个观点,拟好题目,写一篇读后感。不一会儿,一篇篇精彩的文章送到了笔者的手中:《摆渡生命》、《爱的赞歌》、《不朽的精神》、《司机,你的良心何在?》等,在现场的作文讲评课中,笔者请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的优秀习作,这成为了笔者课堂教学的新资源。于漪认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尤其容易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2、激发兴趣,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兴奋点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引起学生精神亢奋的集中点。在心理学上,它一般属于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主观意志努力的注意)的范畴,它的重要源泉是人的兴趣,“兴趣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无论做什么事,要想做得好,获得最高的效率,一定要对该事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所以有人说,兴趣是工作成功的钥匙。”学习同样需要兴趣,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惟有对学习有兴趣的人,才能专心致志,好学不倦。教师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并巧妙地加以点拨引导,使课堂生动活泼,师生逐渐进入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教学佳境。笔者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时,指导学生分析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发现学生对“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的杨二嫂非常感兴趣,当讲到她污蔑闰土偷“我”家的碗碟时,大部分同学都认为碗碟是她自己埋的,她却诬陷闰土。这时有个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既然杨二嫂是一个贪小便宜的小市民,那么她为什么不把碗碟占为己有,而把碗碟埋藏起来以邀功请赏去换一个破“狗气杀”呢?这样不是不合算吗?精明的她对于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会不知道呢?班上的同学听到这一意见后议论纷纷,觉得这位同学讲得有道理,当时笔者先是一愣,紧接着便表扬了他,并把“碗碟是谁埋的?”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请学生去讨论探究,讨论一直持续到下课,但始终没有得出一个有理有据的结论。随后笔者请教同事和老教师并查询资料,终于发现了山东省刘运志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独到见解(见于《语文教学之友》2003年第9期第28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写文章的目的——“揭露国民的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利用问题,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 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处于求知过程中的学生,能否大胆地质疑就成了判断其是否具有创造能力的标准之一。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品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心理学认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从觉察发现问题开始的,在发现问题之后,才能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努力激发每个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慧远比传授学生知识要重要的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光要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更重要的是把问的大部分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大胆质疑,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完刘绍棠的《暮春》后,笔者请学生提问,其中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插叙,那么插叙和顺叙有何区别呢?”当我讲完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时,另外一位学生又问道:“老师,这篇文章如果按照顺叙该怎么写?”这时我把“球”踢回给学生,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我巡回指导,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后,我便适时提问:“如果采用倒叙的手法,这篇文章又该怎样写呢?”学生通过问题进行的合作探究,掌握了记叙文的有关知识,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品质。
4、注重对话,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对话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但对话双方不是施予与承受,而是相互施予、彼此影响的。这个对话的过程其实是师生间在经验共享中互相造就的过程,是双方从各自的前理解出发所达到的一种视界融合,视界融合的结果是双方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是新知识是产生与创造。一次,笔者在教学《木兰诗》的时候,请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地概括。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讨论,基本上都能把木兰“孝”(孝顺)、“忠”(忠诚)、“智”(机智)、“勇”(英勇)的性格概括出来。当时,笔者的教学设计是想通过木兰形象的理解来体会木兰一千多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且经久不衰的原因。可是,当我在进行总结木兰的孝顺品质时,突然在学生中间冒出这样一个声音:“老师,你孝顺你的父母吗?”此时的我并没有批评学生这种看似不礼貌的行为,而是反问了学生一句:“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父母亲吗?”全班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爱!”这时,我说道:“我也和大家一样,同样深爱着自己的父母,虽然现在我在外地工作,但我时常会打电话给我的父母,问候他们一声,并向他们谈谈我的工作、生活情况。”紧接着,我便和同学们聊起了我的父母,讲他们是怎样含辛茹苦地劳动赚钱供我读高中上大学的。其间,我还穿插了几个小故事,其中一个是“握住母亲的脚”的故事,大概内容是讲一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去某个公司求职应聘,当时,该公司的负责人问他曾经有没有抱过自己母亲的脚,这位大学生如实说没有。后来,这位负责人请他回去抱抱自己母亲的脚,再前来应聘。另外两个是有关动物界的感人故事:《藏羚羊跪拜》、《母亲的雕像》,当我讲完故事后,发现学生都被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深深地震撼了。这时,我插了一句话:“同学们,其实在我们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关心爱护我们的,虽然没有故事的主人公那么崇高伟大,却也经常能出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那根弦,使我们产生莫名的感动,现在请你们回忆一下,并说说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关爱自己的。”这个话匣子一打开,立即有许多学生发言,且“一发而不可收拾”——有的讲母亲深夜为自己盖被子,有的讲父亲在寒风刺骨的冬天背自己去医院看病,有的讲父亲每天都接送自己上学,且从不间断„„。后来,我深情地说道:“同学们,我们都是父母亲的骨肉,父母亲的一生是辛勤操劳的一生,同时,也是崇高而伟大的一生,我想现在我们都能深深地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请多体贴一下自己的父母亲,替父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抓紧时间尽孝——趁父母健在的光阴!因为生命是有限的,父母只能陪伴我们走过人生旅途的部分,却不能相伴我们走过人生旅途的全部!”最后,课堂在满文军《懂你》(课堂上我突发奇想,请一位学生去办公室拿录音机和磁带)这首优美的歌曲中达到高潮!通过师生的这次对话、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浓厚的人文素养,并朝着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方向发展。
