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充满美的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小编推荐)
来源:(梦芝园佳人网 www.xiexiebang.com)
用充满美的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 刘志坤
【摘要】在新课改的旗帜下,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起以前“灌、填、喂”的填鸭式教学,在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上有很大进步。尽管如此,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仍然不多,因为我们的绝大部分语文课堂教学离开了对学生美的教育、美的熏陶。那么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这一目前语文教学中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呢? 这就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① 用充满美的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 高效课堂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②语文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虽然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出现了明显的改观。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新的气象。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效率低下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一些语文课中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学依然存在。在此形势下,要求教师不断探索、创新,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最完美的教学效果,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如果离开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求美。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展示语文课堂教学之美,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美点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美的因素,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用美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和文学修养。
我们语文教师怎样去追寻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让它闪耀美丽的光辉呢?
一、带领学生感受文本之美
语文课本上经典作品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着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心怀天下”的情操美,朱自清的《春》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的风光美,苏轼《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情美;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结构美,吴均《与朱元思书》的语言美„„把这些美充分挖掘出来,充分展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体验发现美的喜悦,欣赏这些作品就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的美,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的人性美,在体验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生活美,在诵读中饱览作品的自然美,在品味中学习作品的语言美,在阅读中深刻感受作者的人格美。
在学习《望海潮》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柳永笔下杭州的风光美、生活美,人情美,我反复带领学生读课文,通过诵读,去培养学生“寻美”的眼睛“和爱美”的心灵。
二、教师努力营造和谐的审美氛围
挖掘出作品的美,还不够,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营造和谐的审美氛围,这一点,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装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美读,以声传情。
教师和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文中的人、物、景、情跃出纸面,形成立体思维,从而感受作品的美。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豪放词的代表作,在教学中,先放朗读带,师生共同欣赏专家精彩的诵读;然后再配上音乐,学生自读;再指名朗读,辅以适当节奏、轻重音的点拨;然后要求学生能够把诗歌中的每一个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举行朗诵比赛。这样,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画面美和襟怀美,陶醉在诗歌所创造的美的世界里。一节课,书声朗朗,此起彼伏,学生情绪高昂,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情感诵读不仅事半功倍,更是美的熏陶!
(二)借图片照片、音乐影视,为课堂造势。
选取相关的图片照片、音乐影视,据情况穿插于课堂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多种感觉,从而营造一种美的氛围,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在学习《包身工》时,我搜集了很多相应图片展示给学生,夏衍先生笔下的包身工在学生心里就不再是扁平的文字形象。我还喜欢在课堂上播放音乐,或用作朗读的配乐,或用来激发情感,或用以启发思维。在学习《鸿门宴》时,我还播放了电视剧相关片断,学生看后,对项羽的当断不断及刘邦集团的上下一心理解得更深刻了。图文结合,音乐烘托,在欣赏中营造氛围,提高了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注意课堂教学语言之美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进入艺术的境界,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刻苦的追求。①音高得当,音强适中,具有语声美。语音过高,声嘶力竭,不断强刺激,会产生疲劳感;语音过低,有气无力,不易听清,就会令人昏昏欲睡。②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具有言辞美。语言要精确、精炼、精妙,要将作者文中之情与教者、学者的胸中之情融为一体,才能形成心理共振的场效应。③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具有旋律美,语速要快慢有间,断续适当,张弛有度。④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具有情趣美。幽默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幽默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但须注意分寸、火候。
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曾经用彩笔来描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有声有色,有景有情,可谓形象、精彩了。
讲求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矶,句句似诗,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这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③教师的语言美在课堂是“催化剂”,它能直接地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激活学生的各种情感。
(四)讲求课堂教学导入之美
有人说,语文课犹如一支动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授课就要精心设计,审时度势,在开篇引导、课堂指导、收尾诱导上很下一番苦功夫,特别是导入,一定要新颖恰切。
开篇引导,即导入新课。导语设计既要新颖,又要简结,生动,有文采,有感情,还要富于变化。有时介绍背景,有时创设情境,有时提出问题巧设悬念,有时直接审题开门见山。虽有定法,但无定式,不断变化,以求激发学生浓郁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如于漪老师教学《听潮》时的导语就是很好的典范。
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听过有关海的故事吗?回忆一下你们在电影、电视、书刊、报纸中看到的海的形象,列举一些词语来形容它的情状。(放手让学生说)海,无边无际,辽阔壮美;神秘莫测,变化无常。有时它平静温柔,海鸥掠过水面,在海空之间盘旋翱翔;有时它汹涌澎湃,浊浪排空,怒吼咆哮。生活在海边的人,目睹海的情态,耳闻海的呼啸,了解海的脾气,热爱大海;远离海边的人,读描绘海的佳作,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到 海的壮观。鲁彦《听潮》一文,着力描写了海潮涨落的情景,让我们认真阅读,仔细体会。
