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历史教案 第1课《人类的形成》

时间:2019-05-15 07:2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上历史教案 第1课《人类的形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上历史教案 第1课《人类的形成》》。

第一篇:九年级上历史教案 第1课《人类的形成》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 第1课《人类的形成》

教学目的1.知识要点

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2.能力要求;(1)在教帅的帮助下,要求正确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2)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和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1)通过对人类出现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2)通过人种的出现是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之间是互相平等的。(3)通过对氏族、国家的产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氏族社会、国家的产生

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国家的产生

课堂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人类历史的开端,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

【讲授新课】

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比如说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里的“上帝造人说”等等。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那么,人类究竟怎样出现的呢?

一、人类的出现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形成于三四百万年前。最初的人类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成五大阶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经出现了极低等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当中。古生代出现了鱼类、上陆的爬行动物。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纪,还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新生代后期出现了古猿和人类。

1.“完全形成的人”

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2.人种的差异

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由于体型、肤色等外部形态的差异,人类学家把人类分成了这三大人种。黄种人又叫蒙古利亚人种,如中国人、印地安人等;白种人又叫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叫尼格罗人种。

人种的差异是长时期不同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各人种之间只是在体质的外部形态,如体型、鼻型、眼型、发型、肤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点和智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种认为人种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观点是反科学的,是别有目的的。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历史也就开始了。

二、氏族社会

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在教师帮助下,师生共同归纳要点。集体生活,但居无定所到定居,形成氏族、部落。(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人类早期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群居阶段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时期。氏族指的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由于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来,充分保障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更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由于妇女的劳动能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居于领导地位。再加上当时的婚姻情况使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所以最先出现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点?

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适合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据了支配地位。男女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

三、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国家的产生

让学生阅读本课最后一个目录,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思考: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国家又是怎么出现的?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不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服务的机构,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列宁曾说:“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国家机构包括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设施。”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逐渐发展。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甚至部分土地逐渐变为家庭私产。私有制的出现导致贫富分化,阶级差别扩大。奴隶主阶级为加强自己的统治,设置了一系列组织和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城墙等等。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个体劳动发展——私有制产生,奴隶制度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差别不断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国家出现

第二篇:九年级上历史教案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 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在印度的佛教,公元1世纪,产生在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公元7世纪,产生在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

通过指导学生观看课本的有关插图,例如,《罗塞塔石碑》,《罗林生发现铭文的岩壁》,《字母演进图》,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字的特点,感知古老文字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了解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背景、创立人、基本教义,理解三大宗教的世界性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2)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信仰,宗教情感,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情感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古老而神秘的文字,世界三大宗教。

本课教学重点:埃及的象形文字,佛教的产生。

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多年,已使用了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属于表意符号,用一定的图形表示一定的事物或概念。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约有700个。后来,象形文字进一步发展,除了像图画那样表示具体的事物形态外,同时也可以表示某些新的抽象概念。象形文字的进一步发展,则不仅表示一定的概念,而且还具有表音的作用,并出现了音节字。音节字中有一小部分简化为字母符号,共有24个。由于只有辅音,没有元音,所以每个音节字读音时,必须某些辅音元音化。象形文字最初是刻在或写在石头、木头或纸草上,埃及神庙的墙壁、陵墓、石柱、石碑、悬崖岩石上至今还保留着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为研究古代埃及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代印度,离现在约有二千六百年的历史。相传,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是释迦族净饭王的王子,出生于今天尼泊尔南部的迦毗罗卫。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关于他的生卒年月,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65—前485年。按照佛教传说,他于二十九岁出家修道,在深山苦修六年而“悟道”“成佛”。以后,他一直在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地区进行传教活动。当时,婆罗门教在印度占统治地位。佛教反对婆罗门教僧侣的特权地位,宣传“众生平等”,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靠自己的修行得道。这种主张,对于不满意婆罗门教统治的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它在印度广泛传播开来。同时,由于佛教不反对奴隶制度,不主张用斗争的手段改变现实生活,因此,它也得到了印度统治阶级的支持。公元前三世纪时,阿育王大力提倡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

本课教学难点: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性质的演变与传播。

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等地。公元前63年,巴勒斯坦成为罗马属地。罗马统治者横征暴敛,大量搜括,给那里的犹太人造成了很大的灾难。犹太人曾多次起义,但遭到罗马统治者的疯狂屠杀。公元一世纪前后,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等地就出现了传道者。他们宣传说,“救世主”会来拯救人民的苦难。接着,他们又宣称有一个叫耶稣的人,是上帝的儿子,就是救世主,耶稣已经为罗马统治者所杀害,但是死后三天就复活了,被接到了上帝那里,就要回来拯救人们。这个说教吸引了罗马帝国的许多奴隶和贫民。信徒尊称耶稣为“耶稣基督”,基督就是救世主的意思。信徒们开始时集合成小的宗教团体,这种宗教团体很快遍布罗马,并逐渐统一起来,成为基督教会。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许多富有的上层人物也纷纷加入教会。他们捐献财产,逐渐占据了教会的领导地位。四世纪时,罗马统治者看到可以利用基督教来加强统治,从精神上控制被压迫人民和被征服民族,就竭力加以发展和扶植,并定基督教为国教。后来,基督教就传遍了欧洲各国。基督教从非法宗教发展到公元4世纪时的合法宗教,再发展为罗马帝国国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基督教是一种混合物,具有普遍性和包容性。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救世主”和一种思想,吸收了埃及、伊朗等东方国家的宗教思想,以及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哲学思想。同时,它吸收教徒不分种族、民族、不分财产状况,宣传平等、博爱的思想,这都为它后来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二、教法建议

本课是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古代东方的文字和世界三大宗教。在教授过程中,应注意讲清以下问题:

1.关于“古老而神秘的文字”首先要讲清:

(1)什么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由于它是用符号把客观物体的形象描摹下来的一种文字,即所谓“画成其物”,所以我们习惯上把它称为象形文字。(2)什么是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几乎和埃及人同时发明了文字。他们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坯上,然后把泥坯烘干,成为泥板。这种刻在泥板上的文字因它的形状成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由于它被广泛使用,人们称它为“古代东方的拉丁语”。(3)字母文字的演变和影响: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一直没有发展成字母文字,后来经过多次演变,外形逐渐简化,向字母文字过渡。它的24个单辅音的符号,类似字母。公元前二千年代,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埃及文字和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古代希腊人又在腓尼基字母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形成后来罗马及其周围地区拉丁人的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2.关于“古老而神秘的文字”还要说明:

(1)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是有影响的。(2)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对西亚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有重大贡献。(3)腓尼基文字对字母文字的影响:古代腓尼基人对人类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们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希腊人则在学习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更为完备的希腊字母文字,后来的拉丁文就是从希腊字母发展而来的。而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又共同构成了现代欧洲各国字母文字的基础。

3.关于世界三大宗教,在授课过程中,要讲清以下问题:

(1)佛教的基本教义、教派和传播

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可以概括为苦、集、灭、道“四谛”,也就是四条真理。

公元最初两个世纪,佛教出现大乘、小乘两大教派,“乘”是“渡”、“运载”的意思。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小乘佛教坚信释迦牟尼的遗教,注重伦理教诲,不拜偶像,提倡自我超渡(超脱人生苦难),主要流行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大乘佛教发展和修正了释迦牟尼的说教,尊奉如来佛为最高神,同时造出许多偶像加以崇拜;它还认为人们不仅可以自我超渡,而且可以兼渡他人,“普渡众生”。大乘佛教主要流行于印度北部、中亚、中国、日本、朝鲜和韩国。

(2)基督教会的分裂

基督教产生后不久,逐渐分化为两派: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和拉丁语地区的西派。1054年,东西两派教会分裂,东部称正教,即东正教;西部称公教,即天主教。十六世纪时,西部教会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了一些新宗派,称为新教,后又不断分化,形成派系繁多的现象。基督教对欧美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实政治、社会生活中也有相当的影响。

(3)因为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有联系,如果条件允许,可适当对课本的知识加以扩充,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有关本课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世界三大宗教;也有一定的兴趣,如古老的东方文字是什么样的?所以,学习本课,教师们采用的方法应以启发式为主,如谈话法、阅读讲解法、阅读提问法、观察比较法等,让学生在比较中找出它们共性的地方。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图片,为学生补充一些知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本课知识属世界古代史范畴,离学生相当遥远。但本课提到的知识概念学生们又常在电视、电影、书籍中看到,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

1.让学生仔细阅读本课的文字叙述,认真观看课本上的插图及注释,对本课所介绍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可以阅读百科全书类的书籍,或上网查询一些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课余时间,在了解古代文字的基础上,尝试做一个小练习:做一个泥板,准备一个小木棍,在泥板上写一句话或几个字,去体会一下什么叫“楔形文字”?

4.关于世界三大宗教,要对其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评价,并知道宗教与迷信的区别。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你能说出与世界三大宗教有关的节日和习俗吗?

答案提示:基督教的“复活节”、“圣诞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宰牲节”。佛教的“浴佛节”、“成道节”、“涅磐节”。请你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一下它们的含义。

练一练

D

活动与探究

题目略。

提示:本课给了三种文字,分别是楔形文字中的“山”,象形文字中的“哭”,字母文字中的“A”。象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代埃及,差不多同一时期,在古代两河流域产生了楔形文字,字母文字起源于腓尼基人的文字。

(海南华侨中学 孙京丽)

参考资料

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

公元前3000多年,古代埃及人已使用了象形文字,它是用象形符号把客观物体形象描摹下来的一种文字,即所谓“画成其物”,属于表意符号,用一定的图形表示一定的事物或概念,如(日),(月)等。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约有700个,后来,象形文字进一步发展,它不仅表示一定概念,还具有表音的作用,并出现了音节字,例如,埃及人把猫头鹰叫做“姆”,它的图形既表示猫头鹰,又表示“姆”这个声音。在这个基础上,音节字中有一小部分简化成字母符号,共有24个,只有辅音,没有元音,所以每个音节字读音时,把某些辅音元音化。它最初是刻在或写在石头、木头或纸草上,通常是由右向左书写,但也可以由左向右书写。古代埃及的神庙墙壁、陵墓、石柱、石碑、悬崖岩石至今还保留着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为研究古代埃及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研究表明,古埃及文字有三种字体:(1)碑铭体;(2)僧侣体;(3)人民体。其书写顺序可自左至右,也可自右而左,还可以自上而下,从两边向中间写,使文字有对称之美。因图形符号中有人物和动物,其面孔向哪一边,字就从哪一边开始写,字序并不难辨认。古埃及文字有三种符号:意符、声符和字符。“意符”有的表物,如前述表示“太阳”的符号;有的表示行,如鸟展双翅表示“飞”;有的表意,如权仗表示“统治”。“声符”表示辅音,分为“双辅音”、“单辅音”,前者共有75个,后者共有24个,是字母的最早的萌芽。由于古埃及人不知把标声字母按语言相连,他们用标声字母写出语词的声音后,还要加上不读音的“定符”来指示意义。在多数情况下,他们把意符和声符掺杂书写,形成半表音文字,而未达于拼音化。“定符”不读音,也无独立意义,与声符结合,才能表示指定的意义,近似汉字的“部首”。如三片叶子,既表示“植物”,也表示“蔬菜”、“药草”、“干草”等。与文字相关的是古埃及人写工具纸草。纸草是一种长在沼泽地带的植物,类似人们非常熟悉的芦苇。为了便于书写,古埃及人把纸草心从纵面劈成小条,然后把这些小条紧紧接着排在光滑的木板上加以挤压,再放到太阳光下晒干,就成了一张张很长的黄纸。古埃及人把纸草粘成一个个长条,然后把它们卷起来,就成了供书写用的纸草卷。第十八王朝时留下的一份有关医学的《埃培尔斯纸草卷》,全卷长20.23米,上载877件药方。

字母文字的演变和影响

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一直没有发展成字母文字,后来经过多次演变,外形逐渐简化,向字母文字过渡。它的24个单辅音的符号,类似字母。公元前二千年代,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埃及文字和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古代希腊人又在腓尼基字母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形成后来罗马及其周围地区拉丁人的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此外,印度字母、阿拉伯字母等也辗转由腓尼基字母发展而成。

18世纪末法国军队入侵埃及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英国一直是反法同盟的核心,尽管法国军队多次打败反法同盟,但一直没能真正削弱英国。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取得了辉煌战果,凯旋还朝,法国上下一片欢腾,为了彻底削弱英国,一劳永逸地解除后顾之忧,法国政府决定占领埃及,切断英国同印度殖民地的联系,而踌躇满志的拿破仑也希望争取更大的荣誉,巩固并扩大自己的地位。同时,法国督政府也认为拿破仑有野心,把这样的人放在身边很不放心,让他领兵进入埃及正好把他支走。1798年5月,一支拥有400艘战船的舰队在拿破仑的率领下,从法国南部的军港土伦出发,开始远征埃及。当时,埃及正处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法军出发离开法国后,一路上先是占领了地中海上的马耳他岛,然后在当年的7月占领了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接着,法国军队继续向埃及内地进攻。在金字塔附近,法军击溃了埃及军队,进入开罗,并迅速占领了埃及全境。虽然法军在陆上战无不胜,取得了一连串胜利。但是,在海上,法军却很不顺利。1798年8月,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指挥的英国战船在尼罗河口的艾基尔湾歼灭了法国舰队。从此,远在埃及的法国军队无法从法国本土得到援军和补给。同时,埃及人民又纷纷起来反抗法国侵略军,法军在埃及的处境更加困难。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拿破仑在1799年曾经率领军队进攻叙利亚,但结果是劳而无功,不得不仍然退守埃及。同时,拿破仑也密切关注着法国的局势,当他知道第二次反法同盟的军队又一次发兵侵入法国本土,法国国内社会动荡,需要强有力的人物统治法国时,他在1799年8月回到法国,发动了雾月政变。1801年,入侵埃及的法国军队不得不撤回法国。

罗塞塔石碑和商博良

18世纪末,拿破仑远征埃及,1799年法军在尼罗河口的罗塞塔要塞挖掘战壕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黑玄武岩石碑,并把它带回法国。由于石碑是在罗塞塔发现的,因此叫罗塞塔石碑。碑长114厘米,宽72厘米,碑上刻有三种文字:希腊文(下)和古埃及象形文字(中)、世俗体(象形文字的草写体)文字(上)。它记载的是公元前196年埃及祭司为歌颂倾国王托勒密五世的功绩而刻写的颂德碑文。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释读埃及象形文字取得突破,打开了古代埃及历史宝库的大门。石碑现存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商博良是法国埃及学家和语言学家,通晓希腊文、拉丁文,并研究多种东方语言。他主要依据罗塞塔石碑,经过十多年的刻苦钻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822年成功地释读出托勒密的名字,即引出的方框中的文字,从而为研究古代埃及文字奠定了基础。此后他又释读出一些其他的字。他著有《古埃及语语法》《古埃及语言字典》《象形文字入门》等。

楔形文字

大约于公元前3000多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发明了文字。其实,称文字是“发明”,可能并不确切。因为苏美尔人的文字是逐步产生的,其间由借助图形表达某种观念到文字(尽管当时不是字母文字)的出现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演变过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用图形表示简单的意思,他们开始时刻图像在石头或在黏土上镌印,以此作为拥有某物的标志。大约过了五百年,由图形向文字的演化速度加快,那时,苏美尔的一些神庙管理人员使用一些规范化的简图,把它们结合起来保存神庙的财产档案和商业交易档案。虽然当时的书写文字仍然有象形文字的特征,但已经超越了以图画表示人和具体事物的阶段,可以用图画来表示一些抽象的事物,如用一只碗表示食物,一头牛加一只碗表示吃的概念等等。又过了五百年左右的时间,成熟的文字开始出现了,那时的图画已经画得非常系统化,以致人们不再把它当做图画,而把它视为纯粹的符号;这些符号有许多已经不再表示特定的词,而成为与其他同类符号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字词的音节符号。字符也从2000多个减少到500多个。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地区的这种文字体系达到了充分发展的阶段,这就是“楔形文字”。最古的楔形文字是从右到左直行写的,因为书写不便,后来就把字形侧转90度,改成从左到右的横行。人们就地取材,用黏土制成泥版作为“纸”,每块泥版约重1公斤,他们用削成三角形状尖头的芦苇秆、骨棒或木棍当“笔”,在泥版上勾勒出各种符号。由于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狭,形状很像木楔,所以这种文字称为“楔形文字”或“箭头字”。书写好的泥版,用火烤干,质地十分坚硬,不受虫蛀,不会腐烂,可以保存数千年。已经出土的数百万块泥版文书,是研究西亚历史的宝贵资料。楔形文字的许多符号具有多重含义,许多符号的准确含义只有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很难掌握。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西亚许多地方,阿卡德、巴比伦、波斯对它略加修改,成为西亚通用的文字。今天发现的楔形文字90%是商业和行政记录,其他的才是一些赞美诗和神话传说。本课导言中的楔形文字泥版形象地展示了楔形文字的特征。