5、强调过程,倡导学生的实践性活动
《语文新课程标准》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在语文课堂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观察、发现、体验和积累,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
针对现行课程的“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新课程提出了“新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个人的学习经验为中心,以活动教学为中心。其中的以活动教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达到实践出真知的目的。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有这样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句富有哲理的标语要求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实践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实现知识的内外化转变。有一次,笔者在课堂上请全体学生朗读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佳作《醉翁亭记》,有些学生对“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极力称赞,他们认为这几句写出了醉翁亭早晨、傍晚以及一年四季的不同优美景色,于是笔者立即打破原来的教学方案,请学生以绘画的形式加以表现出来,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立即分小组进行讨论,备稿纸、描绘、调颜料、着色,既分工又合作,忙得不亦乐乎,一堂语文课变成了“美术课”,半个多小时后,一张张生动形象优美可爱的图画展现在笔者的眼前,此时的我对同学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实际创作能力和艺术想象能力钦佩不已。通过“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活化了语文知识。
二、教学新资源的性质
1、创新性:教学新资源是在原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生成的,是对原课程资源的加工、处理、组合和创造,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新颖性。
2、独特性:教学新资源通过对原课程资源的探究,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知识信息,具有一定的特色,它充分体现了师生的独特教学。
3、灵活性:这种教学资源是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互动交流中生发出来的,它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一种“随意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4、洞察性:教学新资源通过对原课程资源加工处理,从而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信息,并进一步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新天地。
三、生成的原则
生成教学新资源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开放性原则:课堂不再全部由教师主宰,而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地完成课堂学习的一切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猜想,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去探究,去实践。
2、民主性原则:魏书生说:“民主像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在一个具有民主平等、互爱、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乐园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大胆质疑、“越轨”,鼓励学生讨论、争论、辩论,赞扬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行为,这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做法,使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教学中的快乐,此时的教师和学生就变成了教材的开发者、探索者和研究者,而不是教材的奴隶。
3、主动性原则: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学习的载体,载体要通过主体来实现教学目的。学习效果的高低好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假如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浓、热情高、欲望强,那么他们不但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地去思考、分析和讨论,而且还能提出许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供师生共同讨论和探究,整个课堂就会十分活跃。
4、体验性原则: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来设计教学,使课堂符合学生的生活情境,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做到知识学习和动手实践相结合,促使语文生活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心灵进行强烈的碰撞,从而产生深刻的思想感悟和情感体验。
5、动态性原则:《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课堂在探究实践中实行老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个体与群体互动,师生与文本互动,使整个课堂充满蓬勃的朝气和生命力。
6、合作性原则: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要认真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在学生与学生合作、老师与学生合作、同桌之间合作、小组之间合作、师生与资料信息的合作中达成教学目标。
