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花果山教案
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重要基础。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0的加减法;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还安排了“探索规律”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创设的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丰富有的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树的位置的数不变,能正确、熟练的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算10以内的两不加减法式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统一问题可以用不同法解决;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进行口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统一问题可以用不同法解决,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分配:14课时
来到花果山——————————2课时
野餐—————————————2课时
游水帘洞———————————2课时
小猴子下山——————————2课时
小猴子跳水——————————2课时
小猴学钓鱼——————————1课时(缺一课时)
探索规律———————————1课时(缺)
综合练习———————————2课时
我学会了———————————
1课时
实践活动———————————1课时
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到花果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加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习和是2-6的加法,认识加号,会读加法算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法。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这个故事,今天教师带领大家到充满生机的花果山,看一看花果山优美的风景。
二、新授
1.出示图,仔细观察图,说一说讲的是什么事,都有些什么?{活泼的小猴,天上的飞鸟,云朵,游玩的学生,路边的鲜花}
2.交流:你能从这幅图上看出什么与数字有关的信息?
小结:同学们观察真仔细,找到了天上有六只小鸟,树上有3个猴子,山上有2只猴子等等数学信息。
3.看图,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说了一句什么话?
那么有多少只猴子呢?
你怎么知道的?
独立思考。
同伴讨论一下。
汇报讨论的结果,问:你怎样知道有多少只猴子的?
指名说结果:
数一数就知道了。
问:除了用数的方法,还可以怎样知道有多少只猴子呢?
引导学生说出:
把3和2合起来。
问:除了用数的方法,还可以怎样知道有多少只猴子呢?
引导学生说出:
把3和2合起来。
把3和2合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只猴子。
师:把3和2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方法,10以内数的加法
列式:3+2=5(只)
读作:3加2等于5。
介绍加号。单位名称。
指导写算式。
指名读算式。
齐读算式。
4.动手操作。
拿出小棒,用一根小棒代表一个小朋友,你能摆出几根小棒?(先在第一行摆出3根)
第二行再摆出2根,看一看,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在计算加法时,如果不知道得数是多少,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计算得数。
5.图上还有什么?有多少呢?
怎么计算出来的?
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列出算式。
口算结果。
6.打开书29页,填写书中的算式。
汇报交流具体算法。
天上的飞鸟,5+1=6(只)
云朵,1+2=3(朵)
游玩的学生,4+1=5(个)
路边的鲜花:2+2=4(朵)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说一说。
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就是把几和几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作业设计:
口算20题
板书设计:
走进花果山
一共有几只小猴子?
天上的飞鸟,5+1=6(只)
3+2=5(只)
云朵,1+2=3(朵)
游玩的学生,4+1=5(个)
路边的鲜花:2+2=4(朵)
课后反思:
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到花果山(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30页。
教学目标
巩固和是2-6的加法,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5以内数的加法。难点:30页第五题,让学生明白最终还是两个数的比较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谁能说一说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就是把几和几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指名说。
二、自主练习
1.第1题。
看图列算式,借助学具操作,边摆边说,体验加法的意义。
让学生先说说图意,提出问题,再独立列式计算。交流为什么这样算。
2.第2题。
说说图意,说明算式中各个数表示的是什么,再列式计算。3.第3题。
口算练习,填写书中的口算算式。
纠正答案。
然后利用口算卡片,进行开火车形式口算。
小组合作补充练习:可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自己想要说出的一组加法算式,由其他学生判断是否正确,补充算式。
小组讨论:
说说得数是5的算式。
几加2的算式。
4.第4题。
看图列算式。先说说图意,提出问题,再独立列式计算。
交流说说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是什么
5.第5题。
算式与数的大小比较。
先让学生独立去做,然后说说是怎样比较的。
6.第6题。
指导算式的写法,告诉学生正确的占格,强调数字充满日字格才整齐、美观。
三、巩固练习:
1、课堂练习。
2+1=
6+2=
3+6=
4+4=
8+1=
1+8=
2+5=
3+7=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2、巩固练习。
请学生说自己有几支铅笔,并和同位的比一比,再说说你们一共有几支铅笔(同位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强调: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
作业设计:
口算20题
板书设计:
走进花果山
得数是5的算式:
几加2的算式:
课后反思:
10以内数的加减法——野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31、32页的内容(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0的加法)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习和是7-10的加法,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不变的规律,学习关于 0的加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数的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有序地观察图中的信息并正确描述。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和不变,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法。难点:理解加法算式中各数的意义,提高口算速度。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课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课。同学们,有一些同学和你们一样也喜欢游览花果山,今天他们就在山上野餐。看看他们都吃什么。
二、观察图画,体会和不变的意义。
1、出示挂图: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有一个同学在分火腿肠)
2、学生思考:每人一根,需要几根火腿肠?(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引导学生说出算一算有几个同学就知道了)
3、我们看看有几名同学?(7个)
4、你是怎么知道的?(我是数出来的;左边有3个,右边有4个一共有7个;右边有4个,左边有3个,一共有7个;)
板书:3+4=7
4+3=7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两个算式,发现了什么?(3加4和4加3得数一样)
5、再仔细看图,图上有几只小猴子?
小组讨论: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引导学生感知算法多样化)
汇报时要让学生正确描述出如:左边的树上有6只猴子,右边的树上有3只猴子。
思考:两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桃子?
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列式:5+0=5(个)(右边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用0表示)
拓展:6+0=
2+0=
10+0=
黄花和红花共有几朵?
4+3=7(朵)
两组饮料罐有多少个?
4+5=9(个)
三、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小朋友野餐,知道了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还进行了有关0的加法的学习,你们学的怎样呢?现在检查一下。
四、巩固练习。
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说说图意,提出问题,再独立列式计算,最后互相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
口算练习,练习时除了让学生填写结果外,再制成卡片经常性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口算的速度。
3、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自己要说的一组加法算式,由其他学生判断是否正确或补充。
三、总结。今天我们和小朋友们在野外野餐时,学会了哪些知识?
