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教学讲义(7-13章)

时间:2019-05-15 06:5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教学讲义(7-13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货币银行学教学讲义(7-13章)》。

第一篇:货币银行学教学讲义(7-13章)

第7章 中央银行

§7.1 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和发展

§7.1.1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原因

(1)统一银行券发行的需要。(2)统一票据清算的需要。(3)建立最后贷款人的需要。(4)金融监管的需要。(5)政府融资的需要。

§7.1.2.中央银行产生的途径:中央银行的形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一般的商业银行演变而成;另一种则是由政府直接创设。

§7.1.3 发展阶段:

(1)普遍推行时期:一战——二战

(2)强化时期:20世纪中期至今 §7.2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

1、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国家单独设立,又分为一元式和二元式。

2、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没有专门执行央行职能的银行。

3、跨国中央银行制度:两个以上主权独立的国家共同拥有一个央行。

4、准中央银行制度:没有建立通常意义上的央行,由政府授权一个或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央行职能。

§7.3 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1、含义:央行与政府的关系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不能完全脱离政府,独立性是相对的。

2、表现:

(1)法律方面

(2)央行领导人人事权

(3)与财政部关系:短期贷款,为其筹资创造条件。

(4)利润:不以营利为目的

(5)资本所有权:国家;公私合有;私有

3、模式:独立性较强模式、独立性较弱模式

§7.4 中央银行的职能

1、发行的银行:一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包括印刷、铸造或销毁票币,适时适度发行货币。

2、政府的银行:包括代理国库,代理政府金融事务,为政府融通资金,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充当政府金融政策机构,管理金融机构。

3、银行的银行:集中和保管存款准备金,充当最后贷款人,主持全国银行间的清算业务。

§7.5 中央银行的业务 §7.5.1 负债业务:

1、货币发行业务:

(1)定义:货币从央行通过商业银行流到社会的过程。

(2)发行制度:外汇准备制度、比例发行准备制度、最高发行额限制度、有价证券保证制度,以垄断、信用保证、有弹性为原则。(3)发行过程:央行发行基金保管库——商业银行基层行业务库——市场货币存量

2、存款业务:

(1)来源:政府,金融机构

(2)业务:代理国库,集中存款准备金

3、资本业务:自有资本来源可为政府、混合持股、银行持股 §7.5.2 资产业务:

1、贷款和贴现:再贴现、政府短期贷款

2、证券买卖业务:公开市场操作

3、金银、外汇储备业务:

§7.5.3 中间业务:集中票据交换,办理异地资金转移

第8章 货币供给

§8.1 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量

1、货币供给:货币供给主体向社会公众供给货币的经济行为。

2、货币供给量:在企业、个人以及各金融机构中的货币总存量。§8.2 央行和基础货币

1、二级银行体制:

(1)整个银行系统为央行和商业银行两个层欠。

(2)信用货币包括现金和存款货币。

2、基础货币:包括公众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8.3 商业银行与存款创造

1、商业银行存款的来源: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2、商业行的存款创造:

(1)前提条件: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采用转账结算方式。

(2)存款创造过程:举例说明

(3)存款派生倍数的修正指标:现金漏损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8.4 货币供给模型

1、模型:M=KB M=[(C+D)/(C+R)]B M—货币供给 B—基础货币 K—倍数 C—现金 D—存款货币 R—准备金

2、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由D=R(1/r+α+β)可知: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8.5 货币供给外生性和内生性

1、外生性分析:货币供给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决定,而完全由货币当局决定。

2、内生性分析: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货币当局无法控制的,起决定作用的经济体系涔部的多种因素。

第9章 货币需求

§9.1 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

1、货币需求:一定时间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应该保留或占有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

2、货币需求量: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需要的货币数量的总和。(包括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量)§9.2 货币需求理论

1、传统货币数量论:

(1)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 M—货币需求量;V—货币流通速度;P—单位商品价格;T—商品交易总量

假定:1)V由支付制度、个人习惯、技术发展等因素决定,短期稳定,视为常量; 2)充分就业时,交易量T变动极小,视为常量。结论:1)货币需求量M变动,价格P同比例同方向变动。

2)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交易,进一步论证了货币只是交换是媒介。2)剑桥方程式:M=KY M—货币需求量;K—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Y—名义国民收入 特点:1)剑桥方程式更注重货币的贮藏职能。2)分析了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动机。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总需求L=L1+L2=L1(Y)+L2(i)

特点:1)是古典剑桥学派理论的扩展,在分析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动机时更加精细。2)交易性和谨慎性货币需求与收入呈正相关,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水平呈负相关。

