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措施

时间:2019-05-15 06:5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措施》。

第一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措施

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措施

云南省下关一中 李曙光

一、前后联系,古今打通,优化文言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课题研究中,自始至终贯彻启发式的开拓型教学原则,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疑,恰当诱导,方法优化,把立足点转移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上;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处于最佳能动状态,多读、多思、多练,多背,从而使教和学结合,主导和主体结合。实践表明,这样做不仅加强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第一,前后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初中的文言积累,在对照比较中,拓宽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从已知去推知未知,是课题实验贯穿始终的教学方法。在资料准备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了“高初中文言词语对照卡片”和“高初中文言语法对照表”的整理制作上,着眼点还停留在单纯的字词句的比照联系上。进入课堂教学实验后,才感到这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词语的前后联系问题。事实上,这种方法运用得当,引导有方,就会给学生创设一个自我探求知识的情景,把学生的“接受”,变成了学生的“探求”。从“你要灌输”到“我要求知”,真正落实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的地位,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前一句,学生读了不知所云,而后一句则一目了然。如果教师不分轻重,都要逐字逐句地串讲一番,效率肯定低下,达不到优化的目的。碰到这种情况,课题实验中的做法是,学生难于理解的词句,讲透彻,讲明白;而学生能够自己掌握的内容,放胆不讲,让学生自读领会。而讲,则注重前后联系,注意牵线搭桥,创设情景。幻灯打出“蜀之鄙有二僧”(《为学》)和“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两个句子后,学生从直觉上就可以判定,“越国以鄙远”的“鄙”,意思同第一句的“鄙”相同:边邑。但“鄙远”又应该如何解释呢?“边邑”与“远方”的语法关系又如何理解呢?首先看“远”字。“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一句中,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固的盔甲,锋利的武器。那么,“远”呢?用法相同,意思是“远方的郑国”。这也就是说,“鄙远”是两个名词在一起,而它们的关系既不是并列,又不是偏正,按照文言的语法习惯,其中前一个词应该属于“词类活用”了。正如“稍稍宾客其父”中“宾客”与“其父”的关系一样,“宾客”属于名词的意动用法。“鄙远”也应作如是观: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自己的边邑。鄙,名词的意动用法。这样提供材料,创设意境,探索求知的做法,并没有影响课程的进度。因为那些学生自己可以理解的内容,老师就放手不讲了,所以这种方法比起从头串讲到尾,面面俱到的做法,不但没有影响课程的进度,反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为学生赢得了阅读感悟的时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

1 实验班还是对照班,大多数学生都希望教师在教文言课文时,“落实重点难点字词句后,多给学生自读时间”。所谓自读,当然应该包括思考在内。而坚持前后联系的原则,能够给学生的思考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背境,达到由此及彼、温故知新的目的。其一,前后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在回忆中读懂文句。“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一比较,“妻子”作为两个单音词,不讲学生自然明白。其二,前后联系可以加深学生对新旧课文的理解。“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由于亲戚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常用词,学生往往不把它理解为“父母妻子等亲属”。如果将它与初中课文的“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臣”离开的是父母妻子等亲属,这就突出了对蔺相如的追慕之切,而如果不是父母妻子都背叛了他,怎么能叫做“寡助之至”呢?其三,前后联系可以更好地突破课文中的难点。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劝学》并不算难,但其中有些句子,学生往往容易误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翻译时,很少有学生把它当作定语后置句来处理,明知“爪子与牙齿的坚利”有些别扭,又不知道如何加以调整。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幻灯片打出:“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就可以明白:“中心语+之+定语+者”是文言定语后置句的典型格式。而有时,其中的“之”字可以省略,“僧富者”就是“僧之富者”。那么,其中的“者”也应当可以省略,“爪牙之利”,就是“爪牙之利者”,可以翻译为“坚利的爪子与牙齿”,而“筋骨之强”应该翻译成“强壮的筋骨”,也就无须多说了。有些句子,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教师不点拨,学生也容易误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的“金石可镂”,如果不联系“商旅不行,樯倾楫摧”和“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学生不大会把它理解为被动句。其四,前后联系容易让学生形成对文言词语的系统认识。虚词也好,实词也好,句式也好,许多学生学到后头,忘了前头。在课题实验中,总是启发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以旧知识带新知识,加强知识的连贯性。这样,学过的课文越多,例句就越多,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给学生的印象也就越深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了显著的学习效果。例如,“然”可以作词尾,即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后面,作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的”“地”相当。讲到《赤壁之战》中的“勃然”,联系到《愚公移山》中的“杂然”、《黔之驴》中的“庞然”、《捕蛇者说》中的“汪然”。这样,学生对“然”字做词尾就掌握得比较牢固了。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前后对照比较的方法,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去获得准确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通过对照比较,学生的思路更为广阔深入了,因而能全面具体地分析问题,既懂得“应该这样”,又懂得“不应该那样”,进而把握语言的本质特征。

第二,古今打通。文言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吸收消化,丰富思维,接受文化熏陶。要达到这一个目的,就每一篇课文而言,应当力求透

