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随笔
小学科学教学随笔
小学科学与初中科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小学重点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不是知识的积累。刚开始担任科学老师的时候,我把实验和知识的学习一并放在首位。但经历那么多的听课活动、教案的研究以及自己上课的实践经验,让我茅塞顿开,颇有顿悟的感觉,在此浅谈一下自己的小小心得体会。
新的教学形式下,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不断提升,每一门课程都在进行革新,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各个能力。小学的自然常识课程变成了一门科学课程,而其目的也是如此,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起他们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以后深入的科学学习和科学探索打好基础。
但是小学的科学课到底怎么上?既然小学科学是初中科学入门前的培养,自然教育的方法也不一样了!小学科学不注重知识积累的多少,而是在于学生对于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现在小学科学课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就是以探究过程为核心,在活动中学习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素养。但这个“活动”也不是学生按部就班跟着老师的指令做。教师的角色引导者和活动的合作者,而不是指挥家。科学课上学生会有很多的想法,老师更多的是参与他们的想象和实践。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能随便的否定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或许我们有确实的证据证明它的不存在,但是对于未有涉及理论知识的小学生,我们的鼓励是对他们养成动脑和探究习惯的支持。我们可以借其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走。
我觉得,科学课上氛围很重要。如果每个学生都安安分分坐着听,老师说一才做一,那跟按部就班的学习没两样;如果学生过于活跃,那整节课带来的只有混乱的感觉,最后只能一无所获。学习气氛也是需要老师的引导的,我们应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能很好的来协调这一点。探究式学习过程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在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中就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能给予学生释然的感觉,更具有成就感。通过自己的探索从未知变知之,也不难理解有些学生会开心得说上科学课比较有意思。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随笔
小学科学教学随笔
通过几年的科学教学与探究,我觉得上好科学课应该抓住这几点:
一、重视课前预习,学生产生兴趣
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的任务,每个小组都有明确分工,此时,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学劲十足。他们在课前准备试验材料时,在查阅相关资料时,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搞不清的问题或者许多新奇的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很想知道个究竟,拓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学生天生就好奇、好动,这些实践对他们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课前预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二、重视实验过程,学生会学学懂
实验过程前对教学资源的筛选、加工、处理,能反映出一个老师驾驭课堂的基本功。
什么是科学?恩格斯说:“科学就是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料”。而学生的现状是掌握的“理性的方法”不多,层次不高,往往是简单地用经验去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的教学任务就是在他们现有的基础上、通过探究的实践养成他们用“理性的方法”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面临问题的习惯,逐步丰富和提高他们的“理性的方法”。我们的教学实践,包括设计每个教学环节,选择每种材料,采取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从这里出发来考虑,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实施,这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解决“怎么教”这个问题的出发点,然后才是学生怎么学。特别是我们科学老师,有时我们要的材料没有,只能自己用土办法解决,只能自己在生活中随时注意,处处留心,有时办法简单,学生容易找到身边的材料,实验效果反而更好,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创造
性地使用教材,创新的使用材料。教材只是一个范本,一个载体,只要能过滤,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分离,只要有效,就能达到我们所要求的目标。
三、重视典型观察,学生快乐学习
前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等的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升华,这就要学生亲自去观察、操作、记录……学生必须亲身经历、才能得到他应该得到的东西。
看来,科学课究竟怎么教,具体方法固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中:紧紧抓住学科的基本目标去设计教法。最关键的要把握两条:根据学科和内容的目标确定教学的基本思路,思路一偏,整个课就错了方向;根据教学的基本思路找准训练重点和最有训练的内容。沿着这个路子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一定能收到满意的、理想的效果的。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随笔
科学课堂教学随笔—— 放手的爱
李飞丽
每天我们滔滔不绝的在课堂上讲个没玩没了,不仅学生听得疲倦,老师一天下来也疲惫不堪,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面对此困惑,我经常思考:怎样让学生学的轻松,老师讲的也不累。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我经常留意自己的课堂环节,是哪些地方设置的不合理、哪些环节老师没必要讲,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基于这样的思考和留意后,我发现我给学生放手的机会太少了,几乎都是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怪不得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死气沉沉。
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之后,在备课环节上我更加细心,准备更充分。首先,我了解了整节课的环节后,思考哪些地方是让学生由活动中发现的,哪些地方需要老师做出引导。其次,我的课堂语言要精简到位,不能重复啰嗦。在上四年级《一天的食物》时,这样成就感我终于体会到了。我找了一些蔬菜水果主食副食肉类等食物的图片打印出来,精心的设计了教学环节。当我拿着这些彩色的美食到教室时,孩子们很新奇。在引出今天所学知识后,首先我让学生分别写出昨天自己吃过的三餐都有什么,于是孩子拿出记录本认真的写了起来。写完后,请一两个孩子展示自己的结果。在展示结果时,我引导孩子怎么分类,于是,我拿出准备好的图片让孩子在黑板上贴出他们的分类方法。孩子们很兴奋,每个小组派出两个代表把他们的分类方法分别展示出来,每个小组的分类方法都不一样。还让孩子们了解到其他小组同学的想法。这样一堂课下来,孩子们不仅自己动手动脑学到了知识,还让这些知识更加深刻,老师也很轻松。此时,我才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放手,让学生去发现知识,主动学习,这样老师才能获得真正的轻松!
