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东版九年级历史教案
第7课 战争与民族交往1
【知识识记】
希波战争 亚历山大东征 罗马征服地中海地区
【内容标准】
说出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等基本史实。
【重点知识】
1、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的交流和各种文明的冲撞和融合,促进了人类从分散向整体发展的进程。
2、如何理解战争推动文明冲撞与融合的客观进步和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现实破坏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东西方文明之间早已存在和平交往的历史,但古代的战争与征服活动却以其暴力的手段在不同文明之间造成冲撞,在客观在推动了相互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学习目标。
2、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大字部分精读,小字部分快读,并完成练习册26页知识结构图。
3、教师点拨:
一、希波战争
1、起因:前5世纪,波斯西扩,入侵希腊 问:根据战争的起因判断战争的性质?
思路:波斯西扩,明显属于侵略行为,希腊抵抗侵略,是正义的战争。此处说明判断战争性质的依据是交战双方的主观动机和战争的客观影响等因素。
2、经过:前490年,马拉松战役,雅典以少胜多 问:希腊人民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波斯帝国? 思路:
一、希腊各邦团结一致,长期抗战;
二、希腊人民进行正义的卫国战争;
三、希腊采取因地制宜机动灵活的战术如马拉松战役等。
3、性质:希腊正义的自卫战争
4、影响:希腊获胜,促进发展(课本46页第一段)
用心
爱心
专心
问:希波战争的胜利,给希腊带来了什么影响?
思路:
一、对希腊各城邦来说,排除了地中海东部的强敌,取得了有利的发展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由此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假如波斯获胜,希腊文明可能中断,西方文明的发展道路也许就会改写。
二、对雅典城邦而言,由于在战争中发挥了主力作用,战后的雅典繁荣昌盛,成为地中海地区最大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在各邦中地位上升。它的繁荣具体表现在:
【经济】战争胜利为雅典开辟了市场和财源,成为希腊各邦和地中海的商贸中心。
【军事】雅典军队骁勇善战,特别是海军,确立了海上霸权,甚至超越了斯巴达在希腊的军事强邦地位。
【政治】雄厚的经济和强大的军事地位使雅典有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雅典的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为希腊的经济文化繁荣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
【知识拓展】
为什么在上古时期经济政治军事体制都比较进步的希腊最终会灭亡? 思路:时代在进步,希腊毕竟还是处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社会向前发展是必然趋势;再加上希腊城邦中比较进步的雅典在后来的波罗奔尼撒战争中败给经济政治体制落后的斯巴达,希腊城邦从此走向衰败;马其顿王国趁机征服希腊等其他外在因素等。
二、亚历山大东征
公元前4世纪,位于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
1、东征经过
时间:公元前334年开始 作战对象:波斯帝国
路线:马其顿→小亚细亚→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印度河流域
2、东征结果:建立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
3、战争性质:侵略战争
4、东征影响
①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 ②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侵略战争,目的是拓展疆土,但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人们的接触,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东征的本意不是传播文化,仅仅是出于战争的目的,但它客观上提供了文化传播的途径;
二、东征促成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征服的地区包括西方文明发源地希腊和三大东方文明古国);
三、东征带来的文化交流对东西方是互利共益的(结合中国唐朝的例子,说明通过东
用心
爱心
专心
征,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都得到了新的发展)。
三、罗马征服地中海
1、经过
时间:公元前3世纪
路线:意大利半岛→迦太基→马其顿→西班牙→希腊→西亚
2、结果:地中海霸主,横跨三大洲
3、影响
(1)社会经济方面
罗马的军事胜利,夺取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特别是有大批战俘沦为罗马的奴隶,为罗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促进了罗马社会经济发展,海外贸易扩大,罗马城成为地中海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阅读课本第48页)
(2)市政建设方面:罗马市政建设发达
结合课本第48页和第49页的小字部分,介绍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发达,市政建筑完美,公共设施完善,充分显示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和丰富的物质财富。
(3)文化生活方面:罗马文化和生活方式扩散到帝国全境
罗马征服地中海地区,广泛接受了希腊文化的影响,而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又为罗马建立自己风格的文化创造了物质条件。
【课堂练习】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将正确的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公元前490年,波斯进攻希腊,两军激战是在()
A、马拉松平原 B、爱琴海西岸 C、伊朗高原 D、地中海东岸
2、奥运会“马拉松长跑”项目,来源于()
A、希波战争 B、亚力山大东征
C、罗马征服地中海 D、三次布匿战争
3、马其顿国家崛起是在()
A、公元前5世纪 B、公元前4世纪 C、公元前3世纪 D、公元前2世纪
4、下列哪一地区不是亚历山大东征时所征服的地区()
A、波斯
B、埃及
C、两河流域
D、西班牙
5、亚历山大东征的后带来的积极意义有:①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 ②东西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 ③许多希腊商人、士兵学者和移民来到西亚、埃及 ④其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 ⑤希腊同时从东方汲取了不少的文化养分()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用心
爱心
专心
6、《马可·波罗行记》一书记述的中国见闻的时期是()A、元朝 B、唐朝 C、明朝 D、北宋
7、以下事例中以和平往来的方式促进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的是()A、十字军东征 B、马可·波罗来华 C、亚历山大东征 D、希波战争
8、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计数法的是()A.埃及人
B.印度人
C.阿拉伯人
D.希腊人
二、填空题
9、公元前490年,波斯王大流士兴兵进攻希腊,在马拉松平原展开激战,雅典人_______,重创波斯军。
10、希波战争,雅典的胜利,使雅典的______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11、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进攻波斯,经过十年战争,最终建立地跨三大洲的______帝国。
12、公元前3世纪,罗马经过百余年的战争,先后征服了迦太基、马其顿、西班牙、希腊以及西亚的部分地区,成为地中海世界的___。【能力提高】
三、材料解析
10、阅读材料
材料一:亚历山大虽然以解除波斯的奴役为号召,从小亚细亚到埃及一路赢得了当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但一旦遇到抵抗时,他是不惜大动屠刀的。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被洗劫一空。材料二:(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会,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在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内,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的。回答问题: ①材料一中,人民对亚历山大东征既支持又抵抗的原因是什么?亚历山大远征给东方人民究竟带来了什么?
人民反对压迫和掠夺,给东方人民带来了战争的灾难和奴役。
②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所起的作用。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课堂测试】
1.古代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的战争有(雅典以少胜多的战例是 战役)、东征(建立地跨三大洲的 帝国)、征服地中海。
2.意大利旅行家 东来、中国 的外传、数字(人发明、人吸收改进创制而成)的广泛传播与应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三、课堂总结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内容比较简单,所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辅以教师点拨讲解、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加以巩固学习。从课堂测评来看,效果很好,但也存在问题,如错别字:亚历山大错写为“亚力山大”,希波战争错写为“西波战争”等。这就给教师提出了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加强记忆的同时,要注意正确的书写。练习时,要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九年级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
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2.能力要求;(1)在教帅的帮助下,要求正确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2)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和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1)通过对人类出现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2)通过人种的出现是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之间是互相平等的。(3)通过对氏族、国家的产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氏族社会、国家的产生 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国家的产生 课堂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人类历史的开端,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
【讲授新课】
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比如说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里的“上帝造人说”等等。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那么,人类究竟怎样出现的呢?
一、人类的出现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形成于三四百万年前。最初的人类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成五大阶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经出现了极低等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当中。古生代出现了鱼类、上陆的爬行动物。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纪,还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新生代后期出现了古猿和人类。1.“完全形成的人”
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2.人种的差异
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由于体型、肤色等外部形态的差异,人类学家把人类分成了这三大人种。黄种人又叫蒙古利亚人种,如中国人、印地安人等;白种人又叫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叫尼格罗人种。
人种的差异是长时期不同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各人种之间只是在体质的外部形态,如体型、鼻型、眼型、发型、肤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点和智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种认为人种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观点是反科学的,是别有目的的。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历史也就开始了。
二、氏族社会
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在教师帮助下,师生共同归纳要点。集体生活,但居无定所到定居,形成氏族、部落。(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人类早期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群居阶段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时期。氏族指的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由于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来,充分保障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更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由于妇女的劳动能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居于领导地位。再加上当时的婚姻情况使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所以最先出现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点?
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适合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据了支配地位。男女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
三、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国家的产生
让学生阅读本课最后一个目录,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思考: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国家又是怎么出现的?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不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服务的机构,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列宁曾说:“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国家机构包括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设施。”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逐渐发展。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甚至部分土地逐渐变为家庭私产。私有制的出现导致贫富分化,阶级差别扩大。奴隶主阶级为加强自己的统治,设置了一系列组织和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城墙等等。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个体劳动发展——私有制产生,奴隶制度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差别不断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国家出现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教学目的1.知识要点:
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汉漠拉比法典。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的种姓制度。
2.能力要求:(1)在教师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起,从国家的强盛和国王对人民的残酷奴役两方面思考,使学生认识公元前15世纪埃及帝国的实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2)在教师帮助下,分析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提高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3)通过分析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1)通过对古代埃及国家的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到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埃及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世界一大奇迹。(2)通过新月地带的古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河流域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汉漠拉比法典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专政的实质。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字塔 汉漠拉比法典 希伯来国家重 印度种姓制度
难点: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衰 汉漠拉比法典的实质 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步入文明时代。大家都知道世界古代的七大奇迹,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令人神往的空中花园等等,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建造的吗?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的?这些文明古国现在还存在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学习第二课。
【讲授新课】
同学们知道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中国。翻开四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只有中国的历史没有中断,源远流长。
一、金字塔的国度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的文明。2500年前希罗多德就说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可见水是生命之源,在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史中,水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我们刚才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母亲河。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初步统一
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陆续出现了40多个奴隶制小国。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建立了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人们不能再称国王的名字,而要称“法老”(意为“宫殿”,相当于中国称皇帝为“陛下”)。
2.埃及国王的巨型陵墓——金字塔
为什么叫金字塔?埃及人称金字塔为“庇里穆斯”(“高”之意)。从四面望去,它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的“金”宇,所以,人们就很形象地叫它“金字塔”。现在,在尼罗河下游散布着约80多座金字塔。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国王胡夫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是法国埃菲尔铁塔修建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金字塔全是用石块砌成的。比大金字塔仅低3米的第二大金字塔是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字塔。塔旁还有一尊巨大的石雕——狮身人面像。希腊人称“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至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
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所灭。(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古埃及的历史结束了。古埃及从开始统一到灭亡,经历了约2500年。后来埃及又被罗马统治达600年。公元640年左右,阿拉伯人进入埃及建立阿拉伯国家,古代埃及人渐渐同阿拉伯人融合。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当古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辛勤耕种的同时,在西亚这块新月形的土地上也出现了人类文明。两河流域指哪两条河流?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这两条河并行奔流,自西北向东南注入波斯湾。在两河间是肥沃的平原。这一带我们统称为两河流域。它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摇篮。古希腊人称“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间的土地。两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这一狭长的弧形地带,像一弯新月,所以人们称这一带为“新月地带”或“新月沃地”。这里先后住过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希伯来人和腓尼基人。那么谁最早在这里建立了国家?什么时间?苏美尔人,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奴隶制小国。
1.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3500年)
2.古巴比伦王国
有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地理位置在今天的伊朗、伊拉克。最著名的国王是汉谟拉比。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国力最强大,经过战争,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此外汉谟拉比还用什么措施来维护他的统治?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3.汉谟拉比法典
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法典在维护谁的利益?奴隶主。汉谟拉比让人用楔形文字把法典内容全部刻在一根黑色的石柱上,所以该法又称“石柱法”。这部法典维护奴隶制专政的实质。它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它包括今天哪些国家呢?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非常正确!同学们请看图,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有一条河流是恒河,西部一条河流就是印度河。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1.古代印度早期奴隶制小国
2.雅利安人入侵
后来一支来自中亚高原的白种人部落,自称雅利安人。征服了当地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3.印度的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内部逐渐产生分化,后来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称“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社会全体成员自上而下分为四个等级,具体情况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表格。
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
教学目的1.知识要点:
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及国家性质;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罗马帝国的建立;罗马和平;罗马帝国的分裂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2.能力培养:(1)指导学生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2)罗马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和罗马帝国的演变。
3.思想品德教育:(1)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2)罗马帝国建立后,由于内战停止,政局稳定,出现了“罗马和平”时期。说明社会安定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霸权的建立。
难点:斯巴达和雅典的区别;罗马和平。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哪些地区?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西方文明又是在哪里发源的呢?导入新课西方文明之源。
【讲授新课】
提问1:希腊文明以什么为中心?与亚非文明的中心有何不同?