古代埃及的太阳历

埃及的太阳历早在6000多年前就问世了。它的创立与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有关。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尼罗河泛滥的规律。他们发现两次泛滥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每年6月的17日或18日早晨,尼罗河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即将泛滥的预兆,当尼罗河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附近时,天狼星和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埃及人把它作为一年的开始,两次泛滥期间为一年。以此为根据,把一年分成泛滥期(7~10月)、播种期(11~2月)、收获期(3~6月),生动地反映了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埃及人又把一年定为365天,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作为节日。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虽然每隔4年就误差一天,但它使用起来简单方便,后来埃及的太阳历传入欧洲,经过罗马凯撒和教皇格利哥里十三世的不断改进,成为今天通用的公历。

太阴历和七天一星期制度

两河流域的气候条件很恶劣,人们为了知道播种和收获的准确时间,不得不想方设法找出某种标明时日行程来确定周而复始的农作周期。于是,当地的人们,通过对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的观察,制定了太阴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以刚刚露出月牙来的这天为开端,以月亮最圆的一天为月中,以月亮又变成月牙的那天为一月的终结。一年12个月中有6个月每月为30天,另6个月每月29天,全年共354天。这同地球绕行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11天多,过两三年就要差一个月,这就叫“年日不足”,他们就设置闰月加以补充,就是每二年或三年加一个闰月,即一年有13个月。汉谟拉比在位时,由政府命令规定置闰,后来逐渐有了固定的周期。他们已经能够区分五大行星和恒星,对五大行星的运行轨道观察得相当准确。他们把星宿和诸神联系起来,星就是神,因此星的符号也就用来表示神的概念。每天有一位星神值勤,七天一轮回,所以把七天作为一周,分别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球的名称来命名。所谓“星期”,就是星的日期。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去掉了加在星期上的迷信色彩。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现在通行的七天一星期制度的来历。

罗林生和《贝希斯顿铭文》

英国军官和东方学家,曾任驻伊朗公使、国会议员等职。1833年,他和一些英国军官被派往伊朗工作,此后他对当地古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贝希斯顿铭文位于今伊朗克尔曼沙赫以东32千米的贝希斯顿村附近,在通往德黑兰的大道旁边离地150米的大岩石上,它高4米,宽20米。公元前520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为了纪念他平定内乱和重振帝国雄风的赫赫战功,重申他继位的合法性和君权神授思想,下令在岩石上刻上他亲自写的铭文,铭文用三种楔形文字,即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巴比伦文。铭文上方刻有大流士全身浮雕像,他高昂着头,挺着胸膛,一副胜利者的骄傲姿态。在大流士的脚下,刻着一群跪着的人,旁边有九个脖子被绳索捆着、双手被绑在背后的国王。1835年,罗林生看到了这组雕塑,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释读《贝希斯顿铭文》。他花了近一年的功夫,将铭文制成拓本。经过不断努力,用了12年的时间,他释读古波斯文成功,为以后进一步释读楔形文字创造了条件。本课插图《罗林生发现铭文的岩壁》就是当年罗林生发现楔形文字的岩壁。

耶稣

耶稣是基督教传说中的一个救世主的形象,按基督教文献所说,上帝有一次在巴勒斯坦的伯利恒显灵,使马利亚(后称圣母)受孕生了耶稣。耶稣长大后有神力,能起死回生,驱魔逐妖,收12名门徒,影响日盛。罗马地方官追缉他,因门徒犹大出卖而于一个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复活,不久升天。基督教宣称:耶稣的死是替人类受难。本课插图《耶稣受难》是一幅油画作品,形象地展现了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情景。

基督教会的分裂

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东西两派。东派流行于希腊语地区,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西派流行于拉丁语地区,以罗马为中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东西两派之间的分歧加剧。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派教会乘机发展势力。罗马主教自称教皇,后来又为查理等君主加冕,力图在整个教会中拥有最高权力。君士坦丁堡的教会首脑对此不服,也极力树立自己的权威。双方长期争夺势力范围。1054年,双方首脑人物互相开除对方的教籍,基督教会分裂,以罗马为中心的西部教会称为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教会称为正教或东正教。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在反对婆罗门教过程中,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今天尼泊尔南部的蓝毗尼,是释迦部落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妻儿,出家修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成了“佛”。“佛”是“佛陀”(觉悟者)的略称,一般专指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成“佛”后的乔达摩·悉达多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中国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里“如来”和“大雄”都是他的称号。释迦牟尼到印度中部各地广收门徒,宣传佛教达40年之久。80岁去世。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以后,骨灰结成若干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做“舍利”。后来8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制的,用金、银、玛瑙、珍珠等七种宝物装饰建造的宝塔中供奉,表示对释迦牟尼的景仰。释迦牟尼就是中国人熟知的如来佛。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第一是“苦谛”,说明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第二是“集谛”,说明一切苦的原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业(即通常所说的造孽),造业就不免受轮回(转生)之苦;第三是“灭谛”,说明必须消灭一切欲望,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磐”境界,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第四是“道谛”,说明要达到“涅磐”必须修道。佛教主张修行以五戒为主,即不杀生、不偷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不承认婆罗门教经典《吠陀》的权威性,反对杀生献血的祭祀和烦琐复杂的宗教仪式,否认必须通过婆罗门祭司才能修行得道。由于这些原因,佛教成为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反对婆罗门教的重要武器,更易被人接受。但是佛教因袭了婆罗门教关于轮回的说教,作为因果报应论的根据,主张劳动人民安分守己,消灭一切欲望,忍耐,顺从,放弃斗争,不许违犯国王的法令,又把刹帝利摆到最高的地位。历代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以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

阿育王

公元前6世纪,印度已形成16个国家,史称列国时代。他们互相兼并,争霸,印度逐渐趋向统一。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无忧王)在位时,对南印度进行大规模的征服战争,除半岛的极南端一部外,第一次统一了印度。阿育王统治的40多年间,孔雀王朝进入全盛时代。国家的统一,使农业、手工业和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灌溉工程扩大了,铁制工具普遍使用,还修筑道路、建立医院等。阿育王在征服南部的羯陵伽时曾杀10万人,俘15万人,把他们沦为奴隶,许多穷人因负债也沦为奴隶。由于杀人过多,阿育王遇一沙门(即僧人)说法,阿育王遂生悔悟,归信佛教,决心以佛教治国。他大事宣扬佛法,宣布佛教为国教,在全国各地修建很多佛寺,把教谕刻在悬崖岩壁上、山洞里或柱子上。他在华氏城召开第三次佛教大结集,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以求解决佛教各派之间的争端。在征服羯陵伽后,他放弃了传统的对外扩张政策,而派遣官员和佛教徒到国内边远地区和锡兰、缅甸等国家宣传佛教。阿育王死后,印度再次发生分裂。

《古兰经》

阿拉伯文“古兰”的原意是“诵读”。根据伊斯兰教的传说,《古兰经》是穆罕默德作为“真主启示”所传达的言录。但从内容看,它应该是7世纪中期汇集定稿,以后又经过了一些修改的。《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是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和神话的汇编。《古兰经》共计114章,各章(阿拉伯语叫苏赖)依长短顺序编排。前90章作于麦加,是伊斯兰教艰苦奋斗时期的作品,大半短小尖锐,激昂慷慨。主要内容是号召大家信奉安拉是唯一真主,严格禁止崇拜多神和偶像,相信末日清算。这些章节还穿插一些故事,鼓励人们弃恶从善,思考天地万物由来,相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后24章作于麦地那,是胜利时期的作品,大半是长篇大论。主要内容涉及穆斯林的言行、礼拜、斋戒、朝觐、天课等典礼和规章,规定了戒饮酒、戒赌博、戒食猪肉的戒条,还有其他一些立法。

伊斯兰教的五大纲领

穆斯林的宗教义务,集中在伊斯兰教的五大纲领中:1.信仰的表白,念诵“除真主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穆斯林的婴儿出生时,首先听到的是这两句话;穆斯林临终时,最后说出的也是这两句话。2.忠实的穆斯林,每日要向着克尔伯神庙按规定的仪式礼拜五次(黎明、正午、午后、傍晚、夜间);每星期五举行公众礼拜。3.每个穆斯林都要缴纳天课,即施舍财物。原来规定为一种自觉自愿的慈善行为,后来要求每人要缴纳财产的1/40,用来救济贫民,修建清真寺,支付政府开支。天课由中央财政部门管理,实际是国家的税收。4.穆斯林每年要在规定的月份里(斋月──回历9月)斋戒,即从黎明到日落整天戒除饮食。5.每个穆斯林,不分性别,只要身体健康,旅途安全,能自备旅费,而且家属的生活有着落,平生必须到麦加朝圣一次。本课插图《旅途中的穆斯林做礼拜》真实的展现了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即使在旅行途中也按时做礼拜的情景。

犹太教

犹太人的宗教。奉耶和华为“独一真神”,并称犹太人是耶和华的“特选子民”。教义、教规是耶和华通过摩西(犹太教、基督教《圣经》故事中犹太人的古代领袖)等传授下来的。主要经典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圣录》三部分(即基督教继承下来作为《圣经·旧约全书》的部分)。该教教义曾被犹太人用作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另一方面,又被历代统治者所利用,以制造民族纠纷。

插图《旅途中的穆斯林做礼拜》

旅行途中的穆斯林,随身携带专供礼拜用的地毯。每逢做礼拜时,即将地毯铺在地上,跪在上面,面向麦加,俯身以头向地,履行仪式。

自由阅读卡插图

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本图选用的是位于耶路撒冷的城市全貌,图中的圆顶清真寺是著名的岩石圆顶清真寺。阿拉伯军队于638年进入耶路撒冷。691年,哈里发在这里建立这座岩石圆顶清真寺。寺院气势雄伟,圆顶金光闪烁,内部雕刻装饰精美。大殿地上有一块巨石。相传穆罕默德有一次在夜间骑马来到这里,骏马在石头上腾空一蹬,将他送到天上,因此这块巨石被认为是穆罕默德升天之处。

本课参考书目

庄锡昌主编《世界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外国历史小丛书:李运明著《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陈文曦著《精粹世界史·基督教与中世纪西欧社会》,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杨真著《基督教史纲》,三联书店1979年版。

[美]R.C.马宗达等著《高级印度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第三篇:九年级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

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2.能力要求;(1)在教帅的帮助下,要求正确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2)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和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1)通过对人类出现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2)通过人种的出现是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之间是互相平等的。(3)通过对氏族、国家的产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氏族社会、国家的产生 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国家的产生 课堂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人类历史的开端,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

【讲授新课】

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比如说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里的“上帝造人说”等等。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那么,人类究竟怎样出现的呢?

一、人类的出现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形成于三四百万年前。最初的人类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成五大阶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经出现了极低等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当中。古生代出现了鱼类、上陆的爬行动物。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纪,还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新生代后期出现了古猿和人类。1.“完全形成的人”

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2.人种的差异

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由于体型、肤色等外部形态的差异,人类学家把人类分成了这三大人种。黄种人又叫蒙古利亚人种,如中国人、印地安人等;白种人又叫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叫尼格罗人种。

人种的差异是长时期不同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各人种之间只是在体质的外部形态,如体型、鼻型、眼型、发型、肤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点和智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种认为人种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观点是反科学的,是别有目的的。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历史也就开始了。

二、氏族社会

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在教师帮助下,师生共同归纳要点。集体生活,但居无定所到定居,形成氏族、部落。(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人类早期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群居阶段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时期。氏族指的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由于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来,充分保障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更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由于妇女的劳动能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居于领导地位。再加上当时的婚姻情况使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所以最先出现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点?

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适合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据了支配地位。男女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

三、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国家的产生

让学生阅读本课最后一个目录,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思考: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国家又是怎么出现的?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不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服务的机构,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列宁曾说:“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国家机构包括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设施。”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逐渐发展。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甚至部分土地逐渐变为家庭私产。私有制的出现导致贫富分化,阶级差别扩大。奴隶主阶级为加强自己的统治,设置了一系列组织和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城墙等等。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个体劳动发展——私有制产生,奴隶制度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差别不断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国家出现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教学目的1.知识要点:

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汉漠拉比法典。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的种姓制度。

2.能力要求:(1)在教师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起,从国家的强盛和国王对人民的残酷奴役两方面思考,使学生认识公元前15世纪埃及帝国的实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2)在教师帮助下,分析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提高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3)通过分析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1)通过对古代埃及国家的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到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埃及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世界一大奇迹。(2)通过新月地带的古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河流域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汉漠拉比法典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专政的实质。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字塔 汉漠拉比法典 希伯来国家重 印度种姓制度

难点: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衰 汉漠拉比法典的实质 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步入文明时代。大家都知道世界古代的七大奇迹,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令人神往的空中花园等等,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建造的吗?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的?这些文明古国现在还存在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学习第二课。

【讲授新课】

同学们知道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中国。翻开四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只有中国的历史没有中断,源远流长。

一、金字塔的国度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的文明。2500年前希罗多德就说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可见水是生命之源,在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史中,水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我们刚才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母亲河。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初步统一

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陆续出现了40多个奴隶制小国。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建立了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人们不能再称国王的名字,而要称“法老”(意为“宫殿”,相当于中国称皇帝为“陛下”)。

2.埃及国王的巨型陵墓——金字塔

为什么叫金字塔?埃及人称金字塔为“庇里穆斯”(“高”之意)。从四面望去,它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的“金”宇,所以,人们就很形象地叫它“金字塔”。现在,在尼罗河下游散布着约80多座金字塔。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国王胡夫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是法国埃菲尔铁塔修建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金字塔全是用石块砌成的。比大金字塔仅低3米的第二大金字塔是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字塔。塔旁还有一尊巨大的石雕——狮身人面像。希腊人称“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至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

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所灭。(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古埃及的历史结束了。古埃及从开始统一到灭亡,经历了约2500年。后来埃及又被罗马统治达600年。公元640年左右,阿拉伯人进入埃及建立阿拉伯国家,古代埃及人渐渐同阿拉伯人融合。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当古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辛勤耕种的同时,在西亚这块新月形的土地上也出现了人类文明。两河流域指哪两条河流?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这两条河并行奔流,自西北向东南注入波斯湾。在两河间是肥沃的平原。这一带我们统称为两河流域。它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摇篮。古希腊人称“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间的土地。两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这一狭长的弧形地带,像一弯新月,所以人们称这一带为“新月地带”或“新月沃地”。这里先后住过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希伯来人和腓尼基人。那么谁最早在这里建立了国家?什么时间?苏美尔人,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奴隶制小国。

1.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3500年)

2.古巴比伦王国

有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地理位置在今天的伊朗、伊拉克。最著名的国王是汉谟拉比。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国力最强大,经过战争,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此外汉谟拉比还用什么措施来维护他的统治?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3.汉谟拉比法典

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法典在维护谁的利益?奴隶主。汉谟拉比让人用楔形文字把法典内容全部刻在一根黑色的石柱上,所以该法又称“石柱法”。这部法典维护奴隶制专政的实质。它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它包括今天哪些国家呢?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非常正确!同学们请看图,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有一条河流是恒河,西部一条河流就是印度河。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1.古代印度早期奴隶制小国

2.雅利安人入侵

后来一支来自中亚高原的白种人部落,自称雅利安人。征服了当地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3.印度的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内部逐渐产生分化,后来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称“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社会全体成员自上而下分为四个等级,具体情况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表格。

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

教学目的1.知识要点:

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及国家性质;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罗马帝国的建立;罗马和平;罗马帝国的分裂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2.能力培养:(1)指导学生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2)罗马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和罗马帝国的演变。

3.思想品德教育:(1)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2)罗马帝国建立后,由于内战停止,政局稳定,出现了“罗马和平”时期。说明社会安定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霸权的建立。

难点:斯巴达和雅典的区别;罗马和平。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哪些地区?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西方文明又是在哪里发源的呢?导入新课西方文明之源。

【讲授新课】

提问1:希腊文明以什么为中心?与亚非文明的中心有何不同?

