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说课
一、指导思想
结合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学工作计划,继续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坚持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的生存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氛围,全面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能力,考出好的成绩。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
三、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1、通过上学期期末统考的成绩分析以后,争取及格率要达到90%,优秀率要达到50%。这学期应该注重班级学生成绩的平衡发展,特别关注生物学困生的学习发展。
对生物学困生,要真正了解他们对生物学习的态度,分析学习不好的原因,个别找来谈心,上课随时关注他们的反应,看他们是否参与到学习中,是否对生物有兴趣,鼓励他们多回答问题,对于他们的变化做好记录。课外走进他们的生活,带领他们去了解一些实际性的生物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3、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4、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争取呈现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校本教研,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5、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鼓励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要求:
1、重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2、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5、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6、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按照教育局安排课时进度,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实施。
五、教研课题
《怎样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但也存在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三、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实施教学时,灵活、应变,既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习层次较高的协商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注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四、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共30课时)
第一章 周围的生物
3课时
第二章 探索生命
3课时
第三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课时
第四章 生物体的组成 4课时
第五章 绿色植物的一生
10课时
第六章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7课时
第二篇:生物说课
研课标说教材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本次研说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一共分为三大块,我本次的研说流程是: 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
一:说课标,我从课程总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基本理念三个方面进行研说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总目标是:
1知识目标: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人体结构、卫生保健;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2能力目标:正确使用实验工具和仪器;收集利用资料信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爱祖国、爱家乡;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实事求是、探索创新;关注社会问题;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
(二)由于教学目标可以分成知识、能力、情感等多个领域,而对于每个领域又有不同的掌握水平,因此描述这些不同层次的目标就要用到不同的动词。下面给出描述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一些常见动词。“学习目标说明表”,三级目标在内容标准使用的行为动词及各水平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认同目标,完成目标。
(三)我就这次研说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进行解读:
知识目标:
1、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2、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生物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生命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四)再研说内容标准,总共分为十个一级主题,分别是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的生活。每个一级主题一般由若干二级主题及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具体内容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的学习目标。活动建议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讨论、实验、实践等活动建议。
(五)再说一下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本《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二:说教材。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材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 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一)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是怎样的:以“生物圈中的人”为主线,安排了7章23节内容。主要学习有关人的由来,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代谢废物的排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包括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
(二)第一章是生物圈中人的由来,包括作为物种的由来和作为个体的由来,前者即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后者即人的生殖。从这些内容和它们所反映的观点的学习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关于人的生殖,要求学生了解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卫生,理解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意义,实际上也隐含着“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第二章至第六章依次是人的营养、呼吸、体内物质的运输、排泄、调节。人的食物来源范围很广,实际上是来自生物圈。呼吸一章紧扣着呼吸与空气质量的关系。“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章专门安排了“人粪尿的处理”一节,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认识人粪尿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资源价值,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意识。“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则围绕着人体如何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第七章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探究和拟定计划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规范自己的行为。这 23 节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详细的概述的本册内容。