古希腊文明以海洋(爱琴海)为中心,而亚洲文明以大河为中心。
一、雅典城邦的繁荣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而希腊文明又渊源于爱琴文明,所以说爱琴文明是欧洲最早的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从爱琴文明衰落后四五百年,到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开始出现奴隶制城邦。希腊形成的奴隶制城邦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城邦?斯巴达、雅典两城邦各有何特点?斯巴达:内陆、崇尚武力、经营农业,雅典:近海、崇尚文化、工商业发达、奴隶制共和国。雅典为何工商业发达?被征服居民人数数倍于斯巴达人;雅典境内多山、临海且有良好的港湾。希腊奴隶制城邦经济逐步发展,全盛时期的雅典,它成了地中海的霸主。
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谁当政?伯利克里。他是古希腊政治家,他进一步改革政治制度,扩大奴隶主民主,使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达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他大兴土木,修雅典卫城、港口和确保海外交通的长墙;他奖励学术,提倡文艺,重视教育。他当政时期雅典进入全盛时期。另外必须指出,他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的所有政绩,是建立在对奴隶的专政基础上的。雅典处于全盛时期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经济兴旺②文化发达。
但是,盛世没能维持多久,希腊衰亡了。希腊为什么衰落?(斯巴达、雅典长期争霸)
二、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罗马共和国是在罗马城的基础上建立的。罗马于公元前509年建立了共和国。早期的罗马共和国是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城邦,包括周围一块不大的地方。从“王政时代”到“共和时期”也正是罗马奴隶制产生的过程。罗马共和国建立标志着罗马进入奴隶社会。
罗马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什么?由什么样的人担任?执政官,由贵族担任。
罗马共和国有两名执政官,都由贵族担任,两人权力相等,任期一年,一切政令必须两人一致同意才能实行。当国家遇到紧急情况,经元老院提名,执政官中一人为独裁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任期不能超过半年。由于执政官任期短,两人又互相牵制,所以真正掌握国家大权的是元老院。元老院是古罗马兼有立法和管理权的国家机关,制订一切法律、制度并通过执政官执行。
古罗马怎样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罗马军队在意大利半岛南征北战,经过200年努力,于公元前3世纪征服了意大利。接着,为取得地中海上的霸权,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同迦太基人发生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到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已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霸主地位的确立靠的是尚武精神和长期的军事征服来实现的,长期的对外侵略扩张使罗马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但罗马社会内部孕育着危机……同古希腊一样,古代罗马的奴隶也主要来源于战俘,被征服的居民以及海盗掠来的人口。他们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当成会说话的工具,处境十分悲惨。在古罗马,奴隶主专门挑选身强力壮的奴隶送到角斗学校专门训练,让他们在竞技场自相残杀或同野兽搏斗,用鲜血和生命来供奴隶主消遣。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公元前73年在斯巴达克领导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73年罗马帝国建立公元前27年。军权在握的将领之间为争夺权力而互相攻杀,结果凯撒在公元前49年打败了他的敌人,夺取了政权。以后的八年里他获得了无限期的独裁权力,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裁者,共和国名存实亡,元老院权力日渐削弱。但凯撒的一些措施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招来杀身之祸。凯撒死后,各派又经过长期斗争,公元前30年凯撒的亲戚屋大维打败对手成为罗马的军事独裁者,但屋大维没有恢复公开的军事独裁制度,而把自己称为“第一公民”,也就是元首。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元老院觉得屋大维有能力镇压奴隶和保护奴隶主利益,因此授予他“奥古斯都”的称号。这个称号是什么意思?神圣、庄严的意思。罗马帝国延续了约五百年(公元前27—公元476年),与秦朝和西汉时期的中国一样,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
第二单元 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第4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大和的兴起;大化改新;日本的武士阶层;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和分裂。
2.能力培养:①“日本的大化改新”,通过对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的教与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的教与学,则要增强学生对重要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②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曾繁荣一时,但由于建立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缺乏牢固的基础,因此,200多年之后就瓦解了。
3.思想品德教育:①古代史上,中朝、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特别是中国文化对这两个国家的积极影响,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仅是激起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更应意识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善于吸收外族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强盛发展的重要因素。①通过学习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帝国的建立等史实,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③将东亚和西亚的两个封建国家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对比的能力。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日本的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难点: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及影响。阿拉伯帝国建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亚洲历史舞台上,东部亚洲除中国外,还有与中国关系密切的日本。由此引入新课。
一、大化改新
日本是地处亚洲东部的岛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那么,古代的日本是个什么样子呢?古代日本是怎样统一的?古代的日本,是随着大和的兴起和扩张而走向统一的。
统一后的日本,还是奴隶制国家。日本是什么时候、是怎样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呢?
646年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化改新是日本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政治改革,对日本历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下面我们从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大化改新的背景应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看,就国内而言是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从国际来看是中国隋唐先进制度的影响。
对于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教师在对学生讲解清楚课文的意思后,将内容归纳为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
孝德天皇效法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进行的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这成为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其历史意义正如课文所概括的一句话一样,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开始进入封建时代,封建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但在日本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却又形成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阶层,这就是武士阶层。
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它位于亚洲西南部的红海和波斯湾之间,半岛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适于畜牧业,少数有绿洲的地方适于农业,在6至7世纪时,半岛处于氏族公社的解体过程中,阿拉伯不同阶级的人们从不同的愿望出发,都要求尽快实现统一。在这种前提下,一神教的产生,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穆罕默德首先在麦加传教,这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对促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伊斯兰教的创立虽然符合阿拉伯半岛绝大多数人的愿望,但遭到有钱有势的麦加贵族的反对,这是为什么呢?麦加贵族由此获利不少,他们害怕穆罕默德的说教损害自己政治、经济利益,就百般迫害伊斯兰教徒。
622年,穆罕默德带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麦地那的许多农民、手工业者接受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因此,622年后来被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即回历元年。这是一个重要时间。630年,穆罕默德率大军从麦地那返回,进军麦加,麦加贵族无力抵抗,只好向穆罕默德妥协,承认穆罕默德为政治、宗教领袖,穆罕默德也做了让步,把克尔伯神庙改为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朝圣之地,克尔伯神庙内的黑色陨石成为伊斯兰教的圣物。伊斯兰教还规定,穆斯林做礼拜时,要面向麦加克尔伯神庙的方向。
此后,穆罕默德的势力日益壮大,不久,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思考: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有什么作用?穆罕默德去世后,他的继承人最终完成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而且继续向外扩张,使阿拉伯最终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即阿拉伯帝国。
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凡尔登条约;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的产生、传播、分裂;拜占廷帝国及其文化;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扩张。
2.能力培养:(1)通过分析查理大帝在历史上的作用,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拜占廷帝国保存了大量古代希腊、罗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继阿拉伯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它是经过长期的对外扩张形成的。它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3.思想品德教育:(1)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2)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因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奴比奴隶的处境有所改善,在生产中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3)通过对基督教会在西欧中世纪所起作用的讨论、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和西欧封建社会。重点:基督教。
难点:基督教性质的变化。难点:西欧封建社会。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课】
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奴隶社会在西欧的崩溃,之后,西欧的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被欧洲史学界称为中世纪或中古世纪。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一些早期封建国家,孕育了欧洲国家的雏形。今天的英、法、德、意等国是西欧主要的国家,它们是怎样建立和发展的,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迹去寻找英、法、德、意等国家的根基。
【讲授新课】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1.法兰克王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领土上建立了几个国家,其中影响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是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达到全盛时期的君主是查理。为什么说查理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2.查理曼帝国
从8世纪后期到9世纪前期查理在位四十多年,发动了五十多次战争,几乎和西欧 尽管查理是一国之主,他还渴望得到帝王的尊号。800年,机会终于来了。从此法兰克王国成了查理曼帝国,查理则成了“查理大帝”。这样,查理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在欧洲,教权与王权结成了联盟。查理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下令全国人民信仰基督教,违者一律杀死,从而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查理不仅武功显赫,而且也注意恢复和发展西欧的文化教育。他为培养传播基督教和管理国家的人才,积极提倡文化教育,并且带头学文化。查理的文化教育政策对提高日耳曼人文化和恢复古典文化是有积极作用的。
3.西欧封建社会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封建制度逐渐形成,9世纪开始确立。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历经数百年,而在9世纪,我国却处在封建社会的高峰——繁荣的隋唐时期。
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后,土地是主要财富,国王把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把土地分封给小封建主。封主与封臣这种主从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权力也只限于自己的领地内,甚至无权管辖一个不直接隶属他的小封建主。正如西欧封建社会流行的一则规矩所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各级封建主拥有大小不同的封地和数量不同的庄园、农奴武装,形成“封建金字塔”,压在广大农奴身上。从国王到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是统治阶级,他们靠共同压迫剥削处在最底层的农奴为生。
二、西欧城市的兴起
几百年过去了,农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改进生产技术、扩大耕地面积,使农作物的产量不断增长,农作物的增长使商业活跃起来;还有不堪忍受封建主奴役的庄园手工业者,被迫逃出庄园,定居在有集市的地方,成为商品的生产者,后来又成了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这些地方逐渐成了日趋活跃的商业城市。城市的兴起,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开始摆脱原始的孤立状态,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当时的城市遍布欧洲各地。正如恩格斯所说城市如同“中世纪的花朵”到处开放。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它们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辐辏的都市。
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后来又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三、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原称作拜占廷,所以东罗马帝国又叫拜占廷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拜占廷帝国继续独立发展,6世纪,东罗马帝国恢复过去的罗马帝国。但后来穷兵黩武,国力走向衰微,四分五裂,处于风雨飘摇中。
13世纪末,西亚又出现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这就是奥斯曼土耳其。奥斯曼土耳其建国后,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占领了整个的小亚西亚,又逐渐渗入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威胁到已经衰弱的拜占廷帝国,1453年,攻占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此后,奥斯曼土耳其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改圣索非亚教堂为清真寺,至此,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又存在了近千年的东罗马帝国也终于灭亡了。
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第6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2.能力培养:通过“结合当代世界地图,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史的能力;通过比较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扩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传播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从而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本课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的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战争。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教学难点: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讲授新课】
请学生学阅读导入框后,提问学生现代有一项重要的体育比赛就来源于希波战争,请问是什么项目?学生回答是马拉松长跑后,请一位学生讲述其来历,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同时,让学生认识,在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所产生的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希波战争
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人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波斯帝国频繁出征和扩张。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把矛头转向欧洲,三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最终希腊获得胜利。(简略讲述三次波斯战争经过,也可以让学生来讲他们对于三次希波战争中熟悉的英雄的故事)
二、亚历山大东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马其顿国的强大、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建立起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看《亚历山大铜像》,让学生去感悟铜像本身的象征意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显示《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帮助学生识记亚历山大帝国疆域的大致范围。(伊苏斯战役是亚历山大东侵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作适当补充)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和学生共同探讨,得出以下的认识: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教材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教师还可进一步补充,这时的亚历山大城成了世界文化的大都市,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学者、艺人纷至沓来,竞芳斗艳,各显才华。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展示《罗马的扩张》图,让学生了解2世纪时罗马帝国最大规模时的疆域四至──北达不列颠及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东至幼发拉底河,南括埃及、苏丹北部及整个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西濒大西洋,它的疆域大大超过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由于战争的停止和统治政策的加强,罗马帝国最初约二百年间,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这是罗马帝国历史的“黄金时代”。至于繁荣的情况,让学生看教材内容。回忆在中国古代史学过的“丝绸之路”、两汉与大秦的往来有关知识,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