古希腊文明以海洋(爱琴海)为中心,而亚洲文明以大河为中心。

一、雅典城邦的繁荣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而希腊文明又渊源于爱琴文明,所以说爱琴文明是欧洲最早的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从爱琴文明衰落后四五百年,到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开始出现奴隶制城邦。希腊形成的奴隶制城邦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城邦?斯巴达、雅典两城邦各有何特点?斯巴达:内陆、崇尚武力、经营农业,雅典:近海、崇尚文化、工商业发达、奴隶制共和国。雅典为何工商业发达?被征服居民人数数倍于斯巴达人;雅典境内多山、临海且有良好的港湾。希腊奴隶制城邦经济逐步发展,全盛时期的雅典,它成了地中海的霸主。

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谁当政?伯利克里。他是古希腊政治家,他进一步改革政治制度,扩大奴隶主民主,使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达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他大兴土木,修雅典卫城、港口和确保海外交通的长墙;他奖励学术,提倡文艺,重视教育。他当政时期雅典进入全盛时期。另外必须指出,他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的所有政绩,是建立在对奴隶的专政基础上的。雅典处于全盛时期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经济兴旺②文化发达。

但是,盛世没能维持多久,希腊衰亡了。希腊为什么衰落?(斯巴达、雅典长期争霸)

二、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罗马共和国是在罗马城的基础上建立的。罗马于公元前509年建立了共和国。早期的罗马共和国是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城邦,包括周围一块不大的地方。从“王政时代”到“共和时期”也正是罗马奴隶制产生的过程。罗马共和国建立标志着罗马进入奴隶社会。

罗马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什么?由什么样的人担任?执政官,由贵族担任。

罗马共和国有两名执政官,都由贵族担任,两人权力相等,任期一年,一切政令必须两人一致同意才能实行。当国家遇到紧急情况,经元老院提名,执政官中一人为独裁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任期不能超过半年。由于执政官任期短,两人又互相牵制,所以真正掌握国家大权的是元老院。元老院是古罗马兼有立法和管理权的国家机关,制订一切法律、制度并通过执政官执行。

古罗马怎样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罗马军队在意大利半岛南征北战,经过200年努力,于公元前3世纪征服了意大利。接着,为取得地中海上的霸权,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同迦太基人发生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到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已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霸主地位的确立靠的是尚武精神和长期的军事征服来实现的,长期的对外侵略扩张使罗马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但罗马社会内部孕育着危机……同古希腊一样,古代罗马的奴隶也主要来源于战俘,被征服的居民以及海盗掠来的人口。他们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当成会说话的工具,处境十分悲惨。在古罗马,奴隶主专门挑选身强力壮的奴隶送到角斗学校专门训练,让他们在竞技场自相残杀或同野兽搏斗,用鲜血和生命来供奴隶主消遣。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公元前73年在斯巴达克领导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73年罗马帝国建立公元前27年。军权在握的将领之间为争夺权力而互相攻杀,结果凯撒在公元前49年打败了他的敌人,夺取了政权。以后的八年里他获得了无限期的独裁权力,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裁者,共和国名存实亡,元老院权力日渐削弱。但凯撒的一些措施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招来杀身之祸。凯撒死后,各派又经过长期斗争,公元前30年凯撒的亲戚屋大维打败对手成为罗马的军事独裁者,但屋大维没有恢复公开的军事独裁制度,而把自己称为“第一公民”,也就是元首。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元老院觉得屋大维有能力镇压奴隶和保护奴隶主利益,因此授予他“奥古斯都”的称号。这个称号是什么意思?神圣、庄严的意思。罗马帝国延续了约五百年(公元前27—公元476年),与秦朝和西汉时期的中国一样,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

第二单元 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第4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大和的兴起;大化改新;日本的武士阶层;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和分裂。

2.能力培养:①“日本的大化改新”,通过对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的教与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的教与学,则要增强学生对重要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②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曾繁荣一时,但由于建立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缺乏牢固的基础,因此,200多年之后就瓦解了。

3.思想品德教育:①古代史上,中朝、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特别是中国文化对这两个国家的积极影响,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仅是激起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更应意识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善于吸收外族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强盛发展的重要因素。①通过学习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帝国的建立等史实,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③将东亚和西亚的两个封建国家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对比的能力。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日本的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难点: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及影响。阿拉伯帝国建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亚洲历史舞台上,东部亚洲除中国外,还有与中国关系密切的日本。由此引入新课。

一、大化改新

日本是地处亚洲东部的岛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那么,古代的日本是个什么样子呢?古代日本是怎样统一的?古代的日本,是随着大和的兴起和扩张而走向统一的。

统一后的日本,还是奴隶制国家。日本是什么时候、是怎样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呢?

646年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化改新是日本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政治改革,对日本历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下面我们从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大化改新的背景应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看,就国内而言是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从国际来看是中国隋唐先进制度的影响。

对于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教师在对学生讲解清楚课文的意思后,将内容归纳为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

孝德天皇效法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进行的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这成为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其历史意义正如课文所概括的一句话一样,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开始进入封建时代,封建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但在日本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却又形成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阶层,这就是武士阶层。

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它位于亚洲西南部的红海和波斯湾之间,半岛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适于畜牧业,少数有绿洲的地方适于农业,在6至7世纪时,半岛处于氏族公社的解体过程中,阿拉伯不同阶级的人们从不同的愿望出发,都要求尽快实现统一。在这种前提下,一神教的产生,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穆罕默德首先在麦加传教,这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对促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伊斯兰教的创立虽然符合阿拉伯半岛绝大多数人的愿望,但遭到有钱有势的麦加贵族的反对,这是为什么呢?麦加贵族由此获利不少,他们害怕穆罕默德的说教损害自己政治、经济利益,就百般迫害伊斯兰教徒。

622年,穆罕默德带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麦地那的许多农民、手工业者接受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因此,622年后来被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即回历元年。这是一个重要时间。630年,穆罕默德率大军从麦地那返回,进军麦加,麦加贵族无力抵抗,只好向穆罕默德妥协,承认穆罕默德为政治、宗教领袖,穆罕默德也做了让步,把克尔伯神庙改为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朝圣之地,克尔伯神庙内的黑色陨石成为伊斯兰教的圣物。伊斯兰教还规定,穆斯林做礼拜时,要面向麦加克尔伯神庙的方向。

此后,穆罕默德的势力日益壮大,不久,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思考: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有什么作用?穆罕默德去世后,他的继承人最终完成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而且继续向外扩张,使阿拉伯最终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即阿拉伯帝国。

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凡尔登条约;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的产生、传播、分裂;拜占廷帝国及其文化;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扩张。

2.能力培养:(1)通过分析查理大帝在历史上的作用,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拜占廷帝国保存了大量古代希腊、罗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继阿拉伯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它是经过长期的对外扩张形成的。它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3.思想品德教育:(1)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2)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因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奴比奴隶的处境有所改善,在生产中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3)通过对基督教会在西欧中世纪所起作用的讨论、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和西欧封建社会。重点:基督教。

难点:基督教性质的变化。难点:西欧封建社会。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课】

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奴隶社会在西欧的崩溃,之后,西欧的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被欧洲史学界称为中世纪或中古世纪。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一些早期封建国家,孕育了欧洲国家的雏形。今天的英、法、德、意等国是西欧主要的国家,它们是怎样建立和发展的,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迹去寻找英、法、德、意等国家的根基。

【讲授新课】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1.法兰克王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领土上建立了几个国家,其中影响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是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达到全盛时期的君主是查理。为什么说查理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2.查理曼帝国

从8世纪后期到9世纪前期查理在位四十多年,发动了五十多次战争,几乎和西欧 尽管查理是一国之主,他还渴望得到帝王的尊号。800年,机会终于来了。从此法兰克王国成了查理曼帝国,查理则成了“查理大帝”。这样,查理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在欧洲,教权与王权结成了联盟。查理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下令全国人民信仰基督教,违者一律杀死,从而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查理不仅武功显赫,而且也注意恢复和发展西欧的文化教育。他为培养传播基督教和管理国家的人才,积极提倡文化教育,并且带头学文化。查理的文化教育政策对提高日耳曼人文化和恢复古典文化是有积极作用的。

3.西欧封建社会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封建制度逐渐形成,9世纪开始确立。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历经数百年,而在9世纪,我国却处在封建社会的高峰——繁荣的隋唐时期。

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后,土地是主要财富,国王把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把土地分封给小封建主。封主与封臣这种主从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权力也只限于自己的领地内,甚至无权管辖一个不直接隶属他的小封建主。正如西欧封建社会流行的一则规矩所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各级封建主拥有大小不同的封地和数量不同的庄园、农奴武装,形成“封建金字塔”,压在广大农奴身上。从国王到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是统治阶级,他们靠共同压迫剥削处在最底层的农奴为生。

二、西欧城市的兴起

几百年过去了,农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改进生产技术、扩大耕地面积,使农作物的产量不断增长,农作物的增长使商业活跃起来;还有不堪忍受封建主奴役的庄园手工业者,被迫逃出庄园,定居在有集市的地方,成为商品的生产者,后来又成了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这些地方逐渐成了日趋活跃的商业城市。城市的兴起,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开始摆脱原始的孤立状态,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当时的城市遍布欧洲各地。正如恩格斯所说城市如同“中世纪的花朵”到处开放。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它们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辐辏的都市。

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后来又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三、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原称作拜占廷,所以东罗马帝国又叫拜占廷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拜占廷帝国继续独立发展,6世纪,东罗马帝国恢复过去的罗马帝国。但后来穷兵黩武,国力走向衰微,四分五裂,处于风雨飘摇中。

13世纪末,西亚又出现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这就是奥斯曼土耳其。奥斯曼土耳其建国后,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占领了整个的小亚西亚,又逐渐渗入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威胁到已经衰弱的拜占廷帝国,1453年,攻占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此后,奥斯曼土耳其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改圣索非亚教堂为清真寺,至此,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又存在了近千年的东罗马帝国也终于灭亡了。

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第6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2.能力培养:通过“结合当代世界地图,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史的能力;通过比较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扩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传播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从而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本课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的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战争。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教学难点: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讲授新课】

请学生学阅读导入框后,提问学生现代有一项重要的体育比赛就来源于希波战争,请问是什么项目?学生回答是马拉松长跑后,请一位学生讲述其来历,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同时,让学生认识,在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所产生的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希波战争

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人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波斯帝国频繁出征和扩张。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把矛头转向欧洲,三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最终希腊获得胜利。(简略讲述三次波斯战争经过,也可以让学生来讲他们对于三次希波战争中熟悉的英雄的故事)

二、亚历山大东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马其顿国的强大、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建立起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看《亚历山大铜像》,让学生去感悟铜像本身的象征意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显示《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帮助学生识记亚历山大帝国疆域的大致范围。(伊苏斯战役是亚历山大东侵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作适当补充)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和学生共同探讨,得出以下的认识: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教材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教师还可进一步补充,这时的亚历山大城成了世界文化的大都市,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学者、艺人纷至沓来,竞芳斗艳,各显才华。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展示《罗马的扩张》图,让学生了解2世纪时罗马帝国最大规模时的疆域四至──北达不列颠及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东至幼发拉底河,南括埃及、苏丹北部及整个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西濒大西洋,它的疆域大大超过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由于战争的停止和统治政策的加强,罗马帝国最初约二百年间,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这是罗马帝国历史的“黄金时代”。至于繁荣的情况,让学生看教材内容。回忆在中国古代史学过的“丝绸之路”、两汉与大秦的往来有关知识,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

书中有两句英汉对照的古代罗马的谚语,它们实际上是罗马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于加强历史学科与英语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可提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谚语的?”学生对这两句谚语的理解可以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应当肯定。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能形成以下认识:“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反映出当时人们以做罗马人为荣的一种自豪的心态;“条条大路通罗马”反映出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的辽阔和盛世的辉煌,等等。

如何认识理解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是教学的难点,教材有一句概括性的表述:“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这是学生必须认识并加以理解的。对此教师让学生结合亚历山大东侵影响的学习展开自由讨论,并形成以下认识:战争充满着暴力,同时客观上又传播着文化,这就是战争影响的两个基本方面。正如教材在导入框里所概括的那样:“在古代世界,充满着强国与弱国,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与碰撞。这个过程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是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罗马文化的传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拉丁语不断向外传播,二是基督教的诞生和发展。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基督教是现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宗教之一。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2.能力培养: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数字发明的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虽然会发生冲突与战争,但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通过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教学难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元朝时,有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了17年,并在朝廷中做了大官,由他口述的一部书还曾经风靡欧洲。这个人是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于他的事情。

一、阿拉伯数字

挂《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说明在古代,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把欧、亚、非三大洲连接起来;一些商人往来其间,交流物产,传播文化,成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使者,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引导学生弄清陆地和海上商路的主要路线、沿途的自然条件、重要地点。讲述早期人类结绳、刻木记事的故事和古代印度人发明0~9十个数字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字、数字的发明来源于生活,科学技术的发明同样来源于生活。

阿拉伯人把中国古代的发明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阿拉伯人学会0~9的计数方法并对其加以改造,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0~9”这十个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的原因。

组织学生讨论:数字的发明与运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重大作用?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理解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让学生阅读本目课文内容,了解马可•波罗来元朝的前后、经过及其在元朝的生活工作经历,认识马可•波罗不仅把意大利的文化带到了中国,而且还向西方传播了中国和东方的文明与文化,是东西方友好交流的重要使者。回忆中国古代史内容,分析元朝时期外国商人、使者频繁来往元朝的原因(元代国家统一,幅员辽阔,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展,使西方人产生了对中国和东方的向往与神秘感;元朝时期,中国对外的海陆交通都十分发达,为中外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元朝统治者采取了开放的政策,更促进了中外交往的发展)。

讲述马可•波罗一行来中国途中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的故事。组织学生讨论“《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有何影响”,之后教师总结:它“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1971年意大利驻联合国代表芬奇在欢迎我国参加马可•波罗东游700周年纪念活动代表团时所说),向西方介绍了当时中亚、西亚、东南亚、南亚、非洲东部各国的情况;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憧憬,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友好往来。

提问:有人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来过中国,《马可•波罗行纪》是伪造成的。对此,你怎么看?组织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组织学生讨论:“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和平交往有哪些历史意义?你打算如何做国际交流的使者?”之后,教师概括总结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与友谊;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

第8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在印度的佛教,公元1世纪,产生在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公元7世纪,产生在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

2.能力培养:通过指导学生观看课本的有关插图,例如,《罗塞塔石碑》,《罗林生发现铭文的岩壁》,《字母演进图》,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字的特点,感知古老文字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了解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背景、创立人、基本教义,理解三大宗教的世界性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2)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信仰,宗教情感,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情感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埃及的象形文字,佛教的产生。

教学难点: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性质的演变与传播。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提问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两河流域南部出现奴隶制小国、印度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邦时间(前3000年左右、前3000年起、前2500年)。今天,我们学习这些古国的文化成就。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什么叫象形文字?(因为它用图形表示事物)看图画《象形文字》。例如,古埃及人画了两条腿来表示“走”字;画了一只眼睛,眼睛下面用三条竖杠代表眼泪,以此表达“哭”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约有700个。后来,象形文字进一步发展,它不仅表示一定概念,还具有表音作用,并出现了音节字。在此基础上,音节字中有一小部分简化成字母符号,共有24个。因此,这种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说明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是有影响的。

为什么叫楔形文字?它是什么人创造的?(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用小尖棒在潮湿的泥版上压出字迹,笔道的形状很像楔子)指导学生看图片《楔形文字》,说明:楔形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为了书写方便,人们逐渐对一个物体不全部画出,而只画出最能表现其特征的部分,于是原来的图画逐渐变为直线的图形。由于它被广泛使用,人们称它为“古代东方的拉丁语”。

字母文字的演变和影响: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一直没有发展成字母文字,后来经过多次演变,外形逐渐简化,向字母文字过渡。它的24个单辅音的符号,类似字母。公元前二千年代,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埃及文字和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古代希腊人又在腓尼基字母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形成后来罗马及其周围地区拉丁人的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1)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是有影响的。(2)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对西亚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有重大贡献。(3)腓尼基文字对字母文字的影响:古代腓尼基人对人类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们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希腊人则在学习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更为完备的希腊字母文字,后来的拉丁文就是从希腊字母发展而来的。而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又共同构成了现代欧洲各国字母文字的基础。

二、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

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了。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释迦牟尼)。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可以概括为苦、集、灭、道“四谛”,也就是四条真理。公元最初两个世纪,佛教出现大乘、小乘两大教派,“乘”是“渡”、“运载”的意思。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小乘佛教坚信释迦牟尼的遗教,注重伦理教诲,不拜偶像,提倡自我超渡(超脱人生苦难),主要流行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大乘佛教发展和修正了释迦牟尼的说教,尊奉如来佛为最高神,同时造出许多偶像加以崇拜;它还认为人们不仅可以自我超渡,而且可以兼渡他人,“普渡众生”。大乘佛教主要流行于印度北部、中亚、中国、日本、朝鲜和韩国。

2.基督教

基督教在1世纪时诞生于巴勒斯坦一带。耶稣就是“救世主”。基督教产生后不久,逐渐分化为两派: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和拉丁语地区的西派。1054年,东西两派教会分裂,东部称正教,即东正教;西部称公教,即天主教。十六世纪时,西部教会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了一些新宗派,称为新教,后又不断分化,形成派系繁多的现象。基督教对欧美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实政治、社会生活中也有相当的影响。

3.伊斯兰教

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信仰“真主”。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

第9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二)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著名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2.能力培养:通过本课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鉴赏世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能力;指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见闻,领略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去欣赏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以及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进一步树立为发展祖国的科技事业、繁荣祖国的文学艺术做出积极贡献的远大理想。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阿基米德及主要贡献、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教学难点:世界古代东西方建筑的主要特点。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本课的主题还是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录着古代人类生活的两种文字和三大宗教,这一课我们要了解的是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及其重大发现、色彩斑斓的文学与戏剧、风格独特的著名建筑。”

一、文学与戏剧

许多古希腊神话中,《荷马史诗》非常突出,它是欧洲最重要的长篇文学作品,全篇有27000行诗句。为什么要叫荷马史诗?相传这史诗是一位瞎了眼睛的诗人荷马创作的。实际上是经过几百年口头相传到盲诗人荷马,最后整理定型。是神话,为什么叫史诗?因为《荷马史诗》虽然叙述很多神话,但内容有反映公元前11世纪—9世纪希腊氏族公社末期的历史传说。即使神话,其间也有被奉为神的英雄的故事。也就是说古希腊神话,随着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神话中传说的成分大大增加了。它是后世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希腊社会重要的文字材料。《荷马史诗》的具体内容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长篇叙事诗。描写的都是迈锡尼文明末期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城(在今土耳其西北查纳卡累省)的故事。《伊利亚特》意思是“伊利昂”的故事,伊利昂是古希腊人对特洛伊的称呼。这篇史诗描写了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第十个年头的情景。《奥德赛》意思是奥德赛的故事。描写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足智多谋的希腊英雄、伊大卡(在爱奥尼亚群岛)国王奥德赛回乡途中,历险十年,最后和忠贞的妻于团聚的故事。《荷马史诗》是一部不朽文学名作,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古代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悲剧和喜剧作家,《俄底浦斯王》就是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之一。学生只要识记索福克勒斯及代表作品就可以了。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不少学生可能读过其中的篇目。名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请学生讲一讲这两个名篇所叙述的故事。《天方夜谭》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显示了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是阿拉伯人民留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至今还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二、杰出的科学家

古代希腊人最爱好思考和探索,科技上有着巨大的成就,阿基米德就是众多科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被后世的科学家们誉为“科学之神”。特别是他一生献身科学,忠于祖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导入框”介绍的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生动有趣的过程。科学需要探索,探索离不开思考,善于思考是阿基米德成为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这种优秀品质是当代中学生应当学习、继承和发扬的。阿基米德的重大发现是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或多或少会对反映这两个定律的物理现象有所了解和感知,做必要的讲解。教材小字介绍了阿基米德遇难的事件和古代希腊另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亚历士多德,可由学生自己阅读。

三、著名建筑

东方著名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西方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设问:“这两个著名建筑的最突出特点和重要的相同点是什么呢?”,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进行比较归纳,相互间可以展开探讨和交流。巴黎圣母院最突出的特点为“高而尖”,麦加大清真寺最突出的特点是“大而高”,而它们重要的相同点则都是宗教圣地。建筑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建筑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其观念的变迁。

第四单元 步入近代

第10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间及实质、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达伽马、迪亚士、麦哲伦。

2.能力培养: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及突出表现。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文艺作品的分析,初步领会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培养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的能力。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就是西欧人在地理上取得重大发现的过程,它使世界结束了彼此孤立的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者,既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又具有超乎寻常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实质和进步作用有所了解,还应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而坚定自己积极投身先进文化事业的信念。要求学生结合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和取得的成果,结合开辟新航路的后果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郑和远航等史实的穿插对比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的重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难点: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对开辟新航路作出恰当评价。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14世纪~16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然后指出:这时欧洲发生巨大变化的又一个标志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由此引入新课。提问:什么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意大利?

