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下面,我想谈一下小学科学课教学的重要性。
一、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中包含了许多与科学有关的内容以及科学家的故事。科学课程也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科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他们语言的准确和精炼,提高他们表达和辩论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科学和数学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科学课程特点之一就是定量表达和使用逻辑推理。数学可以在科学探究中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而科学课程又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实例。小学
二、《科学》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在使用这一教材中,我感觉这一教材在编排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它并不像小学自然教材那样内容非常的固定,实验过程、方法非常的单调、一陈不变,而是相当的灵活,教师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一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科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四、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觉得教材设计的猜想活动这一环节非常好,它对学生进行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逐渐地猜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探索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另外小学《科学》非常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有新的发现,另外通过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许多的闪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发出来的。所以,从起点三年级《科学》上册起就开始注重这样培养学生,我想几年下来,我们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所改变,有更大的发展。
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
在这一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深有感触的是科学教材在编排上很好地将科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学生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科学知识并不是单一呈现出来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呈现给学生,另外教材在编排中还非常注重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学习《食物》这一单元,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而往往天天接触的东西容易被忽视,他们并不关注和参与家庭事务,因此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地研究食物的营养问题,根据对学生原有经验的分析,在课前我就布置让学生对自己一周所吃的食物做调查记录,并自己设计一份最佳食谱,一方面想让学生通过调查记录,产生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想为课堂研究提供一份原始材料,把课堂研究的问题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上课前,我把课桌两张合并,把同学四人一组,组成十二个“家庭”。课上,先让十二个“家庭”开个家庭会:讨论今天的午餐准备吃些什么,以达成共同协议并讨论出这样的午餐对人体有什么用?这样做,可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食谱的优点,充分了解各种食品的营养成份,并能各自大胆说出对“家庭”中其他成员的食谱的想法,让他们能畅所欲言、有所选择,这也是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一个机会。在争执过程中,老师适时地把矛盾的焦点引导到“这些食品对我们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上来,从中暗示了食物与人体的密切关系。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家庭”成员商定的认为最佳的食谱,用橡皮泥做出自己的午餐,再向其他“家庭”介绍自己食谱的作用。在介绍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表情都很慎重,一本正经,好像自己是个真正的营养大师,当其他学生反驳时,他们都会拿出各自准备的资料;当人家心服口服时,脸上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那样的兴奋。在这个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们轻松愉快地交流了思想,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甜美,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如何上好它,值得深究。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同时要结合科学课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在实验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依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和激情。在参与中观察特点、发现问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投入实践,善于发现和总结勇于探索创新的良好习惯。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大竹县童家乡中心小学
杨小东
摘要: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确不断深入、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过程的优化,实验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实验存在着一些不足,需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地制宜适时改进。从而有效地提高实验效率,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基石。但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巨变的今天,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学生配套实验包先天不足不可操作;实验设计复杂难以实施;实验抽象难以直观等等。
关键词:实验
设计