7、探究性原则:在课堂上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进行分析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8、发展性原则:新课程观指出,语文课堂要树立一种“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在一种动态的、和谐的、生长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环境中,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丰富生命的涵养,提升人生的境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新课程观告诉我们:新课程已经由专制走向了民主,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了师生开发,师生是新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新课程的主体,他们既是课程的实践操作者,又是课程的创造开发者。课程就发生在学校中、课堂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按照这样的新课程观,课堂中的教学过程,从本质上看就是师生创造和开发新课程的过程,也就是课程资源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也就是新课程意义不断建构和提升的过程。总之,在课堂上,师生是课程资源最重要的、最具有生命力的构成和生成者,师生正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下,在不断释义、不断创造、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使课程存在并得到不断发展的。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杭州: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程翔·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王军·新课程观要求语文走向开放式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1)。
7、杨华当·灵活多变地创设作文情境·语文教学之友,2003,(11)。
8、袁惠萍·语文教学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5)。
9、陆有锦·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语文教学之友,2003,(11)。
10、金中·体验的、实践的与交互的·中学语文,2004,(2)。
11、郑远祥、唐世贵·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
12、王华良·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绿色生态环境”的构建·语文教学之友,2003,(8)。
第四篇: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解析
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原因很多;诸如: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是文学作品分析课等等。如此一来不但影响迷失了语文“本行”的方向,而且也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势在必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切入点很多:依据新课标,总揽、统筹教材的全局和总面;或是改革教材使用,让教材成为语言运用训练的范例:或改革课堂教学,让课堂成为语言运用训练的场所; 还可以灵活处理教材,优化课堂教学;联系实际,让生活成为语言运用训练的有力支撑„„本文认为最关键是要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文章就此展开深刻的阐述;并在阐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辅以教学所积累的经验和教学实例,供同行探讨、交流。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抓住,语文教学本质
1、语文教学的本质
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或者再问得细一些,我们语文教学的最本质的任务是什么?我认为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老是去抢人家学科要做的事,我想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明确语文到底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任务之不明,必然导致方向之模糊,而方向如果模糊,又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又何如做到提高效率。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任务这个问题上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繁琐,除了让老师和学生不堪重负之外实在是没有多大的用处的,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这决不是什么高明的学问,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其实也不仅是我想,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都知道),我们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汉语的运用,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上都能达到一定的目标,与此同时,通过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提升精神的层次。如果能达到这两大目标,我语文教学就切莫大焉。而在这两大目标中,前者关键在于多进行运用的训练,后者关键在于多读多捂。这两个方面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曾经昙花一现的语言,文学分开进行教学的体系应该是很直可资借鉴之处的,一直以来
语文教学搞不好,不能明白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各自的侧重是一个重要原因,结果搞得两者都不成功。现在不一定要搞语言、文学的分开教学,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却必须有明确的侧重,特别是就语文教学的初级阶段来说,语言运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任务,因此,要改变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就必须紧紧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以语言运用作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当然,在正确的观念指导下,具体的做法也极其重要,下面就此展开。
2、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1 改革课堂教学,让课堂成为语言运用训练的场所 一直以来,语文课堂是教师的舞台,语文老师常常是以传授语文知识为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也常常是以听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把语文视为一门知识性学科,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必然是造成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低下,现今中学生的语言水平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长期处于听课的位置而造成的,语文能力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形成绝不可能靠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就可以的,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打过一个比方,让一个人学开汽车,你教给他很多的汽车方面的知识却不让他自己去开车,他是永远也不可能学会开车的,即使学会了也是很不熟练的,技能是必须在运用当中提高的,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充分的语言运用的训练,只有通过不断地训练,才可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慢慢地得到提高。