于老师的这段导语,开头连用两个问句,启发学生的思维。接着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大海多姿多彩的形象,有对主观感情的浓烈抒发,有粗笔勾勒,有传神的细描;词汇丰富,句式长短结合。如此优美的语言,配上于老师那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语调,学生听起来,如坐春风,马上进入情境。
三、发掘学生潜在的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节课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美,让学生参与到美的发现、美的鉴赏、美的创造中来,那么,这堂课应该不能算是成功的。学生的“美”在于他们富有创造性,富有个性,蕴含着智慧火花。发掘美就是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去开发他们无穷的创造力,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潜力,只不过看我们怎么去发掘它而已。
要想发掘学生的美,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三点:首先要构建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其次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只是一个“点拨者”的角色;最后就是要相信学生,信任他们有能力解决问题,即使今天不行,明天也许他们会创造奇迹。
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我们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水平,以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作指导,为构建开放、生动、高效的语文课堂做出积极的努力。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雕塑家罗丹道出了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没有发现美,没有用心去创造美。让我们运用智慧在“美的富矿”中挖掘吧,引领学生走向美的生活。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 寻找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真美,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求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实用的方法,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肯定、鼓励、欣赏和赞美,让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文关怀的灿烂阳光下,让师生绽放的笑靥成为课堂上永不衰败的花朵。
参考文献: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1999年。
引文注释: ①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②《语文学习》1988年第四期
③李霆《全国特级教师思想录》,125页,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第二篇:用充满美的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第五届东北三省 高中语文教学研讨会
用充满美的语文教学
构建高效课堂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
第二高级中学 高一刘志坤 电话*** 邮编124010
用充满美的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 刘志坤
【摘要】在新课改的旗帜下,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起以前“灌、填、喂”的填鸭式教学,在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上有很大进步。尽管如此,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仍然不多,因为我们的绝大部分语文课堂教学离开了对学生美的教育、美的熏陶。那么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这一目前语文教学中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呢? 这就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① 用充满美的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 高效课堂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②语文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虽然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出现了明显的改观。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新的气象。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效率低下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一些语文课中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学依然存在。在此形势下,要求教师不断探索、创新,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最完美的教学效果,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如果离开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求美。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展示语文课堂教学之美,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美点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美的因素,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用美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和文学修养。
我们语文教师怎样去追寻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让它闪耀美丽的光辉呢?
一、带领学生感受文本之美
语文课本上经典作品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着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心怀天下”的情操美,朱自清的《春》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的风光美,苏轼《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情美;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结构美,吴均《与朱元思书》的语言美„„ 把这些美充分挖掘出来,充分展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体验发现美的喜悦,欣赏这些作品就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的美,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的人性美,在体验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生活美,在诵读中饱览作品的自然美,在品味中学习作品的语言美,在阅读中深刻感受作者的人格美。
在学习《望海潮》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柳永笔下杭州的风光美、生活美,人情美,我反复带领学生读课文,通过诵读,去培养学生“寻美”的眼睛“和爱美”的心灵。
二、教师努力营造和谐的审美氛围
挖掘出作品的美,还不够,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营造和谐的审美氛围,这一点,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装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美读,以声传情。
教师和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文中的人、物、景、情跃出纸面,形成立体思维,从而感受作品的美。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豪放词的代表作,在教学中,先放朗读带,师生共同欣赏专家精彩的诵读;然后再配上音乐,学生自读;再指名朗读,辅以适当节奏、轻重音的点拨;然后要求学生能够把诗歌中的每一个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举行朗诵比赛。这样,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画面美和襟怀美,陶醉在诗歌所创造的美的世界里。一节课,书声朗朗,此起彼伏,学生情绪高昂,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情感诵读不仅事半功倍,更是美的熏陶!
