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随笔
小学科学教学随笔
通过这几年的科学教学与探究,我觉得上好科学课应该抓住这几点:
一、重视课前预习,学生产生兴趣
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的任务,每个小组都有明确分工,此时,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干劲十足。他们在课前准备试验材料时,在查阅相关资料时,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搞不清的问题或者许多新奇的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很想知道个究竟。学生天生就好奇、好动,这些实践对他们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课前预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二、重视实验过程,学生会学学懂
实验过程前对教学资源的筛选、加工、处理,能反映出一个老师驾驭课堂的基本功。
什么是科学?恩格斯说:“科学就是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料”。而学生的现状是掌握的“理性的方法”不多,层次不高,往往是简单地用经验去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的教学任务就是在他们现有的基础上、通过探究的实践养成他们用“理性的方法”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面临问题的习惯,逐步丰富和提高他们的“理性的方法”。我们的教学实践,包括设计每个环节,选择每种材料,采取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从这里出发来考虑,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实施,这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解决“怎么教”这个问题的出发点。特别是我们科学老师,有时我们要的材料没有,只能自己用土办法解决,只能自己在生活中随时注意处处留心,有时办法简单,学生容易找到身边的材料,实验效果反而更好,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一个范本,一个载体,只要能过滤,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分离,只要有效,就能达到我们所要的目标。
三、重视典型观察,学生快乐学习
前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等的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升华,这就要学生亲自去观察、操作、记录……学生必须亲身经历、才能得到他应该得到的东西。
看来,科学课究竟怎么教,具体方法固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中:紧紧抓住学科的基本目标去设计教法。最关键的要把握两条:根据学科和内容的目标确定教学的基本思路,思路一偏,整个课就错了方向;根据教学的基本思路找准训练重点和最有训练的内容。沿着这个路子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一定能收到满意的,理想的效果的。
第二篇:科学教学随笔
科学教学随笔
都说小学科学是小学唯一的一门理科,科学严谨的课逻辑性强,而这恰恰是我的软肋,学校最初安排我带三年级的科学课时,我迷茫了好几天,自觉无从下手。感觉不足才得更加重视,于是,我开始了我艰难的边学边教之旅。
科学课的开放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老师知识的渊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桶水,它对老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极其严峻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上一节课,往往要求学生查找大量的资料,教师要想驾驭课堂,就得同时查找更多的资料,并且要预想到多重知识出现的可能,学生会对哪些内容产生疑问。但即使这样,课堂上还是会出现我始料不及的情况和对于我来说还很模糊的科学知识,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令我应接不暇。每每遭遇这样的情形,我会对孩子们说:“你是个好学的孩子,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敢确定,我们一起查阅资料,然后交流答案好吗?”因为我知道,知识的匮乏不是最大的问题,教科学最主要的是要诚实的面对孩子,教给他们科学求真的态度。
一节成功的科学课,不但要求教师的知识要渊博,而且问题的设计也是很关键的。三年级观察花一课,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课本上的步骤让孩子们只测量花冠,和植株的高度,而是这样提问的:前边我们学习了测量和观察,接下来我们就来测量和观察你所带的一盆植物,(课前布置学生每组带一盆花)谁来说一说,你都想观察和测量植物的什么?对于这一发散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有很多种回答:观察植物的叶子,茎,花瓣的形状,测量叶子最宽的宽度和最窄的地方的宽度,厚度,长度,„„这样的问题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也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对于这个实验过程,因为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做起来不亦乐乎,干得热火朝天。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儿童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对学生的一些超现实或异想天开的想法或问题要给予肯定和赞赏,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新课标下科学课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问题。我就在讲植物时利用一节课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树,并做树皮拓片,在他们自己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以前从没注意过的事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老教师的经验方法,积极进行课后反思,扬长避短,为学生带去知识的同时也把欢乐带给他们。
科学课的教学与数语外的教学不同,后者的课堂是安静的。可科学课就不一样了。每个同学的思想不同,知识积累不同,实验又是每个同学都喜欢做的。因此课堂上不再有评优课的安静,学生也不再是规矩的。这就是科学课的随意。一个问题的提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很兴奋,每一个实验都会让他们坐不住,这时候的课堂气氛就特别的活跃,每个学生都在大声地说,生怕自己的声音别人听不到。这时候的你该怎么办?是大声的镇压,还是含笑而立?我想选择后者的是少数吧。为这个问题,我曾经苦恼了很长一段时间,大声的镇压,结果是嗓子疼,学生不高兴,即使不在大声说话,也还在小声的低估。如果是后者,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肯定进行不下去。怎么办?无奈之下,请教老教师,回答是:尽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说,这样学生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但自己省嗓子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也就是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变得不再有教师,虽然课堂放出去交给了学生,但该收回的时候也必须得收回来。曾经听敦老师讲了一节课,在这一节课上,每一个问题的处理,敦老师都会说:这是最后一个了。就这一句话让其他同学也知道了该是安静的时候,教室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课也得以顺利地结束了。
纵观小学科学课本,无论是哪一节课,只要把握好严谨和随意的尺度,每一节课都会上得很精彩,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第三篇:科学教学随笔
小学科学教学随笔
(一)应各庄小学 黑英林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教师的历史使命。现就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在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充分尊重个性的环境和心理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可能进入状态。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时,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试想,教师板着一张脸,学生对老师也是唯唯诺诺,学生又怎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只能是一切听老师的,把教师的话当作圣旨,不敢质疑,又谈何创新。