指名说一说。
作业设计:
1.看书31、32页并讲给妈妈听听。
2、口算20道。
板书设计:
野餐
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两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桃子?
3+5=8(个)
5+0=5(个)
5+3=8(个)
0+5=5(个)
课后反思:
10以内数的加减法——野餐(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课本第33、35页4--11题,熟练“和”不变的练习。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习和是7-10的加法,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不变的规律,学习关于 0的加法,进一步体会一个数和0相加还得这个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数的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有序地观察图中的信息并正确描述。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不变,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法。难点:理解加法算式中各数的意义,提高口算速度。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学生准备:5以内的数字卡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小朋友野餐,知道了“和”不变的规律,知道了0的加法的意义,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3+1=
6+2=
3+6=
7+3=
1+3=
2+6=
6+3=
3+7=
3+0=
6+0=
9+0=
12+0=
0+3=
0+8=
0+5=
0+7=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三、巩固练习。
1、请同位互相出题做。
(0的加法,“和”不变的练习题)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
3、完成自主练习。
1)第5题。
学生独立口算,比赛。
2)第6题。
小老鼠找鼠标的情境。
先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弄清图意,做题。
屏幕上显示的是3+4=7,找出得数是7的鼠标与电脑连起来。
8.第7题。看图填未知数的练习。应根据右边算式的得数和已画好的图形的个数确定横线上还要画几个图形。
9.第8题。
小朋友踢足球的情境,练习找算式的得数。
练习时,要向学生说明做题的要求,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6号和8号球员分别应踢哪些球?
足球上算式的得数是几就由几号球员踢。
再让学生画线连球。
10.第10题。
看图列式计算牵牛花朵数。
先引导学生观察图意,提出问题,再根据题中提供的花的位置和颜色等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11.第11题。
看图讲数学故事。
加强指导,既要关注学生所讲故事的趣味性,更要重视故事中体现的“数学味”。
先引导学生认真看图,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画面自编故事,然后从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进行解决。作业设计:
口算20道10以内的加减法
板书设计:
野餐
2+3=
533页第一题
34页第7题
3+2=5
课后反思:
10以内数的减法————游水帘洞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信息窗3——游水帘洞“体会减法的意义,学习10以内数两数相减的算法”,教科书36—38页。
教学目标:
能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减法。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10以内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能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重点);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10以内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难点)。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让我们听一首歌(课件播放:《西游记》录像),今天孙悟空来到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一起和孙悟空到水帘洞游玩吧。
课件演示水帘洞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数学信息。
提问:根据我们发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山上还剩几只猴子?(板书问题)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信息图提出更多问题。(将所提问题适当板书或装入问题口袋)
二、动手操作,研究新知。
1.解决红点问题:山上还剩几只猴子?
(1)引导学生明白解决问题需要寻找到的信息和条件。通过看图知道山上原来有4只小猴,跳进水帘洞1只,提出问题:山上还剩几只猴子?要解决这个问题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行不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减法
(2)小组合作,操作学具,动手摆一摆,理解减法的意义。
(3)小组交流算法,明确减法的意义:从4个里面拿走1个,还剩3个。
(4)总结概括,引导学生说算法,巩固减法的计算方法“从4个里面拿走1个”也就是“从几里面去掉几”,“用减法计算”。
(5)教学算式,写出算式:4—1=3;介绍“减号”的名字,请学生书空,理解减号的意义;读出算式:4减1等于3。
2.揭示课题,板书:10以内数的减法。
三、课间休息。
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回顾学到的“减法”知识。
四、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解决两个绿点的问题。“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1)学生独立观察信息图、思考解决问题。
(2)全班交流计算过程,进一步巩固、理解减法的意义和算法。
2.解决学生提出的其它问题。
3.游戏:找朋友,根据老师出示的得数,找出相应的减法算式。
五、全课总结。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与遗憾。
作业设计:
口算20道题
板书设计:
游水帘洞
山上还剩几只猴子?
4-1=3(只)
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5-2=3
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6-3=3
课后反思:
10以内数的减法——游水帘洞(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课本第38页的题目。
教学目标:
熟练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通过练习学生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熟练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学生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游览水帘洞,知道了减法的意义,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3-1=
6-2=
3-1=
7-3=
5-3=
9-6=
6-3=
9-7=
9-8=
6-4=
9-2=
10-6=
7-3=
9-8=
10-5=
10-7=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三、巩固练习。
1、请同位互相出题做。(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出20以内的数)
2、分组练习。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
四、自主练习:
1、第一题:先说明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做一做
3-1=
5-2=
6-()=()
2、第二题:先说明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做一做
4-2=
6-()=()
3、自主练习,第3题
先画线,再填得数()。
请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明确去掉2可以用斜线画去2个
在小组内交流。
4、第4题
2-1=
4-3=
5-1=
6-3=
5、第5题
先让学生们讲一讲这幅图的意思,然后列式子:
指名说一说
3+3=
5-3=
6、第六题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同桌互相考一考
老师出题,指名学生做一做
五、全课总结。
1.学生介绍这节课的收获。
2.总结这两节课学生的收获。
作业设计:
口算卡
板书设计:
游水帘洞
列出的加减法算式。
课后反思:
小猴下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39-43页
教学目标:
巩固减法的意义和基本的口算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减法意义的理解。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昨天老师领小朋友们在花果山游玩了水帘洞,学习了10以内数的减法,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
出示口算算式。
二、新授。
1.今天我们又来到花果山,看看小猴子下山时发生了一个什么数学故事?(出示图)。仔细观察这4幅图,说一说小猴子下山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2.看第一、第二幅图,问:树上原来有几个桃子?