目前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是问题很多,其表现为没有很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也没有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更没有很好地进行思维方面的训练,这些都是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习效果差的突出原因。在课堂上,语文老师担任的是什么角色,这是必须明确的问题,传授只是一个部分而已,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传授的比例应该不断地减少,语文老师应该逐渐转向组织语文训练、引导、点拨、答疑等。可以这么说,课堂教学的方法、结构不改革,要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非常困难的,为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改革课堂教学,使课堂变成学堂,变成练堂,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2 改革教材使用,让教材成为语言运用训练的范例 语文教材该怎么用,可以说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必须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从目前情况来看,语文教材基本上是采用文选式的,这种教材体例当然有其优点,但若是不能很好地运用,则很有可能浪费这些语文学习的资源,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学了一篇课文之后,除了记牢了几个字、词等零碎的知识外,就剩下一些首相的文章分析的概念了,而文章中有关语言运用的很好的范例都弃之不顾,也没有依托课文很好地进行思维的训练,这样的课文教学离目标实在是很远的。为什么叫“课文”,一篇文章选入教材后它就具有了新的使命,它必须作为学生学习语言运用的范例和依托,语文教学也必须从上述目标出发来组织教学,所以说,传授仅仅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环节,利用范文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指导和训练是更为重要的环节,我们可以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我们也可以利用课文教学怎样运用语言,传统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教学为什么是不恰当的,就是因为语文教学不是语言学,不是文章学,它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一篇文章从整体到局部,肯定有许多语言运用上的可取之处,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些语言
运用上的亮点对学生进行指导,利用文章中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语文教材才能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也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走出效率低下的误区。
2.3 灵活处理教材,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上语文课,首先当然需要对教材作一番处理、而为何灵活处理当然[颇有讲究。如新课的“开启”要扣人心弦。可用之招:其一是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在教《变色龙》一文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设置悬念:变色龙是动物蜥蜴的一种,它的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的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课文是写这种动物吗?不是,那为什么课文却以“变色龙”为题,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导学生带着悬念,生动、积极地学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其二是活变、题目,以点带面。在是上《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可让学生初读课文,先把题目改为《一个——皇帝》让同学们在横线上用课文中找出的表现皇帝性格的词语填补题目,如昏庸、虚伪、愚蠢
等等。加深印象,这样点面结合,注重了阅读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新意识。其三是创设情景、酝酿情感,为使学生尽快地感知教材,教学过程中力求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和情绪。如教《黄河颂》等歌曲,波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快地把学生引入黄河咆哮、奔腾、一泻万丈的情景之中。
又如对教材主体部分的学习,手法更应灵活多样。我们做法:一是一线串珠,例析因果。对《荔枝蜜》一文教学时,提出开头“我一向不大喜欢蜜蜂”和结尾“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蜜蜂”。这前后岂不是矛盾吗?我为什么变成一只小蜜蜂?这篇课文的最后结果做问题在开头提出,分析因果,让学生深入探微,更好地感知课文中的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学生感情理清线索,就会感受到一线串珠的妙处。二是对比联系,同中求异,在教学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时,结合课后短文与郑振铎的《海燕》进行对比联系,看看描写方法与书法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丛冢体味写景与抒情的关系。通过对比,深入理解不同的文章寄寓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发现新意,从而把握课文的篇章结构,创作意图和思想意义。三是巧用插图,奇思妙想。教学《天上的街市》,先让学生认真朗读,品位诗的意境和韵味,再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希望超脱现实,去憧憬美好的生活,使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沿着诗句展开,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自由地发挥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扩大时空范围,拓宽思路,开掘深度,学生在创造性的想象中闪现智慧的光芒。四是辩论观点,抛砖引玉。许多课文都存在不同观点与见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文的特点,组织进行讨论后,展开辩论。在教《杨修之死》时,关于杨修之死有两中意见,第一中是杨修恃才放
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第二种是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学生对两种观点互相辩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各抒己见,从而调动了学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丰富了同学们的历史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五是课堂竞赛,丰富多彩。上好语文活动课,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愤,以力求创新的教学目标为基点,努力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开展竞赛活动。如举办全、班写字比赛,看谁写得好。查字典