2、保护好奇心,激发兴趣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烈动机之一。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想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其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培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儿童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对学生的一些超现实或异想天开的想法或问题要给予肯定和赞赏,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注重知识建构的过程
科学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科学知识来自日常生活,在学生身边随处都有科学,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推导出新的知识,从而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特别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
4、加强科学思维训练
科学思维是一个联想、想象、推测、实验论证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新概念、新思想、新办法、并能从”异中求‘优’“。这是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应努力探索、大胆创新,不辜负己任,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加聪明的新一代。
小学科学教学随笔
(二)实验是科学课堂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有助于学生更有效的学好科学。在实验前要尽可能多的想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好的行为,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个别不良行为习惯,要及时纠正;实验后总结实验过程中的不当行为,让学生们引以为鉴。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们已具备了一定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整套的实验仪器能够摆放有序,零散的仪器能够按一定要求摆放好,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做好分工合作,及时进行记录。
但在一些细微的行为上,做的不够。各个年级都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丢一些碎纸片,和实验中的一些废弃物,当时不易发现,时间长了才注意到,再有就是个别学生在实验中目的不够明确,操作顺序混乱,导致实验效率较慢。
我计划让学生们制作弃物盒,让后摆放在实验桌上,再和学生说明盒子的作用,加强引导和训练,这样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清楚对部分学生存在的乱丢废弃物的习惯,加强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着重从情感上引导学生。对于实验中目的不明确的学生,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精力集中,在操作上加强引导和做好指导工作,并注重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教学随笔
(三)小学科学与初中科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小学重点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不是知识的积累。刚开始担任科学老师的时候,我把实验和知识的学习一并放在首位。但经历那么多的听课活动、教案的研究以及自己上课的实践经验,让我茅塞顿开,颇有顿悟的感觉,在此浅谈一下自己的小小心得体会。
科学课程的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起他们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以后深入的科学学习和科学探索打好基础。
小学科学不注重知识积累的多少,而是在于学生对于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现在小学科学课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就是以探究过程为核心,在活动中学习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素养。但这个“活动”也不是学生按部就班跟着老师的指令做。教师的角色引导者和活动的合作者,而不是指挥家。科学课上学生会有很多的想法,老师更多的是参与他们的想象和实践。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能随便的否定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或许我们有确实的证据证明它的不存在,但是对于未有涉及理论知识的小学生,我们的鼓励是对他们养成动脑和探究习惯的支持。我们可以借其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走。
我觉得,科学课上氛围很重要。如果每个学生都安安分分坐着听,老师说一才做一,那跟按部就班的学习没两样;如果学生过于活跃,那整节课带来的只有混乱的感觉,最后只能一无所获。学习气氛也是需要老师的引导的,我们应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能很好的来协调这一点。探究式学习过程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在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中就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能给予学生释然的感觉,更具有成就感。通过自己的探索从未知变知之,也不难理解有些学生会开心得说上科学课比较有意思。
第四篇:科学教学随笔
科学教学随笔
探究式学习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为此,学生须自主的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自然而然的参加诸如科学数据或资料等教学材料的组织和解释的活动,使之真正接触由科学家建立起来的科学事实、科学原理、科学定律,使之认真思考,进而提出问题,并寻求理解。
创造性思维不同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主要包括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而更多的表现在发散上。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等特点。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利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我给学生提供了两片不同植物的叶子,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找出了形状、颜色、大小、小虫子、叶脉、边缘、叶柄粗细、长短、含水量、光滑、毛多少等不同时老师启发学生,你还能用什么方法去找不同。学生找出了薄厚、叶尖、品种、气味、声响、味道等不同。从看、闻、听、摸、尝等各种方面来观察叶子。鼓励学生多想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科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等合作学习。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差异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各不同。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从而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得到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科学课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实践着。我们要有效的运用探究式学习进行科学课教学,使学生能主动的不断发展,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探究式学习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为此,学生须自主的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自然而然的参加诸如科学数据或资料等教学材料的组织和解释的活动,使之真正接触由科学家建立起来的科学事实、科学原理、科学定律,使之认真思考,进而提出问题,并寻求理解。