2 彻理解,充分领悟。但是,由于文言文词性的变化,语义的分歧,语法的特殊,透彻理解并非易事。而且,从各篇获取的知识是零散的、孤立的,必须通过相互对照,彼此应证,才有可能形成必要的知识体系。这样,类比教学法便应运而生。类比教学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而且其教学过程正是拿零星知识进行对照印证的过程,因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说的“已有知识”,一是指上文已经说过的学生在初中积累的文言文知识,二是指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着的古代汉语的痕迹,利用语言的古今继承性,以今证古。

正如唐德刚先生所说的那样:“我国的文言文是一种一脉相承,本国本土产生的应用文字。它和语体是有血肉难分的关系;它不是像希腊文、拉丁文那种‘全死’的‘外国文字’。”○5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白话和文言文的关系千丝万缕割不断”○6要说汉语的特点,这恐怕是最大的特点了。因为这是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的结果。

文言文是“国货”,不是“洋货”,文言文姓“汉”。文言文教学理所应当要体现汉语的特点,具有“中国特色”,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往往无视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的特点,教学“本国本土产生的应用文字”却跟教学英语、日语一样,让熟悉、使用现代汉语的中学生面对跟现代汉语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文言文时,如同置身于异国他乡一样陌生、茫然。这无论如何是一个误区。“误”就误在割断了民族语言发展的历史,“误”就误在割断了古今汉语的联系。

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都表现为汉语言变的“过程”,他们“同宗”;所以,文言文教学应该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并未死去的文言文在现代中学生的头脑中“复活”,超越时空,化难为易;才能使现代中学生温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较迅速较扎实地学好文言文;当然,同时也带动、促进现代文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一箭双雕的效果。可以说,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人人动手,清洁上海!”清洁,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有时他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初中语文第四册《听潮》)润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只要想一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初中语文第四册《记一辆纺车》)幕、席均是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初中语文第一册《纪念白求恩》)远,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

不用说,成语,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中通向现代汉语的一座桥梁。因为,成语为中学生所喜闻乐见,而它又充分反映了汉语的所有特点,它是联系古今汉语的自然纽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成语与文言文的联系。

成语与一词多义。“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亡,逃亡。成语如“亡命之徒”。“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亡,灭亡。成语如

3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今刘表新亡。”(《赤壁之战》)亡,死亡。成语如“家破人亡”。

成语与通假字。“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成语如“图穷匕首见”。“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成语如“拨乱反正”。

成语与词类活用。“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说出。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成语如“莫名其妙”。“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耻,以„„为耻。形容词意动用法(形容词带宾语活用为意动词)。成语如“不耻下问”。“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生,使„„生。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时大都活用为动词)。成语如“生死肉骨”。

成语与文言句法。“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不余欺,即“不欺余”。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成语如“时不我待”。“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祭以尉首,即“以尉首祭”。介词“以”带宾语表示工具、方式时,常放在动词后面。成语如“绳之以法”、“晓之以理”。

因此,利用成语来进行文言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特点,又能增强其文史知识,扩大其知识面。例如在教学《《六国论》时,讲到“暴秦之欲无厌”的“厌”不要仅要求识记课本上“厌”的注释(通“餍”,满足),也不要满足于对“厌”在文言文中几个义项的归类整理;如果联系成语“贪得无厌”的“厌”(满足)、“喜新厌旧”的“厌”(讨厌),学生在词义的比较中对“厌”会理解得深一点,掌握得牢一点。

“可以说,成语的本身就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有这种现象。”○7成语,正是我们搞活文言文教学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孤立语”或“词根语”。组词成句的主要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而组词成句的基本材料——汉字,又是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有些学者对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两个常用字表进行了研究(前者是现代汉语3755个一级字,后者是1086个古代汉语常用字),发现有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可以在现代汉语一级字表中找到,这占到古汉语常用字的92%;另外84个古代汉语常用字中,也有82个可以在现代汉语4500个常用字和6196个印刷通用汉字中找到。○8可见,古汉语常用字的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有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只是在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常常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往往将这个字作为一个语素进入到双音词中。考察汉语的演变可以发现它由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现代汉语双音词的趋势。了解和利用这一特点,往往可以帮助我们通过现代汉语双音词去判断和掌握文言文单音词的意义。现代汉语词汇掌握得越多,对其意义理解得越准确,就越能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运用这种“古今打通”的方法也就越方便越灵活。例如,掌握了修建、修造、修长等现代汉语词汇,就不难从比较中对下列文言句中的“修”的意义作出确切的解释,而不必去死记“修”在文言中的这些义项:“乃重修岳阳楼”(修建),“修守战之具”(修造),“茂林修竹”(长)。

二、掌握学生心理,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最重要的就是优化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感知、思维、记忆的、想象的心理发展过程。因此,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心理来设计课堂模式,处理每一个教学环节。

根据学习动机、兴趣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机是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的内部动力,学习兴趣和需要就是最好的动机。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他们对所学的课程“热爱”了,或者认为“需要”,他们学起来就有劲,就能克服种种障碍,取得优异成绩。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经常具备旺盛的求知欲。因而,在课题实验中,我充分利用课本所呈现的材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你要去说服别人做他本来不愿意做的事情,并且你的说服对象的身份地位又远远高于你时,你将如何去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呢?广而言之,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说服别人,那么,怎样才能取得最好的说服效果呢?怎样才能争取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呢?我们的古人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生动丰富的材料和极其宝贵的经验,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领略那些辩才无碍的大师们的表演吧。用这样的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向往”,从而提起学生的兴趣。另外,还可以利用语言、悬念、置疑、竞赛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研究学生心理,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就能够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满足学生要求的材料,用来组织课堂教学,达到优化目的。