书中有两句英汉对照的古代罗马的谚语,它们实际上是罗马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于加强历史学科与英语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可提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谚语的?”学生对这两句谚语的理解可以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应当肯定。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能形成以下认识:“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反映出当时人们以做罗马人为荣的一种自豪的心态;“条条大路通罗马”反映出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的辽阔和盛世的辉煌,等等。
如何认识理解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是教学的难点,教材有一句概括性的表述:“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这是学生必须认识并加以理解的。对此教师让学生结合亚历山大东侵影响的学习展开自由讨论,并形成以下认识:战争充满着暴力,同时客观上又传播着文化,这就是战争影响的两个基本方面。正如教材在导入框里所概括的那样:“在古代世界,充满着强国与弱国,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与碰撞。这个过程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是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罗马文化的传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拉丁语不断向外传播,二是基督教的诞生和发展。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基督教是现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宗教之一。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2.能力培养: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数字发明的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虽然会发生冲突与战争,但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通过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教学难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元朝时,有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了17年,并在朝廷中做了大官,由他口述的一部书还曾经风靡欧洲。这个人是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于他的事情。
一、阿拉伯数字
挂《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说明在古代,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把欧、亚、非三大洲连接起来;一些商人往来其间,交流物产,传播文化,成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使者,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引导学生弄清陆地和海上商路的主要路线、沿途的自然条件、重要地点。讲述早期人类结绳、刻木记事的故事和古代印度人发明0~9十个数字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字、数字的发明来源于生活,科学技术的发明同样来源于生活。
阿拉伯人把中国古代的发明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阿拉伯人学会0~9的计数方法并对其加以改造,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0~9”这十个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的原因。
组织学生讨论:数字的发明与运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重大作用?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理解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让学生阅读本目课文内容,了解马可•波罗来元朝的前后、经过及其在元朝的生活工作经历,认识马可•波罗不仅把意大利的文化带到了中国,而且还向西方传播了中国和东方的文明与文化,是东西方友好交流的重要使者。回忆中国古代史内容,分析元朝时期外国商人、使者频繁来往元朝的原因(元代国家统一,幅员辽阔,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展,使西方人产生了对中国和东方的向往与神秘感;元朝时期,中国对外的海陆交通都十分发达,为中外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元朝统治者采取了开放的政策,更促进了中外交往的发展)。
讲述马可•波罗一行来中国途中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的故事。组织学生讨论“《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有何影响”,之后教师总结:它“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1971年意大利驻联合国代表芬奇在欢迎我国参加马可•波罗东游700周年纪念活动代表团时所说),向西方介绍了当时中亚、西亚、东南亚、南亚、非洲东部各国的情况;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憧憬,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友好往来。
提问:有人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来过中国,《马可•波罗行纪》是伪造成的。对此,你怎么看?组织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组织学生讨论:“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和平交往有哪些历史意义?你打算如何做国际交流的使者?”之后,教师概括总结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与友谊;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
第8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在印度的佛教,公元1世纪,产生在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公元7世纪,产生在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
2.能力培养:通过指导学生观看课本的有关插图,例如,《罗塞塔石碑》,《罗林生发现铭文的岩壁》,《字母演进图》,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字的特点,感知古老文字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了解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背景、创立人、基本教义,理解三大宗教的世界性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2)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信仰,宗教情感,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情感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埃及的象形文字,佛教的产生。
教学难点: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性质的演变与传播。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提问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两河流域南部出现奴隶制小国、印度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邦时间(前3000年左右、前3000年起、前2500年)。今天,我们学习这些古国的文化成就。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什么叫象形文字?(因为它用图形表示事物)看图画《象形文字》。例如,古埃及人画了两条腿来表示“走”字;画了一只眼睛,眼睛下面用三条竖杠代表眼泪,以此表达“哭”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约有700个。后来,象形文字进一步发展,它不仅表示一定概念,还具有表音作用,并出现了音节字。在此基础上,音节字中有一小部分简化成字母符号,共有24个。因此,这种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说明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是有影响的。
为什么叫楔形文字?它是什么人创造的?(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用小尖棒在潮湿的泥版上压出字迹,笔道的形状很像楔子)指导学生看图片《楔形文字》,说明:楔形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为了书写方便,人们逐渐对一个物体不全部画出,而只画出最能表现其特征的部分,于是原来的图画逐渐变为直线的图形。由于它被广泛使用,人们称它为“古代东方的拉丁语”。
字母文字的演变和影响: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一直没有发展成字母文字,后来经过多次演变,外形逐渐简化,向字母文字过渡。它的24个单辅音的符号,类似字母。公元前二千年代,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埃及文字和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古代希腊人又在腓尼基字母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形成后来罗马及其周围地区拉丁人的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1)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是有影响的。(2)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对西亚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有重大贡献。(3)腓尼基文字对字母文字的影响:古代腓尼基人对人类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们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希腊人则在学习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更为完备的希腊字母文字,后来的拉丁文就是从希腊字母发展而来的。而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又共同构成了现代欧洲各国字母文字的基础。
二、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
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了。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释迦牟尼)。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可以概括为苦、集、灭、道“四谛”,也就是四条真理。公元最初两个世纪,佛教出现大乘、小乘两大教派,“乘”是“渡”、“运载”的意思。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小乘佛教坚信释迦牟尼的遗教,注重伦理教诲,不拜偶像,提倡自我超渡(超脱人生苦难),主要流行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大乘佛教发展和修正了释迦牟尼的说教,尊奉如来佛为最高神,同时造出许多偶像加以崇拜;它还认为人们不仅可以自我超渡,而且可以兼渡他人,“普渡众生”。大乘佛教主要流行于印度北部、中亚、中国、日本、朝鲜和韩国。
2.基督教
基督教在1世纪时诞生于巴勒斯坦一带。耶稣就是“救世主”。基督教产生后不久,逐渐分化为两派: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和拉丁语地区的西派。1054年,东西两派教会分裂,东部称正教,即东正教;西部称公教,即天主教。十六世纪时,西部教会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了一些新宗派,称为新教,后又不断分化,形成派系繁多的现象。基督教对欧美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实政治、社会生活中也有相当的影响。
3.伊斯兰教
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信仰“真主”。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
第9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二)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著名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2.能力培养:通过本课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鉴赏世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能力;指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见闻,领略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去欣赏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以及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进一步树立为发展祖国的科技事业、繁荣祖国的文学艺术做出积极贡献的远大理想。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阿基米德及主要贡献、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教学难点:世界古代东西方建筑的主要特点。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本课的主题还是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录着古代人类生活的两种文字和三大宗教,这一课我们要了解的是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及其重大发现、色彩斑斓的文学与戏剧、风格独特的著名建筑。”
一、文学与戏剧
许多古希腊神话中,《荷马史诗》非常突出,它是欧洲最重要的长篇文学作品,全篇有27000行诗句。为什么要叫荷马史诗?相传这史诗是一位瞎了眼睛的诗人荷马创作的。实际上是经过几百年口头相传到盲诗人荷马,最后整理定型。是神话,为什么叫史诗?因为《荷马史诗》虽然叙述很多神话,但内容有反映公元前11世纪—9世纪希腊氏族公社末期的历史传说。即使神话,其间也有被奉为神的英雄的故事。也就是说古希腊神话,随着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神话中传说的成分大大增加了。它是后世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希腊社会重要的文字材料。《荷马史诗》的具体内容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长篇叙事诗。描写的都是迈锡尼文明末期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城(在今土耳其西北查纳卡累省)的故事。《伊利亚特》意思是“伊利昂”的故事,伊利昂是古希腊人对特洛伊的称呼。这篇史诗描写了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第十个年头的情景。《奥德赛》意思是奥德赛的故事。描写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足智多谋的希腊英雄、伊大卡(在爱奥尼亚群岛)国王奥德赛回乡途中,历险十年,最后和忠贞的妻于团聚的故事。《荷马史诗》是一部不朽文学名作,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古代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悲剧和喜剧作家,《俄底浦斯王》就是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之一。学生只要识记索福克勒斯及代表作品就可以了。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不少学生可能读过其中的篇目。名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请学生讲一讲这两个名篇所叙述的故事。《天方夜谭》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显示了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是阿拉伯人民留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至今还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二、杰出的科学家
古代希腊人最爱好思考和探索,科技上有着巨大的成就,阿基米德就是众多科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被后世的科学家们誉为“科学之神”。特别是他一生献身科学,忠于祖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导入框”介绍的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生动有趣的过程。科学需要探索,探索离不开思考,善于思考是阿基米德成为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这种优秀品质是当代中学生应当学习、继承和发扬的。阿基米德的重大发现是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或多或少会对反映这两个定律的物理现象有所了解和感知,做必要的讲解。教材小字介绍了阿基米德遇难的事件和古代希腊另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亚历士多德,可由学生自己阅读。
三、著名建筑
东方著名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西方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设问:“这两个著名建筑的最突出特点和重要的相同点是什么呢?”,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进行比较归纳,相互间可以展开探讨和交流。巴黎圣母院最突出的特点为“高而尖”,麦加大清真寺最突出的特点是“大而高”,而它们重要的相同点则都是宗教圣地。建筑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建筑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其观念的变迁。
第四单元 步入近代
第10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间及实质、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达伽马、迪亚士、麦哲伦。
2.能力培养: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及突出表现。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文艺作品的分析,初步领会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培养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的能力。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就是西欧人在地理上取得重大发现的过程,它使世界结束了彼此孤立的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者,既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又具有超乎寻常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实质和进步作用有所了解,还应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而坚定自己积极投身先进文化事业的信念。要求学生结合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和取得的成果,结合开辟新航路的后果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郑和远航等史实的穿插对比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的重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难点: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对开辟新航路作出恰当评价。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14世纪~16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然后指出:这时欧洲发生巨大变化的又一个标志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由此引入新课。提问:什么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意大利?