创造性思维不同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主要包括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而更多的表现在发散上。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等特点。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利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我给学生提供了两片不同植物的叶子,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找出了形状、颜色、大小、小虫子、叶脉、边缘、叶柄粗细、长短、含水量、光滑、毛多少等不同时老师启发学生,你还能用什么方法去找不同。学生找出了薄厚、叶尖、品种、气味、声响、味道等不同。从看、闻、听、摸、尝等各种方面来观察叶子。鼓励学生多想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科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等合作学习。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差异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各不同。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从而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得到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科学课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实践着。我们要有效的运用探究式学习进行科学课教学,使学生能主动的不断发展,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五篇:科学教学随笔
科学教学随笔
科学教学随笔1
作为一个从事科普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我根据自身经验谈一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一、要充分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能不能真正地达到反思的作用,关键是看他们能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能否有助于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广,因为科学涉及到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众多领域;需要的课前准备更为充分,因为科学学习需要有结构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在科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早已变成教学的主体,而教师的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而这一过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中快速地转变过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
小学科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它是学生不断地接受与内化的漫长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学生的科学启蒙阶段即小学阶段,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普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能力。
从上述看来“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也是提高教学的捷径,因此教师必须总结出自我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要认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二、要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误区
虽然当前科学课还不如语文课数学课那样受社会重视,但教师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师不能进入以下误区:
(1)过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显然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科普课堂中有效的.学习需要整合不同的学习方法,需要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比如说,科学实验课就要以探究活动为主;科学考察课就要以观察为主;科学阅读讨论课就要以阅读、讨论为主。降瑞雪
(2)过分追求由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新课程是强调知识的形成应该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形成的。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探究,这根本不现实,因为有些知识受学生阅历,器材,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探究。
(3)过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科学概念的形成。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科学概念的形成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依赖探究活动的,且探究活动与具体的科学内容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内容而孤立进行的。
三、要认真地进行科普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规律及评价体系,教学反思一般从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有序性、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教学方法的确切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反馈矫正的及时性等方面进行反思。为了使教学反思能够深入且富有实效,我认为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据科学课的特点,主要要进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科普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普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普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总之作为一名的科普教师,只要认识了反思的重要性,不要误入反思的误区,认真正确的进行反思,就会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能变、能通、能久,从而科普教育教学工作,使科普教育教学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
科学教学随笔2
五上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胡萝卜是沉是浮时,学生说是浮的,理由是书上是这么写的,但事实当胡萝卜一放下去就沉了,学生纷纷说,上当了,课本原来也会出错。
是啊!科学,我们要尊重事实,用实验来说明。
后来我查了一下教师教学用书,书上说,教科书图中采用胡萝卜做实验,材料不够好,教师最好选用会浮的白萝卜(说明白萝卜也是有沉有浮的),找来白萝卜,都是沉的.。
教学用书最后出了杀手锏,如果找不到能浮在水面的萝卜,也可以用苹果代替。天,这哪还是同种物质构成的,学生会不会越搞越糊了。
科学教学随笔3
小学科学与初中科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小学重点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不是知识的积累。那么多的听课活动、教案的研究以及自己上课的实践经验,在此浅谈一下自己的小小心得体会。
新的教学形式下,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不断提升,每一门课程都在进行革新,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各个能力。小学的自然常识课程变成了一门科学课程,而其目的也是如此,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起他们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以后深入的科学学习和科学探索打好基础。