根据学生的注意力的变化规律,组织课堂教学。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当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之后,必然会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产生注意。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保持稳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便逐渐下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等方面,去适应学生的心理,稳定和加强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学习《归去来兮辞》一文,从初中课文《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对理想的农耕生活的憧憬,引出他“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豪气以及他的归隐,再用《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诗句,来让学生体味他归隐时的心情:回归山林的鸟,放归大海的鱼。到此,便不失时机地听课文朗读录音、教师带读、学生齐读,让学生沉浸在一个经历反复磨难而后找到心灵归宿的诗人的喜悦之中。整体的感悟之后,又引导学生分析这音节谐美、一派天籁的美文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它为什么会赢得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的高度赞誉。分析完后,组织学生背诵、做练习。最后课堂总结和布置作业。这样一篇短文用一课时,从教学密度上看,比较紧凑。翻译、理解、背诵几项任务全部完成,学

5 生既不至于因任务少而疲沓,也不至于因为任务重而疲劳。从教学环节上看,导入、新课、练习、总结,环环相扣,节奏鲜明,保持了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内容和活动的方式来看,学生有听,有说,有读,有写,以内容的相关性、形式的多样性及其自然转换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效果的反馈来看,每项教学内容完成之后,都及时检查,使学生看到成绩,明确得失,引起进一步的注意。类似的做法,达到了“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好的效果”的优化目标。

根据学生记忆的特点和规律,去布置复习内容。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和再现等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人的活动的都是以个体经验为前提的。学生的学习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储存、再现、运用,能力的提高,智力得发展,都离不开知识的记忆。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量的增加逐渐遗忘,削弱学习效果。教师要了解记忆的特点,掌握记忆的规律,去布置复习内容,调动各种记忆方式,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巩固获得的知识。

作业要精当。所谓精,就是必须掌握最基本的内容;所谓当,就是数量要适中。有味道的东西人们爱吃,有意义的东西容易记住。贪多嚼不烂,不易消化。从本课题的实验目的和文言文的学习特点出发,一篇课文,除了字词以外,完成教材练习也就行了。

复习要及时。新学的知识开始忘得最快,以后逐渐缓慢下来。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要组织学生边学边练,趁热打铁,及时巩固;当日知识,当日布置复习。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要先复习,后动笔,充分利用反复和再现的功能加强记忆。

知识要加工。凡是经过学生深度加工过的知识易于掌握。比如课后练习题,凡是需要理解的东西,如果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理解、归纳整理,记忆效果比照搬教师讲解或抄袭他人的好得多。

重点难点要分散。性质相近、形式相同的复习内容集中,让人感到单调而疲劳;如果将其分散穿插,让人感到新鲜而轻松,便于记忆。例如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的作业,应以翻译文句为主,适当布置一点思考内容;第二课时的作业以理解文意为主,适当安排一些字词句练习。这样分散搭配,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与重复,加强了记忆。

三、选好突破口,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新颖不俗,是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最鲜明的特征。在课题实验中,我深切地感到,吃透学生,吃透教材,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出最佳教学突破口,就是抓住了教学设计的牛鼻子。突破口选准了,教学思路与教学设计就水到渠成,也就为全课的成功开辟了道路。

教学突破口选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认识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及其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地位的过程,也是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梳理教学思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选择教学突破口,是教育者胸中装着学生,尊重学生

6 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地位最明显的显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的教也就是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教师必然要审视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最佳的教学突破口,从而使学生顺畅地走进课文,走出课文。

一位物理学家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们敢说,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就能解开课文的“红盖头”。这个支点,这是最佳的教学突破口。问题的关键,就看教者是不是想着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例如《滕王阁序》可以说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篇著名的骈文。但如果找到合适的教学突破口,学生就容易成为主动权的持有者。在实验中,我抓住一个突破口:对偶。布置预习时,让学生到自己的作文中找对偶句。不用说,这是学生修辞运用上的薄弱环节,很少有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找出对偶句。在这样一个心理背景下,学生自然对《滕王阁序》这样一篇通篇用对偶句写成的文章“另眼相看”。这时,结合初中教材的实例,让学生知道对偶有“正对、反对、串对、设问对、反问对、当句对、隔句对”等类型,从语法上看,又可分为“主谓对、动宾对、偏正对”等形式,于是,带着好奇,运用知识,学生紧紧盯住“对偶”,用以撬动文中让人应接不暇的典故以及丰富深广的思想内蕴。最后,让学生取材于班级和学校,每人写一副对联。这样,学用结合,以用促学,以学带用,挑逗起学生的思维,使之保持亢奋状态,便可化难为易,树立信心,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选择最佳的教学突破口,是作者致力于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收到事半功倍最佳教学效果的最有效的途径。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是中学生重要的心理倾向。心理学家根据经验和实践证明,认识内驱力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派生出来。学生这种心理倾向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认识内驱力。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因为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学生自己的求知兴趣和能力。选择最佳的教学突破口,就是从激发学生心理倾向出发,以角度的巧妙、切入的新异,呈现出新颖不俗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季氏将伐颛臾》,和初中的《论语六则》比起来,文字艰深了,思想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水平远了,怎样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呢?上课伊始,教师板书:“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集会的宣言。待学生齐读这句话后,教师解释道:在跨入21世纪的时候,人们之所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觉到孔子的伟大,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的政治主张在今天仍然放射出异样的光辉。这个核心以及孔子治国安邦的原则,就是《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批驳冉有、季路的理论依据,请同学们到文中去寻找吧。在这里,教学突破口的成功选择,激起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选择最佳教学突破口,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审视作品个性,教出特色,达到常教常新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把握作品个性,处理教材也像“解牛”:选点、切入、动刀。其中,选点即选择突破口,最为关键。抓住课文关键,寻找最佳教学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计教学、优化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游刃有余”。

