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版七年级(下)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连山区钢屯中学
赵海涛
一、教材分析:
《诗词五首》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包含五首古诗词。学习这五首古诗词,有利于学生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五首古诗词,文字虽然浅显,但诗的主旨对于七年级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三、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能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2、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2、通过阅读方式,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古诗韵律。
3、通过设疑,讨论等方式,体会诗人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诗歌的特点,培养学生情感。教学重点 :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2、理解三首诗词的内容。
3、背诵、默写这三首诗词。教学难点:
1、领悟诗词中的情趣。
2、三首诗词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激趣引学: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继战国时期出现的伟大诗人屈原之后,数以千计的杰出诗人以及众多的民间无名氏作者,如繁星丽天,数不胜数。无数脍炙人口的佳篇,似百卉争妍,美不胜收,汇成了一座璀璨的宝库。这些诗作内容之丰富深刻,形式之多种多样,风格之竞艳斗奇,语言之精粹奇警,抒情之真挚动人,堪称我国古代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品味其中的三首诗歌。(教师深情讲述,学生倾听玩味。)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出示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意境
2、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大屏幕展示,找生读。)设计目的:使学生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自主学习汇报(找三名同学汇报作者相关资料,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查缺补漏。)
一、简介作者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一字渊明,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出任彭泽令,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离职回乡。《饮酒》 诗都是陶渊明在酒后写的,共20首。课文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大约写作者归田后12年,诗人通过眼前的景物的叙述,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明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2、王湾,唐代诗人。
3、韩愈,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宋八大家”之首。设计目的: 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感情和诗歌的主旨
二、自学展示一 展示内容:生字词。
展示要求:能准确读写生字词。学习达标: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学生给重点词语注音并讲解)
明确: 悠然(yōu)车马喧(xuān)霜重(zhòng)润如酥(sū)角声(jiǎo)设计目的:夯实双基。
三、自学展示二 展示内容:《饮酒》《次北固山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学习展示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诗意,然后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真意”,却忘了怎样表达,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3)《次北固山下》每句各写了什么内容?(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诗中为什么说早春的草色比满城的处处烟柳好呢? 学习达标: 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能分析各诗句 明确:
(1)车马喧”是指世俗的纷扰,并不是指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所以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说诗人精神超凡脱俗时,自然身处闹市,也就像居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开头四句诗,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2)“真意”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3)a、写江水浩渺、视野开阔的景色 b、写青山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虑情怀
c、写景致的缺憾------残夜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d、写思乡之情
(4)因为“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所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春回大地、万物更新的勃勃生机。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的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学生分组汇报,其他组质疑、补充,教师适时点拨,总结。)
设计目的:理解诗词的内容,初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出重点。
三、自学指导三
展示内容:诗中蕴涵的情感及写作特色
展示要求:能借助对诗歌的意境的体会说出诗的主题 学习达标:能准确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明确:
感情分别是:
《饮酒》通过眼前的景物的叙述,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次北固山下》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的羁旅之情,表达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写作特色:
《饮酒》情、景、理三者融合,诗人写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怡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特色是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从春色的特征,语言清新、口语化。
设计目的:能借助对诗歌的意境的体会说出诗的主题,能准确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突破难点。
七、当堂检测
1、小组过关,能背诵默写。
2、完成导学案课堂检测。
设计目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巩固所学。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2、完成导航相关习题。
第二篇:八(下)24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24、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2)过程与方法:点播法、诵读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难点:
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十五从军征》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在 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二、介绍文体
三、检查预习
四、正音、句读
五、疏通诗意
六、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学生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近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情景诵读:看到这一切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 ———我65 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然而65年前,我离开家时,我的家并不是这样的啊,它会是什么样呢?
5、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6、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7、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8、情景诵读:是啊,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他和蔼可亲的乡邻时,他只能是————
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当老兵想到自己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时,他更是—————人世沧桑的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同学们,他怎能不黯然神伤啊,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七、归纳情节和主题
情节:始得归→道逢乡→见家景
-—做饭羹—出东门—泪沾巾
情感变化为: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悲哀流泪——心意茫然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八、体会乐府诗在叙事艺术上的特色
• 1选材内容上贴近生活
• 2叙事技巧上多以时间为序,对事件进行简单叙述 • 3在形象塑造上多通过语言,动作展示人物性格 • 4语言朴素,而富有感情
学习《诉衷情》
一、介绍作者
二、正音、句读
三、思考:
1.圈划出直接表现词人情感的词句,交流听后的感受。
2.这种浓郁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词句表现出来的呢?
3.“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你能说说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感慨吗?
四、分析诗句
五、小结
运用对比手法:(鲜明)
1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过去对抗敌报国充满信心,雄心勃勃;现在年纪老大,壮志成空. 2梦镜与实际的对比.梦中驰骋沙场,精神抖擞,英勇杀敌;现实是身老沧州,投闲置散. 3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是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自己也在这壮丽的事业中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现实是当朝统治者自甘偏安一隅,而自己废弃荒村.