既然小学科学是初中科学入门前的培养,自然教育的方法也不一样了!小学科学不注重知识积累的多少,而是在于学生对于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现在小学科学课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就是以探究过程为核心,在活动中学习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素养。但这个“活动”也不是学生按部就班跟着老师的指令做。教师的角色引导者和活动的合作者,而不是指挥家。科学课上学生会有很多的想法,老师更多的是参与他们的想象和实践。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能随便的否定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或许我们有确实的证据证明它的不存在,但是对于未有涉及理论知识的小学生,我们的鼓励是对他们养成动脑和探究习惯的支持。我们可以借其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走。
我觉得,科学课上氛围很重要。如果每个学生都安安分分坐着听,那跟按部就班的学习没两样;如果学生过于活跃,那整节课带来的只有混乱的感觉,最后只能一无所获。学习气氛也是需要老师的引导的,我们应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能很好的来协调这一点。探究式学习过程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在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中就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能给予学生释然的感觉,更具有成感。
科学教学随笔4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学的主渠道,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做到人人会开展探究和亲身体验,学会假设、取证;情绪亢奋,活而不乱;能以探究发现为宗旨开展开放性教育活动,实验有计划,观察到位,并学会表达和倾听,最终实现有效探究。
关健词:科学探究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实施以来,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常识课明显不同的现象:学生动手机会多了,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表面上看,似乎体现了课标中所指出的“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成效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有效性又如何呢?经调查了解,我们发现许多科学课课堂教学低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怎样提高学生的探究动机、兴趣?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下面,结合自己在农村一线教学中运用新理念实践经历,谈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学生学情分析要落在“实”处
1.关注学生的前概念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课程“不仅要考虑科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意味着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2.要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科学学习活动,探究科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科学现象或科学问题,也能在获得科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例如“电流产生磁性”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为电流、磁场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建立概念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知,唯有安排好课堂中的各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到现象,并对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推理,最终建立认识。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组装简单的电路,这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件容易的事,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接着教师讲述奥斯特的故事,设置一个悬念:到底他有什么惊人的发现呢?你也能发现吗?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当学生发现通电导线使磁针发生偏转时,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作出解释:电流产生磁性使磁针发生偏转。然后再次续讲奥斯特的故事,让学生体会自己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发现的喜悦。紧接着又提出要求,让实验的现象更明显,引导学生从电流和磁性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得出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使他们在“短路真的能让磁针偏转更大”,“线圈也能让磁针的偏转愈发明显”的震撼中更进一步的认识“电流产生磁性”。这样的安排,教师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该引领的时候引领,教学有的放矢;学生在该动手的时候动手,该探讨的时候探讨,学习张弛有度。
科学教学随笔5
我是一位平凡的教师,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不过,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最平凡的事情。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在教育这方沃土上,我坚持努力工作,为我校的发展增添一抹新绿。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小学每堂课都十分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然一苗未正,何以成材。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到中学学习时事半功倍,一生受益。
1、应要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不要老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由自发转为自觉。
2、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3、养成上课主动作笔记的习惯。记笔记要求学生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情况记要点,而不是照搬板书。
4、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往往接受能力和适应能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往往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使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乐趣,一生以书为友。
科学教学随笔6
假如以前自然课用挂图,粉笔。两片子嘴巴就能够讲下来的话,现在在科学课上已经不多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强调让孩子动手做,通过他们的实践。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去获取知识,去体验科学,感受科学,理解科学,所以我们把“动手做”作为科学的灵魂。“动手做”从表面上来看是操作,事实上是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既然让学生动做,就得有材料,就得有实物的材料供给学生去摆弄,去观察,去做实验。所以实物材料是上好科学课的物质基础。我们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那些实物材料,给孩子提供必要的`条件,否则,孩子就无法亲自去感知,亲自去动手。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对于这一学科蕴涵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深有感触。
科学课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最大不同的是,将科学知识的传授以科学实验的过程与方法所展示出来。不是重在简单的讲授,而是以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去获得去感知。学生在实践中去把握,从这一意义上说<科学>课本身就是教给孩子科学的技巧,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让孩子们达到多方面知识的掌握和获得。因而通过教学<科学>,更加让我喜爱这一独特的教学课程。
《科学》的教学,使我学会发现生活,热爱生活,改善生活。生活中的科学与教材课程的合理整合是教材的一大特色,更是今后上好科学,传递科学信息的桥梁,因而科学的构建思维,科学的方法等等,更是促进教学思想理念的又一重大举措。