7 作为议论文,《过秦论》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它的论点到文章末尾才亮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样的特异之处,要求前面的铺排论述与之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一说到“逻辑”,学生往往有神秘感和畏惧感。抓住文章个性,化难为易的方法,就要破除这种畏惧感。引导学生在涵咏玩味整体感知的同时,思考作品中哪些地方是在铺排“施仁义”,哪些地方是在强调“施仁义不施”?结果,学生对什么是“逻辑联系”,为什么《过秦论》在篇末才亮出论点,仍然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有了具体的理解和切身的体会。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优化措施的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优化措施的研究

摘要:小学生是振兴祖国的民族希望,而小学语文则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它把充满希望的小学生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同时对小学生进行复兴民族文化的思想启蒙。然而,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小学语文的学习变得呆板乏味,许多小学生因此产生厌学心理。为此,本课题探索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措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实践问题 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是中国学生学习母语的一个不可取代的启蒙工具。小学语文课堂作为传播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之一,其课堂教学实践的效果与否应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在现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诸多教学问题亟待解决。以江苏省海门市某小学为例,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调查中发现,有15%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不平等,有10%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时而平等,时而不平等。调查结果充分揭露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过疏的问题。此外,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也是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本文致力于研究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情况,帮助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愿学语文,想学语文,乐学语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一成不变,语文学习枯燥乏味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占据主导地位。为了符合应试标准,教师忙于解难点、梳文意、写板书,而学生只忙于抄记老师呈现的笔记,师生双方在课堂学习中缺乏生动及时的教学互动。这样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僵化了教育过程,使教学内容公式化,另一方面,学生的表达欲望被压制,使其单纯地成了抄、记文字的机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小学生对新事物更易产生兴趣的心理特点,往往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等传统教育方法,将本应生动有趣的语文学习课堂完全禁锢在复读、背诵和习题演练等千篇一律、索然无味的教学方式中,使小学生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对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化产生抵触心理。

1.2 师生关系过疏,学生怯于畅言

从学生角度看,小学阶段学生在心理上仍处于萌芽状态,尚未形成完全的自主意识,学生对教师始终保持一种绝对的、统一的服从,其敬畏之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传授的道理深信不疑。在此过程中,学生无形中产生一种来自教师权威性的压迫,使其在受教过程中不敢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只将老师的言行奉为绝对的真理。

从老师角度看,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有时不可避免地会显露一种主宰者的姿态,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从而使双方在距离上逐渐疏远。由于教师个人主观感情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老师往往更赏识学习成绩好,表现行为优异的学生,对其寄予高期望,从而更关注其学习状况,而对学习成绩一般或者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则放低对其的学习要求,削减对其的关注度。如此,资质优异生因学业压力而对教师敬而远之,资质一般生因感到不受重视而疏远教师。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落差感,使得师生距离难以拉近。对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建议

2.1 教学模式多元化,寓教于乐

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特别是还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心智尚未成熟,无法适应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对僵硬枯燥的学习氛围更易产生排斥心理。为此,采取有效措施使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小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兴趣和热爱刻不容缓。教师需要在教学载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融入新元素,使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气氛真正活跃起来。

2.1.1 创设趣味课堂,打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由于小学生处于低龄的年龄阶段,其思想尚幼,一个融洽轻松、自由民主的教育环境无疑会为其创造一个趣味无穷的课堂环境,以便其更快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首先,在教学载体上,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可将新颖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代替部分枯燥死板的粉笔板书形式,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音乐、视频,呈现相关的图片、文字,以便小学生获得视觉、听觉上的教学刺激,唤醒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新鲜感,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增添开展益智比赛,举行课文情景表演等趣味内容,扩展由课文延伸出来的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在享受学习的快乐中获取知识。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音乐和图片,或令人心碎或使人情绪激昂,伴随着课文内容的跌宕起伏,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是使学生完全融入到文章中去,令其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刻地体验。

2.1.2 教师引导,学生主宰课堂

要使教学效果有一个质的提升,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成为知识的主人,我们需要大胆地将课堂重心移到学生身上,使学生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主宰课堂。如,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发挥主体意识,能动地把握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的部分板书可转由学生板书,教师对课堂知识的总结可由学生在小组交流后进行总结。创新“学生掌控课堂”这一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将多种新颖的课堂教学方式巧妙融合,调动学生主动“学”、大胆“做”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我能动中高效地学习知识。