这里树上还有几个桃子?
你能提出关于猴子摘桃子的问题吗?
同桌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问:怎样列算式计算?
口算得数。
板书算式:9-4=5(个)
3.问:这时猴子的篮子里有几个桃子?
小猴子提着篮子里的4个桃子正准备下山时,这里他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
让我们来看第三幅图,图中有几只青蛙?几只蝴蝶?
小猴子正在准备做什么呢?
这时突然发生了什么事情?
让我们来看第四幅图。
仔细观察一下,篮子里的桃子怎样了?
青蛙怎样了?
花朵上的蝴蝶呢?
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同桌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1)篮子里还有几个桃子?
怎样列式?
4-4=0(个)
(2)岸上还有几只青蛙?
2-2=0(只)
(3)花朵上的蝴蝶还有几只?
8-5=3(只)
4、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关于0的减法算式。观察一下,2-2=0
4-4=0 这个算式的被减数和减法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得数怎样?
我们可以说:
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
观察一下4-0=4这个算式,被减法是几?减法是几?得数又是几?你能体会出什么?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来的数。
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
4-4=0(个)
2-2=0(只)4-0=4(只)
作业设计:
口算练习
课后反思:
小猴下山(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40-43页。
教学目标:
巩固减法的意义和基本的口算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减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出示口算卡片,9-7
8-3
7-7 4+6
10-9 5+5
5-0 0-0
9-0
7+0
10-8 9-9开火车口算
二、自主练习中的第1题
看图说一说图的意思。
怎样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并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三、自主练习
1.下面我们利用刚才学的知识来口算。出示口算算式。
2.打开书第41页,看第一幅图,说说鱼缸原来有几条金鱼?
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怎样列式解答?
看第二幅图,鱼缸里这时有几条鱼?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能再提出一个问题吗?
怎样列式解答?
四、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原来树上有几片树叶?后来怎样了?
列式计算。
原来树上有几只七星飘虫,后来飞走了几只?求什么?列式计算。
作业设计:
口算练习
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
7-3=4
4-4=0
9-2=7
课后反思:
小猴子跳水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44-45页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会口算1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法式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法式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你们看到过猴子跳水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子跳水的游戏。出示图。
二、新授
1.让学生仔细看图,认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河边有几个同学?启发学生根据画面,说一说河边有哪些学生?他们分别在做什么?说一说怎样求出他们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借助学具,摆一摆。
列出算式,说说算式的意义。
还可以怎样列算式?
根据不同的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
小组内交流想法,解释算式 的意义。
引导学生用“先算、、、、、、再算、、、、、、”的方式说清运算顺序。
2.看图,图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让学生独立列算式,通过交流想法,解释算式的意义。
说出运算顺序。
3、仔细看图,还可以提出哪些关于连加的问题?
有多少只鱼?
有多少只猴子?
有多少只青蛙?
小组内列出算式交流运算顺序。
汇报算式和运算顺序。
4.看图:树上还剩几只小猴子?
放手让学生认真观察图意,明白事情发生的过程。
原来有多少只猴子,后来怎样了,又怎样了?树上还剩几只呢?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列出算式。说清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各解决什么问题。
5.你还能提出哪些关于连减的问题?
在小组内交流,列出算式。
说出运算顺序。
作业设计:
口算练习
板书设计:
小猴子跳水
4+3+2=9
2+3+4=9 5-1-2=2
课后反思:
小猴子跳水(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45、46页。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能熟练口算1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法式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法式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学生学习过程
一、口算练习: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2+3
3+6+1
2+5+0
7+1+4
5+2+1
9-5-4
4+0+5
8-0-4
10-7-1
8-5-2
2.自主练习2。看图说说图意,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让你求什么?怎样求呢?列式?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看图。
说一说图中的意思。
这幅图上一共有多少只鸭子?
第一次又走了几只?
第二次又又走了几只?
求什么?
怎样列式?
说说运算顺序。
先引导学生数出这些物品的数量,然后计算出三种蔬菜的总个数。
引导学生明确表格填写的内容及方法。
填表后,根据整理的数据,让学生列出连加算式,算出结果。作业设计:
做相关的口算练习
板书设计:
小猴子跳水
4+2+3=9
3+4+3=10
8-2-3=3
2+4+4=10
课后反思:
小猴子钓鱼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47-51页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会口算1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混合式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口算:要求学生要说出运算顺序。
3+2+3= 3+6+1= 2+5+0=
7-1-4=
5-2-1=
9-5-4=
4+0+5= 8-0-4= 10-7-1= 2+4+6=
4+3+2=
6-2-4=
二、新授
出示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小猴子钓鱼的故事。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中讲述的故事。
先在小组内讲故事,然后推选一名在班内讲故事。
2.让学生明白事情发展变化的先后过程。
启发学生提出“有5只小猴子学钓鱼,跑了3只,又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小猴子”的数学问题。
结合图意多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钓鱼的小猴子只数变化的过程。
3.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算式。
引导学生根据连加、连减算是的运算顺序,口算出结果。
说说算式中各代表的内容及每步计算的意义,用“先算、、、、、、再算、、、、、、”的格式表述运算顺序。-3 + 1=3(只)
4.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现在鱼缸里有几条鱼?
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先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列式计算。
3+2-1=4(条)
算完得数后,组织学生结合自己列的算式,说说鱼缸里的小鱼的条数是怎样变化的,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三、总结全课: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总结:加减混合运算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计算。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
看图,说说图中的意思。根据图意及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列式解答。说一说运算顺序。
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说一说想法。
2.看图,说一说图中原来有几只天鹅,后来发生什么事情。
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怎样列式?