一、文艺复兴
14世纪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随着自身力量的增强,而提出一系列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主张;14世纪的意大利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意大利发展起来,所以与它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也首先出现在意大利。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需要文化科学知识,他们渴求摆脱教会对于人的生活和思想束缚。他们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考察一切。他们相信并且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他们赞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学和理性。这种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思考问题的思潮被称为什么?(人文主义)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主义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那它为什么被称为文艺复兴呢?文艺复兴表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哪两个?(文学和美术)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领域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诗人但丁)。但丁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青年时代他是在博览群书中度过的,除拉丁文、修辞学以外,他对诗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等都作了研究,从而使他成为那个时代一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学者,为他日后的从政活动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302年,但丁被代表罗马教廷的反动势力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最后客死他乡。但丁的作品很多,《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下面再看美术领域的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领域最著名的艺术家是谁?(达芬奇)达芬奇所画的人物和宗教故事,都是以现实人物为蓝本的,所歌颂的是人的现实美好的生活,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
15-16世纪,文艺复兴发展到欧洲的其他地方。英国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剧本和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代表作《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坛上的巨匠,西方文艺评论界把他同荷马、但丁和歌德并称为世界四大诗人。莎士比亚毕生主要献身于戏剧事业,他的写作题材广泛,一身兼为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作家,各方面都硕果累累,这一点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悲剧家和喜剧家。与新旧交替时期的先驱但丁相对照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的作品更富于现实主义色彩,这也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正在深入,时代正在前进。莎士比亚与中国的大戏剧家汤显祖同处一个时代。
二、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随着商业的发展和贸易的日益扩大,西欧国家对黄金的渴望更加强烈。但是,西欧的贵重金属矿藏很少,开采也很慢,为了寻求黄金,欧洲人便把注意力转向了东方。为什么呢?(《马可•波罗行纪》内容的影响)《马可•波罗行纪》中,把东方描写得富丽繁华,介绍中国和印度是“黄金遍地,香料盈野”,这对憧憬黄金的欧洲上层分子有很大的诱惑力,因此,他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到东方去寻求黄金。另一方面,欧洲贵族亲眼看到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把东方的珠宝、瓷器等贩运到欧洲而大获其利,这更坚定了他们去东方寻金的决心。但是,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呢?15世纪前叶,东西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陆路,从小亚西亚出发,沿黑海、里海经过中亚到达中国和印度;第二条是经叙利亚、两河流域抵波斯湾,换海船前往印度和中国;第三条是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出红海,经印度洋去印度和中国。当时,红海以东和地中海一带的贸易,分别主要由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所垄断,后又被奥斯曼帝国所控制,它的统治情况如何呢?(奥斯曼帝国阻碍东西方商路)因此,在大西洋沿岸诸国的大商人迫切希望寻找到一条绕过地中海东部,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濒临大西洋的两个欧洲国家,他们无力加入欧洲大陆的争夺,特别希望获得海外的财富,最热衷于探寻新航路。当时人们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条件了吗?(学生看书答:地圆学说的流行、航海技术的发展)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5世纪末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这为组织大规模远航提供了条件,同时两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较发达,当时地圆学说在欧洲日益流行,意大利地理学家绘制的世界地图,把印度和中国画在大西洋对岸,并断定从欧洲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直达东方。15世纪欧洲已能制造适于航海的多桅快速的大型帆船,中国人发明的罗盘针,14世纪已普遍用于航海事业,使远航不至迷失方向。最先探寻新航路的是葡萄牙人。教师指图讲解:葡萄牙人探寻新航路的方向是向东。
(1)1487年,迪亚士率三艘帆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的最南端。这是探寻新航路中的第一次突破。葡萄牙国王认识到非洲南端的重要性,肯定由此向东航行可以到达亚洲,因此,就把这个地点称为“好望角”,这次航行证明了大西洋与印度洋是相通的,为达•伽马的探寻新航路准备了条件。
(2)1497年~1498年,达•伽马率4艘帆船,160名水手从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南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前进,进入印度洋,到达非洲的莫桑比克,然后由阿拉伯人领航,顺利渡过印度洋,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返航时,劫掠了大批香料、象牙、丝绸、宝石等物品,他们带来的收益高达航行费用的60倍。继葡萄牙之后,西班牙也积极进行航海扩张,并且选择了西进的路线。
(3)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乘三艘帆船,率88名水手,从西班牙启程,横渡茫茫无际的大西洋,经过69天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古巴、海地,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达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印度人),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哥伦布直到死一直误认为自己所到的是印度。后来,意大利另一位航海家亚美利哥,证实哥伦布所到达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于是这个大陆就被称为“亚美利加”洲。
(4)第四位探寻新航路的是麦哲伦。他率领的船队最终完成了环球航行。1519年,麦哲伦带领5艘船,262人组成的远航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人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进入另一片辽阔的海洋,因沿途风平浪静,航行很顺利,麦哲伦高兴地把这片海洋称为“太平洋”,麦哲伦的船队在太平洋上航行三个多月,很多船员因饥渴而死去。当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时,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冲突,麦哲伦在冲突中被杀,其他船员逃出后继续航行。他们绕过好望角,直到1522年,才回到西班牙,这时只剩下一只船和十几个人了。这样,人类第一次实现了环球航行,从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新航路开辟后,密切了世界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从此,世界结束了彼此孤立的状态,联成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这四次重要的远航,大都发生在15世纪末,在同一时期,我们中国也曾有过远航的壮举,可以请同学思考、对比世界史上的四次远航与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在目的、规模、后果上有何不同?
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成长和新贵族的出现;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苏格兰人民起义;1640年议会斗争;纳西比战役;查理一世被处死和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1688年政变;《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能力培养:①引导学生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从而初步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②通过分析克伦威尔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②资本主义制度同封建制度相比较,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重大进步。但资产阶级革命终究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革命。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保守性。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利用它处于大西洋航路的中心地位,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当时统治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推翻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专制统治,必须实行革命。今天,我们就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变成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海上强国了。市场扩大了,财富来源增加了,同时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当时英国的封建经济基础瓦解了,但是保护它的上层建筑却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这是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君权神授”下的英国
查理一世继位后,仍然独断专行。由于议会不同意他随意收税,他竟多次解散议会,结果形成多年无议会统治的局面。王室生活腐化,挥霍无度。国王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压榨劳动人民。大量工人失业。农民反对封建压迫,要求取消地租,获得土地,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城市平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为生活所迫时常暴动。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使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在人民革命运动的推动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结成联盟,反对封建统治,并取得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
首先起来反抗查理一世统治的,是苏格兰人民起义。查理一世为了筹划军费,镇压起义,被迫于1640年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利用议会同国王进行斗争,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取消国王的专卖权,监督国王和大臣的活动。国王和议会最后决裂。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内战结束后,在人民的压力下,议会和军队组成最高法庭审判查理一世。判决他为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的敌人。1649年初,查理一世在白厅(王宫)广场被处决。
三、《权利法案》的颁布
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独揽大权。竭力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甚至掉过头来,同人民为敌。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主”,成了英国的无冕之王,共和国名存实亡了。1660年5月,流亡法国的查理二世被迎为英国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面对着复辟王朝的高压政策,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武装起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也无法容忍复辟王朝的倒行逆施,迫切要求改变现状。但是,他们已经脱离了人民,害怕人民,不敢依靠和发动人民通过革命的手段去推翻复辟王朝。他们就向封建贵族妥协,于1688年发动了政变,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复辟王朝。荷兰执政威廉当了英国国王。
为了限制君主的权力,英国议会在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提问:(1)英国议会制定《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2)《权利法案》起了什么作用?《权利法案》确定了议会的大权,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是英国政治史上的重要文件之一。这样,经过半个世纪的斗争,英国终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世界意义)
第三篇:九年级历史教案
第一课
原始社会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
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2.能力要求;(1)在教帅的帮助下,要求正确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2)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和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3.思想品德教育:(1)通过对人类出现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2)通过人种的出现是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之间是互相平等的。(3)通过对氏族、国家的产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氏族社会、国家的产生
2、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国家的产生
三、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人类历史的开端,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学习新课】
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比如说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里的“上帝造人说”等等。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那么,人类究竟怎样出现的呢?