2.2 拉进师生距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拉近师生的距离,转变小学生视老师为绝对权威这一根深蒂固的思想,是促成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积极发言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加强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方式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可在课后与个别学生进行单独交流,也可在课堂中打开心扉与全班学生心贴心地交流。如此,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品性、爱好、性格,更好地因材施教,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老师,改变其对教师绝对服从的错误心理。比如,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世锦老师在《狼和鹿》一课的课堂教学中,一开始便让学生大声齐读他的姓名,这使得学生一下子放松了紧绷的心理,消除了戒备的状态,此时,陈世锦老师于学生而言,是老师,但更是朋友。老师毫无顾虑地介绍自己的姓名,这种随和又真诚的态度温暖了学生的心灵,填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缝隙。学生被老师平易近人的举动所感动,自然而然灵感迸发,渴望表达自我。老师通过拉近与学生们的情感距离,成功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尽情地抒发内心感受,使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内容产生个性化的独特见解,从而使不同的思想碰撞,迸发绚烂的思维火花。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课堂之始,生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开端,课程导入是否能激起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决定着接下来整堂课的教育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导入新课的教学方式形式多样,诸如情景导入法,悬念设置法,游戏激趣法,背景简介法等。教师若能根据所教授的课文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选择一个合适的课程导入方式,无疑会使课堂效率显著提升。比如,在《卧薪尝胆》一课的教学中,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语文教师薛法根在课堂之始通过画出“王”字的象形图案,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字谜,从而激起学生阅读、学习文章的兴趣。这一巧举,不仅勾起学生学习欲望,同时也引出了文章内容,为接下来进一步剖析文章打好基础,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双雕。

第二,?n堂之中,深入剖析文章,使学生对话作者。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结构、生理条件等限制,其专注能力十分有限,很难能做到整堂语文课都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而解析文章又是整堂课的重中之重,学生一旦注意力不集中,便很难再吃透课文的中心思想,因此,在此课堂教学阶段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既要做学生思路的引导者,又要为学生的思维保驾护航。比如,教师可以现场还原课文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注意力集中,让学生成为文章一角而直接与原文作者对话。特级教师盛新凤在《去年的树》一课的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扮演角色,演绎课文,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拓展文章角色的对话,此举不仅使学生学习兴致高昂,使其迫不及待地走进文章中心,感知文章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其掌握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如此高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受益当下,更受益未来。

第三,课堂之末,清晰扼要地总结课堂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巩固、消化所学知识。在小学学习阶段,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尚未发展成熟,因此在课堂结尾,教师要为其进行系统的知识梳理,帮助学生构建清晰明了的知识框架,同时,为实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拓展训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比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经济开发区永安小学的语文教师王云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教学中,在课文学习结束时,首先与学生一起以填空练习的形式总结了课文中提到的壁虎、小鱼、老牛等动物尾巴的作用;其次,通过学生对文中各类动物尾巴作用的掌握,让学生拓展思维,思考总结现实生活中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老师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索课外知识的方法,来进一步充实他们在课堂中已获得的知识,体现了教师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重视。这一新颖的教学总结形式,既能帮助学生概括、巩固在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提高其学习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方亮辉.小学语文名师教例赏析[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2]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全国优秀学科教案评析?小学语文[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 杨丹.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调查及分析[J].教育(周刊),2015(50):13.

第三篇: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

聂敏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古代汉语的学习,二是古代文化的传承。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目前,在高中语文新课改教材中,文言文依旧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考文言文阅读分值逐年提高,便足以证明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可是,偏偏有一些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甚至不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文言文的表达和现代汉语不一样,读起来有隔阂;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应用;老师的教法比较陈旧,课堂气氛沉闷等,诸多因素的叠加致使文言文教学难以推进,教学效果不佳。

那么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加强诵读,强化合作探究,注重知识归纳与梳理,并适当地进行训练和拓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高。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言文向来是学生最感头痛的语文知识,学生一向都怕学习文言文那文绉绉的语言,晦涩难懂的字句,永远也分辨不清的一词义„„这些让学生觉得文言文学起来索然无味。自然,学生学得难受,老师也教得辛苦。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1、教师应该增强文言文授课的文化厚重感,提升课堂气氛的活跃度,不要把本来就同学生有时间空间距离感的文言文教得苍白生涩、晦涩难懂,不能仅仅给学生讲为什么要学文言文的空洞理论,更不要把“反正课本里有,考试要考,你们就得学”的思想硬塞给学生。而是将学生的心结打开,把文言文引到学生的身边,从而开启他们的心智,滋养他们的精神。

2、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对于字词的解释和课文的理解,采用的常见方法是串讲加翻译。老师呆板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和记,老师讲得口干,学生也记得手酸,但实际效果并不好。这种教学方式的劣根性在于教师的角色意识太强,没有让教学的主体——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入主动思考、学习的境地。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学自疑。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也就将学习的自由和快乐还给学生。这样做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老师也教得轻松。不仅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解决疑难问题,而且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知文言文的无穷魅力。比如,在讲《赤壁赋》一文时,就不必逐字逐句翻译解释,可以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反复诵读“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样美好的境界就会呼之欲出,还可以让班中有绘画特长的学生将这段文字画出来给大家欣赏,让学生自然能体会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心境。至于故事性较强的《鸿门宴》,可以让学生将课文改变成课本剧,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人物表演,不仅了解了课文内容,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式,也可以是悬念式,还可以是背景式等。导语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文言文这种相对枯燥的文章教学,更要重视导语的设计。但是导语的设计也必须防止一种错误的倾向,那就是因追求趣味而不着边际地大谈奇闻异事,使学生的兴奋点只停留在导语上,从而冲淡课文教学内容,那只能是“误导”。