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作者简介
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正音、句读
四、说一说。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特别是体会其中的三问。
五、再读诗句。思考:
作者在北固楼上看到了什么?作者在北固楼上想到了什么?
六、品一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也就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很多首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七、小结
这首词的用意在讽刺当时的朝廷,但辛弃疾并没有直率的表达。而是暗讽当时南宋朝廷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弃疾生于南宋,国家已经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喻今,颂扬孙权。他说孙权的好,也就是说朝廷的坏,无力抵抗敌人。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的不满。
学习《满江红》秋瑾
一、介绍作者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xuán卿(璇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2岁。丈夫是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富绅之子王廷钧,字子芳。
二、写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三、初读词作
四、理解词作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五、体会情感
•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试体会这种复杂心情。
•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
的的心情,我是从
一句话中体会到的。这句话
。(按照“ 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一、介绍文体知识:
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形式包括小令、带过曲、套数三种形式。主要形式有小令、套数.小令:散曲的一种形式,单独的一支曲子,称为小令。
套曲:散曲的一种形式,由几支同一 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曲,称为套曲。
二、介绍作者
三、写作背景
四、正音、句读
五、说说这首散曲可分为几层理解?
六、讨论:
1.这首散曲以一个什么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2.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你能作简要分析吗? 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讽刺揭露了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丑恶嘴脸。宦官本是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依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横行霸道。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七、小结
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经,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第三篇:语文版八年级下《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下《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下《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难点:
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学生准备:
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讨《采薇》
1、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2、学习《十五从军征》
2、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3、研读《送别》
3、细心体会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一、学习《采薇》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同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也是张力很强,容量很大的体裁。这课有五首作品,有古诗,有乐府诗,有七言绝句,也有词和曲。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
2、转入《采薇》的学习,先范读,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解决:《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
3、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注意:
(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3、)思考:将“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有何意义?
1、背诵自己能想起的诗歌,对课文产生兴趣。
2、文注释,认真阅读《采薇》,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4、理解诗的意境,和诗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诗特点。明确:对于家乡的怀念和对长年在外戍守的无奈。
第四篇: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3、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
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1、研讨《采薇》
2、学习《十五从军征》
3、研读《送别》
一、导入 同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也是张力很强,容量很大的体裁。这课有五首作品,有古诗,有乐府诗,有七言绝句,也有词和曲。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
二、转入《采薇》的学习,先范读,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解决:《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
1、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注意:
(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
(3、)思考:将“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有何意义?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1、2、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
范读《十五从军征》,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样描写士兵,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点拨:前诗更中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三、学习《送别》
1、介绍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2、让学生朗读此诗,并讲述诗的大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想一下扬花漫天飞舞的景象,这时去为友人送别,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3、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点拨:形象(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
四、小结:这课学习的三首诗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诗中都通过对景物与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送别》是送人着急作,写的是远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写景状物上三首诗各有特点,一个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对比彰显相反的两种心情;一个是对故园的荒凉,亲人的凋零进行细致的刻画,让人倍感凄凉;一个是对春天杨柳扬花的描写,但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1、研析《清平乐》
2、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一、研析《清平乐》1、2、3、4、讲解词的基本常识。
介绍辛弃疾的基本情况,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范读《清平乐》,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问:这首词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辛的词虽然以大题材入词为主,但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二、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1、背景知识介绍
(1、)散曲知识介绍
(2、)作者的基本情况及作品背景
2、要学生诵读课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理清文意,体会作者感情。
组织课堂讨论:作者巧妙地借咏喇叭讽刺了哪些现象?
三、小结
《清平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把着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的3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的反映了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实安逸的农村生活。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朝天子 咏喇叭》是一曲讽刺散曲,全曲用近乎口语化的语气,借托对喇叭的嘲讽,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四、作业
搜集描写军旅生活的诗词,在班级交流。
第五篇:17《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17《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语文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本课五首诗,有的叙写了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有的抒发了对国家危难的忧思,有的表达了壮心不已的爱国情怀,有的则巧妙地讥讽了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学习本单元古诗词,要注意相同主题诗歌不同的表现手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情感迅速发展、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即在背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背诵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良莠不齐,故而,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背诵,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其语言,感悟其意境,把握其情感;训练语言分析能力,丰富想象力,了解五首诗词各具特色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预习的初读,熟悉诗词内容及写作背景;通过课堂的反复朗读,感悟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的情感;通过个性化品读,鉴赏诗词的精妙之处;通过诵读,积累妙语妙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典诗词语言的凝练性及其丰富的表现力,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古代诗词的兴趣。【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诗词的品读中去体会语言,感悟意境,把握情感。教学难点:体会语言,感悟情感,把握相同主题诗歌不同的表现手法。【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十五从军征》
一、导入新课
在人类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里始终有战争相随,无论是那个朝代,都留有战争的刀痕,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印在浩若繁星的文学诗词中,成为一朵瑰丽的诗苑奇葩。每一首诗都像一颗颗晶莹、温润的珍珠洒落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叫人流泪。乐府诗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第一首乐府诗吗?生齐背:《木兰诗》。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齐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二、作品简介 《乐府诗集》
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南朝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节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zhǒng)累累。” .兔/从狗窦.(dîu)入,雉(zhì)/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yí)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疏通诗意
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何人?” “从远处看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四、合作探究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塑造的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诗歌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诗中运用了语言、环境、动作、神态等描写,多侧面分步骤地传达出主人公凄凉悲伤的感情不断加深的过程。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诗中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4、归纳诗歌的艺术手法。
明确:①以哀景写哀情,情景交融;②运用白描手法,粗线条勾勒画面;③语言朴实,情真意切(乐府诗的特点之一);④叙事为主,辅以描写、抒情,故事性强(乐府诗的特点之二);⑤创作风格——现实主义(乐府诗的特点之三)。
学习《诉衷情》
一、情境导入
陆游一生写了9600多首诗歌,现存诗歌最多,被称为“多产作家”,他的诗词充满了爱国情怀,他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今天,我们就走近陆游,走进他的《诉衷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词是不是写爱国情怀的呢?