科学教学随笔7
通过几十年的科学教学与探究,我觉得上好科学课应该抓住这几点:
一、重视课前预习,学生产生兴趣
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的任务,每个小组都有明确分工,此时,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干劲十足。他们在课前准备试验材料时,在查阅相关资料时,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搞不清的问题或者许多新奇的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很想知道个究竟。学生天生就好奇、好动,这些实践对他们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课前预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二、重视实验过程,学生会学学懂
实验过程前对教学资源的筛选、加工、处理,能反映出一个老师驾驭课堂的`基本功。
什么是科学?恩格斯说:“科学就是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料”。而学生的现状是掌握的“理性的方法”不多,层次不高,往往是简单地用经验去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的教学任务就是在他们现有的基础上、通过探究的实践养成他们用“理性的方法”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面临问题的习惯,逐步丰富和提高他们的“理性的方法”。我们的教学实践,包括设计每个环节,选择每种材料,采取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从这里出发来考虑,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实施,这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解决“怎么教”这个问题的出发点。特别是我们科学老师,有时我们要的材料没有,只能自己用土办法解决,只能自己在生活中随时注意处处留心,有时办法简单,学生容易找到身边的材料,实验效果反而更好,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一个范本,一个载体,只要能过滤,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分离,只要有效,就能达到我们所要的目标。
三、重视典型观察,学生快乐学习
前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等的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升华,这就要学生亲自去观察、操作、记录……学生必须亲身经历、才能得到他应该得到的东西。
看来,科学课究竟怎么教,具体方法固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中:紧紧抓住学科的基本目标去设计教法。最关键的要把握两条:根据学科和内容的目标确定教学的基本思路,思路一偏,整个课就错了方向;根据教学的基本思路找准训练重点和最有训练的内容。沿着这个路子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一定能收到满意的,理想的效果的。
科学教学随笔8
科学课,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问题。
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而要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科学课上,我正是如此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在发展学生富有个性的综合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意外地让我也有了极大的收获,更深地理解了“科学”的涵义。
(一)我们的小船
学生们纷纷举着小船来上课(这是《沉与浮》单元的最后一课《造小船》)。课前我已布置好造一艘小船了,这节课是要来比一比各自的小船:哪艘运得多。
我把装的物体分发到每个小组,先小组里比一比,选出一艘船来代表小组比赛,看着学生兴致勃勃地试着小船,我也观察到几个细节:
“不行,不行,船漏水的。”这是第八小组里的学生在喊道。“把它用透明胶粘一下。”说完,小组里其他成员早就帮起了忙,小船一下子改进好了。
“你放慢点,两边都要放,要不船会倒了,水就会进去了。”这是第五小组在试小船。“为什么要在船的两头一起放货物?”我问道。“因为放了一边,小船容易倒,要进水的。”“是啊,我们刚才就是这样,小船沉下去了。”原来他们是经验之谈。
“老师,借块干抹布。”“用来干吗,是不是不小心把水溅开来了?”我边问边把抹布交给第七小组的同学。“不是,我们小组的男生放小船的时候太重太快了,把小船翻了,全湿了。”“湿了没关系啊,我们的船是用铝片做的,不怕水。”我有点好奇,因为其他小组放的时候也有学生会不小心弄翻了湿掉。“但是船舱里湿了,有水滴,货物也全湿了。这样有水的,就比原来要重了,可能会有影响的.,船更容易沉了呀。”哦,原来这样,看他们小组是求胜心切了,不过还真够细心的。
看着学生们试小船、改进小船,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亲自动手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具有真正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是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一种发现和创造的过程,看学生造小船,我也深切体会到:科学不是一个定论,只是一个过程。
(二)花开的声音
“老师,我的黄豆开花了,你看呀!”上课前我提前去教室,一进教室就被一个小女孩喊住,并兴致勃勃地拉着我去看她刚开花的黄豆。随着我身后的是一群孩子,他们见我去看刚开的黄豆花,纷纷向我作汇报,一个男生还把边上长势茂盛的凤仙花捧过来让我看。
“我的凤仙花长得这么高了。”
“老师,我第一次种的花死掉了,现在种的还很小了,什么时候才能开花呀?”
“我昨天发现我的凤仙花好像有一个花蕾,快开花了。”
“老师,我没种凤仙花,我种的是黄豆,它长这么高了。”
孩子们一边说着还一边比划着,一个劲儿地要把自己种植物的发现告诉我,让我分享他们的收获与快乐。
这是《植物》单元上好种一棵凤仙花后的一个多月。这一段时间,由于植物生长需要时间,我一直让学生课外观察的。他们也每隔一段时间向我汇报一下,让我分享他们的喜悦。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标准》)。探究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当学生们在种凤仙花的过程中就是在体验在经历这一探究过程,这期间蕴含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的积极情感,而我也正是想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一个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最终的定论。
科学教学随笔9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是应当充满乐趣的,其中重要原因则在于课堂学习活动的不确定性,或者说课堂学习活动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当然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生成应当建立在精心预设与学生主体的基础之上。否则,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毫无乐趣可言。
1、不敢思考
在学习《认识光》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弄清楚“光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授课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各种各样的发光物体,按理说这是一个极其平常的教学环节,但是授课教师却将这个环节复杂化了。
每当学生回答出一种发光的物体时,授课教师都及时地用幻灯片予以展示。这样,学生回答出十多种发光物体,教师也就展示了十多幅幻灯片,笔者为师生间的这种默契而感到吃惊。表面上看,教师是在配合学生,因为每逢学生回答完一种发光物体,教师便出示相应的幻灯片,可实际上却是学生在配合教师。道理显而易见,教师的幻灯片并不是随手拈来的,而且也不得不承认,幻灯片内容的寻找与确定是教师课前付出大量劳动的结果。问题是,我们在肯定授课教师辛勤付出的同时,也不能容许她对学生的控制──学生必须按照教师幻灯片出现的内容与顺序来进行回答,甚至必须是由哪一位学生来回答哪一个发光的物体也是课前确定好的,这样的严密编排无疑剥夺了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也禁止他们有属于自己的自由的深刻的“非分”之想,他们坐在座位上,最多只能是端端正正地坐好,或者是随声附喝,或者是瞅准机会鼓几次掌。可是,这样做,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大的伤害呀!结果是不仅仅使他们对学习活动感到毫无兴趣,而且还让他们学会了演戏,学会了虚伪。难道这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的重要内容吗?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想到的只是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出场表现一下,又能学到什么呢?