5、灵活处理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教学情趣盎然。任何一篇文言文拿来,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都可以找到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材处理方法,并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始终处在注意力集中、精神亢奋、思维敏捷的状态中,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必须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出来。否则,其它任何教学手段都将失去它应有的效率。

二、加强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之径。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熹《读书之要》)。文章不是无情物,而蕴含在文中深远的意境、高妙的立意、细致的刻画等往往需要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出作者所表达的意境,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教师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作好指导。每次的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还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都要给学生以具体明确的导向,从而达到“理解的朗读”这一目的。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去感觉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好心灵。从化鸟双飞的浪漫结尾中,去感受人们向往自由、幸福、美好爱情的理想追求,去鉴赏凄美故事中的人性美、人情美。诵读不仅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而且是一种艺术享受。

背诵课文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赋诗也会吟。”可见背诵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要把文章的脉络层次理清,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会记得又快又牢。再者,要求学生背诵的,教师首先示范背诵。当老师在课堂上流畅地将课文背诵出来时,学生是很佩服的。此举一是拉近师生的距离,二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想:老师都背了,我们更应该背。榜样作用不可没。

总之,通过诵读,学生不仅能理解文言文篇章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三、加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大多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有兼于此,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应摒弃以教师过多讲解而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式教学模式,建立以教师导读下学生自读为主的“议读”机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把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什么是真正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解释说:“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中有效的合作学习应具备以下特征:“合作小组成员应该具有差异性和明确的目标,成员的学习要相互依赖,教师充当监控者和学习资源的角色,强调个体责任,自我评价,变化合作学习时间”。这些话为我们勾勒出了合作学习的情景,我们应该以此为标准来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比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可以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烛之武为什么答应郑伯?他如何说服秦伯?晋文公为什么撤军?但在讨论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并用文中的原句做依据,然后在讨论过程中注意求同存异。在这样有明确目的的讨论中,学生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也能够在合作中寻找更为有效的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很重要,如果做好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细节的调控,整个讨论的质量就有了保证。

四、注重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文言文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总结规律。以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实现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迁移。文言文考试主要考查的是实词、虚词和翻译。这几点一定要在课堂落实,夯实基础才可灵活运用。

1、在讲解实词时,要分清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这些现象,在讲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时,尽量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在“知新”的同时“温故”,用“温故”来帮助“知新”,使知识形成体系,从而使学生掌握得更牢固,运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词类活用相对难一些,在讲解时可以与现代汉语语法联系,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如果所充当的谓语成分不是动词,而是形容词或名词,那么,这些形容词或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如:“明月半墙”(《项脊轩志》)中的“半墙”,翻译为“照在半墙”。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美”字就应该活用为“认为„„美丽”。这些规律应让学生识记。

2、虚词虽然考纲只要求掌握18个,但学生学起来比实词还困难。即使我们经常强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学生用起来还是很模糊。这时,我们不妨尝试从它紧接的词性或在句中的位置去判断一些虚词的词性。如:“以”字,当后面接名词时,它充当介词;当后面接动词时,它充当连词。如“乎”字,在句中,它常是介词,相当于“于”;在句末,它常是语气词;在形容词末,它译为“„„的样子”,等等。这样区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简单明了,学生容易掌握。

3、至于翻译题,除了要有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外,还要掌握一些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常见的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倒装句较为普遍的是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我们在讲解它的特点时,应该把它与现代汉语联系起来。讲清楚定语、状语、宾语的功能,学生才明白为什么要倒装过来翻译。此外,还要让学生记忆一些固定句式的翻译。如:“以„„为„„”,“得无„„乎”,“不亦„„乎”等等。记忆一些常用的文言句式,有助于提高翻译句子的速度。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各知识点的讲解和梳理,探索蕴含其中的规律,要求学生识记、理解并运用。只有这样,学生学习文言文才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才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轻松愉快地学好文言文。

五、科学训练,夯实文言基础

以训练为主线是学好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基本上掌握了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的一般规律,关键是如何将这些规律用于学习实践,就必须要通过训练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训练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

但是,训练必须讲究科学性,必须做到定性、定式、定时、定量。

1、所谓“定性”,就是按照知识点和知识系列,确定训练内容,做到突出重点,注意难点,以点带面。为此,教师在编制训练题时,一定要把握方向,有的放矢,使训练到位,并通过训练来反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使自己的教学不断修正,不断补充,不断完善。

2、所谓“定式”,就是训练的题型应按照先分解、后综合,先基础、后应用,先突出重点、后解决难点的原则固定下来。对于文言文的每一个知识点,都需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来设置训练题,注重于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所谓“定时”就是教师在训练时,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要有固定的时点和时段,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布置的训练题。特别是文言文阅读的限时训练,对提高学生答题技巧和答题能力尤为重要。