(二)借图片照片、音乐影视,为课堂造势。
选取相关的图片照片、音乐影视,据情况穿插于课堂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多种感觉,从而营造一种美的氛围,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在学习《包身工》时,我搜集了很多相应图片展示给学生,夏衍先生笔下的包身工在学生心里就不再是扁平的文字形象。我还喜欢在课堂上播放音乐,或用作朗读的配乐,或用来激发情感,或用以启发思维。在学习《鸿门宴》时,我还播放了电视剧相关片断,学生看后,对项羽的当断不断及刘邦集团的上下一心理解得更深刻了。图文结合,音乐烘托,在欣赏中营造氛围,提高了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注意课堂教学语言之美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进入艺术的境界,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刻苦的追求。①音高得当,音强适中,具有语声美。语音过高,声嘶力竭,不断强刺激,会产生疲劳感;语音过低,有 气无力,不易听清,就会令人昏昏欲睡。②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具有言辞美。语言要精确、精炼、精妙,要将作者文中之情与教者、学者的胸中之情融为一体,才能形成心理共振的场效应。③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具有旋律美,语速要快慢有间,断续适当,张弛有度。④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具有情趣美。幽默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幽默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但须注意分寸、火候。
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曾经用彩笔来描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有声有色,有景有情,可谓形象、精彩了。
讲求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矶,句句似诗,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这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③教师的语言美在课堂是“催化剂”,它能直接地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激活学生的各种情感。
(四)讲求课堂教学导入之美
有人说,语文课犹如一支动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授课就要精心设计,审时度势,在开篇引导、课堂指导、收尾诱导上很下一番苦功夫,特别是导入,一定要新颖恰切。
开篇引导,即导入新课。导语设计既要新颖,又要简结,生动,有文采,有感情,还要富于变化。有时介绍背景,有时创设情境,有时提出问题巧设悬念,有时直接审题开门见山。虽有定法,但无定式,不断变化,以求激发学生浓郁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如于漪老师教学《听潮》时的导语就是很好的典范。
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听过有关海的故事吗?回忆一下你们在电影、电视、书刊、报纸中看到的海的形象,列举一些词语来形容它的情状。(放手让学生说)海,无边无际,辽阔壮美;神秘莫测,变化无常。有时它平静温柔,海鸥掠过水面,在海空之间盘旋翱翔;有时它汹涌澎湃,浊浪排空,怒吼咆哮。生活在海边的人,目睹海的情态,耳闻海的呼啸,了解海的脾气,热爱大海;远离海边的人,读描绘海的佳作,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到海的壮观。鲁彦《听潮》一文,着力描写了海潮涨落的情景,让我们认真阅读,仔细体会。于老师的这段导语,开头连用两个问句,启发学生的思维。接着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大海多姿多彩的形象,有对主观感情的浓烈抒发,有粗笔勾勒,有传神的细描;词汇丰富,句式长短结合。如此优美的语言,配上于老师那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语调,学生听起来,如坐春风,马上进入情境。
三、发掘学生潜在的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节课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美,让学生参与到美的发现、美的鉴赏、美的创造中来,那么,这堂课应该不能算是成功的。学生的“美”在于他们富有创造性,富有个性,蕴含着智慧火花。发掘美就是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去开发他们无穷的创造力,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潜力,只不过看我们怎么去发掘它而已。
要想发掘学生的美,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三点:首先要构建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其次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只是一个“点拨者”的角色;最后就是要相信学生,信任他们有能力解决问题,即使今天不行,明天也许他们会创造奇迹。
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我们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水平,以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作指导,为构建开放、生动、高效的语文课堂做出积极的努力。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雕塑家罗丹道出了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没有发现美,没有用心去创造美。让我们运用智慧在“美的富矿”中挖掘吧,引领学生走向美的生活。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 寻找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真美,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求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实用的方法,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肯定、鼓励、欣赏和赞美,让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文关怀的灿烂阳光下,让师生绽放的笑靥成为课堂上永不衰败的花朵。
参考文献: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1999年。
引文注释: ①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②《语文学习》1988年第四期