4、费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实际货币需求函数:M/P=f(y;w;rm,rb,re;Ldp/pdt;u)y-人力财富占总财富比率;w-非人力财富占财富比率;rb-货币预期名义收益率; rb-债券预期名义收益率;re-股票预期名义收益率;ldp/pdt-预期物价变动率;u-财富持有者的偏好

特点:1)将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分为三种:恒久收入(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货币和其他资产预期收益率、财富持有者偏好。

2)将人力财富作为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变量。

第10章 通货膨胀

§10.1 通货膨胀的定义

在一段较长期,社会商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以不同形式表现的持续上涨的一种货币现象。

§10.2 通货膨胀的度量

1、消费物价指数:P=ΣP1iXi/ΣP0iXi

P—计算期物价数;P1i—计算期第i种商品价格;Xi—计算期第i种商品权数; P0i—基期第i种商品价格

特点:1)消费品价格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基本反映了公众的主观感受。2)资料较易收集,可实现实时监测。

2)居民消费品只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一部分,难以全面反映物价情况。

2、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特点:1)反映综合物介水平变动情况。2)国际间具有可比性。

3)资料不易收集,难以实时监测。

4)与居民消费品价格变动偏差较大,不能反映公众对物价的感受。

3、生产物价指数和批发物价指数:编制方法与消费价格指数相似。§10.3 通货膨胀的分类:

按程度可大体分为:爬行通货膨胀、温和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 §10.4 通货膨胀的成因

1、需求拉上:以凯恩斯的过度需求论为代表,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构成,任何一部分增加都会引起总需求增加;假定充分就业状态下,总需求受非价格因素影响而上升引入价格上升。

2、成本推动:由于生产成本(工资、利润)上升引起价格上升。

3、供求混合推动:在现实经济中很难区分是由需求还是由成本推动引起的,往往是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结构型: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价格上升。

§10.5 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促进论: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2、促退论:通货膨胀会损害经济增长。

3、中性论:通过通货膨胀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可相互抵消,政府不需要过多干预,主张市场自动调节。

§10.6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1、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抑制总需求降低物价。

1)货币政策: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公开市场减少基础货币投放;提高利率。

2)财政政策:消减政府支出;增加税收。

2、供给政策:加大技术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有效供给。

3、紧缩的收入价格政策:工资、价格管制。

第11章 通货紧缩

§11.1 通货紧缩的定义

普遍的持续的物价下降的货币现象。§11.2 通货紧缩的度量

与通货膨胀度量方法相同。

§11.3 通货紧缩的成因

1、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国内消费抑制、国外需求不足等)导致供给过剩而引起价格下降。

2、供给过剩:由于技术创新,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绝对量过剩。

§11.4 通货紧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价格下降会使生产者利润下降,生产者生产积极性降低,导致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经济低迷。

§11.5 通货紧缩的治理

1、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降息;减税,增加财政支出。

2、产业结构调整:控制生产过剩部门生产,发展新兴行业,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12章 货币政策

§12.1 货币政策的定义

央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供应和信贷,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政策的总称。

§12.2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物价稳定:在经济运行中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

2、经济增长:

3、充分就业: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能较容易找到适当工作的经济状态。

4、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对他国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的状态。§12.3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1、效果指标:在货币政策实施的后期为央行提供进一步的反馈信息,衡量货币政策达到最终目标的效果。包括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2、操作目标: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为央行提供直接和连续的反馈信息,借对衡量货币政策的初步影响。包括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

§12.4 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

2、选择性工具:运用信用控制工具(差别利率、证券保证金率等)、道义劝导 §12.5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凯恩斯学派的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M↗→i↘→I↗→Y↗→P↗

认为利率是传导机制中的决定性因素。

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R↗→M↗→A↗C(I)↗→P↗→Y↗

§12.6 货币政策时滞

1、定义: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实施到实现其全部效应的时间过程。

2、内部时滞: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时间过程。包括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

3、外部时滞:货币当局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到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所经过的时间。包括传导时滞、决策时滞和作用时滞。§12.7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包括一松一紧、同松或同紧、稳健等形式

第13章 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危机

§13.1 国际中长期资本流动与债务危机

1、国际中长期资本流动的形式

(1)中长期国际银行贷款(生产性贷款和消费性贷款)

(2)在国际证券市场上购买中长期债券

(3)股票持有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证券投资活动

2、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1)利用资金提前消费,收入未能预期增长。

(2)生产性贷款采用浮动利率,利率增长;实际收益率<预期收益率。

3、国际债务危机的特点

(1)中长期银行贷款增长快,规模大。

(2)贷款利率增长。

(3)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

4、债务危机解决方案

(1)紧急援助计划。

(2)贝克计划(债务资本化、债权交换、债务回购)