(三)由教材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新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仍然遵循的是传统教材的单元.章与节的编写模式,那么传统教材与新教材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传统教材都是直接呈现章节题名,然后是正文,而正文往往是以文字为主,甚至全是文字,这样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新教材在章编写体例上除了这些之外还增加了题图,引言部分,课外阅读,单元小结等板块,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使得每节课都情趣盎(ang)然,形式丰富多彩,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者的意图就是:既遵循传统的章节教学模式,又关注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四)新教材的编者除了对编写体例做了较大改动之外,在正文的呈现方式上也有自己显著的特点。编写特点一,教材插图引人关注,语言生活化,像这样生活化语言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容易引起学生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教师展开一下的教学工作。特点二:开放性问题,张扬学生个性。本单元的“探究”栏目,就不单纯是要求学生开展测定反应速度的活动,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由此增强学生探究活动的自主性。又如,第二节的“资料分析”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各神经系统组成部分受损的案例后,分析并提出问题。这样的教学内容既有利于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改进学习方法。特点三,大力倡导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教材的三大理念之一就是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社会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特点四: 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是一门百科全书。,生物学不再仅仅是一门讲述生物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而成了各科相互联系的一门百科全书。特点五:体现STS思想,人文精神渗透。STS是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关系的复杂而庞
大的科学体系。同七年级上册一样,本册教材重视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渗透人文精神。七年级下册中设有“科学·技术·社会”11篇,“科学家的故事”3篇,“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2篇。这些内容大多是反映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有的也反映科技的应用带来的一些问题,如试管婴儿技术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等。“为你的家人量血压”、“向盲人献爱心”、“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等内容的安排,意在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在教材的正文和练习中,也有许多地方突显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也应予以注意。
(五)本册教材各章之间逻辑关系体现“人与 生物圈为主线”。人的生活需要营养,而营养物质到达人体需要消化系统的参与;人的生活需要空气,需要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参与,吸收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再经过循环系统到达身体组织细胞,被细胞氧化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需要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排出尿液,需要泌尿系统参与,以维持组织细胞间正常的生理功能。人体内生命活动的调节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来调节。人的生殖和发育需要生殖系统来完成。
(六)以“人体的营养”为例,各节之间又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怎样才能被利用?那么必须通过消化系统,经过消化和吸收转变成人体可吸收的物质,经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被利用。如何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是当今社会关注率比较高的问题,因为他牵涉人的健康,而人类赖以生存食物有来源于环境,所以环境质量的好坏又影响人的健康。注重了“人与生物圈不可分割”观点的学习。
(七)整合教学方式,从我县“四模块”高效课堂教学进行解读,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训练——系统总结;操作时注意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交流研讨后展示汇报,教师注意引导、点拨,新课讲完后让学生回顾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最后进行当堂达标,了解学生的达成度,并进行量化评价。三:说建议(一)说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模型、标本、录像等直观教具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在引入新课时,从熟悉事物入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新课题的学习。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当我们行走在马路上看见红灯停,看见绿灯行。请问在进行这一动作时,主要是人体哪个系统在起作用?
2、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
创设情境鼓励创新,本单元实验性探究活动较多,内容都与人类自身有关,学生兴趣浓厚,教师可以提供较多的图片、标本、模型等,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设计和创新,不拘泥于课本中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鼓励学生设计简便易行的实验,效果明显的实验,低成本高效益的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3.注意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与渗透
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学习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时,学生要真正理解引起吸气和呼气的原因,必须以物理学知识作为基础,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针管让学生体会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气体的压力会随气体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指导学生自制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观察并体呼吸运动的过程。同样,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高度有序的化学反应是用化学知识的解释的。例如,糖类、脂类、蛋白质在消化道内的消化。
4、做好初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衔接:初、高中生物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存在较大区别,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应肩负起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的重任。中学生物学课程包括十大主题,初中课程包括了全部主题,在相同主题的处理上,采用了初、高中互补和递进的安排方式。例如: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一册中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以人体各项生命活动及其调节为基础的,高中教材中只对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主要过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因此,初中阶段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高中的基础和补充,而高中教材的内容是初中知识的递进和深化。
5、注重知识的梳理,建构知识体系。如何让学生把一节课的知识点记忆清楚,相信是每个老师头疼的事情,我建议可以在每节课小结的时候,教师用知识树的形式,把本节课的 重点难点以及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用树干,树枝,树叶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课下再整理在作业本上,那么这部分知识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记忆。(二)说评价建议 评价在课程实施中起着鼓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新的教学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专家学者向我们提出了六点建议:(1)在评价功能上,由重甄(zhen)别转向重发展