然而,教师课前指导得再周密,叮嘱得再细致,也总有漏洞出现,有那么一、两个学生出乎授课教师意外地说出了“荧光”和“星光”,结果可想而知,授课教师也就无法及时地用幻灯片来展示了。
实际上,没有展示或者无法展示学生回答的内容并不重要,问题的关键是,这种对于学生的创造性回答与积极的思维活动不置可否的态度,将会对学生造成一种巨大的伤害。然而教师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所关心的只是如何尽快地将教学活动引向自己的课前预设上面来。因此,也就注定了这样的课堂必定是死气沉沉、按部就班的,学生呢,也就在无所事事的状态中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快乐。
2、不会思考
在学习《四季更替》一课时,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研究四季更替的原因之前,让他们猜测其中的原因,其中有一位学生回答说可能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原因产生了四季变化,接下来,授课教师询问其他学生,“你们都同意他的观点吗?”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其他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表示同意。
可当笔者看到那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时,却发现了同学们之所以一致认为地球自转是产生四季更替原因的真正原因,教学设计上清楚地写着学生认为自转是四季更替的原因。既然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那么在课前授课教师都对学生做了些什么,似乎我们也就可以想见了。
学生抱着这样的想法,是断然不敢提出公转的猜测了,更重要的是在后来的学习活动中,有好多次学生还真的认为地球自转才是四季更替产生的原因。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快乐,必须建立在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快乐的,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必须让学生进入一种“灵敏的安静”(苏霍姆林斯基语)的状态。显然,授课教师的高度预设也就是控制课堂控制学生的目的追求是不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思考的,授课教师这种绝对操控的结果是,学生变得真的不会思考了。
缺少了思考的课堂,学生从中是断然无法体验到快乐的。
3、没有交流的时间
在学习《日食和月食》一课时,授课教师独到的导入设计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可是,当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时,授课教师却先后三次以“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为由,要求同学们“咱们先交流到这儿”,从而中止了他们正在从事的学习活动。授课教师的这种做法,也表明了他过于注重自己课前的预设,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或者说,教师只是关注于自己课前设计的活动能否顺利完成,却没有顾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内心体验。
对教师来说,他讲课的内容与方法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值得肯定,学生也只有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下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这里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并且教师如何在兼顾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又能做到合理地引导学生向着预设的方向前进,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教师应该合理地予以引导而不是一味地堵塞,否则,只能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参与热情。
如此看来,如何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仍然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了,也仍然是需要我们去做与之有关大量的工作的。
科学教学随笔10
水的对流是一种相对比较抽象的现象,如果不借助于其他的物体,学生很难看到具体的实验现象,也就很难理解水这一种进行热传递的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尝试过使用木屑或者对流实验器来进行教学,但发现使用木屑等实验时间太长,而使用对流实验器虽然实验比较成功,但是因为这是一种非平常形式下的水的对流,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而且实验的准备工作和课后整理相当烦琐,在相邻两节课中间的十分钟,很难做完准备工作。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尝试着用高锰酸钾来进行实验,发现只要为学生提供1~2颗高锰酸钾,就可以轻松地化抽象为形象,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做法如下:
1.准备好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等实验器材,倒一杯冷水,架在三脚架上。
2.在冷水中投入1~2颗高锰酸钾固体颗粒,观察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的位置,可以看到高锰酸钾颗粒划出一条紫线后就停留在杯子的底部,紫线也基本不动。观察半到一分钟左右,可以发现高锰酸钾的位置及形态基本没有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并推断此时杯中的水基本不流动。
3.用酒精灯加热。大约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看到高锰酸钾紫线由底部升起,缓缓上升,到达水面后转向外侧,继而改为向下运动,一直到达烧杯底部。就这样周而复始,水受热之后的运动过程在高锰酸钾的'帮助下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实验时间很短。而且由于采用烧杯作为实验器材,烧杯的形状与其他如水壶、锅等有类似之处,因此学生在理解了烧杯里水的运动后,也就理解了生活中其他地方的水热起来的情形。
实验的注意点:
1.高锰酸钾的用量宜少不宜多。
2.在实验中,如果放入的高锰酸钾颗粒超过一颗,或者在放入时导致出现很多条紫线时,要引导学生盯住最先升起的紫线,目光跟随一条紫线活动。
3.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运动,在看到的现象中理解紫线运动与水的运动之间的关系,又能在抽象的现象中分析其因果关系,从而真正理解对流运动。
科学教学随笔11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爱一个学生,不仅仅要关爱他,有了缺点、问题教师更应当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帮忙他,关心他。使之最终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我们班的张赟,因为天生性格犟,再加上父母文化很低,在加上缺乏教育,使他养成了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也很差,考试成绩和班里同学相差二、三十分。考试经常不及格,英语就考几分。平时也他很贪玩,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时和别人发生矛盾了,本来是自我的错,可是他怎样都不承认是自我的错,教师的教育也不听,甚至和教师对着干,不把教师放在眼里,动不动那自杀来吓唬教师,应对这种情景。我真觉得这样的学生难教育啊,就叫来了家长,家长虽然配合教师管教,可是开始他怎样都不听,最终他爸爸把他带回了家,说不让读书了,在家呆一段时间后,听说也经常和家里人发生矛盾,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想他在家可能也比较寂寞,我就去找他了,见到了我开始也有点不好意思,在我的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他有点认识到自我有错了,于是就开始说,教师我要和你去上学,你能理解我吗?我说只要你愿意改好,教师当然愿意了。事后他很感激我,说要不是教师你,我就不能读书了,来到学校后,我也主动的接近他,发现问题,就用很和蔼的口气告诉他,让他改正,。经过我的慢慢的说服教育,他对作业很认真并能及时地完成。一旦我发现他的作业有错就及时地进行了辅导,他说教师你对我这么好,我以后必须好好学习,改掉以前的坏