说说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口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运算顺序。
作业设计:
口算数学题。
板书设计:
小猴子钓鱼
5+1-3=3
5-3+1=3
3+2-1=4
3-1+2=4
课后反思
第二篇:青岛版一年级上册走进花果山教案
第三单元 走进花果山 ——10以内的加减法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的内容是:10以内的加法;0的加法;10以内的减法;0的减法;10以内的连加、连减;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探索规律”等内容。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识基础,结合教材创设的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丰富、有效的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口算10以内的两步加减式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关键:让学生先建立加减法的表象,然后再由显见的表象抽象出算式。
四、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 由于本单元是全册教学的重点之一,学生也是第一次系统学习10以内的口算加法,所以在进行本单元设计时,着重于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倡导算法多样化,并进而从中优化。而且还设计了多样化的练习形式,进而提高口算能力。单元教学方法: 为学生创设一个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逐步地学会学习,总体的教学思路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进行应用。采取的措施: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让学生编成数学故事从而激发兴趣。2.重视学具的应用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建立加减的表象。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学生的眼,口,手,脑都动起来。
五、单元实践活动: 1. 我会摆学具(利用学具帮助学生进行口算)2.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学(爸爸妈妈摆出算式,学生摆出得数)3. 找找周围的数 2. 单元教学准备: 学生:学具,数学卡片等 教师:学具,数字卡片及多媒体课件(6套)
六、计划课时数:28课时 第1课时 总第()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31——33页。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会读加法算式能正 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数的加法。2. 初步学会从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并能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加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数的加法。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教学准备:正方体图块。预习要求: 1.情景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要会说)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写出来)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喜欢谁?为什么?大家想不想到孙悟空的花果山去玩一玩?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花果山去游玩。(课件出示:花果山情景图)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看着这些事物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 一共有多少只猴子? 2.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3. 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4. 一共有几朵花?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我们先来解决:有多少只猴子? 谁能把信息和问题整合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先想一想,我们可以用手中的学具来摆一摆,看看是几。)
2、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②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让不同方法的学生解释自己的想法)可能出现方法有: 方法一:一只一只地数一数就知道了。方法二:用小方块来摆,先摆2个,又摆了3个,数一数一共是5个;左边摆2个,右边摆3个,合起来是5个;也可以用2+3=5算出来。
4、教学加法算式。认识加号。理解算法。师:像这样把2和3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板书课题:加法)板书:2+3=5(只)读算式:2加3等于5(这个算式中“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5”呢?)结合图意或利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理解“2+3”的算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口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
5、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鸟?(谁能完整的把这个问题说一遍?学生回答:左边有5只小鸟,右边有1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6、怎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列式:5+1=6(只)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在这个算式中“5”,“1”,“6”各表示什么?
7、一共有几朵花? 自己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2+2=4(朵)
8、剩下的问题,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自己解决,做完后在小组内交 流 交流:1+2=3(朵)
三、自主练习1. 教材第一题:摆一摆 投影仪显示,提问:你能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图的意思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2. 教材第三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1+1= 2+2= 1+3= 4+2= 2+3= 4+1= 3+2= 1+5=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独立填写计算结果。
四、走进生活。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能遇到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你来说一说好吗?
五、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六、限时作业:
1、看图列式。2.妈妈让小明到面包店买五个面包做早餐,.面包店的面包有以下几种包装,他可以怎样买呢?
第三篇:第三单元 走进花果山范文
第三单元 走进花果山(主备人:刘晓明)
一、教学内容:
10以内数的加法,0的加法,10以内数的减法,0的减法,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由于学生初次学习加法和减法,因此,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进行口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口算10以内的两步加减式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的内容是:10以内的加法;0的加法;10以内的减法;0的减法;10以内的连加、连减;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探索规律”等内容。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识基础,结合教材创设的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丰富、有效的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数字卡片及多媒体课件 学具:数学卡片等
六、教学方法思路设计
1、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串”,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学习情境。
2、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通过有关的操作练习进一步体验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认识。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倡导方法多样化。
4、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提高口算能力。
5、注意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应用意识。
6、对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还要考察学生是否能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七、本单元建议课时数:14课时
八、教学实践活动:
1. 我会摆学具(利用学具帮助学生进行口算)
2.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学(爸爸妈妈摆出算式,学生摆出得数)3. 找找周围的数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页信息窗一,自主练习:1、2、6题。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
3、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西游记》的故事吗?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有那么多的同学喜欢孙悟空,孙悟空的花果山对小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花果山看看,好吗?
1、出示《来到花果山》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你说我讲”红点中所示内容。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②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③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方法一:一只一只地数一数就知道了。
方法二:我用小棒代替小猴,树上有3只,我就拿出3根小棒,树下有5只,我再拿出5根小棒,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就知道一共有几只小猴了。也就是把5和3合起来
(2)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交流知道把5和3合起来用加法计算。(3)认识加号。(4)理解算法。
结合图意或利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理解“5+3”的算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口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结合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能遇到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你来说一说好吗?
3、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问题口袋”中,待学到相关知识时再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象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第二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的自主练习1——6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在观察、操作中积极地思考。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游览花果山,我们学会了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今天我们进行比赛,看谁的本领大。
二、自主练习
1、第1题:摆一摆
投影仪显示,提问:你能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图的意思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2、第3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1= 2+2= 1+3= 4+2= 2+3= 4+1= 3+2= 1+5=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独立填写计算结果。
3、自主练习第4题。
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要求“数学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包含数学信息并能提出数学问题的故事。先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画面自编故事。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既要关注故事的趣味性,更要重视故事中体现的“数学味”。
4、自主练习第五题,算式与数的大小比较。1+2○5 2+3○6 5+1○4 4+2○6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第三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页的信息窗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学习有关“0”的加法,并能正确计算。
2、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出示野餐全景图
师:花果山里热闹极了,小朋友也来这里野餐,和小猴们成了朋友,请同学们找一找都有哪些信息?愿意讲给大家听一听吗?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生:我看见图上左边树上有5只小猴,右边的树上有3只小猴;左边树上有5个桃子,右边树上没有桃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师:根据我们找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一共需要几根火腿肠? 一共有几个桃子? 一共有几个同学? 一共有几朵花? 一共有几个书包?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要求每人一根火腿肠,需要几根?该怎样想?