改进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上好科学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科学课也是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我看见了,但我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基石。但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巨变的今天,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学生配套实验包先天不足不可操作;实验设计复杂难以实施;实验抽象难以直观等等。对于这些现象,一线的教师就须应地制宜适时改进。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对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实验设计改进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化先天不足为后天完善
一切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现如今配套的学生实验材料包却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学生实验时缺乏可操作性,那结果就是浪费教师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更可怕的是挫伤学生的科学探究积极性。教学案例:树干为什么是圆的
树干为什么是圆锥状的?圆锥状树干有哪些好处?为了探索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入的观察、分析研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到植
物的茎有支持植物体、运输水分和其他养分的作用。树木的茎主要由维管束构成。茎的支持作用主要由木质部木纤维承担,虽然木本植物的茎会逐年加粗,但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茎的木纤维数量是一定的,也就是树木茎的横截面面积一定。接着,我们围绕树干横截面面积一定,假设树干横截面长成不同形状,设计试验,探索树干呈圆锥状的原因和优点。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1)横截面积和长度一定时,三棱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最大,横向承受力最小;圆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不如三棱柱状物体,但横向承受力最大;(2)等质量不同形状的树干,矮个圆锥体形树干承受风力最大;(3)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影响着树木横截面的形状和树木生长的高矮。近似圆锥状的树干,重心低,加上庞大根系和大地连在一起,重心降得更低,稳度更大;(4)树干横截面呈圆形,可以减少损伤,具有更强的机械强度,能经受住风的袭击。同时,受风力的影响,树干各处的弯曲程度相似,不管风力来自哪个方向,树干承受的阻力大小相似,树干不易受到破坏。
以上的实验反映了自然规律、自然界给我们启示:(1)横截面呈三角形的柱状物体,具有最大纵向支持力,其形态可用于建筑方面,例如角钢等;(2)横截面是圆形的圆状物体,具有最大的横向承受力,类似形态的建筑材料随处可见,如电视塔、电线杆等。
在观察、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逐渐解释、揭示了树干呈圆锥状的奥秘,增长了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初步学会了科学观察和分析方法。
教学案例: 热是怎样传递的
有二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热是怎样传递的,明白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课文中的实验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段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课文的要求是用蜡粘,课前我让学生进行尝试,学生化了不少的时间,可一上课学生向我抱怨的却很多都说粘不牢,成功的寥寥无几,上来展示时颤颤抖抖的又掉落了几根。那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找问题:通过了解又自己亲身实验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虽然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会在桌上凝固。由于蜡先要熔化成液体,然后滴在铁丝上,再往上粘火柴。但蜡的凝固时间快(指冬天,夏天正好相反),且熔化后粘性不大,所以很难粘上去,因此成功的不多。
改进:改蜡为修自行车用的轴承油—“黄油”。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想了一想,什么东西粘性大呢?平时自行车经常修,只见修车师傅往轴承里抹“黄油”,有时自己也尝试过,这“黄油”能把钢珠粘住,对,这东西可能行!就赶忙跑到校门口修自行车的摊上要了一些交给学生去尝试,经过一番忙碌,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欢呼声。
如果瓶内的空气体积膨胀,瓶内的空气就会往外挤。只要想办法观察到瓶内的空气在往外跑,我们就知道瓶内的空气在膨胀。分析课文得知,气球的胀与瘪能反应出空气的热胀冷缩。而导致气球胀与瘪 的是温度的不同,因此不管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都需要准备热水、常温下的水、冰水,复杂异常。
找问题: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按课文的实验设计,需要一大堆的瓶瓶罐罐,以及不同温度下的三种水,同时还要保证气球与锥形烧瓶接口的密封性,实验效果还不具有震撼性,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不够强烈,印象不深。总而言之,复杂有余,效果不足。
改进:实际上关于空气的热胀冷缩历史上就已有成熟的经典实验,从早先的《自然》到近几年前的《常识》采用的都是平底烧瓶+橡胶塞+90度直角玻璃导管。实验时用手掌捂、放烧瓶使烧瓶内的空气热胀冷缩来移动玻璃导管中的一段红水。此实验效果明显,趣味性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教学中可利用教师的演示实验来设计“比一比谁的热量大的教学活动”吸引全班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达到教学的目的,克服了分组实验需大量时间组装的缺点。
二、化复杂为简单
现在的时代里,我们总是奉行着加法和乘法,不断地追求更大的利益和权力,不断地索
取。其实,人生有一种哲学叫减法:化复杂为简单,化多为少,化粗为精。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在科学的实验里如果我们尝试一下哲学减法,减去空洞、减去迷茫、减去复杂、减去重复„„,那又会怎样呢? 教学案例:醋对花卉有什么影响
醋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花卉则能净化生态环境,并美化我们的生活。你是否想到过,醋和花卉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怀着好奇心,开展了这个课题的探究。据富有种花经验的人告诉我们,对盆栽花卉施些醋溶液,可改善盆花的生长,增加花朵,而且花艳叶茂。这一点我们在实验中很快就证实了。
浓度不同的醋溶液,对花卉有不同的影响吗?这是我们第二阶段的实验。我们选取长势相同的满天星、报春花、月亮花各四盆,分为四组,每组(三盆)各有三种花卉,分别编号、贴上标签。同时,我们取食用白醋配制成1%(pH值为2~3)、0.01%(pH值≈4)、0.0001%(pH值≈6)三种浓度不同的溶液,每天分别给三组盆花固定喷洒一种醋液,第四组盆花洒不含醋的清水。每五天观察记录花卉的生长情况。
这项实验的结果是:喷洒低浓度醋液(pH值≈6)对这几种花卉没有明显影响;喷洒中等浓度醋液(pH值≈4)的花卉明显长得比其他几组好,花苞多,开花期提前,而且花色较浓艳,花期也延长了;喷洒pH值2-3的高浓度醋液后,反而使花朵过早凋萎。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告诉你:种花时适当喷洒一些醋液,可使花卉长得更好。不过要掌握好醋液的浓度,醋酸过浓则会伤害花卉。