(一)、人类的出现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形成于三四百万年前。最初的人类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成五大阶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经出现了极低等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当中。古生代出现了鱼类、上陆的爬行动物。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纪,还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新生代后期出现了古猿和人类。1.“完全形成的人”
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2.人种的差异
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由于体型、肤色等外部形态的差异,人类学家把人类分成了这三大人种。黄种人又叫蒙古利亚人种,如中国人、印地安人等;白种人又叫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
叫尼格罗人种。
人种的差异是长时期不同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各人种之间只是在体质的外部形态,如体型、鼻型、眼型、发型、肤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点和智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种认为人种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观点是反科学的,是别有目的的。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历史也就开始了。
(二)、氏族社会
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在教师帮助下,师生共同归纳要点。集体生活,但居无定所到定居,形成氏族、部落。(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
(三)、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国家的产生
让学生阅读本课最后一个目录,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思考: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国家又是怎么出现的?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不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服务的机构,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列宁曾说:“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国家机构包括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设施。”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逐渐发展。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甚至部分土地逐渐变为家庭私产。私有制的出现导致贫富分化,阶级差别扩大。奴隶主阶级为加强自己的统治,设置了一系列组织和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城墙等等。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个体劳动发展——私有制产生,奴隶制度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差别不断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国家出现
四、课后练习
1、许多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祖先是约500—10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
A、元谋人
B、蓝田猿人
C、腊玛古猿
D、南方古猿
2、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类是
()
A能人
B早期智人
C晚期智人
D直立人
3、世界上做主要的三大人种是
()
A黄种人 白种人 棕色人种
B 黄种人 白种人 黑种人
C白种人 黑种人 红种人
第二课 亚非文明古国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
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汉漠拉比法典》。印度的种姓制度。2.能力要求:
(1)在教师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起,从国家的强盛和国王对人民的残酷奴役两方面思考,使学生认识公元前15世纪埃及帝国的实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分析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提高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分析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3.思想品德教育:
(1)通过对古代埃及国家的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到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埃及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世界一大奇迹(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河流域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汉漠拉比法典》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专政的实质。
重点:金字塔 汉漠拉比法典 印度种姓制度 难点:汉漠拉比法典的实质 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步入文明时代。大家都知道世界古代的七大奇迹,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令人神往的空中花园等等,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建造的吗?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的?这些文明古国现在还存在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学习第二课。【讲授新课】
一、金字塔的国度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的文明。2500年前希罗多德就说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可见水是生命之源,在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史中,水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我们刚才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母亲河。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初步统一 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陆续出现了40多个奴隶制小国。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建立了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人们不能再称国王的名字,而要称“法老”(意为“宫殿”,相当于中国称皇帝为“陛下”)。2.埃及国王的巨型陵墓——金字塔
为什么叫金字塔?埃及人称金字塔为“庇里穆斯”(“高”之意)。从四面望去,它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的“金”宇,所以,人们就很形象地叫它“金字塔”。现在,在尼罗河下游散布着约80多座金字塔。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所灭。(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古埃及的历史结束了。古埃及从开始统一到灭亡,经历了约2500年。后来埃及又被罗马统治达600年。公元640年左右,阿拉伯人进入埃及建立阿拉伯国家,古代埃及人渐渐同阿拉伯人融
合。
二、古巴比伦王国
两河流域指哪两条河流?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这两条河并行奔流,自西北向东南注入波斯湾。在两河间是肥沃的平原。这一带我们统称为两河流域。它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摇篮。古希腊人称“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间的土地。两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这一狭长的弧形地带,像一弯新月,所以人们称这一带为“新月地带”或“新月沃地”。这里先后住过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希伯来人和腓尼基人。那么谁最早在这里建立了国家?什么时间?苏美尔人,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奴隶制小国。.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3500年)1.古巴比伦王国
有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地理位置在今天的伊朗、伊拉克。最著名的国王是汉谟拉比。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国力最强大,经过战争,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此外汉谟拉比还用什么措施来维护他的统治?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2.汉谟拉比法典
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法典在维护谁的利益?奴隶主。汉谟拉比让人用楔形文字把法典内容全部刻在一根黑色的石柱上,所以该法又称“石柱法”。这部法典维护奴隶制专政的实质。它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它包括今天哪些国家呢?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非常正确!同学们请看图,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有一条河流是恒河,西部一条河流就是印度河。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1.古代印度早期奴隶制小国 2.雅利安人入侵
后来一支来自中亚高原的白种人部落,自称雅利安人。征服了当地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3.印度的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内部逐渐产生分化,后来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称“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社会全体成员自上而下分为四个等级,具体情况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表格。
四、布置作业
下去进一步了解印度种姓制。
第三课
古代希腊和罗马
教学目的1.知识要点:
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及国家性质;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罗马帝国的建立;罗马和平;罗马帝国的分裂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2.能力培养:(1)指导学生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2)罗马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和罗马帝国的演变。
3.思想教育:(1)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2)罗马帝国建立后,由于内战停止,政局稳定,出现了“罗马和平”时期。说明社会安定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霸权的建立。
难点:斯巴达和雅典的区别;罗马和平。导入新课
提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哪些地区?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西方文明又是在哪里发源的呢?导入新课西方文明之源。讲授新课
一、雅典城邦的繁荣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而希腊文明又渊源于爱琴文明,所以说爱琴文明是欧洲最早的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从爱琴文明衰落后四五百年,到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开始出现奴隶制城邦。
二、罗马于公元前509年建立了共和国。早期的罗马共和国是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城邦,包括周围一块不大的地方。从“王政时代”到“共和时期”也正是罗马奴隶制产生的过程。罗马共和国建立标志着罗马进入奴隶社会。
罗马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什么?由什么样的人担任?执政官,由贵族担任。
罗马共和国有两名执政官,都由贵族担任,两人权力相等,任期一年,一切政令必须两人一致同意才能实行。当国家遇到紧急情况,经元老院提名,执政官中一人为独裁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任期不能超过半年。由于执政官任期短,两人又互相牵制,所以真正掌握国家大权的是元老院。元老院是古罗马兼有立法和管理权的国家机关,制订一切法律、制度并通过执政官执行。
三、古罗马怎样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罗马军队在意大利半岛南征北战,经过200年努力,于公元前3世纪征服了意大利。接着,为取得地中海上的霸权,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同迦太基人发生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到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已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公元前73年在斯巴达克领导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73年,凯撒在公元前49年打败了他的敌人,夺取了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
罗马帝国延续了约五百年(公元前27—公元476年),与秦朝和西汉时期的中国一样,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布置作业:
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罗马帝国的重要人物。
第四课
亚洲封建国家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大和的兴起;大化改新;日本的武士阶层;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和分裂。
2.能力培养:①“日本的大化改新”,通过对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的教与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的教与学,则要增强学生对重要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②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曾繁荣一时,但由于建立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缺乏牢固的基础,因此,200多年之后就瓦解了。
3.思想品德教育:①古代史上,中朝、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特别是中国文化对这两个国家的积极影响,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仅是激起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更应意识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善于吸收外族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强盛发展的重要因素。①通过学习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帝国的建立等史实,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③将东亚和西亚的两个封建国家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对比的能力。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1、重点:日本的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2、难点: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及影响。阿拉伯帝国建立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亚洲历史舞台上,东部亚洲除中国外,还有与中国关系密切的日本。由此引入新课。讲授新课
(一)、大化改新
日本是地处亚洲东部的岛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那么,古代的日本是个什么样子呢?
大化改新是日本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政治改革,对日本历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下面我们从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大化改新的背景应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看,就国内而言是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从国际来看是中国隋唐先进制度的影响。
对于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将内容归纳为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
孝德天皇效法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进行的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这成为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开始进入封建时代,封建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但在日本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却又形成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阶层,这就是武士阶层。
(二)、穆罕默德与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从6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埃及的混乱以及拜占廷和波斯之间的连年战争,使得原先的波斯湾-红海-尼罗河的商路无法通行,商人们改走更为安全的,通过阿拉伯半岛的陆路。地处商路中段,东到波斯湾,西至红海,北往叙利亚,南通也门的交通枢纽,商业城市麦加因此而变得繁荣起来。
布置作业:阿拉伯帝国如何兴起?
第五课
欧洲封建文明
教学目的1.知识要点: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凡尔登条约;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和
发展;基督教的产生、传播、分裂;拜占廷帝国及其文化;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扩张。
2.能力培养:(1)通过分析查理大帝在历史上的作用,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拜占廷帝国保存了大量古代希腊、罗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继阿拉伯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它是经过长期的对外扩张形成的。它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3.思想教育:(1)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2)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因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奴比奴隶的处境有所改善,在生产中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3)通过对基督教会在西欧中世纪所起作用的讨论、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和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难点:基督教性质的变化,西欧封建社会。
讲授新课
1.法兰克王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领土上建立了几个国家,其中影响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是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达到全盛时期的君主是查理。
2.西欧封建社会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封建制度逐渐形成,9世纪开始确立。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历经数百年,而在9世纪,我国却处在封建社会的高峰——繁荣的隋唐时期。
3.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后,土地是主要财富,国王把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把土地分封给小封建主。封主与封臣这种主从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权力也只限于自己的领地内,甚至无权管辖一个不直接隶属他的小封建主。正如西欧封建社会流行的一则规矩所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各级封建主拥有大小不同的封地和数量不同的庄园、农奴武装,形成“封建金字塔”,压在广大农奴身上。从国王到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是统治阶级,他们靠共同压迫剥削处在最底层的农奴为生。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原称作拜占廷,所以东罗马帝国又叫拜占廷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拜占廷帝国继续独立发展,6世纪,东罗马帝国恢复过去的罗马帝国。但后来穷兵黩武,国力走向衰微,四分五裂,处于风雨飘摇中。
布置作业: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拜占庭帝国。
第六课
古代的科学文化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古埃及太阳历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认识历法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了解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在科学领域的主要成就分析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
3、把握人类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归纳其主要特点提高观察能力。
4、掌握《荷马史诗》的诞生及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史诗与社会现实的内在关系。
5、知道古希腊的戏剧家及主要作品思考古希腊戏剧繁荣的原因感受 其艺术魅力。
6、掌握古希腊、阿拉伯和西欧的雕塑与建筑分析其建筑风格的异同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二、重难点 重点阿基米德的成就、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西欧建筑风格 难点除了具备一定的文艺素养鉴赏能力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生物、物理、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三、自主预习
1、古代文字
古埃及人:
两河流域:
中国:
2、绮丽的古代文学
(1)《荷马史诗》包括《
》和《
》两部分。
(2)
被称为“悲剧之父”他的名剧是《
》。
3、《
》又名《一千零一夜》时是中古阿拉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卓著的科学成就
4、欧几里得
(1)古希腊著名
几何学鼻祖代表作《
》 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几何学体系。
(2)阿基米德历史上贡献最大的数学家之一又是第一个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的应用结合起来的古代科学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定律开创了流体静力学
5、宏伟的古代建筑
(1)1240年建成的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完美表现。(2)麦加
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寺被誉为
属于伊斯兰建筑风格。
二、合作交流
1、古希腊科学家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人在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情况下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了令人敬仰的贡献。你认为他们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他们对今天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第四篇:九年级上历史教案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 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在印度的佛教,公元1世纪,产生在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公元7世纪,产生在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
通过指导学生观看课本的有关插图,例如,《罗塞塔石碑》,《罗林生发现铭文的岩壁》,《字母演进图》,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字的特点,感知古老文字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了解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背景、创立人、基本教义,理解三大宗教的世界性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2)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信仰,宗教情感,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情感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古老而神秘的文字,世界三大宗教。
本课教学重点:埃及的象形文字,佛教的产生。
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多年,已使用了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属于表意符号,用一定的图形表示一定的事物或概念。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约有700个。后来,象形文字进一步发展,除了像图画那样表示具体的事物形态外,同时也可以表示某些新的抽象概念。象形文字的进一步发展,则不仅表示一定的概念,而且还具有表音的作用,并出现了音节字。音节字中有一小部分简化为字母符号,共有24个。由于只有辅音,没有元音,所以每个音节字读音时,必须某些辅音元音化。象形文字最初是刻在或写在石头、木头或纸草上,埃及神庙的墙壁、陵墓、石柱、石碑、悬崖岩石上至今还保留着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为研究古代埃及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代印度,离现在约有二千六百年的历史。相传,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是释迦族净饭王的王子,出生于今天尼泊尔南部的迦毗罗卫。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关于他的生卒年月,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65—前485年。按照佛教传说,他于二十九岁出家修道,在深山苦修六年而“悟道”“成佛”。以后,他一直在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地区进行传教活动。当时,婆罗门教在印度占统治地位。佛教反对婆罗门教僧侣的特权地位,宣传“众生平等”,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靠自己的修行得道。这种主张,对于不满意婆罗门教统治的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它在印度广泛传播开来。同时,由于佛教不反对奴隶制度,不主张用斗争的手段改变现实生活,因此,它也得到了印度统治阶级的支持。公元前三世纪时,阿育王大力提倡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
本课教学难点: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性质的演变与传播。
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等地。公元前63年,巴勒斯坦成为罗马属地。罗马统治者横征暴敛,大量搜括,给那里的犹太人造成了很大的灾难。犹太人曾多次起义,但遭到罗马统治者的疯狂屠杀。公元一世纪前后,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等地就出现了传道者。他们宣传说,“救世主”会来拯救人民的苦难。接着,他们又宣称有一个叫耶稣的人,是上帝的儿子,就是救世主,耶稣已经为罗马统治者所杀害,但是死后三天就复活了,被接到了上帝那里,就要回来拯救人们。这个说教吸引了罗马帝国的许多奴隶和贫民。信徒尊称耶稣为“耶稣基督”,基督就是救世主的意思。信徒们开始时集合成小的宗教团体,这种宗教团体很快遍布罗马,并逐渐统一起来,成为基督教会。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许多富有的上层人物也纷纷加入教会。他们捐献财产,逐渐占据了教会的领导地位。四世纪时,罗马统治者看到可以利用基督教来加强统治,从精神上控制被压迫人民和被征服民族,就竭力加以发展和扶植,并定基督教为国教。后来,基督教就传遍了欧洲各国。基督教从非法宗教发展到公元4世纪时的合法宗教,再发展为罗马帝国国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基督教是一种混合物,具有普遍性和包容性。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救世主”和一种思想,吸收了埃及、伊朗等东方国家的宗教思想,以及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哲学思想。同时,它吸收教徒不分种族、民族、不分财产状况,宣传平等、博爱的思想,这都为它后来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二、教法建议
本课是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古代东方的文字和世界三大宗教。在教授过程中,应注意讲清以下问题:
1.关于“古老而神秘的文字”首先要讲清:
(1)什么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由于它是用符号把客观物体的形象描摹下来的一种文字,即所谓“画成其物”,所以我们习惯上把它称为象形文字。(2)什么是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几乎和埃及人同时发明了文字。他们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坯上,然后把泥坯烘干,成为泥板。这种刻在泥板上的文字因它的形状成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由于它被广泛使用,人们称它为“古代东方的拉丁语”。(3)字母文字的演变和影响: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一直没有发展成字母文字,后来经过多次演变,外形逐渐简化,向字母文字过渡。它的24个单辅音的符号,类似字母。公元前二千年代,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埃及文字和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古代希腊人又在腓尼基字母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形成后来罗马及其周围地区拉丁人的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2.关于“古老而神秘的文字”还要说明:
(1)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是有影响的。(2)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对西亚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有重大贡献。(3)腓尼基文字对字母文字的影响:古代腓尼基人对人类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们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希腊人则在学习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更为完备的希腊字母文字,后来的拉丁文就是从希腊字母发展而来的。而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又共同构成了现代欧洲各国字母文字的基础。
3.关于世界三大宗教,在授课过程中,要讲清以下问题:
(1)佛教的基本教义、教派和传播
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可以概括为苦、集、灭、道“四谛”,也就是四条真理。
公元最初两个世纪,佛教出现大乘、小乘两大教派,“乘”是“渡”、“运载”的意思。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小乘佛教坚信释迦牟尼的遗教,注重伦理教诲,不拜偶像,提倡自我超渡(超脱人生苦难),主要流行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大乘佛教发展和修正了释迦牟尼的说教,尊奉如来佛为最高神,同时造出许多偶像加以崇拜;它还认为人们不仅可以自我超渡,而且可以兼渡他人,“普渡众生”。大乘佛教主要流行于印度北部、中亚、中国、日本、朝鲜和韩国。
(2)基督教会的分裂
基督教产生后不久,逐渐分化为两派: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和拉丁语地区的西派。1054年,东西两派教会分裂,东部称正教,即东正教;西部称公教,即天主教。十六世纪时,西部教会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了一些新宗派,称为新教,后又不断分化,形成派系繁多的现象。基督教对欧美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实政治、社会生活中也有相当的影响。
(3)因为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有联系,如果条件允许,可适当对课本的知识加以扩充,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有关本课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世界三大宗教;也有一定的兴趣,如古老的东方文字是什么样的?所以,学习本课,教师们采用的方法应以启发式为主,如谈话法、阅读讲解法、阅读提问法、观察比较法等,让学生在比较中找出它们共性的地方。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图片,为学生补充一些知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本课知识属世界古代史范畴,离学生相当遥远。但本课提到的知识概念学生们又常在电视、电影、书籍中看到,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
1.让学生仔细阅读本课的文字叙述,认真观看课本上的插图及注释,对本课所介绍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可以阅读百科全书类的书籍,或上网查询一些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课余时间,在了解古代文字的基础上,尝试做一个小练习:做一个泥板,准备一个小木棍,在泥板上写一句话或几个字,去体会一下什么叫“楔形文字”?