比赛,看谁查得快。同义词、反义词、格言、谚语比赛,看谁积累得多。开展古诗词鉴赏,讲故事或典故,介绍报刊文章,讨论社会热点问题,评析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场景等竞赛,看谁说得好。学生从这里得到的是感性的、具体的认识,这些感性的事实,让学生更易于接受融汇其中的道德和观念,从中学会读书做人的道理。
再是课堂的“尾声”要耐人寻味,做法有三,首先是妙用诗句,画龙点睛。教学时要善于利用文中的引用诗句进行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授《驿路梨花》结尾诗,为加深课文理解,运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上联,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文章的主题,对出下联,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茅塞顿开的美感。其次是活用成语,留给启示,为帮助学生养成完整而严格的思维,加深对课堂学习的理解,在教《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讨论;蔡桓公为什么导致病入膏肓?学生明确是讳疾忌医,那“讳疾忌医”这个成语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和深思呢?做到文尽而意无穷,这样的课堂小姐学生会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探究。再次是巧变结局,另辟蹊径。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局时,打破常规,变换角度,设想此时卖牡蛎的不是于勒。真正的于勒也在这只船上,安排菲利普夫妇与发财后的于勒在船上相见的情景会怎样?可布置学生写一篇短文,对菲利普夫妇见到发财后的于勒进行神态、言行的描写。这种超常的训练,比较容易引发学生逆向思维的效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4 依据新课标,总揽、统筹教材的全局和总面
语文教师要了解语文教材和新课标的关系,了解一般语文教科书的构成要素和结构类型,了解现行教材书的特点,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用好教科书,充分发挥教科书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关键是教师要具备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工地,善读善写,能有实实在在的“货色”给学生。二是要有责任心,即愿意花力气,下苦功夫,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情况下,还得注意:
2.4.1 把握语文教材的全局
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必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点和面的关系,使每一课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步骤都紧紧扣住教科书的编辑意图,做到与教科书的编者的心灵相通。例如:整套书和一册书,一套教科书,三年制的六册,编者把全部的教学内容,包括读写听说训练和语文基础知识,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原则和语文能力形成的规律,分解成一系列的项目,有机地分散编排在各册书中。在编者来说,他心中是有全局的;而对教师来说,所执教的只是整套教科书的某一册,面对的只是一个局部。应当明白;所使用的这一册书原本是全局中的一个局部,这个局部前有“来龙”后有“去脉”,决不是孤立的存在。如省编第一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共六册),它的每一册的每一个单元后面都有一篇“知识短文”,这些知识短文前后衔接,由已知到未知,旧知到新知;内容和要求是逐步发展,逐步提高的,它们构成了一个阶梯。我们所执教的那一册书(或那个单元),无非是这个阶梯中的一级而已。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自觉地联系旧知、由旧知引出新知,抓住重点,强化训练;又可以避免把后面几册书中将要讲解的内同拉扯到前面来讲,弄得前后杂糅,面目不清。再如:一册书和一个单元。一册教科书是整套教科书中的一环。在这一环节上,编者从全局着眼给它规定了语文能力训练,语文知识传授和德育、美育以及思维训练等方面的阶段性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系列的目标,编者又编了若干单元。这些单元之间,或者纵向联系,或有横向联系展开,而其本身又另有特定的教育教学,是本册教科书中有机的一环,也是大环中的一个小环。因此,组织一个单元的教学,必须胸有全局,必须有“瞻前顾后”的统盘考虑。又如一个单元和一个教学项目。现行初中语文教科书,其单元编制大都属于综合性。即在一个单元中包含着听说读写训练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多项内容。这多项教学内容都不是任意凑合的,它们在单元教学目标的统摄下彼此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首先必须牢牢把握住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然后研究确定每一个教学项目(包括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每一种能力训练、每一项知识的教授,每一道作业的练习)在完成单元教学目标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所有的任务,使各个点都集中指向单元教学目标。
2.4.2 教师要正确使用教材
首先要强调依纲守本。依纲,就是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深入领会教科书的编辑意图,使新课标的制订者,教科书的编制者和教科书的使用者之间指导思想上真正达于一致,三者形成共识。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师使用教科书才能始终
保持情形的、自觉的意识。守本,就是要尊重教科书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 容,力戒任何随意性和盲目性,教科书是教学之本,按照教科书来组织课堂教学,这会司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强调依纲守本,这是活动原则性的体现。教学活动毕 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它绝对地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努力把教科书用好、用活。这是教学活动灵活性的体现。一般地说,教师对待教 科书先要求“入”,即要深入到教科书中去,把里面的一切都摸清,摸透;然后 要求“出”,即要从教科书中跳出来,站在教科书之上来驾驭它。只知“入”而 不知“出”,难免教“死”,只知“出”不知“入”,又容易教“乱”。只有既能“入” 又能“出”,才能真正教活。这里不妨说说活用教科书的两种情况。一是灵活处 理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理解: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好一册书 的教学程序,这是一个层次;按照一篇课文或一个训练项目,安排好一节课或几 节课的教学程序,又是一个层次。现行的教科书大都以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因此合理安排好一个单元的教学程序,具有重要意义。一套教科书,其单元组合 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制约作用。不过,这种制约作用也是相对的,教师通 过自己的理解,对整个单元的内容及其组合方法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还可以根 据教学需要灵活地安排教学程序。比如有的教科书把知识短文编排在一个单元的 开头部分,接着编排教法和自渎的课文;有些教科书则相反。从逻辑关系来说,前者取演绎者,后者取归纳式。究竟是先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再学习课文,还是先让学生学习课文,然后再学习理论知识,这就可以灵活处理。又如一个单 元中的作业练习,是集中完成,还是有机地分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还是一 部分集中,一部分分散,可以根据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处理。二是对教学 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删减和修正。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可 以适当提供一些补充材料,以增加信息量。补充材料有对比性的,有佐证性的,有实例性的,也有扩展性的。补充材料,质要精,量要少,避免加重学生负担。教科书上的内容,一般都应当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切实掌握。但遇到学生基础较