1、学生独立思考,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有必要,教师引导学生把算有多少根火腿肠转化成算有多少个同学就知道需要几根火腿肠。
3、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3+4=7
4+3=7
4、观察,比较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准确叙述,只要说清楚意思就行)
5、巩固练习
4+1=
5+4=
6+2=
7+3=
1+4=
4+5=
2+6=
3+7=
6、你还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刚才提出的问题,独立解决。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四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的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加法的意义,训练10以内数的加法。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教学过程: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自己观察课本上的图,说说图意,并列出算式。通过交流进一步体验加法的意义。
2、自主练习第2题
口算练习,练习时除了让学生口算结果外,还可以制成口算卡片,经常性地进行口算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
3、自主练习第3题
分类说算式的练习活动,通过变换练习的形式,引起学生口算的兴趣。可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自己想要说的一组加法算式,由其它学生判断结果是否正确。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自己看图,并写出算式。并让学生讲一讲,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
6、自主练习第6题
小老鼠找鼠标的情境,根据得数连算式。练习时先让学生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并弄清图意,再做题。根据屏幕上显示的“3+4=7”,找出得数是7的鼠标与电脑连起来。也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连其他的鼠标,屏幕上可以怎样更改?
2、自主练习第8题:我踢哪些球?
练习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6号和8号球员分别应踢哪些球,再让学生画线连球。
3、自主练习第5题
看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4、自主练习第11题
学生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既要关注学生所讲故事的趣味性,更要重视故事中体现的“数学味”。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认真看图,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结合画面自编故事,然后从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自主练习第6题
看图编一个数学故事,并提出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四、课堂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五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页信息窗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数的减法。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体会减法的意义。教学具准备:水帘洞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在花果山看到我们喜欢的小猴子,还进行了一次快乐的野餐,今天,我们再到孙悟空的水连洞参观,好吗?
出示水帘洞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都从图上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刚才洞口有8只猴子,现在有3只了,有几只钻进洞里去了?
猴子从树上摘下2个桃子吃,现在树上有7个桃子,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 树上原来有9个桃子,猴子从树上摘下2个桃子吃,树上还剩多少个桃子? „„
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有加法的,也会有减法的,加法问题随时解决,减法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以学生提出的某一个问题为例,如:还剩几个香蕉?。你能利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好吗?
4、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师: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想法说全班同学听吗?
教师适时总结:从7里面去掉4,用减法计算。7个香蕉,给小猴子吃掉4个,还剩几个?就可以列减法算式: 7 – 4 = 3(个)
(2)认识减号。教师演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最后学生容易看到去掉的和剩下的部分,而原来的数不容易看到,因此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是从哪个数里去掉的,就要把这个数写在减号的前面。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学生自己其他的减法问题,并把想法说给其他同学听。
2、把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装进问题口袋。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六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减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第38页10以内数的减法的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初步培养与同学共同学习的习惯。
2、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游览了孙悟空的水帘洞,在游览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很重要的本领,认识了减法,今天我们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自主练习第1、2题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图,说清题意后,再列式计算。具体指导语言: 你看图之后,讲一个故事;独立列式;集体交流:学生说图的意思,学生连线,同桌看看对不对。
2、自主练习第3、4题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写得数,后请小博士交流
教师读题,学生说得数。
3、自主练习第5题
小鸡回家,连线找得数。六所房子中有的住了一只或两只,有的没住小鸡。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口算,争取全算对。
第七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信息窗4。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0的减法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3、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问题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故事导入,一只调皮的小猴子摘桃子的故事,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后让学生观察图。
出示信息窗4,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内容。
1、编一个小故事给同学们听。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讨论:为什么这只小猴子最后一个桃子都没有了呢?不管干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
3、根据故事内容,提出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小猴子摘了几个桃子? 学生自己观察画面,列出算式。
2、篮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可以给学生一个不完整的算式给予提示:3-()=()个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其他问题。如:岸上还有几只青蛙?花儿上还有几只蝴蝶?
2、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在问题口袋中。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八课时
走进花果山 10 以内加减法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43页的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上面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自己练习。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长了很多本领,今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好吗?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让学生观察彩图,说说图意,列出算式。
2、自主练习第2题
主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口算,如有个别的学生教师应进行辅导(可用卡片)
3、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自己看图,边说图意,边列算式。
4、自主练习第9题 看图讲一个数学的故事。
根据树上的七星瓢虫或树上的叶子等内容来编;分合作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列式计算。
三、拓展延伸
教师讲一个数字娃娃的故事。你能自己编一个数学小故事吗?
四、聪明小屋
比一比,一个书包的价钱能买几本书?
第九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计算。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积极合作与交流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第44页信息窗5
1、师:一些小朋友观看一群顽皮的小猴子跳水嬉戏,可爱的小猴子不仅吸引小朋友的目光,还引起小青蛙,小鱼的注意,我们也看一下好吗?