(3)布雷迪计划(减免计划、再贷款)§13.2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债务危机

1、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类型:(1)套利性资本流动

(2)避险性资本流动

(3)投机性资本流动

2、货币危机的定义和发生原因

(1)定义:一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在短期内超过一定幅度(一般认为15%-20%),就可以称为货币危机。

(2)原因:1)经济基础变化带来的投机冲击。2)由心理预期带来的投机冲击。

3、货币危机的传播:

易在以下三类国家传播:与货币危机发生国有较密切的贸易联系;与货币危机发生国有着相似的经济结构式和发展模式并存在潜在的经济问题;过分依赖于国外资金的国家

4、货币危机的影响

(1)加强市场管制,减缓市场化进程。

(2)易诱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3)紧缩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第二篇:货币银行学教学讲义

第1章

货币

§1.1 货币的定义

§1.1.1 货币的通俗定义

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下面理解货币与通货、财富、收入的区别:(1)货币与通货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在谈到货币时,通常指的就是通货。但把货币仅仅定义为通货,其范围显然是过于狭窄,因为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能够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在发挥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方面与现金钞票这类货币完全一样。这类支票存款与通货共同构成了货币的整体。

(2)货币与财富

一个人的财富总量实际上包括两大部分: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其中金融资产又包括货币存量。因此,货币只是一个人财富总量中的一部分。

(3)货币与收入

收入是某一单位时间内(一年或一月)的现金流量,它是由工资、奖金、股息、租金、利润等共同构成的。而货币则是一个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点上的一个确定的余额。

§1.1.2 货币的理论定义

1、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定义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该定义强调货币的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

法律定义

货币是法律规定的具有无限偿付能力或无限法偿的事物。

无限法偿:法律规定,无论每次需要支付多大的数额,无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2、弗里德曼的货币定义 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

强调的是潜在的购买力,实际上是价值贮藏职能。

§1.1.3 货币的实证定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供应量划分为两个层次: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各国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国情对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做了具体划分。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货币划分为两个口径:

(1)货币(狭义货币),立即可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M1=C+D M1—狭义货币;C—银行系统以外的通货(现金钞票)的数量;D—活期存款余额(西方称为支票存款)

(2)准货币,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之和。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

M2=M1+T=C+D+T

M2—广义货币;T—准货币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及其层次划分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开始,正式把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并确定按季公存货币供应量指标。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信用卡存款 M2——M1+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1.2 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产生的几千年中,随着商品交换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货币的形态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历经了以下几种形态:足值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1.足值货币

当一种商品在广泛的范围内得到认可,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交换中介或媒介地位。这种商品,就是足值货币,或称实物货币、商品货币。

(1)早期的足值货币

在中国,牛、羊、谷物、贝壳、丝绸曾充当过货币。(2)金属货币

指由金、银、铜、铁作为币材的货币。

2.代用货币(兑现货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一种商品在充分货币时,实际上它作为商品已经没有任何实际价值。这就为代用货币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3.信用货币(不兑现纸币)

指货币本身的价值低于货币价值(面值),并不能与贵金属兑换的货币。包括(1)钞票或纸币(2)辅币(3)银行存款 4.电子货币

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储值”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硬件或卡介质)中可用来支付的价值。“预付支付机制”是指存在于特定软件或网络中的一组可以传输并可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

§1.3 货币制度

§1.3.1 货币制度的形成及其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反映了国家在不同程度,从不同角度对货币所进行的控制。

货币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构成要素: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理;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等。

§1.3.2 货币制度的演变

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货币制度,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货币制度。各国主要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本位制、金本位制和纸币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1、银本位制

时间:16世纪——19世纪,我国是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 特点: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输出与输入。缺陷:价值不稳,体重价轻不适合巨额支付。2.金银复本位制

最早实际金银两本位制的是英国。

特点:金银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输入输出。

金银比价的确定方式:

(1)平行本位制:由市场价格确定。

(2)双本位制(复本位制):由政府规定。

(3)跛行本位制: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不能自由铸造。

3.金本位制 时间:1816年英国最早实行,20世纪30年代崩溃。

(1)金币本位制:1816-1914,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2)金块本位制:政府停止金币的铸造和流通,纸币流通,纸币发行必须以金块为准备,货币的价值与黄金保持等值,纸币不能兑换金币,但可兑换金块。

(3)金汇兑本位制:人们持有的货币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而只能兑换与黄金有联系的外币。

4.纸币本位(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特点:(1)纸币的发行不受黄金准备的限制,其发行量决定于货币管理当局实现货币政策的需要;

(2)纸币的价值不决定于黄金的价值,而决定于购买力;(3)纸币的流通完全决定于纸币发行者的信用;

(4)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政府以法律手段强制社会公众接受,保证纸币的流通。

§1.3..3 国际货币制度

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称为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国际货币制度大体可分:

1、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制度: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作为本位货币,包括金币、金块、金汇兑三种形式。

2、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充当国际货币;以美元为中心的汇兑平价体系。

3、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牙买加体系: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至今 特点:

(1)国际储备资产多样化。(2)汇率安排多样化。各种浮动汇率制并存。

(3)依赖国际间的政策协调和国际金融市场解决国际收支问题。

(4)由于汇率体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钉住汇率制等,全球范围的长期性国际收支不平衡并未根除。

4、欧洲货币体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EMS): 时间:欧共体在1979年3月13日正式成立欧洲货币体系。当时有8个国家加入,到1989年9月,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扩大到12国。

主要成就:创立了欧洲货币单位欧元

§2.1 信用的定义

有道德层面和经济层面的解释:

道德层面的信用定义:多指相信、信任、声誉等。

经济层面的信用定义:所谓信用就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现代经济中信用的概念应把道德和经济两个层面的定义综合起来理解:

1、信用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

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3、信用关系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的债权债务关系。§2.2 信用形式

第2章

信用 §2.2.1 商业信用 1.商业信用定义: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进行商品买卖时,以延期付款或预付货款(如能源短缺时)的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2.商业信用的积极作用

(1)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流通,使商品提前到达市场;

(2)加速了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

2、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1)商业信用是企业间的直接信用,其规模受到企业资本数量的限制;

(2)商业信用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尤其是在买方市场的今天,多是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提供信用,即延期付款。

(3)受信用能力有限性的限制。(4)具有连锁效应。

§2.2.2银行信用

1.银行信用是由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的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提供的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间接信用。

2.银行信用的积极作用

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方向上和规模上的局限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社会广泛的接受性。

§2.2.3国家信用

1.国家信用: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形式,它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金融机构等承销商发行公债,在借贷资本市场上借入资金;公债的发行单位则要按照规定的期限向公债持有人支付利息。

2.国家信用的作用:

(1)调节财政收支的短期不平衡;

(2)弥补财政赤字;

(3)调节经济与货币供给。

§2.2.4 消费信用

1.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所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目的信用。

2.消费信用主要有两种方式:

(1)赊销

(2)消费贷款

3.消费信用的积极作用:

发展消费信用一方面可扩大商品销售,减少商品积压,促进社会再生产;另一方面,也可为大量银行资本找到出路,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消费结构。

4、过度提供消费信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当消费需要大于生产供应能力时,会出现供应紧张,进而物价上涨,形成虚假的繁荣,出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后,进入经济衰落。

§2.3 信用工具

§2.3.1信用工具的含义及其特征

具有一定格式,并可载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叫做信用工具,也称作金融工具。信用工具一般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1、偿还性,这是指信用工具的发行者或债务人按期归还全部本金和利息的特性;

2、流动性,这是指信用工具可以迅速变现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3、收益性,这是指信用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其持有人带来一定的收入;

4、风险性,这是指购买金融工具的本金有否遭受损失的风险,本金受损的风险有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种。

§2.3.2 信用工具的种类

1、传统的信用工具

(1)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是以信用方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用以保护自己权益的一种债务凭证。商业票据包括本票(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即作出承诺)和汇票(债权人向债务人开出,即发出命令)。(2)支票:是存款户签发,要求银行从其活期存款账户上支付一定金额给指定人或持票人的凭证。支票按支付方式可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

(3)银行票据:是在银行信用基础上产生的,由银行承担付款义务的信用流通工具,银行票据包括银行本票和银行汇票。

(4)债券:是用来表明债权债务关系,证明债权人有按约定的条件取得利息和收回本金的债权凭证。

(5)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其投资者,证明其所投入的股份资本的所有权证书。

2、金融衍生工具。(第四章)

第3章 利息和利息率

§3.1 利息及其计算 §3.1.1 利息的本质

1.西方经济学家们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为“节欲论”;第二种观点为“时差利息论”。第三种观点为“流动性偏好论”(诱引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2.马克思的观点:利息是使用借贷资金的报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凭借对货币资金的所有权向这部分资金使用者索取的报酬。马克思的利息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资本所有权与资本使用权的分离是利息产生的经济基础。

(2)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利息是借贷资本的“价格”。

§3.1.2 利息的计算

有单利和复利两种计算方法:

1、单利就是不管贷款期限的长短,仅按本金计算利息,当期本金所产生的利息不计入下期本金计息的计算方法。

2、复利是一种将上期利息转为本期本金一并计息的计算方法。复利反映利息的本质特征。

§3.2 利率及其种类 §3.2.1 利率的含义

利息率,简称利率,是借贷期内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利息率的计算公式为:

利息率=

利息额借贷资金额100%

§3.2.2 利率的种类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利率有多种划分方法。

1.市场利率、官方利率与公定利率。它是按利率的决定主体不同来划分的。市场利率是指由资金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等因素决定的利率。官方利率是指由货币管理当局确定的利率。

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机构或行业公会、协会(如银行公会等)按协商的办法所确定的利率。

2.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它是按资金借贷关系存续期内利率水平是否变动来划分的。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水平保持不变的利率。

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关系存续期内,利率水平可随市场变化而定期变动的利率。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它是按利率水平是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来划分的。

名义利率,是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包括补偿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

4.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它是按金融机构对同类存贷款利率制定不同的标准来划分的。后者的贷款利率往往低于前者,后者的存款利率往往高于前者。贷款优惠利率的授予对象大多为国家政策扶持的项目。

5.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它是按借贷期限长短来划分的,通常以1年为标准。凡是借贷期限满1年的利率为长期利率,不满1年的则为短期利率。

§3.3 利率的决定理论

§3.3.1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指出,利息是贷出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因此,利息率的变化范围是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利润率决定利息率,从而使利息率具有以下特点:

1.随着技术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因而也影响平均利息率有同方向变化的趋势。

2.平均利润率虽有下降趋势,但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平均利息率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由于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类资本家对利润分割的结果,因而使利息率的决定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3.3.2 古典的利率理论

古典的利率理论认为,利率决定于投资与储蓄的均衡点。当储蓄大于投资时,促使利率下降;当储蓄小于投资时,促使利率上升。该理论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即生产率和节约。

§3.3.3 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由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数量决定的。是人们保持货币的欲望(货币需求)与现有货币数量间(货币供给)的均衡价格。

货币需求又基本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他认为人们流动性偏好的动机有三个,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假设:财富=货币+债券

1、交易动机: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的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由此引发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随收入增加而增加。

2、预防动机:为了预防意外的支付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由此引发的货币需求也是收入的增函数。

3、投机动机:人们为了购买生利资产(债券)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由此引发的货币需求与利率密切相关,即是利率的减函数。

若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发的货币需求用L1表示,收入用Y表示,即L1=L1(Y);由投机动机引发的货币需求用L2表示,利率用 i表示,即L2=L2(i),即 货币总需求L=L1+L2=L1(Y)+L2(i)说明:

(1)一般来说,较高的利率对应较低的货币需求;(2)当利率极高时,如i1,货币需求L2=0;

(3)当利率极低时,如i0,货币需求L2趋于无限大。

结论:人们持有现金从而满足其交易和预防货币需求的量与利率无关,与收入正相关;而满足投机需要的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货币的供应是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控制。

§3.3.4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由俄林(瑞典)和罗伯逊(英国)提出,认为利率是可贷资金的价格,是由可贷资金的需求与供给决定的。可贷资金的需求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投资需求(I),二是货币贮藏的需求(△H)。可贷资金的供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储蓄(S),二是货币当局新增发的货币数量和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M)。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H与I是利率的递减函数;△M是货币当局调节货币流通的工具,是利率的外生变量,与利率无关。

可贷资金理论均衡利率由I = S和△H =△M同时成立来决定。结论:利率是由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和货币因素共同决定的。

§3.3.5 IS–LM模型的利率决定

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首先提出、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加以发展而形成的IS-LM模型,IS-LM分析模型,是从整个市场全面均衡来讨论利率的决定机制的。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有以下几点:

1.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可分为两个领域,实际领域和货币领域。

2.实际领域均衡的条件是投资I=储蓄 S,货币领域均衡的条件是货币需要L= 货 币供给M,整个社会经济均衡必须在实际领域和货币领域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

3.投资是利率的反函数; 储蓄是收入的增函数。货币需求可按不同的需求动机分为两部分。其中,满足交易与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反函数。货币供给在一定时期由货币当局确定,因而是经济的外生变量。

结论:均衡利率的大小取决于投资需求函数、储蓄函数、流动偏好即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量。当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率提高,利率将上升;当边际储蓄倾向提高,利率将下降;当交易与预防的货币需求增强,即流动偏好增强时,利率将提高;当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降低。

§3.4 利率的作用

1、利率对资本积累的的作用

2、利率对经济调控的作用

3、利率对储蓄和投资的作用

§3.5 利率管理与利率自由化

§3.5.1 利率管理体制的概念与类型

利率管理体制是一国经济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它规定了金融管理当局或中央银行的利率管理权限、范围和程度。

各国采取的利率管理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国家集中管理;(2)市场自由决定;(3)国家管理与市场决定相结合。

§3.5.2 中国的利率管理体制及其变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利率体制属高度管制型: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做出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我国将形成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核心,各种市场利率围绕其波动的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