新课程改革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学生、教师、学校、课程)。传统的评价主要目的是把分数的优秀者选拔出来。因此,热衷于排名次,比高低。新课程的评价强调的是从差异的分析中去判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找出适合评价对象发展的教育方法。(2)在评价对象上,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新课程评价主要是通过关注过程而促进结果的提高。评价的重心在过程。也就是说,应注意对学生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和行为进行评价。例如,是否积极主动;能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质量;在讨论中是否勇于发言;动手情况及其效果如何。
5
(二)说评价建议
评价在课程实施中起着鼓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新的教学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专家学者向我们提出了六点建议:(1)在评价功能上,由重甄(zhen)别转向重发展
新课程改革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学生、教师、学校、课程)。传统的评价主要目的是把分数的优秀者选拔出来。因此,热衷于排名次,比高低。新课程的评价强调的是从差异的分析中去判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找出适合评价对象发展的教育方法。(2)在评价对象上,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新课程评价主要是通过关注过程而促进结果的提高。评价的重心在过程。也就是说,应注意对学生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和行为进行评价。例如,是否积极主动;能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质量;在讨论中是否勇于发言;动手情况及其效果如何。(3)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主体是比较单一的,一般是教师评学生,校长评教师,缺乏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因此评价结论容易片面,难以保证客观、公正。现在课程评价提倡评价主题的多元化,评价信息多源化,而且被评价者可参与评价。
(4)在评价内容上,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全面综合考察 全面评价学生的标准就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不只是知识目标,即评价内容要多元化。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是,评价内容多元化不等于面面俱到。(5)在评价结果上,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被评价者对结果的认同 为了达到更好的认同效果,鼓励被评价者本人对评价的主动参与,强调评价与被评价者之间的沟通和协商。
(6)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大家都在积极探索和尝试。例如,有的老师实行积分制,把要评价的项目如作业、考试、调查实践活动等等,分别划分出分值,对有创新的学生还可适当加分;有的学校和老师给学生建立了小组档案,把每个学生的平时情况记录下来等等。需要评价的项目很多,其中有的评价项目容易量化,有些项目却很难量化,如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因此,在评价方法上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尽可能向定量努力。
针对专家给我们评价建议,我有一点粗浅的想法。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都要及时发现并加以鼓励和表扬。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也许学生测试卷的分数总 是不让我们满意,也许学生的作品不那么完美,但是我仍然坚持以鼓励为主,因为只有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才能帮助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学习好生物的信心。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当今生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仅仅依靠教科书会造成知识的局限性,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显得迫在眉睫尤为重要。首先我建议把生物教科书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新教材在编写内容上比较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而且只有掌握好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才能让以下的活动得以开展,否则下面的就是空谈。二是把学校图书馆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核心部分,教师可以建议图书管理员多增添一些有关于生物学的科普读物。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三是利用当代多媒体了解当今生物科学技术的进展。电脑的普及无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精彩的大门,学生不仅可以查阅到各种动植物的资料,还能了解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四是利用好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当地资源来丰富我们的生物课堂。我所教的学生家大多在农村,因此每位同学都有饲养小动物的经历,讲述动物类群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奉行拿来主义,让学生把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 课堂教学应具备六个特点:
※参与度: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 ※亲和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的沟通和智慧的交融; ※自由度:课堂气氛轻松一点,宽松一点; ※整合度:对知识体系有没有整体的把握; ※练习度: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 ※延伸度:知识的延伸、课堂的延伸。只有具备以上六个特点,使学生乐学、好学、会学,才是真正的优质高效课堂。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从学生的一生出发,让学生知道,学习生物不仅仅是要考出一个好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热爱自然,关爱生命,为创造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相信每一位教师都能为创造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在三尺讲台上收获自己的希望。以上是我本次研说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本节的内容为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生命的延续》中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4节《性别和性别决定》。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生男生女的原理的分析又是对上一节《性状的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中遗传图解的巩固,因此,本节内容对确定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要求:解释人的性别决定。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人口教育。并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男女平等”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1、重点: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符合课改理念。在前面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这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
2、难点: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生理上,一对夫妇生男生女的机率如何,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四)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教具(乒乓球(白色35个,黄色35个))媒体组合应用——游戏活动——生男生女的原理动画,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趣。
二、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初二学生平均年龄15岁,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不喜欢死记硬背枯燥的知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注重正确引导学生思维,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知识现状:本节是在初二年上期快结束时学习的,学生对生物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学习积极性相对有所降低,为此,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和学生广泛的、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在生男生女的原理中机率是相等的,对个别学生可能会造成认知上的困难,在综合运用上需要老师进行适当 的引导。