2、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②小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③河岸上还剩下多少只青蛙? ④树上还剩下多少只小猴子? ⑤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的好极了!那么第一个问题谁来解决?该怎样列式?请同学们利用学具试着自己解决一下好吗?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小组长组织好小组成员的发言顺序,并做好总结。
4、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说相应的算式。
(2)这几个小组的想法又对又准确。那么这道题等于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4个坐在地上的同学,加上站着看小猴跳水的3个同学是7个同学。再加上跑来的2个同学,就是9个同学。(学生列的算式不同,说法也可以不同)那么这道题也就是几加几再加几?(指名学生:4加3再加2)
(3)今天我们学的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教师在适当时机总结:把三个数加在一起的算式,叫做连加。并板书:连加。
(4)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在这幅图里,还有哪几道题可以用连加的方法来计算?学生自己试做,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运用新知,巩固练习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连加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提出生活中的问题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先把它放到问题口袋里,以后再来解决。
自主练习第4题。
以统计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填数,巩固连加。应先引导学生数清楚西红柿、辣椒、茄子的数量,然后计算三种蔬菜的总个数。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连加、连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第十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页信息窗6。教学目标:
1、结合“小猴子学钓鱼”的具体情景,体会1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能正确口算10以内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用多种算法去解决问题,初步学会有条理思考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交流算法过程中,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问题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了花果山,游了水帘洞,看了小猴子
跳水,还美美地野餐了一顿,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猴子是怎样钓鱼的呢?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去看一看,好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图上都有什么?它们都在干什么?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情境图编一个数学故事,并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编出后,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并思考提出的问题。
组内交流完后,教师指名一至两名同学讲一讲他们编的数学故事,(组织学生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组织全班解决提出的问题。
2、解决问题
(1)现在有几只猴子学钓鱼?让学生结合图中的说明独立思考:怎样才能求出有几只猴子学钓鱼?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每组选出一名同学汇报本组的意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分别列出各种算式。
5-1+2
5-3+1 让学生看算式,每个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讲解。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
观察图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是什么?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式。关键是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自主练习第2题。
(1)观察此图:你想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提出:湖里有几只天鹅?(3)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8-2+3
8+3-2(4)结合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样想的?并说一说运算顺序。
3、第3、4题:出示口算卡片:要求二人合作:一人读算式,一人作答。然后判断,错误的改正。
4、第5题:出示小猫钓鱼图片。
(1)、引导观察图片:画了什么?小猫做什么?能钓哪条鱼?(2)、引导理解图意:看桶上有什么?鱼上有什么?看第一只小猫和它钓的鱼。鱼背上算式10-5-3的结果是2,这条鱼就钓到了。另外两只小猫能钓到自己想要的鱼吗? 讲一个数学小故事。
5、第6题:出示“小羊过河”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图意。(1)引出解决的问题:小羊要踩什么样的石头过河?
(2)“妈妈告诉我,从得数是3的石头上过河最安全。” 算一算哪些石头上的算式得数是3?在石头旁标得数。
(3)说一说:石头上的得数有哪些?(4)画一画:小羊过河的路线?
6、第7题:出示50页图片。
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编一个故事。要求:有意思、有趣味、有数学问题。
四、课堂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一课时 课题: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尅熟练的进行看图列式计算,能够正确的理解题意,从中发现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
2、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运算效率。教学过程:
一、看图,列算式
1、引导学生说出图意,解决问题,集中解决第1、3题反馈交流意见
2、综合练习第6题,初步渗透估计的意识和估计的方法,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引发对“我吃的个数和你吃的个数差不多”的思考,从而根据“差不多”的意义确定男生吃草莓的个数,练习时,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猜数画对号,在交流时说出自己的理由,此题选择8或者10都是可以的
3、综合练习第5题,动脑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去做。
4、第9题,学生可以独立做,算出得数,反馈订正,抽出个别题目分别说一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熟练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
5、第11题,分别写出算式得数,反馈交流
6第12题,弄清这种类型的题,我们该怎么做呢?先说一说:算出得数,在进行比较大小,自主做练习。
二、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1、你们坐过公交车吗?在公交车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看图画,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说说车上的乘客有什么变化?该怎样列式计算现在车上有几名乘客呢?
星期天小猴子拿着妈妈给他的10元钱去买东西,都是什么呢?如果你是售货员给我们说一说吧?(有飞机、足球…….),这么多东西,那小侯拿着10元钱能买什么呢?算一算他的钱够吗?如果买足球和故事书还剩多少钱?怎么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试一试,走迷宫
第15题,只要沿着得数是7的算式走,就能走出迷宫,试试看吧?先自己把每道算式都算出来,再找一下得数是7的算式连起来,你就能成功的走出迷宫了。
3、观察图画,引出问题
自主练习第16题,看到这美丽的图画,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例如:一共有几只螃蟹?
一共有几只海螺?
一共有几筐鱼?
…….能不能自己根据图画列式算一算,然后再小组交流一下,说一说反馈交流。想一想,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把算是写在练习本上。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十二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 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探索规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信息,独立思考,发现隐含的规律,初步的培养独立思考问题习惯。
2、合作交流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注意倾听、欣赏他人的想法,共享探索成果,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对探索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表达,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的知识更有趣,比比看,谁学的最好,发现的规律最多。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51页第1题(1)3+2=5,那么2+3=几?
再出示几个类似的例子,学生解答后,让学生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总结规律: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是不变的。
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出示几个类似的但数很大的题,让学生利用学习的规律解决。
(2)教师出示蘑菇+苹果=9,根据刚才学习的知识,你能想到什么?为什么?让学生说说发现的规律。
2、出示51页第2题
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下面的瓜应该是什么颜色?下面呢?下面呢?最后一个呢?让学生按要求完成题。
3、出示51页第3题 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应该填几?为什么?