③李霆《全国特级教师思想录》,125页,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第三篇:构建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
1.《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
2.说课稿
3.高效课堂构建模式及经验介绍
邳州市红旗中学龚莉 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第四篇:构建高效课堂
实施提纲式备课 构建“高效课堂、有效学习”
各位老师:今年我们将按照教研室的总体部署,认真组织开展“高效课堂、有效学习”研究活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首先要着力解决长期存在的教师备课形式化和低效益的问题,下面,我就我校如何构建提纲式备课、不断推进“高效课堂、有效学习”研究活动深入开展的认识、做法和步骤向各位老师作一简单介绍: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但实事求是地说,截至目前,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又与传统的备课模式不无关系。因此,我们在开展“高效课堂、有效学习”活动中,首先以改革传统的备课模式为切入点,以教学中存在的其它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深入探讨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备课模式和教学方式,并逐步确立了“研、训、管”一体化的运行机制,遵循“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总结,边总结、边推广”的基本原则,从而使得这项研究活动自始至终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顺利开展。
(一)加强领导,健全学校教研队伍
为了使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卓有成效,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改领导小组和以业务校长为组长的教改研究指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对研究内容的内涵要义及遵循的规律及组织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拟定出具体的研究计划及实施方案,并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敦促各项工作的开展。指导小组负责研究工作的落实与指导。指导小组的成员由学科分管领导、中心教研组长、各年级学科组长组成,负责组织本学科研讨活动、指导引领和信息总结反馈,活动中各司其职,责任到人。
(二)大胆创新,尝试提纲备课模式
应该说,备课是否有效是决定课堂教学是否有成效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长时间以来,传统的备课过于注重形式,备课与上课脱节,致使备课与上课“两张皮”,导致教师课堂授课的随意性很大。另外,过于烦琐的常规管理,也使得教师疲于应付,难以静下心来认真备课。针对这种现象,我校决定首先从备课入手,通过改变备课模式来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大胆地提出了实施提纲式备课科学设想。
提纲式备课是我们借鉴和内化了一些外地的先进经验的结果,其基本思路是依据“以导制学,先学后教”的原则,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彻“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教学理念,彰显“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的合作意识。
所谓的提纲式备课,其实是教案与学案的统一体,是一个融“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将本节课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生动的、具体的问题情景,将传授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按照不同的层次呈现出来。设计的提纲,对教师来说,是课堂上用以组织教学的教案;对学生而言,是用以主动探求知识的自学提纲,是学案。提纲式备课相对于传统备课来说,教案中除了阐明必要的三维目标外,删去了其他的繁文缛节,强调通过问题情景,把学生引进解决问题的氛围,把课堂传统的授课过程有意识的设计为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确立了提纲备课模式的基本思路之后,我们分文科、理科、英语学科三个序列进行教案的基本结构的研究,组织骨干教师依据有关要求精心准备了各学科“样本教案”,然后在基础年级各学科中全面铺开,由指导小组指导落实,其基本结构共分为五个环节:
1、教学目标。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出示的目标要蕴含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创设情景。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设计出一定的情景,以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有机地导入新课。
3、自学提纲。这是备课的主体部分,共分三个步骤:
一是自主探究。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通过看书或查阅课辅资料就能够独立自学完成。
二是合作探究。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基本技能,选择的题目要能够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问题的设计通过一定情景,能够启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生成。本环节主要通过师生合作、生生互助来完成。
三是知识拓展。注重训练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的题目要注重知识的迁移,注意课内外的结合。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分解,逐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4、自我检测。设形成测试和拓展训练两个层次,“形成测试”应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拓展训练”应密切联系生活,注重能力的考察。