二)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调节学生的心理,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我设计了激发学生参与的学习的情景,通过学生做游戏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真正体验“在学习中游戏,在活动中学习”的新理念。
三)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知识建构的方法的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我采用读图分析、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男女性染色体对比图,生男生女遗传图解分析,并通过让学生参与游戏加深生男生女原理的理解。掌握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生男生女取决于从父亲中的生殖细胞中所提供的染色体,从而培养学生看图、读图能力和生理空间概念。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设计学生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有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又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第三篇:生物说课与讲课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内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的,没有一种元素是细胞特有的。但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结论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标: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讲述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
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地球上的环境千变万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质组成,比如地壳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气,那么这些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些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那么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组成?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组成细胞的元素: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缺锌导致DNA复制和RNA合成不能正常进行,胰岛素里有两个锌;缺铁会贫血;碘、硒甲状腺激素不可少)。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含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4、板书设计
5、布置作业。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
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2.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2章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的内容。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教材分析】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 必修1 分子与细胞》第2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主要包括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等内容。核酸是一切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它对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的内容还是学习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基因的本质与基因的表达”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等多种传播媒体的介绍以及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对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认识还是很浮浅的,没有深入到核酸物质结构的水平上,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实验及适当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加强直观,从感性认识入手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教法分析】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这种理念,引导学生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从进行实验操作入手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利用课件直观表达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除了按《标准》所设定的能力目标(分析、表达、表述、判断、反思、修改)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设计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
【教学方法】 实验、讲述和讨论的方法。
【教学准备】
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蒸馏水,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温度计,载玻片,盖玻片,大烧杯等实验材料用具。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问题探讨”,激发学习兴趣 → 实验观察,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获得感性认识 → 观察图解,认识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可通过列表比较辅助认识)
【教学实施过程】
一、导入新课:(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读一段文章:dna指纹法在按键侦破的作用提问:
1、DNA是什么物质呢?为什么DNA 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你还能说出DNA 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知识结合其他途径的听闻联系生活,思考、交流回答
1、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有所区别,因此,DNA 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DNA 鉴定技术还可以用于亲子鉴定,死者遗骸的鉴定等(确定十几年前被拐儿童的身份;千年古尸的鉴定;在俄国革命时期被处决沙皇尼古拉的遗骸;以及最近在前南地区的一次意外事故中机毁人亡的已故美国商务部长布朗及其随行人员的遗骸鉴定;都采用了DNA指纹技术。此外,它在人类医学中被用于个体鉴别、确定亲缘关系、医学诊断及寻找与疾病连锁的遗传标记;在动物进化学中可用于探明动物种群的起源及进化过程;在物种分类中,可用于区分不同物种,也有区分同一物种不同品系的潜力。在作物的基因定位及育种上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入学习内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二、问题导学,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给学生机会,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对知识的感知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领悟。有利于突破难点。)通过上面的讨论及对初中相关知识的回忆可知,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提问:、你知道生物体内的核酸有几种?它们在细胞中是如何分布的?、如何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针对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实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阅读课文及“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回答问题。实验后要倾听、总结学生的实验结论,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原核细胞的DNA位于细胞内的什么部位?
三、加工、整合信息, 构建知识体系。(充分利用教材中图示和课件的直观性特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知识的形成,突出重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1、核酸同蛋白质一样,也是生物大分子物质,那么,核酸由哪些元素组成?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DNA 和RNA的化学组成有何异同?
3、组成核酸的碱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几种?