谈到科学教学就要说到科学精神、科学态度。那么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勤劳的名族。按常理说,既聪明又勤劳的人是应该取得伟大的成就的。为什么在我们中国大地上自工业革命以来就没有取得过引领世界变革的新技术呢?答案很简单,我们每个老师都知道,那就是缺少创新才能!为什么既聪明又勤奋的民族就缺乏创新呢?
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上世纪说过一句话:“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100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她的这句话让中国的思想家们非常不舒服。但从她说过这话到现在,中国的确没有出现大的思想家。没有新的思想 就不会有创新。撒切尔夫人的话让我们每个中国人听起来都感到不舒服,但事实就是这这样。我们为什么不会产生新的思想呢? 因为我们目前的社会现实还是一个不太敢怀疑权威——尤其是权力——的环境,还是处于一个思想相对封闭与禁锢的文化系统中,很多人“把自己的脑袋变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以至于有人就认为现在的中国“是一块不产生思想的地方”。例如,我们老师不敢怀疑专家,尤其是有权力光环的专家,有的老师也会在下面对专家的讲评有异议,但是很少甚至没有人去直接的质疑专家。因为害怕,害怕说错了,害怕领导不喜欢,害怕影响自己的工作(比如评课,一般是专家怎么评,老师就怎么讲。实际上讲一节所有人都公认的好课,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学生不敢质疑老师,害怕说错了被老师和同学嘲笑,老师一般也不允许学生质疑自己,挑战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那样会感到很没面子。于是老师的脑袋成了专家领导思想的跑马场,学生的脑袋成了老师思想的跑马成。比如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会问“是不是啊?”学生回答“是”。老师接着问“真是这样吗?”有学生就会说“不是”。如果老师接着问“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几乎就没有学生发言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学生养成了揣摩老师心中答案的习惯,不愿意或者不会独立思考”。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为了老师心里的那个答案而放弃自己思维的尊严,为了老师一句廉价的表扬而放弃自己的思维,一旦如此,我们教育的灾难就已经降临。没有了自己的思维,还能有创新吗?
我们现在的教学提倡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核心也是敢于怀疑。没有怀疑,没有独立思考,就不会有创新。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理查德.费曼就多次强调:科学“在其所有的价值中,最大的价值无疑是怀疑的自由”。“钱学森之问”: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中最重要的是怀疑的能力——似乎还没有引起普遍重视。在学术领域和科学研究中,不敢怀疑,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有创新,不可能产生一流的、有价值的工作,所以,我们老师必须面对这一现实,研究如何在科学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因此我们要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质疑环境,要经常和学生平等的探讨、辩论和争论。不能让学生在老师面前亦步亦趋。甚至老师可以在学生面前示弱,故意向学生请教问题,让学生做自己的老师。因此当学生提出怀疑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让孩子说,说不准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想法,(如果每个人的想法总是和老师的一样的话,也就没有创新了)。我们经常会说好好学习吧“知识改变命运”。而我们更应该知道“创新能够改变世界”告诉我们的学生,好好的怀疑吧,将来你可以改变世界!作为一个教师,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民族的未来,我们一定要保护孩子的怀疑能力。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随笔
一路探究 一路收获
——小学科学教学随笔
归德中心小学 葛鹏
时光荏苒,一转眼,我担任归德中心小学科学教师已经有五年了,记得刚开始担任科学老师的时候,我也是没有任何经验,感觉知识的学习应该放在首位。但经历那么多的听课活动、教案的研究以及自己上课的实践经验,尤其是今年我有幸加入了我们归德镇科学左岸工作室后让我茅塞顿开,颇有顿悟的感觉,在此浅谈一下自己的小小心得体会。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的教学形式下,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不断提升,每一门课程都在进行革新,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各个能力。小学的自然常识课程变成了一门科学课程,而其目的也是如此,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起他们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以后深入的科学学习和科学探索打好基础。
记得在上《探索宇宙》这一课时,我利用课件将现在咱们中国进行的神舟飞船载人航天实验,以及天宫轨道舱的探索过程进行了讲解,这样利用社会热点并联系生活实际,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注重科学知识的整合与联系
在教学《瓶吞鸡蛋的秘密》一课时,最后的小实验瓶吐鸡蛋,引导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最终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科学知识:热胀冷缩想到了用开水浇瓶口,使其自动出来的办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做到了知识的前后联系与整合。