差,接受有困难的情况,教师也可以对某些内容做必要的删削或简化处理,使学 生能集中主要经理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教科书讲究内容的科学性,但也不能 保证绝无疏漏或错失。比如理论阐述未必精当,作业要求未必清晰,正音释义未 必准确等等,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确有把握的前提下应当对这些疏漏和错失 做必要的修正。总之,教师使用教材,一是要做到心中有“数”,即对教材中规 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整个编排来说,一有了然于胸;尤其是对于能力训 练和知识讲授的项目,要有明确的数量概念。二是要做到心中有“人”,即教师 心中要时时想到学生,教什么,怎么教,既“要以教材为本,又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地、灵活地进行设计。”
2.5 联系实际,让生活成为语言运用训练的有力支撑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语文和实际生活的关系十分紧密,同样,语言的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十分普遍,可以说几乎任何时候都需要进行语言 的运用,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来研究语言运用训练的方法,譬 如说创设适当的情景开展语言运用训练,又譬如说结合生活需要设计语言运用训 练:在校运会开始前让学生为校运会宣传拟写标语,在节目的时候让学生拟写祝 贺语,给自己拟一条座右铭,在班会上根据主题发言等等,春节到了拟一副对联,作自我介绍,开展演讲、辩论、编写短信、说一句话新闻……留心生活,训练的 方式可以很多很多,而且学生也会十分乐意开展这样的语言训练,他们觉得这样 的语文学习很有用,很有意思。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必然会促使学习的效率大大,语文教学也必然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 生就非常注意随时随地读学生进行语文训练,她带学生十分地活跃,说出了很多 的优美语言。这样的在生活实际中的点点滴滴的渗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 的语文水,的确是语文教学的范例,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2.6 重视课外阅读,使之成为语言运用训练的源头活水 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学生会强烈地感受到语言积累的贫乏,从而对语言积 累的重要性会有深刻的认识,而在这种认识的指引下,语言学习的自觉性会大大 增强,我们不是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吗?而要增加语言的积累,单靠教材里 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指导学生很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去体 会、品评、感悟、积累好的语言,在这个指导过程中,着重要注意两点:其一,要重视与运用结合;其二,要重视“内化”。学生学到的好的语言要成为他们自 己的东西,上面所说的两点是缺一不可的。课外阅读的质量如何可以说直接关系 到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否有效得到升华,我们在时间、内容、阅读的方式方法诸方 面都需要作深入的研究。在目前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趋势下,课外阅读所受到的 冲击也越来越大,这对于语文学习影响是很大的,然而要提高语文水平,课外阅 读绝对是不可缺的,除了给学生讲这方面的道理之外,通过语言运用训练来促使 学生去进行课外阅读也是一个积极的做法,学以致用,学而有用,相得益彰,相 辅相成,坚持不懈终能有所收获。
结 论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阅读、理解、表达、交流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教学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 作用。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寻求的课题; 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诸多方法中的重要一环。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语文教科书的反应是多元的。抓住语 文教学的本质,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 特体验,尊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决无模式可循,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发掘、发现创造出新 的途径;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参考文献 [1] 于漪· 《特级教师教育艺术》 [2] 洪镇涛· 《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4] 王世堪· 《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5] 叶上雄· 《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法 [6 ]张念宏· 《教育学辞典》。北方出版社
第五篇:抓住教学的本质,基于有效教学的习题课教学分析
抓住数学的本质,让数学教育找到回家的路
——基于“数学本质”的习题课教学分析
宁波市镇海中学(315200)杨威
“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普遍感受.数学难,主要难在数学运用上,而习题课就是连接数学知识和数学运用的桥梁和纽带.习题课上许多老师为了解决运用的问题,往往采用“题海战术”,既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其结果也是收效甚微.习题课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对于习题课的教学的设计,本文结合数学的本质来谈谈数学本质观下的习题课的教学.1 问题的提出
1.1 数学习题教学的意义
习题是一种在某一层面上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是学以致用的初级过程.数学习题教学是以解答数学问题为主要形式的一切的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讲解例题、讲练课、讲评课等.因此习题课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促进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跟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若干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熟悉思考、处理数学问题的某些思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因此,有人把习题课称为是实现数学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的主要途径.