4、出示51页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发现了什么?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篱笆呢?再涂上颜色。
三、聪明小屋
请同学们走进“聪明小屋”,看你能发现什么?明天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十三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我学会了吗”及丰收园 教学目标:
1、通过课件展示小鸟、小朋友、花、蝴蝶、苹果等从数到加减法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
2、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体味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情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数学乐趣
课件出示秋游图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找数和列式计算的机会,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会问、会说、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观察讨论
(1)说说从画面上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注意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组内互相倾听别人意见的好习惯,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直接提问组内比较优秀的同学予以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解决。
(2)组间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一组提问题,另一组解答,下一个小组说解答方法,多种方法提问并解答。(3)全班整理,以加减法为主线,进行多种练习,列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根据同学们提的问题,加上自己提的问题,列式计算,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看你能列多少道算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探索能力。
2、知识延伸
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做你喜欢的事,算你喜欢的题,写你喜欢的数,列你喜欢的算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每提一个问题,列一道算式,你就得到一个五角星。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第十四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 找找周围的数
教学内容:找找周围的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周围数的实际活动,深化对10以内数的意义的认识,进一步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初步建立数感。
2、经历寻找周围数的过程,体会找数的方法,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3、养成与同伴合作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难点:建立数感,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数。
2、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数吗?在我们周围哪儿有数?请你找出来。今天,我们就来找找周围的数。板书:找找周围的数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找找身体上的数。
找找自己身体上有哪些数?(如:1个头,1个鼻子,1个嘴巴,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两条胳膊,两条腿,两只脚,10个脚趾等。)
2、找找教室中的数。
教室中有数吗?请你找一找,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3、你还在哪儿看见过数?
公共场所、体育厂、电视上等。让学生说说在不同地点,找到的数都表示什么意思。
三、巩固拓展,体验生活
1、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方法从你熟悉的环境中找出哪些数?
2、你打算怎样去找你周围所熟悉的数?让学生讨论,制定出课外找找周围的数的活动计划。
3、我们每个同学回家后都找一找周围有哪些你熟悉的数,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交流。
四、课堂总结
数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你还从哪些地方找到了数?做一个小小的调查员,一个有心的人,看看你还能找出哪些数字?
第四篇:走进花果山教学案例反思
在生活实际中体验感受数学
——《加法的意义》教学案例
张林玮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怎样在课堂中利用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服务于教学,课堂教学如何应用于生活,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正如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重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理念。
【案例背景】
《和是5以内的加法》是在学生入学不久,初步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会数数,会进行简单的加减法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时的学生对学校生活还充满了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对数学学习还比较陌生,大部分孩子会计算和是5以内的加法,但不知道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理解加法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授课过程中,我自始至终视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利用学生仅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引入学习,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兴趣。下面是我在教学《和是5以内的加法》中的几个片段及分析:
【案例描述】 【片段一】
从生活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告诉老师,你们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学生回答,引出动画片《西游记》。)《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
生:孙悟空。
师:你们知道孙悟空的老家在哪儿吗? 生:花果山。
师:花果山可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大声)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去看一看。(出事情境图)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这个环节中,我抓住了学生爱看动画片的心理特点,以此来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中引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使数学与自己“零距离”,学生学起来才亲切、不乏味。
【片段二】
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加法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师:来花果山游玩的小朋友特别爱动脑筋(课件出示一个小朋友),他看到树上有3只小猴子,岩石上有2只小猴子,提了一个数学问题。你们猜一猜他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纷纷举手)一共有几只小猴子?
师:谁能再说一遍?(板书:一共有几只小猴子?)同学们真聪明,先这样的问题就是一个数学问题,请同学们一起把这个数学问题读一遍。
学生读。师:(小声而又神秘的,慢慢的还要重重的说)“一共有几只小猴子”是什么意思?
生1:把树上的小猴和岩石上的小猴加起来。生2:把3和2加起来。
生3:把树上的小猴和岩石上的小猴合起来。生4:把它们合在一起。
师:有的说合起来,有的说加起来,看来,你们明白“一共有几只小猴子”的意思。“一共有几只小猴子”的意思就是把“树上的3只小猴子和岩石上的2只小猴子合起来是多少’(课件演示把两部分小猴子圈起来)。谁能再说一遍?
(多找几个同学回答)
师:也就是把谁和谁合起来? 生:把3和2合起来。(板书)师:把3和2合起来是多少? 众生:(大声的)5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生2:我知道3和2能组成5。
师:除了数,我们还可以算,可以摆。如果1个圆片表示1只小猴子,树上的3只小猴子用几个圆片表示?
生:3个。
师:请同学们摆出3个圆片表示3只小猴子。(学生摆,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摆。)
师:岩石上的2只小猴子用几个圆片表示?请同学们再摆两个圆片。3个圆片和2个圆片合起来是几个圆片?(随手把5个圆片圈起来)请同学们把自己摆的3个圆片和2个圆片合在一起数一数一共是几个?(边说边做手势——合在一起。)
生:(大声说)5个。
师: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方法,其实都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学生纷纷举手)师:哦,你说一说。生:3+2=5。
(多找几个同学说)师:咱们班小朋友知道的事情可真多,把3和2合起来就用算是“3+2=5”表示。
分析:课前了解到,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学前基础,10以内数的分成和组成也掌握的很好。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自己提出问题“一共有几只小猴子”?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通过数数、5的组成知道一共有5只小猴子,接着重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知道要把3个圆片和2个圆片合在一起,进而理解加法的意义,学会用算式解决问题,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片段三】
寻找生活素材,感受数学就造我们身边。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时候也用到了加法,比如:妈妈给你买了3个本子,爸爸又给你买了2个,爸爸妈妈一共买了多少个?
生:3+2=5。
师:你还能想一个事情也用“3+2=5”表示吗?
生1:爸爸给我买了3个棒棒糖,妈妈给我买了2个,我一共有几个棒棒糖?
生2:我有3辆玩具汽车,爸爸又给我买了2辆,我一共有几辆玩具汽车?