一、文艺复兴

14世纪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随着自身力量的增强,而提出一系列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主张;14世纪的意大利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意大利发展起来,所以与它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也首先出现在意大利。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需要文化科学知识,他们渴求摆脱教会对于人的生活和思想束缚。他们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考察一切。他们相信并且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他们赞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学和理性。这种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思考问题的思潮被称为什么?(人文主义)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主义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那它为什么被称为文艺复兴呢?文艺复兴表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哪两个?(文学和美术)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领域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诗人但丁)。但丁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青年时代他是在博览群书中度过的,除拉丁文、修辞学以外,他对诗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等都作了研究,从而使他成为那个时代一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学者,为他日后的从政活动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302年,但丁被代表罗马教廷的反动势力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最后客死他乡。但丁的作品很多,《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下面再看美术领域的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领域最著名的艺术家是谁?(达芬奇)达芬奇所画的人物和宗教故事,都是以现实人物为蓝本的,所歌颂的是人的现实美好的生活,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

15-16世纪,文艺复兴发展到欧洲的其他地方。英国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剧本和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代表作《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坛上的巨匠,西方文艺评论界把他同荷马、但丁和歌德并称为世界四大诗人。莎士比亚毕生主要献身于戏剧事业,他的写作题材广泛,一身兼为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作家,各方面都硕果累累,这一点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悲剧家和喜剧家。与新旧交替时期的先驱但丁相对照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的作品更富于现实主义色彩,这也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正在深入,时代正在前进。莎士比亚与中国的大戏剧家汤显祖同处一个时代。

二、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随着商业的发展和贸易的日益扩大,西欧国家对黄金的渴望更加强烈。但是,西欧的贵重金属矿藏很少,开采也很慢,为了寻求黄金,欧洲人便把注意力转向了东方。为什么呢?(《马可•波罗行纪》内容的影响)《马可•波罗行纪》中,把东方描写得富丽繁华,介绍中国和印度是“黄金遍地,香料盈野”,这对憧憬黄金的欧洲上层分子有很大的诱惑力,因此,他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到东方去寻求黄金。另一方面,欧洲贵族亲眼看到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把东方的珠宝、瓷器等贩运到欧洲而大获其利,这更坚定了他们去东方寻金的决心。但是,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呢?15世纪前叶,东西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陆路,从小亚西亚出发,沿黑海、里海经过中亚到达中国和印度;第二条是经叙利亚、两河流域抵波斯湾,换海船前往印度和中国;第三条是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出红海,经印度洋去印度和中国。当时,红海以东和地中海一带的贸易,分别主要由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所垄断,后又被奥斯曼帝国所控制,它的统治情况如何呢?(奥斯曼帝国阻碍东西方商路)因此,在大西洋沿岸诸国的大商人迫切希望寻找到一条绕过地中海东部,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濒临大西洋的两个欧洲国家,他们无力加入欧洲大陆的争夺,特别希望获得海外的财富,最热衷于探寻新航路。当时人们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条件了吗?(学生看书答:地圆学说的流行、航海技术的发展)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5世纪末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这为组织大规模远航提供了条件,同时两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较发达,当时地圆学说在欧洲日益流行,意大利地理学家绘制的世界地图,把印度和中国画在大西洋对岸,并断定从欧洲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直达东方。15世纪欧洲已能制造适于航海的多桅快速的大型帆船,中国人发明的罗盘针,14世纪已普遍用于航海事业,使远航不至迷失方向。最先探寻新航路的是葡萄牙人。教师指图讲解:葡萄牙人探寻新航路的方向是向东。

(1)1487年,迪亚士率三艘帆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的最南端。这是探寻新航路中的第一次突破。葡萄牙国王认识到非洲南端的重要性,肯定由此向东航行可以到达亚洲,因此,就把这个地点称为“好望角”,这次航行证明了大西洋与印度洋是相通的,为达•伽马的探寻新航路准备了条件。

(2)1497年~1498年,达•伽马率4艘帆船,160名水手从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南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前进,进入印度洋,到达非洲的莫桑比克,然后由阿拉伯人领航,顺利渡过印度洋,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返航时,劫掠了大批香料、象牙、丝绸、宝石等物品,他们带来的收益高达航行费用的60倍。继葡萄牙之后,西班牙也积极进行航海扩张,并且选择了西进的路线。

(3)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乘三艘帆船,率88名水手,从西班牙启程,横渡茫茫无际的大西洋,经过69天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古巴、海地,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达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印度人),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哥伦布直到死一直误认为自己所到的是印度。后来,意大利另一位航海家亚美利哥,证实哥伦布所到达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于是这个大陆就被称为“亚美利加”洲。

(4)第四位探寻新航路的是麦哲伦。他率领的船队最终完成了环球航行。1519年,麦哲伦带领5艘船,262人组成的远航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人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进入另一片辽阔的海洋,因沿途风平浪静,航行很顺利,麦哲伦高兴地把这片海洋称为“太平洋”,麦哲伦的船队在太平洋上航行三个多月,很多船员因饥渴而死去。当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时,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冲突,麦哲伦在冲突中被杀,其他船员逃出后继续航行。他们绕过好望角,直到1522年,才回到西班牙,这时只剩下一只船和十几个人了。这样,人类第一次实现了环球航行,从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新航路开辟后,密切了世界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从此,世界结束了彼此孤立的状态,联成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这四次重要的远航,大都发生在15世纪末,在同一时期,我们中国也曾有过远航的壮举,可以请同学思考、对比世界史上的四次远航与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在目的、规模、后果上有何不同?

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成长和新贵族的出现;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苏格兰人民起义;1640年议会斗争;纳西比战役;查理一世被处死和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1688年政变;《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能力培养:①引导学生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从而初步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②通过分析克伦威尔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②资本主义制度同封建制度相比较,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重大进步。但资产阶级革命终究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革命。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保守性。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利用它处于大西洋航路的中心地位,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当时统治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推翻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专制统治,必须实行革命。今天,我们就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变成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海上强国了。市场扩大了,财富来源增加了,同时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当时英国的封建经济基础瓦解了,但是保护它的上层建筑却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这是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君权神授”下的英国

查理一世继位后,仍然独断专行。由于议会不同意他随意收税,他竟多次解散议会,结果形成多年无议会统治的局面。王室生活腐化,挥霍无度。国王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压榨劳动人民。大量工人失业。农民反对封建压迫,要求取消地租,获得土地,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城市平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为生活所迫时常暴动。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使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在人民革命运动的推动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结成联盟,反对封建统治,并取得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

首先起来反抗查理一世统治的,是苏格兰人民起义。查理一世为了筹划军费,镇压起义,被迫于1640年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利用议会同国王进行斗争,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取消国王的专卖权,监督国王和大臣的活动。国王和议会最后决裂。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内战结束后,在人民的压力下,议会和军队组成最高法庭审判查理一世。判决他为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的敌人。1649年初,查理一世在白厅(王宫)广场被处决。

三、《权利法案》的颁布

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独揽大权。竭力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甚至掉过头来,同人民为敌。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主”,成了英国的无冕之王,共和国名存实亡了。1660年5月,流亡法国的查理二世被迎为英国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面对着复辟王朝的高压政策,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武装起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也无法容忍复辟王朝的倒行逆施,迫切要求改变现状。但是,他们已经脱离了人民,害怕人民,不敢依靠和发动人民通过革命的手段去推翻复辟王朝。他们就向封建贵族妥协,于1688年发动了政变,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复辟王朝。荷兰执政威廉当了英国国王。

为了限制君主的权力,英国议会在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提问:(1)英国议会制定《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2)《权利法案》起了什么作用?《权利法案》确定了议会的大权,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是英国政治史上的重要文件之一。这样,经过半个世纪的斗争,英国终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世界意义)

第四篇:九年级历史教案

第一课

原始社会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

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2.能力要求;(1)在教帅的帮助下,要求正确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2)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和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3.思想品德教育:(1)通过对人类出现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2)通过人种的出现是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之间是互相平等的。(3)通过对氏族、国家的产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氏族社会、国家的产生

2、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国家的产生

三、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人类历史的开端,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学习新课】

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比如说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里的“上帝造人说”等等。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那么,人类究竟怎样出现的呢?

(一)、人类的出现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形成于三四百万年前。最初的人类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成五大阶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经出现了极低等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当中。古生代出现了鱼类、上陆的爬行动物。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纪,还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新生代后期出现了古猿和人类。1.“完全形成的人”

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2.人种的差异

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由于体型、肤色等外部形态的差异,人类学家把人类分成了这三大人种。黄种人又叫蒙古利亚人种,如中国人、印地安人等;白种人又叫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

叫尼格罗人种。

人种的差异是长时期不同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各人种之间只是在体质的外部形态,如体型、鼻型、眼型、发型、肤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点和智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种认为人种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观点是反科学的,是别有目的的。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历史也就开始了。

(二)、氏族社会

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在教师帮助下,师生共同归纳要点。集体生活,但居无定所到定居,形成氏族、部落。(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

(三)、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国家的产生

让学生阅读本课最后一个目录,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思考: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国家又是怎么出现的?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不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服务的机构,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列宁曾说:“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国家机构包括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设施。”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逐渐发展。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甚至部分土地逐渐变为家庭私产。私有制的出现导致贫富分化,阶级差别扩大。奴隶主阶级为加强自己的统治,设置了一系列组织和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城墙等等。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个体劳动发展——私有制产生,奴隶制度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差别不断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国家出现

四、课后练习

1、许多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祖先是约500—10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

A、元谋人

B、蓝田猿人

C、腊玛古猿

D、南方古猿

2、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类是

()

A能人

B早期智人

C晚期智人

D直立人

3、世界上做主要的三大人种是

()

A黄种人 白种人 棕色人种

B 黄种人 白种人 黑种人

C白种人 黑种人 红种人

第二课 亚非文明古国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

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汉漠拉比法典》。印度的种姓制度。2.能力要求:

(1)在教师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起,从国家的强盛和国王对人民的残酷奴役两方面思考,使学生认识公元前15世纪埃及帝国的实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分析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提高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分析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3.思想品德教育:

(1)通过对古代埃及国家的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到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埃及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世界一大奇迹(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河流域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汉漠拉比法典》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专政的实质。

重点:金字塔 汉漠拉比法典 印度种姓制度 难点:汉漠拉比法典的实质 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步入文明时代。大家都知道世界古代的七大奇迹,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令人神往的空中花园等等,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建造的吗?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的?这些文明古国现在还存在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学习第二课。【讲授新课】

一、金字塔的国度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的文明。2500年前希罗多德就说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可见水是生命之源,在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史中,水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我们刚才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母亲河。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初步统一 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陆续出现了40多个奴隶制小国。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建立了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人们不能再称国王的名字,而要称“法老”(意为“宫殿”,相当于中国称皇帝为“陛下”)。2.埃及国王的巨型陵墓——金字塔

为什么叫金字塔?埃及人称金字塔为“庇里穆斯”(“高”之意)。从四面望去,它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的“金”宇,所以,人们就很形象地叫它“金字塔”。现在,在尼罗河下游散布着约80多座金字塔。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所灭。(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古埃及的历史结束了。古埃及从开始统一到灭亡,经历了约2500年。后来埃及又被罗马统治达600年。公元640年左右,阿拉伯人进入埃及建立阿拉伯国家,古代埃及人渐渐同阿拉伯人融

合。

二、古巴比伦王国

两河流域指哪两条河流?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这两条河并行奔流,自西北向东南注入波斯湾。在两河间是肥沃的平原。这一带我们统称为两河流域。它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摇篮。古希腊人称“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间的土地。两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这一狭长的弧形地带,像一弯新月,所以人们称这一带为“新月地带”或“新月沃地”。这里先后住过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希伯来人和腓尼基人。那么谁最早在这里建立了国家?什么时间?苏美尔人,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奴隶制小国。.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3500年)1.古巴比伦王国

有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地理位置在今天的伊朗、伊拉克。最著名的国王是汉谟拉比。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国力最强大,经过战争,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此外汉谟拉比还用什么措施来维护他的统治?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2.汉谟拉比法典

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法典在维护谁的利益?奴隶主。汉谟拉比让人用楔形文字把法典内容全部刻在一根黑色的石柱上,所以该法又称“石柱法”。这部法典维护奴隶制专政的实质。它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它包括今天哪些国家呢?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非常正确!同学们请看图,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有一条河流是恒河,西部一条河流就是印度河。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1.古代印度早期奴隶制小国 2.雅利安人入侵

后来一支来自中亚高原的白种人部落,自称雅利安人。征服了当地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3.印度的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内部逐渐产生分化,后来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称“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社会全体成员自上而下分为四个等级,具体情况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表格。

四、布置作业

下去进一步了解印度种姓制。

第三课

古代希腊和罗马

教学目的1.知识要点:

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及国家性质;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罗马帝国的建立;罗马和平;罗马帝国的分裂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2.能力培养:(1)指导学生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2)罗马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和罗马帝国的演变。

3.思想教育:(1)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2)罗马帝国建立后,由于内战停止,政局稳定,出现了“罗马和平”时期。说明社会安定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霸权的建立。

难点:斯巴达和雅典的区别;罗马和平。导入新课

提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哪些地区?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西方文明又是在哪里发源的呢?导入新课西方文明之源。讲授新课

一、雅典城邦的繁荣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而希腊文明又渊源于爱琴文明,所以说爱琴文明是欧洲最早的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从爱琴文明衰落后四五百年,到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开始出现奴隶制城邦。

二、罗马于公元前509年建立了共和国。早期的罗马共和国是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城邦,包括周围一块不大的地方。从“王政时代”到“共和时期”也正是罗马奴隶制产生的过程。罗马共和国建立标志着罗马进入奴隶社会。

罗马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什么?由什么样的人担任?执政官,由贵族担任。

罗马共和国有两名执政官,都由贵族担任,两人权力相等,任期一年,一切政令必须两人一致同意才能实行。当国家遇到紧急情况,经元老院提名,执政官中一人为独裁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任期不能超过半年。由于执政官任期短,两人又互相牵制,所以真正掌握国家大权的是元老院。元老院是古罗马兼有立法和管理权的国家机关,制订一切法律、制度并通过执政官执行。

三、古罗马怎样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罗马军队在意大利半岛南征北战,经过200年努力,于公元前3世纪征服了意大利。接着,为取得地中海上的霸权,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同迦太基人发生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到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已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公元前73年在斯巴达克领导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73年,凯撒在公元前49年打败了他的敌人,夺取了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

罗马帝国延续了约五百年(公元前27—公元476年),与秦朝和西汉时期的中国一样,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布置作业:

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罗马帝国的重要人物。

第四课

亚洲封建国家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大和的兴起;大化改新;日本的武士阶层;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和分裂。

2.能力培养:①“日本的大化改新”,通过对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的教与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的教与学,则要增强学生对重要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②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曾繁荣一时,但由于建立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缺乏牢固的基础,因此,200多年之后就瓦解了。

3.思想品德教育:①古代史上,中朝、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特别是中国文化对这两个国家的积极影响,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仅是激起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更应意识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善于吸收外族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强盛发展的重要因素。①通过学习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帝国的建立等史实,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③将东亚和西亚的两个封建国家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对比的能力。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1、重点:日本的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2、难点: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及影响。阿拉伯帝国建立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亚洲历史舞台上,东部亚洲除中国外,还有与中国关系密切的日本。由此引入新课。讲授新课

(一)、大化改新

日本是地处亚洲东部的岛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那么,古代的日本是个什么样子呢?