教学案例: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这课中,第一个实验让学生设计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实验时,学生习惯挂上一只钩码按记录表要求分三次实验,可问题纷至沓来,有的小组汇报说“钩码怎样算小部分浸入,大部分浸入”,有的小组问“测力计的指针只上升了一点点怎样读数据”等问题。究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找问题:因为是分组实验,我们一般提供的重物是钩码。实验用 的钩码的质量是50克,重量约是0.5牛顿,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约是0.1牛顿,而学生用的圆筒测力计的最小刻度是0.1牛顿。由于钩码高度小,要使一个钩码在水中分几个层次浸入,学生不易把握,且数据在测力计上也很难反映出来,原因在于这个变化在最小刻度0.1牛顿以下。
改进:因此,做这个实验时,可因地制宜变更实验材料,每组准备一个剪去顶部的矿泉水瓶一个,1号干电池三个。把三个干电池用透明胶带绑成条状。让学生把三个干电池看作是一个整体,使其浸入水中一个为“小部分浸入水中”,浸入水中两个为“大部分浸人水中”,三个浸入水中为“全部浸入水中”。这样,学生容易把握好浸入水中的干电池数,且每浸入水中一个干电池就有了0.45牛顿的浮力变化,数据大效果明显(这就是不采用钩码的原因)。三次实验以后,学生通过数据的观察与分析后,很轻松地找出了水中物体浮力大小变化的规律。
三、化抽象为形象直观
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心理学家鲁宾斯坦也指出:“任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材料开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总结法则,但在这过程中必须提供丰富具体的物质载体,作为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例证。小学儿童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采取形象生动的教
学,提供足够的有结构材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案例:植物怎样生存
有一个实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气孔,但对叶的光合作用的认识却很简单、抽象,大都由教师的讲解来认识的。
找问题:用语言表达叶的光合作用显得简单、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改进:先取两个1000毫升的玻璃烧杯,分别放人同样多的水草,再在两个烧杯里分别倒入适量同样多的水。取两个口径稍小于烧杯口径的短柄玻璃漏斗,分别倒置在两个烧杯中,再将两支大号口径玻璃试管装满水,分别倒过来扣在两个盛满水的水槽中,连接好导管,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一个装置放在阳光下,另一个放在光线很暗的地方。过些时候,阳光下的水草就会不断地冒泡,而暗处的水草却不易冒泡,再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套在阳光下水草上的试管内的空气比套在光线较暗的水草上的试管内的空气要多得多,说明植物光合作用需要阳光,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强度是不同的。最后盖住试管口,把试管轻轻拿出来,将一根带有火星的木条伸进试管,木条就会猛烈地燃烧,发出耀眼的光芒,证明水草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这个实验材料容易准备,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是帮助学生认识光合作用的有效手段。
教学案例: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有一个实验是观察高锰酸钾和砂糖的溶解,课本要求在两个玻璃杯里各装半杯水,分别投入几小粒高锰酸钾、砂糖、食盐、沙、面粉。
观察、描述水、高锰酸钾、砂糖、食盐、沙、面粉的变化。能用过滤方法分离吗?是溶解还是没有溶解?该实验的目的是从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实验中,得到“均匀分散”的结论。学生解释这一现象时会说:水变红了,高锰酸钾不见了。却得不出均匀分散这这一结论。
找问题: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实验缺少参照物。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
改进:重新组织实验材料,增加熟蛋花一项材料。使实验更能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具体做法是把搅拌均匀的蛋液倒入盛有热水的玻璃杯中,这时蛋花有的浮,有的沉有的悬浮在水中,让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真正理解“均匀分散”的现象,效果就十分明显。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合作,更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实验老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实验课教学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
作者简介:杨小东,36岁,男,大竹县童家乡中心小学教师。1995年8月参工,从事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十余年。
第三篇:小学自然(科学)实验教学重要性
一、要认识到自然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有两种,即教师的演示实验
和学生的分组实验。演示实验是以教师操作为主,配合讲 解,建立概念,总结规律为目的的实验。此种实验以全体学 生集体观察为特点,因而应力求明显、直观、简单、可靠,富 有启发性。学生实验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在教师的指 导下学生自己完成的实验。此种实验以锻炼实验技能,学习研究方法为主要目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素质. 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目的要明确。怎样去达到目的。怎样做实验.突出哪些现 象,如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教案设计要体现科学性。在实验之前还要使每名学生都明 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原理、方法和步骤,使学生了解观察 的重点。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地 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自然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自
己初步的实验技能和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 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的精 神,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选好教师是搞好自然实验教学的前提
自然课的教师素质要高,知识要渊博,工作能力要强,且有责任心。小学自然(科学)内容广泛、丰富,作为自然教 学的基础——实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也非常广泛,非常丰 富,所以对小学自然课的教师要求也更高,他们(她们)的 知识也要很广泛,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都 2.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实验器材的新颖性常常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为