5、布置作业。教师能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为充分体现提纲式备课的时效性、实效性,真正把这一实验活动落到实处,我们还规定了备课程序,明确了备课要求,并初步形成了提纲备课的评价体系。在实践操作上,我校提纲备课实行超周备课,实施备课的过程中尤其注重集体备课,强调发挥同科所有教师的集体智慧,根据“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的原则来完成。我校集体备课按照“酝酿—研讨—完善”的思路进行,“酝酿”阶段,主要是教师自主研讨教材,通过个人对教材的挖掘,利用活页纸的形式,确立出一周内所授内容相关的重点、难点,理清知识脉络,设计出相关环节的问题,完成个人题库集。“研讨”阶段,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备课组长组织,主要是教师相互交流,通过讨论最终确立一周内每课时重难点,然后从同科每个教师的题库集内筛选自学提纲各环节需要设计的问题,并确立授课思路。最后同组教师分课时分工准备。“完善”指的是课后通过教与学两个层面的反思,找出已形成的教案中存在的不足,予以修改和补充。整个提纲备课的过程体现为“个体探究——集体研讨——分工设计——反馈完善”的操作程序。第一步个体探究,旨在彰显个性;第二步集体研讨,旨在集思广益;第三步分工设计,旨在精研细究;第四步反馈完善,旨在反思教学。
在备课要求上,我们提出三个方面十一项具体的评价标准。
第一方面,备课组织有三项要求:(1)教师个人建立“课时典型题库集”,且内容充实,层次分明。各有不同。(2)年级组同一学科提纲备课内容生成于对教师个人“题库集”的筛选。增加用小黑板(3)备课研讨组织及时,提纲备课能按要求超周完成。
第二方面,教材研究有五项要求:(1)能够以教材为源深入研究教材,且能够创造性的使用教材。(2)题目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3)能够针对知识点设计出问题情景,具有启发性。(4)注重课内外知识的结合,适时进行知识迁移。(5)注重“双基”落实,能够进行知识拓展。
第三方面,教案设计有三项要求:(1)容量适中,且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紧张度。(2)教案问题设计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提纲备课能够教后反思,及时进行修改完善。
简单的说,提纲备课的教学理念是“先学后教”,教师的教法不表现在教案中,课堂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如何的教法,施展怎样的授课技巧,教师要完全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状况来随机而定,但组织教学过程必须充分展示学生“自学、探究、合作”,重视学法训练和能力培养,教师的角色定位只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
为使有效备课实验开展的有条不紊,卓有成效,我校坚持责任到人、层层追踪落实,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了“谁分管,谁组织,谁负责”的管理体制。
(一)加强理论学习,坚持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校通过读书工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学习使教师明确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以理论指导实践,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学习形式主要采取自学与讲座相结合的方式,集中抓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有效教学》《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研究动态》“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先进的办学经验”的学习与研讨,为保证学习的成效,学校为教师自学设立专门的理论学习笔记本,要求教师每月进行一次教学反思,写出个人的学习心得,学校会对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期末列入教师的目标考核。
教师专业学习主要采取自学和同伴互助的形式,着力抓好校本教研,通过两个层面的学习与研讨,集中解决部分教师在知识水平和课堂教学中进行组织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级部学科组长要抓好集体备课,通过交流与示范促进同科教师不断成长。中心教研组长要每半个月组织一次学科教研会,集中解决每个年级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教材的挖掘处理和来自于一些知识上的困惑。
(二)注重专业引领,搭建交流平台
在开展提纲式备课的实验活动中,开展了系列“达标”、“创优”活动,活动强调教师自主参入,采取个人申请和学校组织相结合的方式,来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潜能,激发了教师参与活动主动意识。通过“个人申请——评委验收——树立典型——组织学习”的组织形式,推动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整理打印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加强优秀案例的分析研讨;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公开课,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教学技艺的切磋。对潜质优良的教师,我校对他们长期跟踪指导,努力培养他们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使他们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
(三)注重考核评估,实行有效激励
我校对提纲式备课实验的每一项活动,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反馈、有评价。对教师提纲备课的目标考核,我们采取“面与点”的结合方式进行,“面”指的是同级部同学科所有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情况;“点”指的是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在考核中“面”与“点”各占相应的比重(各点多少?)。通过考核既将同级部同学科所有教师捆绑一起,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搞好团结协作,加强集体备课,又鼓励教师争先创优,调动教师参与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的来说,提纲式备课的实施,对促进教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课堂授课方式、矫正课堂授课讲练比例失调、推动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而重要作用。我校开展的各项教研活动还只是处于摸索阶段,还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完善,尤其是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还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今后,我们将继续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坚持科学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一如既往地加大教研力度,拓宽教研的领域,认真学习和研究有效教学理论,深入分析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研究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根据新课程标准探究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实验课、自习课”五种课型的结构特征和教学要求;认真探究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根据“学、教、练、评”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基本形成“创设情景,交待目标——自学探究,合作互助——拓展训练,自我测评——课堂小结,教学反思”的课堂授课思路。