毛病,将来有考上好的学校,工作了,我必须报达你,如果这样,那我们以后永远是好朋友,又过了一段时间,班里的同学都说:“张赟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作业认真完成,见到那个教师都很有礼貌”。高尔基也以往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仅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他远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的心愿,。他的改变让我觉得搞教育并不是什么难事,看你可愿意付出,孩子总归是孩子,有可塑性,只要你付出爱,再坏的孩子都能改好。
我以后会一如既往的热爱自我事业,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鼓励、鞭策孩子,大大推动了学生的成长和提高。
有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作为教师,应当努力的去雕琢,使它永久的焕发光彩,而不是半途而废。孩子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有的一点就通,有的死钻牛角尖,那时,教师就仅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忙他们,忌怒忌燥,否则将会事与愿违。俗语说:“罗马不是一日造成的。”学生的转化也是如此,而此时的教师就必须有“滴水穿石”的恒心了。
科学教学随笔12
小学青岛版《科学》教科书,自20xx年5月获得教育部核准,并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订委员会的审查后印刷发行使用以来,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的高度赞扬,其优点主要表现在:
1、教科书的编写,结构清晰,内容恰当,突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和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体系,将科学知识的学习,较好地融入精心设计的各类活动中。
2、教本简明扼要,学习过程设计开放性强,有利于各类层次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教科书安排了交流和评价的内容,这是传统教材所没有的,评价形式适合儿童心理,体现了全新的评价理念。
在新教材的实施中,教研室编制的《科学教学设计》成为了教师的好帮手,它的优势主要有:
1、相关知识丰富。教师的科学知识比较欠缺,获得第一手资料的途径狭窄,教学设计提供了大量的与教材有关的信息,使得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如鱼得水。
2、科学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设计中,对科学探究形式的一些环节给予提示,重点操作步骤也有详细说明,使教师教学中有据可循。
3、教学设计伸缩性大、弹性足,给教师灵活教学和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留足了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能以教材为载体,引领学生认识科学生活,感受科学生活,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体验科学的魅力,为学生终身发展,特别是科学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引导学生探求科学真理的同时,教师的科学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教科书印制精美,插图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卡通图片的使用更增添了教材的活泼性。
几年来,在对教材的使用和科学课的教学实践中,有些问题也要引起重视。
1、学生实验技能的.形成。教材中的实验及教学设计中的实验方案,是培养学生动手、探求科学真相的重要部分,但教学中部分教师或图省事,或实验器材不足,或因准备时间不够,把实验过程变成了纸上谈兵。希望各级教研室、教办及学校加强检测力度,增强监控能力,特别是在学生学业检测中,加大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测考力度。
2、教科书的拓展活动,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特别是农村学生,视野窄,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高、难、深的拓展活动,学生完成有难度。尽量杜绝让学生跳得太高摘桃子,在今后的教材中,多一些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拓展。
3、《教师教学用书》太两极化。这里的两极分化,是指深奥的科学知识离学生认识水平太远的科学知识偏多,真正给科学知识下一个准确定义的内容太少。因此,课前教师要花费较长时间去查找资料寻求答案。
4、教科书中有许多空白,学生要在上面写设计、记笔记、抄答案,一学期下来,书上密密麻麻,再循环使用,学生已经无从下笔,部分学生直接享受现成答案,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循环用书,极不卫生,很容易传染疾病,学生、家长意见较大,建议降低印刷成本,不再循环使用。
科学教学随笔13
俗话说:“恶语伤人六月寒”。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更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学会赏识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培养孩子对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激励中成长。
小学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他们有好的一面,也有很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一部分同学本来就是捣乱分子,具有一定的破坏力。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集体的建设过程中学会善于运用多种激励方法,来激励学生的内动力,开发学生的巨大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怎样激励学生学习呢?
就小学科学教学而言,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
针对学生性格特点,每次开始上课,我都会在黑板上贴五颗星星,作为奖励给表现最好的孩子。这一招,总会特别奏效。孩子们也特别喜欢上我的科学课。我觉得这也是对我工作最大的鼓励。
课堂中常善用评价激励语如:“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同学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你真行!真棒!真是好样的!” “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熟练地做一遍!”。
还有,“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我知道你能行!”“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意,老师特欣赏你这点!”“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发现!”“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等。
对于学生的解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
不吝啬你的话语,多激励学生,让他们在激励中增强自信,健康成长吧!