4、所谓“定量”就是控制每次训练的题量,过犹不及。教师在考虑“量”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质”。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训练,千万不可让学生陷入题海之中而不能自拔,不仅耗时,而且收效甚微,此乃训练之大忌。

六、拓展阅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拓展阅读,但教师往往以教学时间不足为借口,不讲或略讲,学生认真阅读的就更少,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主张文言文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即教师要在课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以帮助学生开阔阅读视野,提高阅读分析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如何实施拓展阅读呢?我认为教师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在讲完一篇课文时,可以补充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是其他作者的与之同一风格或同一主题的文章,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在比较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把后人对项羽的认识和评价让学生比较分析。如:杜牧《题乌江亭》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王安石《乌江亭》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李清照《咏项羽》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该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就这样让学生通过比较以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很多,但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的。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的、有效的设计,就一定能给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成为新课改的一朵奇葩。!

第四篇:优化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语文素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学语文教学已进入了纵深阶段。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以达到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热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在此,笔者立足于素质教育,从教学方法论及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浅谈自己这么多年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几点体验。

一、激趣,启发学生的心理动机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个人意识倾向的有力动机。学习也是如此,有了兴趣,才有动

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学有成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的、迅速地、愉快的学习知识和技能。’这就很好地说明了学习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还将影响学生潜在能力和素质的提高。1.善于设计好导言

一个简短而富有吸引力的导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钻研兴趣。所以,教者要善于设计好导言,把学生带到一定的情境和兴趣中去,激励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之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心里冲动。如教学《松鼠》,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大自然的景物时美的,同学们都很喜欢。大自然的小动物多种多样,同我们人类一起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这些小动物你们喜欢吗?你们喜欢那些小动物?对了,小猫、小狗、燕子、蜜蜂、……多着呢!我们今天学习一篇说明文,这就是你们喜欢的《松鼠》”。教师通过这一简短而富有童趣的导言,就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2.善于发现教材中的情美教育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们现行的中学教材却融进了大量的情感教育和美育因素。如《背影》的父子亲情、《散步》中的亲情美。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善于发掘并充分利用这一教材特点,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把他们化为形象刺激,造成听觉美感,创设美的情境,使学生深受感染并为之动情。这样即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3,善于强化学生的成就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都喜欢自我表现,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老师的注意与尊重。因此,教者要积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机会,引导他们挖掘自己的内在潜能,不断取得成功,以改变自卑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对此,我的体会是:学生答问,不管对与否,都应从不同角度予以肯定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满足学生发言的心理需求;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提出辅助性的问题做铺垫,诱导学生不断取得成功,不断强化他们的学习成就感和愉悦感。二.以学成为主体,优化教学过程

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应有意识的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优化教学过程,把那种由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变为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学习局面。1.质疑激思,培养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会有思,才会去探究,才能不断的解决矛盾,激起学生的热情。所以,教者要善于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来质疑。通过质疑,就把学生置于了问题的情境之中,再引导他们去思考思考、比较比较,这不仅达到了释疑的目的,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维能力。3.读析结合,培养语感能力。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感训练。朗读和分析则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途径。

朗读是语感训练的基地,也是培养语感的主要突途径。教师在读课文时,应分步指导学生朗读。首先,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时,只作一般朗读指导就可以了。如果要求他们用普通话朗读,发音准确、响亮;不读破词,破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然后再进行表情朗读指导,这时就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恰如其分把握好,语音的高低,语气的轻重、语调的急缓、节奏的快慢,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达到词句皆若己出的逼真传神境界。通过这样的表情朗读指导后,学生朗读起来会对语言获得真切的感受,并会积极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到语言上去,从情境上去领悟它,用情感去感受它,从而就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对语言感受,领悟能力。

分析课文主要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和应用,摆脱对语言文字的架空分析。因为课文中有些句子意义深邃,意在言外,只有把它们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才能体会到语言深藏的异韵,体会到语言应用的妙处。比如《济南的冬天》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的”“卧”字,就是如此。所以,教者要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分析揣摩这些语言文字在特定中的含义,把他们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所渗透的情感内容体味出来,这些就会大大提高他们的语感能力。4.说写结合,提高语用能力

说是一种语用训练活动。柳斌先生说:口头语是书面语言的基础,是书面语言的根,是书面语言的源。可见练说是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来加强难点引导学生质疑,可复述课文,谈读后感;就可以某一问题师生共同展开共同的讨论、评说;;甚至还可以举行演讲课辩论课。

写是另一重要的问题的语用实践。孙犁:“应当经常把你们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来锤炼他们”。课堂课堂教学可通过记、改、写等方式来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1)记。可指导学生将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或对自己课文的领悟。简要的记在本子上;有时还可以把文章的精彩片断记下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语言感受,又培养他们写的能力。

(2)改。收集学生在作文中的语病,或思路紊乱的片段,在课堂上要求他们的修改。(3)写。既可以指导学生编写课文内容提要,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设计一些小型多样的训练题,让学生联系。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捕鸟的一段后,要求学生试写一种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这些小型多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有效提高他们运用语言能力。

总之,语言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构建了学氛围,要引导学生把思想读读、议议、说说、写写、灯有几个环节有机结合,对语言文字加以实实在在的训练、积累和运用,从而到达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的目的。