§3.5.3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次序,那就是:先外币,后本币;先农村,后城镇;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

近年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

1.结合中国国情,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2.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

3.放开外币利率。

第4§4.1 外汇与外汇市场

1、外汇的定义和特点

广义:一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机构、外汇平准基金组织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债券等形式保存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定义:指下列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具体包括:(1)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2)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3)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4)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5)其他外汇资产。

狭义:以外币表示的可直接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具体包括:以外币表示的汇票、支票、本票、银行付款委托书、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等。

外汇具有三个突出特点:(1)普遍接受性(2)可偿性(3)可兑换性

2、外汇市场

(1)定义:由外汇需求和供给双方以及外汇交易中介机构所构成的买卖外汇的交易系统。(2)组成:有形市场:具体、固定的交易场所,有严格交易规则的集中交易市场。

无形市场:无固定的交易场所,通过现代化电讯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外汇买卖所形成的交易网络。

(3)交易层次:客户市场:由外汇银行与客户之间进行。

同业市场:外汇市场之间进行。

中央银行与外汇银行市场

(4)交易方式:

即期交易:交易双方以当时外汇市场的价格成交,并在成交后的两个营业日内办理有关货币收付交割的外汇交易。

远期交易:交易双方先签订合同,规定买卖外汇的数量、汇率、未来交割时间,到规定的交割日双方再办理货币收付。§4.2 汇率及汇率制度

1、汇率的定义: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相对价格。

2、汇率的表示方法:(1)直接标价法:固定外国货币的单位数量,以本国货币表示这一固定数量的外国货币的价格。

(2)间接标价法:固定本国货币的单位数量,以外国货币表示这一固定数量的本国货币价格。

3、汇率制度

(1)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章 外汇与汇率 * 固定汇率:两国货币具有法定兑换比率且基本保持固定,现实汇率只能围绕该比率在很小的范围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

从19世纪中后期金本位制在西方主要国家确定到1973年为止,世界各国的汇率制度基本上都属于固定汇率制度,包括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和纸币流通条件下的固定汇率。

1)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典型的金本位制是金币本位制,在金本位制下,市场汇率总是围绕着法定中心汇率小幅波动,波动幅度以黄金输出点为上限,以黄金输入点为下限。

2)纸币流通条件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20世纪30年代——二战结束:英、美、法三国分别建立了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规定集团内各国货币对其轴收国货币保持固定比价,但各货币集团之间实际浮动汇率,这样的汇率安排不能从根本上维持汇率稳定。

1944年——1973年:44国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

分类:

1)按政府是否对汇率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分: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自由浮动是汇率完全按外汇市场供求变化自行调节,货币当局不进行任何干预。管理浮动是政府或货币当局为使市场汇率向有利于本国的方向浮动,避免汇率波幅过大影响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而对市场汇率的升降幅度进行公开或隐蔽的干预。

2)按汇率浮动的形式分:单独浮动、联合浮动和钉住浮动。单独浮动是一国货币不与任何外国货币发生固定联系,其汇率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独立浮动。联合浮动是一些国家为了某种共同的需要,组成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或货币集团,对集团内部实际固定汇率制,对集团外部的其他国家采取共同浮动。钉住浮动是由于有些国家在对外贸易、金融往来主要集中于某一工业发达国家,或主要使用某一外国货币,其汇率随该国汇率的浮动而浮动。(2)单一汇率与复汇率

单一汇率:一种货币只有一种汇率。

复汇率:一种货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汇率,不同汇率用于不同的国际经贸活动,是外汇管制的一种产物。分为公开的和隐蔽的两种。§4.3 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

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年以前,我国先后经历了固定汇率制度和双轨汇率制度。

第二阶段:1994年——2005年

1994年1月1日,将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钉住浮动汇率制度。

第三阶段:2005年7月21日至今

2005年7月21日,我国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二、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三、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四、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五、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

第三篇:货币银行学

邢楷文094122000

4一、名词解释

1.牙买加协议

答:当代以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为内容的国际货币制度。(1)浮动汇率合法化;(2)黄金非货币化;(3)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修订特别提款权的有关条款,以使特别提款权逐步取代黄金和美元。(4)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5)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

2.期权

答:是指期权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约定的时期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也可以根据需要放弃这一权利。为了取得这样一种权利,期权的买方必须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期权费。

3.金融创新

答: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这就是金融创新,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4.国际资本流动

答:是指资本在国际间转移,或者说,资本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作单向、双向或多向流动,具体包括:贷款、援助、输出、输入、投资、债务的增加、债权的取得,利息收支、买方信贷、卖方信贷、外汇买卖、证券发行与流通等等。

5.道义劝告

答: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与地位,对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体系的负责人举行面谈,劝告其遵守政府政策,自动采取若干相应措施。