同样,在教学《谁热得快》一课,进行酒精灯的使用教学时,最后一步,盖灭后打开再盖上,很多同学不理解,我让他们联系前面学习《瓶吞鸡蛋的秘密》一课中所学的道理进行探究,结果有同学就想到了可能和大气压力有关,我就进而进行讲解,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让空气进入,免得冷却后盖内造成负压使盖打不开。这样就使我们小学科学的教学环环相扣,很多零碎的知识能够相互联系。
三、创新实验更有效的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实验的设计以及材料的准备等情况,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实验的设计或者实验材料的选用,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这就需要处在教学一线的科学教师因地制宜地进行改进与创新。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咱们区教研室王主任开展的“小学科学创新实验大赛”,在自己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的同时,更开阔了自己的视野,知道了其他优秀教师所做的创新,给了我有益的启示。我在自己的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比如在教学《水流有力量》一课时,我在控制水流大小的教具中借鉴了石麟小学某老师的空八宝粥盒底部打孔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过也有不足之处,我发现所打的孔大小很难精确掌握,于是我想到了我们实验室里常见的漏斗,我就用一大一小两个漏斗进行实验,结果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学生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在体验在经历这一探究过程,这期间蕴含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的积极情感,而我也正是想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一个过程,注重的是不断地探究而不仅仅是一个最终的定论。
让我们在教学的路上一路探究,一路收获吧!
2013年12月
第五篇:小学科学老师教学随笔
小学科学老师教学随笔
小学科学老师教学随笔1
通过几十年的科学教学与探究,我觉得上好科学课应该抓住这几点:
一、重视课前预习,学生产生兴趣
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的任务,每个小组都有明确分工,此时,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干劲十足。他们在课前准备试验材料时,在查阅相关资料时,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搞不清的问题或者许多新奇的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很想知道个究竟。学生天生就好奇、好动,这些实践对他们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课前预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二、重视实验过程,学生会学学懂
实验过程前对教学资源的筛选、加工、处理,能反映出一个老师驾驭课堂的基本功。
什么是科学?恩格斯说:“科学就是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料”。而学生的现状是掌握的“理性的方法”不多,层次不高,往往是简单地用经验去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的教学任务就是在他们现有的基础上、通过探究的实践养成他们用“理性的方法”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面临问题的习惯,逐步丰富和提高他们的“理性的方法”。我们的教学实践,包括设计每个环节,选择每种材料,采取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从这里出发来考虑,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实施,这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解决“怎么教”这个问题的出发点。特别是我们科学老师,有时我们要的材料没有,只能自己用土办法解决,只能自己在生活中随时注意处处留心,有时办法简单,学生容易找到身边的材料,实验效果反而更好,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一个范本,一个载体,只要能过滤,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分离,只要有效,就能达到我们所要的目标。
三、重视典型观察,学生快乐学习
前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等的.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升华,这就要学生亲自去观察、操作、记录……学生必须亲身经历、才能得到他应该得到的东西。
看来,科学课究竟怎么教,具体方法固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中:紧紧抓住学科的基本目标去设计教法。最关键的要把握两条:根据学科和内容的目标确定教学的基本思路,思路一偏,整个课就错了方向;根据教学的基本思路找准训练重点和最有训练的内容。沿着这个路子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一定能收到满意的,理想的效果的。
小学科学老师教学随笔2
学生们纷纷举着小船来上课(这是《沉与浮》单元的最后一课《造小船》)。课前我已布置好造一艘小船了,这节课是要来比一比各自的小船:哪艘运得多。
我把装的物体分发到每个小组,先小组里比一比,选出一艘船来代表小组比赛,看着学生兴致勃勃地试着小船,我也观察到几个细节:
“不行,不行,船漏水的。”这是第八小组里的学生在喊道。“把它用透明胶粘一下。”说完,小组里其他成员早就帮起了忙,小船一下子改进好了。
“你放慢点,两边都要放,要不船会倒了,水就会进去了。”这是第五小组在试小船。“为什么要在船的两头一起放货物?”我问道。“因为放了一边,小船容易倒,要进水的。”“是啊,我们刚才就是这样,小船沉下去了。”原来他们是经验之谈。
“老师,借块干抹布。”“用来干吗,是不是不小心把水溅开来了?”我边问边把抹布交给第七小组的同学。“不是,我们小组的男生放小船的'时候太重太快了,把小船翻了,全湿了。”“湿了没关系啊,我们的船是用铝片做的,不怕水。”我有点好奇,因为其他小组放的时候也有学生会不小心弄翻了湿掉。“但是船舱里湿了,有水滴,货物也全湿了。这样有水的,就比原来要重了,可能会有影响的,船更容易沉了呀。”哦,原来这样,看他们小组是求胜心切了,不过还真够细心的。