大化改新是日本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政治改革,对日本历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下面我们从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大化改新的背景应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看,就国内而言是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从国际来看是中国隋唐先进制度的影响。

对于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将内容归纳为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

孝德天皇效法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进行的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这成为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开始进入封建时代,封建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但在日本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却又形成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阶层,这就是武士阶层。

(二)、穆罕默德与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从6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埃及的混乱以及拜占廷和波斯之间的连年战争,使得原先的波斯湾-红海-尼罗河的商路无法通行,商人们改走更为安全的,通过阿拉伯半岛的陆路。地处商路中段,东到波斯湾,西至红海,北往叙利亚,南通也门的交通枢纽,商业城市麦加因此而变得繁荣起来。

布置作业:阿拉伯帝国如何兴起?

第五课

欧洲封建文明

教学目的1.知识要点: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凡尔登条约;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和

发展;基督教的产生、传播、分裂;拜占廷帝国及其文化;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扩张。

2.能力培养:(1)通过分析查理大帝在历史上的作用,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拜占廷帝国保存了大量古代希腊、罗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继阿拉伯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它是经过长期的对外扩张形成的。它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3.思想教育:(1)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2)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因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奴比奴隶的处境有所改善,在生产中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3)通过对基督教会在西欧中世纪所起作用的讨论、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和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难点:基督教性质的变化,西欧封建社会。

讲授新课

1.法兰克王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领土上建立了几个国家,其中影响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是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达到全盛时期的君主是查理。

2.西欧封建社会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封建制度逐渐形成,9世纪开始确立。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历经数百年,而在9世纪,我国却处在封建社会的高峰——繁荣的隋唐时期。

3.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后,土地是主要财富,国王把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把土地分封给小封建主。封主与封臣这种主从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权力也只限于自己的领地内,甚至无权管辖一个不直接隶属他的小封建主。正如西欧封建社会流行的一则规矩所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各级封建主拥有大小不同的封地和数量不同的庄园、农奴武装,形成“封建金字塔”,压在广大农奴身上。从国王到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是统治阶级,他们靠共同压迫剥削处在最底层的农奴为生。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原称作拜占廷,所以东罗马帝国又叫拜占廷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拜占廷帝国继续独立发展,6世纪,东罗马帝国恢复过去的罗马帝国。但后来穷兵黩武,国力走向衰微,四分五裂,处于风雨飘摇中。

布置作业: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拜占庭帝国。

第六课

古代的科学文化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古埃及太阳历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认识历法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了解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在科学领域的主要成就分析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

3、把握人类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归纳其主要特点提高观察能力。

4、掌握《荷马史诗》的诞生及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史诗与社会现实的内在关系。

5、知道古希腊的戏剧家及主要作品思考古希腊戏剧繁荣的原因感受 其艺术魅力。

6、掌握古希腊、阿拉伯和西欧的雕塑与建筑分析其建筑风格的异同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二、重难点 重点阿基米德的成就、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西欧建筑风格 难点除了具备一定的文艺素养鉴赏能力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生物、物理、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三、自主预习

1、古代文字

古埃及人:

两河流域:

中国:

2、绮丽的古代文学

(1)《荷马史诗》包括《

》和《

》两部分。

(2)

被称为“悲剧之父”他的名剧是《

》。

3、《

》又名《一千零一夜》时是中古阿拉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卓著的科学成就 

4、欧几里得

(1)古希腊著名

几何学鼻祖代表作《

》 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几何学体系。

(2)阿基米德历史上贡献最大的数学家之一又是第一个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的应用结合起来的古代科学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定律开创了流体静力学

5、宏伟的古代建筑 

(1)1240年建成的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完美表现。(2)麦加

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寺被誉为

属于伊斯兰建筑风格。

二、合作交流

1、古希腊科学家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人在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情况下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了令人敬仰的贡献。你认为他们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他们对今天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第五篇:九年级历史教案(上)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

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2.能力要求;(1)在教帅的帮助下,要求正确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2)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和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1)通过对人类出现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2)通过人种的出现是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之间是互相平等的。(3)通过对氏族、国家的产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氏族社会、国家的产生

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国家的产生课堂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人类历史的开端,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

【讲授新课】 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比如说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里的“上帝造人说”等等。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那么,人类究竟怎样出现的呢?

一、人类的出现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形成于三四百万年前。最初的人类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成五大阶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经出现了极低等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当中。古生代出现了鱼类、上陆的爬行动物。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纪,还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新生代后期出现了古猿和人类。

1.“完全形成的人”

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2.人种的差异

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由于体型、肤色等外部形态的差异,人类学家把人类分成了这三大人种。黄种人又叫蒙古利亚人种,如中国人、印地安人等;白种人又叫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叫尼格罗人种。

人种的差异是长时期不同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各人种之间只是在体质的外部形态,如体型、鼻型、眼型、发型、肤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点和智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种认为人种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观点是反科学的,是别有目的的。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历史也就开始了。

二、氏族社会 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在教师帮助下,师生共同归纳要点。集体生活,但居无定所到定居,形成氏族、部落。(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人类早期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群居阶段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时期。氏族指的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由于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来,充分保障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更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由于妇女的劳动能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居于领导地位。再加上当时的婚姻情况使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所以最先出现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点?

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适合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据了支配地位。男女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

三、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国家的产生

让学生阅读本课最后一个目录,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思考: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国家又是怎么出现的?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不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服务的机构,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列宁曾说:“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国家机构包括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设施。”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逐渐发展。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甚至部分土地逐渐变为家庭私产。私有制的出现导致贫富分化,阶级差别扩大。奴隶主阶级为加强自己的统治,设置了一系列组织和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城墙等等。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个体劳动发展——私有制产生,奴隶制度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差别不断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国家出现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

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汉漠拉比法典。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的种姓制度。

2.能力要求:(1)在教师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起,从国家的强盛和国王对人民的残酷奴役两方面思考,使学生认识公元前15世纪埃及帝国的实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2)在教师帮助下,分析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提高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3)通过分析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1)通过对古代埃及国家的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到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埃及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世界一大奇迹。(2)通过新月地带的古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河流域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汉漠拉比法典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专政的实质。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字塔 汉漠拉比法典 希伯来国家重 印度种姓制度

难点: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衰 汉漠拉比法典的实质 印度的种姓制度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步入文明时代。大家都知道世界古代的七大奇迹,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令人神往的空中花园等等,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建造的吗?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的?这些文明古国现在还存在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学习第二课。

【讲授新课】

同学们知道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中国。翻开四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只有中国的历史没有中断,源远流长。

一、金字塔的国度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的文明。2500年前希罗多德就说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可见水是生命之源,在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史中,水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我们刚才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母亲河。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初步统一 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陆续出现了40多个奴隶制小国。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建立了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人们不能再称国王的名字,而要称“法老”(意为“宫殿”,相当于中国称皇帝为“陛下”)。

2.埃及国王的巨型陵墓——金字塔

为什么叫金字塔?埃及人称金字塔为“庇里穆斯”(“高”之意)。从四面望去,它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的“金”宇,所以,人们就很形象地叫它“金字塔”。现在,在尼罗河下游散布着约80多座金字塔。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国王胡夫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是法国埃菲尔铁塔修建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金字塔全是用石块砌成的。比大金字塔仅低3米的第二大金字塔是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字塔。塔旁还有一尊巨大的石雕——狮身人面像。希腊人称“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至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

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所灭。(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古埃及的历史结束了。古埃及从开始统一到灭亡,经历了约2500年。后来埃及又被罗马统治达600年。公元640年左右,阿拉伯人进入埃及建立阿拉伯国家,古代埃及人渐渐同阿拉伯人融合。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当古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辛勤耕种的同时,在西亚这块新月形的土地上也出现了人类文明。两河流域指哪两条河流?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这两条河并行奔流,自西北向东南注入波斯湾。在两河间是肥沃的平原。这一带我们统称为两河流域。它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摇篮。古希腊人称“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间的土地。两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这一狭长的弧形地带,像一弯新月,所以人们称这一带为“新月地带”或“新月沃地”。这里先后住过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希伯来人和腓尼基人。那么谁最早在这里建立了国家?什么时间?苏美尔人,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奴隶制小国。

1.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3500年)2.古巴比伦王国

有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地理位置在今天的伊朗、伊拉克。最著名的国王是汉谟拉比。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国力最强大,经过战争,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此外汉谟拉比还用什么措施来维护他的统治?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3.汉谟拉比法典

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法典在维护谁的利益?奴隶主。汉谟拉比让人用楔形文字把法典内容全部刻在一根黑色的石柱上,所以该法又称“石柱法”。这部法典维护奴隶制专政的实质。它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它包括今天哪些国家呢?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非常正确!同学们请看图,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有一条河流是恒河,西部一条河流就是印度河。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1.古代印度早期奴隶制小国 2.雅利安人入侵

后来一支来自中亚高原的白种人部落,自称雅利安人。征服了当地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3.印度的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内部逐渐产生分化,后来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称“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社会全体成员自上而下分为四个等级,具体情况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表格。

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 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及国家性质;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罗马帝国的建立;罗马和平;罗马帝国的分裂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2.能力培养:(1)指导学生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2)罗马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和罗马帝国的演变。

3.思想品德教育:(1)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2)罗马帝国建立后,由于内战停止,政局稳定,出现了“罗马和平”时期。说明社会安定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霸权的建立。难点:斯巴达和雅典的区别;罗马和平。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哪些地区?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西方文明又是在哪里发源的呢?导入新课西方文明之源。

【讲授新课】

提问1:希腊文明以什么为中心?与亚非文明的中心有何不同? 古希腊文明以海洋(爱琴海)为中心,而亚洲文明以大河为中心。

一、雅典城邦的繁荣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而希腊文明又渊源于爱琴文明,所以说爱琴文明是欧洲最早的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从爱琴文明衰落后四五百年,到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开始出现奴隶制城邦。

希腊形成的奴隶制城邦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城邦?斯巴达、雅典两城邦各有何特点?斯巴达:内陆、崇尚武力、经营农业,雅典:近海、崇尚文化、工商业发达、奴隶制共和国。雅典为何工商业发达?被征服居民人数数倍于斯巴达人;雅典境内多山、临海且有良好的港湾。希腊奴隶制城邦经济逐步发展,全盛时期的雅典,它成了地中海的霸主。

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谁当政?伯利克里。他是古希腊政治家,他进一步改革政治制度,扩大奴隶主民主,使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达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他大兴土木,修雅典卫城、港口和确保海外交通的长墙;他奖励学术,提倡文艺,重视教育。他当政时期雅典进入全盛时期。另外必须指出,他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的所有政绩,是建立在对奴隶的专政基础上的。雅典处于全盛时期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经济兴旺②文化发达。

但是,盛世没能维持多久,希腊衰亡了。希腊为什么衰落?(斯巴达、雅典长期争霸)

二、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罗马共和国是在罗马城的基础上建立的。罗马于公元前509年建立了共和国。早期的罗马共和国是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城邦,包括周围一块不大的地方。从“王政时代”到“共和时期”也正是罗马奴隶制产生的过程。罗马共和国建立标志着罗马进入奴隶社会。

罗马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什么?由什么样的人担任?执政官,由贵族担任。罗马共和国有两名执政官,都由贵族担任,两人权力相等,任期一年,一切政令必须两人一致同意才能实行。当国家遇到紧急情况,经元老院提名,执政官中一人为独裁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任期不能超过半年。由于执政官任期短,两人又互相牵制,所以真正掌握国家大权的是元老院。元老院是古罗马兼有立法和管理权的国家机关,制订一切法律、制度并通过执政官执行。

古罗马怎样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罗马军队在意大利半岛南征北战,经过200年努力,于公元前3世纪征服了意大利。接着,为取得地中海上的霸权,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同迦太基人发生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到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已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霸主地位的确立靠的是尚武精神和长期的军事征服来实现的,长期的对外侵略扩张使罗马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但罗马社会内部孕育着危机„„

同古希腊一样,古代罗马的奴隶也主要来源于战俘,被征服的居民以及海盗掠来的人口。他们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当成会说话的工具,处境十分悲惨。在古罗马,奴隶主专门挑选身强力壮的奴隶送到角斗学校专门训练,让他们在竞技场自相残杀或同野兽搏斗,用鲜血和生命来供奴隶主消遣。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公元前73年在斯巴达克领导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73年

罗马帝国建立公元前27年。军权在握的将领之间为争夺权力而互相攻杀,结果凯撒在公元前49年打败了他的敌人,夺取了政权。以后的八年里他获得了无限期的独裁权力,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裁者,共和国名存实亡,元老院权力日渐削弱。但凯撒的一些措施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招来杀身之祸。凯撒死后,各派又经过长期斗争,公元前30年凯撒的亲戚屋大维打败对手成为罗马的军事独裁者,但屋大维没有恢复公开的军事独裁制度,而把自己称为“第一公民”,也就是元首。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元老院觉得屋大维有能力镇压奴隶和保护奴隶主利益,因此授予他“奥古斯都”的称号。这个称号是什么意思?神圣、庄严的意思。

罗马帝国延续了约五百年(公元前27—公元476年),与秦朝和西汉时期的中国一样,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

第二单元 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第4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大和的兴起;大化改新;日本的武士阶层;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和分裂。

2.能力培养:①“日本的大化改新”,通过对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的教与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的教与学,则要增强学生对重要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②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曾繁荣一时,但由于建立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缺乏牢固的基础,因此,200多年之后就瓦解了。

3.思想品德教育:①古代史上,中朝、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特别是中国文化对这两个国家的积极影响,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仅是激起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更应意识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善于吸收外族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强盛发展的重要因素。①通过学习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帝国的建立等史实,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③将东亚和西亚的两个封建国家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对比的能力。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日本的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难点: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及影响。阿拉伯帝国建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亚洲历史舞台上,东部亚洲除中国外,还有与中国关系密切的日本。由此引入新课。

一、大化改新

日本是地处亚洲东部的岛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那么,古代的日本是个什么样子呢?古代日本是怎样统一的?古代的日本,是随着大和的兴起和扩张而走向统一的。

统一后的日本,还是奴隶制国家。日本是什么时候、是怎样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呢?

646年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化改新是日本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政治改革,对日本历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下面我们从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大化改新的背景应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看,就国内而言是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从国际来看是中国隋唐先进制度的影响。

对于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教师在对学生讲解清楚课文的意思后,将内容归纳为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

孝德天皇效法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进行的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这成为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其历史意义正如课文所概括的一句话一样,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开始进入封建时代,封建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但在日本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却又形成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阶层,这就是武士阶层。

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它位于亚洲西南部的红海和波斯湾之间,半岛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适于畜牧业,少数有绿洲的地方适于农业,在6至7世纪时,半岛处于氏族公社的解体过程中,阿拉伯不同阶级的人们从不同的愿望出发,都要求尽快实现统一。在这种前提下,一神教的产生,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穆罕默德首先在麦加传教,这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对促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伊斯兰教的创立虽然符合阿拉伯半岛绝大多数人的愿望,但遭到有钱有势的麦加贵族的反对,这是为什么呢?麦加贵族由此获利不少,他们害怕穆罕默德的说教损害自己政治、经济利益,就百般迫害伊斯兰教徒。

622年,穆罕默德带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麦地那的许多农民、手工业者接受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因此,622年后来被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即回历元年。这是一个重要时间。630年,穆罕默德率大军从麦地那返回,进军麦加,麦加贵族无力抵抗,只好向穆罕默德妥协,承认穆罕默德为政治、宗教领袖,穆罕默德也做了让步,把克尔伯神庙改为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朝圣之地,克尔伯神庙内的黑色陨石成为伊斯兰教的圣物。伊斯兰教还规定,穆斯林做礼拜时,要面向麦加克尔伯神庙的方向。

此后,穆罕默德的势力日益壮大,不久,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思考: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有什么作用?穆罕默德去世后,他的继承人最终完成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而且继续向外扩张,使阿拉伯最终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即阿拉伯帝国。

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凡尔登条约;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的产生、传播、分裂;拜占廷帝国及其文化;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扩张。

2.能力培养:(1)通过分析查理大帝在历史上的作用,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拜占廷帝国保存了大量古代希腊、罗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继阿拉伯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它是经过长期的对外扩张形成的。它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3.思想品德教育:(1)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2)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因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奴比奴隶的处境有所改善,在生产中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3)通过对基督教会在西欧中世纪所起作用的讨论、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和西欧封建社会。重点:基督教。难点:基督教性质的变化。难点:西欧封建社会。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课】

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奴隶社会在西欧的崩溃,之后,西欧的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被欧洲史学界称为中世纪或中古世纪。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一些早期封建国家,孕育了欧洲国家的雏形。今天的英、法、德、意等国是西欧主要的国家,它们是怎样建立和发展的,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迹去寻找英、法、德、意等国家的根基。