二、问答题

1.为什么要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

答:外汇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可以用于对外支付的国外可兑换货币。太少了,阻碍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不能有效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无法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太多了就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加货币政策的难度。此外,持有过多外汇储备,还可能因外币汇率贬值而遭受损失。适度外汇储备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进出口状况、外债规模、实际利用外资等。应根据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成本比较和这些方面的状况把外汇储备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要增加外汇,则需要发行人民币来购买 人民币供给就会增多 则

人民币就会贬值 所以汇率就会下降。

2.为什么说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答:所谓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其实是指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一国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既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的控制之外不受政府的约束,同时也不能凌驾于政府机构之上,而应接受政府的一定监督和指导,并在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独立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且与其他政府机构相互协作和配合。政府为满足短期利益的需要,推行通货膨胀政策。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工作侧重点的不一致,致使相互的措施矛盾对立。中央银行作为社会化的服务机构,也需要相当的独立性。

3.货币供求与市场供求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1)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2)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3)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4)总需求对总供给有巨大影响;(5)单纯控制需求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的目标。货币供给若是适当的,由它作为载体的总需求也是适当的,则可以保证产出的出清;若企业和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不能形成当期的货币需求,又没有相应的补充货币供给,则会形成总需求的不足;若扩大投资与提高消费的压力过强或产生财政赤字,要求弥补货币供给而银行不得不扩大信贷,则会导致总需求过旺。

三、材料分析题

岁月如梭,光阴似剑,回顾2008,这一年有太多的经济事件和经济现象值得我们思考,例如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央行的货币政策从紧缩转向逐渐宽松等等,请结合现实经济发展现象和所学的知识,对以下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1.2008年9月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当局改变从紧的货币政策,开始逐渐降低利率,请问我国货币政策当局降低利率的原因是什么?降低利率对经济各方面的影响有哪些?

2.同时2008年全球经济还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既发源于美国又扩展到全球的金融危机,请问爆发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各国央行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应对这一危机?

1.答:简而言之,这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就是说储蓄利率变低促使民众储蓄意愿降低,另一方面,借款利率低使投资意愿上升。主要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以跳出金融危机的影响。这样才能增加货币流动性。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出口、及固定资产投资放缓的情况下,只有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才能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带来的影响是:造成银行存款的外流,这些流出的资金会进入到市场中,市场钱多了,就可能造成交投的活跃,市场就能带动起来,经济就能发展;还可能造成物价的上涨,货币相应的贬值.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使企业有更多的获取资金的动力,促进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低利率将促进大量资金流入市场,不加以控制的话会导致通货膨胀。人民币贬值会形成我国商品、劳务、交通、住宿等费用的降低,因而也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人民币贬值对国内物价也有直接影响。一方面扩大出口将拉动物价的进一步上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拉动物价上升,因而人民币贬值后对物价的影响又会逐渐扩大到所有商品领域。出口竞争力加强,出口增加。因而人们将会把资本从国内转移到国外去建厂、办企业,赚取外汇。这对本来就缺少现代化建设资金的我国来说就更为不利。有利也有弊。

2.答: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的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对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造成这样的危机。可以说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住宅市场泡沫促成的。美国人的先消费后还款习惯,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和漏洞,造成坏账和无法弥补的损失。美国又为了本国利益,滥发纸币,使以美元计价的商品物价飞涨,美元贬值,是全球持有美元的国家蒙受经济损失,及输入型通胀,牵连它国。波及楼市、股市、等资本市场。

各国央行采取降低利率或为本国银行注资或实行政府干预等多项措施来应对汇率、美元贬值带来的本国货币升值的影响。欧洲中央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强调出台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实行无限额注资计划、央行出面实施商业银行的国有化;日本及其他亚洲央行的措施则集中于降息、注资和救助企业与金融机构。

第四篇:货币银行学A

货币银行学模拟题

一、简答题

1、简述中央银行的职能和特点。

答: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

特点:不以营利为目的;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即不对社会上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办理存贷、结算业务,只与政府或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往来关系;在制定和执行国家货币政策方针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应受其他部门或机构的行政干预和牵制。

2、利率变化对国民经济将产生哪些影响?

答:(1)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到银行存款的积极性,利率对积累资金有重要作用

(2)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从银行贷款的数量,影响着银行的信贷规模

(3)在通货膨胀发生或预期通货膨胀将要发生时,调高贷款利率能促进物价趋于稳定

(4)利率的调整有助于平衡国际收支

3、股票价格指数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答:股票指数,就是表明股票行市变动情况的价格平均数。编制股票指数,通常以某年某月为基期,以某一数值作为股票价格的基期价格,用以后各时期的股票价格和基期价格比较,计算出升降的百分比,就是该时期的股票指数。

4、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开展中间业务?