第五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生命状态

2007年8月9日 来源:网友供稿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摘 要]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及对课改精神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我从切实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构建学生主体地位出发,探讨了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课堂导入、教学情境、小组合作学习、思维过程、课堂心理环境、反馈评价过程、学生的学习素质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优化 课堂教学过程 主体地位 学生生命状态

主动发展的教育。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其全面、与主要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空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柳斌同志在1997年就曾经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要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而且要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进入新世纪,验稿)》又明确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少”、“慢”、“差”、“费”、“灌”、“搬”、“乱”的现象还很严重,“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教与学的效率都很低的局面尚未得到很好的改变。为扭转上述局面,积极推行新课改,贯彻新课标,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课堂生命状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因为教学过程的优化是获得优异教学效果的基础。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斯普朗格语)“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苏霍姆林斯基)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生存状态,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凸显生命关怀,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它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高。

二、优化教学情境、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我在《春》、《驿路梨花》、《济南的冬天》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就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鼓励几个“电脑小高手”根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的课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总之,优化教学情境与手段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结果,更应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参与状态,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契诃夫指出:“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按学生性别、学业水平、个性特征等,合理划分,编成四人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师生、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课题指导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共同切磋的机会,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观点,从而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创新的热情。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性品质,并可使学生在相互帮助、悦纳、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学生高涨的情绪、大胆的尝试、亲密的合作、心理的容融构成了一种相融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交往状态有助于学生形成性格开朗、积极进取、与人亲切交往、真诚合作等心理素质,真正有助于个体成长并焕发生命活力。

四、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斯腾博格在《思维教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

三、优化小组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可以从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阐明、表达所学知识来观察;也可以从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来判断;还可以从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来衡量。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当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为学困生设计达到基本要求的辅助问题,提供思考“梯度”,为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打破原有认知结构,激励学生凝聚认知注意力去另辟蹊径。不断为学生创造不同层次的新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展思维。

在优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充分利用各种可用因素,向学生“提供”知识、思路、情境和机会,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经过独立思考的出人意料的一切结论。随着老师的点拨、引导,他们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

五、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新课程呼唤充满乐学气氛和生动、活泼、竞争的教育景象。

只有在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里,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关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能在不断地参与、交往、思考的状态下,感受成长的喜悦,释放个性与潜能,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学生的情绪状态。如神情呆滞,则说明听课走神:若眉头锁紧,则表明疑窦丛生;如点头微笑,则表明理解认同;若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也可以看学生能否能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迅速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大笑”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已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达到了整体优化。

要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方向。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学生的生成状态

生成状态是学生在一堂课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是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效果的重要指征,也是衡量语文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是课堂教学设计中无法预料到的,因为它或是学生的突发奇想,灵感闪现的一瞬,思维火花迸溅的刹那,抑或是水到渠成、心领神会的结果。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均有可能促进学生生成状态的形成。评价生成状态时,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力投入学习,并从中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也可以看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指出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教师作为反馈评价过程的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中心,应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观,建立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评价方式上,将口头与笔头、知识与技能、操作与实验、竞赛与活动、问题情境与社会实践灵活地运用到评价中,创造性地“寓考于乐”,淡化考试竞争、淡化分数意识;评价方法上可使用档案袋和活动法,充分发挥考评对学生发展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对教学的改革功能,重视形成性评价,不仅要有对学生知识的评价,而且有学生人格形成、能力与水平、六、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身心发展、品德养成等方面的评价。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智能发展的需求,更是承认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存在的价值的体现。

七、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实体因素,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正如巴班斯基所说“如果学生不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组织的话,则教学过程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把握听、说、读、写的规律,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我认为,初中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如下几种语文学习习惯:聚精会神的听课习惯;拟写作提纲的习惯;边读边思、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记日记的习惯;认真独立的作业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工整规范美观的书写习惯;不懂就问善于质疑的习惯;有计划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积累格言警句等素材的习惯;看报纸听新闻的习惯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与凸显,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成长,才能真正凸显生命关怀。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因此,只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把握好教学设计与课堂学生状况的互动关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况,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努力追求真实的生命体验,我们将会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感受到学生生命的存在与力量,享受着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着人性的灿烂与魅力;我们才能形成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尊崇学生的主体意识、人格、个性和创造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情感体验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思想的主体,自我生命的主体。

下载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圈,仍然没有越过重结果轻过程的障碍。“知识与能力、思维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小学......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学设计一定要有科学性。我们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十要素:教学目标要优化,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李永强 刘婷 教学设计,就其本质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教学方案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则是着重于对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教学目标、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优化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我们有幸到历元学校聆听来自上海中学金辉校长的报告,他主要谈及关注课堂,抓住教学常规。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师生活动的舞台。课堂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老师和......

    优化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青介学区潘庄小学 优化课堂教学,深入开展自主学习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以“优化课堂教学,深入开展自主学习”为方向的教学改革,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

    优化课堂教学论文

    现代教学论——关于优化课堂教学 摘要: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学工作者的关注。知识的巩固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

    浅谈优化课堂教学

    浅谈语文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实现素质教育,就要在课堂教学的优化上下工夫。课堂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只有优化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