【讲授新课】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1.法兰克王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领土上建立了几个国家,其中影响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是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达到全盛时期的君主是查理。为什么说查理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2.查理曼帝国

从8世纪后期到9世纪前期查理在位四十多年,发动了五十多次战争,几乎和西欧

尽管查理是一国之主,他还渴望得到帝王的尊号。800年,机会终于来了。从此法兰克王国成了查理曼帝国,查理则成了“查理大帝”。这样,查理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在欧洲,教权与王权结成了联盟。查理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下令全国人民信仰基督教,违者一律杀死,从而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查理不仅武功显赫,而且也注意恢复和发展西欧的文化教育。他为培养传播基督教和管理国家的人才,积极提倡文化教育,并且带头学文化。查理的文化教育政策对提高日耳曼人文化和恢复古典文化是有积极作用的。

3.西欧封建社会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封建制度逐渐形成,9世纪开始确立。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历经数百年,而在9世纪,我国却处在封建社会的高峰——繁荣的隋唐时期。

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后,土地是主要财富,国王把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把土地分封给小封建主。封主与封臣这种主从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权力也只限于自己的领地内,甚至无权管辖一个不直接隶属他的小封建主。正如西欧封建社会流行的一则规矩所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各级封建主拥有大小不同的封地和数量不同的庄园、农奴武装,形成“封建金字塔”,压在广大农奴身上。从国王到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是统治阶级,他们靠共同压迫剥削处在最底层的农奴为生。

二、西欧城市的兴起

几百年过去了,农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改进生产技术、扩大耕地面积,使农作物的产量不断增长,农作物的增长使商业活跃起来;还有不堪忍受封建主奴役的庄园手工业者,被迫逃出庄园,定居在有集市的地方,成为商品的生产者,后来又成了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这些地方逐渐成了日趋活跃的商业城市。城市的兴起,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开始摆脱原始的孤立状态,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当时的城市遍布欧洲各地。正如恩格斯所说城市如同“中世纪的花朵”到处开放。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它们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辐辏的都市。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后来又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三、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原称作拜占廷,所以东罗马帝国又叫拜占廷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拜占廷帝国继续独立发展,6世纪,东罗马帝国恢复过去的罗马帝国。但后来穷兵黩武,国力走向衰微,四分五裂,处于风雨飘摇中。

13世纪末,西亚又出现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这就是奥斯曼土耳其。奥斯曼土耳其建国后,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占领了整个的小亚西亚,又逐渐渗入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威胁到已经衰弱的拜占廷帝国,1453年,攻占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此后,奥斯曼土耳其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改圣索非亚教堂为清真寺,至此,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又存在了近千年的东罗马帝国也终于灭亡了。

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第6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2.能力培养:通过“结合当代世界地图,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史的能力;通过比较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扩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传播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从而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本课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的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战争。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教学难点: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讲授新课】 请学生学阅读导入框后,提问学生现代有一项重要的体育比赛就来源于希波战争,请问是什么项目?学生回答是马拉松长跑后,请一位学生讲述其来历,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同时,让学生认识,在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所产生的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希波战争 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人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波斯帝国频繁出征和扩张。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把矛头转向欧洲,三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最终希腊获得胜利。(简略讲述三次波斯战争经过,也可以让学生来讲他们对于三次希波战争中熟悉的英雄的故事)

二、亚历山大东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马其顿国的强大、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建立起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看《亚历山大铜像》,让学生去感悟铜像本身的象征意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显示《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帮助学生识记亚历山大帝国疆域的大致范围。(伊苏斯战役是亚历山大东侵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作适当补充)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和学生共同探讨,得出以下的认识: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教材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教师还可进一步补充,这时的亚历山大城成了世界文化的大都市,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学者、艺人纷至沓来,竞芳斗艳,各显才华。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展示《罗马的扩张》图,让学生了解2世纪时罗马帝国最大规模时的疆域四至──北达不列颠及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东至幼发拉底河,南括埃及、苏丹北部及整个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西濒大西洋,它的疆域大大超过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由于战争的停止和统治政策的加强,罗马帝国最初约二百年间,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这是罗马帝国历史的“黄金时代”。至于繁荣的情况,让学生看教材内容。回忆在中国古代史学过的“丝绸之路”、两汉与大秦的往来有关知识,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

书中有两句英汉对照的古代罗马的谚语,它们实际上是罗马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于加强历史学科与英语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可提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谚语的?”学生对这两句谚语的理解可以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应当肯定。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能形成以下认识:“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反映出当时人们以做罗马人为荣的一种自豪的心态;“条条大路通罗马”反映出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的辽阔和盛世的辉煌,等等。

如何认识理解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是教学的难点,教材有一句概括性的表述:“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这是学生必须认识并加以理解的。对此教师让学生结合亚历山大东侵影响的学习展开自由讨论,并形成以下认识:战争充满着暴力,同时客观上又传播着文化,这就是战争影响的两个基本方面。正如教材在导入框里所概括的那样:“在古代世界,充满着强国与弱国,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与碰撞。这个过程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是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罗马文化的传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拉丁语不断向外传播,二是基督教的诞生和发展。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基督教是现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宗教之一。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2.能力培养: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数字发明的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虽然会发生冲突与战争,但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通过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教学难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元朝时,有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了17年,并在朝廷中做了大官,由他口述的一部书还曾经风靡欧洲。这个人是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于他的事情。

一、阿拉伯数字

挂《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说明在古代,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把欧、亚、非三大洲连接起来;一些商人往来其间,交流物产,传播文化,成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使者,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引导学生弄清陆地和海上商路的主要路线、沿途的自然条件、重要地点。讲述早期人类结绳、刻木记事的故事和古代印度人发明0~9十个数字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字、数字的发明来源于生活,科学技术的发明同样来源于生活。

阿拉伯人把中国古代的发明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阿拉伯人学会0~9的计数方法并对其加以改造,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0~9”这十个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的原因。

组织学生讨论:数字的发明与运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重大作用?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理解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让学生阅读本目课文内容,了解马可·波罗来元朝的前后、经过及其在元朝的生活工作经历,认识马可·波罗不仅把意大利的文化带到了中国,而且还向西方传播了中国和东方的文明与文化,是东西方友好交流的重要使者。回忆中国古代史内容,分析元朝时期外国商人、使者频繁来往元朝的原因(元代国家统一,幅员辽阔,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展,使西方人产生了对中国和东方的向往与神秘感;元朝时期,中国对外的海陆交通都十分发达,为中外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元朝统治者采取了开放的政策,更促进了中外交往的发展)。

讲述马可·波罗一行来中国途中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的故事。组织学生讨论“《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有何影响”,之后教师总结:它“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1971年意大利驻联合国代表芬奇在欢迎我国参加马可·波罗东游700周年纪念活动代表团时所说),向西方介绍了当时中亚、西亚、东南亚、南亚、非洲东部各国的情况;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憧憬,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友好往来。

提问:有人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来过中国,《马可·波罗行纪》是伪造成的。对此,你怎么看?组织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组织学生讨论:“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和平交往有哪些历史意义?你打算如何做国际交流的使者?”之后,教师概括总结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与友谊;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

第8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在印度的佛教,公元1世纪,产生在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公元7世纪,产生在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

2.能力培养:通过指导学生观看课本的有关插图,例如,《罗塞塔石碑》,《罗林生发现铭文的岩壁》,《字母演进图》,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字的特点,感知古老文字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了解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背景、创立人、基本教义,理解三大宗教的世界性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2)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信仰,宗教情感,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情感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埃及的象形文字,佛教的产生。

教学难点: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性质的演变与传播。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提问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两河流域南部出现奴隶制小国、印度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邦时间(前3000年左右、前3000年起、前2500年)。今天,我们学习这些古国的文化成就。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什么叫象形文字?(因为它用图形表示事物)看图画《象形文字》。例如,古埃及人画了两条腿来表示“走”字;画了一只眼睛,眼睛下面用三条竖杠代表眼泪,以此表达“哭”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约有700个。后来,象形文字进一步发展,它不仅表示一定概念,还具有表音作用,并出现了音节字。在此基础上,音节字中有一小部分简化成字母符号,共有24个。因此,这种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说明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是有影响的。

为什么叫楔形文字?它是什么人创造的?(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用小尖棒在潮湿的泥版上压出字迹,笔道的形状很像楔子)指导学生看图片《楔形文字》,说明:楔形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为了书写方便,人们逐渐对一个物体不全部画出,而只画出最能表现其特征的部分,于是原来的图画逐渐变为直线的图形。由于它被广泛使用,人们称它为“古代东方的拉丁语”。

字母文字的演变和影响: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一直没有发展成字母文字,后来经过多次演变,外形逐渐简化,向字母文字过渡。它的24个单辅音的符号,类似字母。公元前二千年代,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埃及文字和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古代希腊人又在腓尼基字母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形成后来罗马及其周围地区拉丁人的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1)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是有影响的。(2)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对西亚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有重大贡献。(3)腓尼基文字对字母文字的影响:古代腓尼基人对人类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们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希腊人则在学习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更为完备的希腊字母文字,后来的拉丁文就是从希腊字母发展而来的。而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又共同构成了现代欧洲各国字母文字的基础。

二、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

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了。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释迦牟尼)。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可以概括为苦、集、灭、道“四谛”,也就是四条真理。公元最初两个世纪,佛教出现大乘、小乘两大教派,“乘”是“渡”、“运载”的意思。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小乘佛教坚信释迦牟尼的遗教,注重伦理教诲,不拜偶像,提倡自我超渡(超脱人生苦难),主要流行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大乘佛教发展和修正了释迦牟尼的说教,尊奉如来佛为最高神,同时造出许多偶像加以崇拜;它还认为人们不仅可以自我超渡,而且可以兼渡他人,“普渡众生”。大乘佛教主要流行于印度北部、中亚、中国、日本、朝鲜和韩国。2.基督教

基督教在1世纪时诞生于巴勒斯坦一带。耶稣就是“救世主”。基督教产生后不久,逐渐分化为两派: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和拉丁语地区的西派。1054年,东西两派教会分裂,东部称正教,即东正教;西部称公教,即天主教。十六世纪时,西部教会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了一些新宗派,称为新教,后又不断分化,形成派系繁多的现象。基督教对欧美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实政治、社会生活中也有相当的影响。

3.伊斯兰教

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信仰“真主”。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

第9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二)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著名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2.能力培养:通过本课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鉴赏世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能力;指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见闻,领略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去欣赏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以及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进一步树立为发展祖国的科技事业、繁荣祖国的文学艺术做出积极贡献的远大理想。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阿基米德及主要贡献、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教学难点:世界古代东西方建筑的主要特点。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本课的主题还是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录着古代人类生活的两种文字和三大宗教,这一课我们要了解的是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及其重大发现、色彩斑斓的文学与戏剧、风格独特的著名建筑。”文学与戏剧

许多古希腊神话中,《荷马史诗》非常突出,它是欧洲最重要的长篇文学作品,全篇有27000行诗句。为什么要叫荷马史诗?相传这史诗是一位瞎了眼睛的诗人荷马创作的。实际上是经过几百年口头相传到盲诗人荷马,最后整理定型。是神话,为什么叫史诗?因为《荷马史诗》虽然叙述很多神话,但内容有反映公元前11世纪—9世纪希腊氏族公社末期的历史传说。即使神话,其间也有被奉为神的英雄的故事。也就是说古希腊神话,随着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神话中传说的成分大大增加了。它是后世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希腊社会重要的文字材料。《荷马史诗》的具体内容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长篇叙事诗。描写的都是迈锡尼文明末期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城(在今土耳其西北查纳卡累省)的故事。《伊利亚特》意思是“伊利昂”的故事,伊利昂是古希腊人对特洛伊的称呼。这篇史诗描写了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第十个年头的情景。《奥德赛》意思是奥德赛的故事。描写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足智多谋的希腊英雄、伊大卡(在爱奥尼亚群岛)国王奥德赛回乡途中,历险十年,最后和忠贞的妻于团聚的故事。《荷马史诗》是一部不朽文学名作,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古代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悲剧和喜剧作家,《俄底浦斯王》就是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之一。学生只要识记索福克勒斯及代表作品就可以了。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不少学生可能读过其中的篇目。名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请学生讲一讲这两个名篇所叙述的故事。《天方夜谭》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显示了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是阿拉伯人民留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至今还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二、杰出的科学家

古代希腊人最爱好思考和探索,科技上有着巨大的成就,阿基米德就是众多科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被后世的科学家们誉为“科学之神”。特别是他一生献身科学,忠于祖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导入框”介绍的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生动有趣的过程。科学需要探索,探索离不开思考,善于思考是阿基米德成为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这种优秀品质是当代中学生应当学习、继承和发扬的。阿基米德的重大发现是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或多或少会对反映这两个定律的物理现象有所了解和感知,做必要的讲解。教材小字介绍了阿基米德遇难的事件和古代希腊另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亚历士多德,可由学生自己阅读。

三、著名建筑

东方著名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西方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设问:“这两个著名建筑的最突出特点和重要的相同点是什么呢?”,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进行比较归纳,相互间可以展开探讨和交流。巴黎圣母院最突出的特点为“高而尖”,麦加大清真寺最突出的特点是“大而高”,而它们重要的相同点则都是宗教圣地。建筑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建筑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其观念的变迁。

第四单元 步入近代 第10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间及实质、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达伽马、迪亚士、麦哲伦。

2.能力培养: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及突出表现。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文艺作品的分析,初步领会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培养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的能力。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就是西欧人在地理上取得重大发现的过程,它使世界结束了彼此孤立的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者,既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又具有超乎寻常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实质和进步作用有所了解,还应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而坚定自己积极投身先进文化事业的信念。要求学生结合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和取得的成果,结合开辟新航路的后果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郑和远航等史实的穿插对比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的重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经过。难点: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对开辟新航路作出恰当评价。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14世纪~16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然后指出:这时欧洲发生巨大变化的又一个标志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由此引入新课。提问:什么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意大利?

一、文艺复兴

14世纪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随着自身力量的增强,而提出一系列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主张;14世纪的意大利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意大利发展起来,所以与它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也首先出现在意大利。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需要文化科学知识,他们渴求摆脱教会对于人的生活和思想束缚。他们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考察一切。他们相信并且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他们赞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学和理性。这种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思考问题的思潮被称为什么?(人文主义)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主义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那它为什么被称为文艺复兴呢?文艺复兴表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哪两个?(文学和美术)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领域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诗人但丁)。但丁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青年时代他是在博览群书中度过的,除拉丁文、修辞学以外,他对诗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等都作了研究,从而使他成为那个时代一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学者,为他日后的从政活动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302年,但丁被代表罗马教廷的反动势力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最后客死他乡。但丁的作品很多,《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下面再看美术领域的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领域最著名的艺术家是谁?(达芬奇)达芬奇所画的人物和宗教故事,都是以现实人物为蓝本的,所歌颂的是人的现实美好的生活,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

15-16世纪,文艺复兴发展到欧洲的其他地方。英国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剧本和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代表作《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坛上的巨匠,西方文艺评论界把他同荷马、但丁和歌德并称为世界四大诗人。莎士比亚毕生主要献身于戏剧事业,他的写作题材广泛,一身兼为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作家,各方面都硕果累累,这一点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悲剧家和喜剧家。与新旧交替时期的先驱但丁相对照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的作品更富于现实主义色彩,这也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正在深入,时代正在前进。莎士比亚与中国的大戏剧家汤显祖同处一个时代。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随着商业的发展和贸易的日益扩大,西欧国家对黄金的渴望更加强烈。但是,西欧的贵重金属矿藏很少,开采也很慢,为了寻求黄金,欧洲人便把注意力转向了东方。为什么呢?(《马可·波罗行纪》内容的影响)《马可·波罗行纪》中,把东方描写得富丽繁华,介绍中国和印度是“黄金遍地,香料盈野”,这对憧憬黄金的欧洲上层分子有很大的诱惑力,因此,他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到东方去寻求黄金。另一方面,欧洲贵族亲眼看到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把东方的珠宝、瓷器等贩运到欧洲而大获其利,这更坚定了他们去东方寻金的决心。但是,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呢?15世纪前叶,东西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陆路,从小亚西亚出发,沿黑海、里海经过中亚到达中国和印度;第二条是经叙利亚、两河流域抵波斯湾,换海船前往印度和中国;第三条是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出红海,经印度洋去印度和中国。当时,红海以东和地中海一带的贸易,分别主要由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所垄断,后又被奥斯曼帝国所控制,它的统治情况如何呢?(奥斯曼帝国阻碍东西方商路)因此,在大西洋沿岸诸国的大商人迫切希望寻找到一条绕过地中海东部,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濒临大西洋的两个欧洲国家,他们无力加入欧洲大陆的争夺,特别希望获得海外的财富,最热衷于探寻新航路。当时人们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条件了吗?(学生看书答:地圆学说的流行、航海技术的发展)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5世纪末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这为组织大规模远航提供了条件,同时两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较发达,当时地圆学说在欧洲日益流行,意大利地理学家绘制的世界地图,把印度和中国画在大西洋对岸,并断定从欧洲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直达东方。15世纪欧洲已能制造适于航海的多桅快速的大型帆船,中国人发明的罗盘针,14世纪已普遍用于航海事业,使远航不至迷失方向。最先探寻新航路的是葡萄牙人。教师指图讲解:葡萄牙人探寻新航路的方向是向东。

(1)1487年,迪亚士率三艘帆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的最南端。这是探寻新航路中的第一次突破。葡萄牙国王认识到非洲南端的重要性,肯定由此向东航行可以到达亚洲,因此,就把这个地点称为“好望角”,这次航行证明了大西洋与印度洋是相通的,为达·伽马的探寻新航路准备了条件。

(2)1497年~1498年,达·伽马率4艘帆船,160名水手从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南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前进,进入印度洋,到达非洲的莫桑比克,然后由阿拉伯人领航,顺利渡过印度洋,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返航时,劫掠了大批香料、象牙、丝绸、宝石等物品,他们带来的收益高达航行费用的60倍。继葡萄牙之后,西班牙也积极进行航海扩张,并且选择了西进的路线。

(3)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乘三艘帆船,率88名水手,从西班牙启程,横渡茫茫无际的大西洋,经过69天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古巴、海地,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达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印度人),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哥伦布直到死一直误认为自己所到的是印度。后来,意大利另一位航海家亚美利哥,证实哥伦布所到达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于是这个大陆就被称为“亚美利加”洲。

(4)第四位探寻新航路的是麦哲伦。他率领的船队最终完成了环球航行。1519年,麦哲伦带领5艘船,262人组成的远航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人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进入另一片辽阔的海洋,因沿途风平浪静,航行很顺利,麦哲伦高兴地把这片海洋称为“太平洋”,麦哲伦的船队在太平洋上航行三个多月,很多船员因饥渴而死去。当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时,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冲突,麦哲伦在冲突中被杀,其他船员逃出后继续航行。他们绕过好望角,直到1522年,才回到西班牙,这时只剩下一只船和十几个人了。这样,人类第一次实现了环球航行,从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新航路开辟后,密切了世界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从此,世界结束了彼此孤立的状态,联成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这四次重要的远航,大都发生在15世纪末,在同一时期,我们中国也曾有过远航的壮举,可以请同学思考、对比世界史上的四次远航与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在目的、规模、后果上有何不同?