科学教学随笔14
这学期教科学课,是我第一次接触科学课。虽然在教科学课之前,我学习了课程标准,阅读了相关资料,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科学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在理念上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得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其次,我发现:
1、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更利于有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3、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要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要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
4、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当然,虽然探究的过程在课外,老师不能看到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更要及时、准确,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结论。
5、及时帮助学生写出探究记录。在写探究记录时,指导学生把探究的过程写条理、清楚,把结论写明白,并提出自己还没有弄清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叫xxx,特别地好动,一次能够坚持坐一分钟就很不错了,不仅他自己没学什么东西还影响了别人,有时候真让人头痛。有一次我进教室上课,刚巧碰到音乐老师也在,她有些生气地说:“邵旭阳,你真的是经不起表扬!”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多问就开始上课了。上课没多久,邵旭阳“老毛病”又犯了,我也气愤地说:“,邵旭阳难怪刚才音乐老师也说你经不起表扬!”谁知,他却大声地说:“你又没有表扬我!”我一震,这一句突如其来的无忌童言让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课后,邵旭阳的话一直在我耳边萦绕。想起来,平时我总觉得他调皮,的确很少表扬他。从今天这件小事看来他还是挺在乎老师的表扬和肯定的。是xxx啊,调皮的学生也是学生,和大家一样都希望得到赏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他比其他小朋友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吧——因为调皮,平时挨的批评肯定不少。我以前忽视了这一点,于是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调整方式。
从那以后,在课堂上,只要看到他认真听讲或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就马上进行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点小小的进步。但毕竟小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差,要想在很短时间内把坏习惯全部改掉是不现实的。所以遇到他上课又很不认真,小动作不断,对要掌握的知识模模糊糊的情况,我并不灰心,因为我知道这种学生是需要时间磨的,也需要很大的耐心。我坚信,只要坚持把赏识教育的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一定能取得成功。哲人曾经说过,“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训斥只会压抑心灵,只有欣赏,激励才能开发人的潜能。希望通过我的不断努力,以及与家长,其他老师的配合,来慢慢地改造这个孩子,让他得到很好的发展。虽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我会坚持。
科学教学随笔15
语文课上的问题主观性都是比较强的,答案并非唯一。教师不能用参考书上的现成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要鼓励他们进取地独立思考,要求他们不人云亦云,不唯书本、唯教师,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更新更好的答案,学生就能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仅有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得到训练,创新本事才能逐步提高。
在一次诗词赏析课上,同学们赏析柳宗元的《江雪》,一个同学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啊,不是在钓鱼又是在干什么呢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开始了深思。一分钟之后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老人感到十分孤独,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还有的说:“这位老人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终一个学生说:“他在钓一个春天。”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经受重重打击之后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经过自我独立思考、确定,敢于提出自我发现或设计的问题,其思维更具挑战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本事。一位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皇帝的新装》,有个学生说,这篇文章是安徒生靠想象来写的,我也设计了一个问题来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创新本事。问题是:皇帝最终意识到自我受骗了,但出于皇帝的尊严,还不好承认。假如你是那位皇帝,你有什么高明的办法来治服骗子(这只是一个假设,并不是这篇文章的继续,学生讨论交流)几分钟之后,有同学发言,我有一个办法:先以赏赐这两个骗子为由,把他们招进宫。然后宣读圣旨:“皇帝为了答谢两位织师,又特意请人设计了一套衣服,这件衣服也有一个特点,就是诚实的人穿上这种衣服用钻刻刀在上头刻花,人就会有理解穴位按摩的感觉,特舒服。请立刻为两位织师更衣。”两个骗子穿上衣服在理解钻刻刀刻花的过程中受尽折磨……还有同学说,我也有一个办法:就是把骗子招进宫后,皇帝以衣服轻飘为由,让两个骗子在衣服上镶上宝玉,如果三柱香后镶不上,就要推出午门斩首示众,骗子自然被治服。同学们听了这高明的办法,立刻总结出了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牙还牙,以毒攻毒”的做法。在那里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其创新性得以充分展示。
所以,要让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发展,这就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人人发展”的'理念,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供给“人人参与”的机会。仅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本事的人才。
反思:如果教师在学生求异思维过程中善于推波助澜,往往能掀起辩论的高潮。实践证明,学生仅有在辩论中才能不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所以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气氛,宽松和谐的氛围,创造讨论争辩的环境,鼓励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及时提出,每个同学都是课堂的主人,对于同学的看法、课文剧的编排、教师的见解要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否定,让学生在质疑争辩的过程中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我的观点,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表达本事,发展他们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