第五篇:构建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的六个策略
-----------浅议如何构建高效的新型课堂
课堂是知识生成与师生合作交流的平台,更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锻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平台。为了使学生通过课堂真正得到知识、技能与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方位提高,教师需要从有效指导学习,定位教师角色,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分类指导,研究考试和理性反思等方面积极探索。下面就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浅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坚持一看二问三练,构建高效课堂
“一看”是指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一要素是坚持课前课后看书。俗语有云“读过千遍,其义自现”。首先,通过阅读自学,在看中悟道,培养自学习惯和感悟能力;其次,知识的生成与运用往往是通过实验、收集、猜想、印证、归纳等系统环节的完成才完成的,学生在看书时,为了获得同样的知识,就会经历同样的体验过程,必然要在看中做,在做中学,从而培养动手、归纳的探究能力;其三,学生只有通过看,才能把看懂的学到手,同时也才能发现困惑,产生疑问,激起思考,提出问题,也才有了解决问题的可能。同时,学生也会在看书时,学会安静思考,学会自律,学会讲秩序。
“二问”是指提出困惑,产生释疑的需要和行为。然后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下,增长知识,拓广见识,和谐相互间的情感,分享彼此的快乐,展示自己的思想,突破困惑,巩固已有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三练”指通过练习,理清思路、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一看二问三练是学习的三个步骤,也是学习的三个品质,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基础。
二.定位教师角色,构建高效课堂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通过开发资源,充分备课,精心组织课堂和科学反思整理,有效指导学习,必能保证课堂的高效进行。因此,教师应增强角色意识,实施个性化教学。知识的生成是师生个体经验兴趣经过动态整合后达成的。因此,教师应在保证学生学习行为能够顺利进行,保证既教书又育人的同时,把角色定位在组织、引导、合作者的位置上。使自己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成为学生进步的有效诱因。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于激励性,使营造的学习氛围催人奋进。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敢于质疑、追问,主动学习,积极合作探究。使课堂富有音乐美,即能重视平淡与激情的转化,重视学生的学龄特征,让学生在语言的重复、停顿,语速与声调的变化中感受惊喜,产生求知欲望,在激情中感化而奋力学习,在故事、笑话、幽默中巩固、理解和内化知识。
三.分解目标,巧设情景,构建高效课堂。
学生积淀基础知识、获得某种方法时,相近的东西容易产生错误,新的东西不易理解。因此,教学目标应当分解、内容应当生活化、设置的问题应当富有情趣化,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巧妙的设置问题,激发矛盾,激发学生亲历知识生成的过程,让课堂富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动态美,让学生在这样的动态课堂中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直接经验。倘若面临误区,教师经过恰当指导,学生顺利度过误区后,还会产生非同一般的体验。总之,教师通过“激扬氛围---组织活动---探究归纳---参与学习---误区矫正---巩固训练”等一系列活动,必能充满生机的引领学生在“读---做---想---问---练”中实现知识的有效内化。
四、研究学情,分类指导,构建高效课堂。
教师给学生以适当的“学习压力”,然后参与学生的学习中,与学生一起交流分享,让学生挑战自己,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之后,分层布置练习,分类进行指导,使学生通过读书、交流、实验、重复练习等形式多样的训练,学会具体的理解方法、运用知识的方法、记忆的方法,以及怎样分配时间的方法。是全体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实现有效学习。
五、正确面对考试,保证高效课堂。
考分并不能代表“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优劣,只是一种传统的、简单的、片面的教育评价参考系数。但是,目前的师生都需要高的考分,因此,教师应当研究考题和阅卷,教给学生如何赢考的方法技巧,解除考分对高效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保证师生高效课堂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六、理性反思,人性化教学,保证高效课堂教学的可持续性。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是教师在追求成绩的功利压力下,其指导行为与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个性化学习行为脱节不符造成的。教师应经常换位审视自己的课堂和学生,通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理解学生的困惑,反思自己的不足,“知不足然后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根据“教学相长”原理,引导学生培养特长,正确面对所遇的困惑,适时发问,然后进行恰当的指导,才能化苦为乐。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因为路过你的路,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因此,教师理性的反思,有的放矢的人性化个性化的科学施教,才能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也才能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一起享受高效课堂的乐趣,享受成功的教育。
愿我们一起,为构造富有个性特色的高效新课堂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