4.关于世界三大宗教,要对其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评价,并知道宗教与迷信的区别。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你能说出与世界三大宗教有关的节日和习俗吗?
答案提示:基督教的“复活节”、“圣诞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宰牲节”。佛教的“浴佛节”、“成道节”、“涅磐节”。请你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一下它们的含义。
练一练
D
活动与探究
题目略。
提示:本课给了三种文字,分别是楔形文字中的“山”,象形文字中的“哭”,字母文字中的“A”。象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代埃及,差不多同一时期,在古代两河流域产生了楔形文字,字母文字起源于腓尼基人的文字。
(海南华侨中学 孙京丽)
参考资料
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
公元前3000多年,古代埃及人已使用了象形文字,它是用象形符号把客观物体形象描摹下来的一种文字,即所谓“画成其物”,属于表意符号,用一定的图形表示一定的事物或概念,如(日),(月)等。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约有700个,后来,象形文字进一步发展,它不仅表示一定概念,还具有表音的作用,并出现了音节字,例如,埃及人把猫头鹰叫做“姆”,它的图形既表示猫头鹰,又表示“姆”这个声音。在这个基础上,音节字中有一小部分简化成字母符号,共有24个,只有辅音,没有元音,所以每个音节字读音时,把某些辅音元音化。它最初是刻在或写在石头、木头或纸草上,通常是由右向左书写,但也可以由左向右书写。古代埃及的神庙墙壁、陵墓、石柱、石碑、悬崖岩石至今还保留着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为研究古代埃及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研究表明,古埃及文字有三种字体:(1)碑铭体;(2)僧侣体;(3)人民体。其书写顺序可自左至右,也可自右而左,还可以自上而下,从两边向中间写,使文字有对称之美。因图形符号中有人物和动物,其面孔向哪一边,字就从哪一边开始写,字序并不难辨认。古埃及文字有三种符号:意符、声符和字符。“意符”有的表物,如前述表示“太阳”的符号;有的表示行,如鸟展双翅表示“飞”;有的表意,如权仗表示“统治”。“声符”表示辅音,分为“双辅音”、“单辅音”,前者共有75个,后者共有24个,是字母的最早的萌芽。由于古埃及人不知把标声字母按语言相连,他们用标声字母写出语词的声音后,还要加上不读音的“定符”来指示意义。在多数情况下,他们把意符和声符掺杂书写,形成半表音文字,而未达于拼音化。“定符”不读音,也无独立意义,与声符结合,才能表示指定的意义,近似汉字的“部首”。如三片叶子,既表示“植物”,也表示“蔬菜”、“药草”、“干草”等。与文字相关的是古埃及人写工具纸草。纸草是一种长在沼泽地带的植物,类似人们非常熟悉的芦苇。为了便于书写,古埃及人把纸草心从纵面劈成小条,然后把这些小条紧紧接着排在光滑的木板上加以挤压,再放到太阳光下晒干,就成了一张张很长的黄纸。古埃及人把纸草粘成一个个长条,然后把它们卷起来,就成了供书写用的纸草卷。第十八王朝时留下的一份有关医学的《埃培尔斯纸草卷》,全卷长20.23米,上载877件药方。
字母文字的演变和影响
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一直没有发展成字母文字,后来经过多次演变,外形逐渐简化,向字母文字过渡。它的24个单辅音的符号,类似字母。公元前二千年代,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埃及文字和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古代希腊人又在腓尼基字母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形成后来罗马及其周围地区拉丁人的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此外,印度字母、阿拉伯字母等也辗转由腓尼基字母发展而成。
18世纪末法国军队入侵埃及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英国一直是反法同盟的核心,尽管法国军队多次打败反法同盟,但一直没能真正削弱英国。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取得了辉煌战果,凯旋还朝,法国上下一片欢腾,为了彻底削弱英国,一劳永逸地解除后顾之忧,法国政府决定占领埃及,切断英国同印度殖民地的联系,而踌躇满志的拿破仑也希望争取更大的荣誉,巩固并扩大自己的地位。同时,法国督政府也认为拿破仑有野心,把这样的人放在身边很不放心,让他领兵进入埃及正好把他支走。1798年5月,一支拥有400艘战船的舰队在拿破仑的率领下,从法国南部的军港土伦出发,开始远征埃及。当时,埃及正处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法军出发离开法国后,一路上先是占领了地中海上的马耳他岛,然后在当年的7月占领了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接着,法国军队继续向埃及内地进攻。在金字塔附近,法军击溃了埃及军队,进入开罗,并迅速占领了埃及全境。虽然法军在陆上战无不胜,取得了一连串胜利。但是,在海上,法军却很不顺利。1798年8月,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指挥的英国战船在尼罗河口的艾基尔湾歼灭了法国舰队。从此,远在埃及的法国军队无法从法国本土得到援军和补给。同时,埃及人民又纷纷起来反抗法国侵略军,法军在埃及的处境更加困难。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拿破仑在1799年曾经率领军队进攻叙利亚,但结果是劳而无功,不得不仍然退守埃及。同时,拿破仑也密切关注着法国的局势,当他知道第二次反法同盟的军队又一次发兵侵入法国本土,法国国内社会动荡,需要强有力的人物统治法国时,他在1799年8月回到法国,发动了雾月政变。1801年,入侵埃及的法国军队不得不撤回法国。
罗塞塔石碑和商博良
18世纪末,拿破仑远征埃及,1799年法军在尼罗河口的罗塞塔要塞挖掘战壕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黑玄武岩石碑,并把它带回法国。由于石碑是在罗塞塔发现的,因此叫罗塞塔石碑。碑长114厘米,宽72厘米,碑上刻有三种文字:希腊文(下)和古埃及象形文字(中)、世俗体(象形文字的草写体)文字(上)。它记载的是公元前196年埃及祭司为歌颂倾国王托勒密五世的功绩而刻写的颂德碑文。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释读埃及象形文字取得突破,打开了古代埃及历史宝库的大门。石碑现存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商博良是法国埃及学家和语言学家,通晓希腊文、拉丁文,并研究多种东方语言。他主要依据罗塞塔石碑,经过十多年的刻苦钻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822年成功地释读出托勒密的名字,即引出的方框中的文字,从而为研究古代埃及文字奠定了基础。此后他又释读出一些其他的字。他著有《古埃及语语法》《古埃及语言字典》《象形文字入门》等。
楔形文字
大约于公元前3000多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发明了文字。其实,称文字是“发明”,可能并不确切。因为苏美尔人的文字是逐步产生的,其间由借助图形表达某种观念到文字(尽管当时不是字母文字)的出现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演变过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用图形表示简单的意思,他们开始时刻图像在石头或在黏土上镌印,以此作为拥有某物的标志。大约过了五百年,由图形向文字的演化速度加快,那时,苏美尔的一些神庙管理人员使用一些规范化的简图,把它们结合起来保存神庙的财产档案和商业交易档案。虽然当时的书写文字仍然有象形文字的特征,但已经超越了以图画表示人和具体事物的阶段,可以用图画来表示一些抽象的事物,如用一只碗表示食物,一头牛加一只碗表示吃的概念等等。又过了五百年左右的时间,成熟的文字开始出现了,那时的图画已经画得非常系统化,以致人们不再把它当做图画,而把它视为纯粹的符号;这些符号有许多已经不再表示特定的词,而成为与其他同类符号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字词的音节符号。字符也从2000多个减少到500多个。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地区的这种文字体系达到了充分发展的阶段,这就是“楔形文字”。最古的楔形文字是从右到左直行写的,因为书写不便,后来就把字形侧转90度,改成从左到右的横行。人们就地取材,用黏土制成泥版作为“纸”,每块泥版约重1公斤,他们用削成三角形状尖头的芦苇秆、骨棒或木棍当“笔”,在泥版上勾勒出各种符号。由于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狭,形状很像木楔,所以这种文字称为“楔形文字”或“箭头字”。书写好的泥版,用火烤干,质地十分坚硬,不受虫蛀,不会腐烂,可以保存数千年。已经出土的数百万块泥版文书,是研究西亚历史的宝贵资料。楔形文字的许多符号具有多重含义,许多符号的准确含义只有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很难掌握。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西亚许多地方,阿卡德、巴比伦、波斯对它略加修改,成为西亚通用的文字。今天发现的楔形文字90%是商业和行政记录,其他的才是一些赞美诗和神话传说。本课导言中的楔形文字泥版形象地展示了楔形文字的特征。
古代埃及的太阳历
埃及的太阳历早在6000多年前就问世了。它的创立与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有关。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尼罗河泛滥的规律。他们发现两次泛滥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每年6月的17日或18日早晨,尼罗河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即将泛滥的预兆,当尼罗河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附近时,天狼星和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埃及人把它作为一年的开始,两次泛滥期间为一年。以此为根据,把一年分成泛滥期(7~10月)、播种期(11~2月)、收获期(3~6月),生动地反映了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埃及人又把一年定为365天,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作为节日。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虽然每隔4年就误差一天,但它使用起来简单方便,后来埃及的太阳历传入欧洲,经过罗马凯撒和教皇格利哥里十三世的不断改进,成为今天通用的公历。
太阴历和七天一星期制度
两河流域的气候条件很恶劣,人们为了知道播种和收获的准确时间,不得不想方设法找出某种标明时日行程来确定周而复始的农作周期。于是,当地的人们,通过对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的观察,制定了太阴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以刚刚露出月牙来的这天为开端,以月亮最圆的一天为月中,以月亮又变成月牙的那天为一月的终结。一年12个月中有6个月每月为30天,另6个月每月29天,全年共354天。这同地球绕行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11天多,过两三年就要差一个月,这就叫“年日不足”,他们就设置闰月加以补充,就是每二年或三年加一个闰月,即一年有13个月。汉谟拉比在位时,由政府命令规定置闰,后来逐渐有了固定的周期。他们已经能够区分五大行星和恒星,对五大行星的运行轨道观察得相当准确。他们把星宿和诸神联系起来,星就是神,因此星的符号也就用来表示神的概念。每天有一位星神值勤,七天一轮回,所以把七天作为一周,分别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球的名称来命名。所谓“星期”,就是星的日期。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去掉了加在星期上的迷信色彩。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现在通行的七天一星期制度的来历。
罗林生和《贝希斯顿铭文》
英国军官和东方学家,曾任驻伊朗公使、国会议员等职。1833年,他和一些英国军官被派往伊朗工作,此后他对当地古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贝希斯顿铭文位于今伊朗克尔曼沙赫以东32千米的贝希斯顿村附近,在通往德黑兰的大道旁边离地150米的大岩石上,它高4米,宽20米。公元前520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为了纪念他平定内乱和重振帝国雄风的赫赫战功,重申他继位的合法性和君权神授思想,下令在岩石上刻上他亲自写的铭文,铭文用三种楔形文字,即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巴比伦文。铭文上方刻有大流士全身浮雕像,他高昂着头,挺着胸膛,一副胜利者的骄傲姿态。在大流士的脚下,刻着一群跪着的人,旁边有九个脖子被绳索捆着、双手被绑在背后的国王。1835年,罗林生看到了这组雕塑,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释读《贝希斯顿铭文》。他花了近一年的功夫,将铭文制成拓本。经过不断努力,用了12年的时间,他释读古波斯文成功,为以后进一步释读楔形文字创造了条件。本课插图《罗林生发现铭文的岩壁》就是当年罗林生发现楔形文字的岩壁。
耶稣
耶稣是基督教传说中的一个救世主的形象,按基督教文献所说,上帝有一次在巴勒斯坦的伯利恒显灵,使马利亚(后称圣母)受孕生了耶稣。耶稣长大后有神力,能起死回生,驱魔逐妖,收12名门徒,影响日盛。罗马地方官追缉他,因门徒犹大出卖而于一个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复活,不久升天。基督教宣称:耶稣的死是替人类受难。本课插图《耶稣受难》是一幅油画作品,形象地展现了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情景。
基督教会的分裂