看着学生们试小船、改进小船,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亲自动手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具有真正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是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一种发现和创造的过程,看学生造小船,我也深切体会到:科学不是一个定论,只是一个过程。
小学科学老师教学随笔3
同学们在学习《太阳和影子》一课时,每个人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与之前制作不倒翁失败时的难堪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甚至有些让人难以置信。
在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时,也许是有些同学提前看过课本,不少人都知道要有“光和不透明的物体”这两个条件,也就是说,透明的物体不能产生影子。道理似乎很简单,然而,究竟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算作是透明的物体呢?在此之前,我曾经用幻灯片,用玻璃,甚至用水作为透明的物体来探究它们能否产生影子,结果发现尽管这些物体在我们多数人看来是透明的,但是仍然能够产生影子,也就是说在关于影子的问题上,上述那些物体不能算作是透明的物体。因此,我必须要让学生弄明白这一点,否则学生便可能形成“透明的物体能够产生影子”这样错误的认识。为了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后果,我启发同学们联系他们的生活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还好,他们很快听明白了我的意思,马上有许多同学举起了手。考虑到于明哲同学从上课一开始就没有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我便将这个机会给了他,“空气。”于明哲同学一语中的。
“听清楚了没有?于明哲同学由‘透明的物体’想到了‘空气’,你们觉得空气是不是透明的?”我的兴奋早已溢于言表。
同学们也都一致赞同于明哲同学的回答,没有想到一个在我看来难度较大的问题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于明哲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我郑重地提出表扬。
但是还有几只小手仍然在高高地举着,我应该给予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
李朝同学回答说风是透明的物体,我只能解释说空气动起来就成了风了。张鸿恺同学则认为大地没有影子,当我解释说月食就是地球挡住了反射到月亮上的太阳光,是地球的影子投到了月亮上面造成的之后,他眨了眨眼睛,又回答说细菌没有影子,同学们马上又反驳说细菌只是小得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它应该是有影子的。不过从张鸿恺同学的回答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他那敏捷的思维,看出他积极回答问题这一优秀的学习品质,因此我对他的表现也表示出极大的肯定,同时提醒他要尽量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另外,积极回答问题而且声音响亮的还有张惠乔同学和于秋雨同学。
由于这一节课需要同学们探究的问题较多,因此需要他们在实验记录单“我们的发现”栏目中书写的内容就很多。每一次书写,翁丽真同学都能够做到第一个完成,而且写完后马上端端正正地坐好,又开始自觉地背诵刚刚书写的内容,对此我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后来,在我的感召下,又有张子涵、唐堉森、伯蕊、王铭心、王子豪、房佳男、高扬、毕文亮、鞠佳桐、隋昊、张舒扬、宋央金、刘新宁等同学表现得像翁丽真同学一样优秀,并使得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热烈气氛。
要求学生将书写的内容背诵下来,在组织他们同位相互检查背诵情况时,我发现尽管宋美佳同学没有同桌,但是她仍然能够做到按照我的要求来背诵,然后对照课本检查自己的背诵情况,表现出高度的自觉。
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老师的赏识,我也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满足他们的愿望。
后来,我觉得他们身上的优秀之处不仅需要我去发现,去欣赏,更应该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欣赏,并进一步去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来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
叩问心灵
临近下课时,我认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适当的评价,应该远远比我给予他们一个评价效果要好得多。实际上,在此之前我已经组织学生进行过类似的评价,与其说是评价,不如说是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反思更恰当一些。
一次,当25名同学将自己制作的量筒带到课堂时,也让我想起在制作不倒翁时全班只有11名学生完成了作品,当然,对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到作品制作的大军中来,我向所有同学表示出自己的兴奋。随后,我便让这36名同学闭上眼睛对自己真诚地说上一声:“我真棒!”这样做,目的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仅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这项活动中获得一次美好的情感体验。
还有一次,当我让翁丽真同学说一下她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时,她说“不满意”,而实际上她的表现已经非常出色了,因此,我给予的评价是“看来,你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
而在今天这节课上,有很多同学都表现得特别优秀,遗憾的是没有受到我的表扬。因此作为老师,我有责任让每一位表现优秀的同学都能够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并努力将这种积极的生命状态延续下去!