二、走近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抗金将领。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戍(shù)貂裘(diāo qiú)鬓(bìn)
2、朗读节奏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四、合作探究
1、体会“未”“先”“空”蕴含的情感。
明确:既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慨。
2、怎么理解“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几句话?
明确:这三个短句饱含着年迈苍苍的陆游国仇未报的爱国深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3、本词的艺术手法。
明确:鲜明的对比手法:①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过去对抗敌报国充满信心,雄心勃勃;现在年纪老迈,壮志成空。②梦境与实际的对比。梦中驰骋沙场,精神抖擞,英勇杀敌;现实是身老沧洲,投闲置散。③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是赶走侵略者,收复中原,自己也在这壮丽的事业中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现实是当朝统治者自甘偏安一隅,而自己废弃荒村。
4、主旨。
明确:作者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五、课堂延伸
时代的风雨,艰难的现实,为酬的壮志,爱国的情怀,读着这样的词句,很自然地能让我们联想到了词人的哪些的诗词呢?或者从我们已学过的古诗词中,我们还能找出和这首词的感情色彩类似的词句或诗句吗?
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等。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南乡子》
一、释题导入: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二、走近作者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选自《稼轩长短句》。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万兜鍪(dōu mïu)
3、理解句意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倒装句,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明确:“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了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的很多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二是层次极为分明。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
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学习《满江红》
一、走近作者。
秋瑾是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终其一生都在关注女性同胞是否过上了真正称得上“人”的生活,即使是在今天,我们只要读一读她的《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仍会热血沸腾,心头哽咽。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词写于赴日留学前一年的1903年,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下定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2)内容分析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致秋誉章书》),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首先写中秋佳节暂住北京的情景,菊花盛开,秋色明净。“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要冲破家庭牢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并不过分。“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作者却寓居客栈,不免有“人比黄花瘦”的冷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而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喜悦之情。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离家出走以后,下一步怎么办?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平日诗人,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何处觅知音”?这对当时的秋瑾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她的前途和事业。特别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的叛逆行为,究竟能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持?所以作者清醒地估计到“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的困境(《致琴文书》)。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五、课堂小结
本词描写了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反映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的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学习《朝天子》
一、释题导入:
《朝天子》这首散曲选自《散曲丛刊•王西楼乐府》,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是借物咏怀。朝天子,曲牌名。咏喇叭,散曲题目名。
二、整体感知:
1、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江苏高邮人,明代散曲家。他出身仕宦家庭,但不喜豪华,厌弃科举,故未曾做官。他好读书,精通琴、棋、书、画,在寄情山水、吟诗作画中度过一生。其作品多以山水和闲适的生活为题材,间或有同情百姓疾苦之作,《朝天子•咏喇叭》即其中之一。王磐有《王西楼乐府》一卷,其艺术风格骚雅清俊、放逸诙谐,多用民间口语,妙趣横生。
2、背景资料:当时大宦官刘瑾当权,派出大批宦官到各地盘税查矿,搜刮民财,闹得鸡犬不宁。老百姓以及一些小官,听到他们的喇叭声就恐惧万分,作者就以此为题,揭露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先写“吹”之声,“曲儿小腔儿大”。
2、“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一个“抬”字出神入化,与“喇叭,唢呐”相呼应,讽刺格外尖刻辛辣。
3、“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写出了人民的痛恨之深。
4、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最后点出“吹”的恶果,百姓家破人亡,表达对“吹”的憎恨,点明了全文主旨。
四、合作探究:
对这首散曲的思想感情应如何理解?
明确:全曲在戏谑中寄憎恨之情,于诙谐里寓抨击之意,题材新颖,寓意深刻。例如:通过“曲儿小腔儿大”的对比,使“喇叭,唢呐”及所影射的对象——宦官穷形尽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宦官本是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倚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专权作恶。一个“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乱如麻”三字则把宦官酷吏横冲直撞的骄横神态描摹殆尽。而在“全仗你抬声价”中,一个“抬”字出神入化,与“喇叭,唢呐”相呼应,讽刺格外尖刻辛辣。
五、课堂小结:
这首散曲表面是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之情。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诗词五首;
2、完成练习册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