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成长和新贵族的出现;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苏格兰人民起义;1640年议会斗争;纳西比战役;查理一世被处死和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1688年政变;《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能力培养:①引导学生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从而初步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②通过分析克伦威尔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②资本主义制度同封建制度相比较,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重大进步。但资产阶级革命终究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革命。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保守性。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利用它处于大西洋航路的中心地位,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当时统治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推翻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专制统治,必须实行革命。今天,我们就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变成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海上强国了。市场扩大了,财富来源增加了,同时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当时英国的封建经济基础瓦解了,但是保护它的上层建筑却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这是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君权神授”下的英国

查理一世继位后,仍然独断专行。由于议会不同意他随意收税,他竟多次解散议会,结果形成多年无议会统治的局面。王室生活腐化,挥霍无度。国王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压榨劳动人民。大量工人失业。农民反对封建压迫,要求取消地租,获得土地,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城市平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为生活所迫时常暴动。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使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在人民革命运动的推动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结成联盟,反对封建统治,并取得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

首先起来反抗查理一世统治的,是苏格兰人民起义。查理一世为了筹划军费,镇压起义,被迫于1640年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利用议会同国王进行斗争,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取消国王的专卖权,监督国王和大臣的活动。国王和议会最后决裂。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内战结束后,在人民的压力下,议会和军队组成最高法庭审判查理一世。判决他为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的敌人。1649年初,查理一世在白厅(王宫)广场被处决。

三、《权利法案》的颁布

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独揽大权。竭力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甚至掉过头来,同人民为敌。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主”,成了英国的无冕之王,共和国名存实亡了。1660年5月,流亡法国的查理二世被迎为英国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面对着复辟王朝的高压政策,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武装起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也无法容忍复辟王朝的倒行逆施,迫切要求改变现状。但是,他们已经脱离了人民,害怕人民,不敢依靠和发动人民通过革命的手段去推翻复辟王朝。他们就向封建贵族妥协,于1688年发动了政变,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复辟王朝。荷兰执政威廉当了英国国王。

为了限制君主的权力,英国议会在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提问:(1)英国议会制定《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2)《权利法案》起了什么作用?《权利法案》确定了议会的大权,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是英国政治史上的重要文件之一。这样,经过半个世纪的斗争,英国终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世界意义)

第12课 美国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印第安人是美洲的主人,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北美殖民地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英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第一届大陆会议;来克星顿之战;第二届大陆会议;华盛顿;《独立宣言》;萨拉托加战役;约克镇战役;1787年宪法;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

2.能力培养:(1)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提高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原则、以美英双方作战的目的来区分战争性质的能力。在美国的独立战争中,北美人民的斗争是正义的。英国的殖民统治是非正义的。正义战争是“得道多助”,必将得到国际援助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最后的胜利。(2)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弱胜强的战争。通过作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1)北美是土著印第安人、欧洲等地移来的劳动人民和从非洲贩来的黑人奴隶共同开发的。(2)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战争;人民群众经过艰苦斗争,以弱胜强,取得了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3)独立战争是民族解放运动,同时又是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战争的结果,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对欧美的革命特别是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提问:英、荷、法在相互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哪国获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它对殖民地进行了哪些罪恶活动?正是由于欧洲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和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灭绝种族和贩买奴隶等罪恶,才导致了美国人民争取独立的解放战争。

美国的独立战争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一次必然的事件。这是为什么呢?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发展 美洲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与从欧洲来的大批移民共同开发,经过一百多年的开拓,各地的经济往来与交流,北美13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特别是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造船工业成为主要的工业部门。南部种植园经济,主要种植烟草、蓝靛、甘蔗等以商品为主的经济作物,主要供应欧洲市场。种植园经济性质是什么呢?它进行的是商品生产,它又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种植园主既是地主、奴隶主,又是农业资本家。从欧洲到北美殖民地的移民主要是英国人,其次还有德、法、荷兰、瑞典等国人。他们经过长期开拓和经济的频繁交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作为统一的语言,这样由来自欧洲的移民融合的新民族——美利坚民族就形成了。

二、来克星顿枪声 北美殖民地人民,对英国竭力压制北美经济发展和永远把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表示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日益高涨。英国政府面对着北美人民的反抗采取了什么政策呢?是严厉地采取了掠夺、压迫的高压政策,对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派军队武力镇压。北美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组织起来准备武装斗争。综合上述内因和外因,美国的独立战争这一事件的爆发不是偶然的。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是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

独立战争爆发后,1775年5月在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会议决定建立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1732年2月,华盛顿出生在弗吉尼亚东部的一个大种植园主家庭,曾在1756年爆发的“七年战争”中参加英国军队一方对法军作战,受到了军事锻炼,成为具有军事才能的人。1759年为弗吉尼亚议会议员,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他又被选为第一、二届大陆会议代表,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他指挥大陆军取得了胜利,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三、《独立宣言》的发表和独立战争的胜利

大陆会议于1776年7月4日发布了《独立宣言》。为什么说《独立宣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它还有哪些局限性?(1)《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北美脱离英国独立和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后来把7月4日定为美国独立日。(2)《独立宣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因为它反映了殖民地人民摆脱民族压迫的要求,包含了资产阶级对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的主张。在战争初期,美、英力量相差悬殊,美军处于不利地位。但由于美国人民的坚强不屈、英勇战斗,人民群众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供应粮食,砍伐树木,阻止英军前进,支援美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美军采取灵活战术,迫使英军走投无路。英军将领率5 000人投降,美军取得了“萨拉托加大捷”。这次战役不仅增强了美国人民争取战争胜利的信心,也为美国人民的抗英斗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从此,美国独立战争由防御进入了进攻,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美军由防御转入进攻。在人民群众和法国、荷兰等国援助下,美军力量逐渐加强壮大,美军越战越强,战争形势由战争初期的不利形势变化为对美军的有利形势。在1781年,美法联军在约克镇又取得了重大胜利,英军被迫投降,战争胜利结束。

美国独立后,在1787年制定了一部宪法,历史上称“1787年宪法”。现在的美国宪法,就是1787年制定的。根据宪法的规定成立了联邦政府,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分析思考独立战争的意义影响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归纳:(1)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赢得了独立;(2)有利于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3)对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三级会议的召开;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雅各宾派专政;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战争。

2.思想情感教育目标:①引导学生了解革命前的法国社会状况,懂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矛盾的必然结果。②指导学生分析资产阶级在革命中采取的措施,使学生认识法国革命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具有广泛性、深刻性,是一场影响巨大和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③组织学生讨论对拿破仑的评价,使学生学会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学会正确看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能力培养目标:①分析能力培养,指导学生深入分析雅各宾派专政的措施、特点,认识雅各宾派专政在法国革命中的作用。②评价能力培养,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标准,评价拿破仑的一生。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雅各宾派专政,拿破仑帝国。

难点:雅各宾派专政的特点与作用,对拿破仑的评价。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美国独立战争的枪声刚停,仅仅隔了几年,欧洲大陆上的法国又响起了反抗封建统治的隆隆炮声。这就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是欧洲大国,也是当时的强国,同时还是欧洲最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发生的?雅各宾派专政又是怎么一回事?拿破仑是如何崛起的?这些问题将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研究的问题。

一、法国大革命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法国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18世纪法国思想、经济、社会、政治各方面的状况如何?思想上是启蒙思想传播;经济上是资本主义发展,但农业为主;社会上分成了三个等级;政治上是君主专制。法国的各种矛盾存在已久,为什么这时爆发革命?三级会议的召开,这就是直接原因。

革命爆发的标志是什么?攻占巴士底狱。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不久,三级会议改为制宪会议。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请同学分析一下《人权宣言》。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权宣言》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是法国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人权宣言》发表后,革命是如何发展的呢?革命的发展,使国王路易十六十分仇视和恐惧,企图逃到国外,将来卷土重来。但国王装扮成平民逃出巴黎后,被人认了出来,又被押解回来。1793年,国王路易十六被以“阴谋反对公众自由和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推上了断头台。其后不久,法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雅各宾派专政。(1)雅各宾派是在什么情况下掌权的?(2)雅各宾派的措施有哪些?(3)这些措施的特点是什么?(4)这些措施起了什么作用?(5)为什么雅各宾派统治会很快结束?

(1)雅各宾派是在反法同盟准备入侵、王党**多处发生的危急关头上台的;(2)其措施涉及物价、惩办反动分子、反对外敌、土地、农村、封建制度等;(3)其措施特点是果断、全面、严厉;(4)其措施的作用是打退了反法联军,平息了国内叛乱,维护了革命政权;(5)迅速倒台原因是过份严厉的措施使自己孤立。评价:雅各宾派是法国革命发展中资产阶级内部矛盾的产物。雅各宾派巩固专政和推进革命,是法国革命最激进的阶段。它对以后法国历次革命运动和其他国家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拿破仑和他的帝国

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从而扩大了法国疆域。但这只是拿破仑全部活动的一部分。实际上,他从战争中起家,到夺权,到称帝,到扩张,有很多重大活动,是法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人们历来争论不已。怎样评价拿破仑?讨论这一问题时,可以从拿破仑的一生谈,也可以从某一个侧面、某一个角度谈。例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评价历史人物要放到当时的历史时代中去判断、分析,要历史地、客观地、辩证地、全面地进行评价。

第一,拿破仑掌权期间,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颁布《法典》,规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第二,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1)正义性,保卫法国;(2)进步性,保卫和传播资本主义制度;(3)侵略性,奴役和镇压当地人民的反抗;(4)争霸性,与英国争殖民霸权,与俄国争欧洲大陆霸权。第三,拿破仑是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

拿破仑帝国的覆亡,标志着法国历史一个阶段的结束。轰轰烈烈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过去了,拿破仑帝国也覆亡了,其后法国的政局又有许多重大变化,但资产阶级制度,最终还是在法国确立下来,法国成为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之一,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这些与法国资产阶级的壮大,启蒙思想的传播,大革命的作用,拿破仑的内外政策都是分不开的。所以法国革命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

第14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部门开始;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汽船和火车机车问世;工业革命的影响。

2.能力的培养:①在教师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及后果进行思考,加以认识,从而提高辩证看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从而培养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3.思想品德的培养:①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是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努力掌握科学技术。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和影响;瓦特改良蒸汽机。难点:工业革命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世界古代史,你们能不能说出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出现的时间和地点?(14世纪工场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的出现)手工工场阶段从14世纪就在欧洲开始了,持续了大约400多年,当历史发展到18世纪60年代时,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革命发生了。这次革命被恩格斯称为工业革命,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工业革命。

这场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随英国之后,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迸行了工业革命。为什么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而不是英国以外的什么别的国家?因为英国最先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前提,所以,它首先在英国而不在其他国家发生。工业革命的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都有哪些?①雄厚的资本;②充足的劳动力;③丰富的资源和原料;④海外贸易的迫切需求。

18世纪60年代,英国最早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资本、劳动力、资源、市场这四个必要条件,所以,一场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工业革命就在英国首先开始了。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最早产生于棉纺织工业部门。

一、珍妮机的故事

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是历史必然性所决定的,然而,必然性又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比如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从飞梭引发的。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飞梭使织布速度大大加快,棉纱顿时供不应求,这就引起了纺织工业各部门各环节的连锁反应。到了1765年,经过几年心血的研究,纺织工人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终于发明了手摇纺纱机。珍妮纺纱机纺纱功效一下子提高了16~18倍,他用女儿珍妮的名字命名这台机器为“珍妮纺纱机”,它被认为是工业革命的第一台机器,工业革命以此为起点开始了。

二、瓦特与蒸汽机

以水力为动力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一种更方便而又更有效的动力来带动机器。解决机器动力问题的人是学徒出身的瓦特。他童年时就善于观察事物。他经过20多年的研究,同时吸收前人成果,终于在1785年制成了改良蒸汽机。请同学们看书中插图,它是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装置,把它装到纺纱机中。就能带动机器纺纱,把它装到织布机中,它就可以带动机器织布。后来,不仅纺织工业采用机器生产和蒸汽动力,而且在冶金、采矿等部门也都进行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上半期,大机器生产基本上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随即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也都进行了工业革命。

三、火车的诞生

随着工业的发展,交通运输被提到了日程。工业革命以后,大机器生产需要运进大批原料并及时把堆积如山的产品运到各地。人力、畜力和简陋的运输工具就无法胜任了。于是交通运输的革新又被提到了日程。这方面的突破首先发生在美国和英国。哪位同学能说说在交通工具的革新上有哪些成就?(富尔敦发明了汽船,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一台蒸汽机车,这台机车在前进时不断从烟囱里冒出火来,因此被称为“火车”。1830年,英国正式使用了火车,从此,铁路交通飞速发展。

哪位同学能简要叙述一下工业革命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发明?从工业革命过程中的发明家身上,你们发现他们有些什么共同特点?(教师进行小结如下)英国工业革命中最具有重大意义的几项突破性发明之间是互相推动的。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新动力又推动了冶金、采矿等重工业部门采用新技术,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

工业革命的影响:1.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经济迅速发展。2.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3.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也引发了工业带来的交通、污染等问题;另一方面,一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强国后,它们以世界为市场,密切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同时,对外掠夺和倾销造成了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落后。以印度为例,英国对印度的棉纱输出造成印度棉织工业急剧衰败。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于18世纪首先发生在英国不是偶然的,1689年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第五单元 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与罪恶的奴隶贸易和残酷的殖民掠夺密切相关,西方殖民者“三角贸易”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是最有力的证明。

2.能力要求: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西方殖民者进行“三角贸易”和对印度进行残酷殖民掠夺的原因,初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给西方国家和亚非拉国家带来的不同后果,一方面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性,初步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角贸易”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难点:奴隶“三角贸易”、英国对印度殖民掠夺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一些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其先行者西班牙、葡萄牙各侵占了哪些地区?进行了怎样的掠夺?(答略)。

继积极参与新航路开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活动之后,17世纪初,英、法等西欧国家也随即走上了殖民扩张的舞台,成为新兴的殖民国家,逐渐取代了葡、西两国的地位。它们是怎样进行扩张的呢?占领殖民地后又犯下了哪些罪行?让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上一起去了解。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走上了殖民掠夺的道路。殖民掠夺的后果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建立了许多的殖民地;(2)大肆掠夺殖民地财富。葡萄牙殖民地除巴西外,都在亚洲和非洲,西班牙除菲律宾外,殖民地都在美洲。(可简要联系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我国澳门的情况)殖民者在亚、非、拉美等地进行大肆搜刮。印地安人尸骨成山,殖民强盗金银满船。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当时最富有的王室,此后,更多的欧洲国家加入到殖民掠夺中来,亚、非、拉美等国从此相继进入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

欧洲殖民者从事贩卖黑奴的活动,一般采取“三角航程”。他们的船只满载盐、布匹、火器、五金、念珠、郎姆酒等货物,从本国港口驶向非洲。这是“出程”;在非洲海岸用这些货物“交换”黑奴。(补充:最初,欧洲殖民者组织捕奴队掳走非洲精壮男子,引起非洲人民强烈反抗。他们改为由自己出枪,挑动一些非洲首长从事猎奴战争,再用货物从酋长手中收买黑人,卖作奴隶)(举例:黑奴的价格非常便宜,通常情况下,一个60公斤重的男奴或未婚的姑娘能换一桶酒,一个儿童只值一面镜子等)。然后横渡大西洋到美洲。这是“中程”;在美洲用黑奴换取金银和糖、烟草、稻米等返欧洲,这是“归程”。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国人后来居上。