此,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引导各小组学生共同讨论: 怎样利用这个新颖的器材(如音叉)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 的猜想,提示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强调“看一看 哪一组学生合作得好,实验的方法多,办法好,能被评为实 验优胜小组”。让学生意识到“我要和同伴共同进行实验”,要掌握。不但要会做演示实验,教学生做分组实验,还要结 合教材的重、难点,会自己动手做教具。
我们要求学校领导安排业务能力强,工作能吃苦耐
劳,又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自然实验课教学。并且保证自 然实验专职教师的稳定性。
三、站、校明确任务共同研讨自然实验教学
我站的任务是,抓好教学仪器的“配”、“管”、“用”。对 于仪器的配备现在主要是逐年补充更新。我区于1996年 小学自然(科学)实验教学重要性
在普实验收时,已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建立了仪器的 账目和各种规章制度。
在管理上,我们的做法是,每星期三为听课日,利用听
课日下到学校,检查学校的仪器室、实验室,除了了解自然 仪器的数量、品种和仪器的账目、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情 况外,更重要的是了解自然实验教学的开设情况.并随堂 听一节自然实验课,课后进行评议,提出我们的看法,解决 存在的问题。
共同进行课改研讨,我区从2年前就开始搞课改。原
自然课改为了《科学》,由于教材的改变,有些仪器和书中 的实验对不上号,在这种情况下,新教材如何教呢?我们 要求实验教师在原自然实验教学基础上,借鉴以前的教 学经验搞好新教材的实验教学,仪器不配套,可想办法自 制;品种不齐全,县(区)站给予补充,或上报市站补充订 货。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学校实验教学的正常开 展。为了搞好新教材的实验教学,我站工作人员参与到区 教研室自然(科学)教研组中,和区教研室及学校的专职 自然教师共同研讨实验教学,开展教学活动,探索课改的 新路子。
第四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科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不断地探索、求真,最后得到一个真理。学生怎样探索呢?这其中肯定就要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所以,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实验的成功与否与科学教学的成功与否,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一、科学教学中组织好了实验,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处在学习的启蒙阶段,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都不太成熟和端正。学习兴趣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努力方向。小学生时代的的兴趣与爱好,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小学时代的科学启蒙教育,更应着重培养儿童的兴趣,有兴趣学生才会原意学,才会爱科学。而科学课上的实验则是引导孩子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往往能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在我的班上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在六年级上期的电磁铁教学中,书上定义“由铁芯和线圈组成的装置叫做电磁铁。”这个学生提出问题问我:为什么一定要有铁芯呢?我鼓励他说:“你可以自己去探究啊,你需要些什么实验材料,老师可以提供。”这个学生果然来给我借了《电磁铁组装材料》。过了改天他来告诉我:“老师,我发现了,其实不能铁芯同样有磁性,只是磁性太尽弱了,加了铁芯能显著增加电磁铁的磁性。”我对他的研究大为赞赏,并在全班进行极力表扬。结果,这个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科学一科有显著的提升,因为实验的兴趣给了他最大的动力。
二、通过亲自操作实验,能帮助学生学会探索真理的过程。
虽然小学科学实验非常简单,但所做的实验都是在重现我们人类的科学发展史的过程,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人类科学的发展过程。实验能引导儿童象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实验的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使儿童学到逻辑概念知识,从小就把获取知识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学习探索方法。比如,我们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建筑中的横梁都是立放的,为什么要立放呢?有什么科学原理呢?可能学生根本就没有去观察过,也没有去思考过,也思考不出来。但是经过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一章的学习,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实验,明白了横梁为什么要立放,也学会了在生活要仔细去观察从而发现规律。
三、亲手操作的科学课实验使我们的小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实验能创造一个真实的、没干扰的环境,让孩子们集中精力去观察,对产生各种现象的条件进行严格、精密地控制,排除次要因素的影响,突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实验能让学生观察到产生现象的全过程,再进行研究。这些特点,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从而快速地转化为自己本身的种技能。因此,让学生在科学课中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比如在六年级下册的观察洋葱的实验中,通过严格的化学类的实验操作,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规范的实验操作技巧,而且很深刻地掌握了细胞的结构,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等概念,而且还使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秘密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自己也具备了初步的研究细胞的技能。
四、小学科学课上的实验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让小学生认真地学习好科学,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肯定是不能单纯靠教师的讲解来传授的,而必须在相应的科学实验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培养了小学生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遇到问题需要处理时,则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在操作中,还能培养小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如在《研究铁生锈 》的实验中,学生要联系生活实际去探索哪些环境中容易生锈?