生3:我有3个苹果,妹妹有2个苹果,我和妹妹一共有几个苹果? ……
师:为什么这些完全不一样的事却能用同一个算式表示呢? 生:都是把3和2合起来。师:3+2=5表示的事情多不多? 生:多。
师:是的,算是太神奇了,数学太神奇了,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加法,知道了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像爸爸妈妈做个汇报,感受一下数学的神奇。
分析:本节课的最后,我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用“3+2=5”解决的问题,因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关,学生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很活跃,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的思想。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案例反思】
本课教学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真正让数学教学为生活服务。具体为:
1.读懂教材,活用教材。
教学时充分利用青岛版教材的特点,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西游记》引入,以“走进花果山”构成“情境串”,因为是学生熟知的童话故事,学生感兴趣,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在此基础上,我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用活了教材,把“花果山”的情境划分为几个情节,巧妙地用多媒体注意出事动态的画面,排出其他多余的信息对学生造成的干扰,先把小猴子的信息单独呈现,然后依次出现桃子、小朋友、小鸟,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素材。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序的观察、感悟,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加法的意义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新授结束后,我设计了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能用“3+2=5”表示的事情,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只要是把两部分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加深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到数学的神奇。
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第五篇:花果山之战 教案
花果山之战(大班体育活动)
一、活动目标:
⒈幼儿通过战胜活动中的各种“困阻”,提高平衡、从高处向下跳等能力,发展幼儿的动作灵敏性和协调性。
⒉设各种难度场景,引导幼儿大胆地面对困难、主动挑战困难、创造性地战胜困难,尽情体验胜利的喜悦。
二、活动准备:
⒈活动材料:桌子18张、桃子(纸球)若干个、录音机等。
⒉活动环境布置:
⑴三列由桌子并成的石洞。
⑵三列由桌子并成、相隔的石桥。
⑶将桌子搭成高(130厘米)的“花果山”。
⑷教师扮演—孙悟空、妖怪。
三、活动过程:
⒈开始部分
⑴以孙悟空形象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教师扮演孙悟空登场:“本大王来也!孩儿们,今天大王带你们出去见识见识,看看外面的世界怎样?猴孙们先把变身的文档仅供参考
本领比给我瞧瞧。”
⑵“变身”游戏(准备动作)。
“变身”动作:乌龟—鸭子—小熊—小狗—青蛙—老虎—鱼—孔雀—猴子嬉戏
⒉基本部分
⑴猴王带猴子外出,遇到石洞,越石洞创造多种钻、爬的动作。
指导:引导幼儿利用桌洞从不同角度创造各种正面爬、侧面爬、倒退钻、绕桌脚钻等动作。
⑵半途发现“花果山”被妖怪占领,猴王带猴子们历经苦难,重返“花果山”。
①“巧”过石桥,提高幼儿的平衡能力。
A 将桌子两两相连,鼓励幼儿创编多种不同过桥的方法。(正面、反面、爬石桥、蹦跳过桥等)
将桌子两两相隔,再次利用以上动作大胆跨越“障碍”。
(猴王带猴子们潜回花果山,偷回桃子。)
②“勇”攀花果山,引导幼儿战胜困难。
将桌子搭成两层成“花果山”,引导幼儿敢于翻越“花果山”,提高从高处向下跳的能力。(机动)
⒊结束部分:妖怪发现了,猴王带猴子们用手中的桃子当武器与妖怪大战,最后大胜,回到自己的家园,一起欢庆。
编花篮(单脚跳)
活动目标:
1、学习两人用脚编花篮,练习单角跳,发展平衡、协调能力。
2、探索与同伴用身体各部分编花篮的方法,交流、迁移自己的经验。
3、努力完成游戏圈过程,克服困难,坚持到最后,体验合作成功带来的愉悦。活动准备:
1、编制的花篮一个,红花、黄花、兰花若干。
2、音乐磁带或CD,CD机一台
活动过程:
1、队列练习。
引导幼儿练习开花走、左右分队走,在队列变化中听口令或哨声提示走、跑交替。
2、探索用身体编花篮的方法。
——出示花篮,启发幼儿与同伴结伴,鼓励幼儿用我们的小手或小脚编花篮。——请幼儿交流编花篮的不同的方法。
3、游戏:编花篮
——两名教师示范用脚编花篮,观察将两只脚钩在一起编成花篮的动作以及单脚跳的方法。
——幼儿尝试双人钩脚编花篮,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教师出示花篮念儿歌,最后将红色的花朵放在花篮里,变成一个红花篮。——两名教师边拍手念儿歌边表演单脚跳编花篮,然后带领幼儿一起玩编花篮,练习有节奏地单脚跳。
——两人一组编花篮比赛,比一比哪一组小朋友能坚持单脚跳玩游戏。——出示黄花,引导幼儿仿编儿歌,玩编花篮的游戏。
4、音乐舞蹈:
师生随着音乐表演快乐的圆圈舞。活动反思:
编花篮这个游戏,我小时侯也很喜欢玩,我想幼儿也一定会喜欢的。于是在教师的示范后,大家都很感兴趣,很想学这个游戏。我先请幼儿两人为一组,自由探文档仅供参考
索,但我发现,孩子们都没有掌握其中的“窍门”:可能是衣服穿的太多了,前一个小朋友脚放好后,后一个小朋友的脚根本不能再弯下来,游戏没有成功。我想起小时侯玩的时候,人比较多,脚就好搭一些。于是,我再次示范了玩法后,请幼儿六个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编花篮游戏。本以为这样问题就能解决了,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幼儿没有按次序一个接一个把脚搁在前一个小朋友的脚上,最后一个小朋友也没有把脚放下来,大家都倒在地上了,游戏再次失败了。最后,我只好采取最原始的办法,一组一组教,终于大家都掌握了这个方法,但玩起来还有的小朋友单脚的平衡能力有限,还没等编好花篮就倒下来了。虽然如此,孩子们还是玩得很开心,下课后还是一直在玩,看来这个传统游戏还是很吸引孩子们的。
课后,我也及时做了反思:如果课前我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这些生理特点,更科学地安排活动,这种失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所以说,一线教师更需要理论知识的积累,怎样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