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了惨重的损失,造成非洲人口锐减。在长达400年的奴隶贸易中,有1500万黑人被贩运到美洲。据统计,每运一个黑人到达美洲,就有五个奴隶死于猎奴战争或贩运途中。因此,加在一起,非洲丧失的精壮人口几近1亿,相当于1800年非洲人口的总和。然而,奴隶贸易利润高达百分之几百,殖民者们趋之若骛,掠夺来的大量财富被他们在国内转化成资本,用以发展商业,建造厂房,购置机器和雇佣工人,这也是欧洲工商业得到很快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欧洲的许多城市也因此而兴盛繁荣起来。

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7世纪英国走上了殖民争夺的道路。相继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18世纪后半期,英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起初规模不大,主要从印度和东南亚一带进口棉布和胡椒等商品,后来还拥有了建立军队管理殖民地等特权,无恶不作。它负责英国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

野蛮的掠夺造成了亚、非、拉殖民地的可怕贫困和落后。可是英、法等国的殖民者将压榨来的沾满血污的钱财运回国内,转化为资本,去发展工商业。这些殖民地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进一步刺激了工业的发展,促使英国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巩固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在葡萄牙、西班牙之后,17世纪的欧洲兴起的殖民国家。它们在激烈的殖民扩张过程中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一个国家打败对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它是——(英国)各国占有了殖民地后,进行了残忍的、血腥的掠夺和屠杀,而且还毫不羞耻地贩卖黑奴。殖民主义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充满卑鄙贪欲和野蛮暴行的历史,我们应该永远牢记这一点。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激起了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斗争,19世纪爆发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印度的民族大起义。

2.能力要求: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和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概述玻利瓦尔赫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杰出影响和作用,其爱国主义优秀品质、值得学习和推崇。

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探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和现实联系的思维方法,来分析思考拉丁美洲和亚洲长期落后的原因,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民族责任感。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玻利瓦尔、章西女王。难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提问学生:是否看过电影《章西女王》?以及知道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开始讲述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一、“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最先侵入拉丁美洲。西班牙占领了除巴西以外的几乎全部拉丁美洲,葡萄牙独占巴西,他们残酷屠杀当地居民。为了补充劳力,殖民者又从非洲掠卖黑人到美洲做奴隶,残酷地剥削和虐待他们。他们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统治是落后的、残暴的、纯粹掠夺性的封建主义性质的殖民统治。

长达300年的殖民剥削和压迫,使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鸿沟愈来愈深,矛盾愈来愈尖锐,尤其是土生白人,强烈要求控制政权、发展民族经济。殖民统治危机的加深“一切民族压迫都势必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而被压迫民族的一切反抗趋势,都是民族起义。”从1816年起,西属拉美独立革命进入第二个阶段,南美成为斗争的重心。

在南美大陆的北部主要是爱国者玻利瓦尔领导的独立战争。西蒙·玻利瓦尔是19世纪初南美洲北部西班牙殖民地独立战争的主要领导人,拉丁美洲革命的杰出领袖。

1810年4月加拉加斯人民起义,赶走了西班牙官吏,次年7月即宣告成立委内瑞拉共和国。这是拉美独立运动中最早成立的共和国。1812年3月,加拉加斯发生大地震,西班牙军队乘势进攻,使委内瑞拉第一共和国的功业失败。玻利瓦尔组织一支以黑人为主的队伍,向委内瑞拉挺进,在人民的支持下,一举解放了加拉加斯,宣告成立第二委内瑞拉共和国。玻利瓦尔被称为“南美的解放者”。1816年,玻利瓦尔在新独立的海地共和国的支持下,重建革命军,向委内瑞拉进发。他总结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宣布解放奴隶,没收西班牙王室和反动派的土地与财产,答应战后给革命军的战士分配土地,取消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一切劳役;同时,坚决主张在拉丁美洲实现共和制民主政治。这些号召,得到各阶层人民的广泛支持。在攻占收复安格斯图拉城之后,委内瑞拉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玻利瓦尔就任总统。接着,他又率领队伍翻越人迹罕至的安第斯山,一举攻占波哥大。1820年,哥伦比亚共和国成立,玻利瓦尔当选为总统和最高统帅。

在南美大陆的南部,独立运动主要由圣马丁领导。中部的战斗是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协同作战的。在打击西班牙殖民军的过程中,他们相互支援,共同对敌。

二、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

19世纪中期,遭受殖民主义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解放运动高潮,印度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当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印度社会民不聊生,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1857—1859年,印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是这次印度民族起义中的杰出女英雄。(讲述关于章西女王的英雄故事)

章西女王和印度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第六单元 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第17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独立工人运动;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作用。

2.能力要求:通过讲述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使学生认识:科学社会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历史需要,又服务于历史需要,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革命活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生动的革命理想教育。使学生从革命导师身上得到一些做人的启迪。

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终生从事革命活动创立马克思主义及其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的讲述,培养学生全面深入认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难点:一是英国宪章运动中的核心内容“工人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二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公开发表。从此以后,这部著作和两位作者的名字就深深地镌刻在人类思想史和革命的丰碑上,历久弥新,永不磨灭。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已经150多年了。150多年来,没有哪一本书传播得如此广泛,如此深入人心,没有哪一本书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并且继续产生着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它的问世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树起了一面旗帜,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它给呻吟在资本主义重压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指明了争取解放的道路,它有如黑夜里的灯火,大旱中的甘霖,立即不胜而走,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用多种文字在各国传播开来。可以说,对于这部著作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会过分。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哪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两次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共同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质。无产阶级把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即:有组织、有意识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时期。

英国的宪章运动有一个政治纲领《人民宪章》。运动中,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宪章运动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阶级所显现出来的巨大革命力量,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深入发展,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各国工人运动,已成为历史发展的迫切需要。独立的工人运动的斗争实践,不仅使无产阶级加深了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认识,同时也为无产阶级革命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因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工人阶级只有在规模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走上正确的轨道。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种时代的要求下,担负起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的。(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

课文是从马克思、思格斯深入工人群众和进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因为只有深入工人群众,才能了解工人阶级的现状和加深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但仅此还是不够的,还应重视理论的作用,特别是对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进行科学的论证。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的国度里几乎同时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并密切合作,开始全面创立科学理论的工作。教材在小字中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把它们吸收、改造,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它的发表标志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自此之后无产阶级有了自己强大的思想武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新阶段,国际共产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洪流。

二、巴黎公社

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

后来人民选举产生了巴黎公社,资产阶级政府不甘心失败,对巴黎公社发动了进攻。战斗非常惨烈,数以万计的公社战士英勇牺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月流血周”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后来公社的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的歌词,经工人作曲家狄盖特谱曲后,《国际歌》在全世界广泛传唱开来。

第18课 美国南北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美国北部工业经济和南部种植园经济的发展状况;南北战争爆发的起因;南北经济发展的矛盾;美国内战的基本经过和结果;林肯。

2.能力要求:从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结果分析,理解“为什么说美国内战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这两个文件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培养目标:美国领土扩张的历史,认识它不仅是一部领土扩张史,也是一部渗透了印第安人、黑人血泪的历史。从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结果分析,认识内战取消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以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从美国内战的影响,认识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的贡献,他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作用。难点:南北战争的起因。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美国独立战争不仅仅是一场民族独立的战争,同时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因此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但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生产力的提高,美国国内南北两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矛盾又突出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在美国独立后的80多年后,即1861年~1865年又发生了一场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

一、战争的爆发

独立前,美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即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独立战争中,他们结成了同盟,实现了美国的独立。尽管他们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和矛盾。19世纪上半期,随着南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北方开始了工业革命,双方的矛盾在劳动力、原料、市场三方面日益尖锐,北方工商业资本家要求保护国内市场和原料,扩大工业品出口,同时提高关税,限制工业品进口。希望废除奴隶制,增加自由劳动力,在西部建立自由州。南方种植园主为了谋取高额利润,把棉花等原料大批销往英国,并从英国输入大量工业品,因而他们力主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扩充奴隶数量,在西部扩展奴隶制。而且按照美国宪法的规定,参议院是由每州派两名代表组成,而西部新建立的州是自由州还是蓄奴州,直接关系到南北两方谁能控制参议院进而控制国家政权。所以,奴隶制的存废成为双方斗争的焦点。可见,奴隶制的存在,经济上已阻碍美国经济发展,政治上成为导致美国国家分裂的潜在因素。

经过:(1861年~1865年)

①导火线: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②爆发:1861年南方11个州建立“南部联盟”,分裂国家,挑起内战。③形势:南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北方战备松懈,节节失利。④转折:1862年《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后,北方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

⑤结束: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

为什么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成为内战导火线?

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这就意味着美国在政策的制定上,林肯必将行使总统的权力,反对奴隶制的扩张,南方奴隶主把奴隶制扩展到西部的希望化为泡影。他们决定作最后的挣扎,发动叛乱,脱离联邦。因此,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成为内战导火线。1861年南方11个州建立南方同盟,分裂国家,挑起内战。

从美国内战初期南北双方力量对比表上,我们发现内战初期,北方的力量比南方强大,但北方却失利。主要原因有:南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北方还幻想妥协,战备松懈,同时北方政府没有提出废除奴隶制和解决人民的土地问题,没有注意充分发动人民和广大奴隶的力量,所以北方军队在战场上连续失败,连华盛顿也险些失守。

二、北方的胜利 分析《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有关内容,说明这两部文件所起的历史作用。

材料一:凡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的手续费,即可在西部获得一块相当于64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五年以上,这块土地就可成为私有财产。——《宅地法》

材料二:1863年元月一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海陆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从这两个文件的内容看出,美国政府满足了广大人民对土地的要求,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解放了所有叛乱州的奴隶成为自由人,可以参加联邦政府军队。这样,广大工人、农民和黑人积极参加革命战争,使战局得以扭转。

1863年,南北军队在葛底斯堡决战。林肯战前的这篇演说,成为闻名于世的作品。北方军队士气高涨,大获全胜,从北方此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直到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但是内战结束不久,林肯就被刺杀于华盛顿的福特剧院。

为什么称林肯为美国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林肯在内战最危急的关头,顺应了广大人民的要求,以革命的方式摧毁了奴隶制,解决了人民对土地的要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而林肯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意义: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因而称之为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北方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因而称之为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16世纪~19世纪俄国在欧亚两洲扩张的概况。倒幕前日本的政治经济状况;西方列强的入侵;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要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对复杂的史事进行简化、概括的能力。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明治维新。

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沙俄的发展史也是不断侵略扩张的历史。沙俄是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中国是它侵略的国家之一,启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丑恶本质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认识捍卫领土、维护和平的根本条件是国家的强大。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以大名、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为主体的改革力量,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推翻了幕府统治,而后新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逐步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认清明治维新的局限性。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是1861年俄国改革及其历史意义;二是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在教材内容简单的情况下,使学生感知这两次改革使日本和俄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成为本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二是通过学生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会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曾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同学们是否还记得这个条约签订的时间?(答1689年)同一年,在俄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彼得大帝开始改革。俄国的近代历史的发展状况又是怎样?以及日本的发展情况又怎么样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此将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

19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危机非常严重。一方面它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民暴动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实际是在保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以沙皇为首的农奴主实行的改革。

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归纳后教师总结强调)①“解放”农奴。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②收取份地赎金。农奴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这次改革有其积极意义:1861年改革从性质上看是农奴主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而收取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资金。这些都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廷设在京都,但实权掌握在将军德川庆喜手中,将军的政府设在江户(今天的东京),称为幕府。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社会的统治阶级。

农民,被世世代代束缚在土地上,他们终年辛苦,却要将收获物的一半以上还给封建领主,还要担负名目繁多的苛税和徭役。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地发生。另外,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属于封建等级的下层,也受到幕府的歧视和压制。

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在日本有了长足的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当时全国雇工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有三四百家,有的手工工场雇工达一百多人。大阪、京都等城市成为商业中心。一些商人和高利贷者还在农村把农民抵押而过期无力赎取的土地据为己有,并召募农民开垦土地,成为新兴地主。由于封建经济的衰败,大名、武士生活水平下降,一些大名、武士开始经商。这些人的利益相互接近,他们都对幕府的统治不满,特别是政治和军事力量比较大的一些大名和武士由原先封建统治的支柱变成反对幕府的一支主要力量。

除了内忧,还有外患。长期以来,统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锁国的政府。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打开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中国首当其冲地遭到资本主义的侵略。同学们想一想,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同学回答:鸦片战争)不久,西方列强也来敲日本的大门。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闯入日本浦贺港,第二年,它第一个强迫幕府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在这以后,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依仗着军舰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的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和以幕府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苦难深重的日本人民对幕府的统治更加不满。

1867年,倒幕派加紧在宫廷活动,联络一些权贵,争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获得讨幕密诏。乌羽、伏见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推翻幕府的基础。倒幕军乘胜追击,5月,大军进逼江户,德川庆喜被迫投降。这样,日本最后一个封建幕府政权被推翻了。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诸方面的改革。

幕府统治被推翻以后,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措施。明治维新内容如下: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取消大名对各藩的统治权,打破了国内封建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国家的统一。经济方面,废除土地买卖禁令,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自由,实为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还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积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向西方学习,发展教育等。

由于明治维新的领导权掌握在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武士集团手中,作为幕府统治的支柱,他们同封建势力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同时,由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间较晚,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占有殖民地等都落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后面,致使日本的地主资产阶级特别狂热地运用对外侵略、掠夺和杀戮的血腥手段,来补充本国财政资金的不足。

第七单元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能力要求: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人类何时进入蒸汽时代?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电灯照明,电话都是在这次变革中被发明出来的,我们把这次变革叫做“第二次科技革命”。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

提问:“家中或周围有哪些电气?它们有什么作用?电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的?p124 小字部分。

工业:重心:轻纺工业转向重工业,出现电气、化学、石油等。

发电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取代蒸汽,进入“电气时代”。

请问,电力在产领域中的作用?(自由发挥)

二、“发明大王”爱迪生

发明有留声机、电灯、电影摄影机、碱性电池等。1879年,耐用炭丝灯泡。1866年,西门子发明电机。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19世纪80年代,卡尔本茨设计出内燃机。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汽车的优越性体现在什么地方?新型的动力、汽车体积小、速度快。请学生阅读“自由阅读卡”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世间的意识和能力。

2.能力要求: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请大家阅读导入部分,提问引起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哪些? 美国和德国,垄断组织,托拉斯。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二次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由资本主义主义向垄断主义即帝国主义发展过渡。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期的国家(德)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P132 一段话

三国同盟:德、奥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英、法、俄。

二、大战的爆发

巴尔干半岛成为火药桶。

导火线:萨拉热窝刺杀事件。1914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空前灾难

凡尔登战役(1916年)被称为“绞肉机” 欧洲战场

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1918年11月,德国失败。

第八单元 璀璨的近代文化 第22课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需要学生了解法国启蒙思想家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主张及其影响;英国科学家牛顿和达尔文取得的突出成就,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伟大贡献。

2.能力要求:一是通过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在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以培养学生树立并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在未来建设、改造社会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科学家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观察、动手和勤奋等进行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初步能力。

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分析上述思想家和科学家取得成就的过程,使学生树立不畏权贵、敢于捍卫真理和为了科学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科学的革命。难点:思想启蒙的火种。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导入框部分的内容。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教会受到猛烈的抨击。这件事就发生在18世纪时期,其中出现几位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一、思想启蒙的火种 18世纪,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历史背景:18世纪,法国的旧制度衰败了,资产阶级、工匠、城市贫民、农民与封建地主阶级矛盾激化。

资产阶级根据不同人的要求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伏尔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批判天主教会。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互相独立监督;天赋人权学说。

卢梭:否定封建王权,人民有权推翻它。(社会契约论)影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猛烈抨击和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欧洲的社会进步。

二、科学的革命

1、牛顿:天文学,17世纪下半期发现万有引力;数学,微积分的创建;力学,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牛顿三定律。

2、达尔文:1859年,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物种起源》。

3、爱因斯坦:20世纪初提出相对论。

第23课 世界的文化杰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让学生了解世界近代史上文学、美术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2.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通过对三个著名人物生活时代背景的探究学习及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著名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梵高和《向日葵》;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

难点:认识这些著名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

下载九年级上历史教案 第1课《人类的形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上历史教案 第1课《人类的形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资料和劳动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精致的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大致说来,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 期,自秦汉到明清一直处于扩展、......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

    九年级体育上学期第十六周 第1课 跳远教案

    教学目的:1、加强完整技术动作练习,改进各阶段的技术动作,促进各技术的衔接与配合; 2 、掌握助跑步点的丈量方法,提高上板的准确性; 3、进行考核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

    九年级历史教案(五篇范例)

    《世界文化之旅》教案设计 一、从容说课 第一目,丰富多彩的文化(本课重点),在这里不需要给学生关于文化的严格的定义,而是要学生通过搜集材料,了解我国传统的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以......

    九年级历史教案第一单元

    九年级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1课人类的形成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 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

    初三历史教案上

    初三历史全套教案[人教课标]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案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人类的起源,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 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课标 1、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2、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人的发现、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