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的相应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总而言之,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认真做好了小学科学实验,不仅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获得各种科学知识,而且对提高各个方面的技能和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与爱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拥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观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认真地抓好科学实验教学,是每个科学课教师不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第五篇: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科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科学源于自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恰恰是探究式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由此可见,实验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但科学课在农村往往不被重视,也许是因为农村学校相应实验器材的配备一时跟不上,或者相应专业师资欠缺等原因导致的,从而失去了实验教学的真正价值,失去了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体验成功的机会,使实验教学的质量老提不上去。鉴于这样的情况,我想就重视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重视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考试几乎是检验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手段,而且考试的形式比较单一。这几乎限定了教学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作为评比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小学科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再者,传统的考试方式很难挖掘学生的科学素养,往往那些讲解式的教学方式在考试中比那些认认真真实行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更“有成效”。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换观念,抛开以分数决定教学质量的意识。即使要有分数,也不能按照传统的试卷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要在学生具体操作中去评价。可以采用平时操作和考试两种成绩去评价学生。在考试时,可以要求小组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平时教学过程中做过的实验,既可通过学生对这个实验的操作中看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可以看出该小组同学的合作探究精神。当考试以这种形式出现的时候,必然引起老师和学生们对实验的重视。
二
抓好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极大的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而有效的实验教学又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所以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要特别的加以重视;其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探究的习惯。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分析,使实验能准确反映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顺利进行,才能产生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再次是实验教学的过程,是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学会自己动手操作。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就会使知识具体化,使观察有意识化,使学生更能主动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去;最后是充分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在学过和没学过的知识之间,在原有知识领域和新知识领域之间没有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起联系的桥梁,开展探索性实践,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索,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例如在实验《物体在受热时体积是否膨胀》进行分组,充分发挥每个小组的力量,这就需要学生大胆去尝试,教师适时点拨,以达到实验的结论:任何物体在受热时体积都会膨胀。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好奇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如教学电和热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然的感觉到手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如教学大气的压力时,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特意构建创新一个情境:一上课,向学生们出示了“马德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两个、四个,直到最后到全班同学像拔河似的一起拉,但仍拉不开。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等等学生心中的不解与疑惑就会随之而来。
四
严格制定实验过程。学生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操作的把握程度。做实验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喜欢动手做是学生的特点,但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盲目乱动,一动手就忘了纪律,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或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这就需要明确操作过程,严格按照执行。为了不遏制学生的创作思维,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运用各种办法明确操作过程。
五
让学生互相讨论,肯定学生课后学习成果
要让学生课后有兴趣,需在课堂中培养兴趣。而课堂中的兴趣培养,则需老师对有准备、有收获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把自己的收获充分展示出来,让他们产生愉悦的成功体验,充分地感受到付出就会有收获,付出就会得到肯定和表扬。从而使他们在肯定、表扬中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并由课堂延伸到课后。
我们总是在抱怨为什么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伟大的科学理论许多都来自外国,其实谁又能知道我们学生中没有爱因斯坦,没有莱布尼茨。我们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才学习的主体,从小培养孩子的发现,探究,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