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东西两派。东派流行于希腊语地区,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西派流行于拉丁语地区,以罗马为中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东西两派之间的分歧加剧。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派教会乘机发展势力。罗马主教自称教皇,后来又为查理等君主加冕,力图在整个教会中拥有最高权力。君士坦丁堡的教会首脑对此不服,也极力树立自己的权威。双方长期争夺势力范围。1054年,双方首脑人物互相开除对方的教籍,基督教会分裂,以罗马为中心的西部教会称为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教会称为正教或东正教。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在反对婆罗门教过程中,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今天尼泊尔南部的蓝毗尼,是释迦部落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妻儿,出家修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成了“佛”。“佛”是“佛陀”(觉悟者)的略称,一般专指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成“佛”后的乔达摩·悉达多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中国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里“如来”和“大雄”都是他的称号。释迦牟尼到印度中部各地广收门徒,宣传佛教达40年之久。80岁去世。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以后,骨灰结成若干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做“舍利”。后来8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制的,用金、银、玛瑙、珍珠等七种宝物装饰建造的宝塔中供奉,表示对释迦牟尼的景仰。释迦牟尼就是中国人熟知的如来佛。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第一是“苦谛”,说明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第二是“集谛”,说明一切苦的原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业(即通常所说的造孽),造业就不免受轮回(转生)之苦;第三是“灭谛”,说明必须消灭一切欲望,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磐”境界,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第四是“道谛”,说明要达到“涅磐”必须修道。佛教主张修行以五戒为主,即不杀生、不偷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不承认婆罗门教经典《吠陀》的权威性,反对杀生献血的祭祀和烦琐复杂的宗教仪式,否认必须通过婆罗门祭司才能修行得道。由于这些原因,佛教成为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反对婆罗门教的重要武器,更易被人接受。但是佛教因袭了婆罗门教关于轮回的说教,作为因果报应论的根据,主张劳动人民安分守己,消灭一切欲望,忍耐,顺从,放弃斗争,不许违犯国王的法令,又把刹帝利摆到最高的地位。历代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以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
阿育王
公元前6世纪,印度已形成16个国家,史称列国时代。他们互相兼并,争霸,印度逐渐趋向统一。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无忧王)在位时,对南印度进行大规模的征服战争,除半岛的极南端一部外,第一次统一了印度。阿育王统治的40多年间,孔雀王朝进入全盛时代。国家的统一,使农业、手工业和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灌溉工程扩大了,铁制工具普遍使用,还修筑道路、建立医院等。阿育王在征服南部的羯陵伽时曾杀10万人,俘15万人,把他们沦为奴隶,许多穷人因负债也沦为奴隶。由于杀人过多,阿育王遇一沙门(即僧人)说法,阿育王遂生悔悟,归信佛教,决心以佛教治国。他大事宣扬佛法,宣布佛教为国教,在全国各地修建很多佛寺,把教谕刻在悬崖岩壁上、山洞里或柱子上。他在华氏城召开第三次佛教大结集,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以求解决佛教各派之间的争端。在征服羯陵伽后,他放弃了传统的对外扩张政策,而派遣官员和佛教徒到国内边远地区和锡兰、缅甸等国家宣传佛教。阿育王死后,印度再次发生分裂。
《古兰经》
阿拉伯文“古兰”的原意是“诵读”。根据伊斯兰教的传说,《古兰经》是穆罕默德作为“真主启示”所传达的言录。但从内容看,它应该是7世纪中期汇集定稿,以后又经过了一些修改的。《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是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和神话的汇编。《古兰经》共计114章,各章(阿拉伯语叫苏赖)依长短顺序编排。前90章作于麦加,是伊斯兰教艰苦奋斗时期的作品,大半短小尖锐,激昂慷慨。主要内容是号召大家信奉安拉是唯一真主,严格禁止崇拜多神和偶像,相信末日清算。这些章节还穿插一些故事,鼓励人们弃恶从善,思考天地万物由来,相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后24章作于麦地那,是胜利时期的作品,大半是长篇大论。主要内容涉及穆斯林的言行、礼拜、斋戒、朝觐、天课等典礼和规章,规定了戒饮酒、戒赌博、戒食猪肉的戒条,还有其他一些立法。
伊斯兰教的五大纲领
穆斯林的宗教义务,集中在伊斯兰教的五大纲领中:1.信仰的表白,念诵“除真主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穆斯林的婴儿出生时,首先听到的是这两句话;穆斯林临终时,最后说出的也是这两句话。2.忠实的穆斯林,每日要向着克尔伯神庙按规定的仪式礼拜五次(黎明、正午、午后、傍晚、夜间);每星期五举行公众礼拜。3.每个穆斯林都要缴纳天课,即施舍财物。原来规定为一种自觉自愿的慈善行为,后来要求每人要缴纳财产的1/40,用来救济贫民,修建清真寺,支付政府开支。天课由中央财政部门管理,实际是国家的税收。4.穆斯林每年要在规定的月份里(斋月──回历9月)斋戒,即从黎明到日落整天戒除饮食。5.每个穆斯林,不分性别,只要身体健康,旅途安全,能自备旅费,而且家属的生活有着落,平生必须到麦加朝圣一次。本课插图《旅途中的穆斯林做礼拜》真实的展现了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即使在旅行途中也按时做礼拜的情景。
犹太教
犹太人的宗教。奉耶和华为“独一真神”,并称犹太人是耶和华的“特选子民”。教义、教规是耶和华通过摩西(犹太教、基督教《圣经》故事中犹太人的古代领袖)等传授下来的。主要经典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圣录》三部分(即基督教继承下来作为《圣经·旧约全书》的部分)。该教教义曾被犹太人用作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另一方面,又被历代统治者所利用,以制造民族纠纷。
插图《旅途中的穆斯林做礼拜》
旅行途中的穆斯林,随身携带专供礼拜用的地毯。每逢做礼拜时,即将地毯铺在地上,跪在上面,面向麦加,俯身以头向地,履行仪式。
自由阅读卡插图
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本图选用的是位于耶路撒冷的城市全貌,图中的圆顶清真寺是著名的岩石圆顶清真寺。阿拉伯军队于638年进入耶路撒冷。691年,哈里发在这里建立这座岩石圆顶清真寺。寺院气势雄伟,圆顶金光闪烁,内部雕刻装饰精美。大殿地上有一块巨石。相传穆罕默德有一次在夜间骑马来到这里,骏马在石头上腾空一蹬,将他送到天上,因此这块巨石被认为是穆罕默德升天之处。
本课参考书目
庄锡昌主编《世界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外国历史小丛书:李运明著《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陈文曦著《精粹世界史·基督教与中世纪西欧社会》,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杨真著《基督教史纲》,三联书店1979年版。
[美]R.C.马宗达等著《高级印度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第五篇:九年级历史教案
《世界文化之旅》教案设计
一、从容说课
第一目,丰富多彩的文化(本课重点),在这里不需要给学生关于文化的严格的定义,而是要学生通过搜集材料,了解我国传统的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以及这些节日中传统的食品;再搜集能够反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这些节日所表达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活动,指出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就是通过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的。
列举具有国家代表性的东西,评选一些国家的文化代表人物,探讨这些人物代表了该国文化的哪个方面,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形形色色的文化将我们的世界装扮得绚丽多彩。第二目,和谐的文化乐章,通过语言交流的故事引入,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差异,认识到文化没有优劣之别,多元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通过一名意大利学生与中国同学的对话,引发学生思考: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会有不同的待人处事的方式。对待这样的文化差异,我们该持什么样的态度?从而得出结论:我们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其他文化之间要平等交流、互相学习,为下一框“做友好往来的使者”做准备。
二、教学准备
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组织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节日习俗,探讨这些节日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学生的课前准备越充分,对文化的了解就越深入,从而认识到文化并不深奥,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就蕴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我们生活中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来语的影响,如“酷”、“巧克力”等。学生对于外来语的接受比较快,这里可以请学生事先查阅一些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
成龙,中国香港地区乃至亚洲、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影坛巨星,无论他出席国内还是国际上的一些较为隆重的公共场合,他总是身着唐装。当有人问及他为何总以唐装形象出现时,成龙说:“唐装代表着中国的文化,我想要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世界也因不同的文化而色彩斑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之旅。
(二)讲授新课
1、丰富多彩的文化(板书)(1)中国的传统节日(板书)活动一:节日文化
同学们,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有一些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流传至今,成为我们今天的节日,大家说一说: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烈的节日有哪些?它们都有什么意义?在这些节日中,有哪些传统食品? 学生讨论回答:(略)
(2)外国传统节日文化(板书)
活动二:议一议、说一说外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略)
小结:同学们,从这两个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有多少种独特的文化习俗。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是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它表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是因为很多的文化传统是独具一格的,所以它便具有了代表性,当人们一见到或听到时就会想到哪个国家和民族。
(3)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板书)活动三:说一说,评一评,请同学们将下面的国家或民族的事物与所代表的国家相联:
中国 篮球 美国 富士山 日本 足球 巴西 金字塔 埃及 长城 法国 艾菲尔铁塔
不仅如此,当你提起某个人名的时候,你就会联想到这个国家,如安徒生,就会想到丹麦;如甘地,就会想到印度等。如果要评选一些国家的文化代表人物,你认为哪些人应该上榜?(评选标准:只要提到他的名字,人们就会想到这个国家;不管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他都代表着这个国家;只有真实的人才能当选,文艺作品中的人不能当选。)
按照这一标准,你评选的结果是:
同学们:通过系列活动的探讨、评选,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不同,它们都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各个国家的文化代表人物被深深地打上本国、本民族的烙印,而同时正是这些代表人物把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推向世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大花园。
同学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世界各国文化也光辉灿烂,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国文化必然要发生交流与碰撞,他们能和谐相处吗?结果会怎样呢?