“这学期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注意进行自我反思,并将自己在每一堂课上的闪光点记录下来,来鞭策自己做得更好;当然,我也记录那些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在学习《认识太阳》一课之前,我没有组织大家去搜集资料,再比如在组织大家制作一个不倒翁时,我没有按时上课,上课时又没有考虑到同学们的兴趣与需要……”
接下来,在对课堂上那些表现优秀的同学提出表扬之后,我坦言“当然,我们班上还有许多同学也都表现得特别优秀,只是老师没有发现,但是在老师的目光扫过你的脸庞时,却能够感觉到。实际上,对自己最具有评价权的是你自己,真的,一个人可以对别人说谎,但是绝对不能对自己说谎;一个人做的任何事情可以逃过别人的眼睛,但是绝对逃不过自己的视线。下面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在这节课上,自己哪个地方做得很好,请你告诉自己一声;再想一想,哪个地方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只要自己稍加努力或者是采用其他的方法还可以做得更好,也请你对自己说上一句‘某某处我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不仅在科学课上要经常对自己这样说,而且在其他课上也要对自己这样说;一天下来,在晚上临睡前还要对自己这样说。也就是说,你要常常留给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慢慢地,你会发现这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同学们都按照我的要求做了,样子十分虔诚。
下课的铃声终于响起,看着同学们一张张稚嫩可爱的脸庞,我从心里感到充实。
难忘瞬间
我告诉同学们我会在课后将每节课的反思都及时整理出来,并且这学期有5篇反思已发表在人教网小学科学栏目上,那些反思里面还提到许多同学的名字,有于明哲、宋美佳、岳鑫……这样说着,便有许多同学都睁大了眼睛,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文章里面。
在同学们离开实验室的时候,都纷纷向我道别,我也赶忙挥手向他们回应。亲爱的读者,你说,当一位老师处于这样一种情形之中,又怎能不感到幸福呢?
激动之余,急就一首小诗──《理想的课堂》,来抒发自己那一时刻内心的感受,内容如下:
每一朵花儿都鲜艳,每一张笑脸都灿烂。
每一个动作都含情,每一句话语都用心。
每一束目光都明亮,每一声问候都温暖。
每一节课堂都充实,每一位师生都幸福。
小学科学老师教学随笔4
探究式学习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为此,学生须自主的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建立起来的科学事实、科学原理、科学定律,使之认真思考,进而提出问题,并寻求理解。
科学课主要通过发散思维,创造独创性的特点,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讨论。如《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我给学生提供了两片不同植物的叶子,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找出了形状、颜色、大小、小虫子、叶脉、边缘、叶柄粗细、长短、含水量、光滑、毛多少等不同时老师启发学生,你还能用什么方法去找不同。学生找出了薄厚、叶尖、品种、气味、声响、味道等不同。从看、闻、听、摸、尝等各种方面来观察叶子。鼓励学生多想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在科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合作学习。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差异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各不同。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从而得到深层次的理解,使合作的意识得到发展。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科学课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实践着。我们要有效的运用探究式学习进行科学课教学,使学生能主动的不断发展,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老师教学随笔5
古人云:“举手之劳,何足挂齿。”意思就是说,这件事很小,没有多大的功劳,不必挂在嘴上。可这举手之劳,究竟有多小呢?在三毛小学听课的过程中,我就碰到了这样的一件小事,而正是这件小事却让我感动至深。
当我们走进三毛小学五楼多媒体教室时,已经有好多早到的老师坐在座位上低声交谈着,交流着各自的信息,一股浓浓的学习氛围扑面而来,而教室里那一排排摆放整齐的课桌椅更让人赏心悦目(椅子插进课桌下面的空间里),便怀着一份期待坐到了靠窗的位置上……
不一会儿,二年级的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教室,迅速地找到各自的座位坐了下来,一切都显得那样井然有序。在周老师热情的引导下,师生们一起演绎着《雷雨》的精彩,感悟着“雷雨前”的闷热、不同寻常,在聆听中收获,在朗读中体验,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当课一结束,就在学生们忙着整理学习用品准备离开的时候,周老师轻声提醒着:“想想看,你来的时候椅子是怎么放的?”几乎所有的学生同时做出了相同的动作——把自己坐过的椅子插进了课桌里面,然后带着学习用品排好队出去了。没有学生对此有异议,也没有学生需要别人的再次提醒,更没有学生大声喧哗,似乎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给我的感觉就是训练有素。看着依然整整齐齐的教室,简直让人感觉不到这里曾经有学生来上过课。这是一件小事,可从这件小事中又说明了什么呢?