投影“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及“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示,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由DNA分子中碱基数目、种类和顺序变化入手)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表达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倾听、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用列表比较的形式,说明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与功能。
四、系统小结, 反馈与矫正(巩固强化,同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注意培养探究兴趣和能力。)
小结: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核酸有DNA 和RNA 两大类,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通过染色可以观察到DNA和RNA在细胞分布,我们还
试图弄清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但实际上还必须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才可以更清晰的认识,多多学习,多多探究才是我们最恰当的选择。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课后记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培养了学生的对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本节课利用了一课时完成,时间有些紧张。关键的因素在于学生实验的熟练程度和对有机化学知识的陌生,由此直接导致实验耗时多或没有得到准确的结果,看DNA的结构式不明就里,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有机化学知识可有适当补充。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从课堂的学生表现来看,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
板书:
1、生物体内的核酸及分布
2、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第四篇: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说课
1-1-2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选自初一上册《生物学》课本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本次说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首先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分析:
本节教材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三、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我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
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能力目标: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其中: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和学法: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给学生进行调查。但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调查课,教师应在调查之前,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开展调查,并针对调查时所需的注意事项对学生进行点拨,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稍后进行有效调查。在学生调查时,教师还要参与学生的调查,和学生一起确定调查路线,指定调查计划,在调查中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生物,指导学生完成调查报告。因此本节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调查法以及调查对生物学研究的意义。第二课时进行实地调查。
五、下面我将重点谈一下我对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的设计,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是通过三个大问题的设置来引领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一)驱动性问题,也是情景导入问题: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生物,他们与人类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熟悉,有些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怎样才能了解我们身边的生物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本环节意在引出科学探究的方法----调查,以及调查对生物学研究的意义。并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首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一些科学探究方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以通过实例进行引导。如开学对同学们的身高进行了解,这就是一项调查。同时,我利用视频向学生展示常见的调查方法以及调查对于生物学研究的意义,从而引起学生对调查法的认知与重视。
(二)核心问题:
1、调查的一般步骤?
2、调查过程中如何做到如实记录?
3、小组内如何分工? 在处理核心问题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实例分析什么是调查、调查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等,并了解调查的一般步骤。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实例分析对调查法进行了解。同时,在学习调查法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小组分工,使学生明确合理分工对于调查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的意义。培养学生有效小组合作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问题:小明准备调查一下他所居住的社区里的生物种类,你认为他应该怎样做?注意些什么?在他调查的社区有一些原本常见的生物不见了,请你帮助分析一下原因。
本环节采用小组合作进行比赛的方法完成。学生先独自设计调查方案,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评选,选出设计最合理的方案,并进行完善。最后通过组间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通过比赛,初步培养学生设计调查方案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并为下节课实地调查做铺垫。
六、评价设计:
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调查法的理解。
2.在调查方案设计比赛中,评价学生对调查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有效性。3.调查活动后的评价可分为两方面,一是生生互评,让学生根据调查时的认真态度评分;二是教师给调查报告做出评价等级和评语。
七、反思
生物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新课标倡导的是探究性的学习,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我始终注意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做题、学会考试,同时还要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所有内容,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五篇:七年级生物说课标说教材终结版1
说课标说教材演讲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地站在这里和大家共同研讨新课标新教材,我 “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济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专题。我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一、说课标1、2、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二、说教材
1、教材的编写特点、编排体例及内容结构。
2、知识和技能的立体整合。
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2、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第一方面:说课标
1、课程目标
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
知识方面: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能力方面: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新旧总目标对比:
知识方面:将原来的“生产、生活”改为现在的“生活、生产”。生物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尤其是初中生物知识首先应用于生活,其次才应用于生产,体现的新课标的严谨性。能力方面:未变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增加了“创新意识”四个字,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教育的灵魂,增加了“创新意识”,更突出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学科的与时俱进。可以看出实验版课程标准经受了多年的教学实践的检验,已经接近完美,改动不多。
课程具体目标及与旧课表对比:
知识目标:第一条加了“生物多样性”的内容。生物学科的知识看似凌乱无序,实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上“生物多样性”之后使学科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并且在“生物多样性”的学习中能大大的加强学生保护生物和环境的意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第三条中,加了一个“和”字,体现了编写者对待问题的严谨性,使得科学与技术处于并重地位.能力目标:第一段,将“工具”改成“用具”,表达更严谨,用具比工具更广泛,可乐瓶都可以拿来做实验,使生物学科更贴近初中生的生活。第二段,所加进去的“鉴别” 体现了此段的精髓,鉴别是否是有用资料也是学生的能力之一,编者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思想在此展露无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新课标对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思想的教育要求由“培养”改为了“形成”,加深了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要求,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0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每个一级主题一般由若干二级主题及具体内容和活动建议组成。
今天我要说的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本专题是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进行设计编写的。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是作用最大的一个生物类群,它们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关系。从生物圈的角度扼要介绍了绿色植物的类群、形态、生理和分布。特别突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在教材的编排中重在让学生理解和领悟有关的生物学原理。本专题首先让学生了解生物圈有哪些绿色植物,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与人类有什么关系;然后以绿色植物中最高等、2
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被子植物为例,介绍被子植物的一生;介绍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几大主要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作为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为各种生物构建身体和进行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又包括四个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对生物圈中有重大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等条件。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与死亡等阶段。·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它能制造有机物和氧气;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保持水土;为人类提供许多可利用的资源。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凸显重要概念的传递,教师可更好的把握教学的深度和范围,避免盲目拔高;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课程内容更改的部分内容要求:将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活动建议“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描述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概述开花和结果的过程。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全改为“开展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人工授粉等活动。栽培一种常见植物,观察从种子到成熟植株的生长发育以及开花结果的整个过程。”原来的建议更侧向于知识,改完后更体现出生物学科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出生物学科特色。
课程内容增加内容:将二级主题”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活动建议部分“增加了“为班级或家庭中的植物浇水、施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第二方面:说教材
教材编写特点:统筹兼顾合理编排、力求采用“问题情景—形成知识、观念——应用——拓展”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通过“视野拓展 ” “课外实践”等形式进行介绍,激发兴趣、处理好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整合。
编写体例:教材是按照单元、章、节编排,每一节又包括:导学、正文、课外园地
每一节的导读都有情景创设,正文部分有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探究活动、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巩固提高,课外园地有相关链接、课外实践、知识梳理部分。教材里实验类型更明确,图片更清晰,这样学生不会做的时候可以模仿图片。课外实践简单易行拓展学生知识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将教材图片取于生活情境,课外实践和知识拓展进一步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知识结构和立体整合: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了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绿色植物的光合、呼吸作用、绿色植物遗传与变异、绿色植物进化、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有重大作用这些知识。其中七年级上册包括了植物类群、生活、植物光合、呼吸、蒸腾、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知识,其余的知识生殖和发育、遗传变异、进化分别分布在八年级上册和下册中。这样安排体现了知识的有简单到复杂,由宏观到微观,由外到内层层递进。
第三方面:说建议
教学建议:新旧教学建议对比:新课标增加了“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课标中明确标明学生应该形成的50个重要概念,这也是新课标与旧课标变化最大的地方。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首先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通过创设情景、小组合作、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引导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图中是我的学生正在探究校园中的绿色植物,将刚学习的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的知识相结合,这幅图是小组正在积极合作交流,这样的方式,既培养了兴趣,又锻炼了探究、合作、搜集整合数据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关注重要概念的时候,要注重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避免对概念的机械背诵。这是我的学生演讲,还有绘图比赛的方式,通过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加强和完善实验 4
教学一直是我们学校努力地方向,这是我们的生物实验室和生物探究室。教学同时还要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评价建议:我进行学生评价的时候要注意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既要考察学生对生物知识、生物技能的掌握程度,也要考察学生生物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要把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表现纳入评价内容之中。坚决避免过去那种将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评价内容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是我在评价学生的参考依据,这个表格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成绩,这是我们的生物课堂检测本,利用学生自评和互评,关注过程的评价,这是我们的社团活动记录,更关注学困生的发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进行总结性评价。这是我的学生制作的植物标本,学生在演讲、在小组合作,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和他们的活动成果都可以成为我们评价学生的依据,这些更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教师学生、图书馆、校园课程资源、学校教学设备、当地资源、网络信息资源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教材开展生物教学的主要依据,是生物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教师应当对其进行深入钻研,灵活运用,让其最大限度地服务教学。
图书馆是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以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校园中的动植物,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学校的教学设备是我们进行生物教学实践的有力保障。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鼓励学生上网查询获取大量的生物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以上是我说课标说教材的所有内容,无论是课标分析还是教材解读或者建议的实施,我们都应该遵循一个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相信我们会做的更好。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