1.2 目前习题课存在的问题
习题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质量,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态度、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但是目前的习题课教学,总存在着一些为了习题而讲习题的问题,重“量”轻“ 质”、重“难”轻“易”、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在教师的习题课中比比皆是,教师满堂在讲、口干舌燥,学生昏昏欲睡,效率低下,和当下推行的有效教学背道而驰.因此,怎样的一节习题课才是一节高效的课?怎样才能设计一节好的习题课?就成为我们所有一线教师研究的问题. 2 数学的本质观
数学的本质是什么?数学哲学史上长期以来都存在着数学本质上是经验科学还是演绎科学的争论.现在普遍认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
[1]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本质观认为数学上的概念、命题、公式、定理等科学语言都是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社会,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数学等同于命题和公式汇集成的逻辑体系,不能简单地将数学教学变成单纯的传授命题公式等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通过模式的构建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但又借助抽象的方法,强调思维形式的探讨.因此要想学好数学知识,就必须深刻了解这些知识的起源、发生发展的过程、蕴藏的思想方法及其本质.
另外,从教与学的观点来看,数学的本质既体现在数学研究结果上,又体现在师生共同研究过程中;不仅体现在数学知识本身上,还体现在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数学精神里,还体现在抽象、严密、简洁等特点上.数学本质的内涵包括: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数学理性精神的提炼等.新课标在其十大基本理念中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
[1]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虽然它不能完全揭示数学教学的本质,但是它为普通高中数学教师提供了一种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抓住教学本质的努力方向. 3 本质观下的习题课设计
本质观下的习题课设计,简言之希望教师能从学生角度出发,在不超出新课标内容要求
散性思维等.其实这些特殊的思维方式已经体现在平常所做的“变式”的思考训练中,只不过平时的变式是被动的.我们在习题课的教学中更应该化被动的变式练习为主动的变式思维探索,从多角度去思考这类问题.通过逆向式的变、迁移式的变、发散式的变,努力让学生在某一个问题上看清它的实质,找到和它已混的概念,并加以区别、辨析.文[4]中指出了习题课中以变式、反思为手段,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种方式,通过一个题目的变式教学能够对例题、习题进行变式推广,让学生能对所学知识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下重新认识,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这些特殊的思维方式的感悟中,比较各种解法,巩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充分体会其中蕴藏的数学思想.
3.4习题课应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应试教育下的习题教学多以教师多讲、学生多练,对学生实行“地毯式轰炸”练习,学生学得“很累”,与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以及高考改革极不相当.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因此贯彻以学生为本,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及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等显得尤为重要.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有情感的投进、有内在动力的支持”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积极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题目中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性的学习.它通过学生之间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相互信任,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共同的进步.探究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题目、实验、操纵、调查、信息搜集整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这些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可惜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5习题课应体现对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欣赏和追求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科学,数学知识的来源都有它深刻的生活背景,因此在习题课中可以通过对数学史的介绍,对著名数学问题的欣赏,对著名数学家探索数学知识的经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我们的习题课教学也应该通过一个个数学问题的解答,让学生感受数学抽象、严密和简洁的本质特点,感受数学知识的生长性、应用性,感受数学思想、数学美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数学精神的力量!
例如算法,算法是一种程序,一种解决问题的顺序步骤;不仅如此,算法更是一种直观,一种数与形的巧妙结合;是一种规范,一种训练思维的有效手段;是一座桥梁,一种自然人
[4] 文和数学的合理沟通;是一项综合,一种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有机交融.4 结束语
数学以高度的抽象性著称,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足为怪,习题课作为联系抽象数学理论和具体实际运用的一种课型,正是解决这种问题和不足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当今的教育改革中,教师应该转变固有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牢牢抓住本质教学,才能引领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开拓数学思维,提升数学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学数学用数学,让数学教育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