答: 所谓的中间业务,是指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因此,中间业务成本低、风险小、收入稳定,受微观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较小,商业银行都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开展。

5、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有哪些?

答:作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基础货币的发行要受资产负债表上各科目变动的影响,如资产方的中央银行对财政和商业银行贷款,以及黄金外汇占款;负债方的中央财政金库存、邮政储蓄存款等项目。

二、论述题

1、若要刺激经济发展,中央银行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央行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率降低,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增加,货币供给增加,刺激经济发展。

2、降低再贴现率,再贴现率降低,可增加货币供给,刺激经济发展。

3、央行可以在市场上公开买进有价证券,相当于增加货币供给,刺激经济发展。

2、举例说明存款货币的创造。

答:设A银行吸收到客户甲存入10000元,再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现金漏损率

为10%,那么A银行即可把8000元贷出,如贷给客户乙用于向丙支付应付款项,丙将8000元存入自己的往来银行B,按照同样的考虑,B银行拿出1600元,其余6400元贷给客户丁。如此类推,多家银行持续的存款贷款,贷款存款,最终由10000元的原始存款会变成50000元的总存款,这个过程就是存款货币的创造。

第五篇:货币银行学

一.简答

1.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基本职能)贮藏职能,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货币制度四要素:规定货币币材,确定货币单位,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流通程

序,建立准备制度。

3.信用的基本要素:信用主体,客体,内容,时间间隔,信用载体。

4.信用的特征:①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②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③价值单方面的转移,④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5.信用工具的特点:偿还性,流动性,收益性,风险行。

6.利率变化的因素:国际利率,平均利润率,国家经济政策,社会再生产状,物价资金供

求状况。

7.商业银行的职能: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金融服务,调控经济

8.票据贴现与发放贷款的异同:同:两者都是银行资产业务,都是为客户融通资金

不同:资金流通性不同,利息收取时间不同,利息率不同资金使用范围不同,债务债权的关系人不同,资金规模和期限不同

9.央行的职能:①按社会经济地位划分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②按性质划分为调节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

二.名词解释

1.货币制度: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

2.信用: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

3.流动性:信用工具迅速变现而不遭遇损失的能力。

4.贴现:持票人以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兑现,银行扣除自贴现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后,给付

现现款以融资的行为。

5.基准利率:由国家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和调整,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利率,在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指再贴现利率。

6.市场利率化:中央银行只控制基准利率,其他的由市场决定。

三.选择

1.劣币驱良币或雷格欣法则,实际价值大于名义价值为良币

2.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信用形式

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支柱和主体,是现代信用制度的中心

银行由简单的中介人发展成万能的垄断者

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3.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首要职能,最能反映金融特征。

4.商业银行经营原则是盈利性(一切活动内在动力),安全性和流动性。

5.负责业务是商业银行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是其他业务的基础。

6.商业银行最大特点是可以接受活期存款。

7.2012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发行股票筹集股份资本。

8.中央银行是一国的金融体系核心。

9.发行货币是央行发挥其全部职能的基础。

下载货币银行学教学讲义(7-13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货币银行学教学讲义(7-13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货币银行学(★)

    简答题:1、党的十七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五个方面谋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它们是? 参......

    货币银行学

    2012年第二学期期末《货币银行》考查科目 专业:注册会计师班级:注会10—3任课教师:唐炜 姓名:学号:成 绩: 浅谈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摘要】近年来,央行调整存......

    货币银行学

    0039《货币银行学》2014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三、重点习题 (一)判断题 ()1. 在间接融资中,资金供求双方并不形成直接的债权和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机构形成债权债务关系。 ()2. 商......

    货币银行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I分,共10分 1.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却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是商业银行的( C ),且其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A. 资产业务B.负债业务......

    货币银行学

    2013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总体平稳,转型升级有新的进展。消 费平稳增长,投资增长较快;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工业结构调整逐步 推进;价格、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8 万亿......

    货币银行学问题

    高利贷为何任然存在 目前个人要从银行贷到款,除了房贷、车贷等消费类贷款,其它的个人贷款一般都要求有抵押物,虽然有少数银行提供不需要任何抵押物的信用贷款。但只面对银行认......

    打印:货币银行学

    货 币 银 行 学 期 末 论 文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工商管理3班 指导老师:张 坤老师 姓名:侯云耀 学号:1015224293 —2011.12 (货币银行学期末论文) 试析农村居民投资理财的风......

    货币银行学论文

    宏观经济的舵手 ——通货膨胀时期的中国人民银行任务分析 内容摘要:2010年的物价飞涨让百姓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宏观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的红灯点亮了中国经济潜在的危机。在社会......