2、和谐的文化乐章(板书)(1)文化有差异性(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8页的插图故事: 看谁译得好:
①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成英语。
“If you want to watch more,please go upstairs”(“如果你想看得更多,请上楼”)
②把“无风不起浪”。译成英语——
“where there is fire , there is smoke ”(“有火的地方就有烟”)想一想:
①古诗和成语翻译上的困难说明了什么?(不同国家、民族在文化上存在着差异、差别。)②你能找出汉语中吸收外来语的例子吗?
酷(cool)、巧克力(Chocl Late)、沙发(sofa)、咖啡(caffee)、英特网(Internet)、坦克(tank)等。
教师小结:语言是一种文化,语言存在差异,不分优劣,文化存在差异,各有千秋。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自由生存发展的权利,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如果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不复存在,世界将变得单调而毫无生气。有人说全球化就是标准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但经济全球化不应导致文化的单一,世界的发展更趋向于文化多元化。如果全球化就是变成大家都讲一种语言,只允许一种文化存在,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世界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它就会像一个百花园变成了只有一种花卉存在,很单调乏味的、缺乏色彩感的花园。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的局面。
(2)文化的差异就会造成不同的待人处事方式(板书)幽默故事 步骤一:出示一则故事:不是东西。(概述:一个自称为中国通的外国教授给学生讲什么是东西,说只有无生命的才叫东西,所以我不是东西,你也不是东西)学生笑。
步骤二:提问:你认为这位外国教授是哪国人?为什么?学生纷纷猜测,并说出理由。教师参与。
步骤三:提问:如果是你遇到了这位外国教授,你可能会采取什么态度。学生一种是尊重,一种是排斥。
步骤四:教师归纳:面对文化差异,我们正确的是尊重,平等交流,互相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9页的插图故事,并想一想:
①得到别人的称赞,你认为哪一种回答更加得体?你更习惯于那种回答?为什么?
(引导学生看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如中国人含蓄、谦虚,意大利人直爽。)
②导致中外沟通障碍的原因是什么?这种障碍会对彼此的交往产生什么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处世的方式是不同的,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就容易产生误解。)
③这种沟通障碍有可能跨越吗?如果有可能,谁该为此做出努力?该怎样做出努力?
(有,对待这样的文化差异,我们既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其他文化之间要平等交流、互相学习。)教师总结: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有不同的待人处事的方式。我们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其他文化之间要平等交流、互相学习,不能一味的排斥或全盘照收。补充资料:欣赏世界各国风景图(大屏幕展示)。
(三)小结新课 同学们!面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我们应该尊重各国民族、国家文化的差异性,坚持为我所用、博采众长的原则,全盘排斥和全盘收取都是错误的,而是要在批评中继承,加强沟通了解,尊重双方的文化价值,应主张平等交流,相互学习。
四、教学反思
在进行这节课的内容时,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资料,如图片、画册、音像资料等,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提示。
课本上的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反思我们的文化背景使得我们在面对别人的赞扬时,习惯于做出怎样的反应;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我们该持怎样的态度。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探讨。在“无形文化遗产”方面,教师还可对资料进行补充。
张小澜
知识目标: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解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知道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和应对方法。
能力目标:逐步掌握与不同背景的人交往的原则和方法,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对本民族的文化有强烈的自豪感,同时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能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拥有开放的胸怀。
教学过程:
教师:请大家先欣赏这首歌曲,说出是哪个国家的,它的歌名?
(师生欣赏)
教师:这是一首风靡了全世界几十年的印度歌曲《吉米,来吧》,一提起印度,我们就会想到什么?想到阿娜多姿的印度舞蹈,想到辉煌灿烂的宗教文化,想到以纷繁诡谲著称于世的印度神话,想到印度数以百计的民族和他们各自的语言、风俗等等,之所以一提到印度会想到这些,是因为什么?因为印度文化的„„
(板书:独特性)
从印度河文明到现代印度,印度文化一脉相承,具有十分鲜明、强烈的民族特色。只有印度文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吗?咱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5000年的文明史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播放幻灯片)
事实上,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有多少种独特的文化习俗。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洋溢着各自动感的文化气息,让我们流连忘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上世界文化之旅,感受多姿多彩,璀璨迷人的世界文化。
(板书:世界文化之旅)
请大家翻开课本56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内容。
大家注意,课本首先讲到了世界文化的哪一个方面?
节日(板书:节日),为什么呢?
如果没有了节日,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透过节日,我们可以更充分认识到各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与文化渊源。
你知道咱们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烈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他们是怎么来的?注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有请第一组的同学为我们介绍:
(第一组同学,幻灯展示)
教师:嗯,很好,给我们着重介绍了中国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节日习俗。从中我们既可以了解到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同时还说到了即使同样的节日,比如中秋节,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庆祝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
将来无论你们走得多远,都不要忘了咱们的传统节日,不能忘记养育咱们的亲人和祖国。
刚才我们说到中国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其他国家和民族有哪些特色节日吗?
(学生普遍回答)
(愚人节、慕尼黑啤酒节、巴西狂欢节、泰国宋干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我们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啊)、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父亲节(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在母亲节、父亲节的时候,你们给父母送礼物了吗?祝他们节日快乐了吗?)、情人节(知道咱们中国的“七夕节”吗?冲击了咱们自己的情人节阿)、圣诞节。
(阅读书上57页,相关链接)
不同的文化除了通过节日表现出来,还有哪些表现呢?有请第二组同学:
(4段小视频)
欣赏视频的同时,思考:反映了哪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文化习俗?这些习俗和什么有关?
1、埃及 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板书:建筑、雕塑),(反映了古埃及帝王的墓葬习俗和神奇的建筑、雕塑艺术技能)
2、西班牙(板书:斗牛比赛)
非常富有民族特色,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西班牙人认为斗牛既是艺术技能的展现,也是人与动物的较量,是勇敢和英雄气概的表现!当然也有许多人认为它虽刺激却很残忍。
3、印第安人 服饰 舞蹈 仪式
4、中国 饮食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料理、法国料理和意大利料理并成为世界三大料理。
人物(看到梅兰芳,我们就会想起中国国粹京剧)
戏剧
教师:非常生动形象,透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世界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板书:丰富性和多样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第三组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一个互动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
谢谢第三组的同学让我们知道了文化还可以通过这么多形式表现出来。
大家想想,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这么多风格迥异的文化,同时存在于我们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地球村,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呢?
请大家看向屏幕,阅读几个小故事
1、他这是什么吃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有趣的事情?咱们中国人怎么吃饺子?饺子是中国特有的吗?不同地区吃饺子的由来、寓意、时间、什么馅、怎么做都是不一样的。中国水饺就更有讲究了,这个我们就不说了。这种饮食习惯的不同,充分体现了?
各国文化的差异。(板书:差异性)
2、(英汉互译)说明了什么?中国古诗词浩若繁星,读起来很有韵律和意境,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他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无法替代的。当然,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本身也具有语言美,音调的升降,读法的暴破、连读,犹如一首和谐婉转的诗歌,同样散发着无尽的美。世界上有2000多种语言,你觉得哪一种语言更好呢?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老师用法语深情的写出“法兰西万岁”的时候,他是多么不情愿放弃自己的语言呀!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文化。我们也一样,我们觉得汉语好,是因为我们也爱着我们的祖国和语言文化。但是语言有优劣之分吗?(板书:语言)语言有差异,但是没有优劣,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自由生存发展的权利,而不同民族的语言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人类各种语言是在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丰富发展的。
你能找出汉语中吸收外来语或者外来语吸收汉语的例子吗?语言的千差万别也使得世界文化充满生机。
3、课本59页
如何跨越:加强沟通和交流。
这种沟通和交流中国自古就有之,比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文成公主进藏,昭君出它本身也具有语言美,音调的升降,读法的暴破、连读,犹如一首和谐婉转的诗歌,同样散发着无尽的美。世界上有2000多种语言,你觉得哪一种语言更好呢?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老师用法语深情的写出“法兰西万岁”的时候,他是多么不情愿放弃自己的语言呀!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文化。我们也一样,我们觉得汉语好,是因为我们也爱着我们的祖国和语言文化。但是语言有优劣之分吗?(板书:语言)语言有差异,但是没有优劣,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自由生存发展的权利,而不同民族的语言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人类各种语言是在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丰富发展的。
你能找出汉语中吸收外来语或者外来语吸收汉语的例子吗?语言的千差万别也使得世界文化充满生机。
3、课本59页
如何跨越:加强沟通和交流。
这种沟通和交流中国自古就有之,比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文成公主进藏,昭君出塞,鉴真东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世界各国文化也灿烂辉煌,在“全球都市”的今天,各国文化更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交流与碰撞,他们能和谐相处吗?结果会怎样呢?
我们请第四组同学介绍:(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视频)
从中反映出开放的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我注意到其中有一句话:“整个世界看到了开放的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包容。”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对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持什么态度呢?(幻灯)
花儿因竞相开放而色彩缤纷,世界因相互交流而共同发展。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搭起世界文化的桥梁,如何做一名中外友好往来的使者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和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做友好往来的使者。
(板书:国旗、文学、科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