接下来是三年级的课,上课的老师来自实验小学,我在想着她会不会也提醒学生要让课桌椅保持原样呢?但学生们的做法让我再次涌起了对他们的敬意。当学生即将离开时,并没有老师的提醒,可他们却一个个主动地把椅子插进课桌下面。有一个女生可能是一时忘记了吧,当她已经走过一个座位时才猛然醒悟过来,于是迅速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轻轻地把椅子放好后才满意地离开。如果说二年级的学生还需要提醒的话,那么到了三年级,学生显然已经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这需要怎样的持之以恒呀?
离开时把自己坐过的椅子恢复原样,这真的只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可就是这些不需要我们花很多精力就能做好的小事,我们的学生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做呢?
作为教师,我平时也总是这样对学生说:如果看见地上的垃圾,你可以弯弯腰,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如果看见有小同学摔倒了,你可以主动把他扶起来,安慰他;如果看见风把窗帘吹散了,你可以把窗关好或者把窗帘重新整理好;如果看见教室里的课桌歪了,你可以把它们排得整整齐齐;如果看见有人的红领巾掉下来了,你可以出声提醒他或者捡起来帮他戴好;如果看见扫把倒地了,你可以把它“扶”起来,再让它靠墙“站”好;如果看见窗台脏了,你可以拿抹布把它们擦掉……这些事都是小事,却因为你做了,而使许多人解决了烦恼,这不是一件好事吗?三国时期刘备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善事虽小,却能让别人解决了许多烦恼,你又何乐而不为呢?可是,总有那么多人不怎么愿意去做,地上的`垃圾可以视而不见;别人的困难可以置之不理;学校的财物可以随意处置……举手之劳,可又有多少人愿意“举手”呢?
如果说两位年轻漂亮的老师给这美丽的春天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的话,那么,学生们的举手之劳让这迷人的春天更具魅力,并焕发出无穷的活力。
生活中的小事,需要人去做;花园里的花,需要人去栽培;社会的安宁,需要人去维护;心灵中的枯地,需要我们怎样去浇灌呢?假如人人拥有如这些学生般的心灵,相信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小学科学老师教学随笔6
有十多年不进课堂了,现在再次走上讲台,似乎有些害怕的感觉:害怕一,六年级的学生会很调皮,他们根本不把你放在眼里。害怕二,课堂教学结构生怕出差错,因为六年级的孩子是能够判断老师教学的好与差。害怕三,这些学生不是我带上来的,一来就接六年级,他们对我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对他们也需要更多时间的了解与磨合。
经过半个多学期的时间与六年级孩子在课堂上的接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害怕,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班里有一小部分的学生纪律非常好,我借助多媒体的教学,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这样上课也轻松多了,能够将知识点挖深扩宽都更深一层,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另外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我现象中的差,不过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学课堂上感知是不够的,我发现学生根本没有认认真真去巩固所学的知识,有些逢场作戏。
教师要有十分的耐心,显出自己一点智慧和威信使学生折服,当然还要更多的情感交流。在一次制作《纸拱桥》的教学后,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后积极制作一个纸拱桥,还有几位在课堂上拿出来展示,有一位同学的作品还送给我做留念。学生是天真可爱可教的',对他们要有一颗理解宽容包容的心,毕竟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发展时期,在教学中还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特别是在组织教学这块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上来,培养他们自己学,我能学的境界,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善于发现,善于改进课堂教学,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